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企工作报告

外企工作报告

时间:2022-11-27 17:36:52

外企工作报告

第1篇

单以栋

根据市委组织部10月18日《通知》要求,近来,我们采取深入实地考察、个别谈话、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我区27个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表60多份,征求了近30位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现状

1、企业规模不大,党组织占有率偏低。目前,我区共有27个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其中正常生产的企业有13个,6个企业正在筹建,1个企业处于试生产阶段,另外有6个企业正在申请注销,1个企业已迁往外地但还没有注销。在正常生产的13个企业中,外商独资的企业有10个、控股的有2个、均股的有1个,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有7个,占53.8%;有党员的企业有10个,占76.9%,其中党员3人以上的企业有3个,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占企业总数的23.1%,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其它没有建立党组织的10个企业,具备条件的都建立了工会、共青团组织,群团组织组建率达100%;职工25人以上未单独建立党组织的9个企业中,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7名、党建工作联络员2名,他们中的党员都参加驻地党组织进行活动,党的工作覆盖率为100%。

2、企业雇佣的员工不少,但党员人数不多。13个正常生产的企业中,共有职工1581人,其中200人以上的有2个,占15.4%;100人以上的有8个,占61.5%;其余都为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38.5%。这13个企业中,共有党员52人,占职工总数的3.3%,他们分布在10个企业中,其中党组织关系已转入的有43人,占82.7%,有7个企业只有个别党员。

3、新起步企业较多,党员开展活动缺乏制度化。13个生产正常的企业,大多为近两年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它们底子薄、盘子小,其中利税超百万元的仅有2家,占15.4%,利税低于20万元的有8家,占61.5%,有2家仅有几万元,有4家还没有形成利税,分别占15.4%和30.8%。它们受人力、财力的限制,平时忙于生产经营,投入党组织建设的精力有限,再加上企业主大多数不是党员,对支持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意识不强、规范不够,在提供党建活动阵地、活动时间和活动经费等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使企业中的党员开展活动缺乏制度化。

二、我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主要做法

1、组建步伐加快,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水平逐渐提高。今年8月8日,在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区委书记徐超明确提出:在抓党组织组建上,必须达到三个100%的标准。对此,我们首先摸清底数,下发了《亭湖区非公经济组织信息采集表》和《亭湖区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党建工作情况了解表》,对企业业主、职工数、党员数、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组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掌握企业情况,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狠抓组建。对规模较大、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8个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特别是3个已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党的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并积极开展工作,实现了党小组建在流水线、班组,党员的作用发挥在岗位上的目的。三是加快选派。职工25人以上、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9个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7名、党建工作联络员2名,并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工会组织2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党组织。四是全面覆盖。对职工只有1人的澳华经济文化咨询服务公司,我们也积极探索,明确企业所在地党组织选派了1名党建工作联络员,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

2、管理不断加强,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有效性逐步增强。出台了《加强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召开了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座谈会,对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通过组织开展争创“五好企业党组织”、争当“四好业主”的“双争”活动,创建“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基地”、“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示范点”活动,共申报省、市级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基地7个,建立区级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23个。在企业中开展了“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比贡献”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活动,13个正常生产的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中,52名党员上班时间统一佩带党徽,亮出了身份,建立党员责任区2个、党员示范岗6个,调动了职工为企业尽责、为社会奉献、为党旗争辉的积极性,展现了新时期党员丰采。一些企业党组织还结合自身特点,对党建活动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有的利用班前班后组织开展学习,举办“为党旗争辉、当创业先锋”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有的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小改小革、节能降耗、双增双节”、“讲理想、比贡献、争旗夺杯”等技术攻关和劳动竞赛活动;有的组织开展“创先争优”、评选“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操作更加严格,企业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建设不断规范。今年6月,在全区举办了民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指导员培训班,邀请了市、区知名专家讲课,培训民营企业主243人、企业党务工作者225人,其中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有13名业主、10名企业党务工作者参加,各党(工)委还根据区统一部署分别举办了培训班。8月,出台了《关于全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制定了《非公经济党组织党建工作十项制度》,印制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规定非公经济党组织阵地必须达到“六有”(有党建阵地牌子,有党建活动场所,有两歌一旗一词和党员权利、义务,有党组织网络、党员结构示意图等特色化、个性化内容,有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片库,有企业党建十项制度)。10月,又下发了《关于对全区非公经济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制定了《关于对全区非公经济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的互查、抽查方案》,10月16日抽调12名镇、街组织委员和区委组织部12名同志组成12个督查组,分赴全区22个党(工)委,对全区各类非公经济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进行了督查,督查组采取一家一家打分,一家一家汇总反馈的方法,指出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并负责督查到位。

三、加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1、广开渠道,精心选派一批高素质的党员骨干到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担任党组织书记。对个别不欢迎党组织选派的人员担任其党组织书记的业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必要时可以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同志一道上门做工作,有的在洽谈签定项目时就要将工会组织等的组建作为一项内容写进协议,然后在工会组织的基础上再组建党组织。为了解决党建人才来源问题,可以采用四路并进的办法:一是在组织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从各工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抽调一批优秀党员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后,再派到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任职;二是由地方党委从人才市场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党员骨干储备在党建工作比较好的各类企业锻炼,需要时,经组织部门考察后派遣到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任职;三是从党的优秀后备干部中发掘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年轻同志到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任职;四是在复员退伍军人中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储备在党建工作比较好的各类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再委以重任。

2、深化认识,强化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一要坚持党对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的政治领导。加强党对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的政治领导,既是我国国情、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内在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因此,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辟专栏、编发资料、借助舆论宣传等,广泛宣传加强党对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政治领导的必要性,澄清各种错误思想,帮助大家尤其是业主提高认识。二是增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经营管理者党的观念。要借助会议宣传、下发文件、理论学习、教育培训等途径,不断增强经营管理者的党性观念,使他们明白,服从党的领导,熟悉党的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他们的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从而尽可能地支持、关心企业党建工作。三是营造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要通过现场观摩、情况通报、座谈调研等形式,推出一批较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同时搞好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利用各级各类演讲、征文、展览等方式,借助新闻传媒、党刊资料、电化教育等载体,大力宣传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和先进人物,引导党员和群众从企业发展的历程认识党组织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3、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的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则和经验,又要根据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和具体指导。建立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分析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要顺应招商引资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成立党的工作委员会或党总支,负责领导和指导本园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的党建工作,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与企业主互动互利的工作机制。企业党组织要注意从双方的共同点出发开展工作,求同存异,在工作合作中让业主看到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他们经营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从而使业主认识到企业党组织和他们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目标的一致性,并从这种认同感发展到与企业党组织建立起互相配合、互动互利的工作关系。三是以实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为重点,建立严格、周密、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机制。要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按照“以党建促经济,以经济促党建”的要求,坚持把加强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与经济工作任务同步下达,与党员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同步考核,与评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步表彰,做到党建工作的成效与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挂钩,与党员领导干部和下派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年终考核、民主评议挂钩,对工作不力、关心支持不够、办事拖延推诿的要追究责任,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四是创新党建经费落实、阵地建设和时间保障机制。在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完全指望企业主的支持是不现实的,因为资本家的本质是惟利是图,所以,要创新党建经费落实机制,建议从各级财政拨出专项党建经费,作为在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活动经费,包括专职党建工作者的工资等;要创新党建阵地建设机制,建议在与企业签定协议时,明确提出企业必须根据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党建活动阵地;要创新党建工作时间保障机制,在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特点,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党建工作,要通过工作,使广大党员有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四、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做好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要求,一手抓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一手抓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实施“聚民”工程,不断扩大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工作影响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经济组织的贯彻执行,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强力推进跨越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在抓党组织组建上加大力度,覆盖面必须达到三个100%的标准。一要抓好党组织组建工作。对规模较大、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特别是已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或党员虽然不足3人、但党的工作环境较好的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必须全部建立党组织。符合建党委的建党委,符合建总支的建总支,实现支部建在车间、柜店,党小组建在流水线、班组,党员的作用发挥在岗位上的目的。二是要加快党建工作指导员的选派步伐。职工25人以上、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必须尽快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帮助企业先建立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党组织。三是要实现党的声音全覆盖。职工25人以下的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要积极探索,采取属地管理和明确党建工作联络员等办法,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到全区所有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

2、在抓党员队伍建设上加大力度,选优面必须达到三个80%的水平。一要把80%的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通过开办专题讲座、组织技能竞赛、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活动等,加强对党员带头富能力的培养,使80%以上的党员尽快成为企业的生产能手、技术尖子、营销明星、管理行家,做到不仅素质争先、贡献争先,而且技能争先、致富争先。二要把80%的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围绕“最先进的群众在党内、最优秀的人才是党员”的目标,积极鼓励、引导、培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和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优秀骨干、优秀知识青年加入党组织,并将其纳入全区发展党员工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努力把80%以上的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三要确保新发展的党员80%以上是企业骨干。要重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改善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和分布结构。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指导共青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加强党员后备队伍建设,严把政治素质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做到新发展的党员80%以上是企业的骨干。

3、在抓典型示范上加大力度,示范面必须达到20%的要求。全区已建立党组织的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都要以“五好”为目标,积极争创“五好”企业党组织。通过开展争创十佳“四好”业主和十佳“五好”企业党组织,达到“四个规范”(台帐资料规范、制度上墙规范、电教设备规范、开展活动规范),确保有20%的外商独资、控股、均股企业党组织达到“五好”要求。同时,要因企制宜,注重实效,积极开展企业特色党建活动,努力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企业所需要、业主所理解、职工所拥护、党员所欢迎的坚强堡垒。

第2篇

外企英文辞职信范文 sample 1

company name or letterhead

address

city, state zip

date

dear

effective october 1, i will assume the position of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for xxx, inc., in baton rouge. therefore, please accept my resignation as benefits and compensation coordinator of the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within aaa associates, effective september 30.

the decision was a difficult one for me because i have so enjoyed my working relationships here. the job description has given me great latitude in assisting other coordinators within the human resource area, and as a result, i’ve gained skills in several related fields. these cross-training opportunities have been invaluable, and in a much more formal, classroom setting, i’ve been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classes in management, interpersonal skills, writing, and oral presentations. all of this training has been a worthwhile effort for both aaa (company) and me.

as i go to the new position, i’ll do so with the utmost respect for the management examples and philosophies learned here and with gratitude for the personal attention to my career growth.

thank you for the rewarding experience i’ve enjoyed during my seven-year association with the organization.

sincerely,

外企英文辞职信范文 sample 2

dear mr.

please accept my resignation as associate chemist at the gert institute. i plan to leave my job here on september 30, 19–, taking a few days of annual leave just prior to that effective date.

as you know, my primary interest has been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therefore, i’ve accepted a position with fury refining, inc., that should put me back in touch with my “first love.”

although i’m eager to accept the challenges in this new position, i regret leaving the institute. you and the organization as a whole have treated me very well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i won’t forget the friendship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ve experienced as an employee here.

第3篇

一、财务报表,特别是其中的资产负债表将变得更长、更复杂和更难以理解

财务工作报告的中心可从收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财务工作报告首先起始于资产负债表。在初期,资产负债表似乎一直优先于收益表。在世纪初,由于所得税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费用项目,人们也更加热衷于采用长期融资形式取得资金,而长期融资的保障程度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创造盈利的能力。因此,收益表成为人们更为关心的对象。然而,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改变。例如,在美国已有迹象表明,资产负债表将重新成为财务工作报告的中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得税会计”中,把各个会计期间所得税的摊销方法由递延法改为负债法。前者为了保证收益表的相对真实;后者则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此外,其号准则公告“职员养老金”和第号准则公告“租赁会计”等也都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其结果是,资产负债表项目将不断增加,如退休无形资产;收益表上揭示的收益将有更大的变动性。

1、多种计量基础并用,但将越来越多地采用现行价值或市场价值

由于环境和财务工作报告目标的变化,传统会计模式,特别是历史成本,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寻找理想的替代方案又非指日可待。因此,未来的财务工作报告将采用折衷的方法即: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量基础。例如,美国会计学会下属“会计与审计计量委员会”在—年度报告中指出:“基于历史成本的局限和有限相关性,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它还认为,“财务证券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会计模式的首要选择对象。因为对这些项目来说,利用相关性和可靠性来衡量,将倾向于选择以非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模式。”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年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中指出:“为了反映各自的特征,资产和负债将采用折衷的方法进行计价。”

美国会计学会、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都把相关性视为选择财务工作报告计量基础的首要标准。美国会计学会指出:“在选择财务工作报告的计价基础时,我们将首先考虑相关性问题。数据的可靠性固然重要,但不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对任何人也没有用处。”

这样,财务工作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方面,财务工作报告将同时混合使用多种计量基础,即不同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对决策有用性的重视,在条件成熟时市场价值或现行价值将逐渐形成一套独立的会计与报告模式。因此,可能形成历史成本模式与现行价值模式并存的局面。

2、未来财务计量的侧重点可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财务计量往往集中于每股盈利、资产报酬率或业益报酬率,未来财务计量将集中对股东价值的计量。股东价值是由美国会计学会拉帕波特在年出版的《创造股东价值》中指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包括价值增长的持续性,销售增长、经营毛利率、所得税率、营运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成本。股东的价值可能与传统的财务计量差距悬殊。

3、收益表将趋于反映全面收益,或分化成两个报表

年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发第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把全面收益列为财务工作报告的十个要素之一。这一概念已日益获得人们的承认和扩展。传统的收益表将逐渐成为全面收益表。例如,加拿大会计准则行政当局在年颁发的《财务报告概念结构》中就把收益表改为全面收益表。

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等在年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中,把利得表作为一个单独的报表加以推荐。该报表用以反映报告主体财务财富的变化,它包括:反映在收益表上的经营利得;由于非经营因素影响,对有形资产(不动产)进行重新评估而产生的其他价值变化;年终对无形资产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价值变化。

4、增加对现金流动表的重视

继美国正式把现金流动表列为企业的对外财务工作报告之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对现金流动表的研究和采用。例如,上述英国《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就建议把现金流动表列为企业的对外财务工作报告。

增值表将与收益表同时成为备选的收益披露方式,或两个报表同时并存年,德国颁发的公司法率先把增值计量引入公司财务工作报告。它是通过把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增加或减少以及在报告期内资本化的其他费用加到销货净额上,得出在收益表中首行列示的“总成果”或“总产出”量度。年,英国颁发的《公司报告》,也明确地建议各种企业提供有关增值的计量和报告。美国会计学会最近也建议把增值表列为财务工作报告的组成部分。由于增值表所提供的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很有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可能把传统收益表扩大为增值表,或把增值表单独作为对外提供的一种财务工作报告。

5、财务报表备注的内容将日趋增加

由于报表内容日益复杂化,表内已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内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说明或补充又难以理解。因此,表外备注的内容必将不断增加。备注可能反映的信息类型包括: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那些可以反映在报表,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信息等。

二、其他财务工作报告手段将不断增加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传统报表受到种种限制,首先要遵循公认会计原则,披露的信息必须经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程序取得,这就使它的发展不能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财务工作报告目标向决策有用性倾斜,为了满足使用者新的信息需求,其他财务工作报告手段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其他财务工作报告手段可能包括:差别报告、概括性报告、预测报告、管理人员的分析与讨论、职员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等。

1、差别报告

差别报告是指为不同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所提供的内容(或在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工作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和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工作报告了。因此,企业可能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或者使用者团体特殊需要的信息。例如,主要债权人收到的信息往往比股票更为详细和及时;债券评估机构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比年度报告更为详细,等等。通过差别报告,企业既可满足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团体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广泛对外披露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上述优点,差别报告必将成为企业对外财务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手段。

2、概括性报告

从某种意义上说,概括性报告也是差别报告的一种形式。它也是以针对不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要为出发点的。由于现代企业的财务工作报告变得越长、越复杂和越难以理解,财务工作报告的信息过量反而使重要的信息模糊化。此外,在财务报告使用者中,有一些使用者(如财务分析专家、投资经纪人等)由于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因而有可能与必要分析和利用详细和复杂的信息。但比较大量的使用者对财务工作报告的理解与利用能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他们也没有必要全面掌握财务工作报告的全部内容,这些使用者团体包括分散在社会各阶层的普通股东。这样,又产生了对新型报表的需要。这种报表应能反映财务工作报告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即所谓概括性报告。那些需要详细信息的使用者仍可通过通常的财务工作报告而获得所需的信息。概括性报告的主要格式可以包括:广泛利用图形等代替财务报告的某一部分;保留财务工作报告和报告的各个部分,但进行大量的浓缩;广泛修改,扩大使用董事长或总经理报告和简短的专题分析;等等。超级秘书网

财务工作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是,除了继续对外提供传统的财务工作报告外,还提供概括性报告。然而,完整的传统财务报告可能是作为附录形式出现的。这种做法既可使企业遵循有关财务工作报告的有关规章制度,又可使那些只需简单浏览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获得一些概括性的信息,以便对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千变万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日趋复杂,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不断增加,企业对外报告责任也逐步扩大,企业对外财务工作报告的内容、手段等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企业财务工作报告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务报表,特别是其中的资产负债表将变得更长、更复杂和更难以理解;财务工作报告的其他手段将不断增加并发挥愈来愈为重要的作用;对财务工作报告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 质量控制

一、引言

2010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其报告制度进行了规范,该指引与同期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共同构成企业贯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保障措施。与内部控制审计侧重财务报告相关控制的关注不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则兼顾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意即涵盖了内部控制所有重大方面和事项。从这个意义上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成果也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包含的信息数量要明显优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具有许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随着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企业的日益增加,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纵深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决策必将越来越重要,该报告正在和必将成为他们了解和监督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文研究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及提升问题,目的是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纵深发展探索方向和策略。本文在内容上分成四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引言,说明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意义;第二部分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衡量标准的基本构想,第三部分是来自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实证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发展策略。

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衡量标准的构想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应站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使用者角度来考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各类利益相关者,这一范畴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基本相同。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说,其编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只是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成果的信息载体之一,相关信息载体还包括内部简报、工作文件、部门工作总结等。因此,他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要求主要在报告格式等技术性要求层面。相反,来自企业管理层以外的投资者、债权人等,他们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在报告内容等非技术要求层面,特别是要求企业能够真实和全面反映那些能够对内部控制目标产生影响的所有重大和重要控制缺陷,概括起来就是对可信度与信息价值的要求。这种要求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不谋而合。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可信度,是指包括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程序、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结论等诸多方面的可信度。一般看来,这一可信度主要受企业动机、意愿和外部监管等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外披露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而且,内部控制信息相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由于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弱,因而其可信度普遍缺乏保证。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价值,是指与该报告内容相关的所有信息的可利用价值总和。一般看来,这一信息价值主要受报告规范、管理层执行规范水平、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等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外披露模糊信息、矛盾信息或误导信息。相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由于其涉及范围广且多采用文字描述方法,因而其信息价值弹性较大。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可信度与信息价值这两个衡量标准同等重要。其中可信度是基础,若评价范围、程序、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结论等方面的披露失信于内部控制报告使用者,该报告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信息价值是重要特征,若报告规范不清、管理层执行规范不严格、对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没有重视,该报告就会背离其宗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两个衡量标准关系可如下图所示。

三、来自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实证情况分析

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8月份了2012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根据该这份报告,2012年,共有2 244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披露不够充分,评价范围不够恰当;二是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科学;三是内控缺陷的披露不够充分,对内控缺陷整改的理解不当;四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与内容差异较大,评价结论表述不规范。笔者将这份报告中列举的具体事件及可能对报告质量形成的影响或风险列示如右侧表。

总结上述具体事件可以发现,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主要集中于评价范围确定、控制缺陷认定及信息披露环节,这些问题不同程度涉及信息价值与可信度方面的风险。由于当前直接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的证实还缺乏有效方法和依据,因此,财政部主要是就上市公司违背《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可视现象和做法进行搜集和分析。然而事实上,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绝大多数使用者群体,更为期待的是这些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可信度,以及建立在可信度基础上的较高水平的信息价值。

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发展策略

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价工作过程和结果均提出了诸多要求,今后还应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与信息价值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一)提升可信度的策略

应从改进和加强外力干预的主导思想出发,依托日趋提高的“违规成本”威慑,逐步影响和改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动机、意愿。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快与内部控制规范贯彻实施有关法制化进程。财政部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明确当前市场环境下内控评价报告披露内容与格式的监管要求,并在修订和完善《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有关内部控制的条款,提升内控要求的法律层级,进一步明确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下一步这条措施尚需得到立法机关的足够重视,只有早日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虚假披露属于违法行为,应予追求其相应法律责任”的公众意识,才能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提升带来持久推动力。

二是推动企业切实构建起与内部控制评价可信度相关的制约机制。当前除了不断强化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和报告阶段的参与度之外,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在企业实施少数股东就内部控制评价有关事项开展质询的工作机制。所谓质询,本意是人大代表就国家机关工作中的违规和失职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质询,其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的多。在我国,少数股东权益的维护问题在制度建设层面还有很大空间。政府监管者应努力创造条件,将维护上市公司少数股东知情权与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透明度结合起来,用少数股东知情权的恰当保护来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透明度,进而提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例如可规定上市公司少数股东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后的20个工作日内,可以就少数股东所关心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和结果有关问题,以书面形式回复少数股东的质询。

(二)提升信息价值的策略

只有建立和实施明确和严格的信息加工标准,作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成果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才有其普遍应用价值,且内部控制信息与内部控制报告使用者的需求相关程度越高,这种信息的价值越大。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及其责任。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执行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根据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可以独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可以委托不承担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上述规定给企业选择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提供了较高自由度,而企业往往出于成本效益原则,以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作业的累加来替代全面内控评价,较少委托社会中介参与企业内控评价,或者有意将内控评价做成“多元协作”局面。这些局面既无益于统一评价工作技术标准,又无法考核评价者的工作责任。因此,政府监管者有必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资格、工作责任、评价工作时间,以及社会中介应予参与的重要业务单位和事项控制的评价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坚决杜绝拿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来简单替代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二是严格和细化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尽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了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和编报评价报告等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相关的程序,以及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但并没有对这些程序所应留下的记录等轨迹提出具体规定以及违背此类规定的惩戒措施。这种情况易导致企业随意简化评价程序、任意减少现场测试等情形。因此政府监管者下步可根据纳入实施范围的企业情况,分级分类规定内部控制现场评价工作技术标准,并积极配合外部审计师实施内部控制评审。

三是深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对外披露。当前内部控制报告偏离标准的事件,使用者的共性需求较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识别和应对方面,因为此类缺陷和应对信息利于识别和判断企业能否实现其内部控制目标,进而识别能否对经营效率和效果乃致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财政部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标准制定、重大缺陷界定、重大缺陷披露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列举出企业执行相关工作标准出现偏差等诸多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要扭转这一局面,光靠企业自省是不够的,政府监管者应联合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及高等院校,派出内部控制工作促进小组深入企业持续开展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对外披露有关工作的指导、监督和重要控制政策和标准的复核工作,力图通过来自监管层的积极支持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工作标准能力方面的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应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持续降低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容忍度,使越来越多的控制缺陷逐步纳入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视野,避免此类看似“小微的缺陷”从萌芽发展成巨大。

四是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预披露,在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企业应当以12月31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准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为提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价值,政府监管者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对其重要业务单位或重要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评价情况第一时间(可不局限于特定基准日限制)向外界披露,暂将此类信息披露作为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预披露。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时效性,而且有利于调动企业加快重大和重要控制缺陷整改的进度,因为在预披露制度下,对控制缺陷的更早关注机制作用下,问题整改进程会获得更强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

2.财政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报告书 环境信息披露

提出问题

下文描述的环境报告书是环境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目前,中国实施有关这样信息公开的许多政策。这些政策与政府主导的CSR(企业社会责任)普及密切相关。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工厂密集地区,外国对中国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环保化和CSR等要求不断加强,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企业、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它们的竞争力,也不断做出努力。

以近几年出台的法律法规为例,2006年修改施行的《公司法》中,追加了有关CSR的条款。作为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首次法令,2008年5月施行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后者不但鼓励企业自发公开环境信息,而且对高污染企业或大企业实行强制信息公开。有的部门和地方也独自制定信息公开规定。例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于CSR的通知与环境信息公开要求,还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通知的《关于中央企业CSR履行的指导意见》,这些内容都是为了推进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合作,增加对企业在社会、环境方面活动的关注,与日本和欧美等国家企业CSR的通常定义基本一样。

在如此法律环境与国家指导政策的情况下,环境报告书自然会受关注。企业环境报告书,是指企业为向公司内外公开本公司的环保方面的信息而定期发行的刊物。它的任务可定义为:说明企业生产等活动的环境负荷及环保工作状况,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

现有的环境报告书按照内容重点和编辑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重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社会、经济、环境的三方面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书”,主要介绍环境行为的“环境报告书”等。企业自己编制并这样的报告书的优点很多,如通过信息公开能提高品牌的可靠性、知名度,促进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由于对企业活动的梳理而有利于改善运营,作为本公司职员进行环境教育教材等。

2010年9月2日,中国环保部公布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征集意见稿)》(以下部分简称为《导则》)。此前在世行和政府的推动下,已有以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企业定期发行环境报告书;此次《导则》的,旨在全国范围推广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并加强环境报告书内容规范化的引导。 《导则》内容共有6章25项、共90个指标,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选择性指标,企业可根据企业规模选择相应指标,从而拓宽了《导则》的适用范围。在附件说明资料中,《导则》还提供了国内外的环境报告书5个主要项目(物质流量分析、环境投资、环境绩效、环境保护目标、为保障正确性的措施)记载状况的评价标准作为参考。统一的评价标准是明确的定量数据和规范易懂的图表。关于正确性的保障,必要条件是要明确数据收集方式、第三方验证和评论证明。

《导则》如上规范环境报告书的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时,标准编制组先后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地球环境战略机关等机构多次开展了相关的技术交流,更深入了解并借鉴日本在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有望提高企业公开信息的规范性和可比性,使报告书更具实用性。

为了《导则》充分地发挥效果及快速普及,本研究在以下部分首先分析中国国内的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日本的案例,为改善中国环境信息提出建议。

中国环境信息披露中的问题

中国CSR 相关报告的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32家剧增到2009年的582家, 2010年继续增加。但是,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显示,中国100强企业之中72.7%停留在评价最低组的“旁观者”的阶段,被认为CSR信息公开不充分,因此,该报告认为中国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整体不高。

本研究查阅了针对中国的企业环境报告书(包括CSR报告书等)实施的现有调查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具体地整理了目前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效果不足

首先,从作为中国代表企业的中央企业来看,尽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CSR履行的导则,但是截至2009年4月,在全部126家中央企业中CSR报告书或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书的企业只有21家,发行率为16.7%。

在2008年5月1日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到2009年5月1日的1年期间,列入全球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的18家企业中,旗下的25个工厂的排水中发现了超标的污染物,并被环保部网站公开了相关企业名单。其中包括8家跨国公司的9家工厂。根据《办法》的有关规定,被揭发的工厂必须在环保部公开名单后30日以内公开含有污染物的工厂排水的信息。18家公司旗下25家工厂中,没有一家公司在该办法限定的期间内自发公开污染物有关信息的工厂。相关法律的执法力较低。

(二)定量信息公开不够

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报告,目前仅处于社会报告书初期阶段的环境安全保障报告。除了部分企业,中国的环境保护活动也只限于节能与CO2减排等主题,而没公开具体的目标设定和其评价。特别是,关于环境投资和效果,美国Roberts环境中心在其报告书《2009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in China's Largest Corporations》中,对2008年的“财富・全球”500公司中的29家中国企业公司(包括香港资本)的环境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独立评价。报告显示没有一家企业公布环境绩效评估数据。大部分内容仅限于宣传,例如,企业怎么支持保护环境和绿化等活动信息。这样的信息可读部分很少,没有帮助市民对节约减排的理解,反倒害怕环境信息公开。

(三)自愿性环境信息公开内在的“合理化”问题

企业本来是追求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为此,不存在除了由于法律规定的强制力而自发公开信息的激励,因此增强或者确保竞争优势的目的下有舞弊“包含信息操作和信息隐藏的公开”的可能性。即使自愿公开信息也难以抵御“合理化”行为的发生(公开正面信息但不公开负面信息的行为)。

关于这个问题,Deegan和Gordon(1996)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澳大利亚企业的1991年度报告书进行调查分析,结论是,环境信息多数是赞美自我的,公开负面信息的公司几乎没有。从此可认为容许这样的“合理化”行为有带来歪曲环境信息的可能性,从而存在伤害信息公开行为本身有用性的风险。

在监查正确性的意义上,有的企业在报告书中记载第三方评论,但是这些第三方应不能评估与那家企业之间有合作关系的机构或个人,以确保公平性。

(四)对话能力的缺乏

由环境信息公开的与利益相关者的对话是报告书的重要作用之一。不过,企业作为发行对象没有关注利益相关者,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不足。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普通投资者、工作人员、消费者、当地居民等多方面,仅就环境问题而言,理论上其利害关系者可涉及到所有人类。然而,目前属于企业的利害关系者的一般公众几乎没有向企业寻求环境信息公开的途径,具体地公开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和结果的事例更少。如果只有伴随由企业的“合理化”等自发信息,不应对来自利益相关者的什么意见和要求的话,会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

日本的事例分析

根据KPMG的调查,日本主要企业大量的环境和CSR报告书,日本100强企业之中88%的企业CSR报告,该比率居世界第一。

报告书内容在日本较早就得以不断充实。在积极采用ISO14001、自主形成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规范了编制环境报告书的背景。制度支持方面,1997年、2000年、2003年和2007年日本环境省陆续公布了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2000年,出台“环境会计指南”,鼓励把环境会计纳入到环境报告书。2004年实行的规则中就规定要求独立行政法人和国立大学编制并环境报告书,然后制定为一个合并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绩效评价及环境报告的导则“EcoAction21”,支持中小企业和地方自治体环境报告。

另外,根据2002年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提倡的内容,日本企业在自己的报告书中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致力提高报告书的内容和质量。日本企业发行的报告书中50.3%参考日本环境省的或GRI的导则编制。然后,不少企业在内部设置CSR部门主管编制CSR报告书的工作。

因为导则从早期就得以推广,日本企业的报告书被认为是比较有序的,例如,内容规范化,主要的指标明确,有丰富的定量分析,导入环境会计进行绩效评价,有可靠的第三方意见和会计审查等。

目前在日本,环境行为先进企业开始的环境报告书的普及稳定以来,新增环境报告书的余地有限。根据日本环境省由问卷调查方式实施的2010年度“环境友好企业行为调查结果”,3028份有效问卷中1091家企业或团体了环境报告书,比前期的1160家有所下降。

还有,日本企业一直面临着如何向读者传递信息问题。企业不断摸索和调整在环境报告书最希望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参考环境省的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致力于如何让读者理解不同公司的不同话题。如原来以环境负荷物质的零排放作为话题,而气候变化问题变得严重时,把话题转移到抑制CO2排放。

那么读者反应如何?日本的环境信息平台“环境Goo”每年实施关于环境报告书的问卷调查,在2010年10月份实施的监听者问卷调查得到了46,421个回答样本。报告指出,一般公众看报告书的目的从向环境问题的关心变到想更深入知道企业的特定信息。其他目的中如“为了用于投融资的参考”和“作为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参考”的回答也有增加的趋势。这表明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阅读环境报告书了解各自特别关心的内容。目前的报告书仍存在的问题包括:内容太难理解(46.6%),不能进行定量数据的比较评价(41.5%),吸引兴趣的办法不足(32.7%)等,比较集中是否易懂的领域。向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公司职员提问时,对于自己的企业报告书的状况,问及向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公开、说明程度时,约7成回答了“不足”,可以说对本公司在环境、CSR方面的信息公开仍感到不足。另外,关于来自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程度,企业规模越大来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越高,而外资企业工作者比国内资本企业体会到来自利益相关者更强的压力。

因此,虽然报告书的行为在日本已得到普及,但编制者和读者之间的认识仍有差异,应对利益相关者等,还有改善的余地。还有,当扩大国外的事业时,如何收集有关数据并有效管理是关键问题,作为跨国公司还必要调整集团整体的管理体制。

基于问卷调查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在识别中日之间的差异点的基础上,对影响在中国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于2010年11月初到12月末,在中国和日本同时开展了问卷调研工作。针对中国企业,把已报告书而被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数据库(省略)的企业作为对象,从此回收了有效问卷80分。这些样本中共有62家大型企业占77.5%(总投资额大于93亿元)、18家中小型企业占22.5%。在企业性质方面,13.8%为国有企业、43.8%为国有控股企业、42.5%为民营和其他经营企业。对于其报告书,页数5页以下占29%、6~10页占40%、11~20页占15%、21~50页占6%、51页以上占10%。在日本,对于具有在华子公司而且向中国中文或英文版报告书的日本跨国企业,通过邮寄、传真及邮件可供选择三种方式开展调查,回收了有效问卷25份。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中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行为的现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水平分到两层

关于编制依据,中方被调查企业中有79%参考了国内指标,包括“上海证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可是由于这两指引没规定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依据它们的报告的78.8%是其页数不高于10页的,内容页不过于表面的描述,相对较弱。关于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自行五分点的评价,发现了也不严重。相对而言,以部分国有大型企业为主,11%的中国企业追踪GRI指南等全球性指标并了质量相当高的报告书。今后,应抓住《企业环境报告书》公布的机会,那么,目前没遇到困难的大部分中国企业也需创新报告书的体制。

(二)编制目的较偏重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律遵守方面

针对编制报告书时主要考虑的利益相关者(参见图1),中国企业编制报告书的外部要因之中政府或公关部门是最受到关注(最重视为35%);日本企业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是本公司雇员(最重视为40%),把报告书用于当地员工的培训教育的方法比较明显,它承担企业内部教材的角色。反而应用于国内外市场的宣传以及直接获得业绩和经济利益的状况不明显。

关于环境信息公开,企业受到的从各方面的压力程度也是在中日之间有差别(详见表1)。中国企业重视法律遵守的理由是,作为利益相关者,行政部门的影响力较强,企业要应对其压力。反正对国内外市场受到的压力并不大,因为消费者、NGO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比欧美国家不成熟,由信息公开不足带来的经济风险更少。

(三)必要加强对外

基本上所有调查样本的报告书在网站可下载并阅览,但在报告书中明示联系方式和征求意见等拓宽与读者的频道的事例只占12.5%,还没达到作为企业的主要宣传材料并向社会传递的阶段。然后,约60%的企业认识到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审评的有效性,但采用审验的报告只有1份,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关于负面信息公开和征求意见,忧虑公开环境事故、超标以及排放量等负面信息的中国企业超越了60%。要形成社会的理解,引导群众给挑战实施的企业公平性评价的气氛。

(四)有望中日之间的信息采集合作

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总体上环境信息公开的经验不够,日本企业也正在探索在中国的环境报告书定位与其活用方式。随着相关信息的需求增加,有望促进中日之间的互相交流。

另外,2010年11月,作为CSR的新标准“ISO26000∶SR”出台了。在环境领域,其重点从企业内部的工作转到供应链的全面工作,标示着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到社会的可持续性的转换。日本环境省也开始着手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的重新评估与改善,日本企业对环境的措施和报告书的内容也相应改变。因此,可以说日本环境报告书的发展状况也面临重大转换。中国也要应对这样国外动向,充实环境报告书。

结论

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发展速度很明显。实际上,有的中国龙头企业过跟海外企业的水平一样高的报告书,也热情地进行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研究。可是,至今对于环境报告书的定义和利用方式,这些先进企业也还在要摸索的阶段。中国推广的环境报告书的目标读者是广大的普通中国居民,与国外目标读者是企业投资者具有很大差异。为了适应投资者以外,一般消费者、当地居民、媒体、NGO作为读者的要求,报告书记载的内容也不得不变得多样化。环境报告书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等问题也需要重新探索。

总体而言,在中国的环境报告书可是刚起步的。虽然国家积极推进环境报告书制度,但是不少企业初步将一边参照该导则一边整理报告书。而且中国企业目前的信息公开实践还没有得以普及,不少报告信息不够完整,没做到规范化,环境达标状况、各种排放量、环境投资等定量信息记述不详,可比性薄弱等许多问题突出。今后还需要在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总量的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今后,环保部门要攻关提高环境报告书的质量等问题,领导推广报告书工作。应该致力于不仅表面的内容的介绍,而且与加强公司内部的环境管理体制工作等组合起来,形成同时提高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和其报告书的长效性机制。另外,尽管多少环境报告书普及,如果那个信息的可靠性没有保证的话,恐怕制度整体变为无为的,因此强调可靠性也是必须的。可靠性抵押的主要方法-第三者评论和定量数据公开,也是得到那些本身的信赖才能活用的,可还是作为可靠性抵押有效的方法,需要尽可能早点解决这个问题,致力于普及活动。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环保局.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S],2008

2.环保部.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S],2010

3.绿色和平.“沉默”的大多数-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R],2009

4..Roberts Environmental Center.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in China's Largest Corporations[R].2009

5.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M],2009

6.Deegan,Gordon.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Corporations[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6.26(3)

7.王军等.中国企业环境报告制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8.KPMG.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R].2008

9.GRI.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 Version3.0[S]

第6篇

2003年已近年末,各企业单位开始准备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工作,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布置和部署年终决算和年报编制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则进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预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作为综合反映企业单位年末财务状况、全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告,在沟通企业单位管理层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拟从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监管、编制、使用等层面对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政策层面:对企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监管正在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监督。财政部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常规检查,并公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也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所管辖的上市公司、保险公司的年度报告编制或者披露要求作出规范,并实施监督。多年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一直是敦促企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质量的重要力量。而在2003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银行的监督管理,这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和银行财务会计报告监管的加强。而执行什么样的会计标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影响深远,目前对于国有非金融企业和银行企业,财政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执行时间和范围上尚有差异。正因如此,2003年有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与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标准休戚相关。

按照中央的部署,所有国有企业在《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后,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于2005年完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作。为此,国资委在成立后不久,即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其所管辖的189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随后,为了保证《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国资委发文要求这些企业做好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工作。具体安排是:(1)对于2002年前已申请执行或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只需做好有关资金核实工作,直接向国资委申报资产损失处理,可不再组织清产核资工作。(2)对于申请2003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3年9一12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2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3月底结束。(3)对于申请在2004年或2005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4年1~6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3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10月底结束。

由于2003年仍然处于向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过渡时期,所以,国资委于年末发出通知,就如何做好2003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的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和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好企业总部及所属子企业财务决算编制和报表合并工作。按照国资委的部署:(1)各企业要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认真清理以前年度的潜亏挂账,如实反映历史遗留问题,经审批后合理消化和处理,并认真总结经验和查找原因;(2)企业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中严禁出现新的潜亏挂账;(3)所有境内外各级子企业(含全资、控股)、分支机构都应纳入年度财务决算编制范围;(4)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按规定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将资产和财务数据并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5)企业所属基建工程项目要与企业财务并账,尚未并账的应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中;(6)除特别规定外,年度财务决算应当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毫无疑问,上述举措,一方面表明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标准等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可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财务会计报告正日益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出资者获取企业有关财务信息,籍以评价企业绩效、实施监管的重要手段。除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外,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亦正在进行中,有关法规对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信息的透明度也正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今年已经生效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即将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均对民办教育机构、基金会以及其他有关非营利组织要求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作出了严格要求,从而会对相关机构、组织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

二、技术层面: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

按照我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保证真实、完整。这就意味着任何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至少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提供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编报质量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基本概念角度,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并如实反映于会计报表中。比如,对于那些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实际已经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现时义务,或者潜在义务已经转化成现时义务,并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及时确认为负债等。

(二)从信息披露有用性角度,企业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在年末的财务状况、全年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从而一方面可以解脱经营管理者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者应当尽量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披露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包括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还包括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关于企业至少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均作了具体规范,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也作了规范。另外,从保证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和完整性角度,对于一些有助于理解会计报表内容的信息,即使其没有在相关准则、制度中明确规范,企业也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披露。 [责任编辑:编辑部]

第7篇

第一条为加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编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状况,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编制上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根据统一的编制口径、报表格式和编报要求,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和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编制上报的反映企业年末结账日资产及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经营情况的文件。

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由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年度报表附注和年度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国资委规定上报的其他相关生产经营及管理资料构成。

第四条除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企业外,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报表附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符合资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必备附件,应当与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一并上报。

第五条国资委依法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编制工作、审计质量等进行监督,并组织对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核查。

第二章财务决算报告的编制

第六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在全面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以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本办法所称各级子企业包括企业所有境内外全资子企业、控股子企业,以及各类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和基建项目。

第七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循会计全面性、完整性原则,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应当以经营年度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事项及会计账簿为基础进行编制,全面、完整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现金流入(出)等状况,不得漏报;

(二)企业不得存有未反映在财务决算报告中的财务、会计事项,不得有账外资产或设立账外账,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立“小金库”;

(三)企业应当按规定将各级子企业全部纳入年度财务决算编制范围,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暂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当将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财务决算范围,以完整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五)企业所属基建项目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与企业财务并账;暂未并账的,应当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财务决算范围,以完整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第八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循会计真实性、准确性原则,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应当以经过核对无误的相关会计账簿进行编制,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二)企业编制财务决算报告应当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会计记录等资料,按照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

(三)企业应当严格遵守会计核算规定,不得应提不提、应摊不摊或者多提多摊成本(费用),造成企业经营成果不实,影响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性;

(四)企业不得采取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减值准备计提、转回等方式,人为掩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不得计提秘密减值准备,影响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性;

(五)企业应当客观地反映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以保证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可靠。

第九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应当遵循会计稳健性原则,按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定期对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逐项进行认定、计算。

第十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编制财务决算报告应当遵循会计可比性原则,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依据和编制方法及各项财务指标口径应当保持前、后各期一致,各年度期间财务决算数据保持衔接,如实反映年度间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变动情况。

第十一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及各级子企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应当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保持一致;因特殊情形不能保持一致的,应当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

第十二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的各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因特殊情形发生较大变更的,应当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

第十三条企业在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编制中,对报表各项指标的数据填报不得遗漏,报表内项目之间和表式之间各项指标的数据应当相互衔接,保证勾稽关系正确。

第三章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

第十四条集团型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将各级子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层层合并,逐级编制企业集团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范围包括: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境内全部子企业;

(二)境外(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子企业;

(三)所属各类事业单位;

(四)各类基建项目或者基建财务(含技改,下同);

(五)按照规定执行金融会计制度的子企业;

(六)所属独立核算的其他经济组织。

第十五条企业编制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应当将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内部往来进行充分抵销,对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现金流量等财务决算的相关指标数据均应当按照合并口径进行剔除。

第十六条各级子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与企业总部不一致的,企业总部在编制财务决算合并报表时,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将企业总部或者子企业的财务决算的数据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工作。

第十七条企业所属合营子企业应当按照比例合并方式进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工作;国有投资各方占等额股份的子企业,应当由委托管理一方按合并会计报表制度进行合并,或者按照股权比例进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

第十八条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合并过程中,境外子企业与企业总部会计期间或者会计结账日不一致时,应当以企业总部的会计期间和会计结账日为准进行调整。因特殊情形暂不能进行调整的,企业应当事先报国资委备案,并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第十九条凡年度内涉及产权划转的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合并原则上应当以企业年末结账日的产权隶属关系确定。结账日尚未办理产权划转手续的,由原企业合并编制;结账日已办理完产权划转关系的,由接收企业合并编制。

第二十条按照国家财务会计有关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各级子企业可以不纳入年度财务决算合并报表范围,但企业应当向国资委报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或者经济鉴证证明:

(一)已宣告破产的子企业;

(二)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企业;

(三)已实际关停并转的子企业;

(四)近期准备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子企业;

(五)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企业;

(六)受所在国或地区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企业。

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更,应当于年度结账日之前,将变更范围及原因报国资委备案。

第四章财务决算信息的披露

第二十一条为便于理解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了解和分析企业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核实企业真实经营成果,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对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和财务决算合并报表的重要内容进行详尽说明和披露。

企业财务决算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内容应当真实、全面、详尽,不得隐瞒企业有关重大违规事项。

第二十二条企业财务决算的报表附注应当重点披露以下内容:

(一)企业报告期内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方法;报告期内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理由、影响数额;

(二)财务决算报表合并的范围及其依据,将未纳入合并财务决算报表范围的子企业资产、负债、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税后利润以及对企业合并财务决算报告的影响分户列示;

(三)企业年内各种税项缴纳的有关情况;

(四)控股子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情况;

(五)财务决算报表项目注释。企业在财务决算合并报表附注中,除对财务决算合并报表项目注释外,还应当对企业总部财务决算报表的主要项目注释;

(六)子企业与企业总部会计政策不一致时对财务决算合并报表的影响;

(七)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八)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及其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九)重大会计差错的调整;

(十)按照规定应当披露的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的其它重要财务会计事项,以及国资委要求披露的其他专门事项。

第二十三条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当重点说明下列内容: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及实现利润、利润分配和企业盈亏情况;

(三)企业重大投融资及资金变动、周转情况;

(四)企业重大改制、改组情况;

(五)重大产权变动情况;

(六)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资本保全等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七)上一会计年度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八)本年度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九)其他情况。

第二十四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决算数据应当与报送国资委的财务决算报告数据及披露的财务信息保持一致。

第五章财务决算的审计

第二十五条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第二十六条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国资委公开招标或者企业推荐报国资委核准等方式进行。其中,国有控股企业采取企业推荐报国资委核准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七条国资委暂未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工作的企业,应当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经国资委同意,由企业总部依照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的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第二十八条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内容应当包括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相关指标数据和报表附注,以及国资委要求的其他重要财务指标有关数据。

编制财务决算合并报表的企业,其财务决算合并报表应当纳入审计范围。

第二十九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应当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审计意见进行财务决算调整;企业对审计意见存有异议且未进行财务决算调整的,应当在上报财务决算报告时,向国资委提交说明材料。

第三十条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违反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或者未按注册会计师意见进行调整的重大会计事项进行披露。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为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开展财务决算审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充分审计证据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协助,不得干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以保证审计结论的独立、客观、公正。

第三十二条境外子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工作按照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规定进行。为适应境外子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对境外子企业的内审制度,并出具内审报告,保证境外子企业财务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三十三条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子企业,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未规定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有关单位,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对其年度财务决算内审制度,并出具内审报告,以保证财务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六章财务决算报告的报送

第三十四条企业应当按财务关系或者产权关系负责各级子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组织、收集、审核、汇总、合并等工作,并按规定及时将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报送国资委。

第三十五条企业向国资委报送的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应当做到“统一编报口径、统一编报格式、统一编报要求”。

(一)符合国资委规定的报表格式、指标口径要求;

(二)使用统一下发的财务决算报表软件填报各项财务决算数据;

(三)按照要求报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的财务决算报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审计报告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说明等资料。

第三十六条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报送级次如下:

(一)企业集团除报送企业合并财务决算报告外,还应当报送企业总部及二级子企业的分户财务决算报告,二级以下子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应当并入第二级子企业报送;

设立境外子企业的企业集团,应当报送境外子企业的分户财务决算报告;

(二)企业总部设立在境外的企业集团,除报送合并财务决算报告外,还应当报送企业总部及所属二级以上子企业的分户财务决算报告;

(三)级次划分特殊的企业集团财务决算报告报送级次由国资委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集团(含企业总部设在境外企业集团)应当报送合并财务决算报告(含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说明等材料)和审计报告的纸质文件及电子文档;

(二)企业集团总部及二级子企业应当报送财务决算报告(含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说明等材料)和审计报告的电子文档;

(三)企业集团应当附报三级子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的电子文档。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以正式文函向国资委报送财务决算报告。文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年度财务决算工作组织情况;

(二)企业年度间主要财务决算数据的变化情况;

(三)纳入企业财务决算合并的范围;

(四)对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应当对有关情况进行说明;

(五)需要说明的其它有关情况。

第三十九条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应当加盖企业公章,并由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企业报送的财务决算报告及附送的各类资料应当按顺序装订成册,材料较多时应当编排目录,注明备查材料页码。

第四十条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等应当对企业编制的财务决算报告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承办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四十一条企业报送财务决算报告后,国资委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对企业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核批,并依据核批后的财务决算报告进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企业绩效评价和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确认等工作,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章罚则

第四十二条企业报送的财务决算报告内容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者数据差错较大,造成财务决算不实,以及财务决算报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由国资委责令其重新编报,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三条在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以及严重故意漏报、瞒报,尚不构成犯罪嫌疑的,由国资委责令改正,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审计工作中参与做假账,或者在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和缺陷,造成审计结论失实的,国资委应当禁止其今后承办企业财务决算审计业务,并通报或者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企业财务决算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和管理过程中,造成重大工作过失或者泄露国家机密或企业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8篇

【关键词】 概念框架; 目标; 财务报告; 使用者

王鹏先生在《会计研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各国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CF)“都认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指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①是这样吗?财务报表,本单位决策管理层不使用吗?不敢苟同。这是涉及对会计改革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

一、国外主要概念框架(CF)对使用者的论述

“各国”的概念很宽,未见其根据。下面以有代表性的FASB、IASB和加拿大CF为例,按发表时间顺序,足以证明主要CF都明确规定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一)美国CF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CF,其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上述职工、管理人员都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内部人员,董事、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可以是内部人员或外部人员。说明企业财务报告在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同时,也为本企业决策管理层和职工服务。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框架的表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从委托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雇员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职工。所以,这里的雇员是上述美国CF“职工、管理人员”的概括。《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其自己的需要。然而,对这一类信息的报告,不属于本结构的范围。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IASB指出: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信息。

尤其要强调的是:2010年9月28日,IASB与FASB联合了概念框架第一阶段工作成果——《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其第9段:“报告主体管理层也关心主体的财务信息。”观点明确、肯定。

(三)加拿大CF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手册——财务报表概念》(1991)是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它将会计报表目标界定为“向投资者、管理层、出资人、贷款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对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和‘评估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主体的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权益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主体经营业绩的信息。”足证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把报告主体的管理层列入使用者范围。

上述概念框架都明确肯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

二、问题辨析

否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的观点,与下述误识有关。

(一)“财务报告是对外的”

1973年Trueblood Group发表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而引起“财务报告是对外的”错觉。基于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针对的只能是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上市公司,众多的不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单位,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单位,显然不宜遵循Trueblood《报告》的论点。看来,Trueblood《报告》基于指导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需要,强调的是目标设计,与管理层是否使用财务报告是两件事。Trueblood《报告》紧接着说:“当然,管理者既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又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他们的观点很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基于外部使用者的需要,这是符合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与企业管理层信息不对称这一实际的。因为管理层“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公众公司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会计是为本单位服务的,也有对外部税务机构报告的任务。随着公众公司的产生和发展,筹资的需要促使会计扩大了对外报告的任务,但是,本单位使用会计信息的事实并未消失。非上市公司除了纳税外,一般没有向外提供财务报告的任务,其财务报告主要给本企业决策管理层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委托FASB制订的,其规范面向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公众。为了筹资的需要,其服务对象强调投资者和债权人,虽可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却持反对态度。它认为“美国全国约有490万个企业,而公开发行证券,受SEC监管的,不过17 000家”。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企业单位2008年已经达到971万个。而且与美国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颁布,其规范对象是上市公司和更多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非上市公司不能在市场向公众募集资本,其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除了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外,还应强调服务于国家和本单位等利益相关者。

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生前和他的学生夏冬林教授合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2003),在第一版前言中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含义的需要,特别是针对企业领导干部”。实践证明,企业决策管理层需要阅读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当包括本单位决策管理层。

(二)“财务会计是对外的”

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误解出发,到管理会计是对内的,进一步引申为财务会计是对外的。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第2页:“企业会计逐步演化为两大分支,一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或者叫做对内报告会计;二是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财务会计,或者叫做对外报告会计。”此论更加不妥。美国CF第一辑第27段:“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所提供的信息,管理人员都需要使用。”已经明确否定了财务会计只对外不对内的错误说法。

早在1958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指出:“‘会计的最高目标在于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这可以通过一个具有同样意思的更详细的论点来说明:‘为了实现帮助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分类,正确地浓缩并充分地报告’”。

会计对象要素各种账簿属于财务会计,它是用以管理的。账簿积累的信息,首先为本单位管理所用。财务会计计算收益,首先为本单位强化经济管理所用。

另外,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1940)中提出“会计准则应是系统和连贯的,不偏不倚和不带个人色彩的,并与可观察的客观环境相协调。”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编制财务报表时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受其约束,难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并且仅约束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吗?如果真是这样,便违背了法规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在要求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履行相应义务的同时,也应该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也要为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服务、要考虑他们的利益。

(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的不足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原《企业会计准则》(1992)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据悉:新基本准则之所以删去“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于认为:财务报告属于对外报告,应当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过去强调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因为过去对外财务报告的概念并没有建立起来。其实,《企业会计准则》(1992)就是当时的概念框架,怎能说是没有建立起来。

上文已经证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是对Trueblood《报告》的误解。1973年AICPA任命的Trueblood 报告虽然提出“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框架几乎是建立在研究工作组报告的基础上的”(Vicky Cole,Joёl Branson,2008),而FASB在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还是把“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包含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之内。IASC将其概括为“雇员”列入《框架》第9段。这说明管理者属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和准则更侧重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二者并不对立,只是站在两个角度论述问题。因为对目标的研究“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能够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对于内部管理也是有用的。

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虽然该《框架》已经20多年,有需要修改之处。但是,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这些提法是适当的。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雇员”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会计目标是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通过概念框架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用以规范会计活动的。因而目标作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指导各种会计活动。各项会计活动都要以如实提供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为指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本单位决策管理层应当使用财务报告

(一)从管理者自身角度来说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行为体现了“双重人格”,即受制于组织目标、需为组织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组织人格”以及受自身目标、追求、价值观等影响的“个人人格”(林志扬,2000)。

从管理层自身来说,由于管理层具有“组织人格”,不仅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而且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主观意愿。从而,委托人所关注的信息也必然是受托人即企业管理层需要关注的。企业管理层要了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按照西蒙对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企业管理层应把主要精力花在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方面。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三分之二来自会计,已是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当他们的决策需要使用财务信息时,基于精炼的财务报告进行相关的深入分析,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具有“个人人格”,其在组织中的行为要受到各个管理者自身因素(如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个人的知识、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层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为了激励经理勤勉尽责,努力增加企业盈利,委托人通常会设计一种基于盈利指标的管理报酬合约。“财务会计指标,尤其是盈利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报酬合约(无论是经理人的年度红利计划还是长期业绩计划)当中。事实上,目前的管理报酬计划大都是以会计(盈余)数字为基础的”。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实施与年度利润挂钩的年薪制。既然管理层的报酬方案包括业绩奖金,那么在公司经营业绩突出时,企业管理层成员才会有好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不满意,他们将会通过董事会或其他机制对管理层施加压力,包括撤换。无论是出于获得更多个人收入的动力,还是出于保住工作职位的压力,都会使得管理层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以便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机遇与问题,努力提高经营业绩。

会计报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权威数据,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企业决策管理层要做到准确判断,合理决策,必须掌握大量信息,必须对所掌握的信息深入分析,用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杨纪琬(2003)指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也关心、利用会计报告的信息,但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远远不止会计准则所应规范的那些。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者还会需要除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以外的许多内部报表和其他额外资料,这些额外资料的提供,以及企业如何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资本的筹集和使用,会计责任制的建立,成本的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等问题,都不属于准则规范的范围,而应由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规定。”

(二)从会计职能的转变来说

“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观点”,“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至于会计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郭道扬(1997)在《论会计职能》中说:“正是从现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出发,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重大经济责任出发,我们认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归纳为反映和控制”。至于反映和控制的关系,系统科学明确指出:“信息与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系统的基础”。郭道扬指出:“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笔者认为,控制是主导职能,反映是基础职能。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会计也不例外。一方面,计算机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微型化,使得传统的“凭证—账簿一报表”的会计程序不再繁琐;另一方面,“柔性”制造、智能生产和流程再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加速了会计职能由“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型向“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的核算管理型的转变。早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财政部就提出全面实施财务会计转轨变型,从“核算型”转变为“核算管理型”;从“服从于决策”转变为“参与决策”;从“以产销为主要核算对象”转变为“以责任人为主要核算对象”。企业管理层利用包括会计报表资料在内的会计信息,以强化企业的管理,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三)强调管理层使用财务报告的重大意义

首先,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会隐性地告诉其他使用者,企业管理者根本就不用这份公开的财务报告。先不管它是否真实可靠,从心理上就在外部使用者心里大打折扣,加剧报告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矛盾,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投机型投资,促进弱型有效市场向半强势有效市场的转变。

其次,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表明准则的制定更多地是在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长远来说,准则作为国家的会计规范,它是兼顾各方利益后调和的产物,不顾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繁琐的条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使准则与企业分离,不符合财务报告编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才符合我国财政部制定准则规范除上市公司以外所有企业的具体国情,才能实现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再次,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是可以的。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英国Sage公司会计部主管表示:“在经济低迷时刻,企业急需从客观、可靠、值得信赖的伙伴处获取相关的信息,而财会人员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建议者的事实,凸显了他们能够带给英国企业的价值。”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而且是首先的使用者,各国皆然。要重视国情,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企业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管理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美)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27,269.

[4] 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J].会计研究,2009(4):6.

[5] 杨纪琬,夏冬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M].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6] (美)W.A.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 林志扬.管理学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8-9.

[8] 李明辉.论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8(4):74-81.

[9] 杨纪琬.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原则[J].会计研究,1995(1):10-13.

[10] 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62-75.

[11] 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人民出版社,1983:55.

第9篇

2012年12月18日,由14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组成,涉及煤炭、电力、钢铁、有色、软件、食品等10个行业的“2012安徽省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合肥集中,这也是安徽省首次大规模集中此类报告。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龚维模表示,“通过这份清单不但可以树立企业形象,还可以推动安徽工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体系,不断提高履责绩效。”

尽管安徽省首次此类报告对企业、社会甚至消费者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缺乏经验,准备时间较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

从起步时间和参与企业数量来看,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集中的“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比,安徽省首次的报告呈现出起步时间晚、参与企业少的特点。

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便已举办第一届“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首次举办参与企业便已达到19家,第二届为29家,第三届为41家,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74家。而安徽省2012年12月首次此类报告,且企业数量仅为14家。

龚维模介绍,在时间点上,安徽省集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虽然晚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省算是起步时间早的。“像浙江也是2012年12月底首次此类报告,并且首次报告企业仅为6家”。

龚维模告诉记者,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社会责任报告,而安徽省却没有一个大规模集中此类报告的平台。2012年初,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致信安徽省委省政府并迅速得到准予其承建的批复。

2012年6月初,由安徽省国资委牵头并由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承办召开了“推进安徽省工业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上,由各市经信委、行业协会以及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推荐,共甄选出全省十七个企业并向其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倡议书。尽管除了这17家企业外,还有5家企业主动参与到由省工经联组织的编写培训中来,但截止到10月底,只有14家企业按时提交了报告。“一是时间太短,部分企业经验不足;二是有的企业处于上市关键时期,不愿意写。”龚维模表示。

除此之外,从报告企业的情况来看,14家企业与全国参考值相比,也有诸多差距。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分,本次集中报告里地方及国有企业控股企业为11家,占78.6%,高于56.8%的全国平均值;民营企业2家,占14.3%,低于14.9%的全国参考值。

其次,在编制依据上,参考中国工经联《社会责任指南》的有9份,占64.3%,高于52.7%的全国平均值;14家企业中有4家没有说明何种编制依据,占36.4%,低于37.8%的全国参考值。总体来说,本次企业在运用标准编制报告的绝对比例,对多种标准的综合运用以及国际化标准应用尚存在进步空间;

再次,在篇幅分布上,61页以上的有4份,占28.6%,低于56.8%的全国参考值;51—60页的为3份,占2114%,高于16.2%的全国参考值;31—50页的为4份,占28.6%,高于14.9%的全国参考值;11~30页的有2份,占14.3%,高于9.5%的全国参考值;有一份报告篇幅在10页以内,占7.1%,高于2.7%的全国参考值。总体上,报告的篇幅及信息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最后,在次数上,首次的为8家,占54.5%,高于17.6%的全国参考值;2次以上的有1份,占7.1%,低于35.1%的全国参考值;3次的有1份,占7.1%,低于全国17.6%的全国参考值;其中安徽合力、海螺水泥、铜陵有色和科大讯飞因为证券所的信息披露要求,均为第四次报告。根据质量来看,次数与报告质量的关联性较小。

另外,根据报告质量来看,14份报告也存在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报喜不报忧的情况。

如在结构完整性的编制说明指标里,编制说明中的平均覆盖率为64.3%,超过半数企业注意到对报告参数基本参数信息的披露,但依然弱于全国平均数834%。

在内容实质这个指标里,关于环保节约的内容,多数企业对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时间绩效进行了详细的信息披露,但对于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总量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披露不够充分。

公平运营方面,14份报告对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次数、侵犯知识产权受到处罚的次数、不利用社会条件获得不公平竞争优势等方面的指标,几乎都没有进行明确的信息披露。

在内容可信度上,14份报告中有相关方评论的有5份,数据来源声明的有7份,有第三方评价的为2份,覆盖三项指标的仅马钢一家。报告可信度亟待加强。

“这些指标是评价报告的重要维度,指标低或者没有进行详细披露反映了部分企业提供的数据和资料不够全面,有报喜不报忧、回避负面指标的嫌疑。”龚维模分析。

针对以上不足和缺陷,龚维模表示,从2012年起,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将每年定期安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将以后每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时间提前到年中,以留出更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另外,安徽工经联将继续开展编制培训班,通过邀请专家来讲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编制的水平,提高企业的指标覆盖率。除此之外,还要引入第三方对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和绩效,提高报告的可信度。

“社会责任报告带来的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责任的系统的思考。”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生认为,报告的使企业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责任体系,使得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把握,进入了一个结构化的、制度化的层面。

“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希望国家建立强制性标准和指标,由第三方审核机构来根据国家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对企业进行定期的、定量的审核。达不到指标的强制关闭,这样对一个企业的约束才是真正的约束。”

第10篇

[关键词] 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一、现行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揭示或表述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它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与工业经济环境相适应,是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知识资产的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等,对当前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很大的挑战。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会计环境变化和使用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对无形资产内容披露不全面。现行财务报告把重点放在有形资产上,而知识经济从更广的范围上拓展了企业的经济资源,使企业资源观念日趋多元化。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但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信息得不到充分披露。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能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价值,FASB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企业的员工、客户、知识基础和企业声誉等这些不具备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可能是未来对一个企业成功做出最大贡献的资产,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所以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予以重视。随着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增加,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披露这些不具备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这些信息反映了企业未来潜力、发展前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非常有用,而现行财务报告却无法反映这些信息。

2.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够。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只披露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众多投资者和债权人要求会计报表不仅提供以评价经营业绩为中心的历史信息,而且要求提供关于背景性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及不确定性的非财务信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要获得对以往业绩评价的依据,而且可以获得对企业未来业绩预期,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和其他决策。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企业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各种软资产等非财务信息的提供,使得建立在原有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反映目前的经济事实。

3.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作为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会计,不仅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价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需要运用监督管理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的《劳动法》、《环境保护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的规章都要求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没有管制要求,尚属自愿披露的范畴,而现行财务报告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无法提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相关信息。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对社区建设、人员就业和培训、产品质量、公益捐赠、社会保障、植被绿化等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这些内容。

4.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信息披露。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按照资产负债现有的项目分类,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负债的定义,另外,传统财务报告揭示的是历史成本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尚未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大多数的衍生金融工具都是待执行的合约,一项合约的签订往往意味着将来的风险和收益,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的计量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运作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控制不足,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招致巨额损失;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缺乏投资企业的衍生金融交易的有关会计信息,无从了解企业的财务全貌,增加了使用者解读信息的难度和潜在风险。

5.只注重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历史成本计量方法长期以来都是管理当局、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热衷的据以进行决策的主要信息,而且历史成本作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习惯采纳的会计惯例,交易双方都很信赖其可靠性。但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编制的现行财务报告,存在严重局限性。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在于创造未来经济利益,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为取得该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却不能计量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且,在价格明显变动时,除货币性项目外,对非货币性项目都可能因此被高估或低估,使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大大加快,若完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方法,必将使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

6.过分重视货币计量会计信息的披露。货币计量使现行财务报告掩盖许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实,企业经营活动中有许多事项是非货币计量的,如前所述的企业管理者素质、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都无法用货币表述,但是这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他们能根据这些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

二、强化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措施

(一)强化表外信息披露。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方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经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应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类型企业的表外信息的披露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1.无形资产信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凝聚知识和智慧的权力资产和竞争优势资产;另一类是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力资源。对于此类信息满足确认标准的要在表内充分揭示,其他不便于确认的(包括非货币信息)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权力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可以在表内披露,人力资源可以作为无形资产的分支单独披露,作为竞争优势的资产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经营方法等由于受确认和计量的影响应作为无形资产信息在表外附注中予以披露。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种计量手段,针对不同项目 ,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特别需利用“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 ,促进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

2.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弥补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其内容主要有:(1)企业背景信息。企业的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的长期目标、经营策略、所处行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这些信息主要作用是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未来前景与企业经营环境是否相适应。(2)主要经营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等。(3)预测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言,企业未来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根据前瞻性原则,应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等进行科学预测。

3.社会责任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企业应该把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考虑其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可以使政府得到更多的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从而便于对企业加强管理,纠正其危害社会的行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公开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帮助他们分析企业可能有哪些经营活动将要受到政府的限制和管理,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进行可靠的投资决策。

因此,在财务报告中应披露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信息、有关企业污染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如对所在社区的贡献,改善自然环境的贡献、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等文字信息。在实务中可以通过其他财务报告或以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对外披露。增值表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方式,可以用来借鉴。

4.衍生金融工具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形式创新性、技术高难性、交易范围跨国性、避险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因而它的运用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有很大不确定性,这种巨大的金融风险可能给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如果不及时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失误。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 发展趋势 克服弊端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所以财务报告的变革势在必行,呼声也越来越高。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的工作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关于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并真正使提供有关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这一目标成为可以操作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

至今人们将会计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系统。财务会计专司对外报告责任,而管理会计专司对内报告责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内、对外分工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在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而且我们不用担心管理会计的消亡,因为管理会计会开拓新的“疆土”。其实,这种行动在财务报告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其他财务报告的职工报告、增值报告、环境报告等无一不与管理会计相关,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

二、关于未来财务报告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财务报告中,能用历史成本计价且不失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信息仍占一席之地;用历史成本计价但既失可靠性又失相关性的信息,肯定要被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取代;用历史成本计价虽具可靠性但难保相关性的信息,则可用公允价值计价后的信息作为补充信息同时提供;最终,当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既可靠又相关时,公允价值将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或许历史成本也成为公允价值的选择之一)。

三、关于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四、关于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如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报告书;企业社会责任;运作效率;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报告的产生背景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全球经济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也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然而在这背后,人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干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进步带领人们走进了知识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人们逐渐开始有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因此在现代社会,利益相关者不仅会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会重视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的影响,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环境报告书就是为了满足这些信息需求而产生的。环境报告书是反映企业及其所属业务部门和生产单位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为了减轻和消除有害环境影响所进行的努力及其成果的书面报告[1]。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愿景和战略,保护环境的承诺,为减少污染所建立的管理系统或政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在环保方面取得的业绩,对环境风险的评估等各种各样的企业环境信息。通过编制环境信息报告,企业能够向外界披露这些信息,满足各领域对信息有所需求的信息使用者。

二、环境报告的重要性

(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长期有效的发展。而且企业立足于社会,享受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给予的保护和权利,有责任回馈社会,并对除股东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如消费者、员工等乃至人类后代负责。

环境报告书披露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以IBM公司2011年的环境报告书为例,该报告:一、解释公司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投资以及回报,向股东和债权人说明资金是如何运用和回收的;二、阐述公司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对环境无害,让消费者以及环保组织等放心;三、描述对排放有害物质的严格控制,致力于降低排放;四、介绍对产品的管理,包括产品的包装、安全性、回收与再利用等,控制每个环节不伤害环境,尽到对环境和对未来的责任;五、介绍与能源和气候相关的项目,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购买使用可再生能源等。这份环境报告书向全体社会成员表明了IBM公司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和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决心以及致力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塑造了良好的公司形象,让外界更信赖IBM公司,让消费者更愿意购买IBM公司的产品。

(二)降低企业负面影响

环境报告书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包括对与企业相关的环境污染或资源浪费等负面事件的回应,包括紧急事态的处理、管理办法、向外界道歉以及对未来的承诺等等,有效的回应能降低事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保护企业形象,尽量减少公司未来将面临的损失。

以英国石油公司BP为例,该公司因操作不当以及监控不力,在2010年发生漏油事件,即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海洋遭到严重污染,周围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湿地和海滩被毁,居民的健康受到影响,当地旅游业、渔业遭受严重打击。这次事件对BP的负面影响极大,因此从2010年开始,BP公司每年的环境报告书都包括了对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的回应。2010年的环境报告书详细介绍了对事件的调查和回应:包括衡量对环境的影响,对当地居民和社区的赔偿、对油污的清理工作等,也包括了对未来保护环境和资源、支持当地渔业及旅游业的承诺等内容。2011年和2012年的环境报告书则继续跟进漏油事件的最新动态,BP公司表示“利用从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吸取的教训”,设立了专门的项目来增强安全和风险管理。通过这些环境报告书,社会看到了BP公司的努力,谴责也逐渐减少。公司的声誉虽然暂时还无法挽回,但负面影响已显著降低。

(三)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编制环境报告书时,企业需要收集公司各个流程的信息,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与使用、加工处理、产品的包装运输、科学技术的使用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筛选编制报告所需要的环境信息。相关人员在采集这些信息的同时,也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了监督,使得资源浪费和低效率操作的概率降低。除此之外,为更高效地采集、披露和利用环境信息,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系统来监控整个企业的运作,在控制环境污染,监管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的同时,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

以日本东芝集团2012年的环境报告书为例,该集团环境报告书的生产流程部分详细记录了产品的“绿色生产”流程,并用流程图表示各个细节,解释了在各环节中集团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同时计算了生产流程的生态效益。东芝集团在收集这些生产流程环境信息的同时,充分了解了每个环节,奠定了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的基础,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生态效益。东芝集团的环境报告书还包括“绿色产品”、“绿色科技”、“绿色管理”等部分。其中“绿色管理”这一模块阐述了企业一整套环境管理的机制,包括环境成本控制、环境会计审计、外界对企业的评价等,表明东芝集团建立的机制能够对企业的运作进行严格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三、中国的现状

环境报告书在国外早已盛行,而且国外企业并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报告,而是采取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形式,既披露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污染排放、资源使用效率等,也披露经济活动对人文社会的影响,如提高(企业扩张)或降低(企业裁员)就业率,公司占地对当地娱乐设施的影响、是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相较而言,中国在环境报告书以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非常落后,企业通常都不会编制环境报告书,披露环境信息也仅是在会计报表附注里作出简要说明,而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主要与我国的会计制度与法规有关。尽管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涉及环境因素的会计法规几乎是空白[2]。会计制度与法规不健全,对企业的环境信息监管力度不够强,再加上企业对环境报告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企业不重视环境报告书的编制以及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甚至是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而言,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先从企业做起。因此政府应该完善会计制度,制定关于环境会计的法规,要求企业,尤其是对环境有巨大影响的企业,如重工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印染业等行业,规范编制环境报告书,披露企业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