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研基地申报材料

教研基地申报材料

时间:2023-02-12 21:5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研基地申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研基地申报材料

第1篇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该高职学院2005年由中专校升格,2007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秩序长期稳定。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具体工作有流程规范。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院系两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布局、学生素质特点等情况,适时修订和调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创新,如借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自主开发系统提高成绩录入、学生报名、教学采购与申报、课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成绩、师生教学评价数据等教学管理信息集成分析,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础支持;推进课务两级管理、实习生分类管理按专业指导;学院教务处要求工作人员微笑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教学管理目标如期达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但也同样少不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尽心尽力的工作。尽管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仍然经常通过不同的途径听到教师、师生、上下级教学管理人员、上下级其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等)的抱怨;而抱怨的内容总能用教学管理行为低效或无效来总结。就总体效果而言,该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逐年提升,且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但现实的“差评”反映出师生对教学管理存在更高要求。为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启动学院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专题调研。

    1.2案例呈现与剖析

    调研通过对三个典型的教学管理实践案例的剖析,查找探究问题,以期举一反三,以点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2.1课务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该学院课务管理包括学期任课安排、课表编排、日常调停课等内容,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寒暑假),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学院2006年开始使用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排课,2011年开始院系两级排课,日常调停课随之下放至系(部、办)。近年,每学期均有110个左右的班级参与排课,6个教学单位(二级院系、专业)以及2个校区教学管理部门实际具有相同的排课权限。因专业教学特点,每学期编排两次课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课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教师可向授课班级所在教学单位办理调课相关手续;教务处根据学院要求安排国庆、元旦等特殊周次调(停)课。学院具有较为明确和规范的课务管理工作流程。

    面向部分教师代表、教研室负责人、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表明,课务管理有效性的负面评价通常指向以下内容:课表公布得太晚(影响实验教学安排,不能满足行业专家教师要求等),个人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每天都有课、没有腾出预定的时间等),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课程一周教学时间分布不合理等),教师学生课都太多(大班的理论课做实验需要小班进行,只能安排到中午或晚自习上课等);教务处给基层教学单位安排工作时间太紧,不能理解基层教学单位的困难等。

    面向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处、分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进行访谈,他们基于具体工作效果及相关数据,提出了几组情况比较。(1)教务处从未出现无课表上课的重大教学事故,但无法满足基层教学单位要求更早一些公布课表,做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近三年共6次教学任务落实与报送工作,所有基层教学单位都不止1次逾期不达,且班级数较多的系(部)逾期次数均不少于3次;但即便是拖延到最后的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其系主任)也会提出要求,要求两三天后公布课表以方便实验教学准备、方便行业兼职教师工作安排等。(2)两级课务管理之后,有教师反映课程实验安排更加合理,实验调课更便捷;但有关调课汇总数据比较研究及课务管理检查发现,平行班级众多的课程实验调课等并没有显着减少。(3)两级管理后,教务处没有听到教师、学生对课表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或明显降低的评论、意见,但两级管理前后都能听到教师不满意的声音;两级管理后,有教师反映调课手续简便了,但公共课程以及在多个教学单位之间交叉任课的教师反映正常调课不便。无论是两级排课之前还是之后,个别教师总会在课表公布之后要求调整课表,以便使其课表更“合理”。

    调研人员分析:(1)学院各专业相关性高,任课具有交叉,且网络排课各项工作任务也具有延续性、关联性,一旦某环节脱节,必然会造成总体工作效果、效率和效益欠佳。排课人员加班加点或者匆忙完成排课,实现了出课表的目标,但就整个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来说,排课效果和质量会有折扣,各级人员工作效率不均衡、总体效益欠佳。该学院现行为两级管理体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但又是整体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学管理必须要符合科学管理思路,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教务处应该反思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合理性,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对常规工作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执行,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成员应具有系统意识和大局意识。(2)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更了解本部门专业、课程、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课务管理下放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课程设置、课时数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生师比仍需优化、乃至学制和行业办学特点等。上述问题客观上导致教学管理行为整体有效性欠佳,导致无法显着改善实验教学时间紧凑、部分教师工作量过重、学生周课时偏重等问题。(3)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需要辩证进行。个别教师对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个人化的原因可能导致其不能客观评价教学管理有效性。教学管理服务对象是众多的师生,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满足师生的合理的个人要求。但就教学管理而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确保学生学习权利无疑更为重要。

    1.2.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突击战

    该学院现有部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32项,涉及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高校精品教材等各类教学质量项目。学院积极培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长点,遴选建设院级教学质量工程、教改实践项目48个。该学院高度重视上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该学院相关申报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和通知(有时候会在书面行文到达之前发出相应口头通知);按照学院要求,教务处解读、分解申报要求,协调相关工作,向基层教学单位下达申报通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专业或系(部、办)填写申报材料、提供相关支撑素材;受学院委托,教务处组织院内评审;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申报材料汇总、加工、装订、报送;上级公布申报结果。如根据效果、效率、效益的角度进行表面化的粗浅分析,可能会认定相关组织管理工作是有效或者高效的,毕竟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加班加点也好、多次返工也罢,闪亮的金字招牌已经收入囊中。但事实并非尽然。教学质量工程申报工作中,基层教学单位负面评价包括:教务处下达任务时间太紧,大量的文字材料应该做成什么模样、支撑材料应该包括哪些教务处没有提供明确的标准,大量的具体工作以及与其它部门协调工作没有安排好,经常返工浪费人财物,教学或其它工作任务太多无法按期完成申报材料等。而教务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愁容满面则因为:作为申报扎口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关于此项目的信息,如上级部门相关负责人评论的只言片语,相关的文件精神或者进一步求证后的具体解释等,然后将这些虽没有深加工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但是却被认为是朝令夕改、指令不明确、乱指挥。学院的规定期限之前收不到、收不齐材料,所收材料凌乱粗糙,需要加班加点再加工。申报材料不合格,被上级主管部门拒之门外或发回整改。

    调研人员分析认为:一方面,针对具体的申报项目,教务处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反思在工作流程、工作方式、职责分工、时间等安排方面的合理性。基层教学单位、教师也应认识到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是一个系统,面对学院外部工作安排时,尤其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都是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评价应是结果导向,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更应认识到包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内的诸多教学管理工作,应是功夫在平时。基层教学单位、专业、课程应、脚踏实地做好院级梯队项目,工作出成效,平时有总结和提炼,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务处应该做到长期培育,适时督查,主动提供服务,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况出现。

第2篇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从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现状入手进行剖析,指出了精品课程材料归档的范围,并就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

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药;专利保护

中药产业是我国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所具有的学科、信息、专家团队、学术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她是中药学术成果的发源地,在中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其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义重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涵盖了中药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识等诸多方面,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表现为中药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管见,以期与同道商榷。

1 提高教师知识产权认知,促进中药专利申报

中医药院校申请专利数与全国总数相比相差甚远,而每年发表的论文数是申报专利数的15倍之多[1],这导致大量中药科研创新成果公之于众而被他国无偿占有。因此,提高教师在开展中药创新的同时强化科研成果专利保护的认知尤为重要。

1.1 加大专利保护培训力度,建立教师中长期培训机制

学校领导层应加强中药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把普及中药专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中,形成有利于保护中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变封闭式发展道路为开放式发展道路,与其他法学院校、社会机构及海外联合开展有关中药专利保护的合作;成立学习班,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知识产权专家、律师以及专利审查员作为培训讲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加世界知识产权学院、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等部门的短期强化培训;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就中药领域具体侵权案件展开研讨,巩固相关中药专利保护知识;通过会展、知识竞答等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选拔骨干教师到相关单位短期进修;将中药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纳入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之中;鼓励教师利用多方面条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保护意识及抗侵权能力。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高校的做法。自2002年开始,日本一些大学为了阻止科研成果外流而设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关讲座,实施有组织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1]。

1.2 科研与专利保护相结合,防止中药创新成果流失

对教师的培养应提高到涉及中药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认识水平来加以要求,让抵御侵权的法制意识贯穿于中药科研创新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开发、鉴定、、报奖、申请专利等各个阶段;对于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参加涉外学术会议人员而言,防范意识尤其需要加强;重大课题的负责人应参加中药创新成果专利保护短期培训,并接受考核,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且,应该多方面提高教师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反渗透、反窃取能力。此外,教师应研究并掌握国际间有关中药专利的信息和动态,搞清他国在本领域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对已取得国内专利并有开发潜质的中药技术和产品申请国外专利;国内专利申报成功而不申请国外专利的项目,课题组应尽快发表文章及专著,使已获得专利权的中药研究成果成为共知,打造严谨的反侵权体系。

1.3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中药专利的科技含量

近10年来中药发明专利以产品发明为主,其次是方法发明,而且93.8%是药品常规生产方法[2],中药新用途发明较少;在产品发明中,主要为中药复方,而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甚少。见表1、表2。表1 2000-2009年我国中药发明专利类型统计表2 2000-2009年我国中药产品发明专利技术统计

中药新用途的研发是治疗新型疾病及替代毒副作用大、价格较高药物的需要,而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研发代表了本领域较高的科研水平。由此可见,目前国内中药专利申报水平有待提升。中医药院校拥有的专家团队、创新实力、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具备提升中药专利科技含量的潜力。

首先,在选题立项阶段,对于投标课题严格评审、精细筛选,确定安全、有效、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科研成果附加值大的课题作为攻关对象,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的出现;其次,联合其他中医药院校或医学院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集各自专长,集思广益,博采各家,合力形成中药研发优势共同体,完成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创新项目。如合肥工业大学拥有高超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技术,而中国总医院在应用研究方面优势独特,擅长药品临床前的药理、药效、毒理研究,他们联合完成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银杏内酯β单体注射液”的项目,研发出世界上唯一的银杏单体注射液[3]。另外,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之上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是孵化高水平中药专利的优选。中药产学研联盟是指中药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以新药研发为纽带联合起来形成的契约型创新组织[4-5],是通过中药创新项目和科研信息的带动,综合各个参与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中药科研难题攻关的创新尝试。中医药院校发挥其学科、人才优势,利用企业先进的实验条件及科研设备,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组建以专家组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履行高效的经费使用原则、严把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而组建以品种为重点、项目为载体、合同为契约的产学研联盟,在提高中药科研水平的同时弥补中医药院校课题与企业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专利转化率低的缺陷。

2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中药知识产权效能

近些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呈现上升趋势,但二者均低于全国水平,且分布相对集中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院校[1]。通过对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2007-2009年专利申报数目与科研创新的管理情况(见表3)分析,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是促成中药专利申报的重要前提,建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统管并协调校内专利申报工作。

2.1 成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主要有2种:挂靠模式与独立模式。前者是指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职能行使分散;而后者为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经费、管理人员,该模式又分为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即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转化等实行集中管理;分散式管理是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下,部分职能授权给院、系、科研部门[1]。由表3可见,专利成果显著的院校均采用知识产权独立管理模式。优质高效的独立管理模式是成立由相关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其职责包括:管理和协调全校中药专利申报工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规划及保护办法;编辑以中药专利数据库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及时检索相关信息;建立中药专利申请前的审查与价值评估机制,协助课题组准备专利申报材料;深入研究中药专利战略;鉴定和确认本校科研项目的密级,对本校科研领域及时提出安全防范建议;加强本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及知识产权侵权调查、监控和纠纷处理制度。表3 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2007-2009年专利申报情况及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比较

2.2 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专利申报

教育部高等院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高校每年发表的论文达15万篇,而申请的专利仅为1万件左右[2]。原因之一是申报专利需要不菲的专利申请费与维持费,而多数高校在教师晋升方面对专利申报数的重视程度不及数,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只重视而专利意识淡薄,导致很多蕴含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而被无偿使用。对此,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有必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则,在职称评审、晋职晋级等方面,向获得科研成果并赢得专利保护的教师倾斜;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应设立一定数量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科研价值较大,可望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中药科研成果申报专利。专项基金的额度可根据学校的经济实力和教师的科研力量而定,并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相结合。在专利转化酬金分配方面,管理机构可与教师协商,合理确定发明人与学校之间的分配比例,将一部分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另一部分为院、系及发明人用于新的研发。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固定比例制”、“累计递减制”等[6]激励政策;专利审批、许可成功后,专利人、系、学院可以按照固定的比例分享奖励;也可以就专利申报过程中不同教师、机构所做贡献的大小逐级递减分配奖金。保证专利的申请与实施处于良性循环。

2.3 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

将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是体现中药专利价值的关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做好专利申报的同时要努力寻找专利转让的机源。在研发过程中坚持创新源于市场又回归市场的理念,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科研创新平台,在对市场需

水分与能态调节来说,燥可致人体水分缺失,即导致携能粒子或高能态的“冷却障碍”而产生热象,为间接高能态。在干燥环境中,空气分子极度缺水,人与空气之间的“渗透压”显著增大,人体水分极易渗出、散发而导致津伤。呼吸道黏膜与肺黏膜直接与外界接触,比皮肤更易受干燥空气影响。在秋季气温下降,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鼻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鼻黏膜易发生细小皲裂,此种环境适宜病毒的生存繁殖,且鼻腔局部血管收缩,分泌中的免疫物质明显减少,因此极易感冒而诱发支气管炎。此病理过程与燥易伤肺密切相关[4]。

中医痰证学说认为,痰浊阻滞可导致气机阻滞、气滞血瘀。痰证的病理过程涉及现代医学多器官、多系统,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神经内分泌异常、自主神经紊乱、体液代谢及物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痰证与脂质代谢的关系,相关研究发现,痰证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含量明显高于非痰浊证患者及正常人。另外,痰证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痰证患者的全血黏度比、全血还原黏度明显增高,以血液稠浓、黏滞为特点,血液循环的变化主要为微循环障碍[5]。

上述研究表明,中西医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具有相通性。在此基础上,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病证结合分型(分期)诊断发展到将中医学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观生物指标的改变联系起来,其内涵就是将中西医在病因病机(理)发展的密切相关性联系起来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同时引导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的形成,进行宏观与微观结合认识疾病。

例如,脾气虚证患者多有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等症状,同时血乳酸含量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乳酸代谢异常是脾气虚证的病理指标之一。脾气虚证患者胃黏膜环磷酸腺苷、超氧化物歧化酶、锌、铜及线粒体锌、铜含量较正常人为低[6]。再如,心血瘀阻证除有心悸胸闷、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黯瘀斑的症状体征表现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素A2、前列环素及两者比值升高为此证的辨证参考微观指标[7]。

3 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与方法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如何进行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西医学中相通的生理运动、病理变化规律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点,并据此形成将中医学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观生物指标的改变联系起来,进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进一步指导综合运用2种医学,发挥优于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的优势。

例如,慢性胃炎是反复发作性病变,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不能全部改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多反复,常难根治。中医和西医在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有一定的相通或在病机病理上的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犯胃证与西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引起胆汁反流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有一定的一致性,病机病理相关,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益气的中药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幽门括约肌的舒缩、调节胃肠蠕动,从而调节胆汁排泄、减轻胆汁反流、缓解黏膜下血管痉挛和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小柴胡汤、四逆散可明显抑制反流性胃炎的胃黏膜水肿、充血、瘀血等病变,减轻胃细胞浸润及腺体增生性改变。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等配伍使用时对胃肠平滑肌及肠管的运动节律有抑制和兴奋的双向作用,松弛奥狄括约肌、降低胆囊压力、促进消化液和胆汁的分泌,抗溃疡等综合作用[8]。

慢性胃炎胃肠功能减弱、胃黏膜萎缩、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腺化生或炎症损伤,进一步可使泌酸功能减低,胃酸缺乏或消失,甚至发生癌变。此病理(机)过程与中医的脾胃虚弱证的病机(理)相关。中医温补法常用的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能调节胃泌素的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水平,增强胃黏膜的修复再生能力和屏障作用。清补法的酸甘化阴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白芍、乌梅可促进泌酸功能,提高胃液酸度;甘寒生津以养胃汤为主,沙参、麦冬、枸杞子、玉竹、石斛等能增加胃酸[8-9]。

其他如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西医需要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同时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若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探讨此类疾病在中西医学病机病理中的相通性,进一步结合在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中西医病理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通性,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及阴阳失调的大幅度变化,可大大减少或减轻单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能提高治疗效果。

4 结语

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探索中西医学相通的生理病理机制和规律,进而运用此相通的规律认识2种医学在病因病机病理上的相通及相关性——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和方法,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西药的综合药理作用,进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现代医学的创新,也是引领中医学、西医学及各民族医学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50.

[2] 方肇勤.实验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

[3]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88.

[4] 丁建中,张六通,邱幸凡.外燥与气象医学研究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6,7(2):284-285.

[5] 廖荣鑫,黄礼明.痰病的现代研究及思路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1,23(4):1-2.

[6] 宋玉洁.中医脾气虚证的现代研究近况与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3):238-240.

[7] 冼绍祥,苏达朝,刘基铎.心血瘀阻证与凝血/抗凝、纤溶/抗纤溶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6):57-59.

第4篇

本学年我校以遵循教育局"抓质量,保安全,强素质,树形象"的总体思路为指导,以市教科所和学校工作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研与管理工作为基础,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生长点,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用"学校教育网、实验小学教科研博客"做园地,用课题研究作指引,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和优质高效的评价体系,以研究促改革,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促使教育科研走向过程、走向实践、走向问题、走向合作,全面深化教育科研工作。

二、总体思路

2015年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完善实验小学网站、实验小学教科研博客、小课题博客的管理与运行;充分发挥教科室、小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与指导职能;做好小课题研究、校刊《实验小学教科研》的编印、规划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成绩的教科研工作目标。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健全教育科研专项工作制度

充分调动课题主持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专兼职研究员的引领、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导处、教科室、小课题主持人的管理、督导职能,以点带面,推动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实验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实验小学课题研究实施程序》、《实验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制度》。严格执行《理论学习制度》、《单元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制度》、《教科研检查指导目标考核制度》。按照市教科所下发的《关于完善和规范教育科研专项档案的通知》要求,对档案管理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对档案资料的搜集,记录、打印、装订、归档等做出具体规定,明确专人管理,组织专项检查,切实规范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完善并实施学校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以保护广大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和积极性。

完善如下的教科研管理网络:"高效课堂研究中心——教科室——学科组——教师"与"高效课堂研究中心——教导处——年级组——教师"两线并行的四级教研、科研工作管理网络,使我校拥有一支能领导教育科研、管理教育科研、从事教育科研的队伍。

完善和落实教科研工作量化评估细则。

首先,加大课题研究和发表、获奖论文的奖励力度;

其次,围绕"高效课堂"这个主题,本学年举行一次校级优质课评选、优质教学设计评比、一次教师基本功比赛、一次论文评选,促使教师不断加强教育科研的研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学年度评选出一批教科研先进个人、先进课题组,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

2、开展业务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以课改为龙头,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和优质高效的评价体系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以教师培训为保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努力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学校教科研质量再上个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1)督促教师开展业务学习。

本学年的教师业务学习要围绕课题研究这个中心:课题组的成员,要履行课题组的一切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知道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对研究成果运用何种方式展示出来等等;本学年要重点抓好几次比较大的教科研学习活动,通过听讲座、谈心得、写感受等形式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要求每位教师学年初制订个人业务学习计划、读书计划,鼓励教师写摘录卡、随笔,并纳入学年教科研考核之中,调动广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本学年我们将继续组织实验小学每人一节优质课活动,定期举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示范课,单元集体备课,定期召开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让优质的教学课型带路。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全组的智慧,体现课题的思想,促进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成长。

3、大力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推广优秀研究成果

认真指导好学校山东省和德州市级课题,特别是禹城市级小课题的研究工作,促进各课题组博客良好运行,及时积累研究资料和研究心得。召开课题研讨专题会议,交流研究经验,做好中期总结,明确深化方向,确保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

继续做好2015年到期课题的结题鉴定申报工作,在课题研究理论、中期研究检查、结题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指导,及时总结、提升本校典型教育科研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研究成果和先进教改经验。

以课题研究博客为依托,强化"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过程化、网络化管理,丰厚教师教科研理论底蕴,深化学校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发挥"科研先导"作用,为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改革作出贡献。

大力开展小课题研究,

(1)指导选题。要求课题主持人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观念,小课题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研究,为学校发展决策服务,为教师个人成长何提升学校品味服务。

(2)强化引领。加强培训和指导,坚持专家引领相结合,对课题方案设计、课题研究理论、中期研究检查、结题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指导。

(3)优化服务。一是课题研究知识的指导服务。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向教师传授课题研究知识。二是指导教师利用课题博客进行交流研讨,对课题研究人员参与网络互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努力营造网上课题研究氛围。三是周密策划主题研究活动,召开"课题研究主持人培训班",组织研究人员到其它省、市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4、探索校本课题研究

校本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无论在整体设计上,还是具体实施上,都比一般的校本研究要规范和有效得多。在这方面,本学期我校要做一些探索,他们把课堂改革当做课题来做,既有学校的整体目标(总课题),又有中目标和小目标(把总课题分解为子课题,再分解为小课题),进一步推动高效课堂建设。

5、做好禹城市教科所和学校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

四、具体安排

1、元月

总结上学年工作,制定新学年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责任意识、明确研究方向、提高科研能力、创建优秀经验。

2、二月

召开各级课题主持人、研究成员会议,通报2014年课题研究的情况、课题研究博客运行情况。明确各级课题研究的进程、状态,制定各级课题研究的时间表。

3、三月

编辑印发《实验小学教科研》2015年第1期。召开"课题主持人座谈研讨会",总结交流新鲜经验。编印《小课题研究资料汇编(1)》;组织每人一节优质课

4、四月

组织每人一节优质课,教学设计评比,开展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

5、五月

完善《实验小学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小课题研究工作。争创"禹城市教育科研重点研究基地。"

6、六月

7、七月

召开校本课题研究培训会议,进一步推动高效课堂建设。迎接教育科研工作学年检查。

8、八月

和教导处一起,做好禹城市名教师和禹城百名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对已到期的小课题组织结题鉴定。

9、九月

评选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各做好新一轮小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编辑印发《实验小学教科研》2015年第3期。

10、十月

召开新一轮小课题研究开题及培训会。总结和推广我校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迎接教育科研档案专项检查活动。

11、十一月

开展优秀小课题评选,教育科研工作先进级部、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12、十二月

指导到期的"德州市课题"主持人,整合结题鉴定申报材料,并装订成册,随时等待结题鉴定。

第5篇

温江二中是一所城镇高完中,现代教育设施配备完整,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演示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直接远程接受其他学校教师的授课;学校现有5间计算机室,每间教室有60台学生电脑;各个办公室均配备了电脑,且每位老师都有办公笔记本电脑;学校网络畅通,拥有350 GB容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学校建有网站,为社会了解我校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成为师生、生生、家长与学校交流的平台。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高效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学校发展的要求,更是课改的需要。课题组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是教师统御教材、服务学生、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等综合素质的体现。2010年4月,课题组向区教育局递交了“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申报材料,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以课堂为载体,以科研为抓手,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推进了课改的深入。

2.1 注重学习,狠抓教师培训,为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好基础

其一,学习教育技术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其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操作方法;其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对于前两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采用每周一全体教职工集中培训和每周教研组、备课组集中培训及个别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是学习和培训的重点,我们采用的是分学科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教师明白应该怎样做,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优势,尤其是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引领式网络培训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些学习和培训不仅仅更新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也因此更为深入人心。

2.2 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能力

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能力。

自2010年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围绕本课题进行了扎实的研究,其中核心基地在课堂,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成功教育课堂大赛,德育课堂大赛,校本教研主题大赛,这些赛事都在组内初赛的基础上,推荐最好的选手参加全校大赛,甚至被推选到区、市及全国参加赛课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对课题研究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推进:一是在赛课中促进对所学经验进一步理解和交流;二是在赛课中促进成果的转化;三是在赛课中启迪思维,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通过三年的研究,从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探索出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探索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策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原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活动评价科学化的方法。一方面,促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积极探究和讨论;善于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思维更有深度;教师善于激励和倾听,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着较高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自主探索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提高了;学生敢于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讨论、探究氛围浓厚,使学生乐学、愿学。形成了一支由先进教育理论武装的、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师资队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渐渐凸显。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

数字化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互联网也正营造着人类文明新的殿堂。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辨析各种信息,正确地选择与利用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开放性变为引导选择,提高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拉近了学校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德育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灌输信息”转移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对巨量的网络信息采取扬弃的态度。

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让德育活起来。针对部分学生内心空虚、无聊和压抑,想通过上网来发泄的情况,学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真正让学生“心”有所托。

德育处牵头开展“行文明礼仪,做文明学生”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传承文明、践行文明、树立文明之社会风尚;“祭扫烈士陵墓”活动,学生瞻仰英雄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使同学们深受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学生”主题活动,进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从板报中深受教育,纷纷表示在家、在校、在社区都要做文明的小卫士;“孝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孝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名讲孝道的学生。

校团委组织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庆征文比赛”“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梦,我的梦”征文比赛以及“手抄报比赛”等。通过特有的环境节,开展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教育活动,提出“保护生存环境 净化美好校园”,通过板报、手抄报、回收废旧电池、主题班会、绘画比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持续抓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通过假期认真布置“团队在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帮老助困、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网吧游戏厅调查、“诚信、环保”类服务社区的实践体验活动等多个主题供学生选择,给学生最大的德育成长实践空间,收到了较好效果。

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利用校园网搭建的“心心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学校校园网的建立,不仅使学生可以了解学校大事,选择自己所需进行学习,还使师生、生生心灵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吐露自己的心事、苦闷或疑惑等,释放自己的心情。师生在这里进行沟通交流,学习知识,融汇情感,构建了温馨的家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德育从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入手,摆脱了形式主义的说教,使德育内容由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学生通过德育课件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体验了精心设计的德育课程。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