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时间:2022-08-02 18:28:37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第1篇

1.1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为根本,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加以肯定。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健康第一突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表明了学校体育的真谛所在。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强调健康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并表明了学校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突破了传统的把健康等同于“身体素质”或“体质”的范畴。

1.2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新课标体系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的,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按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后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中小学阶段分为6级水平,大学阶段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是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中,健康主线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运动主线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自觉性: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时效性: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明显性: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了解体育运动队心理健康的作用;正确理解体育运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运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达到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3体育课程的结构

较传统的体育课程,现在体育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的变化注定结构也要随之变化,打破了原来只把体育课程局限在体育教学的模式,结构进一步扩大,包括4大方面。1)体育课教学,由室内课教学和室外课教学组成,以室外为主。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2)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身体活动,相对于体育课来说,其形式更多、自由性更强。3)课余训练竞赛,是对学生中运动尖子、运动特长生的培养,并参加一定的竞技比赛,以提高学校的整体运动水平和为学校争取荣誉。同时,借此推动和影响学校体育进一步开展和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4)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师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类开展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影响等。

2新课标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要求

2.1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新课改的内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动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练员所具备的主要是竞技体育的知识,他们更看重体育技能的掌握;教育者或教育家所具备的则是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既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多能的本领,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1)目的不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就是要达到三育中“育体”的功能;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训练者的竞技能力和水平。2)适应性的不同。学校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手段,选择适合学生锻炼的项目,运动项目是可以替代的,要以学生的爱好与习惯为依据;竞技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标准,选择适合运动项目的人,一般是每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标准。3)采取的方法不同。学校体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法、感受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快乐中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竞技体育则采用“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训练原则,使受训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4)评价机制不同。学校体育以激励与发展作为评价的机制,承认差异性,强调学生体育素质增进的程度;竞技体育以运动员技术技能水准为依据,以比赛名次和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落脚点,把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1)灵活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熟练把握。2)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将动作技术讲解清楚,还能做出规范的动作示范。3)体育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2.3课程的深入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有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考核标准,这种封闭式的指令性模式,导致了体育课程的制定者与实施者相互割裂。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所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成为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无需开发课程资源,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了。《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全方位和主动的介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包括对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由于新课标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体育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不是单纯的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与“操作者”。

2.4课程的变化促进教学设计优化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教学环境视为“培育”而不是“冶炼”。所谓“冶炼”,即简单的向学生灌输体育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提倡的“培育”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体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情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并能对学习效果作出多样化的评价。

2.5课程的推进促进教师组织能力和监控能力的强化

教育工作有特殊的规律和严密的科学性,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劳动。体育课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更要突出组织技巧和监控时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塑造,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能否得到充分施展。当然,在体育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和管理。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使其都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体能发展。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采用完全“放羊式”的教学,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有序的“放羊式”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科学的管理下将“羊儿”放的越来越强壮。

3通过新课标实现体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3.1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事教育素质,取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则是体育教师群体专业化不断深化的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个体在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在专业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又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为此,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在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有效途径,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其专业始终向着理想目标发展。

3.2塑造永恒价值的基础素养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这种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品行模式,教育与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行为准则。要发挥这一作用,教师就应自觉地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另外,在心态方面能保持平衡,遇事不走极端,办事不偏激,善于合作,合理宣泄和排除消极情绪,用平和、理智方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克服心理异常,完善健康心理和人格魅力,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知识广博、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

3.3塑造高效价值的科研创新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角色描述中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够充分。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工作者,仅具有教学能力而无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精神是不称职的。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进展,也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师资的培养往往有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形成“先天不足”。通过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大力促进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不仅四肢发达,也要头脑复杂,克服那种重武轻文、文理失衡和知识营养失调的现状,使自己的专业更专,多能更通。

4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从体育师资的教育实践和培养实践分析,其职业素养结构应该由四个大的方面组成,即人格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身心结构。人格结构包括道德情操、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智能结构包括智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身心结构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每一能力结构涉及到一些内涵因素。

5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养习

5.1构建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成长的氛围包括学习氛围、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等。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学校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类人才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文化修养和自我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主要场所同样还是校园,可以说学校是育人乃至人才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和蔼可亲民主公平的核心领导等,都能够对促进人才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如果都能够重视校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符合教育规律、育人宗旨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2大力倡导针对性培养的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磨合期和职中发展期各个阶段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带头人及教学名师的作用,使进修提高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唤醒教师上进的主动性,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发展与成长,促使教师能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以及课程实施不同水平教师对培训要求的差异。

5.3为教师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模式为框架的新课改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个摸索、实验、调整的过程。因此,学校对保护教师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成功。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给予一定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使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到新课改的实验、推广中去。

5.4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新课标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执行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效果不同等因素

存在,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应多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从学校层面上说,一方面在校内给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校内教研组内交流的同时,可成立专家、研究员、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体”,并形成网络,使每个教师都有相对固定的咨询员,或掌握与一些教育专家、学者联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咨询与会诊,充分发挥有效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校外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效地推动新课标的贯彻执行。

5.5加快各项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创新

第2篇

一落实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暑期培训制度

我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是指为提高素质、适应职业需要,继续接受最新知识而进行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技术等不断更新,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远远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种种客观因素,当前幼儿园教师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学历整体偏低,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妥善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研修的意识,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要求。暑假期间,休息时间比较长,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参加继续教育,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更有利于他们采用科学的手段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完善编制问题,解决后顾之忧

据学者研究发现,我国教师的编制问题对其从业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编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高于非在编教师。据相关研究发现,同一公办幼儿园中,因编制差异,非在编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的工资远远低于在编教师,且非在编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待遇,大大打击了非在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从业幸福感。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采取措施,设立最低工资待遇保障和超工作量奖励机制,维护非在编教师的利益,做到劳有所得、多劳多得。

三完善职称评审机制,留住优秀人才

职称是评价我国幼儿教师能力高低的重要参考之一,它不仅是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业绩的具体表现,更是考量其职业声望与业绩实效的唯一指标。2014年,已有河南、福建等多个省市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标准中指出中小学、幼儿园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可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切实保障了幼儿教师的权益。在今后,要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幼儿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制度,确保幼儿园招得到也能留得住那些优秀的幼教人才。

四加强监管,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据有关网站统计,从2011年6月到2014年5月,共有多例幼儿园教师侵害儿童身体的事件,2014年更是有多个幼儿园曝出“喂药”丑闻。针对这些情况,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一方面要采取立法手段保障幼儿教师的利益,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幼儿教师行为准则规范,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打骂孩子的行为,真正为孩子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使其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五设立商谈机制,消除不安定因素幼儿园教师多为女教师,承担繁重家务的同时,上班的时候面对的又是一些懵懂天真的孩子,很多时候难免会出现心气不顺、心理压力大的情况。幼儿园领导要及时注意到这种情况,设立教学工会帮助职工解决生活难题,为教师提供心理疏导。此外,还应定期召开教学座谈会,采取老教师带新教师的计划,解决新入职教师的教学疑问,让一些不安定因素消失在源头。

作者:潘梅芝 单位:湖北省荆门市曾集镇中心幼儿园

第3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 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三个方面。[1]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方面。 

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强调:“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获取职业发展的基石,是职业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2]由此可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科技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的洞察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更好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锻炼健康的体魄。首先,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教师应该多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其次,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也是一种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才能积极的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2.1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重视不够 

虽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缺少动手操作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不够,教育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素质提高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素质。职业院校也应该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学校规划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系统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阶段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积极利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素质自我提升,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力。 

2.2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来设置教育教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来设置。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目前职业院校缺少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制定的教师素质规范,教师激励和评价制度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并不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忽略技能考核这一重要的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也不明确。 

2.3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操作技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因而出现了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有所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也不断的扩张,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才去发表论文,这样也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提高,培养科研型教师势在必行。

2.4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培训机会的不足和培训经费的欠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多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技能结合的培养,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实践不同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培训依旧与企业存在脱离现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教师对企业的产品研发或相关设备的操作不熟悉,造成教师无法将现在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育过程中去。 

3.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3.1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提高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意识上加强认识才能让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具备了自我提高意识,才能积极的吸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刻把学生的全面作为自我提升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实现师德建设和教师角色行为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教师管理体系方面要加强建设,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我校制定了教学科研及相关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对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了表彰,通过举行校内德育课教师说课比赛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参加还参加省、市说课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3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 

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以科研能力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成立了学校委员会,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带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和改进科研管理。其次,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教学工作。最后,将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服务密切联系紧密,将成果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经验。 

3.4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根据教师条件和发展需要,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培训活动,重视教师的职前、在职以及脱产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学习,给教师尽可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其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各专业的专业人员素质进行培训,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素质等。再次,加强校企联系,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教师的多种技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建立健全教师激励体制,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师素质培训,才能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社会不断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现状与问题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9(4):107. 

[2]王召会,潘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

质教育探究[j].时代教育,2010:126. 

第4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58-0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市场经济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职校生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更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功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自2006年底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该计划实施几年来已有近15万中职教师接受各种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中职教师的总体素质。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意见》,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中职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同时,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河南省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我们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研究》课题调研,通过调查总结,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对我国今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计划的修订应该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中职教师职业素养调查研究对中职学生今后的就业质量、生活态度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为了使调查研究的结论具有代表性,我们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考察和制定。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中职教师本身,还引入学生参与,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考虑进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一)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包括本校和兄弟院校,研究对象为中职教师和学生。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教师和学生均涵盖各年龄层次和不同专业,专业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教师年龄以45岁为界限,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学生分为低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毕业生按照毕业年限进行区别。发放调查问卷2493份,收回有效问卷2352份,其中教师有效问卷323份,学生有效问卷2029份,调查问卷的有效收回率为94.3%。

(二)调查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制定教师职业素养调查项目 中职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具有特殊性。因此,制定中职教师职业素养调查项目须综合考虑中职教育的特色。调查项目涵盖了影响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各方面,具体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业务素养和身心素养。每一项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每一项又分为不同的小项,如表1所示。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的角度不同,但是分值一致,均为100制,便于统计对比。对于教师调查:5-优秀;4-良好;3-合格;2-不合格;对于学生影响力的调查:5-很大;4-较大;3-一般;2-无影响。

制定教师和学生调查表 根据上述调查项目总表,分别制定出适合教师和不同学生的调查表,每一个分项中的小项都设定合适的分值。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对学生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建设性建议。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调查校内外共收回有效问卷323份,其中男性156份,女性167份,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表中,H代表人文社会科学,N代表自然科学。

每项得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具有以下规律性。

年龄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水平影响最大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明显高于45岁以下教师(高出3.7分)。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教师的社会成就感不足。因此,刚刚走上职教讲台的青年教师,难以安心工作,想法较多,这是难免的;另外,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但是,调查发现,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和人文知识丰富,这与青年教师的时代感强、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是一致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因此职业教育素养得到较大提升。

专业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水平影响较大 人文科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略低于自然科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道德素养中的团结协作方面,人文科学专业的教师明显低于自然科学专业的教师,这可能与专业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自然科学需要集体的参与和协助,而人文科学更需要个人的学习和探究而得出规律。

性别差异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水平的高低影响不大 男性略低于女性,基本相等(相差0.1)。但就职业素养的四个大的方面比较,女性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明显优于男性(高出0.6);而男性在身心素养方面高于女性(高出0.5)。这也说明,男性和女性一样适合教师行业,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女性更适合当教师”是不正确的,至少对于中职教师这个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参与调查的校内外学生共计2170人,其中本校学生1170人,毕业生500人,兄弟院校(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500人,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1131份、438份和460份,共计2029份,有效收回率为93.5%。在校生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在学生心中的高低和对学生的影响呈现如下规律。

在校生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和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随年级升高明显降低 这一规律与学生在校时间和知识阅历的增加有关。初入校门,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教师是他们在中职学校最亲近和崇拜的人,对教师的评价带有一定的感彩,主观因素较大。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加,学生逐渐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发现了教师的不足,对教师职业素养水平评价比较客观。到了高年级,特别是接近毕业时期,学生面临择业,与高职和本科生相比较,中职生择业尤其困难。学生会将择业的不顺与教师的职业素养紧密联系。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教师的职业素养中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三项高年级学生给教师的打分与二年级相比低很多(分别低1.5分,0.5分,1.0分)。仔细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打分较低的项目集中在道德素养中的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为人师表方面,这也提示我们在平时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时应特别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

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素养水平评价及教师职业素养对该性别学生的影响力基本相当 分析发现,女生对教师道德素养要求较高,而男生对教师的身心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这与“女生爱静,男生爱动”的天性有很大关系。

专业维度上教师职业素养水平差异和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差异有所不同 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稍高于人文科学专业学生的评价(高出0.8分),教师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自然科学专业学生高于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高出0.9分)。这是由于不同专业对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人文科学的学生更注重教师的身心素养,而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偏向于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这一点与教师调查结果是吻合的。

毕业生调查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表4显示了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中职毕业生的影响力。从表4可得出如下规律。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毕业生的影响力随着毕业时间增加而增大 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回头思考在校学习时的方方面面,基本可以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随着毕业生年龄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会更加公平、客观。从业两年以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素养中对自己影响明显增加的因素从小到大依次是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而教师的业务素养对他们的影响力反而有所降低。这是因为工作以后,学生已经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爱岗敬业、团结和谐以及技术创新等,这些方面的优劣是与他们在学校学习时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因素分不开的。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影响力有很大的不同 从表4可以看出,女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行为方式更易受到教师的影响。从举手投足、待人接物到求知创新均受到在学校学习时教师职业素养水平高低的影响。女性毕业生工作后多对身心健康不够重视,这一点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相比于男性毕业生,教师的身心素养对女性毕业生的影响力下降。而教师的知识素养对男性毕业生的影响力更大。毕业生特别对教师知识素养中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自己的影响力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一调查结果提醒我们,中职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应注意自己知识的更新,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不能一本书教到底、教到老。

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专业不同的毕业生就业后的影响力也不同 从表4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素养对自然科学各专业毕业生影响比对人文科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影响更加显著,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对自然科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影响力表现突出。而教师的身心素养对人文科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影响力更大。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明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教师和毕业生所作的全部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是教师职业素养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在影响就业质量的教师职业素养各因素中,毕业生对教师的道德素养给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说明平时学生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是特别重视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工作热情的高低、与人相处之道等无不受到教师的影响。这也警示中职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道德素养,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教师职业素养的四个因素中,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较小的是业务素养。但是从调查的详细情况看,在业务素养中,毕业生对教师语言交流能力和心理分析能力对自己就业质量的影响几乎给出了满分。这说明毕业生非常看重在校学习期间教师日常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这些能力和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对中职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素质显得更加重要,这也再一次强有力地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综上所述,中职教师培训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某一门课、某一项技术的培训,而应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周密的计划,不能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只看培训的人数和次数。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总体上是比较高的 以满分100分计算,基本上都可以达到92分以上,但是离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中职教师的业务素养有待提高。不管接受调查的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教师的业务素养的打分都明显低于其他三个职业素养因素,这说明中职教师在教法、职业教育理念等教育能力的综合素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年轻的中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热情不够高、缺乏职业教育理念,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教法熟练程度不够。年长的教师同样有待与时俱进,接受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成分差别 不管是从教师自身评价,还是从学生角度来看,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中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交叉学科知识、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力表现比较突出,但在团结协作、学科专业知识、前沿知识、人文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专业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力、心理分析能力、教学方法研究和创新等方面尚有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注重维护中职教师身心健康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职教师的身心素养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对毕业生的生活质量影响更大。但是中职教师的身心素养有待提高和改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社会荣誉感和成就感,因而,职业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职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中职教师感到担负的社会责任特别重大,特大的压力导致中职教师思想压抑、焦虑,这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建议

加强中职教师道德素养培训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首先必须加强中职教师道德素养培训。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互勉共进等优秀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首选,而且是所有职业人的共选。任何一位成功的职业人士首先必须是爱岗敬业的人,中职教师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热爱职业教育工作。有了这份投入和热爱,才谈得上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才谈得上知识素养的提升、业务素养的精炼,才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愉快的身心,使身心素养得到加强。

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的业务素养 应加强中职教师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培训,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的业务素养。在知识素养方面,应着重专业知识的更新,注重新知识、前沿知识的了解和补充,强化人文知识学习,为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人文知识传播中的主力军作用,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知识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职毕业生做好准备。在业务素养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创新,并将改革创新成果用于教学过程,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

应关注中职教师的身心健康 应关心中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制定合理可行的中职教师身心健康计划。要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使社会群体关心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社会的认可度,使中职教师能以一份愉快的心情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宫雪,邓泽民,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24-31.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 教学观念 更新

[论文摘要]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高职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第6篇

摘要: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既是知识丰富的学者和实践的能手,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多重指导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熟练的专业职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紧密围绕社会的需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等的设计均离不开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线。为了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高职院校普遍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通过与实际劳动的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而实践课程教育质量的保证,需要“双师型”的教师来完成。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师资队伍的评估指标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为“优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进行分析与探究,为“双师型”教师质量评价以及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的角色特征

“双师型”教师这一表述,一开始主要用来与传统单纯授课的教师相区别的,代表那些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能教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训课程,既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又具有相关的专业等级证书的教师。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指标内涵为思想品德素质、基本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外语、计算机能力等)、文化素质、师范素质、专业素质、技能素质等。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技师、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等。近年来,职业教育界比较通行“双师素质”教师的称谓,但从其实质而言,“双师素质”教师与“双师型”教师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已。“双师型”教师必然具备双师素质,而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无可置疑地应被称为“双师型”教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②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如下主要的角色特征:

一是“双师型”教师是知识的学者和实践的能手。所谓学者,就是要求“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的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还要具有完备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所谓能手,就是要求“双师型”教师拥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和科研应用研究开发能力。

二是“双师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多重指导者。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己经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圣殿”里走了出来,成为学生在更加宽广的空间里选择职业、掌握理论、形成技能和学会生存的有力指导者,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卓有成效地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所有的学生进行自觉的和积极的教育和职业选择。

三是“双师型”教师应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高职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构建的过程,更是人格和行为不断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要把握各种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预测并为学生指明最佳的发展方向:要以自身的人格道德情操影响和陶冶学生,点燃学生渴求进步、完善德行的理想火炬,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学生成为一名行为高尚、具有较高职业操守的职业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1. “双师型”教师的一般素质

“双师型”教师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培养各种人才的神圣使命,必须思想品德过硬,言行举止大方得体,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注重大局,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具体而言,“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的素质:一是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必须能对教育事业热爱和忠诚,并乐于奉献。对学生要关心爱护,传道解惑。尤其要做到严格自律,为人师表。二是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同时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比如,商务类“双师型”教师必须能为企业设计实际营销方案、为企业设计商务谈判方案,等等。三是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理才能承受。四是要有创新素质。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倡导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2. “双师型”教师的特有素质

除了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外,作为“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有如下的特有素质:一是熟练的专业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作为“双师型”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它不单单是简单的学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基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编号: GSW20111005,GSKC20111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李庆文.高职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6).

[3] 陈劲. 高职“双师素质”教师激励对策探究[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6)。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及特征,进而论证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这对职业院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促进意义。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时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与鉴定等问题已引起职教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人们认识不同,表述不一,难免在工作实践中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笔者从“双师型”一词形成的起源谈起,还“双师型”教师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及“双师型”教师的本质

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用如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三、“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与从事普通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双师的知识面应更宽。因此,中职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能力等,同时还包括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专业指导能力是指在本专业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

3.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1.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不久,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此计划之实施。该计划强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显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4日,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可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然,包括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重职责的“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是有效地优化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成效的目标。办学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这里每个“——”的后者都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即欲达前者之目的,后者缺其不可。可见,要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然要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清醒认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景懿,李友林.职业教育法规文件选编.沈阳出版社,1998,11.

第8篇

关键词: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策略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2001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基本条件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充分表明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主体,占有主导地位。实施《纲要》中教育理念的关键就在于幼儿教师质量的高低,而师资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提升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现阶段己经刻不容缓。从不同的角度和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指在准教师教育阶段,对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进行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知识,教学技能,教师专业情意,科技、创新精神等,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作充分准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的途径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基本理论,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取向本来就具有实践性,通过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探索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再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及培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师范院校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使得高校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研究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有着深刻的实践价值。

二、我国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强调将学前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②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构建我国科学化幼儿教育体系的首要重任。虽然各地师范院校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寻找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增加和提升。但是,由于社会认同度较低,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设施不足等诸多原因,使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社会认同感低,职前幼儿教师专业意识淡薄

在当前社会中,幼儿教师并不被社会各界人们所认同,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只需要看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出现意外伤害即可,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不需要什么专业化的要求,不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幼儿教师并不被家长所认同,也没有得到自己所应得的尊重和待遇,假如幼儿出现“意外情况”,家长的反应较为激烈,甚至会出现责骂,诋毁等行为。这个职业的专业认同度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偏低,还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吃青春饭的职业,使得准幼儿教师对这个职业信心不足,也就相对的降低了准幼儿教师对自己本身的认同,他们很难把幼儿教育当做是属于自己的事业去追求,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自我专业意识淡薄,也就间接地阻碍了准幼儿教师主动积极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二)师范院校培养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我国师范院校对准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一般以理论知识为重点,将专业技能放在辅助的地位,高校教师通常是理论知识较为浓厚,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是与幼儿园一线教师联系沟通较少,深入幼儿园实践的时间有限,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充分及时地了解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及真正需求,导致在对准幼儿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脱节,培养形式的脱节,培养内容的脱节,时间空间的脱节等等,如在培养目标方面师范院校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形式与内容上过于陈旧,不能与当代幼儿园实践很好的结合,在时间空间上不能冲破理论的束缚,真正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师范院校培养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准幼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一味的追求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能很好的与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于幼儿园课堂教学中,阻碍着准幼儿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三)各高校缺乏因地制宜,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化

虽然我国教育部有关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准有基本统一的规定要求,但是各地各师范院校实际情况不同,真正能做到把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与各地乃至各个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融合的少之又少。各高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教学理念等各种实际因素,进行因地,因时制宜的教学,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为模板,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化,对准幼儿教师进行的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准幼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的提高。

(四)师范院校课程实施方式缺乏时代感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化进程加快,但是高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匮缺,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和能力都不强,高校也并没有及时对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方式及思想培训或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不佳,高校教师本身也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热忱,使得现代课程实施方式缺乏现代感,如翻转课程,微课等新兴现代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当前幼儿园教育课程内容已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高校向准幼儿教师传授的教育技术还只是停留在幻灯片,电视机,录音机等简单的操作技术上,不能满足现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基本专业能力的要求,使得教学方式不能体现现代化,使得高校在对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方式上缺乏时代感,跟不上时展潮流。

(五)实习规范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管理

有关在实习过程中对准幼儿教师及指导教师的各方面注意事项及要求,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由于跟幼儿园缺乏沟通联系,并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监督制度,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加上实习生较多,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的现实情况,导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实习效果甚微。使准幼儿教师在正式进入职场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实习阶段,不能很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相对地影响着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应该不断改进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策略,使之跟随时代步伐,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是指为了促进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所运用的各种方法、方式、手段等。在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以下策略对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所帮助。

(一)转变准幼儿教师思想观念,激发准幼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动机

首先应该转变准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绝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国家也应加强对师范院校及幼儿园的投资力度,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增强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马哲说应当重视内因的作用,要强化准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准幼儿教师应正确调整自己心态,从中寻找乐趣,真正热爱幼儿教师这个事业,积极主动的去不断提供自身专业素质。

(二)以理论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师范院校在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幼儿园虚拟课堂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可以多举办一些类似幼儿园实践课堂教学的竞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出与社会和时代需求相符合的幼儿教师,而不是空有满腹理论知识,而不能付诸实践的空谈家。高校教师也应该改变观念,加强与一线教师的联系沟通,定期深入幼儿园进行亲身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对幼儿园的真正了解,真正的认识到幼儿园对一个合格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真正需要。对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结合,努力克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

(三)完善培养目标,不断创新

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各高校应当提倡创新,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传统,师范院校应当结合本校师资,设备等实际情况,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从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职前幼儿教师真正的需求,倾听职前幼儿教师的理念,不断拓展完善培养目标,为他们提供多方面深造的机会,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四)与时俱进,引进现代网络与教育技术

各师范院校应增加现代化设备的资金投入,跟随时代步伐,完善教学设备,并及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教授准幼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效果。在校教师要强调现代教育意识,对自我有更高的追求,自身愿意且乐意去学习现代思想及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我,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增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如Powerpoint课件制作、计算机Word文本处理、Internet应用等内容,从而不断促进准幼儿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高校教师可以有效充分的利用博客的作用,引导准幼儿教师关注学前教育专家及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博客,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为他们提供一个讨论问题的平台,促进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

(五)加强高校与幼儿园的结对关系,实习科学管理化

实习是培养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准幼儿教师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建设,单单依靠师范院校不可能很好的完成,需要高校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制度,为准幼儿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实践机会,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不断改善高校与幼儿园的结对关系,对他们的实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使实习规范化。其次学前教育专家们也应加强有关的研究,为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有益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促进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四、结语

论文写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了,在以上的观点阐述完,我还想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更加的去重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是依然存在着职前幼儿教师专业意识淡薄、培养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传统化,缺乏时代感、培养目标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构建健康、可行、有效的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策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者在查阅各种文献及亲身观察高校培养策略等基础上提出提高社会认同度,使准幼儿教师乐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师资配备、高校不断创新,完善培养目标等策略。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水平有限,肯定存在一定的弊端,研究的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不够完善,如何正确认识并提出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还需要更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马宁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闶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彭国平著.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与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胡恩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7.

[5]但菲,王红艳,吴琳等.幼儿教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2).

[6]曹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7]雷湘竹.“临床型”幼儿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90-93.

[8][美]LyndaFielstein&Patricia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H业出版社,2002.

[9]张婷婷.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1(3).

[10]卢华栋.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0(12).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特点

1.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选用是非常严格的。在德国。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从事任何层次的教师职业,都必须先取得教师资格证。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正规的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实习资格。再经过不少于l8个月的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也是如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后,才具备任职资格。

澳大利亚啪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严格。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主要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实现,招聘原则是:一是任教者要取得所授专业的大学文凭(目前新进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以确保任职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经过师资培训,并取得培训行业四级证书。

2.规范的职业教师培养机制

在德国,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类型比较多,包括:职业学校内的理论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技术教师,以及企业的实训教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教师制定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培训、考试机制,具体见图1和图2。

澳大利亚TAFE学院为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跟上知识的更新和企业技术发展步伐,鼓励教师进修,参加各种新知识讲座和新技术培训。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要进入相关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获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以便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作为TAFE学院的合格教师,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素质。

3.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很大,维尔兹堡市DAG技术教育中心共有32名职员,其中26名教师,6名管理人员,而聘用的兼职教师达到100名。莫斯巴核市职业大学有3O名专职教师,常年聘用400~500名兼职教师。维尔兹堡市科技大学有160名教师,800名兼职教师。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parttimeteacher)主要来自企业或曾在企业工作过的熟练技术人员。悉尼TAFE学院有900多个专业,在校生5.1万人,教职工4500人,其中兼职教师达2500人。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要与学院签订工作合同,一般的工作合同都是短期的,但在合同期内兼职教师必须全天候在校工作。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1~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

4.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时间充足

在德国.国家认定资格的理论教师和普通教育课教师的培养,需要8年左右。技术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培养。也需要6年以上。因此,在德国很难看到年龄在3O岁以下的职业教育教师。

二、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的发展,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经历了“双职称”、“双证型”和“双师素质”三个阶段。但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中,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着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

由于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既有专业对口的本硕士毕业生,也有中途转行的非专业本硕士生,还有通过在职学历进修的各层次毕业生。导致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复杂,职业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成长。

2.高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

近年来我国高职师资准入门槛逐年提高,大多数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起点门槛是硕士研究生。但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在高职院校走上讲台时,没有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一般高职院校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仅进行了心理学、教育学、高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短期培训,而后续师资培养主要通过提高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来完成,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师资“双师素质”的要求。

3.缺乏与高职教育要求相符的实训教师

由于我国用人机制的约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的工人转行;另一部分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的工科学生。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转行担任实训教师的工人,虽然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往往在实训过程中只能围绕自己熟练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不能全面贯彻落实整个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担任实训教师的工科毕业生。又存在着专业理论较强,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4.教师缺乏师资培养的时间保障.自我双师素质培养动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无暇顾及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密切相关,与系部专业建设关系较大,但与教师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在国家政策上,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与职称评定无关。与薪酬多少关系不大,教师自我“双师素质”的培养动力不足。

5.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本身发展压力过大,不愿意抽出时间和人力,腾出岗位,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二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无法把握顶岗实践教师的具体操作水平的前提下,不愿冒产品质量波动的风险接纳高职教师顶岗实践;三是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够。

6.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兼职任教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任教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本职工作压力大。很难在学校常规教学时间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二是部分行业企业专家不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把握教学的能力不太自信的同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

1.严把专业教师专业学科学历教育关

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教师首先要具有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教高厅[2002]5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

2.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教学活动都涉及技术科学、劳动科学与教学理论,所以高职教师要具有整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及专业科学诸学科知识的能力。对于才出校门就执教鞭的工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教师基本素质培养是他们成长为高职教师的第一课,更是他们双师素质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通常做法是。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

在行业企业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的现实背景下,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是推进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奖励的政策,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并在时间上给予一定政策的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设计依据

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当前我们必须将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也只有具备了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校教师才可以称得上是高校人才型教师。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概念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条例下(无语言障碍,无形体缺陷等),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教师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型教师。

高校教师教师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未来成材的楷模。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完成国家人才培养这一宏观工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所以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迅速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引发学生尊重和崇敬的心理,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相反,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得不到学生尊重和崇敬,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二、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1.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不断促进学生对象社会化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要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2.示范性: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言传身教,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集资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特点。

3.稳定性:教师直接参与的经常性工作是具有稳定、重复,可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基本职业品质要内化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去操纵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规范的职业品质。

4.再创性:教师本人传授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领域。如何教会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和会学,就要求教师善于科学与艺术地加工有用的信息,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再创性。

三、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及设计依据

(一)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1.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高尚的思想情操,严谨的执教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深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身心素质。体制健康,精力充沛,具有比较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素质的三个方面,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方向、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的素质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缺少哪一方面都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教师现代化职业素质的设计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给教师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

1.教学能力复合化。从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看,学校育人的信息源的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新课程计划也已经把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所以要对现有学科教师加强其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其从事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发展其从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复合教学能力。

2.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个体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老师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能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知识。

3.教育交往的多样化。教师应加强多向的教育交往,业务研究交往,师生情感交往等多种交往能力。

4.教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全社会的重视教育,加强教育投入,促进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为此“三片、两带、一机”将成为教师的常规手段,通过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现代教育(下转第37页)(上接第25页)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一环。

5.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这就不但要求教师要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适应力,还要为21世纪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获取处理使用信息、教育科研等多项发展能力。

四、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造就更多人才型教师

1. 广泛深入的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教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必须看到,教师作为文化人,其精神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重要,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进步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

2.建立健全教师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两个机制:一是动力机制,二是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仅有文化知识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比如下实验室、下厂锻炼等等。 【参考文献】

[1]阎增援.论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马金虎.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浅论[J].育与职业,2002,(6).

[3]周伟.试论理想大学教师的境界与修养[J].政法论丛,2003,(3).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39-02

我国高等高专师范美术教育主要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合格美术教师。然而,许多高职高专培养的师范美术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理论方面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技术技能即动手能力上又没有太大的优势,也很难成为专业艺术家和专门的工艺设计人才,处在“似是而非”的尴尬状况。以致高职高专师范类的学生论专业水平,比不上专业及本科院校的学生,论文化知识和职业素养也难以达到基础教育的培养,高师美术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这样的局面,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高职高专师范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定位模糊、职业导向不明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美术教育同学的自我价值和就业方向的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同学仍处于盲目状态,甚至有少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在今后的职业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表示非常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更有个别同学表示今后不再从事与美术有关的任何职业。在学校本身来说,学校往往鼓励、指导学生参加画展或书画、设计比赛,而几乎没有学校进行专门的学生教育教学比赛,如美术教案撰写、现场授课赛等。因此,客观上造成高职高专美术学生从踏入学校校门,学生的思维定式就是画好画,作一名知名的画家或者艺术家、设计师,而不是一名教师。很多人认为当美术教师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这些直接影响到其职业意识的确立与追求,以及自身定位的不明确。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设置美术教育、培养师范类学生的院校并不多,很多培养目标级培养方向也不明确、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因此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基本上沿袭了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造成了美术课程计划中出现显而易见的缺陷。

1、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院校一样,受前苏联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很重,学校长期以来注重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中的教育专业课的比例不到10%的份额。师范类的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是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公共课和教育专业课不感兴趣,也不专心,而专业理论课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专业技法忽视审美意识培养,常常停留于僵化琐碎的课堂练习,费时很多,实际效果不好。

2、课程所涉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涉及面太窄,现在的大学教育,还停留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意识形态较重,缺乏社会学、文学、文化史论、人类学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科目,缺乏文化感和人文色彩;还有教育专业课程历年来都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法等组成,而这些课程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联系不紧密,内容陈旧、空洞,不能很好地紧跟现代形势;在上课过程中,很多教师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教学手法、模式单一,任课教师大都是凭借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来授课,课程内容狭隘、随意,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高职高专师范美术教育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针对上述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提高教师文化水平,加强教师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主要培训的是小学美术教师,因此,这专业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在这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职业修养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徒”,要想培养出未来教育行业具有精湛专业水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作为培养他们成为教师的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别人。

(二)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和酝酿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较高的人文素质,能够对学生有关爱之心;另一方面,人文素质对美术教育者来说,也有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

(三)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综合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美术理论知识等等,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在将来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上用于实践,全面培养美术师范生的德、识、才、学,使之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熟悉其教学内容与程序,学会独立从事教育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中,动手实践能力应该是优势,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应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学校资源学生进行上课实践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学生在强调专业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让学生不定期地参观和接触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请一些中小学优秀美术教师作专题报告,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联系实际,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弥补学生教学能力的不足,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自己的职业修养,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要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作用,利用博物馆、各种展览及社会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的职业训练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随时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增长他们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也是应这一背景产生的,在这一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突出、人文修养高”的小学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2004年.

第12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岗位实践;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2-0026-03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为破解这一难题,提出“贴近行业、走进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想,倡导建立“思政教师懂专业,专业教师懂思政,把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通”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通过将职业领域中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职场现场教学和体验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教条化、文本化

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无味,脱离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

(二)学生“知”“行”脱节

不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是完成必修的学分,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课堂上,满足于考试拿高分,没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并付诸实践 [1]。

(三)实践教学表面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拘泥于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很多教师把完成理论课教学计划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即使开展思政实践教学,也只是流于表面,而且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实践教学常常是少部分学生的福利,难以顾及全体学生[2]。

(四)教师授课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常常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不关注教学能否取得实效。

(五)学习评价方式简单、内容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大多只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习效果,不能反映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变化,即使一些学校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作为思政课成绩,仍存在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的现象。

二、面向岗位的思政课改革思路和目标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体现职业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设计应贴近职业现实与道德实践,课程考核方式落实在“知行合一”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及提高上。

在广泛调研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行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与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汽车行业人员共同研究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和行为规范,设计具体的教学途径和考核方法。

通过真实职业现场的体验,使学生提升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使思政课教学变成学生爱学乐学的课程,取得“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实效,达到思政课“培养合格的公民,做和谐的职业人”的教学目标。一是建立与行业、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相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体系。

在专业实训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同时,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企业现场进行思政课教学,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加入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内容,两者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面向岗位的思政课改革实践

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精心设计与汽车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52年提出的,是分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试图使认知心理学与行为改变的原理结合起来,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人格特征[3]。将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认清职业目标,树立责任意识,加强道德修养等有所帮助。

将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汽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职业素养;三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将汽车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共性的部分进行整理,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

将汽车专业开展的“7S”行为规范管理教学与思政课提出的“三生”“三爱”“三业”“三法”教育相结合。7S即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SAFETY(安全)、SAVE(节约)[3]。“学会生活的本领、掌握生存的技能、懂得生命的意义”——三生教育主题活动,“就业、择业、创业”——三业主题活动,“学法、知法、守法”——三法主题教育活动。将“7S”行为规范管理教学与“三生”“三业”“三法”教育相结合,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点滴细微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优秀的品质。

创设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在汽车专业实训室,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汽车从业人员规范、职业道德、汽车专业职业素质要求等;以图片、文字宣传道德楷模、行业标兵;将同学学习、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记载在学生寝室、教室的宣传栏上,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实施面向岗位的高职思政课 实践有三种形式: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参观与考察,3~5人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实践,个人自主实践。三段式的实践进程:学期初学生选择某一职业岗位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实践考察课;学期中学生报告实践进展情况,教师对学生实践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学期末学生上交实践考察报告,将学生实践成绩记入思政课总评分。利用车展、双休日、节假日等组织学生见习活动。

建立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体系。不拘泥于考试,对上述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测评,由思政教师测评、专业教师测评、学生互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等方面构成。

四、面向岗位的思政课改革成效

通过面向岗位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思政课教师自觉主动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将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使教学契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岗位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岗位工作人员的示范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习得符合岗位规范与道德的行为准则。

“思政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思政化”观点,要求思政教师要懂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师懂专业,使得思政教师的讲课、举例能更贴近专业和职业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相接合;专业教师懂思政,使得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优良的职业素养。

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试点专业开展的面向岗位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梳理了一系列与行业、企业规范相吻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并将之应用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思政课教学中,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思政课教学凸现专业特色,满足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要求,使毕业生更好地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磨合期。思政课也由此成为受学生、专业教师、企业欢迎的课程。

参 考 文 献

[1]张春梅,胡松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因素分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7-140.

[2]余洵,傅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24-125.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