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时间:2022-10-16 07:3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历史材料 资料整合 学习能动性

首先,不愿读书。表现在学生连作为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资源――教科书都不熟悉,对于单元引言、每课的引言、楷体字、教材配备的图片、黑体字、引用的名人名言或者材料,根本不细看,或者就没看,更不用说课后解析与探究、知识链接、自我测评、活动建议。即使看也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每次组织的大型考试中,出错最多的题目基本都是教材中的原材料或原始内容。

其次,不会读书。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对文本缺乏认真阅读、理解和质疑。我们要求学生预习,预习的时候标注,但学生只将认为重点的教材内容用横线画出,甚至将整段整段内容全标画出来。不会使用也不知道使用不同符号,如横线、曲线、着重号、框圈等进行区别,即便用了,使用的标示符号也不够规范、清楚。

再次,不善读书。我们在预习案中将教材问题化,进行了整合,但学生预习的时候或者总结自学检测、解析与探究答案时,往往从课本上找不出或找不准,不会分析教材内容,更不用说概括和总结。即使部分答出来,语言也不够精练、不准确、不会使用历史专业术语、不会找文中关键词或中心句。

最后,不会思考。虽然有的学生也看教材了,但是只是看了一遍,提不出但确实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疑难”的问题,对疑难“熟视无睹”。

尽管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但教材还是教学重要资源,首先要读懂教材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只要教材真正弄懂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基本达到了。至于拓展必须紧紧围绕教材适度拓展,或者相关知识、材料补充,目的是理解教材服务。所以读懂教材首当其冲。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文本材料呢?

全面把握,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自觉内化教材。要内化教材,提高教材利用率就必须学会做好笔记。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画符号,书旁写提示,本上写笔记。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学校提出学生的“三宝”之一的双色笔,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画横线,必须准确记忆的用双横线表示,三角符号表示关键性的字词,加问号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圈注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竖线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写提示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加解释写评语。还要让学生对教材内容阅读全面到位,指导学生完成对教材每一部分的理解和运用,包括引言、正文和课后练习。利用正文阅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通过课后“知识链接”等拓展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运用课文每一个关键环节中设立的“学习思考”及在课后设置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反思阅读漏洞,发现疑难。

用好导学案。导学案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反映,将教材知识问题化。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指导,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另外可以提供材料,组织讨论和探究,适时启发点拨,及时评估矫正。编制反馈练习,设计课后延伸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变被动为主动,从“教”为重心转移到“学”为重心,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想读、细读、深读”。

整合归纳,动手设计知识结构或者思维导图,在自我总结中提升阅读能力。在系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阅读内容重新整合与归纳,找出知识点之间、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同特点等规律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或者思维导图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自我构建的有效手段,结合每节课导学案后设计的“我的疑惑”和“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本节内容,提升思维层次。

第2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途径之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个突破口。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弱,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遇到问题时,也很少自己去解决。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为什么在实际阅读中问题意识不强呢?从学生方面可以归纳为:阅读不用心、目标不明确、意志薄弱等。他们不是知难而进,而是知难而退。而这些原因与教师的阅读教学不无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实施创新教育,我总结出分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两个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

一、低年级侧重培养创造品质

教师运用此法教刚入学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法,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此法时最好将学生异质分组,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互说,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贯穿其中,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教――扶――放”和讨论学习中培养了创造品质。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示范性地教给学生学法。通过以下4个问题进行教学:1.看图想象并说出有关小蝌蚪的样子;2.读文圈出写了谁,用波浪线画出小蝌蚪和它的对话的语句;3.小组讨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4.感情朗读。虽说问题及教学思路较简单,但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迁移、合作、积累语汇和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前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学法,即通过上述4个问题运用了“想、画、议、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总结之后马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扶”中学习,待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可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完成。此时,学生可根据教师教给的学法通过合作学习和自我总结、自我发现、自我创新。此教学模式使低年级儿童在模仿教师教给的学法时,有目的地学会了自学方法,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开发。

二、中高年级侧重培养创造思维

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并初步具备了创造能力,这就为中、高年级的创造思维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可以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没有疑问的情况下从整体着眼指导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疑问。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在感悟中学,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教学《颐和园》一课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文章看上去似乎简单,实际并非如大家想象。所以,我先安排一个自学质疑的环节。此环节分五步进行:1、读――读全文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思路。2、画――画出不理解的词句。3、想――想想课后思考题,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4、记――记下发现的疑难问题。5、问――把疑难问题提出来。由“无疑”到“生疑”这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飞跃。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进行筛选,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颐和园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学生异质分组后,让学生紧紧围绕“美”、“大”先进行小组学习,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释疑。这时把书中描写颐和园的“美”、“大”的词、句、段朗读。也可以谈好词、好句、好段的作用,教师适时补充,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充分理解了颐和园的“美”、“大”了。由“无疑”到“生疑”这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飞跃。学生自己找答案――释疑。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调动,思维比较活跃,特别是“无疑――生疑”这个过程,这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方法。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它时刻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在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很多途径。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深入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王俭怡,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实验小学教师。

第3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

3.初步尝试写作小论文。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开篇激趣

(课间由几个美术爱好者创作《月夜水乡图》、《赵庄社戏图》、《归航偷豆图》作为背景。)

1.音乐感染。

播放歌曲《童年》,学生可跟着哼。

2.导语引情。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在那时可以欢歌、可以笑语,犯一些不大不小的错误也没人追究,真的天真烂漫。甚至可以跑几十里路,只为看一出戏。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的《社戏》,相信大家能找回童年。

【解说:人都是艺术家,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图画美、音乐美能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为学生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阅读感知,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顺情节脉络。

2.简要复述课文。

三、自主选题

1.为学生提供探究课题。

投影课题:(1)思路剖析;(2)童趣感受;(3)真情感悟;(4)景物赏析;(5)语言品评;(6)人物鉴赏;(7)社戏考证(看社戏的时间、社戏演出的内容等);(8)反思评价(对本课是否有修改建议);(9)亲身实践(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写这个主题作文你会怎样来写)。

2.除此之外,同学们也可以另外确定探究课题。

3.探究相同课题的同学分为一组,4~5人为宜。

四、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1.老师简介“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小组讨论确定开展研究采用哪些方法。

2.老师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必要资料。小组若需要可到图书室及网上查阅。可参考的资料有:《越谚・风俗部》、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周作人的《鲁迅小说的人物・地方戏》、徐金的《鲁迅和绍兴戏》《朝花夕拾》的《小引》、《名作欣赏》中有关《社戏》鉴赏的篇章等。

3.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4.老师可参与讨论。当学生活动难以进行时,教师适时进行思维方法上的开导。

【解说:学生起步阶段,需要教师帮助搜集资料、查阅文献,以便他们在短时间内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适时适度介入讨论,要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

五、论文写作与评比

1.小组拟出研究性论文提纲,并讨论修正。

2.小组集体写作小论文。

3.写好论文后,小组开展互查、互评、互帮、互学活动。

4.把优秀论文拿到全班交流,并评奖鼓励,最后收集到《班级月刊》里。

【解说:论文的写作、交流、评奖、收入《月刊》等系列举措,能培养写作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增强成就感。】

六、反思总结

1.小组自我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也可为别组总结。

2.教师总结。

(1)教师提出学生对本课某些知识理解的偏差,并根据学生探究掌握的情况作适当补充。

(2)对合作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第4篇

1.课程开发背景

2013年8月,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申报的《思维可视化》被正式批准为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项目。“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项目,是基于未来社会需要培养既有现代化知识又有创新能力,面对未来未知世界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智慧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而设计的,它将充分依托思维可视化技术来创建未来课堂,以促进学生学习力提高为最终目的。作为一个综合性教学实验项目,它将最大程度地整合高中阶段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维开发及思维科学、心理科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等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并以整合高中各学科课程资源为抓手,结合人生规划与心理辅导等课程,使原本相对独立、固化的学科思维方式,纳入、糅合到学生思维能力科学训练的体系中来。依托学生思维可视化学习力提高训练课程这个学习新平台,在构建和完善学生基础知识概念和基本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探究、团队合作等学习能力。借助学生思维可视化学习力提高训练课程,可以打通各学科学习的思维隔阂,为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创新人才构建新的育人模式。实验项目将重点构建起“思维训练”、“云课堂”、“心理测试”、“创意学习”等四大课程体系。

为顺利推进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建设,让学生了解思维可视化这一思维及学习方式,学校准备开设《思维可视化》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训练。本课程通过学校开发的“思维可视化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思维可视化的基本特点,并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科学习中能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思考及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经过一年的建设,我校基于云计算和移动技术建立起来的“云课堂”已基本建成。这为开设《思维可视化》课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教程主要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高一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思维导图及学习技巧》,旨在让零基础的学生对于“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大脑思维方式”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掌握简单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为其他学科使用思维导图打好基础。

2.课程实施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使高一年级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技术进行信息加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记忆、思维的训练课程,系统地掌握记忆方法(关键词链接、图像链接、归纳记忆、分类记忆、思维导图记忆、图示化记忆、分解记忆等)和思维方法(发散、聚合、辩证、递进、转化、创新);并能为其他学科使用思维导图打好基础;并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了解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作用;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手工和用软件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能将传统线性笔记转化成思维导图;能用思维导图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自己总结的方法,理解基本知识点;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选择恰当的软件及工具,绘制思维导图;能通过小组协作、自我总结,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采用恰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及作品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思维导图的内在涵义,形成和保持对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探求欲,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究自己大脑思维方式的习惯;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对于活动过程及作品,能客观地进行自评和互评;能遵守云课堂的各项规章制度,负责任、安全、规范地使用课堂中的各种软硬件,养成爱护公物、健康使用网络信息的良好习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思维可视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目标层面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

3.课程实施方法

针对高一学生《思维可视化》概念零基础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采用“教师教+学生学+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学习,达成课程目标。

对于思维导图及思维的一些基本概念,由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实际例子”让学生对其有个基本的了解;绘制思维导图建议由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等辅助方法让所有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带其他学科笔记,将其转化为思维导图,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思维导图与传统线性笔记的区别与优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云课堂”的硬件优势,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作品的展示与上传,可通过HiLearning互动软件实现;对于小组协作过程中的作品的评比,可以通过HiLearning软件中的IRS功能实现;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可利用云课堂四块电子白板的“异屏方式”向学生展示和推送不同的内容。

课程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

(1)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状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课或活动参与程度及表现进行评定,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35%。

(2)小组协作评价:通过自评与小组组员互评,对学生协作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15%。

2.学生作品评价

(1)教师对学生作品评价:教师对学生每件作品进行评定,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35%。

(2)小组成员评价:对于小组协作任务,由小组成员对组内作品进行评价,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15%。

课程内容及计划

第一讲 思维可视化与云课堂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云课堂初次开放,对于师生来说,是全新的,从未接触的,所以必须利用开学第一课给学生一个熟悉的机会,包括云课堂的使用规范、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3.教学目标

(1)熟悉云课堂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云课堂使用规范。

(2)了解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3)了解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及计划。

4.教学内容

(1)云课堂设备简介,云课堂使用规范。

(2)平板电脑的使用方法。

(3)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4)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及计划介绍。

(5)确定分组及分组要求。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平板电脑、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Hiteach/Hilearning互动软件等)。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快速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良好:能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一般:能基本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较差:不能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第二讲 认识大脑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要了解思维导图,必须先从了解大脑的结构、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开始。本节课内容从上述几个知识点讲起,帮助学生对大脑及大脑思维方式有个基本的了解。

3.教学目标

(1)了解大脑的基本构造。

(2)了解左右脑各自的功能。

(3)了解大脑的思维方式。

(4)了解大脑的潜能。

4.教学内容

(1)大脑的基本构造,大脑结构图。

(2)左右脑各自的功能,左右脑功能图。

(3)大脑的思维方式,左右脑分工图。

(4)大脑的潜能――人人都有潜能。

(5)开发大脑潜能的办法。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快速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良好:能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一般:能基本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较差:不能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第三讲 初识思维导图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从本节课开始,正式进入思维导图的学习。对于对思维导图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必须先使他们对思维导图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才能深入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及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本节课意在带领学生认识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与传统线性笔记的区别,思维导图的优点等,为绘制思维导图打基础。

3.教学目标

(1)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2)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

(3)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4.教学内容

(1)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并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思维导图的优点:实验证实,思维导图是一种最佳思维方式。首先,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我们的观点自然地在图中表达出来;其次,思维导图能增强我们的记忆;再次,思维导图还激发了我们的右脑。由于我们在创作思维导图时还使用了颜色、形状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右脑负责的就是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能大大加深我们的记忆。把关键词、颜色和图案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强迫我们使用视觉感官来增强记忆。

(3)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良好:能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一般:能基本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较差:不能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第四讲 绘制你的第一张思维导图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对思维导图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就可以动手绘制思维导图了。本节课带领学生一起绘制人生中的第一张思维导图――水果。从易到难,绘制比较简单的思维导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为之后的课程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

(2)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绘制方法。

(3)能绘制出第一张思维导图――水果。

4.教学内容

(1)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中心扩散型。

(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①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水果”的图像。②从“水果”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支代表你关于“水果”的主要想法。③在每个分支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并在每个关键词旁边画一个能够代表它、解释它的图形。④根据你的发散性思维,从每一个关键词上面发散出更多的分支。循环第3步操作。

(3)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4)绘制思维导图注意点:尽可能多地使用图形,每个关键词用一个图形表示它;每个分支用一种不同的颜色;分支越往外扩散越细,中心分支是最粗的。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水彩笔,画图本。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能完整地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良好:能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能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一般:能基本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基本能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较差:不能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不能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附学生作品:

第五讲 图像的力量

──思维导图绘制练习一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思维导图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不但调动了左脑的逻辑思维,而且激发了右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的左、右脑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记忆力,也使大脑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本节课内容就是从图像出发,训练学生习惯于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从而更大程度发挥大脑潜能。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2)能深刻体会图像在思维导图中的作用。

(3)养成在思维导图中多用图像的习惯。

(4)牢记思维导图的绘制注意点。

(5)在小组协作中能充分融入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4.教学内容

(1)图像辨别测试――人脑对图像有特别强的记忆力。

(2)思维导图绘制方法――进一步掌握。

(3)绘制“家”的思维导图――养成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4)小组协作,评选出优秀作品和较差作品。

(5)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点,绘制过程中的不足。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完全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良好:能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一般:能基本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基本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较差:不能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不能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小组协作评价:小组优秀作品为优秀,小组最差作品为较差。

附学生作品:

第六讲 关键词的提炼

──思维导图绘制练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思维导图中每个分支上的关键词都必须是精准的,但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往往不会提炼关键词,每个分支上都是大段的文字,这对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大脑的记忆力都是没有好处的,故本节内容专门训练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能深刻感受思维导图中关键词精准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方法。

(3)能自己分析文章,转化为思维导图。

(4)熟练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4.教学内容

(1)理科笔记中简短语句的分析,关键词的提炼。

(2)文科中利用“精准三法”(抓头尾,观重复,做总结)分析重点,提炼关键词。

(3)学生操作练习:“野外迷路指南针”,分析重点,提炼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水彩笔,画图本。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分析文章重点,准确提炼关键词,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良好:能分析文章重点,提炼关键词,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一般:能简单分析文章重点,提炼关键词,基本能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较差:不能分析文章重点,提炼关键词,不能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附学生作品:

第七讲 思维导图绘制技巧

──思维导图绘制练习三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在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后,回顾并展示学生以往的作品,从中找出优点和缺点,总结思维导图绘制的技巧,为思维导图实战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之前几堂课的作品中找到绘制的不足之处。

(2)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

(3)小组协作,能自己策划并绘制一次“周末旅行”的思维导图。

4.教学内容

(1)展示学生以往的思维导图作品,通过分析找出不足。

(2)总结思维导图绘制技巧。

(3)小组协作:策划并绘制一次“周末旅行”的思维导图。

(4)展示小组作品,评出班级优胜作品。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小组协作评价:小组自评及互评。

附评价量表:

姓名 分工 参与度(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作品等第(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备注

第八讲 文科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实战练习一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主要应用就是学习,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故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就要运用到笔记中去了。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将现有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然后自己总结归纳,分析重点绘制思维导图。文理科内容不同,特点也不同,所以文理分科练习。

3.教学目标

(1)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

(2)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3)组内评出优秀作品和最差作品,给出修改意见。

(4)在小组协作中能充分融入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4.教学内容

(1)从自己带的笔记中挑选1~2个知识点或章节内容。

(2)将挑选的内容转化成思维导图。

(3)小组自评与互评,选出优秀和最差的作品。

(4)修改作品。

(5)班级内评定优胜作品。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良好: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一般:基本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基本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较差:不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不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小组协作评价:评价量表

第九讲 理科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实战练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主要应用就是学习,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故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就要运用到笔记中去了。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将现有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然后自己总结归纳,分析重点绘制思维导图。文理科内容不同,特点也不同,所以文理分科练习。

3.教学目标

(1)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

(2)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3)组内评出优秀作品和最差作品,给出修改意见。

(4)在小组协作中能充分融入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4.教学内容

(1)从自己带的笔记中挑选1~2个知识点或章节内容。

(2)将挑选的内容转化成思维导图。

(3)小组自评与互评,选出优秀的和最差的作品。

(4)修改作品。

(5)班级内评定优胜作品。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良好: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一般:基本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基本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较差:不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不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诱导;支架;课堂形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26-04

学导课堂是在“以学为主”教育思潮和相关理论指导下,经过12年实践研究总结形成的整体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导课堂即基于预学,恰当指导。基于预学,从学习结构上保证以学为中心理念的实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恰当指导,从“为学而教”的层次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主导地位的不削弱,学与教双主体全面得到落实。

一、学导课堂的内涵

学导课堂实践操作四要素包括“预”“展”“评”“练”,它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过程,展中有评、评中有展,练中有评、评中有练,绝不是线性、割裂呈现的。(如表1)

二、学导课堂的关注点

“学”“导”的关注点很多,围绕当前学生比较缺失或者比较重要的点来研究与阐述。从“学”发出思考,“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体现3个基本点――学问、学研、学评,从“导”出发思考,“导什么”“怎样导”“导得如何”确定3个基本点――导疑、导思、导练。(如表2)

三、“学”的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学”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的评价对象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尤其要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掌握了这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理解、数学方法和数学意义,更为隐性的“知识”衡量。学生知识技能练习中的错误,应成为知识技能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清晰、正确的知识能力。简单地陈述关于某个概念的定义,是不足以有效地评价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的。学导课堂让学生有准备地走进课堂,较好的途径是通过计算、动手操作、画图等数学方法,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发展数学能力。

2. 信息交流与促进提高

学导课堂有预学作为背景,师生课前收集素材,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学生带着自己的数学理解进行课堂学习。他们占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每一个学生站在不同层次的数学水平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展示的平台,形成不同方式与数学水平的展示,让学生主动表述信息,展示个性理解,或在小组交流,或在全班讨论,学生会有所比较与察觉,建构完善自己的数学能力。根据互动信息,帮助学生发现解题策略、思维不足,在交流争辩中发展,在相互补充中提升,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里,不仅注重学生所获结果,更在于促进学生认知的自我建构、数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3.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也是评价学生数学发展的重要指标。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的要求。学导课堂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采用不同阶段与不同水平的问题解决。因不同问题的功能有所不同,同一道问题的呈现与解答本身也体现不同层次,评价要指向每一个具体学生。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与深刻性,指向具体情境下的问题思考,强调在问题解决问题中的新发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合作和推理,调查与研究,统计与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传统教学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是与例子结合在一起的,对策略本身关注不足,对“学”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策略的自我总结、反思回顾。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创造能力与他对数学的认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发展直接相关,这种发展不是割裂的,而是共同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学导课堂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推动力。这种激励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优秀学生的反馈与激励,给“优秀生”一个自我展示、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受到良好促进作用;二是对“学困生”的激励,学困生有一定障碍,缺乏自信,教师要善于从学困生的反馈中敏锐地捕捉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学习的希望,同时,让“优等生”进一步帮助他们,实现共同进步。学导课堂提前了解学生数学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诊断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困难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个别化教学策略。

当然,学导课堂“学”评价点还有很多,我们简单梳理了一张表格,借助具体的课堂观察,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真正实现评为学服务。(如表3)

四、“导”的评价

与传统的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学导课堂提前让学生进行认知的自主建构。如果说认知主义的学习观主要强调理解和发现客观现实,建构主义者则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这些观念为学导课堂“导”的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是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对“导”的评价,首先关注学生的“学”的深度。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信息的传递是自我深度建构,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深入探究,才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积极主动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与爱好,爱学习才能学好习,教师的“导”更多的是帮助学生爱上学习,对“学”本身产生兴趣,在深度的问题研究中形成对数学的情感态度。

比如,对于《圆的周长》一节课,在展示环节,教师提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前研究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圆的周长》,我就想知道什么叫圆的周长。”“我想知道怎样去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学会了三种方法。”“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圆的周长,小组讨论了两点。”教师小结:“非常好,我们就开始进行展示研究成果吧。”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说一开始就是由学生自己参与研究和确定的。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成果,引领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顺利完成问题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2. 是否保持多样开放的互动交流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通过有意义的共享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学导课堂的交流是多向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情境中,不同认知背景的学生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全班展示交流等。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相互补充与提高,教师由言语权威走向学术权威、个人魅力权威。教师始终要做好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指导者是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关注学生的问题理解,形成思考问题方法;帮助者是创设不同情境与不同氛围,让学生畅游于学习的海洋;合作者是要蹲下身子,走向学生中间,发现他们的困难,提供自己的参考思路。保持多样开放的互动方式,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数学知识的不断生长、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

3. 是否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素材

学导课堂让学生提前预学,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应取于现实生活与教材的二度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价值,教师应利用不同素材中提供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去分析、思考,提出假设,检验结论,得出规律。学导课堂不是机械、简单地预学,更多的是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旧知水平,灵活开发学习素材,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当把学生置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时,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后,展开小组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探究,在互促互进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解决方向,再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形成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当然,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丰富已有学习素材;通过书面整理,形成一些信息资源;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形成经验感悟,等等。不同环节的思考与探索,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4. 是否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和适度空间

这里的充足时间体现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与研究,这也是学导课堂的优势之一,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时间保证,克服了课堂时间有限的障碍。当然,提供的学习素材要有“质”与“度”,让大部分学生用较少的时间达成最大的效益,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总量。这里的空间包括学生在班级中座位的排布,也包括相对固定时间里自我独立学习的空间。传统的座位排布是插秧式,它的优势是学生能够面向教师,黑板上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缺陷是每一个学生常常是孤立存在,生生之间的相助不方便。如果把异质的学生编排成不同小组,从空间上形成团体编排,学生会从小形成团体意识,遇到学习障碍也会及时寻求帮助,与他人的思维互助过程中发展思维水平。这里的自我独立空间要求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我学习的空间,在相对安静与有限空间中深思,这样学生的思考才能深刻,交流的内容才会多元有效。

5. 是否引导学生多元理解与反思

学导课堂关注学生的理解,不仅仅是知识的表面表述,更多的是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不同思考。我们可以多方位判断: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知识;学生会用学过的知识做出一些假设、判断与推理,解答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变式;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等等。鉴于学生不同的理解水平,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需要充分重视学习过程的生成,有了充分的学习过程,学习的结果就可以预期。学导课堂追求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反思中形成对问题的见解,达成问题解决过程,提升数学的思维水平。这里,包括对他人问题的反思,“他是怎样想的”“这样想的道理是什么”“还可以怎样去想”等,还暗含着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想”“我的想法是最好的吗”,通过不同水平的反思,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反思习惯。数学问题的理解是通过不同层级的比较形成的,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提升可以借助反思不断深入,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的哲学思考。

6. 是否存在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

民主的学习氛围是积极体验过程的保证,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操作探究,主动展示,师生、生生的和睦,学生感受学习过程的真实与快乐。保持学生的学习错误是积极学习过程的剂,学生学习过程犯点“错误”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对问题的错误理解,正是他们学习的困难所在,教师要正视学生错误,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若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们毕竟是未长大的孩子,“问题”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多样性激励评价能够促进学科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进行表扬,“你发现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规律”“你这个方法与众不同”;可以对学生表现的思维、语言表达进行评价,“你的回答真棒”“你思路非常清晰”;还可以对小组间的合作进行评价,“这个小组合作能力最强”“他们小组善于利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受表扬的学生学习热情更高,学习信心更强,优势的强化效应将进一步放大。当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要具体真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真意切,保持学习过程的积极愉悦,又充满挑战。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28,246.

[2] 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第6篇

一、确定了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并步完成了教与方式的转变。“引情导学—合作探究—展示 —展示提高”的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该教学模式的提出、实践、探索、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动态地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5个环节。“引情导学—合作探究—展示提高”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起来,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自主性学习、互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

1、自主性学习: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方法、要求)——自学(让学生明确问题看书)——自主练习(学生做自主性测试题)——学生质疑。

2、互学习:组内交流(学习中的体会与收获、终点与困惑—互助答疑(生生互动)—点拨、升华(教师总结、归纳、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方法、技巧等)

3、反思性学习: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小组反思(互助解答)集体反思(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学习中的得与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针对上述问题)

4、练习性学习:教师进行精选练习(教师集体备课,选择针对性较强的题目,确立删、留的依据:练习设A、B、C、D四个梯度,分层施教)——学生练习(所有同学必须独立完成A、B类题目,自选C、D类题目,分层施教)——交流质疑(思维的障碍)——教师重点点拨(总结规律、解法或技巧)

5、补偿性学习:反思测试或练习中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自主学习—补偿性测试题(若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则进行同类问题的拷贝,由教师拟题;若为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则可由其自拟自测,或小组内互测)

三、高效教学模式在几何课上的应用。该高效教学模式可以应用到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下面笔者以几何课上“矩形的性质”的教学为例,说明该模式的应用过程及成效。

1.引情导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语言表述、图片展示、播放音乐、点击视频等方式;出示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分发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师(出示一个矩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是怎样定义的?生: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图形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四边形呢?生:长方形,平形四边形。

师:都正确,这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小学中又称为长方形,现在我们把它叫做矩形

板书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形四边形叫做矩形

师:从定义上看还有另外的说法吗?

生:有一个角是90度的平形四边形是矩形。

师:很正确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展示了矩形的图形后,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并结合已学过平形四边形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认为矩形有哪些部分值得我们研究?生:矩形的边、矩形的角、矩形的对角线等,同学们积极讨论并发言。)

师:矩形的边有什么性质?生: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师:哪些同学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板演在黑板上,并且师(环视,百分之八十的同学举手)简要说明理由。生A:AB平行且等于CD ;BC平行且等于AD。口述证明过程

师:非常正确。那么角有什么性质呢?(下面合作探究,大部分的同学举起手来)生B:四个角都是直角或者四个角都是不是90度或说四个角相等

师:请上台结合图形板书因果关系;生C: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等于90度。师:非常正确,那么矩形的对角线有什么性质?生D:因为矩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对角线还有其它性质吗?(学生相互对视后看黑板上的矩形图);生E: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师:对(将矩形图擦去一半提到一个直角三角形)问学生:BO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什么线?学生活动,交流后并回答。中线

师:非常正确。提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蓝色字迹描述的知识点

师:板书知识点后问学生,同学们理解吗?你会证明这个性质吗?(同学们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3分钟后大多同学举起手来等待老师检查,同时多媒体显示证明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结果,并用归纳法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在下面尝试)

3.自我总结,交流分享。最后,老师请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记录点滴心得,填写成长日记。老师说:“今天你学的快乐吗?今天你有收获吗?你对数学感兴趣吗?”同学们认真地完成日记,并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同学们分享了感受和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养成了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

第7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巧妙整合;探究

化学在高中阶段加入了有机化学的内容,很多同学们由于之前学的都是无机化学的内容,一下转不过思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就会导致课堂萎靡,降低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理论说教,也不能只是企图通过题海战术来弥补不足,我们要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预习导案做好知识衔接,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合作、互动和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全面体验化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将知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到运用能力的迁移。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角度分析一下如何整合提升教学效率。

一、巧设预习导案

学习就是从陌生到熟悉认知新事物的过程,前期需要投入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课堂知识有限,这就压缩了后期的实践探索,导致很多同学只掌握理论知识,却不能及时内化迁移成运用能力。为了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就要学习翻转课堂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预习导案的模式来引导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样课上就可以腾出时间来针对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互动研究和探索。

比如在教学《脂肪烃》之前,我们可以如此设置预习导案框架:①预习《脂肪烃》的教材内容,初步把握各类烃的结构和性质特点;②了解乙炔的制取方法;③通过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烯烃的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④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写在反馈栏…这样让同学们在导案的引导下预习,可以有效规避盲目预习,也便于学生连贯知识,发现问题,有效提升课堂反馈和听课的有效性。

二、收集预习反馈

预习是课堂的铺垫,同学们在预习阶段将发现的问题总结出来,然后课堂伊始我们就要收集他们的问题反馈,这样才能针对性地整合课程资源,设置符合他们认知需求的教学方式。

还以《脂肪烃》教学为例,我先给学生3分钟进行预习反馈,然后我总结出几个典型问题:1.有的同学没能认真按导学案预习对2-丁烯等脂肪烃的分子结构没有空间概念;2.没有在预习导案的指导下具体对比烷烃、烯烃、炔烃等的结构、性质…我们得到这些问题反馈以后,就抓住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就能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分析和指导,让同学们通过具体的知识体验来完成能力迁移。

三、小组互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机化学知识面比较广,化学教材也是例举几个典型来传授化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知识只有经过互动才能拓展和深化,因此,化学教学时我们要能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同学们通过相互启发、相互探索,完成对知识的体验和交流,生成运用能力。

譬如为了让学生形象认知脂肪烃的结构特点,我就设置了分组实验的方式。这样让不同的组开展不同的实验,最后再共同展示实验成果,这样可以有效扩充课堂容量,提升学生的认知速率:首先,我们以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构建相互扶持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内部有组长管理,组员分配对应的任务来来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这其中有的小组用对比实验法;有的组结合烷烃的特点进行实验,有的组用烯烃为例进行实验。最后让同学们分别展示实验成果。这样设置,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认知,还通过对比拓展了知识内容,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典范。

四、专题实践探索

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以后,要想生成运用能力就必须通过切实的实践探索和体验。针对当前高考综合试题越来越重视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结合周边的生活情境来设置综合性化学问题,让同学们去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过程,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习惯。

譬如,乙炔制取实验是《脂肪烃》一节的重点内容,在我们的指导下同学们基本都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流程,待同学们制取成功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然后可以尝试思考,课本中提供的制取、收集及存储乙炔有怎样的优势和不足。在发现不足的地方,要求学生进行改良。这样的课题有很大的挑战性。同学们在好胜心的驱使下,经过思考、交流和实践,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创新性意见。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敢于放开手让同学们深入探索,就能让知识得到扩散,从而有效完成能力到创新的升华。

上文是我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对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化学教学进行的几点分析与探索。总而言之,新课改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整合,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认知。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显出它的单一性、滞后性.信息技术手段适应时代的要求,能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想象创造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主题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采集·交流·想象·评价

信息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认知领域。

在信息技术还未走进教育教学领域之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美术课都是采用“讲授示范、临摹练习”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基本成了被动接受和“依照型”技能训练的工具,其独立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甚至遭到扼杀。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发展,可供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也方便,以环节化和协作化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必将通过技术信息手段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优化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过程”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想象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互动环节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索出了“采集·交流·想象·评价”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教学互动模式,使用方便,教学灵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技法教学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追求逼真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是一种环节式结构模式

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采集· 搜集资料·发现美

这是课前准备阶段,是实施本模式的基础环节。

其中心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与课时有关的资料,在采集过程中发现美。

让学生自己采集资料就是要培养学生搜取信息和发现美的能力。按课时要求,老师提前几天布置采集方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互联网以及校园网去采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自己认为最具有美感特征的资料存入自己的资源文件夹,网上不理想的,他们会到生活中去寻找,寻找到了以后拍成照片,再经过扫描进入电脑,成为资料。整个采集过程其实就是审美过程。因为从动态过程考察,学生审美感受是由直接感知审美对象而发生的。审美对象的形状、色彩、声音、光线、运动、空间变换等感性物质美的要素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直觉感知,但当某几个感性物质美的因素由于自身的排列组合,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整体性反映和学生原有的某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审美能力。

第二个环节——交流·阅读资料·理解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启导阶段。

其中心是:学生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老师启发导入,培养创造思维。

要求学生把自己存放资料的文件夹设置为共享,这样即缩小了学生浏览资料的范围,又缩短了在网上搜取资料的时间,为同学们学习赢得了时间也扩大了知识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阅读”到与课时有关的共享资料。所谓阅读,一般指读书,而在美术教学中,可称之为“读画”。这里所指的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把共享的资料的布局、景物、构图、色彩等通通“阅读”一遍。通过“阅读”促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并由感受深入理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作品的主题、创意、构图、色彩、表现形式等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增强群众意识,取长补短,在众多议论中达成共识,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教师则要帮助学生把对美已有的零星的感性认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美感产生的原因,启发引导他们发展想象思维,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第三个环节——想象·自行探究·创造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提高环节。

其中心是:指导学生针对资料认真观察、讨论、自行探究和掌握创造美的方法、手段进行创作实践。

这一提高环节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形成具有个性的创造方法的集中性思维过程,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运用已获得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获得创造美的能力。因为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主体深入生活积累审美形象的原型,再由审美主体对积累起来的原型进行思维加工,在头脑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然后在审美知识和审美观点和指导下,借助与审美技能将头脑中的新的审美对象“外化”、“物质化”的一个整体阶段。

第四个环节——评价·欣赏评述·鉴赏美

这是本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中心是:检验作品效果,总结创作经验。

这个环节的全过程是:

1、 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把创作过程、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和手段一一告诉同学和老师。也是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决策并获得成功的自我总结。也是后面环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很可能把一件构思新颖但表现效果不佳的作品说得一无是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使学生学习多角度的欣赏和认识同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做法即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学生对同学作品的评价,又让学生学习到了别人的学习经验和创作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培养鉴赏美能力。

3、 教师点评

第10篇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75―01

一、语文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践

1. 先学阶段:(约15分钟) A.引入要注意激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前状态和教学内容设法采用学生喜欢而又富语文性的形式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B. 出示课堂教学目标: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在自学时有的放矢。C.导学: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并出示相关练习以引导学生自学。D.自学阶段: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和教师安排的练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为后教做好准备。在自学环节中,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方式有:事先印好材料人手一份,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

2.后教阶段:(约15分钟)A.互教:会者教不会者;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已经掌握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B.班教:即全班教。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达到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C.导教:即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教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还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个环节教师教的时间依学生疑难多少来定,多则多讲,少则少讲。但讲授时间不宜过长。

3.当堂训练:(约10分钟)A.自练:要求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环节的学习后,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提问、自我质疑,自我探究,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B.互练: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的互检互测的教学活动。C.导练:教师出题引导学生练习。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备课组的几位教师共同努力编写《七年级语文学案》。这样的练习符合实际,层次分明,针对性强,避免了外购资料的一些弊端,达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二、语文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思考

1.加快了教学观念的转变。过去我们备课,主要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学什么,练什么,怎么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迫使我们改变备课的思路与方式。从而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讲为主到学为主的转变,由师为主到生为主的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而这也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11篇

一、“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环境下,高效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的实施,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直以来,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争论的焦点总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开始教师备教案,是以教师教为主,课堂上教师完成自己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后来备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还推出过教师课堂上讲课时间4分钟为最好的教学课堂。但经过长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体现出高效的数学课堂,一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实践者,仍然处于迷惘状态,很难把握“度”。在大量的课堂调研和学生学情调查中显示,以“教师行为”为主导、“讲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阵地,有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小组活动,但很多时候的小组活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教师仍然占据着绝对的控制权。这与新课程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不统一。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观能动的结果,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的。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主人。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需要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培养,需要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教师必须改变“以我为权威”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的引导、调控与矫正,“变灌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作用,达到“主体内化”目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倡导“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文化,就要坚定不移地向以“导”为主的教学宣战,彻底实现两个转变:课堂教学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评课标准由“教师讲得精彩”转变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关注生命成长”。在过去的一学年中,笔者初步实践了利用“导学案”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形成了利用“导学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结合一个导学案《一元一次方程复习1》阐述“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课前准备】

笔者选择的导学案是浙教版七年级(上)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简单的应用。课前,笔者布置了二个任务:(1)让每一个学生围绕复习主题,画出《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知识框架图(每位学生发给一张小白纸);(2)把以前作业中(或其它地方)的疑难问题写下来。通过课前任务的完成,达成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画知识框架图,完善知识结构;(2)通过问题的提a出,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推敲问题的意识,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埋下伏笔。课前一般不先下发导学案,因为很多同学往往拿到导学案急于做题目,为了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为目的会导致上课不认真听。所以往往是另外布置或规定时间完成相应部分马上交起。

【课堂导学】

1、引用情景创设,明确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情境”的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以及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本节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安排了5分钟的个人知识框架图的展示,并让感觉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对知识框架图进行讲解。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互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展示出的结构图不仅完整而且很有创意,有图表形的,椭圆形的,树枝形的……。通过知识框架图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弄清本章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第一部分内容本章的知识结构,可以把自己课前画的结构图贴上去也可以修改后贴上去。

2、利于独立探究,习得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部分,针对以前出错过的疑难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自己亲历亲为的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本导学案中让学生完成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设置了问题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

(1) (2) (3) (4)

(5) (6) (7)

要求学生简单的在每题旁边写上为什么。在完成判断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含有字母系数的含参问题。

问题2: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

变:1: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变式2: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第二部分认识方程的解。设置了以下2个问题,

(1)你能写出一个解为4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变式:你能写出一个解为4并且未知数系数为负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2)已知关于x的方程 的解与方程 的解相等,求m的值。

变式:解是互为相反数时,求m的值。

(3)小明在解方程 时,方程左边的1没有乘以10,由此求得方程的解是x=4,试求a的值,并正确求出方程的解。

此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调动心、口、手、脑、眼、耳等感官,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习得知识。比如在阅读题目时,指导学生学会动手在导学案上用红笔圈关键词;在碰到疑难问题时,用铅笔作标记等。

3、便于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在独立完成导学案的第一第二两部分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自主探究的成果,小结解题思路和归纳注意点,课堂上教师让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成果,并并接受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精彩表现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接着完成导学案的第三个内容是解方程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解方程部分,利用投影展示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好自己出现了哪些错,归纳解方程的注意点:(1)移项时注意变号,(2)去分母时漏乘(3)两边同除以x的系数。

接着往下做,用两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4x-3)-5(3-4x)=7(4x-3)+1学生很快完成了,让学生归纳出常规解法、整体思想,教师强调整体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变式练习:①若1与 的差等于 ,求 的值

让学生回答如何解决,学生碰到了困难,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安静。笔者耐心的等待着,目光不停的在教室里搜寻着,终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会!让我来分析‘先由已知条件列出方程1- = ,这类方程我们没有学过,一开始我觉得好象不能求解,但我想既然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题,肯定能做,所以我结合已知和结论再仔细分析了一下,实际上只要运用整体思想求出x2+x=……,就可以求出最后结果了”。在上题归纳了整体的思想后,学生还是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层出不穷。

4、适于点拨析疑,完善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作了明确的界定: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三者”的确定,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明确规定。“利用导学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在小组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全方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还要大范围的收集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或呈现出的思维亮点,及时有效的进行再备课。当学生经历了自主习得、合作交流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析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在点拨时,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说对的老师不重复。教师的语言用到点子上,提倡质疑问难,真正体现主导作用。比如导学案中简单应用问题,问题:汽车以每小时72千米的速度笔直开往山谷,驾驶员按一声喇叭,5秒后听到回响,已知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是多少米?

教学处理就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让学生分析解答过程,然后笔者对学生疑惑的问题作适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1)画线段图:

(2)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2×(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汽车的速度×5)

(3)列出方程:340×5=2(x+72×5)。

教??点拨:(1)你认为列方程要注意什么问题?

(2)汽车在哪里听到回响?

学生思考,最后学生给出了正确解答过程:

(1)画线段图:

(2)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2+汽车的速度×5,

(3)列出方程:340×5=2x+20×5。

在教师导学生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善于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所以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更不能替代思考,而应该通过关键点拨、引导,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使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明辨是非,获得成功的体验。

5、助于自我评价,总结提升

课堂最后一环节自我评价小结,知识整合提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自我小结和自我评价,可将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刚开始学生小结可能不完整,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帮助修改完善。例如,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本节课复习了基本概念是:

本节课我要注意的事项:

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通过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导学案上的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长期坚持下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最后导学案上有这么一组题:

(1)当x=2时,代数式 的值是10,那么当x=-2时,这个代数式的值_______

(2)如果一个数的两个平方根是2a-1与-a+2,则这个数是______

(3)若 与 是同类项,则代数式 的值是 _________ 。

把前后知识整合,形成网络,得以提升所学知识。

6、益于课后反思,反馈纠错

?n堂教学结束,教师收齐导学案,课后根据本节课学生的导学案上的情况精心设置针对性强,质量高,有层次性的检测题。这样既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学生完成后,,对诊断中反馈的错误结果教师及时进行矫正,对正确的结果,及时表扬强化,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错的题目进行纠错本纠错。

三、“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实践后,可以惊喜的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每节课中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大大的提高,课堂上总会出现精彩的一幕幕,这是以往课堂中很难看到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如何更有效的实践“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编制

“边学边导”离不开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提纲,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有力武器,它将改变教师由设计怎样教[教案],

到设计学生怎样学[学案],使备课过程与思路发生根本的变化;是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依托。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力求导学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梯度性和创新性。

2、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支撑与改变

(1)学习小组的组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学习交流及展示,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更好的保障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应注重学习小组的组建。在形式上,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实践能力等混合编组,目的是能够取长补短,有效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学习小组是一个“荣辱与共”的集体,只有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

(2)独立学习习惯的形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利用“导学案”的课堂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重点关注:①课前导入的问题。课前导入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即将将学到的知识做到心里有数。 ②课堂表现情况。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历程。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观察、思考、讨论等,让学生真正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

3、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产生与利用

第12篇

一、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很多教师已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及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总结并能主动寻求帮助,也不断地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但学生还是习惯与跟着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所学内容照本记忆,并没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原因在于因为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预习、学习和复习,即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此外,一些学生的惰性使得他们更愿意去接受旧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影响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1.学生缺乏英Z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决定语言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当学习者愿意去学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语言学习。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的动机,则语言水平提高较快,反之则语言水平则进步较慢。动机也影响英语语言学习的投入程度,如果英语学习学生的动机被动,则很容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半途而废;还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持有积极英语学习动机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积极活跃,相对英语成绩也较好,反之则表现的被动,害怕老师提问,逃避课堂英语学习活动。

2.有差异性的学习风格。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方式都是不同的,其也会对自主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学习风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有的学生喜欢苦思冥想,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喜欢在交流中学习。只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才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挖掘潜在的学习风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自主学习。

3.缺乏正确的英语自主学习策略。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需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尚未掌握这些方法时,就会越学越吃力,越吃力就越不想学,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就难以提高成绩了。如有的学生未掌握记忆单词的科学方法,而一味地死记硬背单词,时间一长,就将记单词视为沉重的负担继而放弃学英语,有的学生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影响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4.自我控制意识不强。学习中的自我控制是指学习者能够抵制外在干扰,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在学校拥有理想成绩的学生,通常比那些觉得学习不受自己控制的学习者,在控制自己的学习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增加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控制感,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作为一个学生,自己要知道学what、when、where、how等以及可能产生的学习结果。

三、促进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师生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行为,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相互统一的过程,英语教学观念的改变,就应包括教师的观念与学生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成果的评估者等;教学中应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应明白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有效的学习;要改变其依赖教师的局面,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中,学习者是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内。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对不善于学习英语和用英语表达的学生,老师应当给予特别地关心和引导,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英语教师应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故事接龙和角色扮演等,增强学习兴趣。

3.注重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英语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策略训练与指导。如语法学习策略,学名词时教师以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同时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建构思维导图,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现,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再如记忆单词策略,用音素,构词法,游戏或者比较记忆(初中常用动词的过去式及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就可以采用此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