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柴油机培训总结

柴油机培训总结

时间:2022-07-14 03:2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柴油机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柴油机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柴油发电机;调速器;一次启动成功率

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厂#4柴油发电机组型号为6300ZL-1,额定功率为552KW,额定转速为500r/min;柴油机为船用柴油机,出厂时间为1993年,生产厂家为广州柴油机厂。从2005年起。多次出现一次启动不成功;启动后电流摆动;柴油发电机超速;远方不能停机等问题。

1、影响柴油发电机一次启动成功率因素分析

1.1使用工况的影响

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厂#4柴油发电机为船用柴油机,该型柴油机设计针对经常使用柴油机的客户,而不是针对电厂紧急备用。在启动方法上,该型号柴油机要求有预热运转,初期转速为160-200r/min,启动过程中不少于10分钟;。柴油发电机停车时,应逐渐降低转速到200r/min,继续运行3-5分钟;而电厂柴油机为机组紧急备用柴油机,通过油水循环加热系统进行预热,目标转速直接标定为500r/min,启动时间不大于30秒,该种启动方式对于柴油发电机本身来说,属于非正常启动,势必对柴油发电机本身造成破坏。

1.2检修技能的影响

柴油机调速器旋钮初设值指针指向5.5,对应转速为额定转速500 r/min。由于调速器动力弹簧弹性力及预紧力的变化,#4柴油机调速器调速旋钮目前对应额定转速指针指向6.2―6.5。

运行方面。发电部在柴油机常规检查项目中仍采用5.5的初始值,柴油机启动时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额定转速,发【冷却水压力低】【油压力低】信号,导致启动失败。

检修方面。通常在柴油机启动失败后检修才到场,此时柴油机燃烧室内存有未燃尽柴油。检修人员通常会调整调速器钮,使启动转速达到500r/min,但由于燃烧室内存油爆燃的作用,调整旋钮对应的位置不是正常状态下的启动标定位置。下次启动时采用此位置会导致转速不够或超速现象出现,同样导致启动失败。再则柴油发电机分属汽机部,电气部,设备部热工专业维护,维护人员对柴油机结构、原理不是很清楚,缺乏必要的培训,影响对设备的检修。

1.3设备本身的影响

综合历史一次启动不成功的原因,大部分属调速器故障引起。2009年12月30日对调速进行解体,发现调速旋钮磁轮脱落,重新安装后不能确定起始位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多次调试。再则#4柴油发电机于1995年安装使用,调速器内部磨损较严重,已影响机组运行。2010年1月,更换新的调速器,型号:YT170-3厂家:广州柴油机厂。目前为止,运行情况较好。

柴油发电机燃油系统,油系统,冷却系统都需要精心的维护和保养,任何一个附属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柴油发电机的启动。应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定期清理滤芯,维护好水泵和油泵,定期向各加油点加油,特别是调速器内油不得低于1/2。

2、防范措施

2.1运行人员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定,每月1日、15日及做启动实验时进行。

3.结束语

柴油发电机作为发电厂的备用电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经过精心的维护和检修,做到关键时候能转起来,需要停能停下来。

参考文献

[1]田慕玲,杨洁明.自动化柴油发电机组的智能化控制与监测[J].煤矿机电,2005.05

[2]吴金兵.柴油发电机组系统配置及安全性研究[J].电子制作,2012.11.

第2篇

发展特色

通过几年的发展,中心的业务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心组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知识转移战斗力的技术经理人的队伍,目前拥有全职、兼职人员共四十八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研发人员占半数以上;通过几年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探索与发展,特别在国际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业绩显著,与各跨国大公司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业务突飞猛进,培养出若干能够独立完成国外引进技术开发项目的梯队。主要发展特色有:

(1)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

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地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已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如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企业;近期与学校有较大合作前景的企业。

(2)为已合作地方及企业提供服务的措施

根据现阶段已构建的校企合作大平台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科技人才、经营人才输送与培养。

(3)坚持走国际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心充分利用地处上海市的地域、区域优势,与诸多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来的紧密合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各国政府、国际企业的充分认可。同时中心也积累了国际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并在国际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坚持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努力为国内外企业输送培养了大量复合型高科技人才,跟踪国际发展动向,为学校大范围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人才基础。

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以日本、德国企业等为主,与我中心合作的有日本欧姆龙、日本NTT、日本三菱电机、日本网屏、日本NEDO、日本能率、德国西门子等等。

技术转移的四种服务模式

近年来,技术转移在我国已由理论上的研讨,迅速转为政府政策层面的决策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广泛参与的行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也似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北京是国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多种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机构都有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总结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中心将来的工作,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服务模式有以下几种:

中介委托开发

由技术转移中心前期对技术进行评估并进行包装,利用与各地方合作的平台吸引企业,从而全程跟踪,参与一系列的商务洽谈直至项目合作成功签约。委托开发,由企业客户根据市场的需求向中心提出技术要求,并将其委托给中心,由中心组织科研人员开发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技术成果,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等,有了中心的全面服务,委托方也能减少寻找合适研究机构的机会成本。

技术集成

通过充分整合学校的科研优势,策划组织多学科交叉、多梯队组合的攻关模式,承担重大产学研项目的模式。技术服务地方

1、洽谈会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科技洽谈会,促使企业、各院系达成合作意向,从而既推广了各院系的科技成果,又解决了企业急需技术难题。

2、地方办事处模式,即与地方政府共建地方办事处,办事处挂牌在当地,由当地政府的科技部门负责与中心建立长期联系,提供地方合作需求,这种模式在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制度化的技术转移平台,更加有利于研究所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

3、地方工作站模式,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工作站,中心直接安排科技专家进驻工作站,有效利用交通大学科技资源服务地方产业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及其相关工作,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孵化服务

与各地区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园区紧密合作,挖掘大量贴近产业化项目与成熟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

技术转移的运营模式

由中心依托学校科技与人才资源、企业资源、地方政府资源构成三角稳定关系。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协同与合作开展技术转移,共同创造社会效益、实现价值;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与人才资源整合优势与组织协调作用,以技术营销和知识营销组合为创新手段,项目切入为重点,构建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市场化运作,促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先导的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并注重省校合作、地校合作和国际合作的组合互动,不断深化科技合作,提升重要目标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技术转移机制规范与创新并举。技术转移活动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四种规范化方式开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技术转移市场化机制。

重点地方、企业合作的交流与联络服务

双方联络员落实到人,全面掌握企业现状,制定联络计划。对重点企业的需求与服务要定期研究(每半年),并提出进展报告。与各地方政府、重点企业的交流与互访(包括高层领导间的互访)每年1~2次。

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服务

根据国内各地企业需要,优先向合作企业推介学校及国内外相关技术成果;在项目对接与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贯彻同等条件企业优先原则;对投资力度较大的项目(金额超过500万元)或需跨系、跨学科的重大项目,企合委落实专人进行跟踪服务。对国家计划及省市单列重大项目,学校应优先与有优势的成员企业联合申报或联合投标。

人才培养服务

经管学院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训(含MBA课程进修)一般应纳入计划;企业如有需要(计划之外),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尽力协调解决。优先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远程教育网站,提供人才培养便捷途径。

科技信息与商情服务

竞争情报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信息中心将根据各地企业需求,每年可为企业提供商情报告。

投融资服务

利用学校已有的投融资渠道及专业策划人员的优势,拟试点为企业提供项目投融资服务。包括商业计划的编制与投资渠道对接等。

发展战略编制服务

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国内合作及技术转移政策研究中心可从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层面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发展战略编制服务。

咨询服务

根据企业特殊需求,推荐相关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相关费用由企业支付。

产学研合作业绩显著

推动全校横向合作进一步扩大

横向合同数共993项。合同总金额3.3亿元。其中,与上海市企业签订的合同数为515项,合同金额1.71亿元:国际合作项目115项,合同金额2900万元。同时,本年度获上海市国际技术转移项目、支援西部开发基金、联合利华基金、联盟计划、星火计划、华为基金、上起汽车基金立项30余项。

形成几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

2006年,与上海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海域MB”自主车型整车开发实施协议》,项目总经费2800万元;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板的开发与应用综合机理研究”合同》,项目总经费550万元,总投资1100万元;学校与中国玉柴机器集团签订“混合动力汽车开发”项目。合同总经费280万元;2007年12月。为推动二甲醚汽车的产业化,学校与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单位组成产学研团队,进一步实施二甲醚发动机及汽车产业化和二甲醚汽车示范运行工作,同时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车用二甲醚加注站。

2007年,学校为纳米研究院研制成功可广泛应用在快速检测心肌梗塞、肝炎、艾滋病等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探测器”,相关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2007年末,通过和德国Invitek公司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纳米核酸诊断试剂已顺利进入欧洲市场。下一步。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到肿瘤分子诊断领域;2007年3月,环境学院、工程学院、国际至明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一先进半导体器材有限公司(ASM公司)签署了“环境友好轻质高模铝基降噪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合同,合同总额为人民币1200万元;同年12月,双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ASM公司(香港)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在交大揭牌;2007年4月学校与上海市电力公司签署6项战略合作协议。金额达1500万元。双方将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共同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年底,与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签署了5年1 5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双方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致力于建立若干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研发平台和基地。

产学研合作基地取得新进展

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服务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与闵行区政府、自主园区共建三个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与青浦区人民政府签署区校合作协议,每年提供专项资金100万元。共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在无锡市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分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金属新材料工程中心;与铜陵市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大学生创业工作初见成效

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科学园区在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徐家汇青年创业孵化园等园区共建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而形成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园中园。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交大分基金支持、资助下,培育和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31项、科技企业31家,形成专利、软件著作权等32件。

典型案例

加强国际技术转移与企业孵化

学校与中加农业国际研发中心就燕麦米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加强了国际技术转移,企业孵化。

本项目属于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项目,项目组成的合作团队由中国与加拿大共同组建联合研发机构,通过对加拿大农业部提供的燕麦农产品开发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储备进行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燕麦深加TT艺技术及其产品,在上海市南汇区农业示范园创建中加农业国际研发中心,进行包括燕麦在内的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新型功能食品的开发等研究工作,建立示范型中试生产线,并进而在国内组建燕麦等功能食品的深加工产品的大型企业,满足我国和世界日益增长的健康食品的需求,既丰富健康食品的内需,又提供出口。

该项目的成功将有助于我国的粮食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以及功能性食品产品的开发技术,有助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农民收益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树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典范。

联合开发实用无线传感器网络

与欧姆龙传感与控制研发中心(上海)就实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联合开发。

本项目旨在追求核心技术。以突破WSN技术的瓶颈为主要目标,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技术上产生一到两项创新的特色,由欧姆龙引进技术并联合学校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推动国内WSN技术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形成极具价值的行业应用模型,从而进一步带动WSN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与上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开发、转让

技术转让给上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非接触式红外三维数字化仪研制,该产品产业化后,将得到广泛应用。在机械行业,将代替威力手,成为产品设计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的理想工具。尤其对于模具制作业,速度快、造型修改方便,将为模具界开辟一条捷径;应用于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使得设计过程简单方便,从而推动这一行业的快速提升,最终促进动画影视业的发展;应用于其他行业,包括医学、测绘、数字文物保护等等,为相关行业提供一种模型重建的灵活方便的方法。总之,该产品将逐渐代替国外同类产品。打破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产品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优点:

(1)该产品代替传统的接触式数字化仪,应用更加灵活方便。将给相关领域带来一次大的技术改革。

(2)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中,在产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应用于机械行业,使得模型重建更加快捷方便可靠,为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提供方便,从而推动计算机辅助制作业的发展。尤其对于模具制作业,速度快、造型修改方便,为模具界开辟了一条捷径;其次,应用于游戏开发和影视动画,使得设计过程简单方便,从而推动这一行业的快速提升,最终促进动画影视业的发展;最后,应用于其他行业,包括医学、测绘、数字文物保护等等,它为相关行业提供一种模型重建的灵活方便的方法。

(3)该产品对环境无任何污染,综合利用了电力能源、计

算机资源以及电子资源,产品体积小,耗电少,节省了空间资源以及电力能源。

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全面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始于1995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国产欧Ⅲ电控柴油机开发

为了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欧Ⅲ排放的电控柴油机,玉柴董事长亲自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卓斌到玉柴领导一个团队,顺利达到了项目目标,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高度评价,率先填补了国产欧Ⅲ电控柴油机的空白。完成了玉柴柴油机的升级和标定推出3种城市客车用欧Ⅲ柴油机,已经批量生产,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在北京公交总公司的2005年招标书上,将玉柴作为国内仅有的一家发动机厂列入,成为国内第一个批量生产的、自主开发的电控欧Ⅲ客车用柴油机。完成了国内自主开发的第一台轿车电控柴油机,成功在上海工博会展出,在国内各主要的自主品牌轿车上配套试用。

成果不仅对我国柴油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我国柴油机产业科技能力得到了国际认可和高度评价。国际著名的德尔福柴油系统的重型部总裁David Friday的评价:上海交大卓斌教授的团队用了5个月,完成了欧美的世界级的大公司需要5年才能开发成功的项目。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有这样一个战略合作伙伴。更为使我们惊讶的事,卓教授带领、培训出了一支年轻的、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实事求是地说。卓教授不但培训了玉柴的人,在如何让德尔福迅速适应中国市场和中国用户需求方面,卓教授对德尔福也进行了很好的培训。

2、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开发

上海交通大学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998年就联合开展了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的自主开发,这是全国最早进行的柴油机共轨技术研究项目,最早开始追踪国际先进技术,完成了国内最早的自主开发的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目前正大力产业推广应用的柴油机GD-1电控系统。

3、柴油机GD-1电控系统开发与产业推广

上海交通大学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联合国内8家企业研制并试制出了GD-1(Green Diesel-1)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于2003年12月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鉴定,获得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鉴定结论为:“成果水平国内领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多的技术创新,获得了成套的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较完整的国内产业化研发团队,基本突破了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研制出了GD-1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在国内率先装车应用。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柴油机电控系统平台,进入小批量配套试用,计划2007年实现批量生产与产业供货。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柴油机产业技术进步与车辆动力的柴油机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柴油机产业、甚至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将促进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外产品入关的门槛,摆脱目前的“空心化”局面,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车用柴油机噪声与整车噪声的研究

为了提升玉柴柴油机性能,上海交通大学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先从柴油机降噪开展合作,实现了如下目标:降低柴油机机械噪声,通过有限元计算改进机体结构以增强刚性、改进主轴承盖设计、改进活塞裙部型线等技术降低噪声3.4dBA;降低柴油机燃烧噪声,通过燃烧室改进、喷油规律优化等技术降低噪声4.17dBA。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台架1m噪声降低4~7dBA,整车车外7m加速噪声降低1~4dBA,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全部技术措施从1998年起已应用于产品柴油机,1998~1999年共生产2.9256万台,产值6.5828亿元,新增利税1.5301亿元。

5、高新技术联合研发基地

第3篇

大家好,我本次说教材的科目是《机械基础》。我将从七大方面来完成: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资源、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特色、展望。

【关键词】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资源;考核与评价

一 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

本门课是我院港航工程系轮机管理专业和船机修造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理论课。本专业学生的适任岗位是机修工、符合内河一类及以下船舶轮机适任资格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还要具备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包含掌握船舶柴油机、辅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等知识能力,还包括船舶柴油机的维护、管理拆装、修理等操作技能。专业能力解决了学生生活和生存的问题,是职业核心能力。人是社会的人,还要与人共处,因此,我们的人才还要具备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校的教育不是终身教育,还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离开校园后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2课程定位:

机械基础既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学习机械工程知识,培养维修技能,学习主干专业课(《船舶柴油机》与《辅机》)提供了课程支撑;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为学生胜任工作岗位提供了技术支撑。本课程在学生的学习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工程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也是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一座桥梁。成为连接先修的《机械识图》与后续的《轮机基础》、《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与电器》《机舱管理》等课程的桥梁,并共同构建船舶轮机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与其他公共课程,如数学德育计算机,一起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维能力体系。

综合考虑本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本课程的目标要兼顾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将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

①知识目标:是职业核心能力,解决了学生的基本生存问题。包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掌握知识:一般机械中机械传动、机构、部件、液压传动工作原理。熟悉常用零、部件的性能、分类、应用,会查相关的国家标准。会对机械传动系统、机构、液压传动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掌握技能: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

②能力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工作,是基本发展能力。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③素质目标:职业人都是社会的人,还要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学习习惯。是基本发展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计

1 课程教学理念:由于掌握技能与掌握知识是基本生存能力,是三维能力体系中的关键能力,学生的工作岗位是一线实操型人才,因此教学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学习概念原理性知识,并将概念原理等知识融入到具体操作项目及任务中深化,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也满足了专业和岗位需求。

2 教学内容 :以够用为度

选择以下教学内容:

带传动、螺旋传动 平面连杆机构 轴、键、销及其联接

链传动、齿轮传动 凸轮机构 轴承、联轴器、

蜗杆传动、轮系 其他常用机构 离合器、制动器

上述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也为适应岗位、胜任岗位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传动的类型包含机械传动和液压气压传动,机械传动是传统技术,液压气压传动是新技术。机械传动的组成包含常用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将整个课程内容分成四大模块,常用传动(20课时),常用机构(10课时),轴系零件(10课时),液压气压传动(18课时),6节机动,总课时64节。

3 重点难点

(1)划分:

根据学习专业课所需的理论知识储备,及胜任工作岗位的技术储备,确定课程重点如下:螺旋传动、齿轮传动、轮系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液压传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由于本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程特点突出,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生,很难理解工作原理及机器的组成及零件的结构;

本课程及机械识图、数学、物理等课程的知识,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很难看懂原理图及相关的计算。

因此,教学难点为:工作原理图的识读、传动比的理解及计算、齿轮的参数及计算

(2)解决办法:

重点:是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体系,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PPT、FLASH)增强直观性,借助实物模型及两缸柴油机的拆卸,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组成,总结工作原理,以讲解法演示法为主。

难点:放慢速度,减小坡度,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生活中的机械化解难点。适当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三、课程教学实施

1 教法

教法为学法服务,教学为目标服务,教法为内容服务,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因此我在选择教学方法时,综合考虑教学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各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要培养方法能力,培养兴趣及与人相处、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教法的选择要兼顾学生的主导地位及团队合作学习。用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课程。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前后章节的知识逻辑性不强。教法选择,要时刻把握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将前后章节的各知识点串起来。(两缸柴油机的拆卸)

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因此选择教法,重在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来理解把握概念理论等知识点。用演示法。演示图片,动画、实物

每种教法都有局限性,我在选择教法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综合考虑上述几个因素,本课程我采用了演示法、讲授法、现场拆装教学法、身边机械认知法、分组教学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2典型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中,在完成了机械传动的相关章节之后,我安排了120柴油机的拆卸这个项目。将前后章节的内容串起来,进行系统学习,不仅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将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柴油机》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具体内容见表1)

四、课程教学资源

1 教材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四版的机械基础

编排思路:以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为模块,设计教学单元。每一教学模块关联各种设备的相关内容。

编排优势: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本教材有如下优势:

以学生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紧跟时代的脉搏,及时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贯彻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接的政策精神,教材内容兼顾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要求。

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导入和互动性训练,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将生活与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教学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组合教具模型、实物、黑板板书、PPT课件、图片、FLASH等教学手段。经过研究表明,采用PPT课件及FLASH动画等先进教学媒体,声像合一,视觉与听觉合一,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3小时后的记忆率高达90%,3天后的记忆率高达75%。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有70%和40%。因此在选用教学手段时,我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尤其在使用FLASH时,我坚持“教为学”的思想,防止课件的声像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学习。在每个动画演示一遍后,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巧妙设问,再重复演示,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有的放失。看完动画,再回答问题。

五、课程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能力高低的认定。结合我系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智力类型,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结果性评价就是学习考试成绩,分为阶段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可以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即平时成绩,包括习题、课堂提问、课堂参与、相互协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及学习能力及社会能力,但是课堂参与、相互协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很难量化。还需继续摸索。

六、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力求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紧密地衔接起来,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学习理论概念原理等知识点。

增加了柴油机的拆卸分析,液压泵的拆卸分析。

七、展望

期望随着学校二期工程培训楼的落成,能根据需要,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借助实训室的工具,能看到学生的平面连杆机构创意作品。

参考文献:

[1]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培训;技能;现场;钻井

按照以往的培训模式,把倒班休息的人员组织起来到培训学校,进行钻井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也采用口述或者训练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在过去职工文化程度低,动手能力强,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石油价格上涨,钻井市场的开拓,急需一大批现场熟练岗位技能操作人员。目前井队青工中,多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高中生、专业军人。还有最近几年毕业的大专生。这部分人思想活跃,求知欲强,需要从学习书本知识到学习应用知识到现场技能操作的转变。对课堂教学有了厌烦情绪,特别是新毕业的大专生,掌握钻井技能操作是他们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需求。

刚到井队的人员不会操作或者操作是模仿式,不标准。部分熟练的老职工实际技能水平高,对现场工艺熟悉,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出现复杂情况时候,需要运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处理时,他们就显示的束手无策,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误操作,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例如又一个钻井队在某口井井下出现复杂预兆时,需要强力活动钻具,而司钻误判断,不是大力的上下活动钻具,而是转动钻具,把钻具扭断,钻成钻具落井,因此培训走进井队,教师走进操作现场,对提高工人实际操作水平、预防各类事故放生,保障钻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中作用。

一、针对井队培训需求,编制培训教材

(一)对井队培训需求调研

为了适应钻井需求,提高工人的实际岗位操作水平,2011年初我们在井队全面开展了职工培训需求调研,总体看来,职工学习愿望强,都希望提高自己技能水平,都提出了自己所需的技能及所缺的知识。同时也反映出以往培训一些问题。主要是:

1.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钻井队三大工种为钻井工、柴油机工、钻井液工。为了培训方便,往往一个工种集中一起进行培训。学习需求差异性考虑不周密。培训教材随多次编写,可未成系列,内容与实际联系少,课堂上理论内容多与实际技能问题。

2. 培训理论知识的多,实际岗位操作项目的少

按照培训要求,操作和理论按照比例分为6:4来分配时间。技能操作随着基地的建设成立,缓解了技能难以操作尴尬的局面。但是有很些操作还是难以进行,有些能进行的项目也难以模仿真正的现场。

(二)钻井工技能培训分类

成人培训的特点在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具体的、直接的、看得见的,与生产操作有着直接联系,拿起来就能用,针对某项具体操作所需要的知识点很广泛,他们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可是职工就是需要这些分散的围绕技能操作的知识点。而不是详细的听见,所用即所需。

钻井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课分为三个方面:

1.基本功训练

主要是掌握某项岗位操作规程,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做到准确性、合理性、经济性的统一,这是技能训练的核心,也是基础,更是技能提高的关键。

2. 综合技能训练

它是把基本动作连接成一个整体动作,要求动作的协调性、熟练性和完整性。钻井队需要培养出大量的具备综合技能的操作工人。

3. 特殊技能训练

特殊技能训练包括关键岗位、关键工种所需要的专门技能训练和普通工作岗位上的特殊技能训练。特殊技能在工人技能中占有重要位置,加强特殊技能的训练,可以造就各种技能精湛,“身怀绝技”的专门技艺人才。

(三)教材开发和教师师资要求

1. 教学模式设置

作为一个钻井培训者很难掌握全面知识与技能,到了钻井现场,职工要问的问题多种多样,这要求培训的组织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从不同角度来满足求知者的要求,我们将课程分为4个模块:钻井初、中级工;钻井高级工、技师;钻井柴油机工;钻井液。有4个专业教师专心安排课程,精心编选教案,将授课内容融会贯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不仅能将最精、最准的操作向职工讲清楚、讲明白,而且要准备好相关的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以便于职工理解,为此我们总结了全局近几年出现的操作失误导致损失的典型实例,在讲解的时一一进行分析,把事故原因摆出来,让大家讨论对比,结合自己实际操作进行对照,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学习目的。

2. 教材编选

我们根据职工所需的技能操作项目,参照《钻井工技能鉴定标准》进行细化,用标准里所涉及的知识点与现实对照,编写各个工种标准操作教材,汇成细化一个个操作步骤。这样把抽象的大纲变成具体细化的要求,变成为操作工必须掌握的内容。

3. 现场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现场教师或教练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项目里所有牵涉的知识均能熟练掌握,面对现场学员的提问,教师、教练有了压力,也就增加了动力,教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业务的学习和锻炼,各位专业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职工培训需求。

4. 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培训师资

进入现场教学的教师中聘请设备管理、安全科中有现场经验和表达能力强的技术人员。职工中技能大师、怀有“身怀绝技”的人才,让他们当现场教师,现场示范给学员,以求达到将个人绝技转换成全公司职工的技术。

二、现场培训

第5篇

关键词:内燃机车 维护 保养

中图分类号:U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087-01

自1958年内燃机车诞生以来,内燃机车一直是我国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燃机车是由柴油机、传动装置和辅助装置等多种装置组成的,忽略其中任一装置的维护与保养都将对内燃机车的正常、安全运行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本段共有DF4B型机车6台、DF4D型机车1台,从始至终一直坚持“修养并重”的管理方针。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的及时与否、有效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到其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基于此,积极做好并加强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维护、保养不到位机车危害性的阐述,充分认识到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加强内燃机车重要部位、装置的维护与保养工作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

1 加强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具有重要意义

内燃机车在铁路运输中占有重要位置,切实的加强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对于确保铁路正常、安全运输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具有138km运营线的地方铁路比较国铁比公装工具工艺滞后,检修力量不足,强化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维护与保养意识不强和素质不足等因素的存在,导致目前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与不足。而内燃机车维护和保养不当、不到位,对于机车的正常、安全运行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1.1 目前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内燃机车已普遍应用于铁路运输中,但是对于内燃机车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首先,工作人员维护、保养意识不强。从实质上讲,内燃机车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是确保机车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亦或者说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和机车的正常运行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做好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除了与检修人员的检修水平有关外,还与机车乘务人员的精心保养息息相关。目前,仍有部分乘务人员对机车维护与保养工作认识不足,忽略机车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意义,从而给内燃机车的安全运行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技术保养不到位。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不仅包含各装置的表面保养,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到技术性维护与保养。多数乘务人员以及检修人员只注重表面工作,而忽略技术保养,导致技术保养不到位,增加部件非正常磨耗,加速部件破损老化,从而为安全运输带来隐患。

除上述两点外,对于内燃机车点检维护、保养的培训力度也令人堪忧。据统计,两年以内的新职工约占机车乘务人员的30%以上,他们对于内燃机车在正常运行中机车的维护与保养不尽理解,导致内燃机车维护、保养力度不到位问题的产生。

1.2 内燃机车维护和保养不当、不到位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内燃机车如果得不到有效、具体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就会给机车的安全行驶带来严重的危害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3的铁路安全事故和机械事故是由维护、保养不当、不到位造成的,另外内燃机车维护、保养不良也会增加燃油和维修费用等,并且耽误正常的营运,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加强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的有效措施

基于上述对现实中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工作中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分析和论述,加强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应从实施维护与保养的人员和内燃机车自身组成部分两方面做起。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即对工作的意识感和责任感。铁路管理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具有较强的意识感和责任感,这将是做好机车维护、保养工作的重要保障。另外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机车维护与保养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应积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从而更长时间的保持内燃机车的正常生产运输。总而言之,工作人员是内燃机车维护与保养的主宰者,工作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机车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2.2 对内燃机车各重要组成装置及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内燃机车主要由柴油机、机车电器系统、传动装置及制动系统等重要装置和部分组成,因此加强对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即能够对机车各重要组成部分的维护与保养。本文从内燃机车的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1)柴油机的维护与保养。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柴油内燃机车,其与燃气机车相比具有噪音小和经济性等优点。对于内燃机车柴油机的维护与保养,应熟练掌握油和水管路接口的紧固方法,以及高压油泵、供油拉杆等给油保养。另外工作人员还应具备专业的维修养护技术,能够检查并分析出机械敲缸和油压性敲缸,从而确保其能够对所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机车电器的维护与保养。由于种种原因,内燃机车中的部分电器并没有达到抗震动、耐温差的相关标准,因此对于此部分电器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人员应给与一定程度的重视。内燃机车中各类继电器、接触器等的维修应严格按照轮修规程和相关技术参数进行,以有效避免其他电子装置在维修过程中产生过电压或过电流的现象。

(3)制动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加强对内燃机车制动系统的维护保养,主要体现在制动系统的排水保养上。其中对于无干燥器机车,空气压缩机的维护、保养以给油为主;对于有干燥器的内燃机车,主要以维护、保养排水口为主,以避免异物堵塞。此外对制动装置各销套的全面给油,尽量减少各销套的磨耗,以保证运输安全、提高技术速度和铁路通过能力。

(4)增压器的保养。内燃机车增压器的维护与保养,即对内燃机车的油水管路、空气通道等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无泄漏情况。此外定期清洗精滤芯,并且在内燃机车紧急停车时,马上闭合起动机油泵,如此来确保高速运转下的增压器轴承的性。最后还应对增压器中的油垢进行及时的清除,从而彻底的做好对增压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除上述四点外,加强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还应包含对行走部、磨合部及电机等组成部分的维护与保养。只有切实的做好各个重要组成装置和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方可确保内燃机车的正常、安全运营。

综上文所述,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是确保机车进行正常生产运输的关键性环节,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机械事故等不良交通问题的出现。要切实的做好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就应及时发现、分析并总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与方法,以避免因维护保养不当、不到位而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孙有民.工矿企业内燃机车的维护与保养[J].内燃机与配件,2011(4).

[2] 李向田.浅谈内燃机车维护保养的重要性[J].内燃机,2007(3).

第6篇

关键词:ESP需求分析海事英语教学 教材的取舍和调整 师资培养 教学团队 教学评价 校企合作

【中国分类号】H31

作者简介:李兰(1978-),女,安徽阜阳人,讲师,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ESP与海事英语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资助(20101594)

引言

随着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运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航运发展和世界航运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擅长英语的高素质船员在船员市场上炙手可热。 英语不仅成为是船员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语言,而且是关系到船舶,人员以及海洋环境安全与否的关键因素。相应地,海事英语在航海教育培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多地引起海事部门、海事院校和相关企业的认可。ESP(特殊用英语)研究者认为, 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核心,也是ESP区别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1]。海事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学科,学习者的需求应该是得到重视,但实际上,海事英语教学领域中,对需求分析的研究还似乎还是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 ESP与需求分析理论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需要和特定目的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Hutchinson & Waters 认为,ESP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导向(goal-oriented)的英语教学与学习途径;其次,ESP必须建立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分析[2]。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的目标需求(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二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learning needs)。前者是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和特定环境可能给学习者带来的特定心理状态。后者包括学习者缺乏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哪些技能应该先学,哪些技能应该后学,以及学习者喜欢哪些学习方法等。需求分析是指在ESP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主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束定芳曾经把需求分析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作用总结为四点: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3]。

二. 海事英语教学中呈现的问题

海事英语是航海类专业英语的统称,它包括航海英语,轮机英语,电子电气员英语和通信英语等。英语是学生将来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必须使用的语言。我国船员的海事英语水平整体偏下,不适应船员国际化的要求。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海事英语和培训并没有跟上国际航运形势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海事英语教材。目前我国的海事培训机构主要有本科,专科,中专和其他民办培训机构。各培训机构生源层次相差较大,但是使用的培训教材是几乎相同,没有体现出相应的难度差别。2、海事英语师资。国内海事英语教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海事专业毕业英语相对较好的持有证书的人员。一种是纯英语专业,没有相关海事从业经验的人员。各海事学校几乎都没有集英语语言学和海事专业知识和技能于一身的海事英语专职教师。3、教学进程安排。海事英语和其他专业英语不同,起教学进程受到国家海事局的监管,学生在成为操作级船员之前,必须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海事英语是适任考试的必考科目,而且是所有考试科目中被公认的最难考的一科。各海事学校,为了通过率,都会提前开始海事英语课程的教学。海事英语内容会涉及到海事专业的各个科目,提前开课会造成海事英语知识超前于专业课程。学生没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在的海事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输灌式。5、评价体系。现在的海事英语评价体系是国家海事局为履行STCW(78/10)公约的需要而统一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能力考试和评估考试》,学生无论层次基础怎样都是一个标准,造成专科和中专层次的学生通过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基于需求分析的海事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1.教材的取舍和调整。语言教学中的materials adaptation 就是指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顺序、结构、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取舍。各海事院校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由海事服务中心编写的,它是完全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大纲》而编写的,在难易程度上和编写顺序上并没有太多考虑实际教学的教学对象的差别和教学内容的相互关联。海事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和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取舍。教材的调整或取舍可以在宏观层次上,也可以在围观层析上。宏观层次主要是对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或取舍。微观层次是对教材的局部内容进行具体的调整[4]。例如,《轮机英语》,教材的第一章是船舶柴油机,本章节共有8课,包含柴油机类型、工作原理、结构、燃油系统、启动系统、冷却系统和柴油机操纵和维护,这几乎涵盖了柴油机的全部内容。计划在20-24课时完成。轮机英语在第三学期开课,而此时《主推进装置》也刚刚开课,总共要128课时,两个学期才能完成,如果教材顺序不做调整,教学根本无法进行。另外,教材的发展远远跟不上航运科技的发展,教材中会有一些船上早就淘汰不再使用的机器或设备,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把已经过时的内容舍去,增加新的教学材料。

2.师资的培养。ESP 关注的重点是专业学科中英语的使用特征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一个合格的ESP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英语技能和基本的专业知识。海事英语教师的构成有两种,英语专业的老师和海事专业的老师,这两种都有做一名合格ESP教师的潜质。关键还是政府和院校的积极培养。海事英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船员英语水平的好坏,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关于三副三管轮的培训师资要求:(1)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并具有不少于6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2)具有不少于1年的二管轮(甲类三副)海上服务资历,并具有不少于1年的航海教学经历。为此,国家海事局也已经着手海事英语师资的培养,从2011年开始由大连海事大学组织对英语专业没有海事专业背景的海事英语老师在“育昆轮”上开展了三期师资培训。在浙江舟山进行了三期海事师资班,主要针对海事专业的老师。笔者有幸参加了2011年第一期的培训,总体感受是有效果,但力度不够,在船培训时间较短,船停靠在岸,没有船舶航行中的知识体验。可以看出,在对《发证规则》的执行上,这样的培训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海事英语师资的培养,由国家出政策,强制院校或培训机构给教师的培养留出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培训方式可以由国家海事局组织成立专门的海事英语教师培训机构,也可以和企业合作,成立海事英语培训基地,采取“学校出一些、政府贴一点和企业赞助点”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海事英语师资培养的问题。

3.教学团队的介入。需求分析除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外,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ESP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分析理论,海事英语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海事英语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STCW(78/10)公约中对相关职位适任人员英语语言知识的最低要求,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开展应该以此需求为目标。针对海事英语学习者在海事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能力的需求和海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的矛盾,院校和培训机构应该成立专门的海事英语教学团队,团队由英语教师和海事专业课相关教师构成,互相交流,把语言教学和海事专业内容相结合,共同研究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和调整教学进程,评价方式和教材编写等。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应对学习者需求,开展情景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模式。

4.教学评价的改进。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的内容侧重于与效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5]。目前海事英语培养的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哑巴英语”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就是评价体系直接导致的结果。各个海事院校和培训机构在海事英语课程开设、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进程制定和教学效果评价上都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考试”进行。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考试通过率为准绳。有的学校实行奖励机制,收入和通过率直接挂钩,导致老师的教学以通过考试为终极目标,不再做教学研究,而是题库研究,考试变成巨大的利益链,市场上题库满天飞,老师和学生最关注的不再是真正的学习需求,而是哪本题库考试题目最多。有影响力的院校老师一本接一本的编题库,一般院校的老师一本一本的辨认识别,学生们一本接一本的买。老师快速上完课本后开始讲题库,学生开始背题库。特别是高职高专和中专的学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应试教育害死人”,海事英语目前的教学形式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后,国家海事局于2011年出台新的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11规则),新的考试大纲2013年全面实施。2013年下半年,全国海事院校开始11规则施行后的第一次适任考试,考试结果令人震惊。笔者所在的学校,航海英语4人(38人参考)通过,轮机英语2人(40)。有的院校的海事英语通过率是0%。最可怕的是,看到这种结果,很多老师和学生把原因归结为题库不对。教学评价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从教师方面,可以将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来进行评价。在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形式或竞赛形式,多方面进行评价。海事英语的教学评价改革,还应是教师意识出发,改变教师头脑中固有的通过率的影响,客观全面地制定适合自身教学,符合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的评价体系。把平时评价和适任考试区分开来,做到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校和企业的合作。ESP需求分析不仅包括学生需求还包含社会需求。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是今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海事院校可以谋求和航运企业、船厂等合作,共同促进海事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院校可以为航运企业在职员工提供海事英语培训,另一方面,航运企业和船厂又可以作为海事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社会实践,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同时能使学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学习兴趣。对于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四.需求分析理论对海事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需求分析是系统化的教学大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建材的基础。海事英语教学要以ESP教学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真实性”和“需求分析”三大原则为依据,以达到STCW(78/10)为目标,以满足海事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发证规则》为条件,稳步推进,不断改革,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能走向国际市场的海船船员。

五.结语

海事英语教学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海事英语的改革之路是漫长的,这其中需要国家的政策导向,需要院校的大力支持和海事英语教师潜心研究。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的海事英语教学研究还不够完善,今后需要把ESP理论更好地和海事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海事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娴 基于ESP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2010: 42

[2] Hutchinson, T., &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CUP, 1987

[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2

第7篇

关键词:铁路机车 修程修制 改革探索

1.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机车设计和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广泛的采用,机车在运用和检修生产中监控和检测手段日臻完善,使机车运用状态更加可靠,机车原有“定期检查,计划修理”体制与当前铁路设备质量提高形势之间不匹配日益凸现出来。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机车检修工作要求,对机车进行修程修制改革,克服传统机车修理制度带来的诸多弊端,降低检修成本支出,提高机车质量与机车运用率,已成为铁路机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机车修程修制状况

2.1机车中修修制

近几年经几次调整和完善,机车中修修制基本成熟。济南机务段设有四个中修台位,主要承做本段及外段DF4AB、DF5、DF4D、DF11型机车的中修工作和DF5型机车换件大修以及DF4D、DF11型机车轻大修工作。

2004年6月,对DF11机车实行“一中一大”修程,对DF4D机车实行换件状态修,执行“三中一大”修程。2004年7月,对DF4A、B型和DF5机车 “两中一大”、对DF11和DF4D型机车修程调整为 “一中一大”的修程修制模式,相应调整检修工艺范围,界定有关分工和职责,至今,我段一直采取对DF4A、B和DF5机车实行“两中一大”的修程模式,对DF11和DF4D机车实行“一中一大”的修程模式。在生产组织结构上,未做大的调整,在坚持专业化集中修的基础上,对个别班组做了适当调整,优化了人员结构,加大现场卡控力度,几年来运作情况良好,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1.1提高小辅修修程质量为修程修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因修制改革延长了修理周期,个别机车主要配件的寿命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满足修制改革的要求。如:DF11机车280活塞、DF11气缸盖、DF4D增压器、DF4D柴油机机体、DF4D柴油机自由端齿轮系、DF4D气缸盖、DF11柴油机喷油器等为防范其发生故障破损,结合小辅修合理添加检修防范程序,减少计划外修理内容。针对DF4D机车30万公里左右整体轮踏面剥离、抱轴箱体裂、增压器故障、自由端齿轮轴承破损、气缸盖裂纹等问题,在30万—45万公里期间三、四级修程内扩大检修检测和互换范围;针对DF11机车走行部轴箱轴承质量问题,通过可靠的检测设备对轴承进行状态换修,结合三、四级修,对轴箱轴承进行检查修理等。三级修以检查为主,四级修突出检测、换件修,不断摸索、总结,完善机车小辅修修制改革,对机车运用、保养、检修进行科学划分、合理组合,逐渐向机车“修用分离、修养一体、修检分离、检验合一”的新管理模式过渡,做好检修人员劳动生产的组织,严格“四按三化”记名检修,完善机车检修信息管理体系,保证检修配件的供给,确保了修程修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1.2修程的主要内容

(1)周期确定:DF4A、B型机车为30-36万公里,DF4D、DF11型机车为45-50万公里,DF5型机车为3-3.5年。

(2)基本范围:将柴油机及其辅助系统、电机电器系统、走行制动系统各部件全面互换下车,按中修范围及工艺技术要求检修试验。

(3)基本程序:开工前一天22:00转非,进入检修台位,机车在台位各工序完毕后,启机整备,上水阻台进行水阻试验,水阻完毕后整备试运,交车、喷漆、整备,上线第一趟由检修车间电工跟车添乘。

(4)停时要求:DF4A、B、D、DF5型机车中修为7天,中修现车修为12天;DF11型机车为10天,中修现车修为15天。(均不含喷漆时间)。

2.1.3参加修程车间及有关人员职责分工

(1)检修车间负责进车前的放油、放砂工作,其它车间不再参与此项工作,中修、专修工区各班组负责对柴油机及其辅助系统、电机电器系统、走行制动系统的备品检修及上车组装、水阻、试运、交车、油漆等检修任务,并负责修程内的机车油润保养工作。交车工长负责整个中修过程的作业协调及与整备地勤接车人员的联系工作。整个生产组织及与其它部门、车间的协调工作,由车间生产副主任及检修生产调度室负责。

(2)整备车间地勤组接车人员参与机车验交并进行接车,交车后组织保洁人员按标准要求擦车,以备喷漆。

(3)监控车间负责走行部及牵引、主发电机各轴承检测,对监控器进行检修,并负责各配件的探伤。

(4)技术科负责对备品及车上部件检修的工艺作业指导,解决中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5)局驻段验收室负责各备品检修、车上组装、水阻、试运各工序验收及整体交车验收。

2.1.4简单效益情况

截止到2010年12月初,我段共配属内燃机车DF1144台、DF4D49台,合计93台,仅自2007年初-2010年底:

DF11型机车共走行11343194+10668672+11069058+11454134=44535058(公里),DF4D型机车四年共走行9927294+11417719+12948991+

13227502=47521506(公里),合计9205.6564万公里;四年来平均每台车走行:9205.6564万公里÷93台=98.99万公里/台;保守的讲按原二中一大则每台车进2次中修,按一中一大则每台车进1次中修,这样每台车少做1台中修,仅自2007年初-2010年底共少做中修至少93台车,相当于减少了我段一年半的中修检修任务。减去因一中一大扩大换件引起的资金消耗,折合后按每台中修平均单价30万元计算,四年共节支:93×30=2790万元,按每台车停时16天(含喷漆时间)计算,共节约检修停时台日:93×16=1480(台.日),同时也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大大提高了机车的运用效率。

2.2原机车小辅修状况分析

多年来,我段对机车小辅修一直采用“定期检查,计划修理”的机车维修模式,机车从新造出厂或中修后,不管机车运用状态如何,机车各部件可使用寿命周期长短,定期必须检查与修理,即以固定的机车走行公里为周期对机车进行小辅修。在职责分工上,运用车间负责“机统-28”提票、机车油润和清洁保养及保养评定工作,检修、监控车间负责机车的检查修理,验收室负责机车验交工作。在生产组织上,采用专业化集中修和包修制相结合的生产组织结构。随着近几年的铁路发展,机车设备、监测水平、配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原“计划修”的小辅修凸现出了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机车修理周期短,在修时间长,机车频繁进修程,造成机车维修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也降低了机车运用率。

2.2.2检修针对性差,容易造成机车“失修”。同一车型机车相同部件在不同的运用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故障特点,原“计划修”修制忽略了这一特点,而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多数配件使用寿命延长,再按部就班地沿用传统的计划预防修方式,已不适应机车部件的寿命周期规律和机车质量的变化规律。

2.2.3检修范围不合理,容易出现“过剩修”。运用机车某一配件的状态好坏,无法透视出机车整体质量状况,而局部质量问题亦不能通过某一现象及时地反映出来,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是扩大检修范围,因而在检修过程中必然造成不必要的人、材、物的浪费,出现“过剩修”,人力、物力和投入已不适应机车质量的变化规律,造成了不必要的修车成本支出。

3.对机车小辅修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自2005年以来,我段把机车修程修制改革作为重点工作,以克服“计划修”的弊端为目的,在优化机车小辅修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实施了机车“状态修”和“分散修”修制。

3.1实施机车“状态修”的修制改革情况

2005年按照“保证质量,重点检查,项目细化,必须有用,减少投入,措施配套,确保提效”的修程修制改革思路,将DF11、DF4D型机车取消小辅修修制,改为“三级检查、状态修理”模式。

2007年,随着我段内燃机车检修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国产内燃机车工艺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机车配件可靠性的不断巩固,我段以确保机车质量稳定为前提,以减少“过剩修”为目标,科学延长机车检修周期,合理压缩检修费用,逐步完善了“三级检查、状态修理”的模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小辅修的修程修制改革。

2009年配合我段机车轮乘制改革,将原先的“一、二、三”级状态修模式调整为“一、二、三、四”修模式(一级修即机车出入库检查、二级修相当于机车中检、三级修相当于机车辅修、四级修相当于机车小修),对机车状态修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重新界定了运用、检修等车间的职责,将原运用车间地勤检车职能移交检修车间,结合我段新定编启动,将机车保养工作逐步分解到检修、整备车间,并将机车乘务员的自检自修范围逐步压缩,减少了乘务员的作业时间。在这种检修模式下,我们在机车质量控制上、检修成本节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2对小辅修机车实施“分散修”的探索

在对前期机车小辅修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分析、查找不足的基础上,2009年底,我段按照“用修分离、养修一体,修检分离、检验合一”的检修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合理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对机车小辅修范围进行合理分解,利用库停时间完成机车辅修工作,依托先进的机车检测设备,提升对机车主要部件的质量检测水平,研究制订了《机车“分散修”实施办法》,杜绝机车“失修”,避免“过剩修”,降低检修成本,提高机车检修质量与运用效率,为机车运用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3.2.1基本原则

(1)坚持“有利于减少工作环节,有利于发挥职能作用,有利于明确岗位职责,有利于机车检修生产”的原则,重新界定、理顺各车间、部门在机车检修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职责。

(2)坚持抓住机车出入库检查把关的关键,形成闭环管理,消除质量控制结合部的管理漏洞,实现机车质量有序可控。

(3)坚持全段围歼机破态势不弱化的态势,合力攻坚,全面提高机车质量。

(4)坚持检修标准、范围及验收范围与“分散修”修制相适应的原则,适当调整机车各级修程检修范围和验收标准。

3.2.2修程修制

对我段配属的DF4D、DF11型轮乘机车实施“一、二、三、四”级分散修模式,其修程依次为“一级修”、“二级修”、“三级修”和“四级修”,并在对其检修范围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全部根据机车走行公里或质量状态实施“分散修”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机车检修停时,提高机车运用效率。

(1)一级修即机车出入库检查修理。机车每次入库,乘务员提报机车途中故障信息,机车入库到达上油台位,填写好“机车质量信息反馈表”交整备车间,整备车间地勤检车司机立即上车按《轮乘制机车一级修检查范围》检查机车,提报“机统-6”票,检修、监控车间组织人员上车修理,施修后由地勤检车司机负责对施修情况进行验收。同时,地勤油润副司机对机车进行油润保养状况进行检查并给油保养,地勤清洁监督员对保洁公司的清洁保养工作质量进行监督、验交。出现影响日班计划交路的故障机车,由行修组与运用车间调度室联系机车转入临修。

(2)二级修检修周期为1.5~2万公里,由检修车间随时掌握机车走行公里,按照机车运用计划,组织人员按《轮乘制机车二级修检查范围》的内容和技术要求检车并修理。主要是针对机车走行部及牵引电机相关部分的彻底检查,机车验交由检修车间组织专人验交。整备车间地勤油润副司机负责机车的油润保养工作,地勤清洁监督员负责保洁公司擦车质量的把关。

(3)三级修检查周期为3~3.5万公里,原则上要求“三级修”充分利用运用机车在库内白天停留时间进行合理整备,不能影响当日18:00后的运用交路,不纳入检修停时。对机车进行全面检查、保养清扫,做故障诊断、按状态修理,将柴油机辅助部位必换、必检的程序如更换燃油粗滤器滤芯、“三盖”打盖检查、电机吹扫等纳入本修程,大修程程序调整到四级修。机车进修程前1-2趟,整备车间负责安排专人添乘机车,提报“机统-28”质量信息;乘务员提报机车途中故障信息,机车入库到达上油台位,填写好“机车质量信息反馈表”交整备车间。整备车间与运用车间对机车附属件和轮乘工具箱铅封状态进行确认、交接。整备车间按计划组织当日三级修机车及时进入检修台位,并做好机车防溜工作,注意机车不能联挂。检修、监控车间及时组织有关检修人员上车,按相应的检修范围全面检查施修,并结合“机统-28”、早复检提报的活件及自检活件开展施修工作,机车的油润保养和电机、蓄电池及冷却单节等的吹扫工作由检修车间负责。验收员验交完毕后,由包修工长会同整备接车人员到运用车间机车调度室办理交车手续。

(4)四级修检修周期为6~6.5万公里。对机车进行全面检查,小范围(关键部件)解体检修,有针对性地恢复机车运行性能,将涉及充电、探伤、轴承顶轮检测、全面油润清洁保养及换滑油等特殊程序纳入本修程全面检查施修,检修停时24小时,技术科专业人员参与早复检。整备车间同运用车间乘务员办理机车附属配件及轮乘工具箱铅封状态交接后,将机车调到指定检修台位;在进修程前1-2趟,整备车间负责安排专人添乘机车,提报“机统-28”质量信息;检修、监控车间组织有关班组人员及时进行“机统-28”、早复检提报的活件及自检出的活件的施修工作,修程中机车油润保养工作由检修车间负责。经验收员、整备接车人员及包修组工长全面验收合格后,三方在机车验交单上签字,包修组工长到运用车间机车调度室办理交车手续。

3.2.3配套措施

(1)调整优化生产组织方式

一是检修车间重新组建行修组,施行四班制,隶属检修车间包修工区管理。工长任用以竞聘的方式选出,每班职工的确定实行了工长与职工之间的双向选择,优化了人员结构。

二是成立整备车间地勤机车检查组,面向运用车间选拔检车司机,将原整备场拿车人员合并管理,实行四班制,每班设置两名油润副司机,负责运用机车的油润保养工作。

三是成立整备车间日勤接车组,主要负责大中修、三级修和四级修及临修机车的接车工作,“机统-28”活件的提报和台帐管理、统计、分析和“机统-6”活件统计、分析工作。

四是将运用车间保养管理职能移交整备车间,负责各级修程的油润保养管理工作。

(2)修订相关的标准、办法

为了保证“分散修”方案的落实,制订完善了机车“分散修”的检查范围,制订了与修程相对应的“四按三化”记名检修记录,制订了各级修程相应的验收范围及标准。检修车间按照新修制的要求及检修范围,制订了“分散修”作业网络图。段财务科、劳人科、计统科根据新修程修制的变化,对涉及段内工资分配、成本计划调整等方面的有关办法进行相应修改。

同时,组织制定了《轮乘制机车出入库质量控制办法》,规定了乘务员提报途中动态质量信息的要求,明确了地勤检车司机的管理规定;制订了《整备车间检车司机机车作业程序及考核办法》、《轮乘机车乘务员自检自修范围》,重新修订了《机车质量应急处理预案》、《机统-6管理细则》、《机统-28管理细则》等办法。

3.2.4新修程修制的主要特点

(1)按照“分散修”的要求,重新确定了机车主要部件的检修周期,合理分解了原小辅修的检修范围,给部分机车部件以较为准确的维修周期定位,较好地解决了部分配件“过剩修”和“失修”的现象。

(2)在保证机车质量的同时,合理延长机车及部件修理周期。其中“三级修”较原辅修延长0.5万公里,同时原则上要求“三级修”充分利用运用机车在库内停留时间进行合理整备,不纳入检修停时,合理进行状态修检查,将大修程项点纳入“四级修”,同时“四级修”较原小修延长近1万公里,大大减少了机车检修停时,提高了机车的运用率。

(3)重新调整了部分工作职能。将机车保养管理职能全部移交整备车间,区分不同修程,划分机车油润保养职责,“一、二级修”的机车油润保养工作由整备车间负责,“三、四级修”的机车油润保养工作由检修车间负责;将机车入库检查提票、验交职能移交整备车间。

(4)按照双向选择运行机制的要求,优化了部分班组人员的结构,使职工的业务素质更能适应新修制的运作。

(5)充分利用机车在运用和检修生产中的监控和检测手段,加大了对个别关键部件的监测力度,关键就是根据机车配件的寿命周期,合理确定其维修的最佳时机,突出状态修。借鉴北京内燃段等机务段在轴承检测、电器检测、增压器检测等方面有较成熟的检测手段和设备,尤其利用增压器工作状态检测仪对增压器增加检测频次(每次三、四级修前提前检测),利用轴温报警装置加强了对走行部及电机轴承的监测分析力度,加强了对电器及线路易发故障部位的检查,有效地配合了“分散修”工作的开展。

3.3实行机车“分散修”的效果

新修程修制方案自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我段配属的DF11和DF4D型机车中进行运作,全部按“一、二、三、四级修”进入修程, 运行一年多来日趋完善,新修程修制运作良好,对提高机车运用率、降低机车检修费用和运用成本,提高机车工作可靠性、经济性和降低机车机破、临修率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其潜在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3.3.1机车质量趋于稳定

进一步理顺了生产组织和职责,实现了检、修分离,使工作者的职责更加专一和明确,提高了工作者专业化业务素质,机车检修的针对性有所加强,入库检车及修程质量明显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失修”和“过剩修”问题,使机车质量渐趋到有序可控的局面。

3.3.2机车运用率得到提高

通过实施机车“分散修”,机车进修程的走行公里延长,与原小辅修比较,同期进车台数减少,机车总停时下降。2009年机车小辅修台数872台,总停时为20412.9小时,2006年机车小辅修台数526台,总停时为13276.5小时,小辅修检修停时下降35%,2005年辅修台日364.7天、2010年79.1天,压缩了285.6天;其中,DF11和DF4D型机车小辅修2009年734台、2010年367台,下降50%。机车运用率得到大大提高。

3.3.3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检修人员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新修程修制的运作提高了检修人员劳动生产效率。四级修台车综合工时455小时,三级修台车综合工时410小时。以8月份为例,全月共完成72台三、四级修,机车检修工时完成31050小时,劳动效率在115%左右,比原修制提高了8%左右。

3.3.4检修成本管理得到加强

年初,结合小辅修修程修制改革的推行,段加强对小辅修修车成本的关注,细化了预算管理项点,将检修成本费用分解到车间、工区,将成本预算进一步落实到班组、责任人;同时在监测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加大了对技改、加装项目的控制,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车间在加大修旧利费的同时,加强对职工技能培训,减少了不必要返工修造成的成本二次支出。

4.中修和小辅修修制改革需要配套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4.1由于我段DF4D、DF11机车实行“一中一大”的方案,机车运行周期在45-50万公里,而厂方在某些配件的保修期仍然延续老的修制修程,保证期为原先的一个中修期(30万公里),这样配件质量无法保证一个中修期内质量不发生问题,影响了机车质量的稳定,同时,出现质量问题向厂方索赔的难度加大。因此建议厂方将中修质量保证期延长到45-50万公里。

4.2由于个别机车配件(活塞销)无使用寿命期限,机车中修时只能根据其质量状态决定是否予以更换,考虑到检修成本,在每次机车中修时不能全部予以更换。建议路局向厂方反馈信息,将所有影响机车质量的配件明确使用期限,或者由路局根据各段机车实际检修情况,制订此类配件的使用期限,便于我们进行质量控制。

4.3目前我们的检测手段还不能达到提前诊断某些关键部件质量状态的水平,一些突发性的质量问题无法提前发现并予以消除,完善质量信息系统和开发利用机车状态检测技术,是机务系统下一步围绕修制改革的主攻目标,在确保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快质量信息化进程,加大力度引进、开发检测技术。

4.4近几年,各机务段在机车修程修制改革方面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摸索,模式较多,而且个别机务段还走了不少弯路,建议路局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能够在全局统一机车修程修制改革模式,制订出较为成熟的改革方案,便于基层单位执行。

4.5配套制度的及时完善是保证机车“分散修”顺利推行的基础。我们在制订修程修制改革方案时,往往侧重于总体框架和工作。

第8篇

一、农业调整取得良好效果 

    扶持村办农业发展。村办经济是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途径,其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全镇的总体经济规模。扶持村办工业发展,是我办的职责。我办充分发挥对村办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职能,鼓励村级发展经济形式要多样化。 

    我镇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647公顷,其中经济作物为243公顷,瓜菜作物面积为84公顷。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2名会计,分管全镇几个村的财务帐,专人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责任人按财务处罚规定进行处理特别是重点负责现金管理,严格防止坐支现象,同时严格监督各村各项收入的来源和坐支范围,有效地杜绝了不合理票据入由,按时进行了村财务公开,按时发放了村干部工资,落实了各村办公经费,严格按有关规定管理了转移支付资金和两税收政策附加的使用。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圆满地解决了七起土地纠纷案。 

二、科技培训班反响甚好 

    今年,我们加强农业技术,与科技、农林、畜牧等部门联系,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有机稻栽培技术;有机肥发酵制造技术;三大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韩国辣椒栽培技术;苏子栽培技术;中粒豆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技术;新农药使用技术;优良品种介绍;微生物菌肥使用技术等。培训13场次,人员达1150人次,发放农业科技材料1000多份。对农民在黄豆、玉米、瓜果、蔬菜等方面的改良、增产等方面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此次培训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目前反响甚好! 

林业站在春季发放森林防火通知书,签定防火合同书,今年上半年木材生产完成了人工落叶松皆伐18.5公顷,出材364立方米,上半年为止,没出现滥伐现象。今春造林完成了171.41公顷。其中补植72公顷。发放各责任区的管护员工费10.5万元,达到了国家重点公益国林的验收标准。 

    畜牧兽医站上半年畜牧业生猪发展数达到1710头,出栏532头;牛发展数2521头,出栏769头;羊发展数3162只,出栏1081只,;禽发展数29.8千只,出栏10.8千只,犬发展数777条,出栏377条;蜂存箱数400箱,肉、蛋类总产分别达到178.8吨、48.5吨。 

    上半年我站禽流感免疫数为19000只。猪、牛、羊疫苗只数共计4911支。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肉,畜牧站对猪、牛、检疫共381头,保证了百姓食用肉的质量。 

我镇有种药大户落到##村。养兔基地正在筹建中,松园鹿场XX年年将增加投资4800万,青山牧业增加投资500万元,野口石材增加投资100万元,振宏粮食加工厂增加投资30万元。企业办对渤海药业,吉林生态大地公司进行了多次走访。对港鑫贸易公司的生产加工,用人工问题给予了协助,使港鑫贸易公司今年明太鱼加工量达到了1000吨。对振宏粮食加工厂稻壳加工木炭项目建设和项目申请提供了可靠条件。 

农机化作业完成良好,全镇家用拖拉机年检任务是255台,已完成183台。家用拖拉机驾驶员培训任务是45名,已完成9名。农用拖拉机黑车落籍任务是25台,已完成20台。 

三、加快推进新居工程建设 

我们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立足镇情,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了新居工程建设步伐。 

土地办新增农民建房2户,面积660平方米。产权变更23户,国有12户,面积3725.3平方米。集体11户3630平方米 ,合计7355.30平方米,换证4件。 

在被定为小康示范村的##村和##村加大投入力度,在南大村原有的基础上,除了建新居、拆除了全部茅草房,并且对原有砖瓦住房进行了塑钢窗的更换,河西村的更换铁栅栏和修建排水沟工程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并兼顾其它行政村,整体提高了我镇新居工程建设水平! 

第9篇

(一)、发电车管理

以发电车“修、管、用”为关键点,保证发电车维修质量、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为基本,保证发电车运用安全并逐步提高发电车质量。

1、全过程盯控发电车“中修”、“大修”质量,保证源头质量。

现场盯控发电车中修质量,督促昌茂公司按中修标准逐条落实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发电车中修质保期内故障,督促昌茂公司迅速进行处理。其次,针对发电车B保、小修、中修、大修,要求车间上报发电车B保时间,安排质管组进行现场盯控。

加强发电车(单辆)故障委托修管理,加强委托修质量盯控,2010年,针对发电车故障委托修,根据车间上报“181”故障委托单,及质管组临时发现的故障,及时联系并督促昌茂公司进行故障的处理。

下半年,组织质管员、发电车包机机长参与发电车大修过程盯控。确保柴油机组隐性故障的及时处理,并保证大修质量。

2、以车间管理干部、技术员、发电车包机机长为依托,提高发电车管理水平。与车间管理干部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要求;对检查、对规发现的车间现场较难处理的小问题、小故障,与车间技术员、发电车队长讨论处理方法;9月份,发电车包机机长成立以来,与存在故障发电车的发电车包机机长加强联系,以发电车包机机长为触手,随时掌握发电车车况,做好管理工作。

3、通过月度鉴定、抽查发电车B级保养情况、抽查发电车小修情况,保证发电车使用中的日常保养质量。通过月度鉴定时,检查机油状况、空滤除尘情况、机组故障处理情况、机组及控制屏卫生情况,不断督促车间、乘务员进行整改,逐步提高发电车各项质量。

实际工作中,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1)、组织完成发电车质量月度鉴定、季度红旗发电车评比以及针对乘务员“两纪”问题的驻站检查,并每月下发通知要求车间完成专项整修内容,督促车间逐步提高发电车质量。

(2)、组织对发电车中、大修过程进行盯控。积极联系并督促厂家处理中、大修质保期存在的故障,要求相关厂家提高并完善发电车中、大修质量。

(3)、加强对发电车质管组管理力度,提高质管员业务水平及自控性。建立发电车质管员周小结制度,要求质管员对每周工作内容进行小结;盯控中修质管员,组织质管员开展内部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能,通过质管员带动车间技术员及发电车乘务员业务技能水平。

(二)、控制发电车燃油消耗

在2009年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数据分析制定计划、并通过发电车鉴定期间,与车间技术员,发电车乘务员多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发电车节油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及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保证节油工作的及时性。

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1)、制定2010年各车间柴油支出分劈计划,明确节支降耗目标值,并下发通知。

(2)、制定并下发发电车柴油节支措施,文件号武客辆技(2010)57号文件、武客辆即(2010)345号文件、武客辆技(2010)96号文件、武客辆技(2010)327通知公告。每月、季度发电车鉴定期间对发电车“两方四人”制度落实进行抽查。

(3)、每月下发添乘计划,组织技术科、材料科、财务科、纪委检查,采取现场检查和添乘检查方式,检查发电车库内、途中、终到送电、断电控制措施,发现问题严格考核,通报全段。

(4)、每月对全段发电车燃油消耗节支情况进行分析,并下发通报。对节支车次进行奖励。

(5)、每季度对全段发电车燃油节支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及措施。

二、个人的履行职责情况

1、进一步健全发电车燃油节支降耗管理制度、完成局下达全年发电车燃油消耗节支指标。

根据2010年铁路局下达我段发电车燃油消耗指标10378吨,及当前发电车运用实际情况,制定各车次发电车月度燃油消耗计划。并且在总结2009年我段发电车燃油节支降耗工作经验的基础下,结合2010年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武客辆技【2010】57号文件-关于强化2010年发电车柴油节支降耗的措施、武客辆技【2010】345号文件-关于公布《客车车辆段发电车柴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武客辆技【2010】96号文件-关于公布《客车车辆段节能降耗预警制度》的通知。

根据2010年1-11月燃油消耗情况预计,2010年全年我段发电车燃油较局计划可节支200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800余吨。

2、狠抓发电车节油管理及现场检查

第10篇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始建于1899年,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唯一一家既能研制和检修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又能研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的企业。内燃机车市场占有率一直居于同行业第一位,电力机车研制能力居于领军者行列,“机车摇篮”美名享誉海内外。

这家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机车制造企业,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是大连工人运动和全国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发祥地。

立足新起点 谋划新思路 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各项工作

近几年,正是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发展史上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引领作用?如何服务发展大局,维护职工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会工作者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立足新起点、谋划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各项工作。”许滨主席一语掷地,“必须密切联系职工、竭诚服务职工、推动工作创新。”

在创新发展和竭诚服务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会在中国北车股份公司工会的指导下,在公司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公司发展大局,根据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和发展公司工会工作。

打铁先要自身硬。公司工会首先从加强自身建设抓起,促进工会干部转作风提素质。他们加强工会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工会干部的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他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点围绕服务公司深化改革、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提升工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早立项、勤调研,确保调研成果的质量与水平。他们组织工会主席和工会委员培训,强化业务知识、法律素养、沟通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综合素质。各基层工会按照“组织建设好、活动开展好、制度落实好、权益维护好、工作效果好”的五个建家内容,扎实推进工会“职工之家”建设。他们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职工、竭诚服务职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工会工作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会面貌换然一新。

用心服务是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会工作者最核心的要求,干成事则成为他们的工作动力和自觉行动。走进公司工会,看到的总是他们忙碌的身影,每个人都在用心工作……

搭建职工发展平台 促进职工技能提升 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职工发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为更好地推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他们打造职工经济创新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技术比武、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这是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会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大手笔。

――2012年,他们组织开展了公司第三批职工先进操作法评审工作,广泛开展立项攻关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全年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攻关项目91项,有质量的合理化建议282项。毛正石等25名职工获大连市技术创新荣誉称号和创新成果奖。承办并组织职工参加辽宁省首届“技师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公司代表队勇夺钳工比赛团体和个人冠军,并获大赛突出贡献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零字工程”竞赛活动,公司工会荣获2012年度大连市“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奖。公司荣获中国北车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先进单位,5个职工创新项目获创新优秀成果奖。

――2013年,他们抓住工作重点,继续深入推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各级工会组织坚持把产品质量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提高合理化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产品质量开展立项攻关、抓好职工先进操作法的推广应用等途径开展活动,为公司持续发展增添内生动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扎实有效开展了“质量零缺陷”合理化建议、立项攻关专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创新活动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共组织完成了184个攻关项目,实施了406个合理化建议。成立“毛正石、刁培松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在专项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催生了如“整铸气缸盖工艺攻关”等一批优秀项目。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零字工程”竞赛活动,公司荣获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予的2013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

――2014年,他们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抓住生产经营重点难点,着力开展“班组质量零缺陷”、“保增长、担指标、促发展”等主题创新活动,使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对接生产,更好地服务经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为了鼓励职工勇于创新、大胆创新,公司工会在第四批职工先进操作法评选过程中加大激励政策,即被评为公司第四批职工先进操作法的优秀项目由公司工会和人力资源部共同颁发项目获奖证书,并以此作为职工职业技术资格晋升和劳模等先进人物评选的重要依据和优先条件,同时在公司技术人才、专家的评选中优先予以推荐。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管理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行过程中,公司工会始终高度关注,科学管理,支持发展,促进其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影响力、辐射力。2014年7月,“毛正石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的《整铸汽缸盖工艺攻关》项目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福建省总工会承办的2014年第九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中荣获银奖。这是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推动职工积极参与区域性、行业性经济技术创新交流学习活动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2014年,对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会来说,是经济技术创新的收获年。公司荣获大连市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铸锻分公司铸造车间高级技师毛正石、柴油机公司机械二车间高级技师万传广荣获大连市技术创新能手称号;柴油机公司总装车间高级技师凌元完成的《265柴油机线路防护罩设计》、城铁分公司高级技师黄中跃完成的《铝合金车体福克加工中心夹具》等22个项目被评为大连市群众性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这是一份份艰辛的付出,更是一份份可喜的收获!

在打造职工经济创新平台的同时,他们还着力打造主题劳动竞赛、保质量保安全和职工技能大赛等三个特色平台。开展的“班组质量零缺陷”劳动竞赛活动,使劳动竞赛向质量工作延伸、向班组单元融入、向生产一线职工贴近,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参与劳动竞赛的积极性,促进了公司产品质量提升。“班组质量零缺陷”劳动竞赛活动得到公司党政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来公司调研考查的国务院领导的肯定。2014年9月9日,国务委员王勇到公司考查调研时还特别强调,“生产关键在质量,质量在班组”,对公司工会开展的“班组质量零缺陷”劳动竞赛给予赞许。

为了助推公司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和主营业务收入站稳定增长,公司工会建立并持续发挥工会组织“保质量、保安全”三项机制作用。在贯彻职工代表质量安全巡查机制上,公司工会坚持定期组织从事质量、安全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工代表成立督查组,开展质量安全巡视活动,发现隐患,督促整改。坚持开展“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公司发展”等专项活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大大提高。公司工会连续两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予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荣誉称号。

公司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积极搭建职工成长成才的阶梯,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职工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成为职工提升技能、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激发出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在职工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电焊高级技师于静,荣获大连市劳动模范、中国北车集团十大杰出女性等称号。于静就是在职工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代表人物,和于静一样在职工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还有很多职工。

大连机车辆有限公司工会以创新工会工作为主线,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搭建职工职业发展平台,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全面促进了职工技能提升,凝聚了职业的创造力量,在全面深化公司改革发展中体现了工会新作为。

尽心竭力服务职工 塑造职工之家品牌 当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大连机车辆有限公司有在职职工9000余人,要满足职工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困难重重。然而,在服务职工的责任驱使下,工会工作者在服务职工的岗位上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气力,用心服务,切实做好关爱职工服务职工工作。

为了让职工感受到“职工之家”的温暖,公司工会领导达成共识:“从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开展送温暖工程的重要性,就能更加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开展送温暖活动。坚持服务职工理念,坚持维护职工权益,就一定能将送温暖工程这件好事办得更实,把实事办得更好,使广大职工在温暖道路上走得更加有力。”

在中国北车股份公司工会的指导下,在公司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下,他们紧紧围绕公司发展大局,把为职工解困,为公司分忧作为工作目标,规范运作模式,加大投入力度,丰富帮扶内涵,使送温暖工程真正成为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民心工程。

为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他们构筑有效屏障,不断丰富内涵。坚持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高度重视送温暖工程,始终把解决职工困难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公司的实际出发,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制度、职工互助合作保障制度、困难职工生活补助制度、女职工温暖工程基金管理使用制度、职工健康疗养制度、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等一系列送温暖工作制度,形成了严格的制度管理体系,确保职工送温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了拓展服务职工的领域和内容,他们强化“五个工程”体系建设,即:扎实开展“温暖送千家工程”、积极创设“职工互助合作保障工程”、认真开展“困难职工救急济困工程”、真情开展“连心扶助结对子工程”、精心开展“金秋助学”联动工程。将扶贫帮困送温暖工程做为服务职工活动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在开展“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中促进扶贫帮困送温暖工程扎实开展,在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工程中促进“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深入推进。为推动送温暖工程的大力实施和规范化运行,公司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始终保持这些制度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实际相符合,坚持从制度改进入手,推动送温暖活动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如在开展职工互助合作保障工作中,公司工会注意调研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资金筹措制度、调整提高补贴标准、科学规范实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微机管理职工互助合作保障办法的运行机制。公司工会还特别注重活动的宣传功效,让“有病人帮我,无病我帮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在公司范围内广为传播,广为接纳。

为使工会服务困难职工工作做实做细,他们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实行网络化、动态化管理。每年,公司工会都要对困难职工家庭情况进行定期调查,建立困难职工的“六清”档案(家庭成员清、收入情况清、致困原因清、身体状况清、个人专长清、帮扶措施清),按照标准界定特困、重困和一般困难职工,形成规范的困难职工档案,并且将所有在档的困难职工全部纳入全国工会联网的全国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系统。同时,通过加强动态管理,使困难职工全部纳入工会组织的服务和帮助之下。

在探索建立竭诚服务职工长效机制,打造送温暖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送温暖工程要创新,要发展,要贴近企业实际,满足职工需求,就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此,公司工会坚持理念创新驱动,在实施职工互助合作保障工作过程中,提出了职工互助合作保障机制要向集体企业拓展的工作思路,即以分厂为单位,以集体制职工为对象,建立集体企业职工互助合作保障机制,以缓解集体企业职工就医压力,帮助他们分忧解困。这一举措得到公司党政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也赢得了广大集体企业职工的热烈欢迎。

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真心实意为职工热情服务,尽心竭力为职工排优解难。”这是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全体工会干部的座佑铭。许滨主席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工会要带着对职工群众的爱去做好工作,只有把职工群众作为自己的亲人,满腔热枕地为职工群众服务,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才无愧工会是职工之家的称呼。

正是凭着这股对职工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对职工关心爱护的特殊感情,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送温暖活动成为暖人心、聚力量、促和谐的民心工程,也成为公司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的一个响亮品牌。工会组织让职工感受到“职工之家”的温暖,从而赢得了职工群众的广泛赞扬和社会各届的好评。

创新工作新思路 推进文化建设 建立职工文体活动自主管理机制

近年来,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会努力发展富有时代特点、符合职工需求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坚持开展职工文化促进行动,精心策划开展传承机车文化、机车传统、机车精神的职工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较好地发挥了“文化建设为了职工,文化发展依靠职工,文化成果惠及职工”的效果与作用。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文体协会成立于2009年12月17日,至今已走过近五个年头,由成立之初的九个单项文体协会,发展成现在14个单项文体协会。每个协会固定会员有百人左右,整个文体协会会员达几千人。文体协会是公司工会为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探索成立的文体活动由职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文体组织,打破了文体活动过去自上而下组织的老套路,改变成为现在自下而上由职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新做法。实现文体活动职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增强了工会组织的活力,满足了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深受职工的欢迎。文体协会自成立以来,开展各类活动800多次,职工参与次数达80000余人次,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文化体育生活。

在探索建立职工文体活动自主管理机制实践中,公司工会为职工自主开展文体活动提供支持,创造条件搭建四个平台:一是借势而为,有效发挥协会的特点功能。二是物力支持,给予职工文体活动以必要财力保障。三是开辟文体网站,展示协会风采,拓宽宣传平台。大连机车职工文体网站--“风景这边独好”日益成为公司工会、公司文体协会,及广大职工展示工作作为、工作成果、精神岁月的极好平台。14个协会都建立了标准化的工作页面,各协会及时在网站上举行活动的通知通告和开展活动情况的信息,公司工会也有效利用这个平台,将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的工会活动到网站上,供各级工会组织和各协会进行交流学习。日前,文体网站的点击率逐年提高,已由最初的300余次提高到现在的3000余次,如今年公司工会组织文艺小分队下基层送演出视频,点击达到8000余次。四是加强督导考核,做到科学管理。

第11篇

作者:田仪顺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

国外交通运输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特点

1.管理政策及相关法规的构筑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逐步放松以至取消有关运输行业经济管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1991年通过了《多式联运与运输效率法》、2001年又公布了《2050年展望:国家一体化运输系统政策报告》等。同时,美国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工明确,花大力气严格监管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营安全和环境保护。德国为了减少以及补偿公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巨大而持续的影响,颁布《在联邦长途公路建筑中顾及到自然保护以及风景区保护的说明》、《公路规划中环境协调性研究的说明》(简称MUVS)和《公路设备准则:风景区保护部分(RAS—LR)》等法规,从法律和政策上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控制车辆气体排放的措施,包括制定气体排放标准以及燃油质量标准,加强机动车维修保养,旧车强制检查制度等。1999年《新加坡环境污染控制条例》(车辆排放)了在用的和在国外登记过的以及1999年7月1日及以后登记的机动车(含柴油机、汽车、踏板车、摩托车等)的排放标准,禁止任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可见气体或烟雾。在1999年3月1日颁布的燃油质量标准中,环境部将柴油机中的硫含量标准从0.3%下调到0.05%;1999年7月,不再允许使用含铅汽油。此外,许多发达国家还通过制定严格的交通违章行为处罚措施来避免和降低道路交通伤害。表1列出了交通发达国家对交通违章的处罚措施。图1所示为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2000~2010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持续下降趋势。这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采用和执行关于酒后驾车、超速驾驶及安全带的法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2.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化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被视为解决交通事故数量增加、道路交通拥挤及污染环境等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世界上形成了美国、日本、欧盟三大ITS研究开发基地,在智能化交通系统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已取得重要进展。美国智能交通体系见表2。日本于1994年成立的“日本道路、交通、车辆智能推进协会”先后为日本智能化交通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1996年制定的《日本ITS框架体系》对交通车辆导航系统、自动收费系统、安全驾驶系统、交通组织优化系统、公共交通信息系统、行人辅助系统等在内的9个系统的建设做了详细的规划。新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在日本实现全国联网,这些系统已经在日本交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设有交通控制中心,实现了对所有道路交叉路口的监控和信息自动处理,使道路管理者和使用者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交通信息,帮助驾驶员选择行动路线,疏散交通流量,避免交通堵塞,将整个交通状况向理想的状态引导,使交通更加顺畅和安全。3.绿色交通目前我国对交通污染治理不到位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凸显。相较之下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在环境保护及对污染治理方面成效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交通政策全面向绿色交通转型。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1990(修正案)》、《联运地面交通效率法案1991》(简称ISTEA)及其后续法案《21世纪交通公平法案》(简称TEA-21)以及《安全、负责任的、灵活的、有效率的交通平等法案2005》(简称SAFETEA-LU),以此来实现交通与资源、交通与区域、交通与社会以及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以美国波特兰市为例。波特兰市是美国发展绿色交通模式的典范,其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当美国其他城市的人均车辆里程在增加的时候,波特兰市的人均车辆里程却从1996年开始减少。波特兰人相较于美国其他城市的人,平均每天少驾车6.4km,每年节省11亿美元的直接成本(如汽油)和15亿美元的时间成本。该发展模式为波特兰市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奠定了基础。德国为了避免、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除了出台严厉的政策法规以外,还采用高额税收政策促使国内部分低收入的小汽车使用者开始乘坐公共汽车,或者转向非机动交通方式。政府还根据机动车发动机排气量每年征收机动车的检测费,向汽车拥有者征收道路建设、养护、管理等费用。此外,德国政府积极改造机动车的燃料推动系统,引进先进的技术,大力推广电动机车和氢燃料汽车,通过对排放有害物质少的车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损害。4.紧急救援系统德国是最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在德国,2/3以上的国民受过急救培训,机动车驾驶员都必须取得由当地红十字会组织的至少8小时的急救知识培训证书,掌握在交通事故现场对受伤人员的初步救护技能(见图2)。受伤人员一般都能获得及时的急救服务。美国在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方面也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和经验,表3所示为发生事故后紧急救援系统的平均反映时间。

国外经验对我国提升交通运输社会服务能力的启示

1.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服务水平与各要素同步完善才能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提高从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与多方面因素相关的。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伴随着公路基础设施从注重建设数量的粗放式发展向注重公平、安全、可靠、节约、环保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历程,是伴随着运输服务从提供简单的客货位移服务至提供更加人性化、科技化、物流化的客货运输服务转变的历程,是伴随着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从对公路运输业的放任发展至对运输市场严格管制,再回归至市场开放和质量管制相结合的转变历程。基础设施是前提,运输服务是关键,行业管理是保障,几方面均不断完善才能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提高。2.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目标具有多重性,需统筹兼顾发达国家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美国运输部制定的新千年交通战略规划曾提出,美国交通运输的使命是“保证运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具体目标包括“安全、机动、促进经济贸易、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是美国公路交通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美国运输部用于该项的投资逐年快速增长;提高机动能力是美国公路交通发展的前提,包括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等;促进经济贸易为美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根本动力,包括进一步降低运输环节的延误、损失和成本;维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是美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责任,包括进一步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噪声污染等。英国在世纪之交制定的交通发展白皮书也提出,公路交通发展的目标是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具体包括“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实行更好的环境保护、公路运输更加安全、货物运输更加便利、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虽然各国提出的公路交通发展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归纳总结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即服务于人们更好的出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3.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需求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在20世纪的100年间,基本经历了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运输需求特征和公路交通发展重点也各不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发达国家普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交通运输主要是数量的需求,因此铁路、水运发展较快,公路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公路交通的发展重点是解决路网以及运输服务的基本覆盖问题。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各国普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运输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服务品质需求不断提升,公路交通的发展重点是加快建设,解决公路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这一阶段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深度以及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运输量增长缓慢,但运输服务品质需求进一步提升,在已形成的较为完善的公路网基础上,公路交通发展的重点转移至提供更加优质的运输服务,更加注重公路运输系统的节约、环保,促进公路交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虽然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改善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同时,因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需求内容倾向性有所不同,在资金、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公路交通的发展重点也需要合理确定,有所区别,以实现资金、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结语

提高交通运输社会服务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我国要建设并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还需要经过一段较为漫长时间,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努力。本文系统阐述了发达国家在提升交通运输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作者建议通过完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严格交通执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紧急救援系统以及发展地铁、轻轨等多元化的城市交通网络等手段,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的社会服务能力。相信交通运输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必将更好的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和谐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诊断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64

0 前言

凉山矿业公司是西南最大露天开采铜矿山,使用的内燃机械设备种类、型号繁多,有矿用汽车、推土机、装载机、液压挖掘机等,其露天作业现场凹陷严重、运距远、坡道长、气温高,作业环境十分恶劣。矿山内燃机械设备经过长期使用后,技术状况将逐渐变坏,出现动力性下降、可靠性降低和故障率增加等现象,各类设备故障的发生使设备操作人员、修理人员与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应接不暇。

在生产工作中由于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文化素质不太高,许多人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使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只会正常操作设备以及被动的检修设备,对设备的构造、原理掌握不多,大多数维修人员都仅注重维修,对设备故障往往是依据操作人员的报修和自己的修理经验进行修理,对设备出现的复杂、疑难故障不能准确判断,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作为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故障发生的真正原因,还要掌握科学的、系统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从而快速、准确的排除故障。

在生产工作中,对内燃设备出现的故障,特别是复杂、疑难故障,根据工作实践中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快速、正确的诊断出设备故障。

1 顺序检查排除法

以设备构造、原理为基础,结合故障现象,对设备故障进行分析,从而较为直接、快速的找出故障点。

液压传动在矿山内燃机械上使用广泛,当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后,一般可根据内燃机―液压泵―控制阀―辅助元件―执行元件的顺序,来逐步判断故障。 同时采用看、听、摸、闻及压力测试。看,先将发动机熄火,对工作液压系统及其元件进行观察;检查液压油箱的油位是否正常;观察液压油是否有气泡,油液有无变色;拆下液压油过滤器查看有无异物;检查所有管路、接头是否有渗漏和损坏;观察液压运动部件是否有异常抖动。听,聆听液压油泵、油缸、各部液压阀体是否有异响。摸,用手触摸液压泵、阀、油缸等温度是否异常。闻,是辨别液压油是否变质、失效。有时采用总成互换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压力测试是一种及其有效的做法,因为任何液压系统故障都会伴有压力异常。

在工作中一台装载机出现铲斗举升无力,动作缓慢的故障,修理人员根据平常的经验,判断工作油泵损坏,更换新油泵后,故障依然,于是又更换工作分配阀,故障仍未排除,我到现场后根据装载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顺序从液压油箱开始检查,结果发现从液压油箱到工作油泵的软管严重老化变软,当驾驶员发现铲斗举升动作缓慢时,本能的加大油门,工作油泵转速也随之提高,该软管也随之变形,通过软管的油量变小,更换该软管后故障消除。修理人员在面对故障时未能按设备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和逐步检查就根据个人经验贸然更换备件,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2 检查排除法

在生产过程中,矿山内燃机械故障是多样性的,成因有其复杂性,对于内燃机械设备的一些关键部位出现的故障,不要轻易将故障判断得过于严重,应根据故障现象和操作人员的描述从设备开始排查逐步查出故障。对柴油发动机故障的诊断就可采用检查排除法。

对于作业现场严重凹陷的露天矿山,矿用汽车重载上坡,水温高,翻水等故障频发。出现这类故障后,有的修理人员未经向驾驶员详细了解故障现象就轻易判断为发动机故障,甚至要将发动机吊下大修。对于这些故障,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我通常是先向驾驶员详细了解故障发生时的现象,再对发动机的进行检查,从而准确的判断故障。 如在工作中一台矿车出现发动机翻水故障,经向驾驶员了解得知,故障出现时发动机水温正常,动力、烟色正常,有修理人员判断为汽缸盖出现裂缝,造成高压气体进入水道造成翻水,建议更换汽缸盖。我则建议先从发动机附件开始检查,在排除风扇皮带和水泵等附件正常后,发现从节温器到膨胀水箱的回水软管堵塞,在更换一根内径更大的软管后故障排除。

在面对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出现的复杂故障时,不要贸然将故障想象的过于严重和复杂,细心分析,从附件查找入手,往往很多看似复杂的故障其实是由一些附件的异常造成的。

3 由易到难检查排除法

设备出现异常是机械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设备的某个部分出现了问题,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得设备的缺陷进一步被放大,性能不能发挥,但是机械设备仍然能够进行工作。

矿用汽车使用的机械液力变速箱在运行中会出现档位异常、或闭锁常开等故障。面对这类故障时,应根据变速箱的工作原理,从容易排除的部分开始检查,逐步排除后再进行较为复杂的解体修理。一台矿用汽车在工作中出现一踩刹车,车辆就熄火的故障,初步判断为变速箱闭锁常开,本着由易到难的检查方法,先调整变速箱操控阀上的闭锁开启压力,多次调整后故障依然,遂进一步判断为闭锁离合器片异常,该变速箱档位正常,如将变速箱吊下解体检修,显然费工费时,于是决定在车上将变速箱前端拆开,拆下液力变矩器后发现闭锁离合器摩擦片出现弯曲和断裂,更换后故障排除。

4 总结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内燃设备也越来越大型化和自动化, 这对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实现诊断性能的要求,还要满足有利于快速、高效、使用简单可靠的要求。这使得在工作实践中根据科学的方法结合实际经验来对内燃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快速找到故障、排除故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