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

时间:2022-07-05 15:4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下册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

第1篇

    “光阴似剑,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今年我任教四年级的数学,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快乐,懂得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对儿童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四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在《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本人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但是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一部分学生由于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缺和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学习上就有点困难,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第2篇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善于抓住一切可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一、通过创编律动培养实践能力

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律动,用律动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课一年级下册《小蚂蚁》时,学习完歌曲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歌曲创编律动,要求根据歌词的内容进行创编,表现出小蚂蚁的形象。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创编,有的学生一边想一边动了起来,于是我就让所有学生一边唱一边表演,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二、通过为歌曲伴奏培养实践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打击乐器这一辅助器材,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歌曲的情绪和强弱规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欣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在学生学唱歌曲后,我播放了有管弦乐队演奏的《义勇军进行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打击乐器,如大擦、小擦、大军鼓、三角铁、小军号等,并把不同的打击乐器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学生经过讨论后,确定了伴奏的谱子并积极表演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通过情景表演培养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并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活动《郊游》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画,说一说人们在做什么,并把图中的情景表演出来。之后,播放《郊游》的音乐,让学生表演春天里学生们去郊游的情景。有的学生表演放风筝,有的表演捉迷藏,有的表演划船等,一幅生动的郊游场景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这些有趣的音乐活动,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歌曲的速度与节奏,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四、通过民族歌曲培养实践能力

民族歌曲旋律优美,深受学生喜爱。我在音乐教学时抓住这一特点并结合教材的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幸福花儿开心上》时,我用图片、文字介绍了柯尔克孜族风土人情和柯尔克孜族族人喜欢的乐器,在学唱完歌曲之后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柯尔克孜族的舞蹈视频。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学跳起来,在我的带动下,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形成了欢腾的载歌载舞场面。

总之,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快乐地翱翔。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教学;探究性学习

“空间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物体的空间、形式关系及位移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与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发现与获取几何知识,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1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依据

(1)小学几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几何学习中图形的性质、定理等经研究得来,教师能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学习几何知识,认识空间与图形之中的性质和规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等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2)小学几何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几何主要包括认识方向和位置、认识简单的几何形体、测量图形、图形的基本变换、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等内容,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实践探究的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探究中学习。例如,在研究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时候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再推算出圆柱体表面积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

(3)小学几何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小学生爱玩好动,喜欢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小学几何的内容主要是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将几何学习赋予一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拓印等方式来制作蝴蝶、猫、树叶等漂亮美观的轴对称图形,在趣味性的学习中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大胆提出猜想。探究性学习的起源就是对一定问题的质疑和猜想,让学生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激发其内在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地提出猜想,再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来验证所提出的猜想和推断。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让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猜想,通过不断地反思、修改,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切、拼贴变化为长方形,得出计算公式。

(2)学习类比迁移。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仅限于识记和理解,不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教师要教给学生类比迁移的方法,将同类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总结,从而触类旁通,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完善知识体系在学生大脑中的自我建构。如在五年级下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类比迁移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鼓励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和聚合思维相对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在小学几何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思考,探究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道需要进行发散性思考的习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细铁丝弯成怎样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学生通过猜想、尝试,得出同样周长的长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的结论。

(4)启发逻辑推理。探究性学了动手操作之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在图形概念和性质的提出、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把握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描述相关的概念,总结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梯形、棱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从属关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图形性质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小学几何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智锋.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2(5).

第4篇

一、主要任务

1、解读、试用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按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作评价,提出修改、完善数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2、通读、试教和评价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通读并把握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体系,将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质”;通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用,验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探索总结使用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教法,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其应体现的基础性、整体性、均衡性、前瞻性作出评价,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试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修订、完善建议。

3、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验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与使用新教材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探索研究对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在小学数学课程实验的同时,加强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研究,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并逐步形成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5、总结整理一年来本人在课程改革中好的经验、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推广符合课改精神,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2、公开教学,上好实践课,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4、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活动。

第5篇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 教学 目标

二, 重点、难点 已混点

三,教 学准备 六、课 时安排 七、方 式、手 段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 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 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 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 分) 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读音重点:卢

纶 没 棱 词义重点:草惊风 夜引弓 平明 白羽等 (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 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 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 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 深入探讨,挖掘主题。( 。(10 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 分)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 诗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 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 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 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10 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 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 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 分)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 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 齐读《塞下曲》! 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5 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 分)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 6 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 5 首古诗中,还有第 3 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 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 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 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 计

《塞下曲》 唐代诗人 卢纶 汉代飞将军 李广

达标测 试

27 古诗二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将军(jiāng jiàng)平明寻(xún sún)白羽 没(méi mò)在石棱中

第6篇

活动上,xx老师首先宣布了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及要求。

一、送课下乡活动

3月份,由x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4月份,由李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其间,还会有x市送课下乡到县直第三小学,是有关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届时再安排听课学习。

二、读书交流活动

今天给每人发一本教育书籍《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和一本教学专刊《小学语文教师》,尽快读完,可以在书上圈点批注。将在5月下旬和6月份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人都得参加,并写好交流汇报材料,在总结和交流中对读书内容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制作课件,每人的读书交流时间30分钟左右。

三、有关课题的立项

到时候由xx老师给大家讲研究课题的选题范围及立项表格要求等等诸方面的细节问题。

四、坚持写教学反思

依然像上一期那样,坚持写教学反思或学习心得,并以电子稿定期发送到教研室邮箱里。

宣布完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紧接着由xx、xx、xx三位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是为这个月的送课下乡做好充分的准备。

xx老师说的是六年级下册的课文《一夜的工作》。他的设计从课题的导入,听《你就是这样的人》,为整个课堂铺垫了情感基调,做到课伊始,情已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通过“读”“品”“悟”,仿佛穿越了时空,由远而近向我们走来,他那高大的形象,在这样的品读感悟中,越来越清晰,我们对总理的情也越来越浓,此时,再播放总理逝世时候的纪录片和《你是这样的人》,让那种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到升华。

xx老师说的是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检阅》。她的课堂一向是我向往和追求的,扎实、高效,又朴素真实,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朱老师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孩子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还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孩子听、说、读、写的训练,都能一一地落实到位,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学到本领。

xx老师说的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文段并不长,却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本“写了什么”并不是难点,孩子都能理解,而“怎么写的”应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重在突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可以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第7篇

关键词:衔接;小学和初中;生物教学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物教材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让人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产生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生物教学没有学好,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不会有影响。其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小学生物教学之间还是有很多联系的。有很多小学生物教学知识都可以用在初中教学活动的情景创设中,为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对新知识的过渡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所学的动物的繁殖活动,就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的情境创设部分。小学六年级中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七年级中的物种多样性的情景部分的设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像放电影似的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有些初中生物练习中,也有涉及到小学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学教材,对初中的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进入初中时,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等。

由于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知识上又难以掌握、生活上也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是学习的佼佼者,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例如,陈群乐(化名)同学,现就读于七年级,他原先在我们学校就读小学时,科学这门学科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生物学习中,他经常会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与同龄的同学们比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进入初中后,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这些客观的“突变”,特别是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果成绩是一落千丈,现在都成了老师担忧的学困生了。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前两年升入初中的陆海东同学,现就读九年级,也因中小学生物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交流不如小学多,导致他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上父母长期居住国外,亲情也没有及时得到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由此变得寡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而最终初中的生物成绩远不如以前。因此,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生物教师,在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提前对每个学生的小学生物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做好教学上的过渡与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心。在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学生因客观的“突变”,生物学习吃力跟不上时,大多数的学生此时是焦虑,缺乏自信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2)了解清楚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找到生物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如,是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与之不适应等,最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的问题。(3)做好坚持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进步,我们在心理上就松懈了,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结果学生跟不上我们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要求。(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扮演好学习的合作者。课后也多找机会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生物产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生物课程被误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是在直观观察活动中获得。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观察探究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总结能力都不强。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的知识也是记忆思维较多,在学习上以被动接受的居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以理解和自主探索为主了,归纳与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时地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适应,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安排学生对蚕的一生经过的各个阶段进行观察活动,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来学习蚕的生命周期。进入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生长周期时,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相应地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师有意识的先放慢教学的进度,以后再慢慢加快;也可以用一些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将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缓缓地渗透,以便做好中小学学生认知特征与中小学生物教学相适应的顺利过渡。

三、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在参加每次县里举办的学科培训会上,总是听到有很多非科学专业的老师在底下交流,关于中小学科学怎样教和自身的一些教学上的困惑等问题。从这些交流的内容中,我也和我学校的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真的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我校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有五位,其中只有一位是小学科学专业的教师,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还是音体美教师临时来顶课的,这样就造成中小学科学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教材体系的特点;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高,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科学教师队伍中的这种非专业情形,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乃至整个科学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物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物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物教材,以便自己加强学习。吃透中小学的生物教材,使自己对教材体系的特点真正地做到了解。(2)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中小学生物的衔接。(3)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生物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初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小学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小学实验基础,做好衔接。(4)在中小学生物衔接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的课前预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初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和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记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做生物作业与及时订正作业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作业,教师批改后要及时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也要做好“二次批改”的检查,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做好准备。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高效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追求的目标,希望中小学生物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基础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但是,因为教师们对教育理念改革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差异。我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过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而忽略教学细节,甚至还夹杂着一些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一、阅读细节的整合

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会极大地唤醒学生的读书意识,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此,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课堂教学为例。

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品味,找出作者的好词佳句。有的学生找出“饱胀”“翩翩起舞”“大圆盘”“清香”等字词。这样,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从阅读的视角用心发掘、体会这些精美词句,从而真正地实现“学习阅读”,而非传统的“阅读学习”。但我发现,很少有学生会指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是一个极为准确传神的字。于是,我问学生:如果将“冒”字换掉,你们打算用哪些字呢?学生说可以用“长”“钻”“顶”“探”等字,他们同时给出了更换的理由。此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欲望,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与此同时,我再将“冒”字加以延伸:白荷花冒出来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晒太阳”“开花”“结果”“呼吸新鲜空气”等。在尽情表达之余,学生也得到了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阅读环节进行细节的整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互动细节的把握

对刚刚上小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无限的好奇心,如何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他们的好奇心与模仿力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呢?我就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来完成与学生的互动。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板书“喝水”“口渴”两个词。随后,我拿出准备好的装有一半水的广口瓶、小石子和一个用硬纸板做的乌鸦。然后,我请学生回答口渴的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同时,我让学生上前实践、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随着投放到瓶子中的石子的增多,瓶内的水渐渐升高。我适时提出:“你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多动脑筋,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同时,我还指出“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喝”要用“嘴”(口),而“渴”则是出了很多汗,感觉口很干。在课堂互动中,学生既满足了好奇心,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主体细节的把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主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我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其主观努力与能动作用发挥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服务性的,要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就必须从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细节入手。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往往将自己定位为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的课堂教学前,我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在A4纸上画上月亮和云彩,用复印机复印后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流利朗读课文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将自己对月亮和云彩的理解画在纸上,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再在月亮和云彩的四周加上自己想要添加的景物。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能力积极绘画。随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绘画作品的创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逐一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意识激发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一举多得。

第9篇

要] 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中,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着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内容零乱、结构松散、系统性欠佳等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编排;问题;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秉持新课程理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新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新教材在编写的指导理念及内容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教材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称为“双基”. “双基”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对于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工作能力是必要的.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课程改革,传统的“双基”都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必须加以保留的. 基础教育只有以“双基”为中心组成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长期以来,注重“双基”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大优点.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规则等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 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概念、规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开展计算和推理,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形成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者加涅(Robert M.Gagne)将概念、规则看成是智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提出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由概念学习上升到规则学习的层次关系,这是有道理的. 尽管近年来有学者把“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但“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新的理论都不能颠覆“双基”的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界对数学新教材忽视“双基”的质疑声不断. 笔者结合使用新教材的切身体验及与一线教师访谈后,认为对新教材的质疑绝不是无稽之谈.

(一)教材中数学概念表述不严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一定阶段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和出发点.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

概念的清晰表述要借助于严谨规范的定义.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概念的掌握要建立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之上. 但新教材多处对数学概念没有下定义,只是给出了概念的一些正反例证,让学生“感觉”概念的内涵. 教材呈现数学概念时多采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描述,如“像这样的……,叫做……”. 现举相关例子如下:

1. 三年级下册中对“小数”的解释是:“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 四年级上册中对“射线”的解释是:“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3. 五年级下册出现的“因数”“倍数”“带分数”“最简分数”“众数”等概念都没有作出具体定义,仅列举了一些相关例子.

数学概念缺乏严谨规范的定义表述,而只是形象化地描述,这样的描述未涉及概念内在的逻辑属性,仅停留于肤浅的表面认识,难以深入透彻,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感. 定义的缺失难以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半生不熟的模糊状态,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概念缺乏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会严重影响后续对概念的运用.

(二)教材中重要规则不醒目,重点内容不突出

规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或提出的科学原理和定律等,这些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叫“规则”. 规则学习也称命题学习. “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较高层次的学习,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形成都要以熟练掌握规则为前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都是对规则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因此,规则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材,篇幅中的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重要内容的呈现一定要明了、清晰、醒目. 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但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呈现不醒目,重要结论、规则没有以黑体字或其他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次要信息和关键信息区分不明显,结构松散、内容凌乱. 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也对教师和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和整理知识造成不便. 现就相关问题举例如下.

1.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节,页尾方框中的内容就是四则运算的重要规则,但由于其出现位置和字体在整个篇幅中不够醒目,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节,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步骤和规则不够系统详细,只是几句简单的问答.

此外,教材中还有多处存在类似问题. 五年级下册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分母通分”介绍不够详实,例题演示过于简单. 六年级上册中分数除法的过程和规则不清楚,等等. 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教材中重点内容不突出,篇幅花哨凌乱,例题的演示、讲解不够透彻,使得学生学完书本后犹如过眼烟云,难以留下实质性的东西.

(三)教材内容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通过验证而形成的科学结论. 就数学课而言,主要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关注数学结论. 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从例子到规则”的原则,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由过程导出结论. 但教材中多处为开放式结尾,过程翔实而结论不明确或根本没有形成结论. 现列举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1.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自己得出读大数的方法,却并没有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一节的内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真正能够掌握大数读法的学生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能掌握读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和方法.

2. 四年级上册中“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怎样进行计算,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此外,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及“角的度量”等内容也都是只有过程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步骤等结论.

教材中结论缺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访谈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新教材注重理解与应用,却淡化了对基本结论的掌握,特别是忽视了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 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要总结出结论并要求学生抄写下来. 但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受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总结出的结论良莠不齐,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难以完成这一任务,也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拿着过去的教材把定理和定义补齐”的现象;二是教材篇幅小,无足够空间誊写教师的“圣谕”,抄在笔记本上则容易丢失;三是低年级学生受书写能力限制,无法完成抄写任务.

新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后得出结论,从中可以窥探出发现法教学的影子. 发现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发现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过程而去“发现”,最终目的还是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发现而获得的结论. “要使学生打好“双基”,必须既重视教学的过程也重视教学的结果,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因此,为了便于教学,教材非常有必要把重要结论整理在书中

此外,发现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考虑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教师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 新教材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不适应性更为明显.

教材内容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新教材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将同一个问题分散在不同年级学习,致使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全面、深入透彻. 总体上看,教材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一)内容衔接有断层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中始终没有交待小数的读法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但在随后的练习题中却出现了“读出小数”和“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题,例题与练习题难度不匹配,例题肤浅、难度小,课后练习题却难度大. 又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节中,始终没有介绍什么是“圆”,却直接引出了“圆心”“半径”等圆的相关概念;四年级上册练习十二第8题突然冒出“对称”概念,但前面并没有与“对称”相关的知识做铺垫,而较为系统的“对称”知识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 教材知识衔接之间存在断层,内容跌宕不平,加大了学习难度.

(二)知识系统性欠佳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过于肤浅,直到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中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最好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下册出现了统计和数据分析,但没有继续引出统计图的画法;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一节引出了“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但却始终没有交代什么是“直角”. 同样,对于“周角”也只画出了图例,却没有进一步解释周角,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这样就使得教材内容零散,系统性不强.

(三)练习题目设计不严谨

三年级下册第35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前提为“一间教室大的草坪,1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问“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这个题目设计明显不严谨,问题应改为“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1天用?”否则无法计算.

对改进教材内容编排的几点

建议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自主加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数学教学专家. 这种理想化的设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我国大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由于水平所限,难以胜任“用教材”这一使命. 因此教材内容编排应尽量做到具体化、细致化和可操作化. 这样既可以为教师教学带来方便,也可方便学生自学. 成功的教材编写应该在没有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内容,但新教材中的定义、规则、结论不详,内容零散,不利于自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1989年颁布的NCTM(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数学课程标准》由于不重视基础训练而遭到众多批评. 2005年,一些数学家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中包括:(1)数学需要使用有关精确定义的对象及概念进行小心推理. (2)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整数运算的法则,这些基本算法是数学的主要智慧结晶之一. 这些共识促使NCTM《数学课程标准》做了修改和补充. 2006年,NCTM的《数学课程焦点》力求在保持创造、发展的同时,强调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新《标准》中重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相信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不久也将提上日程. 在此,建议教材作如下改进:

(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凸显基础知识的地位

1. 教材对数学概念表述要严谨规范

建议教材对数学概念做形象化描述后再做出严谨规范的定义,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 教材内容要重点突出

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结论等应以强调的方式呈现,如统一用醒目的黑体字或单独在特殊位置呈现等,使教材内容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 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3. 教材内容应使“过程”与“结论”并重

教材应在注重“探索”“发现”的同时注重“结论”的归纳与整理,既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又要注重掌握通过发现后获得的结论.

以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节中“大数的读法”为例,大数的读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要掌握大数的读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可以将大数的读法和程序归纳如下:① 标出数位;② 分出数级;③ 读出数字.

再以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节为例:可以把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骤归纳为:①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②选定量角器的一边,使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③从量角器选定的一边出发,从0刻度数起,角的另一边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总结整理出发现后获得的具体结论,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会有章可循,结合练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智慧技能的形成.

4. 教材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建议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标题醒目、主题明确;篇幅整齐,内容清晰;逻辑严密、系统性强.

第10篇

【关键词】简单性处理 七年级数学

一、如何创造数学

1.创造几何。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我就让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丰富图形,有著名的建筑物,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也有简单的立方体、圆柱体等图形,让他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图形更简单的表示在纸上,从而引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归纳它们的共同点,得出更简单的点、线、面等几何术语,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创造出几何。

2.创造数。小学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已经不够用了,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中,我们就需要引进有理数。在引导学生如何创造负数、有理数时,我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的不够用,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创造他们认为可行的负数的表示方法。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最终达成一致的负数表示方法。创造了负数后,引出有理数的概念。这种创造性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负数就是他们创造的。那么创造的数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就必须引入数轴和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他们创造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与小学学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会创造数、应用数,知道创造过程标准应用的重要性。

3.创造代数。我们所有的数要一一写出觉得很费事,有没有更简单的处理办法?学生在创造了有理数后,尝试到创造数的快乐,那么对于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表示数自然而然就有了创造字母来代替很多数的欲望。引入代数式概念后探究代数式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何不同,得出合并同类项等规律。

4.创造可能性。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玩福利彩票,玩转盘游戏。大家都相信那是运气,用什么数学来描述这种运气呢?这些运气有没有一定的规律?能否通过某种方法来创造这种可能性呢?我在教学中先通过了大量的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切切实实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创造可能性,发现可能性的规律。

二、如何选择数学

1.选择几何。我们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总结出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有关概念;七年级数学下册第2章《平行线与相交线》,让学生探究平行线的特点。这实质上是选择了欧式几何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比较非欧式几何与欧式几何的不同,让学生选择学习目前生活中用处最大的欧式几何。

2.选择数。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与通常的数比较,选择科学记数法、统计图等方式更直观、形象的表示数,让学生明白数来源于生活。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选择对我们有用的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明白数在生活中够用就可以了。

3.选择代数。代数在数的世界里意义是非凡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就是通过选择代数来表示生活中具有等量关系的式子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入解方程概念。让学生发现选择代数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是相当管用的。继续研究字母表示数。

4.选择概率。可能性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描述?7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概率》引入概率概念,并简单的探究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特点。

三、如何应用数学

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采取创造数学,选择更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大大推动了人类进步。数学的简单性处理在物理中得到大量应用,这种简单的思考方式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仅从几方面举例简单性处理在七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1.应用几何。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三角形》平行线选择欧式几何的应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研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称美。

2.应用数。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课题制作“人口图”,统计图的选择,各种表格的应用,就是为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描述生活中的数。

3.应用代数。解方程能够大量简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于是继续研究。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两个表示数的字母的关系。探究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为今后学习物理、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概率。初中七年级数学没有学习概率的进一步应用。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概率却很多,要让他们明白不要相信运气,运气中有数学。要戒赌,德育思想贯穿数学教学。

第11篇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在当今社会,口语交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发展,因此,应从小就开始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开始,因此,要重点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把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渗透作为重点,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当前的小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作者通过长期的调查,总结了以下几点及其原因。

1.小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语言表达不完整和不连贯,他们在表达时,往往是一段一段进行叙述,甚至一会说一个字,或者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完全没有关系,转换非常大。

另一种问题是由于性格或环境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往往在说话时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有时都不敢说话。

还有一种就是有些学生的表达不规范,在说话的时候,为了能够得到足够的思考时间,往往会带一些口头禅,这些口语的出现破坏了表达的规范性。

2.小学生口语交际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家庭中亲人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形成了懒惰的习惯,有的甚至形成了命令式或者耍赖式的口吻。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因此,对于喜爱孙子或者外孙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心头肉,往往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对于孩子的要求和胡搅蛮缠,不是顺从他们就是通过暴力解决,时间久了,就会造成孩子不爱说话,出现说话语气不正确的现象。

其次,由于长辈对其过于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说一些吃饭饭、喝水水等孩子气的话,表达对孩子的喜欢,然而,长辈的语言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对孩子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往往会影响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再次,就是家庭不和谐和单亲家庭中,孩子往往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不爱说话。另外,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只是关注教学任务,往往会造成学习差的学生无法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一直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注重语言的积累,帮助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平时能够畅所欲言的学生,在教师的课堂上往往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现象主要是学生脑中的词汇量太少,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言的积累。

晨读是一天中头脑最清醒的时候,这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诗词和优秀的文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语言素材,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晨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重要延续,将晨读合理的利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

晨读课不仅可以是自己读书,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演讲,在演讲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的演讲,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他们在公共场所说话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素材搜集和整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2.加强口语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分层。为了使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可以进行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做到要点明确,使学生能明白。像苏版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口语交际训练中,是关于学生春游的建议,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像首先、其次、再次这些顺序词的使用,以及一些逻辑性的口语的使用。

在进行专项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过程是结果产生的前提,只有抓住了过程,才能保证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在进行口语教学中,要遵循合理的教学顺序。像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有一个“学会商量”的口语交际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来进行学习:小红有一个铅笔盒,但是她又喜欢上了一个新的,她的铅笔盒是前几天才买的,因此,妈妈不同意给她买,这样,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在看完视频后,让学生开始进行讨论。

3.关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因此,要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交际环境,同时,营造一个融洽的交际氛围,使学生产生相互交流的愿望,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角色的添加等手段,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像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放飞蜻蜓》一文中,关于蜻蜓的介绍内容过于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来改变教学方法,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学习负担。

三、总结

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上述所说的方法只是作者长期实践得到的一些可行的方法,然而,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进行探索,不断发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卢玉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师道・教研,2014,(6):132.

[2]王翠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156.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视觉图像,语言提示,形体动作,综合记忆

音乐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途径,但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进行素质教育呢?我认为,设法使学生准确理解音乐形象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归纳为以下四种方法,供同仁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参考。

一、视觉图像法

视觉图像法就是以图片、颜色、图解等方法使音乐成为可视的形象。欣赏课是让学生通过听来接受知识、信息,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如果将听到的音乐用看到的图片来表现,让学生通过视觉接受信息,分担部分听觉任务,听觉系统就可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缓解疲劳,提教学效率,如:欣赏教材六年制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七单元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听觉并举,我利用了录像,在学生欣赏时,我一股脑地播放录像,电视上出现了一个晴朗的早晨,苗族山寨的农舍顶上冒出了袅袅的炊烟,树林里的小鸟从窝里探出了小脑袋……学生从画面上看到了苗岭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再通过让学生涂颜色(红黄绿等)的方法把自己体会到的情绪表现出来,如绿色表示悠静,黄色表示舒畅如柔和,红色表示欢快的情感等。把听觉获得的信息通过可视的颜色来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后让小朋友根据欣赏的内容作一幅想象画,画的主题在表现歌曲的基本情绪和内容,学生可一边画一边反复听音乐。

以上围绕一首欣赏曲,通过让同学们看、涂、画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语言提示法

在欣赏乐曲的关键处是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可在乐曲开始前或欣赏的中间,也可在乐曲结尾处,可根据不同的乐曲采用这几种方法。如在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制小学音乐试用课本第八册第六课乐曲《瑶族舞曲》时,可以在开始前用几句精炼的朗诵词来对乐曲作基本情绪的介绍:鼓咚咚敲、木叶声声叫。瑶寨喜庆丰收年,乐陶陶。话音一落,音乐立即开始。

在欣赏教学的过程加以富有创设情境的语言,会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下册《鸭子拌嘴》时,可在初听音乐时边听音乐边作解说:晨,大鸭子和小鸭子扑扇着翅膀先后走出舍门来到池塘,水打闹,拌嘴饶舌,然后又小心满意是地摇摇摆摆走回鸭舍的生动情景。在欣赏结束时用概括性的语言对乐曲内容对乐曲内容进行总结。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玩具进行曲》学生复听完全曲之后,用几句富有诗意的话作为语言提示:同学们听完乐曲之后,在我们脑海中是否出现了一幅这样的景象:深夜,孩子们进入梦乡,随着玩具箱子里响起的轻轻的军号声,灵巧可爱的玩具精神抖擞地从箱子里列队走出来,调皮的玩具兵随着乐曲欢跳起舞,天快亮了,玩具兵司令一声令下,玩具兵们争先恐后地爬入箱子,转眼间,一切都销声匿迹。

三、形体动作法

形体动作法可用身体(包括站立、行走、蹦跳等)来表现听觉体验。在欣赏音乐时让学生借助身体的动作表现乐曲中音乐形象,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下册乐曲《猴王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狮王”行走,把“狮王”的吼声学一学,让学生都来积极参与,从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又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音乐《我是人民小骑兵》,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进行,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动作表现乐曲情绪的变化,一开始用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特色的动作塑造小骑兵威武活泼,扬鞭催马在草原上巡逻的形象,再用优美抒展的形体表现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抒发对草原的热爱,接着用刚强有力的动作描绘小骑兵顶风冒雨同大自然搏斗的情景,表现出英雄的气概,最后再用扬鞭催马的动作表现气氛的热烈欢快。这些都对学生理解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综合记忆法

综合记忆法就是以音乐欣赏为中心把多门学科内容融洽进去,协助搞好欣赏教学,使学生不但能提高音乐修养,同时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能力。

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渴望春天》时,先把诗歌《春晓》与音乐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朗读诗歌、理解诗意的同时熟悉乐曲,接着联系自然课学到的有关知识编成律动:播种、插秧、收割等动作编成律动,最后结合手工课的教学内容,用各种树叶树本制作为我们报春的布谷鸟或蝴蝶等动物造型,这样将语文、自然、律动、手工各科教学合为一体,使学生在读、做、唱、跳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力,也丰富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管惠璇.以学生音乐能力整体发展为目标 改进音乐欣赏教学[J].科教文汇,2010(7).

[2]高职音乐欣赏教学刍议[OL].互联网-学科教育论文-项目管理-道客巴巴.

[3]吴柯蓉.有效重复: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5).

[4]柯达伊教学法[OL].互联网.

[5]彭小芬.浅析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7).

[6]束燕.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J].文理导航,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