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3:5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山奇石课文原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14-01
一 弥补文本不足,开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现行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些信息,学生就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取、吸收知识,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黄山的情况。课文以文本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黄山的美妙风光,文字非常得优美动人。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黄山毕竟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而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实地去欣赏。学生没有亲临现场去欣赏这些奇石,单从文字来理解就显得比较空洞、抽象。那么,对于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的事物,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风光的奇特、美妙呢?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怎么办呢?传统课堂无法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利用网络就能够做到。在组织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利用教学虚拟网,将课堂链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设问:“你对黄山知多少?”这样一问,学生们便通过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黄山”,通过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进入,登陆黄山网站,黄山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更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课文内涵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开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施教模式:A组学生快速搜索,复制网上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和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并编辑这些信息资料,完成一份黄山旅游的报告;B组学生搜索黄山“四绝”的另外三绝--奇松、云海、温泉的相关句子,粘贴在word文档中,并可以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保存文件;C组学生只需要搜索出黄山的地理位置、网站栏目的介绍等简单信息。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增加表象积累、开宽视野的同时,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三 网上互动,创建新的交流方式,促进多向协作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的差异,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最终促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师在制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时,除了为学生搜索好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课上还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和“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在网络里畅游,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 网上冲浪,开放求知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可以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几点: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问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的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着重点
选人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能落实到实处。
四、质疑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突出读、悟、感,落实到疑、辨,写上,那么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将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听说读写 培养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98-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语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工作与社会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对这些能力的掌握,以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1 学会复述,让学生在“听”中学会表达
提高语言表达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之一。“听”要求集中注意力,听清楚具体内容,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了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听说结合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复述。很多小学生学了新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却说不出来。或者是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心里有数却不知如何回答。所以,在新课结束前,我们还应该把教学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想象、口述等。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复述课文:“如果你现在变成了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会怎样呢?”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让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不仅如此,在复述过程中还应进行听说结合训练。复述课文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大致表达出来。复述前教师可以给适当的提示,等学生复述完后要进行适当的点评,除评价复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外,还要对语言是否规范等进行适当的评价。
2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说”中展示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今后工作中的能力之一。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倾听、表达、与人交流思想的能力,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强调:“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口语交流,课内与课外以及日常生活是锻炼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产生口语交流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就多媒体制作各种奇石的图片,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再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好像身临其境,感受很深。课堂教学之外,在班级中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交际活跃的口语活动,让学生相互间开展思想交流。或者围绕一个特定的情境,就某个主题开展口语交际的练习。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个单元后面,几乎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把这些内容设计成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的交际能力。
3 深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美
别林斯基说:“在阅读时如果你感觉到人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人,你读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那你就得用幻想去补足这方面的不足。”阅读活动中就要强调“寻言以明象”,当口读出来时,就要在脑海里很快的浮现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在具体语言引导下,把想象的内容进入到虚幻世界中,去触摸情感的脉搏,聆听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火烧云》《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等。这些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在朗读中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如《火烧云》中的“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文中的优美语言引发学生了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
美。
4 开拓空间,让学生在“写”中创造美
法国教育家库西内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不进行审美教育,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小学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作文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机械地“模仿”的老路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只能东拼西凑。即使勉强的写出来,内容也是干巴巴的,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最主要原因就是老师没有让学生了解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享受自然,感受生活的美。我们在作文命题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选择美感强的题材。在语言表达方面,可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美的词句等。在教学课文时,也不失良机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笔者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谁去过九寨沟旅游过?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九寨沟情况可以吗?”还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也是非常美的,你们能把家乡的美丽景色与课文中的九寨沟作比较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把美的生活尽情地表达出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准确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开展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有利于今后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媛.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0(12).
关键词:低年级;普通话;训练;有效手段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人们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来进行各种思维活动。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普通话是我们国家运用最广泛的通用语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国家很早就提出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要求,并用立法的形式予以监督。然而我们都知道,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学校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小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就成为各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虽然低年级学生入学前已有了一定的说话能力,但因为那是从生活中不自觉地习得的,所以说话常常伴有方言、土语、口头禅,普通话训练较为薄弱,需要老师在他们入学后认真地训练、逐步规范。
一、消除胆怯心理,敢于说话
说话,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说话能力。一些胆小,见陌生人或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主要还是心理素质差的原因,他们害怕自己说不好普通话,不标准,担心失败带来的伤害。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多引导、多鼓励他们,多提供说话的机会。早自习时,每天选择两到三个学生给同学讲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或一件自己熟悉的事,每人三分钟,要面对全体同学,声音要洪亮,要说普通话。课堂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后主动举手起来发言,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字音上的问题,便于指导。
二、面向全体学生,扎实训练
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经常发言,也使得这部分学生会发言,自然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多一些;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发言,不会发言,甚至从不发言,教师因为要考虑到整节课的时间安排,往往总是让爱发言、会发言的这部分学生起来发言。时间一长,这些学生成了“发言专业户”,不爱发言的学生成了观众和听众。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差生很难得到同等的锻炼机会和老师对他们字音的纠正机会。从根本上说,每个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高低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标准,符合教学课标的要求,教师就要有全面训练、整体提高的意识,量体裁衣,制定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训练措施。
三、创新训练方式,稳步提高
一是引入游戏模式,加深识字记忆。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学说纠正字音。主要设计了两种游戏训练方式,一是火车接龙:把学生分小组进行。随着学生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教师手上出示一个生字,让一组学生拼读音节、分析字形。哪个学生读音错了,或字形分析不对,这列火车就必须停下来,修理整装好之后才能继续往下开。二是猜字谜:教师根据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猜字谜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例如:“工厂里来了一条狗”是什么字?(厌)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同时发音不对的字他们就能自行进行纠正。
二是变革朗读方式,增强朗读效果。为了让学生都得到语音、语调的训练,朗读课文采取按座次轮换,同学评议的方式。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读得好,课下就会加强训练,并能根据课文中标注的字音来纠正读音。对于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采取让学生排练课本剧,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如《坐井观天》《小壁虎借尾巴》《夏夜多美》。课本剧不仅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而且把一些书面化的语言变成轻声、儿化接近口语。学生通过表演,既提高了普通话口语化的能力,同时在表演中需要把握好表情、语调、重音、节奏,进一步增强了朗读效果。
三是复述课文内容,提高会话水平。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课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熟悉故事情节十分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实际教学中,适当进行“说”的训练,指导学生叙述故事片断,归纳故事情节,进而复述全篇课文,不仅提高了掌握课文内容的速度,而且提高了会话水平。如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后,我启发学生:你认为这只骄傲的孔雀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深刻的教训后,会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分小组说说,然后说给大家听。这种复述中“说”的训练要求合理想象,合乎原文,学生在自然的表达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普通话水平。
四、创设情境训练,巩固深化
一是角色变换对话训练。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具有经常词不搭句、逻辑性差的特点,我经常给学生变换角色进行对话,如“市场与摊贩之间的对话”“你和同学打电话”等。通过训练,学生不仅自觉地把普通话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且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