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18:2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物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同样是研究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重离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众多研究方向;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则仅研究理论物理,不同的课题组侧重不同的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与相关量子场论、弦理论与量子场论非微扰效应、凝聚态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混沌、核内夸克与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引力与宇宙学研究、统计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等方面。
待遇:不差钱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要好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生大多数是两人间,甚至有的是一人间。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学生统一入住优越的学生公寓,每人一间,临湖而居。不单如此,不少寝室的生活设施也很齐全,仍以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举例,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冰箱、厨房用具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这在高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导师:传帮带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的师生比要远高于高校,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统计,“中科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有8000多人,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很好的指导”。
培养:更灵活
回所之后的上课模式比较灵活,每个所各自不同。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回所之后基本上没有课,学生四个人一个办公室,任务就是读书、科研;一些天文台站的工作就是长年累月的测量、观察。
科研院所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外的专门的科研机构,和普通高校不同,其教育是从硕士开始,没有本科教育。和高校一样,科研院所在招收、培养研究生方面也有推荐免试、考试选拔、上课、实验、论文等环节,但是科研院所由于其特性,和高校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也是对科研院所不熟悉的考生所迫切需要的。
科研院所为什么会招生?
从字面上理解,科研院所应该专业做科研才对,怎么会和高校一样招起生来?
事实上,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的历史,和普通高校是一样长的。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9月27日在北京成立, 其前身是“中华民国”政府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北平研究院。1951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启动,当年共招收了276名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就招了95名。1982年,中科院培养出我国首批博士,高能所的马中骐老师是博士0001号。
可见科研院所招生研究生的历史和高校一样长,但是以科学研究为本职工作的科研院所为什么要培养研究生呢?
第一,科研院所要做科研必须要有研究生。科研队伍基本上是金字塔形,上面是科学领军人物,主要负责申请和协调大项目,中间是普通科研职工,主要是直接执行项目并带领研究生,底层是研究生队伍,主要是在一线完成科研实验。
科研是一个需要积累和经验的活动,研究生在一线干粗活也是从基础锻炼开始,培养科研的基本技能。没有广大研究生作为后备力量,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从最基础的科研开始。在国际上,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科研一线的主力,在国内,博士后机制相对不成熟,更多科研一线人员(实际做科研人员)都是研究生。
第二,科研院所具有培养研究生的职能。科研院所拥有良好的资源,在科研之外,培养人才也是科研院所服务社会最大化的体现。
第三,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得好科研未必当得好老师,教学可以让研究员本身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研究员在与研究生的交流中也会碰撞出火花。
小空间里藏着大能量
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吉林大学成立,以其过万亩的“地盘”,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学,以至于有“长春市在美丽的吉大的怀抱中”的调侃。中山大学9000多亩,四川大学7000多亩,华中科技大学6000多亩,更不用说还有有17000多亩大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的大学占地着实不小,占地一千亩的校园只能叫“小学校”了。
相比于普通高校的面积广阔,科研院所显得小巧精致。科研院所的规模比大学要小得多,一般仅有一座或几座楼。规模大的单位有比较全面的支撑体系,如食堂、宿舍、宾馆、物业公司等服务部门或机构;规模小的新成立的研究所,则仅仅占用一座办公楼或者写字楼的一部分。中科院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算是科研院所里面比较大的研究所,也只是一个小院子里面盖了几座楼;中科院自然史科学研究所只是占据北京四环边的一栋六层小楼;成立较晚的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则只是占据了一座写字楼的几层空间。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由于科研需要,某些科研院所的“地盘”也着实不小。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占地460余亩,里面有教学楼、宿舍楼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西双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而总部在北京百望山脚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面积有5000多亩,主要是为了植物研究的需要。
虽然科研院所占地面积小,但是科研硬件可是一点不差,应该说要好于大部分高校的硬件。
实验室是衡量研究实力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我国的实验室有一个等级体系,从高到低按照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校/所级重点实验室分布。其中最高级别的国家实验室,由国家直接投资数亿资金按国际一流标准建立,在各方面都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其学习、交流的层次都比较高。我国仅有20个国家实验室,其中有14个由科研院所单独建设或者由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建设。
除了设备好,科研院所一般更加专注于一个领域,其特色非常明显,实验室的指向也更加明确。同样研究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重离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众多研究方向;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则仅研究理论物理,不同的课题组侧重不同的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与相关量子场论、弦理论与量子场论非微扰效应、凝聚态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混沌、核内夸克与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引力与宇宙学研究、统计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等方面。由此看出,高校的专业覆盖学科分支较为广泛;而研究所专长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分支,在分支下面的研究方向更为全面。
此外,图书馆也是展现研究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没有高校动辄数百万的藏书量,比较袖珍,几十万的藏书量就是比较巨大的了。虽然总量不大,但是针对性要强很多,都是本领域内的馆藏,专业性方面是高校难以望其项背的。
同样,和高校动辄几千上万的招生规模相比,科研院所的招生规模也小得多。一般多者不过上百人,少则几人。同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每年招生100人(含推免生),算是招生比较多的院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年招生20人,硕士10人,博士10人;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2014年仅招收硕士生2名。因此,相应的在读学生自然也不会多,一个所能有几百人就算得上是体量大的研究所了。
因为人数少,一般科研院所很难有高校时常举办的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大型活动,虽然研究所也不定期开展活动,但是规模要小得多。活动的配套设施可能也没有那么完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运动会不得不借隔壁北京理工大学的场地进行。
比在大学更充实
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方式都差不多,即先上课、后科研。不过,科研院所的上课模式和高校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所的人数比较少,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一般在研一的时候统一授课,如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们第一年集中在总部的研究生院(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已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上课,上完之后再回所学习。有些所虽然集中上课,但是并不集中住宿,可能会有一些不便,如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学生研一的时候不得不从北京的西五环跑到东边去上课,免不了路上的奔波之苦。许多较小的研究所因为学生数量太少,没有自己开课的必要,而与各高校或研究生院联合,让学生去他们那里上课。
相比绝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院开课更为广泛。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有许多相关课程可以选修。选课之前,学生们一般是拿着课表请导师划出要修的专业课,自己再到网上选定。因为课程太多,学生未必知道哪些课程和自己更为相关。只要时间允许,其他课程尽可以去旁听。
一些研究生院还有极富特色的夏季学期,即俗称的“小学期”。小学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以讲座和公选课类型为主,有许多当前著名的科学家前来授课。
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们便可回到自己的培养单位(研究所),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了。一开始,导师会让你阅读大量文献。与此同时,做实验的要熟悉一下实验仪器,做理论的要学习一下编程序。等熟悉得差不多了,就会开始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逐步进入科研的一线阵地。不得不承认,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确实比绝大多数高校的都要累。以笔者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为例,晚上九点放眼望去,楼上还一片亮灯的房间。学生辛苦只是一个方面,许多研究员的办公室也经常亮灯到深夜。
当然,回所之后的上课模式比较灵活,每个所各有不同。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回所之后基本上没有课,学生四个人一个办公室,任务就是读书、科研;一些天文台站的工作就是长年累月的测量、观察。
导师所带学生少
常言道:师父之风,山高水长。那种随于师、步入门的经历,本科生较难感知,故研究生都习惯叫同门为师门。不少人认为,考研、读研过程中,导师最为重要。师生关系在研究生生涯中,举足轻重。
在高校,导师除了要承担研究生的课程外,同时要承担本科生的课程,而科研院所是没有本科生教育的,导师不会因本科生的教育问题而分散精力。在高校,近几年扩招严重,一个导师带10个以上的学生比较常见,甚至是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虽然研究生的师生比是多少最为合适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欧美和我国香港地区,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6个。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的师生比要远高于高校,虽然有些科研院所的师生比也不太高,但毕竟是少数。据中科院大学的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统计,“中科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有8000多人,平均一个导师指导不到一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很好的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其硕士研究生招生咨询问答中有如下解析:“我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每名导师每一级一般只能带1至2名硕士生,数量远远少于一些高校。因此,我院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导师更悉心、更全面的指导和培养。”
确实,师生比高是件好事,研究生能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但是这是考进之后的事情。在考研的过程中,师生比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尤其是在报名时就要确定导师的情况,在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并不明显。师生比高自然意味着导师招生比较少,不少导师一年只招一个学生甚至是隔年招生,有的甚至是一个专业隔年招生,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部分专业三年招生一次。
不受收费改革影响
读研有成本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家境不错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对于家境一般的同学,读研期间的花费就不能不是个需要权衡的问题了。
在高校读研,普通的理工科专业一年学费10000元,文科学费一年13000到15000元;按照现在的物价,每个月生活费支出600元到1000元,一年算下来,光是学费和生活费就要20000元左右。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多集中于省会城市或者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地方物价水平更是只高不低。
之前,科研院所的“不差钱”是吸引广大考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此次改革前,绝大多数科研院所招生全部是国家计划内公费,不收学费,且各研究所都有比较高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方面的待遇。
2013年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明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生收费改革,使得这个情况产生了一些变数。
中科院系统:
此次收费改革政策,对中科院这种理工类为主的科研单位来说,影响并不大。中科院并没有专项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培养研究生的费用一般由课题组、导师承担。我们在其新的招生简章中看到了让考生大为高兴的话:“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将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新入学的研究生全面收取学费,同时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优秀在学研究生的奖助力度。”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研一是900元/月,研二、研三1400~1700元/月,博士研究生2600~3100元/月。
不难看出,中科院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研究生“三助制度”(助研、助教、助管),把研究所和导师给学生的补助由“暗补”变为“明补”,如导师给学生的津贴,将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把学生、导师、课题组、研究所、中科院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这样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学费方面通过各种奖助形式一定可以解决,而食宿等基本问题的生活津贴,也是可以保证的。
部委所属科研院所:
政策的改革对学生奖助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尤其是理工农类院所,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国家地震局等,这些科研院所直属国家各部委,主要是为本部委和所属行业提供科研成果,同时也利用自身成熟而丰富的科研优势与硬软件资源为本行业培养研究人才,所以科研经费非常充足,受研究生收费改革的影响不大。
以农业部直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现行标准是硕士研究生全部免学费: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课程学习阶段助学金标准为1000元/月,二、三年级回所后助学金与助研津贴合计在1300元/月以上。而即使是2014年改革后,其趋势也是即使交学费,学生的实际支出也会在科研经费或生活补贴中得以补助,而不是纯自费。
同样,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招收的全日制非定向生培养费均由课题资助(本人免交),在学期间发放生活补贴,目前标准为每月不低于1000元。而即使是2014年收费体制改革后,在学期间的培养经费也会由课题经费等承担,不需要学生自己负担。
直属于各省市相关单位的研究机构:
它们的级别相对低一些,规模小一些,但是研究方向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也很有地域特点,研究成果更实用,能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它们在向所属省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各自领域培养后续的新生力量,所以地方政府投入多,科研经费就高,研究生不用为学费等问题发愁。如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等。
社科院:
几乎没有变动。社科院2012年以前就是收学费的,硕士研究生每年学费8000元。同时设立研究生院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实行“三助”岗位津贴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有余力的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在专硕方面,改革前后也没有变化,法律硕士(法学)学制两年,学费共1.6万元,法律硕士(非法学)学制三年,学费共4.8万元。而对于全日制MBA来说,学制两年,学费9万。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得各种资源都比较紧张,住宿条件自然受到影响。大多数高校的硕士宿舍是四人间,部分高校是三人间,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部分校区都是三人间,两人间的则是凤毛麟角,如中国海洋大学的部分、江南大学等。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要好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大多数是两人间,甚至有的是一人间。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学生统一入住优越的学生公寓,每人一间,临湖而居。不单如此,不少宿舍的生活设施也很齐全,仍以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举例,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冰箱、厨房用具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这在高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科研院所之最
Number1:最大的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目前我国最大和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2000多种,建立植物专类区38个,保存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版纳植物园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Number2:SCI收录论文被引用篇数及次数最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3年9月27日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科院化学所2007―2011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在2012年被引用2402篇,被引用13446次,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2003―2012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5565篇,被引用114856次,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
另外,中科院化学所有两篇研究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Number3:亚洲第一的智库
智库的影响力不在于每年出版了多少本书,或是召开了多少场会议,而在于它们对媒体、公众和政府决策者的影响。
2013年1月17日上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华盛顿召开会,公布了2012年全球智库最新排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蝉联亚洲第一,在全球总榜单中排名第17位,较上次上升11位。
目前全世界共有6603家智库,这一数字每年还在增长之中。自2007年以来,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和公民社会研究项目”小组每年对全球智库的影响力进行一次排名,除了综合影响力排名的总榜单之外,还包括按地区、研究方向划分的榜单。此次排名是由全球120个国家的1900多名学者、记者、政府决策者进行打分得出的。
Number4:政界要员最多
中央党校的学位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全一样,都属于国民教育序列,都是由国务院学位办授权设立学位点,通过全国统一的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从招生、就业到学籍管理、学位授予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进行。
在已毕业的学位研究生中,先后有29位校友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137位成长为司局级正职领导干部。
【关键词】能源新形势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研究生 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2016年度校级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新形势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课程优化设置研究(JG2016YB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8-02
1.引言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 2014年国务院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强调要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十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路线图。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了能源行业的显著特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型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能源行业的机制体制改革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兴起,对能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中国能源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社会各界都积极投入到先进能源技术的开发与产业的建设当中,但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由于技术、管理、投资等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究其本质仍然是人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人才[1]。然而,目前我国新型能源技术人才普遍匮乏,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能源领域释放出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急需跟上国家战略发展新常态。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诸多环节。其中,课程学习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良好的课程教学是达到学习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为此,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以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作为主要的学科应用背景,在整个能源领域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国内研究生教育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深入发展,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如何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及行业的人才需求,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 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认识上存在偏差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重点而言,以各省、直辖市相应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为契机(2013年之前还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各高校每年也进行相应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各种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励办法等相关的质量激励措施,出台了研究生创新计划,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也直接与学生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直接挂钩,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论文为重”的培养取向日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2]。但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另一个基本环节――课程教学,获得的相对关注较少,这直接导致了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相对滞后,其课程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2研究生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组成。但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工程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多相流等多方面知识,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不同的学科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热点,学科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因此在科学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的滞后性之间,矛盾日趋明显,课程结构的基础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承载着调和这一矛盾的重担[3]。尽管课程优化设置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满足不断发展的行业和国家需求,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3 跨学科课程和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缺乏
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只开设了传统的研究生理论课程,而忽视了一些重要的跨学科课程和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行的是学分制,从课程内容上看,包括政治课、英语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下辖若干个二级学科,其学科交叉性强,理论与技术发展迅速,许多问题仅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知识去协同应对,如若缺乏跨学科课程及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那么对于学生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极为不利。
3.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认识
首先要真正重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重学术论文、轻课程学习的现状。针对此问题,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2015年学校研究生院出台了《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把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规范了课程设置审查,加强了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生院还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督导小组,实时检查研究生课堂教学并反馈意见,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个人考评。这些措施都极大地强化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3.2 对课程内容进行国际化和工程化
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科学与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多年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就投入巨额资金大力发展能源学科,大力培养能源人力资源。因此,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间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设置国际化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国际前沿性,也可以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国外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面向能源科学,具有极强的工程应用性,已经渗透到工业社会的各行业中,因此研究生课程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适用性,可适当引入实践课程,在师资队伍中引入企业导师或者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此外,针对该学科快速发展的特点,可以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科学素质。
3.3 增设跨学科选修课及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根据研究生研究方向与培养目标,适当增设跨学科选修课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如对于太阳能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跨学科选修物理学、材料类的课程;对于风力发电技术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部分机械结构强度、结构完整性等方面的课程。研究生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本专业,才能够充分借鉴相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内做出新的成绩。学习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十分必要,提高研究效率,也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发展的科学中始终具有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始终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
4.结语
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国家战略需要,紧跟能源行业发展新形势, 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思考与研究, 深化课程教学理论、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增强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国际前沿性和工程实践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些对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 中国人才, 2010,(8): 29-30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毕业学校: 辽宁大学 所修专业: 理论物理
学 历: 硕士研究生 现 居 地: 北京市石景山区
婚姻状况: 未婚 健康状况: 优秀
求职意向: 高校教师 实验员 出版社编辑 研究所工作人员 物理师 数学教师
计算机软件 编程的相应的工作
教育背景:
2006.7----现在 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做客座研究。
2005.9---2006.6 在辽宁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专业学习。
2004.7---2005.9 锦州金榜培训学校
2000.9---2004.6 在渤海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学习 。 学术论文:
与BES合作组合作 发表在Phys.Rev. D 上。该刊物为国际一流期刊。
与BES合作组合作 发表在高能物理核物理杂志 上。
在读研期间,我所做工作如下:
1. 工作在BES的 DQV组 研究了K π 的重建效率和栗子鉴别效率。
2. 工作在BES的 DQV组 研究了 Bhabha Dimuon Hadron 样本的选择条件和选择效率。
3. 工作在BES 的charmioun 做 对P 波自旋单态进行了一些分析工作。
4. 同时接触了一些BES 的软件和硬件的工作。
自我评价:
责任心强,对生活乐观积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真诚,热情,比较有耐心,有合作精神,平易近人。经过多年的教育基本可以胜任和我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工作学习中相应的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相信和贵单位合作,能过发挥我的才智同时给单位带来效益,达到双赢。
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CET-4,CET-6能够快速的阅读各种英文专业文献。能够书写英语专业论文。
计算机二级 悉linux系统和windows系统,精通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掌握了C++、Fortran等基本的计算机语言联系地址: 石景山区玉泉路19 号
电子邮箱: lius@mail.
求职感言
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由得感慨万千!
教书的劳累与喜悦,科研的艰辛与快乐,都使我对人生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细细品味,它们带给我更多的是愉悦与享受!
教书育人,使人类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我感到了使命的伟大与光荣!
老校长的话我时时地想起:威严足以移其志,恩泽足以慰平生。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我获益匪浅,三年里我走向了科学的前沿,浅悟了科研的魅力,这首推智者的引导。他们是文明的传承者,也是文明发展的推动者。
我一直认为勤劳与忠实是人生的准则。勤劳使我赢得了尊重与赏识。忠实使我赢得了信任与感激。它们是我人格的重要部分。有了它们我得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我渴望流光溢彩,渴望前行的路途上铺满鲜花!渴望我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我知道这一切需要汗水与心血。所以我一直的努力着,并将继续努力下去!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业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大学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业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业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目前高校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连最简单的仪器操作都不规范,出现很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当今的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从单纯地追求学历型人才向追求实用性人才的转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尽早融合,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而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决方案。校方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固定的企业或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秉着“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完成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同时,也可向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可有针对性地培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再次,调整目前的毕业设计方式,由集中式毕业设计改为分散式毕业设计。目前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所以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实施毕业设计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设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总结前段工作并完成论文的写作,辅助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或者工作前的实练。这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矛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分流
1.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1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现今,中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模式非常相似:3年半在高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在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实习,成绩合格者即可毕业,有些高校,实习时间加长为8个月或者缩短为4―5个月,这在培养模式上没有质的变化。这可概括为:“3.5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0.5年在旅游企业实习” 培养模式,简称“3.5+0.5”培养模式。
1.2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可从4方面考虑:社会、高校、学生、企业。社会,社会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理解不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学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太关注。几乎没有几个考生是在详细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后而选择这个专业的。企业,企业(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是漠不关心的。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可对本科生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分流”培养模式。即对一进高校的本科生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使其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称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实践型培养模式);另一部分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增强研究旅游实践的能力,为旅游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称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理论型培养模式)。
2.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新培养模式的创建
2.1实践型培养模式创建
实践型培养模式主要涉及4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如图一所示),圆圈表示培养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横线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对另一方影响的内容,箭头表示流向。社会对高校与企业影响是监督,学生对社会是回报,学生需要花精力、时间、金钱向高校、企业学习理论、实践知识,同时,高校、企业应该对学生进行考核;还有,高校与企业间应该有合同,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实践型培养模式较复杂,说明如下:
图一:实践型培养模式4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学生)利益关系图
第一,实践型培养模式应该主要借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Dewey)、克伯屈(Kilpatrick)等人的教育理论来教学,因为这种教育学的兴起是为了培养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产生的。这与我国现阶段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很相似,借鉴杜威等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的经验,能使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坚实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弥补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不足――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校的特质,可能能使实践型旅游人才更加完美。
第二,考虑到高校与企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培养模式: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到大四上学期结束,每一学年都开设一门最重要的必修课,理论与实践一起“修炼”,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并同时进行,一部分学生在学期的上半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在此时进企业学习实践知识;在这学期的下半部分时间里,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与学习实践知识的学生“对调”,本来学理论的学生去学实践,本来学实践的学生去学理论,一学期结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一次。接下去的第二学期,与第一学期培养方法类似,只是第二学期的考核是对这门最重要的必修课的总体考核。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最好能直接用于实践。学生去企业学习实践知识,最好由经验较丰富的师傅引导,一位师傅最好带3个左右的学生。
除了完成最重要的三门必修课外,实践性人才还应该具备一些实用的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了解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对今后的发展有利,所以学校还应该上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
还有,实践型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是为旅游企业服务的,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适应旅游企业各方面的工作上,他们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应该偏重于企业管理的知识。学生具体的课程安排见表一。
表一:实践型培养模式课程安排
学期 课程 备注
第一学期 旅游学概论⑴、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英语(一)⑵、政治⑶、计算机(一)⑷、体育(一)⑸ ⑴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李天元编写的《旅游学》⑵学习英语课程四学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⑶学习教育部规定的5门政治课⑷学习计算机课程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⑸学习体育课程四学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
第二学期 饭店管理(一)⑹、礼仪学、旅游法规、政治、英语(二)、计算机(二)、体育(二) ⑹带“”的课程是最重要的必修课,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下同
第三学期 饭店管理(二)、会展研究、旅游会计学、英语(三)、政治、体育(三)
第四学期 旅行社管理(一)、旅游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英语(四)、政治⑺、体育(四) ⑺选两门政治课程
第五学期 旅行社管理(二)、旅游选修课(一)⑻、导游基础、旅游英语(一)⑼、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⑻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这五门课程中任选一门,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⑼旅游英语课程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学期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一)、旅游选修课(二)、旅游英语(二)、旅游统计学
第七学期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二)、毕业论文⑽、职业生涯规划 ⑽完成一个实践个案研究,5000字左右
第八学期 无⑾ ⑾不安排课程是为了有时间找工作
注:1.一些扩大知识面的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以方便学生有时间上课,学生可在第三至第七学期选这类课,一般有三个学期的课程。2.应该多鼓励学生考一些资格证书,如饭店领班资格证、导游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等。
2.2理论型培养模式创建
理论型培养模式主要涉及3方面(社会、高校、学生)的利益(如图二所示),和实践型培养模式相同,圆圈表示培养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横线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对另一方影响的内容,箭头表示流向。社会对高校有监督的责任,学生学成后回报社会,学生花精力、时间、金钱在高校学习理论实践知识,高校有传授学生知识、训练其人格的义务。对于理论型培养模式,还有两点补充说明。
图二:理论型培养模式3方面(社会、高校、学生)利益关系图
第一,理论型培养模式不但需要借鉴教育学家赫尔巴特(Herbart)的教育学理论,还要借鉴文化教育学的教育理论。虽然这两派的教育学理论本生就存在冲突,但是融合它们的优点就能使培养模式发挥大作用。这两派教育学理论都有很强的思辨气息,这对旅游学科范式的研究大有裨益。当然,加强对实践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它能弥补理论型学生时间投入不够的缺陷。
第二,理论型培养模式除了注重对学生有研究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专业兴趣、毅力等能力的增长。作为一个立志从事理论旅游研究的学生来说,对旅兴趣、毅力等能力的培养,可能比研究能力更重要。旅游学的知识更新很快,一般是5―8年,旅游研究方法是随着旅游研究的观点而变化的,更新速度也较快。而学生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和毅力一旦产生,却可能保持很长时间。旅游理论研究者没有十年时间的勤修苦练是不太可能出成果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很有可能经历观点和知识的变革。而在变革中,只能依靠研究者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和毅力,才能使学生积极的迎接变革,并在变革中不断成长。
所以理论型培养模式,更接近于传统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是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传统理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已经是成熟学科,而旅游学科还处于“青春期”),课程的设置等可能大致与理科课程设置类似。具体的大学课程安排见表二。
表二:理论型培养模式课程安排
学期 课程 备注
第一学期 旅游学概论(一)⑴、高等数学(一)⑵、哲学概论、英语(一)⑶、政治⑷、计算机(一)⑸、体育(一)⑹ ⑴旅游学概论,学习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申葆嘉老师1996年发表于《旅游学刊》上的4篇文章――《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至连载之四)以及由他主编的《旅游学原理》一书的前言与1―4章的内容
⑵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⑶⑷⑸⑹与实践型培养模式相应课程安排的要求相同
第二学期 旅游学概论(二)⑺、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政治、计算机(二)、体育(二) ⑺旅游学概论,第二学期学习谢彦君老师于2004年出版的《基础旅游学》(第二版),以及张凌云老师在2008年―2009年发表于《旅游学刊》的3篇论文:《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与概念综述》、《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和他在《旅游科学》上于2008年6月发表的论文《近年来国际旅游学术期刊和论文选题的特征》
第三学期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三)、政治、体育(三)
第四学期 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线性代数、英语(四)、政治⑻、体育(四) ⑻选择两门政治课程
第五学期 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调研实践(一)⑼ ⑼调研实践课程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应该保证学生有时间去实地调查,以便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课程有两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学期 旅游企业管理学、考研辅导⑽ ⑽考研辅导课程包括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老师上课,一直持续到大四上学期
第七、八学期 毕业论文⑾、调研实践(二) ⑾有一定水平的论文,2万字左右
注:1.一些扩大知识面的公选课与实践型培养模式的课程安排要求相同。
3.小结
本文在分析了现阶段的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后,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新培养模式。虽然旅游的发展大体需要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人才,但是社会还可能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在管理学人才中,有一类人研究介于实践与理论之间,他们为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发挥着自己的能量。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Ansoff)就是代表。安索夫致力于弥补实践和理论讨论的鸿沟,通过提供一种有利于实用技术评估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1]。所以新培养模式还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然,新培养模式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操作性未知。本文仅仅希望新培养模式能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茁壮成长尽一份绵薄之力。
论文摘要:论文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以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工程实践、考试改革三个方面对《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通过授课实践:学生普遍喜欢这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活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引言
《环境物理性污染》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物理性污染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控制方法,了解环境噪声评价的基本方法[1]。使学生在噪声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针对不同的噪声污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案。怎样把这门工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难于理解的课程很好的传授给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那么《环境物理性污染》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主要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考试改革三个方成进行了教学改进和实践,并把教学中的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在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大背景进行课堂教学
《环境物理性污染》一定要在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大背景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环境工程专业各门课的孤立教学,对一些专业交叉的知识重复讲授,使学生觉得好多知识都在重复的学习,造成教师授课的尴尬,教学效率低。比如:噪声的测量这一节,环境监测、环境评价都涉及到这一方面的知识,那么在讲到这一节时就应注意到不要知识的重复,要区别于那两门课,要有侧重点;另一方面明确环境工程各门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所授的课程承前启后,避免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跑题,忽略课程的内在联系。与《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相关的课程有大学物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监测认识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讲授本课首先应以大学物理、环境监测为基础,对于基本原理及公式讲解要透彻,由浅入深,也要为后续课程如:环境评价及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在课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另外还应结合环境监测认识实习中有关物理污染的实习内容,把同学们实习过程中对于噪声、辐射及振动等污染进行实际监测的亲身体会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教学,例如:学生在环境监测实习时,我从站里借出多功能噪声分析仪,给学生简单的讲解怎样使用和监测噪声污染的一些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对噪声进行简单的测量,这样学生会产生很多关于噪声的疑问,在上噪声课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实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论联系实践。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无疑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粉笔加黑板”的革命,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象生动,声形并貌,使单板的课堂鲜活起来,但是每一种新生事物都像一把“双刃剑”,应用多媒体是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及把实验室及实际现场搬到课堂,声形并貌的丰富课堂教学,如果授课教师对多媒体的点击率过高、以至“一个鼠标,一张嘴”[3]的程度,或把整本书的内容翻版到多媒体大屏幕上,大段大段的文字,教师单调的照着大屏幕念,这样的教学非但不会起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多媒体极大的厌恶,进而牵扯到授课教师,久而久之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会怎样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成为搞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境物理性污染》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单凭黑板板书是很难把知识讲清楚的。比如:在讲到隔声屏声学设计计算方法时,学生对于声程差的计算很不能理解,很难建立空间的想象,于是我用PowerPoint作了一个动画效果,把每一个声程差分别显示出来。
《环境物理性污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生动起来,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播放一些视频片段,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专业前沿信息;利用一些表格向学生传达一些理论数据,虽然这样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成倍的,而且这些材料是能够积累的,经过几轮的教学,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
3、注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强大的就业矛盾,各高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使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其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便是社会用人单位考查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学生是具有很大就业优势的。对于高校的教学单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就渗透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主要注重以下的培养:
①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比如:加大专业教学的信息量,用工程实际的例子来解释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看一些工程设计的录像和设备及工艺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把设备实物拿到教室直观教学等等。
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平常生活的场所,看看都属于哪种吸声设计,使用了什么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面积有多大,把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通过演示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课设置了《噪声分析仪的使用》演示性实验和《校园内环境噪声评价》综合性实验,两个实验实际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一个实验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噪声分析仪的使用,第二个实验是用噪声分析仪对校园内噪声功能区或噪声污染突出的区域进行噪声监测,然后根据环境评价相关的噪声污染评价方法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确定测定区域噪声污染情况,这也是环境噪声监测和环境噪声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验内容设计贴近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4、通过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在学期末还进行了考试改革,把工程设计计算部分改为开卷,学生可以查阅一些参考书,这样在出题的时候也会加大难度,运用工程实例,扩大设计的覆盖面,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和创新的能力,学生也很喜欢这种考试方法,自己选设计方法、自己选参数也可自己改良设计步骤,另外在授课期间向学生布置了与物理性污染有关的专题论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老师对论文的内容作了一些要求,论文完成的好坏也算在了期末成绩中,这样使期末成绩多元化,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以上针对环境工程《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学生反映情况非常好,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体会到了学习专业课的乐趣,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顾强.噪声控制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8.
我国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实证调查分析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西部高师毕业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调查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述评
试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实践锻炼法
试论新时期井冈山精神
自我认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试论“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惩戒教育探析
“海西”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听说学习障碍性因素及其对策的分析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探——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以知识失业现象的视角反思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
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经济制约性关系探析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体现职业特色的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研究
高校女教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论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
从“孝心”与“孝行”说开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
积极学习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语境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价值功能探微
西部高校生物类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听力教学改革新思路:元认知策略培训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思考
大众化与高校政治课教学研究
虚拟样机软件ADAMS在工业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植物学”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对农学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点的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农学院为例
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西南科技大学30年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0年的回顾与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研讨
学术何以道德——论大学学术道德建设的三大路径
大学合法性危机:大学治理的原因探究
论基于信任的教学
教学交往的修辞互动——重构教者与受者的权力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历史回顾、价值分析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师生关系探讨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词语辨析方法的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比较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听力教学探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学探讨
信息光学与设计性实验探索
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探讨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与问题探讨
高校德育课堂如何走向主体性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研究;设计性实验;仪器分析;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107―03
随着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基本技能日益重视和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教育改革日益以重视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获得的品质为核心[1],更加关注实践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源于“设计实验”的“基于设计的研究”[2] 作为一种整合教育研究与设计的方法,不失为国内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目前,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西方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关注有限,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涉及将该范式具体应用于国内项目的文献只有两篇[3]。本文就2007年我校本科教学基于问题学习法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中进行的教改试点,谈点体会。
一 研究背景
1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
仪器分析是化学、化工、环境、制药、食品等学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其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采用特殊仪器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边缘学科,汇集了化学、物理学、仪表电子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或现场分析测试信号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目前,仪器分析实验具有仪器台数少、实验采用循环式、实验与理论不同步、学生对昂贵精密仪器有畏惧心理等特点;实验教学侧重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中教师负责实验内容的组织安排、现场指导与实验报告批改,学生则相应地进行实验预习、现场实验和编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效果不甚理想。
2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于1992年由学习科学研究者Ann Brown和Allan Collins首创,它以设计学习环境和发展理论为目标,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测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4]。该方法是根据学生要解决的任务或问题、相关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参与活动的规则以及教师对这些要素的组织等设计学习情境,适时根据情境改变和来自实践的反馈变更或修正设计,研究情境改变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与设计,以及实施结果,将设计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同时又将研究获得的结论反馈于设计,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一种通过设计、研究来进行学习的新方法。
二 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实践
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新涌现的研究范式,由于方法论尚未成熟,采用该范式的工作者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的指导,往往不得不在众多的可能性当中进行摸索 [3、5]。在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中,教师应该作为研究者,以与仪器分析密切相关的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实际问题来设计学习情境;而学生作为实践者,在教师设计的真实学习情境中进行实验设计与研究,并在设计实验的实施、分析与再设计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1 情境设计
情境的设计要源于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且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对理论的创造性应用。针对我校环境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趋势,结合校工程训练中心江西赣江机械厂电镀车间装饰生产线的环境监测问题,教师以设计性实验为背景,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学习情境。
2 情境实施
(1) 营造积极激励的学习氛围
学生设计实验与验证实验不同,它不单纯以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衡量实验的成功与否,而是强调实验方案的拟定、实施与数据处理过程,以及对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分析、解决与再设计过程。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是给予学生现成的真理,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激励性的环境、创设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索真理,诱导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情境设计中应给予学生实验设计提示,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与图书馆检索文献,了解分析对象的性质及分析方法。在本实验中就是要依据影响铬离子与氟离子测定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根据所采样品的特性设计样品前处理方法,通过各采样点废水浓度的差异,确定分析方法,选择适宜的分析仪器和定量方法。
对于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只要基本方法和原理性正确,都应给予积极鼓励,教师不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作太多的改动,只对明显的错误提出疑问,建议学生去修改和完善,允许学生带着疑问甚至是 “小错误”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实验为主,教师事先将实验项目所需的试剂、器皿和仪器设备准备妥当,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学时数内,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乃至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等内容,学生则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获取实验数据。该教学方法虽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与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和设计工作的新方法[6],是面向实践且具有强烈实践特色的应用研究,其具有迭代循环与过程导向性。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准备药品、试剂与仪器,实施设计方案,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分析与再优化实验设计,在有限的实验教学课时内,无法完成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理论形成等环节的多次迭代循环,难于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安排实验时间,通过预约进行实验。在本此6个班、46个小组的实验教学中,每个小组至少经历设计-实施-再设计过程三次,在设计-实施-再设计的重复迭代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思路逐渐清晰,实验操作不断熟练。实验结束后,多数同学发现自己还能设计更好、更快捷的方法,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培养。
(3) 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科学研究素养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实验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撰写科技论文不是对解决某实际问题的方法、过程和技术的简单陈述,而是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见解,并用事实和理论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与分析,甚至使之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因此,学生在经历了设计、执行、分析、再设计的持续循环后,通过撰写科技论文,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思维更加严密,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 应用成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在05级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3个专业6个班的本科实验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实验任务与要求提前3周下发给学生,小组设计报告在实验前一周上交检查,检查合格后即可进入开放实验室内进行一周研究,教师监控并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与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定量分析曲线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5、回收率在90%-110%为基本标准要求学生。实验研究结束后,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科技论文写作基本格式,两周内完成论文,教师批注修改后,以班为单位进行小组论文答辩,介绍自己的设计研究过程与成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疑问。
因为学生在此以前从未独立做过设计性实验,实验任务刚下发时,他们感到很难,不知如何设计。于是,教师立即给予引导,帮助学生理顺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第一轮的实验教学发现: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与讲解能力普遍差,故在第二、第三轮的教学中增设了科技论文写作与论文演讲的内容,规范了论文格式,并上传3-5篇有教师修改批注的学生论文到师生公共信箱中作范文,引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提高其写作积极性。
实验后学生的反馈意见普遍反映,该实验教学模式自主探索氛围浓,学生实验积极性高,不仅能有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实验综合应用能力和文献检索得到明显加强,同学们深刻意识到“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 虽然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许多失败与挫折,但经过小组同学的团结协作,最终还是能够获得成功。因此,每个同学实验结束后内心都充满了成就感,也有效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同学在实验总结中写道:这次实验好比作登山,实验前的准备包括查资料、写实验设计报告等就好比山脚下的登山准备,实验-修正-再实验过程好似登山的艰难,实验结束也只来到了半山腰,只有圆满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才意味登上了山顶,这时就能见到美丽的日出与日落。
四 结束语
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与研究是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还需要许多实践性探索和教育理念方面思考,我们将继续努力做下去,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
参考资料
[1] 周云,张四纯,李景虹,李兆陇.仪器分析开放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7,26(2):129-131.
[2] 杨南昌. 基于设计的研究:正在兴起的学习研究新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 陈维超,贾积有.基于设计的研究及其在“希赛可”项目中的具体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4-27.
[4] 梁文鑫,余胜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理论探讨.2006,159(7):19-21.
[5] Anderson, T.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call centre innov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5, 31(2):69-84.
[6] 吕林海.论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主旨、特征及案例简析[J].教育科学.2007,23(5):19-22.
Course Design Based on Instrument Analysis Experiment
YANG Xiao-yan YAN Liu-shui WANG Mei LIU Yan
(Dept.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63, China)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4202
1 引言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 7号),至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1]。鉴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辽宁省于2015年确定首批10所高校116个专业开展应用型转型试点工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其中试点之一,作为以“工科为主、石油化工为特色”的辽宁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率先迈出了应用型本科转型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针,明确了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针对应用型转变下,如何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以行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2]。与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的定位不同,该校立足于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定位为 “创新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操作生产设备等一线生产工作,而且还具备较高的创新知识能力。为达到此目标,在大学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践科技创新方面要三管齐下,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的逻辑思维。其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国内外大中型科技生产企业的一线生产、检测及产品研发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锤炼并最终走上各企业的中高层核心岗位,并成为企业骨干力量。
3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以上定位,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本科生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3.1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来源丰富,而且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背景以及所依托的优势学科也不尽相同,所以其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侧重点均有所不同[3~6]。专业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我校依据自身优势,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拓展自己知识和创业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大力推广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识别、表达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改性相关的工程问题,最终利用科学基本原理进行合理分析。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我们还进行了慕课的建设以及推广校际课程学习,全面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结合网络,调动学生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
3.2 实践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主要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设计、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36学分。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课程设计模块,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性训练;②通过工程训练与生产实习进入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检测、生产岗位,熟练生产设备与职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生活;③在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环节进入学术课题组,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以及企业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④积极开展校企联合,邀请相关高分子材料优秀企业的工程师来校分享企业生活,开展技术专题报告。经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逐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终转变成牢固的职业技能,并可以进一步提升。
3.3 科技创新教育开展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因此,我们开放实验平台,以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及各个教师的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等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在导师的指引下,完成项目应用专业知识,并获得各种荣誉或专利等,经过此过程的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双重保障,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大的空间,既符合用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成长的长远规划。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的发展之基,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型转变应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行业对人才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主旨,而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仍需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 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26~27.
[2]李宏胜,陈 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3]张宝莲,魏冬青,杨学稳,等.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93~95.
[4]文 胜,龚春丽,郑根稳,等.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3):109~112.
[5]董秋静,罗春华,韩 燕,等.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9):228~230.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重要变革,其主要标志就是: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教育转变,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今后10年的教学改革目标应该是也必须是研究性教学,尤其是对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的诸学科而言,就是要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认知规律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核心,建构主义是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原则,同化论则是高等教育具体实践的微观行为准则。超前回馈实验就是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一种教学改革成果,目前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需要超前回馈实验法的支持,超前实验法也因研究性教学的需要而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它的存在价值。
1、超前回馈实验法的内涵
超前回馈实验法集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及同化论于一身,是有着深厚理论基础和多年教学实践的科学教学方法。它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方法。超前回馈实验法--即超前于理论教学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后续的理论教学中解决问题。超前实验法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大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现象的信息量,使其有力的配合课堂教学。实验课中的“隐没”与理论课上的“显现”前后呼应,将实验课与理论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能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课前有“悬念”,课后有成就感。
超前回馈实验法简称超前法是使实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超前于理论教学,并在完成每一个实验任务的同时,提出下次或下下次理论课将要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命题,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及完成实验所需要的知识,掌握相关操作技术。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指定的实验现象、记录老师提出的问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和提出的疑问不必做出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去思考。而这些问题正是以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超前法,重在超前,意在回馈;寓“后期理论”于“超前实验”。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大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现象的信息量,使其有力的配合课堂教学。实验课中的“隐没”与理论课上的“显现”前后呼应,将两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1]。
随着大学课程的深入,理论的越来越深奥,越来越枯燥。很多概念的理解缺少感性知识的支撑,只能靠想象,想来想去,学生就烦了。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能够看见或感受到一些相关的自然现象,积累一些相关的感性认识,哪怕是有一点点,一角角,也能给老师留下启发学生的空间和素材。一点现象也没有,一点感受也没有,天天靠想象,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课上死气沉沉,缺少互动,缺少兴趣。超前法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启发式互动教学需要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有所感知、感觉。
2、超前回馈实验法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在理论课上没有学习兴趣,师生缺少互动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原始的信息,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对相关自然现象的观察、感知作基础,那教师靠什么去“启发”,又靠什么去“互动”呢?随着专业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观察不到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超前回馈实验法的研究始于1995年,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理论教学在前,实验教学在后,实验课完全是验证型的,实验课应有的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1995年现代教育理论还不太成熟,只能按照认知规律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2000年,建构主义日趋完善,逐渐被国际教育界所接受。那时笔者刚好了解到建构主义,发现超前实验法与建构主义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2],随着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同化论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从此,认知规律、建构主义以及同化论三大理论开始指引着我们的研究方向。
3、“研究性”教学需要超前回馈实验法
超前回馈实验教学法,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可长期系统使用,也可短期随意使用,它是研究性教学的好帮手,打个比方,就像教师随意在课上做一个小的演示实验。今后10年,我国教育、科研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式进步,高校必须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研究性人才,教学必须坚持以研究性教学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原则。因此超前回馈实验法大有用武之地。
游阳明等在国内外发表该教学法的研究论文有18篇之多。尤其是被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选为精品论文后[3],影响较大。一些高校教师纷纷发表评论,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该方法的理念“有创意”,“有实际应用价值”,“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来说,实施超前回馈实验法方法的师资队伍已经具备。只要认识到位,做好这件事并不难。高等教育理论已经成熟,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同化论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支柱理论。超前回馈实验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规律,超前回馈实验的宏观过程坚持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超前回馈实验法在具体环节上遵循同化论。
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只要他静下心来细心琢磨,就一定会感觉到超前回馈实验法在指导思想上与认知规律是那样的一致,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上与建构主义的步调是那样像的相符,在具体细节的处理上与同化论手段的是那样的相同。它是认知规律的具体践行,它是能力建构的典范,它是同化论应用的缩影。超前回馈实验法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它的研究与探索,对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及教学实践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YOU Yangming ,WANG Bingzhang, You Shucai. Advanced FeedbacK Experiment Methods with Hiher Education Theory[J].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5.9 (4):41-46
何为“TRIZ”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缩写转换为拉丁文字,其意义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也有中国专家给它取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论。
“举个例子,要让干果、种子的外壳和果实分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专家对许多物理现象和发明专利进行研究后发现,通过缓慢加压(大气压)然后瞬间减压,就可以使紧贴在一起的物理性状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掌握了这个规律,许多问题就触类旁通了。TRIZ就是这样一门研究发明创造背后的规律、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创造学专家张武城教授说。
据介绍,TRIZ理论是前苏联学者阿奇舒勒历经50多年,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加以整理、归纳、提炼和重组,建立起的一整套实用的理论方法体系。
在前苏联,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
目前美国、韩国、日本和北欧及西欧一些国家,不仅在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相关创新教育。
在我国,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创新教育刚刚起步。高校开展的TRIZ理论教育培训,都选择了与目前市场上唯一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创新产品业务部总经理林岳,就是中国第一位专门研究TRIZ理论的博士。
创新理论应用成效明显
“TRIZ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理论工具,而CAI(计算机辅助创新)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结合解决了无数的工程难题,也为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现实路径。”林岳说。
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与安世亚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开展创新教育。目前,我国高校中开展的TRIZ理论相关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选修课或与高校开设的设计类课程相结合,选修课一般32个学时,学生修完可获得2-3个学分;另一种形式是以TRIZ理论为指导,结合CAI,辅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辅助有课题的在校师生进行创新设计。
TRIZ作为一种舶来品,能否与中国教育顺利嫁接?林岳介绍说,前苏联国家的TRIZ教育重在数理分析,而中国高校在开展TRIZ培训时,弱化推理而强调兴趣引导,注重生活案例和工业案例分析。
在开设TRIZ课程或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具体问题,在学习期间运用TRIZ理论获得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一大批成果脱颖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在毕业设计中引入CAI高校解决方案,学生全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刘峰完成的“手机电池弹片塑料热熔焊接机设计”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创造学课程中开展创新能力拓展培训,20余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申请了专利;东北林业大学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师资培训的过程中,申请了两项专利。
与此同时,一大批接受TRIZ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创新教育需进一步拓展范围
创新理论教育要想在高校中产生更大影响,尚需进一步拓展范围。在日前举办的一场创新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TRIZ理论培训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和“方法论”,不仅仅适合理工科学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据了解,复旦大学正计划将TRIZ理论引入艺术人才的培养领域。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一次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议上,70多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表示希望引人TRIZ理论培训。将创新理论教育与高职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头脑思维灵活,富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