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化经营论文

国际化经营论文

时间:2022-07-24 07:01:51

国际化经营论文

第1篇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其核心是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长过程与路径选择。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从理论发展来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还处于“理论丛林”阶段,缺少对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研究。

21世纪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期望很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深度经营的路径优化尤为重要。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芬兰学者LawrenceS.Welch和ReijoK.Loustat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经营和外向国际化经营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本质地看,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资源配置、出口、合资合作和直接投资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

上述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较少的广告支出,缺少名牌产品,不具备大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求新的国际化经营路径,改变那种以单纯的出口贸易为主体、以低价竞争为手段、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以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促进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宽同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是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分析的核心是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成长路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约束

制度构建与制度变迁给企业带来了融入新制度体系的机遇,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发展空间。但在我国加入WTO短暂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分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是不争的现实,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制度的环境并不完善,尤其在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选择中存在一定制度约束。

国内促进机制与国际贸易保护的协调

1998年以来,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30多部有关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100多个有关文件,中小企业的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公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中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在我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为其实现国际化经营奠定基础,反而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遏制和市场竞争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不公正的制度约束。例如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预期贸易增长与现实国际进口限制的问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将受到进口国特别保障措施的制约。

企业发展与制度缺失的矛盾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主体来看,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占中小企业总数的近80%,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的农村和城市的个体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产权主体比较清晰,作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人员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和经营效果。

从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看,中小企业经营组织层次少,结构简单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组织生产,准备周期短,适应性快。但是,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不仅仅要求有清晰的产权制度,而且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和组织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困难。首先,数量居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其次,过分关注经营效果的中小企业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毁坏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再次,中小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地转换经营行业和领域,不利于制定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长期战略。最后,缺乏制度规范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很大,难以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

事实证明所谓中小企业灵活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反而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

产业集聚与地方利益的冲突

产业集聚是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以区域效应弥补品牌效应不足的实践安排。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市场营销投入低,不具备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效应,要拓宽国际市场,就必须通过联合及建立联盟等方式实现集群化。

中小企业集聚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不仅能为中小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要求,加强和完善产业集聚内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完善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政府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私人或相关团体,政府在规范、管理、协调、强制和激励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履行好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角色,为企业集群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商业环境,培育集群成长所需的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提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改善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加快经理人市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等要素市场的培育。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为中小企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各个地方政府为地方利益,给中小企业跨区域发展及实现产业积聚造成制度障碍的现象。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博弈

产业内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这种分工是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的,产业链条是由产业技术、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从着眼于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目的出发,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其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中小企业则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跨国公司的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产业链价值相对低廉的加工制造环节上。

如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本国及其它国家的中小企业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摆脱与大企业“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合作竞争关系。但中小企业在这个产业链中面临着契约风险、文化冲突、责任与利益的冲突、甚至会被兼并和边缘化的危机,可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面临着成长的困境。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优化

中小企业要克服制度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其国际化经营路径,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变迁中把握自身产业优势,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在准确的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变迁中找准国际化经营比较优势

对于当今国际分工,发展我国主要从事劳动要素密集的最终消费品生产。我国中小企业要成功实现深度国际化经营必须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出发,按照要素禀赋类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可以把我国大陆中小企业归入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将在很长时间内规制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产业选择,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可利用的一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仅指传统的制造业,IT制造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世界IT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正在大规模地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集聚,为我国急需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

劳动要素密集的IT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与传统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主要的差别在于它产业技术含量高,不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企业国际化成长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优化要求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对成长准备不足、成长没有伴随相应的组织调整与变革、成长中的管理“失控”、成长中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病”等现象。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小企业原有的“浅度”国际化路径往往又会变成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过程也是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首先,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分享企业管理的权限及责任。其次,完善企业间协作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避免恶性竞争及契约风险。中小企业要加强相互生产协作,构建战略联盟,形成产业集聚。再次,完善企业市场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模糊企业边界,实现虚拟经营。最后,完善融资制度建设,克服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资源不足与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

选择有效的路径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重要内容。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教授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资源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中小企业要避免与大公司的竞争、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必须立足产业特色,以特色产品渗透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拓宽国际市场、以独有技术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生产型中小企业,还是服务型中小企业或者是高科技中小企业,都必须强调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按照多样化经营战略发展,那么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来占领细分化的市场,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始终贯彻“专、精、特、新”的方针,围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零件、一种工艺、一种服务做精、做细、做透、做专,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国内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优势。

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现实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培养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顾客价值性、产品独特性、产业衍生性等。

第2篇

关键词:企业 国际化经营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6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寻求更大市场、寻找更好资源、追逐更高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是指母公司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的文化采取的包容的管理方法。跨文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对相互冲突的原有文化进行扬弃,设计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确定超越文化冲突的发展目标,维系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催生再造新的文化,实现文化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国际化经营企业只有真正实现了文化融合,才能使企业的经营顺利运转,竞争力得到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一、充分认识跨国经营中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文化因素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和全过程的。企业的员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教育水平、和工作目标等,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者也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同时,企业不仅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需要,还要积极适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有效沟通、协调和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运作的效果。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必须加强跨文化管理中文化融合的研究,探索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元素、不同的管理风格中,营造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建立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实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为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共同面临的难题。众多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是导致跨国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调查欧美和亚洲的115个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有65%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财务回报;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也显示,并购重组的公司10年后只有近1/4获得成功,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都是并购失败的首要因素。文化融合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并购、重组、投资等方式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组织体制的架构和资产业务的整合,但是其深层次文化的融合创新则是长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因此,必须要把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融合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关系生死成败的重要课题来破解,建立科学的研究和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再从实践到理论提升,不断研究和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与危害

除了与其他国家除语言、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不同外,中国企业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还是在心理承受能力和价值评价体系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应是文化融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价值文化的差异。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管理实践。在风险观念方面,中国企业一般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而西方企业家则勇于冒险、敢于探索,尤其是在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运用新技术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对待工作成就的态度方面,中国企业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员工缺乏工作主动性;西方企业员工有较大自,并对上级有一定建议权和质疑权。在不同意见表达方式上,中方人员表达方式委婉,有的人喜欢背后议论;而西方则是直截了当地说明真相。从工作方法方面,大多数中方职员比较重人文关系,习惯于以领导的意图和上级的文件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西方人员在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是遵循“法、理、情”的事理顺序来开展工作。

2.制度文化的差异。西方企业习惯于法律比较完善的条件下开展经营管理,会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的依据;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有着浓郁的行政特色,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上级的条文、指令、文件便是企业的决策依据和办事章程。西方企业管理上表现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追求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中方文化的适应性强,灵活性大,但过于灵活的必然结果是不重视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情”治理使员工对制度的执行比较松懈,以致规章制度往往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3.经营思想的差异。从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来看,西方管理人员多具有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崇尚竞争,讲求效率,注重成本研究,强调售后服务,重视长期行为,长期计划被看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而我国的企业由于受“求稳”的传统文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大多小心翼翼,只怕失败,比较重视短期行为,长期计划的效率较低,尤其在互利方面,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

4.劳动人事政策差异。在工资政策上,中方往往看重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把工资增长基数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西方则根据工作的性质和能力确定工资,把工资调整与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结合起来。在人事安排和职务晋升上,中方比较注重个人政治素质、个人历史以及人际关系等;而西方则把能力放在第一位,根据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实际表现出来的能力来进行人事安排和职务晋升。对于人才流动,中国企业不习惯员工跳槽,并常常以某些条件和理由限制人才外流;而西方企业则鼓励自己的员工不断流动,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技能结构,保持企业的活力。

三、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科学化、系统化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工作,建立科学完备工作体系,努力推进思想的融合、价值观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管理的融合,以及员工行为的融合,实现最终的文化融合。

1.建立文化融合的工作机构。文化融合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内部要组建企业文化融合领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要建立研究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摸清双方的企业文化基础,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懂得双方的差异所在,制订好文化融合方案,选择适当的企业文化融合方式,制订融合计划等。近年来,国内外诸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加强在合资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问题研究,形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上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中,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国内企业可借助“外脑”,学习借鉴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作用,配合做好调查研究、判断分析和培训等工作。

2.建立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体系。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要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企业才能减少内部冲突,发挥文化差异的优势,创造整体的经营绩效。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确立国际化经营理念,同时兼顾选择和吸纳外来文化中优秀的元素,做到优势互补。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是母公司文化的自然延伸,而是在全球化战略指导下的企业创新。确立的文化内容要清晰明确,能被具有不同文化的职员所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建立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需要所有员工的认同与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落实企业文化与共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典范,在企业中营造开放沟通的气氛和环境,提供员工有关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以便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使员工的个人文化能够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差异的价值。中原油田培育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工程铁军”的石油工程发展愿景,“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使用市场化、人才激励多元化”的人才理念,“开放融合、统一规范”的管理理念,“互利双赢”的市场理念,有力地促进了石油工程服务事业。

3.要选拔适应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跨文化管理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能否有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必须能够贯彻母公司的战略,忠实代表和维护企业利益,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海外管理人员的选拔,要侧重于考察其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协调能力,包括民族优越感倾向,对多元文化的体验、认识承受能力、行为承受能力、一般的文化知识、专门的文化知识、文化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敏感性等。近年来,中原油田在市场开拓中,坚持人才培养与石油工程市场开发相同步,健全完善了石油工程管理与技术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的管理人才。

4.要抓好跨文化培训工作。要分别对公司派出的管理人员和东道国本地选拔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国内的外派人员,除了培训国际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外,重点要抓好文化敏感性的培训。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一项主要内容,系统培训我国文化背景、文化本质和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主要特点,增强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掌握东道国文化的精髓。使管理人员尽快了解将赴任国家的文化氛围,充分理解东道国国民的价值观与行为观,迅速地增强对东道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充当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寻求文化融合的目标和途径。对来自东道国管理人员,主要是管理方法、管理技能、技术和有关公司文化的培训,使东道国当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尽快达到公司的要求,提高母公司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和控制程度。中原油田每年都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选派管理骨干到国内高校、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提升了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

5.要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就是指跨国公司在进入某国市场后,努力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体系,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实体的发展战略。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向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加速与国际接轨。

第3篇

[关键词]银行信用卡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

一、我国银行信用卡国际化经营风险现状

伴随着银行信用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各家银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信用卡市场交易,以便规避风险、获取收益。新近露脸的各类高端信用卡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高端的客户,如中国银行推出的“长城国际白金卡”,主卡年费需100美元,其授信额度高达10万美元。工商银行推出的“牡丹白金卡”年费为4000元,持卡人可享受的航空人身意外保险保额最高达400万元。信用卡不断发行以及授信额度不断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如影随行。

1.信用风险呈递增趋势

目前,我国发行国际信用卡主要是依据客户当时的经济情况和信誉程度,然而客户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受宏观经济走势、持卡人所在行业的兴衰、财产突然损失或贬值甚至持卡人的身体状况的影响,都可能导致持卡人经济状况恶化,引发持卡人信用风险,根据中国银联综合各发卡机构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末,各行贷记卡延滞账户(M4、M5、M6)余额为2.9亿元,较上季度增长了56%;损失类余额(M7及以上)累计3.2亿元,较上季度增长了32%;损失率为1.9%,较上季度增加了0.42个百分点。此种情况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将给发卡行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

2.欺诈风险呈多元形式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欺诈犯罪越来越猖獗。据统计,2006年前三个季度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共发现银行卡涉嫌诈骗的交易5064笔,涉案金额超过6000余万元,欺诈风险越来越突出,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伪造假卡、虚假申请、未达卡等。

3.汇率风险越来越突出

国际化银行信用卡的运作模式通常是在商家、消费者、发卡行、收单行、VISA/MasterCard组织运行,发卡行和收单行通过VISA/MasterCard组织进行清算,实际上进行了资金的两次转换,而发卡行和收单行大都是银行担任的。也就意味着一家银行可能面临两次资金转换。由于持卡人刷卡取现和还款之间存在时间差,汇率风险由此产生。

二、我国银行信用卡国际化经营风险加大的原因分析

1.信用卡业务的基础平台不完善

我国发展国际信用卡业务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个人诚信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滞后性。持卡人信息与银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其一表现为同一申请人可以在不同的银行间进行多头授信。其二表现为个人信用数据相对分散,政府部门之间、甚至银行之间在个人信用数据方面没有实现共享。

2.国际信用卡市场的急速扩张

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以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力以赴地介入到国际信用卡业务之中,国际信用卡业务呈现“井喷式”的高速增长态势。为了抢夺高端客户群,各大银行纷纷提高授信额度。如:建行推出的钻石信用卡,其授信额度高达500万元。不断提高授信额度和增加附加功能来吸引客户群,客户一旦发生财务问题,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急速增加。

3.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加大

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加大,增大了银行受损的可能性。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减少客户的外汇风险,不断推出各种优惠便利的还款服务,实际上这是把客户的外汇风险向自身转嫁。如中国银联在提现和消费完成后,将根据交易当日的市场汇率,转换成人民币金额提供给内地发卡银行,由发卡银行即时扣除持卡人的账户余额,持卡人不存在汇率风险,由银行为其承担外汇风险。

三、我国银行信用卡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1.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在开展国际化信用卡业务过程中,如何简便而又准确地掌握持卡人的资信情况,是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关键。当前,我国信用征信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应大力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征信体系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需要。2.实行EMV迁移防范欺诈风险

为了根治磁条卡的欺诈交易问题,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推出了新一代的EMV规格的芯片卡。智能IC卡由于采用的是CPU芯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所以安全性能更高。加上芯片卡的复制难度比磁条卡大,使得信用卡伪盗变得更加困难。在应用上,智能IC卡与读卡器之间还可以采用加密的数据通信方式交换数据,具有很强的安全认证机制,精密程度也远高于磁条卡,这也会大大减少伪卡犯罪的可能。

3.建立同步套期保值机制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而套期保值是外汇市场风险常见的对冲手段,以此来转移、规避价格风险的交易行为。如:某银行预计4月份国际信用卡外币刷卡取现美元为200万,3月31日该银行购入美元200万,假定客户每月30号按最低还款额还款,假定31号汇率是1美元对人民币7.0002元。银行在买入现钞200万的的同时应在期货市场卖出200万美元的期货,这样在4月30号还款到期日,假定1美元对人民币6.9987元,银行在现货市场上亏损200万*0.0015=0.3万,而在期货市场上赢利0.3万,赢利等于亏损,这样银行规避了损失。而银行从国际信用卡业务中可以收取较高的年费,手续费等,从而银行可以赢利。

参考文献:

第4篇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代理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酒店业;经营管理;品牌

一、研究背景

酒店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是旅游业经营和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酒店又是各种文化要素汇集、碰撞、影响、交融的重要场所。酒店经营管理的真正内核事实上也是文化。文化问题是酒店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

中国酒店业经历了风风雨雨30年,走过了起步、量的扩张、粗放经营的初期阶段,正在实现创建品牌的质的提升。酒店高层管理人员逐步认识到品牌创建在树立形象、开拓市场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纷纷付诸行动:有的在谋求加入国际著名酒店联号,有的在谋求创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品牌。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酒店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正在融入国际酒店业大家庭。越来越多的跨国酒店公司进入中国,而中国的酒店业也在不断地走出国门,尝试跨国经营。中国酒店业的国际化一方面会带来各种发展机会,但另一方面也会使我们面临国际化中不可避免的各种风险。

在旅游学术界,与酒店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也产生了质的提升和飞跃,研究主题、研究水平、研究的国际化程度等各方面都在体现这一提升。例如,2008年以来在广州、深圳等地由旅游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举行的提升酒店经营管理和创建酒店品牌方面的几次国际研讨会就是典型的例证。

认真研究和探讨中国酒店业在经营管理提升和品牌创建方面的文化问题,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无疑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酒店业经营管理和品牌创建中面临的文化问题

问题一:跨国酒店公司一方面对投资东道国和整个国际酒店业的发展,对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手段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至政治等各领域也在产生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用好跨国酒店公司这把双刃剑,就成了摆在投资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

问题二: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国际酒店业经营管理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现代技术也提高了酒店业国际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强度和速度。互联网实现了酒店客房预订的全球化,可以使一项最新研发的先进管理技术传遍每一家酒店,但也可以使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全球每一个角落。

问题三:酒店业经营管理的全球一体化和酒店企业文化的多样化如何同时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国际酒店联号在全球各成员酒店使用统一的商标、统一的器具,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财务制度,遵守统一的运营规则;但另一方面,各地的成员酒店又在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目前,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酒店加入世界著名酒店联号。如何做到一方面身为该联号的成员,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特色?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化一方面是酒店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另一方面,酒店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社会文化问题也越发凸显,可以认为已经到了不容低估的程度。

问题四:酒店业是中国最早与国际接轨,最早接受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行业,但是中外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在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和摩擦却始终未能有效地解决。这在人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差异,注重群体作用和注重个人作用的差异,对解决矛盾冲突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等方面都能找到足够的例证。

问题五:随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大型跨国酒店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来华投资。他们能否有效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站稳脚跟?中国酒店业如何有效地与他们合作?与此同时,他们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要素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国会构成哪些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我们能否有效地应对这些影响?

问题六:随着中国酒店业的强大,也会不断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我们同样也会遇到与投资东道国文化的差异、冲突、沟通与融合问题。中国的跨国酒店公司同样面临在投资东道国能否站稳脚跟,能否有效经营的问题。

问题七:中国酒店业正在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响亮的酒店品牌是各种优秀文化要素的结晶,而制成这种结晶的关键技术就是跨文化管理研究。因此,对跨文化管理研究在酒店经营管理提升和品牌创建中的应用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跨文化管理研究在酒店业经营管理提升和品牌创建中的应用

在酒店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中,有两个起到支柱和核心指导作用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旅游学基础理论和旅游人类学理论。跨文化管理研究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旅游活动运行中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的发生及发展规律、主人和客人的不同文化在行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及其规律;应用研究是在上述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业经营管理和品牌创建中各种文化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跨文化管理研究能够实质性地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酒店业的从业人员,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为了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始终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从管理制度制定到服务动作设计,从经营战略构思到岗位应知应会,从学习北京建国饭店到突出自身特色,从加入国际酒店联号到创建民族品牌,能想到的全想到了,一些酒店的总经理真可谓绞尽脑汁。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措施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是中国旅游业和酒店业喊了30年的口号,但服务质量却始终没能实质性地改观。究其原因,这些旨在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措施陷入了3个误区:一是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二是盲目照搬仿效,与本酒店实际情况不符;三是着眼点始终局限于经济方面。

事实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服务和经营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并不在经济方面而是在文化方面。服务的对象是人,管理从实质上说也是驾御人际关系,而人是文化的载体。酒店的客人和跨国酒店公 司的员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使他们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行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对酒店服务有不同的要求,来自不同国家的酒店员工自然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服务和管理的核心是文化,而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正好能够有效地解决酒店经营管理和服务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应当使我们的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酒店的高级经理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在酒店运作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跨文化管理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酒店经营管理的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以后,酒店业是中国最先与国际接轨、最先利用外资、最先实行国际合作和接受外国管理的行业。我们在这方面受益匪浅。但是30年来,始终有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这就是在酒店的国际合作中经常是难以合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障碍。经常会有一些中外合资酒店的双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不欢而散,经常会有一些国际酒店联号的外方经理与中方人员发生冲突。也经常会有一些外国酒店公司的管理制度在中国酒店的员工中遭遇无声的抵抗。

这种无形的障碍就是文化障碍。在酒店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合作中,中外双方的文化是有着明显差异的。文化差异具有两面性:如果处理得当,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可以形成一种融各方优点和精华的新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双方的合作。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形成文化冲突,最终很可能使合作归于失败。

跨文化管理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酒店经营管理的国际合作中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利用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可以有效地鉴别合作各方所属的文化类型、文化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文化差异的性质和程度,探寻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巧妙地设计防止或解决文化冲突的对策。利用跨文化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将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生成一种全新的酒店管理文化,促进酒店经营管理的国际合作。

3、跨文化管理研究能够优化酒店产品营销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原理,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市场,特定的顾客群体。企图用一种所谓通用的产品去满足所有的顾客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为此要进行市场细分。

中国酒店业在市场营销和市场细分方面曾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也在探讨不同类型客人的不同需求,力争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但是在以往的酒店产品营销中,我们经常是仅注意到或仅能理解表面现象,而没能有效地看到顾客不同需求的实质。例如,酒店的餐厅可能知道某些国家、某些民族人民或某些宗教信众的饮食偏好或饮食禁忌但不知原因何在。酒店的客房可能一般性地知道西方人的作息时间和用房习惯与中国人不同,但不知道同属西方的欧美各国在这些方面也是有区别的。酒店经理可能一般性地知道西方客人对个人私事,尤其是个人隐私都比较看重,但却不知道同属西方的德国人和美国人对个人空间的确定范围有明显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酒店服务工作总是出差错。

跨文化管理研究可以使酒店的经营管理人员在酒店产品营销中逐步学会将文化作为市场细分的一个重要标准。逐步掌握不同文化、不同亚文化的顾客群在消费行为、消费习惯、产品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根源。由于这种掌握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因此,酒店人员能够根据客人所属的国家、民族、社会阶层、职业推断出客人的行为模式和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能够有效地针对来自不同文化、不同亚文化的顾客,有的放矢地开发和提供客人愿意接受的酒店产品。

4、跨文化管理研究在酒店硬件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硬件设施是酒店向客人提供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酒店业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真正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大楼一座高似一座,设备一家比一家精良,内装修一处比一处豪华。甚至在官方的星级酒店评定标准中也将硬件设施作为首要标准。有些外国游客和业界同行惊叹:中国不少酒店在豪华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然而,上述行为又未免陷入了误区。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过分看重了酒店有形的硬件,却忽视了客人需求的文化差异,也忽视了作为酒店硬件设施灵魂的文化内核。正确的做法是:大到整个酒店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小到一间客房或餐厅的陈设布置,都应重视客人的文化差异。尽可能经过适当调整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客人的需求,至少不能违犯客人的文化禁忌。然而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化差异的吸引力来建设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酒店。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用于指导酒店硬件设施的建设。当然,这里可能同时会用到建筑心理学、建筑美学、建筑艺术以至宗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

5、跨文化管理研究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随着酒店经营的不断国际化,跨国人力资源管理越发成为酒店人力资源总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总体上看,跨国公司的外派经理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文化差异的态度曾经历过3个阶段:早期是惧怕阶段,认为是跨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谈之色变。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进入可驾御阶段,他们逐渐感到可以采取某些手段,有效地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题。跨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跨国经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大,随着先进管理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他们对多元文化人力资源进入追求阶段,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酒店业的高管人员,特别是人力资源总监或总经理也必须学会应用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成果于自己的业务运作中。无论是国内酒店聘用外国员工还是中国酒店经理派驻国外经营,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跨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跨文化管理的理论知识,研究来自不同国家员工各自的文化背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的行为特征和可能的工作表现,努力发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优势和劣势、强项和弱项,努力建设多元文化经营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创造特色管理文化,提升酒店的经营管理效率。

6、以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指导特色项目的设计运作

近10年来,国内一些酒店纷纷在设计和创办主题酒店、主题餐厅、主题活动等特色项目,例如健康主题酒店、科技主题酒店、茶文化主题酒店等不一而足。创办者旨在通过这些特色活动吸引顾客,同时创建自己的品牌。在主题酒店的经营实践和理论探讨中不乏成功的例证。例如,田玉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运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创建不同类型的主题酒店,先后撰写了《21世纪瑞海姆国际旅游度假村经营模式》、《度假村的理念与操作实务》、《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操作实务》等专著。魏小安也出版了《主题酒店》等专著和论文。

各类主题酒店、主题餐厅、主题活动的灵魂都是特色文化。但是以往的失误在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过于泛化,似乎什么都可以冠以“文化”,似乎只要与“文化”沾边,贴上“文化”的标签就准能成功。事实上文化人类学理论对文化的概念和层次早已有非常清楚的论述。文化的核心是它的精神层而非器物层。各类主题酒店、主题餐厅、主题活动真正要宣传的,并通过这种宣传吸引顾客的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意识形态。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此类活动的创办者看到问题的实质和精髓,抓住活动的灵魂,利用文化差异理论、文化传播理论、文化涵化理论指导项目的设计和运作。

7、跨文化管理研究在酒店对外投资中的应用

随着酒店业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和中国酒店业的不断强大,中国的酒店经营管理者正在不断地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发展的机会,寻求建立自己的跨国酒店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的酒店经理人尽量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较为顺利地实现跨国投资经营的目标。

首先,在投资东道国考察、筛选和确定各环节中,应将文化调研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对计划中的投资东道国作文化类型识别,根据这些国家的文化类型判断其普通国民,特别是我们的主要业务交往对象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据此推断出其思想和行为模式。尤其要注意分析投资东道国和中国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通过这种鉴别和分析,预测在该国的投资经营前景。

第二,我们需要对外派的酒店经理人进行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培训,使他们在投资东道国缩短文化冲击的适应过程,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第三,外派的酒店经理人应当利用所掌握的跨文化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不仅要尽快适应异文化环境下开展业务,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驾御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将多元文化化作一种资源,将本国文化和投资东道国文化之精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特色和品牌。

8、以跨文化管理理论指导酒店的品牌创建

酒店品牌响亮的基础是优质、特色以及声誉的强大影响,体现在酒店的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产品和服务等各主要方面。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力。

我们可以运用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促成中华文明和其他各种不同文化中优秀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我们也可以运用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亚文化背景的客人提供他们欣然接受的酒店产品,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会在顾客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6篇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1导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上参与世界竞争的机会增加,因此掌握国际通用的交流语言,通过通用语言来思考问题、进行决策已经成为企业正常高效运作、积极参加国际市场的必要能力。同时,掌握国际性沟通能力也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为了促进我国各类人才通过学习来掌握国际沟通语言,掌握国际营销专业知识,便诞生了国际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双语教学的初衷是好的,尽管双语教学模式始终面临诸多争议,但是双语教学的规模却不断扩大。鉴于这一现状,文章针对近年来的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模式实践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为改进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现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作用。

(1)双语教学简介。在我国教学中,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在汉语之外使用另外一门语言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当前我国双语教学中,应用到的主要外语种类是英语。在双语教学模式中,要求能够运用流利的英语来进行授课,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掌握汉语之外的英语沟通技能。但是在双语教学中,由于学生需要掌握讲解的知识,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知识掌握的障碍,还是需要必要的汉语的应用。而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两种语言的搭配使用,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思维能力,掌握能够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灵活切换的能力,为国际间的沟通和工作需求创造可能,同时增强学生的营销专业知识和对外沟通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际化运营逐渐成为企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应对竞争国际化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我国“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这使得国内对于人才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国际通用语言的需求增加,国内很多教育机构也都纷纷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引入了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因此国际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实际上是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实践需求催生的实践性学科。因此,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意义重大。

2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课堂是最核心的,由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是实践推动下出现的学科,其实用性非常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结合目前的教学模式,文章总结了目前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模式的一些课堂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都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工具来进行展示,课件的形式包含音频、动画及文本等多种形式,其中对于重点内容都进行了特别的标注,让学生们在生动的课件中形象化地掌握相关知识。

(2)借助案例进行教学。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的教学中,难点是学生在枯燥的外语环境中掌握专业的国际营销理论,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展示知识点,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场景和问题来参与学习和讨论,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另外,通过案例的具体讲解,学生可以尝试用英语来进行回答,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现实工作的认知。

(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在很多课堂中,小组讨论都是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讨论,学生能蛘嬲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的讨论,让学生用英语来进行观点的陈述,竞赛式的阐述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不断思考,从而增加知识掌握程度。

(4)采用模拟表演方法进行教学。模拟表演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国际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能够迅速调动所学理论,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

(5)采用翻译式与沉浸型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在很多高职类院校中,对于“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实施中,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会经常结合具体的国际市场营销情况,让学生通过翻译式双语教学模式来掌握。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经常会使用简单的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另外,在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教师与学生都沉浸在外语环境下,通过轻松的学习氛围,来削弱学生对双语学习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难度的感知,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与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6)借鉴国外一些学校成功的双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比利时的一所学校,教师会通过问题作为引导进行书目的推荐,让学生集中了解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入门,对于难点和要点进行概括说明,整个学期学习中,学生小组讨论工作和准备资料工作基本上是学生的主要工作,通过这些工作的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掌握了知识重点和要点,学期完成后,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升。尽管很多学生也存在口音问题,但是整体上都能够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表达,学生英语掌握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

上述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实施,整体上对于学生在双语状态下学习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掌握英语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国际沟通和交流能力有显著成效。

3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

(1)学生、学校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关注度普遍较高。国际市场营销是将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放置于国际环境之中,让学生在国际政治、经济及文化层面,运用国际商务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能够拓展自身国际战略视野,同时提高自身沟通和营销的能力,此外,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到国际市场营销最新的理论研究动态,学生和学校对此都给予了比较高的重视。

(2)国际市场营销基本实现双语教学。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教学开始之初,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兴趣,在课堂上的氛围也比较热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兴趣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在很多院校,课堂教学中都会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方法和学生进行互动。另外,很多老师也向学生进行书目的推荐,其中有中文书籍,也有外文书籍,在课堂学习中,也会适时地告诉学生一些比较好的外文参考文献,拓展学生视野。

目前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基本上实现了双语教学的模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英文的演示和提问,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完成作业,但是同时也会给予一些汉语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在考核过程中,很多学校通过英文试题的设置来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回答问题,强化主观题目的考察,引导学生从国际层面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来解决问题。

(3)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效果。从当前情况看,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实践调查不难发现,双语教学模式的确提升了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学生基本上能够利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也有更加全面的认知,能够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眼光来思考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具备了进入国际企业,从事国际营销工作的能力。

4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面临的不利因素

(1)学生学习方面存在不足。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了几年的时间,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调查可知,在新学期开始时,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通常比较高,学生们普遍对课程存在较强的好奇心,觉得课程实用性高,且很有挑战性,都想尝试一下。但是到了课程学习的中期,学生普遍存在积极性降低的情况,由于课程的难度较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跟得上课程的进度。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营销双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准备等工作,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的准备和讨论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忙起来,思考起来。

(2)教师教学参考文献过少。当前国内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中文书籍匮乏,很多最新的理论都是外文原版书籍,国内市场在购买渠道方面有很多局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资源和参考内容很少,这使得教师知识结构难以更新,同样也无法帮助学生更新知识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最新的理论书籍,让学生和老师能够通过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学习和教学,对于难以获得的资料文献,可以派遣老师进行交流学习,然后将学习成果用于教学之中,不断丰富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文献资料。

(3)备选教材资源少。目前国际市场双语教学中,可供选择的教材少之又少,国外很多原版书籍很少有中文译本,购买原版书籍的价格十分昂贵,学生承受度低,国内自主编写的教材又基本上是中文教材,缺少比较优秀的双语教材,学生和老师的选择性很低。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应该引导双语教师们以国外教材为主导,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自行编写教学教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节约费用,还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案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新闻有所了解,增加了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材选用方面必须要将课程的内容特点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提高教材资料的实用性。

(4)实践力度需进一步增强。目前国内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最大的不足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对于上述问题的表面化,实践环节的弱化则更为关键,因为实践环节的问题会导致上述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些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解决中,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际内容及问题有更加客观的认知。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加以融合。通过这种实践环节的练习,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比课堂教学和讨论要多得多,学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沟通也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与国际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5结论

国际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虽然我国的双语教学正在火热地进行,教育规模和教育影响力都不断提升,很多率先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目前的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促使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模式规范化和实用性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宁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李益民《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闫雅都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学版,2010(10).

[4]张丽娟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建设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5]李艳丽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以“旅游经济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1).

第7篇

一、国际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全球化经营的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其国内经营的情况大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对更为动荡的、多样化的管理环境,需要执行更多的管理职能,同一管理职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大提高,管理受到更大的外部制约,管理过程中需更多地介入员工个人生活,而低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导致更明显的不利影响。Adler(1983)调查后提出,有两项因素造成上述差异:文化多元性(multiculturalism)和地理扩散(geographicdispersion),前者指组织中存在来自于两个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后者则指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建立大量子公司的状况。文化多元性和地理扩散的存在,使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对复杂性、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提高的商务环境,企业必须对当地政府、劳动者和公众舆论更为敏感,并针对当地环境调整管理思想和实践。提供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面对的多样性的文化和地理范围的扩大,也对其企业经营存在正面影响。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机会获得利益并形成企业长期增长基础。简单地说,国际企业可利用的正面因素包括:(1)由于多种文化和多种视角共存,企业内部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可能加强;(2)对外国消费者更为敏感,更易理解客户的特殊要求;(3)从全球范围吸纳最优秀的人员;(4)企业得以在全球范围寻求最佳经营机会;(5)创造“超级组织文化”,包容各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卓越的文化;(6)在企业中形成更大的灵活性,适应各种不同的经营环境并及时作出必要变革。从目前的跨国企业经营来看,企业往往追求产品开发和营销的优势,而上述潜在的长期优势则并未在经营中实现。而企业长期优势的形成,正是由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决定的,可以说,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水平将最终决定其能否真正有效实现经营突破和国际化经营目标的达成。

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和管理活动类型上与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无明显不同,其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它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完成管理职能,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关注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管理瓶颈。具体来看:

在人员配备方面,战略性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关注关键管理岗位的人员配备,即中基层经理与作业人员实现本土化,而高管人员则视企业总部的态度不同,从母国、东道国或全球范围内进行配备。其次,建立子公司高管人员储备也十分重要。跨国公司必须做出“自制或外购”管理人员的决策,为企业长期经营和政策平稳过渡提供人员保障。再次,为寻求企业双重目标的实现,高管人员需在专业管理技能、技术水平和环境/情境适应力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改进管理人员的招聘来源与开发项目是提高当地文化适应力的主要手段。

在培训和开发领域,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由针对海外派出人员的预备性培训转向建立面向子公司全体管理人员的国际管理开发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全球视角。培训与开发涉及的活动十分广泛: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了解组织状况、具体工作职责和需要的工作技能,了解工作场所的社会、文化及法律环境,开发管理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际技能。相应地,Baumgarten(1992)提出跨国企业的子公司总经理需掌握的三项个人技能是文化敏感性、技术技能和领导能力。很多研究者将培训开发视为最重要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但Tung(1981)的研究表明,美、欧、日跨国公司对此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而当培训与开发成为海外派出人员的特权时,企业文化的统一性、当地管理人员管理视角的拓展以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都将受到损害。因此,目前的趋势是将培训与开发拓展到整个管理层,以推动多文化、多国籍管理团队的形成。

在评估和薪酬管理领域,制度设计要求做到易于理解、公平和实现对管理人员的有效激励,管理人员的国籍、文化背景不应影响对其的评估与报酬。由于存在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情境以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差异,国际企业的薪酬管理的具体手段并无一定之规,这加大了薪酬问题研究的难度。例如,在某些国家,员工收入包括较低的现金收入和较高比例的保险/年金收入,而在另一些国家,现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较高。这种工资结构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差异所决定的,并不能自动地实现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制度移植。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跨国企业的薪酬影响因素,要比确定具体企业的工资水平更为必要。在薪酬制度设计中,跨国企业不仅应考虑各国在购买力、劳动力市场竞争状况、财务制度和对派出人员“艰难处境”的额外补偿,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对公司总体目标和文化的认同和支持水平,从而降低其协调目标、推行企业价值的管理成本。这意味着,企业的报酬系统不仅须考虑那些直接物质报酬(当期支付或延期支付),还应重视非物质报酬的管理作用,如管理人员的职业前景、国际信息交流及参与企业战略计划的可能性等。确定业绩评估的标准同样十分困难。在跨国企业中,评估标准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管理人员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调整能力。Hossain&DaVid(1989)提出的评估标准包括技术能力、管理技能、文化移情作用、适应性与灵活性、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Adler&Bartholomew(1992)对上述标准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种标准所反映的仍是母国总部高管人员从民族中心视角进行的评估。在跨国公司的实际评估中,为了强化公司全球利益的贯彻,使用的评估标准还包括管理者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客户的偏好、价值与商务惯例的熟悉。跨国企业管理者绩效评估的复杂性还与转移价格、低价竞争等战略实施相关,财务指标不能有效反映经理人员的贡献,而应根据子公司对企业总体的实际贡献评定业绩。

二、跨国企业经营与三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全球企业(global)、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和跨国企业(transnational)四类。企业在其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组织架构,而组织架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在这一问题上,高层管理人员对国际化的态度模型、国际化阶段模型和双重逻辑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说。

1.Perlmutter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国际化的态度模型Perlmutter(1969)提出国际经理人对国际化经营存在三种态度:民族中心型(ethnocentric)、多中心型(Polycentric)和地球中心型(geocentric)。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跨国企业总部管理人员认为来自母国的管理风格、知识、评价标准和管理人员均优于东道国。这一态度的逻辑结论是来自母国的管理手段与文化主宰子公司管理,只有母国的管理人员才是公司(包括总部和子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的首选。多中心型的态度则截然不同,明确承认母国与东道国的差异,相信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在处理当地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子公司有较大的自,母公司则通过财务手段进行控制。然而,多中心型态度同样认为,由于文化、社会、经济差异的存在,公司总部的管理职位应由母国管理者承担,东道国的管理人员不应染指这一层次的管理职位。持地球中心型的管理者则持全球导向的开放态度,企业从全球范围内招收管理者,并指派其在总部或子公司工作,而不过多考虑其国籍。Perlmutter的理论框架波现为确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类型和战略活动的基础(见表1)。

表1 跨国企业总部高层管理人员态度与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设计 民族中心型 多中心型 地球中心型

组织复杂程度 母国组织复杂,子公司简单 多变的,独立的组织结构,较松散的“联盟”体制 复杂程度提高,独立性较强,由组织的总体目标协调

权威、决策权 总部具有很高权威;决策权集中于总部 总部权威相对较低;分权程度较高 目标在于形成总部与子公司间的合作关系

评估和控制 将母国的标准应用于员工和业绩评估 由当地决定 寻求通用的、考虑当地情况的标准

奖罚、激励手段 在总部较高,子公司较低使用 多种多样;对子公司的业绩给予或高或低的报酬 国际/当地经理人均因达到当地和全球标准而得到报酬

沟通、信息流 单向的,大量命令、指导和建设流向子公司 从总流出、流入的信息均很少;子公司之间的信息流很少 在总部与子公司、子公司及其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大量信息流

认同感的形成 母国国籍 东道国的国籍 完全的国际化公司,但考虑国家利益

招聘、开发与安置 招聘和开发母国人员,将其安置在世界各地的关键岗位上 在东道国招聘、开发当地人补充子公司的关键岗位 在全球招聘和开发最好的人员,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事配备

在对跨国企业的研究中,Perlmutter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Tung(1988)的研究表明,与欧美跨国企业相比,日本公司倾向于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更多地外派人员,反映出日本企业遵从的是母国中心型的人力资源政策,这与日本企业通常在全球战略和组织结构上强调总部的集中控制相一致。欧洲企业则较少使用海外派出人员,这与其强调满足当地需求的多国战略相一致。但在拉丁美洲和远东,欧洲公司的外派人员数量却达到很高的比例,在高级管理人员层次上分别为79%和85%,这表明,当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时,母国中心的人力资源政策仍被大量采用。Perlmutter关于跨国企业总部定位的理论分析过于笼统,无法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关于任务设计、培训项目、报酬组合等方面的具体指导。但该理论仍不失为一个开创性的、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模型。

2.Adier&Ghadar的国际化阶段模型

Adler&Ghadar在Venon(1966)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国际化阶段模型,并考虑文化对跨国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差异,提出了相应于每一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与活动重心。

Venon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可以根据贸易、投资状况将国际产品周期划分为高科技期、成长与国际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相应地,Adler&Ghadar(1990)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划分,即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和多国经营阶段,此外,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企业经营的第四阶段??全球经营阶段。根据这一阶段的划分,企业在不同的国际化经营阶段,文化因素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国内生产阶段??生产导向。产品技术和工艺占据了管理者的主要注意力,产品销售主要在高度专业化和有限的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很小、产品的独特性及缺乏竞争者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采用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使存在产品出口,企业通常也完全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这一阶段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母国人员对国外商只是偶尔进行商务访问。

(2)国际化阶段??市场导向。由于竞争者的加入,企业重心集中于扩大市场和产量,企业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国际化经营。若本国市场相对狭小,企业的国际扩展会更早开始。企业开始通过出口输出产品,随着市场培育成熟,逐渐将生产职能向消费市场转移。在这一阶段,对生产手段的改进和国际市场开拓成为企业突出的管理任务。为了实现管理重心的转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这一阶段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企业针对不同的市场调整其经营策略,对文化差异性的管理在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等领域均有所体现。当经理被派驻海外市场进行一般管理、技术指导与财务控制时,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生产与营销均需考虑文化差异因素,对管理人员的选拔考虑的不仅是技术能力,还包括语言技能、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敏感性,因此,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往往被招聘安置到销售、营销或人事部门。

(3)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此时产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竞争的加剧则要求企业将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价格、生产成本替代市场位置成为决定厂商选址的重要因素。价格竞争使文化差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下降,全球性的价格竞争使基于文化的市场细分不再可行,企业无一例外地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要素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来保持其竞争优势。这一阶段对全球生产的重视,使其选拔重点转向为国际经营部门招聘最好的管理人员。形成遵循共同价值观与信念的管理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将直接影响企业在不同地理范围、市场内实现总体目标的能力。此外,管理人员开发、职业计划、工作轮换(每3-5年)也在这一阶段出现。

(4)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大量的研究者对未来的企业国际化经营及社会发展提出构想。其中,StanDavis(1987)提出消费者定制生产将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即产品设计考虑个人需要,但生产组装仍实现全球化合作,企业必须在满足个别客户需要和以最低成本提供优质产品之间保持平衡。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将同时在生产、市场和价格等多个角度上进行全球化竞争,而经营中对差异化和全球化的共同关注,使文化差异因素再次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产品创意、要素进行生产,但在最终产品的生产和建立客户联系上则强调对当地市场的了解。成功的企业必须了解其潜在客户的需求,并以可能的最低成本将其转化为产品与服务,再以合适的方式及时交付给客户。由于企业的战略导向要求在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及与外部关系人建立复杂的网络来开发全球R&D、生产、营销网络,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战略联盟管理中必须关注文化差异的存在。这一阶段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将重点放在协调全球目标与当地反应能力,其关键在于将文化差异的存在转化为企业经营的机会,通过保护不同观点并存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管理强调为有潜质的管理人员提供成长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并在整个企业中建立持续学习的环境。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同阶段,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及其战略选择。Adler&Ghadar提出了国际化经营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如表2。对跨国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不在于找到最佳的管理政策,而在于建立管理政策与外部环境、企业总体战略的平衡。

3.Evans&Lorange的双重逻辑理论

为了解释国际化经营企业在不同产品市场和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政策,Evans&Lorange从产品一市场组合和多元社会文化两个逻辑角度分析,形成了双重逻辑理论。

(1)产品一市场逻辑。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在成熟期,企业更需要关注成本控制,而在高科技期对经理人创新能力的要求则更为突出。这表明在不同的阶段,包括招聘、培训与开发、评估与薪酬都应有所不同。如果进而考虑跨国企业的不同产品一市场组合,以及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成为高度复杂的活动。这种复杂性将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出来。以公司层次为例,其职责应包括:第一,指派关键性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建立管理人员接班人计划;第二,设计和管理激励体系;第三,促进职能管理与商业管理经验的交流。而随着跨国企业全球性战略的实施,直述职责将变得更为重要。

(2)社会一文化逻辑。跨国企业在不同国家的经营使其员工来源及文化背景呈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法律(特别是就业与劳动法)体系、教育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和信念)上的差异。Evans&Lorange借用Perlmutter的理论将企业处理文化多元化的战略分为两类:一是全球方法(即民族中心型或地球中心型)。在这一战略方法下,企业固有的特定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相对集中并呈标准化体系。在招聘、选拔、评估、薪酬和提升方面运用全球同一的程序和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员,不考虑各国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将各子公司纳入企业总体文化的范围。二是多中心方法。在这一战略方法下,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分散经营权限,下放给子公司。总部将提供特定的指导,但各子公司根据需要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公司人事职责限于前面提到的3项主要任务。针对当地文化进行的调整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在面对全球一体化与合作的机遇时,多中心的方法将让位于全球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多重目标的要求。

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型

在详尽地讨论了国际化经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之后,综合上述三种理论,有必要提出一个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型(如图1),简要地说明影响和决定国际人力资源政策与实施的因素。

第8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国际化 跨文化 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据统计,1995、2003、2005、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是15.6%、34.5%、48.1%、55.14%。其中在2004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超过了日本,消费量居全球第二。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推测2015~2020年我国对外石油进口量将为2010年的两倍,届时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中国有着巨大的石油需求量,可是就中国石油企业的石油资源占有量来看,中国石油企业占有全世界石油资源仅5%。形势严峻,加强中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尤其是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跨文化管理及相关理论

1.跨文化管理

中国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异域文化的冲突。怎样应对文化冲突、减少文化障碍因素、高效的管理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业务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何谓跨文化管理?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管理,包括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事和物资的管理,是母公司对散布在全球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子公司的管理,强调适应性和动态性。管理主体需要有着全球化的眼光,根据各地的不同文化因素实现多元化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化解因文化差异因素引起的困难和障碍、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最终使企业能够适应当时当地的文化环境。

2.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关于跨文化管理,目前理论界存在两个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第一个是六大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理论,由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创立,该理论注重价值观的多元化。六大价值观取向主要包括:人性善还是恶或者其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的目标方向;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六大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理论成为跨文化管理探究的重要理论前提。第二个是国家文化模型理论,由霍夫斯泰德创立,该理论在理论界和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霍夫斯泰德在国家文化模型理论中阐述了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取向、权力距离、男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五个方面。霍夫斯泰德的理论超越了六大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理论,成为理论界的新宠。

二、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问题分析

1.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

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正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集体高于个人的文化习惯,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强调个人的利益追求。总的来说,中西方的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中国人在思维习惯方面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注重综合考虑、全盘分析;西方人在思维习惯方面突出个人需求,强调分析和考量。中国人在行为习惯方面主张不损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西方人在行为习惯方面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方面,更加突出个人利益的实现。

在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中国石油企业人员和西方人员追求的主要目标不同。这种不同尤其表现在管理者身上。为了使工作按照预订的计划进行,中方管理人员即使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也会正常工作,西方管理人员却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西方管理人员会严把质量关,如果在工作中出现纰漏,他们会认真检查、多次重做,在他们看来过硬的质量才是安全的保障。

2.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不同

西方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比中方人员要更加注重标准化问题和规范化管理。在这一点上,中方人员还有欠缺,需要向西方人学习。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西方人员重视生命的权利,细微的安全忽视是不被允许的。中国人在搭建辅助设施的过程中,安全措施不够细致,西方人却能够在多数情况注意到细微的安全隐患,能够防微杜渐。

3.行为举止不同

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难免会出现行为举止的冲突。具体来说,中国员工与西方员工在手势、面部表情、脸部神态、语言等会出现差异。由于受特定的文化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手势或者面部表情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中国员工领导不在场时,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交流,一旦领导在场就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以客套的方式进行交流。然而,西方管理人员对这种现象并不理解。中国员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底层员工在遇到领导时,心情起伏较大,有时甚至表现出胆怯和害怕,在领导面前惊慌失措。以上这些行为举止的不同直接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中国国际化经营的石油企业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并进行有效地应对。

三、解决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经营中跨文化管理问题的建议

1.创造融合型的企业文化

中国国际化经营石油企业的员工存在文化习惯不同是必然的,尽管如此,人类社会也有着自身的普世文化习惯。不管是中国石油企业员工还是西方员工,他们同样注重生命安全的保障等。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建设内部共同文化习惯。为此,我们在认识到文化习惯差异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中西方人员共同的文化习惯,并通过领导的不断强化,使之内化为公司员工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表现。石油企业有了共同的文化习惯之后,需要将其制度化以固定下来,成为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石油企业员工有共同的文化习惯,就好处理因文化习惯差异引起的矛盾和纠纷。石油企业要善于用企业共同建立的文化习惯来引导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增进合力,搞好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另外,石油企业要着手建立一定的融合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召开例行性的工作座谈会,定期了解员工工作状况,收集工作反馈信息。石油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运营网站,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多数员工具备一定的上网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将企业近期情况及时向员工和外界公布。石油企业也可以借助传统的布告法将企业内部的运营等情况进行公布。其次,允许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些信息,不便直接表露,员工往往会在一定的非正式组织内进行传播。员工因情感、兴趣等因素会建立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他们更愿意将企业内部的情况在非正式组织内进行交流。石油企业管理人员要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而不是对其打压,从而使非正式组织健康发展。

2.严格要求、实现本土化管理

规范化的管理是重视生命的体现,有效的规范管理能够增进石油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的人本思想就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体现,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跨文化管理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更高的标准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化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接近国际化标准,全方位做好生产经营管理管理。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可以考虑石油企业所在国的经济社会情况,将本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所在国的管理理念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达到文化的和谐。通过吸收所在国的管理理念以减少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中的不必要的冲突。

3.增进交流、相互理解不同的行为举止方式

员工语言方面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减少这方面的差异。中国国际化经营的石油企业应该举办多次语言学习班,让员工掌握基本的用语能力。石油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员工对不同行为方式的理解能力。

建立书面报告制度,鼓励员工对业务方面的情况进行正式报告;建立研讨会或例会制度,收集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进行集中处理和经验总结,同时也为员工构建了相互沟通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搭建员工交流的平台,增加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石油企业组织一定数量的联谊活动,给员工工作之余以轻松快乐,让他们相互交流感情,产生归属感,理解彼此的行为举止方式。

四、结束语

本次研究顺应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趋势,研究中国国外石油企业遇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并尝试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还有不够深入的地方,需要日后的进一步研究以达到研究的深刻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刘梅英;;对我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跨文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科技风;2010(6).

[2]马传根;魏 嫚;王 宁;; 论国际油气项目跨文化管理文献述评的研究[J]; 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 2013(2).

第9篇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开展国际化经营,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出发,分析中

>>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探析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向探析 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的思考 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策略思考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组织结构选择 中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动因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探讨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思考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与策略探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路径探讨 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宏.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J].兰州学刊,2008,(11):74.

[3] 韩诗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11,(4):253.

[4] 刘绛华.软实力——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求实,2006,(12):72.

[5] 王忠文.试析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亚太经济,2011,(2):100.

[6] 马一可.金融危机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32.

[7] 衣长军,陈初升.国外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7.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营销策略

1 文化营销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先行要素

开拓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营销要素基本上是一至的,无论是依据4P′S或6P′S,还是依据4C′S或4R′S原理来进行。但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单靠产品、价格等作为手段打开国际市场的策略越来越显得难行,深入地分析总结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文化”是最基本的营销要素,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文化先行。具体可以通过国外企业成功开拓我国市场和我国企业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得到证实。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国家与日本都看中了中国的家电市场,但欧美国家由于缺乏对中国的认识,迟迟不敢进入,而日本家电企业则通过赞助《排球女将》、《血疑》等多部电视连续剧营造新的文化氛围,促使了我国消费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优秀文化的认同,同时把National、Sonny、Yamaha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并在产品逐步引入我国市场中注重较高的产品品质,使消费者形成了“日本制造,精良品质”的观念,从而轻易地打开了我国的市场大门。

韩国商品近两三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可谓是随处可见,也是与韩国的文化大肆进入中国关系密切。“韩货”热销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先通过韩剧将韩国文化内涵传入中国,以《蓝色生死恋》和《大长今》为代表的多部优秀电视剧,形成了巨大的“韩流”,“韩流”威力带动了“韩货”的热销,包括现代轿车、三星电子产品、韩国美容产品、韩式生发产品等等,并通过电子产品扩散到饮食、美容、生发、医疗等多个产业行业。韩国近期相关统计表明,三星、LG、易生·印帝安(NANDAMO)生发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40%左右。07年韩国2月份出口增长17.4%,重新恢复到两位数增长,其中对我国的出口增长31.6%,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韩国美容业,尤其是韩式生发品牌产品。

再如,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全球第四大市场,并成为其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在过去五年里,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翻番,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这与可口可乐不遗余力的广告宣传和“美国制造”关系密切。还有就是P&G所生产的系列产品独占我国洗发美发护发用品市场的熬头,这与该公司80年代开始就将护发的文化观念引入给我国的消费者,“P&G 世界一流产品”深入人心,我国的消费者深为喜爱直接相关。

我国也有许多企业成功地开拓了国外市场。如海尔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投资设厂的大型企业。主要是通过本土化的战略和策略成功占领美国市场的一定份额。综合这些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都是先从文化上渗透融入目标市场当地,然后再将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目标市场。 诸如此类的实例有很多。从理论上来分析,商品是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消费者,商品都是用于满足生活消费。消费者对商品满足消费上的要求包含了实体效用上的满足和消费心理上的满足。而商品本身就应该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才能够满足消费者两方面的需要。由此可以很容易地引出对“商品文化”的认识。商品文化是生产经营者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意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所包含的精神方面的总和。可见,“商品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商品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既具有物质属性又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在商品设计、生产、流通上的文化属性可以成为商品的延伸,本身就是“完整商品”的一部分,所创造的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商品文化”的形成包括在围绕商品活动的所有过程,是可以不断充实和发展的。上述“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美国制造”的观念的形成就是很好的说明。正是这些观念充实了“商品文化”的内涵和自身商品文化的丰富,使他们的产品能所向披靡。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需求上的商品的满足。结合上文提到的这些国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包括诸多未提及的国外产品,都是紧紧抓住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把“商品文化”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先行营销要素,满足国内消费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相反,“商品文化”没能首先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商品无法被接受,也就难以在市场上行销。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作用和力量被世人共识。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吸引力。文化可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与商品结合能创造商品更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商品文化”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要素,文化营销要素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要素,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必须文化先行。

2 国际贸易中“文化营销策略”的运用

(2)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商品文化”的创造包含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早已成为涉及众多领域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由此,在国际贸易中要特别加以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3)发挥文化在流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文化在流通领域也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力。包括商品储存运输、包装、渠道等等方面。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非常重要。包装具有文化价值,能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4)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每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信仰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接决定了消费的行为。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适应才能顺利地开拓市场。

(5)积极开展跨文化营销。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客户所在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融入到该国的文化中,促进自己国家文化被认识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商品被接受的营销活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力因素,文化发展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全球化,促进各国形成一个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融合,再加上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人类的财富,都是其他民族愿意和希望认识学习的财富,也为跨文化营销提供了条件。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战略;文献综述

伴随着企业“走出去”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商业银行把握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整体优势、规模优势、科技优势,加快境外机构布局;结合东道国的市场特点,拓宽业务领域,推动其本土化进程;逐步进行结构调整,确立境外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中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能为银行监管部门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理论工具。中国商业银行基于效率结果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投入和产出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揭示国际化经营效率的理论基础,能为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有助于其制定有效和针对性的监管政策。

自2007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欧美部分跨国银行纷纷收缩了在海外的投资,一大批银行经营困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增速加快。特别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截止2015年底,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6.15%,拥有23家分行,17家控股子银行和4家代表处。工商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4.7%,境外设立了16家分行,1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建设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7.74%,境外设立了9家分行,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中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效率,以效率促效益,从而总体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生产上一个国家的两种商品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相对劣势,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互利互惠的贸易基础。一个国家效率处于相对劣势应该以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Aliber et.al(1976)认为各国银行进行国际化发展主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由于银行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造成不同国家银行间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各国银行逐步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发展。同时他还用Q比率分析得出,资金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不同国家银行的比较优势,因此也影响了银行利用资金扩大市场份额的能力。

部分学者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市场和竞争条件,逐步从比较优势理论引申出了区位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是指银行国际化投资所在的东道国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管理体制、市场存贷款利差、税收政策等方面所给予外资银行的各种优惠。或者由于跨国银行的母国的经营环境低于东道国,跨国银行从而可以增加其利润,进而扩大跨国银行产生的吸引力。主要包括税收优惠、存贷款利息差、市场容量、监管环境和其他优势(Goldberg,1981;Decchioli,1983)。

二、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某个特定产业部门组织结构特征的理论和影响特定部门资源使用效益的理论,探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竞争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产业内的竞争关系趋于合理化的方法。Aliber(1976)研究得出在研究银行跨国经营现象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形成一体的。各国间不同的竞争地位引起各国银行间存贷款利差之间的差异。Grubles(1977)提出银行功能的三分类理论。根据银行业务独有的性质,三分类理论将银行国际化功能主要分为:跨国零售业务银行、跨国服务业务银行和跨国批发业务银行。理论分别分析了三种类型银行海外扩张的目的和相对优势,回答了在与东道国银行的竞争中跨国银行如何获取比较优势的难题。三分类理论按照业务性质和功能进行划分了银行国际化经营和发展,为银行的国际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源自科斯的企业理论和区位理论,Buckley et.al(1976)指出跨国银行根据各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性的特点和财务保密等特殊金融业务的需要,通过增设遍布全球灵活性的分支机构,从而将外部全球化大市场转化为一个银行内部化的市场,以降低银行自身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

Rugman将Buckley和Casson提出的内部化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并将其引用到银行国际化分析中。国际市场上由于存在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导致国际市场上内部化获得的收益将大大高于国内市场。银行在国际间实现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就是国际化的过程。认为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的过程,跨国公司就是在将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内部转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按照Rugman的分析,来自同一国家的银行在某一特定外国市场上拥有同样的国际化机会,但内部化理论不能回答为什么同一国家的银行国际化程度不同。而且如果仅仅是因为某一特定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善性,也不足以促使银行在此市场上建立分行或附属机构。所以内部化理论也不能很好解释国际化银行选择某一特定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理由。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Dunning(1989)了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成果,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Gray(1981)运用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解释商业银行国际化行为,研究认为一国企业之所以能跨国经营,关键在于拥有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所拥有的,企业无法支配区位优势,只能适应并利用这一优势。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二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规模经济效应优势和来自无形资产所产生的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在企业内部,企业运用所有权优势,用来降低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和优势。

在吸纳了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内部化理论中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系统地解释了与在国内市场经营相比,在海外市场更有优势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银行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然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并没有说明内部化目标,也没能探究所有权特定优势的重要性。

五、引导效应理论

“引导效应”理论得出银行跨国战略是由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所引致的,理论主要分为贸易引导型和投资引导型理论。

Aliber(1984)提出贸易引导型理论,认为配合本国的国际贸易是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动机。银行为了提高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在主要的贸易合作国设立经营的分支机构,从而促进银行贸易结算和支付等相关业务更加快捷和方便地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假说(Goldberg et.al,1981)。

投资引导型理论又被称为“追随领导”理论。投资引导理论是指为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后续服务是银行国际化的动机。即对外直接投资的逐步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导致了银行国际化的发展。Kindleberger(1953),Levine(1996)进一步分析了投资引导理论,发现银行国际化发展能相应地刺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

六、规避风险假说

Tobin和Markowitz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规避风险的理论,即国际间接资本流动理论。理论得出在资产组合中变动不完全正相关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资产多样化能有效地降低相同收益率下的非系统性风险。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银行能比地区性银行获得更多的资产组合。因此得出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会有效降低银行风险,从而提高净收益。近年来,部分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跨国银行的资产分布在不同国家,能有效地规避国别等风险,确保收益的相对稳定性。国际化资产选择的国别先导战略收益高于行业先导战略的结论,即有力地支持了资产国际化可以规避风险的理论(Heston et.al,1995)。

现阶段,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化经营方面的主要研究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发展水平理论。Cantwell和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初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的案例,提出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得出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受其内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纵观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发展之路总结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第二步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最后一步是积极寻求进入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开发活动。同时在地理分布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投资方向一般沿着周边临近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路线进行,所以易受“心理距离”影响。

综上理论,其分析范式是以垄断优势为核心,研究问题一般以发达国家的视角,将银行利用其现有优势进行国际化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的研究较少。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银行应该顺应产业梯度转移,对发展层次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非洲或者南美洲,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然而现实中,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却呈现出与理论完全相反的趋势,并且很难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来解释这种趋势。

七、海外经营机构效率的理论

银行效率是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逐步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的前沿效率(包括四个效率: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利润效率和X-效率)。国外学者对银行海外经营效率的研究主要是站在东道国的立场上,分析外国银行经营机构与国内银行效率的差异。Berger et al.(2000)认为,由于跨国银行具有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跨国银行的运行效率在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优势。而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大部分的外资银行运行效率与东道国银行没有显著差异。Chantapong et al.(2005)对比分析了泰国国内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研究得出由于更多的外商参与收购,会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同时国内银行通过财务重组,能提高国内银行的成本效率,从而有利于银行客户。Sensarma(2006)比较了印度国有银行、私人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在整个对比期,所有银行都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但与国有银行和国内私人银行相比,外资银行表现最差。Thi et al.(2008)讨论了不同的设立方式对外国银行经营机构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三个转型经济国家――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外资银行进入的具体模式,即直接投资与兼并和收购。研究发现并购在效率方面超过直接投资,但并购的银行和国内银行之间没有明显的成本效益区别。Sturm(2009)主要分析了在澳大利亚的跨国银行经营机构之间效率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增加东道国的效率的主要方法是追随客户。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增加降低了东道国澳大利亚的效率和母银行的优势,例如银行规模、信用评级、利润以及母国金融业的发展。Berger et al.(2009)对比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是最低的,最有效的是外资银行。拥有少数外国所有权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者普遍以发达国家的视角,运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体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引导效应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风险规避等经济理论)来研究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问题,认为银行国际化应主要解决投资目的、投资流向和投资决策三方面的问题,上述为其主要观点,可以为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有效的借鉴与指示。(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曾俭华:《国际化经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1期。

[2] 张邯明、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7期。

[3] 张红军:《跨国银行海外经营动因研究―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9年4期。

[4] 张健平:《中国银行业广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8期。

[5] 赵永乐、王均坦:《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及其能力模型的解释结果》,《金融研究》2008年3期。

[6] 周天芸、王泽高:《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海南金融》2009年8期。

[7] 赵伟:《国际化提高银行效率的“动车组”》,《中国外汇》2009年11期。

[8] 朱正罡:《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9] 庄乾志:《银行国际化:环境、组织与中国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 庄乾志:《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12篇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