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人才工作计划

乡镇人才工作计划

时间:2022-02-22 02:48:58

乡镇人才工作计划

第1篇

2001~2009年,他在省住建厅领导下,紧密结合省政府的各项部署,抓住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大项目落地护航

谈到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些年工作重点时,张晓艳院长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住建厅的工作重点,做好全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研究规划,围绕《城乡规划法》的进一步实施,为全省提供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支撑和保障。近期,我们按照省政府的要求,认真研究,科学地做好‘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完成全省的各项规划任务。同时我们要继续做好林业、煤矿棚户区改造、城市廉租房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和村镇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工作,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全省服好务。”

为政府当好参谋一直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核心工作。

为了给政府当好参谋,为大项目落地护航,张晓艳院长特别注重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狠抓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组织中层骨干设计人员到发达地区先进单位调研学习,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机制;请国内、省内专家讲课,评审规划院的设计成果以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与省内外、国际设计单位合作,先后与北京中国城市规划院,上海德国ECS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大连、中山、东莞规划院,上海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地理研究所等单位交流、合作,不仅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习了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保障政府大项目落地的护航能力。

不仅在能力上,在实践中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是将保大项目落地落到了实处。如在“五路安居”工程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他们对“吉林省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组织院内相关人员认真领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组成专家队伍,先后赴松原市进行现场勘察,详细调查了解情况,回来后又组织人员进一步参与松原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实施方案的研究,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报告编制的过程中,院里多次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交流和修整,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2009年,研究院还承担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蛟河市国家试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以及敦化、临江等市(县)城镇规划10项;承担农安县杨树林乡东白村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榆树等省级试点村规划21项。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取得的成绩,为他们赢得了多项荣誉。2001~2007年共16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建设厅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其中2002~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2001~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所被团中央、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三设计所被吉林省直属机关团工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等8项荣誉称号;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四设计所被团省委授予“全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人才工程常抓不懈,五路安居工程显神威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规划设计单位,其技术含量要求很高,对人才的渴望是张晓艳院长梦寐以求的事情。“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张晓艳院长如是说,她深知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人才保障这个道理。

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实现“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目标,必须吸引人才、保护人才、培养人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重点专业、优势学科合理配置为先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人才能力发挥和留住人才的绿色通道,使重点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安心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全院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得以稳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张晓艳院长用真心、用事业想方设法留住人才。首先,在生活中多关心、多理解、多呵护,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在感情上把他们留住;其次,在工作中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适合自身的岗位和职位,用事业留住人才;第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让有能力、贡献大的员工得到他们应得到的报酬,用合理完善的制度把人才留住。研究院不断改革人才创新机制,员工队伍不断壮大,同时,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几年来,先后有7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考察与调研,参加国内培训达150多人次,外部拔尖人才每年都在引进,而且人才涌进势头逐年向好。

为了储备人才,更好地打造人才梯队,张晓艳院长经常亲自带队到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选拔优秀人才,其中不乏规划、建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有能力、专业对口的中专生也成了她的选择。一经选中,张晓艳院长实行双向选择原则,要求被选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到本院实地考察,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在本院工作,其往返路费全部由院里承担。

完善的人才机制也给研究院带来了高额的回报。院里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以科技进步创同行业一流”的办院宗旨,积极组建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科研设计队伍,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先后打开广东、辽宁、内蒙、、四川、上海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规划设计市场,完成了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3000余项,获得省、部级各等级优秀设计90余项;工程设计百余项,其中有大中型的小区住宅设计、工业项目、公建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2006年,吉林省突出围绕解决住房难题,先后实施了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农村泥草房和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廉租房建设等“五路安居”工程。截至2008年底,已有上百万户困难群众、城市居民住上了新房或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包括55万户城市居民住进了新房,9.62万户煤矿棚户区居民和18.8万户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为23万户城市低保住房困难的家庭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国有重点林业局开工建设了30万平方米回迁房。

2006年4月至6月,张晓艳院长带队往返于长春与白城之间,积极地为白城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调研辛勤工作。2006年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同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吉林省开发银行就吉林省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前期工作多次沟通,在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有效督促和积极参与下,吉林省开发银行于2006年8月批准50亿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随后,张晓艳院长组织各专家对全省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承担了吉林省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设计500余项。同时,研究院还参加了延边州、长白山管委会、白山市、辽源市、通化市等地区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对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和棚户小区规划过程中,受到省政府及各市级政府的称赞。

2009年,研究院承接总体规划10项、村镇体系规划6项、“百镇”规划32项、专项规划8项、详细规划9项,林业棚户区住房设计8项(总建筑面积80万m2)、煤矿棚户区住房设计9项(总建筑面积近100万m2)、单体建筑设计23项、市政工程10余项、可行性研究报告4项,还圆满地完成了四川黑水县高中、雁江中学、福利院建设工程施工图及现场服务任务。

新农村建设屡建奇功,百镇工程再传捷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研究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几年,他们先后承担了农安杨树林乡东百村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榆树村等省级试点村镇规划21项,组织设计人员认真细致分析当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要求贯穿到每个设计项目之中,同时,他们还承担了公主岭、伊通、辉南、乾安等市(县)级工作集中区规划22项。

2009年11月,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暨启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动员大会在辽源市召开。会议明确,吉林省将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到2012年,示范村基本完成阶段建设任务,村集体经济稳定在10万元以上,农村人均纯收达到7500元,年均递增12%以上,使这些示范村成为连接城乡、辐射周边、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年均递增10%以上。

吉林省原省长韩长赋强调,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划,以示范的千村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有计划地推进,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谋划培养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先行,有计划地推进”,这正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份内”工作,将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这些工程中有2/3的规划设计的重任落到了他们身上。谈到责任,张晓艳院长自信地表示:“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我们将唱主角,为这项工程布局好、规划好,形成特有的建设特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们一定让领导满意,让千万个村落的百姓满意。”

第2篇

一、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4·20”强烈地震灾后重建的部署和相关工作安排,我县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3年7月编制完成了《县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体系规划》(2013—2020)和《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13—2020),我县在体系规划和总规的科学指引下,确立了“一县两城、以城带乡、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将镇、镇同时作为县城,新增城区面积3.39平方公里,就地吸纳转移农业人口数1.5万人;确定了317个灾后重建项目,现正按照科学的规划进行实施,确保2014年4月20日前全面开工,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我县坚持“产城一体、两化互动”,以中心城市为主导,加快中心城区现代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镇原有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构筑农民就近就业、自主创业、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

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方面,确立了“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实现小康”的重建目标,结合全县新村安置点的同步推进工作,有序并顺利的进行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住房、产业集聚、城镇综合防灾体系、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恢复重建等建设,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会同规划院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具体的实施措施一是合理利用新增的城镇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城乡居民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避难场所和产业用地;二是加强重点发展节点、聚居点的重建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定期评估和分析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指标,健全重建规划效能监察机制。

二、工业园区规划管理情况

2012年1月,我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攀枝花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确立了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完善了园区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等内容。《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规划按照组团化、地域化、生态化的原则,将北部产居融合片区定义为我县的产业中心。工业园区由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会同重建委、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管理。园区内的建设项目选址、设计方案均需通过县规委会审查后方可实施,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厂房建设,从场平到竣工的各个环节都需接受县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

我县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并严格执行了市局关于行政权力下放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未出现规划管理权违规下放的情况。

三、城乡规委会的设置和运作情况

我县至成立了城乡规划委员会以来,共召开了39次会议,2012年以来,我县完善了《县城乡规划委员会章程》,由于人事变动,相应的调整了县规委会的组成人员,并适当的增加了公众代表的人数。每次召开规委会,均邀请了公众代表参与县规委会讨论并无记名投票决定方案是否通过,其后向大众进行公示,充分征求大众的意见和建议后,最终形成会议纪要。

四、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

“5·12”后,我县3镇6乡均编制完成了镇(乡)总体规划,镇和镇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4·20”震前,我县委托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县域新村总体规划》;震后,我县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泸州宏吉设计院编制了各乡镇的新村安置点和聚居点,共计29个,目前,各点正同步进行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办法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把相关重建政策与受灾群众意愿有机结合,解决好“要我建”与“我要建”的思想转变。

五、镇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

2011年1月,我局向各乡镇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抓紧落实承担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的机构、编制和人员及相关工作,并将各乡镇的落实情况汇总上报市局。在日常工作中,我局定期组织相关村镇管理人员学习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新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目前,各乡镇的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在新村聚居点等灾后重建工作中。

震后,泸州对口援建人员和我县特殊人才的引进,为各乡镇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六、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一)遇到的问题

执法办事意识不强,依法行政观念淡薄。个别乡镇在农房审批过程中,碍于情面,未会同县级相关职能部门会商、审批,便擅自批建,导致个别夹道建设等低水平建设情况的出现。

地域性差异,导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是虽已明文规定要求乡镇设置规划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个别乡镇缺乏规划管理人才,现有的人员也是兼职身份;二是个别乡镇对规划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配备的人员为村官等“三支一扶”人员,人员稳定性差,加之人才流失,新人接手后上手慢,导致管理无序。

第3篇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级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提升乡村级(以下简称“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指导全县乡镇形成一批乡村规划编制示范样本,以先行试点编制的示范村镇为基础,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应编尽编乡村规划,实现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三)加强试点示范

结合我县实际,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规划。2021年5月底前选择镇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选择7个产业发展试点村,6个乡镇振兴示范村。2021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乡镇、村规划编制需求摸排。2021年前完成13个试点村和1个试点乡镇的乡村规划编制初稿,力争12月底前完成审批;2022年,全面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规划编制工作;至2025年,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逐步推进编制余下村的村庄规划和乡镇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力争做到应编尽编。

(四)强化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机制,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按区域设置自然资源所,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2021年底前率先在已实施的镇和13个示范村所在镇先行各设置一名专职乡村规划师,所在村设置一名兼职乡村规划员。2023年底前,实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制定乡镇国土空间管理机构制度。202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或片区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制定完善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二是健全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2022年前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构建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初稿,完善审批、项目监督、验收等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前完成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的宣传及试落实工作。2025年确定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信息系统。

(五)把握规划重点

鼓励人才下乡,因地制宜编制规划,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科学避让自然灾害风险,推动乡村居民点适度集聚。

突出耕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安排专人落实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入库监管工作,2025年底前实现对全县13个乡镇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全覆盖动态监测。

三、保障措施

(六)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成立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规划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力量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规划设计中心,由分管规划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县自然资源局加强日常评估和监督检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新情况,及时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做好规划的动态完善。同时鼓励乡镇探索研究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实施村民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过程监督。

(七)多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建立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县级财政为主,通过纳入预算、财政奖补、整合上级有关资金等方式提供必要保障,支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规划编制费用。目前我县2021年镇国土空间规划和13个规划编制试点村费用约405万元,其中编制村庄规划费约25万元/村,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费80万元/镇(乡),如连片建设,经费可适当降低,预计剩余乡镇和村还需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二是培训学习费用,2025年前预计投入50万元规划培训费用,每年投入约10万元。

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51

1 引言

我国目前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聚集效应使得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城乡二元矛盾也表现得愈加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新时期的城镇发展战略将更注重实现城乡统筹和地区平衡发展,将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作为承载转移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重要地区,旨在建设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同时,强调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环境、文化特色等的有效保护。

因此,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城乡规划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畴与深度、研究方法等均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原属土建类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现状与专业教学显然落后于这种变化,以建筑学为基础建立的相对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中出现面临的一系列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学科有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一宏观背景的转变及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城市规划学调整为城乡规划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六个学科研究方向,学科与专业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城乡规划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2013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新一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层次、计划及教学方法、手段等都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建筑学专业大平台之上的,现行的培养方案是在2011年学分制改革背景下进行修订的版本,其知识体系设置涵盖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大部分。其中,专业教育包括学科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以建筑学类理论和设计课为主;三、四年级以城乡规划类专业课程为主,如城市规划原理(一、二、三)、城市规划设计(一、二、三)、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等;五年级以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主。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于物质形态设计,重视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等内容,设计训练类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的学时,学生接受的设计训练较多,因而具有较强的构思能力、设计技巧以及图面表达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对涉及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其它要素如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与分析方法则重视不够,难以支撑起对庞大而复杂的城镇体系的规划和研究。

现行的课程体系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对照后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中缺少与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地区文化传统与特色等有关的课程,难以满足专业教学广泛知识基础和完成实践项目的需求;其次,对部分工程技术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课时将相对较小,属于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走人工作实践时成为知识体系中的短板;第三,相关知识类课程仅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工程测量等,对《规范》中重点要求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等知识点涉及甚少,远不能满足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要求。

因此,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背景与专业教育教学要求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改革,调整并补充原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完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和目标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突出应用型大学培养本科人才的专业特色的要求。

3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针对新版《规范》和学分制改革的实行,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本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为探索城乡规划复合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3.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3.1.1 符合学科发展及专业评估的新要求

我专业建设一直是以建筑学大平台为基础来构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重视规划设计层面,即由建筑设计阶段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的各种规划设计培养,侧重于动手能力、设计表达的训练。

为适应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与时俱进。应该紧密结合《规范》,在满足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样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调整现行课程,增设有关村镇规划、城乡生态环境、城乡技术与信息以及城市开发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核心知识课程;同时,开设有关社会经济类、景观环境工程类、规划专题类等专业特色课程,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3.1.2 体现传统特色及专业地域性,适应地区需求

我校城乡规划课程教学并且一直致力于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注重发挥专业自身地域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地区特色和传统保护等,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北方地区城市规划设计特点等内容。旨在培养既能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又能承担急需规划人才的内蒙古地区中小城镇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鼓励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使其更符合专业培养与课程建设需要。

3.1.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之一。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构筑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后能尽快融人到规划实践中去。专业课程体系应设置多种方式和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

同时,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系统的复杂化,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训练创新的技能和手法,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新问题和新现象的创造性解决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3.1.4 城乡规划类课程向低年级渗透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以建筑类理论及设计课程为主,三、四年级开设城乡规划类课程。由于学科思维不同,狭隘而相对简单的建筑设计转变为广泛而复杂的规划设计时,学生在这一过渡时期往往表现迷茫。因此,适当压缩建筑设计类课程学时,逐步在低年级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理论及设计类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城乡规划专业思维,缩短适应学科思维转变的过渡期。

3.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3.2.1 增设学科基础课,加强薄弱环节,完善相关知识

首先,在学科基础环节中增设涉及村镇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旧城更新改造、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等知识点的课程;其次,针对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薄弱环节.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如基础设施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课程;第三,完善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课程,在专业特色环节增设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课程,以弥补建筑学平台课程体系在这些方面的不足,逐步建立起符合城乡规划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广泛的知识体系。

3.2.2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配合学生对外交流机会

课程设置中,针对某些常态化的重要专业竞赛,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期和教学内容进行配合。如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社会调研类和设计类作业竞赛、城乡规划学会组织的“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与其他高校共同举办的“联合毕业设计”等,将专业课程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开设时间进行调整,配合各类设计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有更多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其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3 以课程专题形式,将专业相关知识融人设计主线

在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主线的设计类课程中,穿插与设计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专题,以授课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中,加入《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城市人口与城市化预测方法》、《城市产业分析方法》等专题,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融人设计实践环节中。

4 结语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对现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逐步的重新梳理和优化整合,以期构建组成完整、联系紧密、功能明显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技能、敏锐的思辨能力、较强的协作能力的新一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满足专业培养为城乡建设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15):11-12.

【2】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第5篇

一、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乡镇党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是名存实亡。部分乡镇党校处境相当尴尬,在硬件方面,仅仅只有一块牌子,根本没有校舍、办公室、桌椅等实实在在能够表明存在的实物,更高层次的诸如教育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电子教学设备等就无从谈起了。在软件上,领导机构框架很多仅只存在于红头文件上,任命了校长、副校长等职务,但任命只是挂个名而已,做个摆设,并没有切实履行职责,不仅如此,在有的乡镇甚至因为干部的调整更换,最终导致形式上的存在也消失了;至于师资队伍、学校发展规划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另外,由于党校的现实生存状况,致使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在思想观念当中轻视党校,甚至不知道应该有党校的存在。

二是发展举步维艰。有的乡镇党校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诸如有领导机构、办公室、教师和课桌椅等,但是一切都属于从属的地位,可有可无。有了只是作个样子应付上级的检查,根本就没有打算在党校的发展上下功夫,没有也不会影响乡镇工作的大局,无关痛痒、不伤大雅。在这些乡镇,党委书记一般会兼任党校的校长,一名党委副书记会兼任党校副校长主抓工作,但是他们会借口乡镇工作繁杂,抓经济工作已经筋疲力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考虑党校的事情;党校的授课教师,需要时就临时在乡镇范围内抽调,在平时根本就不做教师选聘的工作;党校的教学活动场所,需要时就借用乡镇上的会议室,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党校的教室;党校的办公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时是党校的办公室,平时就是其他的办公室;在年终上级要报党校工作总结了,安排人员杜撰一些情况,虚虚实实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要谈党校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是发挥作用难。由于许多乡镇党校形同虚设,处境艰难,导致乡镇党校不能真正发挥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党委尤其是乡镇党委,对于乡镇党校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认识不够透彻,认为乡村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抓生产和抓收入的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进行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让党校进行系统的教育。二是乡镇党校发挥职能作用心有余而力不足。党校教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教育的一种,注定党校工作必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抓得不实不牢,很容易导致发育不健全,作用发挥困难的现象发生。一些乡镇把党校教育看得过于简单,搞短期行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需要时临时抽人拨资金搞一下突击,这样一来教育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三是乡镇党校的教学质量低下,作用有限。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乡镇党校配备专职教师的时机尚未成熟,仅仅依靠兼职或聘请的教师来教学,要办好办出特色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乡镇党校普遍存在水平业余、教学力量薄弱、培训环境差、学习收获少的情况。

二、认清形势,提高建设乡镇党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建党之初,党校就已经存在,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其地位和作用勿庸置疑,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校都为我们的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在人的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重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趁势发展,缩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人才的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人才培养上取得先机,在世纪之初党中央作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20*年党中央审时度势,又启动了更大一轮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相继出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明确指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我国对于人才的标准与别国有所区别,除了能力和才干之外,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姓”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而党校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在马列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水平和领导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成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备专业知识的党和国家合格的工作人员。因此,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党校工作只能更加重视,不能有任何忽视;只能大大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进一步提高建设党校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乡镇党校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校,同样肩负着教育培训乡镇和农村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不仅不能废弃,相反的要加倍的加强建设,突出其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抓住机遇,全面加强乡镇党校建设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勿庸赘言,党中央已启动了新的更大的一轮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乡镇党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顺势而谋,切实转变思想认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力争在5年的机遇期内使乡镇党校的面貌有一个全新的转变。

(一)转变思想,强化领导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必须尽快从忽视党校建设的观念中走出来,必须充分认识党校教育所具有的干部培养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牢固树立不重视党校教育和党校建设,是党不管党的突出表现的观念,从党执政兴国和长期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党校教育和党校建设的重要性,还乡镇党校本应有的地位。

可以从三方面强化对乡镇党校建设的领导。一是要把乡镇党校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本地区本乡镇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作出硬性的安排部署,总体上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乡镇党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由其兼任党校校长,要求当作一项政治任务,给其压力,促其出力。二是严格考核。把乡镇党校建设分解为领导机构、教学场所、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各个块,制定出各个块的详细考核制度,每半年考核一次,严格执行考核结果与乡镇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挂钩的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帮扶制度。乡镇党校是我国最低一级的党校,客观上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因此光靠乡镇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扶持。上级党委、政府应该将乡镇党校的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抓同落实。强化县级党校的业务指导职责,同时确定一个或几个县级单位结对帮扶一个乡镇,努力形成全县齐抓共建乡镇党校的局面。

(二)多措并举,全面加强硬软件建设

党校建设最大的一个软肋就是经费问题,解决了经费问题其他的建设就可以迎刃而解。在经费上可以采取“自主解决为主、外援为辅”的办法了筹集,总结起来就是“四个一点”,即上级补一点、乡镇财政挤一点、党员干部捐一点、挂钩帮扶单位给一点。当然结合目前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形势,可以借机在上级补一点上多下功夫,争取更多的支持。在硬件建设上,上级党委要参照国民教育学校具备的硬件设施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列出计划时间表督促乡镇党委抓落实。在软件建设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要清醒地认识到党校教育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轮训培训的主渠道,肩负着为党培养合格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重任;党校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党校教育是更高层次的铸造灵魂的教育。二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党校的教师一定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既要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人才,又要有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专家。可以从乡镇班子、中小学教师、站所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专家、专业部门、上级党校中挑选聘请,配全配强师资队伍。三是抓好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来统领乡镇党校的建设,可以起到系统、全面、规范、有序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发展的需要,尊重实际又高于实际,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使乡镇党校建设在规划的宏观指导下,按计划稳步推进。

第6篇

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共有83名选派干部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其中科技副市长1名,科技副乡镇长24名,专业技术人才58名。省、长春市下派18名,我市选派65名。目前,全市共开展科技培训234期,培训农民85000多人次;扶危助困253人次,捐款捐物价值136000多元;开发产业项目29个,协调资金2725万元,创建专业组织机构43个,项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责任单位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精心组织,切实做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基础工作

在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上,我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健全机构,加强项目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以常委组织部长和科技副市长为组长的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直选派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组成,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项目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以项目办牵头,选派部门和各乡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组建团队,为项目提供人才支持。我市严格按照省、市的要求,遵循规范的程序,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配齐配强科技服务团队成员。我们按照先由选派部门推荐,再由组织部门把关,最后常委会通过的程序,从我市市直机关后备干部当中择优选出15人,作为科技副乡镇长人选。又从涉农部门业务骨干当中选出50名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科技服务团队当中。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

3、实施对接,认真搞好项目动员。我市先后召开了科技副职对接大会和人才服务团队对接大会。在科技副职对接大会上,我市主要领导对“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做了精心部署和全面动员并提出了明确要求,选派单位和乡镇代表、长春市下派和我市下派乡镇科技副职代表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同时按照省、市要求,在专业技术人才到位之后,我们召开了人才服务团队对接大会,对人才服务团队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团队成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人才开展服务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

二、完善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顺利实施

为了加强项目管理,规范项目运行,我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做到了“三个到位”。

1、责任落实到位。制定下发了《市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人才服务团队的任务和责任,明确科技副市长在人才服务农村工作中负总责,科技副乡镇长肩负团队负责人的职责;要求人才办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落实好全市项目工作。明确了乡镇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在项目工作中的责任,要求乡镇切实把人才服务作为整体工作一部分,纳入重要日程;要求选派单位定期听取下派干部工作汇报,及时掌握项目工作进度,加强项目工作指导。建立了人人有责任,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真正将人才服务工作重视起来,并认真实施。

2、督查指导到位。成立了项目督查指导小组,由人才办负责牵头,成员由派出部门和派驻乡镇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督查指导。对全市24个科技服务团队进行不定期督查,保证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协调会,听取项目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们还编印了《市人才服务农村发展项目工作简报》,由专人负责,准确、及时地传达省、长春市及我市有关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定期刊发项目进展情况,反映项目动态,宣传项目成果,交流项目经验,督促人才服务整体向前推进。

3、评比考核到位。制定并下发了《市人才服务农业发展项目工作考评细则》,由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工作考评小组,每半年根据项目确定的工作任务,围绕开展科技服务,组织人员培训,发展农村产业,促进社会和谐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上报省、市项目办,并发给各派出单位和乡镇政府,把考核结果作为下派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作为乡局级领导班子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各方面力量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人才工作抓实、抓出成效。

三、强化措施,全力保证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取得实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派驻地、选派部门和服务团队“三位一体”服务功能,保证人才服务取得实效。

1、营造环境,为人才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为了搞好选派工作,各乡镇做好了后勤服务,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室,配置了全新的办公设备,提供了较好的食宿等生活条件。各乡镇对科技副职进行了分工,除负责科技工作之外,还根据选派部门优势另外分管一摊。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待遇上,各乡镇真正把科技副职作为班子成员,享受实职待遇。市人大及时履行任免程序,召开常委会正式任命了科技副市长,市委组织部下发了24名乡镇科技副职任免文件。市政府还根据个人能力及工作考虑,任命了省、市选派干部张凯楠、栾夙分别担任五棵树 开发区、环城工业集中区副主任,为下派干部开展工作搭建了平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在上半年,我们召开了项目经验交流会,会上太安乡、恩育乡、弓棚镇、先锋乡四个服务团队分别做了经验介绍,推动项目深入开展。在下半年,我们还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协会会员推荐情况调查,各服务团队共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达4500人,为成立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协会,发挥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提供人才保障打下了坚实基础。

2、科学谋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服务。组织团队深入基层,进行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对各乡镇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及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深入了解,把制定人才服务规划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实用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根据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把制定服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各乡镇重点工作调研,使人才服务规划制定与中心工作任务贴紧靠实。通过开展调研,共形成了25篇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八个一”活动,即每个服务团队要“提出一个科技兴乡的工作方案,包保一个养殖业或种植业大户,扶持一个乡镇民营企业,开展一次科技培训,转移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抓好一个项目,扶助一户困难家庭,与高校搞一次科技对接。”各服务团队按照“八个一”活动要求,结合乡镇实际制定了两年服务规划。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包保五棵树镇马凯等15个养殖业大户、大岭镇吴智等9个种植业大户,扶持秀水镇明侠菌业栽培服务中心等24个民营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万人,开展了与省市高校科技对接项目需求情况调查,全市共调查拟对接的科技项目33个,谋划了太安乡红太阳实用人才培训学校、八号镇劳务输出基地等36个项目。现在已经成型的项目有13个,其中弓棚镇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已投资500万元,建大棚50栋,高薪聘请了代永和韩凤两位农艺专家,成立了农业专家办公室,为弓棚镇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的延伸和可持续发展搭建了服务平台,辐射带动了全市棚膜经济的发展。太安乡绿谷河精洁米加工项目总投资840万元,年生产能力1吨,解决剩余劳动力40人,年产值4000万元。

3、加强联系,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此次下派干部选派部门共包括省、长春市和市47个单位,各下派乡镇与下派干部选派部门(来源:文秘站 )之间通过对接,相互联系和沟通,已经建立起了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有些省和长春市的部门已经多次来我市,与下派干部所在乡镇共同谋划发展,大部分乡镇党委也都及时到选派部门进行拜访,下派干部能够定期向派出部门汇报工作,赢得了选派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省教育厅下派到我市的科技副市长宋春辉同志,利用自己在教育厅工作过的优势,积极联络省内的高校,邀请高校的专家到讲课。春耕前期,特邀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秦贵信和张广仁教授来,讲授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蔬菜大棚栽培技术。同时,从高校聘请了8位经济、农业、科技等方面专家,组成市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团,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常性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并为的发展献计献策。经多方协调,为弓棚镇向省发改委争取一个50万元资金的以工代赈项目,用于扶持弓棚镇发展大棚蔬菜,帮助农民新发展大棚30余栋,直接经济收入达70多万元。他还亲自到水利部门协调,帮助育民乡争取到200多万元的水利维修项目。虽然不分管教育,始终关注着教育的发展,积极向教育厅为教育争取政策和资金。省教育厅科研处每年支持20万元科研经费,两年共40万元,用于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拨给市价值30万元的爱心图书;省教育厅机关党委积极联系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和学校,在图书、设备上大力支持教育;省教育厅拨给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市初高中学校的改、扩建工程。长春市园林局下派到先锋乡的科技副镇长张彦涛同志,从中为两家穿针引线,园林局一把手亲自带队到先锋乡调研街区绿化项目,并派专人帮助规划设计,无偿提供35万元的树苗和花草,为新农村建设献计 出力。长春市商务局为八号镇和山东肉葫芦加工出口企业牵线搭桥,拟签订100垧肉葫芦生产销售合同,并支持机关1万元现金。市委组织部下派的董同志为太安乡引进了840万元的精洁米加工项目,两年来,他从市直机关协调现金3万余元,为乡政府购置了微机等现代办公设备,上了宽带网,改善了办公条件。截止目前,派出部门支持项目共12个,计划总投资额达到1450万元。另外,在宋春辉副市长的积极努力和协调下,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力投资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建火力发电厂,预计一期投资80亿元。

我市“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个别乡镇党委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乡镇对选派工作有畏难情绪,存在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的思想,对服务团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不尽人意。各项制度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开展不是很得力,主要领导对选派工作情况掌握不够全面。

二是个别服务团队的项目开展迟缓。从全市的情况看,大部分服务团队都已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服务项目。但是个别团队工作滞后,对乡镇的情况摸不清,了解不透,工作力度不大,有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

三是服务团队的工作缺乏长效机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许多团队的服务项目限制在两年之内,局限在一些“短频快”的项目上,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长期项目相对较少,服务团队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些长期项目得不到延续,工作中难免有“虎头蛇尾”现象。

四是部分服务团队工作不够安心。随着第一阶段下派结束时间的临近,下派人员对自己的退路有顾虑,工作不安心,在乡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几点建议和意见:

1、要继续加强科技服务团队力量。

因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现在的科技服务团队工作还没能全面展开,因此在继续派出团队时,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同时加强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多给扶持政策,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多组织大型培训,力争做到乡乡有团队、村村有成员、屯屯有项目、户户有服务,全面开花,广收成果。

2、要认真搞好科技服务团队对接。

两年时间毕竟有限,对当前科技服务团队来说,工作环境日渐熟悉,工作规划,正在按计划进行,特别是有些科技服务项目,刚刚引进,科技服务团还要继续跟踪服务等,所以如果变更服务团成员,那就一定要搞好服务团的对接。一是明确任务,落实项目;二是根据需要,落实责任;三是科学发展,落实服务。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要准备召开与省市高校科技项目对接大会。每个科技服务团队已做好本地科技项目与高校对接的调查摸底工作,大部分乡镇选择了适合本地实际的科技项目,近期我们将与省市大专院校取得联系,论证项目可行性,开展项目洽谈,计划在近期召开对接大会,举行项目签约仪式。

二是要筹备召开农村实用人才协会成立大会。我们准备在今年6月末,召开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协会成立大会,进一步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调动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于人才、服务于科技、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推动全市“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深入开展。

三是要开展下派干部业务培训活动。各乡镇要在服务团队的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全面开展对服务团队的培训工作,要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下派干部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下派干部的政治理论和农村工作业务能力,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本领。

第7篇

摘要:以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内涵与意义为基点,论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需要遵循的原则,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佐证,系统阐述了学校在三产科技服务过程中所采取的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实践

作者简介:朱仁良,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13-03

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科技服务作为其重要组成要素,从不同程度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就高职院校来说,也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但因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或者行业性,使得“依托地方经济、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来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力服务支持,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意义

做好学校的三产科技服务,对促进高职院校这一特殊高校群体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的三产科技服务与产学研的融合之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集聚学校的优秀师资、硬件设备等资源投入到相应的科技服务中去,是保证每一项科技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可凭借其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既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中先进的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又可及时关注与把控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与调整,是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市场检验并以一定优势占据市场份额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二)有利于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三产科技服务既可以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相关优势专业领域、研究场所和人才队伍,发挥高职院校中这部分力量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提升学校在区域内或相关行业内的影响力,形成竞争优势;又可以有效地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并在教学中实施,这可提升学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力量,这又可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三)有利于拓宽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本

一般来说,“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关系网络”等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1]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个集聚广泛社会关系的网络,而三产又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必须又得有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充分发挥三产科技服务的桥梁作用,借助其便捷的市场通道、信息交流优势,不断增强学校与企业、同行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学校的社会资本。

二、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不仅成为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科技服务行业、高职院校自身的必然选择。

(一)适应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三产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既可能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又可能成为学校品牌特色的设计者与代言者。要承担好这些角色,必须要遵循适应性原则。[2]

1.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办的三产自然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即其所开展的服务、生产的产品等都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如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一直以自身的城乡规划为特色,以建设专业为发展重点,致力于本地的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为企业输送了众多城镇规划、建筑设计、设备专业等各类人才。

2.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依托行业发展,开设相关的三产,也是有效发挥其科技服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3]三产中涉及到的人员、设备、信息等都应与相应的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院在开展科技服务的过程中,紧密依托建设行业,每年为本市甚至是本省在这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与服务作用。

3.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三产的运行既是依托学校又是服务学校的载体。因此,在开展三产科技服务过程中,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适应,尽可能地将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用得着、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

(二)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亦即可行、实用、便于执行。于高职院校的三产而言,不管是承担的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创造,还是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服务工作,最终都要流向市场进行检验,学院三产积极秉承这一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城镇规划优势,积极参与全省各地区的村镇建设,编制的各项规划在城乡、村镇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适度超前原则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根据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三产科技服务要树立适度超前的意识,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运用等。[4]例如,建设行业中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直接面向消费群体的三产必须要及时、合理地加以运用,以较快的速度、较好的成效尽早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学院率先引入绿色理念,全面运用于到新校区的建设,目前学院已成为江苏省首家绿色建筑节能示范基地;同时,学校设计院与江苏河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达成了合作意向,在设计院联合成立了绿色新能源工程所,双方人才、资源共享,在山东、安徽等地联合设计项目,就供热、通风设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达到了节能新高度,收到了广泛的好评。

三、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三产科技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般而言,科技服务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从创新到生产力的转变,其间既有意识层面(服务意识),又有技术层面(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针对多种层面,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可以发挥的作用。[5]学院结合自身的行业特色以及发展实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三产科技服务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三产的发展概况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目前的三产包括以下三类:江苏省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常州诚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常州市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其中设计院为学校下属国有全资设计单位,目前已升级成为国家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设计院,主要经营城乡规划编制、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和技术与管理服务等业务。

规划院主要经营城市及村镇规划、景观设计等业务;咨询公司主要经营工程咨询、工程造价、招投标代理等业务。

(二)具体的服务路径

1.专业产业紧密对接,产教学融合。通过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设计人员参与教学以及轮岗挂职锻炼等渠道,广泛开展学习交流,保证所设专业水平位于行业领先。在镇村建设方面,学院抓住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在学院教师、学生和设计院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多个省市级优秀项目。在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之际也惠及了下属三产,三产企业先后与江苏金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生产、科研、教学方面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由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合作企业的科研、生产和调研项目中,合作企业就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以实物、模型展示等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展出,充分发挥其教育、引领作用。同时,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定期到学校、三产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和三产设计人员进行专业引领。详情见表1所示。

三产名称具备资质对接专业

江苏省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工程招标代理乙级资质、城市规划乙级资质、工程咨询丙级资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城镇规划、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

常州诚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城镇规划、园林工程技术、城市交通运输等

常州市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工程招标代理乙级资质和工程咨询丙级工程造价、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

2.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城乡建设服务。学校以“面向小城镇建设领域、健全完善设计门类、服务江苏省广大农村”为发展方向,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在建筑设计、城镇规划、工程造价咨询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发挥专业技术与人才的优势,为城市、村镇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并由此形成学院“真题真做”的规划实践教学模式,对产教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阜宁县东益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规划设计中,规划院邀请了学校建筑艺术系主任亲自参与规划设计,把握城乡统筹的技术要点,结合当地实地情况,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很好的服务了当地城乡统筹发展。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常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3.以“校企”为平台,攻关专业难题。学校通过规划院与专业类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开展交流与学习,为一些专业难题进行重点解决。针对太湖蓝藻事件,学校环境系、设计院和金梓环境科技在污水生态处理方便展开深度合作,成立农村污水处理课题组,对各种情形进行现状调研、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景观水体治理和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等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研究产品广泛应用于广大农村地区,部分项目作为国家及地区环保示范项目进行推广。另外,在新技术、新能源方面,通过学校设计院与江苏河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达成了合作意向,成立了绿色新能源工程所,双方人才、资源共享。在山东、安徽等地联合设计项目,就供热、通风设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达到了节能新高度,得到了甲方的一致好评。

4.依托学科优势,助推镇村规划建设。自省建校创建城镇规划专业以来,在村镇领域不断研究前行,参与全省各地区的村镇建设,目前已涉及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绿地系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等镇村类各方面规划,全面指导城市、乡镇各方面建设。目前,学院与两省八市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规划项目曾多次荣获省、市镇村类奖项,仅规划院设计项目的产值就高达1000多万元。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国际化步伐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定位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角色,提高三产的科技服务水平,增添科技服务特色既是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一大机遇,同时,也是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霍刚.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7):30-33.

[2]方美君.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1-13.

[3]齐正学,云娜.着“研”服务,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9-61.

[4]祝木伟.高职院校科技园对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40-42.

第8篇

一、调整乡镇(中心)卫生院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9号”和“苏财社[*]59号”文件明确指出:“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乡镇卫生机构上划到县级人民政府管理,经费预算指标相应上划到县级财政”、“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农村卫生工作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安排”、“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各地要认真做好乡镇卫生院经费指标划转等有关工作。到*年,各地要基本完成上划管理的任务。”上述意见是在总结近年来农村卫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是对卫生院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对当前的农村卫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市自*年实行乡镇(中心)卫生院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体制以来,乡镇政府重视对本乡镇卫生院的领导和管理,在推行卫生工作地方化、社会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卫生管理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加之我市乡镇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卫生院管理、技术人才缺乏,运转困难,乡镇政府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乡镇管理的一些弊端逐步显现,不少乡镇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实行"市乡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卫生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乡两级人民政府的管理作用,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二、明确各自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分级管理的积极作用

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实行“市乡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市卫生局和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职能,共同把卫生院建设好、管理好。

㈠市卫生局对农村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切实加强对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宏观调控和监管。

市卫生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依法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合理调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并按照职责管理乡镇(中心)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

1、干部管理: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应在卫生系统内正式在职在编人员中产生。由卫生局征求乡镇党委意见后,严格执行院长准入资格,坚持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由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并原则上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优秀人才担任。乡镇政府应协助市卫生局对院长、副院长进行考核、测评,由市卫生局行文聘任或解聘,并进行任期或离任审计。已经实施"两权分离"改革的卫生院的干部管理按卫生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2、人事管理:卫生院的机构、床位、人员编制由市卫生局审核并报市编委审批,市卫生局按照指令性与指导性调配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原则,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卫生院人员状况,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人员配置。卫生院因工作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应由单位申请,经市卫生局、人事局批准后,公开招考录用。市卫生局按照人事局有关规定,对卫生院人员实行聘用制,并逐步实施人事。

3、行政管理: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院行政工作的领导。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下达卫生院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并进行检查督促。抓好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卫生行政执法,依法整顿医疗市场,加强对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执法检查和管理,切实履行对“两权分离”改革单位的监管职能。

4、业务管理:市卫生局依据医疗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检查督促卫生院依法执业,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检查,开展业务技术指导、培训、考核。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卫生部门在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爱国卫生、改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重视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工作,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5、财务管理:市卫生局加强对卫生院财务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卫生院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督促卫生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财务法规和各项医疗收费标准,组织经常性的财务检查和互查,开展审计工作,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6、经费管理:卫生院的经费补助预算指标从乡镇财政上划到市级财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兴发[*]58号)文件规定,以*年底各乡镇实际支出的卫生事业经费约150万元,从乡镇财政上划到市财政,市财政按照人均1500元的额度配置到位(约450万元),统一拨付给市卫生局管理,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和发展。市财政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市卫生局对卫生院实行定额和定项补助。市财政局应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补助经费及时拨付到位,并按指定用途使用。

7、卫生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调整后,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革的主体相应调整为以市卫生局为主,各乡镇政府协助卫生局共同推进卫生改革。

㈡乡镇人民政府认真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做好本乡镇的卫生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卫生工作纳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辖区内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1、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全市初级卫生保健概略规划要求,制定本乡镇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及分阶段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2、乡镇人民政府通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农民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创建卫生镇、卫生村。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推进农民健康工程。

3、乡镇人民政府协助卫生局加强对卫生院的行政管理和“两权分离”改革单位的监管。配合市有关部门整顿医疗市场,协调卫生院与本乡镇各部门、各村组的关系,帮助卫生院解决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妥善处理调整管理体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

4、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全市农村卫生机构总体布局,将卫生院建设纳入本乡镇社会事业发展及集镇建设计划,帮助卫生院做好业务用房的规划、选址、定点。同时应根据本乡镇财力情况,对卫生院的基本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

5、乡镇党委加强对卫生院党组织的建设。卫生院党组织仍实行属地管理,党组织负责人由乡镇党委征求市卫生局党委意见后办理任免手续。要充分发挥卫生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抓好医德医风和计划生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镇(中心)卫生院管理体制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乡镇(中心)卫生院管理体制调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卫生院管理体制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㈠市卫生局和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对卫生院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研究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明确分管领导,实施目标管理,将卫生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㈡市级医疗机构要贯彻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落实对农村医疗技术指导的责任,发挥培训农村卫生人才的作用;市级预防保健机构要把预防保健工作深入到农村基层,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指导;市级卫生行政执法机构要加大巡回监督力度,重视对农村公共卫生的监督和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

第9篇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服务需求。部分乡镇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了北郊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南郊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格局,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但是总体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成,农、林、牧、渔的比例还不合理。二三产业和农业的关联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型尚处于发展初期;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市场带动型、特色资源开发带动型等产业化处于探索阶段。农技、农资、供销等部门的工作主要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服务环节,没有形成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全县村镇规划相对滞后。由于农村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大部分农牧民和乡镇所在地的城镇居民住房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造的,土木和半土木结构居多,功能不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在已进行农村住房改造的乡镇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整体改造为农家乐后实现了人畜分离,但部分村民因无经营能力只能将改造后的房屋出租,然后搬到养殖区去居住,其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住房改造而得到真正的改善。

(三)一些政策不到位或落实不力,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展。

农村电网改造后,由于加收维护费等,事实上造成城乡同网不同价,增加了农民负担。乡村道路修好以后,因自治区交通厅对县道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后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各乡镇对乡镇街道的保洁、亮化工作都很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县财政没有专门的款项,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各乡镇一项大的负担。我县的林业以生态效益为主,没有收入,每年浇灌林地的水电费及护林员的工资成为各乡镇的负担,因缺少资金有的林地一年只能浇一个水,部分树木已经枯死。

(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2005年虽已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扩建工程,引进了新型的医疗设备,但因缺少专业的技能人员,新配置的部分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2002年以来我县乡级卫生院无1名专业技术人员调入,目前全县13所乡级医疗机构空编48个;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因专业结构单一,长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及临床实践,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教育、农牧等系统也迫切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五)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中,由于条条块块部门多头管理,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由于各种原因,我县境内的一些国有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管理,非国有土地由县土地部门管理,造成了一个地区出现两个执法主体的现象,导致土地管理的矛盾纠纷较多,国有土地资源流失和变相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部分地区,存在农民乱建房的现象,县土地部门无权管理。

在公路建设与管理方面,县交通局将年度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上报市城市交通局,道路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的拨付与使用、工程的质量监督、监理等均有上级部门管理。在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由县政府和交通局协调解决,但对道路工程质量、施工期、工程进度等无权管理,形成监督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的情况,致使部分县域年度重点建设(支持)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

位于乌市—安宁渠镇公路上的宣仁墩收费站,给安宁渠镇、六十户乡、青格达湖乡农业生产和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要交纳过路费,蔬菜经营户或压低菜价或到其他的地方去收菜,致使北郊各乡镇蔬菜的销路和菜价受到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三个乡镇都出现了已谈好项目意向,但最终却因过路费问题而导致招商失败的现象,如:曾有5000万的矿渣微粉项目拟在安宁渠镇投资,但最终却因每年300万元的过路费而另选他处;为逃避来回八十元的过路费,一些三、四十吨的大吨位车辆绕道乡村公路行驶,最高承载能力在15吨的乡村公路上每天有上千辆大吨位车辆通行,对乡村公路造成的损坏很严重;另外也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每年每车的过路费达到1.2万元左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相关部门也多次进行协商,农民甚至还采取了比较过激的行为——到路上堵塞交通,但目前为止此事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历史形成的欠帐多、负债重,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牧业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三是以工业为重点的二产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转为经济优势;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领导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推进加快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职能需进一步转变,县域财政经济实力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六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

三、意见和建议:

200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来我县调研时明确提出:要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乡村道路条件、绿化状况、供水卫生条件、供电安全可靠、电视入户和社会公德、文明水平等具体环节入手,去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指出,我县三次产业布局规划要与市大产业布局规划紧密结合,防止低水平重复规划布局。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刚同志也明确指出:王乐泉书记重要指示对编制“十一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一五”期间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市的一个工作重点,加大对我县的投入力度,把我县建成全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县和标杆县。

(一)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建设规划。

要将我县建成标杆县、示范县,成为首府的后花园,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来进行规划和发展,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向我县倾斜。因此,建议将我县的发展规划和乌昌、乌市三次产业布局规划进行衔接,将县域重点项目及重大项目前期纳入市属主管部门年度建设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之中,如:将建设北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区,及南郊以发展风能和煤炭资源优势为主的非农产业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纳入市上的计划,予以适当支持,并能统一纳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外区”,享受两个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我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纳入市贸发和农牧部门统一规划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市贸发局、市农牧局及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商贸网络时,应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在城区内外的销售网络网点,在城市社区设施建设中,应考虑农副产品销售网点的配套建设,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牧民收益。将托里乡、水西沟镇等乡镇的土地开发统一纳入全市占补平衡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全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我县“十一五”确定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市上的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道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永丰乡作为南郊旅游景区的门户,建议重视和加快其城镇建设速度。2006年,建议能启动乌板、乌水公路,水西沟、板房沟供排水、污水处理厂及北郊河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城市道路养护计划之中;将生态改善和大气污染治理纳入市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田、路、通讯、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

(二)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的是真金白银和拓宽思路寻资金。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及农村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要以规划统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投入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撑体系,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三要积极支持我县组建县城乡建设投资公司,扩大筹融资渠道,智谋负债建设,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步伐。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融资,采取股份制、投资基金、经营权转让以及财政贴息、承诺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环保等社会性公益项目,以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三)制订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农村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因此农村人才的培养、现有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关方面和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紧紧抓住为农村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这个重点不放松,真抓实干。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智力支撑。其次,要增加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既包括政策上的投入,也要包括财力上的投入,要加大改善人才创业条件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口部门人才支援的力度。如:市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成固定对子,制定长期支援规划,明确对口支援的目标,帮助建立健全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市级医疗、教育、农牧业技术部门在缺编进人时,应优先考虑有乡镇工作经验者,甚至要求必需在乡镇服务满两年以上才能录用,这样可以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工作,从而提高乡镇医疗、教育、农牧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

(四)收费站的问题。

安宁渠宣仁墩收费站的问题在安宁渠镇群众中反映强烈,要尽快进行协调解决,建议:1、相关部门灵活执行政策,对所有拉运农产品的车辆开出绿色通行证;对于在安宁渠镇投资的客商,每年根据所交纳税收的金额进行优惠。2、此收费站离市区较近,到迎宾路只有八公里左右的里程,建议将此收费站后移。3、可考虑在安宁渠镇建一个蔬菜批发市场。4、为配合我市城市“东延西进北扩”的建设发展思路,将北京路北延到安宁渠镇,进一步带动北郊各乡镇的发展。

第10篇

同志们: 这次全县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动员大会,是在我县跨越式发展战略处在重要关口和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非常必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和全市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动员大会精神,研究部署全县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各项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坚定信心,干在实处,攻坚克难,走在前列,千方百计破解欠发达乡镇发展难题,全力以赴打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攻坚战。 **作为一个欠发达县,目前全县还有**万人口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还有**万多,其中还有**个欠发达乡镇,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县情之一。我们提出,**要走在前列,全县上下更需要干在实处,更需要奋力争先,更需要奋勇直追,更需要围绕“前在哪里”,做到该前必前,能前抢前,难前争前。对此,打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攻坚战,是我县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我们之所以提出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这个载体,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强力推进欠发达乡镇发展必须抓住富民这个核心。富民与强县是发展的两大目标,民不富,则县不强。破解欠发达地区发展难题,说到底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最根本的目的。抓住了富民这个核心,谋划的发展思路才会更加符合实际,采取的措施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二是强力推进欠发达乡镇发展必须形成攻坚态势。欠发达乡镇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必须积小胜为大胜,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一步一步地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必须突出重点,把全县**个欠发达乡镇作为主攻点、“牛鼻子”来抓,形成强攻猛打态势。三是强力推进欠发达乡镇发展必须明确奋斗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只有列出攻坚时间表,明确目标任务,才能只争朝夕,时不我待,扎实推进,强力突破。根据省、市委的要求和部署,我县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要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总之,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目的是动员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为强力推进欠发达乡镇跨越式发展而共同努力。 县委、县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镇、**镇、县**局等**个单位还将在会上作表态发言。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两个基本点,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通过产业培育、异地脱贫、环境优化、区域协作、社会帮扶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欠发达乡镇加快发展。**年来,全县共投入欠发达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亿多元,专项落实扶贫资金**万元,2002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脱贫;2008年全县**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元,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村从1999年的**个减少到**个,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万人减少到**万人。*年*月,在**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我县作为全省**个典型县之一出席了大会,我县依靠政府推动和个人创业两条腿走路,大规模减少贫困的内发性扶贫工作经验得到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回顾近年来的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全县共投入产业开发资金**多万元,扶持农业开发项目**多个,建立了**家专业合作社和**家专业协会,形成了**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开发基地和示范龙头企业,打造了“**牌”*、“**牌”**、“**牌”**系列等**多个知名度较高的绿色品牌,获得了“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蘑菇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之乡”等**张“国字号”金名片。二是大力推进异地脱贫,农民转产转业迈出新步伐。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向中心城镇、片区所在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梯度转移,全县共建成脱贫点或小区**个,安置农户**户**人。针对特困农民难以建房搬迁的实际,通过廉租公寓建设,积极探索下山脱贫新途径。这种创新的异地脱贫方式,在年初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受到了省委**书记的充分肯定。三是大力加强素质培训,农民致富能力有了新提升。把农民素质培训作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战略任务来抓,成立了县农民素质培训指导中心,建立了**个培训基地和**学区培训点。两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项目**期,培训人员**人次,经过培训后转移就业**人。四是大力抓好网络建设,农村劳务输出有了新途径。成立县劳务输出中心,并在**个发达乡镇和**个省级欠发达乡镇建立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站。两年来县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共向欠发达乡镇传递用工岗位信息**多个,成功推介用***多人。去年全县劳务输出**万人次,劳务收入达**亿元。五是大力优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全县共启动示范村建设**个、整治村建设**个,其中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个;新建和改造教学楼面积**多平方米。近**年来,全县开工建设乡村公路*公*里,完成*公里*,绝大多数行政村通了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大力扶持的结果;是欠发达乡镇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振奋精神、埋头苦干的结果;是结对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倾力支持、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欠发达乡镇广大干部群众,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富民攻坚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一是欠发达地区量大面广。目前,我县共有省定欠发达乡镇**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三分之二;涉及人口约**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但欠发达乡镇经济总量所占比例不到**%。二是欠发达乡镇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事业明显落后,各类人才十分缺乏,群众观念还不适应,发展动力亟待增强。三是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部分特色农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中缺资金、缺技术,销售缺门路、缺品牌,市场风险较大,经济效益较低。四是转移就业难度加大。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欠发达乡镇农民技能素质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需求,外地来苍就业人员增加,就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五是结对帮扶力度有所减弱。部分结对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帮扶措施还未落实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欠发达乡镇发展,是难解之题,是必解这题,也是可解之题。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就是全力破解欠发达地区发展难题的一个主要载体,全县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这个计划的重要意义。 1、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与发展的统一体。科学不发展不行,发展不科学也不行,发展不统筹就是发展不科学。在我们**,城镇与农村不协调、平原与山区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欠发达乡镇发展问题,是我县跨越式发展中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是推进统筹发展历程中必须攻克的一个“堡垒”。欠发达乡镇和发达乡镇都是全县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一极,我们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应当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形成齐头并进、两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欠发达乡镇发展和海洋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县经济发展中的四个新的主要增长点,我们都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重点培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变薄弱环节为后发优势。 2、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是贯彻“走在前列”要求的实际行动。走在前列,是总书记对**包括对**的殷切期望,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求,是各项工作的总方针。**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快马加鞭,加快发展,不仅要争当**发展“第二集团军”的“领头雁”,接近“第一集团军”,还要争取通过若干年的奋斗挤身“第一集团军”。在强力推进我县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相对发达的乡镇要争当“排头兵”、争做“最强手”,为全县发展大局多作贡献。**个欠发达乡镇必须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抢开“逆水船”、抢进“快车道”,努力在全县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一席。全县上下要共同助推进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着力实施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不仅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跨越发展,力争走在前列,更要靠“统筹发展”上增创优势、走在前列。只有发达乡镇率先发展,后发乡镇紧紧跟上,才能保证全县发展“奋勇争先”。 3、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贫富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既有实力雄厚的强镇,也有十分贫瘠的弱乡;既有人数众多的富裕群体,也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这种不和谐的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特别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口,正进入一个既有“黄金发展”机遇、又有“矛盾凸显”风险的转型期。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分配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从而导致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千方百计让另外一部分人也富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我县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就是要以发展促和谐、以公正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4、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体现。解决贫困问题,是当政者的责任,需要当政者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增福祉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我县欠发达乡镇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不少乡镇也是革命老区,历史上为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能不能帮助欠发达乡镇加快发展、欠发达乡镇农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对我们党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切实解决这些地方的贫困落后问题,不仅是欠乡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通过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加快欠发达乡镇发展,做到扶贫开发不留死角,小康建设不留盲区,以实际行动体现执政为民。 二、突出抓好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战略重点 我县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富民攻坚计划”的总体部署,以奔小康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心,进一步强化目标、强化力度、强化机制、强化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生态化、旅游主业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多样化、帮扶社会化,全力打好欠发达乡镇发展攻坚战。到2008年底,全县**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人口发生率低于**%,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分别达**%;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以上;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以上;实现贫困家庭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免费入学。 要顺利实现“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集中更多的资源,调动更大的力量,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找准切入点,明确主攻点,把握着力点,强力推进,狠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重点要实施好“五大工程”。 1、大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切实增强欠发达乡镇发展的支撑力。产业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必须通过产业实力、产业效益的提升,为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向规模要发展,向特色要发展,向科技要发展,向品牌要发展,向市场要发展,向开放要发展,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抓手,以特色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形成“育一个龙头、建一片基地、带一批农户、富一方农民”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 一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色就是发展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欠发达乡镇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在特色上狠下功夫,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拓市场,以特色增效益。要依托**个“国字号”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顺应绿色消费兴起的新形势,以惠及农户广、市场前景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打好生态牌,走好生态路,进一步巩固提升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格局,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效益农业产业带。要充分利用欠发达乡镇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大部分劳动力实现稳定输出的乡镇和农村,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加快耕地、山林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农业经营能手集中,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专业大户。充分发挥省市科技特派员在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中的作用,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农产品的品质。鼓励企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当地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使特色农业发展有持续的技术支撑。 二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大力实施“强龙工程”,从装备水平、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入手,全力扶持那些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多种经济主体特别是“新三资”即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欠发达乡镇农业;引导有品牌、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办法形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二次结算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拉长产业链,扩大带动面。要充分挖掘欠发达乡镇山地资源潜力,通过区域经济协作、结对帮扶等途径,引进一批污染少、能耗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到欠发达乡镇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做深做透农产品加工增值这篇文章。生态和环境资源是欠发达地区最宝贵的财富。破坏了生态环境,就等于丧失了发展优势。欠发达乡镇发展工业,必须坚持适度、适当、适宜,注重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来培育,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避免竭泽而渔,实现永续利用,使环境成为欠发达乡镇的一张“王牌”,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加强农民之间、农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产销渠道,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大力抓好旅游业的发展。欠发达乡镇生态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要把旅游业作为欠发达乡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点来抓,摆在“旅游兴县”的战略高度,重点扶持,精心培育,切实把旅游发展举措做实,把旅游景点做精,把旅游品牌做响,把旅游市场做火,把旅游产业做大,不断增强旅游业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带动力,提高旅游业在欠发达乡镇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使旅游业成为欠发达乡镇的一个主导产业。要根据全县的旅游总体规划,认真做好各自的具体发展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围绕旅游市场热点,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精心包装特色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品位和旅游接待能力。要坚持旅游主业化的要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建设。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2、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切实增强欠发达乡镇发展的推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关系着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关系着城市管理成本的大小。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约** 万人,但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农林牧渔业需要劳动力仅为**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仅成为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一道难题,而且严重制约了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行政推动,切实把加强劳务开发作为促进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努力使农民群众“能起来”,“走出来”。 一要大力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欠发达地区问题的重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重心是就业,就业问题的重心是素质。要按照“政府搭台、基层唱戏、分级买单、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以县农民培训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办培训机制,着力形成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培训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专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转业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要依照农民意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定培训专业,精心打造**劳动力品牌;以培训促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培训的输出率,形成良性循环格局。特别是对青年农民要进行战略性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层次,努力使他们成为稳定就业的技术工人。 二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就是外出创业,就是致富奔小康,就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就是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在县劳务输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劳务输出服务公司,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务输出咨询服务站建设,畅通劳务信息渠道,健全全县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为欠发达乡镇的劳务输出提供信息服务和外出指导,降低农民务工的盲目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要建立协商、协作机制,鼓励用工单位优先安排使用本县农民工,推进农民工在我县有序流动和稳定就业。要积极培育壮**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劳务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与**、**、**等地的就业与劳务信息交流,组织这些地区的企业到我县欠发达乡镇招收民工。 3、大力实施“人口迁移工程”,切实增强欠发达乡镇发展的扩张力。实施“人口迁移工程”,不仅仅是改善欠发达乡镇农民的生活环境,而是为转移就业致富创造条件,这是部分生存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群众,彻底摆脱穷根、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一是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下山搬迁。根据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坚持“整村搬迁”和“插花移民”并举,积极引导高山远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等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乡村的贫困农民下山进城,促进欠发达乡镇人口外迁发达地区、内聚当地城镇。二是注重结合,多形式推进下山脱贫。要把下山异地脱贫工作与城镇规划结合起来,与“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康庄工程”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下山脱贫农户整体搬迁后宅基地的退宅还耕、退宅还林和原山林承包等综合开发工作,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探索下山异地脱贫工作市场化建设的路子,减少下山脱贫工作政府运行成本。切实做好置换移民工作,出台解决置换迁移后户籍等专门政策,不断扩大置换移民范围。三是齐心协力,合力推进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对在整体搬迁中自身缺乏搬迁能力的特困群众,和外出在本县范围内就业而无能力解决固定居舍的农民,要通过建设下山脱贫公寓,集中提供廉租房,确保他们同步实现下山搬迁,并使有限的资金和土地资源造福更多的困难群众。要整合部门力量,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资金的捆绑使用,形成建设合力,加快建设下山脱贫小区。各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安排、规费优惠、用地指标、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脱贫小区最低成本完成建设。交通部门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时,要把计划投向拟搬迁的高山远山村的通乡通村公路资金,转向下山脱贫小区内道路和连接小区与主干道之间公路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林业等各有关部门要对下山脱贫小区建设给予配套和倾斜,做到下山脱贫小区建在哪里,部门的配套项目就跟到那里。 4、大力实施“环境优化工程”,切实增强欠发达乡镇发展的承载力。按照“建设大交通、实施大项目、改善大环境”的要求,切实搞好欠发达地区水利、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建设有突破性的进展。要把交通建设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康庄工程”、**省道等工程建设步伐,重点抓好中心城镇到其它乡镇和主要旅游景区的交通主干道建设,加快县乡道路改造,拉近欠发达乡镇与发达乡镇的距离,为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乡镇扩散,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供方便,为山区群众向交通干道沿线搬迁集聚创造条件。要继续深入实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开展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搞好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和污染区域环境修复,努力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对口扶贫支教工程”、“民族乡教育结对子工程”,重视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规范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使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跟上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城镇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推动欠发达乡镇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时,要将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要把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伸出来,扶一把、送一程,发挥好“助推器”的作用。特别是涉及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病难等重大民生问题,政府要当好主角、唱好戏,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推进欠发达乡镇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筹措等具体经济行为上,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足劲、用足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 5、大力实施“区域协作工程”,切实增强欠发达乡镇发展的原动力。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要依靠区域协作、借助外部力量改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条件,以外界“输血”投入激发内部“造血”功能。要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要内容,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形式,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把发达乡镇的产业、资金、管理、技术优势和欠发达乡镇的资源、生态优势结合起来,把欠发达乡镇的后发优势与发达乡镇的综合优势结合起来,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区域间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切实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发展能力。要加快温州灵江山海协作示范区建设步伐,为欠发达乡镇异地发展工业搭建平台、拓展空间。 挂钩结对帮扶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的一种有效机制。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帮扶社会化,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制度,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长效机制,定期对欠发达乡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研究、协调和解决。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构建社会大扶贫体系,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积极帮扶欠发达乡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坚持部门挂钩帮扶。挂钩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拿出新的、实的、强的措施和办法,积极帮助挂钩对象出点子、想办法,商对策,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出一份力、助一把劲。另一方面,要实行企业结对帮扶。今年开始,我们将组织民营企业与欠发达乡镇结对,要充分发挥这些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和这些欠发达乡镇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找准两者帮扶合作的结合点。建立起既适应社会化帮扶要求,又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则的互利互惠“双赢”机制,在互促互进中实现共同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帮扶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推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向欠发达地区覆盖、发达地区文明向欠发达地区辐射,让广大农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切实强化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战略措施 我县欠发达乡镇量广面大,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任务很重,难度很大,要求很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欠发达乡镇跨越式发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把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摆上重要位置,列入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扶贫工作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为县委、县政府扶贫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个欠发达乡镇党委、政府是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主导力量,要明确责任、承担责任、落实责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作的领导。欠发达乡镇的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集中更多的精力、花更大的力气,把富民攻坚工作时时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欠发达乡镇广大干部群众是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主体力量,要以第一人称的姿态,以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创业热情,投身于富民攻坚第一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全县跨越式发展中来。要加大欠发达乡镇的考核力度,把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的成效作为考核当地党委、政府班子政绩的主要内容,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和倒逼机制。凡是富民攻坚成效显著,在欠发达乡镇发展中走在前列的,给予表彰奖励。凡是态度消极、工作被动、成绩平平、甚至弄虚作假的,取消各类评先受奖资格,给予戒勉,班子成员一定时期内不得提拔使用。 2、增加投入,整合力量。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不断完善更加有效的帮扶机制、政策机制和支持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助推的合力。县里已经专门制定出台了**的“富民攻坚三年计划”若干意见以及配套政策文件,在干部选拔使用、人才队伍建设、财政支持、交通建设、农村教育、卫生医疗、就业培训等领域,全面加大对欠发达乡镇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健全完善县四套班子成员联系挂钩制度,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每年要帮助筹集一定数量的建设资金。要进一步整合部门的力量,切实把部门的资金和项目配置到扶贫工作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上。县直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强镇要严格落实好结对帮扶、科技特派员、支教支医等帮扶制度,切实承担起挂钩帮扶的政治责任,加大扶持和倾斜力度,积极协助帮扶对象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专人负责联系,千方百计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县委、县政府还确定了**个民营企业挂钩全县**个欠发达乡镇。社会各界特别是民营企业,要发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为欠发达乡镇发展添砖加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众志成城谋发展,携手共进奔小康”的新高潮。 3、转变作风,务求实效。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与过去的扶贫相比,工作的内容更广,涉及的范围更大,群众的要求更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把问题看得更严重一些,把过程想得更困难一些,把情况估计得更复杂一些,尽一切可能,举全社会之力,加快欠发达乡镇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实现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目标,关键是干部要干事、干事有动力。各级干部特别是欠发达乡镇的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树立强烈的宗旨意识、民生意识和忧患意识,心中常怀着一个“怕”字,以生怕老百姓生活得不好、生怕山区富裕不起来、生怕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作为工作的一种鞭策和力量,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内部的艰苦努力紧密结合起来,在劣势中看到优势,在无望中寻找希望,不断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带领和引导群众致富奔小康。同时,要以开展先进教育活动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同志们,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事关**跨越式发展大局,事关**几十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全县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决战的姿态、必胜的信心、攻坚的力度,全力以赴打好欠发达乡镇发展这场决胜战,为强力推进**又快又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11篇

选派科技副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是“科技兴乌”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造就培养一批县、乡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促进县、乡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现结合××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选举范围和人选条件

⒈选派科技副乡(镇)长,应从县行政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和学校在职科技干部中选择。

⒉选派的科技副乡(镇)长,必须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作风正派,勇于改革创新,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政策水平和管理经验,有某方面的技术专长,有志于为发展农牧业经济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⒊科技副乡(镇)长,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两年以上工作实践,年龄在岁以下,身体健康者。版权所有!

二、选派程序

⒈选派科技副乡(镇)长应按自愿报名,单位推荐,接受单位考察,确定人选后,双方单位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也可以由县乡公开招聘或县委根据乡镇所需人才直接提名。物色人选确有困难,由县委组织部上报地委组织部,地委组织部与地区人事局、科委共同向有关单位下达选派名额。

⒉推荐的人选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考察,双方同意后签订合同书。县依法履行任命手续并报地委组织部、地区科委、人事局备案,抄送派出单位装入本人档案。

⒊每乡(镇)原则上只配一名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副职不占乡(镇)领导职数和编制。下派时只带组织关系和行政介绍信。

三、科技副乡(镇)长工作职责

⒈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除主管全乡(镇)的科技工作外,应积极参与政府的领导工作,参与乡(镇)农牧业改革和经济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的决策。

⒉科技副乡(镇)长要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大力宣传党的农村各项政策,引导农牧民走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根据需要把人才、技术、信息引向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帮助解决本乡(镇)科技疑难问题,促进农牧业发展。

⒊要重点抓好乡(镇)科技事业的发展,参与引进技术项目、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推动横向经济联合。

⒋领导并管好乡(镇)“五站”,组织健全技术管理和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⒌发挥科技副乡(镇)长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促进选派单位和接受单位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四、科技副乡(镇)长的待遇

⒈科技副乡(镇)长在选派任职期间,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

⒉科技副乡(镇)长在任职期间,执行自治区财政规定的现行补助标准,为本乡(镇)出差、开会、办事,同乡(镇)干部同等对待,但这期间不再享受生活补助费。

⒊科技副乡(镇)长在任职期间的浮动工资、生活补助费、差旅费由所在乡(镇)发给。现行工资低于任职(副科级)工资最低档的差额部分也由所在乡(镇)发给。

⒋科技副乡(镇)长任职期间,算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派出单位对派出人员政绩突出,有突出贡献的可作为提拔作用和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条件。对于有重大成果,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在单位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⒌科技副乡(镇)长任职期间,享受县上制定的其它优惠政策。

五、选派单位的责任

⒈经常检查和了解派出的科技副乡(镇)长的政治思想表现和工作情况,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依靠单位的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

⒉与乡(镇)党政领导保持联系,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主动给予支援与合作。

六、接受单位的职责

⒈乡(镇)长党政领导,应积极支持科技副乡(镇)长的工作,要确立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思想,并以此教育干部、群众讲科学、用科学,指导农牧业生产等。

⒉建立科技管理服务网站。各乡、村建立科技推广机构,以保证各项科技措施的全面实施。要积极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承包、咨询服务或创办科技经济实体。

⒊主动与派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种科技合作活动。

⒋接受单位的主要领导,应积极支持配合科技副乡(镇)长选好科技致富的典型村、户。以典型引路,带动周围的农牧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⒌积极建立科技培训体系。举办各类短期专业培训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牧民群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⒍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为科技副职创造条件,保证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抓好科技工作。在科技副职分管的工作范围内,要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要主动帮助科技副职熟悉情况,协调同级干部之间的关系,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妥善解决他们的困难。

七、组织、人事、科技管理部门职责

⒈科技副职的选派、管理工作,组织部要发挥牵头作用,负责拟订政策,协调关系并督促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

⒉人事局要切实参与日常管理,按照县乡(镇)要求,负责人选的推荐、培训。按政策规定解决科技副职的职称、工资、奖励及其他优惠待遇。

⒊科委、科协应积极介于这项工作,加强对科技副职的业务指导,解决其科技工作方面的问题,在计划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

⒋组织、人事、科技管理部门要分工合作,担负起各自的责任。经常深入基层,及时掌握科技副职的思想工作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八、其他有关事宜

⒈选派科技副乡(镇)长的单位和接受单位签订合同书时,应明确任职目标、任职期限、合作项目、互惠互利条件等,合同书报地委组织部备案。

⒉对科技副职的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科技副乡(镇)长由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与派出单位共同管理,以县委组织部管理为主。

⒊科技副职任职期间,每年要写一份述职报告,交县委组织部,抄报地委组织部及派出单位。

⒋县乡每年都要按管理权限对科技副职进行认真考察,经考察不胜任工作或因其它原因不宜继续担任时,经有关方面协商按规定程序给予办理免职手续。任职期满后,确因工版权所有!作需要,连任或延长任期,在征得本人自愿、派出单位同意后,按规定程序重新办理任免手续。

⒌县、乡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科技副职座谈会,听取科技副职工作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和奖励优秀科技副职。

⒍县乡都要设立“科技副职基金”资金可采取财政拨一点、派出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筹集,用于科技副职工作的启动资金和活动资金。

⒎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前的规定中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以本办法为准。

中共××委组织部

××年月日

××科技进步先进乡(镇)

标准

一、乡(镇)党委和政府科技意识强,有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经常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确定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中的问题。

二、制定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并且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配备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副村长,设置乡(镇)科委;制定科技副职和科委的工作职责,建立检查其工作制度;科技副职和科委的工作确有成效。

四、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成效显著,经济发展速度或经济指标在全县位居前列。

五、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和主要产业技术协会建立健全,在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农村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效果明显。

六、劳动者技术和技能培训全面、深入,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七、乡(镇)建设和环保有规划,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条件明显提高。

八、增加科技投入,乡(镇)对科技的投入要占当年乡(镇)实际支出的以上(不包括其他渠道给予的专项资金)。

九、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

十、落实科技兴县目标责任制,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考核结果优秀。

检查办法及标准:

检查科技进步方面的规划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及规定。

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展开次以上研究科技工作的会议。查看会议记录、纪要、形成的其他文件、总结报告,检查其工作是否落实及效果。

查看有关政策、措施和办法的文件,查看总结报告。

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面在以上。

考察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项目。科技示范户和示范村的比例达到和。

查看科技副职名册、工作职责、制度、项目计划和工作总结。乡(镇)科委须有一名专干。

乡(镇)科技副职的配备率达,村级科技副职的配备率达。

农业增加值高于前三年平均值——,且增长速度高于本县平均水平。

工业增加值高于前三年平均值——,且增长速度高于本县平均水平。

农村人均收入高于前三年平均值——,且增长速度高于本县平均水平。

农业先进技术的覆盖面达以上,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以上;畜群良种覆盖率达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每年不低于项。

种植业、养殖业主要品种的单产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

乡(镇)骨干企业有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人)或有较强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经费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

查看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和协会的章程、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实地考察农村产业工作情况,是否和全县产业化进程相一致,并查看工作报告。

查看工作计划、教材、方式。

农村基层干部的年培训面在以上。

农村劳动力的以上接受科普教育,每个村民小组有——名农民技术员。

考(察)乡镇建设,检查环保工作,查看规划。

科技信息网络完备。

建有固定的科技活动中心并积极开展活动。

乡(镇)自己安排的科技经费支出占乡(镇)经费经常性支出的以上,科普经费落实。以年度财务报表为准。

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以上,初中以上。

的乡(镇)人口享有或达到初级保健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度目标责任书规定的指标以内。

查看目标责任书和考核结果。

第1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经审时度势,站在全局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有效避免和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乡规划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一、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定位雷同,特点不突出。近几年城镇发展建设很快,城镇规划相应的均做了修编。规划的引领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但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定位雷同,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体现不出地方特点,千城一面的问题较为普通。比如通行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镇”等等。这种规划定位一方面到处都是山水园林,没有水的挖水,没有山的造山。另一方面在建设上不仅面孔相似,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城乡规划功能分区不明晰,存有一定的交叉混乱现象。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快速膨胀,重建设,轻规划,急功近利的问题随之而产生。有些城镇功能叠加、布局交叉。有些地方工业围城,市场围城的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建设无序,后果不佳。

(三)城乡规划水平不够高,缺乏有特点的精品工程。城乡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设水平的高低,大到一个城市、一个乡镇,小到一个小区、一个建筑体。目前看,有些城镇受到利益驱使,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有的规划不注重城市形象,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工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全民的规划意识还不够强,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城乡规划法》实施几年来,对城镇规划工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宣传不够到位,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从社会的多个方面,仍然存在无所谓的思想,特别是执行规划不严肃、随着变更规划和私自变更规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工作的严肃性。

二、当前规划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规划体系,严格功能分区

重点突出规划的“三性”,即科学性、前瞻性、特色性。对过去要客观对待,对现在要准确把握,对未来要高瞻远瞩。要以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描绘蓝图、谋划未来,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界定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拓展方向,城镇要适时出台有关刚性规定加以界定,使城市建设有序拓展。二是城乡协调、统筹兼顾、多规衔接。城镇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充分对接,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统筹谋划未来发展。三是加强园区规划引导,改变工业包围城市态势。按照产业发展和行业规划的要求,按照“合理分工、错位竞争、产业互补、特色取胜”的原则,促进园区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引导园区发挥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力争形成一园一品,一园一业的格局。

(二)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在“特“字上做文章

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应体现地域性、反映功能性、彰显文化性。在城市景观打造、建筑设计上要体现本土文化特征,无论建筑还是景观小品要有内涵,有独到之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要把握与控制好主旋律。把城市的内涵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功能区域空间跳跃布局,增强城市建筑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建筑物及环境要体现地方特色。二是要重视重要窗口和节点的规划建设。重视城市广场建设。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体现文化内涵。扮亮重要节点和窗口。主干道、交通节点、广场周边和旅游景点,要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打造,尽可能多建园林绿地。用当地文化点缀城市空间。三是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自然要素”显山、露水、见树、透绿”,展示以”绿水青山石为韵”的城市风貌特征,营造“山在城中、水穿城过、城在绿中”的城市美景。

(三)强化城市设计,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只有增强规划意识,树立长远眼光,严格规划控制,科学组织实施,努力把“规划图”变“施工图”,才能把城市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一要把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大到城市发展方向、城市道路、桥梁、建筑物,小到路灯、垃圾箱、候车厅、雕塑、门店牌匾等风格都要精心设计与施工。二要细化城市形象设计。根据城市品牌形象定位,设计城市特色标志符号,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通过雕塑、广告牌匾、指示标牌等对外展示,形成辨识度强的城市语言。三要高度重视轴线和廊道的规划建设。通过轴线和廊道,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要通过规范不同区域的建、构筑物高度来控制城市轮廓线。在道路主轴上,合理规划高层建筑,营造高低错落、山水相间、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

(四)增加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把阳光规划制度贯穿于规划始终。首先要公众参与规划决策。规划决策是为了形成科学的行动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进一步调整完善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发挥规划委员会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要实行例会制,认真研究和决定全县城乡建设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战略。规划委员会引入公众代表参与制度,参与规划决策,代表公众对规划提出意见建议。二是重大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前广泛听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通过媒体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实现专家评审、群众评议、领导决策的有机统一,以确保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及建设项目批前、批后公示。使规划及建设公开、透明,让各方利益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建议组成由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城市规划执行监督委员会,对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监督。建议建立规划变更提议人公示制度,并将规划变更提议人与相关规划变更审批文件一并存档,以防止由利益驱动、长官意志等造成随意变更规划现象的发生,确保长远规划不走样,片区和重点规划按图落地。

结语: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高点定位、高点谋划、高点要求城市规划工作。本文笔者的思考与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是近年来工作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城乡规划必须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独特性和严肃性,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规划水平,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规划的前导作用,才能把我们的城镇建设得更有特色,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