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文化论文

思想文化论文

时间:2022-10-10 20:2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文化论文

第1篇

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和互联网等新兴传媒的出现,使得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一是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还亟待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还认识不够。二是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增多,对宣传舆论引导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战斗力亟待加强,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网络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五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要在总结继承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党的领导,转变工作思路。一是各级党委必须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二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各地区各部门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形势、负起责任,抓紧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确保意识形态领域不出问题。三是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熟悉宣传思想文化规律和特点的工作队伍,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队伍和人才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基层群众。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践行“三贴近”原则,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到最基层,做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去。只有这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做到根深叶茂、活力四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强化阵地意识,拓宽宣传载体。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不断拓展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尝试和运用新的载体,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媒体宣传工作格局。一是巩固发展已有的思想文化阵地。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引导,充分发挥都市类报刊发行量大、受众面广的优势,使之成为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完整、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抢占新兴宣传阵地。主动运用和管理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办好重点新闻网站,丰富宣传内容,拓展服务功能,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尤其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密切关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动向,尽快熟悉并运用信息传播的新技术、新业务,使之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4.强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信息高速传播、新媒体不断涌现、社会矛盾冲突频发、职工群众利益诉求增多等新问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面对新形势,结合新特点,采取新方法,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实效性,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管理考评机制,整合宣传文化资源和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巩固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院团改革成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第2篇

一、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思想正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根据职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职工进行先进的思想教育,促进职工不断地用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来,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的增强,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促进企业员工形成群体意识,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地平台。企业文化倡导企业要有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方法模式陈旧,这些旧体制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相适应,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平台正好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文化假设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不断地得以丰富与深刻,使的思想政治共做与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不断地拓宽。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人们再单单的追求经济利益,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塑造员工的集体行为。企业文化要促进员工向心力不断增强,培养全体员工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企业文化需要规定企业中统一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带限度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劳动效率与经济效益不断地增强,这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样就会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分离的现象,促进企业良性的发展下去。在现代管理体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大力培育企业精神,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及信仰与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营造一种公平公正,有利于工作全面开展的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内涵,还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工作思路。

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共开展的途径不断地创新

企业文化不是那种硬性规定的规章制度,它需要员工自觉地遵守,是一种自觉地行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措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对策。首先,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精神与物质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企业文化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按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思想理念与经营方式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更好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其次,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结合,将管理制度中强制型的制度逐渐的变成员工能够自觉遵守的制度,补充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空乏。另外,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念的统一,促进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地增强,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佳偶方面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可能。首先,企业文化在观念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在理念上的一种创新,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指导。其次,企业文化在方法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载体,不断地丰富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更好的载体,能够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与针对性,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方法与途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替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及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不但增强。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需要不断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地发展,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企业不断地健康的发展。

作者:苏丹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3篇

仅仅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构的必要,还不足以有其文化建构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回答“文化建构何以可能”的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构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两大因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和人的心理机制的存在。而且这两大因素必须相互契合,才能使得文化建构得以发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而存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必须确保我们身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之中。所谓有意义,是指它总是承载着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观需要、愿望、目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出来。这种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首先是由特定阶级或集团所创造的负载着意义的文化特质所组成。文化特质是文化世界的最小存在单位。文化特质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它都是特定阶级或集团对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价值思维肯定,因此它总是承载着一定的特殊意义。同时,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意义的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关系世界。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相联系的,最终渗透到人的各种关系中。因为,文化特质和文化体系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并受到肯定,人们就会成为特定文化特质和文化体系的载体。这就意味着人们具备了某种文化意识并按照它去思维和行动。人们在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特质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最终人们结成的社会关系必然带有相应的文化印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一经创造出来,它就对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赋予意义。也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世界的存在,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文化建构具备前提性的资源条件。这就是说,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所蕴含的目的性要求及其所蕴含的内容和条件,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属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彰显和发展的过程和活动。其次,人的心理机制具有先天思维能力和道德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文化世界的存在还不足以形成对人们的文化建构,还必须具备人的心理机制这一接收条件。所谓人的心理机制是指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其中主要包括神经中枢和感觉器官。随着人类心理机制的不断进化和发展,人类的心理机制最终成熟到“不仅能够接受外部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思维、体验、理解、联想、想象、了悟、感知、推理等等知性活动,而且能够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意义进行价值思维、判断和选择,即明义、知义、识义、集义的功能。前者即是人的先天知性思维能力,后者即是人的先天道德本性。”[5]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类的心理机制成熟到具有思维能力和道德本性,才使得人们能够运用思维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所折射和传递出的意义进行接受和解读,并能够把这种接受到的价值和意义上升到道德高度,对其进行选择和升华,最终转换成特定文化对人们的建构与人们对特定文化的选择、接受、遵守和创造。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契合原理。具备了文化世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资源性条件,同时也具备了人的心理机制的接收机制,就要求我们分析文化世界与人的心理机制契合的原理,从而分析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文化世界所包含的意义是丰富多彩和富于流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种规则表现为文化世界具有自我组织能力。这种自我组织能力表现为特定阶级或集团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选择、加工、吸收,并利用自身所占据的各种优势尤其是权力优势将特定的文化意义进行传播和扩散,以便特定社会成员去理解和接受。当特定阶级或集团所传播和扩散的文化与社会成员接触时,社会成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定的文化产生互动作用。这就意味着特定的文化与特定的主体在特定的时空中通过特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了一个“文化场”。在“文化场”中,特定的文化与人们的心理机制发生了作用,即特定的文化在人们的心理机制上不断发生意义和价值。同时,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和道德本性,通过自身具有的思维能力对特定文化的意义进行理解、体验和觉悟,最终把特定文化的意义整合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意识。

二、生成过程: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生成过程表现为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即促进文化的活化与人的文化生成的同时,达到人与文化的认同和融合。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特定文化的活化。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指出:“思想—宗教的、道德的、实践的、审美的,……必须由强大的社会集团来承担,才会发挥强大的社会作用。必须有人尊崇它们、赞美它们、维护它们、贯彻它们。为了在社会中找到一个不仅是知识上的存在,而且还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它们必须被体制化。”[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是特定阶级或集团所主导的文化实现传播与创新体制化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和我计划的对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加工和吸收,从而使特定文化得以活化和获得新生。这种活化的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文化内容与个体的心理机制相接触,从而使得社会成员将特定文化放置在个体的心灵深处,最终达到相应文化的复活、传承和创新。也就是说,原本处于自在状态的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而被一定社会成员认识并观念化为个体的思想因子。这种被转化的思想因子通过参与社会成员的建构而成为了新的活化的文化。总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在接受既定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对其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推动特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文化建构过程表现为,处于自在状态的社会成员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成为特定文化的有效载体。社会成员并不是机械的充当特定文化的有效载体,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成员用自己的心理机制对特定文化进行思维、体验、理解和感悟,从而实现了特定文化对人的重建和塑造,使特定社会成员成为新型的文化个体。这一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用特定文化去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文化实践过程。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体融入了特定文化中并向更具独特性与文化性的文化个体转变。特定文化也通过人实现着保存和传承,并通过活化过程而实现发展的新动力。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生成过程中,既有特定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发展,也有人的人格塑造和社会性发展。特定文化的活化过程与人的文化成长过程同时发生,齐头并进,从而实现特定文化的再生产与个体再生产的同一。这表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同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外在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在生成揭示了其文化本质的生成逻辑。但这不足以让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全貌。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外在表现进行论述,从而加深我们对其文化本质的理解。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容表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容表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进行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体文化建构内容。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的直觉建构。所谓文化的直觉建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等文化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之所以把它们称之为文化的直觉建构,是因为,一方面在内容上它们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绵延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7]因此,他们具有经验性和不自觉性。另一方面,他们对人们的文化建构方式表现为以直接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日常思维。而人们的日常思维是缺乏自觉性和批判性的。这就导致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存在“只知道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的状态。也就是说,文化的直觉建构告诉人们“向来如此”、“一直是这样”,但对于“为什么是这样”缺乏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的直觉建构之所以可以对人们发生作用,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朴素的信仰。二是道德的压力。具体而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检验,最终被确定为正确的文化内容。它们在给人们心中留下一定文化印记的同时,势必会让人们对它们产生朴素的信仰。也就是说,人们会秉承它们所传递的文化意义去建构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一般在所传承区域是被普遍遵守和执行的,如果谁不遵守的话,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直觉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逻辑性和自觉性的。但是,即使在现代社会,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都以一定的方式弥漫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对其高度重视。第二,文化的逻辑建构。所谓文化的逻辑建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定阶级或集团在一定方式的指导下,用体系化了文化价值观念对人们进行系统建构。之所以是文化的逻辑建构,首先在内容上表现为用体系化了价值观念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体系化了的价值观念是代表特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理论化和抽象化了的文化理论体系,因此它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体系化了的价值观念作为有价值和意义的系统,是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理解和了悟的。因为,唯有努力理解和了悟,才能真正认识和享有它的意义。在理解和了悟的过程中,体系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会形成对人们的体系化建构。其次,文化的逻辑建构过程是与人们的非日常思维作用的过程。虽然文化的逻辑建构会有日常思维的参与,但是这种建构只有与人们的非日常思维进行互动,才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人们的非日常思维具有自觉性、批判性、创造性。在文化的逻辑建构中,人们会对特定文化所传达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反思和判断。这使得人们对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且还会追问“为什么”,并通过自己固有的思维能力对其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三,文化的实践建构。所谓文化的实践建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特定文化的创造和特定文化对人的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于文化建构发挥着重大作用,正如卡西尔所言:“正是靠着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才能产生出了一切文化,同时又塑造了人之为人的东西;人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只是以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为中介、为媒介,才得以结合和统一为一体。由此可见,只有这种能动的‘活动’,这种自觉的‘创造过程’,才是真正第一性的东西。”[8]文化的实践构建具体表现为:首先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在特定文化意义指导下的进行的实践。特定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始终,指导和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价值和意义。这体现了特定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为特定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制约和支配。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人的各种需要、欲望和愿望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发展着满足这些需要、欲望和愿望的文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文化需要与新的满足需要的文化不断被创造出来并相互发生作用。也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选择、判断、反思和接受,从而建构着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形式表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形式表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和形式。曾经指出:“党的思想政治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9]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们精神领域的一项活动。就此,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形式表现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和精神生长的统一。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是指这样的一项活动方式,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将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依据所接收到的文化意义去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生产“一词作为大工业的产物,体现出了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色彩。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产也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统一化规约。这种统一规约之所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机制具有同构性。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的重要表现,它体现出特定阶级或集团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再生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维系在低水平、低效率、无激情、无创新的状态下简单重复和循环。”[10]在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主动态度和创新精神,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创新的、流于表面的、简单重复的被动活动和过程。这样的效果势必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没有显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趋于零。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种精神生产要素的潜力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再生产表征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创新精神与受教育者稳定的精神状态和能力的融合,因此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是指这样的一项活动方式,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选择、理解、感悟和吸收,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生长”一词本身是指植物的培育过程或动物的发育过程。杜威则把“生长”一词用于教育领域。在杜威看来,“生长”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起码意味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长”意味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成长,而与别的无关。真如杜威所言:“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11]另一方面意味着,教育过程要与受教育者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相结合,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属于自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揭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单单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而且要把人的发展放在其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预示着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表现在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世界中不断确证、实现和发展着自己的价值。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的重要表现,它体现出特定阶级或集团对社会成员发展的积极关注以及社会成员所进行的自我建构。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和精神生长并不是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它们之间本身存在着许多交叉和交融的方面。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状态和发展需要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出的状态会有所差异和侧重。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实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在生成与外在表现分别从内核与表现层面揭示出文化本质的面貌。然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最终需要落实和实现,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文化本质的实现方式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濡化

思想政治教育濡化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对社会内部的主导文化进行纵向传播、继承和习得,从而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文化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濡化过程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在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第一是个体的内部要素环境。这是指个体的身心要素。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受遗传影响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继而结合每一个体的情感、意志、体验以及知识系统要素,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存在空间,我们把这一独特空间称之为个体的内部环境。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通过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而编织成了文化环境之网,并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特定文化对其影响,并通过对特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而不断超越自身,最终使个体成为所属文化的创造物。第三是现实生活情境。所谓现实生活情境,是个体生存和生活的全部现实环境的总和,包括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等情境因素。特定文化的传递,“本质上是生命系统的复制和延续,生命的活力永远离不开现实情景。”[12]思想政治教育濡化就是通过个体的内部要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情境三方面的互动来实现的。这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把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接受特定文化对的影响,从而在活化特定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这一建构过程又会反馈于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和完善,最终推动特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涵化

思想政治教育涵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在与其他形态的文化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主导文化与其他形态的文化会相互吸收彼此更具活力和对自身有益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主导文化的更新与社会成员的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涵化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相互接触和作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在此,我们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处理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面对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时最积极的态度是,自身的文化要素积累与价值观念建构处于较为成熟的状态,从而可以用主导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有利因素,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为受教育者如何处理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为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主导文化是相适应的。面对不同的文化形态时,受教育者会把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加工和整合,继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图式之中,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种态度为顺应。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所接受到的文化与自己的认知图式发生矛盾,从而不能同化接受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具体引导,最终通过重组和改造自己的认知图式和价值观念,以与主导文化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自身的从新建构。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育

第4篇

一、西方文化霸权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角度,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特别是从美国价值观优越论的立场出发,将西方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视为全球普遍化的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是高级的,其他的则是低级的,其出路和归宿将是与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认同。”[1]在此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席卷中,年轻的大学生无力抵抗,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好感。现实生活中,《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老友记》、《实习医生格雷》、《犯罪现场》等都是大学生成为网上追求的美剧,学生从美剧中了解到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待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自觉地受美剧价值观的影响。美国的好莱坞在电影产业中占支配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大片式的影响力,借助娱乐业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中国的青年学生目不暇接,为其折服。现代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也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几乎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在商家、媒体的宣传下,显得尤为热闹和重要。相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表现得很冷淡。肯德基、麦当劳、卡拉OKKTV、桑拿浴、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皮尔·卡丹、XO、人头马……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某些阶层中风行,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丧失,并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西方消费思潮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在购买商品时都以购买外国货特别是美国货为荣,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为时尚、高品位的表现,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这些不顾个人消费能力的行为,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使人际关系世俗化,侵蚀着社会风气。本质上,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宣传和打包出售,许多青年人不顾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及具体国情,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并对西方政治观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价值观念上西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使得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已有广泛影响。这种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生活就是享乐的价值观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道德观带来挑战。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淡化。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由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三、要健全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

虽然大学生作为正在形成中的知识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成才,但学校绝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系统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之外的空闲时间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要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要重视教育和娱乐功能,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对大学生增加人生经验、扩大知识面、加快成才步伐的影响,都是教育功能的体现。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努力做到使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校园文化是个动态系统,这种动态性决定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呈现较大的开放性,加之他们处于青春期,生命力旺盛,对新事物极为敏感,对娱乐活动感兴趣,因此,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3]网络是现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设备,甚至有些学生坦言,自己一天没有网络就好像无法生存一样。所以,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利用网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能再仅仅照搬课本知识或根据个人经验获取德育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授课。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一些好人好事,感动中国、给中国正能量点赞等节目平实感人,能以非常亲切的方式给学生的思想与心灵进行洗礼。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更新、多的德育教育内容,实现德育信息的现代性和实效性,更能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下载视频,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纪录片,做幻灯片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具趣味性以及多样化,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提高了说服力,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响力,可以说网络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校园的网络系统要很好的监管,因为网上的内容鱼龙混杂,有好的也有坏的,要尽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负面的东西屏蔽掉,让学生接触到干干净净的网络空间。教师给学生以“以学生为本”的关怀,既可以采用课下谈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有主题的集体活动或者远程教育的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者。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学,教学的主体都不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是成为信息的主动获得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育者和被接受者,他们也可以成为网上德育教育内容的者,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传播的目地所在。

作者:宋维峰单位:中国刑警学院警犬技术系

第5篇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一所大学教授提出的,在对国家的国力进行划分的时候,他认为硬实力就是由四种因素构成的,有资源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这些实力被认为是有限的实力,但是无限的实力则属于软实力。也就是说,利用吸引力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而不是威逼利用的手段,这种吸引力的形成时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政策外交与政治价值观等。软实力就是外交影响力与意识形态、文化影响力、制度影响力等的综合,它在发挥作用时同硬实力完全不同。文化作为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同软实力相比,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了良好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成果,它既能丰富本民族的文化,也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历史增添了色彩。在文化创造力很强的民族,它越容易获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在情感上趋近和行动上的支持,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本身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教学的形式来使大学生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与理想,要将大学生拥有的思想观念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致。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责任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道德素质的必要途径,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要使大学生免受这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侵入,要明确自己的社会任务,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第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经过一系列的系统课程安排来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课程所要包括的内容有理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以及关于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向等。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有意识的传输,使学生对政治的态度保持端正,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水平,练习对政治的敏锐感知力与鉴别力,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的热情,在政治素质方面要有一定的提升。第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该课程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宁日与完善的理论系统,向大学生展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宁日,要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所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学生使用理论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这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与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实的学生接收情况来进行,在一些理论原理方面会比较晦涩难懂,要循序渐进,另外,在理论学习完毕之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问题,课堂所学的政治原理很难灵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因此要提升这种实际应用政治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对党的路线和纲领的坚定信念。大学生所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道德规范要受到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与高尚理想情操为目的,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所需的人才必须的素质。高校是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场所,所以,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一致。

(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职责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某些持久的价值观念与理念,这也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财富,也是形成民族心理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依据。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国家的脊梁,也是中国的灵魂,提升软实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去继承这种优秀的文化,这也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基础与重要资源。高校开展的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功能就是有文化继承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对特定时间的社会政治、法制和道德文化进行总结语保留。二是利用教学手段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而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帮助,在传播政治、法制、道德的同时还要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创新等进行传播,伴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网络化、开放化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活跃性与自主性就更为强雷,同时,多种理论思潮强烈冲击,一些不好的思想沉渣泛起,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在繁杂的各种思想中很难辨别真伪、善恶、美丑,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引导,不然很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实践方面的职责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同于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课,大学时期的政治课程要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有实践性,思想政治的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那么就如同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是很僵化的学习知识来应付考试。所以,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作业,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丰富经历开拓视野,从多种角度来理解祖国是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更加同现代社会相接轨,同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行为相符合,进而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与时代特点,提升国家总体文化的软实力。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切身感受到上课所学到的基本原理的现实使用于真理,培养他们的使用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也培养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利用实践教学来达到育人目的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深远的意义。

三、在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教育工作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与品格,这是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国民大众对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各族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力量和道德力量,能够感召群众、鼓舞群众和;凝聚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的使用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是当前各高校要进行的教学主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与课程的性质方面都决定了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课程的改革创新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二)重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优秀的文化需要被传承,大学生在传承的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全球文化有融合的趋势,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展示出来。我们要对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一定要包括传统文化,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各民族的凝聚力量,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三)使思想教育更加生活化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理论的目标不是只是要学生理解理论的认知层面,更重要的任务是将理论升华到实际,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一旦离开实践,思想道德发展的说法就毫无意义。但是,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脱离实际的现象发生,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味的灌输,脱离实际,没有体现人性化,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的最本质的目标很难实现。多样,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定位为太抽象的“空、高、大”,而是要回到现实中来。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端正教学理念,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尊重学生的各自特点,言传身教,把课堂教学的方式尽量延伸到课外教学,可以使用一些社团、广播等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联系。

第6篇

1、寝室文化建设内容空泛,缺乏高雅和内涵:

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但目前多数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除了寝室卫生检查、卫生评比活动外,仍多是以寝室内部的娱乐活动为主。比如,打牌、看电影电视剧、玩网络游戏、听流行歌曲等,看的书籍也多数是以言情、武侠小说为主。尽管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但这些活动无法使两者产生共鸣,毫无精神内涵,也不高雅。对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十分有限的。

2、寝室管理自上而下,导致功能缺失:

寝室的环境建设和卫生管理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础保障。目前,寝室管理一般是由学生处或其下属的公寓管理中心进行政策制定,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宿舍的维修及相关生活服务。各班级辅导员老师按规定具体管理,大学生按照规定具体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式,导致功能缺失,效率低下。使学生很难对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会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寝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

高校对于寝室的管理,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仍有大学生在寝室饲养宠物、酗酒、吸烟、夜不归宿、私自接拉电线等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的使寝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无法及时提醒大学生在寝室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阻碍了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进程。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如何在寝室中充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学生本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的先锋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干部利用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等优势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地促使寝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2、健全和完善寝室管理机制:

寝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家”。高校应该重视寝室管理,并建立科学、完善、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因为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责任。其次,要进行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章程,章程中除对寝室公共设施的管理外,还应与先进集体评比、学生综合测评、奖惩制度相关联。第三,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对学生在寝室行为举止的规范。制度制定者要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合理诉求。在保障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意志。要大力宣传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3、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

第7篇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二、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

第一,从形式方面讲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例如,以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文艺节目、典礼活动、演出、论坛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还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示、文学作品创作、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宣传片设计等竞赛,促进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可组织大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及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第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讲,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愠’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琴棋书画礼等文化技能以及传统文学、古典戏剧、古代建筑、中医养生等文化知识,都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及自身办学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激发大学生爱国感情、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中可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结合教学实情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中;其次,通过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设、建筑布置、校园管理等角度着手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崇高理想的心态,对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效果。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物多为古式建筑,校园的湖泊、拱桥、楼阁等也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同;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内网、报栏、展品等宣传设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宣传系统。

三、结语

第8篇

一、寝室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提出集体成才概念

高校寝室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寝室文化的重要体现,属于高校寝室文化的中高层寝室文化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学校的学风有直接关系,可见学风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风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寝室文化的设计环节中,学习型寝室是基本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是目标,为给同学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展现创造、想象的空间,打破单一寝室评比模式,提倡个性发展,特色寝室建设,希望能建成学习型、低碳型、综合型,和谐型等寝室。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要求和发展,学院注重英语交流,和国外大学的合作也日趋平凡,也可以评三级英语寝室,四级英语冲刺寝室和对外交流国际寝室。根据学院普遍要求也可以分为,就业型和升学型寝室。同学们可积极依据自己寝室特点,设计学习型寝室文化。充分把学习型寝室的氛围推广,让整个学院都充满学习的氛围。

二、寝室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内外因分析

1.内因分析和管理

寝室文化对学生生活在学校中3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里不得不谈到学生寝室制度,首先,寝室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学生要想在寝室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要求每位大学生严格遵守寝室制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精力。而要求同学们能够共同遵守,则需要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如果一个寝室卫生没有人打扫,同学的作息时间无规律,很难想象这个寝室的同学能100%投入到寝室文化中。其次,学会良好的人际交流,培养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是同学们在寝室中必须慢慢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第一次尝试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学生在寝室不能和其他同学很好的交流,那势必会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所以,在创建寝室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于该宿舍也有很大的影响。然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络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合理控制电脑网络文化对于寝室文化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来正确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必须坚定不移。随着网络的出现,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生如果娱乐多了,会使学生们减弱学习风气,减少对于学习话题的探讨,那就更加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做人道理,做事情的原则了。

2.外因分析和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建寝室文化,加强学生党员、学生辅导员等先进学生代表也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习寝室,加强大学生寝室学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寝室建设提供有力指导。追求和谐。共生理念是要求寝室公共环境和谐,制度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和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基础文明水准。

三、总结

艺术类高校寝室作为第二课堂一定要成为有效的实践基地,通过各方面的配合,让同学们去了解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创建艺术类学院寝室文化建设是顺应时机,对学校的管理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把德育工作,把思政工作放入其中,在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展开相关活动,使其延续性,成为优良的传统,并得到很好推广,需要学院各部门合理安排与协调,所以理论结合实践,有效的通过各种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道德修养水平,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者而感到骄傲。

作者:陈章亮 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9篇

1.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还具有开拓精神、活跃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形势和社会的变化等相关信息非常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此时的思想价值观还尚未定型,但是他们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能够马上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这种太过于强调成功的心态,使得他们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去追逐功利而忽视了自身贡献,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五、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时评阅读;作文教学;阅读质量;思维训练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日益进步,青年们更应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迈情怀与深刻思想性,可是基础应试教育的威压、落后的教育观念给我们培养出了无数唯唯诺诺的“考试机器”,有着独立见解、思想深刻的高中生实在为数不多。更为可叹的是,那为数不多的有思想、有才情的学生也不敢放弃高考的诱惑。他们在高考作文中根本不敢畅所欲言,也不敢表达一点点不同的见解,原因是一辈子只有一次,输不起。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可见,作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写框架式的议论文,更要加厚学生的知识积淀,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引导他们走向更开阔、宽广的天地,让学生写出真实而富有灵性的好文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思考性、思辨性的培养,如何能让学生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起洋溢思想性的舞蹈则更是我们一线教育者的必修课。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认为应从时评阅读中汲取思想的火花,从而使学生的作文灵动闪耀。

一、时评阅读之路归正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韩愈的一句话则揭示得更为形象,他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也就是说,“耕”是“获”的前提,“学”(阅读)是“文”(写作)的基础。基于先贤的认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因此,许多学校还开设了阅读课,以扩充学生的阅读储备,更有教师印发大量时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但是时评阅读之路的尴尬无可避免:对时评阅读足够重视,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时事阅读之路,是否应坚持走下去?时事阅读之路,路在何方?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剖析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潘新和先生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都启示我们:时事阅读,应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揣摩时文作者的语言与思想,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高效率、高素质的阅读状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冲击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带来议论文写作的高效益,则是时评阅读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育教学的工作的笔者做了初步探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易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逐渐展开。

1.课堂内外,互为补充,使时评阅读有系统性

首先,以课文为基点,纵向挖深度。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舞台却很宽阔,时文阅读能为教材学习做好铺垫和延伸工作,如,配合《我与地坛》的教学,可以补充史铁生《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细腻、感人的亲情,同时课外补充史铁生《命若琴弦》《史铁生的坦荡辞世是一个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生命、对人生的态度。

其次,以时文为线,横向拓广度。

当学生通过课文基点积累了若干个作家点后,笔者认为还需要为他们架构起一张时文之网,在横面上进一步延伸,并形成系统。如,配合《将栏杆拍遍》这个知识点,可以补充《读柳永》《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看到梁衡对于宋词大家的评论,补充《跨越百年的美丽》,让学生领略梁衡对“美丽”的全新解读,体悟永恒的生命哲学;在功利化之风愈加浓厚的当代,补充龙应台《给河马刷牙》、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帮助学生构建起个人的精神家园。

2.读写并举,互为促进,使时评阅读有内容性

首先,引导学生撰写摘要和读后感。

其次,借助时评阅读,提高学生议论文语言的驾驭能力。

最后,撰写时事评论文字,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

现阶段的时文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几乎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为学生撰写时事评论文字提供了有效范本。笔者尝试:在每学期初布置任务,将全班45人划分为6个时事阅读小组。每周由时事阅读小组组长确定时事主题,并选派一位学生在周一课前五分钟讲述时事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感悟或评论,这些感悟评论或是自己有感而发或摘录借鉴时文,再由该学习小组选派两名学生就该事件继续提出看法,也可由其他组成员来评议驳论、争议商榷,形成“百家争鸣”的研讨氛围,使得学生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纷繁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师生对话,互为提高,使时评阅读有愉悦性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阅读的根本在于多种声音对于文本的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与融合,如此才能形成一种建设性解读,同时也可以放大学生的阅读愉悦性与积极性。

二、时评阅读助写作走向深刻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入木三分的分析力是议论文走向深刻的必要条件。而时文阅读将让学生从芜杂的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去伪存真,揭示问题产生原因的能力逐步提高,更在对话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高度立论、深刻透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议论文语言的鲜活灵动、素材的时代气息。如此看来,时文阅读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大幅提高。而如何引导他们在具体写作时带着高考的镣铐展现精当独到的议论分析能力,则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经过初步尝试,发现一条可操作之路。

第一步:引述时事材料。在议论文开头,抓住时事关键,简洁概括至80字以内。如《底气》开头:“天安门广场边,一个新造的孔子塑像被竖起。”同时在引的同时要扣住论题,提出论点。如,上文《底气》中有:“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打造中国的文化底气,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下的迫切的需求。”

第二步:分析材料,4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气》,首先分析先秦文化因为开化了世界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底气,接着质疑当今中国文化向先秦文化寻求底气的原因,再次分析先秦文化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底气带来的弊端。这样层层剥离分析、评论,纵向论证,深入挖掘,使议论文有了论述力度。

第三步:联系现实,2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气》承上过渡,自然联系到西方文化底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而非单独的文化名人。搜集典型论据,扣题论证,并提出怎样真正铸就当今中国文化底气的措施。

第四步:总结全文,100字左右。回扣材料,升华总结,收尾要求形象有意蕴。如上文《底气》结尾:“回首悠悠五千年,孔子老先生孤独地站在历史的起点,他瘦弱的肩膀撑不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重塑中华文化底气,你我需共同努力。”

当然,文无定法,此四步只是笔者一点小小心得,有很多细节尚需要斟酌。

第11篇

在教育教学方面,本着“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原则,我通过自主阅读、参加研训活动、教育硕士学位进修等途径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内化理论。在教学中我能够整合课程资源,优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积极探索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研读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认识升华——交流分享,总结评价”为主要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读、思、问、议、评”的学习方法及“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生成”的互动交流中,自然达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目标,从而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及“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作用,也实现着师生民主和谐交往中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虽然我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但是我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实施管理,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格外关注后进生转化,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任现职以来,本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年10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

六年来我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1】**年11月,《自觉磨砺意志》课例的教学设计,在**省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比中被评为二等奖;**年1月,在**区区域性课题《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研究》评比中,被评为二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作为**市**区“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被录入《自主发展教育研究》一书中。【2】**年3月,撰写的《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年4月,在**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3】**年6月,执教的《自觉维护正义》一课,在**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拉练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年11月,执教的《世界文化之旅》一课,在**区第五届“三杯赛”活动中,荣获优质课二等奖。【5】**年12月,撰写的论文《谈“继承传统美德文化,弘扬现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在**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暨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上,被评为二等论文。【6】**年12月,撰写的论文《探索勃勃生机的教育,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在第六届**市基础教育论坛会上,被评为三等优秀论文;**年3月,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论丛》中发表。【7】**年3月,撰写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2007年度三等优秀论文;**年5月,在《**教育》上发表;**年10月,在《中学课程资源》上发表。【8】2009年4月,参加**区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优秀奖。

另外,在兼职的其他工作方面,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综合实践活动课——【1】**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市教育学会发展性学生评价研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并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于**年10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9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年7月,执教的《关于中学生营养科学与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一课,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优质课。【3】**年8月,撰写的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与反思》在**市**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会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4】**年6月,撰写的《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科研工作——参与了国家、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有近十项研究成果获奖、发表,并亲自主持了区级个人课题研究;05年9月开始兼职科研专干,为学校“十五”课题结题和“十一五”课题开题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评为区“十五”优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宣传工作——曾做过7期《海之韵》校报副主编,8期《家校彩虹桥》家长小报责任编辑,负责学校《课改文集》、《学校规章制度汇编》、《**教育》我校专刊的统稿工作,多年来一直兼职学校新闻报道员,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尽心竭力,得到广泛赞誉,曾获区优秀报道员称号。人事工作——07年4月开始兼职人事干事,虽然事务庞杂琐碎,但我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如出勤统计、校务记录、报表上报、证明出具、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资变动、退休教师活动、教师评职考核等,真正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我深知: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在教育的田园里,我将继续辛勤而快乐地耕耘着,争做“研究型教师”,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第12篇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也很快将面临“而立之年”的到来。回望走过的人生之路,虽未尝有过冻馁之苦,但不堪回首的种种前尘往事,还是历历在目的,所幸十余年来求索于人文之学的裨益,尚能淡然观之。——那些经历,也许亦可算是曾经“居夷龙场”的哲人阳明先生所谓的“事上磨练”之类罢。这篇论文的撰写,虽是探讨近代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亦寄托了我若干年来的一些文化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华夏的思想学术界发展迅猛,种种“主义”和种种“家”们,层出不穷,为中国乃至世界,开出了不少各自的“济世良方”,颇有庄生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热闹劲儿。我却因自幼习读鲁迅先生的著述,受先生思想的濡染,对于一切过于美好的设想和过于激进的行为,均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因之,对于当代的那些“主义”和“家”们,虽亦偶有涉猎,到底气味不投。——正如已故的太老师任继愈先生所常言的:“觉悟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谋求社会的进步和改善,无论是谁,首先都要面临当下的“群体性无知”,这种无知乃是一种可怕的力量,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共业”,这种力量 “沛然莫之能御”,任何理想和希望,一旦碰上它,都要被撞个粉碎。这一点,查诸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谋求当前存在状况的改善,只有先逐步改变这种群体无知。近代以来,无论是严复所说的“开启民智”,还是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的呐喊,皆在于此,这也就是本文所理解的“启蒙”。——一切文化努力,如果不回到这个百年前的起点上,只能是一些花哨好看的空中楼阁罢了。本论文的治学方法,尽量遵循本门自汤用彤先生以来一以贯之所践行的“以历史说明佛教,而非亦佛教说明历史”的理性准则,这一点说容易也不甚容易。——2004年以来,我通过数次学术会议的参加,逐步接触到当前的中国佛教学术界,深感当前国内同行中具有信仰倾向而治斯学者,占了很大比重,也得到了不小的话语权。——对于个人的信仰,我一向是尊重的,但如果带上信仰的前提去治学,这样难免就会有失客观公正。因为宗教学归根结底,是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研究,这样,必须有批判,有扬弃,才能得出有益的结论。但如果作为信仰者身份,恐怕多数只能对研究对象一味夸赞,甚至对于其中种种有害的神秘主义成分熟视无睹甚至欣然接受,所作的工作只能是一种“神学”,而非严肃的学术研究了。——内学院一系佛教之所以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之所取者,也正是因他们虽是教内身份,却亦具敢于批判,敢于求真的学者情怀。按照惯例,论文的后记,要有“鸣谢”的部分,我自然不能免俗,这里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亲教师”SLD先生,我自从2007年入校以来,得到先生诸多的关怀,通过耳濡目染先生的言传身教,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人生境界上,三年的生活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质的提升。先生亦至始至终关心本课题的研究,多次亲笔修改过其中的一些章节,并在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本论文的相关性课题“启蒙思潮与近代佛教”得到了贵州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并顺利结题;本论文的核心宗旨亦在先生的鼓励下撰写成《理性与正信——略论内学院一系佛学的修学观》一文,获得了2009年中国佛协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征文“莲花奖”;此外还有其他相关几篇论文,亦在先生的推荐下发表在《法音》等国内佛教知名刊物上。总之,先生的诸多关怀和帮助,对我学术和人生历程的意义,无论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2009年初,自幼无微不至地抚育我成长的祖母寿终辞世,每每思之不禁黯然,唯愿我在学术路途的不断求索,能够些许告慰她的在天之灵。于2012年元宵节论文出处(作者):论衡

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让人心痛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