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9:0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浅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单位:南乐县福堪乡六合中心小学 教师;蔡合才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文化;教育管理
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学校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开展“文化建设运动”,有的还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为其“策划”“包装”;也有一些学校“处乱不惊”,默默地追寻着教育的文化真谛,深耕细作,把校园经营得“沉香四溢”“景深意远”。毋庸讳言,中小学校追求“文化建设”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一些校长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嬗变,渴望品尝教育的“味道”,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向着“真质”的方向发展,实乃大幸!然而,我们也需要在这“热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近期进行了一些针对性调研,提出以下粗浅认识和建议。
一、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学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这种状况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以经验型管理为主,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此外,近几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特别是城镇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新建学校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中小学校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笔者在调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校长提出这一问题。多数回答是“为使学校更有特色,更有影响,办成名校”,回答“一些有名的学校在搞,我们觉得很好,学着搞”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多数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建设学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上,而是要提高到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是为了追求教育真谛的高度来认识。
二、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关于学校文化,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十分确定的界定。所以,一些中小学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很多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强调的是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有些甚至把学校搞得像公园、文化广场或者图画展览馆。学校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我们很难严谨地描述文化的真正内涵,但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文化既是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正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着的文明。文化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来的。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渠道。同时,教育也是创造新文化,推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就逐步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学校文化随之产生并发展。在传承与创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其特有的属性——传承和创新。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学校文化也必然不断积累、发展,并不断创新、进步。我们需要明确: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学校文化是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部概括,校园文化仅仅是浅表层次的部分描述。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那就差之千里也失之千里了。
我们从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的内涵来理解,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筑设施、师生服饰、标牌展板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方式、课程内容、师生行为、人际关系等。从发展的角度,学校文化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继承、吐纳、扬弃、发展、创新,是理性、科学、规律、规范、秉持、个性,等等。
三、功利驱动,注重形式
我们不能否认有不少的学校领导是源自于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这些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一些教育干部和学校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所以,求大、求奇、求怪、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是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培养有教养的学生。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评价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应是以校园是否开阔、绿化美化是否豪华、建筑是否漂亮、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是要以学校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是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课程建设是否合理、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教育质量是否全面等为标准。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要端正态度,消除功利心理,本着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点滴积累,精雕细刻,扎扎实实地锤炼学校文化。四、缺少规划,不能持续
做事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形同虚设,是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设计、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不少学校是今天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搬过来折腾一番;明天又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再搬过来折腾一番;今天这位校长是一种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就换一种规划。如:来了“国学热”就一窝蜂地搞“国学”,来了“诵读热”就一窝蜂地搞“诵读”,来了“校园舞热”就一窝蜂地搞“校园舞”,等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深耕本土,广学博取,汲取精华。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花费一些力气,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特色、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学校要精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让老师和学生去学习、去受熏陶。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也有糟粕。本土地域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有爱这片热土的情感,才有爱国的情感。学校要使孩子懂得家乡的历史、熟悉家乡的今天。老学校应该好好整理自己的历史,感悟沧桑变化,体会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新建学校要重视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锤炼、文献资料的积累和丰富,学习优秀学校的文化,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五、研究不足,引领不力
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上述问题,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一方面,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十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到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下的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也相应是有差别的。中华民族的教育肯定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可循。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界却没有研究建立起这样的理论体系。由于没有权威的科学理论作为引领,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群龙无首、无章可循自然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有建设学校文化的良好愿望和积极热情,但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虽然十分努力,但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都十分薄弱,所作的一些工作只是星星点点,浅尝辄止,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
[内容]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是基础,中学是关键。小学毕业生向初中过渡,两个不同的群体呈现不同的认识能力及个性倾向,而两类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又往往使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能力的培养出现断层。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连贯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一、应持之以恒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非常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要求。朗读能力的形成除长期坚持朗读训练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贯彻启发原则,讲读课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而写”等,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就坚持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到中学后,仍然坚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发展。
二、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剂,是陶治学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语言教学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读要把全班同学带入课文所体现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学生带入“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学。
三、持之以恒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实践,是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同时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开展课外活动,应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内容要丰富多采,形式要灵活多样。
从小学到初中,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语文素质教育,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素质,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情感新课程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情感教育是由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在传统的“双基”基础上重视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的语文课堂教学,它营造出的师生间的关系是朋友般平等、融洽的。让学生融入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大胆质疑,师生间热烈讨论,教师随机应变地灵活驾驭,就在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争论中,完成一个个的教学重点、难点。主动权在学生手里,一切围绕学生的问题转。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情感氛围,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成就感。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是课堂教学顺应学生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而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是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的。
二、激发学生的志趣,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课前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中。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三、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认可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注意的是导时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同时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的《沁园春?长沙》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进而体会作品的情感因素。
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形成融洽的情感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感悟,尽情地展示自己!
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学生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前本人也要学生查找一些关于马丁路德的有关资料。上课时由谈论学生的梦想而引出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接着让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的资料,结合作者的生平说说作者马丁路德的梦想。这样文本的解读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基本解决了,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了一个融洽的情感氛围。
五、注重教师情感演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堂好课我想它更注重的是教师自身的情感演绎。这将充分调动教师的文学根底,调动教师对作品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感知,调动教师对学生的一腔热爱,调动能渲染情景、烘托情感的辅助手段,从而使作品得以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生动再现,体现出作品艺术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体现作品内容的意境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从而把教学内容提升到作家作品与师生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对作品的情感体会的再创作,共同完成艺术鉴赏这一最高境界。而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带着自身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往往是课堂教学最令人期待,最爽心悦目、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
当学生为教师所范读演绎的作品的情感而受到猛烈的冲击、强烈的震撼、深深的感动时,学生会不知不觉随教师走进作品,与作家的心一起跳跃。这时课堂上弥漫的是作品所激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感气氛,师生共同进入相应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交流的至高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组郑琳峥
参考文献:
1、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秉承一个“学生中心“的理念
2.坚持“立得树人,服务型管理”两个原则
3.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工作体系
4.深化“教育、管理、心理咨询和贫困学生帮扶”四项职能
5.落实“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学风建设、队伍建设、学工文化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五位一体化工作
二、创新性推进队伍建设
1.专兼结合,区别配备辅导员
加强艺体院系工作力量,重点保障性配备,承认工作难度与差别,体现针对性,力促实效性。
2.“三三”模式落实辅导员培训
实行“部厅、学校和二级学院”三级培训体制,采取系统培训和主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考查相结合,政策理论培训与实践经验交流相结合的“三结合”培训模式。做法助推辅导员发展保障。实行“校级辅导员专项项目制”、“科研经费资助制”和“辅导员职称晋升单列评审制”三项制度,落实一项辅导员年度培训专项费用。
3.两项经费,力促辅导员待遇提高
辅导员工作补贴,按照辅导员理论配备数和人均一万的标准核拨学工部(处),用于月度工作积分考核、年终综合考核奖和二级学院学工二次考核分配;辅导员入驻学生公寓和值班补贴。
4.“职业能力标准”助推辅导员职业规范化
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参照专业教师职称职务申报评审办法和工资薪级标准,按照每五年一个初、中、高级职称的基本晋升周期,并对应三三九个薪级标准进行认定,形成晋级晋升良性竞争体制机制。
三、创造性助推各项工作
1.深化“二级管理”体制
厘清并界定学工部(处)的指导、督查与考评职责。明确二级学院主体角色与责任,增强工作自,责权一体。加强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坚定走“学生工作信息化”道路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全力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构建教育管理新平台,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3.落实“学生工作积分制”信息平台管理
学工主管部门、科室按月度工作逐项考核评分,信息化平台自动生成积分和排名,并按照月度考核的相关系数核发辅导员月度工作补贴。
4.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实行“特色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制度,力促二级学院打造具有自身“DNA"核心价值的特色学工,实现“百花齐放的特色学工"生态,助推“信息化道路、特色发展"的学校大学工格局。
5.激发学生工作活力
实行“学生工作示范月制度”和“学生工作项目承办制度”,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各学院学工特色和潜力,激发全校“比、赶、超”的活力学工态势。
四、有效应对新的情势与挑战
1.学风建设
工作核心与主线,一以贯穿的工作重点和永恒主体。
2.认同教育
提升学生认同度,促进学生内化、协同与发展,应对新的“认同危机”。
我们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民在人口中占很大比重,大批劳动力来自农民,而相当比重的农民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便走上劳动岗位,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和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质量。即使其中一些人不就业(从事农业也是就业),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或者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民,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生存得更好。况且,国民素质不高,一定会拖累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大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要把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作为基本指标和前提条件。
我家曾请过一位十八岁的四川姑娘帮助做家务,她很聪明能干,但念到初二上学期,就辍学来京打工。问她为什么不把初中念完?她说:“老师刚初中毕业,什么也讲不懂,白交钱”。我买了初二至初三的课本,要她自学,告诉她很多人靠自学成才,今后知识不够,做什么工作都难。还给她买了字典,让她查生字,对她说:“看不懂,就问我”。但她不会自学。
我家最近又请了一位家务女工,安徽人,65年出生,小学一年级没念完就参加劳动。她们村子前面是江,后面是湖,是渔米之乡。如此富足的地方,据她说,村子里60年
至70年出生的20位姑娘,只有一位完成义务教育,其他几位均分别不同时期辍学。现在都30岁—40岁,已为人之母。
从上述二例中,提出了以下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什么样资质的人可以从事义务教育?增加教师的工资保障,发到什么人头上?目前够资质的师资紧缺,或有资质的人不愿下农村,特别不愿到边远、穷困地区,怎么办?能否由当地选培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分别到中级师范和高级师范院校去定向培养?同时兼顾作为一种对贫困家庭的扶贫措施,从贫困家庭选择合格青年定向培养?对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应青年,也定向培养,在农村从教数年后,可以安排进城就业(如同转业军官的安置)。
二是,法制问题。依法强制适龄人员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允许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同时,缴什么费、缴多少,也要有明确规定。现在城市学校变着花样创收,班上效率不高,另开休息日补习班而且必须去。
三是,歧视女孩问题。一个家庭同时有两个孩子上学,负担重时,女孩让男孩。女孩受义务教育,应依法与男孩平等,歧视是违法的。由于一批女人才被落后观念截流,致使这次十六大,妇女占的比重与人口比重不相称。
四是,普及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一般是西部地区差一些,但也不尽然。东部如河北、中部如安徽,也有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适龄人。
五是,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如何更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如何革除应试教育和纯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可否加一部分开卷考试、相互讨论后答卷等形式?把念书搞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另外,无论小学还是初中,课外辅导材料同一科目重复的版本太多,多了影响学习效率,(但老师要求学生都买,实际只是为了增加学校推销的收入)。
我认为应当有点新思路:
第一,把义务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推动。第一责任人是中央政府。有必要设立直属国务院的专门职能部门,像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那样。并把义务教育的普及进度和扫肓成效,当作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指标;在义务教育方面发动一个社会运动,与关于不搞运动的精神并不矛盾(这是在搞重点突破,掀起全民的意识,重视教育,不是整人运动)。①其实,义务教育更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②而信息化可以由市场引导。
第二,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让更多的青年人从事义务教育事业。城市农村的师资资源极不平衡,城市的不去农村,农村的也不回农村。对非师范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适应,难以就业的,可定向给予师资训练,使其走上教育岗位。根本上,是要加大师范教育的规模,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在义务教育阶段,精选传统文化知识,充实现代科技知识(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适用经济学的知识等),给学生一定的发家致富的知识与能力;要组织有水平的专家编写材和课外辅导材料,并改变低质重复、价格昴贵的现象。
第四,与朱市长意见一致,就是由政府建立免费使用的义务教育远程网,以便利教师进修和学生自学,也有利于扫盲,并可以把义务教育尽快提高到国家最好水平。是加速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有效手段。
(一)缺乏学习目标
降级生们往往在进入大学之时,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大学生涯规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习上缺乏动力和主动性。据笔者观察,他们中大部分同学家境比较优越,从小就习惯了家长的安排,没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进入大学后,远离了家长,学习和生活就陷入了迷茫状态,缺乏奋斗目标。同时,他们中部分同学由于不是被第一志愿录取或者是遵从家长的意愿填报了所学的专业,从而对专业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兴趣不足。
(二)自制力差
他们在经历了“黑色”高中三年学习后,认为进入大学就应该好好放松和犒劳自己。于是在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无心学习,即使是上课,也在玩手机、聊天和睡觉,不认真听讲,更有甚者,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一到考试各科就亮“红灯”。他们本身就意志薄弱,一帆风顺则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则惊慌失措,知难而退,甚至悲观失望,逃避现实。
(三)网络成瘾
他们中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上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对网络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大学一年级时,由于课程设置上没有专业课,学习相对轻松,电脑就成了大量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对象。大学里很多男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很多女生把电脑当影碟机。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降级生都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耗尽精力,置学习于不顾。同时,他们大多也不愿参加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对集体活动比较排斥。
二、降级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难题
目前,中国高校实行制度管理,学生不论是从入学还是到毕业,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活动都有许多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如我校规定大一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固定教室上晚自习;实行辅导员查课制度,监督学生的日常课堂出勤。这些举措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自觉性,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自制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降级生的教育管理却形成了一个制度“真空”。由于降级生降到下一年级之后,他们已通过的课程就可以“免修”,因此,这部分学生一学期平均也只有三四门课程,他们不用跟随新班级一起上课,而可以任意打发自己的时间,比如睡懒觉、玩手机、寝室上网等。降级生也不跟新班级同学一起住宿,不利于辅导员查寝,平时他们也不参加新班级的集体活动,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他们进行教育管理面临较大难度。概括起来,降级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忽视———降级生教育管理存在“真空”我们辅导员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容易忽视降级生的教育和管理。究其原因,一是涉及降级生的班级较多且分散,很难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二是这部分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非常小,各方面对学校的影响也比较小,没能引起辅导员的足够重视;三是这部分学生确实各方面素质比较低,平时也不愿意听辅导员的话,辅导员逐步对他们失去信心和耐心,从而不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们的教育与管理上。
2.受排斥———难以融入集体因降级生各方面素质差、不善于学习或有特殊问题,他们长期以来受到诸多排斥,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较为消极的态度。一是心理上的排斥。无论是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还是班级同学,他们很少有人在心理上承认降级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因此,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也不可能形成彼此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降级生难以融入集体的主要原因。二是日常生活的排斥。新班级同学不情愿和他们同住一个寝室,不愿和他们交流,也不愿和他们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三是降级生本身心理较为脆弱,有较强的自卑感,不愿与同学们沟通联系。他们逐渐被边缘化,既不属于原来班级也不属于现在的班级,没有归属感。因此,他们只能生活在个人的世界里。
3.少约束———学生教育工作受到冲击降级生由于大部分课程的“免修”,可以不跟随新班级同学一起听课,只要求对不及格课程进行重修,因此他们完全没有班级概念。没有了班级,没有了集体,也就等于没有了管理,没有了教育。这样导致降级生不仅脱离了集体的约束,更严重的是脱离了制度的约束。辅导员一个学期下来,很难与其见一面;再者,降级生本身也不跟辅导员主动联系,导致辅导员对他们的情况不熟悉,也缺少对他们的监督和管理。加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对降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使学生教育工作的效用越来越受到冲击。4.无动力———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很多降级生降到新班级后,学习态度并没有改变,还是跟降级前的状态一样,没有目标和动力。另外,他们有的人自卑心理严重,干脆破罐子破摔,继续逃课,玩网游,自由散漫、不思进取。这就是有些学生一而再再而三降级的原因。如何提高降级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对降级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是导致降级的一大主要原因。降级生的专业选择及将来就业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抱着“让子女混个大学学历,毕业后托关系安排工作”等想法送学生来读大学。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跟家长沟通,更正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以减少这种观念给降级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我们要多跟降级生谈心,多了解他们,多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逐步使他们意识到学习好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引导他们慢慢树立学习目标乃至人生目标和理想,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处于消极和被动状态,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
(二)强化制度管理,落实教育和管理责任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工作更是如此。只有拥有好的学生工作制度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下去才能取得好的成效,防止二次降级现象发生。针对降级生教育工作,我们可以建立学习过程管理制度、学分预警制度、特殊学生档案制度、家长沟通制度、学习成绩通报制度、班主任工作条例等。例如,每学期期末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学生首次不及格科目达10科告知家长,学生遗留学分达到10学分就必须告知家长;建立降级生个人档案,纵向比较他们是否取得进步,如进步则鼓励,否则找其谈心,了解情况;辅导员每学期至少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两次。班主任每月深入课堂两次,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等。
【关键词】学校/礼仪教育
【正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一、高职院校开展主题班会的重要性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经历,人人都说没有经历过大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大学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大学生锻炼自己的重要时期;很好的利用大学的时光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磨练自己、创造自己。所以来说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清晰的认识到大学时光的宝贵性;不能够给自己更好的人生定位;没有人生目标消极堕落是近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作为高校而言管理教育大学生任务则是非常艰巨,如何更好的教育学生,是学生能够更好的成才,成为国家栋梁,拥有一技之长走向社会能够找到工作则显的非常重要。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则是非常重要,相当于高中的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亲密,管理教育好学生的重任则更多的落在辅导员的身上。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管理的主要力量,能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有非常优秀的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也是至关重要。辅导员的主要任务便是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和学生之间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良好的思想和正确的态度。在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班会也是良好的途径,通过班会辅导员可以和学生更好的交流沟通,通过班会辅导员和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其中,讨论思想,人生。通过班会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动力,有所希望;也让辅导员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班会的核心则是通过引领思想。每一个主题都是一种思想的一种代表,学生可以通过这一个主题阐述自己的看法,也反应出了内心思想。每一次班会对学生都是一次无形的教育和鼓励,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班会绝对会是最好的绝定。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不要有思想发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般来说辅导员都是较为年轻的刚毕业的同志,这就更加要求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要共同探索和研究。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以分享,在不断的努力创新中形成更良好正确的人生态度无疑更是锦上添花。
二、主题班会开展的形式以及注意事项
(一)班会的安排设计。一场好的节目必要需要前期的细心策划和精密安排,一场班会也不例外,要想开展一场完整,有高度的班会当然也需要前期做准备,为班会定制主题,为班会设计环节,节目等。其中则是非常重要,主题一定要有针对性,整体与细节出发,主题一定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始终起到能够教育学生为基本点。对班会做出具体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紧紧围绕主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和本能鼓励学生进步,充分体现班会的所起到的重要性。
(二)班会注意事项。班会是由学生和老师组成,拥有活跃的气氛是班会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和辅导员一定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准备班会所需要的物品,让学生能够动其手,动其口,动脑,充分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展示自己;班会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够锻炼自己,从一句话不敢说到和到和大家成为朋友,这就是一种改变,这就是一种成长。在每次班会的开展过程都不要忘记严格贯彻落实学校教育培养指导方式,始终要坚持以人文本。
(三)班会开展要合理适当,不可以空谈,乱编。要以班级的内部实际问题为主。人是多变的,往往别人的行为能够导致自己的行为;思想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只有学生能够全部经历学习的时候,才会被更多的学生当作自己努力的动力,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数据体现,高职院校学生更希望自己比其他人过的好;生活工作有保障事事可以顺心;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愿望。所以,辅导员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围绕主题对学生进行唤醒、引导,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努力的动力。
三、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起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是思想以及人生价值观。由于高职学校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上占据太多的主观意念,只能片面的认识事情,甚至脱离现实,不能够脚踏实地的工作。只想拥有安逸的生活却不懂的去付出和努力拼搏。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没有吃过苦,不知道工作的困难以及社会的艰辛,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懂的付出才有收获。一个人只有拥有好的思想菜会成为有用的人,才会成才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培养学生的艰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好的思想态度,好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认识,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二)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们拥有一门好的技能能够更好的找到工作,帮助学生多了解所学专业,利用业余时间谈谈以后的工作前景和状况,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所以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学会专业技术便于以后踏入社会不会被就业压力所迫。辅导员和专业课授课老师要同时共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专业知识问题解惑,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有真正实力,真正技术、真正能够吃苦耐劳的毕业生队伍。
(三)有利于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高校管理已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高职院校学生不再像是以前的小学生可以采取严格的规章制度,即将成年的他们,院校需要采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在班会过程要适度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校多了解学校,以便学生不会轻易犯错误。高职院校管理通知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下发到每个班级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了解。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放在首要位置,专门设立学生班级班会报告处,记录每一次班会的主题以及主题。高职院校通过班会的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人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教导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习专业知识,更好的避免就业问题。在高职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班会给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模拟社会现场提供他们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更好的发展自己,同时也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任务的成功完成,使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秦丽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此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我们看来,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作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奠基的作用。作为补充,中小学生仍有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继续接受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家长对学生仍起着关心、检查、督促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家庭教育是指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其子女施加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具有亲缘性。家庭成员间有一种深厚的天然的爱的感情作为动力,这种爱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影响。
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其三,教育方式方法上具有个别性和示范性。再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辅导、审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指导、卫生保健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将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起来。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在各种形式中,家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更好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开展班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高度重视,视为班集体建设的起点。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熟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学生蔡某,独生子,学习动力不足,懒散,经了解,其父母曾经言及已想方设法解决其毕业升学问题,致使该生自以为是,抱有坐享其成心理,不求上进。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便主动到其家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该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高考招生制度不允许父母包办这种做法的存在,同时也直言指出家长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经过双方分析,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上成人专科院校。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杨某,个性要强好胜,重江湖义气,曾两次参与打架事件,被校记小过处分。我即于事发当晚进行家访,与该生及其父母共四人,具体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错误,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在父母面前许下诺言,改过自新。其后的确表现良好。学生麦某,学习刻苦,个性内向,成绩一度滑坡,我及时发现并在其低落时期第一时间到其亲友处了解个中原因,加以正确引导,让其道出心声“父母不在身旁,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经常思念美好的过去”,对此我首先肯定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重点指出“人不应停留在过去,更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正是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使其既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又唤起了斗志,成绩明显回升。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却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学生曾某,个性倔强,自尊心强,少与人沟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业,家长的教育效果较差。初期,针对其特点,主动与其及家长沟通,直指缺点,效果不理想,陷入僵局。中期,改变策略,尊重该生意愿,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鼓励为主,开始形成良好情感,且能讲出真心话,形势开始好转。后期,直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效果明显,该生的自主性增强,消除对视局面,实现理解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发奋图强考入成人专科学校。
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家长、教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学生钟某父母在外,因表现差,被定为后进生,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父母甚为担心,各方教育的效果不佳。我于是专门约其父母回来交换意见,让学生在场,将其表现细加分析,指出改正可行方案,鼓励其进步。经“三方对话”后效果有所好转,加强了平时的教导,终取得成效,该生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亦有所提高。学生麦某,家庭情况与钟某相似,但表现不同。该生品学兼优,其母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解该生表现,征询教师意见。我予以正确评价,使该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戒骄戒躁,更上新的台阶,又使其母满意,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是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镇、村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注重实际,加强自我约束,做到言出必行。
[关键词]家庭教育贫困地区方式方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农村的基础教育也不甘落后,充分发挥了农村的地理特点和优势,而且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累累的硕果。然而,社会、学校、家庭这三大教育阵地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家庭教育却远不如城区,而且与城区差距会越拉越大,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形势极不协调。特别是一些较穷的地区,家庭教育更是苍白。
一、基本情况
笔者就农村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家长自行来学校了解孩子的表现、学习情况、讨论教育方法等真是鲜见。有的请了再请,才姗姗来迟;有的干脆不来。每学期的家长会到会率都不超过60—70%(有的还是由爷爷、,奶奶等代替)。
此外,笔者就自己所带的班的58位同学又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没对孩子尽任何教育义务(除了交学费)。家长不在家家长在家由外婆或奶奶看管独立生活其他与孩子沟通、谈心教育方法不好很忙,来不及教育17765716家长在家的共30家,占全班的55.9%;家长在家的有28家,占全班的44.1%;在家的却又忙于自己的事占了22%;教育方法不当的,甚至手口皆用的又占了12.1%;能与孩子谈心、交流的仅占了8.9%。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二、分析原因
造成家庭教育这现状的原因是错综交错的,有来自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有来自学生自身的调皮、厌学等问题……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与家长息息相关。1.家长的知识水平偏低
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班级的58位同学的家长的知识水平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家长的知识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亲0242860母亲0362020从上表得知,家长的知识水平虽然已脱盲,但仍不乐观,高中毕业的母亲仅仅2位,只占了3.4%,而小学毕业的却占了大部分。这知识水平的缺陷,一方面,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能和无奈;另一方面,导致家长自身的观念的陈旧、阅历的浅薄、目光的短浅……
2.家长认识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的家长已重新审视家庭教育,但在农村有些家长的认识仍存在的偏离。认识:(1)认为读书没意思。因为①反正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又何必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②老百姓没靠山,即使考上了大学,工作也难找;③即使有了工作,工资也很可怜,还不如趁早学手艺或做生意。(2)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老师的事,跟自己无关。自己任务就是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3.实际问题
中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过得无忧无虑,农村中还有不少家庭为温饱到处奔波,于是不得不放下孩子,寻找出路。
三、具体措施
笔者在实践工作的做法为: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其认识与转换教师的角色,变老师为家长相结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其认识,并非易事,需要全方位积极参与、配合。笔者建议学校要定期的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的地请专家给家长上课,给家长以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其认识。同时班主任要做好积极的配合,务必请家长按时参加。
此外,班主任要尽最大的可能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笔者的做法为:多与家长“沟通”。沟通的方式:家长会、家访、借住现代通讯、书信等。沟通的要求做到:(1)真诚。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只要做到诚心诚意,很快会找到共同的话题,达到预期的目的;(2)耐心。人是各种各样的,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有时与家长的沟通不仅会白费口舌,而且难免会碰钉。但是千万别灰心丧气;(3)抓住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会光临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决不犹豫。
2.转换角色
家长(父母)没在家的孩子或家长忙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会变的孤僻、寂廖,有的会变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等。不管哪种,我们都要给予“爱”。特别对于前一种。笔者认为班主任就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变老师为母亲,给孩子以于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歌德,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把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只是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孩子得不到,学习也不会有所成效,而在这方面,歌德的母亲却给予了充分的弥补,她安慰、保护并鼓励歌德,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后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歌德后来说:“母亲从来不象父亲那样指责我,她总是给我以信心和勇气,母亲的一句话,比起哲学家上百句议论在我心灵中所起的作用都大。”歌德的母亲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母亲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
此外,我们还要象母亲一样,对孩子能宽容的尽量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一味苛求孩子什么,结果可能什么都不会。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原因是他的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的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他小学毕业。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老师才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他成了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科学家。由此而知,爱是教育的条件。
不过,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对那些够嚣张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老大”,就用另一爱——父爱给于教育,并向其提出合理的要求,并督促其做到,逐步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家庭,让我们携起手,填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M].2006.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对校园心理环境的构建还存在一些误区,部分学校非常重视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希望通过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让学生满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和对校园的热爱;却往往忽视了道德修养、文化底蕴、文明礼仪等社会需要的精神环境的营造,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智商高,情商低,不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及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特点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由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要提高教育管理实效,首先要分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基本特点。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边远贫困的农村或山区,基础教育落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进入城市来到大学校园,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到陌生,一时难以适应,人际交往也往往局限于本民族的小圈子;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基础差,需要全额缴纳的高学费使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很大;自认为预科生不如本科生,与本科学生难以融合,对“预科生”这个代号带来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甚至会影响日后的本科生活;许多高校所开设的预科生课程以及使用的教材仍然是高中的教材,使预科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厌学。以上这些特点都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心理,给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加大了难度。
三、营造良好心理健康环境,提高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实效的途径探索
(一)以情感为纽带,营造和谐关爱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客观存在着并能够被主观体验到,如果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建立关爱、和谐的关系,那么所有师生都会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风校貌中受益,从而愉快的工作和学习,教育管理工作自然事半功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管理效果的基础。缺乏积极的情感的沟通,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会导致他们丧失激情和信心,他们比一般的本科学生更加需要关爱,虽然学习成绩较落后,但他们其中不乏能歌善舞才华横溢的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入更多的积极的情感,并关注的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帮助他们敞开心扉,才能更好地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帮助他们变弱势为优势,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本科的学习生活。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让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和谐友爱的相处,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不同民族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学会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和谐共处、互爱互助;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定期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对于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及时予以化解;组织各种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的课余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同学的团结友爱。
(二)以激励为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从填鸭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加之课程内容“热剩饭”,部分自制力较差的预科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反正预科一年后肯定会上本科,所以学不学都无所谓,这种散漫的学习态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是个人的,而是会传染给其他的同学和下一届的预科学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消极心理的影响,首先,需要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测评,并对成绩优异、文体突出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干部、共青团员进行表彰,并以两学期的综合测评成绩作为选择本科专业的唯一依据;其次,优化预科课程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去选听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此外,有必要执行班级集体自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习习惯,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三)以校园活动为抓手,促进预科学生向本科的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