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教案

时间:2023-01-17 02:3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因数和倍数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因数和倍数教案

第1篇

【教学内容】

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本节内容位于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三个课时,这部分内容在掌握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将为以后学习3的倍数打下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分解质因数、通分和约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因此,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点看,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比较弱。而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5和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论,并尝试用语言描述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2和5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教学准备】

课件、数位表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说出1到30以内2所有的倍数(点名让学生回答)。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二、探索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0以内的数)

师:同学们,2的这些有倍数有哪些特征?

(用红颜色把个位上的数字强调出来,方便学生更清楚观察出来)

生:这些数的个位上是0、2、4、6、8。

师:那同学们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这是数都是偶数。

师: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什么数?

生: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2.

师总结:(板书)

2的倍数特征

l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l

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3.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

例一: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2的所有倍数,用黑笔圈出来

师:不用计算,谁能快速说出来?并且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生:(说出具体数字)我是根据2的倍数特征的得出来的。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师:同学们学完2的倍数特征,我们再来一起探讨一下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出50以内5所有的倍数。

师(点名让学生分享自己写出的数)

生:5、10、15、20、25、30、35、40、45、50

师:这些数字有哪些规律?(把个位上的数字用红颜色表示出来,方便学生观察)

生:这些数的末尾不是0就是5。

2.教师总结:(板书)

5的倍数特征

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课件出示数字表

例二,在同一张数字表上(2的倍数已经在例一的时候圈出),圈出5的倍数,

师:提出要求,不计算,快速准确的圈出来,并且分享方法。

生:根据5的倍数特征,快速准确的圈出来。

4.师:同学们,在这张数字表上有哪些数比较特殊?为什么它们同时拥有两个圈?

生:因为它们既是2的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

(三)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

师:这些数有哪些特征?

生:这些数的末尾是0.

师总结:板书

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

三、巩固练习,学习课堂检测。

1.圈出2的倍数。

324

693

80

35

77

2.圈出5的倍数

90

99

65

130

521

285

3.说出2和5共同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60

75

106

130

521

28

四、进入游戏环节

此阶段共分两个游戏:

第一个游戏:

请四位同学上台,每人拿一个数位,每人说出一个不大于9的自然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的倍数,或者是不是5的倍数。(此游戏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于判断是否是2和5的倍数时,个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游戏:

找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出题,一个同学答题,最后一名同学来判断答题人答题是否正确,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作业布置】

课本“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特征:

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

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2.5的倍数特征:

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第2篇

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曾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法。”说明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时,应该思考: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什么?是否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教学内容是否做了修改?如有修改,这样修改的目的是什么?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较,有哪些共性和特性等。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12年),“加法”例题与实验版相比较,作了如下调整:把情景图由原来的放纸鹤换成了小丑合气球,并增加了点子图,还把放纸鹤移到“做一做”环节。在“做一做”和练习环节中增加了看图说算式以表示加法含义与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法算式含义的练习。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应该发现小丑合气球与放纸鹤图相比较,可以使合并的过程动态化,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突出了加法的含义。教材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气球)(点子)图算式”这一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还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思考,教师把运用动作形象理解加法的含义和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法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让学生经历抽象过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在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把写于纸上的教学目标内化于心。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把准教学方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关注环节的设计层次,优化教学过程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亦是如此。如果能让看似简单、平实而又毫无生气的书本知识跌宕起伏,学生肯定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而陶醉其中。在用教材时,教师还应该考虑:问题情境是如何展开的,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教材内容的呈现结构与知识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排列顺序能否作为教学顺序,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建模过程等。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因数”。教材上只有一个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提示语两句,一是18可以由哪几个数相乘得到?二是你是怎样想的?面对如此简单的教材,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如何用1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表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找一个数的因数与摆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2.深入探索如何准确、全面找因数的方法。师生通过反思、回顾,将经历上升为经验。3.用因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4.猜一猜60、70、80和90这四个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让学生在感受因数的神奇奥秘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环节的层层相扣,环环相因,使学生的思维一直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材由于本身的局限,无法呈现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扩展。需要教师经过慎重的思考与分析,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建设、创造,使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教学过程才能得以优化,做到有效、实效与高效。

三、关注内容的呈现方式,增添教学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对此,L.H.克拉克所著的《中学教学法》中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或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 。

教材中总有一些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时,教师应该思考:怎样能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才能既有趣又合理地体现教学内容,做一些怎样的补充或变化就能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避免过于简单呆板,显得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觉得教材里数数的情境创设太单调了,为了让学生对数量1000的感受更加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数数情境: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1000根画在纸上的小棒,学生通过画一画、数一数、说一说,学会了数数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数黄豆的粒数,感受1000粒和100粒黄豆的差别。三是感受1000张纸与1张纸的厚度。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1000这个数有了具体、真实、丰富的体验。

科学、合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加工或完善,使之变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能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找准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时,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如何?是否有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困难是什么?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疑问是什么?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怎样的情境与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喜欢的等。通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读,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安排在“2和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师应考虑到两点:一是2和5 的倍数的特征对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有副作用,二是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需要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在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后,教师选择这样使用教材:首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得出3的倍数看个位上的数是不行的,及时排除障碍。最后让学生换个角度再次观察3的倍数,发现它的特征。

不了解学生学情的教学是没有根基、没有底气的教学。教师只有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融合在一起,找准教与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多的是“授之以渔”。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促进生成;有效利用

一、目前教学的现状描述

现象一:机械复制

教学中教师把教案当做亦步亦趋的向导,教师完全是教材、教案和教参的复制者.

现象二:缺乏机智

教师虽有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意识,但缺乏有效调控的智慧. 动态资源的生成策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课前精心设计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只有充分地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

1. 考虑学习起点——学会“预设”

【案例】 1:在教授“认识小数”一课时,我先引领学生明白了1角可以用0.1元这样的小数来表示,接着出示1分,问:“你还能用这样的形式来写吗?”学生便这样写:00.1元. 面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我追问:“他写对了吗?小数点有什么用?”生:“小数点能告诉我们个位在哪里. ”师(指着00.1的小数点):“小数点在这里,个位在哪里?”生:“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 ”师:“刚才0.1的个位在小数点前面第一位,现在又说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了,这样行吗?”生:“不行. ”师:“那怎么办呢?”这时我及时找准学生真正学习的起点,(生成性资源0.1和00.1),把这些资源纳入教学预设之中,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1分应该表示为0.01元.

2. 利用知识生成——学会“评价”

教师切记不要将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当成“异端歪说”,要耐心地倾听,并适时地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和引领. 提升学生的感悟,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案例】 2:在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时候.

生(突然站起来):(30,45) = 30 ÷ 2 = 15. 师(吃惊):你是怎样想的?生(自豪地):45 × 2 = 90,是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30 ÷ 2 = 15就是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面对奇怪的解法我没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把它作为“生长性”资源. 在学生们或肯定、或否定、或迟疑中拉开了研究的序幕. 经过验证和推广,这种解法是正确的. 大家都向这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无形中既保护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3. 把握生成契机——学会“引领”

教师要善于机智地捕捉课堂教学生成和变化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并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领下擦出思维火花生成新的亮点.

【案例】 3: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长颈鹿和小鸟”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 生:“42 ÷ 6 = 7(间)”. 师:“如果飞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叔叔又该为小鸟们准备几间房间呢?”生:“48 ÷ 6 = 8(间). ”师:“如果现在飞来还是48只小鸟不变,每间房间多住2只小鸟,长颈鹿叔叔又要为小鸟准备几间房间呢?”生:“48 ÷ 8 = 6(间).”师:“上面的三个算式,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第三个数呢?”这样在学生理解包含除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升,抽象出数学模型:总只数 ÷ 每间只数 = 间数,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总数变了,每份数变了,但求间数的方法没有变. 同时我有意把第四幅图的算式排在第一个,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有什么发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提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了,商反而变小了的规律.

二、动态资源的利用策略

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1. 错误的动态资源——借题发挥、大放异彩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错误. 教师有效地挖掘利用好错误动态资源,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探究的心里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

【案例】 4:在教授“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梯形的上底是1.4米,下底是3.5米,高是2米. 求它的面积. 一名学生这样回答:1.4 + 3.5 = 4.9(平方米). 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阵阵笑声. 此时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的高是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 此时让学生讨论 ,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底加下底和,不符合题意,正确地列式是(1.4 + 3.5) × 2 ÷ 2;但计算时可以采用这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 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不仅改正了题中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

2. 差异的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共同提高

第4篇

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1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三理科82班和8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2019年学生能充分迎接高考且能考出好成绩,我制定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倡导理性思维,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教学设想

㈠总的原则

1、认真研读数学考试大纲及全国卷考试说明的说明,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特别注意高考的信息。

根据样卷把握第一、二轮复习的整体难度。

2、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

3、立足基础,不做数学考试大纲以外的东西。

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利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为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㈡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1、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

2、注重联系实际,要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

㈢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

1、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

2、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

3、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㈣改变传统复习模式,体现小组交流合作

1、淡化各自为战,加强备课小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2、坚持学生主题,教师主导。

3、注重学法指导及心理辅导

(1)及时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并弥补学生的不足。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成功情感体验,促进其提高。

(3)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A类边缘生采用各个击破,B类边缘生抓基础,促能力,A类边缘生注意个别指导;B类边缘生手把手的教,主要课堂重点关注,课后重点辅导。

三、教学重点

1、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的重点、高考的热点

3、依据新大纲、夯实基础,突出内容,课程内容中的向量、概率以及概率与统计、导数等的教学。

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仍是重点。

4、注意以单元块的纵向复习为主到综合性横向发展为主。

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有数学特点的问题,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

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四、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先备课后上课,加强学习,多听课,探索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抓落实

(1)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必要的练习检查督促。

(2)坚持每周一次小题训练,每周一次综合训练。

(3)周练与综合训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对每一次考试试题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① 注意研究高考考试说明,近三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的高考试题。

②在综合练习中,不缩小考试难度,既注意重点知识的考查,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③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够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④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⑤在综合练习中注意个性品质要求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4、加强应试心理的指导

为学生减压,开启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保持最佳状态。

5、高考数学试卷上的题与我们平日练习的题目不一样,怎么办?复习时应注意什么?

(1)力求作到三个避免

避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 避免呆板的试题;避免繁琐的计算。

(2)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和基本能力,自己去研究试题所提供的新素材,分析试题所创设的新情况,找出已知和未知间的联系,重新组织若干已有的规则,形成新的高级规则,尝试解决试题所确立的新问题。

6、对重点知识与重点方法要真正理解,并且理解准、透.如概念复习要作到:灵活用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细微差别,提防误用或错用;

全面准确把握好所用概念的前提条件;熟练掌握表示有关概念的字符、记号。

7、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

第一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应做到: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第二轮复习,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老师主要讲述选择题的解发、填空题的解法、应用题的解法、探究性命题的解法、综合题的解法、创新性题的解法,教给同学们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为目的。同学们应做到: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最后,就是冲刺阶段,也称为备考篇。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前,学习的重点、难点、方法、思路都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线,但是,这阶段要求学生直接、主动的研读《考高三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研究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倡导理性思维,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可请老师专门为你拎一拎);锁定重中之重,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工作。

④不做难题、偏题、怪题,保持情绪稳定,充满信心。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2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方程、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

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

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3新学期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展望本学期,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拟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期下来,两班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

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将继续认真担负本职工作,备好每一节课并针对班级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

对学生的评价力求讲究策略,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2、认真对待本学期自己所选单元的教材解读工作,备好单元中的每一节课,再积极与同组老师交流,并进行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本学期继续进行学校《走进生本,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注意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包括坐姿、写字姿势和学具摆放。

4、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6、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用“放大镜”全面细致观察,如果发现其闪光点,就因势利导,当众表扬,充分发挥其能力,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兴趣,鼓舞他们的士气。

另外除了对后进生进行一般的课外指导外,还需为他们组建“结对子”小组,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逐渐养成自己爱学习的好习惯。

7、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四、业务学习

作为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读书中成长,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经验性文章,借此使自己不断成长。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工作,向同组老师学习,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4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54人,五(2)班共有学生52人,参加考试五(1)54人,五(2)班52人,五(1)男生31人,女生23人,五(2)班男生28人,女生24人,五(1)班的总分2916分,五(2)班的总分3480分,五(1)班平均分54分,五(2)班的平均分65.66分,及格率五(1)班43.4%,五(2)班75.5%,30分以下五(1)班6人,五(2)班0人,后进率五(1)班11.3%,五(2)班0%,80分以上五(1)班6人,五(2)班12人。

二、成绩得失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2、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3、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4、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5、本学期重点抓好后20%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教学目的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4)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

(5)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2019高三学期数学教师教学的工作计划文本5在春节结束之际,新的学期也已经来临,在新的学期里,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的我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 5.1相交线;

第二周 5.2平行线;

第三周 5.3平行线性质 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 7.4镶嵌 活动小结 期中考试;

第八周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五;

第九周 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 9.1不等式 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 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

第5篇

【关键词】:自主互助,展示反馈 认识 做法 感受 困惑

在 “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中,通过参加学习研讨、直接参与课改实验班教学实践与学校的课改经验小结交流等活动,我们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现将本人参与课改的点滴做法梳理如下:

一、认识。“先学后教,自主互动”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让我对课改有更深刻的认识。

1、为了营造“自由、宽松、快乐”的课堂,“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学生的体验不可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师导的重要性,变“一言堂”为“多人谈”现状的需求。这正是课改的目的意义所在。

2、强调了课改的基本课堂形式:五人和六人小组,小黑板,导学目标。这一模式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他们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对问题易形成更丰富、多角度的理解。“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这种学习观的体现。

二、做法。

(一)育人为先。首先,进行班级建设,为实施课改模式创设良好平台。组织学生制定班规,明确组长职责,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自选组员成立五人小组和六人小组,老师适当微调。小组定组名、组规、口号。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评比栏,周周评比,月月评比小结适当奖惩;其次,加强纪律教育,为实施课改模式提供有力保障。拟好班级誓词、班训和口号,每天利用早会时间进行训练,由班长领读:“我们的口号是“今天我为班级而自豪,明天班级为我而骄傲” 。我们的班训是“守纪、守时、守信,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我们的誓词是,我是五(6)班的一员,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辛劳,不能忘记学校的嘱托,不能忘记老师的期望。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微笑的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通过这些方式等,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自信心,明确学习的目的。最后,适时开展班队活动,既丰富学习生活,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组风的形成。

(二)教学尝试。

1.从备课看。不仅备教案,也备学案,教学设计应导教与导学相结合。我更注重的是“学生导学案的设计:导学目标应具体,可操作;练习设计要有层次,能突出重难点,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备课重视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的,或通过互助学习能掌握的,教师不必按程序教学;教师把教给学生质疑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放到重要位置,培养自学能力。如我在《倒数》导学案练习设计时,练习设计体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

2.从流程看。课前:出示预习目标或导学案。课堂:(1)出示导学目标,自主学习;(2)小组学习、老师巡视;(3)展示学习成果,老师点评;(4)当堂检测,小组互评(5)反思总结,巩固深化。当然,这些环节可以调整顺序,必要时也可以增减,主要看课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需要而定。课堂流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去探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生的课型,适合小学生的“小学模式”。如《分饼》教学设计中我就把导学目标分三次自学、讨论。再如《倍数与因数》复习课导学案中。重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采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又让学生们能互助互学,达到最优化。教师再以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

三、感受。

1.小组建设应灵活多变,小组管理应奖惩并举,多管齐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意义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独立思考,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敢于质疑,独立作业,不耻下问的等习惯。

2.“自主互助,展示反馈”模式,优秀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课堂上看着学生自学、讨论的认真劲,感到无比欣慰。在优秀生自信心,表达能力,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的同时,我们应防止中差学生边缘化的趋势。

3.把导学案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让学生分阶段逐步完成导学案,学生做导学案时,边做边学,目标明确。这样,即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效果也不错。但每节课都如此,不切实际。

4.可以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作业讲评时,班级 “小老师”王文萱同学评讲,同学们容易听懂,老师还可发现不足,适时点评;组内“小老师”陈萱融等组长充分发挥互助优势,化整为零,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多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讲给学生听有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极力地去找错误,能找出错误,意味着他们必须多掌握知识。上台,让优生更优秀,让后进生更自信。

四、困惑。

有收获,也有困惑。

1、小学生自觉性较差,六人小组便于讨论交流,也使部分学生滋生了讲话,抄袭,传纸条等不良习惯。我们该如何更好的把握新课堂模式下的纪律问题?

2、导学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本课的重难点?导学目标是一起出现好,还是逐次出现好?

3、如何处理教学进度与课改实验的矛盾?毕竟课改是费时费力的。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力;思考

获重庆市政府一等奖的教育改革成果“区域推进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中小学教师有“学习研究能力、设计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五种教学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师五种教学力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力的任务更是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充分认识提高教师教学力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是以多媒体电脑、校园网为基础,通过DDN数据专线联结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延伸的教学资源环境(包括软硬件),这是社会发展的第五次信息革命,它不仅深刻的冲击着人类的观念和思想,更无情的改变着小数教学的手段与方法。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大众数学性的数学性的教学,学生可以进入互联网查寻、浏览、思考更多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数学不但有用而且很美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环境:网络信息技术,会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课外数学知识,使数学教学有外延的补充,其结果必然改变教师的角色扮演与作用。教师只有提高教学力,才可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二、网络环境下小数教师新角色作用认识

网络环境是一种资源或教学的先进工具,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教师,与教师对学生如何利用这一工具的指导有关。小数教学中教师以何种观念为指导,用怎样的方式组织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当前,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要以新的观念去建构小数教学,个体实现三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1.观念系统的角色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是观念系统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目标观念和对数学教学的正确评价观念,网络环境下小数教学要体现“大众数学”的教学思想,要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就要求教师教学要追求全面发展与学生独特才能相结合,面向全体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辅导者。在教学过程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对权威(包括教师)做出科学质疑、争辩乃至批评,允许课堂内外师生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

2.能力系统的角色更新。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敢于创造性的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出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案,同时具备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并有效使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教学能力或教学力。

3.方法系统角色的更新。网络环境下小数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利于创新学习和终生学习,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利于建立新的考核评估尺度。小数教学的重要途径现在是要充分运用好信息手段,如云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等等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进行教学。

三、提高小数教师教学力的思考

1.小数教师要增强个体对于数学的热爱。生活中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教师要提高教学力,就需要不断地发现数学的魅力。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不断充实和挖掘数学中新奇有趣的事实和现象,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数学的奇妙,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真正地喜爱数学这门学科。如教师对于“比”的数学知识教学,自身需要认识“黄金比”的美之所在,懂得利用“黄金比”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周围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再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个人要有“完美数”的认识,认识到原来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数,其中却隐藏着的许多奥秘,让自已觉得数学特别有意思。所以,小数教师提高教学力,功夫在课外。事实上,小数教师积极搜集与阅读相关的数学读物,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宝库,知道小数虽然姓“小”,但在“大数学”中有其生机和活力,有自身的魅力。

2.小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进行两个方面的反思:一是课堂教学中的现场反思,也就是在课堂中观察学生反应,观察学生学习状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策略;二是课后反思一节课的得失,好好回忆整节课的过程,给自己打打问号――课堂气氛怎么样?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老师言语是否嗦?学生有什么收获?等等。教师提高教学力,基本功是前提,但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地钻研是关键。自我反思是自我否定的起点,同时又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起点,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冲动,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