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12:4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班级建议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议书是个人或者单位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意见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1尊敬的校长:
您好!
我是六年级四班的文子怡,也是本校将毕业的学生。一想到我要离开母校时,就有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这让我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但想说的时候,就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一样,怎么也说不出口。所以,我用写信的方式,对您说出这些话。
我在母校的这六年学会了很多知识,同时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六年来我认识了许多知心好朋友以及一位和蔼可亲的陈老师。与校园的朝夕相处,使我对这个美丽的校园建立了如同家一般的深厚感情。在此,首先要感谢您和老师的耐心教育,辛勤栽培。您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美好的环境中快乐学习,您付出许多,比如,以前经常有学生在水泥地上摔伤,您就出巨大的资金把水泥地改成了塑胶跑道。在我即将离开母校时,我想要提出几点建议,让学校变得更加美好。
一、我希望厕所能重新安装一个门您要知道,我是在六年级四班,而四班则是挨着厕所,上课时常常能感受到从厕所里飘出来的臭气。
二、我希望老师能不要占掉一些课外活动。因为从六年级开学,就没有上过一节音乐和美术课。适合的课外活动,这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更健康。
三、我们学校门口有一大堆垃圾,走出校门,就可以闻到臭味。希望您可以找人或者请同学们一起来清理那堆垃圾,让我们的学校环境更优美。
四、我们学校门口经常都有一些小推车在卖一些不好的垃圾食品,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害,希望您能处理一下这件事。
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2敬爱的学校领导:
您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人才品格,情操的培养,则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校园环境卫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楼房林立,绿树环抱”,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现环境育人的关键。为了给我们学习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通过我们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要每个人能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还要不断增强对校园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树立“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思想意识,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并且加强各项卫生制度的落实,做好平时卫生保持工作。并不断激发师生的爱校荣誉感,促进师生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能自觉做到不乱扔,乱倒,乱吐,乱画,乱张贴。营造人人爱绿化,讲卫生,人人爱校园的良好氛围,创造宜人环境。为创建一个真正卫生,绿色的校园而努力。
我们现在的校园已初步成形,小竹林,大草坪,樟树林,景点,路灯,桂花区,月季区……这如诗如画般的校园环境,使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如果不倍加珍惜和保护,就会使这一切风光不在,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为保持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通过班会课,劳动课大力宣传教育,从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入手,从而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习惯,俗话说: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学生的表帅,形成一股“人人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好风气。
我们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复兴的伟大使命
落实校园卫生建设,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自觉行动。我们一直在努力,但爱护环境,美化校园仅仅停留于少数同学的呼吁和个别活动的示范;讲究卫生,举止得体在于一时的情绪,并没有普遍持续的延伸;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大量存在。如男女厕所牌,班级指示牌,消防指示灯,草坪灯经常损坏。我们应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在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是否自发自觉地去努力过我们要不断地反省,我们至少经过七年多的教育,本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为什么聚焦于我们身上的目光,还包含着如此多的失望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行动起来,在批评吸收的基础上,从新做起,创建校园文明,提高品德修养,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作一名“绅士”型学生
我们要为创建一个卫生整洁的校园,一个绿色文明的校园,一个意蕴多姿的校园,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一个与时俱进的校园而努力。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为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吧。
学生:
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3尊敬的`各位校领导:
您们好:
我即将毕业,离开自己的母校,步入中学的殿堂。四年前,刚从本部来到天华时,我对毕业之事满不在乎,觉得还很遥远。事过境迁,我马上就要离开我的母校了,难免有些不舍。
在离开前,我仍想为母校的发展尽我最后的一份力。每年夏天,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学习和饮水问题。天气炎热,而没有水喝,实在难受。其实,饮水问题的原因在于人为。炎热时,很多同学直接打开龙头喝水,不用水瓶接。造成了浪费的水明显比真正被引用的水多几倍的情况。生命的源泉流失,不免让我有些伤感。浪费水的同学全部都报着图方便和认为水不用他们出钱,浪费就浪费的心理。如果要纠正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水的匮乏,相信各位校领导比我清楚多了。为此,我想了个解决的方法,但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教育。
现在,许多大学里使用水电都要刷卡,这样,学生就会尽量节约,因为是出自己的钱,所以学生的态度就会有三百六十读大转弯。我建议学生进行效仿。在饮水处使用这种设备,这样,学生们就不能直接引用了,更何谈成倍的浪费?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水真实的价值是无限的,节约水是种美德。学校也不必担心家长的反应。学生喝再多的水,也只要几元钱,家长不会为了很少的钱而反对,相反会为学校这种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拍手称快。
我即将离开母校了,最后向母校提此建议,若有益,望能采纳。
此致
敬礼
建议人:匡永琛
20-年6月26日
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4尊敬的校长:
你好!
我即将要离开这所学校了,我敢谢母校的老师和校长多年来的辛勤培育,是我从一个幼小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位有文化有素质的少先队员,我们的母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在那里度过了六个春秋。但是,再这么美好的条件下仍存在着美中不足的地方。
我们就先讲卫生。我们学校的卫生的确有些差,到处都是垃圾袋,我们班还加大了扫地人员,但治标不治本,还是没有看见垃圾在减少,主要原因有些班离教室太远,大家想玩,为了节省时间,只有把垃圾扔在地上。我建议:给每个班教室里放上一个垃圾箱,在上面写上“垃圾入池”几个字,以便提醒同学们。
再说我们自从升入六年级早间操时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改成了上课时间,这样一来,我们早操就得不到锻炼。我建议:学校应尽量安排早操时间,因为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还有就是六年级补课前下课时间应延长一些,补课毕竟要吃东西,比如:泡面.吃面包等东西。我建议六年级补课前的时间应20分钟,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吃得饱学得好,才会有充足的精神听课。
以上的建议或许提得不够全面,但是同时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希望校长能给予采纳,这样我们的第二个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1)班:屈孟琪
20-年3要27日
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5尊敬的校长:
您好!
我是本校一位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我在校园里已经生活五年多了,对学校基本上比较满意.但是我感到学校还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在这儿我给您提出三条建议。
一我们学校的电脑室已经多年没有用了!我们的学校是县级的实验小学,教学质量已经很好了.但是我还是想让学校开展电脑课,毕竟现在是21世纪,信息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建议学校再购置一些电脑来弥补不足。
二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很大,但是供我们娱乐的器械太少了。因此我建议学校再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以便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
文章以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作用为中心思想,主要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韩语精读课程的实际应用步骤、效果分析及改善方案。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大学韩语(精读课程);教学;应用
韩语精读课程贯穿大学四年,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十分重要。作为一门应用交际性语言,需要置身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训练。
一、导入阶段
(一)导入韩国文化认知。
在接触韩语初期,每周举行一次2学时的关于韩国文化认知方面的读书发表会。读书内容建议是韩国社会、文化、经济、历史、政治、新闻、化妆、美容、美食、韩剧、演员、旅游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本阶段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图片资料、相关主题及建议书单。形式以个人报告及小组研讨为主,教师做总调控、答疑解惑。
(二)导入启蒙期韩语授课。
此阶段只要求学生听懂与中文大不相同的韩文音,可适度加入生活用语并引入韩国文化。比如问好的时候,韩国人一般双手交叉在小腹前方,弯腰45度,注意表情庄重、友好,面带微笑。
(三)运用“发音位置示意图”导入课程。
本阶段教师可制作“发音器官教学卡片”细心地讲解,发准确音,学生听准确音。由于经历了前三周“常用名词看图识音1000例”的听韩语音积累,大部分学生能自然而然的发音,与此同时利用“针对外国人-韩语发音47”帮助学生正音,并利用语音工作室录音。
二、创设情景
(一)创设“韩国文化认知”的情景。
首先由教师做示范,利用多媒体音效播放韩国文化相关主题的视频影像等有声文件,观察学生反映,在感兴趣的主题中找话题及讨论点。比如播放韩国旅游局宣传片的同时,可以配合简述韩国历史以及韩文的由来。教学内容要做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及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学习方向和素材。
(二)创设“启蒙期韩语授课”的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韩语授课,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浓厚的韩语氛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用韩语来思维,用韩语来交流,这是一种较难被其他方式所替代的真实语言情景。
(三)借用民俗节日创设情景。
比如,11月11日是韩国青年人喜欢的“光棍节”,因此可以借用真实的民俗节日来创设情景。并根据场景设置教学内容,学生提前熟知做“棍子饼干”“紫菜卷饭”“辣炒拉面年糕”的步骤,制作过程全程韩文授课,以保证知识的有效输入。
(四)“序列法”系列生活短句的场景创设。
具体做法为小组演出,要求提前布置好所需要的场景,教师读讲义,学生做动作并拍摄记录。学习内容可根据学生的需要程度分步骤进行,首先课上拍摄以后学习内容为无视频有录音序列法。后续做复习时可用带有视频和录音的序列法。
三、效果分析及改善方案
(一)韩国文化认知的效果分析及改善方案。
1.效果分析。
通过开展韩国文化认知活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情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双方情感的沟通,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及主动探索如何学习方面有效。
2.改善方案。
对“韩国文化认知”相对敏感、参与度高的学生做朝鲜语专业方向性深入引导;对参与度较弱或对本话题不敏感学生做重点观察,挖掘其关注点及兴趣,引导本部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投入。注意把握时间,教师引导时间不建议占用太多,但是冷场的时候要及时有效救场,把握主题方向,建议积极多次输入目的语。本阶段的重点是使学生在认知心理上亲近韩语,熟悉接下来要学习的韩语,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当然目标可远可近,可随时调整,但要一次比一次切合实际,教师要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我。
(二)启蒙期韩语授课的效果分析及改善方案。
1.效果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合适的目的语给学生授课使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语言。课堂上坚持用韩语授课对学生接受韩语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改善方案。
本阶段的重点是注意多媒体PPT图片的配套使用,从同声同图到先声后图,一般先使用同声同图,学生熟悉内容之后利用先声后图加强记忆,后期复习可用教学照片(拿着照片想单词的音来进行配套复习),以及课后听力作业一倍语速的MP3音频文件及二倍语速的MP3音频文件,第二天上课前建议用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查缺补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也建议配套使用外籍教师,尽可能小班授课,以保证每位学生得到教师的相关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用“发音位置示意图”的效果分析及改善方案。
1.效果分析。
运用发音位置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可视地知道发音器官的正确位置。
2.改善方案。
建议活用网络APP资源,查找相关资料。配套使用《常用名词看图识音1000例》进行听力练习。本阶段也可加入韩文歌曲以增加语感。
(四)民俗节日创设情景的效果分析及改善方案。
1.效果分析。
通过韩国青年人喜欢的光棍节引入韩国文化,注重展示韩语背景文化。教师要创设文章中的文化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教师向学生介绍材料中所展示的文化背景,或是在提供材料的开头环节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给与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自行查找、搜集相关资料。
2.改善方案。
该活动教师提供关于“韩国节日的PPT”制作范本,活动时使用的“韩国节日的PPT”由学生自愿提供并组织班级讨论、分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注意目的语的输入,以及教学环节内容的充实紧密。制作器具准备齐全,以便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序列法”系列生活短句的效果分析及改善方案。
1.效果分析。
主要通过听和说的过程来练习学生的张开口说话的能力。实验表明,学生对序列法的喜爱程度较高,全班参与到序列法拍摄的热情度较高。在拍摄后下课前的考察环节显示“序列法”生活短句容易被同学记住并且朗朗上口。序列法的自编讲义与选定教材的配套使用对学生韩语理解学习是有显著的成效。
2.改善方案。
教师要注意时间的分配以及节奏的掌握,下课之前测验必不可少是巩固加强也是接收学生反馈的环节。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奖励
总之,情景教学在精读课程中的应用,更多适用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精读课程,加深学生对韩语课程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自主习得。高年级韩语精读课程在所学内容上大量增加,并且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累积的基础上,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情景教学只适合搭配使用在韩语实践、实际活用环节。因为,情景教学所花费的时间太多,时间投入与产出会不成正比。但是也有一种假设是在高年级韩语精读课程中大量使用情景教学法会取得飞速的成效,具体如何应用是我们日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孟新茹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失效原因;失效对策
初任教师是指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成功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再经过入编考试筛选,才工作1-3年左右的新教师。初任教师对工作环境经常会有不现实的“职业期待”[1],这些“职业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差距和困难,使得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学生方面,课堂问题行为频发带来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初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突发状况。②家庭方面,初任教师正值角色转换时期,由“学生转换为教师”、由“孩子转换为家长”,需要时间来适应角色转换。尤其是在“学生转换为教师”的过程中,受到家长不认可、不理解的压力居多,这就容易产生自我判断过低、情绪管理不当、教学行为不适的问题。③学校方面,由于初任教师处于融入教师集体生活的适应阶段,诸如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处理与其他教师尤其是指导教师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初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④制度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轨制撑持,教师的培育模式、招聘体制、培训方式、考核与提升方式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初任教师的就职信心与职业生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1996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提出的建议书《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应该对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实施德育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体,其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是其适应角色的重要步骤,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保证,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从现实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效加强了新老教师的经验交流与互补学习,为教师队伍培育中坚力量;有助于教师相关制度的完善与改革,优化教师生存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效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师职业生涯深受入职初期的工作体验的影响。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能有效改善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现状。
1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1.1.1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根本因素。①教学能力不足。初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足,面对频发的课堂问题行为和低效的管理现状,会产生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②学习能力不足。有些初任教师不能创新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授流程,生搬硬套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些初任教师过于依赖使用多媒体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③角色定位不明。初任教师角色定位不明,往往导致其用强硬手段树立威信。过于强硬的“教”只会使得教师“一言堂”、学生“沉默听”的现象愈发严重。
1.1.2人际关系不佳
人际关系不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直接因素。①学生关系方面,初任教师由于专业能力不强、教学和管理方式不灵活,使得学生对其认同感偏低。再者,初任教师在模仿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时,往往收效甚微,容易加剧师生课堂矛盾,使得课堂管理状况每况愈下。②同事关系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下“重智轻德”倾向的影响,少数主课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把思想政治课看成是一门纯理论课,看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德育功能与工作能力,降低了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本学科的认同感。③家长关系方面,有些家长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教学积极性的缺失,引发了课堂的无效管理。
1.2客观因素
岗位培训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客观因素。岗位培训结果的优劣影响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成长。①职前培训不成熟。职前培训即对处于学生阶段的初任教师在高校进行培训。高校的课程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学习”这传统的“三大样”,与教师进编选拔轨制不尽匹配。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初任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有效管理课堂、分析教例教法、观摩公开课等多方面内容,才能胜任本职工作。②入职培训不恰当。虽然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对所有初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以帮助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3]但偏重理论介绍的培训内容并不能解决初任教师的实际需要。③在职进修不充分。在职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师德宣讲”和“教学研讨”两方面,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在课堂管理、生涯规划、职称考评等方面的需求。加之工学矛盾的压力,导致了初任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参加入职培训。
2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对策
初任教师有着思维活跃、精力充足、乐于创新等诸多优点。即使初任教师如此活力四射,都难免在课堂管理方面出现倦怠。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掌握正确的技能和方法。
2.1补足专业技能
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初任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明确师生彼此的期望值,科学管理课堂,建立有效的教与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①展示自信的第一节课,创建开放型班级规定。第一节课是互相了解、彼此期许、建立班规的重要时刻。初任教师应通过鼓励适当行为、建设性地处理不当行为,让学生接纳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继而接受教师的期望和要求。②订立动态化师生协定,成立互助型师生关系。初任教师应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尽量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期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期望,不断强化和调整能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的协定。
2.2调和人际关系
①调和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初任教师应用智慧和关爱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平和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另一方面,初任教师应提升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与影响力。②调和与同事的关系。一方面,发挥指导教师作用,加快角色转变。很多学校通过“青蓝结对”方式,积极发挥指导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领域。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主要通过几种形式展开:相互观摩、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参加公开课和竞赛课等。[4]另一方面,加快德育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改善其他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③调和与家长的关系。初任教师应及时关注家长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偏差,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家校合力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可以及时预防和调整学生的身心问题,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减轻课堂管理的失效性。
2.3规划职业生涯
2.3.1结构化高校课程
夏正江教授曾建议师范院校专业课程结构应由四个课程模块构成,即:学术知识类课程(31%)、方法与技能类课程(20%)、研究与探索类课程(13.5%)和临床实践类课程(6.5%)。[5]这就要求高校在关注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育管理学、有效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等内容,并利用“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再者,骨干教师的实地指导,也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应对未来的角色变化。
2.3.2系统化入职培训
为了加快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速度,必须精准定位教师角色,系统化入职培训内容。一方面,资深教研员应针对初任教师普遍关注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活动组织、压力应对、资源优化与寻找、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模块化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应改良培训方式,加强反馈机制,避免无效的入职培训。如何处理教育实践中随机的、不定时的课堂管理问题,才是初任教师最为关心的。只有切合初任教师需要的入职培训,才能增强其课堂管理能力。
2.3.3实用化在职进修
为了促进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在职进修阶段的培训内容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只关注教学技能而忽视师德,也不能只重视敬业精神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培训机构应该针对初任教师关注的实际问题,改进在职培训。一方面,丰富培训内容,建立多元化培训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的联系,缓解初任教师的工学矛盾,给予其更多的自主性。
2.3.4规范化职称改革
与此同时,必须加快职称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科学化选拔轨制。2015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迈出了职称改革规范化历史性的一步。这次改革更新了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成长环境大有裨益。思想政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它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息息相关。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正值精力充沛时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度比较高,可以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不轻言抛却。实现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外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艳 付旭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秀丽“.师徒结对”之研究———以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30.
[3]教师[201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Z].
关键词: 小学法律常识教育 发展模式 北京市现状调查研究
一、项目研究背景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教育部门、司法部门、青少年发展指导中心逐渐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尤其是小学生的启蒙法律教育,从理论指导方面弥补了青少年法制工作的空白。但普及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工作并没有如设想般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仅停留在文字宣传工作上,并没有真正开展长期性、基础性、实用性的法律常识课程,相关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教材资源相当匮乏,青少年普法工作完全处于理论层面,缺乏广泛的实践。
经过本科研团队充分的图书馆资源检索、市场和学校图书资源调查后发现:在现在的小学课程教育中,涉及法律知识普及方面内容的课本仅有《品德与社会》。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又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至六年级共12册课本,12册课本包含有154节课内容,其中仅有6节课程与法律有关(含生活中的规则、安全等内容)。在这6节课程中,有3节内容是关于规则的讲解,规则主要涉及:家庭生活规则、学校生活规则、社会生活规则。其中的社会生活规则,包括“红灯停绿灯行”、“保护山林”等与法律相关,但是内容点到即止,表现方式不够活泼,方法单一。此外,还有1节内容关于交通安全、1节关于危险自救、1节关于生活中的民主。由此可见,小学现有课程涉及法律的内容非常少。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学校不够重视,或是授课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小学生在法律运用、维护权益和遵纪情况方面实践性不强,运用程度不高,这体现了加大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程度的必要性、针对性与紧迫性。
另外,立足于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视角,目前其就业出路大都局限于法律部门的职位,而没有填补社会对法律教育专职人员稀缺的空白,没有发现法律教育这块工作领域。法学专业毕业生长期的低就业率反映出了法学职业教育的片面性,没有实现探索新就业方向的目标。所以,研究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的同时拓展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更能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
因此,在极度缺乏法律常识教育实践与指导的情形下,探索小学生法律常识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迫在眉睫。
二、项目研究内容
本项目旨在针对北京市小学开展法律常识课程的现状进行研究,颇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与落实方案,通过编撰《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材与教案,深入北京市小学开展课程试讲活动,深刻总结小学法制教育新模式探求试点工作,提出有实际借鉴意义的意见书,提交至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局听取其意见,同时将教案推广出去为各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国家推广青少年法制教育规划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模式,并对社会关注小学生初级法制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对小学开展法律常识课程的调研报告”,通过前期的调研,制作详细、专业的调研报告,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问题归纳、资料总结、改革建议等,主要针对北京市已经开展的小学法制教育课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为后期团队创新法制教育课程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材”,建立在团队具有师范专业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落实与实践在小学开展法律常识课程项目,团队将自行编写四套针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法律常识教材,通过有趣的故事、通俗的讲解、启发性的问题、深刻的总结来全面展示小学生的法制初级教育模式,为后期团队进入小学试讲提供可参考的材料。
“《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案”,在开发设计《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材的基础上,配套设计了每一本教材的教案,为推广小学法律常识教育提供参考性的文件,让该法制教育模式易被借鉴,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深入小学开展法律常识教育试讲活动”,该活动是帮助团队实践前期的工作设想,试点落实调研报告中解决我国小学法制教育现状中的问题,通过试讲的方式深入校园、深入班级、贴近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学生对法制教育模式的需求。并让学生学习团队设计的教材与教案,通过定期的培训,总结团队的法制教育新模式的成果,探求新模式的运用前景。
“对小学法律常识教育的建议书”,通过前期调研,后期社会实践,团队可深刻总结对于北京市小学法律常识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新模式探求意义,从而向国家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局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小学法制教育深入推广模式,切实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通过实践的方法落到实处,而不是一纸空文,真切希望对全国开展小学法律常识教育课程规划提供可借鉴之处。
三、本项目的开展情况
首先,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及理论分析,了解了北京市小学的法律常识教育现状。
其次,通过了解、分析小学4-5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已经研究、编写出一本适合小学教学的法律常识教材,即《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教材内容以法律及安全知识为主,内容涉及:交通法律及安全(如乘车需系安全带、禁止酒后驾车、禁止闯红灯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问题处理(如购买货物需开收据发票、遇到假冒伪劣产品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宪法权力义务(如肖像权、纳税义务)等。教材形式将大量结合实际生活,以贴近学生的经历为主旨,在课本中设计了一个主人公“小律”,以漫画讲故事的形式,传达法律常识教育,避免了繁杂冗长的传统法条教学、理论教学。
关键词: TASK 《牛津高中英语》 教学困惑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特别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人文思想。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中,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前提,真正达到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及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挖掘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这一新课标要求,新教材的编写遵循了五条基本原则:时代性原则、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体现了“做中学英语(do to learn)”的教学思想。以话题为主线、活动为形式,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牛津高中英语》的TASK板块是一个要求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开放型任务型活动的教学内容。该板块以单元话题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用英语参与和完成各种真实而有意义的与生活、学习、工作有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结对、小组合作或是班级内合作的方式,亲历语言实践,实现任务目标。但是在教学实际中,面对新教材,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产生了一些新困惑。
二、TASK板块分析
1.结构
该板块含有三个步骤(steps),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景,并设计了目标明确的活动。步骤1:侧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receptive);步骤2:侧重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interactive);步骤3:侧重完成一个富有情景的写作任务(productive)。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活动任务,在每个步骤前,还设有技能训练(skills building),以对每一步骤的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与引入。
2.教学困惑
(1)词汇量大。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进行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元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课堂词汇的基本理解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新教材中的TASK却在该点上设置了难题。以第一模块Unit1为例,学生连TASK的标题“Reporting school activities”都不能理解。继续教下去,师生发现了更多新词汇:program,present,form,venue,compare,details,include,attractive...课堂上全英文的讲解,加上如此多的新词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2)听力难度高。TASK的步骤1侧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receptive),以听力为主。新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听力都是填空型,并且听力材料的文字较多、篇幅较长,这与学生平时训练的材料以选择题为主且篇幅不长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许多学生对TASK中的听力部分无法适应:听不懂;来不及写。如若按照教材要求只听一两遍的话,全班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寥寥无几。
(3)活动多。TASK板块中的步骤2、3通过营造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提供语言材料、活动要点等,组织各种各样课堂内合作学习的活动,通过对话、讨论等完成口头交际任务:提问、采访、报道、讨论解决方法,以及书面表达任务:出通知、写电子邮件、书信、建议书。如:第三模块Unit2中就要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的问题,并展开小组活动完成问卷,再根据调查结果写成报告。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参与合作,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三、教学策略
1.针对词汇
(1)归纳词汇,提前指导。为了减轻课堂压力,老师可以提前备课,在学生熟悉的初中词汇的前提下,对整个TASK中的新词汇进行罗列,形成一个TASK小词汇表,并给出相应的注音、释义。
(2)运用语境,理解词汇。语境就是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在各种词汇教学方法中,语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词义。如第一模块Unit1中的venue一词。学生一读“Venue refers to the place where events or activities take place.”这句话,就能很容易地猜出其意思是“集会(聚会)地点”。又如第二模块Unit2中的tones一词,学生只要浏览下文符号,就能较快地了解其意思是“声(语)调”。
(3)重点词汇,重点记忆。虽然每一单元的TASK内容都不一样,但在词汇运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比如第一模块Unit2中的“gist”就在后面多次出现;又如第二模块Unit1中的“specific”也在随后的Unit3中再次出现。如果学生掌握了一些TASK中的基本词汇,如:guideline,gist等,就能在课堂上较好地理解老师的指令,有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针对听力
(1)优化心理环境,扫除情绪障碍。每次听力之前,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相关的guidelines,获取听力的有关信息,了解应实现的目标,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力上。即使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也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
(2)预先提示提问,设计过渡平台。依据听力的自我监控策略,不论是听力强还是听力弱的学习者,一旦遇到生词或难点,就会在听音中出现注意力瞬间终止的现象,即不能立刻放弃,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的信息上。为此教师可在备课时“先听、再估、后提问”,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自己先听一遍材料的基础上,了解难点,估计学生的问题,搭建一些较容易回答的过渡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实现较高的目标。
(3)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听力策略。面对稍纵即逝的句子或语篇,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快、准地掌握新的信息并加以记忆、记录呢?代码速记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手段,新教材便为学生的这一发展提供了契机。Module1 Unit3仔细阐述了如何采用数学代号、缩略语、头字语或一些其他符号来代替较长的词汇。如:Our department i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eachers.就可以记录为Our dept isthe no.of teachers.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便会熟能生巧。
3.针对活动
(1)精心备课,明确活动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明确教学目标,更要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确立明确的目标。
(2)介入引导,促进相对平衡。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敏感性,要进行学生需求分析,随时随地地发现他们对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喜好、厌恶与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和进步,对他们即将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并努力发现这些困难。困难促进了不平衡,教师预测或发现这些困难后,应及时介入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使不平衡向平衡发展。以上文提到的第三模块Unit2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参考答案,找出形成问题的关键词语,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由此可见:介入和引导,指的是做出适时的决定,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和任务。
(3)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张志公先生认为:“要科学方法,要模式,但不要程式化。”运用的时候,既要掌握模式的基本特点,又不能拘于模式,要因班级而异,因教材而异,因目的而异,活用模式。
4.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
高一学生面对新课程下的“任务型”课堂,需要时间来熟悉、适应TASK的教学规律。所以课堂上就出现一部分学生不愿与人交流,畏惧、逃避老师的眼光,遇到练习机会就回避退缩,顾虑重重,害怕犯错的现象。这些不同程度的焦虑感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
(1)讲究“三点”,消除焦虑。起点低一点,速度慢一点,新意多一点,以此缓解教材难度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2)营造“人人平等”的和谐课堂。学生能力有高低,同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的结果必然不同。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保证下,教师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平等,努力消除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焦虑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营造“人人平等”的课堂氛围。
总之,虽然对于教师来说,教材都是一样的,但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情况,积极主动地收集、加工、整理、整合教材;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O’Malley J.M.and A.U.Chamot,Liste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1989,VOL10(4).
[2]程晓堂.教材使用新理念.节选自《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英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兴勇.《英语》(新标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基础英语教育网.
[关键词]少年司法制度建设调研;基本情况;主要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7 3
[文献表示码]A
为进一步推进“为了明天工程”,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加强公、检、法、司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矫正未成年罪犯的配套工作,2006年12月11日至12月23日,由中央综治委预防办牵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组成少年司法制度建设专题调研组,赴上海、江苏、河南、陕西等四省市对当地的少年司法保护工作进行考察,并就少年司法制度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建议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意见。
这次调研采用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我国少年司法工作成绩较为突出、地域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江苏、河南、陕西四省市进行考察。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各省市预防办、公、检、法、司、团委等部门以及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部分理事的有关工作汇报和建议,并实地考察了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社工站、江苏省南京市检察院、河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河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检察院、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听取了来自少年司法工作第一线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困惑困难,获得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阶段修改和完善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促进少年司法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四地少年司法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四地公、检、法、司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创新举措,并不断予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发展成熟。
(一)创新举措注重人性化、轻缓化
改革创新是少年司法的生命之源,各地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特色创新做法,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人性化保护和轻缓处理。如上海长宁区法院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推出社会服务令和考察官制度,让未成年人在劳动考察基地以劳动洗涮罪错;上海闸北区法院尝试对未成年人案件快速审理的绿色通道,有效减少诉讼周期;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在全国首先探索暂缓判决,扩大适用非监禁刑;上海闵行区检察院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了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体系,对取保候审未成年人尤其是外来未成年人有效考察监管;上海、南京检察机关尝试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减少刑法干预。江苏省公检法司积极协调,联合发文规范社区矫正和社会调查工作。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检察院推动建立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诚爱基地”,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了预防矫正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河南省检察机关以检察建议书、帮教责任书和跟踪考察表等“二表一书”形式切实落实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措施,对未成年人案件试行提前介入侦查机制,有效减少羁押措施。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法院加强分案审理未成年案件力度,通过协调,将未成年人案件从公安阶段即分案处理,较好地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河南省、陕西省未成年人管教所将未成年人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二)机构建设走向专业化、综合化
少年司法机构建设各地发展程度不一,部分地区检察院、法院、未成年人管教所、社区矫正等机构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机构建设走向成熟,建立了固定机构和专业队伍。如上海检察机关在全部19个区县均成立了独立建制的未检科,实行捕诉防一体的办案模式。上海法院在1999年即指定四家少队伍年法庭集中管辖全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006年又在两家基层法院和一家中院开展少年综合审判庭的试点。江苏省法院在全国最早开展少年综合审判庭的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全省已成立了18个综合少年审判庭。河南省法院系统已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的法院占到全省法院数的41%,居全国前列,并建立19个综合审判庭,在四城市积极开展指定管辖试点。上海、陕西等地未成年人管教所在开展半工半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心理矫治,为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上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建立了青少年事务社工、矫正社工、戒毒社工三支队伍,并配备到基层社区,实行分类管理和针对性教育,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业帮助和就业指导。
(三)少年司法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既要不断向前发展,也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章立制。如上海高院于2005年12月制定《关于实施“圆桌审判”的若干规定》,统一规定了圆桌审判的法庭设置、适用案件范围、庭审注意事项等。上海长宁法院少年庭积极总结多年开展法庭教育的经验,于2006年制定《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开展法庭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法庭教育的准备工作、参与主体及各自职责、教育程序、针对性教育方法等作了详细规定。江苏省公、检、法、司2006年联合制定《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统一由社区矫正组织负责调查,有效解决了审前社会调查的客观化、专业化问题。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公、检、法联合出台了《公、检、法互涉问题的规定》,统一了执法标准,加大了不捕不诉和判处非监禁刑的比率。陕西省司法局制定《关于规范兼职法制副校长职责和选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质量。
(四)社会综合治理着力实效化、系统化
各地公、检、法、司均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但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并形成合力,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005年2月,上海市综治委等八家单位联合签署《关于对违法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实行考察教育制度的意见》,要求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处前、诉前、判前考察,有效实现司法分流。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公、检、法、司狠抓安置帮教的实际效果,与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落实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罪犯复学、升学问题的意见》,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未成年罪犯回归社会后的就学问题,减少了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上海市闵行区社区矫正组织结合本区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以上的实际情况,设立了6名专职社工,并得到公安机关和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的有力协助,负责对外来人员的服务管理与犯罪预防。该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还建立了司法工作促进会,
吸收8家企业作为成员单位,为罪错未成年人提供就业培训机会。江苏省南京市团委充分利用当地高校众多的优势,在十所高校法律系开展“法律人在行动”活动,法律专业大学生纷纷进入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等活动。陕西省律师协会组织西安市120家律师事务所开展覆盖西安市全部中小学的“知心律师进校园活动”,采用一对一模式,律师与班级挂钩联系,解答学生问题,开展模拟诉讼等活动。
二、四地少年司法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各地少年司法配套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共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在犯罪形势上,在经济比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未成年人尤其是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较为集中,增长幅度较大。近年来,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增长明显,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苏州等地,已占未成年犯罪人总数的70%-80%以上。对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存在身份年龄确认难、社会调查难、刑罚平等适用难、遣返难、预防重新犯罪难等问题。尤其是新疆籍未成年人在成年人操纵下实施盗窃、抢夺、贩毒等犯罪无法得到有效的打击,成为上海、苏州、南京、郑州等地群众反映热烈的社会治安热点难点问题。部分地区新疆未成年人犯罪出现公然化、暴力化、多样化、组织化、流窜化趋势,犯罪活动呈迅速蔓延趋势,并存在取证难、打击难、处理难、遣返难现象。
(二)在机构设置上,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司法一条龙配套有所削弱,各地司法机构的机构建设亦存在相当差距。四地公安机关均没有专门机构或专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而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上出现了断层。而检察机关除上海外仅个别县市设立独立编制的未检部门,绝大多数是成立未成年人案件办案组或由专人办理,在管理体系上有的属公诉部门,有的属侦查监督部门,尚需进一步理顺。法院系统少年法庭的建设相对情况较好,但各地亦差异较大,存在专人负责、少年案件合议庭、少年审判庭(包括综合庭)、指定管辖四种形式。上海以四个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指定管辖全部少年刑事案件,江苏、河南法院结合各地实际四种形式全部存在,而陕西全省70个少年法庭全部是少年案件合议庭,其余法院则是由专人办理。一些地区由于法院机构改革的问题,少年法庭机构和办案力量有所削弱,目前全国共有2420个少年法庭,比1994年减少1000个左右。
(三)在开拓创新上,各地一些实践效果良好的探索创新工作被没有很好地推广和实施,并且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停滞不前甚至被叫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效果,打击了地方对少年司法工作的积极性。如检察机关的暂缓、法院系统的暂缓判决、社会服务令、监管令、未成年人管教机构的试工、试读制度在四地都普遍受到了未成年人、家长、社会的欢迎,目前却已基本被叫停,特色工作陷入停滞状态。
(四)在强制措施上,由于对打击不力指责的担心和取保候审条件的限制,各地对涉案未成年人尤其是外来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适用比率相对较低。而对采取羁押措施的涉案未成年人,由于各地看守所的羁押条件所限,涉案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管分押”没有得到较好实行,绝大部分地区还存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混合关押现象,从而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使“单面手”变成“多面手”,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
(五)在法律援助上,各地法律援助机构的发展程度不一,经济发达的地区法律援助情况相对较好,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承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的律师数量较少,法律援助机构不健全,法律援助的落实存在一定困难。另外由于指定辩护的义务性,一些律师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担任指定辩护律师,也不尽职尽责,应付了事,存在庭前不认真阅卷、庭上不认真辩护和不进行法庭教育现象,无法真正起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作用。
(六)在处理方式上,现行单一刑罚处理模式应当转变。一方面,对于由于年龄等因素,没有构成犯罪却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陷入“抓了放、放了抓”的怪圈,很难有效矫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初犯、偶犯未成年人,由于刑法中缺乏对构成犯罪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处理方式,只能采用严厉的刑罚手段(在没有前科消除制度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导致已经取得的精心教育、有效转化的矫治效果大大削弱,社会效果也不佳。
(七)在社区矫治上,当前轻刑化、非监禁化潮流下,在全国扩大适用社区矫治的同时,大部分地区社区矫正组织还不健全、不完善。据江苏省司法部门反映,当前一般的基层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的人员只有2至3人,普遍面临人员少任务重的冲突。而且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权限和矫正方法由于没有法律层面上规定,导致缺乏权威性,出现个别对象不服管和个别社工工作方法少的问题。由于人员、经费、制度的相对缺乏,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开展社区矫正的效果不佳,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八)在安置帮教上,公、检、法、司等部门对未成年人的安置帮教工作各自为战,费时费力却收效欠佳,司法教育挽救工作与社会安置帮教工作衔接上还存在脱节现象。在办案过程中,司法机关和社区矫正部门为解决未成年人的复学、就业、生活问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学校、单位、社区做协调工作,却往往收效甚微。而且前科无法消除或限制的问题导致未成年人复学、就业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其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信心。一些未成年人经过矫治回归社会后,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安置帮教,又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极端的例子是某未成年人管教所反映一外来未成年人在刑满释放当天就因无钱生活实施抢劫犯罪。
三、四地少年司法部门对少年司法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
为了少年司法的明天,各地司法部门针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部门应当加强配套组织机构建设,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完善司法一条龙。如公安机关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专门的青少年事务警官,检察院应当建立未检科或未检组实现专人办理,法院在完善少年法庭的基础上可推动少年法院的成立,法律援助部门应当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未成年人辩护律师队伍。当然具体模式可以因地制宜。
(二)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看守所,彻底实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分管分押”。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应当坚持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不同的监室分管分押分教,防止交叉感染。
(三)应当继续允许各地区探索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创新措施如监管令、社会服务令、暂缓、暂缓判决、试工试读等,在法律框架内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并及时形成经验,制定规则,从而推动相应立法的发展。
(四)应当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组织建设,落实人员、场所、经费,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与社会志愿者和其他社会矫正力量的配合协作,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监狱、劳动、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取得街镇、村居、居民等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开展矫正工作。对于在羁押场所服刑未成年人应当保障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力争掌握一技之长。
(五)社会调查工作应当推动社会化、专业化,建议由司法行政机关基层司法所等社区矫正组织承担,而不应当由检察院、法院或律师调查,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全面性。社会调查工作应当建立全国性协作机制,从而确保对外来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落到实处。
加强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智力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制度,也不是政策,而是教师的素质。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智力技能是目前最需要同时也是最缺乏的。一方面,现实中“小学教育专业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1]就业形势严峻,竞争上岗已成为普遍趋势,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理论和实践中缺乏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培养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在此形势下,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培养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其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日益专业化,这就要求注重小学教师的全方位、综合性的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小学教师是建立在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的反思型、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而要适应这一需要,就必须加强对小学教师智力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智力技能的培养已成为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之桥梁。因为“智力技能是通过概念、规则的学习形成发展的,这种发展的结果即成为学习掌握概念、规则的一种能力。”[2]技能有助于从知识学习中形成能力,而各种能力都离不开智力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取决于心智活动水平的高低。可见,在诸种能力中,智力技能不仅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处于关键地位。因此,能力的培养,应重点培养智力技能。
最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把握两个特殊性。其一是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即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小学师资;其二是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即所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全民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能力)教育转变的需要。高等教育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与中师生的培养有所不同,不仅要在基础学科知识的容量上凸显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师范技能上。但师范技能不能简单理解为普通话、三笔字等外在表层现象,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内在教育理论修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所具备的教育智慧的水平上。为此,要在质与量、传统技能与现代技能、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过程中保持“理性的平衡”与“必要的张力”,这无疑需要加强智力技能的培养。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智力技能培养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理论上的误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严格二分。一般而言,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通过训练获得的。技能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不同于知识,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同时,它又不同于操作活动方式,而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其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这三方面特点”[3]。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虽有区别,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任务时,教师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教学智力技能,也需要教学动作技能,二者统一存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两种技能相辅相成,总是同时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任何一种技能的欠缺或生疏,都会给教学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教学的质量或效率。由此可见,教师技能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统一,两者的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
二是实践中的误区:注重动作技能有余而强调智力技能不足。对教师职业技能理论上的误解直接导致实践中的一系列弊端。例如,在实践中,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只会照本宣科,在解决学生生活、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上常常一筹莫展,缺少创新,这是缺乏智力技能素养的表现。小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这种技能不仅体现在课堂知识的传授,更主要地表现为对人生成长的指导。理论上,教师技能是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结合,外部动作方式是表现,内部心智活动是内源。但在实践中,仍然是以学生的“匠技型”的训练为主,注重教学的外在技能训练,“三字一话一画”、课件制作等外在动作技能成为教师技能的主要表现,仅注重学生的外在模仿,而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艺术、给小学生解惑的技能等内在智力技能则常常被轻视和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6号建议书《小学教师的培训》就特别提到“与同伴关系问题是人类尚未解决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应用兴趣、态度、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使其在班级和家庭,在社区、国家和世界范围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宽容、团结协作”。
当然,学生技能的培养注重动作技能的培养,加强操作性技能训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该看到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样需要智力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是“露出水面”的部分,那么“潜在水下”的部分则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的外化,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内在支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把培养学生技能仅仅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动作技能的训练,缺乏更能体现为师者的智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也是片面的,应加强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鉴于小学生自控性差,身心处于发展形成之中的特点,更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因而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内在统一于培养教师技能的实践中。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智力技能培养的现实路径
路径一:更新教育理念
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人才观决定素质观,素质观决定教育观。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凸显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问题的重要性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相对滞后的传统教育观与人才观。反思我国传统教育观主要有三大误区: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知识轻素质和能力,三是重应试轻应用。“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诉诸实践就表现为能力。”[4]实践证明,传统教育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必须进行改革。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教育改革,注重采取新的教育理念。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疑是对时代和实践要求的理性回应。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教育理念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教育理念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更要面向人本身。纵观社会和时展趋势,现代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片面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和素质转移。这决不意味着知识不再重要,而是要以能力和素质统率知识,把知识提高同能力和素质发展结合起来,把死的知识转化成活的能力与素质,而不应为知识而知识。这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现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他们所要求的能力主要指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我们培养小学教师,应对时代和现实要求有清晰认识,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教师专业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其他受过同等学历教育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问题已经被置于本科小学教师教育的核心位置。
现代教育观倡导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掌握传递知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使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是教师最根本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智力技能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技能,在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高效率,就不能不注重智力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小学教师不是以某一学科为自己的专业,而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自己的专业。应改变传统某一学科和教育理论板块分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刻、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注重教育实践中的体验与反思。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而,只有在学习与训练、体验与反思、研究与创新中才能形成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领悟教书育人的真谛。
路径二: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轻实践”等问题。我认为,欲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将教学理论内化,即首先指导“怎样教”。思辨地说,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人学”。实际上,有想象力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这就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在教学中主张以人(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并不断反思与领悟,逐渐形成技能,改变以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两张皮”的现象。
智力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智力技能形成的培养,应考虑在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改变现在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采用案例教学,注重引入现实的教育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和自主建构。
在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教育机智的培养,教师要有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具有教育机智的技能也是对教师智力技能的一个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他不仅要研究怎样教课,怎样上好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怎样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而不会对他的发展留下阴影和负面的影响。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凸现,这与教育者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可见,提高教师的智力技能,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路径三:注重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是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突出素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表明,许多有作为的教育家,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并在中小学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时展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科研技能,培养学生教育科研技能是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科研技能的同时,高校教师既要加强科研技能,提高科研能力,还要与小学教师合作。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会碰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从事科研的土壤,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尤其是在教育行为研究方面,有着其他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合作科研课题,同时让学生参与科研或承担部分科研任务,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到小学进行教学实践和教育调研,让他们身处教育工作第一线,学校、教室、课堂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或“研究室”,在研究实践中他们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形成科研技能,发展成为科研能力。
路径四:加强教育实践
不可否认,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训练提升能力和素质。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环节在体现师范特色,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诚然,智力技能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学习的效率和问题解决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智力活动的自动化、熟练化、简缩化,能使新知识学习变快,解决问题时能迅速抓住要害,而这正是智力技能的功能。
教育实践要立足于小学教育活动,学生在小学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与学习,观察、发现教育现象和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复磨合,培养学生的技能。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小学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质量,让学生真正从教育实践中受益。而传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虽然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这一环节大都流于形式,在内容上没有真正地与理论教学融合在一起,而是从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孤立的环节。这就使学生感觉到理论和实践脱节,造成理论不愿学,实践没有兴趣学之弊端。为此,应使教育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内在联系的环节,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教育见习和实习在了解和体验中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此,要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指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技能,设计系统的专门的课题研究和针对性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强化师范生动作技能练习,增强技能培养实效,明确具体行为的要求。同时,技能的培养要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因而我们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善于观察,在实践中激起思考,通过在实践中体验与反思,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将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因为关于环境和教育的辩证法是:“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5]
综上所述,加强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智力技能培养,既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小学教师素质的客观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知识的创新者;要继承前人的教育理念,又要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育思想;要学习前人的经验,也要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为后来人提供参考”。[6]可见,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教师,就必须走出“注重动作技能有余而强调智力技能不足”的误区,把动作技能培养与智力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 刘电芝.智力技能的新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3] 王云峰.对教学技能心理训练模式的再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4).
[4] 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