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17:2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技创新;两面性;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跳跃或是质的转变,“能够实现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促使劳动力和资本效率提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技创新也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所谓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第一,科技创新首先是一个过程,在一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现有的技术发展状况基础上,新技术被开发、创造,并最终被转化、利用的实践性过程;第二,科技创新必然会以领先发展的新科学知识为指导,综合了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人们的认知能力、科学文化素养、管理模式等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展;第三,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新科技成果的物质转化,也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选择。
(二)科技创新的内容
一般说来,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指某一具体的技术载体,从其设计、开发到推广应用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所谓管理创新的,就是“针对影响企业发展成长的问题,改进原来的管理,或者探索新的出路,开创新型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的系统活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以及新方法等,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理论知识引导,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以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为前提;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价值集成和转化,同时又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物质依据,是促进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管理创新不仅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起了协调与整合作用,保障技术创新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利用创新产品的积极性,最终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科技创新内容的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的变化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对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科技创新正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对这种压力所做出的应对性的反应。因此,一种新的科技产品或工艺的出现,总是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期待相符合。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的积极作用,主要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范围的拓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等体现出来。
(一)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的农业科技的应用往往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各类农机用具不断推陈出新,先是机械化农机工具的使用代替了简单的手工农业工具,把农业生产推进到机械化时期;后来在此基础上,在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下,新的农机工具被不断发明、创造出来,各类先进的农机用具、机械装备等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范围,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们扩大了劳动范围,更多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在新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农业生产降低了对降水等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现象,原先不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找到了被重新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人们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段加以具体规划,在山区修建梯田,宜农的种植农作物,宜林的栽植林木、果树,植林护坡、养草放牧等等,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水产养殖业通过对新技术利用获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协调,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三)科技创新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促成了新的耕作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科技创新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巨大飞跃,目前,良种覆盖率从1949年的0.06%提高到现在96%,粮食平均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69公斤/亩增至现在的335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跃上了5000亿公斤的台阶。此外,袁隆平院士研究成功的杂交二期超级稻,亩产量近800公斤,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而且,新的农作物品种,其抗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促成了塑料大棚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新的耕作模式,这些新的耕作模式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塑料大棚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作物对季节的依赖,丰富了同一季节中的农产品种类,改变了农田季节性闲置问题,提高了农业收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产值效益。
(四)科技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对新技术的掌握是农业劳动者使用新农机工具和其它新农业产品的前提,农业科技创新只有被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只有对新的农机产品的性能、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有了解,才能够做到正确使用。农业劳动者在对各项农机工具、农业肥料、农用药品等新产品的了解过程中,不断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接触,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五)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会使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必然引起对农业经营以及管理理念的变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从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转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劳动者走出了专门的农业生产领域,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负作用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会显示出来,科技创新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工业废料的污染
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还有一些工业产品,最常见的是塑料包装盒、塑料包装袋造成的白色污染。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如果工业废弃物的处理措施跟不上,或是排污处理技术不成熟,工业废水、废料等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污染当地的水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
化学肥料能补足土壤中的某些营养元素,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施加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使用或是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土壤酸化、土地板结,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力降低等。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喷洒到农田或作物上的农药,有70%—80%会渗透农田环境中,对水土资源及农产品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等不加处理地排放,会造成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浅海等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物死亡。
(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问题
现代化的农业种植过程中的辅助材料,比如地膜造成的污染等。塑料地膜不易降解,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到土壤中去,有害物质的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加强对科学技术两面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把农产品质量、粮食安全放到首位,建设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农业建设,继续发展新科技、加强技术监督、对人们进行科学教育,从技术因素、政策规范和人们的行为自觉等方面改善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舆情;两面性特征;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26-02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国际风云变幻、关注国计民生、表达利益诉求。网络在给地方政府的社会控制提供新手段的同时,也给现有的社会管理和信息控制模式带来了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如何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各级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二、网络舆情的两面性特征
1.理性与非理性
互联网时代,网民随时都能将现实事件转变为网络舆情,而广大网民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无一不是指向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一些网民对问题进行了非常理性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甚至对公共决策产生了影响。但由于缺少传播过程中的权威审查机制,在因虚拟而表现得更加自由的同时,网络叙事过程本身也就转变成为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事主体因不断发泄非理性情感而得到娱乐。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地发言,彰显出现实空间中较难被调动起来的民主热情和讨论精神。曼纽尔·卡斯特指出:“在这个系统里,现实本身(亦即人们的物质与象征存在)完全陷入且浸于虚拟意象的情境之中,那是个‘假装’(make believe)的世界,在其中表象不仅出现于屏幕中以便沟通经验,表象本身便成为经验。”在较少体现责任精神的语境中,非理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其结果一方面是公共领域得以开展,另一方面则是公共精神的萎缩Ⅲ。
2.隐匿性与外显性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中的“人”形成了虚拟空间中“人”的另类聚合。在网络上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他们不会看见你的肉体并且做出假设,他们听不到你的口音也不做任何预设,他们眼中所见的只有你的文字、舆情是公众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行为倾向,但它并不是行为本身。行为可以一目了然,而舆情只能从公众主体的言论、举止、表情等间接地推测和分析。也正是因为网络可以隐匿人们的真实身份,人们无须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顾及太多,在现实中往往内隐在人们心中的舆情也就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这种外显且较为真实的舆情,在现实中并不很容易把握∞。
3.民主性和狭隘性
普通公民通过网络自己个人生活的感受,也关于社会政治的见解,从而使网络成为最具互动性的沟通渠道和大众媒介。网络政治既然是一种直接民主政治,也就具有了直接民主的内在缺陷。由于中国网民整体理性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对群体极化做出如下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法国学者勒庞认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当这一群体意见形成之后,无论对错,都会成为群体极力维护的观点,并且很难与其他反对的观点相容,形成网络舆情的排他性和狭隘性。
4.技术性和政治性
互联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旨在帮助美国军方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随着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运用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正在传播政治价值、影响政治决策、改变传媒格局,事实证明,在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案、厦门PX项目缓建、华南虎照片风波、抗震救灾捐款等系列事件中,网络舆论对事件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草根网民聚合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成功实现了意见表达、政治参与,体现了财产保护、政府诚信、道德伦理、爱国情怀等政治价值追求。美国学者托夫勒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所有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与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使艺术创作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的结合,创新了艺术创作形式,缩短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商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的信息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媒体交互、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处理,将分散单一的信息组合转换成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兼具操作和实践的应用技术。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平台,操作更为方便,由于减少了传统传播下手工制作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传播的便捷高效性,使得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更高,使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呈现模拟画面,构建虚拟世界的技术,这让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设想、构思,能够获得一个具象化的途径。数字媒体技术还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将图形、音频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彩的数字影像。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促使艺术作品突破旧有的单一传播渠道,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要保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国际化的平台作为支撑,还需要打造好本土化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抄袭,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不能是简单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上平凡的产品。
五、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丰富艺术形式,拓宽表现形式。
传统技术下的艺术创作,很多虚幻、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受限于传统技术而无法得到实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在过去看似虚无缥缈的想法达以实现。在电影中,各种现实与虚幻,空间和时间的折叠,都能够借助计算机,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更多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带来的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打破过去受限的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程序将虚幻的场景、角色同现实有序的结合起来,能够更为直观的营造出虚幻的意境。虚拟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能够更加自由的完成各种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这无疑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设计感和可观赏性。
2、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艺术创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冗长的人力输出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数字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缩短工作周期。原先需要一整个大团队耗时完成的任务,在现在有了数字媒体技术加入后,可能小团队且耗时不多便能得到解决。
3、增加艺术传播的互动性。
艺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单一、不灵便的缺点,数字媒体技术有效的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者能够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这都有助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4、创新艺术创作。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内容,现代艺术创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艺术感,又变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突破了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创作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新形态。
5、对艺术创作的挑战。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存在两面性,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可移植性与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技术世界化与艺术创作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的刻板与艺术感性的矛盾,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集众家之所长,融入文化内涵,最终达成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六、结言
【关键词】科技政策;负面效应的表现形式;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50-01
一、科技的定义
关于“科技政策”的定义,正像科技、政策、政治的定义一样,亦是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科技政策就是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所谓科技政策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战略目标下,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协调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规则。就字面来理解,科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或限制科学技术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但在大多数场合下,传播、生产和应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某个目的的手段。因此可以把“科技政策”简单地定义为具有目的性的关于科学技术传播、生产和应用的政治措施。
二、科技政策负面效应的表现形式
科技政策具有不同于其他公共政策的特点:在科技政策决策时科技权威和行政权威分离,政策实施时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背离,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脱节。这些特性决定了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完备和局限性,致使其制定和实施不当,产生以下负效应:1.引起和加剧科学技术不平衡发展,科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学术自由。在科技政策引发的利益支配和控制下,科学家不得不抛弃科学研究固有的好奇心,放弃自由探索,专注于政策操纵下的定向科研任务。2.使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要求失衡,科技政策实质是将呈自然状态的社会资源在各个科技领域重新进行主观配置的过程。科技政策制定不当将引起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科技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对科技发展的规划过于片面和超前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促成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主观性。每个国家的科技政策都关注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疏于考虑科技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对科技成果的负效应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只有在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暴露出种种危害,才会引起科技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的反思,然而为时已晚。
三、科技政策的负面效应的防范与控制
首先应该辩证地对待科技政策的两面性。既不能忽略科技政策的负效应,也不能因负效应而彻底否定它的积极作用,关键是对负效应进行防范和控制。为此需要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层防范和控制体系。事前控制就是在制定科技政策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获取政策负效应的信息,抑制政策制定主体的功利性目的,从而预防和减少可能出现的负效应,防患于未然。首先,预先评估是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对科技政策的负效应进行预先评估可以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后果,降低政策制定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科技政策的质量,减少失误,将负效应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其次,实施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和政策制定过程民主化、程序化与科学化,提高科技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科技政策不仅属于科技领域,也属于政治范畴。科技精英与技术官僚制定科技政策模式由于没有社会公众参与,缺乏民主,不能反映公众的一致偏好和共同价值。最后,将科技政策的负面影响纳入政策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对被评价人员的行为具有激励导向作用。事中控制科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在科技政策制定时难以预见和准确估计所有的负效应。因此要建立科技政策动态信息监控机制,组建监控专家组,检查政策执行效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专家组定期提交监控报告,为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信息。当科技政策不能满足科技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应及时进行调整修正,采取措施消除负面影响。事后控制主要是对科技政策实施后产生的负效应进行全面评价,力所能及进行补救,为制定新的科技政策提供经验借鉴。科技成果负效应的控制手段主要有法律控制、行政控制、舆论控制和教育控制。这些控制手段各有所长,只有综合运用它们方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及科技运行的复杂性,若没有有效的科技政策失灵预警机制,则完全有可能出现负面效应,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通过对政策失灵表现形式与原因的分析,提醒我们在大科学时代建立政策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科技政策与之相适应,科技政策的研究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需要广大科技政策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秀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意思有两层,一为“表演、演出”,例如“时装秀”之类的;二为“展示、表现”,例如“秀成绩”之类。
对于秀,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于是,形形的结论浮现各大论坛。那么,你们的理解又是如何?
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认为,当今社会色彩斑斓,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绝大多数人秀的是身家、物质、美色等,目的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苹果、诺基亚、HTC……各色各样的新款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有事没事拍张照片发条微博、发张帖到论坛,为的就是秀正在使用的高科技产品,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当代年青人的所谓“实力”,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满足到秀者强烈的虚荣心。
有的人更是不惜一切秀自己,哗众取宠。随着网络上一个个“红人”的诞生,很多朋友身边都出现不少类似“自残”行为。自己自残也罢,为何还要发表到网络上,在众网民面前厚颜的秀出来呢?这些所谓的“红人”可不少。从喜欢秀美色照的“万人迷”芙蓉姐姐,到自夸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智商无人能敌,非清华北大硕士不嫁的凤姐。这些“红人”们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茶余饭后的笑料外还能有什么?这样的人我想没有人会觉得有多伟大有多突出,相反会让很多人觉得厌恶而受人唾骂。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了秀自己而伤害自己,伤害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呢?这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要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看到它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不能以偏概全。
有些秀并没有先前所描述得种种行为恶劣,有少数人还是想真正的秀出真实的自我。如有的人创作音乐,有的人排练舞蹈,有的人制作动画……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以这种方式去寻找懂得欣赏自己的目光,他们追求的是对理想的渴望,而不是像上述的事例挥霍、践踏自己的青春。
因此,我想我们应该秀出的是自我的理想、拼搏、激清,秀出的是自己精彩的人生。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快速的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科技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广大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极大的便利,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现如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对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和人类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便捷,而且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都极度重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这么多年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在工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上实现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控制,这样极大的提高的工业生产力,使整个工业生产和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它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亦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众多便捷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挑战。这就引起了我们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思考,以及提醒我们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需要一些规范。
1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和科技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也被世界范围广泛认为是科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范围来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已经开始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1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系统集成是21世纪以来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集成电路制造是电子信息硬件产品关键技术的核心,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手机卡到电子计算机的芯片都运用到了集成电路技术。
微电子技术已经经历了大规模、超大规模、特大规模的集成时代,从1995年开始已经步入了极大规模集成时代。集成电路技术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代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芯片面积越来越大,特征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是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趋势。未来十年内,集成电路仍然会以硅基CMOS电路工艺为主流,硅片的大直径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
1.2 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计算机已经进入现代的人类生活,成为人类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个人电子计算机、服务器、外部设备设计开发技术、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计算机的性能基本以平均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快速发展,并行处理技术处于迅速发展中。近几年,CPU已经基本从32位过渡到64位;在产品结构中,网络设备将替代计算机的核心地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通信等融为一体。手写识别和语言识别技术已经走向实用化。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也得到的发展,如近期我国百度公司推广的百度小度机器人;近些年流行的可穿戴设备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体现。
1.3 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
网络通信技术、网络服务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目前,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爆炸式增长的IP业务、超高速因特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都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融合数据、语音和影响的多元第二代互联网网络已经取代第一代的单一数据网络,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光通信网络技术中的使用将极大的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在未来有可能向客户提供无限宽带,使多媒体实时通讯的实现成为可能。同一网络上实现所有媒体成分数据的有效传输是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主要任务。
1.4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光线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和无线接入技术。低轨道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实用化,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4个月翻一番,通信业务实现了传输活动画面的功能。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模拟移动通讯已经全面被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取代,GPRS也已经进行商业发展阶段。另外,宽带接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宽带目前已经超过G级,Internet无线接入技术以及蓝牙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2 电子信息科技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及思考
电子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各国都在极力开展科研,以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应用范围越广,应用范围越广,越能影响到国家生活及生产的各个方面,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以连接互联网,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的电商产业和网络金融产业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其中阿里巴巴集团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忽视的电商。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商的便捷服务,这些都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和不可或缺的。它的发展也肩负着加快经济发展,深化经济改革的重任。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还处于劣势,主要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等。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专业人才,人才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该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决定该技术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其次是缺乏一些核心技术和创新意识,这些方面的匮乏使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陷入了困境,这导致我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国外先进技术,然后这还不是核心技术,使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始终落后于发达国家。除此之外,我国还缺乏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我国没有一个有效宽松的市场,盗版侵权等一直影响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进行规划和改革,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科学论证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我国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回国服务;集中国家力量在一些重要科学技术上进行攻关;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
3 总结
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但是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对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考验,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入良性的快速发展道路,以推动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兆铭,试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黑龙江科学,2013.
[2]黄清,浅析电子信息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企业导报,2015.
[3]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计算机引入日常工作中。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也引发许多新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行网络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信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现已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将对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高校的网络安全。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空前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得到普及,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与计算机紧密联系[1]。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随之产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各种计算机病毒、黑客以及木马病毒等层次不穷,严重的危及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高校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高校正常教学工作,使得科研成果得不到保护。为了提高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务必要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高校计算机配置不够合理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校花费大量的资金引入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计算机很容易出现漏洞的情况,阻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因此,学校需要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进行严格的排查,分析出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因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检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因就是计算机配置常会出现漏洞,一旦计算机配置出现问题,就会使得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影响到整个计算机的的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最终会影响到整个校园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效果,更为严重的可能会让让计算机中的信息丢失,一旦数据丢失就难以在找回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学校没有配置合适的配网卡也会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降低,最终会对学校的整个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
1.2校园网络软件存在安全风险
高校计算机在进行安装时,计算机网络软件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计算机软件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网络入侵,所谓的网络入侵是指在没有得到高校网络认可或者授权的用户进去到校园网络中来,非法用户对校园网络进行破坏,妨碍高校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影响高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其次是计算机病毒感染,计算机病毒一旦出现就会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麻烦,与网络入侵相比较,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更大,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总之,计算机病毒是影响计算机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2]。黑客们会根据计算机自身的漏洞,编制相应的程序入侵计算机系统,对高校的网络程序进行破坏,扰乱学校的日常的教学活动。以计算机病毒入侵为例,高校计算机一旦遭到病毒入侵,极可能会造成网络瘫痪,严重的还会造成计算机内部信息丢失,会给高校信息安全造成影响。最后是机密方法的破坏,黑客会利用计算机存在的漏洞对机密文件进行攻击,对用户重要信息进行攻击,使得安全信息遭到破坏。
1.3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若要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就必需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高校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校将计算机引入到教学以及工作中,重点是建设计算机的硬件配套设施,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建设不够重视。(2)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技术有待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使得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快,由于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对提高自身的水平不够重视,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经历去研究网络安全技术,在存在网络安全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修补,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
2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对策
2.1建立可行的防护制度
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高校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学校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以及老师需要对计算机安全引起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计算机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另外,学校为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高校可以成立专业的计算机管理小组,定期对计算机的安全进行检查,在选择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时,要不断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相关的技能。
2.2提高防范意识
高校在对计算机进行使用时,需要提前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做好防范,避免出现不安全问题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学校要及时对引入的计算机安装杀毒和防毒软件,并且不定期的对相关软件进行升级,及时对外来病毒进行查杀,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其次,对高校的计算机客户端进行划分,对一些不良客户及时进行清楚,计算机网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计算机管理人员及时对其进行维护;最后是加强计算机的弱电保护,在计算机接口处安装弱电装置,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火灾等自然灾害。
2.3提高计算机防火墙技术
高校需要加强计算机防火墙技术,减少外界因素对计算机的干扰。防火墙技术的出现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一大进度,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得到提高,通过应用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阻断外部不明网络的入侵,对黑客进行有效的拦截。防火墙软件在购买时,一定要符合当前高校网络的具体情况,选着合适的防火墙体系。
3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必须要加强对其管理,保证整个学校的网络运行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1]蔡志锋.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5,10:23-25.
[2]李哲,左继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防护策略研究[J].福建电脑,2010,07:66+114.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伦理;七宗罪;隐私;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89-02
1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
科学技术,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二者不同但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并以此推动社会进步,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科学技术实践过程中也会引出负面效应。
1.1 科学技术伦理的概念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类个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标准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科技伦理是指科学技术创新与运用活动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一种观念与概念上的道德哲学思考。它规定了科学技术共同体应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范畴。伦理行为来自于研究者在接受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对伦理原则的内化而产生的敏感度,来自于专业角色,以及与其他研究者的私人接触[1]。
1.2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
任何科学研究和技术都是有伦理道德维度的,都会涉及到伦理价值层面的善与恶之争。对此学者们所持态度基本可以分为3种。
1)科学技术工具论。科学技术工具论认为科学技术是方法论范畴里的一种工具,属于中性论,该观点不否认科学技术有善恶之分,但工具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中立的,只能以效率来衡量。
2)科学技术价值论。“技术并不只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和手段,技术本身负荷着特定的社会中的人的价值,技术在政治上、伦理上和文化上不是中性的,即任何技术都内含着一定的好坏、善恶以及对错之类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2]科学技术价值论对科学技术实践进行了反思,这种善恶对比意识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滥用是有惊醒作用的。
3)科学技术善恶价值的动态过程论。动态过程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善恶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成果本身包含着它的应用目的的指向,但科学技术的使用者也是复杂综合体,所以其善恶价值并不是始于应用之初,而是存在于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动态过程。
2 大数据技术的伦理问题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让社会变得更有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让我们无法规避的“罪行”,如之前说到任何研究和技术都是有伦理道德维度的,大数据技术也不例外。
2.1 大数据技术的科学范式和特点
从认识论层面来说,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蕴含着一定的范式转换,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将大数据技术称为实验、理论、模拟之后的第四种科学范式,这种范式是一种以发现智慧为表象的范式。
大数据具有多样性(variety)、规模性(volume)、价值性(value)、高速性(velocity)。在大数据的刺激之下,诸多传统观念得以突破,将文化、技术以及学术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均进行不同程度的但又极其广泛的关联[3]。
2.2 大数据技术的伦理“七宗罪”
大数据技术的科学范式不同于传统范式,范式变革必然会引发很多认识论范畴的伦理问题。大数据技术像其他所有技术一样,技术本身没有“好”与“坏”,然而使用大数据技术的个人、公司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因此,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预测大数据技术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大数据技术的“七宗罪”细化为:数字身份暴露、被“监控”、隐私泄露、预测性骚扰、获取路径被限、数字知沟、数据崇拜。如果究其根源,前四项“殊途同归”,皆因由于个人隐私暴露所导致。
1)个人隐私。互联网的出现,让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里所描写的场景不再陌生,互联网将每个人置于“第三只眼”的无形监控之下。你的搜索记录、购买记录,甚至所处地理位置,社交网络都失去了隐私权。当以海量个人信息为运行前提的大数据技术出现后,这种威胁只会变得更加剧烈。
(1)数字身份暴露。数字身份是一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符号,它是一个人所有可以在网络空间获取的信息总和。数字身份在互联网时代具有极强的商业价值,大数据在整合抓取个人信息时,很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泄露,个人数字身份被盗取等问题。大数据完全可以通过分析你的数字身份而在现实生活中将你定位。
(2)被“监控”。购物网站、社交媒体……使你的一言一行都被监控,大数据采集、存储、循环利用我们的个人数据,当这种“监控”运用不当时,轻则损害我们的个人利益,重则损害我们的人身安全。
(3)隐私泄露。大数据的价值不再单纯来源于它的基本用途,而更多源于它的二次利用[4]。“告知与许可”是隐私政策里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共识,但在对我们的信息进行二次利用时,却无人告知我们。
(4)预测性骚扰。你在淘宝搜索关键词“羽绒服”,当你登陆新浪微博时,广告栏里就会用超链接向你推荐各种款式的羽绒服,可是你并不需要这种无用的碎片化信息。这种利用数据的预测强制性的占用了我们有限的注意力。
2)获取路径被限。获取路径是指个人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路径,对信息的可获得性。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利,是一种初始权利,而当国家掌握了大数据技术对网络问题监管时,屏蔽一些个人使用的网站,过滤一些信息,都是对我们这种权力的侵犯。
3)数字知沟。知沟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帝奇诺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多的依赖网络,知沟此时发展成基于网络的“数字知沟”,当你越多的接触网络,数字痕迹留存网络越多,网络运营商等对你推送的有效信息也会越多,使用网络和不使用网络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大。
4)数据垄断。大数据技术的重点是利用数据深度分析出事物的相关性,进而得到有用的信息。比如上文提到的谷歌公司利用搜索记录预测流感,再如微软和斯坦福大学从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搜索信息中分析数据,测试治疗高血压的药品的副作用,在测试过程中却发现它与治疗头痛的药物具有高度相关性,省却了对化学物质的测试步骤,但却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些案例都是基于相关性所得到的积极效果。然而,未必所有的大数据相关性预测都产生积极效果。比如,过度依赖相关性,盲目崇拜数据信息,而没有经过科学的理性的思考,也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3 大数据技术伦理问题的预防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学界人士成立了“大数据、伦理学与社会理事会”,理事会的任务是通过宏观的对话,帮助人们了解大数据可能引起的风险,并在促使业界从业者们在改善产品性能和增加收入的同时,避免涉及侵犯隐私等问题。但大数据技术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潮流,预防相比治理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伦理学角度来说,研究者和应用者应该有一种尊重保护隐私的责任感,以一种公正和透明的手段不滥用数据,不盲目崇拜数据,以求得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和规避伦理风险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 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5版,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冲辰.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5):37-39.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校研究生做出来的。而且现代高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呼唤研究生创新。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探索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和导师指导培养制度,本文则是结合自然辩证法,简单论述研究生个人应该怎样加强自我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自觉地增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21世纪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逐步走向科学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时代,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创新,要求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要解决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更好地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科学技术问题。我们作为当代研究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进步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第一,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又使社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重大问题。没有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就无从谈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英国学者施诺曾说,人类生活在两种文化之中,一个是人文的文化,一个是科学的文化。前者以“人”为中心价值,后者则以“技术”为中心追求。这两种文化的分裂,使科技变成了危险的东西。最明显的例子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发展的初期,只顾经济效益,牺牲环境利益,或者实行污染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力图把污染重、能耗高、治理难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一些国家内部也把这样的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第二,对于利益的过度追求,使本应造福人类的科技进步演变成罪恶的手段。前段时间的“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等等都是人类不择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例证。这些本该造福于人类的工业技术发明,一旦被人类无所顾忌地穷其价值则就成了罪恶的推动力。第三,道德观的改变使科技成为一部分人满足好奇心的工具。克隆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克隆技术的发展使部分人产生了极度的好奇心,于是,抛弃了伦理道德的人类开始尝试克隆人类。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不是单独存在的,科技的发展是要以自然环境和人类进步协调一致的,所以科技也必然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只有依靠科学和技术,才能引导人类在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核心是发展。而发展是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是以大规模的基础科学研究为起点的创新进步过程,科技发展是可持续性创新表现形式和结果,而创新则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标志。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科技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这具有战略意义。
二、为什么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研究生学习阶段不仅仅是完成学位课题研究那么简单。可以说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是研究生作为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对象,刚刚踏入科研队伍的行列,接受科研基本素质的培训,同时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为将来承担更重要的科研任务做好准备。我们从本科阶段的学习上升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阶段,本科教育是主要还是老师上面教,学生下面学,做一定量的基础实验,虽然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但从根本上说,那还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而研究生的学习就完全不一样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要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而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我们斗志昂扬,满腔热情,渴望着尽快获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却由于缺乏经验和一些基础的知识,又不知如何下手。
三、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主要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要有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当然我们研究生的主观努力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加强自我创新能力培养。下面我就从我们主观方面简单地谈谈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来提高我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因此,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要具有智力。而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各种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想象力强。而且我们每个人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不同,或者个人的经历不同,比如有的人是工作了几年又开始上研究生的,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各方面能力有差距,等等。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在科研实践中,要尽量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平衡的发挥,而且还要注意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是如何表现出不平衡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一正确的认识,我们要从创新意识的优势来发挥每个人的最佳才能,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每个人的各种能力的最优综合得到很好的发挥,要做到尽量使自己的最好的智力发挥到自己最善于的科研领域中去。
其次,我们要向前人学习,从领域的发展史中汲取教益,听从导师或专家的指导。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在发展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所从事的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要广泛地区阅读资料,要在前人的工作中挖掘出对自己有益的新的东西。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有选择性的重点性的去阅读,要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新的发现。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导师或专家的指导。因为导师和专家一般都是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很多年,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全面的掌握着本方向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等等其他各方面,他们都会结合研究生的不同特点,给我们很好的指导和启发。而我们研究生同样也要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得,大胆地去尝试,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打好科学研究的各项基本功,以获得成功。
最后,我们要善于思考,多动手。由于研究生还是处于学习研究阶段,那么我们还是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要善于发现和观察,自古以来,没有那一项发明不是建立在不是的不断的实验上的,所以说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成果的层出不穷,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和实验方法仍然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获取可靠的、准确的科学事实,必须了解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特点、作用和在应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不懈的努力与进步,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发明创造的历史。在这样一页辉煌的发展史上,有无数的工作者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其中有老科学家,也有中青年科学家,像我们这些正在学校学习的研究生,也作出过一定的贡献,而且我们还能在其他新领域做出突破性的贡献。我们当代研究生应该勤奋钻研, 锐意创新,务实求真,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21世纪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再造辉煌作出创造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生产;物理杀虫技术;方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222
0 前言
综合来说,物理治虫主要是指利用电、光、声或物理器械等物理技术对危害农作物的昆虫进行捕杀或诱杀以达到防治自然虫灾危害农业发展的先进性技术。较之化学杀虫方式,物理杀虫法存在显著性优势。本文就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物理杀虫技术予以探究和剖析,现作如下相关总结报告。
1 声波杀虫
超声技术源于20世纪,迄今为止,其已在工业、医疗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认可。尤其在医学界中,超声技术在临床治疗各类疾病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超声碎石[1]、妇科B超等。而该项技术除了在医学界和工业界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之外,其亦在农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十分深入的渗透。放眼古今中外,在农业界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洪灾、旱灾和虫灾等自然灾害,对于洪灾和旱灾这两种自然灾害,我国目前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防治对策,但唯独针对虫灾的有效性方案尚未明确和完善,化学杀虫(农药)依旧是农业中运用最广的杀虫方式。但事物均具有两面性,采用农药对各类农作物进行化学除虫固然能取得较为可观的杀虫效果,但同时也会使大量的农药残留于农作物中并被其吸收,这也就导致了各类服用含农药量超标食物引发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因各类农药食物中毒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于是物理杀虫便成了农业界学术者与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经过多次研究实践,最终利用超声波技术发明出了一种名为“农作物声波治虫仪[2]”的物理杀虫仪器。声波共振是该仪器的运作原理,其以危害农作物且不同种类的害虫对不同频率声波以及其对天敌声音产生过激反应的特点为依据, 不停地发出共振声波,使各类害虫受到很大程度的惊吓,进而停止侵蚀农作物,而后逐渐由肌肉萎缩演变成死亡,从而达到保护农作物的最终目的。该种超声杀虫仪器对害虫的杀伤力较大且仪器产生作用的面积较为广泛,目前已在粮田、林木、蔬果园等多处得到广泛性的运用。值得一提的是,该仪器不仅能够避免农药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效杀虫,且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不会对人和作物产生任何伤害。
2 黄板杀虫
大多数昆虫尤其是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都具有一定的趋黄性[3](或趋光性),而黄板杀虫的原理恰好就是利用昆虫这一天生的特性来对其进行诱杀,这一方式同样也是农业防害虫中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物理杀虫技术。利用黄板来对有害昆虫进行诱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斑潜蝇、蚜虫等小型害虫对农作物的伤害。不仅成本低廉,且同时还低碳环保,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任何污染。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倘若在田野、茶园以及蔬菜大棚等处全年使用黄板来对害虫进行诱杀,可有效减少对农作物喷洒农药的次数,且还能将危害农作物害虫的虫口密度降低30%以上,从而达到既减少污染同时又能有效杀虫的理想防治目标。
制作诱虫黄板的工序非常简便,寻找一块正方形(50cm×50cm)的塑料(或用硬壳纸、三合板等制成的黄色板亦可)上涂抹一层用凡士林或黄油等调和而成的黏虫剂即可。正式使用时,可将其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走道中央处或直接利用竹竿将其安插在田地、茶园等多个领域的中心位置。黄板悬挂和安插的高度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应考虑害虫种类等多方面因素),通常情况下,黄板下端稍高出作物尖端处为最佳方位。在黄板安置密度这一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黄瓜、西红柿等的温室大棚内,黄板设置密度应控制在每公顷悬挂250~ 400块自制黄板(50cm ×50cm或50cm×70cm规格均可)为宜。温室大棚瓜果苗(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等作物定植一周直至收获这一整个时期均为黄板悬挂和更换时间。此外,随着农作物的不断生长,黄板的高度也要予以适当性的调节,且应每隔一周左右重涂黏虫剂,以保证黄板黏虫的长效性。
3 电子杀虫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上防治害虫的方式和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除了超声杀虫和黄板杀虫这两种有效的除虫技术外,电子杀虫亦是一种已经走在农业治虫前端的先进科学技术。就目前而言,频振式全自动杀虫灯[4](靠太阳能驱动)是电子杀虫运用最广的一种科学产品。其可把白天的太阳能转变成电能并将其自行储存,待夜幕降临时,灯内的控制系统会自动将紫光灯和高压电网打开,充分利用昆虫的趋波性和趋光性等特点,对害虫进行诱杀。紫光灯可发出使害虫兴奋的紫外光波(一般为350±45nm) ,并对害虫进行诱引,当害虫对紫光光源进行飞扑时,便会触及到紫光灯周围的高压电网,在害虫触及电网时立刻放电将其消灭。除此之外,在整个诱杀过程中,还可充分利用同种类雌雄害虫间互相散发或接收的性激素气味,以引诱更多的害虫“自投罗网”,将害虫的后代直接扼杀在未产卵的前期,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斩断害虫的繁殖链,不断降低害虫的危害性。
4 结论
总而言之,物理杀虫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是值得肯定的。随着农药含量超标食物中毒事件的频频发生,使用农药对作物进行化学杀虫的方法已处在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物理杀虫方法的发展愿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宝华,高作民.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08):117.
[2]陈传国.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06):52.
关键词:信息化政治教学网络
当今,由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出现和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师交流和学生获得知识渠道也增多了,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上也应该有所改变,能很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使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适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化环境下怎样进行中学政治课的教学。
一、信息化时代下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学者认为:“教学观念是关于教学的思想和看法,更准确一点说,转变教学观念是指转移或改变原来对教学的看法和思想。”中学政治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书本是知识的唯一传播媒介,使教学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将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馆等资源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在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从中学习和吸取知识,互相交流,形成一种动态的教学平台,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学主要是局限在教室里,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笔记,这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政治教学本来就枯燥无味,关键是理论性的东西太多,所讲的内容都是些条条框框,而实践太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那么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喜欢新颖的教学方式,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和挑战,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一个题目或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信息渠道去搜集资料,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刻,对事物的了解更加透彻,也达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符合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此外教师在课余时间应该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网络操作技术,建立一个正确的网络观,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对于求知上进的人,网络是学习的老师,相反它就是游戏、虚无、的精神毒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网络观,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和防范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得优先发展教育,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国教育应该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接受信息化的挑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投入有限,但国家公共网络也有了快速发展,据有关报道,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而且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已经建成,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相互交流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能被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谭清林,吴小军.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科研,2008,(2).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技术选择
现如今,单向网络在国内有线电视网络中占据半壁江山。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线电视单向网络存在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有线电视网络健康发展。对此,加强对有线电视网络改造非常必要。其中将双向技术引入到电视网络、通信网络当中,能够有效提高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且能够加快电视网络迅猛发展进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技术的选择。
一、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终极目标是增强网络价值,提高其经济收入、核心竞争力。2010年,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及互联网三网融合[1]。面对此背景,有线电视企业业务将呈现规模化发展,且市场上对有线电视网络点播业务给予了加大的关注。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有线电视企业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实现对设计、业务及销售的有机整合,以此来满足各种需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增强用户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企业需要增加业务、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2]。从电视网络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故障率高、网络陈旧等,且网络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对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非常必要。
二、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技术的选择
技术是实现双向改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技术都能够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提供一定支持。具体来说:1.CMTS+CM该项技术,是指现有的CATV网络,为双向通信提供支持。一般来说,该项技术在系数模式网络覆盖区域应用范围较广,且技术标准、产品较为完善和成熟,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国,由于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运营、维护成本,且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我国普及度并不高。之所以选择该项技术,主要是其具有开通效率快、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尤其是在先期广电迅速抢占客户群方面,能够体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3]。但事物两面性决定了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对漏斗、噪音的处理方面,对用户信号接收产生了一定影响。2.EPON+EOC所谓EOC,主要是指以太数据通过同轴电缆传输的一项技术。其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借助特殊介质给予一定支持,才能够将符合协议的数据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每个用户家中。目前,对于一些安装小区,我们希望通过重新铺设的方式,优化电视网络,但是难度非常大,除了要尊重业主的意愿,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住宅建筑施工阶段是否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如果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可以采用同轴电缆网资源,使用EOC方案,对网络的末端进行优化处理,实现双向接入目标[4]。此外,借助分前端光纤到各个小区的分光器而言,为了提高设备运行有效性,可以接入各个ONU。经过处理后的网络结构,将CATV信号及数据信号进行合成处理,并通过HFC线缆传输到用户侧,最后通过用户侧的EOC终端分离出CATV信号、数据信号,用户点播信号后,便能够观看到电视节目。选择该项技术,能够实现对小区内部现有的电缆、分配器资源进行重新划分和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另外,该项技术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求较小,施工效率较高。3.C-DOCSIS该项接入技术建立在DOCSIS协议基础之上,其核心技术标准与传统的CMTS+CM模式存在一致性,都采用了同一项技术标准,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模式的设备接口是从机房下移到有线电视光节点位置,而向上则是通过PON等成熟技术与网络相连。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且不需要重新布置线路,能够有效减少汇聚噪声,进而提高网络质量。最为关键的是,该项技术自身具备较高的兼容性特点,能够实现高宽带、可承载视频、语音等综合业务,为有线电视网络承载三网融合业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4.FTTX+LANFTTX+LAN技术是光纤技术与局域网整合的技术,为实现“前兆到小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家庭”目标。现如今,住宅小区中的交换机及局端交换机借助管线进行连接,住宅小区应用的综合布线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上网速度,达到10M/100Mbps[5]。此项成本投资成本较小,且兼具拓展性,图1为其结构图。FXXT+LAN技术融合了以太网传输优点,开展各项业务,同时用户接入成本较低。但该项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对现有网络的利用,需要对以太网链路进行重新铺设,需要消耗更大的网络改造费用,使得该项技术的推广受到了一定阻碍。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面对有线电视网络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人们对有线电视网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发展现状,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改造技术,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优化,最大限度上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双向改造技术的研究力度,创新更多新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促使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华.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改造相关技术问题探讨[J].电子世界,2015(19):59+62.
[2]于利鸣.试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技术选择[J].通讯世界,2016(04):55-56.
[3]陈明.三网融合下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技术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05):37-38.
[4]彭杰.关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网改造的探究[J].通讯世界,2015(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