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时间:2022-10-15 20:1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心理辅导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心理辅导 辅导员

高校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高校的生活中学习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学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一半的高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分为生理和心理,比如说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辅导员的参与。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是动态的,这种方式需要辅导员掌握一些工作的技巧和心理沟通的技巧,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对文献的研究,现对心理辅导的技巧进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实例,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几个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讨论。

一 高校心理辅导技巧

1.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策略

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给学生以合乎情理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并向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方向发展。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性。新型的班级管理策略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将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是加强心理辅导意识的一个有效工具。

2.参照心理辅导关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肯定、平等公平地对待、及时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等手段来实现,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

团体辅导是将班级作为一个辅导整体,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的方式获得心理体验,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辅导。团体辅导的内容可以是开学动员、考前减压、职业规划等,通过和谐的团体环境,使学生适应环境,养成良好的品质。

4.倾听技术的运用

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适当地运用倾听技术能够使辅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倾听能够让学生产生安全感,从而能够主动地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辅导员的倾听能够给学生直面自身缺点的机会和勇气,为其提供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举例

1.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一些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产生了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开新生座谈会的方式,调节新生入学的紧张气氛。座谈会的地点在教室,我让学生们坐成一圈,大家互相畅谈大学以前的情况以及对于大学的憧憬,对于老师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整个气氛也轻松了不少,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经济不好,妈妈又生病了,一直很孤僻,我对他进行了个体辅导,在我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下,这个同学逐渐变得开朗,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同时我还帮这个同学申请到助学金,解决了这个同学的经济问题。

2.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我找了一个有空的下午,约他出来,和他谈心。在我的开导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他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很优秀,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没有过给父母丢脸了,家里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了解这种情况后,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讨论孩子要如何进行学习,鼓励小孩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应以赞扬为主。最后这个学生心理负担减轻了,也成功地通过了四级考试。

3.求职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就业前都会面临心理问题。很多同学都对社会有恐惧和不安,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缺乏人生规划的情况。于是我们班上专门组织了一场求职面试模拟。我和一些同学通过商量,设计了不同的面试环境和不同的问题,对同学进行模拟面试,很多同学都通过这种方式,使自信心和胆量都得到了提高。通过互帮互助的练习,也加深了同学们的感情,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对于个别心理负荷过重的同学,我也进行了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心理辅导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加油鼓劲。

三 总结

高校辅导员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学校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生的心理辅导任务交给辅导员,需要辅导员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尽量多投入、多付出,在辅导工作中讲究策略和方法,拓展自身教育领先的地位,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虎、赵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发挥核心价值初探[J].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2010(3):118~119

[2]蹇福利.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努力方向[J].科技资讯,2010(18):217

[3]曾永辉、钟向阳、魏剑波.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教育,2010(6):28~30

[4]王雅倩.高校主体班会的创新研究[J].校园心理,2010(3):201~203

[5]贾丽敏.加强高校辅导员对于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教育,2010(18):209

[6]路敏.论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科技资讯,2010(12):209

[7]蒋倾云、朱璐.浅析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0(7):91

[8]张喜川.浅析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教育,2010(18):216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辅导模式 实践性探索

学校心理辅导与教学工作并列被喻为现代学校的两个轮子,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心理辅导已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校实践未必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这里有一个如何科学地、规范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于实践的问题。因此,对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心理辅导的实践性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当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记录下学生的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从而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实现因材施教。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记载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要求材料来源广泛,客观真实。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

主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家庭状况。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等。

2.个人总结。启发学生定期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般为一学期总结一次。鼓励学生平时写心理日记,内心想什么就写什么,记录心理变化历程。

3.调查评论。通过让学生填写心理健康调查表、做心理测试软件和让学生对某些问题发表看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目前有很多心理方面的调查表反映的内容比较全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填写,如《卡特尔16PF量表》测量你心理是否健康,还有诸如《学习欲望自我调查》、《记忆能力的自我测验》、《意志品质自测简易量表》等等。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4.日常行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习生活中会真实地表现出来。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捕获学生的敏感信息。如上课分神、生活孤僻、优柔寡断、自暴自弃、心地狭隘、单相思等心理状态。我们也可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需要很多人参与,主要有教师、家长、同学及其相关的一些人,通过开展家长会、任课教师会、同学讨论会来收集心理档案材料。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使教师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开设学校心理辅导课程

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首先要把握好心理辅导的目标,应遵循方向性、阶段性、层次性和和谐性原则,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为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单靠个别心理咨询或辅导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各个年级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之中,

教学内容要强调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要注意:

1.要以学生心理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线。如:高一新生怎样提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进行以“提高适应能力”为主题的辅导;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进行“掌握学习策略”等专题辅导;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进行“体验快乐”的辅导;在考试前后“考前心理调节”、“提高耐挫能力”等方面的辅导。

2.要以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重点。如:在青春期心理辅导中,以“异往与友谊”等为题来展开;在提高自我意识的辅导中,开展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为主题的辅导。还有如何处理好与父母、同学、老师的关系等。

3.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来安排。如在圣诞节前一周,进行以“赠送圣诞卡的心理”为主题的辅导;针对学生的“追星”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追星族的讨论”;对乱花钱和攀比现象进行“怎样使用零花钱”的辅导,针对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开展“高中生上网心理研究”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式与学科教学不同,不能单一化,可以通过热点分析、启发讨论、故事引导、模拟情境等手段来显示或引出辅导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训练,来寻找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理的方法与技能。这种“引导鼓励―积极活动”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自我的表现中、情感的宣泄和爽朗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产生新的需要,最终达到辅导目的。

三、建立心理辅导营

心理辅导营,其实是一种团体辅导与训练的方式,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把有同类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借助于团体环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互动或相互作用,增进个体的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发展人际关系,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接纳、信任、关心、支持、了解、尊重的辅导气氛,对于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状况,形成良好的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有重大的作用。

辅导方法主要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利用课外活动,依据一定的辅导目的创设情景性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对活动情景的感知与体验,解决心理的疑惑和障碍,并且影响他们的行为。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

心理辅导营的活动完全由营员需要不同而安排,其目标可以是:认识自我,学会排解困难的方法,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与勇气,增强自我督导,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人潜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会调适,寻求发展。活动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这样能使学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达到助人与自助的双重目的。

四、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朝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即使是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协助学生把问题想通,并协助学生试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最后解决问题的人应该是学生自己。所以个别心理辅导不像去医院看病,病人是完全依赖医生的诊断及处方,通常在第一次见面完毕就可以拿药,并且很快地知道医生的处方对自己的病是否有效。而心理辅导通常需要多次访谈,收集相关信息,作必要的心理测评,才能解问题。

学校从事个别心理辅导的老师应当接受必要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要遵循平等性、保密性、自愿性等原则原则,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要学会转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五、引导家长协同配合和参与

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从感情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观念,态度与行为无时不在默默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应把家庭心理辅导作为整个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学校在重视心理辅导的同时,要注意同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个别交谈、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观念教育与技能辅导,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当然,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必须随着学生心理情况的不断变化,灵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才能达到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达到较高的健康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周连清.学校辅导的模式.载吴武典(主编).学校辅导工作.台湾:张老师出版社,1987.

[4]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修订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5]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8.

第5篇

认真贯彻中山市、镇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⒈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⒉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协助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具体制度及心理委员制度。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⒈组织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继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把心理工作的主动权多交给学生,让学生更深的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加强班级晴雨表的工作,使工作能落实到实处。

(二)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心理健康辅导集体广播、每周的周二下午,利用学校广播台对全校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并不间断向广播室提供《心理访谈》。

2、开放心理沟通室,做好个别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继续实行心理委员值班制,开放心理咨询室,给学生提供心理书籍以及心理放松。

(周一至周五下午6:00—7:00)。

认真做好个别辅导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3、利用板报、升旗仪式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决定板报每两个星期更新一次,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4、充分利用信箱与邮箱,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效率。

5、为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跟踪特殊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活动,协助班主任与德育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6、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于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7、继续编辑和印发心理报纸《心语飞花》。

8、于晚修时间为各班开设心理健康课。

(三)具体计划:

八月:入学教育以及新生适应。

九月:以九月教师节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日。(活动日具体方案另附)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召开心理委员会议,建立新的海豚社干事。并做好心理咨询室宣传工作。

做好新的心理委员的培训。

开始新的一班心理培训班或者培训小组。

十月:为高一高二年级做好中考的调节,总结一个月来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讲座。

十一月:通过总结前两个月的工作,结合心理委员的观察报告,以及班主任反映的情况,开设讲座。并为由需要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十二月:学生考前辅导。

一月:全面检查心理咨询室资料,总结学校心理工作开展的可取之处与不足的地方。

放假前为学生做好青春期教育。

第6篇

我的这一节心理辅导课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指导技术设计的,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专题活动课。下面,我以我上的五年级心理辅导课“我会更好”为例,谈谈这一节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针对情况,选择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已属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要求不断提高,学习任务不断加重,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生活不适应,往往会产生较多不良的情绪,容易对自己产生疑问,否定自己。而在这个年龄段,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运用团体咨询的辅导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能解决最困扰自己的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的这类问题,我选择了“我会更好”作为主题内容。

二、围绕主题,确定目标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学生形成进取的人生态度,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因此,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我会更好”这个主题,拟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告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只要合理安排就能很好地解决;(三)让学生从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紧扣目标,设计方式

辅导目标确定之后,我设计了如下辅导方式:(一)讲述与讨论;(二)开展团体趣味活动;(三)分享体会与收获。心理辅导课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占极大优势,而教师只是作为一名辅导者,在其中穿针引线。因此,教师的讲述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就作为主要的辅导方式贯穿全课。

四、展开活动,分享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故事引入、“拍手游戏”、“心有千千结”游戏、疑难解答、分享收获五大部分。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我从“书生赶考”的心理故事引入,让学生明白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建立了认识基础后,进入活动一“拍手游戏”,让学生通过自我猜测和自我体验认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一下自己一分钟能拍手多少次,许多学生都说最少能拍50次,最多只能拍100次,而经过测试却发现他们能拍400多次。活动二“心有千千结”游戏是团体咨询中开展较多的一个活动。活动规则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围成圆圈,手拉着手,记住左手拉的是谁,右手拉的又是谁。然后松开手,任意走动,再把手拉上,要求左手和右手拉的人都是刚才拉着的同伴。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悟出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很多困难,就像无数的结一样,环环相扣,但无论是怎样复杂的结,只要我们运用智慧和力量,都能打开。活动三“疑难解答”是心理辅导课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把在学习和生活中,最受困扰、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帮助解决。这个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拥有许多忠实的支持系统,家人、朋友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最后让学生分享这一节课的收获。

五、结束简练,充满激励精彩的结束语既是全课的总结和升华,更给予了学生无限的期望与启迪。最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提问学生:“你相信你自己吗?你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吗?你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了吗?”学生一起高呼:“我相信,我能行!我相信,我能做得更好!”这次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对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有重要的意义。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以上是我对这一节心理辅导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7篇

关键词: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四阶段论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紧迫感、焦虑感,关心升学与就业的选择问题等特点,开设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高三的课程非常紧张,需要根据实际校情(学校情况)和生情(学生情况)开展辅导工作,本人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尝试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出看法。

一、明确观念

在高考心理辅导工作中,明确下列观念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1.辅导有三利,利己利人利校

适当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有利,对周围人和学校也有利。学生和教师适当调整心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最终学校也是受益者。

2.辅导非万能,摆正其位置

心理辅导不能取代学习辅导,它只是高三全局工作安排中的一环,既要肯定和发挥其作用,又避免过分夸大。

3.紧张分程度,不要全打倒

面对高考,学生适当的紧张反而有利于高考,它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使其出现一定的行为配合高三复习。因此,不能强调完全消除紧张,只是需要降低超越正常程度的紧张。

4.辅导工作靠大家,人人出力效率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倡导的是全员参与,在高考心理辅导中,同样是倡导这种理念,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学生等都可以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一员。

二、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四阶段论

高三一年皆纳入高考心理辅导阶段,在学生身心保持正常状态下,应有计划地根据复习的不同阶段,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启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激发和持续学生的求进心态。

虽然引导学生培养自信、调节情绪、积极应对贯穿整个辅导阶段,但根据复习不同时期的特殊性,本人提出四阶段论,以更利于实际操作。在每个阶段里,通过与教师沟通、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近况,按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制订相应措施,体现阶段侧重点。

第一阶段:定计划

这个阶段是在高二学年结束,当年的七月左右。此时,学生隐约感到压力,但动力不强,多数学生对高三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因此,应辅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对高三做一个整体的计划,做好扶强辅弱的心理准备与学习准备。在本阶段里,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明确自己的目标,有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实际行动。较次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没有目标或目标过大。相当多的学生是在两者之间。

在了解班级具体的情况后,可在各班做问卷调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曾思考过的目标,增强对成功的向往,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并了解学生对学校的一些要求(如心理辅导等)。

在此阶段,心理教师要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制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课程内容和计划。

第二阶段:明目标

这个阶段是在高三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即九月份。在此阶段,要强调学生用实际行动达到或接近自己的目标,强化学生的责任感。班主任注意培养和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此时,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清楚明确自己的目标,能根据自己的强弱科制订相应的计划,对于学习上遇到的挫折,能有信心去克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目标不确定,遇挫折能自我调节,但不持久。此类学生情绪易为暂时的成绩所左右,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很想完成,但因基础和方法等原因,完成状况不稳定。较次的学习状态是完全没有进入到高三的学习状态。

在此阶段中,心理教师把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反馈给级组。级长根据情况在级会中做动员讲座,激励学生把握机遇,确定适当的高考目标,全力以赴。

心理教师可在此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班级心理辅导系列课程。此课程以学习策略和提高自信为主,强调复习的阶段性,尤其要强调总结方法的运用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强调每科的复习方法,既要让学生有紧迫感,又要让学生有方法可循。

第三阶段:树信心

这个阶段大致定在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至第二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在本阶段中,学生普遍出现“学习疲态”,成绩受挫,信心下降,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冲突增加,在学习上有退缩、放弃的心理和行为。

这时,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对学习任务能较好地完成。处于中间的学生可能因为受到的挫折,对学习任务有厌烦情绪,但仍能坚持学习。教师要注意班内小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自己是陪读的,在学习上没有任何信心,影响其他(中间)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此阶段,心理教师应加强与班主任沟通,把握班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提高自信、调节情绪、降低考试焦虑为主开展心理辅导系列课程,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此阶段的必然性和可克服性,增强学生的自信。注意在此时开展考试焦虑调查,筛选高焦虑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四阶段:舒情绪

此阶段是在高考前的二至三个月左右。学生意识到高考即将来临,紧迫感增强,情绪紧张,休息时间减少,学习时间增多,对以前浪费时间感到后悔。

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感觉自己复习充分,信心百倍,对高考充满期待。中间部分的学生也有信心,但仍有忧虑,对高考既充满期待,又希望延迟高考。较次的状态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内心矛盾日益加深,情绪很不稳定,也有部分的学生对高考没有任何期望,对任何事情无所谓。

在此阶段里,学校领导要对全体学生做考前总动员,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成功体验,逐步降低题目难度,增强学生信心。心理教师可在此阶段开展师生心理激励活动,以集体情绪的力量影响应考状态不佳的学生,铆足劲准备最后的冲刺。

由于我校长期坚持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工作,近几年的高考成绩显著,考生们都反映心理状态较平稳,有助于知识的正常发挥,甚至因其稳定的心理素质,在考场中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08.

[2]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第8篇

【关键词】同伴 同伴心理辅导研究 同伴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05-01

一、调研背景

如今,小学生在享受成人陪同的同时,失去了同龄人相伴的快乐,他们不懂得分享,责任,不懂得如何培养友情、善待友情,出现了种种现实心理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深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如春风化雨般地使全体学生心理趋于健康化发展呢?在我校多年的同伴教育课题研究中不难发现,传统的空洞的指示性说教,或者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后再去处理,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利用同伴关系来进行心理辅导,则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专家张文新教授指出的,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心理逐步走向健康化、成熟化。

于是,我校就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所谓的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指研究者对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理相互辅导共同活动,共同成长过程的研究。它是一种能使自己和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小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的要求。

这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经过充分准备,加上老师和同学提供宝贵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调研说明

1、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对象包括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为河小)三到六年级学生。

2、调研内容

这次调研是针对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内容进行的,主要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实施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的因素等诸多方面。

3、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2014年4月3日

4、调研方法

(1)、数据获取方式和渠道:

数据是调查员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后得出。这样的数据是采用对选项被选次数累加的统计方式得出的。

(2)、抽查对象的抽样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对三到六年级共计541名学生采取普遍调查。

5、调研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样本数541人,通过班主任负责发放调查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1份,有效样本率100%。

三、调研总结

(一)统计结果分析

从统计情况来看,如今的小学生逐步摆脱了父母和老师为天的思维影响,而是逐渐地放大了同伴的影响力。同伴的言行举止都巧妙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为同伴的欣赏而愉悦,为同伴的疏远而伤心,为同伴的批评甚至于变得沉默起来。

不难看出,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伴的活动;(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6)更容易受到同伴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7)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进行交往。

(二)对于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研究的建议

1、通过组织同伴活动的研究,帮助小学生学会同伴倾诉,同伴商量,同伴合作等同伴交往技能,尝试在脱离他人帮助的情境中如何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成功与失败,并表现勇敢、坦率、真诚、想象力、批判力等人类的本性;

第9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阻抗;处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4-03

在心理学领域,阻抗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自来访者或咨访关系中妨碍心理咨询进行的力量或因素。从本质上讲,阻抗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它常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事件的抵触,或是对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等。阻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特定现象,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课属于团体辅导,心理辅导课上出现阻抗并不奇怪。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中的阻抗在性质上与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的阻抗是一样的,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心理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妥善处理,才能实现心理辅导课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任由阻抗发展或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心理辅导课的效果,甚至会导致一堂心理辅导课泡汤。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问题,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公开的文献中尚没见到。本文试图从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对阻抗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

(一)对心理辅导教师的阻抗

这类阻抗可以出现在心理辅导课的任何环节,具体表现如下:

1. 拒绝教师的安排。在分组、活动中均不积极,勉强应付。

2. 负移情。学生把心理教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心理辅导课堂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心理教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3. 过多地探究和询问心理学专业知识,借询问心理专业知识回避对自己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索,“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对心理辅导活动的阻抗

1. 拒绝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是心理辅导课的必然环节,否则只是流于浅表层面的活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会使辅导的效能受影响。

2. 推诿。把造成问题的原因推给他人或外界因素,回避个人的原因。

3. 沉默。当课堂中涉及某些问题或环节时,以沉默应对。

4. 过度地关心其他同学的问题。对其他同学的问题颇感兴趣,不断追问和探究,转移他人对自己问题的注意力。

(三)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

情绪过度强烈,甚至失控,在小组活动中过多地占用时间资源,影响其他同学,不顾活动规则和时间限制,赘述、啰嗦,用大量诉说代替对问题的深入探讨。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表现,实际上阻抗的表现形式还不只上面这些,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几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对阻抗的正确认识就是心理辅导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开始。

二、 对阻抗的理解

阻抗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势必会对心理辅导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负性的变量,但是,如果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正确处理,则可化弊为利。

(一)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

1.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目标。在心理辅导课堂上,阻抗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辅导效果即教学目标的实现。组织教学时对分组的抗拒、拖沓、活动时偏离主题,耗费心理辅导课的时间资源和心理能量,如果不加以调控任其发展就会使辅导效果打折扣。

2. 影响心理辅导进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节一般是热身、分组、活动、总结,每个环节都有其既定的任务及资源的配备。心理辅导课的时间是既定的,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也是设计好了的。阻抗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心理辅导课的节奏和进度。

3.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氛围。心理辅导课的进行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成功的心理辅导课离不开适宜的氛围,这些对心理辅导活动起着催化、暗示、支持、唤起、维持的作用,良好的氛围大大地增强了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而阻抗则是对这种氛围的破坏。

(二)面对阻抗的积极视角

心理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处理阻抗,推进心理辅导课。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积极的视角认识和理解阻抗,化弊为利。

1. 阻抗以特殊方式反映有价值的信息,如防御方式、活动方式、个性特点、对生活的追求,如果心理辅导教师洞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将这些转化为辅导的积极元素加以利用;阻抗也是学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如果此时给予共情,因势利导,阻抗就具有了积极价值。

2. 阻抗是审视师生关系的窗口。师生关系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有所体现。不良的师生关系是隐伏在教学活动表象之下的暗礁,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就有可能凸显为阻抗。对阻抗的恰当处理,将有助于调整师生关系。心理辅导教师应创造一种能使学生自由感受情感、探索自我、体验活动的氛围,让他们和辅导教师共同完成任务,结成有效的工作同盟。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化解阻抗的有利因素。

第10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专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06-01

1.何谓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运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美国爱荷华州山德瑞比高中的“职业和道德辅导”课,这被视为是职业性团体辅导的先驱。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支柱,它是一种活动课程,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有效适应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

1.1 从性质上来看

1.1.1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拒绝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学科知识没有作业和考试;其次它是充满弹性的,与传统的文化课程"重目标重控制重统一尺度"的质量评价迥然不同。

1.1.2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辅导的功能是发展和预防,是学生的整体性素质得到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预防因为缺乏关注、疏导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或者心理障碍。

1.2 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1.2.1 与政治课的区别:①功能上:政治课主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政治立场、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的完善及社会适应问题,预防学生出现心理不适或心理困扰问题。②内容上:政治课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迹、原则等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遥远,心理辅导活动课比较关注“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等,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化解他们自身的困惑和矛盾。③实施形式上:政治课是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由内向外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以及情绪的释放和张扬个性。④操作技巧:政治课依据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技巧,后者依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等辅导技巧和艺术。

1.2.2 与主题班会的区别:①主题班会重在解决班级建设问题和一些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重在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解决同一年龄阶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②主题班会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师生间缺少互动状态和心灵的感应,学生发言往往只追求完美和符合主流社会道德标准;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是和教师公平对话,教师也不必充当卫道士的角色或扮演完人的形象,在整个活动中和学生一样是敞开心灵的;③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完全不同,前者多用规范、示范和权威,后者更强调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和心理辅导技术。

2.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具有相同问题或共同成长意愿的人所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组织给予辅导,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助人发展的功能,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以团体力量影响个体,促使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运用观察、分享、体验来进行学习,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行为上的困难,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作为助人自助的过程,其性质属于教育活动,这些为我们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思想动态,他们是一线工作者,对辅导主题和目标可以准确把握。而且,学生对辅导员有天生的亲近感,有利于无阻碍的开展活动。同时,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操作,辅导员们完全可以通过培训掌握其中的要领和方式方法。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根据动力模式“输入——整合——输出”的要求,想要期望最后输出的是班级凝聚力强、班级气氛和谐、心理效应理想的班级,辅导员就得输入高品质的人格、价值观、敬业精神、态度以及专业素养,师生互动的辅导过程自然会加强这些正向输出。同时,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较之平时更为广泛的社会化交往,使青少年得以利用一个新的更大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包括价值观、性别作用、社会规范以及发展可能性等等,这些信息通过群体中的互动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潜在的影响。

3.设计流程和实例

3.1 设计流程

3.1.1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确立主题和目标。与一般本科院校不同,我校大专生共在校两年,第三年是进医院实习期,所以确立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差异性和相似性。例如:大一时可以通过活动帮助刚进校新生快速认识、减少孤独感,加强人际关系沟通,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适应大学生活。还有,开展增强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情感问题的活动。大二期间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角色转换等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3.1.2 精心设计辅导活动:①团体暖身阶段:充分展现辅导员的“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通过热身活动或其他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并制定团体公约。②团体转换阶段:用具体形象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话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并鼓励全体同学参与互动讨论,对他人的意见给予回馈。③团体工作阶段: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和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鼓励他们互相倾听共同探讨。④团体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并鼓励学生讲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和行动化。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团体辅导

负性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的情绪,反映个体主观的紧张和不愉快体验包含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厌恶、内疚。国外学者的众多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20世纪50年代埃利斯创立“合理情绪疗法”用于负性情绪的治疗和处理,1988年华森等人编制了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是情绪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量表[1]。情绪心理学家艾克曼和弗里森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为:愤怒、快乐、恐惧、惊奇、厌恶、悲伤。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1905年普莱特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临床,1919年拉扎尔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治疗精神病,1925年莫雷诺创立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团体心理辅导在欧美的开展更加广泛[2]。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名为group counseling,翻译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同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学理论有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中申农和韦弗提出了沟通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五W模式”[3],指出了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并实现思想、情感的互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了个体与团体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的学习和模仿。团体动力学中勒温的“场论”指出在动力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变化,团体的气氛会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4]。

团体辅导在处理大学生时情绪问题时,充分为大学生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社会人际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下面根据真实的团体辅导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1 背景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张某,女,22岁,汉族,独生子女,大学三年级,心理学专业。五官端正,体态端正,身高165,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均为工薪阶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无家族精神病史。

1.2 成长史

张某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和人交流,自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良好。大学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与父母分开在不同的城市。进入大学后与同学朋友相处较好,与同宿舍的女生也能和睦相处,但是父母对其学业关注过多,让她感觉烦恼。大一以来都能够认真学习,大三开始出现心情低落状况。

1.3 精神状态

情绪稍有低落,轻微紧张、淡漠,注意力良好,神智清楚,定向力良好,无强迫观念,自知力正常。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自己感觉内疚、有时会感觉悲伤,会无缘无故的心情低落。不好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内心感觉非常痛苦。

2.2 个人陈述

进入大三后,感觉压力非常大,不知道以后该去干什么,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很大,以前会打电话和父母说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生活状况,大三开始就不愿意和父母谈论这些问题。但是父母会经常打电话询问自己的学习情况。前几个月,父母因为工作的问题吵架,自己节假日回家,父母也依然吵个不停,感觉在家待着也十分压抑。回到学校后,不想去教室上课,有时候就一个人待在宿舍,躺在床上,从早晨一直到晚上。班级的活动也不想去参加,宿舍的室友问到自己,就说自己心情不好。自己知道要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希望父母吵架,想为父母尽一些力,但是感觉没什么可以做的。对于未来也很迷茫,不知道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工作。

3 评估与诊断

3.1 咨询师的观察

咨询师观察发现,此学生在交流时,情感稍微显得淡漠,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是神情低落,言语交谈中流露出彷徨和迷茫的话语。自知力良好,主观上希望改善自己的状况。

3.2 评估和诊断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显示厌恶、伤感、内疚、愤怒、悲伤得分都异常偏高。SCL-90量表测验显示饮食睡眠、人际关系、抑郁指数都存在偏高的状况,智力测验得分属于正常。

根据临床分析,该学生的状况持续存在有三个月,依据其行为和状态分析,从病程和症状、严重标准,可以排除其有心理障碍。该学生的问题属于一般负性情绪问题。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悲观的想法;

(2)饮食和睡眠问题;

(3)情绪低落;

(4)内疚感强烈。

4 团体辅导的目标

4.1 具体目标和近期的目标

(1)改善其悲观和内疚情绪;

(2)帮助其完善自我;

(3)提升其自信心,良好应对学业压力;

(4)改善负性情绪。

4.2 长期目标

(1)正确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

(2)学会自我调整;

(3)提升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

5 辅导方案

针对其负性情绪,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和SCL-90量表进行筛选,选取同样存在学业压力问题、被负性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团体辅导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该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引起,在团体中的其他学生也有相似的问题,属于一般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团体成员间的互助和支持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团体活动以讨论、游戏、交往行为训练和角色扮演与体验为主,每次团体辅导后均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成员分析辅导效果和认识自我,根据成员的反馈及时对团体辅导进行调整。

5.1 团体组建

团体名称:认识自我 互助成长(战胜负性情绪)

团体目标:认识自我的负性情绪,寻找问题的原因,通过团体的活动提升自己情绪调控能力。

团体性质: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成员:大三学生共39人,分为两组

时间:每周五上午9:00-11:00

次数:共九周,每周一次

领导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地点:心理学团体辅导室

6 团体辅导过程

第一周

主题:与你相聚

目标: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和简单的了解,接纳团体的其他成员,初步了解团体辅导的性质和活动方式,团体活动以游戏和成员交流为主。

活动材料:背景音乐,彩色纸片,速写笔。

活动内容:松鼠和大树,大风吹,照镜子。创建小组,让成员们互相了解,认识彼此,培养合作的默契,每一个小活动结束后,辅导老师进行讲解,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正式的团体辅导活动中。活动中间安排休息时间,每次活动在45分钟左右。活动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咨询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己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和对下一次活动的期待。

第二周

主题:他人与自我

目标:了解自我,认识他人,悦纳自我关爱他人。

活动材料:便利贴,速写笔,素描纸,铅笔。

活动内容:小画家,在素描纸上画出团体中的某位成员,画完后进行解释,被画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团体所有成员进行总结,发表感想。找优点,利用便利贴,写下其他成员的优点,评选优点最多的人。活动结束后,分享感受。

家庭作业:总结自己的优点,陈述自己的活动感想。

第三周

主题:认识压力

目标:帮助成员发现自己的压力来源,认识压力的两面性。

活动材料:放松音乐,速写笔,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压力分析师,放松训练。成员扮演压力分析师,帮助其他成员发现压力,提出意见和解决办法。接着进行放松训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放松。

家庭作业:列出自己的压力清单,设计解决压力的方案。

第四周

主题:自我调控

目标:帮助成员学会自我调控,进行行为管理。

活动材料:木椅,彩色纸,速写笔。

活动内容:运送木椅,你说我做。主要是行为训练,在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进行行为活动,完成领导者给出的任务。通过行为感受他人的想法,在训练中进行自我调控训练。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行为训练计划。

第五周

主题:管理自己的情绪

目标:促进学生认识负性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材料:彩色纸,速写笔。

活动内容:情绪表演。成员自己设计情景,编写情景剧本,由小组成员进行情景剧表演,观众进行点评,演员在结束后进行分享[5]。针对情景剧中的情绪问题,全体成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法,领导者总结分析,阐述负性情绪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负性情绪。情景剧再现,调控负性情绪。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情绪调控计划。

第六周

主题:家庭角色认知

目标:促进学生对家庭成员进行认识,理解家庭不同成员的角色感受。

活动材料:木椅,速写笔,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家庭情景扮演。利用木椅进行家庭成员的位置排列,接着让成员们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让成员们揣摩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加深对家庭中各个成员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家庭问题,与家人和睦相处。

家庭作业:家庭日记,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令人难忘的事情,分析自我。

第七周

主题:圆桌会议

目标: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去理解他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

活动材料:圆桌,速写笔,便利贴。

活动内容:设置学习压力情景和矛盾情景,成员选择不同人物进行发言,可以从父母、老师、学生的角度发表观点,活动中领导者做好记录,活动结束进行总结分析。

家庭作业:分析自我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尝试列出解决办法。

第八周

主题:关注我的朋友

目标: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友谊,人际关系的维系。

活动材料:报刊,剪刀,胶水,水彩笔,便利贴。

活动内容:制作小礼物送给团体里的成员,写下祝福的话语。送出礼物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收到礼物也分享感受。领导者总结。

家庭作业:成长日记。

第九周

主题:团体的分离

目标:处理分离焦虑。主要是全体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促使成员适应分离情境。

7 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7.1 团体成员评估

张某现在情绪状态良好,看待事物更加积极向上,能够轻松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

7.2 咨询师评估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追踪访问发现: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活适应良好,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良好,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分数减低。

7.3 学生个人自我评估

我感觉现在比以前乐观多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会了自我调控,能主动和同学交流,积极融入群体活动。

【参考文献】

[1]宋大力,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

[2]王小凤,刘捷.团体辅导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3]梅思佳,陈庆健,金伟琼.朋辈团体辅导对寝室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1.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10-001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动、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1]。

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天津大学在2006年举办了全国高校首届“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之后每年举办一届研讨会。心理委员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进一步得以实施与发展。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班级心理委员手册》出版,在全国高等学校率先开展了“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的课程培训,得到了一致肯定。南京林业大学的辅导内容及工作体制在逐步完善和确立[2]。

二、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经过归类分析,将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情况总结为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类高校未能建立有效的朋辈咨询机构,他们中有一小部分正在筹划设立朋辈咨询中心,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的限制而未能设立此类机构;第二类高校为综合大学,或是存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比较完善,工作水平较高;第三类高校正在积极的完善朋辈心理工作队伍,但是受缺乏心理学专业的限制,只能在其他专业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培训,使得这批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然而,总体上缺乏专业背景支持,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2.非官方性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社团的方式建立,鲜有官方的组织推动其发展,使朋辈心理辅导不够名正言顺,极大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同时,各校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河北省各高校学生心理工作,尤其是朋辈心理工作缺乏交流。每个高校都有自己开展心理活动的特色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共享的平台,使得先进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经验无法相互共享。

3.咨询手段单一化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59.7%以上同学开始建议通过电话、QQ、飞信等电子化的交流方式来与心理咨询员沟通,而在调研的院校中,几乎完全是以面谈的形式来进行,朋辈咨询方式的单一化与滞后性得以显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

4.宣传不到位

调研发现高校的学生普遍不清楚、不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学生组织,相关部门对朋辈心理辅导不甚了解则不予以重视,宣传平台不够完善,这就要求高校今后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此外发现同学们热衷于网络平台,在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1.构成要素

朋辈心理辅导站应作为一个战略统筹部门而存在,它上承校领导的指导思想,下达学生们的心理工作状况,统筹发展全校的心理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站下设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和培训考核组三个部分。

1.1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咨询室是传统的咨询模式的集成和发展,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咨询同学,为其解决心理咨询问题,询室还需要将经常遇到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类别化的分析。

1.2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这种形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密切的注意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对重点同学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相对于到心理咨询室的沟通更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同时与当事人处在相同的班级,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可能更好。班级心理委员选定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班级内部的选举,而是通过一系列选拔流程产生。

宿舍知心人的任务和工作与班级心理委员基本相同,但两者负责的内容方向可有所区分,向宿舍知心人倾诉时可能问题多面向于生活方面,而针对班级的心理委员可能就倾向于解决学习、学生工作上的问题。这两个咨询岗位的设立,可以拓宽朋辈心理的服务范围,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及时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1.3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考核组。首先,基层工作人员即宿舍知心人和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是基层工作很重要的环节。实践中,朋辈基层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评,然后,分析通过面试考核应征者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问题。最后,对前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人选。

具体的培训环节将由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和相关工作的知识培训。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培训的主要内容,设立听、阅、学、互、实五位一体的培训方案。

2.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完善

2.1咨询方式多样化。目前同学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拒绝求助于朋辈心理咨询机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咨询会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鉴于此种顾虑,朋辈咨询机构应当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接受咨询,同时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来消除咨询者的顾虑。例如,建立网上匿名咨询平台,通过此平台,咨询者可以有效地消除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情形,同时通过文字上的交流,能更好的走进咨询者的内心。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能有效的减少咨询者的顾虑;开设校园朋辈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2.2建立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在实践中,本研究发现高校间缺乏沟通,因而积极建立高校间沟通的桥梁,并建立了“河北高校朋辈交流群”。建设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逐渐缩小高校间发展差异,增强全体在校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