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武术论文

高校武术论文

时间:2022-08-19 21:29:37

高校武术论文

第1篇

作者:郭发明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

在经过国家几次调整之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由于其自身定位和目标选择等关系,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文化之正道,已经跳入竞技体育的泥沼,难以自拔。在此理念下,学校把武术课只当成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单纯的健身活动来开展,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方法的选用还是最后的成绩评判都在机械地套用西方的教育过程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大部分高校,武术教学仅仅剩下单纯的套路传授,考试则是以能否完整规范熟练完成一个套路为唯一标准。武术所内涵的丰厚文化在这种传承模式下消失殆尽,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武术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武术教学中对技击对抗等内容鲜有涉及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18所普通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无一例外地进行套路中技术动作的传授,没有深入阐释动作的技击内涵,更没有专门的选取技击项目(如散打、擒拿等)进行教学。无对抗性的武术套路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部分学生在上了武术课后发现并不涉及对抗内容而懊悔不已,课堂学习和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丧失殆尽。学生在选择武术类选项课时,纷纷投向了同类技击对抗项目的跆拳道、空手道的怀抱,使得武术在高校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无对抗的项目观赏性大大降低,也极大地削减了运动过程的快乐体验。武术之所以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是因为它有攻防格斗的本质特征,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应在弘扬“武德精神”的前提下体现中华武术内涵的恢弘。摒弃技击本质的武术只是具有技击意象的体操动作,称之为搏击健身操也未必见得有任何不妥。

在教学目标上,将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教育区分开,学校武术教育的在培养理念上要注重武术文化传承,注重对学生武术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对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武术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课程的评价,摒弃套路考核的单一考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二元评价。在实践中切实强调“谈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学校武术发展新思路。调整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攻防技击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功力练习内容,强调武术锻炼方法的习得和形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由技能型武术教学向休闲武术观念逐渐转变。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项目,本身就是民族化的生活方式,它极具健身和娱乐性,并且强调心灵的体悟和个人身心修为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武术的人文关怀。因此,武术教学要使学生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人文教育的塑造;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方式的武术教育过程,更应当注意实用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充分凸显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深入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分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武术的概念予以重新界定: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概念修订最明显之处莫过于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强调。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内孕育、成长和发展,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以儒、道、墨、法、兵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宗教、兵学、文学、艺术美学、医学、法学和宗教学等文化为主核心,以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为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3]它的存在形态已远远超出普通体育运动所涵盖之范围。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国武术文化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现代精神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认识到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在课程教学中,发掘武术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深厚思想内涵,重视辩证思考问题的必要性,树立“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辩证观和和谐统一的自然理念;文以治国、武以安邦,武术的习练还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武术教学,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信念,注重个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奉献和牺牲精神。[4]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速武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当前,学校武术教育课程内容因缺乏技击而丧失了学生选择和习练的积极性,失去最应当发扬和传承技击文化的群众基础。武术文化的发展遭受严重影响和制约。目前的状况完全应该归因于对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严重误读以及对武术技击内涵的错误理解,造成教育部门领导对武术技击内容的有意漠视,也同样引发基层体育部门领导对技击内容实施的恐惧,武术教师也只能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着当代大学生父母辈都会的三路长拳和24式太极拳的教学,除却赛场上竞技武术的繁荣,学校武术教育逐渐沉沦。作为传统运动项目,武术应该保留动作的技击涵义,因为它是中华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便是人们心目中的武术,并非赛场上蹿蹦跳跃、花拳绣腿般的竞技武术套路,而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具有攻防技击内涵的传统武术。所以,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中,只有学生“防身自卫”的主体需求得到满足,才可能培养学生选修武术课程、从事武术练习的兴趣,才可能实现强身健体的生理目标,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5]学校武术教育教学要注重武术技击属性的彰显,挖掘简单实用且能够防身自卫的技术动作。攻防技击内容可以是传统武术套路中单个技击动作,也可以选择散打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抑或是擒拿格斗或者是军警武术中的搏击格斗术等等。教学方法可以选择拆分的攻防技击性练习,也可以通过专门编组以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的功法练习增强技击本领。另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擂台搏斗等形式来改变以表演为主的竞技单练套路的片面之不足。让学生在习练中感受到武术以巧胜力的民族特色。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展现武术的本质和优势,满足学生选修武术课程的原初动机,修正当代大学生对武术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在学习防身自卫本领的同时,体验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武术,它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对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高校武术教育应当充分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机遇,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加速武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重构,在武术文化遗产的继承、繁荣和拓展中,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中国武术教育的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突出贡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武术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58―04

1 前言

武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融汇了中国哲学、传统医学、伦理学、养生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思想,形成了武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武术文化体系,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强音。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因此,研究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鲁东大学、聊城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菏泽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滨州学院、济宁学院、枣庄学院,共计18所高校的武术课教学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样本基本覆盖整个山东省,能体现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总体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的相关专著以及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从2000年以来的有关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的论文70多篇,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武术课教师问卷和武术选项课学生问卷。分别累计发放问卷54份、900份,有效问卷回收52份、8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3%、95.6%。

2.2.3 专家访谈法

深入各高校,访谈在武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武术选项课学生,了解当前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推理对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整理归纳得出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课教学目标

通过查阅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大纲和对部分武术课教师的访谈,可知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传授武术的基本技术、技能,能运用武术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三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武术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来看,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缺少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在武术教学中,仅是把武术选项课定位于体育课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忽视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忽视武术特有的多功能教育价值,以至于武术教育仅沿着艺术表演和纯健身方向发展。

3.2 武术课教学内容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武术教师问卷中,有34人选择了初级长拳(剑术、刀术、棍术),占总调查人数的66.7%。有37人选择了太极拳(太极剑),占总体的72%。有14人选择了攻防技击术,占总体的27.8%,有6人选择了传统套路,占总体的11%,有9人选择了健身功法,占总体的16.7%,其它3人,占5.6%。

由此可见,山东省高校武术课主要教学内容还是一直沿用上世纪50年代原国家体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规定套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更新,但山东省高校的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当今时尚体育不断爆发的形势下,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需求。

3.3 大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

由表2显示,高校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依次是防身自卫术、散打(攻防技击)、太极拳(器械)、健身气功、传统武术套路、初级剑术(刀术、棍术)、初级长拳、武术文化,他们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9%、62.7%、56.2%、33.8%、22.5%、18.4%、8.1%、5.6%。

由此可见,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选修武术更注重武术运动的实用性和健身性,对一些内容枯燥、过于表演化、竞技化的套路项目,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对传统武术套路和武术文化的选择,也说明部分学生想通过武术课来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3.4 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由表3显示,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分别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拿学分、了解传统文化、其他等,分别占81.5%、79.2%、31.6%、28.1%、11.3%、4.8%。

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是吸引学生选修武术课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对锻炼意志品质和了解武术文化选项的选择,也说明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需求。

3.5 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和重视程度

通过对18所高校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的调查可知(见表4),每学期理论课安排2-4学时的高校占66.8%;安排6-8学时的高校占16.5%;没有安排学时的高校占16.7%,安排10-12学时的高校数为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每学期安排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大部分高校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的安排是合理的。但对武术理论课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发现,非常重视和重视武术选项理论课教学的高校占45%,认为武术理论课一般或者说不重视的高校占55%。

由此可见,高校一方面根据学生需要增加武术选项课设置,另一方面却不能从理论上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武术文化。甚至部分教师认为设置武术理论课没有必要,只会影响学生对武术技术学习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有时还会减少或者不开展武术理论课教学。

3.6 武术课成绩评定方式

由表5显示,69%的武术任课教师采用技评+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17.3%的任课教师采用技评+理论考核的成绩评定方式,7.7%的任课教师采用技评+平时成绩+理论考核的评定方式,其它考评方式为6%。

由此可见,高校武术课教学成绩的评定还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仅以“技评和平时成绩”就决定了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的优劣,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结果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机械地学习,无形中淡化了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和探究,泯灭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7 对武德、武术礼仪教学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5.6%学生认为非常重视,23.5%的学生认为重视,51.3%的学生认为没有突出武德、武术礼仪的教学,还有19.6%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对武德、武术礼仪的教学。

由此可见,武术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只是把武术等同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一样进行教学,忽视了武术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那么传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便无从谈起。

3.8 学习武术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用的评价

由表7显示,76.8%的学生认为武术教育能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18.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4.7%的学生认为不能。可见,武术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手段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大部分学生不再把武术看作为一个简单的体育项目,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那么,今后如何重新定位武术,如何从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中选取最适当的内容进行教学,应当成为武术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 结论

(1)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但没有突出“传承武术文化”的教学目标。

(2)武术教学内容陈旧,轻武术理论学习,偏重于对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

(3)武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将武术教学作为一种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

(4)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是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但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5)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过于注重技术、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5 建议

5.1 突出“文化传承”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定位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报告中总书记也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和负责传授武术的教师从认识上予以改进,突出“文化传承”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倡导文化教育比技术传授更重要的武术教学理念。学校开展武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的是通过武术教学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5.2 强化武术教育体系中的“文化意识”

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或武术文化体系),承载的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的精神要义。凹武术是一种文化,文化性是武技成为中华武术的灵魂,是武术得以延续的生命力。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仅仅将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关注武术的传承,是实现不了中华武术传承目的的,只会导致武术的发展畸形化。没有文化的武术是贫乏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暴力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断裂的。因此,强化武术教育体系的文化意识,把强化文化意识当作整个武术教育的核心来抓,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弘扬。

5.3 合理设置武术课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切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那些能够代表中华武术运动形式、能体现武术运动文化底蕴的武术内容,经过优化组合设置为武术教学内容。要“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如选择散打、擒拿、抱摔、防身自卫的方法、有攻防技击性的传统套路等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要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要让学生了解武术,认识传统武术文化。

5.4 注重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解析

提起武术文化,我们总是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来形容。但是武术文化是怎么样的博大精深,这样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如何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解析武术文化、让学生体悟武术文化的内涵。武术文化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学说”、“形神统一”等,在武术教学中都要有针对性地阐述,要让学生理解中华武术思想的渊源。如《八卦拳学》中习、练武术要顺应自然规律,这是要求练功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脏的变化,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功法练习,来达到练功的目的。习练武术还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比如:中国隶书“武”字,由“止、戈”组成,意思是止戈为武,化干戈为和平。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解析武术文化内涵,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这武术文化带来的魅力,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武术教学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5.5 将武德、武术礼仪与武术技术教学相结合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礼仪则是武德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包括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武术竞赛礼仪等。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在武术教学中,应该把武德、武术礼仪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贯穿到武术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体悟到“仁、义、礼、信、勇”真正内涵,有选择地吸收传统武德中对现代社会有益的成份。比如,师生之间在上下课时行抱拳礼,习练器械时行持械礼、递接礼等,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们从武术课的一言一行中产生对中国悠久的武术文化的认识。

5.6 更新武术教学评价理念

虽然学生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离不开技术评价,但是武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应该考虑到武术的文化属性,适当对武德、武术礼仪和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进行评价,做到“淡化分数,重视学习过程”。任课教师可采用考试、考查、学习态度、能力等综合评定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及掌握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地、机械地学习,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探究,由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转为通过学生弘扬武术文化。

6 结语

总之,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仍然被纳入体育教育的范畴,但武术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凸显,并逐渐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各高校武术课应加大对武术教学内容、教育手段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学生传承武术文化的力度,同时注意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玉成,邱丕相.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J].搏击・武术科学,2006(2):1-3.

[2]张岂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12.10,http:∥.cn.

[3]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0.

[4]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3.

[5]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6]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

第3篇

【关键词】武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

1、研究目的

高校是具有独特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的社会组织,是人才汇集的场所,因此应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只有理清武术文化的概念,才能了解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而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分析

3.1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的界定

对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是进行武术学科研究的起点,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乔凤杰的《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中指出[1]所谓武术文化,就是一个以武术这一核心概念来命名与武术有关的多种文化的集合。程大力的《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沿》中[2]将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它表现和展开的是内在超越的人―天关系、人―心关系、人―道关系。

我们将武术看作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运用发展的眼光,而不应该将其仅仅作为某一类技能、技术体系来看。武术文化应该是通过武术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一种行为方式,是文化的综合。

3.2武术文化传承时高校所起的作用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校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

3.2.1高校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有着独特条件。高校教育是当代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有丰富的人才、文化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武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3.2.2高校是培育和传播民族精神的桥梁。武术文化能充分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术文化发展史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而且能反映历史。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侠义人士的爱国事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3.3高校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武术要发展,必须传承其本质特征,保留武术的风格和特色,这样才能传承下去。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传承来实现,而传承才是武术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3.3.1对传统武术套路即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的传承。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严重,当前学校教育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只是传授几套简单的武术套路,教法枯燥乏味,没有明确的课程设置和计划,没有统一的考评标准,更没有开设传统武术文化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讲技击、不讲发力方法、不练功,只学几个简单的动作。现代竞技武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不可能在高校广泛开展,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武术套路的学习来改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

3.3.2对传统武术道德即武术行为文化的传承。“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等名言,道出了武德对于习武者的重要程度。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也正是有了尊师重道这一道德规范,武术文化才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传承。崇德扬善强调道德的责任与义务,这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学生的个人修养。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通过对武术的学习,能塑造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

3.3.3对传统武术价值观即武术心态文化的传承。武术的心态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体现在民间社会传统的尚武风气、武侠精神和武侠文学以及武术与艺术、宗教、哲学等的关系中。[3] 武术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对学生进行武术价值观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民族气节。

3.4结论与建议

3.4.1 坚守武术文化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同时,积极融入到现代化体育中。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其形态和内容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在融入现代体育的同时,必须坚守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传授学生技术而且应加强对其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

3.4.2加强高校对传统武术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武术文化引进高校是一种创新,要使传统武术文化顺利发展,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传承武术文化,教师是关键,大多体育教师不了解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教出来的学生只记住动作而不知道武术的真正内涵。因此,加强教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4.3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的新套路,完善武术竞赛体系,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当前武术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模式单一,导致学生不喜欢学武术。一是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单一不愿意学,二是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而没有教师去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当把传统拳术中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最能代表武术文化的拳种作为教材内容,坚持简单易学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从多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传统武术的真正内涵。确保学生能对教材中武术基本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编排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兼具时代气息的武术教学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

3.4.4建立健全传统武术文化教学体系,将武术文化资源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传统武术文化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我国武术教育不健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学校不重视,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要确立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把武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推动力。将武术师资力量、器械、场馆、校园武术组织等武术资源作为高校评优的一项评价指标,促进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3.4.5武术教学过程中突出武德培养。武德是中国武术道德观的核心,武德能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培养武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带头作用,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习惯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课的开始和结束,师生互行“抱拳礼”,这样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发扬“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乔凤杰.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J].搏击,2011(2).

第4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92-06

Dissection of hot issues about Wushu education i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SANG Quan-xi1,ZHANG Guo-do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ze Institute,Heze 274015,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Wushu education i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can be in general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eriods: 1) 1978-1989: extensive discussion about the ideology for Wushu education, which played a role in freeing our minds and retrospecting Wushu; 2) 1990-1999: comprehensive popularization of Wushu in scholastic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eaching of Wushu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Wushu had become the focal point of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3)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scholar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heir attention from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Wushu educa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value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educational system of Wushu. It is the ever increasing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education that went through such a course of development. However,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we are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study of Wushu education in 30 years: the study of basic theories is not profound; the scale of the study of application theories is small; the research forms and methods are undiversified; the trans-discipline and trans-area researches are less than other disciplines. Via their study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expanding the range of study of Wushu education and focusing on diversified research forms and methods will be come a new trend for the study of Wushu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Wushu education;overview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但引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也导致整个社会体制、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中国的武术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大变迁和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悄然发生着变化。总体来说,30年来武术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的恢复与重建;90年代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推进;21世纪武术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重新定位。

1武术教育思想大讨论(1978~1989年)

1.1关于武术性质的讨论

建国后,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范畴,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艺术表现功能成为发展的主流。关于武术性质的争鸣由此开始。蔡龙云[1]在1957年《新体育》第2期上撰文指出:武术套路“功能上在于它的动作优美,气势雄健,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是技击反映在舞中的表演艺术”,这种“舞”可以看作一种“古代艺术体操”归纳在体育项目之中。而吴明高[2]在《新体育》第4期则指出:“武术是健身和学习技击的东西……如果武术失去了‘技击’,它就不成为武术,而变成纯粹的体操或者舞蹈动作。”接着徐哲东和向一等人在《新体育》和《体育文丛》上也发表看法,一致认为不能过分强调武术中的“舞”,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技击”,争论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

改革开放后,由于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确立,武术界思想解放,关于武术性质争论又掀起了一番高潮。1983年,孙金亮[3]就当时《武术》教材中有关武术概念的表述表示质疑。当时《武术》教材主要执笔者习云太[4]对该文章进行了回应,虽然他们争论的焦点在武术与武勇、武艺的区分上,但二者对于武术性质的理解还是一致的,即认为武术属于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体育属性。此后,一些学者认为技击是武术运动的本来面目,技击性是武术区别于其它民族形式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健身只是武术的价值之一[5]。

虽然这一时期关于武术性质和价值的探讨没有达成共识,但对于武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有助于人们纠正长期以来对于武术就是打的片面认识,引导人们走出“唯技击论”的误区;第二,它凸显了武术的体育属性,有助于人们明确武术的健身价值;第三,它活跃了武术的科研气氛,为后来武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打下基础。

1.2对武术教学的初步探讨

改革开放后,随着武术在各级学校的开设,社会对武术老师以及能够胜任武术教学的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开始增大。因此,这一时期学界对于武术教学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高校武术专业教学和武术普修教学方面,讨论的热点涉及到武术教学的组织与教法、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教学中攻防意识的培养等问题。

郭志禹[6]探讨了在武术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迁移原理;高雪峰[7]认为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各个阶段施以影响,能有效地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有学者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加强学生攻防意识的训练和培养。从相关研究内容来看,涉及的面较窄,尽管当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但武术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从研究的水平来看,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思辨和经验描述的层次上,缺乏研究深度和学理上的提升。但在当时中国武术教育恢复重建的背景下,有这样对武术教学规律探索的研究实为可贵。

2武术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开展(1990~1999年)

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武术在世界的推广已初具规模。早在80年代中期,我国各级各类的武术竞赛活动已日趋活跃,各类武术馆、拳社不断涌现,“据1992年统计,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校达1万多个,入校习武的青少年就有几百万人。全国参加武术活动的群众人数约6 000万人”[8]。80年代末国家体委在《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逐步落实学校体育课的武术教学。同时,教育部门也积极倡导武术教学的开展,90年代各体育院校和综合院校的体育系在武术专业方面已形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高、中、低”职称相结合的教师梯队结构,培养出不少武术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为武术教育提供了现实的环境。

2.1立足传统文化挖掘武术内涵

90年代以前,武术概念的模糊性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是肤浅的,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武术发展观。90年代后,随着武术的普及,人们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武术的内涵与本质。从研究文献看,这期间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武术与兵家、中医、美学、哲学、戏曲、书法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广泛探讨中国武术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和借鉴,从而加深了对武术的认识。

阮纪正[9]的《中国武术本体载体纵横谈》是这一研究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跟中国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相关;武术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和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等等都是在同一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中形成和演化的,因而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征,同是中国文化这个本体在某个特定领域载体中的表现。另外,有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武术本身的特征。程志理、谢坚[10]认为武术是一种符号结构,是超越了每个活动者活动方式的普遍的含有特定意义的人体活动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制约着武术活动的建构原则,进而决定了武术的各种具体形态和模式。李成银[11]认为武术作为完整的文化体系,主要由技击观、价值观、伦理观3方面相互联系与制约,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武术文化构架。

将武术置于整个中国文化大系统并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突破了80年代囿于武术内部的研究范式,深化了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为后来东西方武技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2.2武术教学研究相对滞后

随着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全面开展和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这一时期武术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微观方面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宏观方面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思想、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等多方面。

武术教学方法较前一时期更加多样,许多新方法开始引用到武术课堂当中,如微格教学法、念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传统与现代并重。受实验教育学影响,不少学者进行了武术教学的实验研究。如:莫加兰的《高校公体武术教学实验研究》(1995),张彩琴的《“随堂实习”在武术普修课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1996),胡洪济等人的《武术套路教学中运动技能遗忘规律的实验研究》,朱永光的《关于武术套路教学采用高效模式的实验研究》等。

这一时期关于武术教学的研究并没有突破80年代的研究范式,很少有其它学科领域的理论应用于武术教学研究,方法仍然单一,深度不够。从80年代末开始,素质教育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但从文献来看,当时的武术科研工作者却很少有人参与这一主题的探讨。90年代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关于武术馆校和民间武术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其原因一方面与当时人们对武术认识肤浅、整体科研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武术人才短缺,许多武术科研人员被社会武术事业吸纳。

2.3武术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武术学科的探索和初创阶段,其研究的对象、范畴、方法和概念体系还都处于争论和探讨之中,尤其是缺乏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相关概念也比较模糊和混乱。

周伟良[12]系统地探讨了武术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研究范畴,勾划武术学的理论体系框架。温力[13]认为,武术学科理论体系是由武术和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若干相互联系、制约的知识层面所组成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武术和从事武术锻炼的人;其研究方法是注重整体思维、注重和谐、注重技击特点和辩证的现代科学综合研究方法;该体系分为武术的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基础;武术的生物学和其它学科基础两大分支。张选惠[14]则根据当时武术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知识结构,把武术学科体系划分为4个知识群: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专业技术、技术理论,初步构建了武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叶伟、蔡仲林[15]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入手,认为人、活动形式、理论基础是构成武术生态的3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术学科体系应包括武术者的理论研究、武术活动形式的研究以及武术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研究3方面。1995年由徐才编写出版的《武术学概论》标志着武术学科体系的基本形成。

武术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为武术研究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有助于深入认识武术的本质,同时也标志着武术研究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3武术教育的重新定位(2000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的武术教育一直是沿着竞技体育的道路发展的,无论从教育内容(竞赛套路和散打)还是评价模式(武术竞赛)来看,其发展路向十分单一,学校武术的竞技化倾向淡化了广大学生对武术的兴趣。2001年7月,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此后,武术便开始了“申奥”之路。这期间又加剧了学校武术的竞技化发展模式,似乎武术教育唯有等到武术入奥才能走向世界。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武术专业研究生加入到武术科研领域,武术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等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到武术教育的研究当中,许多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武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功能目的、内容体系及其发展路向。

3.1反思历史――拓展武术教育的视域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讨论武术教育的历史,主要是肯定近代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史价值。21世纪,诸多学者对武术教育的历史价值也同样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武术教育的范围有了新的认识和拓展,把社会武术也纳入了教育的视域。

王晓东和高航[16]阐释了武术进入学校的历史渊源以及武术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校近代教育的社会基础,为现代武术在学校中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张立新、张辉[17]认为,清末民初的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学校武术的确立与发展,加强了武术的社会普及。毛海涛、刘树军[18]从儒家礼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武术礼仪教育进行了研究,为当今武术界重新制订武术礼仪规范提供了参考。倪金福[19]对近现代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20世纪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进经历了价值轻视、价值再认识、价值偏离、新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继承与发展4个阶段,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则成为新世纪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

只有将武术教育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起来,才不至于孤立地看待武术教育,将目光仅限于学校武术教育;我们现在的武术教育思想也只有不断地从武术历史中吸取营养才能保持鲜活和超前。

3.2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武术的教育价值

武术进入近代学校教育系统是土洋体育之争的产物,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武术本身具有的培育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90年代,关于武术教育价值的探讨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观点多集中在武术的民族精神培养和健身价值方面,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民族文化的高度重新认识武术,界定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是关系到弘扬民族精神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战略问题,只有与国家利益和民族兴衰相联系,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研究,才会生机无限。张茂于[20]认为,武术在高校普及,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对发扬民族优秀品质,振奋民族精神,崇尚文明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可[21]认为教育传承的缺失是造成目前武术运动两极分化的根源,促进武术运动的本土化教育,实现“文化武术运动”的广泛传承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李淑芬[22]认为,华侨学校的华文教育应充分发挥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兼顾武术的教育性、技击性和健身性,提高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

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于武术教育价值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武术教育的本质,即武术教育的终极价值层面。武术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促进人性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社会属性的发展,即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人自然属性的发展,即在保证机体健康的基础上促进个体某些潜在本能的挖掘与提高;这两方面的协同发展才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3.3人才培养理念由专才向通才转变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间,我国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一直深受专才教育理念的影响,各校的培养目标几乎一致性地定位在培养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上。然而,“专门人才”本身存在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修养不够、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缺陷在市场经济时代暴露无遗。90年代末,高校武术专业便严重存在单一项目领域培养人才、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开始影响到了武术这一学科领域。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始由“专”向“通”转变,由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到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一时期,武术教育改革探讨的热点集中在高校武术专修与普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在培养目标上,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即培养复合型武术专业人才。曾世华[23]提出构建实用武术课程体系,使实用武术专项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实现跨世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构想。于翠兰、陈亚斌[24]认为:通过对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等教育内容的设置,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文武兼备的复合型武术专业人才,将构成新世纪武术专业教育的新理念。然而旧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支撑这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改革应从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完善课程教材内容,改变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等方面入手。邱丕相、王国志[25]建议武术教育改革应在教材内容的选编、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借鉴国外武技发展的成功经验,站在为全人类的健康与进步服务的高度认识和解决当今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方能推而广之,近几年也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原则、理论、实践、方法等几个层面进行了优化研究。张鹏程[26]认为新的武术普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可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拳术和传统健身功法,以便解决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与现实实用性相脱节的弊端。刘鹏[27]在武术普修课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学练法”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自主学练法”在学生成绩、教学的满意度、实习效果等方面均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显著性差异,“自主学练法”符合武术教学的要求。

3.4武术教育体系的提出

中国武术的竞技体育之路充满困难前景渺茫,而传统武术又面临流失日益严重,武术整体发展陷入了困境。一些学者重新思考武术的未来与发展,开始认识到武术本身具有的文化和教育价值才是武术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武术要想发扬光大,必须借助学校这个本土传承的“主战场”,重视武术文化在学校中的教育传承,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具体到武术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有学者开始提出建立武术教育体系的设想,王岗、邱丕相[28]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国学意识、学科意识、文化意识、拳种意识等几个层面,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认为建立武术教育体系是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武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站在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高度看,武术教育体系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观念层面来看,这是一次人们对武术教育乃至整个武术认识上的深化,并对它们的存在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位;其次,从空间来看,这一体系首次将民间的武术教育纳入进来,而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学校;再次,从时间来看,这一教育体系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到退休后;最后,从价值取向来看,这一教育体系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凸显了武术这一教育形式的教育本质。

4反思与展望

纵观30年来武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将其放入整个教育研究的大背景来看更是如此。无论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还是从研究的范式、方法到研究的领域、学科,都值得我们去总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于武术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武术的性质、历史、价值的探讨,旨在解决武术是什么的问题。武术究竟是什么,目前的研究仅仅是认识到了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内部的构成要素,但并没有解释出武术存在是什么,即武术在时空中的位置。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加准确和真实地认识武术,力图把握武术发生、发展的历程。目前的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因此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也不会限于黄河流域,然而目前武术史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证明这一点,今后应当加强民族地区武术史的研究。自民国至今,人们对于武术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从强国强种到强体健身,再到培育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这种变化反映出人们对武术认识的不断深化。然而,始终缺少针对武术教育终极价值的探讨,即武术对于人性发展的价值何在。

武术教育的应用理论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武术教学方面,而针对基础教育中的武术教学研究却少之又少,对于武术教育中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很少。纵观各时期武术教学研究的成果,提出问题的人多,解决问题的人少;理论思辨的人多,付诸实践的人少。这也许是导致30年来武术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模式改观不大,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老师对武术教学的积极性有减无增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了武术教育研究中的功利性倾向较明显。在应用理论方面,武术教育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起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武术教育内容体系,这也应当是今后武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从空间和时间来看,目前武术教育的研究领域还比较窄。研究认为凡是存在武术传承现象的地方和年代都属于武术教育研究的时空,因此其领域要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从中原拓展到少数民族地区,从今天追溯到人类起源,从活生生、至今流传不息武术传承探寻武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今后的武术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只聚焦于学校,还应当放眼于民间这一武术赖于生存和传承肥沃的广大社会空间。从广义的教育出发研究武术,一方面可以弥补以前对于社会武术研究的欠缺,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武术与民间武术建立联动机制,促进其和谐共生。

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来看,武术教育甚至武术还属于备受冷漠的领域。目前,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它学科研究武术的成果并不多见,即使少数的相关研究,也大多属于武术学界的人员借用其它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所以,如邱丕相教授的呼吁:“武术的文化研究应涉及更广阔的领域,争取更多其他学科专家的参与”。

改革开放30年来武术教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还比较单一。思辨的研究范式一直是武术教育研究中的主流,科学实证式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理论思辨若不能上升到哲学层面,便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抓不到问题的要害,从而无法指导实践。目前武术教育研究的范式向上升不到哲学高度,向下落不到实践层面,许多研究者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导致武术教育理论研究多而空、应用研究匮乏的现状,这可能是影响武术教育整体研究水平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受思辨研究范式的影响,文献资料法成为30年来武术教育研究中的主流,像问卷、访谈、观察等实质性的研究方法很少见。今后随着武术教育研究领域和空间的拓展,多种研究范式以及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被引进来。

新世纪,体育界许多学者呼唤体育的人文精神,这对于武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应该有所启示。武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如何为国争光、追求政绩,如何获得最大利润上,它将从“侧重抓提高”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旋涡中回归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文化层面。今天,尊重存在、尊重多元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人们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国际意识,同时重视本土文化的意识也将日益加强。我们要想使武术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波及全球,就必须从人类教育的本质出发,探索出武术促进人类人性发展的契合点。未来的武术发展要“更加重视育人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制造肉体工具。体育不能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有生物性的个体差异,体育应以人为出发点,从人本身出发考虑问题。以人为归宿,以人的需要贯穿始终”[29]。因此,今后的武术教育研究必须以改革开放3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引入多元研究范式和多种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龙云. 我对武术的看法[J]. 新体育,1957(2):20.

[2] 吴明高. 武术是锻炼身体的方法[J]. 新体育,1957(4):7.

[3] 孙金亮. 浅谈武勇、武艺、武术的本质区分――就《武术》教材“概述”章及有关文章提出质疑和商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3(3):22-26.

[4] 习云太. 也谈武勇、武艺、武术的本质区分―与孙金亮同志商榷[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4,10(2):18-20.

[5] 温力. 试论武术的概念[J]. 体育科学,1989,10(2):13-16.

[6] 郭志禹. 迁移原理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4,9(2):97-98.

[7] 高雪峰. 思维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4,19(1):33-35.

[8] 林伯源. 中国武术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68.

[9] 阮纪正. 中国武术本体载体纵横谈[J]. 体育与科学,1990,11(4):16-18.

[10] 程志理,谢坚. 武术的文化特征分析――武术文化的三层次[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5(1):22-27.

[11] 李成银. 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J]. 体育科学,1992,12(4):19-21.

[12] 周伟良. 试论现代武术理论体系及其研究范畴[J].体育科学,1993,13(2):84-88.

[13] 温力. 论武术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8(2):21-26.

[14] 张选惠,肖正. 试论武术的学科结构体系[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1):47-52.

[15] 叶伟,蔡仲林. 武术生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对武术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J]. 体育学刊,1995,2(4):31-34.

[16] 王晓东,高航.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史溯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1-123.

[17] 张立新,张辉.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45-47.

[18] 毛海涛,刘树军. 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88-90.

[19] 倪金福. 近现代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进[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37-39.

[20] 张茂于. 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116-118.

[21] 许可.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35-41.

[22] 李淑芬. 论武术在海外华人教育中的功能[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84-86.

[23] 曾世华. 体育教育专业实用武术课程体系改革设想[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12):88-91.

[24] 于翠兰,陈亚斌. 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教育理念的改革及发展战略[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14-116.

[25] 邱丕相,王国志. 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 体育学刊,2006,13(2):76-78.

[26] 张鹏程. 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22-31.

[27] 刘鹏.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自主学练法”的教学实验[J]. 体育学刊,2008,15(4):65-67.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教育方式

引言

武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形式,更不是单纯的一项体育运动,武术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武术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我国和其他国家一些青少年和年轻人都热衷于武术的学习。要想使武术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与全世界青年人的需求进行有机结合,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在高校当中进行武术文化教学不容忽视。

一、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 不够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当中,一些武术理论知识教材中大量缺失武术文化内容,但高校不得不选择这类教材进行武术教学,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兴趣不能及时满足。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当中,只是重视学生对于武术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却不去考察学生对于武术文化和具体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得而知,造成了武术文化学习效果没有得到全方位考察的结果。

(二) 不够重视文化教育

在我国高校乃至社会当中,在培养和传承武术的过程当中,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来进行技术的学习。我国高校一些武术教师的教育方式及其理念,只是将一整套的武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对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十分深入的技术分解讲授,但却对武术文化的教学不够重视,造成了只重视武术技术学习,却忽略了武术文化传承的现象。

(三) 过分重视西方体育思想

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类别设置来看,多由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构成。而这些运动形式都来自于西方的体育思想,因此西方体育思想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我国高校武术文化教学造成的影响,也就与其他的教学内容形式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高校武g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选择散打和动作套路,只是重视学生对于武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学生却没有从中体会到武术文化的价值内涵。而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散打与西方的拳击有着相似之处,无法将我国传统武术的高深技术进行完全的体现,造成了武术文化被忽视的现状,将西方体育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造成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理解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解决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方式问题的策略

(一) 完善武术文化教学体系

武术教材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培养武术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切实的增强。所以,要完善武术文化教学体系,首先就要编写适用性强的武术教材。不仅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武术的相关技术动作,更要在教材中体现武术文化。与此同时,将武术教材的乐趣进行提升,这样对于学生学习武术的主动性有着提高的作用。而在武术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也要对学生武术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考察和评价,进而切实的将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只有通过教材中武术文化部分的改进和教学评价过程的优化,才可以使得武术文化教学体系得到全方位的完善,从而推动了我国武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二) 提高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将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当中,只重视武术技术教育却忽视武术文化教育的现象进行改变,提高对武术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是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它的原则是要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对每个人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当中重视武术文化教育,可以将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自身优秀品质的培育的同时,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完善和发展,高校的素质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

(三) 树立正确的武术文化教育方式

在我国高校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过程当中,要避免过于重视西方体育思想,并且除武术的技术性之外,其文化内涵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武术文化当中,礼仪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高校要在武术教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根据教材中的缺失,尽快的补充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知识。武术的修身养性作用主要是依靠武术文化中道德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武术文化教育方式,在学生掌握相关武术文化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缓解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减少了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 将武术文化教育的课时进行增加

武术文化教育的比例,要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增加。要使我国武术的文化底蕴得到传承和发扬,就必须要通过高校的课堂教学。只有高校在教学过程当中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才可以将我国武术文化的实力进行全方位的提高。在课程设计的方面,要及时地进行创新,将高校自身的武术文化平台进行积极地构建,将武术文化作为主体,推行到高校武术课程的教育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乃至国外的高度重视,但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的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武术文化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和学生还不够重视武术文化的教育和过分重视西方体育的思想等问题。要解决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方式的问题,就要完善武术文化教学体系,提高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武术文化教育方式,并且适当地增加武术文化教育的课时。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武术文化教育的改善,达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作者简介:王震(1973-),男,汉族,籍贯:江西赣州市,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武术,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作者:任海娟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

武术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武术文化中的武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武德精神中诸如尊师爱友,互助互学,以武会友,讲究信用,见义勇为,不逞强欺弱等品质是中华武术传统道德的体现,把武德作为共同遵循的一种言行、处事之规范信条,把习武者培养成谦恭虚心、修身正心,规范举止的人。因此,在高校中利用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断地灌输其武德思想,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伦理道德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熏陶,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伦理道德,这样势必也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形成公正、诚实、仁爱、友爱的良好道德风尚。武术文化中的健身养生思想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并进的一类人,而身体又是他们学习工作的本钱。有很多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承受不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而夭折,而武术要求身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从而可以起到健身的功能。并且,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以外还具备明德的作用,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和意志品德。坚持武术练习,会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习惯,使他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压力。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以生存,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而创新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灵魂。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通过武术动作的想象,将会使大学生思维力长期处于一种集中状态,从而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水平,这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在武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势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长期的注意力才能把动作学好,这有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向理性、逻辑方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深度加大,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当代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将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知识的学习。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例如:道家的“道生万物”观;儒家的“爱人”与“知天”;易经中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等古代经典哲学理论,这些理论的融入使习武者具有虚心谦恭、修身正心,规范举止的态度及操行。因此,将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另外,武术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亲密程度和交流频率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够相比的。在学练的过程中,可以使同学们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学习武术的快乐,使同学之间有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这无疑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展提供了内在保证[2]。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建立健全武术文化教学体系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武术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到武术教学体系中,建立健全新的武术文化教育模式。高校应该深刻挖掘优秀的武术传统文化,利用武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休闲娱乐、修性养性、创新的功能,把武术教育上升到宣传民族文化、继承民族遗产的高度上去,从而促进“文化武术”的本土化教育,进而推动武术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学校的新教材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势必对宣传和弘扬武术文化起到很好的效果。将高校武术文化资源作为评优指标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内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务必将武术资源作为学校评优的一项评价指标。现在高校中普遍面临着武术师资力量不足,武术书籍、器械、场馆缺乏,校园武术网络一片空白等因素,这严重制约了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武术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尚武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领导重视,加强宣传武术经费是开展武术活动的基本保障。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本学校武术教育,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武术场地、器材的设施,在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是武术能否在学校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的传统武术的师资培训已远远滞后于武术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文化培训班,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并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成为武术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加强武术社团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武协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聘请一些校内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高、技术过硬、武德高尚的老师担任学生武术社团、协会指导老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武术协会组织,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高校要为其提供场地、器材、资料等信息。它能起到宣传传统武术文化,研究和练习传统武术功法,实践科学训练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武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搞好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大力开展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搞好校园文化氛围。武术文化节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举办武术文化节,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园武术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武术兴趣的有效手段。武术文化节,系武术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舍,融武术知识、武术表演、武术比赛、武术征文、等多种武术相关活动为一体,并以武术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并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最终实现育人的大目标。

结语

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它所具有的和谐性、精神导向性、健身娱乐性、哲理性、礼仪性等特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文化素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大动力。加上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在当前国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下,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领悟武术文化中蕴涵的深刻的和谐理念,有助于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第7篇

高校是具有独特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的社会组织,是人才汇集的场所,因此应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只有理清武术文化的概念,才能了解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而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分析

3.1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的界定

对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是进行武术学科研究的起点,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乔凤杰的《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中指出[1]所谓武术文化,就是一个以武术这一核心概念来命名与武术有关的多种文化的集合。程大力的《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沿》中[2]将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它表现和展开的是内在超越的人―天关系、人―心关系、人―道关系。

我们将武术看作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运用发展的眼光,而不应该将其仅仅作为某一类技能、技术体系来看。武术文化应该是通过武术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一种行为方式,是文化的综合。

3.2武术文化传承时高校所起的作用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校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

3.2.1高校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有着独特条件。高校教育是当代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有丰富的人才、文化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武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3.2.2高校是培育和传播民族精神的桥梁。武术文化能充分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术文化发展史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而且能反映历史。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侠义人士的爱国事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3.3高校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武术要发展,必须传承其本质特征,保留武术的风格和特色,这样才能传承下去。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传承来实现,而传承才是武术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3.3.1对传统武术套路即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的传承。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严重,当前学校教育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只是传授几套简单的武术套路,教法枯燥乏味,没有明确的课程设置和计划,没有统一的考评标准,更没有开设传统武术文化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讲技击、不讲发力方法、不练功,只学几个简单的动作。现代竞技武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不可能在高校广泛开展,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武术套路的学习来改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

3.3.2对传统武术道德即武术行为文化的传承。“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等名言,道出了武德对于习武者的重要程度。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也正是有了尊师重道这一道德规范,武术文化才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传承。崇德扬善强调道德的责任与义务,这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学生的个人修养。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通过对武术的学习,能塑造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

3.3.3对传统武术价值观即武术心态文化的传承。武术的心态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体现在民间社会传统的尚武风气、武侠精神和武侠文学以及武术与艺术、宗教、哲学等的关系中。[3] 武术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对学生进行武术价值观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民族气节。

3.4结论与建议

3.4.1 坚守武术文化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同时,积极融入到现代化体育中。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其形态和内容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在融入现代体育的同时,必须坚守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传授学生技术而且应加强对其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

3.4.2加强高校对传统武术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武术文化引进高校是一种创新,要使传统武术文化顺利发展,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传承武术文化,教师是关键,大多体育教师不了解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教出来的学生只记住动作而不知道武术的真正内涵。因此,加强教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4.3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的新套路,完善武术竞赛体系,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当前武术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模式单一,导致学生不喜欢学武术。一是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单一不愿意学,二是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而没有教师去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当把传统拳术中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最能代表武术文化的拳种作为教材内容,坚持简单易学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从多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传统武术的真正内涵。确保学生能对教材中武术基本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编排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兼具时代气息的武术教学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

第8篇

关键词 学校武术 文化教育 教育生态 教育改革 整体性

我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的武术改革没有显著的成效,政府对武术教育缺乏重视等。学校的武术教育,应将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教育、小学的武术教育、中学的武术教育和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纳入一个整体内来全盘考虑,各级教育机构应有相应的教育内容。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教育为大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武术师资力量,而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应在武术师资力量培养的过程中有所体现。两者应该是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学校的武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性思考

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应该具有个性化,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武术教育的课程应该更加的丰富,从基本的拳击、散打可以逐步加进去健美、和保健类的太极等来丰富武术教育,形成高校自己风格的教育体系。对于高校武术教育来说,他们对于武术的文化知识较为渴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习实用的具有文化特性的武术。在学校广泛开展武术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加强学生武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设立武术协会,学校的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等在协会中起到主要作用,加大武术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认识武术,喜爱武术运动,增强他们的兴趣。

二、我国学校的武术教育改革

青少年教育问题、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国家已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民族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从文化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国的武术教育方法上有一些偏差:中小学大多针对动作技术上的要求却忽视了对武术文化上的重视,这样使同学们只知道如何去练,而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体育教学不仅要掌握武术的专业技能,还要了解武术的教学内容,确定目标并且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播武术文化,发扬武术精神。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武术教育

生态学源于达尔文,它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教育生态学源于教育与生态学的交融,是对生态学的意义延伸,具有科学的实践价值。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及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还是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科学。

从民国初年新式兵操的引进,到当今高校中开展体育课程,一直沿用西方训练模式,项目的选择也唯西方体育项目马首是瞻。被烙上西方先进文明印记的西式技术体系已经严重侵占和挤压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形成了东西文化成份的严重不平衡的态势,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在当今建设文化强国的时期,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中最具民族特征和与时俱进特质的文化综合体,它的开展将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对高校体育文化生态失衡将起到协调作用。

学校的武术发展有着规律性的变化,从的低迷时期,改革开放的复兴时期,再到与东西方体育交流的枯萎时期。到现在,武术走到了一个困境,并越陷越深。武术课程基本丧失了活化学生思维的和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优秀文化素质的熏陶。生态化的发展进程遭受严重破坏。现有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作为系统主导者的武术教师的自身因素,都对武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武术已经沦为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导致这种情况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在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因为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矛盾,产生了对武术文化约束力失效的状态。高校武术教育课程内部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破坏了整个系统动态平衡。

武术文化教学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协调发展、完整的动态平衡体系,在发展和演变的各个阶段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武术教育工作管理者和武术教育者应该在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全方位武装自己,科学、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高校武术的发展态势,及时诊断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教学系统内部各生态因子,使之始终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合力效应,促进武术文化的当展,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卓越成就。

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

武术教育不仅是对人体肌肉、骨骼的锻炼,而且包涵对一个人人格的培养,绝非单纯增加身体健康。武术具有深刻的内涵,武术教育思想能够深深的影响武术联系者,能够培养出道德高尚、品质优良、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在传授武术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武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注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教育与人性修炼相结合,使育人和夺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武术运动朝着健康和谐的方面发展。

五、结语

虽然我国的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们弘扬传统武术不得不承认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武术运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未来。教育部门应该为各高校继承、发扬、传播武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场所,支持武术教育的开展,使武术运动出现于各高校的每一个运动场。让武术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次春雷.探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2]王根法.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5).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因素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36-01

一、影响高校武术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武术人口的观念意识。高校武术人口主要是指武术专业教师、专修武术的大学生和武术专业运动员等。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与武术人口的观念意识有很大的关系。高校武术人口观念应对其他人的休闲健身观念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武术人口的观念转变是制约武术在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加大宣传,创造武术运动服饰的品牌项目,树立人们心中的武术专业运动观念。

2.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和自觉开展的状况对高校武术氛围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关系。大学生是高校学习和活动的主体,既是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又是被动接受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客体。在大学生中,对武术活动起推动作用的还应当是较早接受过武术熏陶和实践练习的大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是从专业武术馆校考入大学,有的学生是从小接触过家传武术或曾经跟随民间拳师练习过一段时间。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一部分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会更准确一些,他们对武术在高校中的普及开展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就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武术知识和能力,他们只是停留在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大学生武术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应当在提高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和锻炼积极性上下功夫。首先应强调武术院校学生来源的人才质量,其次是改善高校武术课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状况,最大程度调动普通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形成广泛的高校武术练习气氛。

3.高校、社会宣传因素。高校、社会宣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武术运动开展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对武术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工具,如报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宣传手段扩大武术影响而。我们可以利用学校报栏将武术的各种技击特点和武术赛事的信息张贴出来,以便大学生能及时观看;将武术的小同派别的发展历史和演练特点、功法练习等内容张贴出来,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将武术名家的拳姿风采张贴出来,满足广大学生对武术名师向们崇拜的心理需求。但这对于发扬本国武术文化的浓郁风采是远远小够的,还应当加大对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的观察报道。虽然高校大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举办条件有限,但我们必须迈出扩大高校武术影响度的第一步,即通过多组织武术比赛的形式来扩大宣传。

4.经济保障因素。经济保障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武术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武术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过程需要很大的经济保障,从武术组织的宣传到具体活动的实际操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后。另外,高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提供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武术训练馆,这和其它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比较明显滞后,这一问题也反映了武术运动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小受重视的客观现实。高校在课余武术开展方而也小理想,具体表现在高校的激励机制方而,反映在课余时间对大学生武术活动进行指导的教练员的酬劳方而等。

5.教师能力因素。在影响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开展的诸因素中,武术教师的师资状况是很重要的因素。高校教师小但应该具备专业的技术示范能力,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即将最新武术发展趋势及时传递给广大学生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内传授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制约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6.环境影响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武术活动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高校中对武术信息的接触是很有限的,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这一途径来实现。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也是抱着教授规定的套路技术为最终目的和任务,对于基本的练习方法和拳术特点讲解得太少,难以调动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武术的兴趣。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们传授我国武术运动的知识。宣传武术活动的意义,使得武术活动的开展能及时地而向广大学生,使更多的大学生认识武术。

7.政策因素。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引导对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有}一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个别地市的武术管理中心的主要精力和发展重点只是针对专业队伍竞赛活动的开展举办,很少有针对高校武术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为了推动我国高校武术活动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只有高校武术组织和职能部门的紧密联系才能促进高校大学生良好习武氛围的形成,使得武术这一文化遗产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得到很好的开展。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高校武术人口、大学生认识水平、高校宣传力度、经济保障、师资状况等是影响我国高校武术开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武术缺乏科学清醒认识;高校武术师资匮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武术学习和锻炼的实际需求;高校体育部门缺乏对武术活动的必要重视,场地建设落后,器材购入数量少、质量差;政府职能部门对高校武术发展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支持。这是目前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2.建议。积极调动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通过校园网、报刊、校园广播等信息传播手段,使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武术信息获取渠道。各高校要组织成立武术协会,大力培养武术技术、武术理论宣传骨十,制定介理新颖的武术协会活动内容。加大加快完善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努力培养武术教学科研骨十,提高师资力量。各高校领导应积极协调各方而关系,成立高校武术协会组织,积极筹办高校武术竞赛事宜,扩大宣传。通过赞助和收取场地广告费、个人和参赛单位出资等形式解决经费小足等问题,改进高校武术设施、场地建设等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武术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意志品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保持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我国的历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都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活动的重视。但武术在高校中没有受到学生应有的关注,因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后应加强武术教学的改革力度。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太繁杂,武术的内容较多,但课时很少,造成教师不能按照武术本身的系统和规律进行教学,只能流于形式。

高校体育教师中仅个别教师毕业于武术专业,大多数的教师对武术只是一般掌握,没有真实理解武术的基本原理,在集体备课时,由于专业和年龄的限制,也只是重温一下规定套路而已。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的示范动作体现不出武术的风格特点,讲解动作讲不到技术关键,这样的教学引不起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更谈不上教学质量。

高校学生中会武术的仅为少数,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武术。在上述条件下所学的套路,学生很难掌握,加之武术动作复杂,需要提高协调性,学生更难于用武术套路进行日常锻炼,我们曾问过几个学生“为什么不用课上学到的‘三路长拳’来锻炼身体而做广播操?”答曰:“一是记不住动作顺序,二是怕人笑话”。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武术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因而不能使高校学生从文化角度认识和欣赏武术,这样就不能体悟到武术是一项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的学校由于武术教学力量不足,甚至将武术课程取消。

上述问题造成高校学生(包括教师)中的“武术人口”日益减少。

如果武术事业失去了高校这块领域,失去了高校学生—这支不可缺少的年轻生力军和重要的科研力量,必然会给我们国家的武术事业带来不小的损失,同时高校的体育工作也肯定搞不好。

二、在高校中广泛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需要武术

高校学生正处在一场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技术革命之中,这场技术革命的显著特征是空前发展的科学技术,高效率、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的生产方式和知识型的劳动结构。这些特征决定了未来社会各种劳动的基础。主要的已不是体力,而是脑力。同时这就使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繁重和毕业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严格。要求他们掌握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体质和旺盛的精力去投身于这场新技术革命。

武术具有内外结合的练功方法和要求,能够通过自身的锻炼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保持人体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头脑。武术对于不同的时间,条件,场地,都有相应的练习方法,这种广泛适应性是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武术一旦被高校学生系统地掌握,就可终身受益,不论是在校期间锻炼身体,还是将来在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中保持健康,预防“文明病”的发生,都是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体育手段。有调查表明,在工作岗位上很少有条件再练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而武术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持续练习到老年。成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手段。

(二)在高校中普及武术是武术事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武术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中国武术要走向世界,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要求做的工作是很多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关键的问题是武术理论的研究欠佳,科学化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向更广的领域和范围普及武术。

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具备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条件:

高校学生每人均有自己的专业(文科或理科),如果他们系统地学习了武术,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学习之余,或者更远一些考虑,在他们将来的工作之余,从他们自己专业的角度对武术进行某一专题的研究,使现代文理科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渗透到武术之中,势必加速武术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化。

高校学生分配将奔赴各地,大多在重要岗位,他们的理论能力,表达能力大多高于一般人,如果他们较系统地掌握了武术,他们所到之处,“武术人口”必将快速增长。另外,他们和外国人员接触的机会较多,这势必扩大武术的影响和宣传。

因此改革现在高校的武术教学工作,不仅对体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有利,对武术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改革建议

根据高校学生和武术事业的需要,针对现存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关键,是要保证武术在高校中稳固开展。要涉及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切身利益。要增加武术的经费开支。总之,领导要重视,有切实的制度和措施,这样,才能促使武术教师们广寻改革方法,潜心进行教学和研究,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热情,因为武术的人门是较简单枯燥的,除了教师的教学因素,还必须有制度的保证。

其次,要改高校现在实行的普修课制为专选课制,这种改革,不仅对武术,对其他体育项目也非常有利。对武术教学来讲。可为系统进行武术教学提供时间、场地、器材、经费等物质基础。可充分利用各校现有的武术专业师资。各高校体育教研室中均有1-2名毕业于武术专业的教师,现行普修课制对他们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一种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浪费,实行专选课制则可以为他们发挥“潜力”提供条件。

专选课制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在规章制度的控制下.在教师合理有效的教学中,学生在直接兴趣的作用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配合教师保证教学质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最后谈谈开设武术专选课的设想:不搞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由各高校教师自己编选。这样有利于发挥各高校教师的专长。让各高校教师自己编选教材,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贵任心,同时也便于体现出各高校专选课的特色。有利于扩大影响和交流。

还要根据教师的数量和武术专长,在专选课内尽可能多设几个拳种项目,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气质爱好进行选择。在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拳种的特点,不必强求一致,因每个拳种均有自己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练功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较纯的拳种,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和推广。

在班内制定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考核标准以及升降办法,并严格执行,让学生总感到有压力,尽力向明确的方向努力。督促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

武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样,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裁判能力。武术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扩大学生在武术领域中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武术教学的方式要以走出去,请进来为主,因为一个武术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有限,武术的内容又这样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较全面的业余武术人才,“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去武术协会,单项拳种研究会,民间某一拳派的继承人,武术馆里参观、座谈、学习,了解武术在民间开展的情况,了解民间武术的传统理论和思想,还要组织学生参观专业队的训练和比赛,参加国外武术组织的访问表演等。“请进来’,就是要请高校所在地有代表性的拳种流派继承人,请专业队教练员。请国家武术领导机构的负责人来介绍各方面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地方拳种流派的特点。了解现代武术教学训练的方法,了解我国武术方针政策的制定情况,并定期组织学生讨论。提倡学生在业余时间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对武术进行试验性研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武术有一个全面观,便于他们将来寻找现代科学向武术这个领域中渗透的途径。

第11篇

Abstract: Based on logical reasoning, the article presented a worrying situation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schools, some embarrassment of schools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nd proposed the strategy on "learn martial arts in boxing way.

关键词: 学校武术教育现状;困境;策略

Key words: present situation of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mess;policy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70-02

1 学校武术教育令人担忧之现状

党和国家对武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重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虽然曾三令五申地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但现实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表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改革已步入新的阶段。然而,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却收效甚微,而且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显露出来。

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以竞技武术套路的基础训练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造成无论是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都带有浓厚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外武术训练亦有相同的色彩。

回眸一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学校身体文化教育,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要求的单一性易引起枯燥、乏味的感觉[1],学校武术在一个全面西化的身体教育场域里“惨淡经营”。我们始终在走一条西方的身体教育之路,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化,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如此,我们都是在模仿西方的教学内容。

作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武术,目前仅仅是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教材体系中,一个在校生所接受的武术教育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甚至更少,[2]我们在失去自身特色的同时还需要反问自己:当下承担身体教育的教师,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程式,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的知识、技能储备已经完全具备西方的色彩。西方体育文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学到了多少?有研究[1]指出: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学生的武术认知也比较模糊。据笔者的体验和进行的观察可知,大学武术教育现状也不乐观,武术课教师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所占比例达70.8%。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使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独特性提出质疑。大学学校武术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

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尴尬境况。学校武术教育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谈不上学校武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照此下去,学校武术自身的存在都是问题。

2 学校武术教育尴尬境地之解读

不管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高校到专业性院校,使学校武术教育陷入目前尴尬境地的核心原因,其课程内容基本是以套路为主、间或有散打,或二者都有,传授的均是被“分解”的武术,基本上处于“互不往来”的境地。使得武术的多元性和整体性得不到反映,这也导致了人们对武术认识的进一步错位,缺失了对习武者武术内在精神的培育,忽视了武术技术及其应用的整体性,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实现沦为空谈,以至使习武者的和谐发展没有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兴衰更替,武术的技击性逐渐被压制和削弱,尚德轻力、重文轻武等思想的影响得到广泛发挥。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的“遭遇”更是如此。如果武术以其技击性在古代军事战争中作为一种军事手段,及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禁兵”、“禁武”的策略,那么还不足以使其成为对人进行身心教育的内容,使武术的技击性不能彰显,人们有意无意地认为武术只是茶余饭后供人欣赏的身体艺术,或是能活动筋骨的花拳绣腿,那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我们能容忍西方体育的竞争性,不思奋起吗?当西方体育充斥学校课堂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我们不能驻步不前,不能因殪废食,正是因为武术具有学校教育内容的独特性。我们更要充分挖掘中国武术的技击性,武术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独特,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规则之制约、德礼之规范的悖论造成的。

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项目在中国的火爆,我们没有理由来压抑武术的技击性及表现出来的竞争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是适合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能再以“打架斗殴”和安全性等来形容、质疑和排斥武术。老一辈武术人的相继离去和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并不代表技击武术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作为技击武术的时光不再那么辉煌,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现实需要我们回答:如何发挥武术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如何继承和发展武术?实践证明,仅有规则限制的散手或与体操无异的套路,是武术的被边缘化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遗失,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广泛民众的嘘声。

历来已久的尚德轻力、重文轻武等原因,造成了中国人体质的孱弱和性格的懦弱,那么,在这既崇尚竞争又追求和谐的当代社会中,我们若沉迷于没有载体的、实质内容的、具体情境的武术教育,沉迷于用西方体育模式来改造和发展武术,继续沉迷于武术博大精深的赞美里,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终究是一场梦而已。在这既崇尚竞争又追求和谐的当代社会中,武术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模仿,武术这一矛盾的结合体如何应对这种现实并发挥作用呢?使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于生物层面。武术不仅仅具有体育属性,正如于志钧先生所言:“反观西方击剑和日本剑道,今天都蓬勃发展而不失其技击性,为增强各自民族的武勇精神和抗拒的身心素质做出贡献,值得我们深思。”这就决定了武术的作用不仅仅是健身。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仅有武术技术的学习而没有武术内涵的培养,疏于对学生进行武德、武礼教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极为不利,仅有尚武的行为而没有对武德、武礼的指导。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是不全面的。

3 “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之策略

因为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能够实现,主要依赖于拳种整体性作用的发挥,以武术技术为载体而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正是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意义所在,所以,应加强对各类拳种的保护,并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因此,将拳种的功法、拳架、推手、散打、散兵等的学练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以武术技术的传授为载体,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体悟。学生通过学练武术,一方面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又能使己身心俱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第12篇

1 全民健身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适应时展的需要

时代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计划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制定的。在全民健身理念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去培养人才。学生在学校学好技能和理论,并且把学的东西运用到社区锻炼和生活当中,带动身边的人一起锻炼,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人人了解运动,人人参与运动,这就需要改革要紧紧跟随我国颁布的重要纲要和重大文件实施。总的来说,进行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传统武术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当中,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1.2 多元发展的需求

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在技能和理论两方面,教师更侧重于技能教学,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往往会忽视武术对培养人体育精神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高校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体育思想的培养和教育,学好技能的同时,也不忽视理论的学习。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么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因此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会越来越具有针对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多元化发展,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落后

现今,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一直在沿用传统教学理念,仅维持当前的教学现状即可,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而武术相比球类运动更加难以使学生接受,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就不太具有娱乐性,再加卜教师传统的武术教学理念,武术课就变成一节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

2.2 重技术教学,轻武术理论知识传授

目前,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比较注重武术技能的教学,缺乏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只能片面地学习武术的“形”而体会不到武术内在的“神”,所谓形神兼备就是指不仅具有外在的姿态而且还要具备内在的神韵。缺乏理论的学习,就会对武术了解单一。武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它除了可以展现它优秀的健身价值,更应该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武术课中缺少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3 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新颖性

当前的教学大纲以三路长拳为主再加r.}}}初级的器械套路,另外开设的还有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竞赛太极剑套路,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一般的学生学着学着就会失去兴趣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成多高的水平,也不是为了拿武术冠军,而是通过武术套路的练习,了解更过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选不卜其他课程,被迫选修的武术课,这种被动地学习,再加卜武术项目的运动特点入门较难,教学内容繁琐,就会不由自主让学生感到无味,缺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动作和套路

2.4 缺乏武德的传授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仅仅进行技术的教授,很少向学生进行武德的传授。这种纯技术教授的方式和武术课的考核方式也有很大的关联,大多数高校武术的考核方式,以本学期学习的一整套套路或者器械进行技术考核,考核内容并不牵扯到武德,就连武术最基本的抱拳礼,很多学生也只是能做出来造型,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考核方式是限制武德传授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全民健身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创新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太适合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能够让学生脱离课堂后,在社区、在家里也能进行武术锻炼,这样对武术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对带动周围人群锻炼起到很大的效果,由此也能够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一些方面,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要清楚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参与武术的热情。再者,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不同的,从教师入手,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最先进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理念。

3.2 加强武术理论的学习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大多数教师以教授学生的武术技术动作为主,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武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发挥它的健身养生价值,也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对武术运动了解的更深,就越能看到它的健身作用,所以武术文化的学习至关重要。学习武术,我们要先学习武德的内涵,继而学习武术的攻防含义,俗话说: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由此我们可知武德在整个武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去健身去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武术理论的学习,教授学生可以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 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改变期末考核的方式,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真正让学生去学习武术的本质内涵,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锻炼在我们今后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武术,传承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太过复杂,不易于学习,学生本身对武术课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直接影响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教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例如增加一些武术的器械套路,像刀、棍和九节鞭这类的器械。在练器械的过程中,器械本身的发出的声音就会让人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武术。同时,还应教授一些离开学校后也能经常锻炼的内容。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可以使用器械进行身体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竞赛,设立奖品,竞赛的内容简单化。高水平的武术比赛,一般都是四段套路,那么把套路简单化后,可以进行一段或两段的武术套路竞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4 注重对学生武德的培养

学习武术最先了解的应该是武德,其次才是武术的攻防含义和它的技击动作。目前,在高校的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武德教授方面相对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习武先习德”这句话其实就已经把学习武术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较为清楚。所以,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仅仅教授运动技能,应让学生先了解武德。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更能深刻地了解学习武术对我们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