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在职劳模履职报告

在职劳模履职报告

时间:2022-05-01 11:0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在职劳模履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职劳模履职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就业价值取向;价值观培育;路径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看法,对人的言行具有驱动、导向和制约作用。价值取向是内化了的价值观,指一个人以何种态度对待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体现主体在价值选择过程中的倾向。就业价值取向是个人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特定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下对职业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和取舍,是个人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体现,也是个人在职业选择上所持有的一种倾向性态度,是决定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探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寻求精准有效的价值观培育路径,对立德树人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

2019-2021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为363.81万人、376.69万人、409.76万人,逐年递增。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了116万人,这意味着2022年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然而,从整个就业市场的求人倍率看,据官方统计,中国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之比大于2。高职学生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不是岗位供给不足,而是高质量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与用人单位工作岗位数量和人才质量要求不完全匹配的矛盾;是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个人素质能力不匹配的矛盾。

(二)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从某高职院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签约率在逐年降低、毁约率增高,一年内的离职率增高,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增多。此外,三年来专科升普通本科的比例也持续走高,慢就业现象突出。截至2021年11月2日,某校2021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37.32%,不到一年,近四成毕业生离职。分析原因,主要是“薪资福利偏低”(39.15%),其后依次是“工作要求高,压力大”(25.94%)、“个人发展空间不够”(25.94%)、“想改变职业或行业”(22.88%)等,不到半年,转岗的比例为24.68%。离职率较高的专业,离职比例将近甚至超过一半,分别为航海类52.04%、机械与智能制造类45.45%,较2020届均有所上升,制造行业、艰苦行业的员工队伍稳定压力继续增大。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产业布局、就业形势政策等息息相关,更是受到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透视就业报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毕业生这一群体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和部分高职毕业生价值观的偏异。梳理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一)价值观多元,个性追求鲜明

高职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胸怀强国有我的激情与梦想,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二是有功利化倾向,更追求职业稳定、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期望能体现社会价值;三是比较“自我型”,执着追求个人利益,既注重社会地位,也追求经济收益,就业目标理想化。应该说,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活跃、求新求异、就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他们敢于追求理想,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中,既有不少学生追求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也有不少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职业,还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或投身“三支一扶”。

(二)黑天鹅、灰犀牛现象不容忽视

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以及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逐渐务实化,盲目追求体制内的“铁饭碗”,片面追求高报酬,甚至为了谋得福利待遇好的职位,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忽视道德,社会奉献意识、诚信意识淡薄。调查显示,某校校企合作订单班,仅有近35%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原协议合作单位工作。选择离职的毕业生中,对工资待遇不满意的约为40%,对发展前景不乐观的超过25%,个人兴趣原因的接近20%。毕业生的契约精神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培育问题商榷

就业价值取向不是先天原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形成有多个因素,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等。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一方面折射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折射出家庭、社会、学校在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协同性的弱化。

(一)家庭教育导向作用良莠不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熏陶感染意义重大。不可否认,不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呵护溺爱,把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培养上,养成子女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个性。许多家庭对子女的职业前景期望值过高,期望他们能从事社会地位高、薪资待遇好、压力不大且未来可期的理想职业。家庭教育引导的偏异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学校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性、针对性

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是连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枢纽。学校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在涵养学生品德,培育正确价值观上,大中小学还存在着目标不明晰、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揠苗助长现象。“灌输式”“强势供给式”价值观教学模式偏重人的工具化培训,过于功利化、理想化,教授的价值观内容有的过于高大上,缺乏身边榜样,偏离了教育为人自身发展的目的[2],因此正向激励的成效不明显。中学阶段,部分学校过度注重升学率,忽视思想政治课。“强势供给式”仍是思政课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为比较枯燥的道德规范、哲学理论,教材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差距甚大。这种定式的教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就读职业院校成了学习失败者的无奈选择。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相对中小学来说,灵活性、实用性增强,从“马工程”教材到校本读物,从课堂灌输到校友榜样,教学内容也更丰富,但深层的思想价值层面的启迪还稍显乏力。在教学形式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多采取大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指导教师多由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经验阅历并不丰富的年轻辅导员兼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价值观难以入心入脑,外化于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社会教育多元,消涨交织

当前,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交织渗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日趋多元。传统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大冲击下,感召力与约束力日益减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青少年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仍处成长期,社会阅历欠缺、理性思维缺乏、科学分析能力不足,往往对自己感兴趣、新潮时尚的东西不假思索地“悦纳全收”,容易行差就错、误入歧途。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一体化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