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级会计心得体会

初级会计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10 01:3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级会计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级会计心得体会

第1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史新浩(1970- ),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等职业教育;周志红(1975- ),女,山东安丘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山东 潍坊 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482,课题主持人:史新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24-02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1.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大一新生在专业认知、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等方面存在认知模糊、过分依赖、择业偏执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入口教育教学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有的学校对专业认知教育主要是以集中组织一次专题讲座或者一次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完成。有的学校的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要么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要么开设时间滞后。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致使学生头脑里缺乏对企业和会计工作的整体认知,无从感知专业学习与日后工作的紧密联系。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2.校内实践能力训练效果不理想。笔者对国家示范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课时比例不到30%,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0%,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课时为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环节的课时。校内实践课时安排不足,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校内实践训练多采取先理论课程学习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内在联系。其明显弊端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对业务处理掌握不扎实,面对实训业务单据时茫然无措;负责任的教师会分析讲解经济业务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账务处理,不负责任的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由学生根据答案完成账务处理。

3.专业顶岗实习难以实现。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岗位的敏感性,使得企业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普遍持谨慎或拒绝态度,学生成批量顶岗实习更不现实。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找到实习单位并得以在会计岗位实习。有的企业利用学校举办招聘会的时机选聘学生实习,以便将来留用,但企业数量和岗位数量极其有限。笔者所在学校2012届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会计人员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8.36%,招聘学生数量占比就更低了。如何落实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成为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

4.毕业论文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论文形式,即让学生撰写纯理论性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单一,内容类同,抄袭严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极不适应的。高职院校应敢于打破常规,从不同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训练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构建了由六个模块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本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更是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入口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学期完成,可以安排30个学时。项目1主要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要求、三年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2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内容以及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类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层级、生产经营过程、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将来面临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作为经济体是自己将来工作的依靠。项目3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称职务系列等级、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环境,充分认识当前专业学习与将来进入这一职业的相关性,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

“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三、“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

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

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

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四、实践教学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是指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中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对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与等级评价,并记入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档案。

1.建立实践能力评价档案。为每名学生建立会计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档案,档案中详细记载三年期间每一实践模块中每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

2.确定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根据学生出勤、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实训作品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确定考核成绩,其中,专业入口教育模块:出勤成绩(10%)+专业认知体会(20%)+企业认知体会(30%)+职业认知体会(20%)+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20%);“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出勤成绩(10%)+实训性任务评定成绩(40%)+学习性任务考试成绩(50%);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和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出勤成绩(10%)+学生相互自评(30%)+指导教师评定(60%);顶岗实习模块:出勤成绩(10%)+真实性会计作品(60%)+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30%);毕业论文模块:专业相关性(20%)+有的放矢、言之有物(40%)+所思所想、所感所悟(40%)。依据考核成绩确定评价等级,考核成绩(90—100)为优秀,(70—90)为良好,(60—70)为合格,(0—60)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空间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承前启后,是之前《基础会计》的延续,又是后续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重要前提。课程目的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专业基础。《会计基础》课程应该培养的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知识,而《财务会计》课程则应该在专业素养方面为学生在职场打开晋升通道;另一方面,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会走考级考证的道路,而中级甚至更高级的考试会在学生毕业后。《财务会计》课程应该为今后的考证考级至少是中级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所需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就课程本身来说,一方面,它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包括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经济要素;另一方面,它是一个精密复杂的逻辑系统,各模块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前后融会贯通。就教学目的来说,这门课程既要教给学生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又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处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使学生具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传统教法与改革现状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基本遵循教师讲授理论基础―例题演示―学生练习的程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往往觉得能看懂例题,但动手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如果课后没有加强练习,授课效果就浮于表面。会计专业学专学精的唯一途径除了多写多练别无他法,而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练习,所以知识熟练内化的程度总是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大范围铺开,但是在会计专业运用却并不彻底,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分组不合理。在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分组应该是4人/组,但是因为实际的班级设置一般都超过了40人,甚至是50人以上,又不能配备2人以上的指导老师,分组流于形式,或者不能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二是工作任务设置不合理。现行教材以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时设置的工作任务就是传统的账务处理例题。而现实的工作中是没有文字性介绍的,会计人员要依靠原始凭证来识别经济业务,而且工作任务在设置上往往只起到了导入的作用,并没有涵盖岗位所需的大部分知识点;三是咨讯阶段缺失。教师布置好工作任务后只有小部分学生主动咨询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只等着老师讲解,给出答案,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有依赖性;四是评价机制不合理。项目教学法下的考核方法仍然沿用期末考试成绩+实训成绩+平时成绩的构成方式,学生只要考好了期末考试,学习过程并不重要;五是信息反馈渠道单一。教师对于教法学情的反馈分析在课堂上跟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不一定能马上消化,需要用文字表述出来,让学生慢慢理解。

三、改革思路

针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我们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解构重构及整体设计。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将课程进行了解构,分为应收预付结算会计岗、存货核算会计岗、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岗、无形资产核算会计岗、其他长期资产核算会计岗、金融资产核算会计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计岗、负债核算会计岗、所有者权益核算会计岗和收入费用及利润核算会计岗,再将知识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了重构,建立了对应的十一个业务核算模块。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为核心,课程内容的难度设计对接学生正在面对的会计证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考试。

具体课程执行时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运用大学城空间的各项功能来设计模块内容。认为课程设计应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大学城空间的各项功能也应该以服务课程、方便好用为原则来使用。

由于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强,因此仍沿用最直观的方式―工作任务来驱动课程。交给学生一个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涵盖了相关模块的知识点,学生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以5分钟学习卡册的形式列示到课程资源中,学生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自然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教师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关:一是课程设计思路要清楚,做到整门课程清楚明了,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设计思路往下走,不至于错乱;二是工作任务设计到位,工作任务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走入学习过程,另外一方面也是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直观体会,所以工作任务的设计既要贴合于实际工作岗位,也应涵盖岗位相关的知识点;三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运用团队竞争等教学方法,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参与进来了,课程改革才是有意义的;四是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我们以团队成绩来进行考核,能够把团队里每一个不愿意拖后腿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利用试题库进行单元小考,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四、具体课程设计方案

选用三本教材配合教学:一本单项实训,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册。利用单项实训中的原始凭证来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原始凭证识别经济业务,通过教材和大学城空间来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知识,课后再通来练习来内化提高。

大学城空间建设方案:一是以工作任务引导教学过程,以原始凭证驱动教学任务。我们模拟了一家钢铁制造企业: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以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比如说应收账款业务,给出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笔销售业务中会计人员会涉及的包括销售发票、运输发票、转账支票、托收凭证在内的原始凭证,业务涵盖了应收账款业务中所有知识点,包括定义,确认时点、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等等,要求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逐渐主动掌握相关知识。二是微课资源:我们用五分种学习微课资源的形式补给学生相关知识点。微课资源分为三种:一种是简单的知识内容,只作介绍即可;一种是涉及计算和账务处理的知识,在知识介绍后附有演示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完成并采用微博方式进行互动;一种是难度较深内容,我们设计了视频教学,进行了详细讲解。三是学生团队的建立。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到课程中来,设计了团队组建方式,学生按要求建立团队,并提交团队名称、图标等相关内容,学习过程以团队方式互动及提交作业。四是课堂互动方式采用腾讯微博,一方面课堂作业以学生团队的方式用腾讯微博提交,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用微博、私信、大学城留言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及时得到解答。五是学生考核方式:一方面,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采用团队考核的形式,我们建立了团队学习进程临控图,以考勤、任务完成的正确性及速度作为考核对象,分组计分;另一方面,我们拟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在线考试自测系统,建立课程试题库,进行单元测验,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分。六是教案,采用表格式教案,体现工作任务驱动方式。以一个教学情境设计一个教案,以原始凭证的给出来布置教学任务,以五分钟教学资源的形式给出了相关知识点的知识介绍及例题演练甚至是视频教学。七是及时撰写教学日志,并按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教学心得,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五、执行现状及效果

因为《财务会计》课程课时较多,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时分成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目前,我们已在大学城空间建设了《财务会计》(上)的教学资源,空间网址为:http:///SpaceShow/index.aspx?uid=445834,已建立好应收预付结算岗、存货核算会计岗、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岗、无形资产核算会计岗和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会计岗五个岗位的相关内容。本届会计专业学生3个班155人,共分成了27组参加学习。建设内容包括电子教案24份,教学日志15份,教学课件48份,教学心得10份,微课资源150个。

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1)教学设计。以存货核算会计岗为例,传统教材是按存货取得、计价和发出这样的时间顺序来设置教学情境,而不同存货取得方式不同,包括了自制、外购等方式,存货计价涉及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就很混乱。我们采用了存货品种,即原材料、周转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来设置教学情境。在原材料这一教学情境中,用表格式教案来引导教学过程。先用原始凭证模拟企业收发原材料的具体情况,提出工作任务,要求学生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核算原材料的收发计量,学生在使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时自然也就理顺了取得、计价、发出的时间关系。再用微课资源补充学生执行任务所需知识点,把需要衍生解释的内容放入微课资源中进行介绍。例如,取得存货时货物、结算单据和价款支付在时间上不一致应该如何具体处理,我们就根据四种不同情况做了四个微课资源。微课资源以任务来贯穿,有教案为依托,结合到教学思路中,不再显得单一零散。(2)教学评价。我们以团队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评价。平时成绩分成三个部分:考勤、课堂作业(以腾讯微博方式现场提交)、手工作业;考勤影响团队总分,很好地提高了到课率,达到95%;课堂作业以腾讯微博方式现场提交,记入团队分,按分值排名,不定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手工作业则要求每个人提交,记入团队分,以此提高了学生的手工账动手能力。(3)教学反馈:每一次课及时撰写教师心得及日志,并发表于大学城空间的对应版块,对课程重点难点及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对作业中的频发问题进行讲解,及时反馈沟通。

第3篇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而形研究式教学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来培养其研究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更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教与学生创造性学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反映。探索研究式教学新模式,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教”与“学”的重新定位 相对规范、严谨、程序化的传统教学,研究式教学是一种近似“松散”的教学模式。首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份的重新定位,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实施研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知识掌握及能力提高的促进者、指导者及合作者。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合作者和研究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积极的相互作用应该是让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的交往与对话,这依赖于良好的对话和交往环境,研究式教学恰恰为师生提供了这一点。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优势地位,教学内容处于支配地位,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没有得到体现。而在研究式教学中,学生是研究问题的主体,教师只是研究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维持者,这就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环境,使师生间合理交往成为可能。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合理交往,促进自己对研究体验的获得进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合理交往,充分实现自身的角色价值。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经验的相互促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距离相对较远,这种生硬的关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难于角色的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研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在长期合作中,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随着组织研究式教学活动的增多,学生的研究体验会促进教师的反思,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师的角色经验必然得到不断积累。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反复指导和自身的积极思考,知识不断积累和更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在确定研究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合作、交流表达等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角色经验不断积累。

二、研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

研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一教育过程应贯穿学校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将研究式教学模式体系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图l所示):基础教学组织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案例分析阶段、科研攻关实验阶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并不拘于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在众多方法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通常对于低年级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更多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相应的启发式教学结合,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较好地提高会计研究式教学的效果。

(一)基础教学组织阶段 本阶段属于基础教学的组织,主要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即本学科专业及其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系统化的知识。掌握基础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对处于基本知识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从事研究活动更要强调和突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对研究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研究式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在运用中学习、在探索中创造。

(二)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课程多是实务操作,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概念的把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经济生活当中,需要通过一些模拟仿真训练来强化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以做到各课程融会贯通。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可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性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通过实践体验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应当按照实践性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的设计思路,构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首先,针对目前实践教育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使会计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建立三位一体的会计实践教育模式,如图2所示。

其次,应当做到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校教学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校内模拟实验为重点。校内实验室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手工模拟实验有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通过校内实验教学安排,形成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时与相应的会计理论课程同步进行。在单项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验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积极开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的办学机制。这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步骤。同时鼓励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实习计划和要求,自行参加社会调查,根据未来就业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主要培养学生社交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应变能力和工作能力等。

(三)案例分析、研讨阶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财务会计々业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继续一味地采用传统会计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的方法容易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存货计价、投资的分类和会计处理、利润表的形式等方面都作了很大变动,但这些变动通常难以在教材中立即体现,学生很难理解。而在财务会计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业财务的真实、具体情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科研活动实验 研究式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诱导学生注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等类似内容的渗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有了训练方法的强化,就应进一步加强思维训练。在各种思维能力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最重要,是提升思维层次的关键。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充分体现在运用中学习的思想。因此,只有不断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才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为各种学习活动注入研究性内容。如在阅读一些经典文献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随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在读完有关内容后及时加以整理,形成系统化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学科前沿或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前沿,关注理论热点问题,掌握最新的知识动向。把握前沿也是善于学习的表现,是研究的捷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其研究的兴趣。校内实验室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手工模拟实验有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学习有了知识,仅仅是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把握了前沿,也只是有了研究的方向。进一步展开研究还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和桥梁,是研究能力得以形成的关键。在学生了解基本的前沿和掌握一定研究方法之后,可以进行学生科研活动的试验。

科研活动实验通过本科学生科研项目来进行,为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巩固其专业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由学校设定一定的科研资助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资助立项的范围应包括与会计专业有关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调研活动;或与会计专业交叉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社会调查;项目可以由申报学生自主拟定,并鼓励学生跨班级、跨专业和跨学院联合申报。

通过进行科研研究,学生可以将选题、文献检索、阅读文献、文献综述研究及方案设计、研究实施、总结报告这6个环节全面系统的掌握,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

三、研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选择

研究式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性。

(一)引导——传授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传授式教学,这也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传授教学的讲授关键是如何体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激发学生对这一专题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还可以传授分析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

(二)指导——自学式教学 在高年级学生中,鼓励学生自学是研究式教学中的应有之意。学生在学习了理论课程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会计课程的相关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题目,集中研究一两个实际问题,在学习结束时形成研究成果,这种方法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效果十分显著。

(三)提问——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也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对教学班级的规模有所要求,通常学生规模较少为宜,否则会导致现场难以控制、多数人成为旁观者、讨论偏离主题、缺少发育机会等问题。因此,讨论式方法虽然能够翻拓展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渴望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具体细节还需要教师在考虑周全之后才能操作。

(四)模拟——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能力是管理课程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该方法适用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之后,对典型个案深入分析,再上升到理论,举一反三。案例分析常与讨论式相结合。

(五)答疑——咨询式教学 该方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所关心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不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能考验教师的职业能力,督促教师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求新,具有较强针对性。

(六)实践——现场式教学 当需要考核学生对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时,研究式教学更适合于个案的现场,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深入现实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但了不影响现场的工作,现场式教学参与人数应当限制。但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对目前各大高校来讲,这一要求还较难达到。

上述各种方法中,第1、2两种一般多用于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虽然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但并不排斥在该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第3、4种往往与案例教学结合,其教学对象多为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已经经过了会计课程的系统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专题学习阶段。第6种方法更多体现在社会实践中,这涉及到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第5种教学法一般不独立使用,通常与上述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四、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以“引导——传授式教学”和“指导——自学式教学法”为例说明研究式教学方法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引导——传授式教学 该教学法适用基础教学组织阶段,是研究式教学的初级阶段,本阶段主要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一般都是本学科专业及其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系统化的知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欠缺,自学能力也较弱,对于本阶段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该更多的采用引导——传授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讲授某一会计交易事项时,应先引导学生了解并总结掌握本事项的基本框架内容,在基本掌握主体框架之后,再具体到各知识点的核算内容,最后通过全面掌握各知识点的细节提升到主体框架,这样的引导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业务核算的内容有一个清醒的总体认识和一个清晰的脉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以《初级会计学》课程“供应业务的确认与计量”一章为例,说明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供应业务的确认与计量”通常的讲解程序为:账户设置——应用举例——课堂练习。通常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将该业务循环所应用的账户结构、内容全面进行介绍,其次再应用举例。这样的教学过程安排,基本将教学内容全部覆盖且符合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逻辑。但如果不分层次和本质关系,只是笼统地将账户设置全部介绍,大量内容的机械记忆会使学生对核算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产生认知上的障碍和心理上的排斥。

因此将上述教学思路重新设计为:框架(全局)——各知识点(局部)——框架(全局),体现总体一细节——总体(最终的提练)。如图1所示:

图3首先介绍了供应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框架结构,引导启发学生明确核算要点,即“物资核算”和“款项结算核算”。在具体讲解账户结构及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清晰账户和核算要点之间的关系——即具体账户的归属(使用功能),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物资购入情况反映涉及“原材料”、“材料采购”两个账户;对款项结算核算涉及“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三个账户。这样划分使学生很容易将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分类总结归纳其类别的共性,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大量知识点纷涌而至,从而使学生不知所措,出现混乱和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指导——自学式教学 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面对教学对象的变化,可以适时调整教学 方法。可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直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的思路,由学生自行分析并找出解决的方案。以中级会计实务中“投资性房地产”一章为例说明该方法的运用。

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其要点涉及到不同计量属性的运用,并且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存在着不同计量属性之间的变更,同时,由于房地产的用途发生改变,又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与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业务处理,且这种转换的业务处理在不同计量属性的运用下又有所差异。因此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存在几条主线,各主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学生会感觉投资性房地产的业务盘根错节,相互交织,这是因为对该业务的内容体系不甚明了,对各知识点混淆的结果。可将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内容框架总结如图4。

图4可以使学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运用一目了然,明确两种计量模式适用的不同阶段,同时在后续计量中可以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这种变更不能反向操作。

对由于房地产的用途发生改变而导致投资性房地产和非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业务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知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处理时,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的计量的模式,将转换业务分解成四种类型。即分别为账面价值形式下的相互转换和公允价值形式下的相互转换。只要掌握不同类型转换的核算要点即可熟练进行实务处理。

对讲授内容,应力求做到少而精和管用,尽可能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和提问,让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调动其思维。尤其在学生不能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沿着逻辑推理的途径思考和探索,并告诉学生,分析问题应从何处人手,解决问题可采用哪些方法及其依据的理论和实践,如何导出结论,最后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等。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鹿亚芹、李名威:《会计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第12期。

[2]朱守森:《浅析会计教学模式改革》,《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宋梅等:《大学本科生研究式教学的思考》,《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