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2-02-17 14:1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

第1篇

一、通读地理中考说明

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人的指挥棒,所以我们老师和学生都要认真阅读中考说明(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查找中考中的考试范围,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必考内容,哪些是不考内容(不考内容复习时可以不用复习),对照中考说明让学生在书上找出考点,并清楚每本书、每一章、每一节哪个知识点是必须知道的,哪个知识点是属于要了解的,要了解到什么程度。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纵观几年来淮安市地理中考试卷,基础题占70%,所以要把有限的复习时间放在基础知识的回归复习上,我觉得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在梳理课本的同时,应对照考点,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最好用填充题比较好,因为学生要想把练习做好,而又没有错误,他们就必须要看书,而且他们也就知道这是考试的重点。我想只要把基础夯实了,那基础题就能得分。

三、重视课本中的图表

打开历年地理中考试卷,不难发现地图的重要性,有50%以上的试题是读图题,这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从每年的地理中考试卷中的图可以看出:有的图侧重考察我们的分析能力,根据图上的信息寻找答案;有的图是一个背景,围绕该区域可以组成一系列问题;有的图故布疑阵,设立陷阱,等我们心甘情愿地往里跳;有的图羞羞答答,含含糊糊的暗示让我们绞尽脑汁寻找它的庐山真面目;还有的无图考图,需要做到心中有图。为此,在复习时我会带着学生阅读每一幅图,引导他们边看图边联想,看图是不能只动眼,动脑才是最重要的,尽可能把所学知识点与地图相联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一图而温习全书。看图首先要看清图名、图例、注记;其次是根据题目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多角度去看图。

四、注重模拟考试,纠错补漏

模拟考试的真正目的是纠错补漏。在地理中考的冲刺阶段,我们应多做模拟考试题,通过做模拟题,可以检验我们的复习效果,通过核对答案,找出错题,分析错题原因。在每次模拟考试之后,我们都要认真、客观地对其进行分析。看看哪些题失了分,结合错题分析原因,看看是因为哪些知识点未掌握、还是由于审题不清造成的,充分弄清其根本原因。梳理出存在漏洞的基础知识点,并尽快纠错,完成补漏。

五、关注热点问题

每年地理中考考题中都有热点问题,如北约多次轰炸利比亚问题、本.拉登被美国击毙,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北方四岛问题,日本的海啸、地震、核泄漏问题,2011年上半年多个省区的大旱,紧接着又出现了洪涝灾害,近来等,在地理中考之前,我们都会收集热点问题,然后对照课本中的知识点,找出可能相联系的知识点,让学生多练习,以备中考。

六、仔细审题是关键

我们淮安市地理中考题型全部为选择题,难度不大,但审题是关键。首先看看题中有无情境,如有情境在题中,必须先读情境,因为有的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所给的情境中。其次是读题目,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建议同学们要把关键词用笔圈起来,这样对判断正确答案是很有帮助的。如:2007年中考题12

12.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众多。下列城市按照自西向东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重庆、武汉、南京 B.重庆、南京、武汉 C.南京、武汉、重庆

此题中关键词是自西向东顺序,答案是A

又如2008年中考题19题,

19.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A.昼夜更替 B.四季变化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此题中的关键词是地球公转,答案是B

第2篇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巴赞创造出的一种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就是图文并重地把关联要素间的关系用图表现出来,形成一个发散结构图,这个结构图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利于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那么,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笔者认为绘制思维导图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关键词。思维导图能展现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与相关要素的关系,关键词就是要研究或了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例如要了解气候,那么气候就是此思维导图的关键词。

第二,确定与地理事物或现象相关的要素。这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关键,需要绘图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知识点。如绘制气候的思维导图,需要了解气候的含义、形成原因、气候主要类型、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影响等要素,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展示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如气候与植被、土壤、河流径流量、自然带的关系。

第三,绘制思维导图。绘图时一般将关键词放在中心,将与关键词相关的要素呈放射状逐条列出,根据内容的多少层层拓展。

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基本内容之后,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希望能和广大地理教师交流切磋。

一、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区域地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相信很多教师都和笔者一样遇到过相同的情况,那就是由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认真学习地理,到了高中阶段,选择了文科的学生就会面临地理基础薄弱的情况。高中地理一般以区域划分来编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思维导图将每段期间学习的区域地理用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既能了解每个细枝末节,又能面对繁杂而不慌乱,一步步打好基础。

在以往的区域地理教学中,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知识内容繁杂,学生基础薄弱,教师一般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全部抛给学生,学生的记忆效果不好,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利用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系统地归纳知识,有条理地掌握知识。例如要了解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应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概况、土壤和自然带等,每个要素又应分别详细叙述,如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区位置、交通位置、板块位置等,社会经济状况一般包括人口概况、政区和国家、资源分布、交通、工业、农业、环境等。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将众多知识点逐条列出,由于没有弄懂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对知识缺乏条理的认识,在掌握知识时容易丢三落四,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在引入思维导图后,笔者如此展开教学:第一,教师先告诉学生一个区域所包含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前将本节课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每人根据导学案的要求画出负责部分的思维导图;第三,每组选出一位讲解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第四,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归纳、释疑;第五,学生在课后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完成课后练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思维导图就成为学生的笔记,一个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既包含学生自己的思考,又有老师和同学的补充,将各区域的知识点汇总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一根主线带出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不仅能掌握各区域的基本特征,而且也能用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区域,从而改变以往教师卖力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积极发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基础知识也记得很牢固,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首轮复习

在接触思维导图一年后,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逐渐加深,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将它运用在高三首轮复习中。传统的首轮复习一般是教师带领学生按照课本、高考大纲和考试要求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进行。由于内容多、知识量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变成了“知识容器”,以为通过复习就可以填补知识漏洞。由于不得要领,很多重难点因理解不到位而成了“夹生饭”,复习效果很不理想。如今,思维导图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每个阶段的知识点复习完毕后教师就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轻松、全面地掌握知识。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基本知识,而且也能真正理解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一来,他们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头脑中也有了完整的知识网络,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相比,此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手脑并用的能力,取得更理想的复习效果。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专题复习

在首轮复习结束后,按照高考地理复习的惯例,接下来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本学科的“双频考点”。“双频考点”是指在高考中考查频率高的知识点和容易答错的知识点,此二者涉及的内容往往一致。专题复习就是将这类知识模块一一列出,归纳出与这些知识点有关的内容,理清这些知识点与“双频考点”的因果关系。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可将“双频考点”作为关键词,然后列出与之相关的内容,使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确保在考试中不再出错。

四、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解题思路

思维导图不仅能应用于新课和复习课,还可尝试用来梳理解题思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大纲中对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具备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笔者所教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就是不会做材料题,面对众多的信息学生常常脑子一片混乱,无从下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忽略部分题目中的有用信息;第二,缺乏对各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对有效信息的理解不到位,答题没有清晰的思路;第三,缺乏正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导致失分较多。有了思维导图,就能以关键词为中心将各知识点组成一个网络,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形成一条清晰的思维主线,再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成清晰的解题思路,通过逐步训练,学生可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对提高高考成绩很有帮助。

第3篇

解析老师:宜宾市一中高三英语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彝秀

考纲特点:从《考试说明》来看,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基调仍然是稳定中有调整,取消了听力测试。听力测试取消后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在阅读部分增加了新题型———补全对话,二是提高了单项选择、改错和书面表达的分值,明显加大了主观题的比重。

复习策略:

1、考试内容和目标仍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考生可以脚踏实地地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内容和应用技能。在复习语言点的时候,要依据语言的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依照点—线—面的顺序,构建知识网络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和提升。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切忌带入个人经验,必须以阅读材料为背景,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补全对话题主要考查考生在连贯对话中对常用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以及交际情景的正确理解。此题要求考生在通读全篇对话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的逻辑联系,充分理解对话内容以及谈话双方的意图。考生不仅应该熟悉初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及情景交际用语,还应对高中教材里Speaking部分里所有的语言功能项目(FunctionalItems)巩固复习,深入理解并掌握在不同功能环境中交际用语的使用,且对教材上每个单元提供的有用表达法(usefulexpres-sions)进行替换练习和读背,其次要配合老师做一些开放性和仿真性的补全对话练习。做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通读全篇对话,弄清谈话的语境及内容;前后照应,注意对话的“链条”;先易后难;充分利用对话本身所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词;注意英美国家风俗习惯;重读对话,验证答案。

语文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语文高级教师郑勇

考纲特点:相对2008年考纲,2009年没有新变化,仍然维持了写作“每错1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的要求,着重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内容明确要求具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能力,并注重对概念含义的考查;默写要求不变,但取消了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要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选考部分,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复习策略:全面复习,随时查漏,及时补缺,逐项突破。

作文需及早着手整理和积累素材,解决考试中“巧妇”“无米”的问题;及早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应对“错1字扣1分”的要求,适当体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

在语言知识与表达方面,应强化这些考点: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见修辞方法,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等。

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翻译为重点,尤其是关键词语要落实。

数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一中高三数学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家泽

考纲特点:《考纲》与2008年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仍然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复习策略:

1、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要认真思考。可以画出知识网络图表,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从试卷结构的角度整理思路。数学高考题型有三种: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其最大特点是综合性)。要对选择题、填空题进行专门训练,对解答题中的每一个大题也应该进行集中训练,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与高度。

3、在抓好“三基”的同时重视“综合”与“联系”。“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仍是高考的基调之一。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基础题表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因为高考常常在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

4、树立新的“能力观”。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政治

解析老师:宜宾县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马代莉

考纲特点: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总体保持稳定,考核目标和要求均未改变,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

复习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2、要关注社会热点,将热点和学科知识相结合。3、重视基本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训练。重视设问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4、整理错题集,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化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化学一级教师吴祖金

考纲特点:2009年四川高考化学《考纲》总体上和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但试题的难度会有所增加。大家要打消畏惧心理,不管高考试题怎么变,毕竟变的只是少数,而且变化也必然在考生学过的知识范围内。

复习策略:可以采用“广读、深思、熟记、精练”的复习方法。“广读”———读教材、读复习资料、读试题、读考试大纲。在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加强记忆,又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训练思维。“深思”———对于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解题方法,一定要深入思考,做到真正理解,这样才可能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对于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组成、结构、性质等,如果没有熟练记忆,很可能连题都读不懂,自然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都会大打折扣。“精练”———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练最有价值的题,要练好三类题:专题针对训练题、化学单科综合题、理科综合化学题。每类题都要精选,价值不大或者已经掌握的题要少练甚至不练,常考常错的题型要多练。

历史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聂学海

考纲特点:2009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这反映了考试中心要实现保持稳定不变的考试内容、考试容量和难度,以及导向。

复习策略:要研究前三年的高考题,找规律,寻导向,最好把它们拿来做一遍。因为高考不回避重点,很多重点知识可能再考,只是命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要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抓住基本概念,清理基本线索,记住基本结论。

要重视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最好把这些知识以专题的形式整理出来,并加以理性思考。但不要一味去追求热点,因为高考不回避热点,但不是专考热点。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历史。从内容上看它既是民生新话题与民本老话题的统一,又是基点与热点的统一。

要用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来指导我们的复习,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要站在世界看中国,既要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又要探索上下前后的必然联系和进步。

生物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杨小莉

考纲特点:2009年起全国大多数省份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今年的生物高考考试大纲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一是部分试题难度有所提高;二是语言更科学准确。必考部分出现了六处内容方面的变化,考纲已经按新课标的精神有很大的体现,对一部分考试内容要求的描述更为具体、准确和规范,对考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复习策略:针对这一调整,建议考生在复习中,搞清楚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或表示;理清各单元知识点,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小知识链,以便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注意相同知识点试题的变式练习。

物理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物理教研组组长粟小红

考纲特点:2009年《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的物理部分,继续保持稳定,没有修订。

复习策略:

1、逐条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要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读分析课本,把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梳理出知识结构,总结其规律,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查漏补缺,争取在知识准备上不留死角,不留疑点和盲点。

2、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一些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试题,都是与以上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

3、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抓住中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思维方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题时注意弄清楚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和恰当的物理模型。关注联系生产实际、社会生活最新科技成果的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尝试解决新情景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地理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高三地理备课组长、高级教师黄虎贤

考纲特点:2009年地理考纲基本无变化,只是将“世界地理分区”修正为“欧洲的东部和北亚”(2008年的表述为“欧洲的东部和北欧”),这样就与教材相对应了,避免考生产生误解。其他考点与去年完全相同。

复习策略:

1、加强主干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网络。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太阳光照图的判读、时间计算);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产生的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第4篇

【关键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知识密集、涉及面广,其中涵盖了历史、地理、宗教、园林、建筑、民俗、风物特产、饮食等等,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思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积累专业知识。

一、认真编写教案,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一堂好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所要讲授的章节做合理的剪裁,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对于有些内容还会做相应地拓展和知识链接,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老师如果在讲授时不分重点,平均花费时间,就会让学生难以把握教材,同时也会使得这门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首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相关的资料,充实课堂的内容,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科学地设计教学形式,合理安排教学结构,由课堂化教学,进入社会化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实践知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使导游专业教学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内容的广博性是其显著特征。其中既有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园林建筑知识,又有少数民族风情,还有外国民俗知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风俗民情、地理文化知识,其内容的复杂性、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升入职业高中后,又面临所学专业的各门与初中学习阶段完全不同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有的知识量大,有的要求动手能力强,有的要求学生能具体地解决各种问题(如《导游业务》)。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加上基础差,因此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内的各种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避免了教师单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弊端。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建筑这一章节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讲解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只能是想象出古代建筑的台基、墙、柱、梁、屋顶、斗拱等是什么样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前认真搜集资料,就可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师简单介绍这章节的相关知识后,在屏幕上打出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然后展示各种古代建筑的图片以及平面分析图,这样学生就可以生动形象地真正了解到古代建筑中的各个部件的结构,深度了解教材中要求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基于此,教师要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此外还可以利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如模拟导游室、中餐模拟宴会厅、客房模拟标准间等,借用景区景点的导游浏览软件,结合导游基础知识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中餐服务、客房服务训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都很高,所以就不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况。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由教师单一的讲解,那么学生只会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所收到的效果很不理想。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有时处于传统模式下的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要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同时,采用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真实或仿真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并带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教师带队亲自到各个旅游景点体验现场讲解的经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师生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同学讲解完后,由另外一部分同学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尽可能多方面丰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使其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独立自主,具有创新精神的灵活应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既有传统教学理论和知识,又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而达到培养高技能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是最初的看景、拍照,而是希望获得景点的旅游文化的认知,这就对导游人员的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游绝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向导,而是一个讲解内涵、传播文化、传递美感的使者。基于此,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一方面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给学生提供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

第5篇

[关键词]向量平行 向量垂直 向量平移

引言:向量相关知识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近年来向量部分在各省高考数学试题中,主要侧重于对向量概念及性质,向量的基础运算如空间图形和平面图形中的向量应用等进行考查。但同学们由于未能正确理解向量基础知识,导致在解题和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不易察觉的错误,进而使解题思路进入各种误区,造成极大混乱。本文对向量学习中必须加以注意的事项进行列举,以期能帮助高中同学更好地理解向量。

一、 零向量与实数零的区别及有关运算

向量■代表零向量,它的方向只有一个,且是任意的,大小为0。零向量平行于任意向量。而0只是一个实数,并没有方向的概念。零向量在向量运算中经常出现,也是最容易出导致计算错误的知识点,这主要还是因为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加速对零向量的理解所致。例如,对于两个向量的乘机■·■=0,直接推导出■或■=0是最典型的错误。这是因为在实数运算中,两个数相乘结果为零,那么表示两个实数至少有一个为零是正确的,但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中除了表示两个向量至少有一个为零向量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两个向量如果方向垂直的话,其乘积也为零。

二、 向量积运算

向量积运算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简单地套用实数积运算中的消去率和结合律。例如,由■·■=■·■,■≠0直接推出■=■。很明显这是错误的。会出现这种错误,原因在于个别同学未能真正理解向量的定义。

另一个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错误运用结合律。在实数运算中,(a·b)·c=a·(b·c)很明显是成立的,但两两相乘的向量积运算如(■·■)·■=■·(■·■)则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两个向量相乘如(■·■)或(■·■)的结果是实数,而三个向量相乘如(■·■)·■或■·(■·■)则是向量,两个向量相等的条件是两者的大小相等,方向一样(即共线)。

三、向量坐标与点坐标

向量的坐标是将所表示向量的字母用等号与坐标相连接,而点坐标是直接在所表示点的字母后面直接写。例如,某题给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3,5),B(-5,2),C(1,-2),要求对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判断。错误解法是将点的坐标与向量坐标搞混,导致出现概念性错误:因为-3×1+5×(-2)=-13

此外,在向量坐标和点坐标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区分点平移和向量平移。平移公式并不适合向量平移的规律,它揭示的是沿着向量方向平移点坐标之后,前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而向量平移并不会改变自身大小,其大小和方向依然与原向量相等。因此,我们在运用平移公式时必须对平移前后的坐标加以认真区分。

四、向量平面性质及几何性质

向量具有方向性,因此两个向量不能直接比较大小;规定任意向量都与零向量平行;单位向量有无数个,是指长度为1的向量;两个向量平行也称两个向量共线,平行公理在对于向量平行情况并不适用。例如,某题要求找出以下四个命题中的假命题,分别是1.假设平面上所有单位向量都拥有共同的起点,那么将这些向量的终点连接起来构成的图形是一个圆;2.如果向量■平行于向量■,向量■平行于向量■,那么向量■平行于向量■;3.如果向量■大小为7,向量■大小为8,那么向量■小于向量■;4.如果两个向量■、■共线,那么可用一条直线将A、B、C、D四点连接起来。根据平面向量的有关性质,向量不只有大小还有方向,很明显第三个命题错误。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讲深化了许多概念,在很多知识点的运用上更为强调对其使用条件和性质的深入了解。高中学生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习中,只有对每一个概念都进行深刻理解,并注意抓住它们与其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注重区分和对比,才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学习误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姚洪琪. 空间四点共面充要条件的应用与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7)

[2] 高明生.平面向量的基本功,你掌握了吗[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 2008(04)

[3]李昭平.学习向量八注意[J].数学大世界(高中辅导).2003(05)

[4] 刘显伟. 例谈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的常见应用[J]. 新高考(高一语数外). 2011(01)

第6篇

关键词:几何问题;演变策略;探讨

初中数学的几何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中考的考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易掌握。题目看似熟悉但是不会做的现象时常发生,这是因为数学题目常常“一题多变”。所以,在几何教学中变式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从几何问题的演变策略来进行探讨。

一、对变式教学的理解

1.变式教学的本质含义

一个数学问题是由条件和结论或所求的问题所构成的。所谓的数学变式教学,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等等,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对题目进行改编而不改变题目的本质特征的教学

方式。

2.变式教学的意义

在习题课中引入变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是大有益处的。通过对具体题目进行变式不仅对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很好的帮助,而且对学习数学思维的训练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尤其是数学习题课中对于分析讨论同类数学问题有很好的归纳作用,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二、几何习题演变策略

对于具体的题目变式,我们以几何问题为例进行说明。一般说,几何问题的演变方法通常有如下六种:条件的改变(弱化或强化);结论的改变(延伸与拓展);图形的变式与延伸;条件与结论的互换;基本图形的构造应用;多种演变方法的综合。

1.条件的弱化或强化

(1)条件的弱化是指当题目条件较为丰富时,我可以减少其中一两个条件,或将其中某些条件“一般化”,结合结论进行适当改编,从而改变成新的题目以求拓展应用,达到巩固的目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变式1:弱化了条件“AP=PC”,线段相等这一条件,原题的结论也随之改变,由证明三角形全等变为相似。题目条件小小变化,考察了学生的另一个知识点,达到了知识的灵活运用。

变式2:弱化条件“直角”,则题目中“全等”结论仍然成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深刻理解证明全等,找条件的过程其实关键就是找相应的条件(角)相等。变式3:同时弱化条件“线段相等”和“直角”,题目图形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结论由全等弱化为相似,考查了全等和相似的知识点,从而学会了辨别。

这三道题目都弱化了相应的条件进行了题目改编,学生经历了条件的弱化改编深刻理解了题目的内涵,变来变去不离其宗,实现了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2)条件的强化。针对具体题目,通过给定的已知条件,设计成相应的实际数学问题或强化原题的某些条件,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本题第一问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把这一知识点通过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进行呈现,让问题背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第二问转变为了前面的“原题”,证明三角形全等。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同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改编的实际问题也是知识的强化过程。

2.结论的延伸与拓展

除了上面条件的变化,题目的结论也可以相应的进行改变,请看下面的例子:

原题中的结论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证明我们可以得知边长还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根据全等性质),于是可以由此对问题的结论做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第二问的旋转后的图形,是对该问题的强化。对问题结论的延伸扩展是习题演变的重要策略,通过结论的延伸与扩展能更好地挖掘题目的外延,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探讨,强化知识,自主进行题目演变。

3.图形的变换延伸

除了上面条件、结论相应的改变,几何图形也可以进行演变,请看下面的例子:

由于几何图形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图形作一系列的变化,上述题目是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图形的演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条件与结论的互换

几何问题中我们常常研究逆命题,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里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P69)其逆命题P7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P73+P76)等等。这些都是条件与结论互换的演变策略。

5.基本图形的“肢解”

几何问题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图形的综合性,从而让问题变得更复杂。因而,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图形分解能力,要学会辨别复杂的图形。同时,还要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技能,辅助线的添加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多种演变方法的综合

习题的演变要适时、适度,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脱离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因此,在对练习题教学功能的挖掘方面,教师们常常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变式方法,实施习题演变策略。

通过上述六种演变策略,学生可以对题目追根溯源,更深刻地理解题目,达到掌握的效果。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其他题目也可以类似地进行分析,提高课堂效率。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法制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环境惯习影响了初中法制教学氛围

初中法制教学形势与环境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初中法制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两个教学模块,从目前来看,环境的惯习严重影响了初中法制教学的氛围,我国的拜金主义和打架斗殴的不良风气越来越严重,阻碍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方展,影响了初中法制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初中生正处于自制力比较弱的阶段,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我国的社会文化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影响了初中法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初中法制教育管理细节比较形式化

由于初中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复杂化,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而且初中法制教育管理细节比较形式化,使大部分学生忽视了对法制教学课程的学习,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要素进行针对性讲解,很难增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提升,需要教育部门从各个方面抓起进行研究思考,不断扩大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对法制教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建设多种法制教育活动,需要教育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不断完善法制规章制度。相关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责任,针对法制教育观念进行深入讨论,对资金费用进行合理优化分配,有利于带动初中法制教育的规范化和完整化。当前我国学习法制教育的经费投入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实践操作性,也使得教育形式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学校的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当前初中法制教育方案难落实、效果不佳的原因具有多个影响因素,初中学生自身对法制教育认知度不高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多年,但是内容设置缺乏明确性,法律知识并非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学校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们自身也认为这些法律知识对升学没有任何帮助,而普遍存在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以“除课堂授课外,你是否主动阅读课外法制读物或参与法制实践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城乡初中学生中75.6%的表示“没有”。可见,法制教育在初中学生眼中仅仅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

三、逆向考察:目标空置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效果背反

(一)目标空置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制素质,而普法教育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六五”普法,中国普法运动的对象由早期的全体有接受和学习能力的公民,到后期的国家公务人员,都是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却忽视了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忽略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明显不合理,将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并不迫切需要的普法对象,却将真正需要投入资源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置于一旁,导致普法教育效率低下。初中法制教育的落后,限制了对初中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效果背反

改革开放至今,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组织亦发生了巨大变迁。家庭法治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而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功能却未能达到预期的强化,整个初中法制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法制教育理想与现实呈现二律背反现象:青少年犯罪率仍然高位运行,青少年违法犯罪多发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趋势。其法制观念淡薄,再犯机率很高。法制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明显背离。

四、结语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加强初中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育法制教育理念,祛除教条主义思想,从预防犯罪模式转向权利中心模式。二是推进法制教育系统化,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平台作用,构建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法制教学方法,强化法制实践环节。三是进一步完善家庭法制教育,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四是建设以社会法制教育为主的保障体,创造良好社区环境,优化媒体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元民.浅谈初中政治课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J].学周刊,2014(31):63.

[2]卓高生,曹亚琴,赵云生.初中法制教育教材使用现状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99-103.

第8篇

一、依托教材内容,发掘自然之美

生物教材所涉及的自然界事物是极富美感的,植物花开,动物嬉闹,细胞生长,分子运动,时时刻刻在向人们传送着美。以往的生物教学过分追求知识灌输以便在考试时取得高分,教师只抓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审美教育和情感愉悦很少涉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自然美,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感受它们,体验他们,品评他们,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愉悦学生的身心,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生物课的态度,并以美启迪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培养热爱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情怀,认真学习创造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把教材里的自然之美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便讲课中随时运用。第一是动物运动的静态之美。鱼虾的戏水游动,猎豹的如风奔跑,蝶儿的翩翩起,鸟儿的展翅高飞便是此类。第二是植物生长的静态之美。幼芽萌发、植株生长、花蕾绽放、果实成熟等是代表。第三是变幻莫测的奇异之美,如细胞分裂、病毒变异、珍禽异兽、罕见物种等是此一类的表现。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美的情感

要使生物课的教学过程富有美感,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讲抄背考的枯燥教学模式,精心备课熟悉教材,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注重情感兴趣等非智力的激发,艺术性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使学生上生物课如同是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漫步游荡,快乐身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向学生进行知识地授引,其效果可想而知。如讲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在课堂中用音像资料展示各种各样的花朵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之时认真区分两类花朵在形态表现上的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教材为基点思考问题发表见解,而笔者只在最后做了总结性的点拨和归纳,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美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引入媒体手段,增加教学美感

图片、挂图、标本、模型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幻灯片、投影仪、电影、计算机多媒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走进了我们的生物教学,每个生物教师都要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再现生物客观事物和现象,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精粹地讲解,增加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使得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和谐愉快,富有艺术美。

四、开设课外活动,延伸课堂审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活动中要扩大加深生物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并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的审美教育,陶冶身心,开阔视野,生物教学活动要根据周围环境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处农村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当地的植被分布情况和动植物品种的分布情况,带领学生走进田野采集动植物标本等;市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生物博物馆和生物类的展览。当然,传统的生物知识竞赛、生物兴趣小组是每个学校都能开展的,这里就不多赘言。

五、重视生物实验,提升美学趣味

实验是以学生操作为重点的教学手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程度好的学生,还是程度差的学生,都十分喜欢生物实验。因此,生物实验教学环节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育资源,能极大增强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美感,希望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物实验的开展,其中的道理人人都懂,这里无须赘述。

六、提升语言美感,进行审美渗透

第9篇

摘要:德育课是培养引导学生的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德育课主要以讲授型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被激发,较为被动。在新课标新理念下,在德育课中灵活运用活动教学开展德育课教学,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活动教学;中职德育课;主观能动性

德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无论是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还是在中职课堂都有着重要的分量,因为德育课即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塑造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由于中小学德育课大多数列为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德育课便与升学压力挂钩,因此,学生并没有产生任何的松懈态度或者是抵触情绪。然而,中职生由于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因此,对于德育课的学多数持着比较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德育课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会乐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呢?

以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为例,探讨活动教学在德育课中的运用。

一、学会选取教材开展活动教学

以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为例。中职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历史课,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将历史与地理两者编排成一门课程,即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里将三年的历史全都浓缩成一起,只是所编排的专题划分与高中有所区别,地理方面则是舍弃了自然地理只剩下人文地理的部分。教材在编写上相对内容较为庞杂,跟现实中课程的安排有一定的冲突。每周只有两节课,因此只能是对教材的内容有所舍弃。对于历史,大多数学生存在一种定向的思维认识:历史就是讲故事,要识时间事件,但是一直处于很混乱的思维。从学生的层面来讲,这样的认识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兴趣。而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于高中生而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对教材方面的取舍显得格外重要。

二、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标新理念的提出,非常强调的一点即是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全部,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获得知识,即是“探讨学习”而不是“命题式学习”。命题式知识只是将向学生传授一种是非观念,而不是教会学生去判断。讲授型的授课方式容易缺乏一个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无法让学生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容易将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句话从教育者的角度说明了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作为一个接受者而忽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自身的兴趣也就无法被激发,学生也就容易走神。与注意力规律是一致的,教师的授课应注重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时间段。当学生只是出于一种接受的过程,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思考,这样的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健忘,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知识也容易产生混乱。由于初中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产生了混乱,大多数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的更替出于混乱之中。历史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正是更加证明了讲授型教学方面的缺失。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笔者认为活动教学可以实现。

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当着引导的角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悬念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而活动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必须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层次和学生的主要兴趣来进行活动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结合认知,巧妙设置悬念,结合中职生专业特色开展教学设计

在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该门课程中,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中职生文化课成绩普遍比较薄弱,对时间的概念比较含糊不清,无法将每个朝代的顺序按历史的发展辨认,无法将人物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准确的对应起来,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僵化,也容易导致学生渐渐的失去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可以结合兴趣的着眼点以及以及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一般作为学前教育老师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讲故事。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我来为每个朝代代言。活动要求:按照历史朝代的发展,为每个朝代选取一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故事的题材可以是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和传说,或者文学作品。并且故事要详细生动,支持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了悬念,并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来体验当老师,并且将历史故事以较为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便会使自己的认知上产生了一个冲突。有了认知方面的冲突才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迫使学生去探索。而此次的效果让学生不仅学会了记住历史朝代的顺序,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了更多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

(二)活动教学要把要求讲清楚、课堂才能有序开展

活动教学的开展中必须注意的一项就是应该把要求讲清楚,让学生对活动教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及明确对课堂任务的要求。因为对于中职生而言,大多数自制力较差,目的性不明确,如果把所有的自交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的混乱,也不利于活动教学的开展。笔者仍旧以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为例。

在开展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学中,针对中国古代主要文化、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这三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品这个知识点时,便选用了竞赛抢答的方式展开教学。第一,将活动教学的设计的知识范围告之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前预习知识点;第二,将竞赛抢答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提前讲清楚;第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在开展活动教学方面,还应强调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尽量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教学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课后通学生的教学反馈,大多数学生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记住,通过对知识点的检测反馈,发现学生掌握程度比较好。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活动教学的效果就在于能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如此学生便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讲授使学生过于被动而产生了疲倦。活动教学无处不在,应该巧妙的利用课堂不同时间段开展。比如在课前五分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情绪和智力振奋。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提问 高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00-01

课堂教学中,提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能在课本简单的字里行间针对细节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利用导入框发现问题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中,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读导入框再了解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点逻辑内在联系割裂的感觉。我没有请学生先读导入框,而是请大家先阅读全文后再来看导入框,再提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导入框的内容与课文哪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在学生认真理解课文后,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导入框内容叙述的是开封府的商业活动和过元宵节的盛况,与第二部分热闹的瓦子和欢快的节日联系密切,为第二部分主题提供了补充说明材料。从中我们认识到导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导入它有可能还起到补充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把它安排在讲课过程的恰当环节。

二、利用插图发现问题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

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中有一段叙述家具的变化,可是并没有相应的插图,有没有其它地方的材料来来说明家具的变化呢?我指导学生到本课和前面学过的课文中寻找,在前一页的《宴饮图》和在第4课“科举制的繁荣”中大家看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图,观察到高脚的桌子。有的学生提出,在高脚家具普及之前是什么样的家具呢?这问题提得非常好,再引导学生去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大变革时代》中的插图:商鞅舌战群儒图,就可以观察到当时的桌子很矮,人们是跪坐在地上。由此可见,运用两个前面学过的课文插图,学生体会到插图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为课文提供形象材料而且还能印证后面的课文,可见课文的插图设计有一箭双雕之妙。

三、利用历史地图引申问题

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补充完善正文的内容,向学生全面展示历史。由于篇幅限制,历史教材中的课文是极其简要的,一些知识点没有在课文中提到,而是在地图上出现的。从历史插图中挖掘隐含信息并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中有一幅插图是《宋代妇女服饰》请学生观察他们的服饰特点后猜一下她们从事的活动,大家都能想到是熨衣服,我追问那么古代不像现在有电源如何来熨衣呢?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学生已猜到可能是用热的东西比如热水或热的木炭之类。在此基础上补充熨斗的相关资料。当我讲述完后学生骄傲地说:“看来我们中国不但有四大发明还有最早的熨斗也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呢!”在这节课中还有一幅插图《宋代庖厨》从这幅图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劳动妇女的衣服样式……还有一个小女孩抱着个西瓜。”我紧接着又问:“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张骞出使西域后?与丝绸之路有没有关系?”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下自己探索。

四、从课文的叙述中发现问题

如在学习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一课时在元朝的统一标题下面说到“元世祖重视农业:……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还开通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这里最常见的教法是让学生对照隋朝的大运河图,新运河的路线比较直,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教师往往就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为什么要南粮北运呢?为什么有了运河还要开通海运呢?为什么元朝后来以海运为主呢?一系列针对文字细节的提问让学生不由得停下往下读的脚步,思考起来。当我点到“苏湖熟天下足”很快有学生马上联系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发言说北方农业生产受到战争破坏,农业生产在南方发展大大超过北方,所以南粮北运。我又追问“北方战乱多人口南迁,南方人口多粮食需要量大,为什么还要往北运,不是北方人口少了,粮食也不需要那么多吗?”学生又一次讨论起来,我提醒大家元朝的都城在今天的北京,位处北方,发展后城市人口众多有四五十万,所以南粮北运。再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给运输造成了困难,为了补其不足,元政府还开创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为什么以海运为主,只需提示学生从海与河的运载量相比较以及是否受季节因素影响,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五、利用诗词等文学作品来拓展问题

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时,一讲到李白,大家就情不自禁地背出了《静夜思》,我马上问:“你们可知这其实不是李白的原文?真正传入日本的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全班学生哗然。我指出这是一位日本东京华裔初中生解开了日中版本不同之谜。原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是明朝在流传过程中为普及诗词而改写,日本表述的则是李白原文。接着我阐述道: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让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古代文化。比如日本还在使用繁体字,车站仍用汉字古意“驿”,中央行政机构仍用“省”,在行文上,仍沿用中国古代的竖排而非横排,并执拗地追求最具原生态的原文原作,《静夜思》既是明证。唐朝许多古籍、诗书传入日本,保存至今,原始地保存了中国古人的文化趣味。日本一直学习古代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孩子先学中国史,后学世界史。考大学必考《中庸》、《论语》、唐诗,警察考试题甚至包括秦始皇和董仲舒,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李白、杜甫、白居易。”讲到这我话锋一转,“那么我们作为唐朝帝国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理由拒绝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呢?”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带领学生穿行在历史时空中,要把握时机,用设疑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这样,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就成为名符其实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云华,黄飞. 提高主体四项指数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以四堂苏州大市高中历史公开课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1:34-37.

第11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题;复习设计;复习策略;中考;科学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74;G63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9-03

一、实践研究的背景分析

1. 吻合中考能力考核的核心目标要求

中考的命题方针是“依托知识,考核能力”,即以“能力”立意、以“现实生活与实践体验”立意,着重考核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必考的试题类型,初中科学中考中的实验探究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实验探究能力,正好吻合中考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

2. 提高中考实验探究题得分率的要求

中考实验探究题得分率低的现状,要求教师进一步完善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调查发现,杭州中考卷的第四大题“实验探究题”,因其知识点整合程度较高,对学生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类比能力的考核要求较高,历来是考生失分最为严重的大题之一。

3. 改M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实验缩水、以知识灌输代替自主探究的现象。目前,科学课在实验课的新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教师播放课件,以视频观摩代替动手实验;由于实验器材限制,部分实验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教师只能口述该实验的预期实验结果;将学生实验改为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机会少;实验形式单一,主要按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生思考的机会少。

4. 凸显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要求

实验是系统学习理科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进一步完善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教学,是九年级总复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科学知识点复习的载体和拓展体现。提高实验探究题复习质量,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效果,而且能够在整体上和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二、核心概念的解释

九年级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设计,是指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依托考试纲要和教材内容,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实验探究题复习教学计划、实验探究题复习教学程序、实验探究题复习教学方法和目标的系统设计。要通过这一设计,谋求在实验探究题复习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同时,求得学生科学学科中考成绩的提高。

三、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及实践策略

1. 实验探究题复习的教学计划和程序设计策略

(1)事先制订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计划――为实验复习领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对以后复习的宏观控制,同时又是复习前教师的系统审视和反思。要根据学情,依据考纲,精心设计实验探究题的复习提纲。

寒假前,教师要让学生对初中六册科学课本中出现的“实验”原型进行初步整理。一是将六册科学课本中需要整理的“实验”“探究”或“活动”进行统一编号;二是设计好“课本实验说明书”。

寒假时,要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按编号顺序把每一个实验的内容整理出来,并填好“课本实验说明书”。

开学第一周到第三周,重点检查寒假任务。教师应当做到:一是检查学生整理的“课本实验说明书”;二是准备好实验原题类题型,对学生进行初步测验。学生应当做到:一是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课本实验说明书”,对不确定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练习测验题。

第四周到第六周,部分实验再次展示并练习。教师挑选需要重新展示的实验,并准备好器材,联系好实验室,要让学生对指定实验进行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

第七周到第九周,进行小专题训练。教师要将课本实验进行重组,按照知识点板块设计成实验小专题,并挑选相应的实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第十周到第十一周,进行拓展题和中考模拟题型的专项练习。教师根据前阶段学生的复习情况,设计相应的实验拓展题型和相应的中考模拟类题型,让学生认真练习。

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整理和再次演示,学生能够从课本源头进行复习,对实验结论的获得过程和科学探究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对知识点板块组成的小专题进行训练,学生能够系统地对初中阶段科学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加深、加宽和巩固;通过拓展题和中考模拟题型的专项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实验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提高得分率。

(2)设计实验探究题复习程序――为实验复习护航。

1)全面复习,追溯课本实验之源。教师要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对六册科学课本中出现的所有实验(包括“活动”“探究”“实验”)进行认真整理,并填好每个实验的“实验说明书”。在开学初的三个星期,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并分析“课本实验说明书”,同时要准备好相应的题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本中的实验。例如,在一轮复习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运动和力”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传统的填鸭式复习要求学生记住: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记住容易,理解运用却不易。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观认为复习是把忘记的实验结论再一次记住,不用再花太多时间去再现探究过程。其实,这样的观点要不得。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当时做实验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的改进都需要复习。那么,如何复习呢?是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吗?如果时间允许就可以做一些补充实验,但大部分实验不必重做,不过要重新整理,并且要比当初上新课时思考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例如“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可以这样复习:首先回顾课本上的实验设计,然后填好“课本实验说明书”。【实验名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实验目的】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实验原理】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找出滑动摩擦的影响因素。【主要步骤】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面放一块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在木块上放砝码,增大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在长木板上铺上棉布,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重复实验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主要现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太稳定,但基本上可以比出三种情况下的读数大小。【实验结论】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实验注意点】要确保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疑点】如果木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实验数据还有用吗?上面是某位同学填好的说明书,基本涵盖新授课的所有内容,但作为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进行补充、升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进入全面、立体的思考阶段。A.这个实验设计有哪些缺陷?(一是保持拉力方向始终水平有困难,二是让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困难,三是在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不太稳定。)B.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以避免这些缺陷?(引入该实验的改M版本)

若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即将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木块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不拉木块,改为拉动木板,使木板与木块相对运动。这样,测力计示数较为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学生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

为了加深学生对改进版实验的理解,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教师应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例如,图2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小金用弹簧秤水平向左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如图甲所示,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大于”“小于”“等于”)弹簧秤示数;小王在用同一装置重做小金的实验时,发现弹簧秤示数不稳定,某时刻弹簧秤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为解决上述问题,小王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改进,他拉着足够长的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秤示数,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等于”或“不等于”)弹簧秤示数;实验之后,聪明的小郑认为,如果仅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不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请你举出一个不用二力平衡原理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例子:( )。从这道题的难度和深度不难看出,课本实验是块砖,抛砖是为了引玉。注重从课本实验出发,抛问设疑,挖掘出各种版本的变式实验,才能在中考实验探究题的考查中独占鳌头。

2)动手操作部分实验,体会过程之意义。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寒假期间对各个实验的“实验说明书”的整理和掌握情况,筛选一些有必要重新动手操作的实验,进行课堂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实验。比如根据我校学生的学情,教师可筛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气体对外做功实验”和“研究电热跟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进行课堂演示,选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测小灯泡电功率”“电磁感应现象”“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其实,补做的实验数量不多,用时也不多,但会让很多学生印象深刻,给了很多学生再一次把握这个实验的机会。这样,学生能在一个新的高度思考实验步骤的设计意图,能比原来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的意义。

3)专题训练,强化实验研究方法之应用。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更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科学实验探究中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理想化实验法,还包括方程、图像比例等数学方法。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训练,比如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典型实验有哪些、应用转换法的典型实验有哪些。这样归纳分类,有利于学生掌握每种科学方法的精髓,加强实验知识点的横向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4)模拟题集训,做好中考之备战。在全面复习和分类训练结束之后,用半个月时间对中考实验探究题进行研究式复习。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近五年的中考实验探究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其出题的特点,学习其内在的逻辑推理方式,以求在复习中提高探究推理能力。

2. 实验探究题复习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实践策略

(1)重视课堂引入的设计,旨在兴趣激发。

1)引入课堂小游戏。传统复习课课型单一,陈旧的知识点如同一根根没有肉的硬骨头,学生啃不动也不愿啃。因此,要转变教学方法,复习课的引入要力求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课堂小游戏,是一种较好的引入方式。例如,在实验探究题复习课的课堂引入中,可以引入“五分钟小游戏”,让学生心动带动手动,手动带动脑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2)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验探究题教学过程中,一些信息量较大、需要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安排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化学实验中的洗气装置教学为例,在课堂引入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各种洗气、集气设备的安装使用实例。这样,既能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借助动画视频的直观展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师生一起编制小游戏、观看教学视频,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促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2)重视复习方法的选择,旨在综合能力的提升。

1)整合学科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实验探究复习课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教师一定要理清思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在七八年级对实验课总是充满好奇却缺乏深入研究、总是关注现象却忽视内在联系,所以,普遍存在对实验只留印象不懂细节、知识漏洞多、能力低的问题。因此,在实验探究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弄清每一个专题的主干内容,理清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电和磁”的复习,应当理清和呈现由多个实验构成的逻辑体系。在整合和建构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电和磁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概念,防止实际运用时张冠李戴。

2)变机械训练为灵活运用,体现训练的针对性。实验复习课所教的内容,都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因此,复习容易演变成做练习题。教师准备许多题目,一一让学生解答,然后再逐一讲解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注意要点等。这种教学方式机械单一,缺乏挑战性和新奇感,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为克服这种弊端,在进行总复习设计时,教师必须重视从机械训练向灵活\用转变。具体的实践措施如下:一是上复习课时,要让学生给题干文字配图,化抽象为具体。二是在选题时,要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注意题型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变式思维。三是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四是在选题时,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效果分析

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及教学实践,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初步探索出一套应对实验探究题复习的方法。首先,实验探究题复习计划的提前设定,为日后复习的实施提供了领航系统。正如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有了导航仪,不会迷失方向。其次,复习计划设计好之后,复习程序的设计非常重要。前面论述了复习程序的四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骤所起的作用皆是不同的,四个步骤为实验探究题复习取得实效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再次,注重复习方法的选择,这是实验探究题复习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纵有再好的计划,再扎实的程序,若方法不对路,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有效地提高学生中考科学考试成绩。根据统计,与以前考生相比,这两年考生的科学学科平均成绩提高较为明显,与区平均分相比,高出区平均水平。为了更直观地体现本复习策略的实效性,分别对研究前(2014年中考)、研究时(2015年中考)和研究后(2016年中考)的实验探究题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如下:2014年总分41、全校平均得分27.8、得分率53.2,2015年总分49、全校平均得分29.3、得分率59.8,2016年总分49、全校平均得分33.7、得分率68.8。

(3)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事实上,该复习策略给师生带来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唯分数论的领路人,而能在复习中处处遵循、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不再面临考试时显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只会背概念和实验结果,而懂得以实验为求知的方式去认识科学、验证科学知识,让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科学课堂内外。这样的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辟新的天地。

五、结束语

总之,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做法。至于什么样的复习策略才是最有效的,这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结合学情进行研究。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策略,还有待今后结合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总结、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斯考隆.教师备课指南[M].陈超,郄海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黄燕.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J].中学物理,2015(22).

[3]杰塞尔,格里菲思.学会教学[M].丰继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12篇

    论文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应紧跟时代脉搏,转变教学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关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与推广。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被提高到一定程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体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问题等能力。

    1 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体育教学现代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趣味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2 开展专题活动,改变考核机制,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更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了解体育发展史,理解学习体育的用途,掌握操作技巧,自觉理解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2.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优化学习环境

    在常规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事先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之后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这样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电子白板软件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技巧性、过程性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图片或者视频,利用电子白板演示每一个动作要领,优化学习环境,突破教学难点;为了减轻教师的语言工作,方便节拍的播报,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广播操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节拍,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

    2.2 改革测评机制,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

    体育教学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也是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因素。几年来,唐山市一直进行中考体育加试,并且考试项目不断改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按新课标的要求,开全课程,把每一个知识点科学准确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对每个理论知识点或者动作要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利用Excel表格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测评成绩全部输入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学生的不足之处,再“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如女生的800米、仰卧起坐,男生的1000米、立定跳远等项目,对每次训练或者测评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取得好的测试成绩,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3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彰显体育教学特色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实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优化了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体育教学,彰显体育教学的特色。

    3.1 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作用,科学突出教学难点

    很多体育课程是过程性知识,对这些过程中的动作技巧教学难度很大。由于教师在演示动作时时间短、连贯性强,学生表象思维很难形成,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那些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演示这些动作过程时,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利用动画课件进行细节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通过控制播放速度,或者进行暂停回放等操作,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突出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在技巧训练“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时,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一气呵成的,学生看不清每个动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因此,本节课上大部分学生的动作或者不对,或者不完整,很多学生不能体会到“鱼跃”的成功感,教学效果极差。对此,在这类课型的教学时,笔者制作Flash课件进行展示,在每个细节处进行暂停,对于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可以回放,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整个活动过程的要领,深刻理解鱼跃前滚翻的起跳、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这四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这样教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整合现代教育资源,辅助体育竞技比赛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竞技比赛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了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竞技比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比赛更具有活力,更科学规范,突出了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传统的体育比赛,赛场上只是学生努力地跳着、跑着、投着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现在体育竞技比赛现场活灵活现,鼓舞声、助威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竞技场上一片沸腾,场面壮观热烈。尤其是位移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自动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体育比赛的精度和准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素养。

    3.3 发挥体育自制教具优势作用,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进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自制教具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取材广泛,应用方便,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尤其是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挥体育自制教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例如,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时,可以叫学生用细沙和高密度苫布制作实心球,学生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进行投掷练习,有利于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到学校后找到老师或者同学探讨,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如,立定跳远是每年中考体育加试的必考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刻度尺,用直木板或者细绳制作即可,量程是2 m,分度值是1 cm的。这样学生在家里或者是课间都可以自行测试,时刻了解自己的成绩,便于巩固提高。体育自制教具的运用,综合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应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使体育的各项教学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