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

时间:2022-07-02 18:4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大学本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

第1篇

一、招生规模

我校2012年博士招生规模为200余人,欢迎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北京林业大学。

二、报考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均可报考。 达到与硕士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的考生,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报考:

1、大学本科(国民教育序列)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至少6年以上(含6年);

2、已取得所要报考专业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要求的所有课程的合格成绩证明(须由研究生培养部门出具成绩证明),并在国家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2篇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且与所报的专业相关科技成果奖励;

3、对尚未取得高级职称的同等学力考生,必须通过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报名时间及方式:

1、报名时间:2011年12月1日--31日

2、报名方式:所有考生均为网上报名,网址: graduate.bjfu.edu.cn 或 grabjfu.com或 222.28.113.2

四、提交报名材料 (最终以网上报名须知为准)

1、 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后自行下载,自述部分要求手写并签名);

(2)两份专家推荐信(网报后下载,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内容全部要求手写);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可在个人档案中复印,要求加盖所在单位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4)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要求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不加盖公章者必须提供原件进行验证);

(5)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

(6)获得境外院校学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明。

2、同等学力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后自行下载,自述部分要求手写并签名);

(2)两份专家推荐信(网报后下载,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内容全部要求手写);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

(4)及获奖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5)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要求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不加盖公章者必须提供原件进行验证);

(6)副高级以上职称证书复印件或同等学力外语考试合格证书;

(7)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

(8)获得境外院校学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明。

3、硕士应届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加盖学校公章(网报后自行下载,自述部分要求手写并签名);

(2)两份专家推荐信(网报后下载,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内容全部要求手写);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

(4)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

五、资格审查及准考证发放

研究生院招生处对报名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合格后,考生持发表文章原件及相关证书原件,在指定时间到研究生院招生处领取准考证。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2012年三月(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考试地点:北京林业大学。

七、体检:初试结束后,统一安排体检。

八、考试

1、初试:外语(含听力)、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自然辩证法(3小时)和两门所报考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各2小时)

2、复试: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含外语口语、专业外语水平考察。

九、录取

1、根据初试及复试成绩,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带*者外聘导师,带者为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

十、录取类别

我校从2008年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试行培养机制改革,招生类别调整为三类:

①非在职博士生:无工作单位,非在职脱产学习,必须转工资关系、档案,可转户口,毕业按照国家政策可参加就业派遣。

②委托培养博士生:有工作单位,在职脱产或不脱产学习,不转档案户口,毕业后须回委托培养单位就业。

③专项计划培养博士生:我校目前仅有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该类博士生毕业后须回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档案户口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管理。(其它详情请查询我校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

年龄超过45周岁的原则上不予录取或只能录取为委托培养方式。

十一、学费及奖学金

1、我校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行奖学金制度。录取为非在职的博士生(不包括骨干计划博士生)每年可获得10000元/学年的奖学金;在学期间如能较好完成学习及学科导师安排的科研及相关工作,还可获得学校及导师资助的最低12000元/学年的生活及助研津贴。

2、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生不享受培养机制改革相关政策,录取为非在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生可享受8000元/学年助学金。

3、委托培养博士生按协议标准交纳学费,不享受培养机制改革相关政策。

十二、其他说明

1、目录中的各专业招生规模仅供参考,录取时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及考试情况进行调整。

2、我校不提供往年试题。参考书自行购买。

第2篇

【关键词】木材学 精品课程 建设体会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8-02

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学》于2006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后,2007年又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木材学》能成为广西本科院校目前仅有的7门国家精品课程之一,也是2007年林业工程类唯一的国家精品课程。这对于《木材学》课程组全体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光荣的。但我们深深体会到能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靠凭空编造材料可以得到的,它既要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又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文就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谈一些体会。

1 建立国内一流的木材标本馆,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1.1 木材标本馆建立的必要性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并且毗邻越南,森林资源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据统计,广西境内分布的双子叶植物便有200多科1200多属5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近3000种。这为广西的木材研究、尤其是木材识别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对广西的木材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采集木材标本、建立木材标本馆成为首要的任务。

1.2 木材标本馆建立的历程

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原为广西大学森林系木材标本室,由我国著名的木材学专家、广西木材科学创始人―谢福惠教授创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木材标本馆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初始建立阶段:原广西大学森林系木材标本室自1943年创建至全国解放初期,跟随广西大学森林系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多次搬迁。期间虽然采集了不少木材标本,但广西大学农学院于1952年定居桂林雁山时,前面所采集的木材标本已经残缺不全、所剩无几了。

恢复壮大阶段:此阶段自1952年至1976年,林学系几经更名。1952年原广西大学一分为三,其中之一为广西农学院,原广西大学森林系更名为广西农学院林学系,定居广西桂林雁山。1958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搬迁至柳州沙塘独立成立广西林学院,但命运不长。1962年广西林学院下马,林学系又从柳州沙塘搬回南宁现地址合并到广西农学院,又更名为广西农学院林学系。这一阶段虽经三次搬迁,但木材标本的采集工作从未间断过,搬到那里,该地点及周边地区就成了木材标本的采集地,结合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木材材性试验进行木材标本采集。因此,木材标本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发展完善阶段:自1977年起,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也得到更大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1978年成立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木材研究室后,大大加快了木材标本馆建设的步伐。经过几代木材学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于1993年通过由自治区林业厅主持的建馆成果验收,使之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木材标本馆。

1.3 木材标本的采集与收集

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的标本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结合学生野外实习、考察采集标本;二是申请专项课题采集标本;三是与国内外单位交换或购买标本。

最大规模的标本采集为上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起,广西林业厅共拨出科研经费20多万元,由广西农学院林学系主持,组织广西8个林业单位,开展对广西主要树种木材标本采集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经过近五年的努力,踏遍广西主要市县的天然林区以及海南尖峰岭林区,采到乔灌木树种的木材标本5000多份,经鉴定为1100多个树种。

与国内兄弟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换木材标本,尤其是东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的农林院校进行标本交换,使标本的树种覆盖面扩大到全国,树种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

购买木材标本扩大进口材种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修普及,对木材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产木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木材市场开始大量购进国外木材。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不失时机地收集国外进口木材标本。近十年来,通过购买或交换,收集到东南亚热带木材、非洲热带木材、拉丁美洲热带木材,以及大洋洲和欧洲木材共1000多件500多种,使木材标本的树种覆盖面扩大到全球各大洲。

目前,拥有国产及进口木材标本20000多份(块),2000多个树种,隶属于200多科,650多属。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檀香木(Suntalum album)、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有国家一级珍贵木材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木材30多种。馆藏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茶族皇后之称的金花茶(Camella spp.)。《广西木材标本采集与标本馆建立技术研究》课题于1993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于1995年荣获广西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2005年广西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木材标本馆被列为教育部评估专家重点考评的场馆之一。2005年12月,出席在南宁召开的“生物质材料科学研究与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90多位国内外专家、代表参观考察了木材标本馆后,对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的建设,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在开展科学研究、编著教材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 利用馆藏标本研发教学成果,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基础

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十分注重利用馆藏的木材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为教学服务。

2.1 研制木材计算机辅助识别查询系统与网络识别系统

1996年由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的 “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研究”项目,于1998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第一批印制的光盘很快被抢购一空,光盘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和美国;国内有500多个木材科研院所、林业院校、质检机构、木材加工企业与经贸单位应用本成果。中国木材标准化委员会于1999年专门举办一期全国性的计算机辅助识别木材研讨班推广这一成果。

2006年,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又将该成果研制成“木材网络识别系统”,作为木材学精品课程网站一个很重要的栏目内容,现已在互联网上运行了两年多时间,供国内外同行分享这一成果。

2.2 编著出版木材识别专著、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利用馆藏标本,先后编著出版的专著有:《广西木材初步识别》,1959年森林工业出版社。《木材树种识别、材性与用途》,1991年(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1998年金海湾音像出版社。《金花茶》,1993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木材材积表(第一、二版)》,1998~2000年广西科技出版社。《木材鉴定图谱》,200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出版的教材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木材学》,2006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木材检验技术》,1998年中国标准出版社。《木材竹材识别与检验》,2000年中国林业出版社。《世界木材》,2004年广西大学。《WoodScience(双语教材)》,2005年广西大学。《木质材料学实验》,2004年广西大学。《木材检验理论与技术》,2007年广西大学。《木材树种简易识别》,1977年广西林业厅。《广西木材识别与利用》1975年广西林业厅。《广西木材手册》1975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广西珍贵树木》1978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这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10多届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了收到很好的效果。

2.3 制定木材产品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参与制定了两项国家新标准。其中:国家标准GB/T20446-2006《木线条》,于2006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国家标准GSB 16-2141-2007《进口木材国家标准样照》,于2007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制定并了7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造船材》、《火柴材》、《铅笔材》、《秤杆材》、《木材干缩量》、《杉木、马尾松重量》、《广西木材用途分类》。为规范木材产品市场,促进木材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增签内容。

2.4 研制教学软件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研制的教学软件有:《木材学CAI课件》,《木地板CAI课件》,《木材学》多媒体课件。其中《木材学》多媒体课件于2008年1月荣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已在林学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使用5届以上,也是木材学精品课程的亮点之一。

2.5 指导本科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木材学课程组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性科研训练实践。近五年来,学校进行了五批大学生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实践立项项目,由木材学课程组教师指导的有22个项目。尤其2007年,木材学课程组两位教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小组获得2项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广西大学乃至广西高校仅30项。

参加创新性科研训练实践的本科生,有6名获得广西大学科技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6名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名参加徐峰教授主编的专著《木材鉴定图谱》编写。2002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实践项目的成果“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管理系统”,现已经将其研制成“木材网络标本馆”,并且在互联网上运行了两年多时间,成为木材学精品课程网站一个很重要的栏目内容。江苏省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动物标本馆和木材标本馆,已经引进“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对其标本馆进行数据化管理。

3 构建学科教学团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木材学课程组十分注意师资引进与素质培养工作。2004~2005年派罗建举教授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推荐符韵林老师到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又于2007年派往东北林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从广西自治区木材总公司引进1名具有硕士学位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充实木材学的实验实习力量。

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木材学课程组现有8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教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人;50至59岁2人,40至49岁5人,40岁以下1人。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木材学课程组的两位教授在国内同行享有很高的声誉。罗建举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木材改性专家;而徐峰教授则是国内著名的木材解剖鉴定专家,被媒体称为广西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

4 精心设计课程网站,是展示精品课程特色的重要手段

课程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精品课程提供亮点的重要环节。木材学课程组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使木材学课程网站突显诸多的特色与亮点:

首先是界面简洁版块明显。理论教学版块设中文教学、双语教学和教学资源库栏目。实验教学版块设有木材网络标本馆、木材网络识别系统、网络实验室栏目。木材科技版块设有木建筑、木家具、木花纹、木化石与木文化栏目。

其次是内容丰富编排新颖。仅教学资源库便设计有珍稀树木图库、原木图库、实木标本图库、切片标本图库、木材缺陷图库;教学录像库、教学大纲库、教案库、教学课件库、习题库、参考资料库、专业词汇库;学生科技成果库、教师科研成果库、学科动态库、木材应用图库等近20个图库。所有图库的照片和资料,都是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在几十年教学过程中积累而来的,材料相当珍贵。

再次是师生成果同台展示。“木材网络识别系统”是木材学课程组教师的科技成果《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研制而成的网络版识别系统。而“木材网络标本馆”则是2002级本科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研制而成网络版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

5 结束语

《木材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靠凭空编造材料可以得到的。既要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又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基础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为精品课程建设服务。建设好课程教学网站的是表现精品课程特色和亮点的最重要手段。鼓励与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力量雄厚、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徐峰,牟继平.充分发挥木材标本馆在木材学教学中的作用,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增刊:33~34.

[2] 牟继平,罗建举,梁宏温.木质材料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教学实践,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增刊:106~107.

[3] 徐峰,符韵林,罗建举.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木材学教学团队构建的实践体会,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增刊:147~148.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20-02

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立足当前实际,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政策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观念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他们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深造,或步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1]。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意义

1.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变化,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学习观,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否则创新活动将没有可持续性。本科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利用所学开展创新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创新训练计划,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一定的创新思考方法。创新意识要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形成牢固的近乎习惯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以称得上是创新型人才。

开展创新试验首先需要新奇的想法,进而制订实验方案,完善试验步骤,解决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进行实验时会遇到具体的操作上的困难,这时就要发挥创造性,寻找合适的实验操作方法。好的实验方法能让实验顺利进行,得到正确的结果,反之则会扰乱试验,降低试验效率,甚至得到错误结果。创新训练计划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能够尝试和学习到创新的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能力锻炼。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囿于应试教育的藩篱,往往只钻研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便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创新训练计划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完成从项目立项申请到实施实验的全过程,这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纸上的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创新项目的训练,学生会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事业心、责任感、坚韧性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学生中将来从事纯理论研究工作的毕竟占少数,多数同学会从事实践性工作,因此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当今社会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工作,由于个人研究能力有限,更多要依靠团队合作,所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校学生的学习往往依赖个人努力,需要团队协作的情况不多,所以团队协作意识并不强,这不利于将来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首先是培养协作意识。要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和时间有限,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多是系统性的,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团队内部及团队与外部的沟通很重要。其次是提高协作能力。扮演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尽职尽责,还要能清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创新训练项目中,同学们自发组队,从立项到实施,大家分工合作,及时沟通,协作意识不断加强。当这种协作意识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时,同学们就能容易融入一个团队,这种素质对将来工作大有益处。

4.求实探索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取得科研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应加强科学精神意识培养,用探索的精神从事科研活动,真正地接触科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的规定。大学生利用创新训练计划,独立进行思考,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而不再是背诵答案应付考试。大学生要有求是精神和探索意识,勇于钻研,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做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后,同学们会切身体会到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

不仅如此,还包括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不是由单个活动组成,而是会涉及一系列的工作,从最初提交申请,到撰写立项材料,再到购买材料开展试验,最后撰写结题总结报告,同时还要撰写研究论文。这期间还涉及到文字表达能力、文献查阅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工作汇报能力、数值软件应用能力、统筹安排时间能力等。总之,一个项目从无到有,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要学会解决遇到的实践困难,将单纯的想法付诸实践,变成实际成果。项目训练期间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们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情况

1.基本情况。以笔者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例。由于目前对于机制砂混凝土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机制砂混凝土中石粉的作用及其适宜含量还存在不少争议,故本项目组成员确定以机制砂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机制砂中的石粉,发挥机制砂的长处。该研究项目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指导教师商讨后,确立了本项目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拟定解决的问题,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请书。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实地调研,完成了项目申请书,并对该项目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

2.实践过程。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依托建材实验室,重点研究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由于青岛地区大多使用河沙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实验中所需的机制砂并不常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了本地区的机制砂生产厂商,在与厂家磋商后获得了足量的机制砂和石粉。虽然大家都学习过相关的建筑材料课程,也先后完成过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等相关试验项目,但是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还是遇见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厂商初期提供的一部分机制砂内石粉含量超标,不符合实验所需要的石粉含量的标准。石粉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要完全除去机制砂中的石粉基本不可能,再加上本项目的实验时间有限,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最终确定了用筛分析仪将石粉含量控制在实验所需的最低含量。还要注意严格遵循试验要求,在搅拌过程前,先用湿抹布擦拭搅拌锅和搅拌片,否则试验时部分水将会被实验仪器的四周所吸收而导致试验失败。

3.研究收获与体会。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使大家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开始只是一个想法,到最终的试验成果,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会,增强了研究的自信,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一个实际难题。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石粉的含量,按照同一水灰比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试块7天和28天强度,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规律,撰写了项目研究报告,并发表了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机会,目前小组成员中有出国意向的有2人,打算继续读研深造的有3人。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梳理和总结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如下。

1.不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创新,鼓励每个创新的点子,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资金与设备上予以支持,安排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进行全过程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实验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地从中受益。

2.科学选拔队伍。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基础及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报名,导师面试筛选。通过双向选择的思路,保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3.完善考评机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不应只关注分数这一项,而要综合考量,应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在对问题的阐述过程中采用的视角和价值观[3]。应改变分数至上,唯成绩论的单一考评方式。要根据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效果,在保研、学分发展、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推出后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好评,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操作方法,其中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管理者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的管理和投资,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营造创新氛围,搭建项目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不断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变为实践助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大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娟,郝国成,余志华.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与技术管理,2014,31(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