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时间:2022-07-15 06:5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鲍叔牙与管仲典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人生,犹如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有的远航万里,千里,依旧勇往直前,而有的,却早已在途中就船沉人去。要问为什么:相同的船只,不同的只是船上的水手......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奔波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如果没有好的朋友相扶相持,怎能不停地前进,取得成功?所以,对待朋友,我们要给予信任,与真诚。

三国时候的刘备,便有一个著名的,"三顾茅庐“的典故, 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当时刘备与诸葛亮并未相识,只是因为别人的引荐,刘备便已认定了诸葛亮,能够帮他成就霸业。所以才三顾茅庐请诸葛,最终,诸葛亮因为刘备的真诚而打动,从此离开了卧龙岗,与刘备共赴千秋霸业之路。

刘备与诸葛亮虽是君臣关系,实则更是好朋友,是千古知音,诸葛亮对刘备忠心无二,真心辅佐,使刘备称霸一方,建立了蜀国。

刘备临终前,将大业托付的,仍是他最信任的诸葛亮。刘备与诸葛亮的典故成为美谈,千古流芳。

同样是对于朋友,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刘邦与项羽。说起楚霸王项羽,的确千古难遇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却因为他的自负,最终以乌江自刎而悲惨的结局。

造成这些原因的,主要来自于他的性格,项羽为人多虑,又自恃其高,对谁都缺乏信任,也不肯采贤钠士,即使对他最好的朋友范增,也总是疑虑重重,没有多少信任。最终败于刘邦之手,铸就了荡气回肠的悲惨诗篇。

反观刘邦,他与项羽就截然不同,刘邦对军师于芳百般信任,让他运筹帷幄于兵营帐房之中,最终决胜于千里之外。信任好朋友萧何,让他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信任韩信,让他统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用之,所以擒藉者,大业终成也。

没错,对待朋友,要坦诚,要真心,即使他有过错,也不能就此彻底否认他的优点。

鲍叔牙管仲的故事流传至今,几乎人人得知。即使管仲多次使鲍叔牙陷入困境,但鲍叔牙从来没有和他计较什么,反而仍将好的机会推荐给管仲,最终让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而自己却甘愿为管仲之下。这便是我们对待朋友态度的模范与榜样。

第2篇

一、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特别是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学习一首新诗词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下注释,了解相关信息,为鉴赏诗词打下基础。一般作者生平介绍得不是很详细,而要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我们就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相关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因处“安史之乱”时期,避乱时途经丞相祠堂,特去祭拜。因此,诗中可见对诸葛亮的颂赞之情、悼惜之意,结合杜甫经历又可以从诗中感到隐隐的济世之心。再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后主李煜失掉了江山,成为北宋的阶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荣华富贵,对比如今寒意不耐的凄凉处境,大有天上人间之感。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真是感伤之极。这也是至情之语!以上两首诗词,如果没有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情感。

二、平时多加积累,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任何一位作家,他的作品都会带上他独特的思想性格,其创作风格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等。让我们先来看曹操的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的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厦门行》之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我们可见“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联系前面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力: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功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再看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联系杜甫生平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可知本诗决不是“婉约”之诗。流离他乡的愁苦,长安的苦衷,尽寓于此。再联系“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便可以明白“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何尝不包含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期盼和对家家能得以团圆的祝愿呢?当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常常是多样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时,一定要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如陶渊明的诗恬淡自然,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三、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知识,理解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1、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如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了解了这点我们在读诗词时,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

2、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其次是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难理解。如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再次是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

3、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领会诗意。如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中“八百里”在《晋书 王济传》中有牛名八百里,这里指牛,意思是八百里范围内的官兵都分到烤熟的牛肉,形容军营分布之广。其中“的卢”指刘备在荆州遇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这里指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如果不了解八百里这个典故,如果不了解的卢的传说,很难理解词人在此要表达的意思,影响对词的理解。

四、学习古诗词鉴赏基本方法,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这一点应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这里“云”是“碧云”,“叶”是“黄叶”,“烟”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更在斜阳外”的“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以上都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领悟诗词意境的。这正是古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五、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