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职业教育

艺术职业教育

时间:2022-02-07 17:1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职业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职业教育

第1篇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04

传统的艺术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对资源利用不充分、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且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不同,既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及综合水平,还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在艺术职业教育中也越来越受重视。

一、教育技术及其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1.教育技术

在新教育形势下,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其具体概念,至今仍莫衷一是。国内把它看作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培育人才并且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创新的一种新技术。目前,我国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意义

可见,教育技术应用于艺术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套逐渐完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资源和学习方法是三项基本要素,综合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取得最佳效果。关于其意义,可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教育技术转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更开放、更科学,教学资源更丰富。其次,既然是技术,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才能在教学中轻松地搜索各种资源。而多媒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不难分析出,我国传统教学突出体现的是教学过程,而教育技术则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颇为重视。将其应用于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自身实力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或现代高科技等学习资源加以整合,组成一个系统,发挥整体最大作用。其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研究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包括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利用和管理评价几个环节。艺术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跟紧时代潮流,把握市场需求,及时对教育资源进行调整。不单单指教学计划或者教学目标,还包括训练计划、课程安排等方面。技术利用主要是把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还需加强管理。

三、教育技术用于艺术职业教育的问题对策

1.学校方面

艺术职业教育的具体专业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因专业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音乐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课堂,开设鉴赏课,还需要有专门的训练房;舞蹈则需要另外建设舞蹈室,甚至在舞蹈欣赏上,也应有特定的地点。部分艺术职业院校为节省投资,可能会把声乐房和舞蹈室合并,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少数院校可能都没有实践练习的地方。信息化和多媒体化程度较低是另一个问题,比如硬件设备质量太次,配套设施不完整,难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以,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育技术的地位,尽可能地提供相关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课堂的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环境。

2.教师方面

在有些建立历史比较长的艺术职业院校,很多教师不管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自身能力或者教学经历上,都称得上优秀。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他们很容易因循守旧,难以接受新事物。在课堂上依旧以教材为主,采取的也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致使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应加深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方法。同时与时俱进,了解现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把信息化技术和艺术教学联系起来。除了要熟练运用一些基本软件和专业软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

3.学生方面

当前教育的门槛放低了,学生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在条件较好的院校艺术氛围和学习氛围相对较好,学生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但随着艺术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多,很多院校实力较弱,对学生也没有严格要求,整个艺术氛围很差,学生很容易被影响。所以,一方面学校要控制生源,另一方面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即便所处环境较差,也能够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

四、结束语

教育需要创新,需要顺应时展趋势,国内目前的艺术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并不理想。为改善这一现状,应培养创新意识,加强改革。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开展的设计、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具有诸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松.浅谈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3

[2]薛巧梅.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第2篇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 品牌意识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74-02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担负着各地经济和文化建设和培养高素质技艺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因此,科学把握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艺术高职院校准确把握教育目的,更好地培养面向社会的专门人才至关重要。

艺术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概念中的艺术熏陶不同。把艺术作为一种职业,对学生而言是立身之本与谋生手段。也就是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一样,在办学中首先必须牢牢把握一个“职”字,必须坚持“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我国的艺术职业教育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和解决。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为原则,这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近年来,随着艺术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增长速度的加快,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但目前的艺术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和其他职业教育相比,艺术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和明确的界定。不乏一些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不断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的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以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学校名誉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校所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无用武之地。此外,艺术设计专业的范围比较宽泛,包含多个专业方向,但是各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艺术职业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是以培养学科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艺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学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向导,改变以往以课本内容为主,脱离实际需求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根据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评价方法。

2 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

艺术类专业的范围很广,艺术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计时要摆脱目前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特别是基础课设置相似的现状,加强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培养社会适用人才开拓了道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结合起来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方式是通过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配合来培养人才,首先要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再到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理论知识。校企合办或企业自办,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教育与生产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的艺术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了解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规格需求。根据特定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专业教师参与基础类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这样有利于将艺术专业课与基础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3 “艺术性”是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独特属性

所有门类的职业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其它职业教育相比,艺术职业教育更是个性鲜明,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生源的要求上,一般职业教育对生源的要求除体能智能正常外,没有其它特别的要求;而艺术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职业教育是以天赋条件为主,后天培养训练为辅的教育。其次,在教育方式上,艺术职业教育是以经验教育为中心,而一般的职业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材的核心地位。以经验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技巧。因此,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要充分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牢牢抓住“艺”字。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施小规模班级授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探索具有艺术职业院校个性的教育管理模式。4 改革教学方法

艺术职业教育的性质要求学生必须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在高科技时代,我们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另外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缩短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扩大信息量,并使相关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跟时代的步伐。

5 树立品牌意识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对职业院校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学校的前景和办学质量,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除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校风学风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艺术职业院校内部,还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氛围,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实践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研与科研能力。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关系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用学生的亲身体会说话。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也可邀请各界人士到学校参观,比如邀请一些企业到学校举办招聘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间接地把学校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6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作用。艺术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应该重视激发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这种主体性体现在教学中,则要求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要兼顾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性提供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艺术职业教育担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要使艺术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首先,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职业教育有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应具备其独立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其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生态观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培养出一批对社会发展有所担当和贡献的设计师,以及对大众生活审美提升有个良性引导而不是鼓吹奢侈浪费的畸形时尚消费观;艺术设计教育生态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界针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专题专项研究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呈交相关政府部门,并对其落实与过程实施进行监测以及对教学结果有个反馈和客观评价。

1.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现实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短短十年间,国内设计院校迅猛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已增长到700多所,截至目前止,还有很多高校征战在增办设计专业路途上;换句话说,设计院校和设计专业还处在数据增加过程中。这种数量上的盲目扩张,直接造成这个行业的师资严重匮乏,学生素质低下,教育内容陈旧滞后,教育管理混乱;艺术设计教育的爆炸性发展使就业人员与社会需求在数量上失衡,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社会创意产业发展的失衡。

这种现实与发展的差距使得国内设计业界意识到“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培养艺术设计人才,而且规范艺术设计职业的模式”。由此,艺术设计创意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协调同步发展,已是艺术设计教育爆炸性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转型要求:即由单纯学习西方模式转向到具有民族自觉性、生态化发展性的中国特色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模式。

2.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问题

设计是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并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它需要各种学科知识来横向构架,而不是将机械、美术、市场进行纵向学习的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不是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知识的叠加,而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创意思考训练;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从生活当中理解事物的设计专业素养;设计的横向性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方法跟其它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是完全不同的,但其因从属于人文学科范畴,所以它需要对技术、营销、管理、造型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解决大众生活范畴的问题。“生态”已脱离学科范畴成为解决时下诸多学科发展瓶颈和处理发展危机的通识理念渗透到各专业领域,不同学科对“生态”概念引进有所不同侧重的定义。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生态发展维度即艺术设计教育进行适时发展中对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教育目标与教学成果之间环环相扣关系的和谐共生存。

艺术设计教育生态观,尤其强调设计师综合素质与设计伦理素养的培养,关键词是发展与生态性。艺术设计教育生态的维度就是充分体现运用生态智慧,打破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来建立一种文化的学科交叉的生态教学关系。这种不同学科和学科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生作用,从有的基础上生出另外的有,这正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最需要的生态智慧。艺术设计教育多学科的交叉性生态发展路径,就如自然“生态圈”所需物种多样性一样,并以此作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基础。在设计教育理念上、教育机制上、培养模式上均要生态泛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设计教育生态化了,设计才能生态化,设计生态化了,生态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设计师来解决的。

二、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生态型发展对策思考

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说“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当代中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面料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民族与国际等现实矛盾交织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生态观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困境提供了现实的及时解决方案:一、强调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即对发现问题和发现问题解决办法的思维能力,在对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对象进行启发诱导式教育,更多的是设计思维的训练;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多采用提问式互动教育,激发学生提问兴趣和交流欲求,这种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问答,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互动问答之间进行解决。二、对设计专业学生通识的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培养并重,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除了专业适应性能力培养之外,对学生的通识实用能力培养也应该格外的重视。据有关专家指出,有些能力一旦具备,不管是在工作劳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通用能力是可以转移和转换的,如人际沟通、艺术鉴赏、创造思考、团队合作、规划组织、图文口语传播及资料查阅分析等关键能力;这种通识的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缓解设计专业就业压力问题和对学生职业专业素养的良好形成,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三、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对话沟通式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责备学生素质的每况愈下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则抱怨老师教学枯燥,所教内容过于陈旧脱离现实等,两者之间出现难以理解的隔阂;究其原因,往往是两者缺乏有效沟通和平等对话造成的;设计兴趣,设计思维,设计观念应是对话式教育的重点,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中,不应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被动附属的主次明显地位,而应该是两者间以平等的方式沟通和对话,进行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此过程来培养学生设计兴趣和设计思维的形成以及设计能力的提高。四、对学生设计文化自觉能力的培育,这种能力主要指一种自我的提高优化的能力,即对文化与设计,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科学,设计与自然,艺术与设计等有效的结合问题,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要与时代协调、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多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专业设计的维度,从而具有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第4篇

一、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设计发展

1.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56年,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院校中央工艺艺美术学院成立。中央工艺美院教学体系在一段时期内带有浓重的美术教育色彩。开设的专业基本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种类,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为精英教育型。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因此在一些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发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2.专业调整与开办情况1998年7月由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挚业目录和专业目录》正式颁布,设计类的专业种数由15种缩简为5种。原美术学院差不多全部开设了设计类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部、广州美术学院和鲁迅美学院也已开设了设计类的6个专业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部设置环艺系(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两个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建立设计学院(设视觉传达、数码媒体、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摄影五个专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艺术设计系(设环境、视觉、数字媒体三个争业)等等。

3.主要瓶颈与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师资缺乏,传统绘画课程、徒手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各类文化、理论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使用现代化设备体现时代化技术的课程,同市场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环节课程太少。现阶段部分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教育借鉴的“l+3”教学模式较为科学,即在人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Ik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二、加强职业教育设计教学的建议

1.加强校企联系,把握工学结合发展方向在构建广告设计工作室时要实行工与企业紧密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参与车间施工和日常教学。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设计师、教师指导专业委员会组成的的专业建设指导部门,充分听取企业、机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深入开发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课程建设和改革。

2.完善的工作室制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项目课程开发,使实践处于教学实践的核心位置。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人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一个工作室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艺术的力量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强大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4.关注广告行业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许多儿童、学生,甚至老年人都在接受艺术设计教育。人们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结论职业工作室教学应从实际需要出发,依照“实际、实用、实践,必要”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做一些教学模式上的调整。

作者:单位:王俊

第5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rt and Design

XIA Qilei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impact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problems conduct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d professional art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s to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work continued to develop.

Key words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kills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建设,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并制约着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面认识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推进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1 取得的成绩

通过各高职院校十余年来的不懈努力,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专业课程结构渐趋合理。经过多年的建设,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不断优化整合,尤其对基础课程的整合引起了更多重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2)实践课程比重逐步增大。实践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实践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程比重逐渐增大。

(3)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从事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明显。

(4)教学组织形式走向多样。根据专业特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采取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还有近年来不少学校推行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 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职业特点不强、课程标准建设力度不足、实践教学综合强度偏低和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1)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足。还有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在不自觉中还存在着向职业艺术家培养模式看齐的状况,在教学中把艺术家的技能表现、艺术形式的外化表达以及艺术类职业的职业能力三者之间简单地划等号,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专业课程带有了明显的艺术学科化倾向,把艺术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代替艺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并非培养专职的艺术家,而是培养社会及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艺术家式的学科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不能适应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

(2)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力度滞后。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稿),艺术设计类53个专业中的7个专业有了相关教学标准,而大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文件。更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使用本校制定的教学标准,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艺术设计专业采用若干年前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或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艺术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来替代。没有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广泛代表性的用于指导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造成教学组织随意性强,同类专业之间横向沟通难,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施难,制约着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专业实践教学整合程度不够。各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现有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特定课程或者某一课题而进行的实训或实习活动,实践教学的目的比较明确而单一,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缺乏必要的整合、没有适当综合内容的实践教学,虽然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技能训练的实际问题,但对于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落后。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研究不够深入,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评价标准建设不足,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落后,对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无序,对人才培养状况的反馈信息收集渠道不畅,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状况和人才培养状况缺少定量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判断,不易进行有效的全面把握和综合比较。

(5)社会行业参与办学程度有限。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在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学校内部环境中进行的,与社会行业的双向沟通还不是十分畅通;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大、动力不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十分有限。虽然有一定的阶段课程是在企业进行的实习等的实践教学,也有一部分专业是企业订单式的培养,但在总体上来看,学校和企业尚未在这个环节形成稳定而有序的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

3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起步晚,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规律研究不够、对专业特点把握不准确的原因,也有观念落后、开放意识不强的原因。

(1)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上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阶段内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特征。无形中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使得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学科化的倾向。

(2)对培养艺术家的教育和艺术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艺术家的职业表现形式和艺术学科的外化展现形式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艺术专业的教学和艺术家培养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说,造就艺术家的教育就是艺术的学科教育。因此,很容易把造就艺术家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等同起来看待。

(3)对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保障作用认识不足。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较多关注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过程等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还停留在要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学习者遵章守则阶段。没有认识到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应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求学就业需求、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

(4)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契合点尚未大力发掘。传统的高等教育多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较少考虑外界因素的介入。这种传统造成当前我们进行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学校开放办学力度不够;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红利,造成参与的动力不足。

4 改进的探讨

(1)面向职业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对本专业面向的社会职业岗位做详尽的调研,深入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期望和要求,紧紧把握社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职业需要的艺术设计技能养为出发点,构建课程模块。构建以职业化的艺术设计技能养成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力求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需求之间形成较强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与岗位的关联度,同时力求精简学时、提高效果,进而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以达到“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2)根据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在紧紧把握社会对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基础上,深入研究课程模块的特点。根据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依据社会对职业的素质期许、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整体特征等几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必须能够反映专业特点才能具备实际使用价值,避免过度拔高或降低标准。

(3)紧扣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尚情操和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技能提高与锻炼的良好平台。除了针对某门特定艺术课程进行的较为单纯的技巧性训练之外,更要加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在加强融合、突出素质、协调适度的原则下系统设计,打破相关艺术门类或课程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应于教学模块,建设一批综合性强、能对职业技能进行多维度训练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把握行业需要完善教学监控。要在培养的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可这一基础上,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观。学校应该积极开放办学,推进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要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来自社会的监控与评价,通过建立社会化的诊断预警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机构和社会行业共同合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只注重学校内部体系的局限,更多地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教育主管机构为指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广泛参与为补充,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推进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便华.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4).

[2] 卢矜.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艺术教育,2005(1).

第6篇

一、图书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地位

在当代社会中,图书馆的职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和文献服务来达到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它汇集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和当今世界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在这里,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他们不仅可以查阅本专业文献,而且可以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而这与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契合的。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为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器,使得图书馆在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二、图书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的作用

(一)图书馆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

高职艺术教育主要是由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图书馆教育三部分组成。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是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新流派、新思潮不断涌现,艺术表现手段花样翻新,艺术创新要求日益凸显,这使得传统的课堂授课和实习实训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便愈加突出。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教育地位日渐上升。在这里,不同载体的艺术类文献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前沿信息。因此,图书馆教育形式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图书馆是大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中心

高职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而图书馆藏书内容广泛,在这里,学生可以汲取人类优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果,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因此说,图书馆教育有效地克服了艺术院校文理分割的弊端,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而这些对于其专业素养的提高也会大有裨益的。

(三)图书馆是对艺术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

当代艺术生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表现日益突出,不少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错位。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几节思想政治课是远远不够的,对其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图书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里,通过阅读时政类图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和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而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增强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自觉摒弃不良思想的侵袭,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图书馆对艺术生的德育教化作用还表现在其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作为艺术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对其的德育教化是潜移默化的,它渗透在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图书馆安静、整洁、清新雅致的环境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自律谦和的良好品格,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的向往。

(四)图书馆是艺术生提高创新能力的培训中心

艺术需要创新,而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创新能力是艺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创新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自主性和个性化是创造性的基石,没有这两点就不可能有创造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学生对知识的自由存取。同时,图书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图书馆开展高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为了有力地配合高职艺术教育教学,切实使图书馆起到重要支柱的作用,图书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优化馆藏建设

高职艺术院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要突出一个“艺”字,即在文献采购上,要紧贴专业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大艺术类图书的购置比重,将最前沿、最尖端的艺术类文献资源引入馆中。为做到这一点,学院可成立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各专业系部教学负责人及学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就学院所设艺术专业进行分析论证,确定每个专业每学期所需文献的种类及具体内容,从而为文献资料采购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在突出馆藏特色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科学分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献比例,将那些格紧扣社会热点,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图书推介给学生。同时,还要加大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力度,发挥其方便快捷、存储量大的优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上举措将极大改变原来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偏差。

(二)作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将他们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

具体措施有:1)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使其初步了解图书馆概况。2)分析学生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如举办人文社科知识有奖竞赛、开展书评征文活动、举办名家名作欣赏讲座,召开新书信息会,等等。3)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使其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4)开设文献检索讲座,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处理和利用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培养其终身使用图书馆的好习惯。

(三)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向数字图书馆过渡

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学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雅(1976-),女,山东菏泽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及多媒体。(上海20162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精品课程“户外广告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201107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11-01

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具有见效快、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等优势,因此在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家也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守旧、死板,需要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分析学生结构,因材施教

艺术类高职教育中学生生源是多方面的,既有高中生,也有艺校中专生及社会在职人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融在一起,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专业弱势,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补充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每年人校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来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各自的“集体性格”和“集体气质”,要针对相应的性格因材施教。要勇于和学生做朋友,还可以适当安排在课下和学生们一起参观艺术设计类展览,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及理解力。设计是属于创新性学科,在英美设计本科教育中早已放弃的三大构成课程目前仍是我国设计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难以适应国际设计教学的变化,应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学校也要根据艺术设计类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政策,我国很多院校的文理科属于先行发展学科,而艺术设计类起步较晚。不能依据其他学科的一贯执行标准来束缚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因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地点要根据学生个人的作品制作过程辗转于多媒体教室、机房、各种材料工作室之间,思维方式、工作时间和其他学科也非常不同。学校应为艺术设计学科量身定做管理及教学制度。

二、集体授课与逐个面授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难适应当今的教育需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需求。采用在一个班级中将集体授课与逐个面授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同学和教师预约时间谈其个人课题,然后深入辅导。这是来源于英国教育的一种模式,但是在国内,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国内课时的规定,让教师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和学生的个人交流,即使加上教师的课余时间,因为班级20人以上学生数量,远远超过英国教育中导师每学年只负责2-5人的量。而且,英国教育中系里每个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和不同的老师预约时间进行学习交流,然后逐渐过渡到每天根据进度集体讲课。集体授课中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体,同学们就课题进行深入交流为辅。因此,英国先进教育方式的引进需要教育制度改革进行衔接。例如,如何深入地研究一个课题、如何自学、如何专业地做问卷、如何让设计符合市场的需求、如何将课题研究逐步深入、如何将设计从电脑桌面上变成实物等,然后再辅导学生的实践,包括对于材料、软件、制作的辅导等,这些都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授课为主、大量作业和考试为辅的教育方式已很难适应当今形势的需求,学校应从制度上自上而下地推行教学改革。

三、课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应突破传统设计类教学以电脑操作为主的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课题制作的过程,提高学生设计中结合材料动手制作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艺术院校的学生练习都是采用电脑为主,传统艺术设计中手绘的优良习惯已被90%以上的学生抛弃,而且多数实践课程都被安排在假期,实践锻炼多半演变成纸上谈兵、虚拟课题,形式自由散漫、缺少有力的监管和专业的指导。而英美的艺术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学术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使用多种表现方式,实践也是根据个人进度灵活安排的。英国教育中在工作室运用各种设备及材料来完成作品是课题深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工作室技工的全面监管也成为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通过这种切身的实践锻炼,英国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设计从想法的产生、深入到实物制作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他们的课程从想法到实践一脉相承。他们的作品因紧密结合市场和消费者,所以产品一旦问世就有着良好的销售成绩。英国这种实践练习融入平时的课题训练之中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目前最应具备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却因教学上脱离实践和市场,造成作品只能停留在电脑和效果图之中,学生不了解加工工艺和市场。一方面产品不适合投产,另一方面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以目前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环节及市场调研的分析总结技能。

四、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设计类比赛

理论教学给予学生们创作的基础知识,而实践磨炼着学生的动手能力。校方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艺术设计类比赛,可以刺激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设计获奖等获取持续学习的动力。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获奖来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还有诸多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比赛的成功案例,就是由企业出资进行一个比赛或项目,并由众多艺术院校的学生竞争参赛,最后比赛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企业。运作比较成功的有西门子举办多年的艺术科研项目,每次项目有一个主题,例如“环保”。这个项目由国内多家艺术类院校和西门子(德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和德国多所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在企业资助之下,前往德国和我国上海等地进行课题的设计、调研及制作。活动过程中,中德两国学生一直在设计上、思想上进行交流。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进一步用充满青春活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描绘出对于世界的想象,而企业通过活动提高企业的形象,获得了充满新鲜的灵感。

五、毕业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提倡结合实习课题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设计课程是学生们几年学习的总结,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而且毕业设计中完成的视觉作品可用于学生之后的工作面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习英国先进的教育经验,英国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毕业设计就是遵循毕业设计要从学生专业基础、兴趣爱好或未来的工作与研究角度出发进行制作的规律,毕业设计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事实证明,学生从兴趣爱好角度出发,其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张力。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应结合实践进行毕业设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引入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不仅积累了实习经验,而且为下一步寻找工作机会增加筹码。学校应积极联系专业对口的设计公司或企业,为学生实习搭桥铺路,使同学们在就业前圆满完成在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

六、配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

第8篇

[关键词] 赣南文艺学校 艺术职业教育 定位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从事物的兴衰过程中寻找发展规律,才可能使这一事物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赣南文艺学校从1958年建立以后,在动荡、挫折中成长,在竟争中奋斗不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调整,几起几落,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赣南文艺学校的兴衰起落,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等艺术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个体的剖析,找出起支配作用的共同规律,为21世纪我国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新思路,开辟新天地。

一、艺术职业教育的兴旺期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赣南文艺学校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社会经济尚不繁荣的时期赣南文艺学校却非常兴旺,这有其外在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内在的特殊条件。

外在的历史原因有: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中等院校实行的是国家计划招生、国家干部编制分配制度,中等艺术学校办学由地方财政支持,学校无须考虑经费问题,只要一心把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抓好就可以不断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艺急待发展,但文艺工作正处新老接替时期,人才青黄不接,艺术类职业中专学校,为满足各级各类艺术院团、文化馆站、艺术高校培养了大量的舞台后备力量,成为了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生态链里的重要一环。

内在的特殊条件有:一方面,赣南文艺学校文艺教育人才济济。有了政府的支持、有了社会的需要,为数众多的专家、名人开始在赣南文艺学校治校、执教,文艺名人和理论专家构成了强大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赣南生源充足,艺术学校门庭若市,在计划招生制度能考取赣南文艺学校的学生凤毛麟角,个个才华出众。这些具有文艺天赋的学生经过精心打造誉满各地。

专家治校、名人执教、生源优质,使文艺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现空前的繁荣。

二、艺术职业教育的低潮期

赣南文艺学校是赣南艺术教育的摇篮,为客家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赣南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文艺学校景况为什么会出现低落呢?

从外部条件看,中等职业教育出现的跌落是社会变革、制度转换等原因直接造成的。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变迁使各个领域都处在急速变化之中。经济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变革和冲突,犬牙交错,内外互动。经历了这样的动荡、调整和挫折,人们更希望尽快地告别过去、瞄准未来、轻装前进。于是,国内的艺术职业中专纷纷忙着转型和升格为职业学院。随着高校的扩招、社会转型及文化体制改革下文艺团体的转型和分解,原有的生态链被重新组合。中专学历层次的职业学校一下子被边缘化,许多行业由于产业调整都不再承担行业办学功能,存留下来的学校虽然还能享受财政保护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部分依托,但办学硬件投入不足、教师队伍老化或年轻教师的专业精神不够等等问题却日益凸显。高校扩招、普通中学艺术特长生的教育扩张、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民办专业学校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吞食着已经很不富裕的生源市场,再加上失去了原有行业系统的就业渠道保障,生源吸引力被大大削弱。艺术职业中专学校的日子艰难了。

从学校内部来看,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生源往高校独木桥上挤是中等职业学校低落的内在原因。在国家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体系之时,一批学校升格成为职业学院,而没有搭上这班快车升格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则四面受困。专业文艺学校的教育管理伴随着几十年悠久光荣历史的同时,面临经费投入不够,设施陈旧,面积狭小,教学设备不足等等一系列硬伤。由于办学条件差和个人收入低,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截止2003年,赣南文艺学校的在编人员削减了近半,美术专业的副校长、声乐专业的校长前后调到高等学校任职。在受到重创之际,赣南文艺学校便把培养人才方向也对准了高等院校。但是,高校扩招,文化、专业考试线降低,普通高中已经成为考上大学艺术专业的捷径,学艺术不需要到中等艺术学校学习就可以拿到专业考试合格证,加上中专文凭就业的危机,学生纷纷涌向高等学院。只有文化成绩差且专业水平不高的学生才无奈选择艺术类中专。而艺术类中专的部分专业教师把主业当副业、学校的文化课课时量不足、文艺学校学生要考取高等艺术院校还需请家教等现象,给中等艺术学校的生源带来极为不良的后果。

三、艺术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将蕴含着中华文艺的伟大复兴。要开创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艺术职业教育必将再度走向繁荣。

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生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文艺队伍更加意气风发,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兴衰更为重要。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活跃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艺术职业教育,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重大的现实课题面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新世纪新阶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文艺求美,而“美是和谐”。文艺工作者理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赣南采茶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文艺学校不断为赣南采茶表演艺术输送人才,秉承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持与发扬。赣南文艺学校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争取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为开创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迎来艺术职业教育的再次繁荣奋斗不息。为此,我们要准确定好艺术职业教育的位置,探求走向新的繁荣对策。

对策一:求真务实,端正办学方向,采取综合性办学。

端正教育思想,培养对社会有用、适应和推动艺术发展的人才,那么我们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更健康、更顺利、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专业表演人才和实用型群众文艺人才。国内许多职业学校就致力于就业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把艺术团作为学生实践的基地、学校宣传的窗口,直接解决艺术实践和生产的问题。中等文艺学校的发展应朝着综合型艺术职业学校、就业型职业学校发展方向发展。教育要以职业训练为中心,要千方百计聘请演艺界第一线的专家、演员加入教学队伍;要建立能与社会实践衔接的工作室或教学环境,建立学校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要可把选修课和跨学科选课作为辅导学生的重点,让学生在多学科选择和多专业边缘化上谋求发展,北京盛基艺术学校就在这方面创造了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路子。

对策二:中等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要。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既然是为地方文化需要服务,办学就要有地方特色,学校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生命力。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专业求生存图发展,在新专业上开拓市场。立足特色,面向市场,机制灵活是中等职业学校也是艺术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许多国内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不盲目求大,踏踏实实的办好现有中专,办好特色教育。厦门艺术学校,学校规模很小,以舞蹈专业为主,其他的一些专业主要是服务地方文化,地方戏曲专业的学生主要就是为当地的戏曲院团培养演员。厦门艺校有个全国具有很大影响的舞蹈团,在全国的专业舞蹈比赛上也是举足轻重,占据厦门市整个官方演出市场2/3以上的份额。江西的吉安文艺学校也是以舞蹈为优势专业办学,与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建立教学资源共享,这都是特色。艺术学校还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建立包括普通学历教育、职业班教育、短期培训在内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深入社区培养学生特长,建立升学和就业的艺术训练营以及考级、上岗证和成人兴趣培养班。赣南文艺学校2005年办了首届剧团班,为各文艺学校立足市场、为职业艺术多层次教育积累了可喜的经验。

第9篇

【关键词】乌鲁木齐;大学城;新疆艺术学院;建设

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简介和建设背景

新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占地面积12780亩,毗邻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头屯河工业加工区。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拟定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当时拟定中的大学城位于乌鲁木齐、昌吉和米泉之间,后考虑到该地要用大片农田而搁浅。2005年,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根据《乌鲁木齐市荒山承包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荒山绿化承包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于2006年5月起逐步引进七所院校投资新建大学城。目前,新疆的25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面积只有约1.5万亩,乌鲁木齐地区12所普通高校总共占地不到7000亩,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每位学生平均占地80平方米的规定。同时,由于各高校相距较远,新疆高等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利用。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将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1.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建设的必要性。

1.1.1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省、区、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新疆各族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办学规模不足,是近期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

(1)缺乏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大学。

(2)高校整体实力不强。

(3)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大学城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现象,其形成主要是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建设大学城一方面可以满足学校拓展办学空间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建设、整合资源、联合发展。

1.1.2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依照全新的教育理念规划,大学城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重大机遇。大学城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文化胜地,还可以极大地推动全新疆及乌鲁木齐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2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意义。 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发展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新疆地区高等、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它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用地困难问题,还要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实质推进乌鲁木齐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1.2.1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它拓展了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是其主要功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学城内,这是大学城建设的直接成效。由于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共享和互补,传统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都需要调整和改进,因而,它能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效能,使学校环境优化。

1.2.2提升了城市的学术和文化品位。 大学城是相对独立的文化社区。大学城本质上属大学联合体,因而其文化属于大学文化,也就是学术文化,而且还是高品位的学术文化。这给城市(或城镇)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其图书馆、音乐厅、实验剧场、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愉悦身心,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2.3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了所在地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乃至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大学科技园区,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孵化。

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大学城的原因及其好处

面对近几年学生的急速扩招,新疆艺术学院可谓是大显身手,战绩如火如荼。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大有成效。但是入驻大学城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学城是一个高校的聚居地,会面临着各高校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而且大学城的各方面氛围是否有利于新疆艺术学院这样的艺术类学校的发展及壮大呢?上述已想到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教园)建设的重大意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入住大学城对新疆艺术学院的利与弊。

2.1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必要性。 新疆艺术学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是全国六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地方特点显著、民族特色浓郁、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学科专业的不断整合,学院有普通本科、成人专升本、成人大专、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设有普通本科19个专业(37个方向)。目前,我院已成为新疆民族艺术专业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的民族艺术教育基地。 新疆艺术学院进入大学城可以扩大原有学校的规模,提高办学的水平,建造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空间,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为学校及广大师生服务,吸引更优秀的莘莘学子前来深造,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这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巨大的契机。新疆艺术学院将继续大力实现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把“一校两区”建设为开放式、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高等艺术院校;建设为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艺术重镇与殿堂。

2.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好处。

2.2.1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影响的,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及想象。新疆艺术学院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571990平方米,约为老校区的5.2倍(老校区110098平方米);全部建成后预计建筑面积420720平方米(老校区117257平方米),是老校区建筑面积的3.6倍。待新校区全部建成后,学院将是绿树成荫,鲜花环绕,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殿堂,优雅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院还建有音乐厅、实验剧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艺术交流馆、室内体育馆等,为学院教学、科研创作、成果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2学术上方便交流。学术交流是一类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否则就会像一滩死水,完全缺乏创造力、新颖性。学术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流动的思想才有利于创新,吸纳新元素用于自身的发展,所以学术交流至关重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成功地构建了新疆民族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重视将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和教学优势,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8000余名,就业率一直在8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艺术家的摇篮”。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内地的艺术表演团体、新闻传播媒体单位、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在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事业领域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了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在教学、科研、表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2.2.3有利于推销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以艺术美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及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在共性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两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冲突,更何况是几种不同的高校文化的传播。如何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保持学校自身的特色是新疆艺术学院面对的一大难题。所以新疆艺术学院广大师生要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大力改革创新,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3.新疆艺术学院入住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不足之处

利与弊是相伴而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建筑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大学城在短短几个月就落成,其速度之快着实惊人。所以刚竣工的建筑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些建筑物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了,比如宿舍的墙壁灰浆脱落,架空层钢筋不牢固,水管爆裂,路面坑洼不平等,虽然没有严重事故出现,但是这些现象已经困扰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学城管理机构应该予以警惕并做修补措施。

3.2软件资源共享实施较为困难。 大学城中的实际情况是高校各自为政、封闭办校,对于硬件资源共享较容易,而对于如名师共享、名牌学科、公共课程等软件资源共享则较为困难。因此,建设大学城必须解决好软件资源共享这一难题,从而缓解师资队伍短缺的状况,更好地培育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本部相比,大学城的硬件更为雄厚,但软件设施实力(艺术氛围)缺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事业的发展。

3.3大学城社区文化环境单一。 大学城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是从学生的角度设置的,所形成的氛围主要是学术氛围,而且是高品位的学术氛围,故而形成的社区文化也是学术文化。环境多是按照校园特色所布置;城中的商业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产品难免有些单一,虽然是城镇化模式,但毕竟难以把大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复制进来,与正常社会结构相比仍不够丰富、不够饱满。

3.4从安全角度来讲,大学城会带来安全保障问题。 众多的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汇集于大学城,将给大学城的秩序稳定、治安带来挑战。由于大学城的开放性,专业设置的不平衡性,还由于社会发展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同时大学城作为学校、居民、企业之间的混合,容易导致公共安全问题。

3.5地处郊区,缺乏与外界联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交通不便利是大学城建设到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学城地处郊区,信息较为闭塞,缺乏与外界联系。教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这样往返老师非常疲惫,也影响到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另外学生的课外调研、休闲娱乐等方面也都不能顺利进行,比如学生家庭困难想要勤工俭学,但是时间与金钱都花费在路途上,这很不划算。交通问题尤其对毕业生找工作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降低学校的竞争力。

4.结束语

从上述新疆艺术学院进驻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利与弊分析来看,我们用长远的目光看这一问题。随着大学城的发展与逐渐成熟,几种弊端都在逐渐消除。比如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可以在大学城的逐步完善中消除,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公交线路的增多,轻轨线建设,提高市政建设运转速度等,逐步完善新疆艺术学院师生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激发创造力。以期新疆艺术学院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高校中的一座璀璨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培养艺术类职业性人才的需求

当前在各项经济生活中,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对科学技术等各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文化艺术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绿色朝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在新的时期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进一步提高,带动和创造了一些附属产业及价值。所以艺术类专业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艺术这一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更新与转变,通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未来艺术的发展将更迅猛,以更多元的形式综合发展,逐步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媒体、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艺术在形式上如何变化,艺术本原还是需要基于最基础的艺术理论来支撑,在支撑之上才能进行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此之上我们需要培养伴随着艺术产业而发展的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市场而言,培养现代社会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是可行也是非常迫切的,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艺术类专业提供了论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具备艺术类别里某一特定职业和艺术职业群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与实际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缺乏双重性,就业观念偏狭等问题,同时在招生上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吃力,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达不到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借鉴普通高教艺术类专业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摸索创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努力扭转“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和新兴社会艺术的蓬勃兴起之下,艺术教育开始全面迈入高等职业化的道路,伴随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发展。“职业”二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特殊属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准的,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则是为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培养的各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也是非常贴切的。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即要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又要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确定是对高职教育体系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艺术职业学院而言,教育理念要体现出社会现状、职业需求、以人为本以及发展空间的思想理念。结合社会现状。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更加直接,具有协同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开办要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其发展的标准和模式,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文化的先进性。迎合职业需求。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就要紧密结合相关于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对于艺术文化类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其专业和专业的方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和第一线性,就要以动态的职业观来迎合社会对艺术文化类职业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展的产物,旨在将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应用型、实用型教学的出发点,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发展,特别在高职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生在该职业能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都要具有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以人为本,在强调基础职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尊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身的一大基本特性,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只偏重本身的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要树立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将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来发展。

(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即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第一位,就业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可见高职教育是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并且具有最鲜明的职业技能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定位,以及与其它专业的区别,若在培养目标上认识不清,则会导致其在培养目标上的无针对性,而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化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具备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相衔接,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等艺术职业性人才,基础专业和实践能力强是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师范性、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范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与本科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艺术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在艺术类的岗位上其工作内容专业基础的方向和思路正确。“基础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同时,也作为今后再教育的基础,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艺术的一个基础,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也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专业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今环境下,也要适应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拓展。“实践性”是指要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能胜任面向社会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需求,与社会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灵活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于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各分科的分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结合专业目录设置适合的学科门类。同时,专业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能体现和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市场就业方向,专业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产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出院校与区域,与所属行业所需求的特色型专业。就高职教育艺术专业而言,要考虑:(1)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的现实发展对所需要的音乐类人才相适应。(2)高职院校与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上是否联系紧密,是否能根据市场、以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该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艺术类的专业以及专业的方向,优化课程结构。(3)逐步提高现有的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握艺术类行业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场所。

(四)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高职的课程模式都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性质和功能来具体呈现和操作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吻合,课程模式的设立和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课程模式的构建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础的课程要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专业的课程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艺术基础类的课程设置与其它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实践和理论上要处理得当;要让各个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以艺术类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要求的课程模式和体系。

(2)在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要摸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职业技能,如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最基础的各项表演,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把握,让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的素质进行结合,并将实践的教学体系和理论的教学体系互相渗透。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准的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考试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探索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五)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将教育的理念进行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对培养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活动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基本途径、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综合途径是培养途径的主要内容。在高职艺术专业中最基本的途径是采用一般性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艺术实践,这也是普遍认同和采纳的培养途径的方式;最主要的培养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属于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第二课堂、校风、学风,对学生思想理念和素质,艺术个性的培养等产生的积极的影响;综合途径是高职教育所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它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院校包括在管理机构、工作岗位、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制度在学生基本培养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主辅修制度的建立上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工制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要求,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我院校开展了试点工作,本研究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多媒体设计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学徒制可以加快高职院校发展步伐,对于推进高职改革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我国职业院校在难以培养出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同时企业很难招到适合自己的工人,毕业生找到适合工作也不那么容易,于是社会整体就出现了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本课题所研究的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否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在此模式中学生具备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的双重身份,把行业作为主导是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把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这就是世界三大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结合中在谁是主体的问题方面解决的非常好,把企业的职前培训很好地融合在学徒制度中,把学生当作企业的未来员工来培养。传统当中的学徒制更多的是某种手艺的传承,而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师傅”教“徒弟”的教育模式,而且是把职业教育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等诸多方面做了革新。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它呈现多种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优点与优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是国外研究的“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它形成了配套的国家制度、教育制度模型,对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性的推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于现代学徒制给予高度重视,带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2006年,在欧盟相关机构的支持下,来自10余个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德国成立了“国际现代学徒制创新研究网络”。总之,现代学徒制已成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正式提出是在2011年,旨在根据现代企业用人新标准,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培养新型人才。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提供的理论与实践,在知识和技能存在相脱节的弊端,然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于加入了主体企业,使得现代学徒制“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办学模式“灵活性”特色进一步凸显出来了。应用现代学徒制所培养的学生对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让学生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训练,这种实战实练不但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还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内容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先前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而言的,它继承了传统师傅带徒弟中场所的体验性和学习的实践性等优点,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因此学徒制在德国、瑞士、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一直受到普遍的重视。例如澳大利亚,它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一个学徒制培训体系,其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了紧密结合,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重要部分。根据数据统计,在澳大利亚1200万劳动力中,有40多万人参加了学徒培训。对于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特点而言,企业需要既有实践技能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从这个特点出发,本文讨论了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在我国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文献调查获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外学徒职业工制度应用于教育研究的资料。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现代学徒工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为今后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的方法,对一些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真实境况,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便为后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度探索研究奠定牢固的实践根基。

六、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1)现有师生比例不均衡,校内导师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致使不能满足某些学生的实训需求,工作室的教师应该按照学徒制方式培养全体的学生;

2)这种模式需要具有丰富的授课能力,并且要求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而现实情况是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相对缺乏一线实践经验,经验不足成为该培养模式的瓶颈。

七、突破的难点

1)校内设备有待于完善;2)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内工厂;3)如何让校内厂真正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结论

本课题研究成果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工制模式的实施与改革均具有指导意义,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适合在高职院校各个艺术类专业中推广运用。课题研究成果除了在理论上构建现代学徒工制模式的教育体系外,还能优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陈浩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03:84-85.

第12篇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83-02

艺术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无不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公民自由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但如今中国的艺术教育却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将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职业教育;二是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漠然视之。这两个极端都阻碍了中国公民素质的提高。所以,本文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探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之路,以期有所助益。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的特点

现代艺术教育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这一教育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素质教育;一个是职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追求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这一教育形成于公元前450年之后的雅典学校教育,此后在希腊化时期得到了全面实践。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也依然延续。意大利上流社会认为,所谓真正的才能,是“支配一切艺术的艺术,是机智”[1],并把懂得欣赏艺术作为文雅高尚生活的一种点缀和有教养者的一种标志,所以,上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品味高雅、深谙艺术、具有相当鉴识力和具有合理利用艺术家能力的合格消费者或赞助人,而非艺术家。上层贵族艺术教育意在全面培养国家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贵族为自身的长期统治忽视全民教育,施行愚民政策。古希腊素质教育其实是面向全体自由民的,尤其是在梭伦和伯里克利执政期间,为使雅典城邦成为一个坚实的统一体,统治者以希腊宗教艺术为媒介,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全民艺术教育。至文艺复兴时期,按城邦施政模式治理国家的意大利各政治实体,为了在斗争剧烈的政治环境中,保住统治地位,也继承了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实施全民艺术教育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艺术纳入“自由艺术”的学科,使之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学校全面执行。此外,意大利商业显贵、政府和教廷还积极赞助艺术,并建立向全民开放的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公民素养、增加国家荣誉感。和素质教育相比,意大利职业艺术教育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专业化。社会分工促使职业走向专业化是职业确定自身竞争优势的必然趋势。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教育十分强调技艺的专业化,专业化的强调使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教育显得非常严格,一个画家要成为师傅很不容易,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独立开业的师傅资格。正源自这种严格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造就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

2.服务对象化。所谓服务对象化,实际上也就是满足需求的对象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三个主流消费群体推动着满足需求的对象化过程的实现,这就是商业显贵、教会和政府。其中,商业显贵的需求满足的对象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因为基督教将获利的商业行为视为对上帝的不敬和犯罪,所以,为求内心的安宁,商人便将财富慷慨地馈赠给教会或用于赞助学术、艺术等公共事业;后期发生变化,人们将消费艺术视为维持荣誉、展示身份、炫耀财富、纪念或颂扬个人与家族荣誉,甚至是资本投资的一种手段。

二、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的弊端

我国的艺术教育是从苏联模式演变而来的。苏联模式只注重基础教育,而不关心创造能力和自我营销能力的培养,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严重不足。虽然这一局面近二十余年来有所改变,但依然弊端重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的技能化;审美教育的功利化;职业教育机构的企业化;职业教育课题设置的混乱化。以上中国艺术教育的弊端目前已经全面地呈现出来了,并有越演越烈、积重难返的趋势。这一趋势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合理有关。因体制改革殊为不易,所以,要革除上述弊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文艺复兴艺术教育实际上是意大利城邦共和国为取得竞争优势而实施的一种政治策略,它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教育和营生教育的层次,而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紧密关联。但在目前的中国,不少人简单地将艺术教育理解为一种提高年轻人审美品味的知识教育和作为生存手段的营生教育,远未将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上升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来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令人十分忧虑。

目前,中国艺术教育亟待调整的改革方向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素质教育的荣誉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目前中国的素质教育却是一种被动的只关涉知识的灌输教育,而灌输教育的最大弊害在于容易使被灌输者失去主动性,造成只有知识而缺乏智慧和判断力的教条人格。因此,我国必须实施卓有成效的荣誉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主动寻求荣誉和自尊的内在动机中,接受素质教育。至于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它不仅只是琐碎的知识教育,还是一种确立鉴赏眼光、高雅品味和选择能力的方法教育,更是一种通过艺术品鉴力培养获得他人尊重的荣誉教育。其中,荣誉化的艺术教育以国家荣誉、民族荣誉和传统文化荣誉的培养为重中之重。

2.素质教育的全民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即软实力的教育,而非选拔教育。将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象局限于学龄期青少年,是一种极其短视的应急性教育措施,达不到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长远目标。唯有实施全面的全民素质教育,改造民族性格,才能宏观调整和挽救因逐利的欲望泛滥而导致的道德沦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目标。

3.素质教育的战略化。素质教育不能直接作用于GDP的增长,但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却是维持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素质低下的民族在逐利动机的推动下可以维持一时的高速发展,但决不可能维持长期可持续的高速发展,因为素质低下的民族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是一种高成本的粗放发展,难以为继。所以,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为规划目标。其中,素质教育层面的艺术教育在国家战略的设计中,应纳入战略手段的行列,发挥其塑造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4.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限明晰化。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是服从社会分工而是强化国家竞争力的产物,后者是服从社会分工和强化个人竞争力的产物。鉴于此,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可按同一尺度执行,必须分开,按不同的原则和规律行事,取得两相合宜的效果。

5.职业教育的层级化。职业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在服务对象化过程中强化个人竞争力。由于个人竞争力的塑造分为基础层次、创新层次和自我营销层次三个阶段,因此,职业教育在强化学生个体竞争力的过程中,须按层级化要求,缺一不可地逐级培养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自我营销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教育程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获得全面发展,更在于提高国家竞争力,鉴于此,以上改革方向是中国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的必由之路,能否及时调整,将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教育奠定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采用的实际上是双轨制:一条轨道只要求受教育者具备欣赏、品味和鉴别艺术以及明辨美与丑的能力,而不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系统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另一轨道则要求受教育者服从社会分工原则,接受严格、系统的专业化训练,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服务。前者无差别地指向公民人格的全面发展,后者却是基于人的不同天赋对个体特长的发展。这两条轨道并行不悖。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我国的艺术教育重心往往指向少数人才有机会享受的职业教育,而忽视完善绝大多数国民之人格的素质教育,最终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难有大的提高,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为提高我国的公民素质和艺术人才的专业素养,我们需要借鉴文艺复兴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审美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开,同时归回到全体德性生命的陶养和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两种不同的轨道上,使之并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