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时间:2023-01-02 07:00:41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0

小学阶段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为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思想性强,而且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责任感的培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切合实际,逐步渗透都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内容仍是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不能本末倒置,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只能是以自然穿插的形式进行渗透。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准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切入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现将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应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内容,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课上一切以思想教育为中心,同时也不能单纯的讲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而忽视思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吃透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处理好语文教学和德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学到既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受到必须的思想教育,切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满的人物形象等,还引导学生去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二、研究教材,确定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涵盖面极广,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涉及德育的方方面面,每篇都有自己侧重的德育渗透内容,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找到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侧重点,即课文内容体现的哪些精神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有了侧重点,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将每篇文章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的融入到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德育渗透效率。另外,我们学校使用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课文后面一般附有著名作家的名片或者名家小故事,也可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

三、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思想品德教材,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是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根本无需去刻意渗透,而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以教学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德育教育意图深深的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采取的是间接渗透的方式。因此,在教授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渗透时,不仅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更要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品德教育的影响。比如,在讲到《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除了教给学生演讲稿的特点外,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四问”,让学生将“四问”抄下来,放到自己的课桌上,每天都对自己进行“四问”,让学生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四、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好每篇课文要侧重的德育渗透内容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后,就需要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德育渗透方法,这样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1、在生字、新词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需要学生认识的汉字在2500个左右,需要学习的新词也很多,老师可以在生字和新词的练习中根据汉字的来历或词义进行德育渗透,如:《推敲》中,在带领学生进行生字及词语联系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种精神用到日常的学习和作业中。

2、在课文中渗透德育

苏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的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在作文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也应作为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进行作文练习时,我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模式,而是只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亲身经历,学生的作文都是有感而发,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就可以时时刻刻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另外,培养学生记日志的习惯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渗透方式,因为日记是不计时间、不计数量的,是学生表达最真实自己的地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时,内容多为所感所想、鼓励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贬恶扬善,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该注重内外部因素的结合,把德育渗透融入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70-01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落实德育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所谓的德育教育,指的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其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于:一是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二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面对诸多的教育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而有效的德育渗透,能完善德育内容,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1、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由于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很多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抑扭曲,不热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热爱生活。小学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把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效的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语文的热情。

2、联系实际,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有机地将德育引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实践,有效选择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习得德育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例如:小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在有效的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联系课外,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渗透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的联系课外,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或是通过演讲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之类的读物,以培养学生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总结,不断吸取教学经验,不断拓宽教学途径,德育教育就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第3篇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牢牢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第4篇

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仍然是依靠思想品德课或者班会课为主,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语文课堂这一主要渗透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小学教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观点淡薄

小学语文对于德育教育有着独有的优势,许多教师也认识到语文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场地。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过程中,仍有少数教师认为成绩最有说服力,教学只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完全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德育观念单薄。这些教师只认语文教学任务,而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思想修养等高尚品德。

(二)课堂德育渗透存在随意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认真考虑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即使考虑到也大多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等因素而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设计当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德育内容很明显的地方简单提一下,并没有好好地抓住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随意性大,重视不足。

(三)渗透方法、方式有待提高

德育渗透方式对德育教育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渗透方式、方法选择上不能抓住合适的内容和时机,往往只是生搬硬套的说教,毫无说服力,学生听多也会产生厌烦感。渗透方式、方法不合适不仅达不到感染、熏陶、教育学生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潜移默化性、长效性、文学性等特点,教师只有在提高德育教育意识的基础上,认清德育教育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而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有效改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

(一)提高德育渗透意识,把德育渗透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语文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本,而教材内容又极富德育因素,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首先要提高德育渗透意识,只有意识提高了,教师才会把德育渗透纳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才会在课堂上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机整合。意识的提高,促使教师把德育教育自然而然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渗透更加凸显它的无痕性、长效性等特点,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

(二)找准德育教育切入点,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德育教育要收到更好的效果,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关键。基于小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无处不蕴含着德育因素,非常适用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然而,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非常的丰富,这也许会使许多语文教师在找德育渗透切入点的时候有些困惑,觉得在这个内容上渗透这个品德也好,那个修养也不错,结果到头来总觉得选择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进行教学备课和设计时认真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内容,选准德育教育最合理切入点,进行合理设计,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

(三)丰富德育渗透方法、方式,让德育无痕渗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入讲析,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讲析中,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使智育与德育得到充分的融合;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情感介绍,营造相应的情感范围、比如播放图片、影响、音乐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使情感扩散,达到预期的情感感染效果。而在课外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参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养成缜密的科学态度等,培养他们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团结互助、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品德。

(四)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在小学阶段,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的个人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提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教师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这些影响作用,甚至比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根本性和持久性。所以,教师要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自身就要做到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的道德风貌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结束语

第5篇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4.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5.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6.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第6篇

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从学校中培养出来。为此,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担就落到了广大教育者的肩上。中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身上的重担更大,不仅要做好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也是民族发展的需要,可见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而且,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对于培养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困难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发展规律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灌输相关的知识,没有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性规律,并且还偏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就使得德育教育难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渗透。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教育越来越专注于培养人的知识,教育的功利性也越来越突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教学方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此外,就是社会的现实性也削弱的德育的说服力,这样使得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很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发展。总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的功利性及社会的现实性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困难。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

为了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合适的渗透方法,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下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从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敢于讲真话,写真事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看文章的内容,还需要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够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达到教育的目的。

2.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很好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学校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彻底的改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品质。

3.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渗透方法

德育即品德的培养教育。品德的产生与发展是个体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及遵循原则上实现的。因此,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就应从社会规范学习入手,以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品德培养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确立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并在执行规范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儿童与青少年心灵的教育活动。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各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占用时间最多,因而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必会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外语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因此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去。”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介绍。

一、了解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客观因素。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在道德情感发展上呈多水平、多层次、多维度。如道德情感发展上从快到慢的顺序依次是义务感、良心观、幸福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道德意志方面,小学生的道德意志控制能力有所发展,但言行不一致,在道德动机方面,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道德动机有不稳定性,强烈的好奇心与模仿是小学生道德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存在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学校环境的诸多方面将对小学生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教师的态度和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采取民主态度的教师,学生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和具有领导能力等方向发展,采取专制态度的教师,学生情绪紧张、冷漠、有攻击性和不能自治。采取放任态度的教师,学生将向无组织无纪律的方向发展。种种调查结果和资料表明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和谐融洽的学校和班级氛围,教师的态度和作风对小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英语老师应该从这两方面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英语老师应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同时应该用平等、民主、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无疑就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

二、认真钻研教材,挖掘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材料。

适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不但要求教师重视课文,切不可脱离课文,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而且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英语教学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自觉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协调起来。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防止德育空泛化。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有德育功用的英语课文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比如江苏省现在所用的《牛津英语》就是一套很好的教材。这套书几乎在每一个单元都有很好的德育因素。比如在8A的Unit 1 Friends主要是谈朋友的品质。老师可以在和学生讨论了朋友的品质的基础上提升,在和朋友相处时要了解朋友的不同品质,和具有不同品质的品质的朋友做不同的事情。比如一个朋友很可能乐于助人,但他不善于保密,他可以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帮助你,但如果因为感激他的帮助,你就和他分享你的秘密,那么他可能一转身就告诉别人,或者弄得满世界皆知,结果使你很不高兴,最后可能连朋友也做不了。可以通过引出这样一个例子,让同学们明白不可以苛求一个朋友具备所有优秀的品质,只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品质和他们相处,这样既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又可以和睦相处。

三、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课堂活动非常丰富,有对话表演、课文短剧表演等。这特别需要和别人合作。英语课外活动可采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就课文进行活动:如单词抢答、背诵段落及课文。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2.配合课文的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ing)指人依照自己的角色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常常具有神奇的作用。一位对外语不感兴趣、学习外语消极被动的学生,一旦扮演外语课代表的角色,很快就会产生与外语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学习外语,就会显得格外认真和努力,甚至外语成绩也会显著提高。3.延伸课文的活动:如日记荐评、办英语小报、英语角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在实际操作中活用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第8篇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性规律,并且还偏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就使得德育教育难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渗透。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教育越来越专注于培养人的知识,教育的功利性也越来越突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教学方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此外,就是社会的现实性也削弱的德育的说服力,这样使得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很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发展。总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的功利性及社会的现实性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困难。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

为了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合适的渗透方法,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下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从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敢于讲真话,写真事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看文章的内容,还需要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够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达到教育的目的。

2.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很好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学校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彻底的改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品质。

3.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够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64-01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学科由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因此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并充分认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学生在不断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会无形之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同样的道理,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会促进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是语文教师与教材结合,充分发挥自己优良品德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基础话题,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首先,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其次,它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有效的落实德育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既是我们教学的一种责任,也是义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德育教学工作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待教师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就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而言,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升学压力,很多的教师和家长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其次,过分夸大语文教育中德育的地位:与上述现象相比,我国语文课堂上也存在着将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一极端的行为。最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灌输的德育模式,缺乏情感的注入:我国德育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家长或教师所讲的道理,而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德育知识,让学生牢牢记住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或者看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行为规范,对于学生内心情感和信念是否真正发生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使得我们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陷入被动局面,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教学效率低下。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又如,在进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可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样,教师充分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有效的引导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的教学是基础,课外的活动是补充,是提高。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难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德育渗透。语文课的开展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之中,也应该将语文课开在校外,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学到语文基础知识,又能够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应充分的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能力。比如说教师或学校可以定时开展一些必要的与语文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读书交流会等,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深入钻研,选好切入点,不断的总结教学方法,不断的拓宽和创新教学途径,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及“集体主义教育”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就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展开了研究、分析、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人文;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推广与普及,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被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与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以下,笔者就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展开初步分析与研究。

一、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支撑一个民族战胜困难与挫折,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的最主要的情感动力,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素材,语文教师必须对其予以足够的肯定、重视与合理的利用。例如,在教学《我爱祖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依次播放我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身姿以及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以此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热情。再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则可以向学生讲解战争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英勇抗敌、守卫家园的革命壮举,以此让学生懂得: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都是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佳契机。

二、渗透集体主义与合作精神的教育

当代小学生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特殊的温室家庭环境使得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合作、团结精神,更谈不上拥有正确、科学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对其进行科学、恰当的集体主义与合作精神的德育渗透。如,可以在教学《蓝树叶》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丽与林园园这两个故事人物。相信,这样的实践模拟情景会带给学生较强的情感冲击及认识冲突,使他们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并得出正确的认识:同学之间应该互有关心,互相帮忙,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精神风气。再如,学习《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础的字词,更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习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品质,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及精神的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第11篇

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精神教育

在当今大学生中,很多大学生都是独来独往,缺乏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做任何事从来不会求助于他人,他们的自我心理很强,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会让学生懂得如何互帮互助,让他知道集体的力量比个人的力量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亲的溺爱导致他们自身的个性非常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特别的心理德育教学中他们都非常抵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他们可能不会抵抗,可能还会主动去学习。可以在讲解关于类似文章时顺便对集体合作做重点的讲解,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对比,进而他们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更加需要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自我牺牲的优秀品质,从而取得非比寻常的效果。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曾经有人说过,当一个国家的人没有爱国意识的时候就是这个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候。可能这句话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它也很形象的说明爱国主义是如何的重要,更何况是我国的接班人。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一定要详细讲解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比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如誓死抗金的岳飞,告诉学生爱国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也不是那么空洞无聊。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非常注重的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它关乎民族的兴衰存亡。大学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章的环境渲染,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引导进入现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爱国精神的精髓。大学生中存在很多消极悲观的思想,导致学生不上进,甚至有学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都是没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而选取最消极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方面也有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了比较任性、扭曲的性格,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学校事故。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举类似邓小平几起几落,不被困难挫折打倒,可以让学生从这领悟乐观向上的真谛。

3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就简单谈谈几种方法。要在大学教学中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方法的正确,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是双方面的。大学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渗透的方法,在课堂讲解知识的同时,伴随着德育教育,因为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德育教育的材料,所以大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固有的德育材料,很简单轻松的渗透,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另外,也可以通过课外熏陶,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在玩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

4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有其本身的优势,因为大学语文教材中本身存在很多关于优秀德育的素材,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不仅让学生学好,也能把学生的品质提升到更高的档次。正因为语文和德育的这种关系,才会让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学的渗透更加完美。

作者:王博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策略探讨

1.前言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教育学科,一方面它具备其他学科所共有的工具,另一方面它还具备净化心灵、塑造道德的教化功能。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为实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提供了可能。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能促进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又能促进小学生人格魅力及学习能力的增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以促进德育的良好渗透。

2.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必要性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群体。另外,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也要求了德育的渗透。综合起来,其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然要求。第二,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第三,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第四,实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是积极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及基本要求[1]。第五,德育的渗透是有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3.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探讨

3.1深度挖掘课本内容,有效实现爱国情感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盈着众多体现爱国心、爱自然之情,富有道德感的文章,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利用教材内容并进行深度挖掘,以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接下来将以爱国情感的渗透为核心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全方面的了解此篇文章,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目标、情感表达等。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①安排学生进行全文阅读,引导学生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与掌握,促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②安排多个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促使学生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形成英雄情感体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③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表达五位壮士牺牲自我,成就大家的教材内容。例如: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④在这个重点把握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被五位壮士的献身精神所打动。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及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心。

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感想的交流,促使爱国情感在学生本体中的渗入与融合。

3.2科学指导课文朗读,有效促进“热爱自然”之情感的形成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认知结构尚不完善的成长阶段,要促进其对于文章的全面理解,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课文朗读。有研究表明,朗读有利于读者将作者文章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语言,有利于实现文章情感的内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效利用课文朗读,促进学生情感的充实与升华。首先,教师在朗读课文时应感情充沛,以“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发挥表率作用[2]。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朗读,通过体验实践掌握文章的深层思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应进行带感情的朗读,以自身积极情感带动学生,促使学生对桂林山水产生向往,并形成学习兴趣。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由于此文词句优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生动的朗读易于学生进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境中。总之,通过这样有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3.3积极拓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语文教学包括两部分,即课本内容的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延伸。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作品,通过课外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以促进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进而形成积极的、健全的人格。首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人作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及情感的陶冶。

3.4积极开展写作实践,促进学生公德心的养成

写作是提高学生创作思维的重要方式,是反映学生内心情感的客观介体。另外由于写作涉及面较广,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营造写作机会,促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养成积极的社会公德心。第一,给学生安排写日记的任务,促使学生在记录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养成社会公德心。第二,教师可以利用看图写作文、看故事写作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社会公德心。比如,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公交车让座”这幅图来进行写作,促使学生形成“坐车公德”。第三,引导学生记录班级生活实践,促使学生在互相监督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社会公德心[3]。

3.5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有效实现学生道德情感的迸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迸发。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技术能够以有声、有色、动态的形象将教学内容完美展现,例如,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影音播放器、录音机、PPT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迸发及升华。

4.结束语

德育的渗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以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更多措施以促进德育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刘秀君.浅议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