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

时间:2022-04-21 03:3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分析化学;项目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8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Approach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Zhang Li1, Liu Feng2

Abstract The project approach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ut also reflects th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mbin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s made a number of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project approach; reform

Author’s address

1 Jin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2 Thirteenth Middle School of Jining,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1 前言

分析化学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项目教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针对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分析化学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1 项目的选取——分层次的项目设计,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

分析化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以及重量分析五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可以再细分为若干个实训项目。具体到每个项目的选取,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已掌握的理论知识,选择既能完成分析化学实训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如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化肥中氮含量的测定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技能可直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主动完成项目的兴趣。

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能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计划的一种教学方法。设计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等多种层次的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例如,在酸碱滴定这一模块中设计项目有醋酸中总酸度的测定、混合碱的分析、化肥中氮含量的测定以及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4个层次的项目。入门项目的选取以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实验常用仪器为主。如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等,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主导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学会如何着手解决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提示,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实施与评价。自主项目则以3~5人一组,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综合项目为设计研究性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实验课题,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2.2 项目的实施——结合实际,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结合项目内容和学生的特征,形成以学生自我形成工作能力为指导思想,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的项目实施方法。

1)问题探究法。在拟定分析检测方案时,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比如什么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能用于滴定分析;溶液浓度及其配制方法,分析结果如何计算。以“自来水硬度测定”实训项目教学为例,结合实验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测定的pH定在10左右,为什么自来水回滴可以检验终点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来解决;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滴定操作技能,加深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2)分组讨论法。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4~6位成员。每个成员各有分工,每个项目的完成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然后一起实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组内学生轮流担任项目负责人,轮流分工。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使项目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项目教学中,将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分析化学理论、原理、过程等以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直观明了,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项目学习的相关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制作多媒体网络交互式平台,方便学生与教师直接沟通,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进行讨论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3 项目考核——采用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价突出“全过程考核原则”,采用闭卷笔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课业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着力避免“死记硬背才能得高分”的局面出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考核采用百分制,由实验理论考试(20%)+平时实验情况(30%)+实验报告(20%)+实验操作考试(30%)构成。通过对实验教师严格的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验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项目教学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取得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了教学的技能针对性,有效利用了实训资源,充分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加强了学生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分析化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事分析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江丽.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239-240.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省略/list_667/3097.aspx.

第2篇

一、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通过分析食品类专业课要求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来引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任务模块的设计,达到跟专业课程的紧密衔接,融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为一体,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施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1]。这种一体化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场所、职业素养等方面。1.理论、实验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整合在选取教学内容上,按照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本的原则进行。为了避免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重叠讲述或者漏讲现象,同时兼顾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内容要求,将原来的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和顺序,重新梳理知识点,整合成一系列模块项目[2]。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要进行讲解,但不强调理论的体系化和深度化。比如在基本操作技能模块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以往学生在做这类实验时常常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其所以然,操作也不够规范。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将考取资格证书实验项目如“果汁饮料总酸的测定”作为引子,导入实验,再把所涉及的必要理论渗透到实验,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然后通过设置某一实训项目重新整合基本操作,达到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2.讲授、听课和实操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为了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有机结合,实施学中做、做中学、边讲边做边学,促使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主动训练,将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根据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某一项目模块在必要的理论课后,通过引导随即进入实验室开展与这个项目相应的实际操作训练,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融为一体,达到学生对理论的强化、对实验的记忆以及对操作的熟悉。而在某些项目模块的教学中,可采取先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先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际操作,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教师围绕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翻阅资料来解决问题。尤其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现象,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在实验后组织实验答辩、总结和讲评。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迁移和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不但能减少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学习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重复教学,而且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的实用性。3.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场所一体化设置为了能使教、学、做一体化,尽可能地将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设置,对于无法完全实现教学场所一体化设置的,授课教室也应尽量靠近实验室[3]。为了能给学生带来身临真实职业岗位的体验,通过用实验场所来设置与职业活动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感受职场氛围。尤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在实验室重复播放实验视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观看、纠正、规范实际操作。4.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职业素养一体化训练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否能迅速就业。在教学上要增大与岗位实践活动对接的力度,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在学习分析化学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明白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学校中直接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很多新知识和技能得依靠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去获得,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实际工作当中,还要保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需要在学校当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具体的实验项目组织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学生用理论指导实验和实验后的体会和总结。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构建价值观,端正职业态度和培养职业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来自于《高教论坛》杂志。《高教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二、对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思考

经过对高职食品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不少文科生本来对理化的学习感觉较困难,经过一体化的教学后,觉得食品中的化学还是很有意思,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由于学生实战练习的机会增多,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也得到增强,通过应用性训练又强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改革探索中进行思考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处理好教、学、做的关系,也可能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教师“教”要特别注意在教学案例的引入和专业知识小结上。教学案例的引入要立足于职业岗位的角度,结合实际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完成某一项目教学上的归纳小结应当注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容易记忆。2.处理好教师“做”与学生“做”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的关键之一是教师适度、适时的指导。在高职教师中不少是双师型教师,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一般要进行演示的“做”,学生再进行模仿的“做”。如果指导过度,学生会存在依赖心理,只是一味地模仿,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下降,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换个类同的项目就不知如何去做了。如果指导不到位,学生可能会出现畏难的情绪,不知从何开始做起,失去探索问题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做的时候要注意启发性引导,应当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发现学生在动手操作的确存在困难时,才去扶一把。坚持以学生“做”为主、教师“讲”为辅的原则。3.注重课程考核与评价的一体化分析化学一体化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技能实操考核成绩和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采取过程性考查的方式评定,技能实操考核成绩采取项目过程性实训的方式评价,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以实验理论知识闭卷考试成绩来认定。其中实验报告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应该摒弃照抄课本上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形式,关键要突出体现学生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和自我评价。教师的批改不仅仅有成绩,还应当有具体的评语。特别是在每次实验后及时批改并进行实验总结,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将理论融入到实验中去。还可以采取实验答辩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达到实践操作技能的巩固和理论知识应用的加强。4.处理好学生个体差异与整体效果的关系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和做的情况,但教学中各环节一体化进程受到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影响。在每个实验项目进行过程化的评价和总结,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特别要注重“抓两头,促中间”,可以通过分组学习、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对完成实验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和给予帮助;对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比如分析化学滴定操作中的半滴操作是个难点,指示剂变色深浅反映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水平,多在班集体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请这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去指导实验有困难的同学,既可以减轻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又可以保证学生实验步调的统一。5.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设置的确给学生带来了工作岗位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当中也应合理应用。不同的项目教学内容要求不一样,不应为了追求一体化的概念而一刀切。有些跟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就应当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教学,因为在实验室里没有教室中安静学习的氛围,同时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也常常会造成学生分心。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要适度,有些公式应用的步骤和具体实例的演示过程也应当交错使用板书的形式,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一步一步跟进学习进度。

总之,在高职分析化学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增强,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能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如教材教案、实践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更好地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本文作者:谢洁工作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徐铮(1983-),男,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辅控教研室,讲师。(河北?保定?071051)周雪(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92-02

高职高专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里有着重要的意义。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电厂化学专业是我校动力系的一个有特色的新兴专业,主要负责培养电厂化学化验以及水处理值班运行的相关人员。

“分析化学”是我校电厂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他分支学科以及化学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基础。[1]“分析化学”与化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是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检测原理在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上,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上好该课程就是电厂化学专业教师的首要目标。

现阶段的“分析化学”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传统形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如理论讲解比较透彻,公式的推导以及案例分析相对而言比较具体。但是这样的教学也存在一些矛盾:实验课时和理论教学课时的矛盾,学生人数多与实验室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等等。由此如下的问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较好,但动手能力上稍有欠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自思考较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等。

通过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现阶段现场用人要求发现,“分析化学”的授课不能仅仅参照本科院校的模式。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很强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处理值班员或水处理化验员。而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弱,分析能力不强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因此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可选途径之一。

二、“分析化学”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针对实验较少、理论讲解比较充分的现状,计划将“分析化学”课程调整为实训的形式。

1.理论授课

将理论课程中的重点筛选出来,把常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重点强调。把分析的原理讲透彻,实验现象强调到位。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讲解透彻,不强调理论的体系化和深度化,更多地只求够用,实用就好。不仅如此,还大胆地打破了原本“分析化学”的教学体系和顺序。把原本的知识点重新梳理整合成14个模块项目。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并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讲解来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体系如下:

一是分析基础。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配制缓冲溶液;指示剂的配制。

二是酸碱滴定。水中碱度的测定;水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三是配位滴定。水中硬度的测定。

四是沉淀滴定。水中氯化物的测定。

五是吸光光度法及电位分析法。pH计、pNa计和电导仪的使用;72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磷、硅测定仪的使用;铜、铁测定仪的使用。

六是氧化还原滴定。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废水中COD的测定;水合肼的测定。

这些项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中常见的4大分析方法和基本的仪器分析,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实用性。进行项目前把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点都一一布置给学生,在自学和统一讲授结合的基础上具备实验的理论条件,再统一实验,加强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

理论授课后,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路整理随即进入实验室,针对讲解用实验来验证理论。这样的安排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对现象的记忆和对操作的熟悉。在实验后组织实验总结和讲评。

在实践的教学中不仅侧重知识的传授,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遵纪守则。结合企业的6S管理,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实习时服装统一,交流时要保持低分贝,实验台上的物品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废物的处理要得当,及时清洁,安全操作等。对于违规者,采用一票否决制,该模块的得分为零,从制度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3.成绩评定

不再是统一笔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将每一项的笔试、实操、报告和平时成绩都考虑在内,综合地评定学生的成绩。评分标准和所占比例示意如表1所示(共有14个项目):

4.教学效果

通过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加强了教学的技能针对性,充分用了实验室资源,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对于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都有所顾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端正了学生学习工作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教学过程中关键点分析探讨

1.授课时间

“分析化学”由理论课变为理实一体课程后,授课时间将会较为集中。每天的上下午分别安排不同的项目练习。课程时间要把握好,突出实用性和简洁性。一切围绕着实验进行,对于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现象要进行讲解。每项任务大体的时间分布如表2所示:

第4篇

[关键词]食品 分析与检测 实践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43-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率先以特色专业招生,2002年该专业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1]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批准于2006年开始招生。

邵阳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 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分析与检测类实践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一类课程,是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等多门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安全评价、生产经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通过调研、总结和借鉴,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着手,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风险评估、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在分析与检测方面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内容

1.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食品监管等领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和能力结构,构建分析与检测课程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4.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四、实践效果

(一)构建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邵阳学院构建了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独立实验课、课程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了教学内容。

1.独立实验课。独立实验课由基础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组成。

有别于很多院校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我们开设了基础化学实验,包括四大化学实验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侧重分析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如电泳、层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基础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大肠菌群的检测等。这两部分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背景方面的实验技能训练,规范、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同时培养其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仪器分析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分析检测仪器的构造、用途、方法原理以及操作,重点是与食品分析与检测相关度比较高的一些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着重让学生熟悉、掌握食品常规检测项目的方法、原理以及操作,进一步熟悉有关仪器的使用,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层次合理衔接、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对学生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较系统的训练和提高,训练、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类课程实训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采取开放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指导、答疑(根据食品行业的要求及发展,教师在有些项目上也可作些引导)。

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训方案。学生根据一种样品(可以是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食品;可以是水果、蔬菜、牛奶,也可以是水果罐头、酒、奶粉……),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样品的常规分析检测项目、质量控制指标以及安全卫生指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处理,配制相关试剂溶液,分析检测其中的几个项目并作出评价(有的分析检测项目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没有开过,需要学生根据资料、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实训)。另外,在实训过程中将一些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不便以单独实验形式使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如快速检测的仪器、糖度计、酒精度计、质构仪、电子鼻、电子舌等融入到项目检测中,对快速检测、感官评价、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作一补充。这样一来,学生对食品样品的质量、安全指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分析检测过程有了较深的体会,初步掌握了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也锻炼了文献查阅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食品分析与检测融入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训中,看着自己生产的产品,吃着自己检验合格的食品,学生感到新鲜、兴奋外,对从原料到食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学生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结合食品生产链从原料到产品,融合生产工艺和分析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实习。加强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缩短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监管要求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

以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单位为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熟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评价等相关岗位要求,促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形成和提升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分析检测方面的课题以及一些新方法的研究课题,对学生在食品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性总结和检阅。

(二)建设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重点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三)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改变传统的一份报告定成绩的做法,根据不同模块实践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独立实验课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基本操作成绩、实验理论考试成绩等组成;实训课程成绩由学习态度、方案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实习成绩由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内容构成;毕业论文成绩按三部分评定,即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分、毕业论文质量分、学生答辩情况分。

同时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2]

(四)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拓展学生研发能力

依托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省级)和食品俱乐部(系级),以项目承载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素养,拓展了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和产品开发的能力。

通过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认真实施,学生的分析与检测能力达到了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相应的要求,毕业生活跃于食品流通、食品监管等各个领域,工作在质量与技术监督局、药监局、上海城市超市、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销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质检、品控岗位上(当然不局限于这些岗位,这里只针对分析检测岗位而言),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2]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职;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中新发现的有害化学物质不断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地沟油、乳品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越发引起人们对这些物质威胁的关切。“食以安为先”成为当下人们最普遍关心、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学校食品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理论内容集中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等课程中,技能操作就是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很高,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目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食品科学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陈旧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因此,有必要探索一套提高中职学生食品分析与检测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内容涉及化学检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食品法规等多门学科知识。此外,食品种类繁多,各种食品因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要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维,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对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整合。如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食品分析》部分内容整合,组建食品检测一体化课程。同时,为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贴近当地行业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不断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宁夏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清真牛羊肉、有机水稻、乳及乳制品、葡萄酒、枸杞及其制品等领域,学生就业也集中在相关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部门。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将牛羊肉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牛乳掺假(掺杂)检测、葡萄酒理化检测、有机食品残留农药的检测理论列为首选内容。一方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紧贴当地产业需求,学生感觉到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组织上要强调轻“理”重“实”,在理论讲解上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任课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纯理论、公式推导等内容该删减就删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维,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传统的板书教学相辅助,使教学内容更显生动有趣,学生易接受。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由实验员准备好实验用的各种试剂并配制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按照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技能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分组实验教学法,由小组自行确定人员分工、选定实验项目、查阅参考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样品的检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整个检验过程。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自己处理样品并调试安装实验仪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前要认真审阅实验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对于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要充分论证,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操作要做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指正,规范学生操作。实训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督促小组及时认真地写出实训报告,引导学生对实训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实训教学法,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贯穿于整个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一名合格的食品检测人员应具备食品化学分析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执着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和企业零距离对接打好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

在考核方式上,根据本课程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要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核。注重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成绩不仅仅依照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小组评价、操作过程等因素,使考核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客观评价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重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等级考试衔接,将实践教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工种标准结合起来,将课程学习考核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证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该课程结束后,即参加食品检验工中级培训与考核。

总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需求日趋多样化,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专业课,对培养食品行业一线操作技术人才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强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易艳梅,胡海星,刘颖,罗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分析

与检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保实验室;管理

高职院校必须以“应用”为主旨来教学,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转化,使得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出这种类型的学生,就需要在实训、实验方面多下功夫,这就体现了校内实验室的重要性。[1] 作为一名环保实训指导老师,环保实验室包括化学分析实验室和工程应用实验室。要想真正将环保实验室高效、安全地利用起来,就需要对环保实验室的管理进行研究。[2]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于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任课教师与实验专职教师没有很好地沟通,实验通知单下达不及时,导致学生在做实验时缺东少西,浪费时间;化学试剂没有明细账单,没有用专门的试剂柜分类存放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验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使用(开放)登记制度》《实验准备通知单》等,具体实施方法有建立化学药品清单和购买台账,包括名称、数量、存放地点等,并要在试剂柜配专锁,钥匙由专职实验老师保管;学生在进实验室做实验前,任课教师至少提前一周给实验专职教师下达实验准备通知单,让实验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提高课堂实验的效率。

二、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根据课程的需要,将环保实验室按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处理实训室、大气实训室、环境监察实训室、分析天平室、分析监测实训室、大型仪器实训室、室内环境检测实训室等。每个实验室都配专职人员负责,将仪器设备按照实验室类型分类放置,合理规划。

三、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更新

环保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很多,要求学生在使用时登记,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根据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对有故障的仪器设备及时请专人维修或报废,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随时保持正常。部分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需要对这些仪器及时更新,更新后需请专人给实验专职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再由实验老师指导学生使用。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是重中之重,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验才能顺利进行。要做好实验室安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管理:①对环保实训室而言,分析化学实验室中是否存在各种危险性因素,如是否包含有害物质、是否有辐射源、消防设备是否充足、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是否执行到位、标准化管理有无缺陷等,并制定相关文件,管控各种危险性因素;②不同的化学药品需要配置相应的MSDS,并派专人保管,对化学废液、废气、废瓶等进行合理处理;③制定事故应急程序。分别针对易挥发或易燃物品溢出事故、化学药品与人体大面积接触事故、火灾等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并对事故进行总结报告并存档;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的制定,如个人防护具的佩戴、压缩气体的使用、钢瓶的放置、加热加压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等;⑤对新进实验教师进行安全培训,培训系统包括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⑥对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使其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同时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文件,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实践操作过程遵从安全操作程序,使安全管理体系更好地得以运行实施;⑦在安全体制的运行中,定期地对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检测体制管理的不足与不当,对体制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学生管理

制定《学生实验守则》,让学生在做实验时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如进实验室需穿实验服,在实验室不许嬉戏打闹和吃东西,对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赔偿等做明确规定。

总之,实验室管理需要不断有新思维、新发现。在日常管理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室管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1).

第7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45-02

我国工科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面对新世纪的发展与挑战,工科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客观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工科大学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环境监测是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必需课程,其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强,教学内容涉及水体、大气、土壤、固废、生态、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课程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数学等学科。工科大学的“环境监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它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污染物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预处理到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全过程。为了适应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要求,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从理论课、实验课及其考评体系等角度探讨了“环境监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监测”与“水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等存在密切的关联,只有保证环境监测与上述课程间和后续课程间的衔接性、呼应性和互补性,力求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重叠,才能使整个专业课教学体系更加高效和完善。以大多工科大学选用的教材为例,对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对比发现,环境监测教材上编排的一些的分析仪器的原理、分析方法等与“水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因此授课时需要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从略处理。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则宜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归纳总结后进行略述即可。例如水体中各种类型化合物的测定,教材中一般是按化合物的种类编排的,在讲述时可按照测定方法进行归类,例如,色谱法、电化学法、ICP法、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冷原子吸收或冷原子荧光法等。另外,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环境监测基础知识和理论外,还应了解监测技术发展前沿的新趋势、新技术等,课件中应补充环境监测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其趋势等新知识(如痕量污染物的样品采集与测定,环境监测新法规、新标准和新技术规范等),才能够使这门课程具有活力。

二、优化实验课教学环节

环境监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做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比例,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的训练,增强学生对环境监测具体方法、技术的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吸收有兴趣的本科生参加相关的科研工作,将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前沿课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衔接的平台,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措施:

1.建立分析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重的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一般只需按照讲义写明的操作步骤,逐步完成即可。这种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知识面较为广,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各种实验手段、方法、技能,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问题。设计性实验是指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求科学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各自特征,充分考虑实验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验证性实验模式向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较强的实验模式转变。比如对于“大气中的污染物分析”这部分内容应采用设计性实验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方式,同时增加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内容、样品预处理等。此外,随着现代分析手段的更新换代,传统的分析方法逐渐被淘汰。对于分析性实验,有选择地摒弃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而改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和在有限的学时里拓展实验内容空间。比如学生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速测仪进行水质、校园空气质量及校园噪声质量状况的监测及综合评价。这样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和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一系列内容。

2.采取实验课与实习参观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建立实验课与实习参观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环境进行直观学习,以缩短学生在校学习与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距离。环境监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在教学安排上综合考虑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学习要求,但是教学上的学习毕竟与行业的生产实践还有很大区别。通过实习活动,可以缩短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生产实践的距离。因此,应该在环境监测课程中设置一定学时的诸如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的课程实习。学生在接触环境监测部门时,进行实地参观。通过对参观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直观的体会。也可以同时开设环境污染调查实习,比如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等相关单位进行水质调查,这样能使学生接触到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作情况,进而对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综合性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评机制

传统的环境监测理论课评分以出勤率、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为依据,方法相对单一。因此,应拓展课程考核和评分的新方式,建立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新型考核和评分方式,提升成绩评定的综合性。此外,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评分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从考核内容和评分方式上进行切实有效的探索,使成绩评定更加科学合理,使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比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把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此外,应积极倡导学生独立学习,鼓励学生查阅环境检测的相关资料,或者让学生去做一些环境监测相关的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以此作为学生考核的内容之一。逐步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证教学效果。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以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为主要形式。建立传统考核方法和以肯定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新型考核方法并重的综合性考核和评分机制。比如以加分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完成实验后的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发表建议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建立分析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相区别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成绩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环境监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综合性强的评分机制,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考核时可以分理论、实践、实训、实习等几个模块进行。理论课应涵盖监测方案的设计、采样点的确定、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分析测定、监测数据的处理和监测成果的表达等。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准确性。对于实践课可以采用现场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未知样进行测定,要求学生达到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的规定,采用等级制评分。实训周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制订监测方案、完成实训项目并提交实训报告,也采用等级制评分。实习考核成绩由实习单位进行评分,采用等级制评分。

四、结语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形式下,目前的环境监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全方位理论和实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课时设置、教学内容、实验方式和考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提高环境监测教学效果,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化学课程 优化整合 课程标准 专业素质 实验实训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食品工程系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对基础课程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并试行一年,就此次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专业教师的协助配合

基础课程化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夯实基础,传统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是先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后,再学习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这些化学知识的教学,存在着讲授理论知识所需的课时多,而技能训练所用的课时偏低,无论专业课是否能运用到的知识都要面面俱到的讲授。化学课程中,基本不采用专业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对专业目标不了解,专业意识淡薄,学习基础课的目的性不强,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知行脱节,前学后忘,而且缺乏情感因素的有利促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系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各专业课的教师对所教专业需要的化学知识一一列出来,根据专业教师所提的要求,从各专业课和学生就业的要求出发,按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突破以学科本位的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的方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善性,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若干个项目和模块。专业知识提前渗透,实践教学相对独立,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灵活配合,使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二、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有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关于一门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要点、实训项目、实训要求、实践考核要点等教学内容的实施和评价依据。没有课程标准,参与基础课程化学整合的教师只能按块分工,最后必然是以“冷拼盘”形式进行的。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必须要有一个化学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而制定的。根据各专业教师提出的对基础化学知识的要求,在充分研究相关课程、研究预设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参加基础课程化学整合的教师以课程标准为起点,深入研究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在深入研究同一标准的基础上,对化学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学习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本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三、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教师扎实精深、灵活多变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能力

良好的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学科结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化。化学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按照食品专业的要求,几乎涉及到化学学科的各个不同分支。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通才、全才,不仅能教无机化学,也要能教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种内容。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为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需要产学研结合。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新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落实因材施教,精简整合内容,强化基本知识,增强技能知识。突出化学本质,降低难度,突出应用。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从事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大小课题的实验,研究及发展创新的能力,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对教材驾轻就熟,对化学课程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

四、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加强实验环节,改善实验条件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科的体系,采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目标,这就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因此,课程的本质就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加以编制和实施。能力为本位就必须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环节。我院的实践教学经过9年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以及社会的要求尚有相当的距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使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教学高度重视,而对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用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协作能力较差。

第9篇

关键词:创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有食品的成分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食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方面,理论性较强,各章节之间缺乏普遍规律性[1]。如何教学相长,协同创新,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标,提升专业技能。笔者总结食品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供交流讨论。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主要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食品加工生产、食品质控检测等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团队合作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食品生物化学前期或者同修课程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后续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有食品营养与应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检验等。因此,在教学内容中,食品的成分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是重点,食品贮藏运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是难点,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仅作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搭建起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做好桥梁的角色。

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教学团队与时俱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2]。

(一)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及难,课程章节设置如下:先学无机营养素水分和矿物质,然后是三大能量物质糖、蛋白质、脂肪,接着是核酸、酶和维生素,最后学习生物氧化、物质代谢、食品中的色香味。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注意给予辅助手段和支撑材料,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模式方面,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多样

在矿物质的学习中,设置了任务驱动法。老师提供专业参考书籍和学习网站,由各个小组组员分工协作,查阅资料,制作ppt,课堂演讲,组间组内互相点评。在这项小组ppt工作完成后,再模仿最近大热的中国成语大赛设置了猜词游戏,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对课程知识做一个强化和总结,提高了同学们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在糖、脂肪、蛋白质的学习中,知识目标为有机物结构、能力目标为有机物的性质,综合目标为有机物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和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在糖类的学习中,结构方面以糖苷键为契机,设置了球棍模型环节,让同学们利用教具拼出葡萄糖、果糖的链式结构、环式结构,解决了糖苷键的构型这个关键点,对于双糖、低聚糖以及多糖的结构都迎刃而解了。在脂肪的教学中,引入了案例分析,以爱斯基摩人饮食以海鱼等为主,没有蔬菜水果。而结果竟然是他们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甚至连坏血病都没有。通过案例引起同学对脂肪内容的兴趣,再在其后的脂肪结构中,讲述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性质,结合生活介绍了DHA、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后同学们解答爱斯基摩人心血管健康的原因。同学们兴趣很高,课程教学效果反馈也非常好。

三、实验教学改革提升综合技能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3]。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也非常有必要。

(一)注重讨论分析环节

实训项目的开设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小组充分讨论,例如在实验前,学生预习实验后提出问题,如试剂耗材的更换、实验条件的改变;推断可能导致的结果。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验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开放式实验平台

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在开放实验室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如自己设计的实验、教师的科研课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中,理论教学要注意“适度、够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实训教学要注意“合作讨论,提升技能,提升综合素养”的原则。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目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实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2]蓝耀宏.PBL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化学”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8).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01-02

《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是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能加强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学习农作物栽培、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测等后续课程夯实基础,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农业技术员,农资生产企业技术员和化验员等技术技能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对于农业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根据“岗位用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把化学基础知识与农业科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和实验基础的农业科学工作的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

《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是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根据“岗位用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来确定教学任务;通过对企业调研和实习,结合行业企业的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化学教学的先后顺序,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教学项目。与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团队研讨,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符合我院农学专业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由专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开发、建设和实施教学。

1.1 精选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突出职业导向,体现专业特色

本着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建设“以岗位所需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职业能力分析;重构教学内容,完善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深化教师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如在给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讲解稀溶液的渗透压这一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盐碱地不易长庄稼?”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由学生来回答问题,通过讨论与讲授,学生知道了渗透现象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了化学基础知识对专业的重要性。因此,结合所授专业的特点,即时调整授课相应的细节,把化学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主动的学习农业应用化学知识。

1.2 优化实验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学生主体

实验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一所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学校,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极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体现“工学结合”,在“学做合一”的实训基地落实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在“行校合一”的实训基地落实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使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在原有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开设创新性实验。结合专业开设应用型实验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果蔬中总酸度的测定,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等,创新性实验复混肥料中有效磷的测定,通过下任盏サ男问剑指导学生查阅国家标准,然后搜集资料,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完成实训内容,在此过程中,可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地感受到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技能。

1.3 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以必须、够用为度选取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关注学生“计算、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体现了农林院校化学教材的特色,实现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合一。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强化与实际的联系,将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来驱动,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合理开发设计训练项目,以项目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夯实基础,提高素养,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分组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实训项目,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形成教、学、做一体化;以训练项目为载体,在完成每一个训练项目中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并渗透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完成数个任务以后,以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完成整个综合训练项目和拓展项目,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遵循“目标定位、内容重构、项目实施、对标考核”的流程,以专业核心能力及后续课程的需求为依据,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找出与农业应用化学相关的技能,进行能力归纳,对知识学习内容提出要求:知道“是什么”――记住知识要点,可独立完成习题训练;懂得“为什么”――可以利用所学概念及原理解决思考题;能够“去应用”――能够发现、讨论、解决实训中的问题。对技能练习内容分出层次:认识――知道常见的仪器和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能够独立规范操作,完成实训报告,结果正确;熟练――反复训练并考核至达标,练就过硬的操作本领,初步取得学生“求职有技能、发展有基础、创业有潜质”的教育成效。

3 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途径,积极改革考试方式,从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采用“1+1”式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并重。

理论考核:包括阶段检查占10%(期中)和终结检查占40%(期末),实训考核包括工作质量占10%和技能考核占40%。为强化学生“做”的技能,实训技能考核针对每个考核项目设计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并实行一项否决制。

4 结语

面临高职教育新的形势与挑战,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助推高职教学改革。因此对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要突出技能,夯实基础,提高素养,持续发展,融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为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74-02

近年来,随着新疆各级政府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各类企业加大环境控制措施和投入,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应加大。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于2010年秋季开始招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需求,结合高等职业的特色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上,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工学结合教育思想,初步构建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1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初步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1]。

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即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展开。学生在入校第一年,主要通过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构成,开设了基础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环境学概论、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并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有基础化学实训、分析化学实训、环境微生物实验实训等。并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安排有一周的专业见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单位参观,访问等。认识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专业相关单位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与工作要求,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感性材料,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现场工作人员,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劳动观点。

学生在校第二年,主要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室内污染控制技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综合实训、水污染控制综合实训、室内污染检测与治理技术实训等。在第二学年每一学期分别安排有校外一个月的环境监测课程实习和污水厂运行与管理实习,实习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地区地州市级环境监测站和污水处理厂等单位。

学生在校的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是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学生自己联系好实习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综合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第二学期学生返校后,根据学生兴趣与就业意向,主要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与此同时专业教师指导、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通过这种形式,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外环境与资源,弥补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获取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只有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也有获益,企业才有积极性,这种合作才能够长久。为此,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合作单位着想,学生到实习单位后能为这些单位做些什么?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要做哪些准备?在校内教育教学中从多方面为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做好准备。首先,学生校外实习时间安排事先需与合作单位协商,选择他们最需要人手的时间段。另外,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也积极配合实习前各项准备,例如:学生到校外进行环境监测课程实习前,已完成了基础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等课程理论及实验实训,而且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培训获得了化学检验工(中级)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其次,为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的工作态度,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我们从入校教育到最后学生顶岗实习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后,需要与合作单位一起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工作及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

2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推进工学结合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愿意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使自己的员工在理论上不断充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吸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企业的根本目的[2]。

目前,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合作单位主要是学校周边地区地州市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这些单位性质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具有硬件设施完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高等特点。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在单位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其先进的设施和设备,逐步掌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与工作人员接触中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感受到与同事融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检验自己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按照工学结合教育应具有的一些特征,工学结合的合作企业最好就是用人单位,即毕业学生可以就业的单位,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此。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合作单位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一般均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且需要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统一招考考试录入,而我院培养的专科学历学生很难进入此类级别单位,仅可能在一些新建的县级环境监测站就业。为学生提供能满足其就业需求的足量的企业生产实践岗位,我们需要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使学生能够实现毕业即就业。另外,还需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校企合作,学生的教育计划由学院与企业双方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用人单位生产工作应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的比例,而且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合作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与涵盖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的结合,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社会工作活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才有旺盛的生命力[3]。

3 以服务求支持,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在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利益。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所服务的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尽己可能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职业院校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可以更好服务企业,工学结合有了更为牢固的合作基础。

职业院校通过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创造真实的现场环境,将企业的工作环境、先进技术尽可能多地模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提高学生服务企业的能力。例如:在学校环境监测实验室我们按岗位监测任务,设COD岗、BOD岗、挥发酚岗、矿物油岗、氨氮岗、重金属岗、环境大气岗、土壤和噪声监测等,学生轮岗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弥补学生校外实习时,因实习期短而采用定人定岗,岗位单一,学生无法得到全面锻炼的弊端,学生得以更快适应各类工作岗位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校内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也是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基地,利用职业院校自身人才优势,能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还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只有职业院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才能求得全面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行业道德和行业素养。不仅要清楚各项操作,还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内化吸收以传授给学生。

通过工学结合的开展,教师能更好地从实践的层面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技术水准,从而最终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我们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学习实践经验。同时,还聘请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每年举行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另外,依托职业技能大赛,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今后还要通过引进、下厂、培养等途径,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6.

[2] 耿洁.构建工学结台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 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12-15.

第12篇

1.1课程定位

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药学、药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对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来说尤其重要。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药品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通过对就业岗位及相关职业能力的进一步调研与分析,构建突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课程体系,即形成“基本素养平台课程+核心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拓展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的课程体系。本课程是在前期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和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总学时为88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训32学时,在第4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合作的职业心态或职业素养;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与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能根据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完成检验任务,并具有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与原理、分析与解决药品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从事药物分析与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1.2课程设计

1.2.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了“融药检工作和学习为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

1.2.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为满足医药企业药物分析与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药品的检验任务而开设的。首先,对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岗位、检验任务及其能力进行分析。药品检验岗位很多,如生产企业的标准岗位,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检验岗位,微生物检验岗位,成品留样岗位;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验收岗位等。这些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就是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等各种检验对象按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指标进行检验与判断。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药品质量标准解读能力(如熟练查阅《中国药典》)、试药选用与试液准备能力(如氢氧化钠滴定液应选用何种规格的试药,如何配制)、检验仪器的选择与操作能力(如溶出度测定应选用哪些仪器、溶出仪如何使用与校正)、规范填写检验原始记录的能力、正确处理检验数据与报告结果的能力、解决质量问题和检验异常情况的能力。然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考虑与其他同步课程的分工,以药物分析与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典型检验项目,以上述检验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最后,制订课程标准,细化与规范教学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检验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2.1内容选取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如下方案选择教学内容。(1)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将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2)每个项目按照具体的检验工作流程和教学规律,分为检验任务与目标、检验前的准备、检验原理与检验过程、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书、常见问题与处理、同类知识与技能拓展、学习效果评价、思考与训练,共8个部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递进式设计学习情景,将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同类知识与技能的拓展选取。

2.2内容组织

在每个典型项目的教学中,前面4个部分围绕检验工作任务的实施、检验结果以及检验过程分析、检验原理等理论知识来组织。即从具体的检验任务出发,确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围绕检验的具体工作任务,学习相关检验操作,增强感性认识;结合检验操作,进行相关理论教学,详细分析检验过程与原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后面4个部分围绕同类知识技能拓展、常见问题处理、学习效果评价来组织,即选取同类知识与技能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快速而高效地掌握药物分析与检验的知识与技能;结合检验过程与检验结果,设置检验常见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质量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效果评价与思考训练,检验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2.3教学表现形式

教学表现形式共有5种:(1)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2)建立完备的课程标准化体系,如课程标准、教案、课件;(3)实施以药检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选取若干个代表性的典型项目;(4)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项目教学录像;(5)建立全方位的学习评价体系。

3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与内容中,有机采用了工学结合,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以及学中教、教中学等教学模式。

3.1.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以职业为导向,将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情景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1.2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教学过程是以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式来设计的,教学即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并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实施项目教学。

3.1.3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教学实行“2+1”教学模式

即学生要在企业药品质量检验岗位或质量监控岗位顶岗实习一年,这段时间,企业带教教师和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实现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

3.1.4学中教、教中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学院实训中心平台,采用了学中教、教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既以学习者也以工作者的身份自主参与学习。学中教、教中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提前到实训中心进行观摩、实操练习,通过学生的自我研究性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先于其他学生达到能够独立准备检验项目、独立完成检验项目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在课堂上协助教师进行示教、带教,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预期效果:首先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在学生之间形成主动和互相学习的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2.1情景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药品检验所、药厂等医药企业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实际工作环境,熟悉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实际操作过程,加深对药物分析与检验场所和检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在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训场所进行实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药物分析与检验的操作技能。

3.2.2角色扮演教学法

学生扮演化验员,教师扮演主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完成实训,并按照企业要求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成就感及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2.3分组讨论教学法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项目的教学特点,针对药品检验实际工作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项目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讨论中提高了操作技能。

3.2.4启发引导教学法

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师可以边讲边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也可以随时提问,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必要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5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于实际工作任务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答疑来完成任务,实现课程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技术、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展示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工作环境、方法及过程[5],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强了教学效果。

4网络资源和环境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本院精品课程和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增加可利用资源,以实现远程网络教学、实验课实时演示、多媒体在线教学。同时,精品课程设立在线课程论坛,学生可在论坛上提出问题或向教师索要资料,教师随时解答相关问题,并可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另外,还可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类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图片、视频教学录像、模拟教学录像、参考课件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渠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5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