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汽车调查报告

新能源汽车调查报告

时间:2022-03-31 10: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汽车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能源汽车调查报告

第1篇

〔摘要〕以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近几年掌阅、网易云阅读、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应用客户端以及上海、湖南、湖北、

>> 我国移动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 浅析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监理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定价策略在我国服装业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青年旅馆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我国新能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阅读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研究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与分析 浅析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对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浅析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4-30.

[3]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4-28.

[8]杨扬.2013年湖北居民阅读指数报告出炉[EB/OL].,2016-05-26.

[10]中国新闻网.当当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全国阅读两极分化[EB/OL].,2016-05-26.

[16]易观分析:2015年第1季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集中度提高优质内容是关键盈利点[EB/OL].,2016-05-26.

[18]韩超群,杨水清,曹玉枝,等.移动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整合模型――基于移动阅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3):134-139.

第2篇

生活低碳是指提倡让环境绿化,减少碳的排放量而提出的,因为二氧化碳而导致环境变暖,提出发展新能源代替过去的旧能源,比如用电代替石油,减少废物燃烧。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青塘小区

调查内容:人们是怎样进行低碳生活的呢?

调查目的: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调查过程:查看新闻

1、车,尤其是私家车,排出的尾气有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现在都提倡买低排量车。

2、用煤作为能源,燃烧后排除的还是二氧化碳,所以都提倡使用绿色新型能源。

3、单面印刷纸张一次性筷子砍伐过量的树。所以都提倡使用再生纸、环保筷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违背低碳生活,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污染环境,气候反常。

低碳生活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甚至可以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为我们能生活在一个低碳的环境而努力!

低碳生活调查报告(二)

在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生活着众多的人类。人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2019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和此有关。人们开始呼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低碳的排放量,其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暑假期间,我们“低碳三人行”小组在周边小区就低碳生活作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遍布碳的足迹:大街小巷,烟头、塑料袋和纸巾到处乱扔;餐馆饭堂里,堆满一个个白色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沿河流域中,流淌着黑得发亮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生态环境因此大受污染。在家庭内部,也不经意地留下碳的足迹。以一个家庭为例:用电、用气、用水、自驾车……人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也制造了生存的杀手碳。因此,提倡低碳生活刻不容缓。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

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对低碳了解的比较多的是年轻人,他们将低碳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妈妈的同事们拼车上班,轮流驾驶,既节省了能源,也减少了支出;巧手的白领们将穿旧的牛仔长裤改成短裤,凉爽而不失时尚。而有些老年人虽然对低碳的概念不能准确表述,但却在行动上实践了低碳的理念:王奶奶用家中破旧的丝袜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丝网花,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环保、更温馨,又充满实现创意的欢乐;婆婆将喝过的茶叶收集起来,晒干做成枕头芯,不仅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爱好运动的李爷爷不知道什么是低碳,但他告诉我们,他们老俩口每天早上挎着菜篮子上街买菜,晚饭后从小区出发,每天步行3-5公里,然后回家。我们乐了,对李爷爷竖起了大拇指,买菜不用塑料袋,减少了环境污染,步行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能源消耗,这不是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吗?

第3篇

对于全世界人都在谈论的电动汽车来说,只有使用从可再生能源中制造的电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才能在CO2总排放量的斗争中获得胜利。之前德国希望通过电力传送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当荷兰的电力储备充裕而巴伐利亚缺电时,电力可以传送过来,可惜德国电网的设计电压偏低使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了。

现在,德国联邦政府在启用新能源方面终于醒悟了:到2014年德国将投入34亿欧元推进现有的能源供应一体化,重点是生物能源和储存技术。只有通过混合使用替代性能源才能一方面达到保护气候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风力发电的潜力很大。据弗劳恩霍费尔风能和电力系统技术研究所(IWES)的一份调查报告,德国的风力实际约可生产390万亿度(TWh)电。抽水蓄能水力发电装置只适于作为电力短时间储存器,储气罐的容量也很有限。

奥迪公司同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IWES以及埃姆斯电力公司(EWE)合作推动所谓的生态燃气(e-gas)项目。他们在埃姆斯地区建设了一个新装置,首次大规模地将风电变成甲烷,也就是人工制造天然气。这是一个很大的生化链,中间产品氢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

另一个巨大的魅力在于:甲烷化的过程是在CO2的协助下进行,因此CO2就不会被放到大气中,而是被消耗掉了。而由再生电力制造的甲烷又可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网运输和储存,整个系统的效率之高可想而知。

“燃气网的储存能力足以向全德国供应2个月的电力,而不需要补充任何燃气”,奥迪项目负责人赖纳・曼戈尔特说。生态燃气方案提供3种能源载体,从而为不同的动力方案提供服务: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和天然气汽车。德国能源公司主推天然气汽车的方案,这种燃料特别是同生物甲烷配合使用可对保护气候做出重要的贡献,据德国能源公司的计算,为了达到2020年的气候保护目标,大约需要140万辆天然气汽车。

虽然天然气汽车从1995年开始就在市场上销售,可直到现在其包含轻型商用车的数量也只有9万多辆,与汽车保有总量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天然气汽车并没有真正被长时间使用汽车的用户所拥有”,德国能源公司负责替代性燃料的迪克・彼得斯说,压缩天然气汽车现在在德国政府机关和大公司的车队中只占无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在瑞典情况则完全不同,仅大众汽车一家2010年就在那里售出了4700辆帕萨特天然气款,原因在于大量公务和运营车辆选择新能源车,这与政府的支撑肯定是分不开的,在瑞典使用的第一批3000辆E85汽油车就全部由政府机关使用。

“生物燃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潜力”,戴姆勒集团环境保护部负责人乌多・哈尔特曼也这样认为。生物燃料能对CO2排放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去年在德国销售了380万吨生物燃料,相当于少排放了800多万吨CO2。德国的生物燃料主要是矿物柴油和汽油,其数量约占总燃料销售量的5.8%,甚至还低于2010年生物燃料定额法要求的6.25%。

从长期看E10(即生物乙醇占10%的超级汽油)将成为人们使用最多的汽油品种,Aral公司已开始在德国北部建立了1200个加油站供应超级E10。生物燃料定额法规定2015年实现较大的变化:要求有具体的削减温室气体的比例,从2015年起降低3%,从2017年起降低4.5%,从2020年起降低7%,降低7%的温室气体相当于生物燃料要占10%~12%。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快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包括氢化植物油(HVO)和生物柴油(Biomass to liguid),具有出色的产品性能,几乎没有CO2排放。“汽车制造商们很关心这些产品何时能投放市场”,戴姆勒专家哈尔特曼说,他希望矿物油公司能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责任心,更积极地投入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开发。

第4篇

然而,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出口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年中国共出口整车及各类底盘37.07万台,同比减少44.7‰出口金额51.93亿美元,同比减少42.6%;整车出口几乎比2008年减少一半。尤其在去年一、二月份,我国汽车出口总量触及谷底。虽然以后各月的出口量有所回升,但总体出口趋势与往年的增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进入2010年后,中国汽车出口出现了一定转机。据海关总署的汽车商品进口数据,1-4月,中国累计出口汽车14.38万辆,同比增长65%。

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开始转暖,中国汽车出口正处于缓慢回升期。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将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将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的10%。因此,从中长期看,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未来中国汽车出口增长潜力巨大。

今年汽车出口或将出现转机

据专家介绍,尽管2009年中国汽车出口遇到了近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但目前国际汽车市场的萎缩局面已经开始有所好转,中国汽车出口形势出现了转机,并不断出现继续向好趋势。4月26日,奇瑞汽车生产的电动出租车现身东京街头。4月21日,乌拉圭EFFA MOTORS公司进口力帆汽车散件的汽车组装厂开工。4月初,中大客车与南非客户签下7800辆客车出口大单;3月,中国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与中非发展基金签订合作协议,投资1亿美元在非洲建厂=更为可喜的是,今年不少中国汽车企业纷纷制定了明确的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比亚迪公司希望在其2010年80万辆的目标产量中,有5%至10%的比例能够出口到海外市场。从2011年开始,比亚迪公司在西欧市场销售清洁技术汽车。奇瑞汽车计划2010年出口10万辆汽车,比2009年翻一倍。目前奇瑞汽车已经在海外建立了9个CKD工厂,另外还有6个海外工厂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此外,中国汽车企业一直难以进入的印度市场也传来好消息。目前,众泰汽车收到印度经销商给付的800辆车购车款。这也是年初与印度经销商签订8100辆汽车销售合同后到账的第一笔款项。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中国累计出口汽车14.38万辆,同比增长65%。

专家指出,尽管中国汽车出口要恢复到2008年的旺盛增长水平还需要2--3年的过程。但未来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前景是很光明的。第一,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结构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和发达国家比,可能落后它15年、20年,但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又高于其10年、20年。这种结构性的错位,是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无论是零部件还是整车,比较优势总体比较明显。第二,世界的汽车产品的需求相对来说比其他产品都要大,而且它的需求层次非常多。目前在13万亿的世界货物贸易总量中,10%都是汽车产品。而中国汽车产品占全球汽车贸易的比重不足3%,占中国贸易量不到5%。这说明未来中国汽车出口增长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第三,中国汽车产业总体来说是供大于求的,因此中国汽车出口的动力是比较强劲的。这种动力也会转化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支撑或者动力。同时,中国政府把汽车产业定位为支柱型的产业,在政策环境方面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去年11月,商务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了《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扶持汽车出口行业的决心和力度,提出2009年到2011年力争行业出口实现年均增长10%的目标。可以预见,2010年,中国汽车出口将会明显出现好转。

加快实现出口结构的“五大转变”

专家同时指出,尽管未来中国汽车出口前景光明,但应当看到中国汽车及零组件出口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包括品牌和营销网络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智慧财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等问题,都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发展。未来10年要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目标,必须加快汽车出口结构上的“五大转变”。

在出口产品结构上,推动汽车整车出口从载货汽车及底盘等商用车为主,转向以经济型轿车、大中小型客车等乘用车、商用车并重转变,同时推动零组件出口从以机械类为主,向机电类、电子类产品为主转变,积极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

在出口市场结构上,整车出口市场由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逐步向中高端市场转变,零组件出口市场由以售后和维修市场为主,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配套链(ODM/OEM)市场转变。

在出口贸易结构上,推动汽车出口从单一产品出口,向产品、技术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在出口企业结构上,推动汽车出口企业从单纯的进出口型企业,向行销型企业转变。在售后服务主体结构上,推动汽车出口从依赖进口商销售网络,向自主营销体系转变。

同时,应加快有比较优势的汽车企业或企业间联盟体对外投资的步伐,积极在境外建厂设点,扩大海外生产规模,以贴近销售市场,并带动中国的汽车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

全球汽车市场开始转暖

据专家介绍,从去年12份开始,全球汽车业出现了回暖迹象。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全球汽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为增长。美国Autodata调查公司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4月份汽车产业持续复苏,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而且一些主要汽车制造商达到了两位数的销售增长。美国汽车制造商报告称,4月汽车销售大幅攀升,克莱斯勒、福特汽车以及丰田汽车等公司均宣布汽车销售大约同比增长了25%,通用汽车销量增幅.略低为6.7%,原因是该公司正在逐步退出悍马、萨博等四个汽车品牌市场。据称,美国汽车销售已连续第五个月上升。法国汽车制造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法国家用新车销量4月份接近19.1万辆,同比增长1.9%。据西班牙汽车制造商协会与汽车销售商协会提供的数据,西班牙4月共销售汽车9 36万辆,同比增长39.3%,连续8个月实现增长。与此同时,亚洲的汽车销售也出现大幅增长。据韩国5大汽车厂商相继公布的数据,4月份韩国车企汽车全球销量达58.2万辆,同比增幅达39.1%。即使是遭遇召回事件困扰的丰田汽车,4月份销售也不降反增。国际市场调研机构JHS最近对国际汽车市场分析预测认为,2010年全球汽车市场将呈现出上升态势,

汽车销量将比2009年增长5%左右,年销量恢复将到6000万辆的规模,达到6060万辆上下的水平。2011年全世界汽车销量将呈现出两位数增长的势头。到2015年,全世界的汽车生产量将达到8000万辆的历史最大规模。关注“金砖三国”的市场机遇

据专家分析,从地域分布看,目前世界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其中,四个老牌的汽车强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比重最大,2006年这四个老牌汽车强国的产量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近一半。虽然近几年这四个老牌汽车强国的产量比重逐步下降,但2009年仍达到30%左右的较高比重。与此同时,“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的汽车产量比重逐年上升,直逼四个老牌汽车强国。从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上看,欧美国家增速缓慢,甚至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亚太新兴国家发展势头强劲,快速增长。2009年,在全球汽车产业低迷的形势下,巴西、印度和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率分别为11%、13%和42%,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新近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4年内,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汽车销量将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并将以每年3%至15%的速度增长,超过成熟市场2%的年增长率。其中,中国汽车销量2014年将占金砖四国的61%,但其年增速将放缓至5%,不及过去20%到40%的增幅。巴西很可能是销量增长最稳定的一个,市场容量排名第2。印度市场的增长最快,但整体容量仍处在第3位。俄罗斯汽车市场容量预计2013年前都将处在“金砖四国”的第4位,但在2014年将超过印度。

专家指出,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但由于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汽车企业进入欧美市场的投入大、难度大、风险大。相比较而言,“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的汽车市场空间比较大。我国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未来必须在其他“金砖”国家市场上取得长足发展。因此,进入巴、俄、印市场应成为下一步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选择。

据专家分析,“金砖三国”在本地市场开发和消费者偏好方面有很大差异。其中,巴西是“金砖三国”中最成熟、最稳定的市场,但印度的增速可能超过巴西,俄罗斯市场可能出现强劲复苏。巴西消费者喜欢运动型掀背车,俄罗斯人青睐没有任何改变的原版欧美轿车和SUV车,印度人喜欢成本极低的迷你车。专家建议,在“金砖三国”,中国汽车企业应积极实施本地化生产,以避免单纯出口带来的诸多弊端。此外,中国汽车企业应更多尝试本地化营销。本地化营销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有利于市场长期发展。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针对进入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本地化营销。如众泰出口到印度的汽车将采用SKD形式,除整车外,出口合同还包括部分零部件。众泰在印度的合作伙伴将为众泰建立100家终端销售点,目前已有40-50家专营店建成。不久前,通用和上汽制定了合作战略,共同开发亚太市场。第一步先以低成本的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为主导产品,使用通用品牌、通用销售网络进军印度市场。但专家同时提醒中国汽车企业注意,印度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已有汽车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90%,仅剩余10%-20%的市场份额。另外,上汽与通用计划进军印度的车型并不能填补印度汽车市场的空白,进军之路不会很平坦,未来将会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汽车:未来汽车消费市场

新的增长点

据专家介绍,在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全世界各大汽车厂商都在斥巨资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将竞争的着眼点放在低能耗低排放的产品上。作为公认的理想的绿色汽车,清洁能源汽车不仅能够实现零排放,而且在操控性、噪音等方面比现有产品更具优势。而混合动力汽车,特别是汽油生物燃料、汽油电动等混合动力汽车也已经拥有成熟的量产车型面市。目前,包括大众、通用、现代、丰田等各大汽车厂商都已经推出了清洁能源的概念车甚至是可量产车型,而在巴西、北美和日韩市场上,日韩系混合动力汽车也已经成为常规车型,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扩大。

据富士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由于环保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混合动力车及电动汽车走俏,今后几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市场将迅速扩大,2014年的规模将比2008年扩大200倍以上。报告预计,2010年之后市场将迅速恢复并持续扩大,

第5篇

另外,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他们或者打造全产业链或者将部分加工环节回流本国;更多技术含量低的服装鞋帽等加工厂则撤离中国向缅甸、越南等国转移,那里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全球制造业正在重构。

美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巢”

三年前,一家生产烫发器的小型美国制造业公司决定将在中国的工厂迁回美国德克萨斯州,虽然低调再低调,这样的举动仍然引起行业内的轩然大波,行业外的一片哗然。不过三年后的今天,即便是阿迪达斯、佳顿、卡特彼勒,福特汽车以及星巴克这些行业巨头的陆续回归,“坦然接受”的态度开始成为主流。

埃森哲咨询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3的美国大制造商过去两年搬迁了工厂,美国为最受欢迎的搬迁目的地。而且近两年选择“回巢”的公司不仅涉及IT等高科技产业部门,也涉及机械、电器、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甚至还包括一些普通日用消费品制造部门(例如筷子、咖啡)。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未来五年中,对于多数销往北美市场的商品而言,相比美国部分地区,在中国沿海城市建厂只能减少10%~15%的生产总成本,运输和存货成本减少是最主要因素。美国的部分州,如南卡罗莱纳、阿拉巴马和田纳西,将会变得越来越适合建厂。此外,近年来随着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美国页岩气产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也有望为回巢企业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能源成本优势。

未来这一趋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扩张的企业。“至2015年,美国将比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拥有5%~25%的成本优势。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成本劣势差距将会缩小。在2010年,折合成美元的中国产品的成本比美国同类产品便宜12%,而到2015年,这一差距将缩小为7%。”波士顿咨询公司在报告中称。

曾被冷落的制造业又开始在美国被赋予了神奇的地位。一些研究者认为,重振制造业不仅能够促进本行业就业,还可以带动物流、贸易等其他服务部门的就业。而就业问题正是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美国开始反思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制造业增长和出口推动型增长,这一主张也开始引导美国制造业“倦鸟回巢”。

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购买美国货”、“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复兴制造业。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政府还通过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担。

上述政策的效果也正在显现,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个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恢复明显,据制造商协会预计,美国制造业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4%和3.5%,高于同期的美国GDP增长预期。

中国升级:长三角领跑

9月下旬,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再次开园,启用一期32万平方米新载体。截至目前,传感信息中心已入驻企业190多家,其中物联网企业100多家。作为长三角重要的高新制造业基地,无锡正在通过多项优厚的条件吸引着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要素的积聚。而这,正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的缩影。

在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在成本上升和出口萎缩双重夹击之下进退两难,中国企业不甘心在价值链低端挣扎,开始积极向上游发展。如何提高“中国品牌”的含金量?拥有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最齐全的城市群落和最完备的产业资本,长三角区域无疑身负中国制造升级和做强的重任。

德勤中国的《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报告显示,在对企业新建工厂选址倾向分布的调查中,长江三角洲在全国诸多的区域中依然排名第一。而在这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赛跑中,江苏无疑走在前面。过去几年中,江苏在本土传统企业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层面都有长足进步。

区域经济专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刘奇洪曾做过统计,苏南地区的江阴、张家港、宜兴、常熟、太仓等县域,很多当地企业的前三名,都有镇办甚至村办企业,比如江阴华西村、张家港的永钢、宜兴的三木集团、常熟的隆力奇、波司登等。这些本土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这些多由原村办、镇办企业改制过来的民营企业,曾经开创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并能够坚持主业、坚持实业。不断地对接新技术、新市场,从村镇走向全国。”刘奇洪说。

与传统制造业相对应的,是以苏州、无锡等沪宁线的城市,聚集的包括物联网、IT、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丰厚的利润,放弃实业,转向投资甚至是投机的行业,这是非常短视的。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真正的长远发展。”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在参加今年江苏省两会时说。

东南亚入场:十年之后卷土重来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短短几个月里令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高达30%~50%,股市暴跌30%—60%,据计算,股市和汇市的下跌给东南亚造成上千亿美元的损失,部分国家陷入严重萎缩。

现在,这些国家已经从这场衰退中逐渐恢复,并且成为全球经济中的新亮点。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远高于中国的不到8%。汤森路透最近公布的亚洲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在亚洲,东南亚国家的表现远好于许多其他国家。

第6篇

一、“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

面临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空气”提供了较丰富素材,课文用四幅图片,“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厂排放的废弃”、“洁净的空气”、“汽车尾气的处理”,以直观、对比的形式,展示了大气污染的情况、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水体污染

“自然界中的水”出现了两次对比:①水“无色透明”水“浑浊污垢”;②水“分布很广”水“资源短缺”.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明教材重视环境、资源等问题.

3.温室效应

“奇妙的二氧化碳”和“化石燃料的利用”都提到了温室效应,并解释了温室效应的成因.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4.酸雨

“化学与环境”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酸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酸雨的根源.

5.白色污染

“化学与材料”中重点讲述了塑料的使用、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大量使用塑料造成的后果——白色污染.

二、“明危害”——帮助学生明确

污染的危害

各种污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一是课本,二是网络.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危害感同身受,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三、 “找方法”——协助学生找寻

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找寻防治各种污染的措施和方法时,我有意地引导学生从“国家号召做的”、“当地政府做的”、“自己应该做的”三方面考虑,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国家整体的解决思路,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自己也可以为整个人类作贡献”,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大气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植树造林;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当地措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定期植树造林.“自己应做”:不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优先选购节能电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室内室外养花种草;不吸烟;等等.

又如,水体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工业上,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生活中,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当地措施”:大力度监督工业的废水排放达标情况;建立集中处理垃圾厂.“自己应做”:使用不含磷的洗涤剂;洗菜的水浇花;做实验时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等等.

四、“强意识”——增强学生的环

保意识

1.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更要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机地融会贯穿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充分认识到化学教材蕴涵的法制教育点,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律意识,将教书(传授化学知识)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应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测定雨水的pH、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第7篇

一、绿色化学涵义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它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引入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把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 课上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

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例如:本人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说说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讲“卤素”时讲讲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等;在讲“硫和氮的氧化物”中讲讲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在讲“硅和硅酸盐工业”中说说传统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危害及为何提倡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等;在讲“氮的氧化物”时,穿插汽车尾气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水中氮磷过多造成富氧化而形成赤潮等的危害;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插入铝对人体的危害与应用、金属矿物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在讲“烃与烃的衍生物”中,讲讲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室内化学物质的污染与健康、农药与化学、与化学、白色污染与综合治理等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应如何合理应用化学,用绿色化学观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为人类能生存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对常见实验的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

2.药品的贮存方法的规范化。如见光易分解浓硝酸、硝酸银等用棕色试剂瓶,易挥发的液溴、浓盐酸等用钟罩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3.实验中尾气的吸收处理。如在制取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制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4.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绿色化学。

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使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5.发展微型实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制成各种可加热仪器的替代实验仪器、用点滴板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体验绿色化学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1.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河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意识。

2.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河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三、高考中的绿色化学

例1.(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题)现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②少用原料煤做燃料,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④开发清洁能源。其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是(C)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例2. (2010江苏卷)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实现化石燃料清洁利用,就无需开发新能源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33-05

一、引言

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CO2”。这表明了中国将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进入低碳社会的决心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就是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柏林指出,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谁的经济更低碳,谁就有占有新市场的优势。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力争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日本也于2007年2月公布预算研究结果,到2050年可能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进入低碳社会。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着手开展了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相应推动政策的研究。

低碳经济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同时兼顾了“低碳”和“经济”,即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尽可能地实现能源利用转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所以,产业集群与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re Advantages,简称SCA)是互相关联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迅猛的发展及其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强劲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所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和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但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分析却鲜见。

(三)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经济发展的三大态势是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经济模式。具体而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特征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实施CDM、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以进行技术创新、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图1。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寻求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并要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现状与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其中,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和准则。2007年秋,我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围绕低能耗和低污染,圈定了“太阳能经济”、“风能经济”、“核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方面。政府方面也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早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主题。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方案领导小组,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承担。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工业增长8-7%。工业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94种工业产品中,有36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前两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961万辆和966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突破历史纪录。同时,我国在低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一五”之初,我国确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前三年已经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2009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实现20%寿右降幅的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的标准煤,相当于少排15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见,装备制造业集群借力“低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力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考虑生物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预计2020年风电、

核电建成装机容量从此前中长期规划的3 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分别上调至1亿~1.5亿千瓦、7000万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2005年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如图2所示(单位:万千瓦),可以看出,只要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总的能源消耗占比不高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得到飞速的发展。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通过相关测算,如果达到当前市场预期的2020年的风电与核电的装机容量,那么,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预计很有可能达到16%~18%。这将超过15%。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风电、核电分别5500元/kW、8000元/kW的设备投资成本汁算,2020年之前,风电、核电设备市场约8250亿、8000亿元。可以说,国内再生能源规划为风电与核电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面对全新的产业和市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共享资源,带动力了集群的优化效应。集群内企业纷纷以战略眼光,积极投身于新产业,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在2009年,华冶集团与太阳能领域巨头――央企天威保洽谈强强联合,全力进军低碳经济领域;辽宁九夷三普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充电电池行业实现了跨越,企业已经为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知名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辽宁重机轴承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风力发电用的新型轴承,已经在内蒙古等风力发电企业广泛使用;荣信股份生产的SVC可以节能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SVC制造商,包兰线铁路改造、包惠线铁路改造、神华煤矿变电站建设、华菱钢厂改造、大唐辽宁风电场控制系统等都用了荣信的SVCt。

(三)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转型扩张

国际上的美国通用电气集团从2000年开始打造水处理部门,先后进行五次并购,成为世界上工业用水处理装备主要提供商之一;2003年并购奥地利颜巴赫公司,成为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的领跑者。德国西门子依托技术优势,在华执行"2010加速度战略”,销售节能环保装备,力争获取1000亿元人民币收人。

低碳经济一般包括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两个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核电、生物质能等属于新能源,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等属于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引领下,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进行集群内技术创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相关业务扩张。以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为例。南昌市LED产业发挥集群效应,正在兴起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车、LED绿色照明、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等一大批低碳产业。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产业,将光电子产业与微电子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研发太阳能成套技术、生产太阳能成套设备。目前江西赛维LDK、上海卡姆丹克、通用太阳能电力等企业积极抢滩南昌光伏产业,初步开发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上中下游产品,预计到2011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重点突破和产业上的重点跨越,还推动了节能减排,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

虽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市场,但面对国际化的“低碳”竞争,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核心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中国电监会在风电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选用及局部工艺改造,轴承、变桨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14万千瓦,华锐、金风、东汽稳居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7%。由于风电整机制造的进入门槛较低,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风电制造产业,按照各个企业的产能规划,后期将供大于求。这种主要以低附加值制造而带来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研发,维持当前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设计能力缺乏的局面,那么整个产业将始终受制于国外专利技术。

目前我国核电规划在建项目达2 500万千瓦,设备制造企业的核电业务的收入规模在未来三年将会呈现50%以上的增长。即便是核电技术门槛较高,行业竞争较有序。但是由于核电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电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至今仍未盈利。

第二,不够重视研发环节。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只看重GDP增长,只关注产业链中的制造业环节,不重视研发环节。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有些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思想误区,使得某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过程看起来并不低碳。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往往将新能源设备制造简单等同于低碳经济,导致了仍然在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

以电力行业为例。自1990年到2006年,我国因能源生产排放的CO2是全球变化最快的。目前我国因电力生产排放的C02占全球的18%,仅次于北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困难。我们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提供的数据图,图3,可以看出,中国排放的C2比较高,高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说明我国不够重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低碳技术的研发,致使该技术比较落后。

第三,度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不具备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群,都还没有达到创新性产业集群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偏低。其一,集群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集群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特别是在国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其二,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相对来说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基本上所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主要用来模仿或追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的企业甚至连模仿都很难完成。其三,鉴于上述因素,企业也难以从集群中获取较强的创新支持。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要帮助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低碳政策并坚决实施

我国的低碳政策在近年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坚决实施相应的低碳政策:可以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节能评级,以减税方式对开发节能建筑的地产开发商进行鼓励,并对购买节能住宅的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减税或补贴等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通过购车税、开征燃油税等方面的合理减免来鼓励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环保汽车,并对研发节能汽车和使用节能汽车的用户实行相关优惠及减免等政策;可以通过完善清洁发展机制(cDM),进一步培育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建立碳交易制度等。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应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等,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产业的设备更新、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渐进式转型。

(二)推动节能低碳技术,实现高低碳行业协同发展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技术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图4。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前提。现在我国核心技术还不成熟,许多设备和关键核心技术还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所以我国应加快研究开发新型保温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应用技术,推进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开发应用;要加快开展IGCC技术的研发工作,筹建示范项目区,将IGCC和煤化工产业相结合,在清洁高效发电的同时,生产系列石化产品,真正实现煤的清洁使用;还要不断推进ccs0工程建设,以提高我国CCS的技术水平。

与制造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推动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协同发展。低碳部门往往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以风电为例,其研发、运输、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技术研发、发电、制造、钢铁、冶炼、维护服务等,风电企业自身带动的直接就业远远小于其相关行业带动的间接就业。因此,向低碳就业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绿色投资促进低碳就业。碳汇@林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后对就业的净效应为负,但是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这样,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风电、生物燃料、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1221。

(三)抓住低碳商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据专家估计,到2012年,世界低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英国《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低碳经济问题上有很大优势: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技术合作潜能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进程中的技术合作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抓住低碳商机,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2.69亿元,增长17.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3%,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48亿元,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40%。从全国看,前三季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568.6亿元,增长20.11%,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_点。作为辽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实施了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力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沈阳机床集团成功研制出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飞阳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由此,中国数控机床的“大脑”不再受制于人。我国首台+800kV高端换流变压器在特变电工沈变公司问世,标志着沈变已全面掌握世界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领域的前沿技术。

(四)区域创新、文化创新是“低碳”的有力保证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它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从而实现互动创新。所以,自主创新应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实体,它更关心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一些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就需要借助大学雄厚的科研能力,企业与大学合作就能够保障大学中的科研成果能够很快地转换成生产力。

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文化的创新也很重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树立一个凝聚人才的企业理念,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力。装备制造业集群只有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才能具有持续竞争力,也才能成为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9篇

追求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的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的追逐更为谨慎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后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总的来看,外部发展环境略好于2010年,经济增长预计在9%左右,仍处增长率的高位区间。而成本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再起,是预测企业2011年走势及企业谋划2011年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的背景因素。

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的主体,面对成本上升、通胀再起的压力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2011年的经营走势既会保持前一阶段特征的连续性,也将呈现出四个新的典型特点。

“快公司”向“稳公司”转型

在经济周期、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会继续回落。与此相对应,企业的扩张步伐也会有所放缓。据《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接受调查的许多企业家对2011年的企业经营也表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透露要根据2011年的宏观经济态势安排经营。

企业扩张放缓的趋势在大企业中更为明显。从2010中国500强企业的表现看,中国大企业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比前几年明显降低。2010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7%,这是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首次低于10%。大企业增长趋慢的势头势必会传递影响2011年的企业发展步伐。当然,许多企业在调整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寻求质量的提升,他们开始着手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的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追求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的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的追逐更为谨慎,实现公司从“快公司”向“稳公司”转型。

国企、民企共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制、法律法规逐步成熟完善,从所有制角度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驾齐驱、比翼双飞的局面已经大体实现。2011年,这种共赢发展的格局可以说更为明显。

国企保持发展势头。在经过长期的改革“阵痛”后,国有企业成功地收缩了经营战线,优化了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水平。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分析称央企去年利润有可能突破万亿大关。调查也显示,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对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强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企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及十大产业振兴中获益最大,这些因素都会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国有企业定会在2011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民企发展更进一步。与往年一样,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民企对去年经济的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相对已经积累的民间资本巨大的潜力而言,目前的投资水平还大有上升空间。去年5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与以往的该类文件具有一致性,“新36条”将政策重心放在解决民间投资面临的市场准入障碍方面,旨在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民营企业在2011年会有一个优于2010年的增长幅度。

更多企业试水新兴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从产业角度看,更多企业会因看好新兴产业的前景和商机而选择进入,虽然这一过程并不是2011年才开始的。从资本市场看,近两年已出现了市场资金向新兴产业聚集的趋势。有资料显示,2010年仅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额就高达50亿美元左右。有机构预测,未来5年将会有10万亿投资进入新兴产业。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数据显示,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两万亿元的产值。2011年显然是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关键年份,会表现两大特点。

找准投资方向。企业的规模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一定会(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加快淘汰落后产业类型,提高产业竞争力,防止重复建设。

带动传统产业。许多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均是多元化经营。因此,在进入新兴产业时必将力争实现新兴、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这种新兴产业的正溢出效应与投资方向有关。应当说,只有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才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

兼并重组、整合调整并重

兼并重组一直是中国企业加速扩张的主要手段,但经过长期高速成长后,许多企业也在进行兼并扩张后的整合调整。因此,2011年是中国企业兼并重组与整合调整并重的年份。

2010年,钢铁、汽车、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发生了多起重要的兼并收购案例,这一态势在2011年间还会继续下去。

第10篇

环境投入与占比

我国的经济发展用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环境问题也成了城市发展无法挥却的噩梦。其实当年像英国、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也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我们国家与他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笔者找到了两组数据,一组是空气质量数据,一组是资金投入,结果一目了然。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公布了一份根据世界各国上空空气中所含10微米以下粒子数量的多少,而对全球1100多个城市进行评级的全球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其中我国最好的省会城市海口也仅仅排到第800多名。

以北京为例,2012年预算执行报告显示财政节能环保支出63.3亿元,其中投入节能减排及大气污染治理资金30.0亿元,用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保障PM2.5大气污染物监测以及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等项目支出;投入2.4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等,促进新能源产品提量扩产;投入15.0亿元,重点用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等项目;对排水企业进行补贴,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在2013年国家和地方又共投入约9.5亿元打造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也已经正式运行。然而,听起来还不错的数据并不能让我们忘记蓝天白云正在离我们的城市远去的事实。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财政节能环保支出63.3亿元约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5%,GDP的0.36%,而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投资就已经占到了GDP的1~2%。据某环保业内人士透露,如果考虑某些环保设施运转效率低下等一些长期存在的因素,本来已经有限的投入其实际效果还要再打上一些折扣。

深层次矛盾

对我们国家在环境上面的投入与环境质量改善的比例关系来看,是否达到了合理程度?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否有着深层次的必然性?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拜访了北京大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授胡大源。

胡大源表示,最近大家对PM2.5关注度比较高,经过媒体的宣传,不少人以为北京空气质量比原来差很多,这里面公众其实有一个误解。这些年北京通过外迁污染企业,升级冬季取暖设备等一系列举措,空气质量是有很大改善的,为此还为记者拿出了历史气象统计数据。胡教授还表示抛开发展单纯地探讨环保是不现实的,如果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框框去衡量,那么它显然已经早已进入了下半场。

前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在被问及北京的环境问题,也曾公开表示“环境质量和自己比有进步;和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好的城市差距很大;仍需努力。这三句不是虚话,且缺一不可。没有第一句话,不是说抹杀了谁的成绩,而是会让大家觉得没有希望了。第二句话,差距还很大是不争的事实,比如PM10,1998年的年日均浓度是180微克每立方米,现在是120微克每立方米,虽然下降了1/3,但标准是100微克每立方米;北京的空气质量,按照四项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PM10)的年日均浓度总体评价,从来没有达过标。”

环境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状况经历了“好—坏—好”的过程,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横轴,环境恶化作为纵轴,可以得到一条倒U 型曲线。通俗理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污染后治理。

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恶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成本和收益、稀缺和价格、权利和义务、行为和结果的脱节或背离。这种脱节或背离是由于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或两者的结合。在现行的市场构架和政府政策下,许多资源没有被市场所涵盖。这些资源没有所有权,也没有价格,人们对这些资源的价值漠不关心,满不在乎。其结果是,人们不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技术革新来增加盈利,而是过度使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或者随意破坏这种资源,把本应自己支付的成本转嫁到别人身上来增加自己的盈利。目前存在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经济学“公共地悲剧”案例。

借鉴国外经验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胡大源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数据不够公开,希望环境气象部门公布更多的空气监测数据。只有更全面的数据,专家学者才能做更深入广泛的研究;只有弄清污染源的位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等更加详细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才更加科学;同时百姓也能更好的了解现状并发挥监督作用,治理大气污染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要看环境保护投入是否足够、占GDP的数值有无提高;另一方面是针对利用资源的盈利者所要支付的成本要有明确的说法,政府的调节作用不能在此失灵。

近日,有政协委员指出,估计最近十年用于环保的总投入已达4万亿,但环保投入存在“低效症”困扰。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抱怨、不是呐喊,而是每个行业、每个人践行。那么,国外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又都是怎么做的呢?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都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后,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纽约、伦敦、东京等特大型城市开始将上述重工业行业向外转移,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医疗服务业、教育产业和高新技术业等。产业结构的升级,较好地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利用法律和经济双重手段。采取严格的环保标准、法规,结合排污收费和排污税等市场化机制来约束排污行为。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但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总量,而且避免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发生直接对立,减轻了环保部门所面临的压力。譬如美国最常用的是排污许可权交易制度,欧洲部分国家则借助于排污收费和排污税来约束排污行为。

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消费者行为 营销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了全球,演变成一场全世界的金融海啸,各行各业都无一受到金融风暴的侵袭。零售行业也不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幸免:奢侈品聚集地I.T 首次进行大幅度变相折扣活动,跨国公司的开店步伐明显放缓,连锁超市销售增幅回落……。对消费者而言,金融危机已悄然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态度及购买行为对零售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金融危机下零售消费者行为特征和变化分析入手,研究我国零售业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建立和维持零售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变化

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失业率上升,薪金在缩水,消费者购买力在下降。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消费者不得不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总体上消费者行为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更注重产品性价比,关注促销信息,选择更多样的购物渠道。

1.消费需求变化

金融危机下,消费支出总水平明显下降,尤其是高档消费的市场份额增幅下降或负增长。住房、汽车等大宗投资以及高价名酒、洋酒等高消费支出会持续低迷,直至经济形势改善。据统计全球奢侈品销售2008年增长速度仅为3%,销售额为1750亿欧元,增速远低于2006年的9%和2007年的6.5%;2009年奢侈品市场将面临6年来首次衰退。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食品、快速消费品、日用品等消费并不会减少,基础物资需求及低端消费总量呈现稳定或稳步增长。尼尔森日前的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报告也显示,度假旅游,添置新衣以及外出娱乐活动仍然是中国消费者热衷的消费领域,自身生活状况,工作、生活的平衡,以及健康是中国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

对相同消费产品消费者可能会转换产品品牌,如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大部分国内消费者都会认为中国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而这场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也开始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国产品牌美妆品、飞跃鞋等品牌成了各大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和时尚沾上了边儿。

2.消费刺激因素的变化

在经济繁荣时期,商场影响零售业消费的关键因素一般依次为:便利性、购物环境、产品质量、品种、价格、商场名气等。而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价格、促销及产品性价比等因素成为刺激消费者消费的关键因素。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也渐渐转向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经济危机下,超市和卖场中低价商品和折扣商品排队抢购将成为常见的场面。在异常严峻的国际经济及贸易形势面前,义乌小商品外贸出口却能逆势上扬也说明了价廉物优的消费品同时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

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

而对于零售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反应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3.消费渠道的改变

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形式下,对消费者而言,网络购物的“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活更受消费者青睐,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热烈追捧的购物渠道。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2.1亿网民,其中参与网上购物的有5500万,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07年网络交易量达594亿元,和2006年312亿元的总成交额相比,增长了90.4%,而2008上半年,网民通过网络购物消费额已经超过3162亿元。经济危机时期,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网上购物都是双赢的一条捷径。

二、结合消费者行为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下,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忽视虚拟价值,而转而越来越重视产品本身实际价值,越来越不舍得花钱,这种理性的回归也在孕育新的消费趋势。零售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变化,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使零售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调整商品经营结构

经济危机时期奢侈品的消费明显减少,生活必需品也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此,零售业应根据这种变化,改变经营思路,适时、灵活地调整商品经营结构,引进新的品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经营中高端商品的零售业在不影响企业整体定位、品牌形象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既有品牌形象,价格又适度的副牌商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适当引进一些价格合理、款式新颖的进口商品。零售企业应加强商场品牌信誉和食品安全的联系,促进食品销售。

调整商品经营结构,还应结合当前可能的消费增长点。从历史发展看,每次大经济危机,都会出现新的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如1928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以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带动了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1987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之后,信息革命和互联网新经济拉动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后,从我国来看,新能源、3G、农村家电等将可能带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另外,现阶段中国,大多为独生子女的“80后”已经进入了消费的主导层,并开始掀起组建新家庭的,他们具有新的消费理念,是中国新生代消费者的代表,由此带来的消费浪潮尤其是在时尚性商品和高性价比的商品的消费方面将起到主导性作用,也会主导由他们组建家庭后所带来的婴儿消费潮倾向。总之,零售企业只有根据消费者消费需求,适时、合理地调整商品经营结构,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最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提升产品性价比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焦点将聚焦在产品本身,所以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最直接方法。提升产品性价比零售业一般有两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要么产品不变,价格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要么价格不变,但在产品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如加大产品规格或更实用的包装等。总之,围绕如何提升产品性价比做足文章,既可以促进销量,又可以提升目标顾客忠诚度。

提升产品性价比时,零售业最需要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创造,而不宜过多关注赠品。即使需要进行促销,在赠品的选择上一定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生活必需品或者必需品的替代品作为赠品,这样就可以减少消费者的其他购买开支,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在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理性的诉求,突出产品功能、性能及耐用性等核心内容。另外生产商或零售商们可以尝试主动为消费者提供理由,来帮助消费者选择购买便宜一些的商品,这些理由可以是经济方面也可以是非经济方面,可以是环保主义、健康主义或者简约主义。

3.拓展渠道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零售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当然,零售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零售业在这个市场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3)关注渠道成本,为消费者创新渠道价值。

经济危机往往是催生新的渠道模式的机会,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危机时的新创意或许会成为危机后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当前经济危机下,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人们热烈追捧的购物渠道。企业需要思考在经济危机下需要减少渠道费用,进行渠道模式的创新,并要积极拥抱电子商务时代。例如每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都可以建立网上商店,在一些规模和销售量大的店里也可开设融合网上商店和实体店功能的“时代设计店”。

4.提供超值服务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与服务已相互渗透,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正如斯密所言:“似乎没有任何标准可以清楚地划分出两大部门(指产品与服务)的界线。”。而每次经济危机之时,也正是消费者行为、需求服务内容变化转折之期。零售业应充分关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消费者消费行为、需求服务内容变化发展之趋势,强化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超值服务,如扩大对VIP的服务范围,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增加对消费者消费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使消费者更多了解商品属性、特征,如服饰搭配、化妆技巧等。消费者行为包括一系列的过程,不仅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还包括购后过程,零售业对于消费者购后的关注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比如超市可以建立意见箱、意见簿等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设专人对消费者抱怨产生积极回应,建立灵活的退换货机制,争取使消费者每次的购买都是满意的,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形成顾客忠诚,是零售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

三、小结

在过去十多年的大众消费革命涌起的浪潮中,中国的连锁业从无到有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连锁业态发展的速度在全世界零售业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各种连锁业态都在进行业态的创新与转型。但受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业态创新转型的趋势不会变,但创新转型的方向与方式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较明显的标志是,从原先的业态转型结合商铺改造同时进行转变为现在的调整商品结构和改进服务。在需求主导一切的今天,零售企业应当切实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多考虑,多动脑筋,经营策略应当根据经济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而调整,明白思变则通的道理。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1]顾建国:2009中国连锁业发展展望(接上期).现代商业, 2009, 1:118~121

[2]美国贝恩公司调查报告,2009年10月29日

第12篇

筑波与日本的故事,要从两本畅销书开始说起。

1969年7月,法国《世界报》驻远东记者吉兰所著的《世界第三大国・日本》在法国出版。此前一年,日本的GDP刚刚超过联邦德国,跃居全球第三,西方世界第二。从此,日本开始了长达42年的“坐二望一”历程,直到2010年。

在《世界第三大国・日本》中,作者毫不掩饰其对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由衷的赞叹,尽管日本从未承认过自己属于东方世界。而书中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溢美之词,几乎都在数十年后被用于夸赞另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中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本国的经济成就让艰苦奋斗了25年的日本国民为之骄傲和陶醉。来自西方的认同和称赞恰在此时迎合了日本人的心境,这成为这本书走红的最佳注脚。1969年12月,该书目文版出版,半年之内竟再版15次,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

也是在1970年,日本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日本的国家形象借此良机全面改观。这次世博会创下的7000万人次的参观记录,直到40年后才被上海世博会打破。狂欢之下,日本开始憧憬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们深信日本经济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但当时的日本经济远没有达到可以让人盲目乐观的程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劳动力短缺造成的工资上涨已经开始使西方的订单逐渐告别日本,为稳定汇率而造成的流动性泛滥又诱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频发的石油危机更使日本的GDP数值显得坚挺而脆弱。

国民的狂热与憧憬,和此时知识界的冷静与反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在吉兰的著作风靡日本的同时,一位名叫高桥敷的物理学家写了另外一本书:《丑陋的日本人》(中译名为《人性的荒野》)。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当时日本风行的GDP至上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1970年,《丑陋的日本人》与《世界第三大国・日本》同时畅销日本。

日本政府也在考虑如何更有效地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因为这是日本有朝一日成为世界第一的根本。于是,作为日本战后最重要的国家规划之一,《筑波科学城建设法》于1970年7月颁布并开始实施。在经历了长达12年的论证与规划之后,筑波终于正式起步。

从那时开始的40余年时间中,日本一直为登顶世界第一而努力,并一度无限接近这个目标。但如今,日本却不得不接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榜眼”之位无奈易主的残酷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筑波几乎演绎了一个与日本经济完全相同的发展曲线。从满怀希望、红极一时到江河日下的巨变,让人唏嘘,也令人不解。

“筑波自始至终也没能成为日本的创新主体,”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专访时,《环球财经》编委白益民表示,“日本不具备发展硅谷式创新模式的现实土壤。”

为什么需要筑波?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技术进步。日本战后经济的起飞过程,本质上就是日本在技术上对先行国家的追赶过程。这一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本完成,日本直到今天依然傲视全球的制造业竞争力,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延续下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曾委托日本技术经济学会进行一项调查,以评估日本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已经实现产业化的43个主要技术领域,日本的实际技术水平都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美国商务部随后的调查报告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判断,该报告指出,在上述领域,日本技术水平优于美国的比例已经达到65%,优于欧洲的比例则已超过80%。

成绩似乎足够喜人,但简单的数字对比往往会掩盖很多更重要的深层次问题。

尽管此时日本总体技术水平已与欧美持平,但其基础研发能力却仍明显不足。从技术追赶的实质看,日本当时的优势地位仅限于产业化研发过程的下游,在更关键的上游,日本的追赶者角色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日本对此也有察觉:早在日本为其制造业成就感到骄傲时,他们就发现还有大量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这些技术事关未来,但日本对此却几乎一无所知。

日本未来工程研究所为此专门引入了“技术年龄”的概念以衡量日本产业的实际技术水平。调查显示,尽管日本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但其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接近于成熟期的老商品中,而在黎明期的新产品中,日本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日本战后采取的市场驱动型研发模式也遇到了发展瓶颈。

所谓市场驱动型研发模式,是指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改进和集成为手段,借助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实现盈利的研发方式。这种模式下,盈利的维持和扩大完全依赖于产品市场的扩大是否足以消化持续扩大的产能。

这显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因为它过分依赖产品市场的扩大。随着日本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当一些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时,这种模式不但已经无法继续贡献利润,甚至还成为日本诸多国际摩擦的根源。

日本意识到,要真正实现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就必须从以往的争夺市场向开发市场转变。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日本的研发体系必须从以应用研究为主转向以基础研究为主,必须实现从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发现驱动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日本的国策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寄托了这个岛国大国梦想的筑波横空出世。

最失败的产业园

对筑波的设想,早在1958年就已经开始。那一年,中国为实现工业化而发起的运动,和日本为实现现代化而尝试建立科学工业园的努力,共同成为全世界最深刻的记忆。

在东京的大都市发展规划中,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为东京建设一个卫星城,并将东京及其周边的国家级实验性研究机构全部迁至其中,以求建立一个适宜研究与交流的基地。这座卫星城所承担的另一个使命,是借助这种有序的搬迁缓解东京过度拥挤的状况。

现代科技史上最拖沓冗长的搬迁从1963年开始。那一年,日本政府将科学工业园的位置最终确定为筑波,因为只有那里的28平方公里土地不但可以满足各级研究机构,还可以容纳日后“必然”大量进驻的企业。随后的历史证明,日本政府的乐观情绪明显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渲染过度了。

愚公移山式的搬迁持续了整整30年。直到1993年,内阁才在耗费了超过2万亿日元之后完成搬迁任务。46个国家级科研单位,250个私人研究机构以及超过130000名科研人员和接近19万人口被整体搬迁至筑波。

日本政府的努力到此为止,因为他们认为大功已经告成。但实际上筑波与理想的科学产业园模型相距甚远,宫产学结合在筑波始终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这里只有搬迁,没有整合,只有政府意志,没有产业支撑。

筑波的各类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都有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东京的日本政府有关机构与其在筑波的下属单位都是垂直领导和垂直指挥。但各部门内部的一体化操作阻碍了筑波的

一体化进程,也使筑波内的国有机构延续了与民间沟通较少的弊病。

筑波的问题远不仅于此,它没能吸引到一流的大学,除了筑波大学,日本最好的大学依然全在东京;它也没能吸引到足够的私人企业,这导致很多国企员工也拒绝前往筑波,因为在日本,这些人退休之后要寻找私人企业继续工作;它也没能建成任何一所一流的学校,这导致很多研究人员不得不在东京与筑波间往返奔波,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它甚至没能完成其最基本的使命,直到现在,东京仍然是世界上最拥堵的城市。

日本政府曾试图经由筑波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就像它曾经主导日本经济实现腾飞一样。但当通产省支持的研究经费在全国科研支出中所占比例已不足1%,而企业又不愿配合政府的大型研究计划时,日本政府实际上已无力扮演技术研发总召集人的角色。

这使筑波最终幻化为一个官僚科学城,其研究人员的个人意志完全体现在政府的计划之中。他们依赖于政府的资金,而缺少对产业的关注,其研究成果最多只是满足论文的发表。在筑波,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最终公布,所需时间竟长达10年,周期之长足以完成一次技术革命。这使筑波即便在身处顶峰之时,其研究成果也鲜有商业化的成功案例。

缺少了产业支撑的筑波最终只能缓慢地滑向失败。到1998年,日本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时,建设总时长刚好40年的筑波只实现了50亿美元的总产值。而同一年,硅谷实现的总产值则高达2340亿美元,双方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硅谷的成功源自资本与人才的充分流动,但筑波从未拥有这样的外部环境。因此,筑波无法取得硅谷式的成功。”白益民表示,“筑波注定无法成为日本的创新往体。”

财团是合格的创新主体吗?

二战之后,日本建立了一套以强调学习为主的产业体系。

在企业内部,日本通过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制度赋予员工以安定的环境,使员工乐于为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在日本,夫妻聚少离多几成常态,因为加班与陪客户已经成为职场人士下班后的生活惯例。

在企业之间,日本则借助企业系列和长期交易使大量中小企业成为大财团的附庸。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小企业承担起不断提升零部件质量和推进技术微创新的使命,大财团则成为技术集成的实际执行者和攻城略地的急先锋。

独特的制度设计赋予了日本独特的经济形态和生存哲学。专注和勤奋使日本的技术追赶速度远胜他国,这使日本的战后重建成就惊人。但过分追求团队合作与秩序井然则使日本社会表现出对商业精神的本能排斥:在日本,银行极不情愿提供创业贷款,风险投资更是罕见得如同沙漠里的绿洲。

这使财团内部创新成为日本主要的创新形式。这种创新有其天然的优势,它有更雄厚的资金支持、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更完备的销售渠道,而这些都是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内部创新也确曾帮助日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精益生产”和普锐斯不但使丰田成为全球第一,还使丰田一举占据了汽车产业争夺未来的制高点。迄今为止,仍没有任何一款新能源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取得如普锐斯一样的行业地位。

但诺基亚的例子告诉我们,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大企业内部的创新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相比于小企业,大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因为它们可以更简单有效地增加利润和规避风险,比如扩大市场,比如改进设计,比如提升质量,再比如金融投机。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宽松的金融环境下,日本财团将大量资金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产投资在这些财团总投资中的比例从1983年的28%迅速增加到1989年的41.4%。在越吹越大的金融泡沫中,日式财团率先发家。

即便泡沫破灭之后,财团仍未将发展重心转向技术创新。

从1986到1995年,日本企业总投资中的研发投资比例竟从129%锐减至9.6%,与此同时,为生产能力增强而进行的非创新性没资比重则从22.8%攀升至29.2%。在泡沫破灭的第二年,这一比例甚至一度飙升至32.5%。

由于技术追赶过程此时早已完成,产能的扩大显示出财团对待高风险创新的态度依然保守。这种方式甚至马上从日本国内传染至海外,于是,在泡沫形成和破灭的过程中,日本以“投资立国”的形象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但海外市场扩张带来的短期利益明显消磨了日本财团对技术创新的热情。直到1998年,日本企业海外研发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才提升至3%,但仍远远落后于美国企业10%的平均水平。而且,日本企业的海外研发投资主要集中于分析当地市场和支持当地销售活动,在更为重要的“为全球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和“支持基础性研究”方面,其支出在研发投资中的比例仅为6.5%。

财团式创新的疲软乏力,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山,拯救日本的创新体系。

ERATO:日式创新突围

日本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日式创新体制的弊端。

将对研发人员的管理与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捆绑在一起绝非明智之举。长期雇佣关系严重影响研发人员的流动性,而以工龄为单维度的工资和晋升制度则不利于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发挥。

田中义和曾这样形容日本的制度,“大约99%的日本年轻人认为所有一切都趋于完美。但他们错了,日本实际上就像一只被煮在水里的青蛙,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良好感觉都只是因为水还是温暖的”。作为社交网站Gree的创始人,田中义和的个人财富在2010年达到惊人的16亿美元,这使他得以跻身“全球技术行业青年亿万富翁”的行列。他的另外一句名言是,“即使世界经济正处低潮,年轻和崇尚创新的企业家仍然可以创造财富。”

这反映出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走势:企业成功的关键正从规模、组织能力和技术积累,转向思想、个人能力、新技术和适应世界经济潮流的能力,这也正是日本政府努力的方向。筑波显然没能完成这样的使命,于是,在建设筑波的同时,日本政府还发起了另外一个计划,这就是ERATO(Exp loratoryResearch for Advance Technology),先进技术探索研究。

ERATO计划开始于1981年。作为日本科学技术厅主办的研究机构,除最初迫于社会压力开展了几项应用技术的研发之外,ERATO在随后的所有时间里一直将研发活动局限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域。

ERATO与众不同之处,显然不在其研究范围,而是在其运行方式。

与人们印象中的日本商业或科研组织不同,ERATO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网络组织。它以牺牲研究活动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为代价,换取了研究组织的灵活性和人员的流动性,试图以此打破日式研究体制在追求创新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它只面向社会招聘研究人才,对大学毕业生则完全不予考虑。为了避免利益集团的干扰,也为了打破研究人员的终身雇佣制,ERATO要求获聘人员在最长仅为5年的合同期间必须全职参与研究,并在项目期满后重新择业。为了冲破体制困境,ERATO甚至并不要求研究取得成功:ERATO拥有评判机构去评定研究成果,但其评判内容却不包括研究内容的成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