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时间:2022-07-22 12:5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第1篇

中学英语校园文化教学质量

校园英语文化,是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以英语为媒介和展示形式的校园社区文化。校园英语文化在中学的形成和开展,可以发挥其陶冶情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英语语言文化的自我教育和审美娱乐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对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从校园英语文化的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健康持续发展进行调研和探讨。

一、中学校园英语文化开展的现状

中学校园英语文化是在中学校园内经过师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由于多数中学教育工作者对于在中学开展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不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校园英语文化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土壤是高等院校,狭隘的认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将“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的重要途径,而且认为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欣赏水平和知识层次较差,难以成为校园英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教育对象,甚至认为中学没有必要开展校园英语文化。加之在当下主要以高分作为录生的主要考核条件的高考人才选拔体制下,教师、家长、学生更愿意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课本学习和题海练习中,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激励功能、陶冶功能、英语语言文化的自我教育功能的认识缺乏,所以在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在中学的开展情况要么寥寥无几,要么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中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述对校园英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和不足认识,我国中学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各方面的积极性不高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正确和客观认识,在行动上必然持有忽视和冷落的态度。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深刻了解和认识校园英语文化在学校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文化交流、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检验、延伸和拓展,加强师生关系;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英语语言的自我教育,合作学习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统一和强化认识是开展校园英语文化关键的第一步。

2.形式单一,质量不高

我国中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形式单一,内涵和质量不高,大多仅停留在英语手抄报或英语板报等简单形式,而且多为学生简单的抄写排版,缺乏内涵,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和内容的创新拓展,而且和教学内容脱节,难以发挥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

3.缺乏组织和管理机制

科学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是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但目前国内中学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很强,几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人负责组织、指导,更没有相关的组织章程和运行管理机制,完全处于随机,无序状态,对于校园英语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三、持续健康的促进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校园英语文化不仅具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而且对于中西文化交流,英语语言学习,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声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英语文化的形式丰富而多样,主要有英语板报、英语手抄报、英语歌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诵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英语角、英语影视观看、英语兴趣小组、国际学生交流等。如何使这些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走进我国的中学校园,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建立健全校园英语文化组织、管理、奖励制度

相关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相关制度是激发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活力和积极性的有力保障和制度源泉。科学健全的校园英语文化组织、管理、奖励制度是保障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开展的保障。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制度,并且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度不仅要形成、上墙,让更多的师生了解,组织管理机构要有相关主要领导专人负责监督、指导。

2.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提供所需的支持

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校园英语文化需要一定的材料、器材、道具、设备、奖励、参考资料、场地以及富有经验的指导,这些都需要学校的不遗余力的支持与帮助。只有满足这些客观条件,才能形成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搭建健康持续运行的平台。

3.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所学教材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完全脱离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难以获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组织者要客观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于展示个人才能、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丰富课余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且只有符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才能鼓励更多的中学生参与,让更多的中学生受益。

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不要求面面俱到,种类繁多,应该结合社会热点时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学生爱好、参与积极性高的的活动形式,让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基地,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引导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更好地为我国中学生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教育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以新机制、新模式下产生和建设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发展和壮大。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真正能服务社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办学仍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的缺陷,如:基础比较薄弱、校园文化层次不高等。因此,针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开展艺术教育,对于推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和谐学院、特色学院都离不开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目前,独立学院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虽有独立校区,但是学生活动场所不够,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校园,只有一个运动场或者体育馆是完全不够的,人均活动面积很少,不能够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绝大多数学院没有艺术活动交流的场所,平时要安排艺术活动,也只能挤在一个较小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2.人文气息、文化氛围不浓。独立学院的创办多数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当然也是结合母体学校的特色专业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注重工科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文理科特别是艺术方面的教学。

3.对文化方面的研究不够,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当代文化和文化趋势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几年虽然各独立学院也邀请了国学大家、院士、名牌高校专家来学院讲学,但是普及面还不够,就学生比例来讲有机会参与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

4.在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对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够倾斜,师生员工对新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度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由于受母体学校的制约,独立学院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受到一些利益群体的干扰,往往制度建设进度很慢。和利益群体关系不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往往不被重视而束之高阁。

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前进步伐。

二、让高校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完善自我,美化人格;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交流思想、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促进他们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讲,就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独立学院要让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制度的扶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现代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创作者们也非常注重各方面的交流,如技术的、材料的、媒介的、思想的等。这些都必须有一个平台。独立学院有着各方面的优势,可以借助母体院校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提供全方面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国学大师、批判家,还是艺术设计师,我们都可以请来作讲座,开办艺术沙龙;或者是找块空地,大家交流交流。只有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碰撞,才能够产生新的火花,把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环境带入到有创新艺术,有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新的高度。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制度的扶持、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2.完善教学计划,打通文理工之间的壁垒。

高校教学,很多都是文、理、工科分开,艺术类专业因为其特殊性,往往都是作为提前招生来录取的,教学工作也是分开的,各专业都将相关的专业课程作为必修的课程。也有一部分高校开设了如医学保健、军事、经济、法律、文化、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当然,这种选修的制度,把自交给了学生自己,有些选修人数不足的课程无法开设。独立学院往往专业比较多,注重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对于文化及艺术类的课程开设不足,学生选修的兴趣也不浓。这些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独立学院制订教学计划相对灵活,应该把艺术、文化等欣赏课程作为必须选修课程。在制度上要求文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一至两门艺术或者文化方面的课程,作为自己专业的补充。对于选修这些课程数目比较多的,成绩比较优秀的,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比如:发放荣誉证书,综合测评过程中给予加分,评奖评优中优先,等等。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修养。

3.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构成至少是1∶1∶1。教师的数量肯定是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其他高校的外援也只能是上课来、下课走,不能够保证和同学有很多的思想、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那么教书育人的第二课堂的重担自然压在了本校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身上。而艺术、文化方面的教学育人工作,绝大部分是在第二课堂开展的。那么,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自身的素质不容忽视。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责任心、与时俱进的进取心,而且要有较高的心理学、教育学、文化、艺术方面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帮扶学生艺术团体。

目前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社团组织非常活跃,学生社团的组织名目繁多,开展活动也比较频繁。但是艺术类的社团组织不多,开展活动比较滞后,这与学生对艺术认识和理解不足有直接关系。

使学生了解艺术、爱好艺术的一个直接途径就是帮扶学生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了解和喜好艺术,把学生第二课堂和学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2]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重印.

[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职业育人

公共艺术作为“共有空间的艺术”,是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公共艺术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公众的参与度是艺术公共性的重要指标,例如建筑、环境装饰设计、雕塑、壁画等都是具有公众开放性的艺术,它们不但直接向公众展示其艺术魅力,还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空间,是当代社会与人及社会与人文环境之间密切互动关系的重要媒介。公共艺术将“公共”、“大众”、“艺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环境、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关系。公共艺术强调艺术要面向公众,强调公众的积极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将艺术性、参与性与交流互动性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一定会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那么中职校园与中职校园文化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首先,中职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个“空间”具有“校园”的特定属性。其校园建筑、环境布置与装饰、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中职学校独有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

(2)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是教学活动。并通过教育教学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

(3)在这个空间中活动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教师与学生。他们对公共艺术的感知更敏锐、领悟更深入、交流与互动的愿望更迫切,是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受众群体。

由此可见,中职校园是与广场、社区街道、影院剧场完全不同的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与之相匹配的公共艺术应该是为既定的校园空间度身制作的不仅能够装饰和美化校园空间环境,也能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校园公共艺术。

其次,中职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中职校园文化在承载育人重要职责的同时,还要引领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当今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许多方面的建设基本上沿袭了普通教育建设的模式和内容,缺少职业教育自身的专业性、技术性和企业性。加强专业技术文化开发和建设已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举措。从企业的要求看,企业希望中等职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能“零距离”上岗,就是希望中职生一进入企业就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就能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能运用自己的操作技能顶岗工作,能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就中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也就应该根据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让校园文化姓“职”。

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要突出“中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将“交流”与“互动”容为一体的公共性艺术,运用于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中职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职业人生的起点”。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思想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实现环境育人。

也就是说,中职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校园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空间环境,也能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体现一所中职学校特有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审美、教育功能与一身。具体表现为:

1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职教氛围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的摇篮,它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公共艺术,就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表现。它不但能提升校园环境的艺术品位,也能增强校园内职业教育的氛围,使得徜徉其中的师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文化艺术气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低估环境对人的影响。杂乱纷繁的环境易使人焦躁,肮脏无序的环境易使人懒散,而清洁整齐、蓬勃向上又充满艺术魅力的环境,则使人鼓舞与振奋。精心设计的校园中,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雕塑、壁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表达了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学风学貌以及办学理念,也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彰显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可以请公共艺术设计专家按照本校的办学宗旨、校标、校训来设计创作主题雕塑、校园小景雕塑等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完全可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

例如精心设计校园主题雕塑:它可以是历史上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名人雕像:设计这类雕塑并不是让我们每天去雕像前顶礼膜拜,而是让我们铭记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铭记这种优秀的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铭记这种文化、思想对我们师生的学习、思想、行为诸多方面举足轻重的意义,提示我们将这种文化、思想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极具现代形式感、指向明确、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雕塑:这样的雕塑本身就给人以强烈的时代美感,唤起师生丰富而广泛的遐想;还可以是从校园特点出发的写实作品:我曾经在上海商校看到这样一尊雕塑:那是一片不大的绿地,但修剪得极为用心。碧绿的灌木、缤纷的小花,绿竹掩映之中的花岗岩基座上,身着一袭长裙的女生在全神贯注的读书。这尊名为“晨读”的雕塑,一下就把学校从纷繁功利的社会中分离出来。站在塑像前,我们被塑像吸引,也被塑像所营造的氛围所陶醉,深深感受到求知的渴望和教育事业的神圣。

我们也可以在校门口较为醒目的草坪上放置一块造型独特并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的巨石。这样的设计虽然缺少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意境,但若把校训、校徽等刻在上面,在为校园增添一抹亮色的同时,又可让进出校园的师生随时都可看到本校的校训,时时自省自强。

我们还可以为校园的建筑和道路进行装饰和美化。校园的大部分建筑都已时日悠长,不太可能进行结构性的大改变,但我们可以从墙面装饰上去进行设计和创造,如在教学楼的主体墙面上制作一些反映学校专业特色、反映学校历史文化的装饰性壁画,以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所有这些公共艺术的布局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使整个校园处处显现出公共艺术的无穷魅力和职业教育的无穷活力。只有这样,我们身处校园之中才能通过富含艺术语言的各种雕塑或壁画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校园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优化学校面貌、突出学校特质、陶冶师生情操,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它也会成为学校身份的标识,在塑造校园文化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展示教学成果增强职业自信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价值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能准确地表达校园精神文化、展现职业教育特性的、富有活力的校园公共艺术,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也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反映,是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并不仅仅是学校决策者和艺术专家的事,它还可以是学校师生人人参与、共同设计创想的平台。特别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完全可以鼓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各项设计与制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对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规划和设想,专门开设一片学生“艺术廊”,让学生发挥想象去设计主题雕塑、环境小品、走廊壁画、路标指示牌等,并通过作品展示作品推介与评比活动,在精挑细选优秀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我们可以选出与整体艺术规划相符合的优秀学生作品,摆放在“艺术廊”中。这些作品即可供广大师生欣赏又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这一系列的活动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又使学生找到一种无上的自信和自豪,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中承载高品位的文化,形成一种对本职业的认同和景仰。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并且与校园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以渐进、反复渗透的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传播美学信息,对所有置身其中的学生发挥其无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影响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不仅满足了师生对优美环境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视觉感官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蕴含了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作用,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共鸣,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形成一股职业使命感、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这也就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3发挥审美功能营造良好氛围

“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功能也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塑造。比如为学生所喜爱的电影艺术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声音为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艺术活动。它满足了为人们传达信息、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等多种需要,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观众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美的感受,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感知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体验。再如校园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作为媒介,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所难以表现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编舞者和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而公共艺术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公共环境中散发出自己的艺术魅力。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置身中职校园,其受众主要是学生。面对审美能力本身较弱的中职学生,学校不仅要教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而公共艺术所具有的这种美的教化作用可以说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置身于卢浮宫中,面对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大师巨匠的超凡作品,怎能不产生心灵的震撼;当一个人置身于故宫太和殿前,面对数百年前的雄浑建筑,怎么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所感染。人们可以通过对公共艺术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教化。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天徜徉于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公共艺术中、在无言的交流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4融合校企文化强化动手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立足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法为教学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塑造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制作过程本身即是一个很好的校企合作项目,也为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除前面我们所说到的可以作为一个教学课题让老师带领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些相关的雕塑、壁画、路标等作为学生“艺术廊”的设置作品外,也可以和企业协商,让一部分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校园公共艺术总体规划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过程,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在与企业合作中全程跟踪学习从方案策划到方案实施以及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例如可以从企业设计师们身上学习了解到当代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潮流;可以跟随设计师们及时了解到当下各种最为流行的、时尚的新型材料及其性能、特征、造价等等。在具体操作中了解行业动态和体会企业文化,积累职业素质。这样既能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又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是构成优秀校园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杰出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将校园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彰显校园职业氛围、强化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优化学生人格。校园公共艺术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琪.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次照.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 李福全,王晓敏.校园雕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研究[D].河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博文,2011(6).

[4] 马金辉.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J].雕塑,2006(4).

[5] 金国胜.论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差异性[J].新美术,2012(3).

[6] 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赵顺利.浅议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雕塑,2006(6).

[8] 王彩霞.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2012(1).

第4篇

1 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共性是都具有育人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一是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发展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发展必须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同时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图书馆的发展与变化。二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源泉。校园文化直接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传播。图书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它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流通和传播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机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都需要借助图书馆提供的馆藏信息来开展。因此图书馆通过馆藏文献提供给大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支持和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2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自身具有的文化导向、德育教育职能,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该发挥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

2.1 德育引领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具有强大的推动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处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要求和特征,也必然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与时代精神相一致。因此,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思想观念的确立和行为的产生发展起到符合时代要求的导向作用。高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源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展知识面等都会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应提高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弘扬高尚的校训、校风和学风,为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提供文献保证,努力营造大学生成才的精神环境,让学生明礼获知。

2.2 良师益友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讲解、启发、引导获得系统的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在课堂外通过更多的文献资料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延伸、拓展、深化,力求融会贯通。所以图书馆应拓宽文献的收藏专业范围,使学生能够成为知识全面的人。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最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高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未来的社会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博而专”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报刊文摘、软硬件信息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具有信息的无限性、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等的不足,这无疑对于学生、教师起到了良师益友的作用。

2.3 文化传承作用

图书馆具有文化传播职能,在文化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人类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古人的智慧与思想能够流传至今,图书馆在其中扮演着桥梁、中介和传承的角色。图书馆是优秀文化的积聚地,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既有科学文化,也有艺术文化,是文化知识的宝库。图书馆既是先进文化的收藏部门,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部门,其文献资料经过长期积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图书馆通过资源化建设,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扬弃,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健康、合理、先进的因素,确保优秀的文化进入图书馆,以创造新世纪的先进文化,提高中国先进文化的感召力,不断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完善和发展,使大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图书馆通过馆藏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文化知识水平,还可以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精神食粮。

3 高校图书馆推进校园文化的主要措施

列宁曾说:“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高校的“心脏”。高校图书馆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优雅的人文环境、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质的服务推进校园文化。

3.1 发挥图书馆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资源,它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支撑着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丰富的藏书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不仅要面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组织藏书,同时也要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进行收藏,充分发挥其为校园文化服务的功能。

要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必须注意严把文献的质量关,因为高校馆藏和其他文献资源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一所好的大学图书馆不仅应该注重所藏文献的学科知识的涵盖面,更要注意文献在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审美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

3.2 重视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环境建设是指通过图书馆建筑、设施、布局、美化、园林艺术、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出的环境氛围。陶行知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和自学能力。”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计应以“人”为中心组织空间,根据图书馆内部的环境特征,利用光线、色彩、材料、绿化等手段,营造书香氛围。正如高尔基所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

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还要使用新时期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净化网络环境。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机制,对不良的信息文化进行有效过滤,加强网络监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3.3 加强图书馆内部管理,提高馆员综合服务能力

图书馆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馆员则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馆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由此图书馆应重视内部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能力,以发挥馆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规范内部管理上,重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图书馆制度文化同样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制度文化、规范严谨的工作流程,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在行为文化上应牢固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始于读者需求,终于读者满意;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备先进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馆员。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25-02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小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如没有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学生易误入歧途。学校是育人的阵地,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我们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努力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一、遵循教育规律

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确定下来。组织师生学习学校制定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安全工作等工作制度,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二、充分利用校园空间

提高墙报、橱窗、标牌的利用率。如:办公室外墙张贴“八荣八耻”,设置“敬廉崇洁,遵纪守法”警示牌;操场围墙上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学校多处设置“清洁校园,不乱扔纸屑”、“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爱护花草,美化环境”标牌。把思想教育延伸到课外。学校到处充满着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三、开展课外活动

1.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向全体师生举办专题讲座,宣传大公无私、廉洁自律、尊重、礼让等美德及人物事迹,明确教育意义。各村小学悬挂横幅,制作“敬廉崇洁、遵纪守法”警示牌,张帖宣传标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向师生征集警示教育歌谣、诗词、漫画、书法作品。师生上交的作品能准确地诠释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浩然正气。

2.开展“校园文化早餐”活动。单周晨会十分钟,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涉及到课外阅读、词语积累、古诗文背诵、讲故事、猜谜语、歌舞,小品表演等。学生的学习技能、表演才能、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展示。

3.开展“道德早餐”活动。双周晨会,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政策、法规宣传,时事政治教育。师生共同参与,选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名言、警句,模范人物事迹进行自主教育。每年度“文明学生”评比活动中都涌现出大批文明礼仪、奉献爱心、敬老爱老、遵章守纪的学生典范。组织“文明学生”报告会,宣传他们的事迹。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宣传,扩大影响,形成感召力。

4.开展“道德共餐”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标语征集”活动,以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社会公德进万家”、“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监督家长的不文明行为,大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氛围,先进人物事迹予以大力宣传。

5.开展“露一手”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六月份开展文艺特长露一手活动。组织文艺汇演,初选优胜者由专业教师组织培训,参加市级竞赛。征集书画作品,指导优胜者参加市级竞赛,我校连续多年在市级竞赛中获团体一、二等奖。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科技制作小发明露一手活动相继开展,优秀作品予以展示,促进此项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6.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建立的“环保卫士宣传队”。成员在校园内监督学生,对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说“不”,对不文明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在校外,他们监督群众,宣传环保的现实意义,他们是环保的忠实倡导者。这已融入了社会文化。

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守则》、《规范》、《细则》,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文明班级”标准人人皆知,师生共同努力创建“文明班级”,年末评选对象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先进经验。

五、注重办公室文化建设

办公室的走廊里,室内的墙壁上张贴的是教师的书画作品,警示语从教师中征集,内容代表全体教师的心声。书画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人文氛围。学校组织开展文明办公室评比活动,确定环境卫生、文化氛围、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等方面为评比重点。全体教师更加和谐相处、勤学上进、求真务实。

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自信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73-02

一、问题的提出

“民工潮”已成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享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敞开校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接受平等良好教育的机会,利国利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更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注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之一的他们的身心共同健康成长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通常沿用西方心理健康的医学模式,把咨询和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途径。研究者认为,这不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最合适的途径,因为这类方式不能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伴随儿童成长,为他们发展搭台,因此难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从短期看,可以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在学业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更加主动、全力以赴地完成,体验到自我价值。这种愉快的情绪迁移到生活和学业学习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儿童可以自己主动参与主持活动,不断地训练自我激励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从长期看对其将来的发展也能提供积极引导作用。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初期,研究者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特征进行了抽样预测,结果不甚理想。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关于心理健康量表只有测不健康的,没有测试健康状态的。此外,对于儿童的自我意识的抽样结果测试显示,鉴于低中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状态没有清晰的认识,初测问卷高端评价比较多,调查结果造成天花板效应。因此,研究方案进行调整,以深度访谈和考察个体学习生活生存状态为主要形式,访谈主要对象为班主任、城市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的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调节、生活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展开。对上述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特点。

1.心态较平和但集体归属感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与本地城市儿童相比总体相对较差,但他们却表现得更知足快乐。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工作相对艰辛,与城市儿童相比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但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较多。教师反映的学生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文明礼貌差;喜欢攀比,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信和交往能力;个别学生有偷窃钱物,撒谎行为;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父母无力管教;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离异家庭多,与此有关的是各个班级都有孤僻内向的学生。此外,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1)低年级多见的文明习惯问题是:说脏话,卫生习惯差,不梳头、不洗脸、不剪指甲,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人;

(2)低中年级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不自觉,主动预习复习的不到10%,大部分同学需要逼着学,而且不服家长管教;

(3)中高年级出现的不良行为是:炫富、贬低教师,喜欢奇装异服,逆反。

3.有亲情观念但沟通能力较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交往范围主要集中在家里,与家庭成员的交往集中在个别对象上,以母亲居多。这可能与母亲在家中主要承担照顾子女的家庭分工有关,而父亲更多承担家庭的经济重任。但子女与母亲的交流也并不充分,缺乏亲子关系中的张力和活力,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父母和子女双方都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时间。

4.喜欢集体生活但人际适应上有困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满意,对于集体生活也有一定认同度,但在与同学交往方面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大多学生有与同学的交往意识,但缺乏交往技巧和沟通策略,交往关系并不牢固,交往往往停留在校内时间,即主要是在日常上学时的“仪式”交往上,在平时和休假期间很少交流和沟通,交往质量并不高。此外,外来务工人员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常常固定在与自己临近的区域之内,心理活动的空间也相对被固定化、封闭化。

5.敬畏教师但缺乏交流技巧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老师有内在的敬畏,渴望教师的关注与认可,但缺乏与教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与教师沟通的内容往往都无关学习,而更多是同学关系困扰请教师解决。此外,师生矛盾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也偶有发生,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与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大,针对这一群体的特别关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顾及也有关。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的模式探讨

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分析基础上,研究对自信心的培养应该从基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着手,而游戏和活动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因此自信心的培养模式创新要从儿童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入手,即让他们在建设学校文化的活动中培养学习能力,体验学习的内在乐趣,从而内化文明礼貌的价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儿童主动健康发展。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研究摸索改进自信心培养模式,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一)小学不同年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引导目标分析

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去觉察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且必须超出问题的视野,去预设、策划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构建起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1.针对小学1~2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目标

1~2年级的学生主要引导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文明规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2.针对小学3~4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目标

3~4年级的学生可更多采用竞赛的形式,结合学科知识中的内容,以及平时同伴交往中的一些情况,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3.针对小学5~6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目标

5~6年级的学生更为成熟,情感体验也更为细腻,即将面临离校的他们,可以在班会中增加更多感动或温暖的环节。

(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培养模式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三种主体性需要构成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一是探究需要,每个人生来就乐于探究新异,这是求知欲的来源,内在动机的基础。二是自尊需要,即维护自尊的本能需要。满足学生自尊需要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让学生在同伴的肯定中获得自信,获得进步的力量。三是自主需要,即自己为自己做主。当学生在学习、校园活动中的自主需要得到满足,其学习积极性便会提高;反之,学生的内在动机反而会被削弱。

1.以全校性活动为载体,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以全校性活动为载体,如元旦联欢会活动、运动会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活跃的气氛,使之对全校师生体验文化活动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以元旦晚会为例,与原先的联欢活动不同的是,不是只让少数几个擅长文艺的学生表演,而是要求班主任把学生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一个小组当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演出。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上台表演,演出的主题和形式必须多样化,与日常的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数学口诀和语文朗读都可以成为表演的一个内容。

2.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班会为途径,提升亲子间的交流互动能力

利用我国传统的节日,创造节日主题的亲子班会活动,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以主题班会为载体,邀请家长参与。在活动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家长为自己的付出;通过家长的情感体验,让家长真情流露。在情意浓浓的亲子氛围中,使学生和家长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建立起温馨的亲子关系,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以班会活动日常化将文化建设常态化,激发学生的内在自主性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所应关注的不只是问题学生的干预矫治,更需要致力于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催化内在的力量,引导他们主动健康发展。流动儿童因其生活的不稳定性,更需要有健康和积极的心态与较强的适应能力来灵活应对环境中的频繁变化。因此,班会文化建设活动的目标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能力和规范品性;在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规范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文化活动中学习文明智慧的交往,培养交往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4.以开放学校教育活动引领家长教育理念,改善亲子关系与沟通水平

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主题讲座”、“亲子主题活动”等,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让家长与学校一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在活动中外来务工家长渐渐地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能力,这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翠莲等,教育发展不可遗忘的一块——上海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摘要)[R].上海高教研究,1998,(5).

第7篇

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要突出“中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将“交流”与“互动”容为一体的公共性艺术,运用于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中职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职业人生的起点”。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思想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实现环境育人。也就是说,中职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校园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空间环境,也能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体现一所中职学校特有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审美、教育功能与一身。具体表现为:

一、优化校园环境 强化职教氛围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的摇篮,它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公共艺术,就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表现。它不但能提升校园环境的艺术品位,也能增强校园内职业教育的氛围,使得徜徉其中的师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文化艺术气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低估环境对人的影响。杂乱纷繁的环境易使人焦躁,肮脏无序的环境易使人懒散,而清洁整齐、蓬勃向上又充满艺术魅力的环境,则使人鼓舞与振奋。精心设计的校园中,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雕塑、壁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表达了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学风学貌以及办学理念,也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彰显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可以请公共艺术设计专家按照本校的办学宗旨、校标、校训来设计创作主题雕塑、校园小景雕塑等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完全可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例如精心设计校园主题雕塑:它可以是历史上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名人雕像:设计这类雕塑并不是让我们每天去雕像前顶礼膜拜,而是让我们铭记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铭记这种优秀的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铭记这种文化、思想对我们师生的学习、思想、行为诸多方面举足轻重的意义,提示我们将这种文化、思想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极具现代形式感、指向明确、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雕塑:这样的雕塑本身就给人以强烈的时代美感,唤起师生丰富而广泛的遐想;还可以是从校园特点出发的写实作品:我曾经在上海商校看到这样一尊雕塑:那是一片不大的绿地,但修剪得极为用心。碧绿的灌木、缤纷的小花,绿竹掩映之中的花岗岩基座上,身着一袭长裙的女生在全神贯注的读书。这尊名为“晨读”的雕塑,一下就把学校从纷繁功利的社会中分离出来。站在塑像前,我们被塑像吸引,也被塑像所营造的氛围所陶醉,深深感受到求知的渴望和教育事业的神圣。我们也可以在校门口较为醒目的草坪上放置一块造型独特并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的巨石。这样的设计虽然缺少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意境,但若把校训、校徽等刻在上面,在为校园增添一抹亮色的同时,又可让进出校园的师生随时都可看到本校的校训,时时自省自强。我们还可以为校园的建筑和道路进行装饰和美化。校园的大部分建筑都已时日悠长,不太可能进行结构性的大改变,但我们可以从墙面装饰上去进行设计和创造,如在教学楼的主体墙面上制作一些反映学校专业特色、反映学校历史文化的装饰性壁画,以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所有这些公共艺术的布局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使整个校园处处显现出公共艺术的无穷魅力和职业教育的无穷活力。只有这样,我们身处校园之中才能通过富含艺术语言的各种雕塑或壁画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校园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优化学校面貌、突出学校特质、陶冶师生情操,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它也会成为学校身份的标识,在塑造校园文化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展示教学成果 增强职业自信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价值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能准确地表达校园精神文化、展现职业教育特性的、富有活力的校园公共艺术,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也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反映,是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并不仅仅是学校决策者和艺术专家的事,它还可以是学校师生人人参与、共同设计创想的平台。特别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完全可以鼓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各项设计与制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对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规划和设想,专门开设一片学生“艺术廊”,让学生发挥想象去设计主题雕塑、环境小品、走廊壁画、路标指示牌等,并通过作品展示作品推介与评比活动,在精挑细选优秀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我们可以选出与整体艺术规划相符合的优秀学生作品,摆放在“艺术廊”中。这些作品即可供广大师生欣赏又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这一系列的活动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又使学生找到一种无上的自信和自豪,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中承载高品位的文化,形成一种对本职业的认同和景仰。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并且与校园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以渐进、反复渗透的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传播美学信息,对所有置身其中的学生发挥其无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影响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不仅满足了师生对优美环境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视觉感官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蕴含了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作用,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共鸣,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形成一股职业使命感、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这也就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审美功能 营造良好氛围

“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功能也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塑造。比如为学生所喜爱的电影艺术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声音为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艺术活动。它满足了为人们传达信息、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等多种需要,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观众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美的感受,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感知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体验。再如校园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作为媒介,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所难以表现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编舞者和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而公共艺术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公共环境中散发出自己的艺术魅力。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置身中职校园,其受众主要是学生。面对审美能力本身较弱的中职学生,学校不仅要教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而公共艺术所具有的这种美的教化作用可以说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置身于卢浮宫中,面对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大师巨匠的超凡作品,怎能不产生心灵的震撼;当一个人置身于故宫太和殿前,面对数百年前的雄浑建筑,怎么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所感染。人们可以通过对公共艺术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教化。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天徜徉于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公共艺术中、在无言的交流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融合校企文化 强化动手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立足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法为教学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塑造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制作过程本身即是一个很好的校企合作项目,也为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除前面我们所说到的可以作为一个教学课题让老师带领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些相关的雕塑、壁画、路标等作为学生“艺术廊”的设置作品外,也可以和企业协商,让一部分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校园公共艺术总体规划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过程,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在与企业合作中全程跟踪学习从方案策划到方案实施以及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例如可以从企业设计师们身上学习了解到当代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潮流;可以跟随设计师们及时了解到当下各种最为流行的、时尚的新型材料及其性能、特征、造价等等。在具体操作中了解行业动态和体会企业文化,积累职业素质。这样既能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又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是构成优秀校园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杰出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将校园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彰显校园职业氛围、强化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优化学生人格。校园公共艺术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曾鹏程 单位: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第8篇

1、新媒体的内涵

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它是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所以被称为新媒体[2]。

2、新媒体的特点

2.1快捷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传播。并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中的平等交流。中学生的外部世界充满新奇,他们希望及时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希望打破中学校园环境下信息封闭性的制约,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能够满足中学生需求。

2.2个性化

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信息或接受信息,新媒体不断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如自由的BBS论坛、纪实的“博客”日记,QQ、MSN交流,手机短信、飞信、彩铃等。由于中学生向来追求个性,他们希望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新媒体的个性化服务出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舞台。

2.3互动性

传统媒体尽管有写信、打电话等信息互动方式,通常是单向的,双方无法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新媒体一改昔日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与接受中的单向性与被动性,开始走向全面的双向交流与适时互动,实现了点对点的、多媒体的、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因此、新媒体的互动性给中学生提供了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如博客一般都设有供访客发表评论和留言的空间,大部分博客页面都可以自由进出,而且可以与他人就某一问题进行深人的交流和探讨,这样可以建立博客与访客之间的互动关系。博客满足了学生自由交往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在数字化以后的时代里,将会有更加方便的媒体来满足个体的选择、加强交互。

2.4娱乐性

新媒体形式多样,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使得新媒体的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但可以提供详尽的背景材料,还可以随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高中学生在致力于考大学的同时,需要放松身心,新媒体拥有的网络(手机)电视、网络(手机)游戏、网络(手机)文学等种种娱乐方式,给中学生提供了发泄情绪、逃离生活烦扰以及释放压力的渠道。

3、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3.1 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创新

(1)德育工作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防止成人化、理想化。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系统地、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传统学校德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在当代无疑还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内容一方面要同新的时代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因此,作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普通高中学校德育,仅有传统的德育内容是完全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健康的心理等的培养,更要适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不断加入时代的内容。

(2)德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长期以来,德育的内容假、大、空导致学生“逆反”乃至排斥甚至反感,德育流于形式。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的内容生活化,从学生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

3.2 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形式的创新

(1)积极构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带来了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网站吸引力的新契机,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将德智体美教育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并逐步制度化。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建设学生的网上“文化家园”,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

(2)搭建适合高中学生群体的互动网站。网站由教育部门主管,由有资质的心理教师、心理医生等专家指导,包括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朋辈互动、家校互动、校园论坛、课外辅导等内容。通过网上论坛、网上征文、网上谈心、心理服务及BBS等网上活动开展网络教育,帮助高中生解答中学生的困惑和烦恼,并引导中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4、结论

总之,新媒体对中学生思想和学校德育产生的影响不能仅仅用机遇和挑战来笼统概括。准确的说,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的重塑是一个必然性问题,这是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呼唤。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开放大学 远程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65-03

2012年7月,教育部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建国家开放大学,年底又批准了5家省级电大组建省级开放大学,由此广播电视大学正在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作为一所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学生人数众多,年龄跨度较大,成分复杂,师生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开放大学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 广播电视大学采用系统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模式,各级电大按照职责承担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基层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广大农村、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低成本,高效益,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系统办学的劣势是管理链条长,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处于系统办学的末端,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一直以来,电大学生管理工作是电大办学的短板,没有得到电大系统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

2 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专职机构少,人员素质低,缺少相应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据中央电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省级电大设有专门学生管理机构的18家,在全国44所省级电大中占40.9%,其他省级电大学生管理机构设在教务处、招生办、学院等机构中。而市、县级电大学生工作专职机构比例更低,一般是没有专职机构,由专兼职班主任完成学生管理工作。根据吉林电大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电大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学历、职称、综合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与此同时,他们接受专业培训少,事务性工作量大,待遇较低,职业提升机会远远低于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

3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依托于网上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导学、助学、促学为主导。自主学习模式决定了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准分离状态。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依赖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少,校园文化缺失,学生活动内容匮乏,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效果差。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成分复杂,多数为在职成人,年龄差异大,学习目的和动机各异,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没有自信,同学间缺少交流,对学校缺乏认同感。

4 回顾电大发展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学生工作的短板。电大学生以成人在职学习为主体,他们有工作,有家庭,身兼数职,社会经验丰富,思想呈现多元化,因此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较大。由于受远程教育环境的局限,电大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教育,而忽视学生人格、心理和情操的培养,从而使得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开展。

二、开放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和内容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所新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方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职业道德、学业、情感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与服务,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开放大学学生工作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单独职责,而是渗透到招生宣传与服务、教务管理与服务、教学过程支持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毕业生跟踪与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开放大学的各级办学单位。

1 招生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起点。招生是开放大学办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严把政策关,在招生宣传中要实事求是,既要宣传开放大学办学的优势和特点,指导和吸引学生入学,又不能夸大其词、过分许诺,更不能越过政策红线违规招生,为人学后的学生工作埋下隐患。工作实践证明,办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上访、闹事等恶性学生,多数与违规招生有关。

2 教务管理与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工作要全程参与教务管理工作。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教务管理环节众多,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开放大学办学系统,要求按章办事,遵守时间,履行程序,上下联动,及时准确。教务服务要人性化、细致化,保障学生权利,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各级学生组织,推举学生干部,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学生通讯录,颁发学生证,建立学习小组,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引导学生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建立班主任工作日志,以“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为切人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媒体学习和上网获取教学资源的技能;指导学生在“三级学习平台”注册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工学矛盾,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认真核对新生注册信息,确保学生基本信息准确无误;提供课程注册、免修免考、报考等服务,做到及时准确;进行期末考试考前教育,签订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教育学生遵守考试纪律,建立良好的考风考纪。

3 落实教学过程,保障教学质量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在远程教育环境下,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落实教学过程,开放大学学生工作与普通高校学生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要配合教学部门和教师落实教学过程,保障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工作要按照专业、年级接收并核定课程表、教学实施细则、教学大纲等教学管理文件,落实各门课程的教材和辅导材料,明确课程形成性考核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将这些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并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查阅。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落实课程面授环节,保障学生面授课出勤率。要开展学生网上学习跟踪调查工作,监督检查学生网上学习记录,及时了解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为教与学双方提供沟通、支持与服务。按照形成性考核制度,督促学生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及时汇总形成性考核成绩,使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真正落到实处。

4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点。学生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寻求结合点,做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体地说:(1)学生管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寻求有“形”。一方面,开放大学要提供设备、资源、场地和经费,为学生工作提供物质支撑;另一方面,学生工作要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建立师生有效、及时、互动的沟通方式,重点是建设网上虚拟校园,丰富网络校园文化内容。(2)学生管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寻求有“声”。一是邀请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制作特色网络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利用网络远程学习,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对各级办学单位学生工作开展情况、特色亮点、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的学生工作氛围。(3)学生管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寻求有“趣”。针对在职业余学习学生的特点,配合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利用系统办学优势,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要充分挖掘各级办学单位的资源和潜力,做好各自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网络和实体校园虚实结合的校园文化。(4)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寻求有“质”。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课程学习和活动参与,确定某种文化根基和审美根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性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过去我们时常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设开放大学,必须寻求人文素质教育质的突破,在专业教学中,在学生工作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这样会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

5 毕业生跟踪与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延续。开放大学学生工作对象不仅局限于在校生,毕业生也是重要的服务对象。一是要帮助学生完成毕业准备工作,认真核对学生成绩、毕业生信息,做好毕业生图像采集和档案管理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认证、出国等证明材料。二是要指导学生就业,多方联系和挖掘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开展就业培训,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三、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

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开放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工作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开放性,学生工作者没有节假日,在任何地点都要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随地全天候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管理手段的交互性,由面对面地沟通教育发展到电话、网络、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为主导的方式;学生工作内容涵盖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环节,具有复杂多变性;学生工作模式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把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形成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1 弃“管”为“导”,学会倾听与沟通。作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多数是职业人,他们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那种简单地说服教育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对此,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放低姿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才能有效地达成学生管理目标。

2 树立法律意识,维护学生根本权益。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决定了开放大学既是新型实体大学,又是社会服务公共平台。开放大学学生工作局面复杂,突发事件多,成人学生运用法律进行维权的意识强,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明确学生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的校规、校纪。在处理学生违纪案件时,要注意工作程序的合法性。任何学生管理工作都不能逾越法律红线。

3 建立开放大学网上校园和网上社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年轻人迷恋网络,进行网上社交活动频繁,因此建立受年轻人欢迎,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开放大学网上社区、班级论坛、班主任工作博客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感交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可以利用电话、微博、QQ等手段实现时时互动,用虚拟的网上社交空间代替传统的校园空间,从而满足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体验,使他们能在开放大学网上社区找到知音和朋友,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开放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保障

1 建立、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开放大学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办学系统组成,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开放大学对学生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例如,完善学籍管理、学生干部组织管理、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规范、学生评优和奖学金制度等工作制度和管理规范;明确学生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建立培训和激励机制,用制度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用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市、县级开放学院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细则,并认真执行。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易班文化 特色构建

[中图分类号]K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28-02

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传播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我校积极引进易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了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对不断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颇具特色。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它结合了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功能。2009年9月,易班开始在上海部分高校试点,目前已涵盖了上海的50余所高校。我校作为沪外易班推广的西部地区第一所试点高校,目前已有班级1405个,班级成员43000余人。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

从易班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一个网络互动社区,其活动主体是高校师生。易班文化就是借助于易班网络平台,并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网络,校园使它同时具有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成为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致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受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1]。借鉴这一点,易班文化就是以高校师生为建设主体,以易班网络平台为传播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易班文化的特征

易班文化除了具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虚拟”的超越性

易班互动社区同其他网络社区一样,有虚拟的特征,高校师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活动。但是易班所带给高校师生的不仅仅是虚拟性,其更多的是虚拟环境下的真实性:一是易班文化的参与者信息的真实性,由于易班实行的是实名制注册,在易班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活动的都是具有真实信息的高校师生;二是易班活动可以很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和相互支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虚拟空间的真实性,特别是班级事务管理、学习资源共享、班级活动开展和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等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真实存在的生活。因此,易班文化将网络空间的虚拟同现实中的真实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虚拟和真实的统一。这正是易班文化超越一般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

2.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虽然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但是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特点,它无法保证其他社会人员不参与其中,因此,其参与者除高校师生以外还有其他的社会人群,其参与群体相对复杂。而易班文化的参与者由于通过易班实行实名注册,只有高校的师生才能通过系统审查成为其用户。它保证了易班文化参与的群体是高校师生这一特殊群体,非高校人员是无法参与其中的。

3.鲜明的导向性

易班文化是服务和服从于高校教育需要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通过易班平台,学校能够掌握易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网上师生的思想动态等各方面情况,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各类教育文化及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文化,学校大力倡导并在易班上充分展示。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和侵袭,学校也能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正是易班的这种可控性特点,保证了在易班平台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选择的,是和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更有利于其导向功能的发挥。

4.班级文化的独特性

易班文化的参与群体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班级,其建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以行政班建班,有的则是以协会、社团建班,有的则是以工作性质建班,如辅导员班、名师工作室等。它和其他网络群体的不同之处在于班级的凝聚力较强,易班的建班是以行政班为主,成员都来自同一班级,即使不是以行政班建班的班级,由于都是在高校范围内,在高校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班级特殊的文化氛围内,使班级参与者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班级的凝聚力较强,班级文化得以彰显,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我校开展的易班优秀班级评选、优秀易班活动的评选,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易班班级在参与易班活动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对班级文化的形成是有很大地促进作用的。

二、易班文化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易班文化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

易班文化的传播载体—易班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多种数字化互动媒体,大大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易班网络平台是针对高校群体而建立的,通过易班平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利和直接,机会更多,高校文化的传播途径不断得到拓展,传播速度不断增加,影响不断扩大。各高校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本校校园网络文化以及易班群体中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提升,扩大了影响,特别是一些名校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其他普通高校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文化水平,增强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二)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易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网盘没有容量限制,用户可以无限制地上传很多学习、生活、娱乐等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数字化信息,使其文化信息的承载量不断扩大。同时,以易班为平台还开展了各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者有各个层面的——班级、院系、学校和高校联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班级、院系或学校特色、社会热点和学习生活困惑等。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易班特色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加了易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三)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和加强网络监控是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易班正好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易班平台,大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积极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对易班网络平台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易班是针对高校师生建立并实行实名注册的,参与人员范围及其详细信息可以掌握的,因此,对易班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及其文化动态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易班网络平台的这种可控性特点,有利于高校对网络的监控和舆情管理,从而保证了易班文化传播环境的纯洁性,使易班文化能够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能与时俱进而又能不偏离发展的轨道。因此,易班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的,有利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

我校引进易班的时间不长,在易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易班功能的发挥。同时,师生的参与度目前虽然较高,但如果不注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它就会逐渐失去对师生的吸引力。因此,只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以校史校训为核心,塑造易班文化品牌

易班文化品牌的塑造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创建是当前高校竞争态势形成的反映,是高校品牌形象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自然延伸,是高校提升知名度和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易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示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定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要打造良好的易班文化品牌,一定要注重高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校特色。校史和校训正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校史是对学校办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是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是学校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校训是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学校文化的沉淀和凝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史和校训是高校文化特色的凝练和精髓,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塑造易班文化品牌,就必须以校史校训为核心,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在建立和宣传学校网络形象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二)以文化育人为取向,弘扬易班主流文化

文化育人的取向是针对知识育人取向而提出的。学生进校接受学校教育,概括起来就是学习知识和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知识轻文化,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文化育人优于知识育人的地方,就在于从文化源头上纠正了知识育人的片面性”[2]。因此,高校应以文化育人为取向,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易班则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以此为基础,用时代精神构建易班文化,赋予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形成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大力的宣传倡导,使其成为易班的主流文化。大力弘扬易班主流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展示和宣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学校文化的精髓,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品质并转化为行动,在实现了文化育人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育人的发展。

(三)以网络思政为途径,提升易班文化品质

文化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参与群体的素质及文化品位。校园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袭,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纠偏与防过的目的;二是网络思政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纠偏与防过,更重要的是正面引导,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感染学生,使这些文化逐步内化学生的品质特性,从而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而参与群体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会促进文化品质的提升。因此,有效地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且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文化品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时代精神为导向,创新易班文化内涵

文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文化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校园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要吸引学生,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就必须紧跟时代,赋予教育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易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以时代精神为导向,不断创新文化内涵,才能让更多的人热爱易班、乐上易班和宣传易班,成为与时俱进的易班文化人。

【参考文献】

第11篇

1、学校概况

石家庄市第115中学(原二机厂子弟学校),始建于1971年, 于XX年移交石家庄市裕华区。学校位于石市裕华区方兴路68号,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20万,拥有教学楼及专业教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少先队室、体育器材室、美术活动室、卫生室等。占地7300多平方米的操场上,天然草坪与体育文化墙相映成趣,是一所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全日制国办学校。

学校共有教学班11个,学生656人。学校拥有一支团结拼搏、奉献敬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职工43人中,高级职称12人,约占教师总数的28%:中级职称24人,约占教师总数的55%;初级职称7人,约占教师总数的18%。教师本科率56.5%,专科率约23%。

XX年以来新一任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宽容解决一切,团结压倒一切,尊重先于一切,学习重于一切,人格高于一切”为座右铭,力创和谐校园环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自强不息、德业并进”的校训精神,逐步形成了“向上、求真、至善、尽美”的校风,“敬业、乐群、省身、尚真”的教风和“博学、善思、求索、笃行”的学风。

2、成绩与荣誉

自建校以来,学校为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999年高考,我校毕业生孙峥同学夺得河北省文科状元,陈振宇同学夺得27中理科状元。XX年,我校毕业生李辉同学夺得15中文科状元。XX年年王泽龙同学又夺得15中理科状元。

在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15中学正在发展中前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正稳步提升。连续两年被评为“裕华区毕业班教学工作进步单位”。在石家庄师生亲子读书成果展示中被授予“优秀学校”荣誉称号,被授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称号,XX年年被评为“裕华区优秀家长学校”,赢得“双争共建文明校园”荣誉……

二、学校的发展与变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自XX年10月移交裕华区政府管理以来,得到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XX年年,教育局筹集资金43万余元,粉刷了墙壁,封闭了校园,制做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牌,改变了学校破旧面貌,改善了办学条件,赢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2010年暑假期间,在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充分利用宝贵时间,完成了专业教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少先队室、体育器材室、美术活动室、卫生室的改造等。

教育局领导时刻不忘我校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现状,自移交以来,学校新增图书4000多册(29007.22元)、计算机24台(60240元)和一批教学仪器(约15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我们的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的综合改善,为今后的发展,赢得了后劲,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随着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实现育人的途径中环境对于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校在不断改进校园自然景观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到日程上来。

尤其是在裕华区教育局杜局长的大力倡导下,我校以“校训”为主线,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既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又重现代文化的熏陶。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原则,寓教育于校园美的环境之中。

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赏心悦目的体育文化墙,在长200余米的操场围墙上,学校设计了以2010年奥运会运动图标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在蓝天绿地的衬托下,融入汉字楷书元素的黑色运动图标,张扬活力之余还颇显沉稳儒雅,活泼可爱五福娃的加入为校园奏响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乐章,美丽的校园体育文化墙成为学校靓丽的风景。

教学楼走廊文化分为“知书明理、志存高远、勤学善思、探索创新”四个主题,围绕四个主题,每层精心选择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材料,设计了美观大方的文化牌。每层教师办公室前还特意设计了“杏坛语录”专用牌,教育格言激励警醒规范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还别出 心裁的在垃圾道口张贴了文明礼貌小牌,水房、楼梯都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小宣传标语牌。

另外,一楼后侧的“艺术长廊”由学生作品组成,或字画,或手工,多彩缤纷,引人耳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生浸润于这样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呼吸着充满文化的空气,定会凝炼出高雅脱俗的特有气质。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两手抓。既关注硬件建设的作用,更注意软件方面的加强。首先我们以强势推进校园每日一读,以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为奋斗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阅读美文的氛围。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我校一是自XX年起开设诵读鉴赏课与阅读课,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和感想,举办读书论坛、师生同台诵读比赛等。同时把师生的优秀作品刊登在学校创办的《雨荷》杂志上,大大激发了全校师生读书写作的热情。我校开展的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共同成长。并且于XX年6月石家庄市组织的诵读比赛获得一等奖,《河北青年报》也以《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为题,刊登孩子们参赛的照片。XX年年我们又把读书活动制度化,提出“师生每日一读,营造书香校园”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组织教师到书店购买所需要的书籍,为每一位教师赠送《论语心得》、《阳光心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英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等书籍,让每一位教师定期推荐美文或片段、警言警句、名句名篇等,由学校教科研处编辑成册,供师生一起读书学习。《沧海拾贝——教师推荐语集锦》应运而生。(1)

其次我们强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校园。教育处、校团委、少先队认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每周三早读的小喇叭广播开播几年来,大力弘扬正气、宣传先进文化,树立正面典型;校团委、少先队组成专门的编辑队伍,及时报道学校的大事和新闻,展示名师、名生风采和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等,很受学生欢迎。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今年我们进行了改版,改名为“校园之声广播站”,增加了播出时间和内容,播出栏目分为新闻快报、奥运直通车、生活小窍门、知识长廊、为您服务等,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首播之日接受了市电台的采访。我校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充分利用团队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师生员工中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学校组织了“唱响革命歌曲,弘扬民族精神”红歌唱响115中活动,师生精神振奋,热情高涨,很受教育。每月一次的国旗致辞、一年一度的师生元旦联欢会、春季运动会、师生趣味运动会已成为我校经典活动。

同时,我们以办学理念、制度文化为载体,丰富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因此,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训、座右铭等都是围绕同一个精神内容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自强不息、德业并进”的校训精神,逐步形成了“向上、求真、至善、尽美”的校风,“敬业、乐群、省身、尚真”的教风和“博学、善思、求索、笃行”的学风。学校坚持“一 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新人”为育人目标,以“宽容解决一切,团结压倒一切,尊重先于一切,学习重于一切,人格高于一切”为和谐校园座右铭,完成了一个学校的基本文化构架。例如对教师的管理,我们坚持以情感奠基础,目标为导向,制度做保障。我们抓住以教师为本这个关键,努力建设一支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用真情管理。我们带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对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校领导都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通说服解释工作,使教师心悦诚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做到以情动人,亲问因病住院的教职工,并且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每逢重大节日,组织联欢和庆祝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愉悦教师的身心。这一切,尽显人文关怀,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我们拥有一个幽雅洁净的校园,书香漫溢的校园,和谐愉悦的校园,文明向上的校园。这样的校园家长满意、教师舒心、学生喜欢。

3、坚持人文德育理念,培育德业并进新人。

学校始终坚持“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的教育理念,坚持正面灌输、潜移默化、正面疏导、以身作则的德育教育的原则;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践性、渗透性、时效性、双向性;实现德育管理工作认识到位、内容到位、组织到位和教育活动到位。

教育处紧紧抓住养成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这两条主线,从行为习惯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着手,努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 目的

校园景观更是学术和文化的结合。它需要融合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校园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同学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能够在和谐中渗透和反应相应的校园文化。我们在研究校园景观设计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校园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校园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更好地为校园景观进行改造,利用。校园生活是人们都能经历的的特殊生活。平时的校园生活紧凑,充实而又灵活,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探究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事物。了解身边的环境,发扬要传达的精神。并借此了解渗透于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以发展历史。

二 意义

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形式、环境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了解当前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校园建设实践、校园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校园文化是各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学校精神风貌和总体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学校园建筑景观中延续和体现校园文化,从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优化校园设施、弘扬校园精神、养成健康心理等几方面来丰富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注重校园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三实例分析

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校园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某大学的行政楼三楼的屋顶平台,是一个开敞通透的室外环境,可以俯视整个校园布置。不仅可以是建筑形式上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作为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空间。这就需要在空间中有校园文化的流露,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能受到学校氛围的熏陶,在谈话之间就能学习到历史留给后人的借鉴。因为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原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所以在这个设计中,设计者会利用有军工特色的元素来装饰室外环境。使整个环境能够诠释部分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设计主要是以欧式风格为主,在简约的欧式设计风格中,地砖颜色的变换和不同形式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地面布置,而且还增添了活泼的气息,提升了层次感,有效的避免单调,苍白的感受。白色栏栅的运用更是凸显出校园文化应该有的纯洁、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相对其他的宣长板,采用不同的形式,于重金属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氛围当中,具有到一定的透气性。不仅能起到很好的遮挡装饰作用,而且还能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区域,可以将其校园文化的展示板悬挂于此,为学习校园文化,拓宽知识层面提供良好的条件。大面的木栅装饰花草种植,也充分体现了欧式的风格,又不失典雅,还能起到绿化,净化的作用,为活动区域增光添彩。主题性雕塑更是意义非凡,利用军工废弃的材料拼凑出有优美的造型雕塑。既大方美观又不失军工特色。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该主体性雕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一种联系,也是历史到现实的一种延续。看着拥有历史痕迹的主题雕塑,自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学校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富,演变到现在依然留存着先人的思想,这个演变历程是多么得坚辛。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更多的设计作品来支持和维护。同时,校园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景观环境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进一步为学生工作作出贡献,这就需要设计者从基本出发,了解校园历史,并可以贯穿始终。校园环境中的景观设计更是可以帮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放松心态,陶冶情操的首要选择。

五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景观化校园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设计是应该有他自己的灵魂,大方、实用、美观的前提下,以某一风格为主体现设计特色,校园景观设计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人文文化建设的传承,力求突出校园景观生态性、人文特色可持续和谐发展。在规划建设中职能分区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要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职责,而且在各分区之间又有各种景观建筑的分布作为衔接。景观规划,要吸取生态设计、人文设计的理念,在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景观设计,使新的校园景观有更为宽敞的室外自然空间、深远的教育寓意,给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连续出版物:[1]中国建筑艺术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

(2)连续出版物:[1]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连续出版物:[1]增订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

(4连续出版物:[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连续出版物:[1]沈志明.论景观设计空间形态.南平师专学报 ,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