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总

初中语文阅读总

时间:2022-03-31 15:0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阅读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阅读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3-02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和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初中阶段应该对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做出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不仅仅能够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

1.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1 通过巧妙地设置导入语创设问题场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提问中给学生制造想象回忆的空间。如,讲《我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引导语"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一样,必然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不同的是,属于我们人生的四季只有一次,自然界四季却循环不息、轮回往复。我们该如何去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四季呢?"在讲导入语的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片背景或适应场景的音乐文字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

1.2 根据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提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或为新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的可以提认知型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叫什么?他的作品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以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理解变通的可以提理解性问题,如"如何理解《骆驼赋》这篇课文中的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等类型的问题;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认知、思想对各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提评价型问题,如"是什么让《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在非常态下仍然活了下来?"等;还有一类是探讨性问题,它是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知、共同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书本和书外去思考为目的的问题,如"《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在特殊环境下为什么会有超越年龄般渴望自由的苦闷心理?"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对各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能高效地评价它们、运用它们。对学生长久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2.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1 针对式提问。新课改要求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程的引导者。当一堂课开始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阅读课堂中去,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文章中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语文基础与知识面等方面都存着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之前,应该全面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与在阅读方面的能力等因素进行层次的划分,可以分为A、B、C三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的级别设置不同的问题。

2.2 拓展延伸式提问。在初中教学体系中,语文属于主要科目,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学生进行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教学和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文章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之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出一些拓展性和延伸性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傅雷家书》时,教师可以在基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提出一些有关学生同父母之间关系的问题,问学生是否可以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如何表达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印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孝道的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3 创新性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如果自身的提问水平不够高,就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情况。由于提问的问题不够全面,不具有针对性,且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就会造成初中语文阅读的改革不够成功等现象的发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所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一定的回答,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思考和探讨,进行正确的赏析,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2.4 注重课外拓展,开阔学生视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贯彻实践性,注重课外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更应该重视现实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将初中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不仅有语文知识,还包括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等。

总而言之,在初中人教版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进行教学时。因此,现阶段研究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能够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张韦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第2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陈雄伟 

(仙桃市张沟镇中心学校,湖北  仙桃  433012)  

 

摘  要:本文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人文性、强调自主性、鼓励合作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对话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有效性

在教学体制变革的大环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我们所要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增强课堂活力氛围,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是本文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目前在一些中学已经已经针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一些举措,并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所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所要求教学理念貌合神离,缺乏实效性。下面我们就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语文教学课堂既要突出人文性又要工具性

“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之一,一直贯穿于我们学生学习生涯的整个历程之中,它是我们人际交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将课程进行条理划分,根据文章的段落、文章章节、成语词语的含义等要点进行讲解,将语文作为语言工具传授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秉承师道传授解惑的传统教学思想,但是现在的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并且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要注重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将语文作为工具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但是不能轻视语文的基本功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人文与工具性相结合,不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每个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都不同,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需施教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力,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我的意识和想法。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为学生设定学习框架,让学生在课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又不偏离学习范围,脱离学习内容。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分组进行讨论或者组织学生相互竞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的突破自我,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相互之间吸取各自的优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语文课文或者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寻词句、文章等的真正内涵。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选要注重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敢于发言的精神,让学生那充满幻想的思维迸发出奇思妙想的篇章,不要在思想上束缚学生,要让学生敢于天马行空的想象,敢于自我表达个人的观点。其次,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掌握彼此配合的能力,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之下更加融洽的探讨下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共同进步。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引导辅助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在课堂研究探讨的大环境下,让学生不偏离学习内容,不产生矛盾,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四、适度做好语文探究性学习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学,学生可以自主意识的去尝试和体验语文课程中的内容,在遇到问题是,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学会处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阅读方面,对于教学课本中的课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开放的、多元的探究学习。譬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课文中作者的其他文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体会和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积极去思考,进而能够感悟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对话理论教学模式

对话理论教学模式是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一种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互信的关系,进而能够同时进步,共同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真诚地交流,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目前,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还单方面以教师为主“一言堂”,给予学生对话交流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对于某些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上总与几位学生互动,而大部分学生成为了听众。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思想上的交流较少,单凭学生个体发言难以产生互动交流的效果,同时教师也难以真正观察到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就会安排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段落进行讨论。此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不深入,因此也就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不好。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对文章中的段落、词语等进行讨论,但是在课堂上对于文章的整体阅读和学生的独立思考给予的时间相对较少,单凭布置学生回家阅读,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六、结语

面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要立足于传统教学基础,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以学生为根本突出教学的人文性,辅助式教学让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式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汉语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学习系统性学习汉语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键途径,在新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进行基础的汉语语言知识讲授,还应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价值,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从而改善整体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有大量的经典名家作品,由于语言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这些优秀作品中通常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或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素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和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着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加以运用,合理的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使他同步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先研读课文内容,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文章以独拱石桥的代表赵州桥和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为例,这两座石拱桥都世界闻名,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典型性令人信服。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关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视频等材料,通过多媒体教学身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他们面前。在图文并茂中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知识,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研究我国的石拱桥文化。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深刻解读传统文化

自从新课程改革颁布和实施以来,大力倡导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得以广泛应用,使其自觉主动性大为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以及知识结构的积极构建者。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汇总传统文化渗透,教师需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吸引他们踊跃学习语文知识,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深刻解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乐趣。

在这里,仍然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教师可使用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课前设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为讨论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部交流和讨论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色,探究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信息,促使他们自主感知到石拱桥的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在相互讨沟通过程中,可以总结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并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揣摩体会到说明文语言周密和准确的特点,他们可以感受到石拱桥的艺术美,在互动中深度解读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从而深化理解。

三、不断创新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理解文化精髓内涵的关键前提,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可向他们传授丰富的汉语语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新颖个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想陶冶和精神享受,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借此实现汇总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诗词原创大赛”活动,鼓励他们按照古诗词的平仄押韵进行自主或合作创作。像在进行《钱塘湖春行》教学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课前为比赛做好准备工作,在朗读与背诵过程中了解和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在课堂上对古人写景抒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产生进一步认识,初步知道如何借景抒情,启发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以诵读为基础描写景物和抒发心情,进行诗词创作比赛,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强化体验。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汇总传统文化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理念,还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并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和创新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攀.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第4篇

一、培养兴趣,营造环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但就目前而言,仍有不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存在漠视和冷淡的态度,甚至觉得语文学不学无所谓,认为语文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只要认准字、会写字就足够了,对学习语文知识缺乏足够的信心,因此感到索然无味。对语文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并产生抵触和怨恨的情绪。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语文基础薄弱,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作业太多,阅读量太少,做作文几乎无话可说;二是有些初中语文教师上课时,挤占了学生大部分时间,整个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说,学生完全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对象,这个环节,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乏味,没有色彩,没有情感,这些枯燥、呆板的上课节奏,也是促使学生不想学语文的关键所在。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系统工程,初中语文知识点多,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要点也多,因而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很多初中生不爱阅读课外书,这是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和通病。初中生对一些漫画书籍、言情小说、娱乐杂志都爱不释手,读到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感到毫无兴趣可言。现在初中生写作是一个最大的难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一件事。每到作文课时,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构思、去立意,而结果却出现了构思偏差、立意跑题的现象,错别字连篇,句子咬口,表达不清,甚至句子根本就前言不搭后语,这怎么可能写好作文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初中语文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用轻松、愉悦的心态去学习语文知识,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重塑师生的良好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会启发学生、赏识学生、赞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语文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

二、直观教学,激发思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文学中诗、词、赋、曲的宝藏中,选取那些有点色彩和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教师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幽默、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地学习。直让他们听得垂涎欲滴,这种直面教学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把思维拓展开来,学会感悟是发挥想象的温床,从而学会观察和思考。感悟的对象比较多,也可以对大自然进行感悟,最主要的是感悟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精华的部分。也可以利用课余或多余的时间,给学生们放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视频,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那些寓教于乐的成语故事,这些素材运用好了,是一个不错的教材。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在名篇名著的教学中,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语文知识,也可以反映出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特征、个性特征,从书中的英雄人物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拓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情感体验中也加深了对字、词、句的理解。因此,直观教学的效果是非常优越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作文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善于点拨,拓展想象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思维是滞后的,不失时机的点拨,就会让学生想象的天窗及时打开。而作为教师要及时地善于点拨、善于启发、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我在教学《驿路梨花》时,课后精心设计一主题:无私奉献的人受到大家的普遍称赞。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馆,可以勤劳致富,你怎么看?开始讨论时,同学们缄口不语,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我见状就这样去启发他们:“这篇课文的主题赞美雷锋精神如梨花般开遍山野,传扬四方。哈尼小姑娘开旅馆,增加经济收入,是不是违背了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可以从这方面去思考。”听了我的启发,学生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我认为哈尼小姑娘不应开旅馆,即使是开旅馆也不应该收钱,收钱就变味了,与雷锋精神就格格不入。”随即就有同学反驳道:“哈尼小姑娘付出了她的辛勤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

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各自的观点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两个阵营,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各自的思维得以充分展开,就连有些平时说话吞吞吐吐的同学也妙语连珠,而其中一位平时有爱看书爱问的同学的发言让我很是赏识。他说:“哈呢小姑娘开旅馆是勤劳致富,响应国家号召,自食其力,是一种美德。客人满意,热情周到,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开展旅游服务,其中就渗透了雷锋精神,提供的有些服务是免费的,也属于一种无私奉献。”他精彩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我不仅为他鼓掌,为他喝彩,为他赞美,同学们也因为他的发言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样的教学,自然就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5篇

一、做好教学准备,教师“少教”

在“少教多学”的优质课堂中,“教”是服务于“学”的,教师要以“少教”促学生“多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达成“少教多学”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注意有所取舍,这样,课堂上教师虽“少教”,但学生却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与实践机会,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一起朝着目标走,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2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在“少教多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不在于量多,而需要突显生活性、问题性与探究性,诱导学生与文本深入交流与对话。对于学生能自学或“跳一跳摘得到”的内容,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从旁启发与点拨。对于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容,教师需要合理加工与整理,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所选的几篇课文涉及了探索太空、荒岛求生、南极探险等内容,这些文章都是以探险

的答案纷纷涌出:

“做人不能太贪婪、太狡猾,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你的敌人”。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要抓住时机,果敢行事,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遇到坏人坏事时必须除恶务尽”。

真是妙语连珠,让人应接不暇。原来,只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之泉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

笔者在教学《孤独之旅》时,要求学生挑战作者,就文章的语言提出否定性的问题。

生1:在小说的结尾,杜雍和说“下蛋了,下蛋了……”虽然有一定的比喻含义,但是比较浅显,使文章的主旨不够深刻。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改?

生1:可以改成“下蛋了,下蛋了,好多好多的蛋啊……”突出了收获之多。

师:你改得不错。有没有同学改得更好的?

生2:可以这样改“下蛋了,下蛋了……我们有沉甸甸的蛋啦!我们有亮光光的蛋啦!我们有圆滚滚的蛋啦……”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呢?

生2:“沉甸甸”表明经过了一番辛苦得到的收获是巨大的;“亮光光”表明今后的生活会充满阳光;“圆滚滚”表明以后的生活会美满幸福。

总之,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质疑教材、质疑作者、质疑教师,甚至是超越教材、超越作者、超越教师,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中(215000)为主题,内容比较相似。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每篇课文都特讲、细讲,可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整合教材,进行范例讲解,剩余的内容则引导学生自主研读与探究。这样,既给学生“多学”的空间,也让阅读教学不再枯燥,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另外,在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优化设计,课堂语言要精练、层次要分明。

二、留出活动空间,让学生“多学”

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的出发点以及归宿点在于学生的“学”。换言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空间与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质疑提问等学习活动,学会独立学习、主动与深度学习。另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学者不能以单纯讲解分析来替代学习者的阅读实践,否则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死板的知识,无法透彻理解知识、获取真知。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甚至超出教师预设,提出自己的疑惑,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启发。如此一来,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也就更多。

2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提问、讨论、朗读、角色扮演等多样方式诱导学生咀嚼与品味文本,细细消化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为促进学生“多学”,强化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可引导同学通过多样朗读、大胆质疑、圈画交流、分组讨论、拓展强化、对比发现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散文,提高鉴赏能力,发掘文本主旨。

三、课堂有效引导,顺学而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少教”并不是说教学者不用花心思研究教学,也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实施启发性的“教”,相机诱导与启发,不包办代替,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与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分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使教学起点由教材、教师向学生转变,关注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向等,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于老师教授之谓也。”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有效调控与引导,让同学们自奋其力,能够自致其知。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凝练简洁、富有情趣的导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巧用多变方法,如运用多媒体素材、组织趣味活动、沟通现实生活等,让同学们在情感体验上与教学内容完美契合,拨动学生心弦,唤醒学生主动思维,使其自主提问;关注学生情绪变化,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及时捕捉生成资源,通过提问、追问、抛给学生问题等引导方式,打开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第6篇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语文作业的本质性内涵的挖掘,导致本来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作业练习,却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轻视写作能力培养

在各类考试、练习中,阅读分析题的比重比较大。在冷冰冰的题目面前,初中生往往不知所措,要么审题混乱、要么漏做胡做、要么词不及意。此时,语文作业的设计更多依赖书本后面的“思考和练习”或是课外资料上的题目,不加以合理的筛选和科学的“改编”,机械地“拿来主义”,不要求学生任何拓展性训练。或者是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想当然地按照老师自己的意志拟定一些作业题目强迫学生去做。大家呆板地死盯阅读分析题,从课内练习到课外拓展,堆棚大量的习题。这样,治标不治本,师生疲急不堪。

(二)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轻视学生身心实际

不管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还是 “分数至上”。。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考什么,做什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与中考的高压线下的应试教育直接相关。孩子们未来的升学命运决定于中考分数的高低不仅造成不少学生经常“开夜车”,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语文作业更难以在开阔阅读视野、积累丰富语言、培养人文精神上花时间、下功夫、有成效。

(三)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轻视学情层次分析

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笼统地要求完成教科书的“第几课”“研讨与练习”或配套练习的“第几页到第几页”,对作业的数量、难度、完成所需的时间以及作业的针对性和预计学生完成的实际效果缺乏认真的研究和设计。其实,缺乏针对性、存效性的习题,不加选抒地交给学生去做,实在是费时而无益。同时,对于某些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或者语文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如果不能对其“因材施教”,笼而统之地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这两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都陷入兴趣下降、热情减低的恶性循环。这样的作业布置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二、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作业内容设计紧密贴近学生实际能力。设计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求得合理的答案。所以,作业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贴近”既包含设计的作业在难度、广度和形式上要符合学生对语文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包含设计的作业要体现学生主体个性发展的实际需求。这样,作业设计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健康发展。为此,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仅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层次上要高低有别,而且形式上要变化多样。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以与学科教学特点相适应、与学生健康发展相适应为依据。同时应该以“系统论”为导向,按照“年级目标递升”的顺序进行设计,找准年级作业设计“质”和“量”的定位。这样,才能实现作业设计的系统化、科学化,形成结构合理、逐步攀升的“作业链”,保证学生通过连续的作业训练能够持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作业形式设计随年级升高而逐步丰富。语文作业应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趋向的作业形式。中学是青少年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不仅保持着多样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思辨和判断能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容易生发了反传统、反定势、反标准的思想火花,更会勇于求新、求异。所以,语文作业设计要能推陈出新,要在传统的拘泥于文本的笔答式作业的基础上,不断推出调查式、体验式、活动式、研究式、辩论式等新颖的形式多样作业类型,让语文作业训练过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与社会化、生活化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

三、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设计的融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材的改革,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实践的联系愈加密切。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设计一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实践作业,学生很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可将语文与政治、生物、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设计最接近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将语文知识和其他课外知识综合起来,让学生建立丰富的知识网络体系。由于探究性作业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所以这类作业是没有什么固定答案的。 其实这样的作业,目的也不在于寻求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改变学生片面依赖老师的习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作业训练的人性化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过度强调训练,让学生“遨游”在题海的世界里,广大教师的精力也都耗费在这苦海无边的题海之中难以自拔, 机械式的训练更是让学生疲惫不堪,很多学生厌学情绪高涨。

(三)作业设计的多样化

初中语文作业常见的形式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动手实践作业、复习和预习作业等等,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保证,增加作业形式。教师要努力让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做、玩、观全面开花,要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 不觉得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被动做作业。

作为人类永恒不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是人类不可磨灭的特性。 由于作业布置的方式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花心思,让学生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洪林,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八性”[J],四川教育,2008年10期

第7篇

一、 努力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并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1.回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我认为,就是通过对阅读的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所谓语感,是指“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它是一种言语感受经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语感又主要运用直觉思维。”

第一,诵读,这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旧时的读书人,要走读书进学之路,必须熟读熟背“十三经”,他们吟哦与自得正是在传达着一种诵读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蕴藉与心理~意趣,事实上,课标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实际情况也表面:教师轻诵读,学生诵读能力就差,语感能力也差。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的深层底蕴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教师对答题技巧的分析中得到把握,只有以诵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能力形成质的飞跃。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诵读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就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百鸟闹春”的意境,并且在这同时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言。此时,我觉得对语言、修辞、以及文章的内容都无需做太多的分析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这道理。

第二,“自悟”是培养语感的必惊之路。语文是一门模糊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情感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语文阅读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悟”而非灌输,朱熹说过:“读书是自读书”。主导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领悟。学习课文,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甚至共鸣,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非学生自悟,是对学生的感悟能力恶性扼杀。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此时,学生油然而生凄凉之情,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当然此时学生的感受程度有深浅,强弱之分,但比起老师的讲解却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学生的切肤之感,而不是老师的强行灌输。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无论从思维与语言、阅读的关系看,还是从探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于漪老师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首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善于选择恰当的钥匙,不断抓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之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1) 利用导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用了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亲密无间”。作为导入,这样学生对金钱的魔力就产生了极大的疑惑,带着这种疑惑,学生逐步深入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

(2)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某种角度说,有疑是一切发现创造的开始,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如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最后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底,对这一结尾的看法,教参上是认为,这是哈尔威船长的高贵品质的体现。 但也有同学从艺术效果来阐述,认为这样写更悲壮,更打动人心,能更增强悲剧的力量。这是个很好的赏析角度,而且层次更高,真正体现了阅读感受多样性。

(3) 在比较中阅读探究。同一题材或体裁的文章可以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如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三篇小说,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就可以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 开展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农村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但这一定要落实,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每星期至少两节阅读课,并作好辅导和读书笔记。

四、 从活动中增强语文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策略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过分强调教材中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下,使得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了,课本教材也成了枯燥无味和僵化死板的一堆材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非常差,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笔者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1]

一、把提引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导控出发点

教育界一直流行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才会真正投入;如果干的是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很难真正用心。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对于有兴趣的内容,学习热情就会高,劲头就会足。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导控中,一定要注意提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比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命运》,并介绍: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以上案例中,老师对文本把握较透,注重引导,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而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取向,通过“找乐趣”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意义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整堂课就导控得非常自如。

二、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少教多学,以议为核心

语文课“少教多学”的教学基本要素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少教多学”强调的是讲学生不懂的。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管是读懂、练懂、做懂,还是议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少教多学”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认知效果,减少了无效劳动。要培养学生敢向老师说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而获得老师的尊重时,将会进一步促成他们见解的形成。七年级语文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教学中,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由于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爱好,因此,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体会得深刻,在互相交流中都能各抒己见。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三、以巧妙的板书提示整堂课的结构

板书也是课堂导控的重要手段。板书要力图成为一堂课的“思维导图”,要让学生通过板书轻松把握整堂课的内容。一堂课结束时,学生看着板书,可以回忆得出整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为使板书规范有序,一般而言,正式板书居黑板中央,辅助板书居黑板两侧。主板书中,要注意逻辑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字体规范而美观。总体而言,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清,想得明,还要看得美,看得舒服。这样的板书,对课堂的导控才能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当然,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室都有了多媒体,很多老师都喜欢直接用屏幕展示要板书的内容,而不再用黑板来板书。即便用多媒体,也建议在最后呈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一目了然。[3]

四、高度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能是对某些指导理念的误解的原因,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忽视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现状,其实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另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导控是教师有效控制课堂,使课堂持续有效地发挥正效应的一种行为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板书都是重要的导探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思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第9篇

一、调整教学课程设置,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现行初中语文课的设置中,并没有单独的读写课。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侧重于应试知识点的传授,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笔者针对这样的状况,报请学校同意,在学校读写总教研课题的框架内,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专项训练。首先,将语文早读课的前半部分定为读写时间,对学生进行语音发音训练、让学生朗读优美语段、训练朗读技巧。每天中午都安排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指导,解决学生在读写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同时,笔者将每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增加到二次,其中的一次为专题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这样的调整,读写训练就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时间,便于教师进行学期读写训练规划,并与月计划、周计划联动,形成科学的读写训练体系。

二、结合阅读分析教学,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应当结合课堂教学,重点要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分析感悟的过程中提高构思能力。笔者在阅读分析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分组分析研究教材的结构、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方面的技巧,要求学生思考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思路。同时,笔者还对教材中的“空白”进行延伸,训练学生的构思能力与想象能力,将读写训练的要求有效地融合到阅读分析教学之中。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与描写特色,尤其要抓住细节描写的巧妙之处,选取自己所熟悉的四季景色进行生动的描写。再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情感与思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这一小人物的最终命运,续写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构思与想象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增加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增加课外阅读容量,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丰富的阅读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一直以来,教师过于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较为薄弱,学生也缺乏时间与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导致学生作文中语言干涩、用词匮乏。对此,笔者及时采取措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其阅读,帮助学生积淀文学底蕴。笔者要求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指导学生将阅读计划安排细化到月份,并在阅读的内容方面予以规范,重点向学生推荐了265种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和世界名著,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摘记,逐步夯实学生的文学积累,为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指点读写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的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的指导。笔者在作文课教学的基础上,注意将每天中午的读写小课的作用发挥出来,每周确定一组课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如进行场景描写、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写作技巧的训练,既要突出重点,更要注重实效。笔者还有选择性地确定学生公认的写作难点问题进行指点,如文章的详略如何安排、开头与结尾的艺术等,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与点拨,并结合一些优秀的习作进行点评,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发挥现场指导作用

作文教学的根基是学生的生活感知,脱离了社会生活的作文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定无法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抓好课堂读写训练的同时,将课堂向生活延伸,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如学校在重阳节前夕组织学生赴敬老院慰问,打扫卫生,受到了老人们的欢迎。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悟很深,自然会下笔如有神。笔者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从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素材,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以写出更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六、运用竞争激励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10篇

[关键词] 培养 自主学习 兴趣

引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对于语文学习缺乏自主性,特别是有些学生在语文下了功夫,但是学习效果总是进步不大,因而觉得语文枯燥无味,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现阶段,只有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才能有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据调查,农村初中生与城市初中生相比,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只是50%左右,而城市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有85%以上。目前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教改意识不强,教改力度不足,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部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不可能对语文有较强烈的渴求。

(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农村初中的不少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主要情况有:

1、教改意识不强,教改力度不足。

2、没有从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以应试教育为主。

3、课堂教学缺乏恒之有效的质疑问难一环。

(二)语文课外活动的机会少

我们农村初中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受语文能力训练外,对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某些课外活动,没有教师的统一组织(与安全问题有关),课外布置学生,这样,学生兴趣何在呢?

(三)应付式的教研活动

据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调查,对于镇、校两级的教研活动,语文教师的教学既无传统特色,教改气息不浓。当然,也有些教师默默无闻地潜心于教学研究,但终因孤掌难鸣,不能形成相当的氛围,也难对全局以影响、推动作用。

二、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情感,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丰富多彩,我认为最为可行的是教师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其实语文有着其特殊的吸引力。

如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有些单元的编排有不同情感的挖掘,第一单元的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诱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探究;第四单元的课文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从而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最后两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

总言而之,我们对教材中优美的事物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然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最终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

(二)通过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的兴趣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在日常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善于充分寻找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这种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赏识去表扬这些质疑的学生,只是平常的一句“你提的问题很好”,或“你的想法真棒”等的话语,鼓励学生,就会引起共鸣,就会逐步形成在课堂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发挥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自主学习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

1.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加强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认为自主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另外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实物投影等,创设课堂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大家通过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人接受,也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真正学到如何交流与合作、现代人基本素质――善于交往、相互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2.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如演讲、朗诵、小品等)。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又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少,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使语文学习的探究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变得生动活泼,如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加以研究讨论,以便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一些对歌方式的深入了解。

3.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逐步培养对语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要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逐步培养对语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11篇

一、教学要求――阶段性

所谓阶段,就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所划分的段落。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大纲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和“基础知识”以及“思想教育”各方面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这些要求通过教材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总揽初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从全套教材的总体构思来看,“阶段性”这一特点是十分突出的。

二、单元构建――综合性

所谓综合,就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特点的主要凸现是基本训练的统筹安排。就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基本训练是主体。第一阶段侧重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着重训练记叙、说明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使第一阶段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加深;第三阶段着重进行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训练,落脚点在实际运用上。这种“总――分――合”的统筹安排基本上展示了它综合性特色的基本轮廓。

再是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初中全部教材共40多个单元,在表达方式的安排上异常活跃。在这些单元中,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各占6个单元,小说2个单元,戏剧1个单元, 文言文3个单元,古今诗词2个单元,其余多个单元均根据单元需要安排有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如第三册第一单元,这是一个融记叙、说明两种表达方式并由记叙文向说明文过渡的过渡性单元,其记叙和说明的对象都是桥。《中国石拱桥》着重说明了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北京立交桥》侧重描述了桥的美丽风貌;《短文两篇》和《巴黎的桥》则以深情的笔触讲述了有关桥的故事。读了这个单元的课文,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关联与区别是不难把握的。

三、素质教育――全面性

九年义务教育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义务教材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具有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在整个义务教育中,语文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在这套教材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四、语言训练――科学性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任务的基本点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其科学性主要在于:

1.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体以及语言与社会、 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等。这套教材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渠道是多向的:有在教读课文之后分点介绍的,如语法知识;有列于单元集约之后的,如写作知识;有写成知识语文附录于课本之后的,如阅读知识;有点缀于注释之中的,如文学知识;有近似于知识卡片穿插于单元教材之中的,文史知识等。这样安排,其科学性是自不待言的。比如语法知识,栖身于教读课文的基本训练之中,做到了难点分散;综合于每册课本之末,相对集中。先分后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语言能力。即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语言教学的着力点是促成 学生将所拥有的语言基础知识转化成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吸收和表达两个方面,前者含读、听两项,后者含写、说两项。这套教材在语言能力训练的安排上是颇具匠心的,而且均以语言基础知识为依托。《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的语言能力训练共18项,写的语言能力训练共13项,听的语言能力训练共7项,说的语言能力训练共8项。全套教材的语言能力训练都据此而循序渐进展开,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语言训练序列。

3.语言文化素养。语言与民族文化唇齿相依,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套教材在课文中、在注释中、在卡片中、在知识短文里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语言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虽然不是重点,但也不能忽略,适度开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华民族运用语言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审美情趣、民族品性,从而增进语言文化素养。

五、走向生活――导向性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商 教学辅助

情商是和智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讲,情商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情商良好,回答某个问题、完成某项研究,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学生若想更好地学习功课,智商状况固然关键,而情商表现水平亦不容忽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应明确一个道理,即若想让学生把语文学好,就要有效利用情商这一因素,全面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使之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相联系,从而保证语文教学的生动化、生活化。

一、从教材里面找出情商因素

对教材中情商因素的挖掘,是用情商培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初始步骤。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有人生体验的内容,也有挚爱亲情的内容,还有人和自然、咏物抒怀等方面的题材。综观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使教师拥有了较多的情商素材。比如,在学习《七律・》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通向理想之路并不容易,其间要历经许多苦难,只有像英雄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走到成功彼岸。再比如,学习杰克・伦敦的作品《热爱生命》一文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提炼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对于生存和死亡的选择,人性深处蕴含着更闪光的东西,这都是生命的坚韧、人生的顽强!

宋代范仲淹在作品《岳阳楼记》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句话作为情商因素的应用引导,先从书面上对这一名句加以解释,使学生产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再说明:“关于岳阳楼的诸多诗文中,为什么只有这句话能够历久弥新、传诵不衰?其深层原因在于作者的思想境界比普通人更高。”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作者能产生这样的想法确实难能可贵,进而将情商教育引入实际中来:“我们都应当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承担起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有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志向。”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利用阅读、讲解、分析等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彰显,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学生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总之,语文在人文性方面的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素材,若想用对情商的培养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步,教师一定要将这些情感素材真正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如临其境,达到和作品及其人物同悲欢、共喜乐的状态,这也为情商因素的理性发挥与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让情商因素得到理性发挥

让情商因素得到理性发挥即研文入“理”,促进情绪激发。人类个体情绪是会随时改变的,而情商优异的关键点就在于可以妥善处理与调节自我情绪。对于初中生而言,情绪易发生波动变化,即使最初对语文怀有兴趣,也可能因某种情绪的出现,而使之兴趣丧失。因此,为达到培养情商、利用情商的目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情商因素,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这些因素。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带领学生对教材文章进行深入理解,使学生掌握理性与感性兼备的知识及其对知识接纳的手段。怎样用简单而有效的办法让学生与教材情商因素发生接触?第一种方法是朗读法。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寻找情商接触点,自然要借助反复朗读这种简单而实用的策略。无论是诗歌,还是抒情散文,这种方法都较为适宜。比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学生通过诵读,能很快地寻找到。第二种方法是提示法。有一部分文章,仅仅依靠朗读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教师一定要适时加以提示,向学生询问“这部分内容着重讲了什么”“重点探讨了什么”“评论部分在哪里”等。第三种方法是选择法。教师可以先选出易于出现混淆的几点内容,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如对于相对复杂的议论文,这种方法就较为实用。这一类型的文章,知识较为系统,教师应首先对知识序列加以明确,使文章的重点突出。在设置选择问题时,既不能过于高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应当使学生在选择时能够由理入情,且使良好情绪得以长期而专注地维持,为促进语文课堂效益的真正提高而奠定基础。

三、使情商因素运用于语文实践

以情商因素为纽带,将所学内容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这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最重要一步。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教材中的情商因素提炼出来,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达到融会贯通,还要让这种融会贯通继续下去,使之走向生活应用与学习实践。比如,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其中的情商因素并不难找到,文章一共分为九段,结构为“总―分―总”形式。开头总领全篇,接下来分别论述了敬业与乐业两个论点,两个分论点属于平行写法,最后则是对全篇的总结,也就是情商展现的关键点。整篇文章条理明确、纲举目张,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很快接纳了其中的思想观点。而此时并非意味着整篇文章的讲解就真正完结,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文章思想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继续思索并展开讨论,让学生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进一步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我国传统文化涉及等级色彩,倡导官本位,蔑视普通职业者和劳动者,人们纷纷将读书做官、显亲扬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然而在当今时代,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应当以梁启超的启发为参考,真正做到敬业乐业。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诸多文章,都可以用理论联系实践的办法,将情商因素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语文学习技巧。

除了利用教材素材联系生活以外,情商应用的另一个渠道就是作文。作文指导过程得当,同样能使情商发挥其促进作用。初中生的思想相对稚嫩,情绪易出现波动,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因此,教师基于情商发挥的作文指导必不可少。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或者周记,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

第二,关注作文评点过程,作文能够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而教师的评点更能使这种自我意识同教材发生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第三,关注正面鼓励策略,用正面鼓励的办法,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所接受的情感在作文中间接地展现出来。

四、结语

我们可以把情商看成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把情商看成是一种技巧,它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小视。相信情商所具有的创造力,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被教师恰当应用,一定能起到提取教材人文因素,磨炼学生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颖.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4(12).

[2]张月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商培养微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1).

[3]马俊峰.浅谈学生语文“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