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19:2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地理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7]。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掌握了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阅读专业资料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临床教学医院反馈,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带教老师也加强自我充电,使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1):46-49.
[2]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4-215.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75-77.
[4]欧丽,胡浩.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9-190.
[5]欧孝夺.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16-19.
[6]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83-86.
[7]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一、目的意义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的答辩学生,对其所着论文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答辩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对于答辩学生来说,答辩的目的是能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二、答辩过程
本科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校实行答辩过程一分为三的形式,即指导老师指导、评阅老师评审和论文答辩3个环节。
(一)宣讲论文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15分钟概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可以事先准备好讲稿,讲稿是答辩学生在答辩时宣讲的稿子,它比摘要详细一些,根据所限定的宣讲论文的时间而定,最好能在规定时间内宣讲完,否则会影响评委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或幻灯片,尽可能脱稿宣讲。
(二)问题答辩
主答辩老师一般提2-3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准备1”-15分钟,再来回答;或由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即作答,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数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适当插问。
(三)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包含毕业论文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其中论文评阅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和1-2位论文评审人评阅成绩组成。评阅成绩依据包括开题报告的情况、学生的业务水平、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分值比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毕业论文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2”%左右,优秀的毕业论文必须参加学院的大组答辩,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总体应呈正态分布。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制定的评选细则评选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申报后,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参照相关规定对申报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审。教务处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时间为1周。经公示无异议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公布评选结果,并由教务处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四)论文存档
学生毕业论文的资料要以纸质形式装入学生毕业论文资料袋;同一专业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汇总资料,要以纸质形式和电子文档形式(光盘)装入毕业论文专业汇总资料袋。学生的毕业论文要长期保存。学生个人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毕业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指导教师中期检查报告; (4)毕业论文正文; (5)导师评阅表及评阅人评阅表; (6)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表; (7)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按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 (2)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 (3)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4)毕业论文组织安排(包括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及参加大组和小组答辩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和答辩时间安排表等); (5)同一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 (6)同一专业所有学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电子文档(光盘若干张)。
三、答辩技巧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教师在答辩会上提出一些问题,让答辩学生回答,以便进一步了解答辩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答辩学生为取得满意的成绩,应掌握必要的答辩技巧。
(一)答辩前的准备
答辩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答辩学生的准备。要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答辩过程的表现。答辩学生在提交了论文之后,不能有所松懈,而应抓紧时间积极准备论文答辩。
1.认真做好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起因,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学位论文答辩一般要求将讲稿与多媒体或幻灯片紧密结合在一起。幻灯片内容要简洁,控制在1”-2”页。宣讲用的图表宜精简且具有代表性。图要选可视性强、趋势明显,不同曲线最好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在论文中使用的表格如不适合宣讲时,表格项目尽量简化。一般行不超过4项,列以1”项以内为宜。说明趋势、表示差距的表格可改用图表示,因为图比表更易理解,解释起来节省时间。
2.熟悉论文全文。要熟悉论文的主体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论题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方针政策相冲突之处等[8]。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就要及时补充、修正和解说等。只要认真设防,在答辩过程中,就可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和沉着应战。
3.掌握相关知识。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的程度,存在的争议,自己倾向哪种观点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处和版本;论证材料的来源渠道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都要在答辩前做到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4.总结不足之处。论文有哪些应该涉及或应该解决,哪些在论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很少等,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是在研究过程中确已接触到并有一定的见解,还是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只是由于觉得与论文表述的中心关联不大而没有写入的问题等。
(二)答辩会的表现
1.携带必要的资料。首先,学生参加答辩,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如果一时记不起来,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和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更好地理解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同时可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自然。
2.树立良好的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可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3.听清问题再作答。老师在提问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思路略记在本子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听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答。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答非所问。
4.答题要简明扼要。在弄清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能犹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和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
5.答题时不可强辩。有时老师对答辩学生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答辩学生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学生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是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与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答辩学生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问题,就应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学生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6.有冲突展开辩论。答辩中,有的老师会提出与论文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答辩学生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答辩老师在提出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
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答辩学生作出正确和全面回答,不具有商讨性;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互相切磋商讨[9]。如果答辩学生所写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和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与论文不同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答辩学生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察答辩学生的答辩能力或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答辩学生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时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和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答辩学生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难答辩学生,相反会认为其有水平,基础扎实。
7.要注意举止文明。论文答辩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过程。答辩学生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学习、请求指导和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学生应尊重答辩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懂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和有礼貌地退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问题
反思 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5-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巩固,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中暴露的问题很多,虽然都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但是任何教学都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对问题的分析应该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选题不恰当。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之前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狭窄,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自己没有扩充。开始毕业设计(论文)之后,又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在选题阶段就显得很艰难,状况百出。比如有的学生写《接触网的弓网故障》,题目范围明显过大;还有的明明是强电类专业却选择弱电领域的选题。这都与学生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2.信息素养差。信息素养是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才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差的普遍表现是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利用等信息素养能力较弱,学生很难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对信息进行过滤,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越多,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全面,思考问题会更深入。因此收集大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是写作的重要步骤。但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少设置有文献检索类的课程,导致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缺乏。很多学生不懂如何使用文献检索途径去寻找资料,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获取文献的服务更是不了解。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查询的手段缺乏,信息意识不足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一大障碍。
3.语文基础差。大多数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初始阶段都会就毕业设计(论文)的文体特点和文本规范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标题不准确,摘要、关键词不正确,正文不完整,参考文献不规范等问题。而且很多学生写的文章重点不明确,结构不合理,行文思路不清晰,论述层次不分明,缺乏条理性、逻辑性。还有的学生找到有关资料后没有透彻地理解,更没有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常断章取义地引用,造成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有时会产生歧义。至于文章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格式设置错误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从这些表象可以看出,学生在中学时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比较差,但又缺乏这方面的自我认识,在毕业设计(论文)之前没有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导致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层出不穷。
4.抄袭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而且是非判别能力差,缺乏诚信,急功近利,同时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网上搜索、复制,东拼西凑而成。更有甚者整篇抄袭应付。从近几年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来看,学生所写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网上或历届学生的文章,雷同率和重复率都比较高。
(二)老师方面的问题
1.指导老师短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快速扩大,导致老师人数不足,师生比例偏高,专业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极低,这直接导致了能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老师非常缺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在分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任务时,常常一位专业老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带几十个。然而,老师带的学生一多,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机会就减少,这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非常不利。
2.指导老师能力有限。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多数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又正好遇上高职院校扩招,师资缺乏,他们一毕业就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到企业去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由于缺乏现场经验,他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对选题的确定把握不准,多半将自己以前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拿来给学生做,或参考本科或硕士的毕业设计(论文)来定选题,显然这些选题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也有的使用历届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但可供选择的题目不但数量少,而且陈旧,很难适应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扩招,师资补给的滞后,使大部分在职的老师(特别是专业老师)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这些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不但要负责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还要承担非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而一些骨干教师还有科研任务要完成。因此,教师在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很难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改变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分层次采取不同的内容形式来等效毕业设计(论文)。
比如可以按下面的方式进行等效:尖子生,这类学生经常参加技能竞赛,可要求他们对技能竞赛作详细的分析,并写成有借鉴意义的竞赛总结;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着实习内容的深入,逐步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顶岗实习回来后,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针对上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提交的竞赛总结、调研报告或实习报告,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锻炼、提高和积累,效果与写毕业设计(论文)是等效的,且学生写起来体会更深刻。
(二)采用双导师制
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不仅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各高职院校多数专业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可以胜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但是部分老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刚上岗的新老师。鉴于此,建议采用主副双导师制。可以聘请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或学生的就业协议单位的技术人员或学生的实习师傅来担任主导师,副导师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担任。校内指导老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指导,保持与校外指导老师及学生的联系与沟通,毕业设计(论文)中涉及的具体专业技术、技能指导由校外指导老师负责。双导师制可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生产实际近距离对接,更具有针对性。
(三)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学生信息素养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速度。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可利用网页或开办系列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检索策略及技巧。另外,还可以在毕业设计(论文)初期,安排一至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使用学到的检索技巧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扩展他们专业知识面,并使其了解论文的写作格式,有助于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方案。
(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学院图书馆除了根据专业的发展动态对馆藏图书进行及时更新添补,同时应加大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收集。比如,建立校际间资源共享平台;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和文献尽快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将历届优秀的毕业论文刊登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选题资源库,选题可以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提炼出的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的课题。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院应该在不断提高生师比的同时,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学院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畅通企业引进专业老师的途径,从企业吸引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吸引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学院可以外派在职老师进修和培训,帮助在职老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老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实践,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开拓老师的视野。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也提高老师的专业教学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就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赛.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2]曹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7)
[3]赵素娟.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信息服务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4]吕亚慈.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46)
[5]丁桂香.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5)
关键词:毕业设计;权重;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孙守昌(1974-),男,黑龙江绥化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红芳(1975-),女,江苏扬州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HDJY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4-02
毕业设计是本科院校正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因此根据本科院校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层次特点,制定出能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2,3]
一、高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是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毕业设计在很多高校已经失去了其实际意义,甚至有人对毕业设计的存在价值提出了疑问。目前毕业设计主要存在学生方面、指导教师方面和学校对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就是为了通过答辩、获得学分,因此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有的甚至直接借用他人的成果,没有创新性。
2.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管理不严
由于目前高校指导教师教学科研压力较大,指导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导致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几乎处于无教师指导状态。教师的指导状态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3.高校没有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管理评价体系
由于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几乎都在外找工作或者实习。另外,由于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很多都是指导教师根据平时的印象给出的,因此毕业设计成绩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这样进一步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松懈。
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指导教师的实际学习和指导毕业设计情况都与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相关,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4]
二、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质量指标系统分别从“毕业设计前期”、“毕业设计过程”、“毕业论文”以及“毕业答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了“综合实践”和“指导教师指导”两项指标。具体指标组成见表1。
毕业设计前期应以向学生提出要求、明确设计任务为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方案论证、做开题报告,明确重点和难点,逐步进入独立工作状态。因此毕业设计前期指标中以“选题”、“开题报告规范合理性”、“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相关英文翻译能力”作为二级指标。
毕业设计过程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该阶段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学术素质相关。因此,毕业设计过程指标由“学生出勤情况”、“学生的工作进度”、“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五个二级指标组成。
毕业论文的撰写主要包括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归纳,应用所学习的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并且总结得到结论。因此毕业论文质量指标包括:“论文规范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及文献资料能力”、“论文的难易度及工作量”、“论文创新性”、“文字表达及逻辑性”以及“论文水平”六个二级指标。
毕业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答辩时先由学生阐述设计的有关内容,答辩小组提出问题,提问的主要内容是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概念、试验手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要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能力。因此论文答辩指标包括“对论文的表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两个二级指标。
由于毕业设计知识面广、综合性和探索性强,学生往往很难由以往的学转变到现在的研究状态,这样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与学生经常进行研讨交流。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附加体系中增加了指导教师指标。指导教师指标由“指导教师任务书质量”、“指导教师指导出勤情况”和“论文检查情况”三个二级指标组成。
2.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是要从若干评价指标中分出轻重来,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在确定权重时,既充分考虑了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又突出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毕业设计过程”、“论文质量”以及“综合实践指标”等权重较大。表1给出了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
学生毕业设计综合评定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定的分值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后构成。具体计算按照公式(10)进行。
(10)
最后根据综合评定计算得到的成绩按照等级制度给出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五个等级。
三、实践应用效果
本文制定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400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评定中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成绩分布合理,其中优秀率在20%左右,同时毕业设计题目与实践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题目在50%左右,而且学生参加毕业设计实践达到95%左右。本文提出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克服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结论
针对当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毕业设计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分别对毕业设计前期、毕业设计过程、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答辩等方面进行了分类评价。该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六个一级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又包含相应的子指标。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分别由主审教师成绩、指导教师成绩和答辩小组成绩三部分组成。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根据这三部分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分类评价的方法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类型毕业设计的特点,又能比较准确地体现指导教师、主审教师、答辩教师不同的评价目的,还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实践表明,该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地解决目前毕业设计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邬大光.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答[J].高等教育研究,1998,
(4):25-29.
[2]许捍卫,张友静,张行南.21世纪高校GIS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3,(4).
关键词:MTI;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简称MTI)的设想于2005年3月由广东外国语大学仲伟合教授提出。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从2007年至2011年,全国先后有159所院校获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自我国高校建立翻译硕士专业 (MTI) 以来,探讨MTI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人才成为翻译学界、翻译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上海翻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中国外语》及高校学报上都刊登有关于MTI的论文。本文以2006年以来国内期刊上发表的关于MTI的论文为参考,对全国高校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现状进行综述。
从国内发表的论文看,最早的关于MTI的论文是2006年仲伟合教授撰写的《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继仲教授之后,国内学者围绕我国MTI教育发表了诸多论文,本文主要从MTI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培养方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MTI培养方式作出规定:实行学分制,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重视实践环节、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关于培养模式,李军、李宝印和朱瑞(2007)在《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中就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设立和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考虑等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穆雷和王巍巍(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一文中,从翻译行业对MTI教育的启示、现行MTI课程的调查分析、MTI教育的培养模式等入手,探索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落实培养模式,如何从课程设置上区分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不同学位的翻译教育,及如何在MTI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相关问题。
葛林、罗选民和董丽(2011)在《诺德翻译能力理论观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中以Christiane Nord的翻译能力理论为依据,结合对13所首批MTI院校的问卷调查,从翻译能力培养途径、作用范围、检验方式等角度,提出运用文本分析模式构想翻译问题及策略、调整专业翻译难度、关注实践课程建设、具体化翻译能力检验过程等具体的意见,并对目前MTI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
仲文明(2011)在《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一文中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翻译硕士的职业化特点,讨论了翻译硕士培养中若干问题:培养目标与招生对象、MTI 的教学文本类型和MTI 教学特点探析。
郭玲义(2011)在《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中通过分析在校企合作条件下设置与市场接轨的课程、实施双导师制、建立实训基地的积极意义和优势所在,展现了这一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特色。
蔡辉和张成智(2013)在《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中指出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探索校企合作的优化模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
从教学模式探讨培养方式的文章有柴明(2010)在《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一文中通过对专业翻译教学的建构,剖析当前翻译教学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些思考和实践主要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多年的专业翻译教育实践。
何雯婷(2010)在其研究生毕业论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中分析了 MTI 设立的背景,把 MTI教学与多种翻译教学形态进行对比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实用主义翻译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等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翻译教学经验,提出可应用于 MTI 笔译教学的“基于项目的开放性笔译教学模式”。
康晓芸和田旭(2012)在《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当前翻译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使 MTI 教学设置更为规范、科学和合理,并提出了构建高效的 MTI 教学模式的途径: 加大实践性课程的输入;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校企合作。
荆素蓉和连彩去(2013)在《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3+2”教评模式探构》一文中首先明确了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然后依次描述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试行的“三结合”教学实施模式与“二合一”学业评估模式,最后提出了以“内容与目标明确对应”、“方法与评估皆重真实”为特色的“3+2”教评模式,旨在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鉴之资。
二、课程设置
根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围绕MTI课程设置,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早在2006年,仲伟合教授在《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一文中分析了目前国内翻译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设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试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仲伟合认为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是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2007年,仲伟合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中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进行了解读。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较了专业学位与研究型学位的差异,并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试办条件、课程设置等作了论述。论文最后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的设置给翻译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及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挑战。
文军和穆雷(2009)在《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中通过对国内八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调查,分析了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对比,提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尚需加强的方面。
孔令翠和金黛莱(2009)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问题、思考与建议》一文中通过对网上公布的MTI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发现部分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完整, 体现了校本特色和差异性, 而一部分培养单位则简单重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自己的应有特色,与培养目标内在关联性不强。
苗菊和高乾(2010)《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一文中借鉴国外大学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经验,介绍了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从技术写作与科技翻译、本地化服务的相关性及其对职业译者的重要性来说明技术写作对翻译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中技术写作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曾立人(2011)在《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比MTI院校的现有课程设置和翻译产业的需求状况,发现现有MTI课程设置还有以下欠缺:1.课程设置依然侧重学术研究;2.各校课程设置缺乏特色;3.课程涵盖领域与翻译市场需求脱节。曾立人提出各MTI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术传统、地理、经济环境和教师特点明确课程特色。
何瑞清(2011)在《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一文中以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以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重点论为依据,结合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等实际情况,指出大陆院校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马燕红(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一文中通过对部分开设MTI的院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介绍并分析了有关高校为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开设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及汉语言文学和文化课程、特色课程的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涂(2012)在《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中通过对国内六所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的调查,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采用以下形式:项目、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从学位论文探讨MTI的文章主要从论文写作模式和论文评价方面着手。马会娟(2010)在《MTI 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一文中以北外奥组委翻译班毕业论文的撰写为个案,探讨 MTI 学位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各高校即将毕业的 MTI 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穆雷和邹兵(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一文中对第一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15所试点院校首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及部分论文进行了调研分析,借鉴相关MTI院校和其他学科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写作经验,提出MTI学位论文应逐步向以实践型学位报告为主的论文模式过渡,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借助理论手段系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以及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写作方法的训练。
陈琳和章艳(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一文中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常规性方式、方法和规则,并展示了具体的写作案例。
穆雷(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一文中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论文的模式, 他指出由于没有先例, 缺乏可资借鉴的模式, 现有的MTI学位( MA)论文仍然倾向于套用传统的学术性学位论文模式, 这就和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脱节, 也背离了 MTI 教育设置的初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 借鉴其它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 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 穆雷提出将MTI指导性培养大纲规定的三种学位论文方案调整为四种。
穆雷和杨冬敏(2012)在《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现有翻译硕士(MTI) 学位论文评价主要借用传统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方式,这与MTI教育的要求相脱节。穆雷和杨冬敏在分析现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学位论文管理相关条例,借鉴其他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方式,结合MTI教育的特点及对学位论文的形式与要求,尝试提出MTI学位论文的评价方式。
另外,蒋明思(2012)在《浅析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在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角色》一文中从学位论文实际完成过程入手,探讨导师在“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观角色下的微观角色。
四、思考
针对MTI教育,许多学者客观看待,冷静思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孔令翠、王慧(2011)在《MTI热中的冷思考》中指出MTI之热突出表现在众多的培养单位和巨大的招生数量上,标题中的“冷”是指MTI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针对遇到的困难,孔令翠和王慧提出了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
董洪学(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通过考察2007至2012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实践,对专业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与培养过程以及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 3 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型和学术型翻译硕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计以及如何强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
柴明(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分析了翻译硕士(MTI)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并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MTI 学位教育需要有一个综合的体系性调整。柴明结合上外高级翻译 MTI 改革探索的经验,重点阐述了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和宏观思考,并介绍了上外高级翻译为促进MTI专业学位教育的顺利实施而进行的机构设置调整。
王建国、彭云(2012)设计了11种调查问卷对与翻译相关的11类人群进行了的调查,发现MTI教育制度离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MTI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二是MTI学生翻译职业知识欠缺。针对以上的问题,他们提出设立MTI的高校应该遵循公共政策,加强师资建设,创建有特色的MTI培养模式。
李昌银(2013)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中指出目前我国159 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培养单位绝大多数实行教指委《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全日制两年学制,只有极少数院校采用3年制或弹性学制。李昌银认为,由于受到师资、生源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两年制翻译硕士很难达到《指导性培养方案》和翻译市场对MTI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建议将全日制 MTI基本学制延长为3 年,并且实3-5年弹性学制。
钱多秀、杨英姿(2013)在《北京地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经验、反思与建议》一文中总结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MTI教育的经验,并就制约北京MTI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反思。
五、总结
MTI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而设立的专业学位,也是目前我国发展较快的专业学位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MTI 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MTI培养院校应对MTI教育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
[2]柴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2).
[3]柴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
[4]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6).
[5]董洪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2(3).
[6]葛林,罗选民,董丽.诺德翻译能力理论观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以十三所高校问卷调查为例[J]. 中国翻译,2011(4).
[7]郭玲义.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
[8]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9]何雯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蒋明思.浅析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在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角色[J].科教导刊,2012(5).
[11]荆素蓉,连彩云. 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3+2”教评模式探构[J].中国翻译,2013(2).
[12]康晓芸,田旭.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13]孔令翠,金黛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问题、思考与建议[J].译苑新谭,2009(3).
[14]孔令翠,王慧. MTI热中的冷思考[J].外语界,2011(3).
[15]李昌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J]. 上海翻译, 2013(2).
[16]李军,李宝印,朱瑞.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J].中国翻译,2007(4).
[17]马燕红.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7)(3).
[18]马会娟. MTI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2010(2).
[19]苗菊,高乾.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J].中国翻译,2010(2).
[20]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21]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
[22]穆雷,杨冬敏.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J].外语教学,2012(4).
[23]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
[24]钱多秀,杨英姿.北京地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经验、反思与建议[J].中国翻译,2013(2).
25]涂.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
[26]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
[27]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7).
[28]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J].中国翻译,2006(1).
[29]仲文明.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6).
[30]曾立人.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
但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技工院校,往往没有开设这一教学环节。虽然有技能鉴定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操技能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但学生往往缺乏“系统”的观念,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科目),未能将这些科目串成一个“专业”。另外,技校生的写作能力很差,特别是对于专业论文,更是毫无概念。因此,笔者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试点,认为在高技及以上层次班级开展毕业设计是必要的、可行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设计的意义
1.高技及以上层次班级可开展毕业设计
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技层次班级往往为三年制教育,并且最后一年为校外定岗实习。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往往不足以开展毕业设计。而高技及以上层次学生比中技层次学生在技能上、特别是专业知识技能上,更能适应毕业设计的要求。对初中起点高技班而言,学生临近毕业前期,已经历了三四年的理论学习、技能培养,能较深入地理解所学专业,掌握更坚实的技能水平。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意义就更加必要。据笔者了解,高中毕业起点学生,更愿意当自己是“大学生”,愿意被当做是“大学生”。而对工科生而言,毕业设计是必需的。
2.有利于综合应用所学内容
开展毕业设计能将所学的分散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他们树立起“系统”的观念。技校学生往往能很好地完成单一的任务,但若要将多个单一的任务整合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大任务(或“工程”),往往是他们的“软肋”。因此,透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3.有利于培养信息检索能力
技校学生大多不懂得“检索”一词的含义,更不会自觉、主动地开展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收。笔者曾给学生某个主题,要求他们去搜索资料,最后合成一份报告。一开始,学生们不以为然,认为“百度一下”而已嘛。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他们未能很好完成检索工作。因此,开设毕业设计,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信息检索,并能对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检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笔者认为无论对谁都是必需的、有意义的。
4.有利于学习论文写作
笔者在参加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的论文辅导时,深感基本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在笔者辅导的学员中,有不少技能很好,但一提笔就头疼,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表达不出来。另外,在工作岗位上,特别是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论文撰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合理的、准确的总结与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指导他们认识什么是论文,并初步撰写简单的毕业论文,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毕业设计的开展
1.合理选题,全程指导
老师拟定若干课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定。考虑到学生尚无自主选题能力,课题的设计必须由老师完成。老师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包括硬件、课程开设、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综合性课题。这些课题,不能是凭空设想的,必须是实际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可以是适当简化的)。只有实打实的、贴近生活的课题,才符合技校特点,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场景。
笔者学校设计了如下几个课题:全自动化洗衣机系统设计;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设计;多路抢答器设计;多功能电子时钟设计;基于PWM的直接电机调速系统设计;5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每个课题都能结合学校实训设备进行实地实物制作与调试,作为毕业成果。
老师还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其合理选题,避免中途出现课题太难或太简单的情形,保证学生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相应要求。同时指导教师必须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检索资料、如何进行信息整合、如何寻求问题突破口。一句话,老师必须更加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因为熟悉设计流程、学习信息检索就是毕业设计的一大目的。
2.制订计划,遵照执行
学生选题后,指导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进度计划的制订。这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计划对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和好处,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与鞭策。
老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计划的制订,合理分配时间段。计划制定后,必须由老师签名、学生本人签名确认,并定期开展验收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也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惰性发作。
3.逐个击破,树立信心
课题要求阶梯式,每个课题分若干步骤完成,比如首先是基础功能(要求),接着是相互独立的提高要求。学生犹如搭积木似的开展毕业设计,逐个击破,而不要求系统地一次性完成整个设计要求。这样的好处是明显的,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后,对后续提高要求的破解就更有信心。
笔者一开始开展毕业设计,一次性就将设计要求给出,最后发现效果很差。这再次验证了技校学生缺乏系统意识,无法全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之后,笔者将所有课题设计成“积木式”,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最基本的“拼装”(基本要求),之后逐个完成提高要求。其实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编程思想——模块化。
4.撰写论文,学习表达
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一环,就是撰写毕业论文,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合理、准确、规范的表达。其目的不在于论文本身,而在指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论文,让学生明白有效地开展信息检索是有好处的,这对以后的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必须介绍论文的意义、论文的结构框架、撰写要求、技巧等,还必须给出范文供学生参考。另外,诸如字体、排版等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往往不重视的部分,他们往往认为,这是小事。对此,指导老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重视细节,让他们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指导老师还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表达能力差、不善于开展信息检索等问题,并全程引导、帮助学生开展信息检索,比如如何设定检索关键词,以更快获取期望的信息。同时,还必须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对检索到的原始素材进行有效的取舍、组织、消化,最终形成对学生有意义的资料。总之,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往往比指导课题设计更难,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但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三、小结
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技及以上层次(特别是兼修大专或本科)的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对全面考核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设计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可以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桂香.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3年修订)[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大学专科:金融、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法律、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义务教育、体育教育、秘书、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公共关系、新闻学、房屋建筑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园艺、护理学。
大学本科:金融、经济学、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法律、行政管理学、学前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学、义务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计算机信息管理。
教师类本科: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本科专业只面向高职高专在校生开考: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商务管理、现代商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数字媒体艺术、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造价管理、农学、园林。
二、报考对象及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年龄、民族、种族的限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并按我省开考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学完一门或数门课程的考生(根据开考各专业的报考条件),均可自愿选择专业报考。
提倡在职人员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选择专业报考。病残者应选报与自己身体情况相适应的专业。
医学类护理学专业将继续开考,但报考人员只能是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人员(报考时需出具相应证明),非在职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大专文科的考生凡未取得高中、中专、中技、职高毕业文凭的,要加考“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科(若专业考试计划中已有该门课程的除外);报考大专理科的考生,凡未取得高中、中专、中技、职高毕业文凭的,要加考“大学语文”。
报考本科段的考生,须是国民教育系列(包括普通全日制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专科以上毕业生,办理自考本科毕业证书时须交验上述学历毕业证书(报名时不须验证),报考时按各专业要求分类报考。
三、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2013年6月24日至7月19日,考生自行上网录入报名信息。
报名确认时间及地点:具体确认时间由各州(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的确认点通知。届时考生到确认点确认,办理验证、照像、交费等手续。
四、报名手续
考生根据所报专业的开考课程,报考本次开考课程的一门或数门,并按自学考试开考专业计划的有关规定参加考试。允许考生根据开考专业计划跨专业兼报同课程名称、同学分的考试科目,但考生必须注意不同专业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是否相同。
市场营销(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两个专业从2013年1月起停止新考生报名,已取得考籍的考生仍未毕业者,过渡一年,于2014年1月停考。
(一)报名考试费:根据云发改收费[2006]98号文批复,我省自学考试报名考试收费标准为每科32元(人民币)。
(二)考生须按《云南省自学考试 网上报名公告》规定程序进行报名,并特别注意报考部分专业和课程必备条件及报名确认点、考点设限情况。
(三)应考者的往返路费及食宿费自理。
五、考试
1.考场设置:由各州、市办考部门确定,需在县城以外设考场的,须报省招考院批准。“物流管理”(本、专科)、广告专科只在昆明设考点。
2.考生应试时,须带准考证、考试通知单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能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三证不全者不得进入考场。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规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作弊。凡违反考场纪律者,按2011年教育部第33号令及我省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3.考试成绩以百分计,六十分为及格,及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不及格者可参加该门课程的下一次考试。考试成绩公布在“云南招考频道”上,考生自行登录网站ynzk.cn查询。考生对成绩有质疑的可在成绩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到各州(市)招生考试机构申请查分。由各州(市)招生考试机构汇总后统一到省招考院查分,查完后通知考生。省招考院不直接对考生查分。
4.考生考试时间及临考复习假的占用问题,按原省自考委、人事厅、财政厅、教育厅一九八七年发文《关于对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给应考假、复习假和发放自学考试奖学金的规定》执行。
5.考试时,除“高等数学”考生不得使用计算器外,其他科目的考生可携带使用计算器,但不能有程序存储功能,也不得互相借用。不准使用有存储、接收、发射功能的电子工具。考生进入考场考试严禁携带任何通讯工具,否则将视同作弊。
6.同一考试时间内,一名考生只能考一科,不得考两科。
7.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成绩在自考系统中的使用
根据全国考委办函[2004]148号文件规定:
(1)NCRE课程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部分专科课程进行衔接;
(2)凡获得NCRE一级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0018)或《计算机应用技术》(2316)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
(3)凡获得NCRE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笔试和上机)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0342)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4)凡获得NCRE三级PC技术(笔试和上机)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2319)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2277)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8.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在自考系统中的使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参加PETS二级或PETS三级考试,笔试合格者的成绩可直接替代自考有关专业大专或本科公共英语〈即英语(一)、英语(二)〉考试成绩,并可获得相应的学分(PETS二级替代大专公共英语成绩,PETS三级替代本科公共英语成绩,英语专业不能替代)。考生是否参加相应口试,则根据考生是否要求获得PETS等级证书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相关专业定。
9.中文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定于每年的5月和11月,分两次举行,考生可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联系进行答辩事宜。英语本科的“口译与听力”、专科的“听力”、“口语”考试时间由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安排,请考生与之联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综合作业”及上机考试请与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联系。
10.已取得本专业全部课程合格证书的考生,如该专业有实习、设计、毕业论文等考核要求的,应及时向当地县(市、区)考办或主考院校联系实习考核事宜,待取得合格成绩后,方可办理毕业证书。
六、学历及毕业生的使用待遇
我省自学考试的学历为大学专科和本科二种层次,应考者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或其他教学实践任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可以取得毕业证书。获得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学历。毕业生的使用和待遇按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和云教自字(86)第10号《关于高等、中专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若干问题的通知》文件执行。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 具备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和教研能力现状并不如人意。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欠缺,能力较差,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高师教育阶段为师范生打下教研基础、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重任。正确把握教研能力的内涵,探求培养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高师教育中的必然环节与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在师范生入职初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优化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教研能力培养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
[
关键词] 师范生;高师教育;教研能力;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81?04
一、教研能力是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则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这与最新推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相符:教师除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日常所需的专业能力外,特别增加了反思与发展方面的能力要求,即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2]。可见,具备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高师院校必须肩负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责任
新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具有教研能力的专业化教师,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和教研能力现状并不如人意。朱新卓研究发现,现代化就对教师的专业化存在制约,使教师陷入知识、权力和伦理三重困境[3]。樊洁认为“我国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育科研认识水平不高、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教育科研能力欠缺[4]。姚婧也看到了一线教师令人堪忧的教研能力情况: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欠缺,能力较差,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5]。徐大生通过对师范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高师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现状也相当不容乐观”[6]。朱沛雨对某所高校师范生的调研也发现了师范生教研意识、教研知识、教研能力、教研成果等方面的缺陷[7]。
教师和师范生教研能力的缺乏与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对教研能力的忽视不无关联。现行教师在职培训和高师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都不利于(准)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教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师教育更是教师教育最为基础的一步。高师教育阶段为师范生打下教研基础、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重任。
三、教研能力的内涵
要有效地实施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研能力,首先必须明确教研能力的内涵。
教研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宁虹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根本、开放、创造的态度理解教育、教学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8]高双桂概括了教师教研能力的五个部分:敏锐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立体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9]。肖钰士则将教师的科研素养细化为八个方面,强调了教师的知识面、资料收集和信息开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严谨的作风、实验设计和计算能力、发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运用能力[10]。结合已有文献和我们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教研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即:在教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教研能力应该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教研意识:能够意识到教研能力对现代教师的重要性;第二,教研知识:能够识别教研,了解教研的特点、掌握常见的教研方法;第三,实际教研水平较高;第四,教研实践参与:熟谙教研的选题、设计、调研、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步骤,经常阅读教研文献,经常参与教研实践;第五,教研意愿:愿意阅读教研文献、从事教研实践和获得教研指导;第六,教研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培养自己的教研能力;第七,反思能力:养成反思教与学的习惯,多角度、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与学。
四、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许多研究者就如何培养职前和在职教师的教研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顾群提出从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感”出发,激发他们的教研意识,并最终培养其教研能力[11];她还与杨平共同构建了涵盖高校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识向能力转化、学习研究相结合等四个主要问题的教研能力培养模式[12]。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培养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研能力的路径与方法[13-16]。
这些研究者的思考与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教研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研究也有着共同的致命弱点:这些研究都是研究者基于日常观察的思考,较少进行实证检验。因此,相对而言,这些成果的实践价值存在着局限。
为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我们结合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在省教改项目研究中积累的成果,构建了初步的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这一模式将教研能力的培养与师范生必须学习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教学技能实训”“学术论文写作”三门课程,以及他们必须实践的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并在他们毕业后的入职第一年继续进行跟踪指导。希望通过这一一体化的模式,达到培养师范生教研能力的目的。
五、教研能力培养模式阐释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检验上述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在此,我们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与教研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步,我们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进行改革。内容方面,除基本的学科内容与教学内容外,以专题的方式融入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理念与方法(初步拟定校本教研、教育叙事和行动研究)的介绍:向师范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呈现优秀的研究范例。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教师教学与师范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除教师课堂讲授这三方面的知识之外,给师范生印发相应的经过精心挑选的资料手册(资料中理论、优秀案例、专家点评相结合)。考核方式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要求师范生在学习每一个专题时撰写学习日志和课后读书报告(引导师范生在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对全部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进行书面点评,并在课堂上呈现和点评优秀的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学期末,师范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撰写学期学习报告。师范生课程成绩为课堂表现+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完成情况。教师则将一学期中优秀的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精彩的点评、典型的研究案例制作成海报供学生欣赏。
这样,在这一门课程上,师范生可以积累教研知识,阅读教研文献、进行多次反思,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树立教研意识。
(二)“中学教学技能实训”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很多师范院校的这一门课程由授课教师自主安排教学,其结果是教学方式五花八门,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佳。有些高师院校已在着手对这一课程进行改革。笔者所在学校已有相关改革。在改革方式下,该课程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实施,课程内容包含中小学教案设计与点评、上课/说课优质课观摩与评价、说课实践与点评、上课实践与点评、板书设计与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项内容。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助于师范生全面锻炼教学技能。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该门课程在培养师范生教研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可以结合中小学的教研实际,对这一新授课模式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优化,以培养师范生的教研能力。
我们拟做如下补充。首先,教案设计部分要求师范生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其次,优质课评价、说课点评、上课点评、板书评价、多媒体课件评价时,点评者不仅仅是教师,而且要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点评的过程。此外,上课实践过程中,引导师范生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师范生进行反思,以记录师范生的心得体会和个人思考。最后,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有必要在课外通过邮箱、博客或课程网站等现代化教学平台为师范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优质课外资源,并加强课外对师范生的指导。事实上,这样的平台可以一贯地运用于本文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的所有环节。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是现在中小学最为常见的教研活动。在“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中融入这些活动,有助于师范生提早接触和体会中小学教研活动,为他们实习和以后从教尽快适应这些活动打下基础。而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环节也可以继续锻炼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并引发他们对各种教学与研究活动的思考。
(三)“学术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本身的目的就是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许多师范院校该门课程设置时间短、只有八周,通常授课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些资料查找途径和目录制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真实的研究及其过程则无暇顾及。这样,该门课程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带领师范生真正经历研究的每一个步骤。
我们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顾佩娅等在苏州大学英语专业开展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模式中带领学生经历选题、文献综述和设计研究的过程,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构建以问题/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7],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而熊淑慧和邹为诚将学术研究能力分为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科学思维和学术语言[18]的做法也提醒我们“学术论文”课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方面。
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将“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具体划分为几个环节,分别引导师范生关注学术论文的结构、语言和思维,引导他们进行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进行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的介绍)。每一阶段要求师范生分别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分析论文结构、语言、思维,选择一个研究话题,阅读相关文献并写综述,设计具体的研究。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可以借鉴顾佩娅等的做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将资料查找、目录制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在网络中呈现出来;还可以为师范生提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引导师范生将每一阶段完成的任务上传到该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师范生也要就每一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学期结束时再总体回顾与反思。
这样的设计引导着师范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研究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术论文。
(四)教育实习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实践机会。师范生初次真正地以教师的身份走进学校、感受教育教学实践,他们会有很多的感慨、感想和感动。这些感触是他们以后从教的宝贵财富,因此有必要引导师范生以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师范生实习中会碰到很多疑惑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供师范生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交流。此外,实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各种现象也需要师范生以研究的眼光进行审视,获得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深度认识。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教育实习中可以引导师范生做如下事情:第一,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发生的典型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思考。将教育叙事放到博客或课程网络的公共平台中,供大家阅读和评论。最好能够邀请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在读博士、教研员等对师范生的教育叙事进行评论。第二,通过QQ、课程网络等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共同讨论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困难。参与交流讨论的人员应该包括师范生、实习基地原任课教师、大学指导教师等。第三,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研究知识和经验,结合实习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境,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具体可包括教育实习叙事、行动研究、教学实验、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为使师范生参与研究更加充分有效,可以参考顾佩娅等的做法,邀请研究生担任助教,通过集体合作、个别指导、互相商讨等方式参与到师范生的研究过程之中。
这样,师范生集中锻炼了叙事和反思能力,也初步地参与到了实践研究之中。这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又能丰富他们的实习生活,并较为完整地记录他们实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五)毕业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有了前面四步的积淀,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应该有了大幅提高。可以开始独立地进行一定的研究。毕业论文写作刚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到了这一步,教师应该尽量少地参与师范生的研究过程,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即可。这时,教师要特别强调学术论文的规范,引导师范生掌握学术规范,科学规范地完成自己的研究。
与教育实习相比,这一步骤中师范生开始独立自主地经历研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强化他们的研究能力。而教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引导有助于师范生养成规范做研究的习惯。
(六)入职初期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成意味着师范生在高师院校的教研能力培养过程顺利结束。师范生可以走上教育教学岗位,参与到日常教学和研究过程当中。此时,新入职的教师处于站稳讲台的职业发展阶段,对中小学教材还不熟悉,还只能边缘参与学校的各种组织(教研组)。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时,大学教师仍有必要以专家的身份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引导,指导他们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组织中并争取同伴的帮助,从而对他们正式的教育教学进行感悟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此外,步入正式岗位的教师面临着各种现实的压力,研究成果的公开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大学教师要在研究成果公开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上述六个步骤结合高师教育的各个必然环节,环环相扣,辐射了教研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必将在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实际的教学总是错综复杂,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步骤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有待我们接下来在实践中检验。
六、结语
本文以新时代对教师教研能力的诉求为基础,倡导师范院校肩负起培养教师教研能力的历史重任,正确把握教研能力的内涵,探求培养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高师教育中的必然环节与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在师范生入职初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优化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教研能力培养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2014-12-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信息公开[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0.html,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2011-12-12/2014-12-24.
[3] 朱新卓.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49-51.
[4] 樊洁.科研素质——中学教师亟待提高的教育素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3(4):98-99.
[5] 姚婧.研究性学习与高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3(5):17.
[6] 徐大生.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4):116.
[7] 朱沛雨.师范生教科研素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宿迁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9.
[8]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1):52.
[9] 高双桂.浅谈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95-96.
[10] 肖钰士.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40.
[11] 顾群.教研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问题感”开始——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研意识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4):152.
[12] 顾群,杨平.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7.
[13] 李海涛.论转型期高师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7-102.
[14] 肖全民.基于专业化发展的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8-59.
[15] 苑广滨.立足专业发展,树立教研意识——谈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研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6):151-152.
[16] 周淑红.高师学生教研意识培养与教学能力培养整合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113-114.
[17] 顾佩娅、张烨、古海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44-51.
头顶光环的博士们马上就将面临毕业了,如果工作选择在一些不知名的地方高校,所从事的是包括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等在内的各种繁琐的工作,与自己读博士期间所参加的前沿科研项目相比,会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面临诸多的困惑。那么大家知道博士毕业论文致谢范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的分享,欢迎阅读!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论文即将完成之日,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导师张新时院士,从论文的设计、野外试验及论文的定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倾注着先生的心血。先生以严谨的治学之道、宽厚仁慈的胸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我树立了一辈子学习的典范,他的教诲与鞭策将激励我在科学和教育的道路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意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玉盛博士,感谢他对我论文的全力支持,为我提供了所有实验的的条件,从实验的思路、经费、人员到实验仪器,感谢他的团队——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全体同仁们,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论文。感谢重点实验室李旭、李春林老师,从实验场地的建设到实验条件的准备给我提供的便利;感谢杨智杰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一台台实验仪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阳天下帮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实验,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提供无私的帮助;感谢实验室钱伟老师,在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安排、实验条件的准备上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王健老师,在我艰难奋战的日子里给我生活上的各种帮助,鼓励我、为我分担各种困难;感谢实验室谢锦升、陈光水、马红良、郭建芬老师,给我提供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上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曾宏达老师,无数次花时间为我处理电脑的问题;感谢实验室研究生韩志刚,教我使用仪器,一次次帮我做外业实验,一次次仪器出问题时想尽各种办法帮我解决。感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研究生们,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举他们的名字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一年多来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关心,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开心而充实,他们将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在此,我还要郑重感谢我的“饭团”同志们,崔纪超,李机密、黄玮、杜紫贤,他们给我单调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我实验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放下自己的工作无私的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在我信心不足时给我打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我帮助、给我鼓励,难忘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和搞笑,一路笑声洒落在长安山脚下。
我要郑重地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吴承祯博士,我虽然已毕业离开了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还在他的指导之下,学术上碰到难题了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找他,而他总是会耐心认真的以他博学的知识为我解答,从我论文的初始思路到实验的实施再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每一步都有吴老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我感谢我的恩师。
感谢我在福建师大的舍友,文雅香、柯春婷、贾瑞霞,她们让我毫无条件的住进了她们的宿舍,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我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我实验紧张的时候帮我做实验,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解难,快乐而温馨的宿舍生活总能带给我一份好心情,心情就是生产力,难忘过去的一年多我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
感谢我的师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龚吉蕊博士,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讲我的论文,讲我的实验,讲我碰到的困难,给我提供解决思路,帮我修改论文;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黄永梅博士,和我讨论我的实验思路,给我积极的建议。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务科崔维佳老师,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为我提供的很多便利;感谢和我一起奋战的博士班的朋友们,吴晓旭,张智才,徐蕾,夏虹,林艳,国巧真,吴建寨,陶岩,闫玉春,刘扬等等,感谢他们为我料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忧乐。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他的帮助、体谅、包容和支持,相信这三年的博士生生活将是很不一样的光景。他在自己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帮我做实验,担负家里的所有事务;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帮我理清思路,寻找突破,耐心的一遍遍听我讲我的论文;在我论文完成后,在我们两人专业背景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帮我认真的修改论文。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双亲,他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论文和实验,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年过半百的他们了,心中甚感愧疚。在此,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