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防工作督察报告

人防工作督察报告

时间:2022-03-02 09:5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防工作督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防工作督察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中考体育 组织管理 应对策略

中考体育作为地市一级的地方政府的一件大事。其组织管理情况,不仅体现教育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和组织者、实施者的综合素养,更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考验。其主要原因是:中考体育规模大、涉及面广、事关考生切身利益,开放程度及公平公正程度要求高;组织实施过程庞杂细致,加之人员素质、设施设备条件参差不齐,使其管理难度和社会敏感度远远高于同级别体育赛事。因而,必须加强对体育考试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考试管理办法、严格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操作过程、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设备在体育考试工作的应用,有效减少人为漏洞和技术数据偏差,确保中考体育结果能够客观准确地量化反映学生体质状况和锻炼水平。

一、中考体育的特点

中考体育不同于同级别的体育赛事,它具有以下特点:(1)人数多,一个地级市考试学生从几万到十万以上,一个区县考点也从几千到一万多;(2)耗时长,整个考试过程需要10天左右时间;(3)内容枯燥,测试项目一般只有3个,且几年一成不变;(4)工作单调,对评考人员而言,同样的测考流程要重复几千次,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劳;(5)参与者压力大,考试结果事关学生就学选择,社会关注度和家庭期望值高,测试过程及结论一旦出现差错,修正程序复杂,就会导致考评人员和学生、家长心理压力过大;(6)干扰大,学生升学关系千家万户,加之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社会干扰因素多、渠道复杂。所以,体育考试是每年备受社会关注和舆论监督的一个热点工作。怎样使中考体育公正、公平服务于学生,使其成为促进素质教育深化和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正向能量,已成为体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现行模式

中考体育在我国实施20多年,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一般由地市级教育部门统一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考体育的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及各只能小组的工作协调;考务组负责制定政策,安排考务及培训;督察组负责对考试工作的督察和指导,并协同区县抓好纪律检查,处理测试过程中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违规违纪问题。考试具体工作由区县教育部门组织,设立主考、副主考,下设考务、纪检、医务、安保、后勤等机构,完成考试工作,考试全过程接受市派督查员的监督指导。

由于中考体育分区县组织实施,区县考试工作人员负责本地学生考试,虽然在聘任评考人员时各地都考虑实施回避制度,考试现场安装摄像头、屏蔽仪等,管理上加强了督查、聘请社会社会监督员、邀请家长、学生进行现场监督签字等,但由于考试工作人员受限于自身能力水平及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等各方面的压力,每年的中考体育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违规违纪行为难以根本杜绝,甚至造成不良社会反响,致使中考体育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三、应对策略

中考体育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主要来自考生和工作人员两个渠道。对考生违规违纪行为的预防,一是在选调考试工作人员时要坚持回避制度,实施有亲属考试回避,本校考试时回避退场,避免人情分;二是要挑选业务素质强、专业素养高、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人员,避免技术失误;三是要选拔思想水平高、办事公正、坚持原则的专业人员,避免执法不一现象;四是使用电子仪器测试、视频监督、网络及时上传成绩等,避免人为操作;五是报名时就采集2-3个指纹(降低考生考试紧张手指出汗,指纹确认的难度),采用指纹检录,预防考试顶替等现象。

来自工作人员的违规违纪现象,控制起来有一定难度,除在聘任工作人员时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加强人防(加强思想教育、增设学生、家长、人大和政协委员担当督察员、严格纪检工作等)与技防(安装摄像、及时的视频和语音报告成绩、使用电子测试仪器、实时的网络传输成绩等)管理外,在考试程序上不给违纪留空间和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我通过20多年组织中考体育的实践,提出以下策略:

中考体育宜以地市级统考为基准,地市级中考体育机构在原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考务组、督察组基础上增设信息组,负责及时收集学生考试信息和考场影像信息;仲裁组负责对考生是否违规技术上的最终认定。

模式一:考试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各区县具体组织实施考试工作,市派督察员下到考点对考试的全过程进行督查指导。市派信息员进入考务办协助工作,考生考试结束,由市信息员现场收集考试电子成绩或考生成绩记录单(一式两份),一份封存,当天考试结束时带回上交地市招办管理,另一份由区县招办保管,进入总分时互相比对,相互监督。

优点:减少了成绩在区县的停留时间,工作人员没有了违规违纪的时间;省去了区县工作人员与考生成绩的接触,缩小了违纪的空间,如果成绩是电子信息,则更容易接收保管。考试费用在原有基础上也不会提高。

第2篇

近年来,____市____县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突出抓好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应急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在校园安全管理上,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原则,大力加强校园应急宣传和演练工作,全县校园应急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安全责任。____市____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下发《关于调整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综治安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成立安全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校园安全应急工作分从维稳工作、学生安全、校园安全、校舍安全、房屋出租、食品卫生等方面落到实处,同时要求相关单位负责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签订安全应急工作责任书,做到安全任务分工到人,事故责任追究到人,确保了安全应急工作责任得到落实,为做好应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流程管理,完善预案体系。先后组织修订完善了《____县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____县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援预案》《____县学校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____县教育局处置群众来信来访应急预案》和《____县教育系统防汛应急预案》,并制定下发了《____县学校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____县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同时,制订了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将校园应急纳入政府应急管理考核体系。

(一)加强“三防”建设,打造素质精良的安全应急工作队伍。投入资金,为全县学校配备专兼职安保人员392名,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定人定岗在校园内外执勤巡逻,定期定点进行演练与培训,与学校一起构筑起校园安保工作的坚实屏障;安装视频监控器97套、摄像头533个、红外线报警装置68套,技防覆盖面达到98%;配备各类安保器械1731件套,完善校园人防、技防、物防体系。此外,要求各校通过教师巡防、家长护卫等形式,构筑起警、民、校合作联防的校园安全保护网络,对学校安全管理、周边秩序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培训和演练,增强师生自护能力。利用全国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5.12全国防震减灾日”、“11.9全国消防宣传日”等契机,该县应急办积极组织公安、卫生、教育、气象、武警、消防、科技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校园安全巡回讲训团,对全县各级师生进行了有关食品安全、气象灾害、人身伤害及防范,交通安全、防火、防震、防踩踏等方面的知识讲训,近8万名师生接受了教育和培训,各校又通过主题班队会、课堂渗透、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广泛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避震防火逃生、防踩踏、防暴力侵害等各类安全避险和自救演练共计120多场次,参加演练师生6万余人次。同时,将“开学一周内演练”工作常态化,有效提高了师生安全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重点防护,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一是加强防溺水安全管理。针对全国部分省市发生多起学生溺亡的安全惨剧,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及股室负责人召开安全会议,做好预防溺水的各项措施,提出实现“安全教育全覆盖,家校联系全覆盖,安全巡查全覆盖”。暑期,组织专班对存在危险水域的中小学进行了专项安全检查,对各校开展防溺水专题安全教育、签订家校安全责任书和周边危险水域安全隐患排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二是加强学生乘车交通安全管理。制定下发了《____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常态化整治方案》,成立了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督察专班和各镇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日常监管整治专班,实行“一校一交警、一镇一专班、一日一督查”的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学生乘车安全。

(四)推进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应对灾害应变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紧急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的主要内容。该县通过调研下发了《__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____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将该县城区12所学校操场作为主要应急避难场所,并都设立了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标示,切实增强了各校防护功能,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截至目前,该县城区12所学校避难场所面积近4万平米,可容纳近3万人,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对全县各镇中小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建设,力争按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全县所有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达到标准。(五)排查安全隐患,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将安全隐患排查作为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建立了学校自查和教育局普查和随机抽查制度,通过自查、普查和抽查及时发现应急工作现存的各类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立项,并跟踪予以解决和改进,使各种安全隐患得以化解。今年上半年,该县政府应急办组织两个专班多次不定期对城区12所学校从安全值守等6个方面进行了夜间安全突击检查。分两次对各镇各校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排查安全隐患45处,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37份,收回安全隐患整改报告单37份,已整改销号43处。关停了孙桥镇和雁门口镇4所违规办园园所。今年下半年,利用开学工作检查对全县学校安全隐患进行摸排,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26份,已整改销号25份,这些安全隐患的及时化解,有效地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强化部门联动,营造安全校园环境。为了保证全县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该县政府应急办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强了对食堂食品从业人员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组织全县学校(幼儿园)后勤管理人员、从业人员796人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测试,提升了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采购索证、储存、加工、留样等关键环节的工作管理措施,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严禁“三无”产品进入校园。9月,县政府应急办联合县食药监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和县质监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城区16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突击检查,受检学校、幼儿园食堂整洁卫生,物品摆放有序,食品留样专盒专用冰箱保存规范,记载详实。

近看来,我县在加强校园应急管理上下大力气,营造和谐平安校园上加大管理力度,创新工作措施,注重事前预防,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应急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把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精,打造了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群众称心的平安和谐校园。

第3篇

一、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尽管各劳教所、各大队、各中队都制定了民警值班制度,但由于诸多原因,其执行力度和效果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少数领导和部分民警在思想上不重视、值班巡查走过场、值班不尽职和不作为等问题,是造成劳教人员打架斗殴、逃跑、所内复吸、自伤自残等事故未得到及时有效发现并予以制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各劳教所应认真总结近年来的民警值班情况,通过查漏补缺,及时修改完善所部、大队和中队民警值班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值班职责,特别是所领导、大队领导、中队领导均要按规定轮流值班,实行“七统一”,即所部、大队、中队统一值班时间,统一交接班时间,统一按规定规范填写值班登记表簿册,统一佩戴值班标志,统一值班报告制度,统一值班督察制度,统一在每周一上午分别召开所部、大队、中队值周例会(即总结上周值班情况,安排部署本周值班工作),着重解决部分领导和少数民警在值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坚决纠正个别单位和少数民警在值班工作中安全巡查流于形式、对隐患熟视无睹、对问题整改不力等问题,建立起全所上下人人都参与值班、人人都尽职尽责值班的长效机制,形成全所上下齐心协力、常抓不懈、扎扎实实搞好值班工作的良好环境氛围。

二、逗硬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1.凡领导和一般民警在值班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如睡觉、玩游戏、打牌等,虽未造成事故的,一经查实,前3次均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戒勉谈话,第1次罚款人民币50元,第2次罚款人民币100元,第3次罚款人民币150元。其中,中队领导及一般民警由大队长和人事警务科科长一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戒勉谈话,科大队领导由分片所领导和政治处主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戒勉谈话,所领导和调研员、副调研员由所党委书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戒勉谈话。

2.凡领导和一般民警在值班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劳教人员群体性斗殴、逃跑、流入所内、群体性闹事等事故的,对其实行先下岗后查处。

3.对领导和一般民警在值班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但未造成事故的,由当天白天或当夜值班的科室领导通报其具体情况,所部值周例会研究决定对其处罚的具体意见,所考核办公室负责执行;如造成事故或重大事故的,由当天白天或当夜值班的科室领导通报其具体情况,所部值周例会讨论研究后提出处罚意见,报所党委审定后执行;触犯刑律的,移交当地司法机关处理。

三、点面结合,全方位巡查

1.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劳教人员宿舍、生产劳动车间、食堂、学习室、娱乐室等集体活动场所,极易发生劳教人员群体性哄闹、打架斗殴等事件;劳教人员厕所、宿舍后面和生产劳动车间后面的围墙等,是劳教人员逃跑、所外人员投递违禁品到所内的重点部位;深夜及值班民警早晚交接班时、雾大能见度低时、全所性劳教人员集体活动时等重点时段和遇到停电、安全设施损坏等异常情况时,是各类事故频发的高发时段。因此,所部、大队和中队值班民警一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加大对以上重大部位、重点时段和关键环节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存在的问题和事故苗头,及时果断依法处置,坚决避免重大事故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2.认真细致,周密严查

对劳教人员亲属来所探视时捎给的物品和通过邮局邮寄的包裹等,特别是对吸毒劳教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物品和包裹等,一定要由值班民警亲自打开,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并做到检查时,必须要有2名以上民警同时在场;对劳教人员宿舍、厕所、娱乐室、学习室等公共场所,值班民警一定要不定期经常进行安全大检查;对进出劳教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区的外来人员及车辆等,值班民警必须认真做好登记和验证检查,一旦发现违禁品,立即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严防违禁品流入所内,严禁发生吸毒劳教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所内复吸等情况的发生。如发生此类事件,一定要认真调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责任人,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不留死角,全方位巡查

一是对生产劳动车间的厕所、库房、管理区围墙转角处等死角,对打扫管理区公共卫生特别是管理区墙下卫生的零星分散劳教人员、值夜班的劳教人员等重点人员,对路灯、红外线报警装置、摄像头、隔离网和围墙等各种安全设施是否完好正常等地方,一定要加强巡查,发现问题或隐患,必须立即逐级上报,迅速纠正和整改;二是值班民警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对劳教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早晚点名、晚上按时巡更、定期与不定期巡查劳教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寝室并清点其人数等制度,使全所民警值班工作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天候、全方位,周密严谨、不疏漏。

第4篇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了综治工作组织机构网络。年初根据人动情况,及时调整了综治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明确全局由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劳动监察局局长为分管综治领导,领导小组在局办公室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分任综治办主任、副主任,负责各项综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对二级局综治工作进行督察。与此同时,下属社保、就业局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把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单位总体规划。于年初下发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度工作要点》,将综治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与业务工作开展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下发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明确了2012年度综治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将任务加以细化,明确到具体科室、二级局。

(三)建立了综治领导小组季度工作例会制度,明确经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召集,每季度召开一次季度工作例会,传达上级有关综治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听取各责任单位综治工作情况汇报,具体部署全局综治工作,今年来共召开综治季度例会4次;建立了重大维稳信息报告制度,规定凡发生工伤、劳资纠纷等导致及所属单位其他影响安全稳定重大事项,必须立即向区综治办汇报。

(四)积极深入挂点村开展综治维稳工作。年初,制定下发了《区人保局协助挂点村维稳工作计划》,对工作重点进行了明确;3月份、11月份,我局由副局长带队,到挂点村值夏镇村进行综治维稳专题调研2次,了解该村矛盾纠纷情况,协助村委解决疑难问题。年底与相关挂点村干部召开联席工作会议,总结一年来帮扶工作情况,找出下年度帮扶工作重点,将综治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突出,与“1+1”扶贫等工作同时总结,同时研究。

(五)每月开展本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全年共召开调处会12次。会前以科(局)室为单位层层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干部职工近期思想动态。充分了解情况后,由二级局负责人和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在会上具体汇报本单位人员思想状况及矛盾纠纷隐患点,并指定由其分管领导负责化解矛盾,解决思想疙瘩。如涉及其他单位的,则由局领导出面协调解决。确保将矛盾纠纷隐患点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我局没有出现因矛盾纠纷导致的重大事故案件。

(六)积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我局行业调解组织设在下属劳动监察局,负责维护区内劳动用工秩序,打击非法用工等违法行为以及调处劳资纠纷等工作,该局设有三个办公室,在局办公大楼三楼统一办公,楼下设有门卫一名。今年来,我局劳动监察部门加大依法监察力度,注重强化园区企业依法用工意识,建立了园区企业定期巡查制度,积极为企业和用工人员协调解决劳资纠纷。一是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着力开展了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年初在火车站开展了以“送温暖、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160余人次;年中深入企业进行了社保法调研、宣传,走访企业200多家,宣传面达4000多人。二是开展了区内用工大检查活动。召集区内各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基层劳保所负责人举办企业用工管理培训班,进行普法教育。年内开展“拉网式”用工大检查一次,较好地防止了使用童工等违法用工行为的发生。三是认真开展了劳动维权工作。全年共接到举报投诉案件64件,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克扣的工资44.22万元;立案、结案劳动争议案件25件,其中17件得到有效裁决,8件调解成功;处理工伤案件80起,认定工伤37件,拨付工伤保险费近40万元,在保发展、促和谐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七)坚持节假日及“”等重大敏感时期值班制度。年初由局办公室统一制定值班方案,由一名分管领导率两名干部担任单位值班,局办公室对值班干部在位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发现离岗离位的,在全局范围内下发通报批评,并与年底考评直接挂钩。

(八)加强对重点部位安全防卫,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财务室、档案室均安装了防盗门、防盗窗,配置了灭火器,财务室添置了保险柜。局门卫加强对办公大楼重点防控部位的夜间巡查,防止出现失火、盗窃等事故案件。局综治办负责汇总重点部位安防情况在每月局例会上进行汇报。今年来我局办公楼未发生盗窃、失火等事故案件。

(九)认真开展综治和法律宣传教育,所属人员中无违法犯罪行为。制定下发了《2012年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六五普法规划》、《十二五期间依法治理规划》及《2012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等与干部职工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加以突出,规定每周五下午为学习时间,由一名局领导负责组织学习。为了增强学习的效果,我局还在“人才网”、信息公开平台等处建立法律学习专栏,充实学习内容,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

(十)认真做好平安创建工作。明确局综治工作分管领导为局创建工作负责人,各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在局办公室及就业、社保局综合科设立“平安创建”活动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及综合科科长为工作人员,负责创建方案的制定及全年创建工作的推动、督查考核等具体事项。全年平安创建工作坚持“坚持一个目标,狠抓两支队伍,突出三个重点”的思路,坚持维稳目标不动摇,狠抓领导干部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突出建章立制、增强执行力、加强督查三个重点,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坚决遏制群防事件。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重点防患因企业改制、职工社保、就业再就业等问题而引起越级上访和各类的发生,切实做好排查调处工作,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坚决不把矛盾上交,防止事端的进一步激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十一)加强单位互联网管理,全年无网络安全事故。一是加强了物防措施。我局计算机全部按信息中心指定交换机端口号接入,实行固定IP绑定MAC地址。二是加强了计算机管理。将全局计算机统一编号,区分密级,实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保密安全检查,严禁将带有数据的资料私自外传,或存放在非政府网络邮箱中;制定完善了计算机管理制度,规定计算机实行专人专用,每台计算机均要求安装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软件,并设置开机密码,防止出现入侵、泄密等事故。

(十二)年初组织各科室、二级局负责人签订了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综治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十三)建立了综治责任人政绩档案,做到一人一档。

二、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方向

1、创新意识不浓。按部就班、思维滞后等问题依旧存在,导致工作亮点不够突出。下一步要积极学习兄弟单位综治工作先进经验,结合人保部门特点,努力推陈出新,确保工作有新思维、有新面貌。

第5篇

6月8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正式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条例》要求,地震灾区尤其是学校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应当根据修订后的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进行相应修订。

《条例》强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重点对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按照国务院的条例要求,计划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前期工作和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提高学校抗震标准

“学校建设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点,将优先做好规划,同时今后所有新建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新的标准建设,对没有达到新标准要求的校舍要尽快采取抗震加固的措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

“教育部已密切配合建设部等部门,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不同地震裂度学校建设范围,提高现有标准,使学校房屋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教育部学校重建规划方案显示,“教育部将组织专业设计机构,设计中小学校园规划和校舍建设设计方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好学校重建规划。”

“由于在地震中倒塌的校舍有的存在建筑质量、设计方面的缺陷和问题,未来灾区的新校舍将会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尤其是抗震能力要达到8级以上。”教育部一位负责灾后学校重建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杨榕介绍,2002年11月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校校址选择、平面布局、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层数和构造、交通和疏散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比如: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5层,教学楼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要根据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和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来确定;教室安全出口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000mm;合班教室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00mm;教学用房及其附属用房不宜设置门槛。

教育部有关人员还指出,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应坚持“建筑安全、功能齐全、满足需要、就地取材、美观大方”的原则,严格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和国家有关建设规范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安全、安静、便利、卫生等因素,有利于防灾和安全疏散,重点做好建筑项目的走道、楼梯、安全出口等关键部位的设计工作。

“考虑到学校人员密集、社会高度关注师生生命安全等因素,各地校舍的建设和抗灾标准应适当高于当地一般建筑的标准,在特殊时期可作为公众避难场所。提高学校校舍建设的标准和抗震标准的基本原则是,所有新的校舍建设标准必须要高于当地一般民用建筑的建设标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一位人士表示。

日前,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已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把学校工程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初中工程”的施工质量,努力将“初中工程”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通知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场址周边地质、交通、环境等主要条件进行科学评测。通知要求,“必须避开地震断裂带、低洼地、滑坡地段、泥石流地区、洪水沟口或泄洪区等自然灾害频发地段;且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生产贮藏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库房、物理化学污染源地段以及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和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此外,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从事“初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工程进度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严禁以追求进度为由降低工程质量标准。

严格工程项目监管

“学校重建工程项目要实施全过程监理。”教育部、发改委发出的关于学校灾后重建的通知规定。

据了解,教育部、发改委目前已制定出对学校重建工程的监管措施规定。规定要求,自开工之日起,工程监理人员应保证每天在工地,按照国家有关施工现场监理的规定,严格检查入场建筑材料质量和施工工序、工艺、方法、进度、质量等各个环节,详细记录监理日志,并向县级工程管理机构如实反映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县级监理力量不足的,省、市级相关部门应予以统筹协调。

此外,通知还要求,省、市级工程管理机构须定期、不定期检查和督促工程质量;县级工程管理机构对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要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县建筑项目进行巡查,在各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应亲临施工现场督察;各项目学校应聘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或选派1~2名责任心较强的人员,经培训后,在施工现场协助进行全过程监督。坚决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偷工减料、压低造价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通知在项目竣工验收上也作了相关规定。

建筑项目竣工后,施工单位应整理出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竣工工程决算资料,签署建筑项目质量保证书,并向县级工程管理机构报送竣工申请验收报告。竣工验收由县级工程管理机构组织质监、勘察、设计、施工、城建、消防等部门和单位及项目学校联合进行。

“县级工程管理机构按相关规定进行竣工备案;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通知特别强调。

同时,对纳入“初中工程”建设规划的所有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隐患。“慎重做好原选址评估、设计等前期工作,特别是处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区域的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等诸方面。”

杨榕副司长谈到,2000年颁布的国家行政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如果有关建设主体违反条例的有关规定,将依法予以查处。”杨榕说。

有抗震专家分析,三部委的监管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校灾后重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震级标准历经修改

曾前往汶川地震灾区参加过抗震救灾的杨榕副司长说,这次地震造成许多学校房屋倒塌、变形、开裂或损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派有关专家赶赴地震灾区,指导和帮助房屋受损鉴定、评估,对于受损房屋,首先要进行初步鉴定,主要是对房屋的变形、开裂和损伤情况进行检查。经初步鉴定,若是严重破坏和无加固价值的房屋建筑,要在现场划定警戒线,予以警示,等待拆除。其余的情况,要做进一步鉴定、评估。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凤新说,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是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的实用功能重要性所确定。

赵凤新介绍,事实上,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对工程震害调查和相应的科学研究后,我们都在其后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修订工作中,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这次地震以后,会结合震后工程震害调查,在地震部门对当地地震烈度进行复核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当提高中小学校的抗震设计标准。

关于我国震级标准的修订问题,杨榕副司长表示,5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进行过7次不同程度的房屋抗震设计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其中重要的修改是三次:一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正式了74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二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经78年修订后,89年了89版的抗震设计规范;三是,按照国家最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订了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原建设部2001年7月20日批准的,对于不同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设计都做了相应的抗震规定。

据记者了解,现行的抗震标准规范包括专项标准和相关标准两类,截止到目前,专项标准有48项,相关标准有700余项。在专项标准中,国家标准有10项,各行业部门经建设部备案的行业标准有38项,这些标准涉及房屋建筑、城市给排水、燃起、铁路、公路、信息、电力、工业设施、水利、人防等许多方面,涵盖了抗震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鉴定及加固等多方面。

历史经验与基础性工作

“地震本身不杀人,是房屋的破坏才导致人员伤亡。日本的抗震经验值得我国认真借鉴。” 赵凤新研究员在谈到日本的抗震经验时表示。

赵凤新表示,日本的地震频度和强度都非常高,但在日本发生大地震时造成的人员伤亡却相对较少。在日本,公众普遍了解目前地震预报还不过关,难以在震前提供准确的地震预报,因此公众对政府在大地震前地震预报也不报奢望。在日本提高各类工程抗震设防水平和抗震能力,提高震后救援能力和公众的减灾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表示,邢台、海城、唐山、丽江等几次大地震后,建设部都组织了有关专家进行工程震害调查。“此次震后,我们也已组织专家对受灾地区学校建筑的垮塌、受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垮塌受损的原因作出研究和分析,按照灾后重建的统一规划和要求,提出防灾抗震措施。”

第6篇

(一)属地负责

甲型H1N1流感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的甲型HlNl流感防治工作负总责。区政府对全区实施统一指挥和调度。

(二)预防为主

宣传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三)分级控制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将甲型H1Nl流感疫情分为四个等级进行预警,并实施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疫情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工作方案。

(四)快速反应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财力、物力储备,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早处理等“六早”要求,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五)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甲型H1N1流感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六)科学防治

依靠科学技术防治甲型H1N1流感,规范防治措施及操作流程,实现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中西医结合,提高防治效果。

二、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

(一)组织领导

区政府组织领导全区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成立*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区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经贸局、区教育局、*公安分局、区人劳社保局、区建设局、区文广新局、区交通局、区外经贸局、*工商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区风景旅游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广播电视台、区新闻信息中心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一旦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转为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信息简报组、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督导检查组、物资保障组、宣传动员组等若干个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区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区卫生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办公室是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沟通联络、组织协调工作;承办相关政策研究及文稿起草工作。人员主要由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区政府应急办组成。

信息简报组:负责采集、汇总和分析疫情、病情和流调信息,提交研究分析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督促检查信息报送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正常运行。主要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等组成。

疫情防控组:负责实时收集、分析国内外及全区疫情、病情及流调信息,并组织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及趋势预测,提出防治建议,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指挥、协调区、乡两级疾控小分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检点地区的隔离、消毒工作;组织协调疫病情监测。人员主要由区卫生局、*公安分局、区教育局、区外侨办、区台办、区建设局、区农业局、区外经贸局、区风景旅游管理局等组成。

医疗救治组:整合和调配医疗卫生资源,组织协调医疗救治工作;指导诊断、治疗及抢救工作;监督检查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落实情况;检查和指导定点医院和对口支援医院的科学化管理。人员主要由区卫生局、*公安分局、区民政局组成。

督导检查组:组织与协调全区监察、卫生监督力量,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甲型H1N1流感的各项防治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和行政效能督察。人员主要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区监察局组成。

物资保障组:保障药品、器械和医用防护用品的足额及时供应;组织协调民用防护用品及食品的市场供给。人员主要由区经贸局、区财政局、*药监分局等组成。

宣传动员组:组织新闻会,及时准确地对外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为防治工作提供各类服务;接收、管理并发放社会及个人的捐赠款物。人员主要由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民政局、区外侨办、区台办等组成。

区政府对辖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负总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级各部门要根据本工作方案研究制定甲型HlNl流感防治工作应急预案;疫情发生时,根据区政府的部署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组织领导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必要时组织对辖区内的来黄、返黄人员实行健康监测、医学观察工作。组织落实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隔离工作,协助安排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和接受医学观察期间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

(二)有关部门职责

1、卫生部门:承担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是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和辖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检查落实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设置和规范运作,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卫生知识宣传,组织开展医疗救治;为有关部门开展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2、教育部门:制定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预案,做好各类学校甲型HlNl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普及预防知识;实施学生晨检制度,及时向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可疑病人;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消毒和空气流通,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文体部门:加强对影剧院、舞厅、卡拉oK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卫生管理,宣传有关卫生防病知识,加强公共场所通风换气,落实公共场所和公用物品预防消毒措施;切实做好重要赛事的卫生保障工作,确保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4、宣传部门:组织各新闻媒体开展甲型HlNl流感相关知识宣传工作,把握舆论导向,及时报道、通报甲型HlNl流感防治工作情况,正面引导,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交通部门:按照《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把好各出入口关,及时发现可疑病人;做好公共交通工具的清洗保洁和必要的预防性消毒,保持足够的通风换气;在疫情发生时做好定期消毒和经常性消毒,对司乘人员做好培训,共同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

6、经贸、药监部门:负责组织疾病防治药品、器械和防护用品等的生产、储备,及时提供防治物品;加强药械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止借机倾销药品,保证市场供应药品、器械的安全有效。

7、工商、质监、物价部门:加强市场监督,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哄抬物价等活动。

8、财政部门: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甲型H1Nl流感防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药品等所需经费,及时安排应急资金,提高保障能力。

9、公安部门:协助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点、疫区的隔离封锁和强制隔离措施;依法保证急救、疫情处理和病人运送车辆的通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现可疑疫情及时报告:密切注视疫情动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与疫情有关的突发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10、台办、外事部门:做好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有关防治工作,保障他们在黄期间旅游、经商、访问等的健康安全。

11、旅游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职责,配合做好疫情信息报告,检查落实行业预防控制措施,切实做好重要旅游活动的卫生保障工作。

12、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猪流感预防控制监测工作;组织制定并落实猪流感防治工作预案和措施,强化对生猪的防疫管理和猪流感的监测工作,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

13、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按规定及时支付医保甲型HlNl流感临床诊断病人救治的医疗费用,对确属治疗需要的药品和诊疗项目予以适当放宽;通过补充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进一步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以外的甲型HlNl流感的医疗费用。

14、建设规划部门: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建筑工地的基本卫生设施和卫生要求,做好相关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15、爱卫会、环卫部门:组织动员全社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活动,清除卫生死角,及时清运垃圾,并加强检查,督促落实。

16、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落实相关措施,做好本行业、本单位甲型H1Nl流感防控工作。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疫情监测机构

区疾控中心负责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预警工作。主要职责:建立监测网络;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对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发病动态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对本区域内甲型HlNl流感疫情进行分析,并作出预警。

(二)监测网络及监测哨点

建立和完善全区甲型H1N1流感疫病情监测网络,以区疾控机构为中心,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依托,以社区、村(居)委会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灵敏高效的信息报告网络。

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区监测哨点医院,同时*中医院和4家中心卫生院为监测哨点后备医院,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一旦出现疫情,视情况增设发热门诊,对发现的可疑病例进行实时监测。

(三)监测内容与信息报告

设立发热门诊的医院对有发热症状的病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临床诊断病人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甲型HlNl流感疑似病人后,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立即按照传染病报告卡内容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并按流感监测规定采集样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立即进行核实、调查处置和按规定开展实验室检测,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交通部门对进黄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工作,若发现医学观察对象立即送至集中隔离的场所或宾馆进行医学观察,若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立即送定点诊疗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同时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居委员会落实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居家或定点医院医学观察工作。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应立即送当地指定医院,由指定医院按照有关规定上报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信息分析与预警判定

成立区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对监测信息综合分析与评估,适时提出疫情预警报告,经区卫生局报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处置指挥部决定启动、变更和结束应急响应。

(五)病人诊断与排除

*医院为全市防治甲型HlNl流感指导医院;*医院和市中心医院为甲型H1Nl流感市级定点诊治医院和后备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区级定点诊治医院。坚持属地诊治原则,不得随意转院,严防转院途中造成疫情扩散。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及所在医疗机构根据国家相关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区内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须由区专家组上报市专家组,经市专家组会诊后报省卫生厅判定,后续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由省专家组确认。

各级上报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必须经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初步排查。

甲型H1N1流感病例一般在区定点医院隔离治疗;重症病例经过省或市专家组会诊确认需要转院救治的,可分别转至省级或市级定点医院救治。异常流感样病例原则上在原就诊医院单独隔离治疗。

(六)疫情与通报

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省卫生厅的疫情信息,经当地政府或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针对不同人群,疫情信息可通过疫情信息专报、疫情动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形式。

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情况,及时向区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接到疫情通报的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四、疫情分级、判定和解除

(一)疫情分级

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分为Ⅳ、Ⅲ、II、I四级响应。

1、Ⅳ级响应(蓝色预警)

国内其它省市出现病例。

2、Ⅲ级响应(黄色预警)

省内出现单个病例或国内其它省市出现局部流行疫情。

3、II级响应(橙色预警)

省内城乡社区出现聚集性病例或周边地区出现散发病例或市内出现单个病例。

4、I级响应(红色预警)

市内出现聚集病例或区内出现病例。

(二)预案的启动和疫情判定及

区卫生局专家指导小组依据疫情报告的病例数、疫情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流行趋势,依据疫情预警和疫情等级标准作出初步判定,上报区卫生局,由区卫生局向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是否启动预案,并相应级别的疫情预警。

(三)疫情预警的降级和解除

1、区卫生局专家指导小组对I级、II级应急响应后疫情控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区内最后1例病人隔离后14天内我区无新发病例出现,疫情控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疫点、疫区得到有效处置,由区卫生局向区甲型HlNl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降为Ⅲ级响应。

2、区卫生局专家指导小组对Ⅲ级响应进行综合评估,由区卫生局向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降为Ⅳ级应急响应。

3、国内连续2个月无新发病例出现,根据区卫生局专家指导小组综合评估,经区防治领导小组批准,终止Ⅳ级应急响应。

五、疫情预警的应急响应

(一)Ⅳ级应急响应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入24小时疫情应急值班状态。

2、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发热呼吸道病人必须到发热门诊就诊;未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遇有发热病人应免费提供口罩并转诊,重症病人应有医护人员护送。

3、各级医疗机构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异常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监测和日报告制度。

4、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强化培训和应急演练。

5、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区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督导检查。

(二)Ⅲ级响应

区专家指导小组作出Ⅲ级疫情预警后,经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和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各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1)防控措施

全区保持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

在坚持日常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

医院防控。加强区级以上监测哨点医院和监测哨点后备医院症状监测工作。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要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加大对门(急)诊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根据医院院感、医院消毒等要求,切实发挥院感管理组织的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做好医务人员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门(急)诊空气流通和消毒防护工作;对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病人和疑似病人要及时转运到定点医院治疗。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医院门(急)诊的预检分诊工作、发热门诊防护规范和操作流程等定期进行全面检查,严防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社会防控。全区设置一个及以上的医学观察对象集中隔离场所或宾馆,市际公路道口、风景区设置检疫点。一旦我国其它地区发生疫情或有来自疫区的其它国家可疑人员进入我区时,立即在市际公路道口、风景区等场所设置临时检查站,对来自上述地区进入我区的人员进行健康登记、体温测量和规范处置。若发现医学观察对象立即送至集中隔离的场所或宾馆进行医学观察,若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立即用专车送至甲型H1N1流感定点诊疗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患者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异常流感样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指与病例发病前7天和发病后共同生活、工作、学习的人员)实行居家7天隔离和医学观察,落实专人管理。区疾控中心按照既定规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访传染源,对疫点进行消毒。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派出督导组,对建筑工地和民工生活区、出租房屋、地下空间、宾馆、饭店、商场、文化娱乐及人口密集场所、交通路口等执行体温监测、定期消毒及其他防控措施情况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效能督察。

学校实行每日定时测量体温、集中活动审批和出入门管理制度。建筑工地设立专职卫生负责人,负责体温监测,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2)医疗救治

发现甲型HlNl流感临床诊断病人、疑似病人后,定点收治医院在接到区甲型H1Nl流感防治领导小组的命令后24小时内人员全部到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具备接收相应病人的条件。

(三)Ⅱ级响应

区专家指导小组作出II级疫情预警后,经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和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II级应急响应,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及若干工作组有关人员到岗到位。各有关部门、各医疗机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除实施隔离控制的疫情地点及相关人群外,其他单位和居民均应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

在坚持Ⅲ级疫情的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区级监测哨点医院和疫情发生地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发热门诊。

每位公民均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报告甲型H1N1流感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情况,村(居)委会发现可疑发热病人应立即向乡镇、街道报告,乡镇、街道应及时汇总情况报区疾控中心。长途客车站、重要交通路口、风景区增应加检疫站(点),对进(出)黄人员进行全面的防疫检查,发热者送当地定点隔离的场所或宾馆作进一步检查,若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立即用专车送至甲型H1N1流感定点诊疗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甲型HlNl流感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行为期7天集中留验或家庭医学观察。发生疫情地区的市民,必须服从有关部门采取的隔离控制措施。

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人员集中的地区定时进行消毒。宾馆、饭店、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等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停业,并配合区疾控中心做好消毒、流调等工作。

居民楼、建筑工地等地点或场所发现输入性病人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采取封闭隔离控制措施。学校出现疑似病人或临床诊断病人时,视情况需班级停课,由学校报请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需全校停课,由学校报请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各乡镇、街道、社区及行政村启动相应的II级应急预案。相关疫区范围内启动“各自为防”工作网络,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发生疫情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采取分组包片的办法,确定联系对象,工作覆盖辖区全体村居民。

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处置指挥部派出督导组,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四)I级响应

区专家指导小组作出I级疫情预警后,经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和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处置指挥部决定,启动I级应急响应。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及若干工作组有关人员到岗到位。各有关部门、各医疗机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1)防控措施

除实施隔离控制的疫情地点及相关人群外,其他单位和居民均应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

在坚持II级疫情的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

全区各单位认真贯彻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处置指挥部有关指令,严格落实和检查各项防控措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委会配合疾控机构做好对疫情地点和场所的隔离控制,做好后勤保障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区疾控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对甲型H1N1流感确诊及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控制工作。

加强对进(出)*所有人员的健康登记和监测工作,发现有发热或疑似症状的乘客,送当地定点诊疗医疗机构作进一步检查;对与病人同舱或同一车厢的乘客,实施集中隔离留验或家庭医学观察;对拒不接受体温测量或留观诊断并经劝阻无效者,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全区各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等公共场所开展每天测量体温工作,发现可疑病人,及时向所在区疾控中心报告。

各级各类学校坚持晨检制度,定时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尽量避免人员过于集中的大课和大活动;实行停课的中小学坚持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跟踪了解,教育学生在家学习和休息,对离校后又返校的学生,必须进行1周的隔离观察。对出现聚集病例的区域的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实行停课。

建筑工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工地与住地分开的,要建立安全通道,建立24小时运转的监控网络,对施工现场和工棚进行检查,对民工宿舍、食堂、厕所逐一定时、定点消毒。各用人单位不得擅自停工停业和遣散民工。

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区政府可以对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采取停业措施,并限制全国性和跨省、跨地区的大型会议和活动。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拥有的专用急救车辆,统一归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指挥,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处置指挥部派出专人督导落实急救、转运工作,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推诿。区级120急救指挥分中心应与各医院密切配合,对于需要就诊和转诊的病人确保做到随叫随到,严防病人在自行求诊中造成传染。

(2)发现境外输入性病人的控制措施

在我区发现入境的外国人和台湾、港澳同胞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病人或疑似病人,应立即与定点医院联系,用专用车辆将病人或疑似病人送至辖区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发现的我国国籍病人,按上述方法将病人或疑似病人送至辖区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在同一交通工具上入境的病人密切接触者应立即送就近的留验站进行隔离留验和必要的医学处置,外国人和台湾、港澳同胞应在留验站涉外留验房间隔离留验。

六、应急响应的终止

1、区卫生局专家指导小组对I级、II级应急响应后疫情控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最后1例病人隔离后14天内我区无新发病例出现,疫点、疫区得到有效处置,经区领导小组报经区政府批准,并降为Ⅲ级响应。

2、区卫生局专家指导小组对Ⅲ级响应进行综合评估,降为Ⅳ级应急响应。

3、国内连续2个月无新发病例出现,根据区卫生局专家指导小组综合评估,终止Ⅳ级应急响应

七、疫情预防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宣传部门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多种宣传形式,组织开展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使群众了解甲型HlNl流感的特征和正确的预防方法,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区疾控中心应设立24小时值班的咨询热线电话。

(二)强化隔离措施

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院感、消毒等规定,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按防护级别要求加强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个人防护,避免相互交叉感染,严防发生院内感染事件。

(三)限制大型活动

疫情发生后,应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加强对旅游团队、大型经贸、文体活动等人群聚集活动的限制和管理。必须举办时,应向当地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指挥部申请报告。并由承办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制订防控预案,落实有关预防措施。

(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对于来自疫区返乡的经商、务工人员,加强监测和随访,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五)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区爱卫会及有关部门要结合甲型HlNl流感防治工作,开展以整治内外环境、街路楼道卫生、清除垃圾污物、做好饮用水源和人、畜粪便卫生管理为重点的城乡爱国卫生运动,让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甲型HlNl流感传播的隐患。

八、保障措施

(一)技术和物资保障

1、人员保障:各级医疗救护、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实验室检测等甲型H1Nl流感应急处理队伍要开展业务培训、模拟演练,以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2、物资保障:经贸、药监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做好甲型H1N1流感预防、治疗等工作必需的药品、器械、现场处理防护用品及人民群众必需生活品的供应和储备工作。卫生部门做好疫情控制所需的消毒药械的供应和储备工作。

(二)政策保障

1、经费支持:财政及民政等部门要划拨专款,保障疾病控制所需药物、医疗器械、消毒器械、应急物资的准备和运输以及病人诊断治疗、医学观察所需的诊疗费用。医疗保险、公费医疗经办机构要按规定,及时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甲型H1N1流感患者诊断、治疗、医学观察期间的医药费,并通过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筹资途径,切实解决这些患者的基本医疗费用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对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安排相应的医疗补助金给予必要的救助。对生活困难难以支付医疗费用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含农村患者),要实行免费治疗,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支付。

对参加甲型HINl流感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人员(指在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和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机构、检验检疫机构等参加甲型HINl流感防治工作的第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补助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补助标准由各地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2、强制措施:公安部门对病人、密切接触者拒绝合作的,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协助有关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措施。

3、特殊待遇: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要求,相关人员在接受治疗、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所在单位按出勤对待。

第7篇

波特兰与香港规划评估实践国外城市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开展城市规划评估较早,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更加成熟,规划评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吕晓蓓、伍炜(2006)[2]在对国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实践进行研究后认为,规划评估已成为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机制和城市规划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在已有的规划评估实践中,《波特兰总体规划评估》[3]和香港《全港发展策略检讨》[4]是较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波特兰总体规划评估》侧重于对规划实施的实效性进行评估。波特兰位于美国俄勒冈州,2008年总人口为56.2万人,其总体规划[5]编制于1980年,包括大都市区协调、城市发展、社区规划、住房规划、经济发展、交通运输、能源、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规划回顾与管理、公共设施规划、城市设计等12个方面的内容。为开展新的全域总体规划编制,波特兰于2008年编制了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报告在对1980版总体规划的实施环境和城市发展趋势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住房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城市形态等7个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系统评估。评估报告包括6部分内容,一是导言,二是政策背景和实施差距,三是现状情况和趋势,四是发展机遇与挑战,五是新的规划编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六是其他内容。1996年香港地区编制了《全港发展策略检讨》,虽然题目为检讨,但其更侧重于对规划的前瞻性进行评估,尤其体现在评估香港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方面。2011年香港人口规模为711万人,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二战以后香港共进行了7次全港发展策略规划的编制,其中1996年的《全港发展策略检讨》是唯一带有评估性质的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对1984年以来历次发展策略进行了检讨;另一方面它也作为中国以后16年(1996-2011年)发展的指引。《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需求为主导,以现时政策和标准为依据,希望达到4个方面的目的:一是提高香港的亚太中心城市地位,二是确保土地及基础设施供应充足,三是保护重要景观和生态环境,四是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在内容框架上包括房屋需求、增加就业机会的措施、运输系统、市区重建、中期策略、各项计划的协调、远瞻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从评估内容看,《波特兰总体规划评估》和香港《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具有3个共性特征:一是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二是实效评估与趋势评估相结合;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上海与长沙规划评估实践在国内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实践层面,2007年开展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上海总规评估)[6]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长沙总规评估)[7]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案例。两个评估报告虽然同年开展,但由于评估背景和评估目的不同,评估理念也因此有所区别。上海总规评估的对象是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评估目的是跟踪研究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把握城市发展动态,并为后世博时代上海制定发展战略提前进行研究储备。上海总规评估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每项内容从3个方面展开,一是回顾原有规划情况,二是评估规划实施情况,三是提出值得关注的趋势和问题。长沙总规评估的对象是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00-2007年是长沙快速发展的8年,期间长沙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规划提出的大部分发展型目标都已提前实现,总体规划已难以继续有效指导城市发展,因而面临修改的需要。长沙总规评估包含了6个方面内容,主要是针对总体规划编制内容进行评估,其目的是为总体规划的修改提供支撑(表1)。从上海和长沙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两个评估报告形成了各自的工作框架,并且代表了《城乡规划法》设定的两种评估类型,即总规实施的定期评估和总规修改前的评估。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两个报告有着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中上海总规评估更加侧重于对城市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目的是提高对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认识,反思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沙总规评估更加侧重于研究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态势的匹配度,论证总体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同时为总体规划的修改、优化和提升提供前瞻性研究。

总体规划评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框架

除此以外,一个好的规划评估还应研究和认识城市发展趋势和前景,提前发现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并为规划的修改完善把握好方向。因此,总体规划评估应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评估总体规划实施效果,二是评估城市发展趋势。前者重在实效性研究,后者重在前瞻性研究,这两个视角的研究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总体规划评估保障规划实施、指导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庞繁,如果对总体规划各项内容和目标一一进行评估,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会导致编制时间过长而难以体现评估的时效性。因此,有必要对总体规划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哪些内容应该进行重点评估。根据评估目标,评估内容应满足以下2个条件之一:一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二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项资源在空间上的安排,具体包括2类,一是保护型资源的空间安排,如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森林公园等,二是各项开发型建设活动的空间安排,包括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其次需要明确哪些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总体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其实施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保障,因此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化阶段特征与总体规划密切相关。按照上述2个条件确定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评估。(2)发展目标、速度与效率的评估(包括城市经济、建设用地与人口发展等方面)。(3)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评估。(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

总体规划评估的核心内容

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评估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变化是决定总体规划实施效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总体规划修改的前提条件。影响规划实施和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与重大事件要素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地方发展定位的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相关规划的变化、重大事件与重大工程的影响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地方发展定位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和国家级区域规划,这些战略和规划对于相关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无论是上海还是长沙,都面临着新的国家定位。以上海为例,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上海的两个中心定位,即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长沙则在2008年由国务院批复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中心定位对上海的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两型社会”建设则将长沙由内陆腹地城市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两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评估都对国家定位的变化影响进行了评估,梳理出与新定位不相适应的内容,并为总体规划优化提出方向性建议。经济发展环境和相关规划的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目标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城市发展目标制定的重点。如长沙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城市发展目标偏重于经济增长。而上海则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目标更加突出模式转型和创新驱动。应注意的是,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总体规划评估能够对其进行判断,从而为城市发展目标的修订提供依据。《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而这些规划的变化必将对总体规划的编制产生影响。以长沙为例,“十二五”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长沙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空间资源分配提出新要求,长沙总规评估对社会经济指标和空间布局的评估表明城市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相关规划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总规实施形成较大制约,因此有必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重大事件与重大工程的影响国家和省级重大事件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将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影响城市功能、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结构。长沙总规评估对空港扩建和高铁、港口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上海总规评估则重点对世博会、虹桥枢纽、临港新城、大型民用飞机制造、主题公园等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评估,其中对虹桥枢纽建设的评估表明,虹桥枢纽周边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很可能成为上海大都市圈,乃至长三角的关键节点。随后编制的虹桥枢纽地区规划认为该地区的定位应是面向长三角的商务中心区,其影响范围包括核心商务地区、大虹桥地区、上海西部地区3个空间圈层,每个空间圈层对应不同的功能。这一结论对上海传统的“一主四副”空间结构和沪西地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国的行政区经济比较明显,行政区划调整也是影响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如2009年6月上海将南汇区撤销建制划入浦东新区,浦东新区的空间结构、产业项目布局等方面相应都发生了重大调整,特别强调原浦东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临港新城迁移。(2)影响城市管理体制。如2008年长沙将周边4个乡镇行政辖区纳入市区范畴,这就急需在管理体制上解决指导4个乡镇发展的规划依据问题。发展目标、速度与效率的评估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是总体规划评估的核心内容。从国内外规划评估实践来看,目标评估的重点不再只是对实施结果和发展目标的简单对比,而是更加侧重于实施过程的分析,评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最常用的指标即是发展速度,最核心的内容是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增长,城市规模又包括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除了从“量”的角度评估以外,对于城市发展“质”的评估也十分必要,特别是经济、用地、人口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直接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效率。经济发展评估经济发展评估的重点是经济发展速度及趋势性判断,评估的基本指标通常包括GDP总量及增速、人均GDP及增速等。经济发展评估有助于认识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城市经济发展目标的修订提供依据。以长沙为例,经济发展评估表明长沙经济处于持续快速增长期(图1),但近几年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表明长沙未来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总体规划应予以应对。上海则体现为另外一种发展态势,评估表明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省份(直辖市)经济增长放缓,2009年上海市GDP增长速度为8%左右,落后于全国9.1%的平均水平,意味着上海已经结束了量的扩张,未来必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用地发展评估用地发展评估的重点是评估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趋势和用地使用效率。评估的基本指标包括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用地发展评估的目的是掌握城乡空间拓展的态势,发现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规划后续实施,同时为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方向性指导。

上海在中心城和中心城外两个空间层次对全市城乡用地进行了评估,评估表明全市用地规模总量目标已提前完成,2006年底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为543.6km2,中心城外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536.4km2,全市建设用地2578km2,占全市陆域总面积的比重已经达到37.2%(图2)。从土地使用效率来看,中心城集约使用与中心城外粗放使用并存,中心城外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中心城内的3.2倍(图3)。评估结论表明上海用地持续增长已面临生态安全风险,必须转变增量扩张模式,走精明增长之路。人口发展评估人口发展评估的重点是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评估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域常住总人口、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等。人口发展目标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决定了城市空间规模和各项基础设施容量,对于人口发展目标的评估直接决定了其他评估内容的准确性。上海总规评估分全市、中心城、中心城外3个空间范畴,对人口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和人口增长速度进行了评估,结论表明上海全市的人口发展目标超出了规划的预期值,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外来人口的迁入。从人口居住增长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心城外增长最快,中心城范围内居住人口总量基本维持不变,但在中心城的内环以内地区居住人口明显下降,内环与外环之间的人口增长较快,中心城内的人口疏解目标并没有实现。除此以外,上海总规评估还对人口增长的问题、趋势进行了研究。经济、用地、人口发展相关性的评估评估经济、用地、人口发展相关性的目的是评价城市发展的效率,评估方法很多,通常使用的是比较GDP增幅、人口增幅和建设用地增幅的关系,或是比较地均投资、地均产出等经济密度指标等方法。上海总规评估对比发现,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于土地的扩张速度大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对三者之间相关性的判断可以解读出许多内容,包括经济的发展还更多依赖土地的扩张,城市化过程中整体的人口密度在不断降低,而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并没有降低等等。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评估总体规划评估还需进一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这主要包含影响城市发展的诸多结构性要素,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用地结构等。产业结构评估的目的是研究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判断城市产业发展阶段,把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指导总体规划制定产业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评估的重点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等。对上海全市产业结构的评估表明,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国内其他中心城市,难以支撑“四个中心”发展目标。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存在大量经济效益不高、地均产出过低的制造业,需要在本轮产业调整中予以淘汰,总体规划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用地供给方式。空间结构评估中,城市空间拓展态势和规划空间结构的吻合度是最能体现总体规划控制力的评估内容。对空间结构的评估一般包括市域空间结构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2个层面。对上海市域空间结构的评估表明,2006年上海城镇发展现状完全突破总规确定的“1966”体系,中心城圈层式空间拓展模式在继续,总规过于理想的新城规划与实践脱节严重。中心城层面,总规确定的真如、花木两个副中心距规划目标尚远,“一主四副”空间结构随着虹桥枢纽的建设也面临调整。用地结构评估的重点是研究各阶段城市用地比例及增长构成,一方面能够反映总体规划对于各类用地布局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城市用地拓展的实际动力,以及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契合度。对上海全市建设用地结构的评估发现,全市居住、公共设施用地比重下降,工业用地保持较高比重,尤其是中心城外工业用地比重超过40%,现状用地布局难以支撑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目标的实现。长沙总规评估则比较了现行总规现状年、规划年、评估年的用地结构,发现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用地比重提升超出规划预期,工业用地开始走集约化道路,反映出总体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已经显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研究最为热点的问题,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于城市而言,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维持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尤为重要。总体规划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最为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的评估、绿色空间的评估、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评估。生态环境的评估生态环境评估的重点包括评估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能源利用,以及重大政策、规划、技术更替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评估通常使用的指标包括水质标准、废气/粉尘排放量、垃圾处理能力、万元GDP能耗等。长沙总规评估研究了规划实施期间工业废水、废气、废尘、固体废弃物等指标,发现各项指标并未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反映出环境治理未达到预期目标,在总体规划后续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保障措施,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绿色空间的评估绿色空间评估的重点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发展指标和生态保护空间的落实情况,具体包括绿地和公共绿地指标、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和楔形绿地建设等。这些内容是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也是规划督察的重点,在总体规划评估中应特别予以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评估基础设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城市安全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评估是对文、教、体、卫各项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估重点包括中心体系、设施数量、服务标准和服务能力等。综合交通设施评估是对各交通系统及相关设施的布局和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综合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匹配程度。市政公用设施评估是对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各项市政设施系统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是否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建设,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能否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城市安全工程评估是对城市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综合防灾工程布局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估设施标准和减灾能力是否符合城市发展需要。

作者:郑德高 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