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乐考核方案

声乐考核方案

时间:2022-03-28 15:0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乐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乐考核方案

第1篇

关键词 声乐小组课 分组模式 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规模的,在学生数量猛增的同时师资力量没有得到相应增长,高校音乐系的师生比出现严重失调。尽管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方式更能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为了缓解教学压力,各普通高校普遍对声乐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个别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方式。尤其近几年来,声乐小组课更有完全取代个别课之势,这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因其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正被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广泛接受和采纳,成为重要的声乐课教学模式。然而,但由于学生的本质条件及声乐训练基础不同,造成了小组课教学中,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全面兼顾,学生时间有限难以表现自我。因此,本文拟对声乐小组课差异化教学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一些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提高小组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声乐小组课教学效率。

1声乐小组课教学分组的现状考察

声乐小组课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分组,优化分组形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在学生分组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组的形式决定了后续教学与考核的方法,但在以往的声乐小组课教改研究中往往忽视这个前提性的问题,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后续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因此,系统地梳理在声乐小组课教学分组时出现的问题,才能找到教学问题出现的根源,更好地提升小组课的教学效率。

1.1声乐小组课分组的基本程序

现在的本科专业音乐院校分组的一般程序是,在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会组织一次专门的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在所有声乐教师面前演唱一首歌曲。教师在每一名学生演唱过程中做下记录,例如声音条件的好坏,是否有基础,声音偏美声还是民族,乐感的好坏,对歌曲的把握程度等等,对学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打分。这个分数汇总之后便成为分组的一般依据,最后把分数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有时候教师分组还会考虑生源的地域性以及是否是自己招进来的学生。这只是一个大概性的分组,基本上还是会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学生声乐学习的生理基础有差异。声乐是以嗓音器官为乐器来表现歌曲的,而每个人的嗓音器官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找到完全相同的嗓音条件的两个人是几乎不可能的。声带的长短,厚薄,平时用嗓的习惯,最终体现在发声上就是各具特性。要通过短短的演唱一首歌的这个过程,让声乐老师们分辨出其中的差异是很困难的。声乐教师只能给出这个学生演唱是否有问题,问题大不大这样一个初级的判断。因此在最初的分组打分的时候往往给予那些嗓音条件好,歌唱毛病少的学生一个高分。但是,即使在同一个分数情况下,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还是比较突出的,把他们按分数分成一组,并不能排除后续授课中小组中的不和谐。

其次,学生声乐学习的学习基础有差异。一个小组的学生中有的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过声乐,有的只是在高考的强化训练时接触过声乐。这些所谓的基础训练说起来似乎会给学生在小组课的学习中带来优势,其实并不是必然。声乐专业的学习较其他专业学习更依赖生理条件。后天的训练,能够解决问题,但不可能改变生理基础。有些有条件的学生如果接受的是不恰当的训练,或者在之前的学生中先入为主地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声音概念,养成了不好的歌唱习惯,反而比那些所谓的只有大白嗓的同学更难以教学,如果只凭一个初期的综合打分来进行分组,会对后续的教学和考核带来一系列问题。

再次,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有所差异。同一小组的学生除了基础知识的差异外,也会有着兴趣的差异,由于声乐小组课在普通高校中属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普修课程,在同一小组中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学习动力十足,而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教学考核,这种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一也会造成教学计划无法统一开展。

1.2分组学习中缺乏再次组织的弹性

声乐小组课的分组在普通高校中往往存在一次分组定终身的问题,即分组后就形成一个固定的学习小集体,缺乏再次组织的弹性首先,分组的弹性是必要的在分组形成的学习小集体中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性,如学习基础与兴趣等,前文已有详述这里不再赘述。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的就有再次组织的必要性,将有类似兴趣与基础的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核再次组织起来,会重新给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带来动力其次,分组的弹性是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学生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产生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发现自己学习兴趣所在,认识到自己更需要怎样的教学环境与学习小集体,学生本身也就有了对分组弹性的需求综上,改良一次分组定终身的问题,对分组教学注入弹性,无论在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层面都有必要性。

2声乐小组课差异化教学分组模式的几种形式

普通高校声乐小组课教学的分组模式问题是有多种多样,根本原因是客观上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认识,过于统一的分组形式和刚性的考核要求,使得在教学计划的执行中和教学组织中均没有重点。因此,声乐小组课分组的基本原则是“相近原则”,也就是尽量减少同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方便教师使用同等或相近的方法教学,统一示范,相互示范,做到教与学的融会贯通如果重点关注教学分组这一原发性的问题爆发点,普通高校声乐小组课教学的分组模式问题的解决就有了许多可操作性的方式。

2.1按照嗓音l件跟基础分组

通过前期的专业摸底考察,专业老师对每个学生做到了心里有数。然后按照考核分数,将嗓音条件跟基础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容易制订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基础较好的组重点在于提高,基础薄弱的组重点在于基础的培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2.2按照歌唱唱法

结合学生的嗓音条件跟个人兴趣,根据歌唱唱法的差异性分成民族、美声、通俗。按照唱法分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唱法的偏好,在训练中有的放矢,讲授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并补充学习相应的历史传承和背景文化。

2.3按学生专业分组

音乐学是一个学科总体,细分起来学生所学专业不一样,如:声乐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作曲等专业,这些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思维模式也有差异,也就成为了我们分组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如:声乐学生一组,器乐学生一组。

2.4按学生声部分组

学生划分为一组。这样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同声部所遇到的共同问题,而且较“一对一”的传统模式更为可行的是,它可以让不熟知正确声音概念的学生在感受他人演唱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所唱声部的声音要领以及声音特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共同进步。其次,应该将同唱法的学生划分为一组。

2.5学习过程的再分组

一个教学系统,无论你在设计之初设想得如何周密与科学,在实践过程中都有不可预测性,在声乐小组课的分组设计时也是如此。初期,我们只能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等因素来考虑分组的条件,而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等悉数纳入我们的分组系统,因此,声乐教学分组系统的弹性化设计就变得十分必要分组的弹性最大的优势在于,补充和调整初期分组的不利方面,尤其是使学生选竦淖灾餍缘玫椒⒒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节点,适时地根据自己情况和任课老师讨论自己的学习目的,在可弹性操作的前提下,第二次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小集体,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对整个声乐学习开始思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综上,普通高校声乐小组课分组问题的解决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教学管理组织的改善,促进教学相长最终要建立,科学的,有弹性的教学分组体系;第二,差异化的教学理念的建立,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肖兵.论高师声乐小组课的优势整合与劣势化解[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2(03).

[2] 朱保历.高校声乐集体课之利弊[J].艺术教育,2013(07).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45-01

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声乐教学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下面就具体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就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声乐教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校认为声乐教学是专业型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课程,完全按照国内的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没有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设置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教师教学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能够明确最终的教学目的,这也是确保声乐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但是就目前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来说,因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不够明确,声乐课程的教学也就表现出了随意性和盲目性,课程的设置不够系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学生对声乐课程认识的难度[1]。

再次,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也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地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声乐教学中同样如此。但是在当前我国声乐教学进行中,几乎都存在这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的情况,在实际的考核中,仅仅注重关于技巧的考核,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态度以及情感的融入,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同时,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最终的评价在公正性、客观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实现对声乐教学的有效引导。

最后,教学模式以及师资力量也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影响了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策略

(一)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制定。为了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就必须确保在基于高校实际情况以及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方案的制定,不同的院校性质,其最终的培养目标以及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在院校针对不同性质的人才进行培养目标设置的时候,不能因为最终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将培养的内容完全分离开,需要尽可能地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声乐知识。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化。从教学质量方面来说,声乐课程教学的设置必须保证多元化,不能盲目地按照某一院校的理论进行课程设置的模仿,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还可以将一些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作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课堂、社会以及学生的综合考虑,保证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认识到理论联系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确保两者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三)评价体系的优化。当前的声乐教学的评价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主,那么为了保证教师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能够公平、公正以及公开,就需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将教师单一对学生的评价进行降低,保证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在实际的考核中,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以及基础课程的考核,同时还要注重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以及态度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2]。另外,在实际的评价中,除了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对实现多元化评价也有积极的作用。

(四)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还应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门集实践和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是从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而言,具体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生源方面的整体素质差异较大,只有有效地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院校自身的情况,保证对各方面综合考虑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对声乐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化,这样才能使最终的人才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孙兴友.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谈声乐教学改革[J].大舞台,2013(4).

[2]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肥笨眨2016(7).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声乐教学 音乐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时间较短,许多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还不十分准确,譬如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方向,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继续参照或者沿用本科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职业教育重点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特点的现象。如部分教师“自开工厂”,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上推销不出;声乐教学依然采用“一对一”形式,既不利于节省教学成本又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对比,容易形成“自我膨胀”;课堂教学比例过重,学生在艺术实践方面能力薄弱,缺乏舞台演唱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生综合能力弱等。针对以上若干现象,笔者经过实践研究提出以下二个方面改革措施。

一、高职院校声乐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1.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强调“综合”。一是能力的综合。要完成综合性学习,学生起码要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资料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学间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不仅要有基本的识谱与歌唱能力,而且要有处理和表现歌曲的情感能力,还要具有了解与歌曲有关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能力。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还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想结合,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仅局限于音乐学科内,而是拓展到与音乐学科相关的姊妹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走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学习的音乐素材作为讨论和研究的主题,在开放的情景中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设情景、注重实践,营造声乐学习的氛围。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寻找歌唱的感觉和歌唱的感情,使学生能对歌曲的情感作到真正的把握和投入,犹如自己是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样,这种创设情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提高学生的歌唱情感能力。二是培养创造、注重发展,展开声乐文化学习的研究。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让大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在掌握声乐知识的同时,在声乐文化方面能进行学习和研究。

3.合作性学习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合作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合作性学习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声乐时容易出现的怯场、紧张等心里现象。

4.分层教学

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声乐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运用分层教学 方法教授技能技巧知识非常合适。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强调(l)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3)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老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科学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达到毕业即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真正符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声乐学生也不例外,通过三年在校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时既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又要具备在社会各类文艺活动中登台演唱的能力,真正达到社会就业市场对高职音乐毕业生的多方面需求。那么仅靠课堂上教师的精彩讲解、学生的被动练习,显然达不到以上要求,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实施教学目标。

1.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

高职声乐课除了在琴房里进行教学外,还应该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至舞台或讲台,将理论课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实施“一体化”教学,使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最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外,可尽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歌唱的创造性,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践场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关系,只有不断地出错,才能使指导教师有机会现场“纠错”,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增加艺术实践活动的量

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堂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减少艺术实践的比例,相反要摒弃“坐而论道”,逐渐加大艺术实践的量才更能切合实际。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已有共识,正积极修正教学大纲,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比例,“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每个专业明确若干个核心技能,整体教学过程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能服务。”改善或拓宽用于艺术实践的场地,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洽谈、磋商,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渠道、签约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而言,证明增加艺术实践的比例已卓显成效。

3.采用项目制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把艺术实践项目分成几块训练单元,如按演唱类型可分为: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按演唱体裁可分:民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咏叹调、歌剧等;按唱法可分:美声、民族、通俗、原声态等。总之,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方案、有步骤、有考核标准、有实践结果。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增强艺术实践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4.增加艺术实践的多样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大学声乐教学 特点 合理性

作为大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大学声乐教学对整个大学音乐教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声乐教学有着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相应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虽然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学校对声乐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我国大学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自身实践的经验,对大学声乐教学的特点及其合理性进行论述。

一、 我国大学声乐教学的特点

1.大学声乐教学的主观性比较明显

声乐教学本身是一项必须要人参与的活动,在开展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会明显受到主体个人的主观性影响,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就算是同一个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对同一音乐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声乐的教学有着鲜明的主观性,不仅是大学声乐教学,整个声乐教学体系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面对声乐作品,大学声乐教师有着自身的风格和兴趣取向,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也会或多或少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生作为接收的主体,也会因为自身的喜好和风格而对老师教授的作品产生自己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演绎。可见,大学声乐教学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主观性比较明显。

2.大学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比较突出

大学声乐教学除了明显的主观性以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性比较突出。上台表演是评判声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大学声乐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评判标准就是根据学生在考试或者比赛中的成绩来判断。任何学生最后都要进入实践环节,都要接受观众的考评。任何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声乐学生,最后都要在实践中展示作品,展示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大学声乐教学中突出的实践性。

3.大学声乐教学有鲜明的启发性

大学声乐教学是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标的活动,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采取教学活动,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声乐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乐理知识与演唱技巧相结合与转换,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的扩展,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大学声乐教师可以应该充分声乐教学的启发性特点,以促进学生综合声乐能力的发展。

4.大学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突出

大学声乐教学中最后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互动性比较明显。大学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并与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老师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学生可以实现学习目标。大学声乐教学的互动性是大学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则教学活动就会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不高,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二、 大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性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从不同的视角会发现大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性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的经验,从自己的视角分析大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性。

1.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检验的误区

任何学习都需要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大学声乐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大学声乐教学中,不同的老师会采取不同的标准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有些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来判断学生的声乐学习成果,或者用现有的规范声音技术的尺度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甚至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都是比较片面的,也是我国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检验误区。有些老师会比较单一的将学生学生是否安装科学规范来进行声乐训练和表演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扼杀一切不以标准和规范来进行声乐训练与表演的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长期采用这样的方式很可能会将一些学生的个性抹杀掉,导致很多学生都是一个模式培养出来的,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样的检验误区并不少见,而且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正视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检验误区,并且采取措施解决这样的问题,使得大学声乐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

2.大学声乐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国大学声乐教学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而且声乐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学声乐教学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也即我国大学声乐教学还是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我国大学声乐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需要借助自己的能力去补充自己的声乐知识。这就使得我国大学声乐理论的教学质量难以显著提高,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显著提升。另外,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提高对大学声乐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和完善我国大学声乐教学体系,以促进我国大学声乐教学的进步。

3.大学声乐教学的考核标准有待改良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我国大学声乐教学中考核标准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大学声乐教学的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改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取向,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是否学习声乐,而不是受到其他外在的因素来选择声乐。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不能单一根据学生的作品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而是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现来评价学生,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得到改良。

结束语

大学声乐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对我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对我国大学声乐教学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并且结合自身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大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述。高校声乐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可以对大学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大学声乐合理性教学落实方案探讨[[J].黄河之声,2010,(21).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角;民族声乐教育;研究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13-02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旧的传统以及教学方式都被时代所淘汰。作为一门具有较长历史的艺术表演形式,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和碰撞,这种冲击不仅仅是流行对于主流的冲击,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驱使下文化需求多样化的表现,所以这一问题也客观体现出民族声乐表演多样化已经成为了公众的主要需求,而这些也将成为目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一个指导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教育意义

对于人们而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一些人甚至认为其起源于国外。其实不然,早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初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就已经贯穿其中。根据我国民族声乐本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民族声乐的流行时期,在1940年至1950期间。我国很多音乐歌唱者都会将民族声乐作为基本的表演形式,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歌唱家,诸如郭兰英、胡松华、郭颂等等,他们在演唱时往往会代入一些其他的艺术表现效果,如戏曲、说唱甚至是少数民族民歌等,这也可以说是民族声乐的取材来源,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绣金匾》(汪庭有词曲)、《敖包相会》(海默曲)等等;第二个时期,民族声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一些专业院校的教学科目。特别是1956年起,我国一些院校正式将民族声乐划分到音乐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并且将国外的“美声唱法”与国内的“民族唱法”进行融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美声唱法则流传到国外,在国外的声乐界也显著突出,获得了诸多奖项。在此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朝着“中西结合”的方向渐行渐远,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的歌唱家;第三个时期,即是21世纪初期至今,可以说这段时期民族声乐发展更加深入化,同时受到了主流思想及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原生态”“学院派”与“跨界唱法”等特点,比如阿宝和吴雁泽、戴玉强携手表演;宋祖英和周杰伦跨界合作,甚至还有龚琳娜这样的特殊唱法等,可以说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也对民众审美活动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迷茫,这也导致目前民族声乐的教学陷入了盲区[1]。

二、当下民族声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课程本身缺少民众特征

对于我国诸多英语院校而言,民族声乐的课程往往包含较多的内容,涉及到文化、症状、民族音乐、国外音乐以及专业知识等等,虽然这种综合性的知识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同样也导致了专业性缺乏的问题。特别是民族特征的缺少,例如一些民族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等文化教学的缺失,使得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上仅仅只会模仿一些民歌的演唱以及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其对于民族声乐本身的内涵无法体会,更不要说自我发展和创作了。

(二)过于依赖西方美声教学

不可否认,西方美声教学虽然是我国民族声乐参考的对象,但是并不能作为主要学习方法。我国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上引用的教育模式甚至依然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模板,这也导致了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落后于时展,教育带来的应用效果不佳等情况的发生。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发声的问题,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方法。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却是十分缺失的,特别是演唱风格或者个性的培养等等。

(三)教学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民族声乐可以说是按照民族特点来进行划分的,我国56个民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声乐文化,但是目前的声乐培训教学往往未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以及民族声乐的差异性进行区分,采用统一量化的方式进行教育以及考核,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受限,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了。所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培训体系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民族特性和文化需要加入到教学之中,同时传统音乐与创作歌曲的比例必须均衡;其二,教学评估需完善,特别是需要加入灵活的评估体系,突出学生个性以及创造能力[2]。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教学策略

(一)推行中西唱法融合

中西唱法融合即是指将传统的民族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进行融合,特别是各类唱法的优点,最典型的是唱歌时的呼吸控制。一些学生在进行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时往往会出现呼吸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吸气量不足的问题,借鉴美声唱法可以通过胸腹进行呼吸,可以保证演唱时的呼吸均匀;另外,民族声乐的优势在于共鸣区的运用,即以头腔共鸣为中心,这种共鸣的好处在于保证真声和假声的完美融合,让发音体现出洪亮、集中的特点,同时具有更大的穿透效果。如果将其与美声的胸腹式呼吸相结合,则可以让中低音的音色具有更强的表现效果,此外演唱的咬字、吐字等也可以按照民族声乐的传统进行,即头腔和鼻腔完成共鸣,然后交替起来,最后根据字词进行辨别,选择合适的唱法。这种方法还可以保证民族声乐与美声跨越融合,对于人才培养也具有较大的益处。

(二)强化多元文化实践

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者来说,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鼓励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即推崇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和手段,如遵从传统,鼓励学生完成各类民族声乐的演唱以及表演,同时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完善音乐的表演实践,在教学中让学生赏析、学习和掌控各种风格类型的民族声乐曲目,同时让其根据一些成功案例,在唱法、曲风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民众声乐教育进行不断地探索,开拓出更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后期的人才教育改造奠定重要的基础和价值[3]。

四、结语

民族声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其本身可以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同时还可以突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方式,特别是将目前的民族声乐优势与西方美声演唱优势进行紧密结合,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创作出更具有表现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化的作品,也让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起来。

参考文献:

[1]余东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5,05(05):197-199.

第6篇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主导,培养市场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程度。高职高专作为培养建设、服务、管理、生产等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院校,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其他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注重应用型技能,后者强调学术型研究。高职高专教育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样也应具备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现学制三年,在校学习时间大概两年到两年半时间,半年毕业实习。

那么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如何培养一专多能的声乐人才,以适应当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呢?声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理论对实践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践能检验理论的对与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众所周知,声乐人才的培养需较长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需注意几方面。

一、制定科学实用的声乐教学大纲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大纲要本着“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强化基础训练,广泛开展实践,重视作品演绎。培养学生歌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活动策划及组织能力等,使学生能唱、能教、能组织、能策划活动。

二、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模式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不一样,以培养演唱人才为目标,最好的办法是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可是,对于高职高专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声乐人才,也就是说,学生不但要具有市场需求的声乐能力,还要具有符合岗位要求的舞台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策划能力等等。这与提高歌唱水平相比,符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显然,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无法实现这种综合素质要求的效果,为此,出现了小组课、集体课等上课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将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能有效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三、科学有效的声乐教学

首先,相关教师必须制定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声乐人才培养目标。自身有较好的歌唱能力、艺术修养和灵敏的听觉,能迅速分辨好坏声音,冷静分析解决问题,重视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歌唱通道的建立标志着歌唱发声技能的基本成熟,建立歌唱通道使歌唱腔体通畅、真假声相融、位置统一、音域宽广、运用自如,为演唱各类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作品演唱,加强艺术指导,提高学生驾驭不同作品的能力。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范畴,主要借助于歌唱性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来创造和展示声乐的艺术形象。语言动作的抒情美与形体动作的造型美。“声”是指生理的表现,而“情”是指心理的情感表现的话,那么没有情的依托与抒发,声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所谓“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来达到“声情并茂”。

按照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战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精神需要,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迅速发展。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每位教师需严格自我要求,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

1.课前精心备课,参加集体备课。利用假期时间备好新学期一半课时的教案,每次上课前都要求教师进行详细备课,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修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每周教研室应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好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

2.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因此青年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必须不断学习与观摩音乐会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歌唱水平及教学水平。

3.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后都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每堂课教学的经验,制定出下次授课的修改方案。多和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也可以通过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往往学生的意见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好坏的最灵敏天枰。多邀请其他教师去听课,课后虚心听取教师的评价。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4.举办师生音乐会,提高舞台经验的同时,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进行实践性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也提高了质量水平。

第7篇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声乐表演能力体现在既能唱又能灵活表演上,这是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如何才能使大都乐感较差和不懂节拍的学生较快地提高既能唱又能灵活表演的能力呢?实践表明,给学生多安排些声乐表演实践课很有必要,因为这可以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受印象深刻的锻炼。声乐学习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学生在舞台上的演唱效果体现出来,通过不同形式的声乐实践课,快速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能力、节目调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为幼儿园输送既全面发展又有较强声乐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幼教老师。

关键词:

学前教育;体验音乐;声乐表演;演唱实践

1声乐表演实践课

1.1第一次体验音乐

2015年5月,在天津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录播室上了一堂《体验音乐1》实践训练课,所选用的曲目是学生已经会唱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开始上课后,笔者首先与学生们共同欣赏音乐、分析音乐,并且告诉学生,同一音乐若采用不同乐器伴奏,其音乐效果会有明显不同,音乐版本不同,音乐速度也会不同。随后,笔者连续两次让学生体验了此曲目,并安排他们分组表演。然而,本次体验音乐课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学生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音乐学习,在具备了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后,其表演音乐却以失败告终呢?他们并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学生们虽然在课下练习创编各种动作,但总没有形成听音乐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合音乐时,觉得蹩脚、难受,感觉音乐太快或太慢,自己的动作明显不在音乐节奏律动中。实际上,学生们对表演有误解,以为动作加音乐就等于表演,动作被生硬地塞进音乐,这不能称作音乐表演。真正的音乐表演是学生内心听懂音乐和运用相应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过程,最终抒发音乐所表达的人类情感。这次体验音乐课表明,我们的学生大多都停留在表演的误区,需要教师的指引,学生才会明白。此次体验音乐课告诉笔者,学生真的很缺乏听音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所以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真的很多。虽然这次体验音乐课以失败告终,但笔者没有灰心泄气,因为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困难是教师的责任所在。课后我们声乐教学研究团队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并逐渐明确了教改立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改革方案。

1.2第二次体验音乐

在学生学习声乐课的第三个学期,2015年11月18日,笔者再次带领实验班的学生到录播室进行《体验音乐2》实践课训练。上课伊始,笔者着重讲解了什么是幼儿歌曲表演,并指出这样的表演要求在对歌曲有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简单形象的基本动作和自然恰当的表情对歌曲的内容进行形象的表达。幼儿歌曲表演应以唱为主,动作表演为辅。本次实践课选取了《大鞋和小鞋》《春雨沙沙》《两只小象》《太阳好爸爸,月亮好妈妈》四首儿童歌曲,由学生任选其中的三首进行演唱,中间要加上道白、讲故事,以完成对所选幼儿歌曲的组合表演。此次体验音乐课实践,锻炼和增强了学生听音乐、设计故事剧情、人物角色分配及歌唱表演的综合能力,其效果明显好于《体验音乐1》那次课。以上两次体验音乐实践课的不同收效表明,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不可怕,只要我们直面问题,敢于和善于解决困难,问题总可以解决。我们的教学研究就是要在发现教学的问题后,通过集思广益,改革教学形式与内容,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我们为幼儿园输送大量合格的技能型幼儿教师人才应尽的责任。

2实验班学生与非实验班学生舞台表演实践能力比较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生活,激发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我校定于2014年12月下旬择日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旨在通过本次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体现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活动时间

时间:2014年12月

三、组织领导

组长:杨XX 熊XX

副组长:陈XX

组员:彭XX 各班主任

五、活动要求

此次比赛将纳入班级量化评比,各班要认真发动、组织此项活动,发挥学生内在潜力,保证学生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1、基本要求:

(1)、节目主题健康向上,节目内容丰富多样。

(2)、每个班级准备两个节目,节目无人员限制。

(3)、各班要提前做好节目的选材和排练工作,确保节目质量。排练时相关的教师要确保排练学生安全。

2、具体要求:

(1)、舞蹈类:服装自备,伴奏音乐自行解决,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2)、歌曲类:选手自备音乐,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独唱节目最好有伴舞,伴奏由各班自行解决,学校协助解决。

(3)、其他类(相声、小品、校园剧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

六、活动安排

1、各班艺术节活动准备:12月初到12月中旬

2、学校评委会进行初步评审(每个班级最多选两个节目)

时间:2014年12月18、19日中午

地点:音乐教室

评委:陈XX

组织:政教处 团委

纪律要求:各班参演学生在接到学生干部通知后才能派节目演出人员到音乐教室参加筛选。非节目演出人员一律在本班教室自习,请班主任督促到位。

3、节目彩排。

时间:2014年12月25日晚自习

地点:学校食堂大厅

现场指挥:陈XX

前期节目安排:潘XX

场地安排:陈XX

音响设施:程XX

现场纪律:刘XX

组织:政教处 团委

纪律要求:各班参演学生在接到学生干部通知后才能派节目演出人员到学生餐厅参加彩排。非节目演出人员一律在本班教室自习,请班主任督促到位。

4、正式演出:

时间: 12月30日前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总指挥:陈XX

学生组织:刘XX 各班主任

场地准备:程XX

后台组织:潘XX

音响:陈XX

纪律:彭XX 学生会值日生

现场摄像:谈波

七、奖励办法

1、团体奖:奖励七年级前四名、八年级前三名、九年级前三名。一等奖(年级第一名):奖励班级量化考核6分,二等奖(年级第二名):奖励班级量化考核5分,三等奖(年级第三、四名):奖励班级量化考核4分;其他参赛班级:奖励班级量化考核3分),并颁发奖状。

2、个人奖:授予各参赛节目中一等奖节目中的主要成员,每个节目限报1名。

注:以上由学校颁发奖状并进行奖励。

附:评分标准(供各班级在准备节目时参考)

XX中艺术节表演作品评分标准

比赛将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评比,本次艺术节为一百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所得的平均分就是该选节目最后的得分。

一、声乐比赛评分标准

1、嗓音条件好,声音自然、流畅,咬字吐字清晰;(20分)

2、音准、节奏无明显出入,与歌曲伴奏配合熟练;(20分)

3、歌曲选择适当,演唱完整,熟练,并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和唱功。(20分)

4、表情自然大方,富有感染力。(20分)

5、理解歌曲内容,表现力强;(20分)

(总分100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80分)

二、舞蹈比赛评分标准

1、内容选择好,主题突出;(10分)

2、舞蹈编排有艺术性,新颖别致;(20分)

3、肢体能协调配合,舞姿优美、形象;(30分)

4、服装适合舞蹈内容、风格;(20分)

5、根据舞蹈内容与风格,表情自然大方,有感染力。(20分)

(总分100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80分)

三、相声小品情景剧校园剧的比赛评分标准

(1)素材:30分,内容选择好,符合艺术节主题。

(2)表演:50分,语言流畅、有张力,吐字清楚,举止得体、自然,不背台、走神,能够推动情节发展,驾驭角色,表现角色。

(3)服装:10分,符合人物身份、大方得体,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适应情节发展变化的要求。

(4)道具:10分,摆放位置得当,适应情节发展要求,具有代表性,能充分表现出故事所处场景的特点,并不影响演员表演

(总分100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80分)

注:声乐舞蹈限时为5分钟,相声小品情景剧校园剧限时8分钟,超时酌情扣分。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民族音乐表演

[作者简介]莫晓文(1967-),女,广西南丹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21-02

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的今天应运而生的。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都肩负着重要的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使之能承担起对民族音乐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的大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高等艺术院校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艺术院校虽然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年也为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艺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也看到,我们音乐的教学一直是以欧洲古典音乐体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样也以欧洲古典音乐教育体系的评判标准评判教学成果。欧洲古典音乐教学体系虽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其价值,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多弊端。突出的一点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了解、不喜欢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更不会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更别提在这之上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学生们只是教条地学习了别人的技能、技巧和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却把自己最应该学的、最应该掌握的放弃了。因此,当国家发展到开始进入强国之列时,我们却不能在自己民族的音乐领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以声乐教学为例,教学中所依靠和应用的发声技能技巧及最后的评判标准都是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和样本,呼吸、共鸣、位置的强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技能要求,我们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京剧、昆曲中经典的唱腔特点、行腔韵味,使得整个声乐领域充斥着洋腔洋调,听到的都是别人的曲调、别人的语言、别人的行腔,即使是听到我们的曲目,那也是很大程度上变了味的,已经失去原有风格特色的唱法,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一致的评判标准:没有共鸣的声音不是好声音,没有统一的歌唱位置就不叫唱得好。使声乐教学走进了一个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圈。再就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过多地忽视了本民族艺术文化的存在,整个欣赏、评价、舆论的导向都偏离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处于极不健康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失败。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艺术工作者也意识到并开始予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公布就是在向全社会宣布了对民族文化重视的这一重要信息,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及高等艺术院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及新的思考。

二、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探索一个适合在高等艺术院校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一做法在全国上下的艺术院校已经铺开。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族大歌”进课堂;新疆艺术学院的“木卡姆”进课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呼麦”“长调”进课堂以及近两年来广西艺术学院直接成立的民族艺术系,为挖掘整理原生民歌设置专门的系部,把挖掘、整理、传承广西原生民歌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等做法,这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而设立。这些院校都在尝试转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打破其原有的固定不变的框架重新调整,不再墨守成规;培养方案突出和强调本土艺术内容及特色课程的进入;把挖掘、整理民族艺术中的“原生”部分,使那些濒临灭绝、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整理、传承放入教学内容。尤其广西艺术学院在把“原生民歌”作为声乐教学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大胆地改变其原有以西洋唱法为评判标准的审美习惯,以当地的审美习惯作为主要评判依据,使学生们通过学习,逐步建立以本土的审美习惯作为艺术评判标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这一大胆的尝试,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希望通过这一尝试,探索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有科学理论价值的适合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推广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前提。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建立的前提。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案就特别强调其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音乐表演相关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外,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各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馆(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产业及旅游服务等行业,从事民族音乐表演、教学、研究及保护工作。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必须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和实施教学。

2.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开设特色课程。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课程设置的合理构建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应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安排,把某些在以往都是出现在选修课环节的课程重新定义;合理开设像民族语音、本土艺术、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歌排练、民歌演唱等特色课程。在专业必修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环节更多地考虑民族课程内容的介入。其次,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努力重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请民歌手张天恩、朱仲禄等教唱陕北、山西民歌和青海花儿,上海音乐学院请京韵大鼓艺人王秀卿传授曲艺唱法,请民间艺人丁喜才教榆林小曲的场面。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民族音乐,形成民间与院校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挖掘、整理失传的民间艺术才能不再停留在口头上,高等艺术院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了解民族音乐的优秀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

3.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凸显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是教学的正常调整,但其基本上是在原有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所做的一些微调。我们现在所提的重新编写教学大纲,主要是指在培养目标改变的前提下,把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考核形式、评分标准等一系列具体的做法、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动。首先,应在教学大纲中调整原有的以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做法。如声乐教学课程,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应更多地考虑以中国歌曲作为主要的教学曲目;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原生民歌的关注,应考虑把原生民歌作为教学内容,使其进入课堂;在基础训练中更注重发挥嗓子原有的特质,遵循中国民歌演唱的发声规律,不要过多地、刻意地改变其原有的风格唱腔;西洋唱法可以学,但要强调这不是歌唱的唯一方法,演唱中国民歌并不是时时需要西洋唱法中的“共鸣”,不能为了追求技能的提高而太多地改变中国民歌中原有的风格、韵味,这就是当下中国的声乐界出现的“千人一声”的主要原因。我国风格各异的各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唱腔、风格,把握这种歌唱中的唱腔、神韵是民族音乐表演人才最应该具备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声乐演唱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对于一些涉及民族内容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其考核的形式与评分的标准也应进行相应的改动。重新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判学生学习的成果,如在演唱中是注重技能、技巧训练还是注重歌曲的情绪、风格完整表达?评分标准的切入点和习惯还是应仔细斟酌。因此,结合实际,建立一个符合我们培养目标,能正确引导学生审美取向的,合理、科学的评分标准,是教学大纲编写的重要之处。

4.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适当改变遵循多年的教学时间安排,把集中授课、阶段授课、讲座、社会实践等授课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交叉进行。为突出特色课程教学,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走出去”就是某些特色课程可以走上田间地头,让学生走向民间,走向社会亲身感受民间音乐的精髓,向民间艺人学习;“请进来”,聘请社会上有名望的专家进课堂讲学;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示范;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时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写是培养模式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前面提过因为音乐表演专业长期以来都是以西洋古典音乐体系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基本上是“拿来”的做法。而这些年来,虽然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努力,先后编写了大量的音乐学科教材,但因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以原有教材也就是西洋古典音乐体系教材为蓝本,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并没有太多创新,基本遵循原有的教学理念。而特色课程,尤其是涉及“本土”或“原生”的特色课程,一直以来很少有这方面整理,更别提规范的教学教材。我们的很多民间艺术靠的是“口传心授”“口口相传”。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信息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已走到濒临灭绝或失传的境地。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成立之初,其民族音乐表演专业在订教材时就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找遍书库、书目,找不到一本集中了广西本土原生民歌的书作为教学教材,最后只好把现有采风搜集来的曲目、一些老艺术家自己的私藏、还有早期的一些音乐杂志等稍作整理暂时代替原生民歌课程教材。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不能再像民间那般也采用“口口相传”,我们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注重把从民间收集、整理的材料,结合培养目标需要以及教学、学习特点认真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规范的教学教材是完善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前提保障。

五、结语

探究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将肩负着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承担着对民族音乐文化挖掘、整理、传承的重要使命。学生们通过在校几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不仅系统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更对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更强的解读能力和自觉的保护意识,因此其在引导人们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更具优势。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要求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歌演唱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是不现实的。这就更需要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在抢救、保护、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创造适应时展的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方式;教学特点

通常来说,钢琴即兴伴奏主要指的是:当只存在旋律或者是一定音乐动机的状态下,即时即兴地为某段歌曲或者是乐曲实施伴奏行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我国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要求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针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要特性进行重新审视,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所具备的相关特点

1.综合性

这门课程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其可谓是将音乐理论以及钢琴弹奏技巧集于一身的复杂类课程。其中,音乐理论涵盖有复调以及和声、曲式等内容。音乐思维发展的关键在于音乐理论的汲取,基础训练则是钢琴技能,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课程需构建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2.创造性

从严格的角度来说,钢琴即兴伴奏可谓是一种简明、特别以及快速、具备较强情感化的创作形式,跟配器作品以及对位、作曲创作相同,其同样需要日常酝酿与积累。若缺乏刻苦的钢琴技能训练以及熟练的键盘和声掌握,欠缺丰富的实地操作经验以及高度功能性质敏感程度,就想创作出完整的能够进行乐曲特色表现的伴奏则是不可能的。

3.不可替代性

弹奏者所具备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修养、实际应用能力的高低跟钢琴即兴伴奏的优劣程度是有着直接必然联系的。在钢琴上进行这一即兴能力的确定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其拥有宽广的音域以及较多声部等优势特性,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意一种乐器可以将其替代,钢琴即兴伴奏可谓是进行音乐创作有效表现的关键性内容。

二、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方式

1.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识谱能力

在实施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过程当中,需培养学生的熟练识谱的能力,力求做到在看见调号以后,则立即明了调。在结合旋律的主要支点音基础上立即领会到相应调式,对于乐曲中的调以及调性、调式所体现出的主要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当看到拍子以后,则需了解旋律与重音的基本规律,强化基本的节拍律动意识,紧抓旋律脉搏。当遇到不同的结合音的时候,则能够由两音间的音程关系中将旋律的起伏变化及时判断出来,有效增强音乐情绪意识。在不断推进意识的进程当中,便于学生针对曲式结构以及乐曲的分割有着较为准确地判断。

2.树立键盘技术即兴意识

具备一定的键盘演奏技术是进行伴奏的必要保证。在教学中,需从练习基本功的角度出发,要求每位学习键盘技术演奏者由最基础开始进行键盘演奏技术的学习。唯有清楚地意识到每种弹奏技巧,才能在该项学习上倾注更多精力,对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理解以及表现造成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需培养学生的边弹边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其自弹自唱能力的不断强化,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声乐伴奏机会,使学生可以跟各类型歌曲音乐有着广泛的接触。

3.强化教学方法

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所涉及使用的手段方法有着很强的多元性,不管是和声式的主调伴奏织体,还是对位式的复调伴奏织体,其具备各自独特的展现,如何恰当地使用则是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弹奏伴奏织体是得以全程贯穿,其作为训练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从浅到深地进行伴奏方法学习,可谓是提升学生相关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教师在钢琴课的讲授过程中,需分析讲述学习钢琴及钢琴音乐的发展史。在讲授声乐课的时候,需为学生介绍学习歌唱艺术的发展史及对各种流派的深入了解。在进行民族民间音乐课教学的时候,需顺带讲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及相关史料的讲述。

4.开拓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

即时性和即兴性充分展现着真正的钢琴即兴伴奏艺术美丽,可是,这两个性质并不是代表着随意跟任意,钢琴即兴伴奏的即时即兴主要是在扎实的音乐基础上进行构建的,与其较为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这样说,若是缺乏扎实、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则一切音乐学习都是空谈,没有任何实施意义。若是只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却缺失较为灵活的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会导致艺术能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制约。

就钢琴即兴伴奏而言,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与灵活的艺术创造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日常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譬如,讲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即兴地为同样一首乐曲或者歌曲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伴奏方案。教师有针对性地就此进行指正与评价,如此一来,能够尽可能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扩展,同时,不断强化的学生实践能力。可见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运用意义。

5.注重实践考核

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需针对具体的检查考核机制实施重点关注。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仍存在有不重视即兴伴奏课程的现象。即使针对实际考核进行明文规定,但考核内容却是在考核的前一到两周的时间内就被提前告知,如此一来,导致学生即兴伴奏能力难以实现真正提高。因此,在进行实践考核的时候,能够事先选出多首类型不同的歌曲,待学生到达现场以后再抽取,即时准备,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认识歌曲的调号、拍号、调式以及根据歌曲的基本情绪的时间,可以及时地进行音型织体选择便可。采用这种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学习中倾注更多精力,使其增加即兴考核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有效地展开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地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使学生创造出更多个性的音乐,找到属于自己的伴奏方式,实现自身综合实力的优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中升.浅析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和声问题[J].大众文艺:理论,2009(17).

第11篇

为了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示学生的才华,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打造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成长乐园,决定举办第二届“三叶草”文化艺术节。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体现艺术活动的特点,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营造和谐、文明、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主题和内容

本届艺术节活动的主题是“七彩飞扬,幸福石小”,活动内容要围绕主题,充分反映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通过学生的艺术特长展示,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三、参加对象

1-9年级所有学生,幼儿园小朋友。

四、组织领导

组  长:尹子刚

副组长:蒲太芝  边军

成 员:姜晓梅  康道兵  张全维  张杰  苟江河  各班主任  艺体教师

五、活动项目和形式

1、声乐、器乐、曲艺类、舞蹈等形式

2、书法、美术

六、活动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学校开展“三叶草”文化艺术节活动阶段。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校艺术活动,广泛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要达到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要求。

2、第二阶段:三叶草文化艺术节活动展演阶段。

3、第三阶段:校园三叶草文化艺术节节目展演。

七、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及早安排,使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紧扣主题,突出特色。各班要围绕艺术节的主题,注重提高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打造精品,每班只精心打造一个舞台节目。

3、少年宫各功能室人员、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要深入各班进行指导,协助班主任搞好艺术节的各项工作。

指导年级的舞台节目负责人。

张勤:一,二、四、六年级   刘秀明:五.1班,八年级  李忠芬:三年级  高桂华:五.2班,九年级,胡小敏:全校语言类节目

4、在活动过程中,各临时抽调的工作人员要提前进入工作岗位,组织好各分管范围内的工作,不得影响活动的进程。

5、少年宫各辅导老师必须做好自己所管功能室活动方案,活动开展的记录,开展竞赛活动的方案,活动过程性资料的记录。

八、活动评价

1、此活动评价分四个组,幼儿组、低段组、高段组、初中组。

2、各组别设奖

幼儿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

低段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二名

高段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待定

初中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待定。

第1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是指学校专门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所构建的学科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该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值得是围绕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开展的技能类课程。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课程和音乐、美术、舞蹈、绘画等艺术技能课程[1]。这些艺术技能也常常作为面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当被广大教育者重视。而一套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能辅助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和标准化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达到该专业的综合素质。但目前的教学现状和评价体系都相应的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者反思和改进。

一、教学现状及评价体系的不足

不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产生偏向性,不能准确、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欠缺,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及教材内容的不合理等。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

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上不仅要求能唱歌、跳舞,还要有欣赏、语言表达、创造等活动。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更能取得好的教育启蒙效果。在简单的唱跳之外,具有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很重要。审美教育能力是指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审美感染过程来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启发指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音乐,是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另外音乐创新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音乐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了和创造力。这对音乐教学的灵活性要求高。实践能力要求幼师在对儿童的施教过程中有能力应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能过与幼儿良好的沟通并较好的完成音乐教育工作。综合素质的另一个体现是艺术素养。音乐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启发幼儿对美、乐感、艺术的感知。幼儿教师在学习音乐课程时,不仅仅要学习音乐技能,更需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一定的艺术素养表现在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对艺术的欣赏和表现能力上。学期教育的音乐教师多是音乐学的专业老师,对于学前教育的课程不能很好的把握,容易出现教学上偏学科化,忽略了学前教育这门专业的特殊性。音乐课程的老师不能在学科性和专业性间找到平衡点就容易导致学生过分注重音乐技能的练习。比如声乐课的教学上,专业老师偏重训练发声,把握高位置声音技巧、呼吸的运用和声乐作品的情感处理,忽视了识谱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会唱高难度的歌曲但不能识谱。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中,就容易导致学校将声音技巧、弹奏技巧的把握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而无法体现学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培养的幼教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行的考核体系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对幼师又是及其重要的。单纯的靠舞台上的表演不能充分表现这些能力。目前的学校考核方式,形式单一,注重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技能课考核方案不规范、次数少,无法体现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果。

(二)教学模式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有相关调查表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音乐基础,对于识谱、音调、概念理论等学科性强的知识在理解和学习上有很大的难度。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的音乐教师师资薄落。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基本是有心无力。在教学模式上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制性的灌入知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没有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简单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对有害无益,教学成果差。很多高校没有一套规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对幼儿教师标准和应具备的音乐素质和能力缺乏清楚的认识。对于基础不一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会让某些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不合理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较常用的有:贾方爵的《基本乐理(修订版)》;范建明郭萌的《音乐开窍(修订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编的《全国少儿歌唱考级歌曲集》[2]。音乐教材的发展历史很短,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多不规范,混乱,难度大,理解起来很困难。随着对幼师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已经不再适合高要求的教学水平。除了内容上的落后,教材的编排顺序也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让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问题反思

(一)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

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音乐课程的教授中就应该注意乐感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钢琴和声乐的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表达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在提高音乐素养上,音乐欣赏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练习音乐欣赏能力时,老师应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领学生听出音乐中含有的感情和故事性,让学生充分的融入音乐中。也可以在课前、课间或课后在教室播放古典音乐或者经典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幼儿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音乐能力。教学中设计一些音乐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谱曲儿歌,不仅可以加深所学的乐理知识,也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节奏、节拍知识创造轻松愉快的提高音乐创造能力。平时的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加强和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在幼儿园充分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工作中,通过和儿童的实际交流互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幼师教学工作的理解,也在此过程中,巩固把握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乐理知识,同时,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要结合每次的音乐欣赏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客观的体现学生的水平。

(二)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老师知识的传授,枯燥乏味的乐理、乐谱知识使得课堂气氛低沉,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尝试采取体验式教学、微格教学、合作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情境式教学是指“把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里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更多的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切实的感受到一个老师的角色是怎样的,并在这种有趣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水平不易,差异较大的学生,音乐课程的教授就应该尊重这种差异,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也应该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通过综合各项能力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这些分层的学生实施分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分层次的考核方式需要采取分层的考核内容并结合过程性评价一起[3]。分层评价体系使得老师能准确的评价每个学生的水平又不否定他们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能,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大大激发。另一方面,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也可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在互相评价体系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当然还可以与自我评价体系相结合,通过自我反省和评价,学生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并在这种过程中补足自己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教师评价要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给予准备的评价,并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更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进步和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改进教材内容

国家在发展幼师教育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材内容,增加基础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课本内容生动有趣并与教学方式相适应。一本科学性强的教材应该具有引导作用,能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音乐教材的匮乏和不规范使得有一套完整科学的音乐教材的需求是迫切的。对于老师来说,教材不合理的短板就促使他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深入的分析研究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正确的因材施教。

三、结论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多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幼儿艺术课程(音乐、美术)的改革,必然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启蒙教育满足并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孩子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现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够、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教材内容的不合理等问题都迫切的需要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完善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占广.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研究改革—以A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王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研究——以xx学院为例[J].才智创新教育.20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