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2 01:2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三)新课程教学工作。
高一第一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原理的推理、验证和应用,这些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教和学的节奏需放慢些,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间。
高一第二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为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通过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教和学的节奏要稍快些。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必修1。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时不够:通过对必修1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的对比分析,发现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
2.针对学生:基础差,困难多,兴趣不浓,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理解较难。
4.教学效益:课时紧,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输理、轻学习能力培养。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但不少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他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理解困难。
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导致教材的知识点、教师把握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更长些,因为必修2和必修3内容易理解,教与学的节奏可以快一些。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以上前两点要求均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应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掌握深度要求。
2.灵活处理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
(1)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较难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明显较难,对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
(2)将一些活动内容进行推后处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并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但有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应推后进行学习。
(3)淡化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些活动设计较难,对高一学生处理时应淡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只能作为阅读内容去了解。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视学情分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学生应该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等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地理日常教学中,也可针对各章节的教学难点,寓教于乐,向学生举一些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再次回到出发地,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原因是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往东减一天的缘故,让学生更明确“日界线”这一地理概念。
气候知识除用多媒体展示以外,也可举用一些典例,让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如:热带沙漠气候,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形成,终年干旱少雨。在沙漠地带经常听到雷声隆隆,乌云密布却不见下雨,原来雨滴还没落到地上早就蒸发了。又如,沙子终日受太阳暴晒还可杀菌,中亚土库曼人打战受伤抓把沙子敷于伤口,不日便可全愈……,诸如此类的事例,更能使学生轻而易举记住该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此外,洋流部份也是高中地理较难掌握的一块内容。讲洋流时可用学生熟悉的电影《海底总动员》剧情导入,小丑鱼玛林和一群海龟正是乘着东澳大利亚暖流南下,借用洋流的力量最终找到儿子尼莫,用熟悉的电影将新概念导入自然会使学生兴趣十足。
密度流也是学生不易接受的一个知识点,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密度流海区为何表层与底层海水会流向相反?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可引用战争史上“巧用密度流典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洋流探知的兴趣。如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关闭潜水艇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神不知鬼不觉绕到英军背后,给其沉重打击,这正是密度流帮了德军大忙。另外,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表现为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讲授这部分知识也可以举些历史上生动的航海史:如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天时间,而第二次1493年顺着洋流再次到达美洲只用了20天。很多学生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也颇感悬念,可例举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正是顺着洋流冬季出发,夏季返航,顺风顺水。通过这些熟悉的事例,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必然容易许多。
高一地理必修2介绍人文地理,假如上课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缺少趣味事例,便如同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缺乏生动,枯燥无味。如:讲授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先介绍其特点为: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再分析其原因: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和开发新大陆。学完这些知识,历史知识还较薄弱的高一新生肯定还是一头雾水,知识点虽然暂时可以记住,但很容易忘记!如果可以补充这一时期典型的人口迁移事例,如:略带传奇色彩的“五月花号”事件,不仅可以使学生整节课精神饱满,而且对国际人口迁移知识也必定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作者单位:河南省鲁山县三高)
【关键词】地理教学 思维能力 学习心理 教学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80-01
初高中地理相比较而言,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地理的内容上做了延伸,对学习要求和能力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高一新生的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和所掌握的知识的有限性等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生学习地理的困扰。
一、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一)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知识有限的因素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后,高中教材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和加宽了,特别是高一的自然地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要求高,这就给学生学习地理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就是地球,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此时,高一新生的数学还没学立体几何,物理也没有学到圆周运动等等,这就给我们新生在地理学习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因素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怕学生漏掉,忘记某个知识点,总是一个概念、现象和易错题反复提醒,可结果发现还是有学生错,无论强调几遍,哪怕同一题,还是会有学生错,其实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没有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相互学习的习惯,学生处在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难度。
(三)学生的因素
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是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转折阶段,就是思维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的转变,虽然抽象思维还不完善。高一的自然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难度大,量有多,简单的听,死记硬背,不能适应高一地理的学习,很多学生虽然会背知识点,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还是不会做题,长此以往,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地理。
1.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困难重重:地球运动中的时差的计算,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需要空间思维能力,其实很多知识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无法灵活运用,出现听不懂,不会做题等。因此,许多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地理难学,长期下去就形成了畏难心理。
2.学生的不重视
任何学科,只要是认真对待,方法得当,肯定会取得好的成绩。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再加上在初中也是“副科“,不少学生一开始就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一旦出现这种思想,学生就会表现出上课不专心,甚至无所事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一旦成绩下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常常把知识尽可能全面的讲授,而这却使许多学生习惯于老师讲解问题,遇到困难也依赖别人。地理是需要记忆的学科,而一道大考,一些学生就来向老师要背书的问题,从来不自己总结归纳,不会自主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遇到问题不愿自我解决,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题目就会放弃,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
二、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对于学生要亦师亦友,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能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症下药。
(一)平等
要平等,要一视同仁。
(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沟通,拉近距离,成为朋友。教学方式很重要,把课上的很精彩、生动,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那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设计学案教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地理情境生活,联系生活,如:讲到天气系统这个知识点,就要联系我们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暑期的三伏天、台风、冬季的寒潮等等,让学生觉得知识的可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当然,要想课堂生动,还需要教师教学语言的配合,严谨、简炼、通俗易懂,有幽默感的语言,能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清晰,有趣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三、教会学困生好的学习方法
(一)语言文字描述法
语言文字描述法,即针对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听师生的语言描述,或者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文字描述,来建立表象的学法。如天体、天体系统、太阳辐射、自然景观、自然带、天气系统、气候变化、区位等等。
(二)感知图像
感知图像、演示实验而建立表象的学法。
1.地理图像学习法,即依靠对地理图像的感知,步步深入,实现图文转换,获得地理事实,并分析地理事实的本质,揭示或理解相关地理概念、规律或理论的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地理图像获取地理知识的一种学法。它由按图索文的五个步骤,即“理解图名明确图类阅读图像分析图像归纳总结”来完成。这一学法主要用于感性知识的学习,也可用于理性知识的学习,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譬如大气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图立体的大气运动形式图表达近地面与一定高度空气流动状况归纳总结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影响气压变化的是高度和温度等因素的结论。必修地理Ⅰ主要内容是自然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如大气环流、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水循环、洋流等都要运用图像学习法。
2.地理演示实验学习法,即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来感知或验证地理事物,建立表象的学法。如地质构造的褶皱和断层,通过仔细观察模拟演示,解说地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与向斜,地层变位形成地垒与地堑,从而建立起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表象。譬如大气水平运动、岩石、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等地理事物都运用处法学习。
一、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内容上的变化。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覆盖范围较老教材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做了相应的删除,对每章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原教材大气运动、陆地水和海洋水作为一个专题学习。而新教材将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归纳为一节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中学习。相比之下,教材编排更合理,但现在每个章节知识的覆盖范围更宽,容量更大。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分两大模块学习,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仍然是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编排。但选修模块和老教材的选修1、2比较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教材的选修模块分六个专题,六本教材介绍。学校可以结合高考选取一个或两个专题,作为选修教材学习,针对性更强。
2、形式上的变化。 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叙述性语言,归纳总结性语言大大减少。图表,活动探究,阅读,案例分析等占的篇幅大。总体来说,新教材可以说图文并茂,甚至有的是以图代文。老教材概念,结论多以文字形式描述出来,学习过程是让学生根据结论找原因,找条件,而新教材正好相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这对老师、学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对学生要求的变化。老教材要求学生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 ,课后及时复习,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而新教材既强调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积极参与,就得不出结论,也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新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更广。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初、高中地理教学要求脱节,合作探究困难重重。初中地理科不列入毕业升重点中学考试范围,因此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农村中学没有专职地理教师,学校也只安排一些闲置教师任教,走走过场,应付毕业会考就了事,学生也 就把地理真正当成了一门无所谓的科目。进入高中,学生因地理基础差、认识不到位,教学难度特别大,新教改学生合作探究困难重重,难以实施。例如:在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的地球运动规律探寻过程中,学生就经纬线、经纬度都不知道,探究地球运动规律、产生的现象及意义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2、新教材表面内容少,但涉及面广,系统性不强,组织教学难度大。新教材每节只讲两三个知识点,寥寥几行字,表面看起来内容少,实际它是老教材的高度浓缩。例如老教材的《大气》用一个单元分八节的内容学习,而新教材只编排成了一节。以往《大气》一直是高考的重点,特别是世界气候,但新教材没有讲世界气候类型。教这一节到底该不该补充,补多少,补哪些?实难把握。补充多了,又变成了新教材老教法,课时有限,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类型的问题实在太多。
新教材强调以点带面,以篇带主,以图带文,系统性不强,学生学习难度大。
3、班级学生数目大,探究式教学耗时多,教学任务完不成。乡村学校的班级学生数多在八九十人左右。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实属不易。而且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记得参加高考阅卷,省教科所的老师曾说过:2008年高考地理成绩差是好事,会引起学校校长的关注,给我们地理增加课时,加大投入。我们高一地理教学每周只安排两个课时,而必修一又是整个高中地理最基础、最关键、最难学的,耗时多,完成教学难度大。
4、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学校培训落不到实处。教师的教育理念、授课方式有待改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指导学生探究、讨论、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对学生不放心,不敢完全放手,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重走灌输式教学的现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培训问题也是师资问题的一个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因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所以因经费问题使很多教师失去培训机会,教师能真正理解新课程,掌握新教材的为数不多。
5、教辅资料不配套,学校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执行新课改,使用新教材。但与之配套的教辅资料却很难找,去书店转了几次,每次都是扫兴而归。翻了很多教辅资料,封面打的都是新教材的牌子,但内容都是老资料的翻版,重组。更新换代的资料几乎没有。
学校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我们地理教学挂图、演示器材残缺不全。没有挂图,老师要画,耽误时间。没有演示仪,老师口述,缺乏直观性。新课程地理教学课件展示多,立体感强,知识覆盖面广,容量大。但很多学校没有公共的多媒体教室,如果学校有两个公共多媒体教室,学生偶尔也能尝到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当然,老师制作课件也才有用武之地。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理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转化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学识水平是推行新课改的基础。改用新教材虽说时间不长,但我深深感受到教师知识老化,更新速度慢,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因此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迫在眉睫。实行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也是重中之重。
2、改变教育方式、转变角色,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与说书人说书差不多,上课铃一响,教师便开板,从头道来,艺术水平高,听众多,掌声热烈,反之便鸦雀无声。说书人始终是整个过程的权威。而新课改就要求教师转变方式,转变角色,变权威为听众、伙伴、朋友、知识的灌输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原先教师教学是为学生挖好沟,开好渠,再引水。而现在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挖沟引水,获得知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13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与新课标要求不相符的现象,比如: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意识,学习兴趣较低;学生的学围绕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学习了知识,但是他们的主体性没有被挖掘出来,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不敢提问、不善于思考,既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的认知,如哪些内容比较简单,通过自学便可掌握,哪些内容是学习难点,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等等。高中阶段的课程较多,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必须要提高听课效率,预习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体现,即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或预习提纲,自主地学习新的知识,以便在课堂学习中更有目的,更有侧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挖掘和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可以通过设计预习提纲来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新内容,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比如,在教学高一地理必修一中《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一节内容之前,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预习提纲,引导他们提前学习新知识:
1.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有什么影响?
3.高空的风向是怎样的?受哪些力的影响?
4.近地面的风向是怎样的?与高空的风向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试着绘制出北半球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的示意图。
学生在预习提纲的带领下,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看书、读图,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基本认知,同时提高了预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及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的乐趣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享受过程,学生只有参与了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领略到未知世界的奥秘,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点很多,而且很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学生混淆或者遗漏某些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地理知识逻辑性、规律性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将它们整理为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就更加方便,而且学生亲自参与总结规律、梳理知识的过程,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记忆深刻,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高中地理课本中有很多关于“规律”的知识点,包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降水变化的规律、季节变化的规律、工农业生产布局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虽然包含了很多知识点,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这些规律的特点,了解各个现象的成因,梳理好各个知识点间的纵横关系,学生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就课文内容布置来说,篇幅相对较短。但在考试当中的地位,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这堂课上得丰满充实,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备课,研究教学大纲以及平时的积累,才可能让学生很有兴趣地主动配合老师来学习,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人口的迁移”这个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流向是教学的重点。
国际迁移的特点,19世纪前的特点,课本以一个实例解释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我在课堂上列举了学生喜爱的电影《黄飞鸿》,还有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下南洋》一些人口迁移情节,让学生可以形象理解。对于图1.8,我让学生看图后归纳出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以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
国内迁移的原因:古代的迁移,我列举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实例,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战争。1949-1986年期间的原因,我用“新疆建设强兵团”“北大荒”让学生知道这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学生对于这些是很有兴趣的。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从下节课的复习提问中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我让学生根据图1.9先说出人口迁移方向,然后提问,为什么要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迁向工矿区,由农村迁向城市?结果学生回答得很朴实“赚钱”两字,这也达到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是由于经济原因人民自发迁移的。
对于第9页的活动,特别是第二题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最频繁的考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我也是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是本节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我也列举了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实例,如:有人在发达城市买房,取得当地户籍,其子女考大学相比在我们江西考大学容易。当前电视当中出现的相亲节目,一旦相亲成功,组成新的家庭,势必会有人口迁移,通过这些例子学生的上课氛围很好,也能学到知识。对地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就喜欢地理,以后学习就可能事半功倍。
对于第10页的案例2,我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分析美国在各历史时期中的人口迁移规模、特点、原因,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还是由于传统教学效率不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讲练习,这可能会使学生学习效果不是那么完美。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会精编精选练习,且练习要符合新大纲能力要求。毕竟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应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对地理知识的检验作用,并重视对练习的指导,以提高训练质量。
从这一节来讲,我愉快地上完了这堂课,心情比较舒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错的。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下个学期,我想学校多媒体做好后,我们会做得更好。
年级(册):高一地理必修一
课题名称:“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和聚落”
课时数: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根据某地自然和经济状况分析该地聚落形成与交通的关系。
②分析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交通运输线的走向及交通运输线路和方式变化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选取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②通过读图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的关系。
③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家乡所在地交通及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关注居住地附近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②通过分析交通线路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分布。
2.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通过必修二《城市》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形态有所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思维特征:高中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教师启发式的引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学生也有能力完成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老阜宁城和新阜宁城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问]:同学们,图片上是什么地方?
[生答]:阜宁。
[师述]:对。图片中有宽阔的射阳河和美丽的射河外滩风景,其中射河两岸中心老城最密切的是什么?
[生答]:射阳河。
(二)推进新课
[师问]:同学们,为什么河流两岸容易形成城市?
[生答]:充足的水源。
[生答]:还有便利的水运。
[承接]:其实我国很多大城市的形成也与河流有关。
[活动]:分两组开展活动,每组推选一人展示成果。
读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说出上海、武汉的位置,并分析这些城市形成的原因。
2.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
[生答]:
1.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汇合处。这些城市所在地都有便利的水运条件,商贸活动频繁,有利于形成城市。
2.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无长期固定入海口;黄河含沙量大,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无法建港;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水运条件差。
[承接]:交通运输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对聚落的分布和形态也有很大的影响。
[活动]:阅读课本103和104页,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交通运输对聚落分布及聚落形态的影响。
[小结]:古代形成“南船北马”格局,南方沿河设城成条带状,形成的代表城市有苏州,北方城市呈团块状,如洛阳;现代由于公路和铁路的发展,城市多沿交通干线分布,如株洲。
[承接]: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交通运输条件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师问]:展示图片,回忆早期城市起源的原因。
[生答]:早期城市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水运便利,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承接]:现代因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一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下面以河北石家庄市为例,探讨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师问]: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1949年以前石家庄规模怎样?
2.如今的城区主要沿什么发展?
[生答]:1949年以前石家庄规模很小,仅是一个小村庄而已;如今石家庄是一个大城市,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小结]:京广线、石德线和石太线的相继建成,促进了石家庄市的发展。
[承接]:通过对石家庄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活动]:展示扬州城兴衰的相关图片资料,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分析历史上扬州繁荣的地理原因。
2.分析清代中叶后扬州衰落的原因。
[生答]:
1.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我国南北方的经贸联系得以加强;扬州为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的咽喉,商业发达。
2.大运河的淤塞;京沪线的建成和海上运输的发展,昔日水运的优势逐渐丧失;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
[拓展]:阜宁老城区和城南新区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课后思考]:
1.阜宁历史上的繁荣与交通运输有何关系?
2.近几年城南飞速发展的原因,请从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这一角度分析其原因。
[小结]:交通运输条件只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一个要素,例如石家庄的发展还与政治有关,所以要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从多角度分析。
四、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该案例采用设问讨论式教学,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使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了解知识点在全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解知识点,化繁为简。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与运用。
(二)今后再教学的建议
1.作为教师本人应该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练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轻松地驾驭课堂教学。
2.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共同探讨高中地理各章节中的知识点及其成因规律,备课组在正常教学中,学要求,一人主讲,共同讨论,集思广益。
【关键词】高中 地理课堂 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36-0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一言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智力及心理发展规律,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挖掘素材,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寻求、探索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情况、环境、境地等。以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场合下教师与学生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造成的气氛总和。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创设具体生动的一个个真实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的亲身感受与体验下吸取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因此,情境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创设情境的真实性,要能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情感、态度共识。成功的情境教学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生活,变抽象、枯燥的知识点为生动、鲜明的情景,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找寻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高中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结合生活、社会问题创设情境。教学情境的素材不局限于教材,可来源于生活、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内容,熟知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且要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注重生活、社会问题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从现实的生活、社会中寻求、挖掘资源,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今年频频出现的雾霾现象缘何而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生长的城市郊区环境污染为何严重以及绿化工程是否从真正意义上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这次出现的台风为何到达我们这里就气势减弱,等等。又如,在进入执教“中东地区”这一教学内容之前,可利用中东问题这一国际热点话题作为导入点,先播放一段录像,展示巴以战争后遗留下大量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情景悲惨,由于长期缺水造成巴勒斯坦长期干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个个极具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不禁发出疑问:在这个和平年代,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还生活在如此的困境当中?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多难民无家可归?为何巴勒斯坦会出现长期的干旱?中东问题的起因是否与其地理位置相关?等等。与社会热点的结合,不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国内正在发生的大事件,而且让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原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二)结合实验创设情境。实验是通往科学真理的有效途径,实验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动手,获取直接经验,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结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各项实验,探求正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可通过运用实验器材,将所学习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变化演示出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一课时,可结合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可设计如下实验:把一个透明的玻璃箱用保鲜膜封住,在箱子的一边放上冰块,另一边放沙子,在冰块的一侧点燃一支香,让学生观察烟在箱内进行怎样的循环运动。由此,可让学生认识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理。当然,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讨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传统教学中一些抽象、难以用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出来的复杂、抽象内容,可借助多媒体的影像、动画模拟、过程演示来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多媒体的运用可将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当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配上音乐、简单精确的旁白,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更为直观和深入,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例如,在教授高一教材中“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可通过放映一段影片,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该影片展示的是电影《海啸》中的一个情节。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一般对电影都很感兴趣,而且影片的动态效果带来的震撼性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一目了然,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深刻体验;紧接着,再播放一组气象灾害的图片,如洪涝灾害、旱灾、台风、海啸、雪灾等,让学生讨论和想象这些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通过这样的导入过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纷纷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利用视频、电影和flas配上动态演示,或者将静态的文字、图片通过动画的形式串联起来,将教材中的知识难点简单化,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使学习质量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学必修一地球的公转自转一课时,可利用flash制作动画,模拟并动态演示地球的运动轨迹,这样可使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生对地球运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认知;课堂教学与困惑
广西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省区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现已过半年的时间,半年来,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改进,通过半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有许多的收获和体会,感觉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 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我们们广西普通高中使用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2. 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目前,我们广西大部分学校的高一地理教材用的是湖南出版社出版新课标教材(湘教版),而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鲁教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当然,不管哪一个版本,依据的是课程标准。问题是高考出题的方向,具体题型仍是一知半解;这也意味着今后的高考复习还是雾里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谜,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3. 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主编:朱慕菊 2002.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作者:孙亚玲 200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新课程下的课堂观》主编:杨明全 2005.1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新操作》作者:王永华 2006.4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5] 《新课程地理课堂》作者:何美珑 2008.4.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一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二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个新学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二34、35、36及初一48、49共五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各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1、初二:本学期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下册)。
2、初一: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初二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地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当然,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目的不明确,成绩不理想。
四、教材分析
1、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2、八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内容,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分为经济发展与区域地理两大板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在区域地理中,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各个区域。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三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三(1)、(2)、(3)、(4)班的地理课的教学,本学期本人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地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地理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班与班差别比较大。
(2)班中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3)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毕业会考和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四个班共有学生220余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每一章内容之前设置学习导语,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每单元未尾又有单元小结,进一步深化及强调基础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文化知识目标:继续了解地理知识。
(3)能力培养目标: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更具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通过尝试培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1、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4)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2、写好教案。
(1)按照大纲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双基”的内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作业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能训练。
6、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7、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每节课一般应包括: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连贯、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可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每月布置一、二次课外作业。
1、作业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时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
2、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好复习。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动员并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单元的摸底考试。
3、考试内容应以大纲为依据,题型多样,难易适度,试题覆盖面要大,应是绝大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提高。
4、认真阅卷,考试后作出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并进行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归类整理,找出原因,以作为改进以后教学的参考。
5、认真登记考试成绩,提供全面认识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
六、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力争做一名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以下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工作情况总结汇报集锦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教师工作情况总结汇报一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半个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xxx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工作情况总结汇报二
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在这一个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等。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五、不拘一格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教师工作情况总结汇报三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总有很多的感慨和想法,也有许多的心得,现在,我就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个简要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一、任务完成情况:本学期我担任了八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特别直升班与其它班相差较多,但最后总算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市统考要求的必修一第三章。时间大概在12月底。然后我为学生编写和打印了复习提纲,印发了20__和20__年的市统考题练习并讲解。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
二、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多次专家讲座,让我们学到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学校切合自身实际提出的“五三高效课堂”模式,我积极的参与并认真听课评课,分析别人教学的优点,为我所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已有所突破,活跃了课堂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了提问和思考。可以说,地理课堂有了新的蜕变,听课率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
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四、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学生差异非常明显,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差异,为了力争不让一个学生不掉队,我没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关爱,从不打击成绩差的学生,而是发现其优点,鼓励其前行。成绩差的也要让他尝试到成功。所以,我认为,我是个能得到学生信任的老师,因为我信任我的学生。
五、有待改进的方面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还是有很多学生仍然希望老师多讲,自己少想,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堂,这还有待观念的改变。课前预习环节还做的远远不够,不能很好地为课堂学习奠定好基础。对此我将不断努力,积极努力的思考可行的措施,力争在下个学期有更好的成绩。
教师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四
本学期来,我按照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努力的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讨论的方式开展课程。在不断的摸索教学中,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将本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学生课外调查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多数课程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在开展课程时,我都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调查,让他们通过访问,上网收集资料等方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但让课程活动活起来,而且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一学期下来,学生订立计划的能力、分析的能力、统计收集的综合能力都比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每一节课中都渗透了许多的动手操作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活动,我会与学生一起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制作材料,并让学生在假期期间合作完成自己喜欢的项目。一学期下来,我班同学的手工制作与小发明都有了丰硕的成果。制作的人造卫星、小鸟的家、民居等非常精致。
三、重视把知识学以致用,增强实用性
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大多很有实用性。例如:有的环节就设计了绿化改造工程。在课后,我都让学生回家一一对照绿化规范的要求,认真检查自己家庭的绿化不足,深入思考改进的措施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为了要突出学生主体,我在活动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我则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