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语言学论文

心理语言学论文

时间:2022-07-07 00: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语言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语言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发展现状;二语学习;教学

1.现状及研究主题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不但对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本族语和外族语的教学、诊断和治疗言语障碍等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心理语言学诞生的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已经问世的有关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专著和论文达600多种。在这些专著和论文中,除了回顾乔姆斯基、里奇、布隆菲尔德和韩礼德语言学理论及20世纪70年代以前其他语言学家有关语音学、语言符号学、语法、语义学、语言逻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回顾巴南洛夫、桑代克、斯金纳、埃里克森、皮亚杰、托尔曼、奥苏贝尔等心理学家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之外,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和探索心理语言学有关“言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产生”、“语言习得”、“言语错误”、“语言记忆”、“话语分析”、“语言本质”以及“语言的生物和心理基础”和、“语言信息”方面的专著和论文。

纵观各国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尽管德国、前苏联和我国的心理语言学者均从各自的母语(德语、俄语、汉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心理语言学中的相关问题。但目前的研究大都仍是基于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以英语为研究客体所做的工作,超出美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框架的研究尚不明显,特别是在“心智本质”和“语言理解”关系的深层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目前心理语言学以“言语产生”、“语言习得”、“语言理解”为研究主题。

2.实践意义

首先,心理语言学告诉人们,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学法、教材、教具、学习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但关键是学习者,因此外语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者身上,最重要的因素是动力和才能。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小孩学习语言有强烈的动力:懂话与否决定他们能否与周围人发生接触,并成为其一员。因此小孩学话是一种生活需要,丝毫不是负担,反而以此为乐。这种“动力”比那种把外语当成工具而掌握的动力往往收效更大。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掘这种动力是一个重大问题。此外,学习语言的才能也是心理语言学家的另一个研究课题:为什么学习者存在差异?能否根据这些差异来预测外语学习的成败?如何提高学习者的才能?

心理语言学认为,对教学法不可持绝对主义的态度,但也不是说不存在客观标准。教学法必须与第二语言的学习模式相一致。第一语言的学习模式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而第二语言的学习模式则是从表层到深层结构。它们都需要靠掌握规则,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规则创造新的句子。心理语言学启示人们研究一些与教学法相关的基本问题:学习者采取什么学习手段?练习、模仿、巩固、传递、转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起作用?在外语教学中要不要解释?用归纳法好还是演绎法好?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心理语言学的一个中心观点是学习必需是有意思的。教学时必须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他们的培养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才能和学习方式。

不同语言的使用者的信息加工和语言理解的过程和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使用者脑中产生的“概念连接”或“意念联想”有很大程度不同。同样是学英语,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却大相径庭。要解释这些现象,心理语言学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总结

心理语言学要发展成为一门既能把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融为一体又有别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的独立学科,还需要深化人的思维和心智方面的研究。诚然,心理语言学所研究的“客体”是语言,但研究的实质不仅仅是心理学所关心的心理机制或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而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机制的运作过程和运作规律以及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同语言相关的思维现象。在近百年的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基础之上,在上千年人类对“心”的研究启发之下,心理语言学一定能发展成为一个造福人类,具有雄厚理论基础又有很高实践指导意义的新科学。

【参考文献】

[1] [英]伽曼.心理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 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初名.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5] 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5年,

[6] 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 许高渝,赵秋野,贾旭杰,等.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胡晓研.语言学概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并且发展很快的一门新的语用学分支。包括三个层面:跨文化语用语言学,跨文化社交语用学,语际语语用学。本文对2005―2014年间国内外的有关跨文化语用学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考察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对国内外有关跨文化Z用学的研究进行对比,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2研究问题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①近十年来国内外跨文化语用学总的研究趋势;②国内外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的研究工具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3.7 R8,从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作者共被引、文献共被引等方面考察最新动态(陈超美,2002)。国外有关跨文化语用学的数据来源为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SSCI期刊数据,国内的数据来源为CNKI中国知网。

3结果与讨论

3.1总体趋势及其特点

统计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国外一共发表期刊论文143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2013年间的发文量比较稳定,2009和2013年达到最高20篇。国内一共175篇期刊论文,近十年较稳定,2012年达到最高23篇。说明跨文化语用学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整体呈上升趋势,每年的发文量上下浮动不大。

另外从期刊发文分布现象可以看出跨文化语用学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跨文化语用学仍主要隶属于语言学范畴。国内外语言学杂志收纳较多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结果,主要结合了新格莱斯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分析跨文化的语用理解,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话语进行分析来探讨语用失误问题,另外还把跨文化语用学与教学联系到一起,探讨语用迁移对教学的影响,②跨文化语用学近年来和心理学结合,出现了从心理学方面解析跨文化语用中的各种现象。从国外发文结果来看,心理学杂志也逐渐收录有关跨文化语用学的文章,这一点在中国是没有的。国外的论文在与心理学结合时,主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大众的普遍心理对语用理解的影响及其造成的语用失误问题,也有从心理学角度对语用迁移的分析。

3.2研究热点频词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将WOS中的数据导入Citespace3.7 R8系统,自动生成出研究热点主题词可视化共现知识表格。按照从高到低依次为:跨文化语用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语用学、言语行为、文化差异、语用能力、语际语用学、礼貌原则、文化。

可以发现,近十年国内外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分别反映出以下特点:

(1)对跨文化交际及不同文化的对比的研究受到关注。从所选文献来看,国外的跨文化语用学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对语用研究的篇幅大致相当,国内则较少介绍文化背景及差异,语言多集中在对语用方面的研究。国外对跨文化语用中的语用理解和语用失误问题除了从语言学角度外,还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神经学角度进行分析,除了这十年内的文章,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少量在医学杂志上。而国内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还停留结合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等方面,因此国内的这些研究不妨效仿国外,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注重研究汉语的语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语用学研究。

(2)对儿童的跨文化语用能力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纵观国内近十年关于跨文化语用学及语用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大学生或是中学生的研究上,而国外近十年对儿童的跨文化语用能力、语用失误的研究越来越多。表现出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儿童若处在双亲操不同母语的家庭、或是双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交际时常会出现语用失误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受语用学的关注,而且还隶属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因此国外近年来对儿童跨文化语用能力的研究兴趣高涨。

(3)语际语用学研究的热潮。语际语用学主要研究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用交际行为。近年来,语际语用学主要结合心理语言学、教育语言学、文化等方面。近十年的语际语用学主要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比如第二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会依靠他们的推理能力来理解会话含意,这种理解障碍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或者是违反了关联准则导致的。还有一些论文研究儿童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语用理解,或是从礼貌原则的视角研究二语习得者用与本族语者中交际失误的现象。语际语用学还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现象,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亚洲特别是日本人。总之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均主要集中在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异同的研究上,研究方法多结合了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用语料库及民族志的方法。

4结语

研究发现,过去十年国内外跨文化语用学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就其内容来看,国内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这几个方面,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较多。国外关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比国内关注的点要广泛,结合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等,分析儿童跨文化语用的研究比国内多。国内外研究热点也大同小异。均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方面研究较多,另外国外近年较多结合不同领域研究跨文化语用学,而国内还停留在语言学方面,研究视角比较局限,建议国内以后的研究可以从本文的研究对比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多结合不同学科,比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分析大脑活动、人的本能等各种方面。在国际跨文化语用学领域中开创有中国特色的语用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0.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语言形态学 语言形式 认知语言学

一、语言形态学的发展简史

笔者见过很多地方将“Morphology”称作“词形学”、“词态学”、“词汇形态学”等。对此类汉语名称,笔者并不能赞同。纵观“Morphology”的发展历史,Morphology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词汇学学科,而是在发展中与音系学、语义学、句法学以及篇章语言学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我们不能再将“Morphology”简单的称为“词形学”或者是“词态学”。在此,笔者则建议按照Anderson(Anderson,1992)的理念,将“Morphology”称作“语言形态学”。

语言形态学的历史可以一直追述到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Goethe早于19世纪就提出了“形态学”这一概念。而形态学的词根“morph”源自于希腊语,是“形状、外形”的意思。因而,“形态学”当时就被明确的定义为“对于形状的研究”( Aronoff & Fudeman,2011)。语言研究者们在语言形态学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专注于屈折形态学的研究,如:Kiefer(1973)的瑞典语研究、Bierwisch(1967)的德育研究、Warburton(1973)的希腊语屈折研究。80年代两篇MIT学术论文的发表,在语言形态学的研究领域中刮起了新风:Aronoff(1976)首次指出了语言形态学不应该作为词汇学的一个分支;Siegel(1979)则更加明确的论述了语言形态学的语音学意义。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类型学与心理语言学或者认知语言学联系在一起,也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语言形态学与语言学各分支的联系

无论对于语言形态学持何种态度,语言研究者们都无法绕过两个问题:1,语言的形式受什么支配;2,语言形式构成要素的句法以及语义功能受什么支配。(Spencer & Zwicky,1998)

2.1语言形态学与词汇学

语言形态学与词汇学的交叉核心是构词法:1,合并构词;2,词缀构词;3,混合构词;4,缩写构词;5,简写构词;6,逆向构词;7,其他的一些构词,这些构词规律都是词汇形态改变的规律。

因此,基于词汇学的语言形态学认为语言形态学的变化受到构词规律的控制;而语言形态的构成要素的句法功能以及语义功能并不受到语言形态的控制。

2.2语言形态学与句法学

句法学视角下的语言形态学是80年代结构主义学者们的研究焦点,其主要包含两个大的研究方向:1,inflection(曲折)。;2,Agr0(一致)。

因此,基于句法学的语言形态学认为语言形态学的变化受到句法的控制;而语言形态的构成要素的句法功能以及语义功能随着语言形态的变化而不同。

2.3 语言形态学与语用学

语言形态-语用学学者们认为“语言使用中针对同一原型的不同形态的选择同样暗含了语用信息,如话语环境、 交谈对象或者话语事件等。”(Spencer & Zwicky,1998)因此,基于语用学的语言形态学认为语言形态学的变化受到说话人的语用意图的控制;而语言形态的构成要素的句法功能以及语义功能其自身则具有语用含义,与说话人的情感相关。

三、语言形态学归属之争

由来已久的一个观点认为“语言形态学是词汇学的一个无可非议的分支。”然而经过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此观点并不能成立。本文的第二部分详细的阐述了语言形态学与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句法学以及语用学的联系,而且仍有很多未论及的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交叉。众说纷纭,各方又似乎有理有据,却又不能完全切断语言形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是这也恰巧反应出了语言形态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特征:每个独立的学科都与其他学科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是他们彼此联系,却不相互从属。因而,“语言形态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我们只能说,在语言形态学这个学科中,我们可以采取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用学等视角”(Aronoff & Fudeman,2011)。

四、结语与展望

随着语言学学科的不断发展,认知语言学开辟了不同于以前一切语言学的新视角等,都给语言形态学的归属提出了新的可能。

认知语言学家们对人类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是从电脑仿生程序方面着手的,即利用电脑来仿拟人类对语言的习得,进而了解人类对语言的习得的过程和机制。其中,人类对语言形态的习得是电脑仿生模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电脑输入大量的符合语言逻辑的无预设意义的字符串,电脑便可以习得语言在不同情况下正确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认知语言学者认为,人类对于语言形态的认知、存储以及使用都来自于大脑认知系统的组块效应,因而语言形态学与其他语法学科一样都应该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因此,在认知的视角下,语言形态学、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等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分割,也不应该有明确的分割,因为在人类的认知里他们都是自然存在的组块,而非如现实中的语言现象那么规律。

参考文献:

[1]Anderson, Stephen R. “A-morphous Morp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Aronoff , M. and Fudeman. K. “What Is Morph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1

第4篇

本论文分为两章,第一章提出先例现象的概念、来源及其在现代俄语中的不同类型;第二章阐述先例现象在俄语报刊中的应用。最后得出结论:现代俄语报刊中先例现象研究对促进两国积极对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先例现象 俄语 报刊 来源 概念 应用 作用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37-02

一、先例现象

(一)对先例现象的认识

俄语中прецедент一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例现象”,源自拉丁语preccedens,是著名心理语言学家Ю.Н.卡拉乌洛夫1987年提出的概念(他是俄语学界最早研究“先例现象”的语言学家),意思是“以前发生的事”“以前说过的话”等(предшествующий)。汉语中将它译为“先例”或者“前例”――通常被解释为“已有的事例”或“可以供后人援用或参考的事例”。学者们经过深刻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之后,将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话语等统称为先例现象。

(二)先例现象的发展

在Ю.Н.卡拉乌洛夫提出了这个概念之后,俄罗斯语言学家特别是心理语言学家们开始对先例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学科和不同的角度对先例性问题进行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审视,这就大大深化了学界对该命题的概念、形式、功能、意义等的认识。不久后,以В.В.Красных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对先例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先后提出了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先例情景(прецедентная ситуация)、先例话语(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вание)等概念。由此,Ю.Н.卡拉乌洛夫的“先例性”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我们的研究之后对先例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先例现象与汉语中的典故类似,人们喜欢借助古人说过的话或从前的情景以便更加深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现代俄语报刊中的先例现象

(一)先例现象的表现形式

随着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先例现象的内涵范围逐渐扩大,在现代俄语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中的先例现象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1.先例文本(прецедентный текст)――具有独立意义的语句,是人民文化的成分,通常用于组建其他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笑话、歌词、广告词、政论文等意义独立完整的文本。例如:

(1)Пят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зимы(Новый мир,2006,№9)《冬天的十五个瞬间》。

(2)Дети подземелья(Изв.2006.05.26)《地洞里的孩子》。

(3)Наука побуждать(Новый мир,2004,№7)《唤醒学》。

2.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通常是人名,但这种人名并不是指存在的个人,而是泛指一类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例如Иван Сусанин,就是指故意指错路的人。

3.先例话语(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ывание)――是对民族文化中已经存在的话语进行复制和应用,它所包含的思维领域要比自身的信息宽得多,主要包括谚语俗语和完整的儿歌等。例如谚语“Всяк кузнец своего счастья(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等。

综上所述,先例现象是一种涉及多个领域,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文化现象,同时反映着俄罗斯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内涵。

(二)现代俄语报刊中的先例现象

随着文化的发展与相互渗透,先例现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现代俄罗斯报刊中经常发现它们的影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不但能够充分反映报刊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和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而且能使报刊具有语言凝练、标新立异、寓意性强的语言风格。包含了大量先例现象的报刊,作为一种文化宣传介质,也因此而赢得大多数人的青睐。如:

1.《Племя чиновников в России неистребимо. Наш аппарат,как Феникс, то и дело восстает из пепла》.(КП,08.04.1998)这里有个先例文本,即Феникс из пепла 凤凰涅(一个很有感染力的成语)。也就是说在经历很大的痛苦之后得到新生。而此处的比喻却带有揶揄、讽刺的意味,鞭挞了俄罗斯的官僚风气。

2.《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Изв.,22.08.2000)能够看出这里包含先例名称。作者借用了西蒙诺夫的三部曲《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生者与死者》)作为题目,表现了生还者对死者的惋惜和遭遇海难的悲伤心境,同时也蕴含着对俄罗斯当权的不满和愤恨。

3.《Одни меня понимает, другие-критикует, однако история даст свой ответ》,这是答记者问的报道,典故出自孔子,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表现了温总理身上具备的正直和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三、结语

毋庸置疑,先例现象具有重要语言国情学价值。这一现象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研究俄语报刊中先例现象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文章所要揭示的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俄语中有汉语,汉语中有俄语,这样我们的学习也能够轻松自如。总之,研究探讨先例现象对研究俄罗斯历史文化及中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它是顺利完成俄汉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2]Костомаров В. Г. ,Бурвикова Н.Д. Как тексты становятся прецедентными[J]//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1994 №1.

[3]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4]刘宏.外语教学中的先例名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苏娅.当代俄罗斯报刊广告中的先例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2005(4).

第5篇

在哲学上,乔姆斯基是唯理论者,认为理性、抽象思维是知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人类在获得知识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外界刺激和周围环境,而是人的内在心灵机制。乔姆斯基是典型的心灵主义者。他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这种能力只负责语言行为,不同于主管其他行为的能力。在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行为过程中,乔姆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指出人类的语言行为与实验室里的动物行为有根本的不同。人脑有推理、概括等功能,这是与生俱来的,是遗传决定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论语言学,基于一种语言基因反展学的观点,一直试图把语言官能的发展同人类大脑系统和身体其他器官的进化结合起来研究。

随着生命科学中关于大脑机制研究(语言科学在加强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同时,哲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分析哲学(analyticphilosophy)异军突起,逐渐为二战之后英美哲学流派中的显学。在分析哲学内部,不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日常语言学派,都十分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分析哲学倾向“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把语言分析看作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唯一“任务”。分析哲学如此看重语言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的新进展和认知科学的蓬勃兴起,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符号与心理表征的联系,以及语言系统与认知图式的问题等,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的提出,特别是以心理语言学家斯金纳(Burrhus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学的批判,普通唯理论再一次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主干理论基础(ef.Harris&Taylor,1997—1998)。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自然引起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激起了他们进行心理语言学实验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做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乔姆斯基的理论。虽然没有一项实验得出无可非议的定论,但却使我们从哲学角度认识到了乔理论哲学局限性。其优点:做大量实验来验证乔姆斯基的理论虽无定论,但这项工作推动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而且大大发展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和技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使用语言时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发表已近半个世纪,世界各地许多语言学家们,在乔姆斯基的引导或影响下,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试图寻找其所提出的关于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简单地说,“普遍语法”就是构成语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的一组特征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规则与表达》,RulesandRepresentations)。儿童出生以后接触具体的的语言材料,对其规则进行内化,形成个别语法。这种个别语法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也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1965),以区别于语言运用(performance)。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人类的语言能力,反映这种语能力的语法,一定是一种生成语法,生成语法不以具体的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人的认识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乔姆斯基本人为此更是奉献了几乎毕生的精力。但是,他和他的学生一直不断地修改他们的模式,甚至术语,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至今也不曾听说找到哪些或哪条规则能在某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揭示有关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的奥秘和内涵。这使人不得不对普遍语法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观进行重新审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语言理论的哲学基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错误,普遍语法并不存在(杨秀珍,2004)。乔姆斯基的语法学就是要探求一套制约人类语言的共同句法结构,共同句法特征即普遍语法。乔姆斯基的句法学就是要探求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普遍语法。

首先,从唯物论的角度进行,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不能凭主观臆断捏造客观上不存在的物质。乔姆斯基是唯理主义者,承认“天赋”,而且把“天赋”观念作为其理论的开始,他认为天赋至上,理性至上。理性,又可称为推理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概念。它们是从真观念推理出来的。乔姆斯基语言观的本质就是普遍语法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天赋理念,人可以凭借天赋的力量来制造各种不同的具体使用语言。这些不同的使用语言就是普遍语法的新作品。实际上,普遍语法理论是表现在语言学界的哲学上的唯理论的回潮。如果把语言学与哲学割裂开来,不从哲学的角度来仔细审视,很难看出它在哲学原理上的误区(文旭,匡芳涛,2004)。

其次,从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神经解剖学家通过多种方式作各种实验来验证LAD的存在,但尚未有定论。人们不能毫无客观依据地主观臆断物质的存在,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客观依据实证,尤其以摩尔和皮尔士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使我们对LAD存在的可能性不得不产生怀疑。人类究竟如何把语言知识投入到实际运用被乔姆斯基认为无从可知,它与自由意志一样,永远属于人类由于自身基因所限定的认知能力所永远不能及的“神秘之物”范畴(Chomsky:2002,26—27)。如此这般,乔姆斯基实际上就是把语言能力的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实践割裂开了。虽然乔姆斯基极力想避开并且批判哲学上的二元论,但是由于把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与语言的使用割裂开来,又把语言能力归入先天范畴,乔姆斯基实际上陷入了自己独创的新的二元论中。乔姆斯基没有把语言能力由初始阶段的涵盖一切语言知识的普遍语法向仅代表某种特定语言的稳定阶段的转变归为神功,而是归为人类大脑中天生的固有的言语习得机制的成长和发展,可以算作客观唯心论或者科学唯心论。乔姆斯基费时费力地寻找并不存在于人类语言句法中的普遍语法,无异于水中捞月,或求证一道根本就无解的数学题。乔姆斯基想用普遍语法理论来回答的,说到底,仍然使一个古老的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即人的能力和知识是哪里来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再次,认为乔姆斯基是唯理论者,甚至是唯心论者,一些西方学者早有评述。MichaelC.Haley和RonaldF.Lunsford两位作者把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的前提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归为科学唯心主义。乔姆斯基把语言视为一种知识。他的“原则——参数”理论认为,语言器官在大脑内与其它各种器官交互作用。它要求其它器官能够辨认语言器官生成的表达式。如果语言知识和能力是先天的,那么大脑中其它器官的能力,诸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作用于语言知识并且辨认语言知识的其它器官的知识与能力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否也是天赋?如果大脑中负责语言的机制中一定有先天的语言法则,那么负责思维的机制中是否应该存在先天的思维法则?负责感觉的机制中是否先天就存在各种图像和色彩?是否也应该寻找一些先天思维模式或想象法则?实践和经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呢?LAD及普遍语法是人的主观臆断,终究是假设而定,没有人能验证其存在。

最后,乔姆斯基的句法论在其研究的方法论上存在着局限性。乔姆斯基的理论属于探索心智特征的心理学范畴。这样的心理学与人类智力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这种方法首先根据先验的依据假定一些特定的机制,并认为这些机制必然是获得知识和信念的基础,它同17世纪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以牛顿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接受了力是物质最终微粒的天生特性的原理,两者之间有着方法论上的并行关系,他假设一种新的力来解释物体的运动,假设有一种引力在一定距离之外起作用,指示和常识的清晰概念不相符的,这样的一种力无非是另一个神秘的性质,即认为引力是物质所必不可少而且固有的。牛顿从常识出发认为物理学还没有一个充分的根据,因为它假设了一个从距离之外进行活动的神秘力量。由于陷入了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牛顿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毕其后半生的精力也没有再做出像前半生那样的辉煌业绩。乔姆斯基整个研究的哲学基础哲学前提是唯心主义的,同样,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研究也陷入了这种心智主义的唯心主义,尽管他费时费力几经修改,但仍无法取得重大进展。

如果要进一步弄清乔姆斯基理论语言哲学的局限性,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其方法论——心理实验上的局限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氏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心理语言学原理的基本假设是:语法描写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以生成形式来表示语法规则,这种研究语言的方式是他的首创(Green,1972)。以前的语言学家主要研究如何分析语言资料中的句子,例如直接成分分析法。与此相似,乔姆斯基的理论则与讲话者能够说出无数从未听到过的句子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他要求语法规则必须能够生成一种语言中的全部句子(杨永林,2004)。米勒、加兰特和普里布拉姆在他们的著作中阐述了乔姆斯基的这种独到见解,并首次把他的生成规则系统纳入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成规则系统与讲话者说话时使用的方法相似。然而,在心理语言学简短的历史中,一个问题常常被提出来:“有多少理由可以把语言规定看成是语言的一种直接模式?”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怀疑按照语言学理论建立的心理模式有多大效用,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是否应根据心理实验的结果改变语言学理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内化于讲话者的头脑之中,那会对心理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应该指出,语言学家越来越强调精神的作用,用心理实验来验证其理论。这是因为,通过观察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可以声称,他们是在对语言过程进行推论。因此,通过比较儿童所接触到的基本语言输入和后来成人的语言输出,乔姆斯基得出结论:儿童所寻找的语法必定是先天的。可是同样,如果那些控制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心理实验表明,讲话者使用的操作规则与转换语法毫无相似之处,那就会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儿童是通过掌握转换理论所描写的生成规则而学会语言的。并且转换语法的规则代表了人类思维的活动方式。那么只要出现任何与此相反的证据,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体现在语言运用中的语言能力的形式和组织。然而我们必须承认,面对这个问题在心理方面的证据,乔姆斯基及其同事的反应是退到语言能力的一个较为中立的定义,说这种心理证据与对语言资料的纯形式上的分析无关(Haley,1994)。因此,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中写道:“当我们说语法通过某种结构上的描写生成句子时,只是说语法指派给句子这一结构描写。如果我们说某个句子时某种生成语法派生出来的,这时,我们并不是在讨论讲话者或听话者怎样以某种实际或有效的方式构成这种派生的。”乔姆斯基想以此来澄清一种持续存在的误解,他认为,生成语法的目的是尽可能中立地概括语言知识的特点。这种语言知识是讲话者——听话者实际运用语言的基础。无疑,语言用法的合理模式会把生成语法作为基本的组合成分,因为语言材料有的包括在LAD能力之内,有的超出LAD之外。生成语法说明了讲话者和听话者的语言知识。乔姆斯基说:“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就是掌握了一个规则系统……可以用这个系统产生和理解言语。”需要用实验来检验的正是这一论断。心理机制方面的证据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纯描写性的语言分析。但是如果乔姆斯基纯描写性的语言分析用作认知过程——其中包括决定言语产生和言语感知心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心理机制的证据究起作用了。

概括起来说,转换语法学家明显地倾向于使用语言能力的第一种较中立的定义,这样可以使其理论不受心理证据的检验,而同时在强式定义的掩盖下,大说认知功能的心理学。语言能力的强式定义产生于一种人信服的假设:如果转换语法对输出的描写式“最佳的”,是语言模式必须符合的,那么,它同样能对讲话者产生输出时的心理过程作出“最佳”说明。虽然有理由认为,对“懂得”某种语言的人的潜在输出所作的形式分析,也可以表示出讲话者已经内化的语言知识,可这仍然是一种假设。尽管乔姆斯基惯于就人类认知心理学高谈阔论,而又不承认心理学的证据,可是只要心理学家从认识上加以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矛盾之处。从心理方面研究语言运用,就可能对澄清语言资料又重要作用。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70)等心理学家对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们的理由是,讲话者作出语言反应时,不是总依照转换语法所规定的形式。这里有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是如何从语言学家所获得的话语实例中挑选出正确的句子,并排除所有不完整和不正确的话语。如果评价语法的根据是看它能否生成正确的句子而不含有不正确的句子,那么区分正确和不正确句子的能力显然就是很重要的了。其二是要求语法能够生成新的句子,即在实例中没有出现的句子,这就更为复杂。这需要通过推理得出一条标准,来确定所有潜在的话语是否合乎语法。乔姆斯基的解决办法是,依靠说母语者对这种语言中可能出现的句子的语感。可是在研究这种语感知识的时候,乔姆斯基否认了实验程序的效用。他的理由之一是,首先需要证实这样的实验技术能否成功地反映语感。这样一来,就把这个基本的问题束之高阁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些实际存在的语言材料是可以被LAD可得的即正确的句子,有些语言存在的语言材料超出了LAD的能力范围之外被视为不确定和有分歧的边缘问题被认为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在某些语境中具有歧义的句子。但这些句子确实在生活中存在,也是人类的语言,也属于普遍语法应概括在内的语言运用,却把它排除在外,又怎能说普遍语法具有普遍性?(普遍语法具有语言的普遍特征)对于第二个问题:研究儿童生成语言资料以外的新句子的能力,人能生成无穷多个从来没听到的句子,生成的新句子无限多的,普遍语法是要能概括得了的,实证实验主要是做无穷无尽的实验。多年来实验研究对那些存在于人类语言句法中的普遍特征仍不太清楚,我们仍没有找到普遍语法,而乔姆斯基声称的LAD只有在某些合适的外部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而这些合适的外部条件究竟又是什么呢?对于现存的很多数据来说,有些LAD可以解释,也有根本不是LAD的能力所能解释的,更何况正有大量不断生成的新句子,我们如何去概括其共性?LAD究竟存不存在?这种假设是否靠得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因此,对于乔姆斯基理论中不能自圆其说、有矛盾的地方进行分析,不能不发现其局限性(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1992)。

笔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普遍语法、LAD存在的可能性,又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转换生成语法的可能性,得出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在哲学上存在重大局限性的结论,我们可称其为先验主义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其对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影响,而应对其进行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MITPress,1965.

[2]Chomsky,N.NewHorizonsintheStudyofLanguageandMin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3]Green,J.ChomskyandPsychology[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

[4]Haley,M.C.&R.F.Lunsford.NoamChomsky.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94.

[5]Harries.Roy&TalbotT.Taylor.1997/1989.LandmarksinLinguisticThoughtI:TheWesternTraditionfromSocratestoSausure[M].London&NewYork:Routledge.

[6]杨秀珍.普遍语法真的存在吗?[J].国外外语教学,2004,(2).

[7]文旭,匡芳涛.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语用学的贡献[J].外语教学,2004,(1).

[8]杨永林.唯理论与规律论之争[J].外语教学,2004,(2).

[9]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第6篇

关键词: 英语写作 研究主题 发展趋势

1.引言

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棘手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写作难教,自己费尽气力却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作文难写,尽管反复操练,写作能力依旧不见提高。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研究者们从各个层面对国内大学英语写作展开探究。整体而言,这类研究(王文宇,王立非,2004;姚兰,程骊妮,2005;李至雪,李绍山,2003)一般通过检索过去十几年间发表在国内各大期刊上的写作类文献,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探讨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状况,指出其中存在问题,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这类回顾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写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其一,这类文章数据一般基于2003年前的文献,这使我们对当前写作研究的发展概貌了解不彻底。其二,这些文章一般以研究内容、方法为视角探讨写作研究现状,缺乏对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因此无法详尽描绘国内写作研究的发展脉络。其三,这些文章对写作研究内容界定不一。其四,这些文章一般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视角探讨写作研究现状,缺乏对各类主题的研究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因此无法详尽描绘国内写作研究的发展脉络。本篇写作调查旨在呈现当前国内写作研究全貌。

2.调查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1987年至2007年间国内大学英语写作研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写作研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九十年代缓慢上升,大规模的写作研究工作起始于2000年,此后四年间论文数量逐年锐增,但上升幅度在2005年至2007年间有所减缓。整体而言,国内大学英语写作研究呈不断上扬之势,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相吻合(李至雪,李绍山,2003;王文宇,王立非,2004),可解释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对英语写作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姚兰,程骊妮,2005),相关研究匮乏。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教育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外各种语言教材材料和语言学理论逐渐为国内学界所熟悉、熟知,许多专家学者并由此涉足研究,开始展开西方写作理论或实践方法的引介或试验。此外,随着学界对写作认识的不断加强,一些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研究,试图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写作教学。调查表明,2000年论文数最少(7篇),随后呈上升趋势,并于2005年升至23篇,居历年之首;其后两年论文数略有下降。这八年间论文篇数虽然有所起落,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国内二十年间(1987-2007)变化趋势相一致。

3.写作主题研究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写作教学、写作结果和写作语境因素一直为研究重点。其中,教学类文章所占比例一直位居首列,在2000年至2001年间过半,其后几年比例一直维持在三成以上。写作结果类、写作语境因素分析类文章比例变化模式一致,均表现为:前三个阶段稳步上升,第四阶段略微回落,其中语境因素类文章比例升降幅度较大。在其他主题文章中,评估、评分与测试类文章比例变化不大;读者反馈型文章比例上升幅度突出,从第一个阶段的零比例跃升到第四阶段的14%;写作过程类文章、对国内外写作研究的回顾类文章所占比例均不突出,变化亦不醒目。整体而言,在国内写作研究中,教学类文章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这表明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束定芳,庄智象,1996),但近几年这一主题研究的强势地位逐渐削弱,写作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发展态势。这一变化趋势可解释为:近年来,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相关学科发展迅速,这些领域的发展为多视角、多维度的写作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结语

写作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在于真正提高教与学的实效。当前,在我国高校展开的外语质化教学改革工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姚兰,程骊妮,2005)。因此,我国学界迄今展开的写作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意义不容小觑。尽管我国二语写作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国外二语写作研究在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相比还存在差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这一差距必然会缩小。

参考文献:

[1]Matsuda,P.K.Process and post-process:A discursive history[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2:65-83.

[2]Zamel,V.Writing: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meaning[J].TESOL Quarterly,1982.16:195-209.

第7篇

 

目前,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已经成了中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特点,不仅出现了许多国内外科研方法专著和本科生、硕士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而且成功举办了好几届青年学者教师科研研讨会。所有这些活动无疑已经或正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科研水平上台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发现。本科段论文指导教材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研究方法问题,一方面和对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相关,与作者对本科段学士论文在研究方法的侧重持有不同看法也不无关系。Selinger&Shohamy(1989)在不同章节列举并具体讨论了三组7类研究,相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对于研究方法术语的使用中的交叉特性可能是造成划分研究种类的最大桎梏。Sel-inger&Shohamy(1989)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划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和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互有重叠,与质的研究与置的研究也有密切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就为了帮助本科论文作者了解不同的研究以便确定采用何种方法而言,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禁锢在逻辑意义上所谓外延的圈子里,而可以考虑不同侧面的划分。据此,参照目前常见文献书目,我们尝试把研究划分为八组,共16类如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 

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启发式](Selinger&Shohamy:1989)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陈向明:2000) 

资料研究(Teitelbattm:1982;Brown:1988)和原创性研究(Brown:1988) 

观察研究与实验研究(Teitelbaum:1982;Bmwn:1988) 

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Brown:1988) 

历时(纵刨面)研究与共时(横刨面)研究(Ellis:1985) 

实证研究(Babbie:2005)与非实证研究需要注意两点。目前,对于研究类别划分的做法不尽相同。如Teitelbaum(1982)将研究大致分为资料研究与实验研究两类。社会科学研究(汪卫华:2006)依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将研究划分为描述与解释两大类。而我们将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放到一起,创造出来一个非实证研究的做法也并非聪明之举。另外,除了以上划分的交叉特点以外,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实验研究又可划分为前期实验与类式与真实实验研究三种(文秋芳:2001);再如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为实验、调查、质的田野研究、量的研究、个案研究、评估研究与包括内容分析、数据分析、和比较与历史分析在内的其它研究(Babbie:2005)。 

 

 

2 选题 

 

选题至少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选择范围、选择标准与课题的具体化,即缩小研究范围。 

选择范围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可选课题非常广泛。从学科及学科分支的标准看,我们可以从语言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人手。仅从语言内部人手,我们就可以有以下七大技能的研究。即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听、说、读、写。从外部人手,我们至少可以有七大研究方向。即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进一步的学科交叉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等研究方向;语言教育教学又可产生如教学理论、教学流派、教学方法与技巧、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等研究范畴。从教学具体内容看,我们还可有如何教听力、如何教会话、如何教阅读、如何教写作、听力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口语测试、词汇测试、语音测试、语法测试等研究方向。对教学技术手段的关注又可以使我们涉足计算机辅助背景下如何进行语言教学改革及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即涉及翻译理论与实践,又涉及教学与文学与批评,因此我们便可以从翻译与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笔头翻译与口头翻译、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等多方面实施研究。 

作为与语言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学研究,我们既可以从内部人手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角度具体研究Wellek(1956)在《文学理论》中所说的存在方式、音律、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模式、类型、历史等方面,也可以从社会、文化、心理、思想及语言和其它艺术门类的角度进行所谓的外部研究。 

同样,教与学的进一步划分又使得我们可以从第一语言习得(学习)、第二语言习得(学习)、儿童语言学习机制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而学科的精细又使我们的研究深入到语义学及语用学的范畴。 

选择标准根据Teitelbaum(1982),选择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有三个:①兴趣;②目的;③实用性。Slade(1997)提出了三个标准,和Teitelbaum(1982)大同小异:①重要性和兴趣;②可操作性;③资源的便捷性。 

就目前本科段的毕业论文设计而言,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你是否了解你要研究的课题?了解多少?你的问题有无代表性? 

你所研究的课题的资料是否在图书馆书店以及网站上找到?多还是少? 

你所研究的课题在国内外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你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有无新意? 

你的指导教师对于你的选择是否满意? 

从目前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工作看,有无新意则是困扰论文作者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指导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但从选题角度看,我们认为以往已经产生大量作品的题目并不是导致有无新意的关键。Slade(1997)认为,即便是学者们已经研究了的题目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一些指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领域或问题。我们以为,由于每个论文作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所受教育、生括及工作的环境以及经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待同一个问题的思路及观点也会千差万别。有鉴于此,论文写作的新意不完全和题目相关,更和看待文体的视角和写作过程密切相关。 

与选题标准密切相关的是课题范围的缩小。根据Teitel-baum(1982),课题选定之后就应该缩小课题范围,并认为,影响缩小课题范围的几个因素为:字数限制、准备时间、图书资料以及读者。 

我们以为,真正影响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内在因素有三个:已选定题目的外延越小,题目就越具体;对选定题目进行研究的一个点或者视角越细小,题目就越具体;给选定题目适当增加一到两个限定项以限定研究项目的环境或使得关键研究项目的内涵意义更加具体化也是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办法。针对前两个办法,我们应当注意认为研究题目越小越好自勺误区,而应当同时关注研究课题的价值或者意义。据此,我们认为。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不仅仅适合研究领域的确定,更适合课题研究范围的缩小。 

 

3 题目的设计 

 

论文题目的设计过程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两大因素:①对问题的明确阐述;②英语论文标题的设计格式。 

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对概念。课堂管理中的小组活动似乎比起语言教学和课堂管理要具体,好像可以成为一个题目,但它仍然可以是一个研究领域。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须考虑到活动的动态性、领导性、效果、材料及问任务的影响等(见Wallace:1998)。Wallace(1998)就小组活动举了五个使得题目具体化的例子,涉及到母语的使用、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个案研究: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ibid:)。从中可以看出除了考虑把该领域的某个侧面作为研究重点,围绕中心词添加使用人及具体环境等手段也可以帮助我们缩小研究范畴,使题目更加具体。 

我们认为,对于研究问题的细化不仅对研究题目的确定有益,同时更有利于研究题目大纲的设计。因此,根据Wallace(1998:27)对小组活动的进一步明确与细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键放在互动模式和/或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积极性研究方面,也可以把教师角色作为小组活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题目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清楚,主要牵扯到英语论文题目的设计格式与选词问题。 

英文论文题目和英文报刊标题的设计别无二致。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读者的积极反应,因此,清晰、醒目、简洁、相关、独特大致都可以作为我们考虑的因素。具体来说,当读者看到文章的题目的时候,他们很快能看出,这篇文章: 

大致会涉及哪些问题心问题是什么题目是否容易懂句法是否简单、规范所涉及问题之间有无较强的逻辑性此类文章以前有没有读过,看了该题目想不想继续读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对于英文论文题目的设计主要通过短语和句子二种形式。以下我们回顾的题目包括2006年22卷2-4《二语研究》中的13篇文章的题目、2003-5年16-18卷《应用语言学评论》中的25篇文章的题目,2001年55卷1-2《英语教学》中的14篇文章的题目,句法特点如下: 

第8篇

[关键词] 语言接触;柯尔克孜语;维吾尔语

[基金项目] 本论文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210

【中图分类号】 H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29-2

语言接触即常见的一种语言和社会现象,也是近代以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新疆是语言接触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种多语言的存在和多民族社会人员广泛的交往为语言接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中,柯尔克孜语和维吾尔语在突厥语民族中拥有最古老的历史。作为古老的民族,从古至今两个民族一直共同生活着。准确的说,十五世纪之前,乌尔汗回鹘汗国和叶尼塞河柯尔克孜汗国人民在戈壁地区一起生活,时至今日,在中亚及我国西部地区依然在一起生活着。无论如何,上述两个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时而和平,时而战乱,在共同语言和信仰的关系下,一直生活至今。于是柯尔克孜语和维吾尔语接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言语活动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

一、国外研究

国外语言学界对语言接触现象的研究的时间很早,语言接触研究的源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开始阶段1881年至1953年。这段的语言接触研究应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的历史比较研究。最初是W.D.whitney1881年对语言变化中借词的作用进行探讨。德国语言学家,克里奥尔语研究的奠基人雨果.舒喀德(Hugo.Schuchardt)发表《克里奥尔语研究》为题的一系列论文,引起语言学界对语言接触研究的注意。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接触现象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德籍语言学家U.Weinerich出版《Language in Contact》一书,开创了现代语言学研究语言接触的先河,此后许多论著出现。

第二发展阶段1950年到1980年。50年代末,社会语言学成为语言研究新的分支学科,为语言接触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W.labov和英国语言学家P.trudgill的研究中,就语言接触对英语和加力比地区语言的影响做过探讨,提出了因接触而发生变异的重要理论认识,引发了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接触研究的广泛兴趣。到了8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Gumprez等人在研究语言社区语言使用的语言学特征和社会文化机制的过程中,对南美和非洲的语言接触现象做了大量的个案研究,对语言接触产生的混合语“creole”(克里奥尔语)进行了系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提出了重要的结论,其中他把语言接触看作是文化接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对后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具有直接的影响。

第三多元化阶段1980年到1990年。80代兴起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交际中的语言接触、语言成分借用和语言相互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语言接触的研究一方面强调文化对人们交际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文化对语言使用具有的“管辖作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后来语言接触研究的动态化和多维度认识具有扩展领域和加深认识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心理语言学对接触中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心理选择”也有研究。

第四高度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到90年代和本世纪初,语言接触中的文化和心理机制研究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出现了一批新的成果。俄国(包括前苏联)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B.B radelow的《突厥语方言词典试编》、B.M najiayev等编著的《古代突厥语词典》、G.klovson的《13世纪以前的突厥词源学词典》等在这一领域里做出了贡献。

二、国内研究

(一)内地语言接触的研究

国内对语言接触的研究比国外的语言接触研究将近晚了一世。国内对于语言接触现象的现代研究可以追溯到罗常培先生,他在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语言与社会》一书中就有对国内语言接触现象的论述。在20世纪后半期,在民族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中,常有对语言接触的个案探讨。

在80年代,中央民族大学的张公谨、戴庆厦教授,对国内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做过系统研究,有多项成果问世,提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语言接触现象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同时国内很多研究者在汉民语语言接触中的借词、语法和文体等具体的问题研究多有论著发表。其中,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组织的研讨会论文集《语言关系于语言工作》(1990年)、《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相互关系研究》(1990)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1992年戴庆厦先生的《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出版,以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影响、语言专用等问题,阐述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陈保亚先生出版的《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一书中,考察了汉、傣两种语言的接触机制和过程,归纳出了一些列有创意的理论和方法。2001年袁焱博士所著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中,以汉语对阿昌语的影响为主,在分析大量语言想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阿昌语规范问题的一些看法。中央民族大学史有为教授在专著《汉语外来词》中全面谈论汉语外来词,从汉语外来词的性质、类型以及发展趋势和规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这位学者在他的另外一本专著《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从文化交流的角度阐释外来词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详细说明了外来词的文化含义、产生的过程和途径、汉语外来词的源流和出处,故这本书即是研究语言接触的学术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外来词词典。此外国内出版的许多社会语言学著作中,也对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探讨。如,在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等编写的《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对语言接触的不同类型和结果进行研究,阐述了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语言接触的不同结果――双语现象、语言借用、语码转换、语言变异等方面的看法。

总体来看,国内语言接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14年到1949年。该阶段以欧化汉语即欧洲语对汉语构词法和句法的影响研究为重点。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第二阶段为1950年到1990年。在该时期,外来词研究成就轰然。许多外来词研究论著和外来词词典相继发表、出版。如;高明凯、刘正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1958)和岑麒样的《汉语外来词词典》(1990)等。此外,欧化汉语研究生就业取得巨大成就。意大利学者Hermanova Novotna(1975)撰文详细分析了英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C.kubler和谢耀基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出版关于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的著作。第三阶段自1991年开始,直至今日。该时期汉外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义演变开始得到关注。学术界改变以前以文学作品为研究语料的做法,基于保障语料进行研究,并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

(二)新疆语言接触的研究

突厥语族诸语言在历史上就与世界各系属语言有过深入而广泛的接触。早在11世纪,著名突厥语文学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典》中就有多处提及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问题,其序言中就指出,最清晰、最正确的语言是只懂一种语言而没有与阿拉伯、波斯人接触,也没有与外国人来往的人的语言,而会两种语言的、与城里人接触过的人,语言混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的研究者对于突厥语族语接触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王远新的《突厥语言学界语言影响与语言关系研究综述》、陈宗振的《中国现代突厥语族语言研究概况》等论文总结了中国突厥语族诸语言的研究概况,着重分析了借词、语言接触和影响等问题。牛汝极的《西域语言接触概说》、洪勇明《论语言影响的如干规律――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王希杰的《语言接触和语言的演变及其规律――兼评》等文章从不同侧面探索了新疆语言接触的历史、规律和影响。艾尔肯・肉孜的《现代维吾尔语阿图什方言研究》探讨了阿图什方言的语音受柯尔克孜语的影响,阿曼图尔・阿布都热苏力的《亲属语言的特点》中研究了柯尔克孜语对维吾尔语词汇方面的影响,在吐尔逊・卡得的博士论文《维吾尔语柯坪土语研究》(2011年)中提出了不少柯尔克孜语借词,马新军的《柯坪土语与维吾尔语标准语对比分析》中找出了柯尔克孜语借词,才甫丁依沙克的《柯尔克孜语与维吾尔语元音和谐规律产生差异的原因初探》中初探了柯尔克孜语与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规律情况,柯尔克孜语与维吾尔语元音和谐规律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认为有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贺群副教授的《新疆突厥语族语言接触的定位与演变规律》中不仅对新疆突厥语言接触概况总体分析而且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结果、演变方向进行了深刻探讨和分析。作者认为新疆突厥语族语言接触后会产生同化、借用、融合和双语现象,这是语言兼用、转用、混合、竞争的结果。强势语言决定弱势语言。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理论基础薄弱

19世纪中叶瑞德语言学家索绪尔为当代语言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此后国外的语言研究事业发展的非常快,通过将近两个世纪时间的努力和奋语言学研究各方面斗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语言学研究打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

虽然新疆是语言接触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种多语言的存在和多民族社会人员广泛的交往为语言接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着手语言研究者较少研究事业比较晚。绝大部分语言接触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大陆或国外的语言接触研究方法和理论中引进过来的。而且倾向于单向研究。要么谈理论,要么谈实际例子。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因此,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研究的理论基础较薄弱。

(二)研究集中某个角度

新疆语言接触研究集中语言的某些成分或某一个时代。到目前为止很多学者涉足于研究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接触,但是绝大多数是针对某一个焦点,而且集中于借词方面的研究,即探讨个别问题的较多,系统研究整体面貌较少;共时、静态的研究较多,历史的、动态的研究和分析较少;研究属于语言本体的现象较多,但研究引起这些现象的综合因素较多。

(三)实地调查研究少

柯尔克孜语和维吾尔语接触研究方面虽然有理论基础但是几乎没有到当地去收来的第一手资料。柯尔克孜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研究这方面做得实地调查很少很少,几乎是一个空白,很多学者光探讨了理论方面的问题。

结语

前辈学者的工作为柯尔克孜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不过总的来看,目前无论是柯尔克孜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研究,还是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尚存在关键的环节。比如上面所谈到的理论基础较弱、研究角度较淡薄、实地调查研究较少等等。这些需要学者们下功夫进一步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柯尔克孜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袁焱.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M].民族出版社, 2001.

[2]申小龙.社会语言学纲要[M].商务印书出版社,2004.

[3]洪勇明.论语言影响的若干问题――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

[4]才甫丁依沙克.柯尔克孜语与维吾尔语元音和谐规律产生差异的原因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2).

第9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 独立学院 外语学习

一、引言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学习的成效会受语言本身,学习者的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外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过滤器假设认为,外语学习者受情感过滤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各种内在情感因素中,学习动机是最活跃、最集中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成分。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所谓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得一种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理论背景

Skehan(1998)认为,学习动机是仅次于语言学习技能的最强有力的学习效果预测因素。Jakobovits(1970)依据一些心理语言学家做的调查中总结出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最重要因素。可见,学习动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大类。Arnold & Brown(1999)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两类。之前的研究表明:动机强烈的学习者,往往更容易在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文秋芳,1995;文秋芳,秦晓晴,2002)。因此教师如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独立学院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思想活跃,个性外向,但同时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习惯差等,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也有学者们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动机进行研究(陈志诚,2007;李梅,耿燕,2008;那薇,杨树元,2007)。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旨在发现不同动机类型对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的刺激生成模式,探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同时探索文理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状况是否存在相关性,为寻找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动机提供新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本科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文理科各144名,所有被试视听能力正常,并无接受过特别语言方面的训练。实验采用了动机类型问卷,收集了所有被试的问卷,并录入电脑,采用了统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实验表明理科生英语自主学习动机的频度处于正常水平,水平值达到3.14,说明理科生的融入型动机更为强烈,学生更加希望能主动融入学习英语的环境中,理科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指向性较强。同时文科生的融入型动机也很强烈,学生更加希望能主动融入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得到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一点与理科生的表现一致。

在工具型动机调查中发现,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英语学习缺乏目标物的有效刺激,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独立性差。说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目标物的有效刺激,局限于眼前的阶段性学习,而缺乏持续的动力和自我监管能力。可见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英语已经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意志力来学好英语。

外在型动机的调查表明,都反映出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不太高,是在外界的压力逼迫下学习英语,即学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不得不学。同样,内在动机的调查表明,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英语学习自信不足,由于英语基础薄弱而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学习英语的内在驱动力弱,认为英语学习天赋比后天更重要,英语学习具备较高的难度,表现出了外语恐惧的心理特征,影响其持续学习英语的动力。

在构成该调查问卷的五大动机类型里,融入型动机的的应用频度最高,水平值为3.38,可见理科生对于英语学习都注重的是语言的感知和习得层面,更多的是出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而学习英语的,没有把英语当做应用工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容易产生怠倦和挫败感,所以成就感偏低。而文科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更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个能力的提升能给学生更大的成就感,让学生保有持续学习英语的兴趣。该调查还发现理科学生都对英语学科及其学科所衍生的外在知识体系保持较高兴趣;而在外在型动机里,各动机的应用频度较为均衡,可见学生的视野,知识的体系,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都对理科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影响。而文科生表现得积极活跃,反映出文科生学习英语的最大愿望是融入语言的体系,更多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文科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语言生成能力更突出。

相关分析反映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动机采用方面存在高度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 =.964**, P

五、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动机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指向作用。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学习动机与英语成绩存在正相关,学习动机对语言学习活动具有维续作用。要维续学生进行有效的长期的认知学习,学习动机就起着不可替代的维持作用。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外语学习者获得动力,取得进步,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达到学好外语的目标。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应该致力于强化学生各种学习动机,使其成为内在的需要,从而使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使然。

学习动机与大学英语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多元化的,要求独立学院英语教师在培养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习动机产生的机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在正确的引导和刺激下会逐步明确, 由不自觉变为自觉。同时努力地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多元化的特征,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动机的牵引下感受到更多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参考文献:

[1]Arnold,J.& H.D.Brown,1999. A map of the terrain [A].pp.1-24

[2]Jakobovits, L. 1970.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Newbury House.

[3]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陈志诚. 浅析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 (4): 110-111

[5]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4).

[6]李梅,耿燕. 民办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6): 134-137

[7]那薇,杨树元.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调查报告 [J].职业圈. 2007, (16): 184-185

[8]秦晓晴,文秋芳.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第10篇

关键词:词串;词串教学

1.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国家也把全民学英语上升到新的高度。可是我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学生的英语的水平和投入相比,并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对英语教学来进行新的尝试。

在英语研究中发现,多词词序的运用和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流利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多词词序的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学者们的兴趣。由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不同,学者们对多词词序的定义也不同,如词汇短语(lexical phrase),固定表达式(fixed expression),套语(formulas),惯用语(routines)等。虽然定义不同,但是心理语言学家Wray认为它们都在描述同一种语言现象。词串(lexical bundles)是一种特殊的多词词序,英语词串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有利于英语学习者英文水平的提高。

2.词串的定义

Biber在他的《朗读英语口笔语语法中》,将词串定义为“在某个语域中每百万词中至少出现10次”,而且必须出现在5个不同文本里,以保证它不是某个个人的语言特点。

Biber的词串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频率即经常反复出现。第二个特征是习语性即词串不是每个词的意义累加。第三个特征就是固定性,词串是按照词串提取软件设定的频率提取出来的,如果不符合频率,也不能算作词串。

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即使学习多年英语,很多也不能表达出流畅的和地道的英语。其中,缺少英语词串的掌握是一重要原因。通过对国外英语论文的词串分析,可以掌握国外大量的地道的词串。因此,熟练地运用和掌握这些词串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表达的流畅性喝地道性。

3.词串的相关研究

随着计算机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发现英语的交流不仅仅依靠词汇和固定短语。成功的英语交流更多的依赖于多词词序。

早期有关多词词序的研究中,Nattinger and DeCarrico认为词汇短语是存在于词汇和句法两极之间的多词词汇现象。

Moon认为“短语词位”是那种由于语义、词汇语法和语用等种种原因看作整体单位而不是简单的字符串,其中包括成语、谚语、明喻和暗喻等。

Wray认为“套语”是一种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们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

1999年,Bibber对多词词序这种现象提出了词串。Biber在他的《朗读英语口笔语语法中》,将词串定义为“在某个语域中每百万词中至少出现10次”,而且必须出现在5个不同文本里,以保证它不是某个个人的语言特点。其中biber采取频率设定方法和实证研究,来提取特定领域中重复出现的多词词序。对于四词词串来说,他设定的最小频率是每百万字要出现十次,另外这些重复出现的词串必须重复出现在同一语域中五篇不同的文章中。对于,五字词串和六字词串,设定的最小频率是每百万字必须出现5次。从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聪不同的角度对多词词序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2004年,BIber的同事Cores比较分析了在历史和生物领域已经被发表的和学生学术散文中的词串。在她的研究中,已经被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词串,但是这些词串很少在学生的学术论文中出现。即使学生的学术论文中有和被发表的论文中相同的词串,但是这些词串在使用上与已经被发表的论文也有很大不同。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专业学者在学术论文中常用的词串。

2007年,Biber和他的同事做了另一项关于词串的研究。Biber&Barbier做了关于大学中口语和书面语中词串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非学术性语域中词串的数量要远远多余非学术性语域中。

4.国内关于词串的研究

就词串而本身而言,我国对词串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

2008年,朱青菊以朗文语料库中的高频词汇作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和交际功能角度对这些高频词汇做了认知分析。这项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词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引导人们充分利用词串知识来改善英语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地道性。

2011年,杨华根据Hyland对词串的功能分类,对中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学术论文摘要和和国内有经验的学者的论文摘要中的词串做出了功能分布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了某些词串以及这些词串的功能。

2013年陈夏对在大学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域中的词串研究的文章做了文献评论,并呈现了他的具有评论性的文献回顾,怎样合理的选择材料和对以后对相关研究的建议。

5.词串教学的意义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学习英语的队伍当中,我国也将学生学英语上升到新的高度。可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环境下,即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很多也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随着词串理论的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词串是作为整体储存在学习者的记忆中,在特定环境下,学习者根据语境可以直接提取和使用,即能增加了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流畅性还能增加英语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词串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和记忆地道的英语词串,并学生学习合理运用这些词串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6.结语

本文介绍了词串的定义和相关研究,以及词串对英语教学的意义。词串是一种多词词序,合理的运用词串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地道性。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词串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词串学习意识。(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Biber,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Wray,A.Formulaic language i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1999,32(1):213-231.

第11篇

[关键词] 词汇呈现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 词汇教学 记忆效果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KJ025)研究成果。

本论文通过实证的手段,采取三种典型的词汇呈现方式教授目标词,通过严谨的测试计算各组目标词的记忆衰减,从而证明词汇呈现方式的不同对词汇记忆产生影响。

实验设计及过程

实验的变量: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词汇呈现方式与词汇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是音-形-义型、例句型和任务型三种呈现方式;因变量是词汇的记忆效果,即词汇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目标词的选择:目标词挑选的原则:(1)单词的字母数量:不易过少,或者过多。字母数量过少容易记忆,字母过多难以记住,都影响记忆效果,从而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根据米勒(Miller,1956)的短期记忆有限容量7±2原理,单词的长度应是7±2个字母;(2)单词的词频:在词汇量8000~12000范围内,避免低频词。

实验被试:随机挑选了陕西省某外语大学英文教育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4名被试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平均年龄20.46岁,男8人,女26人。被试都参加了专四考试,通过率52.94%。能够在60分钟内完成30个单词记忆任务,满足测试的要求。测试时间2010年10月。

2.第二、三次延时测试结果

3.即时测试的结果和延时测试的比较

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数据分析处理,可以看出:1)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产生不同的词汇记忆效果,时间愈长效果愈明显;2)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可以增加词汇知识的信息量,能促进词汇记忆;3)在词汇呈现中,词汇加工深度对词汇记忆有很重要的影响,认知加工越深,词汇的长期记忆效果越好。

通过以上的测试和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宏观上,要有很强的词汇意识,重视词汇呈现方式。微观上,在词汇呈现时,尽可能使学习者对词汇进行深度加工。

参考文献:

[1]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v1.0.ARM.PPC ,http:/

[2]Miller,G.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81-97.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语言( L3)习得是随着第二语言习得( L2)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迁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在 2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三语习得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其认知规律。这里的第三语言,并不具体指语言的数目,而是指除了学习者的母语( L1)和已经掌握或基本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三语学习者都是有经验的语言学习者,其语言能力有别于操单语的学习者(Cook, 1995)。

近 20多年来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发展迅速,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普遍语法等多个角度对涉及该领域的诸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一语、二语对三语的影响( Thomas,1998; Leung, 2005)、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差异( Klein, 1995; Cenoz, 2006)、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 Cenoz and Valencia, 1994)、儿童早期三语现象(Hoffman,1985)、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及其相互作用(Hufeisen,2000)、三语语用产生与语用意识(Jorda,2005)、双语语境中第三语言的认知规律研究等。对三语习得较系统、并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是 J. Cenoz、 B.Hufeisen和 U. Jessner编著的《第三语言习得中跨语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该书汇集了该领域多位专家从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对三语习得中跨语言影响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迁徙、干扰、回避、借用、中介语、逆向迁移以及与二语有关的语言丧失等方面。

相比之下,国内三语习得的研究相对较晚,开始于 21世纪初。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些不凡的成就,但仍处于起始阶段,如在 CNKI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只寥寥几篇就是证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发表在 2010年 0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 2篇相关文章。其中,曾丽、李力通过比较分析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差异指出三语习得是一种独特现象并可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蔡凤珍、杨忠以新疆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 L2与 L3高度相关, L2水平对 L3习得有显著影响,通过 L2而非母语来习得 L3,非均衡双语者对 L3习得也发生了认知上的积极影响。此外,其他学者也在该领域做了很多探索,如刘承宇、谢翠平( 2008)以某高校英、日专业学生为受试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语言距离(心理类型)、外语学习顺序、学习者外语水平等三个方面调查分析了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的跨语言影响及其体现层面和制约因素;朱效惠( 2008)分析了三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二语、三语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复杂性,尤其是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并指出了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近 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跨地区、跨民族交流十分普遍,多语教学日趋普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母语、第二语言是汉语)语境下的第三语(目的语是英语)教学和多语现象日益兴盛。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并论述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涉及的多语际影响并对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如:“三语习得及其对新疆多远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的思考”(李珂, 2010);博士论文“苗族学生在三语习得中元语言意识的发展”(曾丽, 2010);“藏、汉、英三种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研究”(崔占玲、张积家, 2009)等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语境下对第三语言的认知及学习规律的相关研究。

二、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贵州省,生活着操用不同语言的众多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少数民族元素是贵州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贵州省的经济、教育、文化一直落后于其他省份,少数民族的外语教育也不例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师资缺乏,学历偏低

笔者曾多次参与遵义市各县市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就 2012年在务川仡佬苗族自治县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发现在较偏远的乡村中小学,甚至县城中学,大部分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有的教师连基本的发音都不准。有些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其他专业的一些毕业生进行短期培训,让他们承担外语基础教育工作,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严重的语音语调问题,明显的讲解错误等,这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语音学科知识,又缺乏教育学知识,不能适应新课标对外语教师的严格要求。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差、教学点偏僻且分散,使得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非常繁重,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

(二)双语环境下对外语教育的价值审视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接受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教育之后学习外语就是一个三语学习的过程。三语课堂上三种语言的相互接触和冲突成为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一大景观。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同堂学习的情况比较普遍。多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因此,其外语学习涉及到三种语言间的认知加工和信息转换,所以,民族地区理想的外语老师应该掌握三种语言——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实施教学。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缺乏三语教学的基础,从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来看,三语教学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具备三语能力的教师,大多数英语教师为汉族,不懂民族语言。在课堂上,多数教师不能有效第进行课堂语码转换,无法满足不同民族背景,不同三语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例如,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苗族学生从小接触的是苗语,他们的二语(汉语)程度很低,因此,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用民族语言组织教学。

(三)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手段落后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非常匮乏,以务川仡佬苗族自治县为例,大多数乡镇学校教师上课几乎都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组织策略单一,几乎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师师资严重匮乏,学历偏低,并缺乏双语和三语教育培训,加之过重的教学负担又限制了他们脱岗接受职后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很难较好地理解和执行新课标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结构下的外语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的素质培养

搞好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是关键,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一,三语教学教师须具备信息获取、整合和利用的能力;

第二,具有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计划、组织、监督、评估、控制、调节能力;

第三,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

当然,作为民族地区的外语老师,除了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双语(即汉语和民族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实施三语教学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老师。教师唯有不断健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民族外语教学。

(二)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模式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三语教学,一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在民族地区的外语学习中,民族语言、汉语和外语三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或干扰,在课堂上,三种课堂媒介语言间需要进行语码转换。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母语、汉语的双重干扰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之一。要避免和减少干扰,充分发挥三语教学的正面作用,就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遵循三语学习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知识的分析和语言加工的控制相结合,特别注意设计能使学生源语言意识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充分利用的教学活动。具有三语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情况有效发挥三语的课堂语言作用,进行三种语言的形态转换,能够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所教授内容的难易度适当予以调节。对容易接受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英语或二语来讲授,在讲难度较大、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介语言的语码转换。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语言学习积累的学习经验,体现多语学生的主体性。

进行三语语言迁移的研究。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外语学习者在语音、句法、词汇、语用等方面三语习得过程的影响和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

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收效也是不同的。因此,改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 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外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双语语境下的外语教育的探讨,讨论了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的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Fouser R.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Language research,1995(31).

[2]李儒忠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 [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3]刘全国 ,姜秋霞 .我国民族地区外语三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阐释 [J].西北师大学报 ,2010(05).

 

[4]曾丽 .从“三语习得”视阈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 [J].民族教育研究 , 2012(01).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