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12:4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社区学院;“升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12-02
我国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升格为本科,以及怎样继续提高层次,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试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的延伸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若能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将倍感欣慰。
一、澳大利亚TAFE学院
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作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TAFE学院的建立与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战之前,澳大利亚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技术学院和工艺学院等来承担,其生源主要有正规学生和学徒两种。战后至60年代,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原有的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工艺学院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结构合并,改办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学院。这种只注重专业训练而非理论研究的新型高等院校办学方式灵活,具有针对性。学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只教授实用的、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此时的高等教育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的高等技术人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把这种意识迅速传达到广大公民的思想观念中。同时还成立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来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1974年3月5日,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交了著名的《坎甘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建立新型的TAFE学院,实施新型的技术与继续教育。[1]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院逐渐放弃职业教育的功能,转向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向。TAFE学院则承担了职业教育的重大责任,并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化、体系化发展。可见,高等教育学院与新型的TAFE学院分工日益明确、各司其职。
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TAFE学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并在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占主要地位。到20世纪90年代,TAFE学院的发展更加完善:开始实施《培训保障法》,培养核心能力,成立国家培训署,建立国家框架体系,开发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以及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等。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确保其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可见,TAFE学院的“升级”是按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一步一步走到世界顶端的。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简称FH)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认定,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实施5A2型教育的技术应用型高校。[2]
尽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已为世界各国所知晓,其建立和发展历程却是相当复杂。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类似于我国的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但却并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60年代后德国的经济腾飞,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条件。60年代的教育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建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要。于是,联邦德国各州于1968年6月31日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各州在工程师学院和高级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包括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设计和农业教育等的高等职业学校,升格改办为应用科技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很强专业性、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即大中型企业的高层或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3]此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便跻身于高等教育行列,奠定了职业教育继续向上延伸发展的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此外,应用科技大学还拓展了其自身侧重于应用性的科研功能。至今,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占德国高校数量的一半还多,且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民意调查,公民对于应用科技大学的满意度都很高。这与应用科技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分不开的。
三、美国社区学院
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美国社区学院一般是指最高可授予文科或理科副学士文凭,以及一年制生计教育证书的一般公、私立两年制大学及职业技术院校,是介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机构。[4]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功臣,社区学院的成长亦是一路坎坷。其根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二战以后才采用社区学院一名,用来培养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
1900~1918年,初级学院主要作为高中阶段与大学一二年级的过渡阶段而存在,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此时,初级学院还不属于高等教育系统。1919~1945年间,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好转,为了缓解其带来的就业压力,政府积极引导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初级学院也开始增设职业教育课程,逐渐具备了职业教育的职能,且此功能日益增强,这极大地促进了初级学院的发展。二战以后,社区学院的功能日渐完善。社区学院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其办学效果也是日益凸显。由于社区学院开设了多种职业技术课程且价格低廉,再加上60年代婴儿潮造成的人口剧增,社区学院更是蓬勃发展起来。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几乎成为把社区责任视为己任,可以说为社区提供了综合性的服务。其中,尤其注重职业和就业指导,突出职业教育功能。1985年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社会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员,社区学院开始接受成年人的再次学习,即继续教育。至此,初级学院已经升级为综合性的社区学院,几乎成为了社区的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等。这与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总结
尽管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过程和“升级”经历各不相同,其大的方向和最终结果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首先,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的政府和公民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职业教育视为与高等教育等值却各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可见,社会的认可程度对学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者原始的技工学校甚至原始的初级学院发展过来的,且最后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与体系化,且其每一个阶段的转型或者说“升级”都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并得到了当时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院校根据时代特征,及时转向,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自己,最终选择了一条经过科学规划且符合各国国情的道路。再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升级”都不只是层次上的提高,而是专业精细化、功能多样化和服务综合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并最终撑起了职业教育的重担,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升级”后的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断拓展其功能(比如开展注重应用性的科学研究等),顺应了终身教育这一思想潮流。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张翌鸣.战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顾金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摭谈――兼论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1,(7).
[3]张翠琴.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D].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2008.
关键词:天津职业大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目标体系
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职院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创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还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天津职业大学注意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指导技能,以及教育科研等能力方面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天津职业大学是以面向天津地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的。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前沿的应用知识。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区域经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尤其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许多外资企业落户天津,对一线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战,这个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者,必须要具备专业前沿的最新知识,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吐故纳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落伍。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方式
1.严把人才入口关
天津职业大学严把教师入口关,学校的教师来自两条渠道:首先,从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选拔,教师的学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其次,从企事业单位中调入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必须是“双高”,即高学历(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学历)、高职称(副高级职称或正高级职称)。
2.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提高学历层次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加快天津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天津职业大学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教师持毕业证、学位证到人事处办理报销手续,这一举措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天津职业大学教学一线的专职青年教师都已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还有的教师在继续攻读博士。
3.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教师的前沿专业知识
学校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研究生院或国外去学习、深造;或让教师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师资培训;或聘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做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2008年先后派一百多名教师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进修、学习,还请天津一汽集团的总经理、天津眼科医院的一线专业人员、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印刷技术骨干等到天津职业大学做讲座。
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实践技能是指在专业领域内从事实践、生产、技术开发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整个技能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熟练程度是反映其培养对象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天津职业大学在第三期教师聘任中明确提出“一线教师至少要具备半年以上行业学习的经历”,或是考取中级以上行业相关职业证书。
(二)“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1.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
天津职业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天津地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的专业技术理论和规律,也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所以,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当的专业职业技能。
2.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
专业技能的内涵,不仅指具体的技术、技能,也包括在实践工作中获得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即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有经验性知识和实践工作经历,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下到企业中去,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例如:电信工程类专业的教师要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应懂得模具加工、金属工艺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程序;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教师应从事过相关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实践;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具有商业、管理和贸易的实践经验和资历等。
3.掌握最新的、相关的专业职业技能
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大量运用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岗位,在专业职业技能上引发了突破性的革新和革命。天津职业大学要求教师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新技术。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秘书人员的会议记录手段由亚伟速录机替代了原始的纸和笔的记录,这就要求文秘专业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速录技能,会计专业也是如此,原来的数据核算,靠的是算盘,现在掌握的是会计电算化技术。如果教师不能掌握最新的、相关的专业技能,其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训室的训练,就犹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驾驭教学。
(三)“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方法
1.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条件对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天津职业大学实训室的建设申报是先由各专业带头人根据专业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学校再请岗位专家、教学专家进行论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并给予责任和压力,促使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中去。学校要求教师在3年教学期间,必须有半年的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回校之后的教师需要在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实训车间进一步巩固、提高实践技能。校内实训条件的充分运用对于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一体,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达到学校的基地建设、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和学生实践教学三者互为促进的目的。
2.积极拓建校外培训基地,让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职业操作的综合技能
天津职业大学有两百多家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联系单位,校企合作是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天津职业大学是面向社会的办学,是面向生产实践的办学,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对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有深刻的体会;同时,教师有时也带着教学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和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
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是指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能力,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其次是指教师对专业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能力;再次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等。
天津职业大学在示范校建设期间,以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全面彻底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全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利用寒暑假休息的时间,专业教师全员深入岗位一线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评价情况,分析归纳学生的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研究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需要设置课程,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2.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课程的改革
按照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改革思想,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完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通过大家的说课、讲课、评课、改课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补充、丰富更多的岗位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整理之后便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专业教材。
3.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
通过开展全校教师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竞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考取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windows平台office系列)》中、高级证书,在全国教学科技竞赛中天津职业大学教师也是名列前茅。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来自企事业单位,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高,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课堂上讲不清楚、说不明白。为此,天津职业大学的教师一入校就补上这一课,首先把教师送到天津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为期1个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脱产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系列讲座,教师们结合教育对象特点进一步学习职业类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新教师还要参加拜师会,由有经验的老师手把手帮助新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进入课堂听课,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使新教师很快成长。作为高职教师,能否掌握职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知识,不仅关系到教师能否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将影响所有高职教育过程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效益。为此,高职教师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等职业师范院校对现有的教育类课程要进行重新组合,除开设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教材教法外,还应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测量与评估等课程,并注意加强微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师范类系列讲座。
(三)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就业、科学地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天津职业大学除了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在学生进入毕业综合实习阶段,各专业还派专业教师针对实习岗位上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目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有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定期对教师们进行关于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总结和理论的指导,使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几年天津职业大学学生的就业率在天津地区一直遥遥领先,这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的思路有关,同时和教师们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工作是各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研究是将已积累的知识加以应用来揭示客观世界和认识自然规律的探索过程,同时又是通过科研的实践活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科研活动具有积累性和继承性,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综合过程。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更新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入业已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程,使之符合当时当地的职业能力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
天津职业大学在近期教师聘任中明确规定教师的科研任务,校内社科培育课题、校内教改课题、天津市课题、职业研究会课题、国家级课题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科研任务和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薪酬紧密相连。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出去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青年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合作从事课题申报、研究,发挥专家学者“帮、带”作用;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取得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增强其从事科研的动力。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站在同一个赛点上,这是很不合理的,尤其在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的课题申报上国家应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倾斜政策,或者针对高职院校设立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的课题数量、课题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双师素质教师”是一个层次的概念,有较高层次的“双师”(相当于高级职称),中级层次的“双师”(相当于中级职称)和尚未达到“双师”标准的初级技术人员。由于教师的专业、学历、能力、年龄、经验各不相同,“双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也应各不相同。天津职业大学把高层次教师、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重点培养,高层次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学校在科研、实践技能锻炼等方面给予高层次教师更多的扶持,使高层次教师的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工作和培训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和补充;对于中等层次的“双师”,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寻找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的突破口,快速推动他们成为高级“双师”;对于年青教师给予特别培养,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或聘请高层次的校外专家、技术人员,发挥他们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余.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识读与培养模式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2] 刘红委.“双师素质型”教师评定考核与培养[J].职业技术
教育,2006,(19).
[3] 于险波.关于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4] 吴彬.校企紧密合作持续提升双师素质[J].中国高等教
育,2007,(4).
[5] 王桂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若干问
题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6] 潘培道.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J].职业教育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