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18:3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两新组织学习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西医理论基础;内容整合;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1-02
《西医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三方面内容。它是我校非医学专业如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中药英语和药物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的使用教材。以前使用的同类教材如《解剖生理学》中,解剖在前,生理在后,每一部分知识独立分布,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明显感觉到所学知识既不连贯,也不便于理解。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基础上[2],我们创新性地把同一系统同一器官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学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如消化系统中的胃,既有胃的解剖又有胃的组织学和生理的知识,把同一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同一教师讲授,这样学生明显体会到内容紧凑、易于理解、重点突出。下面我们就把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前后的情况作一调查对比。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河南中医学院4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学生219人,2010级学生233人。
2.调查方法。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采用问卷式随机调查,现场回收。共派发问卷452份,回收442份,有效问卷435份,其中2011级212份,2012级223份。总有效率为96.2%。二是统计期末考试成绩。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1.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认为《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合理的人数多于2011级使用其他同类教材的人数,高出21.9%;,经过X2检验(X2=24.86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通过考试成绩分析: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11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西医理论基础》课程只有90个学时,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全部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连贯、精练,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同步学习[3]。学生对使用教材的评价是教材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4]。从上述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相关知识整合的《西医理论基础》内容量适中、编写合理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相关教材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他相关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组织形态知识,后一部分是生理内容,学完形态再学机能,老师授课容易,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创新性地把同一章节的解剖、组织和生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减少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5]。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对课程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11级相比,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2012级学生选择“理解”的学生增加了19.6%,选择“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时,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1级提高了14.2%。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还能增加学习兴趣。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医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把药学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奠定理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目的比2011级明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可使更多的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知道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数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近几年把《西医理论基础》作为我校药学专业教科书的使用,得到了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誉,他们认为这本教材知识点紧凑、章节编写合理、便于理解。当然通过使用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删减,语言需要更简练和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等。针对这些,我们目前又对《西医理论基础》进行了再版,使之更加精确完善,以便让更多的药学专业同学能学习到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游言文,高剑锋.西医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廖亚利,黄卫春,云等.高等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169-172.
[3]陈杰,彭东,陈禹.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30.
2.科组教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迎接挑战,培养虚心的师德品格,不断学习,引导教师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强调课改意识,落实教学工作计划。
3.继续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切实抓好青年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尽快成长,并落实一对一的帮教,增强政治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4.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以提高科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本学期科组老师先后去长安实验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大朗中学等交流学习,受益匪浅。
5.带领科组人员高效务实地开展教学工作,督促各备课组发扬团结合作精神,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要求教师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6、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本学期全科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三案定学”的研讨,熊文阳老师还积极试教。
7.组织好学校各阶段的政治学科出题、考试的阅卷及质量分析工作,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为组织下一阶段教学和复习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8.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科组获得2008年石龙镇巾帼建功活动先进班组,李炳祥、杨文兄等老师的论文获奖,科组以何银娇老师为主的课题在市立项,中考经验在全市交流。
今后我们将注重科组活动的实效性,继续进行新课程改革探索和实践研究,继续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水平,将科组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英语预习计划
1、运用字母的发音规则和拼图规则读出单词。
2、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注意留意猜测的根据,使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从课文理解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并且查阅字典,组成词组短语,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3、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初步翻译,不会的地方做上标记。
4、课后练习照本填空,找出不会的空白部分。等待上课老师讲到疑问处,特别留意,将疑问各个击破。
1)掌握所要预习中新课的词组,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对四会词还要会拼写正确。
2)利用词典或课后注释,找出课文句型、重点、难点,找出疑难点,初步了解所要学的内容。
关键词:合作学习 消极心理 对策
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被教师们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所接受、所实践,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却改变了不少,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课堂,透过热闹的表象,不难发现“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假象,不少课堂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果教师一旦被这些假象迷惑,在假象中自乐陶陶,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课堂很可能会成为表面上的“热闹”实质上的低效甚至是无效。我们通过对“合作学习”假象的消极心理进行透视,可以采取必要的对策,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1.消极的“旁观者”心理效应使得“合作学习”中“全体”二字落实不够。“合作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处于消极的思维状态,很难形成积极的交流、质疑、思辨、问质的的学习氛围。为什么实际教学中“全体”二字得不到落实?“旁观者”的张力影响着学生个体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旁观者效应”往往表现为: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心理上时时幻浮出尴尬难堪的局面,且他人在场自己缺少应有的明确的责任。这种消极的“旁观者效应”对个体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一方面教师不希望课堂出现尴尬局面,因而忽视了大多学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小组有明确的责任要求,这种责任往往是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来承担,而不是每个学习成员人人都有的,检查学习效果也是各小组推荐代表或者是小组中心“发言人”(多数是学习小组的组长)来进行展示的,看上去学习的过程热热闹闹,其实未能真正做到全体参与、全面提高。怎样在合作学习中让全体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心语得以交流、生命得以关怀?笔者主要做了两点尝试。
建章立制。对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是要求小组内成员在交流学习时,人人发言,可以是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是对其他同学学习体会的补充甚至是质疑;二是小组长不做第一个发言(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临时动机),对小组成员的发言可以作必要的归纳和完善;三是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班展示的第一人员每堂课不得重复,但可以对他组或者他人的意见进行补充。
强化学的培训。每个月对各小组长培训一次,明确要求组长必须做到:一要带领全组成员“创先争优”;二要充分尊重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三要积极鼓励后进生发表见解,并认真倾听。
2.消极的“从众”心理效应使得“合作学习”中“自主”二字落实不够。“从众”心理效应反映了个人在群体中,常常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改变自己的知觉、意见、判断和信念,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我们实地考察一下课堂的合作学习过程,最先发言的往往是成绩较好的学习成员,发言过后,其他成员往往装出思考状,再点头“一致认为”。其实在这“一致认为”的背后,是消极的从众心理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忽视了自己的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合作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虚假的、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单一的、不完善的、缺少个性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扼杀了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弱化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消极的从众心理之所以能够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怕课堂“冷台”、怕完不成任务,所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有时候只是走一下程序而已。因为怕课堂“紊乱”,自学也在小组中进行,所以自主学习缺少足够的空间。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在合作交流时保持与他人的“一致认为”是最安全的心理状态。
要消除这一心理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关注一下五个要素:
协同要素。学习任务由合作成员进行责任分工、角色轮换,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整合要素。合作学习时,注重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析思路、不同方法的综合,进行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求新要素。要求合作学习的成员有各自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生成出别出心裁的、与众不同的见解,注重求异、求新、求变。
辨析要素。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能预设争辩,有探讨、质疑的内容和环节,在互相磨合中展示自己的见解,汲取别人的创意。
评判要素。组织学生要勇于并善于对别人的见解和主张进行评判,或补充或质疑或否定等等。
3.消极的“不值得定律”的心理效应使得“合作学习”中“思考”二字落实不够。该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没有多大的成就感。“值得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气氛的热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无非是找找画画词语、读读句子、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学生合作中没有兴趣,用学生的话来说“没有合作的价值”。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内容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够爆发思维的火花,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如在教学《松鼠》一文时,对文本最后一句“松鼠的皮毛可以做衣服,肉是可以吃的”。如果出示“松鼠对人类有哪些作用?”这一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只能照本读读而已,合作思考就缺乏深度。我在教学中换了一个角度“你对最后一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学生讨论后一个小组就有三种具有价值的意见:一说全文表现松鼠可爱的特征,写其皮毛肉的用途,突出作者对其赞美。二说既然表现松鼠的可爱,但宰杀它取其皮、毛、肉,与全文感情不吻合;三说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看,读到此句,心中有割痛之感。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有趣。
4.消极的光环心理效应使得“合作学习”中“指导”二字落实不够。一好遮百丑又称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做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主要在以下几个环节教师适时点拨。
一是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思路闭塞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让学生打通思维的通道;
二是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冷台”时,教师要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一员参与其中,指导小组、鼓励成员主动合作;
三是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争执”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对不成熟的意见循循善诱,特别是对一些社会的消极影响要及时“拨乱反正”;
四是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后进生只当“旁听者”时,教师要能够主动亲近后进生,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敢说、会说、能说。这样就能将合作学习的效用真正发挥出来。
关键词:初中寄宿学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0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提升素质
国家要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行。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应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行”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愿意学习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的思想转变了,信息化教学才会真正顺利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变得无足轻重,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应当扮演好很多角色:学生的良友、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帮促者、课堂组织者和协调者、激励者。同时,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二、充分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可以满足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以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促进有效学习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和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亲身直观地感受到“班班通”系统设备的引进,为教师快速上传、下载教案和课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在经历了洋思的数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的讲学稿、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教学课堂模式等,面对我们的学情不能完全照搬;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点滴的、零散的,而课前复习是将知识再现、强化、深化、内化、外函的过程。而网络环境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有效尝试。“三段式”教学就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部分。对教师而言,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对学生而言,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
1. 课前
(1)教师的教学设计。“三段式”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媒体,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教师可利用数字教学平台将预习要求、教学视频、重点难点、教学课件、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以方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
(2)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认真预习非常重要。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指导,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2. 课上
(1)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2)学生的课堂学习。“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将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他们在教师面前胆小、害怕张嘴回答问题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同学的合作沟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
3. 课后
(1)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师在竭尽全力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腾出一只耳朵来倾听自己来自课堂的声音,反思自己的得失,进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优化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效能。以记教师的教学反思(成功之举、“败笔”之处)、学生的学习体会、学习见解,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是否到位,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实时交流沟通,使课后的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2)学生的知识拓展与延伸。“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 教 学 中 渗 透 建 模 思 想
柯玉明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框架,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总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数学研究的内容仅仅是从公理、公式、定义出发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在实践中有用的数学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从观察开始的,都需要形象思维作为先导。数学建模回复了数学研究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求取答案,解释验证的本来面目。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渗透不仅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的教育问题,在中学里逐步进行有关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更是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师大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教材中,时常能遇到一些创设有关知识情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这里就“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的第一部分就是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课文是按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概括的步骤来得出法则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然后让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这时我趁势提问回答出答案的同学是如何想出来的,并把他们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用1、2、3、……来区分出不同的分类情况。)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就可以顺势介绍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并结合这个问题介绍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首先,由问题的意思可以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是用加法来解答;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假设:①先向东走,再向东走;②先向东走,再向西走;③先向西走,再向东走;④先向西走,再向西走;接下来根据四种假设的条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建立数学模型——数轴,画出图形并把各种条件下的运动结果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列出算式根据实际意思写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分别得到四个等式,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学习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并且对数学建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会数学建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教学引入问题“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分析题意后,做一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建立数轴这个数学模型,然后分别按小虫的两种运动方向画出图形,列出式子,解出这个模型的解。比较所得的等式,就可以得到“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
从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有关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而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先弄清实际问题的含义,从复杂的背景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数学问题。
在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教材中的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许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首先必须掌握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外,也要学习怎样建立方程这种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
这两章知识内容的展开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由实际情境出发,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教学目标中就有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常会遇到有关一个或多个未知量间互相依赖影响的问题,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恰好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这两章中的第三节“实践与探索”的教学来简要说一说数学建模的思想的渗透。例如:在第六章的“实践与探索”中的例题大多未能给出完整解答,甚至只给出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参与探索、讨论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的优劣,使学生在学习小组的活动中体会方程这个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而求解出问题的答案; 在第七章的“实践与探索”中则可以让学生参与探索、讨论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问题的难易,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较好,而有些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较好。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应用方程这个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得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讨论,在这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也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能够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了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处理实际中的某些问题,提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管理,学习型组织,高职
高职面对市场的竞争,外界环境的高度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应对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新型人才,学校面临巨大的挑战。做好学校工作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教育者的素质,这主要指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专业水平等;其二是学校的组织和管理,这要解决如何协调众多教育者的关系,如何使教育者发挥作用,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等,使学校有效地运转。高职院校,一方面教师的素质、学历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高职要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办学品牌,就要进行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关键的是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表明,只有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理论运用于教育管理之中,提高教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才更有可能发挥学校的效能。本文拟对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研究,以探讨高职教师管理的新思路。
一、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组织管理理论。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动机是内驱的,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并且通过学习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其特点:①学校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②组织是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的。③善于不断学习。④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组织结构。⑤自主管理。⑥重新界定组织边界。⑦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⑧领导者的新角色。
二、高职教师管理新思路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学习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运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成员自觉行为的管理模式。 学习型组织理论给高职教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树立共同愿景
沃伦•本尼斯(WBennis)认为:“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 共同愿景是为组织成员所共同接受的愿望、理想、远景和目标,是激励、鼓舞组织成员不断学习的动力源泉,为组织学习提供焦点与能量。“没有愿景的学习,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
⒈重塑学校价值观
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价值观是基础。菲利浦·塞尔日利克(PhilipSelznick)认为,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共同的价值观是把所有成员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是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学习型组织。如果上下级或同事之间价值观差别较大,在对问题的看法和处事方式上相差甚远,大家在一起合作就会非常别扭,时间一长,磨察和冲突就会接踵而来。这将阻碍共同愿景的建立。学校应该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建设一个开放自由、民主平等、协力合作的学校组织文化环境。
⒉就愿景达成共识
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是领导下达目标,教职工接受目标,领导督促教师执行目标,教师接受督促和检查。教师接受和执行的目标往往是学校领导层制定的目标,是领导者的个人愿景,而不是学校的共同愿景。只有当领导者把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化为组织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目标,即共同愿景时,它才会成为强大的动力源。从领导者的个人办学理念转化为共同愿景需要满足的几个条件:首先,所提出的学校发展愿景要目标清晰、富于鼓舞力,使全体教职员工明确这是最好、最合理的选择。,学习型组织。其次,愿景的理性化与可行性。理性的愿景既要有坚实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又要有理论的支持,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策略步骤。,学习型组织。第三,需要就愿景达成共识,只有把领导者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至少是大多数员工所接纳的共同愿景,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习型组织。
(二)组织管理的变革
⒈建立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实行的是科层式的管理体制,其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分层等级结构,是直线式的组织结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强调科学与效率,适合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这种组织形式具有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制度,层级分明,强调专业化的分工,岗位职责十分清晰,绩效考核体系也比较完善,在一个稳定、可预测的环境中,能够平稳运行。但是,这种管理理念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任务的特殊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高职面临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的需要,生源的竞争等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时,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明显的。高职的竞争力表现在对信息反应的“快与慢”、“灵活组装与复杂迟钝”,这需要学校成为富有弹性的、能对环境变化作出敏捷反应的快速反应部队。
⒉管理方式的转变
目前,高职科层式的学校管理方式,建立在如下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管理就是规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学校或管理者的目标;管理的对象是一个静态的、可以控制的封闭系统;在系统内部,管理者依靠自己的职务、权力和责任对管理对象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思想是把员工看成下属,强调对员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决策权在高层,行为在底层,中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是综合高层信息,监督和控制下属人员;以规章制度进行控制,注重科学化和理性化。这种管理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同时,教师之间较难做到协调配合,彼此的相互依存性很低。
(三)建立健全的组织学习机制
⒈树立终身学习及组织学习的观念。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技能型人才不断变化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供为所需”,高职教师就必须不断创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及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压力,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学也是一种“学习”的职业,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因此,高职教师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对现实保持开放进取的心态,从创造性角度而不是反应性角度来看待环境的变化,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这就要整个组织形成终身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观念和氛围,培养“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校组织文化。
⒉培养知识共享的意识。
美国学者富南(P.E.Vernon)认为,教师的劳动带有个体分散性的特点,老师之间互动的机会比较有限,因为教师局限在教室之中,且习惯于将工作中建立的关系网、积累的资料和获得的经验视为部门或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不愿意拿出来与人们共享。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学科本位,实行分科教学,使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的意识。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提供教师共同合作的机会,培养合作的意愿,树立共享的信念,建立起协力合作的学校组织文化环境,为知识的共享建立共识和背景。,学习型组织。
⒊开展教师团队学习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只有组织拥有众多的会学习的团队,才可能发展成为善于学习的组织。教师团队是学习型学校的基本组织形态,是开展学习的组织载体。通过教师团队学习,使学校组织成员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使组织的整体智商高于个人智商。教师团队学习的方法有深度汇谈和讨论,其关键是进行深度汇谈——每个人全部摊出心中的设想,真正一起思考。教师团队通过深度汇谈,破除成见,建立互信和感情,形成凝聚力,共同解决问题。相反,深度汇谈是发散性的,它寻求的不是同意,而是更充分地掌握复杂的问题。通常用深度汇谈来探究复杂的问题,用讨论来达成协议。
⒋建立奖励机制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体系以个体评价为主,注重应用“强化理论”,运用奖惩手段,实行强化激励。奖惩作为一种外部刺激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但由于评价结果与教师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激化了教师自我为主的思想,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从而弱化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分享,这不利于组织学习的开展。
美国管理学家米契尔·拉伯福(M.Lebocuf)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现:你想要什么,就该奖励什么。人们会去做能受到奖励的事情;受到奖励的事情是会重复的。因此,鼓励学习应该:公开表扬和奖励参加学习的人;在内部简报上发表有关学习体会的文章;对通过学习获得技能的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团队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奖励;及时总结汇报学习经验,从而有效地开展组织学习。
1、认真抓好德育工作
(1)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情况,做好思想工作。
本学期进行了42次家访,最远的到芷村镇。通过家访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家生活条件较好,无形中导致了学生学习竞争意识较差,学习主动性差,这是学生成绩没有质的突破的原因之一。学生在家中很少做家务事,这种潜在的懒惰意识,影响了在学校卫生、劳动方面不够积极;由于家长工作较忙,在家中监督子女学习的力度不够。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这是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之一。家访让老师了解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有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倍受家长的欢迎。
(2)根据工作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举行相关的主题班会,共举行了六次主题班会:《由习惯谈起》、《班级以我为荣》、《中美撞机事件所想到的》、《懒》、《我看家访》、《校规与我们》。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的方面,不断修正自己,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召开了十二次班委会,鼓励和调动班委管理班级工作,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工作能力。
(4)举行了两次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学生。
(5)进行《中学生守则》教育,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班集体建设。通过集体活动(如卫生和劳动)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7)加强法制观念和安全教育,安全方面特别是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教育。
(8)加强团支部建设(被评为文明团支部)和心理保健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文明礼貌行为的水准。
(9)关心住校生的学习生活,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生活问题。
2、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高中各学科内在联系,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以适应今后的高中阶段学习任务。
〈1〉针对上学期反映学习问题,及时开展学习方法指导,同时请本年级和高年级的好学生谈学习体会《谈谈高中阶段初始年级的学习的特点及方法》。这种方法对中等的学生帮助很大,在学习上进步飞速。
〈2〉召开家长座谈会,研究如何帮助子女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家长和教师共同抓好学习。
〈3〉寻求各科老师的配合,任教老师作好各科各阶段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各阶段存在学习困难得到任教师的帮助。
〈4〉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同时与这部分学生一起分析,探索适应他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订出切实可行措施,树立学习信心。
〈5〉每一次考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和学习心理咨询活动。
〈6〉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21世纪的有用人才。
3、存在问题和不足
〈1〉学风、班风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班风和自己的计划有很大的差距。
〈2〉卫生工作是我们班存在的老问题,卫生评分只能处在学校的中等水平。
〈3〉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方法,个别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在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差。
〈4〉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观点淡薄,特别是在卫生劳动中表现较差,个别学生随意不参加卫生劳动时,处理力度不强。
〈5〉违纪学生存在如迟到、缺交作业和不配戴胸卡学生时时存在,特别是迟到方面,见效差,改进办法不好。
大家好!我是公司部门的一名工程管理人员(您说出具体职务!),主要负责支撑网的项目设计和工程管理工作。2014年以来,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我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部加快了发展和进步的步伐,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就我履行职责的情况报告如下:
首先是2014年的工作完成情况,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的工作任务也是繁重而纷杂的,本年度以来我负责的工程共有12个,通过我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成绩突出:目前2014年带外网管系统扩容工程、IP承载网五期工程、信令网十期工程不仅顺利完工,而且都已通过初验;2014年网上缴费系统工程已完工;正在建设中即将完工的项目有2014年全区安全监控系统、IDC数据机房建设工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支撑系统集中化一期工程公司配套工程、2014年智能网扩容和搬迁工程、2014年TD电子报账平台和银企互联系统建设工程等一大批。
其中,最令人欣喜、最值得骄傲的是由于我们迅速地建成了IP承载网五期工程,使得出省带宽由155M提升为2.5G,为未来我公司与骨干节点的大容量数据传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南方基地公司配套工程我方各网元改造均已完工,我公司已具备和南方基地联调联测的条件,有效地配合了集团公司近年提出的支撑网大集中的战略;由于网上缴费系统的上线,使得公司拓展了缴费渠道,使的移动用户可以享受到通过网上银行付话费的便捷服务,有利地缓解了营业厅的工作压力。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2014年的工作当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失误的地方,对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常常深夜辗转反侧,感觉如芒在背!具体总结起来如下,由于我平常具体事情投入的精力太多,亲入工程一线的时间不足,导致不能准备把握工程的所有实际情况;对于工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有时候无法第一时间做出解决方案;初期管理的一些交钥匙工程存在主观臆断,认为大公司又是交钥匙,管理难度应不大,导致管控力度不够,管理时松时紧。特别是对于某些诸如货物丢失的问题,一味的等待乙方自行解决,导致工程延期,如IP承载网省内延伸三期工程、2014年CMNET省网扩容工程都超期还未完工,再就是对于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及未来发展考虑不足。这些不足一定会时时鞭策着我,成为新一年里我时刻反省自己、纠正失误、不断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源动力,对此,我对我部2015年发展计划与展望汇报如下:
除快速有效、保质保量地完成2014未完成的工作任务外,2015年我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第一、意识到理论学习与更新的重要性,继续进行工程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二、加强项目前期的跟踪力度;特别是一个项目的开始阶段,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要求项目经理在接手每一个新项目的时候,首先要尽可能地多从各个方面了解项目的情况,如:1)这个项目是什么项目,具体大概做什么事情,是谁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前期了解情况的工作越详细,后面的惊讶就越少;第三、注重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工程的实时跟踪,合理审核乙方的工程进度表,做到可监督可行;第四、提高设计文件的审核质量。督促设计院现场查勘的力度,按照相关规范审核设计文件,提高设计文件质量。
回顾2014年我部所取得的较大的成绩,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得益于我部干部职工们总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除认真参加了市委和本公司所组织学习之外,认真组织部门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并且亲自作了一场专题报告,谈学习体会。同时,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动部门科学发展。二是加强业务学习。除学习其他部门的优秀经验外,还积极鼓励广大职工们在工作之余,通过自考、职大、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抓紧时间学习充电,努力补充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每星期推荐相关优秀的业务书籍给广大职工,同时每月一次定期组织大家进行研讨会,谈谈读书心得体会,相互介绍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以便让优秀的经验尽快传播开来。
2、团队协作能力的快速提升;一是每周定期召开部门职工大会,给职工反复讲解与强调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视性,增强大家对团队的认同感。组织职工聆听有关的专家关于培养良好团队协作团体的讲座,使团队成员真正意识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有“我们风雨同舟”或“我们共命运”的感觉,对于自己是团队一员感到自豪。二是完善了职工成员工作奖罚制度,让每个团队成员认识到他们之间和协作以及贡献对于团队获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人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充分调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能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各种任务。
三、注重干群之间、职工互相之间的沟通与信任。遇事我尽量做到与部门干部群众们商量,在领导和老员工的指导下,我自己也很快掌握了工程管理的系统知识和关键点;通过定期的座谈会重视部门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强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感,增强成员对团体的信任感;每月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到职工的家中询问、主要了解其困难与疾苦,主要为其解决经济上、生活上与心理上的困难与困惑,聆听职工的心声特别是对部门的好意见与建设,使员工内心产生极大的归属感,从而带动个人工作热情和整体团队力的提升,发挥出巨大的“围炉效应”,大家齐心协力地完成好工作任务。
除此之外,做为一名工程管理干部,我也十分重视自身的廉洁自律,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做到工程面前严把质量关,努力做好一手抓工程进度,一手抓工程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信只有我们秉承勇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保断一颗团结协作、永于进取的恒心,2015年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更大更值得骄傲的成绩!
以上述职报告,请领导和同志们评议,欢迎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借此机会,向工作中支持、帮助过我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15-03
高中英语新课标将学生学会制订、运用英语学习策略定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并在教学中开展学习策略的训练是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笔者从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五个方面对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此阶段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并尝试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学习策略运用训练,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二英语的学习、高三英语的全面复习起着基础作用,衔接不当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严重两极分化。
高中英语学习任务量大,要求高,节奏快,教师教法与从前有所不同,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一时难以适应。对于此阶段的学生而言,制订并熟练运用英语学习策略尤为重要;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状况,并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策略运用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策略意识,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某省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新生,该校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学生来自全市各县区初中,英语水平差异情况具有普遍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涉及五种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共35个陈述。问卷参考了国内外学者Oxford、O’Mally和Chamot等的理论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编而成,选择项均采用五级选项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88份,回收1020份,其中男生499名,女生521名。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如下两大内容:
(1)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总体使用情况如何?
(2)高一男生与女生之间在英语学习策略使用上有无差别?
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用SPSS19.0软件进行,包括用描述统计分析被调查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生和女生学习策略使用水平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总体情况
1.全体学生对五种策略的使用情况
SPSS分析数据显示,分值按Oxford(1989)对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得分均值的解释,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总体情况一般,使用频率依次排列为: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策略>元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其中标准差最大的是元认知策略策略,这说明学生在使用这种策略时差异较大。学生情感策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M=3.35),交际策略使用频率最低(M=2.81),且内部差异较大。
2.全体学生对策略单项的使用情况
根据表一,从35个策略单项来看,均值最高的前三项为:Q10我经常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Q22我逐步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Q13我注意了解自己在学习英语中的进步与不足。这三项是均值超过3.5的仅有的三项(3.5~4.4表示经常使用使用),其中Q10属于认知策略,Q13属于元认知策略,Q22属于情感策略。均值最低的后三项为:Q15我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二)高一男女生策略使用水平比较
1.男生、女生对五种策略的使用情况
SPSS描述统计分析表明:男生五种策略使用均值介于2.5~3.4之间,表示使用情况一般,均值最高的是情感策略(M=3.1615),表示使用情况一般。女生五种策略中有四种使用均值介于2.5~3.4之间,表示使用情况一般,而均值最高的是情感策略(M=3.5114),表示通常使用。
2.男女生对五种策略的使用情况对比(见表二)
根据表二,男女生在对五种策略的使用都存在显著差(P=.021/.025/.033/.029/.020),说明女生策略使用水平明显高于男生。
3.男女生对各种策略单项的使用情况对比(见表三)
根据表三,从每种策略单项来看,所有策略的均值都存在女生高于男生的情况。在P
.009/.005)。结果表明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善于使用学习策略,尤其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如:“我借助联想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我经常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我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方法”。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目前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整体使用情况一般,从各种策略单项来看,所有策略的均值都是女生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各种策略的使用水平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效率的对策
针对本次研究所表明的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既要强化学生(尤其是男生)运用已经使用并有效的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如交际策略),也要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不常使用或影响情绪但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情感策略)。
(一)增加交际策略的使用次数
教师应多设计、组织各种易操作、参与面广又不失挑战性的英语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际机会,让学生体验并熟练运用各种交际策略。
例如,通过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个人相关的话题,多运用Pairwork和Groupwork活动形式,落实课本资源Speaking和Talking等课堂活动的开展,并利用English Corner、Movie Night及娱乐性阅读等课外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用英语沟通交流。教师需在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借助手势、表情等表达语意,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克服语言障碍,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提高情感策略的使用质量
利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形成学习体会并及时解决疑问,调节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英语学习态度。
教师可安排研讨时间,让学生彼此交流英语学习体会,并鼓励学生及时向同学与教师反映自己的学习近况,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教师需尊重、理解、欣赏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胆怯和焦虑心理,学会考虑他人的情感,乐于帮助他人,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和调整自己学习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加强对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学习与运用
传授给学生基本、具体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知识,使其在高中英语学习起步阶段形成科学、个性、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师可借助英语教学讲座,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并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形成自我有效的学习模式。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认知策略的使用主要包括:(1)英语学习需预习;(2)笔记善抓重点、难点、要点;(3)复习需主动,并加以整理和归纳;(4)平时常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解决问题;(5)学会利用情境和上下文猜测词义等。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主要包括:(1)明确英语学习目标;(2)根据需要制订英语学习计划,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3)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学习方法等。
(四)扩大资源策略的使用范围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拓宽语言输入途径,扩大知识面,提升认识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丰富学习,除了经常使用工具书查找信息外,还应注意利用生活中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多、更广的英语信息,扩展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目前,我国对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还有待研究。高中英语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提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策略使用情况,制订训练方案,多借助讲座、研讨、教材渗透、教学活动渗透等训练模式,把学习策略训练具体化、外显化,改善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整体使用不理想的状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发展。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信息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
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那如何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设那些内容?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我个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适应时展,不断更新内容
由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较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有必要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做重点讲解,如键盘与指法的教学,鼠标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硬件组成等,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有所了解。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很快,我们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网络”是一个新名词,它使学生着迷,那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网页真是太神奇了!很多人被那精美的图片,惟妙惟肖的动画给“震”住了,觉得网页制作深不可测。这个学期,我们举办了一次网页制作竞赛,要求将PowerPoint和Hash结合做出动感十足而且非常精美的动画作品放到自己的网页上。比赛过后,有一个同学十分感慨地说:“原以为网页制作都是大学生们能做的事,原来我们也能做到,而且也挺容易的。”通过实践,学生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还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的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百分之七十,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其他小组的同学学习,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Word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通过多媒体系统地传送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三、对一些问题的讲解应深入浅出,避难就易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避免讲解偏、难的题目。也就是说不要过于追求细节,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不必过于细化,不要把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走其他学科题海战术的弯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我们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所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飞跃。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但也不能放任,应该有引导地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培养出我国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论文关键词:合作 实践 应用能力 方法
论文摘要:在应用型本科日语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要与时俱进,以应用型日语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要掌握日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方法以合作学习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助,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国际化,中日经贸正处于恒久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依旧火热,处于有增无减的状态。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传统单一型的日语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它既要精通日语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要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要培养这类人才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各级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也包括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种专门职业人员,其特点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强调实用和能力。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有较强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经贸、外事、文化、旅游、软件等部门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日语专门人才。
一、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共同努力完成所安排的学习任务。它提倡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以合作的学习方式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学习法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目前在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已逐步有所应用,并逐渐延伸到别的学科之中。日语教学中研究的程度还很有限。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就更少了。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合作学习法有它明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能力的应用,另一方面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默契和感情,培养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采用“合作学习法”开展日语教学把时间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助学习,提高学生日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授课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要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特点提前分好小组;提前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要尽可能例举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把学院文化贯穿其中。合作学习内容包括:词汇替换、情景再现、故事续编、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全班集体表演等。在近四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其中以词汇替换、情境再现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的比较多,词汇替换主要在二人对话的语法句型练习时采用,形式比较简单,操作容易;情境再现合作形式中,教师为导演,教科书成为剧本,学生成为编剧和演员,要求表演完整,得到充分实践,但是往往受到场景的制约,本学期把课堂拉伸到了实际环境中,如校园、图书馆、食堂、超市、火车站等具体情境中,身临其境。小组合作之后,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对每组的合作效果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表演结束后,组长介绍从编写剧本到演出的全部过程,由其它组的同学评分,同时由学生评委给小组评分。话剧表演计入学生平时成绩,由组内互评和组际互评两部分构成。
合作学习法能使课堂学习内容更有效地向课外延伸,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会在互助合作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养。 转贴于
二、趣味教学法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趣味对学习的巨大影响。日语入门比较难,如果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努力为学生营造各种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发起疑问,主动学习。课上采用抽签提问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学生时刻有种紧迫感,对回答结果有及时的评定、根据一定的奖惩制度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十分重视新生入学工作,在生活中、思想上都进行了关注,专业领导和任课教师召开“专业介绍会”、学生会组织“迎新生会”,加深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对日语产生学习的欲望。在学生毕业之际,组织“毕业生送别晚会”,表演形式多样:话剧、歌曲、电视剧改编、游戏等,整个过程,从主持到表演,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晚会全程日语直播,最后以光碟的形式为师生留下纪念,也铭记于每个学生心间。
每隔两周组织学生看一场日语电影。开展“周末电影院”活动,学生自行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准备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了解日本文化、陶冶情操;以外籍教师为中心,开展“日语角”社团活动,为学生创造自然的听说环境。“课前一支日语歌”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尤其是90后学生,表现欲望很强,增加学生表现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学长制度教学法
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建立学长制度关系,一对一的结成小组,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
专业与每届毕业生保持联系,关注其步入社会后的发展情况,对有影响力或有教育意义的毕业生典型实例,编入“毕业生案例”,邀请回校为学弟学妹演讲,增加经验交流的机会,为在校生打开一个看世界的窗口。
外语应用能力首先由外语知识体系和语言技能构成,其知识体系是语音、语法、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等知识。而语言能力的技能部分指的是“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它是语言操作的实际技能。教育部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也把日语最基本的应用能力看做是由这五项构成。这五项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应用型本科日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们这五种应用技能,其关键在于教法的改革和应用。
在我国,最近十年合作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逐渐被应用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但是,日语教学工作者对它的研究还相对不够,引入课堂教学的就更少了。科研团队将继续对合作法等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教法应用于实践中,并开拓更多适应应用型本科日语课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按照省院《关于创建学习型检察院、学习型处科室的决定》精神,全省各级检察机关的创建活动已经蓬勃扎实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分析我院创建活动的实践,使我看到,科室作为基层检察院的一个层面,在创建学习到检察院当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只有深入扎实地开展学习型科室活动,才能使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成为可能。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下面,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引发的思考。
一、通过树立共同愿景,为创建学习型科室活动提供精神动力
共同愿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理想,它是一种群体意识。创建学习型科室活动,必须首先引导全体同志确立共同原景,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创建活动提供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2000年以来,我们院先后获得省级五好检察院、全省人民满意检案院等九项殊荣,最近省院又为我们荣记集体一等功和为刘春彦捡察长荣记个人一等功。在开展创建学习检察院活动中,由于我们把争创全国先进检察院作为大家的共同愿景,不仅增强了全体同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开展创建学习型科室活动注入了精神动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争创全国先进检察院的共同愿景,强化了大家的进取意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描述的“煮青蛙的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居安不思危、满足现状带来的危害。我们根据这一道理,组织干警开展了“红旗捧在手,今后怎么走”的大讨论,破除了部分干警思想中存在的骄傲自满情绪,发扬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做到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守土有责,为实现共同愿景做出最大的努力。
二是争创全国先进检察院的共同愿景,强化了大家的创新意识。
学习型组织的突出特点是不断地创新,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培养开放、前瞻的思维能力和敢为人先、不拘一格的勇气与气魄,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是争创全国先进检察院的共同愿景,强化了大家的团队意识。
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动性,在团队内部形成统一的意志,这是实现共同愿景的前提。通过前段时间以科室为单位,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组织干警学习《第五项修炼》,交流学习体会,统一了认识。提高了创建的自觉性,树立起“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整体观念。以团队的共同愿景为动力,增强创建学习型科室的主动性。
二、坚持系统思考,找准创建学习型科室的有效途径
系统是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历史性等特征。系统思考是一种“见树又见林的艺术”,它要求运作者要体察全局,从整体性上按照系统的特性对事物发展做出全面地设计和设想。作为基层检察院,它是由诸多科室组成的,在创建学习型科室中必须按照整体思维的要求,把握不同特点,做出部署和拿出办法。
一是要健全网络,坚持有统有放。
有统有放,就是要求党组对创建学习型科室进行通盘考虑,拿出总体运作方案,对创建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为了统而不死,防止一刀切,又要求各科室根据自身的工作任务、工作特点和工作内容,制定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创建方案,从而使创建活动能够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二是明确职责,坚持有分有合。
通过有统有放,初步解决了创建学习型科室活动中的领导方式问题;那么有分有合所要解决的是学习内容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和论证,把学习内容划分为共同科目和专修科目两大类别。在抓落实上做到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在共同科目上,根据省院确定的五项学习内容,我们把哲学、经济学、逻辑学,确定为全院必学课程,由院党组统一组织,并把每周四确定为集中学习日,按照计划,梯次展开。在专修科目上,根据个人自愿,划分学习小组,指定学科带头人,由各小组自行制定计划,组织学习。三是合理布局。坚持有点有面。有点有面就是解决骨干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学习方法问题。为了使学习有的放矢,应该按照学历和能力两个方面,把干警分别划分成高、中、初三个层次,同时按照学历、能力两个方面选拔骨干。实现骨干与群众的对接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