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分析毕业论文

财务分析毕业论文

时间:2022-09-09 13: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分析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分析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教师;财务;技能

21 世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技能培养是满足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应用型和创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生财务技能培养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本出发点,适时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基层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认清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处理好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协调性。

一、教师的渗透作用

(一)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内容中

根据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技能的要求,即熟悉会计主体业务的财务技能;掌握机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的财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和报表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财务技能。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相关专业课进行分类为业务课程类、法规政策课程类和信息课程类,教师将财务技能分别渗透到这些类别的专业课程类型中的。

(二)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模式中

教师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

业务课程教学内容是财务技能培养的根本,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直接的作用。基础会计课程侧重在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导。企业会计课程侧重在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方面加以引导。成本会计课程侧重在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成本会计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导。管理会计课程侧重在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方面加以引导。财务管理课程侧重在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方面加以引导。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侧重在以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为依据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方面加以引导。技术经济学课程侧重在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导。

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属于法规政策课程,是业务课程内容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间接的作用。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侧重在基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内容方面加以引导,为更好地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课程,是业务课程的延续,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手段更新与扩展的作用。利用会计软件,培养学生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的财务技能。

(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引导

实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接受财务技能的培养。

1.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信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信息多、快、准, 谁就能取得经济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财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及时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开发信息资源,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利用训练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总结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积极发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增强创新的财务技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法规等要求,具有区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实际分析财务技能。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在学院教学活动引导下,除论文以外,设立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多种文体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在多种文体毕业论文设计之间进行选择,尤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财务分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其应有的财务分析职能作用,参与经济管理,设计出相应的文本。练就人际交往能力,发挥其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作用。

三、教师的沟通作用

教师在渗透和引导过程中,有效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作用是强化学生财务技能培养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导向,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财务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观念。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领财务基本技能操作,指导学生财务问题解决分析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财务技能培养活动,训练学生财务分析的能力。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所示。

基金项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研究”(晋教高[2009]44号);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研究”(YB-201309)。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 .北方经贸,2007, (8).

[2]巩建闽.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6 ):102.

第2篇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第3篇

一、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与主战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的真实案例,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二是贯彻建构主义,始终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从而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第一,要精心设计案例。设计的案例应来自实践,如利用媒体公开报道的具体实例;然后,系统地设计案例所涉及到的会计知识点,明确一个案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使其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应注意针对案例的问题应该有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二,案例教学应贯穿各门专业课程的讲授。即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程的讲授中,教师配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适时在有关章节中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既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中应培育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要将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检索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查阅资料、寻找答案。第四,案例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可采取学生发言、老师点评的形式,或提交分析报告,或分组和分角色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能系统、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组员间的合作共事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会计实验教学主要通过模拟、仿真的企业资料,营造与实际工作相仿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模拟处理各种仿真会计事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了解企业一般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同步实验和综合实训两大部分。课程同步实验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习、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管理会计课程设计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训则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ERP沙盘实验等。

(二)安排会计实验遵循的原则 在安排上述实验教学时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首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递进设置,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形成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初级会计学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会计手工模拟实习,加强传统手工技能训练。在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进程中适时穿插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培训,把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计算机运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分析和建立财务模型方面的水平。在所有的专业课程学完后则进行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如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ERP沙盘实验等,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验岗位的全面性。会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群,由会计主管、出纳员、制单员、记账员等若干个岗位组成,各岗位的操作技能有所差异。有些会计实验是在学生分组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中,各组中每个学生只担任某个岗位,其他岗位的操作技能就没有机会得到训练。所以,在分岗实验过程中,应安排学生进行岗位轮换,让其掌握各种会计岗位的职责、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各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关系,了解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并从整体上把握业务发生后所有岗位人员是如何分工合作来完成相关业务处理的,以适应实际工作中不同财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不同要求。

最后,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一些实验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学生才能掌握,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等。如果实验的地点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由于实验室资源是有限的,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就得不到充足的练习,实验效果就不理想。所以,这类实验的教学资源应实现网上全天候开放。即在教学计划安排做某实验的时间段内,实验室的服务器保证24小时开机,由管理员预先设置好学生用户名和密码,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做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还是模拟会计实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时间有限。在提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大学中,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当充裕,第二课堂必然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巩固、提高,还能挖掘与发现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 会计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围绕会计专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让会计专业知识得以有效运用。如,“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校园财会大赛旨在帮助在校学生认识财会实践技能,督促在校学生加强财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对于巩固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动手的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则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使学生所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活动中,会计预测、财务分析、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估等财会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财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平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养成合作、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其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研究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课外研究小组,参与教师所承担的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或项目。通过安排学生参与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社会调研、设计和讨论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所学的知识,训练其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

最后,组织各种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专题讲座。高校可邀请会计、财务、审计等业界名人,如知名的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学者等讲学,介绍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及国内会计改革的动态以及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等。这些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更适用,激发学生关注会计实务的兴趣,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奠定基础。

四、完善校外实践体系

(一)校外实践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在会计实验室内,由于缺乏真实的会计环境,大部分模拟实验都是基于相同的数据资料,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和程序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而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常常涉及到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可能不完全一致。况且,校内模拟实验很难涵盖企业实务中遇到的诸如重组、合并、关联方交易判断、外币业务及外币报表折算等问题。不论校内的实验做得多么细致、多么完整,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代替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所以,要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离不开校外实践活动。

(二)校外实践体系的构成与安排 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践体系包括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些校外实践活动应结合年级特点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步推进,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锻炼社会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全面素质。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为了防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影响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可以采取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即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每个大学生社会实践队配备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及时地指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安排在大一寒假进行,为期一周比较恰当。

会计专业的认知实习是针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高校学生大多数是从高中直接考入大学的,缺乏工作经验,对会计工作没有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真正接触会计实务,包括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设置和使用,企业的记账程序等,并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知实习的对象最好选择会计岗位健全、会计资料齐全、会计核算程序规范的企业。认知实习应在学生学完了《初级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之后进行。鉴于《初级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一般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习,所以会计专业的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一暑期进行,为期两周比较恰当。

业务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践结合起来,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准则,掌握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业务实习,学生应学会设账、建账;会对企业的基本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能够根据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等。业务实习应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之后进行,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暑期进行,为期一个月比较恰当。

所有高校的毕业实习基本上都在学生大四寒假及开学一个月内进行。毕业实习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围绕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毕业实习,以便在实践中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为顺利完成毕业论好准备;还有一种是学生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地进行实习,在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如果学生将来打算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毕业实习;如果学生的就业单位已经确定,那么他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便提前熟悉就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为实现毕业与工作的无缝链接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会计工作很重要,涉及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接受会计实习生。即使有些企业接收了,由于担心账务处理出现错误,也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很多学生到企业实习从事的都是非会计岗位工作,很难实现专业对口。甚至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实习资源,自己无法联系到适合的实习单位,导致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尤其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使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实习基地建设的形式 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让企业从实习基地中获益是高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利用其具有智力资源和专门职业人才的优势,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协助企业解决财会工作甚至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难题,指导企业提升其经营管理工作的水平;同时,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业务处理方法带到企业中,并能够承担一部分企业的具体工作,可部分缓解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压力。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则需要定期接受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的会计问题,同时提供会计岗位给学生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又使学校和学生了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最终使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高校应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规范,会计制度健全、账簿资料齐全,专业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对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并能够接纳较多学生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尽量做到企业规模和涉及的行业必须多样化,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千差万别的会计业务,丰富学生就业所需的会计从业经验。

二是由教师创建财务公司。高校会计专业中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他们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建财务公司,从事记账、申报纳税、代办公司注册、代办工商年检、代办验资、税务筹划等业务。这些经营活动几乎涵盖了会计专业的全部实践课程。财务公司的业务拓展交给1-2名有经验的教师负责,学生和其他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则在创建者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的具体业务操作。这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而且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三是以校内财务资源为基础构建校内实习基地。高校财务处及附属实体作为高校机构的一部分,有责任利用自身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财务处及附属实体的财务部门,既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会计岗位健全和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又有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财务工作人员还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完全有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以校内财务资源为基础构建校内实习基地完全具有可行性,是对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

六、引入毕业论文联合指导

(一)毕业论文联合指导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研究活动虽然同为科研活动,但它不只是培养个别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环节得以强化,可以在传统的由本校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引入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即邀请企事业单位中业务水平较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第二指导教师,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联合指导。而且通过实施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还能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既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丰富了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毕业论文联合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毕业论文联合指导的实施过程中,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到撰写均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毕业论文的题目除了由本校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热点、难点等问题确定,还有部分题目则是由第二指导老师提供:即首先由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选题提交给高校的财会院系;再由财会院系组织教师从中挑选既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又能起到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题目,向学生公布;最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可加强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并有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毕业论文的开题、写作过程中,高校教师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对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逻辑性、理论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指导;企事业单位中的财会人员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则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法规政策、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生产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上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以及学生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5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一)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模拟岗位训练等形式开展,注重多元技能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与学,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缩短过渡期。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时间场所,鼓励大学生深入到相关专业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有所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对于实际问题能够善于观察,敢于分析,正确解决,缩短学习期和工作期之间的差距,达到“无缝对接”,顺利过渡。

(三)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自学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分析技能,综合培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价值、潜能、个性在学校以及工作岗位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开发。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薄弱。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满足日后工作单位的实践应用。而一般高校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只是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此外,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些学校干脆不实行集中实习,而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二)没有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高校开设了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教学环节,但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如在实习方式方法上存在缺陷,没有具体的考评标准,许多学校缺乏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有效管理等。

(四)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我国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虽然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习惯于按照教材组织教学,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师数量少,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日常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体系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学生在日常授课学习过程中完成日常课程实践环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主要涵盖会计学的基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财技能。

2、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之后,集中进行校内实习,即综合实践环节,将以往所学的相对零散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运用,可以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核算流程,完成财务数据的准备工作,再进行相关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分析训练,进而完成财务管理学综合实训。

3、学生进行完校内实习后,统一安排校外毕业实习,充分利用实习基地,采用集中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做到生产实践。

4、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可以同时开始毕业论文的社会调研工作,在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成果有机结合,以论文的形式训练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的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图1)

(二)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上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了四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思路,形成从理论认识到素质培养、再到实践技能培养、最终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每一个实践环节模块化,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图2)

1、会计基础核算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课程实践,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模拟实验、会计账簿模拟实验、特殊会计业务处理实验、财务软件应用、纳税登记表填制模拟实验等,属于操作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础核算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2、理财能力培养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财务管理学、个人理财学、资本运营、资产评估等课程实践,实践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财务预算编制实验、财务分析实验、沙盘对抗实验等,属于设计性实验,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会计基础核算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综合训练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主要课程与环节有: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属于综合性实训,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接近实际工作,并深化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建立校内实训场所,实施“教学+经营”或“教学+理财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校外实习难以顺利开展及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主要问题,可以考虑在校内注册成立“财务管理咨询公司”或者“理财工作室”等实训场所,由学校创建,受学校监管,由教学单位运行,并选派专业教师轮流到“工作室”(公司)从事经营与管理工作,让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工作,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参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实践教学。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迅速,要求学生能掌握最新的财务理论和技术,培养出的人才只有达到了实践性和实效性的统一,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纳。因此,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培养模式需不断地研究、完善和创新。根据财务管理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加强技能训练,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本专业的应知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应融合本专业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过考核与鉴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使其综合能力更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程腊梅,王雪冬.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第5篇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构建了由六个模块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本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更是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入口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学期完成,可以安排30个学时。项目1主要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要求、三年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2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内容以及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类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层级、生产经营过程、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将来面临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作为经济体是自己将来工作的依靠。项目3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称职务系列等级、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环境,充分认识当前专业学习与将来进入这一职业的相关性,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二、“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三、实践教学评价

第6篇

摘 要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问题一直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绩效,对比差距,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研究过去三十年上市银行绩效体系,旨在为我国上市银行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上市银行 绩效评价发展阶段

一、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对象,功能多样化,业务综合化的金融性企业。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多方面的要求,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但在操作中仍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有目的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适合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有效性有着关键的作用。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为经营原则,高效率的运用自身资源,提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体现出来的运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第一阶段

在国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银行业经营环境稳定,监管严格,银行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存贷款利差。银行盈利仅取决于其市场份额,业务的发展必然导致绩效的提高,所以经营目标主要是增加市场份额。产品单一,市场风险较小,考核重点仅仅在于存贷业务的增长和市场份额。银行基本不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开始进入财务绩效评价时代,出现了大量著名的财务分析或评价模型。杜邦公司在1903年首创了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核心的杜邦财务体系分析系统,模型将ROE分解为资产净利率(ROA)和权益乘数(EM),整体分析各种因素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而后,在1972年,美国学者戴维•科尔第一次将杜邦分析系统应用于商业银行领域。1928年,美国的亚历山大•沃尔更是提出了沃尔评分法,利用综合评分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评价,该方法随后普遍应用于银行的绩效评价工作中。

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在进入80年代后,整个西方银行业处于放松管制的转变时期,利率管制的松动、汇率的逐步市场化,银行经营的大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单纯业务发展不再能带来盈利的增长,相反,盲目发展贷款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导致了大量的损失,银行在管理上也出现了问题,甚至走向破产关闭。此外,商业银行在产品种类,业务范围上进行了开拓和发展,许多非金融公司也进入了金融服务行业,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为提高经营效益,保证竞争优势,银行试图以绩效评价作为手段改进内部管理,剔除不能创造效益而增加成本的工作环节和服务,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

因此,商业银行在不断开拓新的盈利来源的同时,意识到业绩管理的必要性,并试图通过绩效考评改进内部控制。在1979年,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评议委员会制定了骆驼评价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和流动性。该体系对以上5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水平进行评估,最后评定综合等级。骆驼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三性”原则,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但骆驼评价体系仍然主要从财务角度方面对银行财务绩效进行审核和评估。由此可见,传统银行的绩效评价是以财务指标分析为主导,辅之加以非财务指标分析。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定义在90年代以后,消费者所获得的各种金融服务产品的来源更加广泛,银行经营在高度竞争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银行逐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评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各种风险成本。wi1lam D Miller在《商业银行评估》中提到评价银行绩效必须在关注影响银行的财务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非财务因素。由此,提出了10P评估法。10P是指利润、资产、资产和负债的组合、产品、营销渠道、业务流程、战略计划、人事制度、潜力和银行个性。分析以上10个因素可见,willam主要上是从非财务指标来分析银行绩效,扩展了银行绩效的分析方法。哈佛商学院的教授RobertS•Kaplan和复兴集团的总裁David P Norton在1992年《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以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管理系统的论文:《平衡计分卡一绩效驱动指标》。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概念,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新型战略管理体系。由于平衡计分卡有很多优点,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它运用到银行的管理活动中,世界前400家大银行中就有50%在绩效管理中使用了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1]周习华.外资银行进入动因、影响及我国应对策略研究.现代财经.2007(8).

[2]刘金贺,姬虹,李俊.中外银行的二大战役.商界评论.2008(3).

[3]易红兵.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统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4]卢国锋.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任务驱动 应用型 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5-0117-03

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企业迫切需要具有综合财务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分析、解决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问题。财务分析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提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的核心能力,该课程强调会计及经济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财务分析人才的需要。

一、传统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少因材施教和针对性辅导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受学时所限,教师课上偏重于理论和方法的讲解,而对于知识的应用主要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学生个体差异大,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各异,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内容有的学生全部理解、有的学生一知半解。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学生也没有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越来越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缺少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有难度

财务分析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学生对于陌生的行业领域一无所知,加之课前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没有自主学习的考核机制,大多数学生课前不会主动收集案例公司资料、了解案例公司行业背景,学生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口头灌输,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导致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冷清。

(三)实践教学方法单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教师支配整个课堂教学,整个授课过程单调、枯燥乏味,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很难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积极性。

(四)不重视财务分析工具的应用,难以满足企业基本要求

财务分析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信息挖掘,不掌握数据处理工具就无法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虽然财务分析课程普遍利用多媒体教学,但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对财务分析软件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较少,多数教材没有介绍如何应用EXCEL 等工具进行财务分析,学生对基本的分析软件工具不熟悉,大量财务分析工作依靠手工完成,既影响财务分析的效率也不符合企业的基本需求。

(五)期末闭卷考试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不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财务分析考核以平时+期末为主,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构成,期末成绩由闭卷卷面成绩构成,该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重视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的训练,期末靠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这显然与学生财务分析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设计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财务分析人才,必须解决目前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辅导、课堂师生互动有难度、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重视财务分析工具的应用、不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先教后学”被动方式为“先学后教”主动方式,即采用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知识与能力有效融合”的转变。

(一)总体思路设计

传统学习过程包括课上信息传递和课后吸收内化,而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是重构学生学习过程,包括课前完成任务实现信息传递、课上讨论互动实现吸收内化、课后修订完善实现拓展提升。首先,课程组将财务分析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知识单元目标,然后再将每个单元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子任务,分别实现各个单元目标,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设计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环节、课上环节和课后环节,课前环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等自主学习相关资源并完成指定任务,可以获得教师的在线辅导,实现信息传递;课上环节教师根据信息传递中反馈的信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环节学生根据课上讨论互动不断完善任务,进一步深入拓展。

1.课前环节。

(1)教师层面:教师首先将财务分析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知识单元目标,即基本理论单元、分析方法单元、财务报表分析单元、财务效率分析单元,然后再将每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具有可执行性、易操作性以及便于评价的子任务。其次,围绕子任务收集、整理、制作相关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课件、习题、测试等)并上传课程平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自主学习。然后,编制并下达任务单,任务单中包含团队成员分工、自主学结、团队研讨学习的有关内容、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完成的分析任务以及自我评价等。教师下达任务时要求每个班级在中小板或创业板选择同一行业,班内的每个团队选择同行业内的不同企业,这样有利于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对比分析。

(2)学生层面:按照5―6人组建团队,成绩优异的学生覆盖每个团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学生团队接受任务单,选定分析任务的企业,在团队负责人带领下首先学习相关资源,明确分析任务,其次对分析任务进行合理分工,然后通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完成所选企业的分析任务,最终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

(3)交流互动:教师课前提供学习资源、下达分析任务,学生学习资源、完成分析任务。学生在学习资源、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可通过在线平台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学生的帮助,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课上环节。

(1)教师层面:教师通过在线平台以及任务单信息反馈初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中存在的疑问,确定答疑解惑的重点,课上组织团队汇报、互动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以及任务的完成质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首先,课上组织各个团队汇报课前学习情况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其次,调动其他团队对汇报团队进行提问或解答其疑问,然后,教师对汇报团队点评并组织其他团队对汇报团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将微视频中零散的知识加以系统的梳理,使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知识点在知识图谱中的地位,整体把握财务分析的概貌和脉络。

(2)学生层面:学生团队通过课前学习、讨论及完成任务,进一步明确有疑问的知识点,课上汇报学习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团队之间的讨论、相互答疑解决知识点中的疑惑,获得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学生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的评价加强了过程性的考核,形成多主体、多元化的财务分析考核方式。

(3)交流互动:课上通过答疑、汇报、评价三个环节实现交流互动。答疑包括团队间互动答疑和教师集中答疑,实现师生、生生多范围内的交流互动。汇报是基于团队内部讨论后进行的,团队成员先期已围绕任务开展了充分的内部交流。评价包括四方面评价,即学生个人自主评价、团队负责人评价、团队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多主体的评价能够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3.课后环节。

(1)教师层面:教师综合评定各团队上交的财务分析报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知识的辅导,如针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撰写科研论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领者。

(2)学生层面:通过课上团队间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解决的疑惑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完善财务分析报告并及时上交。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充和深入学习,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交流互动:教师进行成绩综合评定,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深入学习,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三、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实践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为翻转的“先学后教”模式,课前通过下达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传递;课上通过学习成果汇报、相互答疑、解决问题、实践操作等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通过知识拓展延伸、撰写科研论文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下面以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课前下达自主学习任务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教师下达的任务单通常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成果展示、拓展提升等,。

(二)课堂教学组织

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检测课前学习效果。

问题1:阅读教材资产负债表,你能获取ZXZ公司哪些信息?

问题2:你认为ZXZ公司2015年表现如何?为什么?

问题3:你如何帮助ZXZ公司管理者了解资产负债表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个人任务实施汇报,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受篇幅所限,下列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省略)

任务1: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

任务要求:(1)编制简易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表;(2)分析资产的变动及原因;(3)分析权益的变动及原因;(4)资产变动合理吗?

任务2:区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任务要求:(1)该公司总资产发生怎样的变化?(2)该公司股东权益发生怎样的变化?(3)请举例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他们对公司的财务报表有影响吗?

任务3: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影响的案例分析。

任务要求:利用[任务2]资料分析当剔除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影响后该公司资产、权益的变化情况。

教师围绕学习主题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后通过任务的实施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

3.团队合作学习成果汇报,知识的吸收内化。

任务4:团队所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

任务5:团队成果展示汇报。

团队所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汇报,主要内容包括团队自主学习情况(学习笔记、收集的资料、视频);任务完成情况(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结果);汇报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团队对汇报团队提问,或解答汇报团队提出的问题,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4.多主体评价,加大过程性考核。翻转课堂的前提是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事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大自主学习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见上页表2。

任务6:完善成果,拓展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的完成情况,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对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学生整理完善学习笔记及团队所选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报告并及时上交。教师引导学生对如何判断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有效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学生在任务单要求的时间内自定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完成课前任务,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教师个性化辅导,大大增强了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动力。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解决了课堂师生互动沉默的问题,课堂上通过个人任务的汇报、团队任务的展示,相互答疑解惑,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解决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课前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建议,加大对自主学习过程的考核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解决了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对真实的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既熟练掌握EXCEL工具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芳奕,梁毕明.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困境之思考[J].商业会计,2015,(04).

[2]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第8篇

【关键词】 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第9篇

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课程的教学,应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此,应将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宽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从事会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选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设置会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是:结合培养目标,按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的要求,兼顾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设置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普通基础课

设置普通基础课程应加大基础课比重,培养学生通过积累各类学科知识,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智能发展上进一步走向成熟;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抽象逻辑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应将电子商务列入必修课程,增加应用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会计学、商品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税法、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概论、审计学概论、计算机会计概论。

(三)专业课程

根据夯实基础的要求,专业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根据知识经济时展的情况,应增加专业选修课,如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四)论文和实习课程

此类课程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等。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应从严要求、注重实效、认真组织、科学评价。校内模拟实习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中型企业会计模拟系统,结合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等课程的教学进度,有选择地对相应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并结合各种相关知识进行财务分析。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可通过校企联合或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将顶岗实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会计改革编写新的会计教材

新的会计教材是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教材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桥梁,没有结合会计改革的新教材,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新的会计教材如何更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既兼顾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特点,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学习、更新和积累的需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要了解本学科改革特别是近年改革、发展、完善的前沿知识等内容,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教会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寓指导会学知识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课堂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能比较好地弥补过多强调讲授和作业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成绩考核时应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讨论结果作为考核依据,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均可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分析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面向本世纪的财会教育,要求我们在做好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案例教学。

(四)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校外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一般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五)建立小组作业、书面习题和电脑习题

相结合的作业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电脑的能力。

(六)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

第10篇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研究性人才,所以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实操为主的原则来安排课程。①校内实习。校内实践操作的相关内容很多,如:练习珠算、手算、心算;认识假钞、手工点钞、机器点钞;电脑传票;手工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的掌控;收银POS机的使用等。②校外实习。在校三年期间,应安排两次校外实习:第一次在第二学期,第二次在最后一学期。第一次校外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行业各单位的实际业务发生情况,了解会计人员将来要处的实际业务环境,以便在学习理论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次校外实习就是要让学生初试牛刀,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发现会计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站在实际的角度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根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为以后更好的胜任会计工作做准备。

    2.坚持体育课程设置,加强身体素质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了一切。高职学生经过常年累月的学习,身体上容易产生许多疾病,比如:颈椎病,就是学生和会计人员通见得职业病,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些常见疾病做好预防,增加体育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素质。

    3.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

    由于竞争的激烈,学生学习强度的提高,许多学生在学习力不从心的时候就产生了心理问题。不容许别人超过自己,过强的好胜心、虚荣心一旦遭遇了挫败,整个人就会垮下来。这是心理抗压能力太差了,心理产生问题,导致人生崩溃。高职院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疏导学生的困境,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4.增设考证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素质。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师证等相关证书。为此,学校就要为学生开设考证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考试做题,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形成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行综合财务分析的能力,研读政策法规的能力。既要继承学习,又要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在考试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5.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要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教师要先具备高素质。学校要打造一批年轻的双师型教师,这不仅仅是要具备教师证和其他的专业技能证,更重要的是要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夯实的实践经验,既能担任教师又能担任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能力、专业技术以及工作作风和做事态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清晰知道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带动下发展学生的专业应用素质。

第11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通晓财务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财务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理财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几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虽然各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安排有校内、校外两个实践环节,但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大多因缺少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而不得不以会计专业的实习内容所取代。至于校外实践,则由于多种原因,其实习的内容也很难做到与投资、筹资乃至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等财务问题相关。为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突出“专业特点”已成为困扰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国内有些高校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开始在校内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目的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有关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值得探索与完善之处。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为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建言献策。

二、实验项目开发中的两个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在财务管理实验项目的开发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实验素材的真实性问题;二是实验项目的单一化问题。

(一)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

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本意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的理财环境下,运用财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这一要求,每个实验项目的选材不仅应务求真实,而且为实现“理财者”身临其境的分析与决策过程,还必须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管理环境。换句话说,这种实验应力争成为开放式的实验,即实验项目所需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是学生在前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之后所熟悉的,但究竟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如何采集或加工信息,如何根据信息的加工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最终如何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应由学生自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激情;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构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从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几种财务管理实验教材看,绝大多数实验项目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些实验项目的普遍缺陷是: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验证的内容过于“书本化”,实验的重心大多是Excel软件的应用(即通过使用该软件使学生解决过去在纸张上所完成的作业)。显然,这种“实验”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实验的项目过于单一化

近一段时期,笔者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实验课,但从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的大纲看,其实施的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项实验。所谓单项实验实际上是针对财务管理教科书中分布于各章节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的实验。例如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实验、风险与收益衡量的实验、外部融资需求预测的实验、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实验等等。虽然完成这些单项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这类实验对财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过于单纯化、局部化,因而与现实企业理财的要求相差甚远。仅仅开设单项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今后在实验项目的开发中,加紧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方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完善实验项目开发的构想

基于上文分析,笔者认为,今后要使财务管理的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至少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构建多功能的实验项目体系

按照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实验项目体系可由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三部分组成。

1.单项实验。前已述及单项实验是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个重要知识点而分别设计的实验。由于这类实验涉及的内容较为简单,特别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开展此类实验尤为方便,为此开设单项实验一方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类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财务模型设计和财务分析的方法,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理财工作的能力。同时,它又为下一阶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开展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奠定了基础。鉴于单项实验层次浅,大多又属于验证性实验,因此这类实验一般可随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类实验。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开发好综合实验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综合实验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实验选材的真实性。即应提倡选用来自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实用性课题作为综合实验的素材。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案例大多都是根据企业领导者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编写的①。因为只有这样,才具有实战感,才能点燃起学生的创造激情。(2)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即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往往需要借助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利用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实验时,其分析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常用的几类财务比率,还应包括对公司的成长甚至是可持续增长状况、公司的营运资金政策、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等多方面内容开展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调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所谓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是指实验资料中设定的条件、数据在可行的前提下不必规定过于到位。笔者提出这一看法正是基于在现实的管理需求实现中,委托方不可能将需求实现所要走的技术路线及其数据资料全部提供给受托方,因此在设计实验条件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留出足够的遐想与专业能力的施展空间,否则综合实验难免将又变成呆板式的书本化训练。当然,“留有缺口”的实验条件势必导致实验结果的多样化,但这恰恰是为学生营造缜密思考与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鉴于综合实验需要借助的专业理论知识多、难度大,因此综合实验一般可安排在大部分专业骨干课修完之后单独开设。

3.研究设计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是一种具有理论探索或实用设计型的实验。这种实验不仅应具有综合实验的基本特征,同时还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具体的设计任务。例如,借助资本市场的数据对现行的几种价值评估模型②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问题。又如,以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理论为指导,以一家或数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增长的财务策略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再如,根据某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客户信用状况及其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为其设计出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方案等等。之所以提出设置研究设计型实验,一方面是想针对学生今后自身的发展规划(即是继续进行理论深造还是着手投入实务管理)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目前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普遍空泛而提出的一种改善方案。即设想今后可将研究设计型实验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引导学生在最后的能力培养环节拿出务实、精美的毕业设计。

(二)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的开发是实验教学的起点,实验项目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然已开设了财务管理实验课,但从总体上看实验的项目质量不高,大多停留在单项实验的水平上。为此,今后要使财务管理的实验教学有所突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精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方式,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尤其是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和研究设计型实验项目是最关键的一环。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明确实验项目的编写要求,即编写的实验项目要体现目的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目的性是指实验的项目应能体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现通过实验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真实性是指实验的选材力争来自企业现实的管理需求或与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相关的实用性课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代表性是指实验的项目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以便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应研究、制定实验项目的选材路径。由于综合性实验项目与设计型实验项目的选材大多来自于企业现实的理财活动,因此如何收集这些素材也就成为实验项目编写中首先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这类实验项目的开发速度,高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理财实践与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可考虑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由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加盟他们所承揽的商业性理财咨询与服务业务,然后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加工成实验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原有的实验项目不真实、缺乏实战感的问题,同时又培养了一批懂理论、善实践的教师,为今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术与人才的保障。

3.必须看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建设既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领域,同时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因此,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教师投身于实验教学的开发与建设。否则,没有相应的政策作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难免将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张功富.关于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4,(5):14.

[2] 张英明,费会娟,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7):122~123.

[3] 管静,万义平.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12):44~45.

第12篇

一、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失调

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基础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课的安排比重上,应明确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适当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而较多教学计划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实践性教学,即便考虑到实践性教学,但实践性教学学时很少。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应按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理论课时占45%,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占55%。这样就明确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

(二)校内模拟实习缺乏实践性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一般已经配备模拟实验室,并且硬件设施完备,但是校内综合模拟实习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多数都是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精力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二是模拟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实习资料所涉及各行业的多样性仍然不足;三是模拟实习的效果不明显,无法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业务有效衔接。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学生实习,一是前往大中型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有关经济决策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不同于化工、汽车维修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直接经济利益,还能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操作性人才。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由于受实际工作单位工作环境的限制、岗位的具体要求、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等因素制约,实习单位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象征性的工作,往往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联系安排专业实习很艰难,很多时候是靠领导和教师的私人关系在维系,没有任何保障,难以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切入点开展社会实践。

二、建立“全方位、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

1.模拟实训内容的全方位。包括证券、期货投资,证券期货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元实训及其综合实训,同时配以就业岗位的专项实训。使模拟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岗位化,人才培养走向准职业化。

2.模拟教学形式全方位。根据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形式,既有每门课程单元实训,又有针对岗位需求的专项实训,还有集证券、会计、理财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同时又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紧密结合的实训与实习,以及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的实训。3.模拟教学环境的全方位。校内建立健全“仿真模拟证券实验室”“、银行实验室”,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二)双循环

双循环是指日常教学中各门课程的单元模拟循环与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1.各门课程(指专业主干课)

单元循环是伴随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一是按章节内容分散进行实训;二是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该课程综合实训。这需要科学的安排时间,理论教学精讲多练,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这是在专业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后而进行的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双循环模拟实训,使学生在对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块、分条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了每门课程的整体循环和相关知识的交叉循环,使学生专业知识步步升华,达到全面把握、重点应用的目的。

(三)多模块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毕业前设计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岗前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证券保荐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发行的准备与承销、证券上市保荐、证券估值与询价、证券信息披露,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发行承销能力、证券营销能力、会计计量核算能力。

2.证券经纪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回购交易、证券风险控制、现资银行业务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柜台服务能力、证券经纪能力、证券委托交易能力。

3.证券投资咨询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营销、企业财务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软件应用能力、证券咨询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

4.期货交易实训。该模块主要学习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期货结算,着重培养学生的期货交易能力、价格分析能力、交易结算能力。

5.基金管理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基金募集交易、基金估值、基金收益分配、基金信息披露、证券组合投资,着重培养学生的基金募集能力、基金交易、基金营销能力、基金运作组合能力。

6.证券会计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会计核算、期货会计核算,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证券会计基本核算能力、证券会计分析与监督能力。

7.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实训教学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它是理论和实训的升华,是对四年(专科三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

三、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

第一,将实训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构建了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分层次、模块化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上述实训教学体系的实施。

第二,认真做好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好以下几个结合:一是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包括每门专业课按章节分散实训与该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定时间进行系统实训相结合;每门专业课程实训与专业系列课程综合知识与技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训相结合;二是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熟练的进行手工操作,又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三是课堂集中实训与课余学生分散实训相结合。所谓的分散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个实验室中随时随机进行操作实验;四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在强化校内实训的同时,校外实习必不可少,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规定学生自找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五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据论文选题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论文论据、从而使学生撰写论文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加强实训教学资料建设。包括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要求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均要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具体规定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地点、进度及考核方法。实训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教材和实训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