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07:0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德育渗透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语文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濡化感染的心理过程,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并具有独特的学科个性和先天优势。教师对语文德育要有高度的自觉,遵循学科规律,根据学科个性,发挥学科优势,做到观念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方法上渗透,重视真诚自然的情感教育,取得“教师自觉而学生不自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德育 学科个性 情感
“语言乃是存在的家园”。心理学、语言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母语,不仅学习语言的声音,而且从祖国语言的亲切怀抱中吮神生活的力量。语文德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文学形象的感染力,将道德、理想、信念、原则等“渗透”至学生心灵,从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情感等方面的培养。语文学科集母语学科、人文学科、基础学科于一身,除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属性外,又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实践性、生活化和民族化等特点,这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天然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感召力,也决定了语文德育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个性。这种独特性,可以从下面的“语文德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之对照表”中得到体现。
通过对照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濡化感染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观念、动机、习惯、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潜移默化的渗透、濡化、感染,是语文德育的个性和先天优势,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往往更为细致、广阔、深刻而持久。
当前,由于历史、社会、个人等诸多原因,很多语文教师片面强调学科的工具性,认为德育是虚的、软的,基础知识才是实的、硬的,在教学中只管“教书”,面对比比皆是、感人至深的德育因素不以为然、漠然处之,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功能日益流失。
观念指导行动,行动上的误区源于观念上的偏差。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文以载道,没有了德育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文化的传递,更是为了人格心灵的唤醒。21世纪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生命、人格和精神成长,切实改变滞后的德育观念,对语文德育有高度的自觉,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德育因素,从整体上不断增强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全面优化。在这方面,孔子“循循然善诱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特级教师于漪“娱目――激思――动情――励志”,他们始终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当作神圣职责,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艺术,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是,学生不是“德性的口袋”。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到他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会扣上所有纽扣,整个封闭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德育的实践中,既要有高度的自觉,随时注意发掘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和因素,又要注意遵循学科规律、根据学科个性、发挥学科优势,以潜移默化、濡化熏陶的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感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体现在方法上,教师更要讲究艺术性和语言的特殊功能,联系社会、历史、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生活,根据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让有血有肉的形象说话,用丰富真挚的情感濡化,采用含蓄、随机、灵活、民主的方法深入、持久、细致地在潜移默化、感染渗透中进行德育,绝不能像思想政治课那样系统化、层次化,切忌理论化、抽象化、权威化,更忌直白或生硬地灌输。教师应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在教学中选择、创造出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要合理地引申、点化、呼应,适可而止、亲切自然,使学生乐于接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语文德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精神的核心。现代心理学表明: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场都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每个学生灵魂的深处,都潜存着感激、敬畏、亲情、爱情、爱国等永恒的情感,需要去唤醒、引导和提升。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很多有真情实感的佳作,为教学提供了丰富饱满、细腻复杂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情感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需要高度尊重语文德育的学科个性。教师必须真诚自然,绝不能虚伪造作和人为拔高,必须是真正地融入文本中,并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自然地呈现给学生。同时,情感教育应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甚至是首要目标,而不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课堂上,学生任何真实、纯洁的情感的自然流露,都是弥足珍贵的,绝不能被教师为了一定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和设计在“适当表达”的时间和场合。情感教育是心灵的呼唤、真情的沐浴、人格的升华,拒绝一切虚伪、造作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牵引学生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真正体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引领生命的成长。
简言之,语文德育的实践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做到“观念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方法上渗透”,重视真诚自然的情感教育,努力追求“教师自觉而学生不自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正如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所说:“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语言所能表达。一经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
【关键词】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教学诉诸理性和知识,通过教学可以使学校德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赫尔巴特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教学与德育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系,成为实施德育的一条基本途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熟练地分析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
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想的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有层次、有阶段地实施德育。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对这个人物的形象做一个分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从烛之武身上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在分析中,同学深深被主人公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渐进式的、循循善诱式的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2、从教材中渗透。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报任安书》时,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司马迁献身《史记》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司马迁,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
3、在语文教学中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来渗透德育。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描述为主的各种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
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摄影、幻灯等再现画面,利用录音朗诵、音乐渲染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示、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果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德育渗透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情境教学在德育渗透中显得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设想母爱”活动,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并配之与视频----满文军演唱的《懂你》。基于他们平日对母爱视而不见,浑然不觉,反而与母亲顶撞争吵的现象,基于短片里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劳苦的场面,他们的内心一下子被深深触动了。观看过程中,有的沉默不语,神情庄重,有的托腮忘情,泪眼盈盈 。他们在思考,他们被感动。之后他们动情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时时用爱护着我们。当我们有了痛苦烦恼时,可以向她倾诉;而她的痛苦我们却常常忽略。我以后一定用心去关心我的母亲,不能让她总为劳。”
除此之外,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所以,备课时,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让我们的学生渐渐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途径
引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互动,充分调动出使学生的真情实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渗透文章语句间所要传达的德育内容,形成厚重的德育教育氛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自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领悟于心。
一、 巧用课堂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情境即在课堂中各种环境和内容相结合的境况。小学语文课文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涉猎范围广泛,视角独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充分调动并利用这些课文,发掘其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点。课前要深入研究课文背后的思想内涵,将课前的引入版块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炼出课文中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之所在,理解每一个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义;之后创造出特定的课堂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分析、探索和研究,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从而达德育渗透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雷锋》一文时,课文引入的时候,可以提问说,雷锋在他们心中的印象是怎么样的?身边有没有像雷锋这样助人为乐的人?然后就可以很自然地在言语间将作者想要传达的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流露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结课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身边有哪些乐于主人的事?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如何?在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中的生活气息,理解到助人为乐是一种正确的品格,值得学习与发扬。
二、巧用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处于构建自己情感框架,学习处理种种关系与感情的初期,也是关键时期。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小学生积累知识,了解世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阅读活动,以便让小学生在督促下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开端。课外阅读有助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会在课外阅读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传统的课堂上,枯燥文化知识往往使得学生忽略自身情感因素的养成和发展。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强课外阅读,有助于打破这种现状,使得小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了解更加广泛和全面的知识,进而清晰自己的思路建立起正确的感情观与世界观。
例如,通过《轮椅上的霍金》或者类似文章的阅读,学生会感知为什么霍金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引导,首先,让学生找出霍金在科学领域的成就,然后在让学生通过月的的文章体会霍金的惨痛境遇,最后总结得出霍金身上的优良品质,并相互进行交流。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的关联性,做到对文章的全面把握。
结语
为了使德育教学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情境的营造,让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以产生良好的情境感应效果;注意定期课外阅读的安排,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以便自主的感受德育的内容。基于以上举措,小语文德育渗透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8,02:152.
关键词:中职语文 德育 渗透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56
语文,既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课程安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1]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其次是教育学生成材。《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比起其他各门学科都迫在眉睫。
1 语文教材中得天独厚的德育因素为中职学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滋长环境
纵观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现状,不难发现,中职教育更多倾向于技术知识的灌输,而轻视了人格的培养。比起德育教育,学校、教师更看重的是技能大赛成绩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种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薄弱的人生观、世界观。再加上近年招生压力的影响,中职学校不得不放宽学生的录取条件,造成学生素质普遍降低,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不能树立正确的方向,在为人处世上更不能正确地做出自我评价,这就使中职德育在中职教育中严重缺失,这违背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各学科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任务,将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教育手段,而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绪,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的人格。”[3]虽然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处处明显,但只要我们在课程中深入教材,即可发现德育的因素随处可见。老舍及罗曼加里的同题散文《我的母亲》塑造了两位迥然不同的母亲形象,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中国母亲的贤惠、勤劳、隐忍、坚强,外国母亲的乐观、自信、独立与张扬,这便是德育渗透的绝好时机,母爱和感恩成为教师的德育切入点,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感受灵魂的升华。
2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技巧
2.1 充分把握教材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深入钻研教材,及时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因素,如爱国、自强、自信、敬业、尊敬、文明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字词句,体会语言的质美意深及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理,如俄国契科夫的《套中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使他们既看到了“守旧人物”的危害,又感受到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感受生活中应如何去创新,去摆脱顽固守旧。
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时,还应当找准切入点。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写作目的切入,如《沁园春・长沙》中,教师通过介绍写作背景,使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宽广胸襟及豪迈气概,并通过伟人的胸襟思考个人的现状与责任感,是否存在缺失,是否需要改进,该如何完善自我。这便是良好的切入点所达到的德育目标。
2.2 应用文及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著名的教育学家魏书生认为:“教学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4]作文写作包括应用文写作,一向是学生头痛的症结所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作文写作不仅仅是态度上的厌恶,更多的是面临着由于自身素质的偏低而无从下手的困境。应用文写作也同样遇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由于学科本身的枯燥乏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缺失,也成了语文教师教学时间的难中之难。
当然,中职校中应用文教学及作文教学难以展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方面的不足,有教师引导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苦于如何教的同时,忽略了应用文、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应用文的文种、作用时,应不失时机地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引导,对其社会认知层面进行提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改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如通知写作中,我们往往要求篇幅间断,言简意赅,这便与当今社会提倡简化形式,废除繁缛的风气相符合,若教师加以引导,举例分析,必能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充分利用每单元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只是语言与文学知识的灌输,而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途径,是对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补充。通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乐于接受课堂的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理论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升华其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既能丰富实践活动的内涵,又能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唱出我心中的歌――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了其对祖国诗歌文化的涵养,还能使其在分工合作、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的力量,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德育作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主题,更是语文教学中的永恒旋律。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在立足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积极找到教学中随时存在的德育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深挖、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渗透方法,教书育人,为祖国各行各业培养出有能力、有道德、有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龚乐进,张贵仁,王忠桥主编.教师职业道德[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林炜彤.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M].浙江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01-01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道德价值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语文课程中的人物事迹等对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一、教师应当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去提升学生的涵养和品味。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相关事迹有所体验、有所感动、有所感悟,就必须是教师先有所感悟,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投入心血,用充满热情、激情四射的状态在课堂上展现,才能真正感染到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形式多样,文体丰富,教师可以针对性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融入进去。例如,对于感情丰富的散文,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文章的感情用语言传达出来,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对于叙事型的文体,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地解说使其中的事理充分呈现给学生。对于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用通俗的道理引导学生慢慢走进逻辑世界。这样对学生感情的表达、理性思维的培养等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所表达的感情、态度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二、利用媒体资源,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德育教育内容合理融入进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培养学生的个人涵养和思想操守。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骆驼峰、老人峰、象山等各种自然美景,同时配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进行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的美好风光中,同时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爱、对祖国风光的爱等想想感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德育审美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注重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指导,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进行相应的评价,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书物中稂莠不齐的信息和内容,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秀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对于童话故事的阅读,童话中所设置得人物形象、故事场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很容易对童话中的内容进行模仿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此外,童话故事中还汇集了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它充满着感情、灵性和生气,对提高儿童语言涵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寓言故事中相比之下,蕴含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炼,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们从中感悟到相应的道理,并变得聪明、机智。例如:《拔苗助长》是一则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对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课堂上选择几名同学分别扮演揠苗助长故事中的主人翁,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再现,同时,趁机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跟这个故事说的道理相似。这时候,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家里养了一条小金鱼,很喜欢它,相让它快点长大,于是就拼命地喂食鱼食,结果不到几天,小金鱼就因肚子胀死掉了。并向学生总结:这个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急,太着急了反而会取得糟糕的结果。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寓言当中的道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多样,教师应该立足于向学生们灌输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新一代品学兼优的祖国花朵。
参考文献
[1] 刘 晔.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12):56-58.
[2] 王 君.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7(23);112-114
关键词:综合语文德育科学美育游戏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之间相互封闭、独立的局面,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设立了相应的综合课,并呼吁学科之间的整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要广泛涉猎学科之外的知识,以便能够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能收到奇妙的教育效果,也使数学课由单一走向了综合。
1、数学中的语文
大家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的人,是学不好比较抽象的数学的。虽然小学数学的内容不算太难,但在小学生的眼里并不是“小菜一碟”,有时理解起来也有些困惑。这时,运用一点“语文”的做法,除了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外,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比如低段的课堂情境设置可以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长此以往,学生学得快乐,老师也教得轻松。
2、数学中的德育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各门课程都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如,有对我国数学史料和著名数学家故事的介绍;有环保方面为题材的题目;有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为题材的题目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如一年级教材中“快乐的大森林”一课, 上课伊始,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以“美丽的森林”画面,使得孩子仿佛身临其境。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孩子的回答,适时引导,使他们感受到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真正使我们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3、数学和科学紧密联系
科学、自然、社会等学科中相关资料与数学联系紧密,可以很容易从这些学科中挖掘素材。如在生活常识性知识“年、月、日”的教学中,由于“年、月、日”是学生感兴趣的科普知识,不少学生对此已有了解。因此,在课的引入部分,结合学生的科常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脑显示的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行图及其分解图,并配有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猜课题。此设计很好的渲染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在课的最后部分,又设计了畅游时间隧道,教师带领大家进入隧道,回到过去,飞向未来。每一站都有综合题目等待解答。把这些和本课有关的综合性知识串在一起,学生只有回答正确了,才能准确登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到复习巩固知识,促进融会贯通,形成认知结构的作用。
4、数学中的美育
记得一位日本教育专家讲:当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就让他写;当他不会写的时候,就让他画吧。细细想来,我们数学教学也有很多地方用到了画。还记得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了很多漂亮的图案(当然是轴对称图形),同时让他们搜集了很多图片,象天安门、天坛、艾菲尔铁塔等。在欣赏的啧啧赞叹声里,你很难分清是美术课还是数学课。此外,我们还要引领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与简洁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绎的严谨美与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等等,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幸福的数学生活。
5、游戏中的数学
其实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他们是乐于接受的,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的。英语课、体育课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小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其实,数学课堂也不是非得扳着面孔,只要我们用心发现,也是乐趣无穷,并且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的。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概念很多,一时学生不易分清。我就在复习课上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同学们的学号贴在胸前,先请学号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同学分别起立(熟悉基本概念),接着让学生们自己找朋友,并说出找朋友的依据。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十分感兴趣,这下可好了,教室里立刻“乱成一团”,稍稍平静下来之后,我要他们说出是朋友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他们除了将基本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当成“朋友”外,还找出了某数的因数、某数的倍数、两个数甚至三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还找出了某个数的质因数等等。这节课我们玩得开心、学得开心。
6、数学与生活
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 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哪一门学科是绝对独立的,科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工具性的数学学科更是如此。数学不仅仅是数学,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必能开创出数学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