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19:1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园艺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
1.1 管理体制
我院2003年7月成立了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各类实验室设备设施资源,实现了学院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由中心统一管理、统管共用,构建了“教学、科研、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缓解了扩招带来的本科教学实验设备和设施不足的压力,保证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总值2 780余万元,实验基地占地200亩。2007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1.2 运行机制
1.2.1 实验室建设及运行
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省部共建园艺学基础实验室与山东省高校第一、二期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等资助资金800余万元,购进了一大批实验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设施;利用“八五”“九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五”重中之重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资助资金2 000余万元,购进了以气-质联用仪、等离子质谱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保证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科教学经费、研究生教育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中的设备维修费,由学院统筹管理、统一使用。实验教学中心对科研项目收取一定的大型设备使用成本费,保证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1.2.2 实验基地建设及运行
园艺实验基地占地200亩,有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10 000余平方米,有果、菜、花、茶名贵品种资源300余种。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实验基地“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种运行体制”共存的运行模式。
一个平台是学校、学院投资搭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安保管理平台;两条主线是按照学校土地有偿使用的规定,实验教学和科研示范分别由学院教学、科研两条主线计划投入;三种运行体制是实行园艺实验基地教学用地由教学经费保障,科研用地由各科研项目保障,科技示范用地由承租园艺企业投资保障的运行体制。
2 保障措施
2.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2.1.1 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
明确了实验室使用与登记、实验设备使用与交接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了实验室的运行秩序。
2.1.2 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中心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实验室开放保障能力。
2.1.3 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实验室管理力量
发挥教师学历高、水平高的优势,根据各自特长,聘请相应教师担任大型设备技术指导。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实验室管理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室根据工作实际,邀请研究生协助工作,申请本科生勤工助学岗位。
2.2 拓展实验室开放内容
2.2.1 实验室实行多种形式开放
建立了时间、内容、实验器材的“三开放”模式,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积极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服务。每年相关专业50%以上的学生要借助中心的实验条件完成论文。2010年以来,在中心完成的论文中,12人获优秀学士论文奖励。
2.2.2 重点支持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将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起始时间前移到一、二年级,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三年来,共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6项、学校SRT项目12项、学院创业创新项目60项。
2.2.3 将学生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开放管理
相关专业的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多、参与学生多,依靠中心的条件支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茶文化协会自编自演的“谢师茶”“沂蒙干烘情”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茗风”茶学创业团队集茶叶生产、加工、审评及茶文化于一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每年惠及学生200余名。
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2.3.1 坚持本科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我校有上百年的办学经验,发扬光荣传统十分必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校传家宝之一,园艺专业在传承实训认知“模拟承包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青春创业竞赛”,为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搭建了平台。园艺学院有为学生提供土地搞专业实践的传统,最早是一个班一块地,院里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农业,热爱专业。近几年,为更好地锻炼学生,学院在实验站开辟了“青春创业基地”,面向大一学生组成模拟公司进行土地使用权竞标,试行“模拟承包制”,划片划地,划树种分品种,明确责任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与贴近社会生产的真实感,探索了本科生深度共享科研资源的新途径。
2.3.2 本科教育实施导师制
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即在本科一、二年级设由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的导师制。青年教师由学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素质,从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中选择。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提供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使学生管理从以“管& rdquo;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对学生学习、选课、第二课堂活动、就业等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辅导,结合专职政工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大三第一学期让学生和所有教学科研教师自由“双向选择”,一旦确定选择对象,教师则负责学生课程论文的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
导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实习培养方案,使导师因人而异、悉心施教成为可能;学生选择心目中的理想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室工作,深度参与教师及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大学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铺设了一条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建了一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构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
3 效果与效益
3.1 设备使用率高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实验室管理及运行状态良好,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效益均较高,深得学院内外师生的好评。2012年学校根据山东省统一要求进行了全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审计考查,中心在7项考查指标中有5项名列前茅。
3.2 教学成效显著
3.2.1 学生学业成绩优异
近三学年,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77.7分,毕业生中研究生考取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13年考研率高达59.2%,其中考取985和211工程等全国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比例达到58.7%。
3.2.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2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SRT、“挑战杯”等创新竞赛活动,2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57名学生组建了17支创新创业团队。茶文化协会学生2010年参加全国高校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个人二等奖各一项。
3.3 科研成果丰硕
课题档次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承担国家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100余项。近年来,学院年均研究经费4 000多万元,教师主编和参编全国通用教材和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SCI收录73余篇。2010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取各类国家专利32项。
3.4 社会影响力增强
近年来,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录取率逐年提升,2010年为44.1%,2011年为54.9%,2012年为58.7%,2013年为100%。本科毕业当年考取985和211工程等重点大学研究生录取率高,2010年为21.1%,2011年为16.1%,2012年为17.7%。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园艺专业毕业生谢思惠,坚持自主创业,2012年获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山东省2011年启动名校建设工程,2012年园艺专业被确定为首期应用基础型重点建设专业。普通园艺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建设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学院获得“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王玉法,梅兰兰.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3(1):118-121.
[2] 周林,陈雨海,孙建迎,张庚灵,钟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改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0(1):123-125.
关键词:园艺专业;生产实习;创新能力;学生就业
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团队合作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认知和解决园艺产业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基础。
1实习前充分准备
1.1召开动员会
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全体实习学生和带队老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大家充分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充分认识到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实习特点制定实习纪律,分配各班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职能范围,使其参与到生产实习的组织工作中来。着重强调安全教育,尤其是实习中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让学生明白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实习的落实。安全、纪律问题重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作用和学生的自律。
1.2合理配备实习老师
在实习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是主导。指导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习教学效果质量的好坏。因此,根据年龄、职称、经历、专业等对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优化组合,一般由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老教师担任队长,以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的整体水平,以及实习期间内外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讲解要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答疑要准确、切合实际。
1.3与实习基地沟通协商
由于园艺专业生产实习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较强,实习前应周密计划,与实习基地加强沟通交流,协商落实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确保实习效果。
2实习形式多样化
2.1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
分散实习是利用周末分散的时间,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联系实习单位,确定生产实习内容,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前往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这种方式具有不占用学生正常的上课时间,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方案实施的优点。集中实习是停课集中时间进行实习,指导教师依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率领全体学生集中前往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采取参观学习、现场实际操作、专业讲座和讨论等方式实施实习。集中式实习因占用时间过长,需要教学计划集中安排,势必造成其他课程的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实行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在园艺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段利用周末两天集中学生实习,其余时间分散实习,既不影响教学效果,又使学生乐于接受。
2.2分批分阶段实习
园艺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假定实习完全套用教学计划,仅仅安排在几周内进行,学生就不可能对整个生产过程有清楚的认知和实际操练,势必影响实习效果。因此,可采取灵活的分批分阶段实习模式,将实习时间与周末时间综合考虑,将实习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实习内容可以大大得以丰富。
2.3循环交换式实习
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同,学生分组安排进入不同的实习基地,每组学生在某个基地实习一段时间后与另一个实习基地的学生对调互换。这种模式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产单位和企业,对专业行情加深了解,学到更多的适用技术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得专业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
2.4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
鼓励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以及未来的就业动向,让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学生自己寻找、联系实习单位,或由指导教师推荐到有可能招收毕业生的生产企业去实习。学校聘请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作校外指导老师,校内老师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习并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企业也可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双方可相互增进了解和加深了解。如果学生和企业最终能达到双向选择的意向,对两者都是有利的、互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模式,使实习内容、课题来源更加广泛、丰富,学生除了选择学校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内容外,也可将企业交给的课题带回学校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达到“校、企、生”三方共赢。
2.5混合式实习
生产实习不再单独进行,而是随本科生导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一起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方式有充足时间保障,能够与毕业设计(论文)或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有充足经费作保证,与导师朝夕相处,教师以自身的科研素养影响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更具科学性、严谨性。缺点是导师实践阅历、经验和课题差异较大,部分导师的科研方向和指导本科生的论文内容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有些实习内容与未来的就业或工作关系甚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技艺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工作帮助不大。
3考核科学合理考核方式
对人才培养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实习考核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出目标一致性、客观性、可行性、简易性。在实习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纪律情况)、实习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实习记录本记录的认真性和全面性综合评判,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评定等级分为优秀(≥90分)、良好(≥80分)、中等(≥70分)、及格(≥60分)、不及格(<60分)五级,且优良率不超过55%(优秀20%),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尤其是实习报告的撰写,体现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4结语
毕业实习是完成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只要加强管理,善于管理,积极大胆探索,就能提高实习效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定元,潘红忠.高校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62-163.
[2]俞成丙,张宪康,邵勇.简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3):24-26.
[3]郄世鸿,梁军.高校生产实习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58-159,189.
[4]李永刚,张铉哲,张俊华.农科类生产实习的分析及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24-225.
[5]沈涛,卢鑫,黄金哲.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在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渗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146-147.
[6]杨世芳,祝媛媛,王治国,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广东化工,2013(2):128-129.
关键词: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76-03
Abstract:Request of horticultural profession to graduate has been elaboration,an effec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view of existence insufficiency of horticultural horticultural profess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and the contents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measures to ensure it normal oper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Horticultural profession;Practical teaching;System;Establish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也应及时适应新的变化,作出新的调整,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转型――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等教育主要培养既具有大学层次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又具有从事相应专业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人才[1]。园艺专业是一个实践应用型的专业,其专业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较完整的现代生物学和园艺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宽厚的园艺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扎实而熟练的基本技能[2],具备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能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园艺设施规划与设计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3]。
在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均有其特殊之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4]。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性教学环节[5-6]。然而,在偏重理论的师范院校开办非师范专业,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成为了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师范院校能否有效地构建和运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师范院校园艺毕业生能否满足园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师范院校园艺专业本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校园艺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园艺行业对园艺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随着园艺产业的高速发展,园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更高。新时期园艺产业要求园艺专业人才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扎实系统的园艺专业知识,并能够根据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7-8]。
2 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缺乏园艺类的专业教师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他们多数很少参加过园艺植物生产过程,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够丰富,导致优秀的实践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且,学校招收的大部分园艺专业的课程教师,他们主要进行基础研究,缺乏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出现相对脱节现象。
2.2 园艺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由于受试验田规模、环境季节变化、设备老化、经费短缺等条件的限制,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在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时,多在室内进行,以教师讲解演示模拟为主。因此,学生缺少独立操作的机会,进而导致减少了动手锻炼的机会。而且,园艺植物种植和生产受季节变化和天气情况影响较大,在实践教学中很难使各项专业技能训练与园艺植物实际生产周期相一致,这种情况下的实践教学与真正的园艺生产实践存在很大的差距和脱节。
2.3 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作为应用型很强的农学专业,要求实践教学在园艺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然而,多数师范类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分散零碎,缺乏过程质量控制,实践考核方式随意,大部分仍局限于撰写实验报告、实结和心得体会等方面。针对师范院校的自身不足,必须借鉴农业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园艺产业的要求。
2.4 缺少独立的实习基地 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师范生为主,占用了大量的经费投入,而对于非师范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要想在短时期内建立完整的校内实习基地是很不现实的。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偏少,实践教学场地有限,专业实践设备缺乏。此外,除个别园艺专业教师外,学校很多任课教师与园艺企业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进而导致校外专业实习工作难于开展。
3 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现代农业最具活力的一支,园艺产业凭借着其品种的多样性,生产经营的复杂性和作物生产的观赏性而成为最能体现农业现代化特色的一个产业。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的学位是农学学士,其培养是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责任感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人才,要掌握较完整的现代生物学和园艺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宽厚的园艺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扎实而熟练的基本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能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设施园艺、园林绿化与养护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现代园艺科技推广、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业务工作[9]。因此,园艺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解决园艺植物生产的实际问题,进而很快适应工作需要。
3.2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3.2.1 确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思想 根园艺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实训、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按照专业要求运行,摆正各个环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位置,理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把培养服务园艺产业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0]。因此,园艺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3.2.2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3.2.2.1 认知实 认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果园、菜地、公园、绿化苗圃中去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在果园中讲授果树修剪,在菜地里学习蔬菜田间栽培管理技术,让学生眼看、口问、手动、思考,身临其境,亲自体验,增加专业认同感,稳固专业情绪。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安排在每个暑假中,可以将对园艺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作为调查主题进行调查,以加深他们对园艺产业发展趋势的了解。
3.2.2.2 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训练阶段。师范院校教师有很强的基础学科理论水平,能很好地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图表的制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能力。学生通过独立的实验,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2.2.3 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园艺专业能力的基本环节,包括园艺学野外实习、毕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通过与园艺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的实际操作、技术参数和要点、现代化设备和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方面,为其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2.2.4 科研能力训练 科研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训练方法,也是高层次创新能力培养活动[11]。师范院校有很多高水平的教师,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条件,通过科研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限制和课余时间的不确定性,科研活动可以采用诸如协助教师搞科研、参加科技竞赛、毕业论文、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等形式来完成。
3.3 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证
3.3.1 发挥坚实的基础课平台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专业发展的基石[12]。师范院校一般在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具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和较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在基础课平台方面具有办农科的优势。因此,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基础实验课的教学,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同时,要完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强化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13]。而且,学校要充分利用后起优势,购买先进的专业实验仪器和设备,创建高标准的专业实验室,以初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3.3.2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基地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基地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14]。通常情况下,学校在增设园艺专业初期,学校会主动与园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然而,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园艺专业平台建设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社会影响力不高。因此,只有一些中小企业才与师范院校进行合作,这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接受学生的数量和对学生专业培训的支持力度上都比较弱。
3.3.3 聘任校外技术人员指导实践教学 为了缓解专业实践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可以聘任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教人员做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指导园艺专业实践,也可以聘任园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兼职导师进行专业实践指导。另外,学校派遣学生到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应该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不仅能检查学生的实习效果,也能加强校企合作关系。
4 结语
加强园艺专业实践技能,是当今园艺科学技术的必然要求。师范院校园艺专业不仅要利用其传统优势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本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其实践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满足园艺产业的需要,进而促进师范院校园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左伟.博雅经典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辩证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6(2):121-125.
[2]黄丹枫.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1):48-49.
[3]徐昌杰,邓秀新,黄三文,等.园艺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主要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基金,2016(4):298-305.
[4]张菊平,陈双臣,李秀珍,等.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88-89.
[5]陶秋燕.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6]徐强.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63.
[7]邓明净,张义奇,卢伟红,等.从园艺专业就业情况谈园艺专业建设[J].时代教育,2013(5):33.
[8]唐丽.林业院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2):24-26.
[9]李天来,张凯斌.园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21.
[10]徐森富.构建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32-33.
[11]刘建民,秦惠洁.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4-8.
[12]刘国买,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132-133.
[13]项小燕,吴甘霖,王志高,等.实践教学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3,30(2):102-104.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已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1.9%,比重超?^了[1],说明近20年来民办高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民办教育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由此可见,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目前从整个高等教育层面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正在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方式转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认识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目前对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还是沿袭原有挂靠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民办高校的特色,更缺乏创新培养模式[2,3]。在这方面,许多公办高校探索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李子军等提出的构建研究型人才学“四主线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倪师军等提出的“基于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三种能力”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杨志平等提出的构建从“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李保云等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均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目前,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为此,我们以园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验课、教学实习、实践课、实训课、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应用技术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民办高校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园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园艺专业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园艺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生产全过程、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生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园艺场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素质要求: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园艺学,核心课程有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总论、果树栽培学各论、观赏园艺学、设施园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
5.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见表1。实践教学总学时为1348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8%。
二、“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发育与调控、园区规划与管理、良种繁育与选种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处理、果园、菜园年工作历的制定等生产全过程,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初步知识。摒弃“黑板上种蔬菜、栽果树”的理论讲授,构建园艺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构成,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在时间跨度上大致是由低年级(1―2年级)向高年级(3―4年级)伸延,在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范围上也是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室内分析验证到生产实际应用,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实践体系的特点
1.课程实验中基础课实验有基础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植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土壤肥料学实验,在第3―5学期开出;专业实验如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藏加工等课程的实验在第5―7学期开设;其他如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3个方向选修课则分别在第6―7学用开设。基础课实验主要是进行分析测试、以验证理论,掌握试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的任务则是配合专业课,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并逐步为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教?W实习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第2―5学期执行。集中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课中季节性强的实习内容和参观调查,如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农业气象观测、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和教学标本制作。
3.园艺专业实践课是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特点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技术课,集园艺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总学时240,在第3―7学期开出,内容包括果树、蔬菜、设施园艺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综合了基本技能和各项操作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组成园艺作物生产基本技能的主体。
(三)生产实践体系的特点
生产实践体系包括实训课和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实训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80学时;实践课在第4―7学期进行,每个学期64学时。根据蔬菜、果树的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从事园艺作物的生产管理,对周边地区园艺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参观科研、生产基地,开展园艺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产管理技术。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2―3年级,主要是利用假期结合农村园艺作物的生产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咨询,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生产,解答园艺生产者提出的技术问题,了解农业发展和对专业技术的需求。
(四)毕业实践体系的特点
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安排在第6―8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人而异,力求毕业论文与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分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调查总结、专题调查和示范推广。毕业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8周,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从事试验研究,去生产基地从事实地生产和科技推广应用,熟悉园艺作物生产、采后处理、贮运加工和上市流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毕业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全员进行,毕业实践则一部分到招聘单位锻炼,另一部分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让其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层次性(阶段性)
第一层次(增强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内容上安排种类识别、基本农事操作,使其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生产用具、园艺设施和园艺植物的生产过程。
第二层次(培养基本技能阶段):在2―3年级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训练某些项目(如蔬菜的育苗、果树的嫁接与修剪等)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对难度较大的关键技术,如果树整形修剪、蔬菜育苗、日光温室等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花期调控、果树施肥技术、花卉的插花艺术等给予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训练,做到既有示范又重训练。
[关键词]:实验教学 平台建设 综合素质 园艺专业
一、引言
园艺专业是典型的农科专业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科学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而,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教学是其所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1.创建平台,优化实验条件
(1)改善实验室环境,明晰管理条例
实验室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实验效果,影响学生的兴趣,更加影响学生的实验态度。试想,在一个破烂不堪或到处覆盖灰尘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要想学生认真开展实验,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实验态度是不可能的。我院园艺专业本科实验室于1987年建成使用,至今已20余年。为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近年学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实验室的水、电、门、窗、地面和墙面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统一安装了新型的实验台和橱柜。
结合学科建设经费、重点实验室经费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原来的采后、生理生化、组培、显微、育种等实验室按学科特色及所需试验设备等条件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建成了以功能为主要标准,以同类、配套仪器为辅助标准的四个综合实验室:采后生理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由接种室、培养室、灭菌室、培养基制备室、洗涤室五个部分组成的组培室。此外,还特地设置了两间多媒体实验教学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为了维护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我们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生实验守则》、《园艺植物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安全保卫及卫生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职责分明。
(2)集中购置仪器,有效共享资源
专业实验室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满足教学,又要服务科研,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仪器及技术。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开发,反过来用科研、开发成果扩展教学实验,推进实验教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验设备选购时,既要从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考虑,又要兼顾到研究生科研的需要。近年来,科研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购置了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进口PCR仪、全温多振幅轨道摇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药品稳定性测试箱等一批先进的高科技仪器设备。目前,实验室拥有仪器300多台套,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有40多台套。这使得园艺实验室仪器设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既提高了本科教学的水平,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条件,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科研的需要。
2.重组创新实验内容,构筑科学实验体系
(1)重组实验课程
在实验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往实验隶属于理论课程的传统做法,根据教育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新调整组合实验教学课程,凡是实验课时在30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计算学分。授课老师也不再是该理论课程的教师,而是由实验室统一分配指定。此外,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将一些课程的实验进行有机的重新组合,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大多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因为每一个实验都是“已知”的,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的并且验证过的,学生照方抓药,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而已,导致学生对实验的探索欲缺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本着巩固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引进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具有新颖性、设计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于课本中没有而在科学发展中日趋重要的内容,也有机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使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能够跟得上科学的发展要求。
3.完善实验教学方式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改变以往学生“上课时观望,下课时走人”的模式,鼓励提倡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整理工作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跟随研究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对于所增设的一些设计型实验,内容简单的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己选择材料和试剂,自己配置药品和设计实验步骤等,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老师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采用评语与打分相结合的标准,并加大创新实验在总分中的权重,旨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教与学双方创造积极性的提高。
(2)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教学手段。农学院园艺实验室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发挥学校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CAI、CAD等技术来改革实验内容与方法,应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使实验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和操作界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学习只能被动接受同一模式教学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了解同类实验的先进方法、先进手段及发展趋势;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与千里之外的同行、专家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处理、分析实验的数据及结果;探索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改革,实验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验教学水平得已提高,本专业的科研水平也有所上升。利用实验室条件完成或正在从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1项、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2项、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项目1项、省基金项目6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近三年来,本实验室除完成正常的本科教学的实验需要外,还承担了36位研究生的论文试验,其中有5位获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承担146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试验,其中有12位同学获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其中“不同猕猴桃品种需冷量研究”获江西省“兴赣杯”科技大赛二等奖。2009年本专业的果树学科获得了江西省重点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
通过改革,全面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89%,大多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对口单位。我单位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26.81%以上,平均每年有8名优秀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每年基本上都有学生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
四、结语
全面推进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旋律中的最强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实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将继续转变教育思想,深入实验教学改革,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力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高素质园艺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春,刘素君,尹克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
[2]丁保华,陈军.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教育能力
近年来,我们利用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的机会,深入全省多家幼儿教育机构展开调研。在随堂听艺术教育活动并同时对教师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更着重对幼儿艺术技能的培养,较忽略教育性。即,更偏重艺术技能的艺术活动,较忽略教育性的艺术活动。其结果是幼儿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但审美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何把幼儿表面的艺术技能转化为幼儿内在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呢?我们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艺术教育能力。那么,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具体是怎样的呢?2013年以来,我们在江苏省先后对60所幼儿园200余名教师展开了艺术教育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偏重技能的传授
很多老师认为自身的艺术技能越高越好,大多数教师把艺术知识技能放在了教育能力的首位,而且普遍认为艺术学科间较少横向联系,或难以横向联系。在教师的艺术教学论文中,教师对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研究的论文占了所有论文内容的七成以上。论文内容显粗略,极少提及教育学知识,所有艺术教育论文中,提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目标要求的仅不足三成。论文中着重研讨艺术技能的讲解与传授,详尽剖析“怎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却鲜有提及。在教学评价中,也更侧重于“唱的好听”、“画的好看”等纯技能方面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造成评价效度的缺失。
二、教师艺术技能中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
在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领域中,教师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如,有的老师歌唱能力强就偏爱歌唱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律动能力强就偏爱律动游戏等教学研究;有的老师绘画能力强就偏爱绘画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手工能力强就偏爱手工的教学研究;等等。如此一来,被偏爱的方面由于加大了教学研究的力度,艺术技能越来越强;而本身存在的技能弱项被不断忽视,艺术技能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偏科现象。另外,幼儿园学科组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虽然学科组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活动的发展,但很多参与的教师却借此发展自己的单项艺术特长,片面追求某一技能的突出发展,从而淡化了其他艺术技能的整体提升,这本身也违背了学科组活动的初衷。针对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力的问题,研究认为,要提高教师教育能力,除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外,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促进自身艺术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由“唯技能”向重教育理念倾斜
艺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一种是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另一种是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适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如,培养歌唱家、演奏家、画家等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教育观不适合幼儿,因为幼儿作为人生的起始阶段,重在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全面教育与启蒙教育,其中艺术教育领域也明确了幼儿感受、欣赏、理解、创造的审美价值观,立足感受与欣赏,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这也是所有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价值取向不同,也决定着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与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中的教育建议为指导,把教育理念和艺术技能有机融合,形成教育的集合体,合力解决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多项艺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需要多项艺术的熏陶,作为幼儿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除了自学或参加网络学习以外,还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如声乐、器乐、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戏剧表演等相关的教学与学术团体。每周定时学习和参加活动,积极参加技能展示和作品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力所能及的多选多报此类教学与学术团体,避免偏科现象的发生,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努力学习各项艺术技能的同时,亦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如,记录学习过程,分析学习问题,提炼学习心得等。同时,要积极参加艺术技能的学术交流,吸收好学习经验,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改进与完善。
五、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关键词:专类 植物 景观 园林
一、专类植物园林的特点
以某一种或某一类观赏植物为主体的花园。专类花园按照一定的造园意图进行园林布局,选择的植物品种通常是观花植物,也有选择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的;这些植物应有比较丰富的品种和变种。这种花园有种植同一种植物的,如牡丹园;有种植同一属植物的,如丁香园;有种植同科或不同科但具有相类似的观赏特征的植物的,如蔷薇园、多浆植物园。专类花园的最大特色是能充分发挥同一类植物的最佳观赏期和特性,除在花期以美丽的景色供人游赏和陶冶情操外,还可进行有关植物学、园艺学和园林学方面的科学普及教育,从事观赏植物的品种资源的收集、比较、保存和杂交育种等科学研究。
二、专类植物园林的价值
植物专类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植物专类园不仅承担着专类植物的收集、引种驯化、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相关植物科学研究任务,而且也是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现在植物专类园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篇论文重点讨论了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及方法,并把研究出的方法结合实践完成了山东沂州海棠园的规划设计。本文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不同专家学者对植物专类园的概念的理解及定义,然后分析了植物专类园的特征以及与植物园的关系,总结出来我国植物专类园的不同发展时期,以及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及具有典型代表的植物专类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专类园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及植物专类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出了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趋势。最后从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的探讨出发,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入手,提出了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理念,分析出了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的内容,并从专类植物规划、功能分区、景观规划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
三、专类植物园林设计点
植物专类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地域特点,专门收集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品种或同一个“属”内若干种和品种的著名树木或花卉,运用园艺栽培技术和园林艺术,按照科学性、生态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构成的供人们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通过对植物专类园在关中地区的分布现状做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专类植物园的特点、功能、专类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专类园设计与营造的发展对策,并对未来植物园的发展前景作以展望。根据理论研究与调查,进一步说明,植物专类园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用于科学研究,还可以展示本种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游览休憩的场所。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形式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植物专类园林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应用日趋广泛。在对植物专类园、专类花园、植物园进行区别的基础上,明确了植物专类园的定义,并根据植物专类园的植物种类及表达的主题,将植物专类园分为四个类别。同时,特别针对中国植物园中的植物专类园进行统计,分析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现状。植物园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专类植物收集、扩大利用、进行保护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如今植物园的功能是保护、科研、科普、游憩和开发,其中“保护”(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实践)分为“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
在中国,园林中作专类植物布置的花园已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桃园的写照。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历代文人的推崇提倡,介绍名花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专著的相继问世,专类花园推广开来。北宋《洛阳名园记》记载,天王院花园子有“牡丹数十万本”。在国外,古埃及园圃已有栽种葡萄、海枣等专圃的布置。中世纪欧洲较大的寺院庭园内多辟有草药园,其中也栽有观赏价值高的药用植物,如石竹、薰衣草、玫瑰等。这些植物集中栽于一角,开花时花团锦簇,可以说是专类花园的雏形。18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国际交往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不少专类花园,如月季园、杜鹃花园、丁香园等能在园中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种以及培育出的新品种。每年5月下旬,世界级的园艺盛会――切尔西花展就会在英国伦敦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园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云集在这里,尽情地欣赏这个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主办、拥有80多年悠久历史的花展。展览会上,参展商纷纷展示各类园林花卉新品种,包括乔灌木、鲜切花、兰花、多浆植物、热带花卉、水生植物、蔬菜瓜果、香草、藤本植物、食虫植物等,其中深受英国人喜爱的多年生花卉(Perennials)更加突出,既有展示球根花卉或宿根植物多品种的综合性大展位,又有专门展示像玉簪属、鸢尾属、报春花属等专类植物的特别展位。整体给人留下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感觉。这里仅管中窥豹地介绍一些新品种,藉以了解国外较高园林花卉育种和栽培水平。
四、结论
专类植物园林往往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还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专类花园虽然在盛花期成为一时胜赏,但有些植物在花谢之后就景色全非。为此,可增选早花和晚花品种来延长观赏期,并用其他观赏植物作衬托,以达到既有一时盛景,又是四季如画。
参考文献:
[1] 武欣. 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郭一鸣. 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何小芳. 植物园水生植物区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4] 高伟. 四倍体棉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5] 郭晓丽. 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0 .
[6] 王晓菡. 中国芍药品种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和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
[7] 郝美彬. 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8] 杨培浩. 不同小麦品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9] 王小如. 杭州植物园植物景观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10] 蒋燕锋. 厚朴遗传多样性层次变异规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立项部门:黑龙江省教育厅
课题类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
课题名称: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JGZ201202414
课题主持人:田婧
作者简介:田婧(1975-),女,沈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然后简单阐述了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创新。
关键词: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高职;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实践操作技能强、知识面较宽、职业素质较高等特点。
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双向互动,从而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倡导诱导启发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途径,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千方百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主动求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但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诱导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等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教学需求,更能体现“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关于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国内外有许多典型的案例,国内温恒福教授的“诱导启发式研究体验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中就倍受欢迎。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塔尔博士的公开课幸福课中也大量使用了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
开展诱导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维,能否在一节课成功引导学生思维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学生在课堂是否集中注意力、是否专心也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本人将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这类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一,教师要在课前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点,以便于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发。要想较好地把握这个环节,教师就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于《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这门课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运用实践――探索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1]
第二,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对思维和理解有误的学生,更要耐心讲解和鼓励,给予正确引导。教师要做到“六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师生还可以角色互换,让学生到讲台来讲解,最后教师再予以补充和总结。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2]
第三,教师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要给予正确的点评,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启发这种教学模式,它十分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到园艺植物病害流行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设问“结合发病规律,思考一下影响园艺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推选出的代表阐述其小组的观点,教师再加以补充和总结,这样也十分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归纳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扎实记忆。[3]
第四,要实施趣味性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开展诱导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教师可以在精心营造的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结合教学内容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能平等地和学生交流,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形式。
第五,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探究自然、征服自然的无穷奥秘,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最重要和最强大的诱因。我们注意抓住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从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动力 [4]
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应用于《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针对在校所有园艺专业大学生,共150人,通过本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真正由被动学习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获取。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什么”,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农业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学生将来创业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还应注意不断创新。创新一方面需要提高素质,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方法,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创新!
高职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否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突出,为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增强了适应性,学生工作之后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求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达到培养具有优秀岗位能力和职业潜质的新型农业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学刊,1996,(04)
[2] 王玉玲: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6期
关键词:园艺产品安全生产;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33-02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不乏园艺产品安全问题,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亟须加强监管工作,而这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相关的课程建设密不可分。园艺产品安全生产是其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
园艺产品安全生产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园艺、土壤、环境、食品等多学科知识,涉及面较广,因此授课难度较大,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很难适应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是该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来讲授该课程的实践经验,对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探索,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园艺产品生产环境的安全性;②园艺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③园艺产品流通和服务环节的安全性;④园艺产品卫生安全法规与标准;⑤园艺产品安全监管的机构和制度等。
本课程内容跨越多个学科,因此知识点多且分散,加之受到课时限制,部分主讲教师仅侧重于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对标准、法规及质量控制等内容重视不够,这就使得本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较多,不能完全体现本课程的精髓。
2.教学方式单一、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目前,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主要以传统的“灌输式”讲授为主,这与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不相匹配。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单纯地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经常会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但限于课时,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达不到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此外,本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过多,分布密度较大,让学生疲于消极接受,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本课程除理论课程教学外,还配置有一定学时的实验课程,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现有实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实验内容创新性不强,难以体现本课程的特色,甚至有部分实验与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的实验内容重合,造成重复开设。加之受到时间和经费等的限制,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为验证型实验。实验的准备工作基本上由教师来完成,如有些实验的标准曲线制作是教师提前完成的,学生只能按照既有框架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这会大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能发挥实验课程应有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贯穿于“从产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在室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到田间或工厂与生产实践相联系。本课程会安排一定学时的实习,但现有实习内容主要以参观为主,且时间有限,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甚至会让学生认为实习像是去郊游,很难对生产具体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二、园艺产品安全生产教学改革探索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1.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1)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向课程管理者和方向指引者的角色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原则。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上,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时数比设定为1∶1,使二者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中,对授课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以内容精要的形式讲授,使零乱的知识条理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设定■时间为实验教学时间,另■时间为实习基地和校外相关单位实习实践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1)开启互助学习模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学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具体来说,围绕新近发生的园艺产品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布置讨论方向,但不给出具体内容,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演讲准备,学习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讨论和演讲采用无领导小组形式,即先对指定方向进行限时分组讨论,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环节,然后由教师抽选小组中任意一位学生陈述组内意见。采用此项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学与互学相结合,理解、消化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尝试双语教学,拓展专业视野。通过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跟踪园艺产品安全生产学科发展前沿,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专业资料阅读能力,开拓专业视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课程双语教学可采取过渡型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授课尽量采用简单词句,关键部分或难点知识用汉语来解释说明;二是考虑到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在课件内容中适当加入中文说明,对重点及难点内容采用双语注释;三是课前发给学生相关背景及自学课件,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保持注意力并及时做好笔记。
3.重视实践教学。本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1)实验教学。精选和开设有代表性的、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在实验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准备实验材料、器材和试剂等,草拟实验操作步骤或改进措施。引导学生以互助小组的形式做对比实验设计,提前做好不同处理,在实验课中分析测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和管理为主,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发现设计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分析并解决。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处理实验结果,根据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由个人提交实验报告或以小组形式提交实验小论文。(2)实习教学。实习教学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环节,还可以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联系校外相关企业,开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践行专业知识、锻炼自身能力的平台,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4.考核方式多元化,体现客观性和全面性。传统的闭卷考试,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受到误导,以高分为傲,或是“60分万岁”,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因此,亟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引导、激励和改进的作用。本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因此,考核时不仅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生产现状及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为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可采取课堂讨论、专题演讲、实验操作及实践设计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和分析结果给出分数;专题演讲部分,让学生对国内外园艺产品安全生产的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并演讲陈述,主要考查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和思辨能力,根据专题调研方案的可行性和演讲陈述情况给出分数;实验操作及实践设计部分,利用实验室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现场考查。此外,根据生产情况,让学生在专题中设计生产关键技术环节,以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期末考试部分,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专题演讲、实验操作及实践设计和期末考试分别占总成绩的10%、20%、30%和40%。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与展望
随着产业的发展,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内容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发展方向,及时总结经验,更新知识,积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梅琳,崔海英,徐斌.《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1,(90):20-21.
关键词 种植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职教育,应该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定位。①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种植类专业具有“生物”的属性,其显著特点是:季节性、时间性、露天性,实践教学受自然条件和农作物本身生育特性影响,可控性差,实践教学的间断性和生产的连续性相矛盾。②我校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实训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1 改革背景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作物专业、园艺专业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提高实训效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受传统学科体系惯性的影响,与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围绕“农时、农事、农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符合种植类专业的特点,有利于教学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使课堂和田间融为一体,适应“学做一体、学做交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1 完善平台体系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是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按“功能集成、资源共享、理实一体”的原则对实验室进行调整、整合和改造;二是对校内实训基地按功能板块重新布局调整,提档升级,增加实训工位。(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对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动态调整,着力增加实力雄厚、管理理念先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二是对合作企业按实训岗位进行分类定位、分类建设。三是选择典型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共建,建成集学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2.2 改革内容体系
2.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做一体,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园艺技术专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做交替进行;教学进程围绕农时(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农事设计,教学场地围绕农田布置。基于作物生育进程,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两年四季(两个生产循环)的生产实践,循序渐进地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该模式打破了学期的概念,围绕农事活动安排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交替,学习与实践融于一体。以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2.2.2 改革课程内容
在“学做一体,三转式”、“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重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基础理论课。如将原有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整合为“农业基础化学”;将“农业气象”、“土壤肥料”、“农业生态”整合为“植物生长环境”等。通过课程的整合,压缩纯理论的内容,删除交叉重复的内容,压缩出来的时间增加到实践教学中。作物专业和园艺专业教学时数的理/实比分别达到42/58、46/54。(2)专业核心课程按农时季节安排。作物专业把传统的“作物栽培”课程按生产季节调整为:“大春作物生产技术”、“小春作物生产技术”;“作物良种繁育”调整为“小春作物种子生产”、“大春作物种子生产”。园艺专业把原有的“果树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设施园艺”、“观光园艺”等核心课程按植物生产过程进行项目化课程建设,授课进程与生产季节同步,便于学做结合、学做交替、理实一体化教学,避免“黑板上种庄稼”。(3)增设生产实践课。从二年级(第三学期)开始,以班为单位分配1~2亩生产用地,完成一年两季(大春作物、小春作物)的生产任务。每班安排一名指导教师,记60学时,4个学分。各班以小组(10人左右)为生产单位,从制定生产计划、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运作。指导教师提供技术指导。通过两个完整的生产经营周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得到综合、全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亲农、事农、兴农的职业精神;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4)生产实训实行弹性学期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生产实训实行弹性学期制,“农忙在田间、农闲回教室”。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技术等是作物专业的核心技能之一。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正值暑期,按传统的学期制,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为此,从2010年开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传统学期制,在大二暑期进行水稻、玉米制种集中实训,大三适当延迟开学时间。(5)强化毕业顶岗实习。从第5学期末开始安排18周毕业顶岗实习,实习单位由分院统一安排,避免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甚至“放敞马”。实习期间实行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双指导制”,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全程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工作,督促、检查实习进程,考核实习成绩。(6)多途径加强学生实践锻炼。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学生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协会、学生创业小组、技能竞赛等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多途径实践锻炼的需求。
2.3 改善保障体系
2.3.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专业教师全程参与生产实践课的指导。从2009年开始在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等四个专业都增设了“生产实践课”,安排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一年的指导。由于田间情况的复杂性、技术的综合性、问题的不确定性,这对教师尤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是一个有效的锻炼途径。(2)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管理。从2009年开始,把校内实训基地的试验地、温室、大棚、苗圃、果园、盆景园等以项目的形式分配给专业教师,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全权负责管理,实行绩效考核,给予教师相应的报酬。通过这项改革,一是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生产一线的情况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提高了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使实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给学生提供了全程参与生产实践的条件。(3)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一是厘清思路,提高认识,营造重视科研,重视技术服务的氛围。“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基本功能,③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教师水平的重要体现。科研和技术服务是提高教师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二是在政策、制度上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和科技推广服务,除大力争取纵横向科研课题外,学校还专门设立院立科研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应用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教育教学研究;对立项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对参加科研社会服务的教师减少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对科研社会服务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给予充分认定。
2.3.2 改革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田间的思想,形成人人重视实践、人人支持实践的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参加科研社会服务;改革授课方式,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二是改革过去单一的酬金分配机制(教师只有授课才有课酬补贴),对教师承担实训基地管理,指导学生科技活动、创业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工作给予相应工作量认定和报酬。三是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提高实训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2.4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两个方面。
2.4.1 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去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是看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学时,或者说“教书”效果,致使教师大多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田间,重课内、轻课外。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除考核教师课堂教学外,对指导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科技项目、创业实践,参加科研、社会服务,管理实训基地等“课外”工作一并纳入考核范围。
2.4.2 改革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核目标综合化。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侧重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如“生产实践课”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占20%)、生产计划书(占5%)、田间管理(占50%)、效益分析(占5%)和总结报告(占20%)五个部分。除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外,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2)考核主体多元化。改革过去以授课教师为唯一考核主体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考核主体可以有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自己等。如:企业实践、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考核主体为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并且以实习单位意见为主;“生产实践课”考核主体由指导教师、学生小组长、小组成员和学生自己组成,四者所占的分值比重为40:30:20:10。(3)考核形式多样化。实践性课程的考核除必要时采用笔试外,主要采用技能操作和成果性考核,如:实际技能操作、模拟操作、调研报告、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演讲答辩等形式。(4)考核时间全程化。改革过去以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模式,以形成性评价为理念,注重过程考核,增加平时考核的分值比重。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刻苦用功、诚实学习的风气,也有利于杜绝死记硬背得高分,甚至投机取巧、考试作弊的现象。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初步效果
3.1 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校种植类专业毕业生双证达标率达100%,平均获得1.5个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种植类专业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作物、园艺专业平均),分别高于全国(89.6%)、全省(91.0%)和本校平均水平(94.4%),④⑤就业情况良好,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种植类专业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上,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项40余项。如:2009届作物专业付建旭荣获四川省“创业大赛”二等奖,并获得5万元创业扶持金;作物专业唐清华、李婷分别获得“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
3.2 教师队伍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种植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从70%(2008年),提高到90%(2013年)以上。教授、副教授的人数分别从0人、5人(2008年),提高到3人、17人(2013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从3人(2008年),提高到6人(2013年)。目前,种植类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3人,其中:教授3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副教授17人,讲师2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6人、21人。
近年来,种植类专业教师主持(参与)973项目、部(省)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3.3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1年园艺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和成都市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建设专业和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为作物专业“学做一体、三转式”和园艺技术专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深化提供了实践依据。
注释
① 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② 陈杏禹.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8(9):83-86.
③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跨文化 元话语 农科学术论文
一、引言
结论部分是对整个研究做出总结与评价,并在前文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包括指出研究的重要性与局限、对未来的研究给出建议(Yang&Alison,2003)。因此,结论部分在学术写作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就要求作者要慎重考虑语言的选择问题,才能做到简洁有力地收尾。
元话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Harris(1959)提出,此后,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其中,Hyland和Tse(2004)认为,对元话语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观点强调元话语的组织篇章的功能;广义的观点是,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元话语的分类上,前人从词语、标点、视觉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类。Hyland将元话语分成两大类十小类,两大类分别是文本交际型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文本互动性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发挥语篇衔接功能,后者则帮助作者建立起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更细微的功能差别,文本交际型元话语又可分为:过渡标记(transitions)、框架标记(frame markers)、内指标记(endophoric markers)、证源标记(evidentials)和解释标记(code glosses);人际互动型元话语可分为:模糊限制语(hedges)、强调词语(boosters)、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s)、自我提及(self mentions)和参与标记(engagement markers)。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元话语研究领域更加宽泛,研究内容日益深化,研究对象也愈加精细化(付晓丽、徐赳赳,2012),而跨文化的元话语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大趋势。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元话语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语论文的对比分析:Abdollahzadeh(2011)探讨了英美作者和伊朗作者所写的英语论文中的元话语使用差异,结果显示,差异主要体现在互动元话语上;Perez-Llantala(2010)在研究中采集了三方语料,即1/3由北美作者撰写的英语论文、1/3由西班牙学者写的英语论文及1/3由西班牙学者撰写的西班牙论文,综合考量了跨文化和跨语言因素对元话语使用的影。国内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不及国外丰富。鞠玉梅(2013)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发现汉语论文元话语使用少于英语论文;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以中国大陆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英语论文为语料,集中讨论模糊限制语,研究显示前者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比例略高于后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跨语言视角下的研究都更为丰富(Peterlin,2008、2010;Abdi,2009;鞠玉梅,2013),相比之下,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研究英汉学者所撰写的英语论文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以期丰富这一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
在研究领域上,国内外的元话语研究涉及的学科都较为广泛。Hyland(2001)对机械工程、物理、哲学、社会学等八个学科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进行了研究。M.Milagros del Saz Rubio将Hyland的元话语与Swales的CARS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农科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的元话语。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如鞠玉梅(2013)所选取的语料来自于《外国语》等语言研究期刊,而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发展、元话语研究领域的拓宽,新闻中的元话语逐渐得到重视(穆从军,2010;黄勤、熊瑶,2012)。可以看出,国外的元话语研究虽然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但针对农科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元话语研究在农科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为农科科研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术论文元话语的学科领域。
从数据的容量来看,国内外元话语研究样本数量小。例如Ting Li&Sue Wharton(2012)的研究选取了80篇中国学生所写的英语文章,从跨语境、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周岐军选取了60篇学术论文,对比了文理科学术摘要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不同于小样本的研究,本研究依托大数据,组建的语料库由286篇学术论文组成,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偶然性结果出现的可能。在研究方法上,McEnery&Wilson(1996)曾指出传统意义上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过于依赖计算机而忽略了具体语境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因而,本研究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借用大数据的优势,又通过人工判断减少误差。
无论是从研究视角、学科还是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对元话语的研究都趋于成熟,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学者对学术语篇元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较于国外,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跨文化视角,这一领域的研究都值得不断拓宽、不断深入。本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究英汉学者在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和园艺林学这四个农科学科的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元话语使用异同,并尝试在教学层面为中国学者提出一定建议,帮助其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二、语料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语料库HZAU CQPweb为语料来源,选取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园艺林学四个子库中的结论部分,组成农科英语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其中又分为两个库: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专家库收录英语母语者发表的期刊论文,共40835词;学习者库收录中国农科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撰写的英语学术论文,共17418词。
本研究根据Hyland(2005:218-224)给出的元话语列表分别对专家库和学习者库进行检索,统计出十类元话语的使用频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出现次数的统计,判断英汉学者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并统计出十类元话语中高频词的使用情况,从跨文化角度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
三、数据结果与讨论
(一)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2.黑体字代表差异显著
3.“+”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得多,“-”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少
如表1所示,专家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2%,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8%,而学习者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9%,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1%。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0-),其差异主要是在于框架标记、过渡标记、内指标记和证源标记。
1.过渡标记
根据语料库检索结果,中国学者比英语国家的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过渡标记(sig=0.002-),差异显著。过渡标记是表达句与句之间的各种连接关系,如添加、因果、比较、对照等,是一种基于语篇内部的元话语,帮助读者理解观点之间的连接。(鞠玉梅,2013)
在过渡标记的高频词中,英汉学者的前五类高频词基本一致,都是“and,also,but,however,further”,只是具体的排序有所差别。从各高频词的每万词的频率来看,中国学者使用的频率都更高。
2.框架标记
数据显示,中国学者比英语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框架标记(sig=0.000-),差异极其显著。这一结果和过渡标记的结果一致,这两类元话语都属于组织篇章结构的显性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长期以来对它们的强调可能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这类显性的衔接手段,即过渡标记和框架标记,因而往往忽略了隐形的衔接手段,如使用同义词、上下义词、替代、重复等手段来组织语篇的结构。这一研究结果应当引起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的注意。
框架标记又分为四个小类:顺序标记(first,finally,then)、阶段标记(in conclusion,in summary,overall)、目的标记(focus,objective,purpose)和话题转移(well,return to,with regard to)。具体的使用情况如表2,阶段标记是造成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故而只分析阶段标记的使用情况。从阶段标记的高频词来看,中国学者倾向于并集中使用“In conclusion”(中:17.80>英:3.67)和“In summary”(中:8.61>英:1.71),这也表明了中国学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阶段标记,如“overall,in brief,all in all,to sum up”,增加用词的丰富性。
3.内指标记
数据显示,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更多的内指标记,且差异显著(sig=0.048+)。内指标记用于标示语篇中的某个成分跟其他部分之间的一种相互照应的关系(鞠玉梅,2013)。具体来看,专家库与学习者库前4个高频词都是“Fig,Figure,table,above”,说明在用词类型上,英汉学者比较相似。但是,专家库中的每一类高频词的每万词频率均高于学习者库中的数值,这表明在每类词的数量上,中国学者使用较少。因此,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中国学者应适当增加内指标记的使用数量,提高用词多样性,但应避免过度使用。
4.证源标记
数据结果显示,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中证源标记的使用差异显著(sig=0.019),英语学者使用更频繁。证源标记是指标示其他渊源的观点,即来自其他语篇的信息,主要功能在于引导读者理解并且建立作者对信息的控制。在学术语篇中,主要是指来自同类其他文献的资料,可用于支持作者的论证(鞠玉梅,2013)。由于在结论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发现与总结,所以在两个库中,证源标记使用均较少,专家库中出现次数为53,学习者库中为11。并且,在专家库中,绝大部分证源标记以(姓名,日期)的形式出现,如“Videos from the detector were recorded at a speed of 17 frames/s as previously described(Bai et al.,2013)”,即在观点或论点后标明出处。除此之外,“according to”“quote”和“said”数量极少。而在学习者库中,“according to”出现10次,(姓名,日期)形式仅为1次。相较于英语学者,中国学者证源标记使用数量少可能会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推测学习者在结论部分引用较少。第二,学习者有一定数量的引用,但由于z漏或者欠缺必要的学术论文规范的知识而没有将应该标记出来的地方标出来。故建议中国学者在进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时要注意论文格式与规范,避免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质量。
(二)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人际互动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在人际互动型元话语这一大类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2+),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两者的sig值均小于0.05)上。中国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的使用量不及英语学者。这说明中国学者在农科科研论文写作中对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使用不够恰当,缺乏与读者互动的意识。
1.模糊限制语
根据语料库搜索结果,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语(sig=0.006+),差异显著。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数量上,本族语学者除论文结论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体比例高于大陆学者外,其余各部分使用总体数量均低于中国大陆学者(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科研论文中,结论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通常需在前文所述的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在此部分提出新的命题,而根据Hyland的观点,模糊限制语可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命题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论文作者为自己以及其他持不同观点者保留余地。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动物科学等农科的论文写作中未能充分利用模糊限制语降低话语肯定程度,保护自己的观点。因而,为提高农科科研影响力,中国学者需在论文中恰当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语。
英语学者与中国学者在高频词的使用上的差别不大,都用到了“may”“could”“would”“might”,但有所差别的是各自的使用比例,如在学习者高频词列表中,“could”在每万词中的数量为2526.12,是专家列表中相应数据的两倍多,这表明中国学者存在过度使用“could”的趋势。虽然同为模糊限制语,且这前五位多为情态动词,但这些词实则在使用上有着细微差别。以“might”为例,Hyland和Milton(1997)就曾认为,用“might”表达可能性似乎太弱而无法表达说服意图,从而使作者显得“模棱两可、缺乏自信或者幼稚可笑”。而根据上表,中国学者有过度使用“might”的倾向(861.18/每万词>759.15/每万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学者在对模糊限制语尤其是情态动词的使用上不够精准。这可能是因为中学是我国学生集中学习情态动词的主要阶段,大学基本不再涉及,然而中学英语教学由于教材等原因往往只是有选择性地对情态动词的用法进行讲解(程晓堂、裘晶,2007),加上情态动词的使用较为复杂,中国学者在后期英语论文写作中便容易误用。
2.参与标记
总体而言,专家库中的每万词频率高于学习者库,且差异显著(sig=0.000)。参与标记用于明显地建立与读者的关系,用于直接地与读者交流,目的在于聚焦读者的注意力或者将他们视作语篇的参与者,与读者建立某种直接的关系(鞠玉梅,2013)。这说明在结论部分,英语学者更加注重读者的参与,引导读者去思考,将其看作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其更能接受自己的观点。从高频词(如“use,develop,increase”)来看,英汉学者都更倾向于使用动词。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学者在元话语上的差异,原因如下。教学过程中,对过渡标记,框架标记等极其显性的连接手段的过分强调可能导致中国学者比以英语学者更频繁使用这两种元话语。在语篇内部的连接上,中国学者可能较为缺乏以此引导读者阅读的意识,以及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因此造成对内指标记和框架标记的使用不足。对自身研究成果过于自信,缺乏严谨性会导致模糊限制语使用较少。对读者的忽视会导致参与标记的使用不足。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各元话语的作用,避免对某几类元话语的过分强调而忽视其他元话语。中国学者也应尽量多阅读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习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在学术研究态度上,要尽量严谨,避免绝对,学会为自身研究成果保留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此外,应充分考虑读者,让读者参与其中,毕竟这关系到自己的研究能否为人所理解。
本文是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项目编号:2016313]。
参考文献:
[1]Hyland,Ken.Meta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5.
[2]Hyland,K&J.Milton.Qualification and Certainty in L1
and L2 Students’Writing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2):183-205.
[3]Hyland,Ken and Polly 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4]McEnery,T.&Wilson,A.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5]Yang,R.&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4):365-385.
[6]鞠玉梅.英h学术论文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从亚里士多德修
辞学的角度[J].外语研究,2013,(3).
[7]徐江,郑莉,张海明.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
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科技》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
他有着很多称呼:“院士”“副校长”“教授”“专家”“老师”……众多称呼中,李天来最自豪也最喜欢的是“老师”。工作30多年来,李天来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他人在哪儿,哪儿就是他育人的课堂。他始终认为,“一流大学靠熏陶”“教育是农业”“育人如育苗”。
不久前,他当选教育部评选的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成为十位获此殊荣的教师之一。
1955年11月出生于农村的李天来对农业并不陌生,当他接到沈阳农学院录取通知书时却茫然了:“读了后除了干农活还能干啥?”进入大学后,他越学习越感到农业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萝卜、白菜、土豆是我国北方老百姓以前冬季餐桌上的“老三样”。北方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怎样才能让北方老百姓在冬季吃上番茄、黄瓜、茄子等新鲜蔬菜呢? 李天来团队在日光温室蔬菜穴盘育苗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图/沈阳农业大学官网)
当时,北方冬季种新鲜蔬菜的普遍做法是在大棚里生炉子加温,但烧煤费钱,卖菜挣的钱到头来所剩无几。如何不用或少用煤?李天来想到利用太阳能。他下定决心研制一套乡亲们用得上、用得起的温室设备和配套蔬菜生产技术。
不同地理纬度太阳辐射的变化,温室建造方位、采光屋面形状、断面结构与太阳能截获的关系,温室内土壤、作物、后坡和墙体等物质与蓄热保温的关系……从此,这些成了李天来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30多年间,李天来不断改进温室设计,挖掘温室采光、保温和蓄热能力,探索低温弱光下主要果菜栽培配套技术。不断换代的节能型日光温室将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地域一次又一次地向北推移。
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面世,冬季生产地域再次北推300公里到吉林通辽,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度北移到43.5度,将夜间室内外温差提高到39度,并开创了-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高产先例。
李天来的节能日光温室不仅丰富了北方寒区的“菜篮子”,其研究成果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流域等18个省份推广应用,面积达1684万亩,增收649亿元,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1985年,李天来东渡日本山形大学农学研究科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后受到日本筑波大学和多家企业青睐,但他毅然选择返回母校。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是农民的孩子,要对得起乡亲,做有益于乡亲们的事情。”
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试验同样一丝不苟。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控温设备,为了研究番茄苗期低温对畸形果形成的影响,他利用冬夜自然温度进行各种处理试验,连续工作30多天,最终确定了温度管理技术。他把试验温度误差控制在1度,天寒地冻中为了特定的温度常常等待几个小时。
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杨延杰是李天来的学生,至今仍牢记着老师的话:“试验处理获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可能是’等情况出现。”李天来要求试验用的秧苗必须整齐一致,整地施肥、秧苗株行距、定植深度和灌溉等要处理准确,他跟学生、工人一起干活,确保试验各个环节处理可靠。
李天来的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他抓成果转化就能赚大钱。每当这时,他都严肃认真地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他的行动正如其所说。30多年来,李天来奔走各地,为农民们提供科技服务均分文不取。为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他许诺:“赚钱是你的,赔钱算我的。”每当看到乡亲们丰收,他比乡亲们还高兴。
站在讲台上的李天来,总能吸引学生们的心神。在他的课堂上,随时有最新的科研进展被融入教学,总有实物教具让学生大开眼界,总有拍摄于生产现场的照片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国内,设施园艺学科和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最早诞生于沈阳农业大学,这两个学术平台是李天来一手组建起来的。他以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带领学科开拓发展。2009年,蔬菜栽培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02年,蔬菜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他讲授的设施园艺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
而李天来的关注点不仅仅是科研进展和学生学习,他更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们感到迷茫或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李天来谈谈,从他身上感受摒弃功利与浮躁的坚守。
每个学生研究内容各有不同,李天来对他们从文献阅读、选题立项、制订方案、设计实施,直至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张晓林是李天来的博士生,如今已经毕业留校。他和同学修改毕业论文时,经常是头一天把修改稿发给老师,第二天就能收到老师的回复。他说,老师回复邮件的时间大多是凌晨一两点钟:“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修订与批注,大到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字母、标点,很感动。再也无法容忍自己浪费时间,粗心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