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本研修活动总结

校本研修活动总结

时间:2022-09-20 06:1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研修活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本研修活动总结

第1篇

一、确立集体备课新观念

集体备课是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有效教学为研究目的,以教研组为单位,就某一课题或主题展开研究,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集体备课定位于:

1.备课的过程是个人智慧通过整合形成集体智慧的过程。

2.集体备课不能等同于共同备课,而是有效备课、有效听课、有效评课的综合性研修活动。

3.各抒己见、相互启迪、扬长避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4.通过集体备课,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二、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集体备课要明确主题、充分准备、立足过程、抓住要点、同伴互助、确保诸环节落到实处。即“集体备课—同伴磨课—学科组考评—个人反思—活动总结”五个环节:

1.集体备课

(1)集体准备:教研组自主确定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学习课标要求,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制定教学目标,选取主备人。

(2)集体交流:主备人向小组成员陈述教学设计,其他人员边倾听、边研讨,针对主备人的教学设想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最终小组成员达成共识。

(3)主备人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下的教学预案。

2.同伴磨课

(1)主备人按照小组教学预案进行上课,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听课,认真做好课堂观察记录,为课后交流做好准备。

(2)磨课:小组成员针对课堂师生行为表现开展对目标、教材、环节、学生、细节等方面的深研细磨。

(3)主备人整合小组成员意见又一次形成上课预案,直到满意为止。

3.学科组考评

在充分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对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师评课三项逐一考评,包括评价过程、课堂及评课情况,目的是促进集体备课活动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4.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就是教研组成员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反思,教师根据自己参与集体备课的所见、所思、所感,以案例、教育叙事、小课题、经验总结、主题研究报告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心得。

5.活动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岗位练兵;团队教研;提高效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8-0005-03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基于教师个人反思,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最终实现整个教师队伍的百花争艳,姹紫嫣红,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初衷。

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研究效能,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研究内驱力的问题。教师学习、反思、互助交流的内驱力来自哪里?制度约束是一方面,氛围创设、“教研场”的引和领更重要。

基于此,为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化团队教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2011~2015年,秦皇岛市海港区(以下简称“海港区”)在扎实做好“赛马场”、“常态调研视导”、“菜单式培训”等常规教研活动的同时,以“有效教学全员岗位练兵活动”为主要抓手,聚焦课堂,在全区教师中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创意、人人收获”的全员练兵氛围,有效激发了教师研究的内驱力与活力,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展示及交流共享,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及校本教研的效能。

一、明确原则,练兵立足集体探索、共同提高

活动启动之初,海港区明确定位:“岗位练兵”的目的绝不是为拿出几十节优质课,为推出几十名学科能手,而是全区所有学校、全体教师对有效课堂的一种集体探索和协作攻关,是广大教师研讨“课堂增值”的“大课堂”。因此,练兵活动中我们始终遵循以下原则:1.全员参与,人人过关。校级练兵阶段全区中小学校全体任课教师(包括兼课领导)全部参与岗位练兵,每位教师全程参与每个环节。区级练兵阶段则要求全区中小学校校校组队,全部参与区级竞赛。竞赛结束后竞赛办公室按各校参赛选手的人均成绩、排名成绩、赋分成绩综合考量,评出全员岗位练兵活动优胜单位。2.竞争性与互相结合。既关注竞争选拔性,更关注群体参与性、互;既要求“同中求异”(集体备课下的个人参赛),更倡导“异中求同”(岗位练兵与学科主题教研、“有效课堂构建研究”相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不同,但反思、评议都要围绕教研组研究主题、围绕有效课堂构建展开)。注重学习,注重过程,重在集体提升。

二、科学设计,练兵凸显集体智慧、同伴互助

两年一届的全员岗位练兵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现场答辩”、“评课议课”四项内容。要高质量完成四项任务,顺利通过校级练兵,每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深刻理解、整体把握本学科全套教材,精心分析、科学设计所有重点课一为讲课做准备;(二)全面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学科教改前沿动态――为答辩做准备;(三)灵活驾驭课堂,用心调控课堂,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为反思做准备;(四)全程听同学科所有同伴的课,边听边围绕“有效”认真思考――为评课做准备。

“压力太大了!”,这是练兵过程中老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自然就形成了合力!”这是练兵过程中一位校长的感慨。不用学校再“定时间、定地点”,老师们就自觉利用课前、课后、双休日、QQ群等自发聚在一起,或讨论答辩题,寻找最佳答案,或围绕某课、某个环节展开讨论;不用教学领导再帮忙设计,各教研组自主研发了多样研修:有的研读教材,梳理描画知识树;有的学习课标,组织开展“一节好课的大讨论”;有的开办组内论坛,围绕学科素养、学科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畅所欲言;有的进行“课堂教学一招鲜”展示……

“练兵过程中,学习成了习惯,反思成了习惯,互助交流也成了习惯。教师研究的热情、研究的主动性、创造性竟如此高涨!”“……区级练兵过程中,表面上我们的教研团队研究完善的是几节课,帮助的是几个人,但受锻炼的却是所有教师……”这是一所学校岗位练兵活动总结中的原话,也是练兵过程中我区各校校本教研情况的共同写照。

三、精心组织,全程指导,专家引领落到实处

教师学习、反思、互助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使专家引领真正落到实处,练兵伊始,区教研部门专门组建了由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涉及中小学22个学科的专家指导组,采用专家蹲点包校与学校预约相结合的形式,深入课堂进行指导。在为期一年的校级练兵阶段,专家组成员成了最受欢迎的人,或被邀请与教师集体备课;或被邀请全程参与练兵活动,活动后点评;或被邀请针对教师疑难问题开展讲座;或被邀请针对难点课现场示范……土专家的引领大大提高了各校练兵活动的质量,受到了基层学校领导、教师的普遍欢迎。区级竞赛阶段,为保护各队及所有教师的练兵热情,保证区级竞赛质量,岗位练兵领导小组精心谋划,科学组织,做到了四个公开:(一)评委公开,(二)标准公开,(三)打分公开,(四)评价公开(每位选手比赛结束,评委组专家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参赛教师进行点评指导,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既让参赛教师受益,更让所有教师有所借鉴)。

四、练兵构筑了有效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为期四年有计划、有步骤的“有效教学全员岗位练兵活动”,凝聚了全区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三方的力量,将区域内所有教师、学校集结为“有效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海港区依托区校两级培训与研修,提高练兵活动的科学含量;依托竞赛与展示,提高练兵活动的影响效用;依托制度协调,提高练兵活动的实施力度。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心连心,共同参与梳理经验、解决问题。针对课堂改革的教学技能、技巧、技艺的研究,由零散变为系统,由自发变为自觉,由隐性变为显性。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每位教师都发现了教研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它调动起了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与研究热情,让教师从点滴细节改变做起,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发挥其创造性,进行课堂不同环节的变革,最终让每个教师都有收获,每个课堂都有变化。

第3篇

活动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体数学组教师独立解决数学教学的问题,主要是解决本刊2013年第3期上发表的关于“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研究的问题,要求在15天内完成。全组教师集中3小时进行汇总和交流。第二部分先是上课、听课、访谈,再评课、交流。全组教师集中在一天时间内完成。

二、前期准备

1.选择两个班级(以下分别称为甲班与乙班),每一个班原来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数学水平,把他们从数学能力较强到相对较弱的顺序依次分成A、B、C三个组,根据这三组学生的人数,把数学组的教师也分成相对应的三个组,并确定每组的组长。在集中教研的前一天,甲班的学生上“分数基本性质”这一内容,并做书本上相应的练习。

2.为甲班每一个学生打印好下面的测试题。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3.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76页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教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改变,作为乙班学生的测试题。

乙班测试题: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如果能说明,请你写出说明的过程,如果不能说明,写一写为什么。

4.确定一位教师备课,准备在乙班上公开课。其他数学组的教师听课。当初步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课暂停。

让乙班学生做测试题,时间10分钟左右。

三组教师分别对应乙班A、B、C三组学生进行逐一访谈,了解每一个学生解决测试题的思维过程。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帮助他们完成测试题。访谈过程全部录音。

甲班学生做测试题,时间10分钟左右。学生完成测试题后,相应的三组教师也分别对A、B、C三组学生进行逐一访谈并录音。

三组教师分别对两班学生的访谈情况(包括录音)进行整理,并讨论归纳出每一组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全数学组教师集中交流访谈情况并评课。(1)分A、B、C三组分别汇报访谈情况,由组长向全组教师报告,在每个组长报告后,由朱乐平老师作点评;(2)数学组教师与朱乐平老师一起评课。

每个教师回顾整个研究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的过程,个人作简要总结。

朱乐平老师作整个活动总结,并指定个别骨干教师在当天的活动结束后,对研究的成果作系统整理并写成专题文章。

三、测试与访谈的基本情况、思路分析和教学启示

(一)甲班学生

1.测试与访谈基本情况。

测试班级是502班。测试与访谈人数是40人。测试内容是甲班测试题(详见上文),访谈内容是了解学生解决这个测试题的思维过程。

2.测试结果与思路分析。

(1)测试结果统计。

(2)访谈思路分析。

A组学生的正确率很高,达到97.9%。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能正确解答的学生有两种解题思路。现以第1题为例进行说明。思路一:分子4+8=12,即现在的分子12是原分子4的3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也应扩大3倍,因此分母的括号中应填3;思路二:分子4+8,4是原分数的分子,8是原分子4的2倍,合在一起是原分子的3倍,因此分母也应是原分母的3倍。这两种思路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即分子扩大多少倍,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也应扩大相同的倍数。相比之下,第二种思路的灵活性更强。其中错误(第2题)的同学是这样思考的,分母9×20,即分母扩大了20倍,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分子也要扩大20倍,4×20=80,于是在分子的括号中填了80。这位学生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没有注意到分子中是“4+( )”。

B组学生共有16人,其中10人全对,3人做对2题,2人对1题,有一位学生3题全错。解答正确的学生的思维情况与A组基本相同,错误的情况主要有:第一种情况是学生能正确找到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变化关系,如第一小题中的4+8,知道8是4的2倍,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前面的4,所以在分母的括号里直接填了2。第二种情况是学生看到分子在原来的分子上加8,就在分母的括号里填上8,简单地认为加8与乘8是一样的。第三种情况是思维混乱,乱填一气。在本次测试中,该组学生的正确率达到79%,从中,我们可以看到:B组学生在独立解决此类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思考,正确率接近八成。

C组学生有8人,其中3人能独立全部做对,做对2题和1题的均为2人,3题都做错的有1人。其中除一人外,其余学生均能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正确解答。

(二)乙班学生

1.测试与访谈基本情况。

测试班级是503班。测试与访谈的人数是40人。测试内容是乙班测试题(详见上文),访谈内容是学生解决测试题的思维过程。

2.测试结果与思路分析。

(1)测试结果统计。

(2)访谈思路分析。

从访谈统计的结果看,此类问题对于A组学生和B组学生无明显差异,原因是问题的难度太大。两组学生中,5位学生能独立理解题意,并能正确地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另有5位学生也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但存在一些问题,经过教师提醒后能清晰地加以说明;还有23位学生与C组学生基本相同,他们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在访谈中一直都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而没有联系到除法以及商的变化规律。从测试结果与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个别学生能自觉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与沟通,绝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项能力。也就是说,教材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是很困难的。教材在编写上还需要进一步作知识上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沟通,使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会贯通。

(三)从学生的测试与访谈结果中得到的教学启示

从两个班学生的测试与访谈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数学教学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甲班学生测试的内容技能性强,尽管带有一定的变式性与思考性,但还是偏重于解题类,属于“以考定教”类练习。这正好符合学生的口味,所以正确率明显要高,全班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83.3%。而乙班学生测试的内容解释性较强,没有现成的解题规律与方法,需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加以说明。这样的内容在考试中不会出现,因而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这也正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短板。所以,全班学生出现12.5%~25%的正确率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解题类练习了,必须把学生的思维从解题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运用数学知识,思考、解释一些数学现象与数学原理,教师的教学观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数学教学要从知识“碎片化”教学向知识“整体性”转变。

本案例中的“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这一问题牵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另一个普遍性问题,即教师为教知识而教,学生为学知识而学,因而教师所教的与学生所学的大都为“碎片化”的数学知识,缺乏知识间的联系性与整体性。

众所周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之后学习的,但当学生面对上述问题时,至少有75%的学生没有想到分数与除法还有联系,这足以说明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这样一种意识,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毫不相干。同样,在教师的意识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即怎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指向于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身以及应用这一性质解题,自然而然地将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其他知识点割裂开来,形成了新的知识碎片,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分数知识。我们认为,在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时,不仅要立足于知识点的教学,更要注重该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与其他知识点建立联结,以形成知识网络,使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从“碎片化”逐渐走向“整体性”,从割裂状态逐渐走向关联状态。

四、体会与收获

(一)解决分数基本性质教学问题的体会与收获

数学组全体教师解决了本刊2013年第3期上朱乐平老师发表的关于“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研究的19个问题后,受益匪浅。以下几个方面是大家的共同收获:(1)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2)深层次地了解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开阔了教学视野;(3)掌握了多种不同的分数基本性质教学流程;(4)领略了专家研究教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5)提高了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数学专业的发展。除了共同感受外,每一位数学组教师都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以下是部分教师写出的体会与收获。

通过做题,感觉到换角度思考很有必要,也很重要,教与学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吴丽军)

感受到了专家研究的深度,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着眼于这个知识点,更要关注知识间的关系,通过不同教材的对比、不同教法的对比,小到课堂上不同表述、不同举例的对比,精挑细选。(沈剑良)

做题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研读教材,以及教材应该怎样研读。教师自己先把教材理解透了,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王渊)

这么多问题,朱乐平老师肯定是花了许多时间,从中可以看出一位特级教师的责任心。可能他花的时间比我们好几位老师花的时间之和还多,这就是一种名师的“言传身教”。(程彬)

一个全新的视角,从细微处入手去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顾云燕)

做题后,深切感受到身为教师,不仅要对所教的内容了然于胸,还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做。(王伟赟)

学会做一个如何解读教材、读懂学生的学者型教师。(夏向阳)

(二)经历一天教研活动的体会与收获

全数学组的教师经历了为时一天的听课、访谈与分析、评课与交流活动,每个人都有了成长的感受。下面是部分教师写出的体会与收获。

教研抓住细节,脚踏实地。(吴丽军)

紧张、忙碌、收获,让自己觉得可以在教学课堂实践中尝试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平时要多注重积累孩子们的原生态素材。(王晓)

实实在在的教研,颠覆了传统,改造了思想。(沈剑良)

了解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行动,观察、访谈等都是走进学生内心思维的方式,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思维起点,才能以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王渊)

通过校本教研,真正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得很好。(陈亚云)

我相信,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每个老师的帮助都是很大的,因为每位老师都必须参与其中。这样的教研活动也能很好地增加教研组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程彬)

访谈力求做实做细,科研定要求实求真。(孙丽利)

深入了解学生,用事实来说话的研究精神。(顾云燕)

在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体现出形式新颖、探讨精细、力度强大,有利于活动的深度开展。(钱建洪)

内容多,受益丰,期待来年。(费忠明)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近距离观察学生,去寻找学生的思维立足点和知识难点,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王伟赟)

通过观察、测试和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问题解决中的困惑,为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合理展开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支撑点。(吴爱芬)

这样的活动构造了“直面教材、直面课堂、直面学生”的三位一体研修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夏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