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药炮制学论文

中药炮制学论文

时间:2022-06-22 06:4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药炮制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药炮制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1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第2篇

中药炮制学主要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是中药类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十五”期间,国家将中药饮片与中药炮制的现代化列入重点攻关项目,对炮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针对现行《中药炮制学》教学的不足之处,就提高相关教学质量的若干途径进行探讨。

1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目前,在炮制课堂教学中仍多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炮制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习惯于强行记忆这些理论知识以应付考试考核,对课程实质精华知之甚少[1]。笔者认为,今后应采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中药炮制目的时,以半夏的炮制方法引出半夏中所含的刺激性毒性成分的研究史,讲述其所含有的草酸钙针晶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同时将所查阅文献中的一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形象地说明中药炮制减毒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并使学生能了解目前中药炮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讲述黄精的炮制时,可以将生品黄精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进行比较,结合目前的实验研究,引出黄精“九蒸九曝”的炮制方法。如有条件,可将黄精多次蒸、曝的照片以投影的形式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炮制后的黄精“黑如漆”的描述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目前黄精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来探讨黄精的炮制机理引出,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中药炮制学课程的兴趣。

又如,学习“酒炙法”时,在细致深入地讲解黄连、大黄、地龙、丹参等中药后,就要求学生自学当归和白芍两味中药;然后在下次上课时随机抽取学号,确定两位同学每人讲解一味中药,要求讲出该中药的炮制沿革、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和炮制原理,并由老师点评,全体同学打分。事实表明,学生们都非常重视这样的表现机会。他们翻阅教材,查阅资料,精心准备,反复练习。某个学生的独到见解一旦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和同学们的认可,他们就会看到付出努力取得的成绩,从而热情高涨,更加热爱学习。

这些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改变了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由过去的被动客体状态转变为主体状态,学会了思考,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有炮制教学还多以教科书、黑板、实物等传统手段为主,单位时间内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少,缺乏连贯性。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有助于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包含中药材标本及中药原植物图片、炮制方法与过程视频的多媒体教材,不仅能按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图文并茂,避免机械地死记硬背。

通过放映“中药炮制技术”影像,让学生了解饮片厂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人参、鹿茸的收获及加工”与“中药炮制操作技能”等,让学生了解贵重药的加工炮制,扩展其知识面,增加学生对不能在实验课内完成的炮制方法的感性认识;在每次实验课上放映相应的视听教材,还可对学生进一步起到示范教学作用。

实践表明,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对多种感官提供刺激,能有效地加快学习进程和激发学习动力。

3 加强实验和实训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实验和实训要求高。传统炮制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验证性试验或模拟性实验。上课时,实验指导教师先讲一遍,然后学生按此被动操作。这种教学形式上单一化、教条化,教学内容陈旧,且将学生禁锢在一个狭隘空间,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应改革目前中药炮制学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技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明确教学目标,扩展学生知识面;并通过严格实验程序,实行规范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学生进入《中药炮制学》课程学习的前一学期,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本校省级炮制学重点实验室见习、实习,参与到一些当前的有关炮制学研究的课题中去,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对有关中药的炮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在传统炮制实验的基础上应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可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拟定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步骤、提出具体方案;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在老师指导下,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集体对各条实验路线再次进行讨论,针对各条路线的优缺点,寻找到最佳实验路线;最后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2]。另外,宜增加见习教学环节,解决学校缺少炮制机械和无法提供大量实验药材的难题,通过与当地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合作,在学生学习中药炮制理论和方法后,安排学生深入中药饮片厂。在企业老药工和技术工人的指导下,了解饮片生产的相关设备与操作以及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概况,熟悉生产流程和GMP要求,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学科在社会上的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教学与生产实际不相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毕业生反馈说明,通过采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和实训等途径,提高了中药炮制学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挥发性成分是一类数量巨大,结构种类繁多,生物活性多样。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天然成分,包括醇、醛、酮、醚、酯、羧酸等含氧基团。由十余种及至上百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而其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它们具有一定的理化特征。其中最常用的重要的物理常数有比重、旋光度、折光率和凝固点等。在测定挥发油的物理常数时,因测定折光率所需样品极少、操作简便迅速,故通常多采取先测挥发油的折光度。若测定的折光率不符合规定时,其余的检查可不必进行。酸价、酯价和皂化价是指示挥发油的质量的重要的化学指标,挥发油中含有的各类成分,均因其具有的功能基而显示独特的化学性,可利用这些性质为含有挥发油的中药定性。

大多数挥发油是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少数呈棕色或黄棕色,个别挥发油具有其他颜色,多具有香气或其他特殊气味,常温下可以挥发。

挥发油难溶于水,但制时可出现挥发性特殊气味,若温度高于100℃时部分分解。可溶于浓酒精和多数有机溶媒中。

经常与日光及空气接触可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并能形成树脂样物质,也不能再随水蒸气蒸馏。因此制备挥发油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产品应装入深色瓶中,密闭塞紧,放于阴凉处保存。

由于挥发油是混合物,成分不同,其沸点亦不同,故可利用此性质来分离取舍挥发油。常压下挥发油的沸点一般在70-300℃。挥发油多数比水轻。

酸碱性:用pH试纸测定挥发油的酸碱性,如呈酸性反应表明含有游离酸或酚类的化合物;如为碱性反应,表示挥发油中可能含有碱性化合物,如挥发油生物碱等。

氧、硫元素:可用钠熔法检识。

酚类:用含FeCl3的乙醇溶液检查挥发油乙醇液,如产生蓝、蓝紫或绿色反应。表示有酚类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用硝酸银、NH3、H2O检查挥发油,如有银镜反应,表示其中含有醛类等还原性物质。用苯肼、氨基脲、羟胺等试验挥发油,如产生结晶型衍生物,表示有酮或磷存在。

内酯:于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加亚硝酰铁、氰化钠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呈红色并逐渐消失,表示含有内酯类化合物。因此,须根据其理化性质及临床的需要进行炮制,采取“适宜”的方法,以确保饮片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2炮制对药物的影响及其注意事项

根据挥发油成分在常温下可挥发的特点,故在加热炮制时火候的大小与炮制的时间要掌握,据报道经不同的方法炮制后挥发油的含量有如下变化:炒炭减少约80%,炒焦减少约40%,煨或土炒等损失约20%,为此,为了保留有效挥发性成分不受或少受损失,应尽量避免炮制过度对成份的破坏和损失。否则会影响疗效,特别是芳香类药材更应注意。例如含挥发油的荆芥、薄荷、茴香、木香等。早在《雷公炮炎论》上就指出不可用火处理,例如对茵陈等中药注明:“勿进火”。

水制时尽管挥发性成分在水中溶解度小但不宜久浸久泡,只宜“抢水洗”,否则香气溢散。如陈皮经拣选后喷水湿润铡成细丝即可。又如木香用温水洗净后沥干装入罐内,均匀地喷温开水(或洒)盖严。焖2-3h,待焖透后取出切片,晾干即可。总之,水制此类中药材时,宜焖润。即将药材经淋湿后,堆放在一起。用洁净的湿布盖好,经常检查翻动并洒水,使之内外保持湿润一致,直至湿润透心,软度适合为度。取药按要求切片晾干即可。

在临床用药时,某些药材含挥发油过多,以至对人体有害。然又是治疗所需的有效成分,故必须除去多余部分,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如苍术、白术均有苍术醇、苍术酮等挥发油成分,对脾胃刺激性大,须用米泔水浸漂2-3d,沥干水,透心后切成饮片,晾干再炒炙,由于米泔水有吸附作用,再加上高热炒,受热挥发油或破坏或减少15%以上,从而除去了苍术、白术的副作用。

有时根据治疗要求须除彼挥发性成分留此挥发性成分。如麻黄生品,因含有挥发油故有解表发汗之功。若取润肺止咳平喘之功则需蜜炙。蜜炙后挥发油损耗1/2,故使发汗之力降低,而润肺平喘止咳之功增加。肉豆蔻生用有滑肠作用,需除油,故用煨法或与滑石粉共炒,以去油,减少其烈性。

根据挥发油可用蒸气蒸馏法提取原理,可以从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和叶中得到挥发油。

综上所述,含有挥发油性成分的中药,由于成分复杂,为更好地发挥疗效,必须在炮制过程中,严格遵照疗效第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炮制方法。

第4篇

    论文摘要: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一、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

    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或美其名为“中药科学化”)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仅有少数中药能找出“有效成分”,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西药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用,以致我国取缔这些药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严重忧郁症、甚至自杀而在某些国家停用,我们却还未采取措施。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人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二十世纪新中药材,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问(产地、加工方法等)、闻(气、味)、切(质地)”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麻黄素、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着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小结

第5篇

1我校中药学学科历史发渊源及发展现状

我校中药学专业隶属于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材学院始建于1958年的吉林特产学院,1978年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成立特产系,1992年调整更名为中药材学院。我校中药学前身为195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创于吉林农业大学的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2个本科专业[2]。经过50余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依托长白山丰富中药资源,以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价、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为特色的学科,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建设的主要单位之一,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我校中药学学科取得的具体成效

2.1师资建设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提高办学质量最关键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3]。目前,我校中药学学科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20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44人,占7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占42%,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学历20人,占35%。

2.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4]。中药学学科通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其中,《中药学》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同时《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四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已形成省级优秀课程群,学科计划通过下个五年计划,在未来努力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群,1~3门课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

2.3实验室与科研环境建设

我校中药学科自2005年搬迁到新的实验楼,实验室环境和科研环境大为改善。目前,我中药学科有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中药化学等3个二级实验室和1个药用植物栽培育种重点研究室,中国加拿大合作西洋参GAP实验室及4个本科教学一级实验室。本学科具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仪、气谱一电子捕捉器联机、高效制备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光谱仪,电子透射显微镜,液闪仪等分析仪器,极大的改善了本学科的科研与实验环境。

2.4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赖于明确、稳定研究方向下的系列科研课题的研究,中药学学科以长白山中药资源宝库为依托,围绕我省主要道地中药,采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的方式,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近三年来,学院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中药天然产物开发、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价、药用经济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植物资源生态与可持续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与申请发明专利12项,科研成果转让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5项,获经济效益5.4亿多元。出版学术专著27部,出版译著2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等17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7篇,其中,SCI论文29篇,EI论文4篇。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科技厅项目18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总计科研经费1800多万元。为吉林省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2.5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美国、泰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与加拿大北美西洋参总会合作建立了西洋参GAP实验室,先后邀请韩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和专家来院讲学。同时学院先后派出16名教师出国攻读学位或合作研究。为日本、韩国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学院在国外的知名度,使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我校中药学学科特色建设及主要研究方向

中药学学科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淀,特别是自2000年来,中药学学科经过两次改革,确定了以中药物质基础,药理药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与资源开发研究为总方向,以长白山丰富的中药资料开发利用和吉林省道地药材研究为重点,以振兴吉林省地方经济和北药基地建设的技术需求、创新为目标,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三个稳定的专业方向。

3.1药用植物栽培专业

本专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用植物栽培专业始创于1958年,是我校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研究:①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栽培:主要研究重要药用植物野生变家植、规范化关键栽培技术等;②药用植物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以现代栽培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光、温、水、肥等环境要素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建立中药材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体系;③药用植物育种:对大宗规模生产的中药材,采用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开展优良品种系统选育,培育优质高产中药材品种。

3.2中药学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①中药活性物质与新药研制: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结构定性构效关系及生源途径等研究;②中药炮制与加工:结合药材栽培和产地,深入开展地道药材的传统加工炮制工艺、中药饮片炮制的规范化、新制剂研究,阐明中药炮制加工增效与减毒机理。

3.3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本专业的特色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面向中医药现代化、培养中药生产、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及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专门人才。培养具备中药材栽培、引种驯化、资源开发利用、产地加工、药材炮制及其质量评价、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中药生产、使用和研究、检验、中药材企业经营管理、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从事中药材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生产管理人才。

4我校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中药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应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才能保证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药学学科队伍建设出现青黄不接的迹象,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要公开设岗,竞争上岗,定期流动,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以改善学术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和学缘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科发展目标的需要,创造学术环境和条件,大胆使用青年学术带头人,压担子、定任务,使他们尽快成长。

4.2改变人才培养思维方式,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

首先,优化本科教育专业方向。重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传道”与“授业”并举的高度,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重要的是综合总素的提高,这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注重一个人的人品道德。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大学生要改变天子骄子的心态,我们学科建设要本着对本科生教育以“厚积而广泛”为指导思想,拓展学生视野,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调整专业设置,改造发展前景欠佳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增强本科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突出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强化学科的应用基础地位。研究生教育应是重点学科教学工作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应充分突出学科建设的特色,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4]。对研究生教育深造,要以“大学科、广兼融”为指导思想,培养有学识,有深度,有广度的高级知识人才,为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

第6篇

【关键词】中药 不良反应

近年来, 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不良反应的重视,中药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这直接关系着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中药是否安全对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重大。据已经披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已成为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1]。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即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有些企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如何正确应用中药﹑正确看待不良反应并有效控制其发生率,对中药的国际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的疾病、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或制剂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2]。

1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药物自身因素

1.1.1 药物本身有毒 药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国务院令中确定的28种毒性中药, 植物类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乌头、巴豆、天仙子等; 动物类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等; 矿物类中如砒霜、水银、雄黄、红粉等, 这些药物本身有毒, 使用不当可使人致命。

1.1.2 药材品种 我国地域辽阔,药用资源极为丰富,中药品种繁多,而且我国用药历史悠久,药名演变过程复杂。因此,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品种混淆现象较为普遍。

1.1.3 采集时间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药材的采集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

1.1.4 贮存条件 中药富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糖类等有机物和多种无机物,若贮存条件不当,则可产生复杂的理化变化,导致部分或整体质变,使原有的性效与毒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1.5 炮制或煎煮不当 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用药和制剂、调配的需要,并结合药物自身的性质,对原药材进行的修治和加工处理。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以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但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毒。

1.2 患者自身因素

1.2.1 患者的年龄 年龄不同对药物的作用也有差异。临床对儿童用药须谨慎选择。有毒的中药和某些作用峻猛的中药应禁用于儿童。此外, 儿童用药时, 也不宜将成人药品直接减量服用, 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

1.2.2 患者的性别 性别不同, 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男性为阳刚之体,女性为阴柔之体,妇女有月经及妊娠等生理变化,这些均能影响肌体对中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如麝香,应用于男性患者,不会引起显著危害,而应用于月经期或妊娠期妇女,则有导致血崩或堕胎的可能, 应慎用或忌用。

1.2.3 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否和严重程度。如肝肾疾病的患者,代谢、排泄的减弱,容易引起药物的蓄积或中毒。

1.2.4 体质差异 每个人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各异,男女有别,老幼各异,久病、新病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医生用药“因人制宜”, 斟酌选药用量。例如:煎服以金钱草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膀胱结石和胆石症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疹, 表现全身麻疹样红色斑丘疹、瘙痒难忍、心烦, 停药后痊愈[3]。

1.3 临床用药因素

1.3.1 给药途径 中药的给药途径可分为:体内给药和体表给药两大类。如砒石有剧毒,成人内服用量0.002-0.004 g,中毒量约0.005-0.01g, 致死量约为0.01-0.02g。使用不慎,易导致中毒或死亡;若外用,局部小面积涂敷于正常皮肤,则不一定导致中毒。随着中药新剂型不断出现,给药途径也有改变或创新,口服制剂由于品种繁多和用药人群广泛,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最大,但反应程度相对较轻,注射制剂引起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发热和休克最常见,反应程度多为中度和重度

1.3.2 用药剂量和疗程 中药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剂量内合理使用,是不会引起中毒的。但有些中药,标准不统一,范围较大,如朱砂:药典0.1-0.5g、教材0.3-1g; 有些中药,用药随意性较大,剂量不规范,如:如牵牛子苦寒有毒,一般入汤剂3-9g,入丸散1-3g,但有医生处方用量竟达100g以上,患者服后即腹泻, 排出黏液样血便,肉眼血尿。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有患者连续42年服用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竭。

1.3.3 中西药合用 临床中西药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扩大适应范围、减少用药量、缩短疗程。但是,如果配伍不当, 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一些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乌梅、生脉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药物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合用, 因这些药物可酸化尿液, 使磺胺类药的溶解度降低, 致使尿中有结晶析出,引起泌尿道损伤或出血[4]; 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与螺内酯、氨苯喋啶合用时,易产生高血钾;大黄及其制剂不宜与复方甘草合剂同服,因大黄中的鞣质与甘草酸反应生成沉淀,影响疗效[5]。

2 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统一标准, 提高药品质量

规范药名,统一标准, 全面推行GAP、GMP、GSP, 严防伪劣药品流通、使用,切实加强中药的产、供、销。

2.2 辨证施治, 合理组方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医生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遣药组方。

2.3 注意用量用法

应根据病人体质和个体差异,灵活掌握用药剂量和时间,毒性较大的中药尤应注意;同时,对有特殊煎煮和服用方法的中药也应注意。

2.4 合理炮制饮片

炮制这门古老的制药技术,是在中医辨证用药基础上形成的,是控制中药质量,确保安全用药不可缺少的环节;供配方用的中药应是经合理炮制的合格饮片。

2.5 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

用药前详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要慎重用药,指导病人合理用药。用药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正确认识并加强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要降低其发生率,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从而使中药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光明,王志高.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与对策[J].四川中医, 2007,4:35.

[2]钟达锦.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与防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2):727.

[3]徐振华.煎服金钱草过敏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 10(2): 35.

第7篇

【关键词】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检测;光谱成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64-01

中药饮片是在中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配制剂的实际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炮制而形成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材的质量也就决定了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而中药饮片的质量对临床中药制剂的质量和药效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国缺乏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有效的法律法规。因此,中药饮片质量的检测和控制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广大人民安全使用中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论文对中药黄连片活性成分进行了检测,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1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及过程分析

1.1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分析中药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等,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1]。由于其主要活性成分多数具有荧光,所以采用荧光光谱成像技术对黄连饮片进行检测。光谱成像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是传统的二维光学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2]。另外,这种技术还集中了光学、光电子学、电子学、信息处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光谱成像技术运用范围很广,可以进行图像采集、显示、处理和分析解释等[3]。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光谱成像技术构建中药黄连饮片是我光谱成像指纹图谱,从而实现黄连饮片的活性成分空间分布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可靠、准确。检测结果可以为入药部位选择及饮片质量的评价提供依据。

1.2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过程分析在进行实际检测时要先调节系统接收端的高度,以保证达到最大的空间分辨率。然后根据药物的特点设置系统中的参数,主要包括光谱分辨率参数、范围参数和接收器曝光时间参数等,这些参数会根据不同的药品做不同的调整。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检测时这些参数的范围是光谱分辨率参数5nm、范围参数480-680nm、接收器曝光时间参数800ms。接着将被检测物品放置到载物台上,要注意调整紫外光源和载物台的相对位置,使其均匀激发显示出若干个狭窄的光谱带。最后用计算机专用软件对检测所得到的数据图像进行处理。2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数据分析

中药黄连根部有皮层、木质部、髓部三个部位,这三个部位是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但是看不到的是这三个部位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是不相同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特性的判别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用光谱成像技术分别在三个人工选取10×10像素的小区域内对这三个部位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个部位的光谱曲线存在明显的差异[4],其光谱曲线平均值如下图所示(图1)。木质部、髓部和韧皮部的峰形和峰位相似显示性较大,而峰面积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光谱图像的重构和分类处理,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药黄连各部分的活性成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统计三个部位中的像素所占面积的对比情况,结果显示,木质部、髓部、皮层各自占的总面积分别为30.3%、18.5%、51.5%。由此可以看出,中药黄连饮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木质部中含量最高、其次是髓部、皮层中的含量最低[5]。3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讨论

论文对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检测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了解中药黄连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分布,有效的对其药用部位进行质量评价。论文以中药黄连饮片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药鉴定学与分析化学知识,运用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对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进行检测。通过对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药黄连饮片不同组织结构中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性比较明显,而且这也直接决定着入药部位的如何选择,但目前中药入药部位的选择主要通过经验来判断的,这对药效的发挥及药品质量的控制都是非常不利的。论文运用荧光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对黄连饮片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可以通过分析黄连饮片不同组织部位的光谱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检品活性成分的空间分布。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图像分割,获得饮片各组织结构的空间分布及其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这些数据都可以为入药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4结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发现黄连饮片根茎的不同部位中所含的活性成分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木质部中含量最高、皮层中的含量最低。同时,论文还可检测出不同部位像素所占的空间面积比例,有效的检测出活性成分具体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不仅有利于确定黄连饮片的主要药效成分,而且可以为其入药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参考文献

[1]赵静,庞其昌,马骥,等.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检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1(6):1692-1697.

[2]李彩虹,周克元.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药,2010,21(2):466-470.

[3]Youn MJ,SO HS,Cho HJ,et al.Berberine a natural product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enhanced apoptosis through a mitochondria caspase mediated pathway in HeLa cell[J].Biol Pharm Bull,2011,31(5):789.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第9篇

中药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涉及的中医理论、临床应用、鉴别特征、炮制方法等等都是学生走出校门后需要学以致用的。划重点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加大对重点的依赖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失去学习的意义。再次,由于现阶段科技手段发达,学校教室区无线网络均已覆盖,而学校也无不允许将手机带入教室的明文规定,学生上课时往往QQ、短信不断,影响自己和他人。教师与其严厉制止,不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课程相关信息。如某些方剂的组成、某些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学过但遗忘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请学生上网查找,看谁查找得快,查找得准确。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专业知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活化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造成实践的重要性被慢慢淡化。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教学,导致有的班级先上了理论部分再做实验而有的班级先做了实验再上理论部分,从而又引发了“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的争论。其实无论是先上理论课还是先上实验课都各有利弊,由于基本上所有的中药或仪器装置等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都未曾有过感性认识。因此,可考虑将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融合起来。如可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的理论课堂放在实验室或标本馆,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对照实物进行记忆,想切切片的就切切片,想尝尝味道就尝尝味道。如《中药化学》,教师可将索氏提取器带到理论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其各部分组成,以及提取、虹吸等原理,这远比对着图片大谈特谈这是圆底烧瓶、那是虹吸管清楚得多。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应用好知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重视并强化实训与实习

中药学专业的实践除与了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外,实训、实习也是极为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中,都有对实训和实习的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实习时间往往有几个月,占到了大半个学期,而真正在外认真实习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任务敲了熟悉单位的公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学生只有经历过实习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一旦进入岗位就不单单是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拿出来”那么简单了。就拿最简单的抓药举例,首先拿到一个药方,需要看懂方上的每位药,确定是否每位药柜台都有;再对其进行划价;然后出药、分配、校对、包药等,如方中出现先煎、后下的药物,则要另附纸进行分装。其中涉及到的药价(随季节等因素变化)、包药的方法及技巧(包括普通包、虎头包等)都不是在学校里、书本上可以学到的。有鉴于此,学校应对中药学的实训与实习进行合理的安排,一是延长在大三阶段的校外实践时间,而适当缩短大四阶段的实践时间。原因是因为为完成试验型的毕业论文,很多医药院校已将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放在大四上学期前完成,下学期的实习基本是学生找工作求职,难以有心思认真开展实习;二是规范实习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如对中药材认知能力的考核、药房调剂能力的考核等。通过让学生切身体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热爱自己的专业,从事自己的专业。随着人类的“回归自然”,中医药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中药学既要保持原有的传统特色,又要实现现代医学对中药质量稳定、可控的新要求,如何把握好时代的契机,是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讨的问题。

作者:何昱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10篇

关键词:兰茂;《滇南本草》;云南地域下;理论与运用;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93-03

《滇南本草》系云南明代医家兰茂历经20年所著的一部记载和研究滇南地区特色药材和民族民间用药经验的一部本草学专著。其所载的中草药性味、疗效及用药方法在医药学上贡献巨大,成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00多年。本文从《滇南本草》版本及作者的探源、附方的理法方药、临症思路研究三方面对目前的《滇南本草》在云南的发展及研究进行梳理:

1《滇南本草》版本及作者探源

据研究发现《滇南本草》目前的版本共计13个,其中刊本6个,抄本7个。张廷瑜等[1]经过研究认为现存的《滇南本草》的各个版本是依托兰茂的盛名而作,并非其本人的作品。现今流传的版本主要为“范本”、“务本”、“丛本”,且认为“范本”的真实作者是范洪,“务本”的真实作者是管氏昆仲,其他抄本著者应为首抄者。杨国祥[2]经过考证对“依托”之说提出质疑,其认为《滇南本草》确为兰茂所著,只是其原著至今尚未发现,且其原著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的不断增补,形成了如今众多的版本。

从目前几位专家学者对13个版本研究来思考兰茂应确实著有一本《滇南本草》,但尚不能证明哪个版本为兰茂的原本,且各个版本均存在兰茂后人、传人、后学者思想添加情况,现存的《滇南本草》或许为众人合力所创之品更为恰当。

2《滇南本草》理法方药

2.1“理”通过目前对《滇南本草》的理论研究,将其理论特色归纳为: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传承了《神农本草经》以来传统的本草学理论体系和论述方法[3]。重视医药结合。多数药物后附有单方、验案,据统计全书附方有517首[4]。突出辨证论治。如升麻汤治疗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若咳嗽加桑白皮、陈皮、杏仁;若喘加苏子、川贝母[4]。④善于多途径多方法治疗疾病。例如:栀子花条附方2首,其一:治疗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用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其二:治鼻血不止,用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入鼻中[4]。⑤养生保健,尤重调补肝肾。据统计书中有补益肝肾作用的药物较多[5]。⑥女性注重补血。《滇南本草》中对于女性虚损疾病的治疗,往往配有补血药[5]。

目前对《滇南本草》理论的研究发现本书缺乏深入、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多是从本书的用药特色进行宏观归纳总结,缺乏特异性,尚不足以突出体现《滇南本草》的理论特色。

2.2“法”李昊蓉[6-10]对《滇南本草》中药物及其附方进行治法的研究,分别对书中体现解表法、清热法、健脾法、补肾法、活血祛瘀法进行理论的归纳与分析。此外还对书中带下病的治法进行分析与总结。孔庆玺等[11]对书中体现祛风法的药物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祛风法。

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原书本身未对附方的治法进行阐述,虽然李昊蓉、孔庆玺对《滇南本草》的治法从功效方面进行了部分研究,但对于研究《滇南本草》的治法特色尚缺乏系统性的整理研究。且对于各种疾病的治法特色归纳尚少,亦缺乏系统性研究整理思路与方法。

2.3“方”赵荣华等[12]对《滇南本草》附方研究发现517个方中内科方291个,外科方104个,妇科方45个,儿科26个,五官科51个。张汉涛[13]对附方中药味进行统计发现两味药以上的235首,独剂单方有128首。下面从目前附方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2.3.1配伍研究认为《滇南本草》附方的组成,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其一,不是简单的药味堆砌,也不是单纯药效的相加,而是根据症状和药物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组合而成。其二,有的附方药味不多,君、臣、佐、使或有缺如但不影药效,如治疗赤白痢的主药钻地风,辅药赤地榆煎服,显然缺少佐药、使药成分。其三,还有不少的附方是以单味药组方,加上辅药如童便、蜂蜜、烧酒以及鸡肉、牛肉等共用。主要针对病情简单轻浅,只须选择有针对性的单味药物,即可取得良效[14]。

2.3.2剂量赵荣华等从杨国祥编撰的《滇南本草附方研究》中选取517个附方,研究其药物的剂量,统计发现517个处方中有464个有完整准确的剂量,约占89.6%[15]。剩下处方中以少许、适量、一匙等为单位。如治疗面寒疼痛,黄龙尾不拘多少为末,点烧酒煎服。

2.3.3剂型《滇南本草》的剂型特色在于其善于运用酒剂。据夏丽等[15]的研究发现《滇南本草》收载了近600首附方,而在附方中使用酒的将近280处,用的最多的是水酒,约105处,另外还用到烧酒、白酒、无灰酒、黄酒等。此外,书中尚有汤剂、散剂、膏剂、丸剂等剂型的使用。

2.3.4炮制对《滇南本草》的炮制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大体分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例如火制中的烧灰,绣球藤烧灰治鼻疳疮。再如水火共制中的煮制,黑老鸭血,滚水送下。可见《滇南本草》的炮制涉及到多种中药炮制方法,不仅应用了传统中医药炮制方法,还收纳了民族民间医药的特色,具有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16]。

2.4“药”赵荣华等[17]对《滇南本草》附方中305味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使用频率在8次以上的药物16种,其中川芎使用的最多。使用最多的药对为牛膝配秦归,而使用最多的药组为川芎、黄芩、甘草。下面就专家学者对《滇南本草》中药物使用特色进行简述。

2.4.1善用药引据夏丽等[18]研究发现《滇南本草》中药引共出现360余处,且以调味品及酒品居多,分析认为书中不同病症善于使用不同药引,如止咳类方药多以蜂蜜为引,消痈散结类多以醋为引等。

2.4.2提倡药膳即将治疗运用在食物中,如将草血竭同鳅鱼煮吃之,并在治疗上将药膳作为治疗方式之一[19]。研究表明书中有药膳方73方,且具有云南地方特色。例如云南昭通地区,将麻雀去毛及内脏后剁为肉泥,拌猪油及盐少许,蒸熟后服,可滋阴补肾,多用于小儿疳积、肾虚及阳痿等症。

2.4.3善用鲜药经过研究认为善用新鲜药材为《滇南本草》的一大用药特色[20]。认为许多民族民间用药常可就地取材,将新采集的药物捣烂、捣汁,或内服,或外用,以治疗疾病。如用鸡蛋煮荠菜治疗肺热咳嗽;玉兰花治面寒疼、胃气疼,引热烧酒服;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等。

2.4.4现代研究目前国内外开始关注对《滇南本草》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并已对虎掌草、白蔹、臭灵丹、马蹄香、金荞麦等进行整理与研究[21]。例如:夏晓玲,孙强明等通过萃取臭灵丹不同部位进行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发现臭灵丹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在体外对甲型H1N1病毒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和对抗病毒增殖作用[22]。

2.4.5药用价值自从云南白药远销国内外起,作为其主要成分的滇重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再比如用于脑血管意外所致后遗症、风湿痛、冠心病的灯盏花及丽江“虎潜丸”、腾冲“曼陀罗药水”、“红黑丸”等主要成分均可在《滇南本草》中找到记载[23]。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滇南本草》中丰富药物资源,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寻找契机。

3《滇南本草》临床思路研究

3.1古代医案研究《滇南本草》44则病案中,35例是兰茂自己医疗实践记录,而9例则是介绍他人治疗验案。通过目前对医案的研究,专家学者认为《滇南本草》中医案具有案方精当,理法方药齐全的特点[24]。病案中单味药物或单味药加童便、酒等引药者18方,8味药以上者1方,8味药以下者25方。且在44则病案中,内、外、妇、儿、骨伤科均有涉列,就整体而言,这些病案的论述,始终贯穿着中医理、法、方、药。

3.2现代临床研究内科:昆明名中医苏涟等善用《滇南本草》中药物[25],如曾用白芍汤治胆结石、胆道蛔虫引起的绞痛30余例,效果显著。兰狗屎花根、金钟茵陈治疗黄疸型肝炎。金丝桃加减治疗各种原因产生的肾盂积水等等。这样的单方、验方民间还在广泛用且疗效显著,其皆首载自《滇南本草》。

儿科: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老中医刘以敏常用《滇南本草》的药物治疗儿科病症。如应用兰花参、红土瓜治疗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用荠菜、荠菜花治疗小儿夜卧不安、烦躁之证等等[26]。

脾胃病:云南省中医医院应用马蹄香治疗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例如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消化不良时在健脾祛湿药的基础上加用马蹄香,以发挥其祛湿,醒脾和胃的功效,疗效显著[27]。

4小结

《滇南本草》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全书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将明、清以前云南及各少数民族防病治病的经验与特色进行收集与总结,为云南少数民族防病治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为补充和完善中医药的理论知识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廷瑜,邱纪凤.《滇南本草》的版本与作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30-34.

[2]杨国祥.《滇南本草》的作者与版本探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1):20-24.

[3]杨国祥,马培洲.浅论《滇南本草》的学术特点及其影响[J].云南中医杂志,1983,(5):52-55.

[4]蔡永敏,崔晓飞,刘永业.《滇南本草》研究述要[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S1):90-91.

[5]夏丽,赵洁.浅论《滇南本草》养生思想的特点[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4):11-13.

[6]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解表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49-50.

[7]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清热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75-77.

[8]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健脾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8):134-135.

[9]李昊蓉.论《滇南本草》补肾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6):33-34.

[10]李昊蓉.论《滇南木草》的活血化瘀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25-327.

[11]孔庆玺,李昊蓉.《滇南本草》的风症治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42-44.

[12]赵荣华,戴万生.滇南本草附方统计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19.

[13]张汉涛.《滇南本草》附方的启示[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11):6-7.

[14]杨国祥,吴宗柏.浅谈《滇南本草》附方[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04:27-32.

[15]夏丽,刘云.试论《滇南本草》水酒方的用药特点[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2):11-13.

[16]李昊蓉,孔庆玺.论《滇南本草》的炮制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S1):118-119.

[17]夏丽.《滇南本草》药引使用规律探析[J].四川中医,2013,31(12):22-23.

[18]却翎,李昊蓉.论《滇南本草》的用药特色[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1):8-9+13.

[19]孔庆玺.论《滇南本草》的药膳特色[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9-11.

[20]魏均娴,杜元冲.《滇南本草》的整理及植物药实验研究和开发应用简介[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5):5-7.

[21]夏晓玲,孙强明,王晓丹,等.云南特色中草药臭灵丹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8):3688-3692.

[22]胡晓,肖林,张秋云.《滇南本草》对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6):23+25.

[23]杨国祥.《滇南本草》病案探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3(4):30-32.

[24]苏涟,陈集才.《滇南本草》方药新用拾遗[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20(4):45-46.

[25]杨若俊,苏艳,何平.刘以任临床运用滇药举隅[J].中医药导报,2011,17(7):8-10.

[26]陈羲之.《滇南本草》药物马蹄香在脾胃病科的应用浅述[C].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昆明:2014.

第11篇

关键词:奶牛乳腺增生,子宫内膜炎,治疗

 

畜牧养殖是旬邑县继苹果之后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为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奶牛,旬邑县信用联社本着“贷款自愿,按期归还,利息优惠,手续简便,方便群众,上门服务”的原则,为农民解决购买奶牛资金需求。帮助养殖户建牛舍,购回良种奶牛,现部分已产牛仔。面对如此大的养殖规模,我们兽医工作者一点不能怠慢,始终要为农民的利益保驾护航。现我将对在临床上遇到奶牛乳腺增生、子宫内膜炎治疗进行简单的剖析。

奶牛乳腺增生症常见多发于青年奶牛,伴有乳房胀痛现象,用手触摸乳房部位还会发现有较硬的肿块,这也叫乳腺瘤,俗称奶疙瘩。大部分奶牛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为圆形良性肿瘤,其表面光滑,摸起来硬硬的,但有弹性,瘤子的外面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互相不粘连,能在乳房内自由活动,局部的淋巴不肿大。论文参考网。反之则为恶性肿瘤,导致奶牛精神沉郁,烦躁不安,易受惊吓。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牛体机能的需求而增生的,也是在牛体本身控制下进行的一种乳腺局部细胞有限的分裂增生现象,如果失去过多激素的刺激,增生便会终止。可以说青年期母牛乳房的胀痛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奶牛排卵过后,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同时降低,乳房组织恢复到常态,胀痛和其他不适的感觉也就会逐渐消失,但这一过程有长有短。因此,对奶牛尤其年轻母牛,应当定期检查,改善饲养管理和进行药物调养,注意牛舍环境卫生,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应激,可缓解乳腺增生症引起的烦躁和不适,还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使奶牛乳腺增生尽快痊愈可采用以下方法:

1、乳房保健,要求奶牛的日常生活有规律,注意保持乳房清洁,坚持适当运动,保持环境安静。做到不打牛、不伤牛,使牛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应当慎用含激素的药品和添加剂,控制动物性脂肪和含糖多的饲料的喂量,拒绝喂辛辣饲料,适宜喂青绿饲料。

2、定时按摩,若发现奶牛活动有异常,确诊是乳腺增生后,除正常按摩、挤奶外,要在每天夜间喂饲后,在乳房两侧下部进行定时按摩乳房各60次,这样有助于促进乳房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可以降低乳腺细胞的活性。

3、热敷疗法,在发病后期,为了尽快使乳腺增生痊愈,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抵抗力,使乳房炎症慢慢消散、病变局限化,减轻局部肿块疼痛。

4、喂中成药,可给病牛喂服人用乳康片,每次30片,每天喂服3次。也可用乳核散结片,每次40粒,拌入少量饲料中喂给,每天喂服3次。还可用乳增宁片,每次20片,每天喂服3次。应坚持连用至乳房肿块消退。

5、饮食疗法,选取梗米500克,加水3000毫升煮成粥,加适量白糖,再加入炒热研碎的黑芝麻200克,调匀后喂给,每天喂服2次,连用数日。也可用海带丝300克,大头菜150克,洗净切成丝喂牛。还可用核桃、八角茴香各10个,先把核桃敲开取出果仁,与八角茴香一起(可研磨成粉搅匀),在喂牛料前30分钟喂下,每天喂服3次,连服数日。此法适用于乳房结块质韧不消的病牛。论文参考网。

6、手术疗法,在必要时可对奶牛乳房局部常规消毒和麻醉后进行乳腺瘤摘除。对于浅表的乳腺瘤,可做放射状切口,切开后把乳房和腹肌分开,在乳房基底部位切开乳房组织,把瘤摘除。注意整个手术过程都要做好消毒,防止感染。

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症状有:急性一般发生与流产后或产后胎衣不下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严重时,拱背,努责,常作排尿状,从阴道内流出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治疗及时,效果尚好。慢性由急性继发而来。周期不正常,当时,从阴道中可排出混浊带有絮状物或脓汁的分泌物。论文参考网。外常略带肿胀、外翻。

在奶牛养殖业中,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病,多集中在产后1—2周内,一般发病率为30%左右。它通常是子宫膜的黏液性或脓性炎症,由于炎症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可致死和胚胎而成为奶牛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我县奶牛子宫内膜炎型不孕症占全县存栏成年母牛的10%以上.现在绝大多数的养殖场还是普遍的应用抗生素、激素类化学药品去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发生,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这些药物使用后会在乳中残留产生“有抗奶”,而且滥用药物会致使动物产生耐药性。所以,资源丰富、残留量少的中草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便成了专家和养殖户共同关注的焦点。中草药属于天然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子宫收缩的效果,如经过科学的配制,将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药治疗法。我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药资源丰富。传统方法是煎剂内服,而近几年依据我国传统兽医学理论,并结合现代药物化学、药剂学新技术等研制而成的兽用纯中药制剂,部分中药制剂工艺中采用了分离提取、固体分散、缓释控释等先进技术,保证了药物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具有安全、低残留、低毒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突出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临床治愈效果较好,零休药期或休药期短等特点。因而,用纯中药制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个新的趋势,可以弥补抗生素治疗后在乳和肉制品中残留以及细菌耐药性增加的缺点。

服元胡调经活血,理气止痛;用黄柏、芡实清除带下;故子补肾壮阳,恢复畜体性功能;知母、黄芩、连翘抗菌消炎,对腐败菌感染作用更强。诸药配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有效率达87.5%。用中药“孕宝”治疗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3.10%、72.73%和83.33%,优于用乳酸环丙沙星的治疗效果。中药方剂“益母生化散”(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炮制干姜、甘草)治疗子宫内膜炎,治愈率达95.24%。在该处方中,益母草活血化淤,利水消肿;当归活血补气;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淤;甘草和中。诸药合用达到活血祛淤、养血行气、温经止痛之功效,临床效果显著。

宫内给药效果更佳,用中药提取物“宫安清”栓剂治疗子宫内膜炎,治愈率达96.9%。用“宫炎清”(主要成分苦参、丹参、蒲公英、紫草等)对我县72个病例子宫灌注,治愈率达85.7%。用党参、黄芪和白术等22味中药水煎剂治疗急性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效果显著。

希望广大奶牛养殖户在生产实践中做好奶牛的日常护理工作和科学饲养管理,对于奶牛能及时恢复身体机能发挥出最大的产奶潜力具有发凑重要的意义。与畜牧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及时处理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最大限量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12篇

关键词:侧柏[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叶;炮制工艺;Headspace-SPME-GC-MS;卷烟滤嘴;感官评价;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009-05

The Application of Oriental Arborvitae (Platyeladus orientalis(L.) Franco) Leaves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ion in Cigarette Filter

XU Jian-rong1,ZHANG Yi-li2,YU Yu-mei1,LI Gui-zhen1,SHEN Jin-xuan2,MA Tao2,HE Xue-feng2

(1.Technology Center, Fujian Branch of China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Xiamen 361022, Fujian, China; 2. Yunnan Reascend Tobacco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Kunming 65010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effects of the process of oriental arborvitae (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 leaves on cigarette sensory quality and the effect of oriental arborvita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process on cigarette smoke flavor and harmful compounds release were evaluated by Headspace-SPME-GC-MS and routine analysis of mainstream smok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iental arborvitae of baked and unprocessed samples improved smoking sensory quality. The harmful components adsorption ability of baked oriental arborvita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s. It indicated that the baked oriental arborvitae had goo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in cigarette filter.

Key words: oriental arborvitae(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 leaves; process methods; headspace-SPME-GC-MS; cigarette filter; cigarette sensory quality evaluation; harmful compounds release of cigarette mainstream smoke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提出了发展“中式卷烟”的概念,出台《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文件指明了中国卷烟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中式卷烟”是中国烟草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烟草平稳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卷烟“降焦减害”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烟草从业者必然的选择。中国拥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利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丰富中草药资源并结合现代技术开展草本减害研究,为发展“低害高香”的中式卷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侧柏叶是柏科(Cupressaceae)植物侧柏[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植鞘及叶,其性味寒,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侧柏炭为其制炭炮制品,亦为传统中药。侧柏叶与侧柏炭性味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具有凉血止血、止咳化痰,生发乌发的功效[1]。侧柏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蒋继宏等[2]对侧柏叶挥发油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显示,其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雪松醇对肺癌细胞NCI-H 460具有抑制作用。侧柏炭是传统止血方“十灰散”中重要组成药味之一,其所含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鞣质、部分挥发性成分。陈超等[3]提出,吸附力的变化可能是侧柏炭止血效果优于侧柏叶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炮制,侧柏叶发生部分炭化,形成疏松多孔的活性炭结构,使得侧柏炭的吸附能力强于侧柏叶。

本试验考察了侧柏叶炮制温度及工艺条件对卷烟抽吸品质以及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并对不同侧柏叶样品在卷烟滤嘴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对侧柏叶在卷烟滤嘴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仪器

材料:侧柏叶2010年6月购自昆明中药厂,为柏科(Cupressaceae)植物侧柏 [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植鞘与叶。

仪器:造粒设备(GF-30B,自制);40目、60目标准分样筛(浙江上虞市华丰五金仪器有限公司);7890A/5975C气/质联用仪、7694E顶空进样器、色谱柱(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Headspace-SPME-GC-MS、Agilent1100 HPLC、Agilent1100荧光检测器(Agilent,美国);AG204型电子天平(感量0.000 1 g,瑞士梅特勒-托力多公司);KBF240恒温恒湿箱(德国Binder公司);RM200圆盘吸烟机(英国Filtrona公司);KDF-2型滤嘴成型机、RM200型20孔道全自动吸烟机(德国Borgwaldt Technik公司);LUNA C18液相色谱柱(5 μm,150 mm×4.6 mm,迪马公司)。Phenom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FEI公司);FTS-40型FT-IR(美国伯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侧柏叶样品的制备 侧柏叶炮制方法依据文献[1]以及文献[4、5]的方法进行。侧柏叶1为未经炮制的侧柏叶原料。侧柏叶2样品的制备:取净侧柏叶100 g,均匀铺于平盘中,厚度约1 cm,置于电热恒温烘箱内180 ℃烘制20 min,取出晾凉即得。侧柏叶3样品的制备:取净侧柏叶100 g,置电热控温炒药机内,350 ℃炒制 5 min,取出晾凉即得。侧柏叶4样品的制备: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IID方法进行炮制。

1.2.2 侧柏叶样品的顶空分析 称取1.0 g样品于20 mL顶空瓶中,将顶空瓶放置于设置好条件的顶空进样器中,自动进样,进行Headspace-SPME-GC-MS分析。

顶空进样器条件:样品环3 mL,样品平衡温度100 ℃,样品环温度110 ℃;传输线温度120 ℃。样品平衡时间30 min,加压时间12 s,充气时间12 s,样品环平衡时间3 s,进样时间1 min。Headspace-SPME-GC-MS条件:进样口温度为260 ℃,载气为高纯氦(99.999%),流速为1 mL/min,分流比为10∶1,Headspace-SPME-GC-MS接口温度为280 ℃,离子源为EI源,电子能量为70 eV,扫描范围为35~455 amu,程序升温条件为50 ℃(1 min)-3 ℃/min-150 ℃(1min)-10 ℃/min-250 ℃(1 min),标准谱库为NIST05,WILEY275谱库。

1.2.3 卷烟样品制备 将侧柏叶1、侧柏叶2、侧柏叶3、侧柏叶4分别造粒分筛,取40~60目的颗粒,按照10 mg/支的添加量,在KDF-2滤嘴成型机上进行成型复合,丝束规格为3.0Y/35000,滤棒吸阻为3 400 Pa,圆周24.1 mm±0.15 mm,长度144 mm/6,增塑剂施加量为6%~8%。滤嘴接装国产某品牌卷烟,并以接装相同滤棒参数的纯醋纤滤棒作为对照样(0#),进行对比研究。

1.2.4 卷烟感官评吸 按照文献[6]所描述的相关标准进行感官评吸。

1.2.5 常规烟气检测 按照文献[7-10]中规定的方法检测卷烟总粒相物、焦油、烟碱、水分以及一氧化碳含量。

1.2.6 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检测 分别按照文献[10-15]的方法测定CO、HCN、NH3、苯并[a]芘、苯酚、巴豆醛6种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释放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侧柏叶不同炮制条件对卷烟抽吸品质的影响

按照不同的炮制工艺对同一批侧柏叶样品进行处理,所得到的侧柏叶样品物理外观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侧柏叶经过不同工艺的炮制后,其物理外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侧柏叶3和侧柏叶4炭化程度较重。180 ℃烘20 min所得到的侧柏叶2因炮制程度较轻,其外观更接近于侧柏叶1,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炭化。

据文献报道,经炮制后,侧柏叶的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挥发油的组分也会相应发生变化[6]。因此,炮制工艺的变化必将影响卷烟抽吸品质。通常卷烟抽吸时,滤棒的温度在40~80 ℃范围内变化,采用Headspace-SPME-GC-MS方法,在40、60、80 ℃ 3个温度条件下对不同炮制工艺得到的侧柏叶样品进行了分析,模拟卷烟滤棒的温度变化,考察不同侧柏叶样品的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变化,探讨侧柏叶炮制工艺对卷烟抽吸品质的影响,其挥发性致香成分分析结果列于表2。

由表2可见,(1)不同炮制条件下的侧柏叶样品中所含的挥发性成分以烯烃类致香成分为主,其次为醇。(2)不同分析温度下,顶空分析得到的致香物质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在80 ℃条件下,不同侧柏叶样品检出物质数量及种类都是最多的,因此可以推测在滤嘴中加入侧柏叶对卷烟抽吸后段的风格特征影响较大,能够起到明显的增补烟香的效果。在40 ℃下,侧柏叶1检出的成分仅有α-蒎烯、3-蒈烯、莰烯、β-葎草烯以及雪松醇等5种;60 ℃下,增加了顺-罗勒烯、3,7-二甲基-1,3,6-辛三烯、香橙烯、α-雪松烯、α-依兰烯、β-榄香烯、异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古巴烯等9种烯烃以及α-乙酸萜酯;而在80 ℃下,进一步增加了α-杜松醇,但是没有检出β-葎草烯。40 ℃侧柏叶2检出烯烃4种,酯类1种,醇类1种,总物质6种;60 ℃检出烯烃9种,酯类1种,醇类2种,醛类1种,总物质13种;80 ℃检出烯烃10种,酯类1种,醇类1种,醛类1种,总物质13种。侧柏叶3在40 ℃检出物质2种;60 ℃检出物质7种;80 ℃检出物质11种。侧柏叶4在40 ℃检出物质2种;60 ℃检出物质5种;80 ℃检出物质10种。(3)不同炮制工艺尤其是炮制温度对侧柏叶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侧柏叶2与侧柏叶1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接近,但是与侧柏叶1相比,烘制的侧柏叶2中3,7-二甲基-1,3,6-辛三烯、莰烯、β-榄香烯、氧化石竹烯、古巴烯5种成分消失,增加了α-葎草烯、肉豆蔻醛以及巴伦西亚橘烯3种成分。侧柏叶3和侧柏叶4的挥发性成分组成相似,除侧柏叶3中检出了微量的雪松醇外,其他成分组成均相同,但其相对含量有所变化。侧柏叶3和侧柏叶4挥发性成分物质组成与侧柏叶1存在明显差异,除了α-蒎烯、顺-罗勒烯、α-乙酸萜酯、香橙烯、β-榄香烯、异石竹烯、α-杜松醇组成与侧柏叶1相同外,其他挥发性成分都未能检出,而在侧柏叶3及侧柏叶4中,新增一种物质—桉叶油醇。因此,炮制温度和工艺对侧柏叶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4)现有药理学研究表明,(+)-α-蒎烯具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5];榄香烯能够降低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力,诱发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解痉的作用[16,17]。此外,雪松醇具有抗癌活性;桉叶油醇有消炎作用,其水合物可用作祛痰镇咳药[18]。侧柏叶顶空分析检出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抗癌、镇咳、消炎解痉的α-蒎烯、雪松醇、β-榄香烯以及α-葎草烯[19]等成分,这些成分能够随着卷烟烟气进入人体,从而能够有效改善抽吸卷烟带来的不适,降低卷烟对人体的危害性。

侧柏叶不同炮制条件对卷烟抽吸品质的影响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和炮制时间的延长,卷烟抽吸品质逐渐变差。当使用侧柏叶1作为滤棒添加剂时,能够降低卷烟刺激性,柔和烟气,提升卷烟抽吸的舒适度,同时能够赋予卷烟独特的抽吸风格。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炭化程度加剧,侧柏叶水分和挥发油成分减少,卷烟抽吸品质降低,侧柏叶3和侧柏叶4卷烟烟气干燥感明显增加,烟气变得粗糙,卷烟抽吸的舒适性下降。因此作为滤棒添加材料来看,侧柏叶1与侧柏叶2具有较好的抽吸品质。

2.2 侧柏叶不同炮制条件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

文献显示,炮制温度和时间对侧柏叶的炭化程度影响较大,因而侧柏叶的吸附能力也将随之变化。将添加有不同侧柏叶样品的二元复合滤棒接装到卷烟上,通过卷烟烟气分析,考察侧柏叶炮制条件对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添加了不同侧柏叶样品的滤棒吸阻和颗粒添加量基本相同,因而炮制工艺对侧柏叶在滤棒成型中的上机性能没有明显影响。添加不同侧柏叶样品的滤棒吸阻与0#相比维持在允差范围内,因而对烟气常规检测没有影响。通过烟气常规检测,分析结果如下:(1)炭化程度较高的侧柏叶4对总粒相物的截留效率最高,这是由于侧柏叶4中的活性炭成分提升了侧柏叶对烟气总粒相物的吸附截留能力。(2)侧柏叶3和侧柏叶4对水分的截留较为明显,主流烟气中水分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以及侧柏叶1和侧柏叶2,从而导致卷烟抽吸时烟气干燥感增加,降低了卷烟抽吸舒适度。(3)不同炮制条件对烟气烟碱量影响不明显,各样品与0#烟气烟碱量持平。(4)除侧柏叶2外,其他样品的CO释放量与0#基本持平,表明CO对炮制条件不敏感。(5)添加了侧柏叶样品的滤棒焦油截留效率略高于单一醋纤棒,表现为侧柏叶样品烟气中焦油释放量均略低于0#。表明侧柏叶对降低卷烟焦油释放量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明显。此外含有较多挥发油的侧柏叶1与侧柏叶2对焦油的吸附能力优于侧柏叶3与侧柏叶4,推测其原因是焦油中含有亲油性的有机物,能够溶解于侧柏叶的挥发油中,随着侧柏叶挥发油含量的降低,其对焦油的吸附能力降低。

侧柏叶不同炮制条件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主流烟气中,(1)HCN释放量为侧柏叶4

3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侧柏叶中含有能够解痉、镇咳、祛痰、消炎、抗肿瘤的挥发性成分,因此在卷烟滤嘴中添加侧柏叶能够降低卷烟抽吸的危害,缓解抽吸带来的不适,提升卷烟抽吸舒适性,丰富烟香,赋予卷烟独特的抽吸风格。

2)顶空分析结果显示,炮制温度对侧柏叶致香成分影响较大,其中以侧柏叶2中所含的挥发性致香成分种类最多,物质最为丰富。

3)烟气常规分析显示,不同炮制条件得到的侧柏叶样品对烟气中水分、总粒相物影响较大,其中侧柏叶4对总粒相物的截留效率高于其他样品;侧柏叶4及侧柏叶3对主流烟气中水分释放量影响较大,从而对抽吸品质具有负面的影响。

4)侧柏叶不同炮制工艺对卷烟抽吸品质影响较大,侧柏叶1及侧柏叶2能够柔和烟气,提升卷烟抽吸的舒适度,并赋予卷烟特殊的抽吸风格。炭化程度过高的侧柏叶3及侧柏叶4挥发油含量大幅下降,同时由于二者组分中所含活性炭对烟气中水分吸附能力较强,从而导致了抽吸品质的下降,主要表现为卷烟刺激性和烟气粗糙感的增加。侧柏叶2及侧柏1炮制程度较轻,抽吸品质较好。

5)侧柏叶不同炮制条件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分析显示:①炭化程度较高的侧柏叶4对主流烟气中挥发性成分HCN和巴豆醛的吸附能力较强;②经过炮制后,侧柏叶炭化程度增加,侧柏叶表面油膜逐渐消失,从而导致侧柏叶对苯酚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降低;③180 ℃烘制得到的侧柏叶2具有较好的卷烟降害效果,其HCN、NH3、苯酚释放量均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综上所述,从滤棒添加的角度来看,侧柏叶2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版)[M].第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蒋继宏,李晓储,高雪芹,等.侧柏挥发油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3):311-315.

[3] 陈 超,单鸣秋,丁安伟.侧柏叶各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比较[A]. 全国第八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2008.459-461.

[4] 癸立立,杨书斌,江 波,等.炮制对侧柏叶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6):821-823.

[5] 孙立靖,谢英渤.色质联用分析炮制工艺对侧柏叶挥发油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3):357-360.

[6] GB 5606.4—2005卷烟 第4部分:感官技术要求[S].

[7] GB/T 19609—2004卷烟 用常规分析用吸烟机测定总粒相物和焦油[S].

[8] YC/T 156—2001卷烟 总粒相物中烟碱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S].

[9] YC/T 157—2001卷烟 总粒相物中水分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S].

[10] YC/T 30—1996卷烟 烟气气相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散射红外法[S].

[11] YC/T 253—2008卷烟 主流烟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S].

[12] 王希琴,蔡继宝,杨 艳,等.离子色谱法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氨[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烟草学会,2004.

[13] GB/T 21130—2007卷烟烟气总粒相物中苯并[a]芘的测定[S].

[14] YC/T 255—2008,卷烟主流烟气中主要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S].

[15] YC/T 254—2008,卷烟主流烟气中主要羰基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S].

[16] 李晓储, 裴建文, 赵御龙, 等. 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观光休闲型绿化模式营建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2001,28(4):4-6,39.

[17] LORENTE I, OCETE M A, ZARZUELO A. Bio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Bupleurm fruticesens[J]. J Nat Prod,1989, 52(2):26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