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时间:2022-12-16 07:4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第1篇

一.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 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30节左右.

4, 围绕市教学开放周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 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50节左右.

6, 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 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 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 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2篇

1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分层互动式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培养与分层分组式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基础及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参加各种活动。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2.1有效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动画、图形、声音、文字等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宽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储存量大、表现力强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引导他们想象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不凡气度,培养其对历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播放《甲午风云》影片中的几个关键片段:邓世昌等在海上英勇抗战,为国牺牲;李鸿章令北洋水师避而不战,以求自保;慈禧太后为准备她的六十大寿,大肆挪用公款铺张浪费;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装备如此先进的北洋水师竟然在短短几天内被日军毁灭?在真实可感的视频刺激下,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家仇国恨在内心百感交集,经过全面客观细致的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认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3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特有的音像效果与情感渗透力强的优势,便于在课堂中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的波诡云谲,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发。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首先播放《》影片的几个特写镜头:官兵大肆吸食鸦片,战斗能力不堪一击;国库白银外流,导致出现银荒;百姓因食用鸦片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令人痛心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弱民贫的苦难时期,无需任何语言,就可以形象地再现鸦片给祖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危害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真实的历史,而且也得到了反毒防毒教育。

2.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熟练掌握自学方法加强实际动手操作的技巧。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十年》这一课时,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是那一时期的会议记录、老照片以及流传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同学们将这些历史资料做成电子课件,用以在课堂上展示,形成资源共享的学习模式。由于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多渠道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广泛开展交流讨论,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媒介,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为每位同学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密切联系,丰富了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评价与反思

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为教育界改革的深入开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走进课堂,实现光、色、形、声等多感官信息辅助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历史记忆,从而对知识有一个全景式的总体把握,所以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借助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情景再现和诠释,摆脱时空与抽象的局限性,尽管多媒体只是用以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教学主体,但它的确能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历史场景中触摸时展的脉搏,领悟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因此,多媒体教学一定要用巧用好,从而帮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轨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更为直接的体会。网络的普及与地球村概念的深入人心,让我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要求我们具备搜索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理化性质的学科是这样,对于历史一类的人文学科也是如此。十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各行各业实现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教育界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又让我们相信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型应用定会让初中历史教学接触更加丰硕的果实!

作者:李桂祥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中学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个性化;启发性;合作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话题与大家进行详细说明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应该是主动获取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参与者、指挥者。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标准,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同时也已有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解除对他们的强制和管束,这对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恰好可以有效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比如,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等,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个人爱好等进行合理选择,教师则在其中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这种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我就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步骤建议,让每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重点阅读内容、完成作业方法等,老师也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启发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避免网络“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出现。另外,教师也可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充分使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冲破了课本的束缚,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何理解和掌握的性质和破产原因”“如何客观正确评价”的思考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搜索有关这部分知识的相关资料,如,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然后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得出正确结论,并运用网络软件向老师和学生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意见。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合作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学生链接成不同小组的学习团体,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颖、有趣的教学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会主动、认真地探寻,然后把自己的搜寻结果分享给组内其他成员,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根据代表的发言进行适当分析和评价,这样既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就编制了有关本节内容的网络软件,并且设计了网络讨论功能,使每个小组的组员发言都能显示出来,这样每位学生的想法都能够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综上所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当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以生成发展出真正适合学生、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以上就是我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几点探索和研究,在此将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巧妙设问。促使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应特别注意设疑激思,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分析,使他们学习时目的、方向明确,时刻保持积极思维状态。

如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一课,在讲完秦灭六国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原战国时期的楚国商人,现在统一了,你要去原燕国的蓟(今北京)经商,那么你在沿途会遇到什么麻烦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很快得出答案:各地语言文字、货币、度量衡不同。这些麻烦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如果你作为统一后的秦朝统治者一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答案显而易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样既讲清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述故事,吸引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我们在教学中应深钻教材。多挖掘一些感人至深、富南哲理的历史小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讲,以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如学“中国近代史”时,可用开展故事会的形式讲英雄人物的事迹,如的林则徐,年近七旬而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誓死抗日却肚里全是棉絮草根的杨靖宇等。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风景名胜讲述历史上的故事,如通过引导学生讲述郑州二七纪念塔、碧沙岗公园的来历,让同学们知道“二七”的历史、冯玉祥爱国爱民的事迹等。通过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些感人的故事,特别是他们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既能激发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组织竞赛。激发参与,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对那些内容多、难度大的课,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将该节课的重难点及作业中易混易错知识点编成竞赛题。在新课讲完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抢答,争夺冠军。

如在学八年级历史“”这一节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目标,重难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用15分钟时间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自学课本内容,进行三轮知识竞答:必答题(基础知识)、抢答题(重难点知识)、质疑题(由学生挖掘、创设问题,在相互质问过程中解决困惑)。最后由教师用2至3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或者是请一名学生上台进行小结,让他们在回味中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需要指出的是,竞赛的调控者是教师,教师需要把握好竞赛时间、场面气氛以及学生的参与面,最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四、换位教学,鼓励参与。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避免出现“教而不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常走下讲台,缩短学生与教师在空间和心灵上的距离,还可以鼓励学生当教师,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述有关的内容和资料。

第5篇

中学历史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社会知识,更要注重结合历史学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的道理,为此,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和培养者的角色上,教学的重心是促进学生的"学",从而践行"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1."谐音"记忆,让课堂变得更有趣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运用"谐音记忆法"帮助和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我让学生试着使用谐音来记忆知识点,其中八国"俄、美、日、奥、意、德、英、法"谐音为"我每日要一朵樱花",对干涉割让台湾的三个国家"俄、德、法"谐音"我得发",这使学生在笑过、乐过之后,萌生了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而提高了记忆效率。

2.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只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全民抗战》一课时,课本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讨论取得胜利的原因",若按课本常规,学生只需要掌握课本上原有的两点原因就可以了,即美苏的支持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其实原因还有很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组大胆地讨论除上述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竟然在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得出了很多原因。我将他们的理由一一列在黑板上面,然后全体师生一起讨论,并逐一排除,最终得出了结论,且课堂气氛热烈,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1 创设历史情境。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时间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的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3.2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的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具体方法就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犯错并让学生指出,使学生看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对独立思考有更深的认识,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由另外几组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对问题进行解答。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78-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并能给出自己的解释。”这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并能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为例,提出以下几项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方法。

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史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本身包含很多史料,并且以直接史料为主,间接史料也经过了史学家的论证,比较可信。对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史料,有的教师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这是不可取的。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定的,具有典型性、启示性特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史料融入到教学中,帮助解决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从史料中读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关于井冈山地势险要的一段文字资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为什么要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二、精心准备,适当补充课外史料

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是论从史出,而历史教材由于篇幅限制,教学重难点并不是都有史料来说明,因此显得不那么完美。所以,教师应精心准备,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而补充史料,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史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另外,对于一些知识,单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全面认识,教师可以依靠补充史料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上文所述“井冈山地势险要”的资料还显得较为单薄,若多补充一些,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就补充了如下史料:“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大革命时期,这几个县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群众基础比较好;山由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都有水田和村庄,周围各县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上述史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井冈山地区“革命基础较好”这一有利条件。

三、结合教材,重视图片、视频史料

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有很多历史人物画像、名胜古迹照片、地图等。灵活运用这些史料,能形象地补充教材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它能解决传统历史教学单一传授上的一些问题。如播放含有大量历史信息的影视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选取了有关“”的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其中“飞夺泸定桥”一段,战斗场面激烈,人物演绎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给学生播放的视频资料,需要进行一些技术剪辑,将最有价值的片段呈现给学生,而非笼统和不加选择地播放。

四、注重多元,探索微课与史料运用

当前,微课的出现和使用,正在改变历史课堂,而利用微课呈现史料将成为新的亮点和趋势。所谓微课,就是以5分钟~8分钟的“微视频”为载体开发出的新型课程资源,诞生出“微课程”。史料呈现的方式日趋多元,除了传统的挂图、PPT等,微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微课时间短,内容精练、浓缩,对于呈现一小段史料非常有帮助。史料的运用本身就需要简洁、明了,而微课既有图片,又有声音,还能辅以动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克服传统史料呈现时有时会“连篇累牍”等弊端。因此,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微课方式下的史料运用。

五、总结与思考

(1)史料教学要有度。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史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好度,不能忽视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无可取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图片、视频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但不能过多地使用史料,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材。教师应结合教材,适当地运用史料,不能喧宾夺主。

(2)史料选择应慎重。史料教学中选择史料是关键,教师如果滥用史料,会加深学生的阅读负担。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结合教学重难点合理取舍,选用直观形象、典型性、启发性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的选择要慎重,需要斟酌、筛选,务求接近历史真实。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史料,或者只作为印证的工具,有时会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史料运用要分层。史料分析需要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较广的知识面,所以史料选择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理论性强、原始的史料;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高年级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分层对待,有助于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作用。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准确地运用史料,能增强学习趣味性,给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第7篇

启示。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启示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精彩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序幕”。好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彩的导入,为学生创设情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课堂导入的重

要性。

营造课堂氛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能找准学生的最爱、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得到“净水投石”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施兴趣导入,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播放歌曲,渲染气氛

历史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但它不是干瘪枯燥的文字,它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为了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生动性,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自然把学生带入事件发生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歌曲将学生带入抗美援朝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二、观看图片,形象导入

历史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课堂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图片进行导入,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我在九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就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导入新课,出示《德国妇女清理废墟》《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和漫画《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实力变化》请学生仔细观察,前两幅图片和漫画内容形成巨大反差,学生自然想知道其中原因,自然便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导入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又符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

三、生动讲述,故事导入

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精力比较分散。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能恰当讲述故事便能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课堂情境中。讲述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我课前搜集了林肯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由此对林肯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学起来知识来更加兴致勃勃。

四、设置悬念,问题导入

正所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课堂教学教师如能精心构思,巧设问题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将学生带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以便学习新知。教学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它席卷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那么这场大世界战因何而起?交战双方到底是谁?大战的结果怎样?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呢?利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心里充满了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尽快知道究竟,从而形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

课程导入方法很多,重在精益求精。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效课堂令人心驰神往,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导入便可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新知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教师只要我们能乐于奉献,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坚持做一名“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且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不断进步,赢得

成功。

参考文献:

[1]逯彩霞.初中历史作业创新设计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5).

[2]刘思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87-01

历史是一门辩证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问题需要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学生提问能否做到以上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问就“想问,敢问,善问,会问”。由教师结合问题,根据教学实情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评价。

一、多维思考,夯实基础

对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如原因的角度往往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影响有积极、消极影响,或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的影响等,而考试则往往选取某一个方面考察,因此平日教学时教师需要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 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 灵活地解答问题。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提问的时机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有利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三、历史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只提问少数的“尖子”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大胆发言,然后教师再提问他。提问时,也要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可这样说:“现在请第X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四、尊重见解,问评结合

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对老师的提问作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后,他们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评价。事实上,历史老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是:答对了,坐下,讲下一节内容;答错了或不够准确,再叫下一位同学,接二连三,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或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较好的做法是,在学生同答时,老师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答完后,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适当合理的评价,以表示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尊重和重视。首先肯定其正确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要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回答时,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开放、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补充,相互评价,在师生、生生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五、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对错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堂评价制度有效化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准确的。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这一课中,对历史影响的认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个性化提问时,应尽可能降低难度,使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尽可能结合相关史料,设计个性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实现对历史影响的正确评价。

优化历史课堂提问,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是做好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历史学科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地收集和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例,本单元设计的主题是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历史教科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所涉史实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如果教师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泛味,学习兴趣不高。笔者通过对本单元课标的认真研读、对教材史料的有效梳理,并认真研究八年级学生的学情,作了如下思考。

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史料资源中,数据、漫画海报和标语口号等资源十分丰富。

数据包括图表和图形(饼图、柱状图和曲线图等),能客观地反映历史,而且更加详细和直观;而漫画和标语口号不但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史料资源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鉴于以上思考,笔者总结了本课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思路:“数”(各类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入史;“画”(漫画海报的收集与整理)龙点睛;“语”(标语口号的收集与整理)出惊人。在具体资源选取的过程中,笔者又按照一定原则:一方面,所选取数据史料要成为本单元的各个论点的有力论据,充分反映问题;另一方面,多中选优,只选择部分典型史料用于教学。

通过图表、漫画、数据、口号等资源选取,达到了历史课堂上对历史现象“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多主体、多途径、经常化是做好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历史n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等。”不难看出,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做到有效收集和整理历史教学资源,笔者从个人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收集与整理的主体来看

采取双主体收集制,即师生围绕某一主题共同去收集资源,参与收集的人越多越好。以本单元为例,教学资源的收集主要是围绕经济数据、漫画海报和标语口号等内容进行。教师不但要自己收集,还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走进报社、电视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通过广泛的参与和收集,可以使我们收集的教学资源史料更翔实、视角更广泛,同时在资源收集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由教师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和整理,既要选取利于突破本单元各课重难点的史料,又要选取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史料。通过双主体收集途径,既节省了教师的精力,又提高了学生研究历史和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2.从收集与整理的途径来看

教学资源的收集途径很多,如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教学资源的渠道。也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如采访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同时还可以自制各种教学资源。以本单元为例,首先,笔者从网上寻找相关的历史课件进行收集和整理,将其中精彩的符合笔者设计思路的资料借鉴过来;其次,笔者又从本地档案馆查找同一历史时期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最后,笔者还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采访或询问身边的长者、历史见证人等,多角度地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多途径、多角度资源收集,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同时也把历史教学和乡土史料紧密结合,使历史教学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更有生活的味道。

3.从收集与整理的时间来看

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首先教学资源的收集要有一种集腋成裘和聚沙成塔的精神,注重平时的积累,否则就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其次,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这是一个不断筛选和整合的过程。只有分类科学合理,利用起来才会高效。平时注意观察、发现,遇到教学中可用的好素材、好资源应及时收集积累和分类整理,只要长期坚持,一定能建立自己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做好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历史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的质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内化的过程。如何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有机结合,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保证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的力度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在他《不做教书匠》的书中给青年教师提出了七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做一位有专业感的教师。教师有了专业感,才能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不断消除职业倦怠感;只有有专业感的教师,才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研究教学,保证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不断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

2.拓展教师专业知识,保证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的深度、广度和新度

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需要经过确定方向―收集―筛选―整理―反思的过程。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以指数形式增长,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既能保证教师在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时的深度、广度和新度,同时又能使教师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并有力支持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

3.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保证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的持久度

第10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的理解、梳理知识。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横向联系历史知识,例如在讲到时,可以让学生回忆20世纪30年代世界史的状况,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这样学生就比较好理解日本的背景了。而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时,就可以让学生整理知识间的联系:入侵--反抗--失败--探索,这样学生明确了前后知识的关联,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

总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培养了独立自觉的学习和发展习惯,特别是在新课改下,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和提高。

第11篇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七年级113班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

二、其他管理工作

本人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教研工作、图书管理工作、多媒体管理工作、收发工作,顺利通过了教育局的年度评估。参加了局里举办的图书管理员培训,参加了局里组织的听课活动。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其中杨剑老师的公开课《自己去吧》,充分利用多媒体,在PPT中运用FLASH动画,教学效果良好,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教育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教育。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教育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教育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历史思考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四、第二课堂的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

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发掘有历史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写作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把他们分为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学生经过一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其它工作

第12篇

一、初中生阶段特征分析

(一)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中,要注意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七年级学生刚升初中对于历史学习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处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时期,这有利于我们很有效的组织教学,但也存在对学习历史课的重视度不足,思维灵活性不够,缺乏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学习仍然欠缺积极主动性,这还需要积极进行引导和调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九年级学生应该说大部分摆脱了初二的浮躁和冲动,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了定位,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学习的耐力和韧性还是需要老师去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学习缺乏动力和活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促使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总结、自我考查、自我探究。面临中考,对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初中生阶段特征的教学法的实施

(一)针对七年级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教学法

1、“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

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历史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3)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4)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生产工具,年代久远,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最后还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可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

(二)针对八年级阶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2、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八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一能力,才能为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知识线索学习方法的传授。

(三)针对九年级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