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时间:2022-04-11 15:3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外汉语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外汉语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课 语音教学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这里重点讲一下教上声的方法,上声是教学中的难点,令很多留学生头痛。上声是个曲折调,没有声调语言或者没有上声声调语言的学生发这个调是很困难的。在教单字时可让学生模仿练习,在日常的交际中,上声单用的情况并不多,它一般是与别的声调组合使用,这也就涉及变调问题。上声在非上声字前变成半上(211),如“老师、语言、感谢”,在上声字前变得近乎阳平(24),如“水果、选举、友好”,所以重点是教学生半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词组中反复体会。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1)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2)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3)着眼语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语言知识的综合,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钟华.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慧君.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技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6]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

第2篇

关键词:中介语;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迁移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93-01

了解目的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可以更好的帮助老师合理安排教学的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虽然老师一直都在对目的语学习者的语言进行研究,努力的了解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和目标语的差距,但是老师们不可能掌握和控制学生的思维。对外汉语老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学生正确的语言是靠机械记忆填鸭式的灌输形成的吗?语言学习上的进步仅仅表现在语言错误的减少上吗?要推断出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就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步骤激发学习者潜在的语言使用能力来实现。而作为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中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外语学习者都必定会经历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对二语习得有很大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学习者的中介语对语言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介语的概念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是在语言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在国外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论”成为了二语习得的主要研究理论之一。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塞林格(Selinker)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使用并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于是成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认为“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又称过渡语或“中间语”。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程度性等特点。系统性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与学习者的母语、学习的目的语一样,都是一个系统。中介语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表现为进化,退化和僵化。中介语的变化受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教学策略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中介语的可变性,对于不同学习者来说,中介语用不同的程度,对于某个目的语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在不同阶段上也表现为不同的程度。程度性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另外中介语还有石化现象这一特点。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它指目的语学习者在尚未达到目的语水平时便停滞不前,无法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某些语言错误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即使进一步学习也无法改变。

二、学习者语言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中介语,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偏误。有的偏误没有规律,在使用时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口误,也可能是表达的场景不正确;有的偏误是由于语法知识掌握不全面,语法规则掌握不够产生的,或者受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这些偏误可能会重复出现,然而学习者自己并不一定会意识到。目的语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错误。学习者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以后,不自觉的会受到来自母语的干扰,常常在使用时会用母语的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的规则来机械的用到目的语中,但是当母语和目的语结构不同,差别较大则容易产生偏误。如语法方面有的韩国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把汉语压法基本结构“S+V+O”识记成“S+O+V”的形式。这种常见错误的产生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规则时依赖了母语的规则。

2.语言规则的使用不当造成的错误。有的学习者在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会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规则创造自己的语法和句子,有的学习者会套用一些固定的句型用于新造的句子中而产生错误。

3.交际策略造成的错误。如学习者有时使用母语来表达汉语无法表达的意思,就会出现句子当中汉韩混杂的情况。又如,有的学习者会尽量回避或避免使用发音困难的词汇或避免使用困难的语法形式。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

1.教师要明白中介语是目的语学习者在学语过程中的必然运用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对于韩国学生来说,中介语就是介于汉语和韩语之间的另一种语言系统,是学习者汉语发展的一个标志,对产生的偏误不能加以责备,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扁误加以分析,努力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能够自觉、主动的进行纠正。

2.教师要重视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要时时了解学生语言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采取正确的态度防止出现“石化”现象。比如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碰到困难和复杂的句子时采用回避的方式而以简单的表达来代替,要鼓励学生主动的进行目的明确的有意识的使用,并且能够有选择的对相关难点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敢于正视错误。

四、总结

中介语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对二语习得有无法忽略的促进作用。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充分了解和利用中介语的相关理论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为目的语学习者也要重视这一现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红云.语言的僵化现象[J].外语界,2003(4).

第3篇

关键词: 语块 认知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语块(chunk)是一种意义相对完整,整体储存于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的一种预制的、板块化的语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由两大系统组成:其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系统;其二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块系统[1](Skehan:1998转引自于华,2012:108)。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固定的语块[2]。因此,语块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语块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心理学,一开始被称为组块(chunking)。1975年Becker将语块这一概念引入语言研究领域,将之定义为词块(lexicalphrase)。从此以后,“块”开始越来越受语言研究者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Lewis提出了语块教学法,强调语言习得的关键是掌握产出语块的能力[3](Lewis,1993,转引自方玲玲,2010:63)。同时,Nattinger和Decarrico在《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中依据最新语言习得研究成果,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一样需要利用语块对语言进行生成、理解、分析[4]。

国内关于语块的研究始于国内的英语教学。对外汉语界关于语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语块研究的词汇层面。陆俭明先生(2009)另辟蹊径,提出“构式语块”理论,从句法、语义层面对汉语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开创“构式语块分析法”。此外,陆丙甫先生(2009)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根据人们处理信息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同步组块”的数量来分析句子的难度,又将语块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语块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研究方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中记忆对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研究语块在人类记忆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语块进行分类。最后,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块与认知心理学:记忆系统中的语块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与语块研究息息相关的认知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Cruttenden理论,强调作为单项学习系统中的语块在语言输入中的作用。另一个主要强调语块在语言的记忆系统中的重要性。根据阿特金森(Atkenson)和希林夫(Shiffrin)的记忆信息加工模式,人类的记忆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5]:

(一)感觉登记。外来信息输入后,首先进入感觉登记系统,信息在感觉系统的停留时间很短,只有几分之几秒。受情感、认知、语言水平等因素影响,感觉登记首先摒除一部分信息。只有感觉登记成功后,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

(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处理很重要,因为它同时具有储存和加工信息两种功能,保存在这个系统中的信息可停留约10~20秒[6]。根据米勒的研究:短时记忆并不会受到刺激的物理单位的数目限制,而是受到有意义的组块或意元的限制。人在短时记忆中所能保持的组块数平均为7±2,所以组块才是短时记忆的基本单位[7]。陆丙甫先生将短时记忆看成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处理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中切分出来的语块称为“同步组块”。下面以具体的语言为例,对这种同步组块进行简单分析:

怎么 | 这件如此重要的任务 | 我们这几个人 | 现在| | 脑子

1 1 2 2 3 2 4 3 3 4 2 3 3 4 5 5 3 4 4 5 5

里 | 竟然 | 没有 | 一点印象 | 了[8]。

5 6 6 7 7 8 8 9 8 1

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当听到“怎么”时,大脑把它作为一个语块存入,接下来听到“这件”时,大脑会把“怎么”和“这件”切分成两个语块存储下来,当听到“任务”时,大脑重新把“这件如此重要的任务”组合成一个更大的复合语块存入记忆系统。以此类推,整个句子虽然很长,但是实际语块数只有9个。

由此来看,在人类的短时记忆系统中就存在语块,只不过这一阶段的语块是一种根据语义临时组合、切分形成的,这种临时的语块帮助人类减轻记忆压力,以更多的注意力进行话语的理解和分析。参考陆丙甫先生的定义,此处将这种动态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语块命名为“组块”(chunking)。

(三)长时记忆。经过短时记忆的处理,有一小部分最终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也可分为一般的知识和我们的个人经验。作为一般性知识的语义记忆中就包含大量与词语、概念有关的语块知识。这些长时记忆中的语块属于一种非在线加工语言,它的意义相对完整,整体存在于记忆中,使用时可以直接提取,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大脑处理信息的难度。因为这些语块大多数属于词汇范畴,相当于formulaic sequences,此处将其命名为“词块”。

以上是根据记忆系统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对语块进行的分类。整体上来看,语块可以分为“组块”(chunking)和“词块”(formulaic sequences)。两者的区别在于:组块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整体提取和组合能力较差,如果没有重复的刺激,则很快就会被大脑遗忘;词块是一种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非在线加工语言材料,可以根据信息输出的需要,整体地提取输出或者和其他语言材料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信息输出。词块有效地减轻了大脑按照规则重新构造信息进行输出的负担。

三、两种语块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从人类的认知共性出发,对外汉语教学遵循人类基本的语言认知规律,因此适当的语块习得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更高效地理解和输出目的语。以下将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记忆系统在各阶段处理汉语语块的特点,指导如何在语言信息处理的各阶段进行适当的对外汉语语块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组块切分意识。组块切分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信息输入的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虽然在20~30秒之后就会完全消失,但是对人类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尤为重要。根据刘春燕(2006)提出的二语习得中输出作用的理论模型,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可以直接经过短时记忆的理解直接输出,长时记忆对信息的处理并非大脑信息处理的必经过程。因此,学习者要在这短短的30秒内时间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难度很大。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在短时记忆阶段对信息进行组块切分的能力,那么学习者对于整句信息的理解和语言的输出就会更加自然、有效。以《成功之路·进步篇》的课文为例:

我们学校 | 有 | 一个自助餐厅,那里 | 既有中餐,也有西餐。因为 | 口味丰富、价格合理,那家餐厅 | 吸引了 | 不少 | 外国留学生,我 | 也是 | 那里的常客[9]。

这段话根据句子的语义进行切分只有15个组块。这样切分的优势在于:首先,这种切分是以意义为基础,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帮助汉语学习者逐渐形成组块切分意识,在短时记忆中自然地以意义为基础,进行组块切分,高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重视对词块的重复。根据人类共同的信息处理特点,人类通过“复述”信息,防止短时记忆中记忆痕迹的消退,以便使信息根据个人的需要保留下来,进行处理[10]。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非常重视词汇的重复率,然而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进行有意识的词块重复编排也非常有必要。首先,以意义为基础的词块的记忆难度要比孤立的词汇小很多,词块的记忆减轻了学习者的记忆负担。其次,学习者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保存、处理更多的信息。

此外,在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固定搭配,教师可以考虑从典型词块的搭配规则出发,建立词汇与词汇间的搭配关系。这种语块的学习不仅降低了词汇学习的难度,还帮助学习者提高了语言的创造能力。

(三)重视中介语中词块输出。母语者和二语习得者存入长时记忆中的语块会存在巨大差异。因为二语习得者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属于中介语范畴。首先,这种词块不够稳定,不断变化。虽然处于长时记忆系统中,但是一旦长时间不对其进行激活使用,很快就会被遗忘。其次,这些中介语中的词块有可能在输入一开始时,就是存在偏误。这种词块的偏误一旦长期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僵化,纠正起来要比词汇的偏误更难。特别是对汉语这种“意合”语言而言,偏误一旦形成,就很难从传统的句法、语义层面进行解释和纠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输出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输出一方面可以反过来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提高信息的重复率,防止信息被过快遗忘。另一方面在信息输出时,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监检,进而自我纠正。词块的运用伴随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在加强信息输出的同时,也提高了词块的重复使用率,增加了对词块中存在的偏误进行自我纠正的次数。

四、结语

相比其他研究,语块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中记忆对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首先对语块进行重新分类,其次根据二语习得中记忆系统对语块处理的特点,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语块教学的方法和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汉语语块的界定和分类的研究不够仔细,没有深入具体的语言项目,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拓展、强化。

参考文献:

[1]于华.语块注意与二语输出的认知关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3]方玲玲.语块教学对减轻语言僵化的认知研究[J].外语界,2010(4).

[4]周琼.对外汉语语块研究—《以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施良方.阿特金森论教学理论[J].课程.教材.教法,1989(5).

[6]桂诗春.记忆和英语学习[J].外语界,2003(3).

[7]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es on our capac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

[8]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245.

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法 研究

一、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概念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此课题,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更需要掌握,因为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1]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常用术语,(1)盛炎认为,它的教学任务是是建立一个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它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一个容纳各种观察、现象和活动的概念框架。(2)任元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它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也是对于学习过程的一系列指导原则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的总结, ①从微观层面上说,它和实现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也是相辅相成。2,你可以看到任务性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和方法。[2]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刘先生壬句子总结为十点:1、培养能够使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3、结构、功能、文化的教学相结合。4、强化中国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接触中国。5,认真练习,集中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6、关注句子和单词,发音,语法,词汇和汉字教学。

二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模式的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分析

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如何选择适当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事实上也测试教学模式的作用。到底什么是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呢?目前,对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怎样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为探索更多的教学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许多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甚至一些重量级的评论文章。[3]截止到目前,我国已配出大量汉语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他们也为如何选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之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为对外汉语教学之后的发展道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障碍,当然,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比如,第一,如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切实地结合在一起。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却有很大的困难。这类教学方法是唯一可应用的理论。第二,如今汉语学习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几乎来自所有国家。一些教学法可能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运用于一对一的学习者,却很难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得以灵活运用。学习者的国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等差异也是教学法中必须考虑的教学特殊性。一些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这个国家的学生,但若使用于另一个国家的学生,却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实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②第三,对外汉语的课程包括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当然相应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往往也不完全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际水平。

(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哪一种教学法,目标都应该是力图使汉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汉语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汉字教学

学习者最初学习汉语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完全陌生的汉字。汉字书写系统是一种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种,在世界上占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外国人认为,汉字的书写方法简直就是神话寓言。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正因为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给外国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4]尤其是在写作和发音方面。因此,我们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使外国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赴韩的志愿者反应,在其一年的汉语教学,许多学生会读但是不会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但写作是学习一门语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选择汉字教学法,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作为对外汉语老师的我们也应该提高意识,切实将汉字教学应用与教学实践。

2.强调语言实践的开展

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实践。以前,我们只是一味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在中国,最能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习应用效果的就是英语。从小学至大学,经过多年的学习,中国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书面表达能力,但通常口语能力缺乏,很难与外国人直接对话。对于中国学生实践能力缺乏这一点,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其偏颇性,并积极进行改正,四、六级考试甚至托福,雅思考试也已经不再是根据单词进行。③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从哑巴式教学逐步向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实现更多的语言实践。换句话说,、也就是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用普通话交谈,克服心理恐惧,紧张和害羞,创建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的学习氛围。

注释:

[1]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期刊论文]一外语界2006(1)

[2]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3]栗叶.对外汉语教学法探索《今日南国》,2009年1月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任远.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卜周年纪念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6

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传媒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143-02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在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渐渐成为对外文化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引领着外国留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外汉语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活动,它承载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在不断发展的教学环境下,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式,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在当时有很多外国留学生、僧侣,还有一些商人来中国学习汉语。他们多数以学习、经商和传教的形式,更重视口语。也或者是专门以研究汉学为目的,在书面语上进行重点的学习。在当时有两部比较具有代表性并且影响很广的汉语教材:一部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另一部是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一些传统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一些新兴学科有着密切关联。

二、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面向的对象是留学生,其目的是要将留学生教好。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当下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语言基础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具有全面性,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方法是直接作用在学生上,要以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教学重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媒介,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创造适合语言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充分地完成对外汉语教学任务。

三、传媒技术影响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形成

随着传媒汉语教学这一概念的产生,面对传媒技术发展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传媒技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更要倡导教学形式的全新理念,丰富对外汉语教学资源。

(一)传媒汉语教学概念的产生

1.对专门用途语言的理解

在传统语言学上,对词汇的研究分为基础词汇以及词汇。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词汇运用特色的关注,成为在教学过程中对语体语境的合理解释的重要因素。面对于传媒技术作用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就要重视并借鉴传媒研究的成果。我们从传播学的理论中了解到语码传播是要经历发送、解码和接收及反馈四个阶段。在这个语码传播过程中,媒介的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等因素会影响并制约语码的特点。所以在从专门用途的语言教学角度来看,传媒语言更是显示出一种通用、媒体和文化的特性。

2.对外汉语教学被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探讨

对外汉语被作为面向外国留学生的语言教学其实也是一种外语教学。自专门用途外语教学这个理论提出后,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这样五个阶段:语域的分析、语篇的分析、目标情景的分析、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分析、以学习为中心。在英语学习中,也有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例如广告英语、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新闻英语和计算机英语等等。传媒英语教学也列入了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之中。而在传媒技术影响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即传媒汉语教学也随之产生,被列入专门用途的语言教学之中。在上世纪70年代,北京语言学院首次设立留学生现代汉语本科四年制专业,开始在课程中加入了报刊的课程,这是新闻类对外汉语教学的开端。随后相继出现了商务汉语教学、理工汉语、法律汉语等等。在ESP这一理论的启发下,对外汉语教学在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上也逐渐的发展。目前中国国内的部分高校开设了以新闻听力、媒体汉语阅读以及高级汉语视听说等传媒汉语教学实践的课程形式。

3.对传媒汉语教学的定位

对传媒汉语的教学理论研究还有待加强,对传媒汉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都要深入的考察,在传媒汉语被作为专门用途语言的基础上,对传媒汉语教学进行定位。由于汉语淳厚的文化内涵,全世界学习汉语的热潮一直很高涨。据统计,留学生在播音专业的学习人数日渐增多。而对于这种具有专门用途的语言来讲,通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能达到他们学术上的要求。传媒汉语教学应明确它的教学对象,而这些教学对象是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是为了能够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传媒工作,也或者是他们本来就是传媒工作者,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想要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传媒工作。针对传媒汉语教学的对象,它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商务汉语等一些具有专门用途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需求相同。

对外汉语教学应对这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既要提供基础的汉语学习内容,也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手段。传媒汉语的教学设计更要体现这一点。媒体语言是要体现它通俗易懂的一面,传媒汉语教学中也要让学习者认识到这个特点。对媒体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道别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需求来讲,传媒汉语教学也要顺应在数字化时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关注传媒为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人们对教育理念的改变,来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时代需求。

语言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对传媒汉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中国就有开设传媒汉语教学实践以新闻听力、媒体汉语阅读等课程。

(二)传媒汉语教学的特点

由于传媒汉语教学的各项理论还未能完全与教学上的需求结合,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都存在一些难以确定的因素。而专门用途语言的教学理论让我们知道,对留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了解留学生对学习汉语的真正需求,是对传媒汉语教学的一个准确定位。在传媒技术的发展领域,信息的传播需求以传媒技术为辅助,并取得进步。传媒的内容和方式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传媒汉语教学具有更为丰富的层次,这也让传媒汉语教学的形式在设计上在指向高级的同时,还要从基础抓起。媒体语言的通用性和大众性,要求传媒对外汉语教学在初级阶段就要了解媒体,对媒体中出现的信息进行有效辨别。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将传媒汉语教学面向的教学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的传媒界人员,另外一种是通过媒体手段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所以传媒汉语教学不仅仅是在国内的学校课堂,也存在于媒体的各种形式中。传媒汉语教学建立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源库,并植入嵌入式的全新教学理念。从嵌入式教学理念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需要。

1.媒体技术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媒体技术丰富了对外汉语纸制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能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创造语境,解决了纸制教材在语境制造上的不足,让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情境中,原汁原味的学习汉语的精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的设置内容死板,不灵活。在一些教学的素材中,缺少互动空间,让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能真正的学习到语言的技能。又或者一些教材中使用一些生僻的素材,在学习过程中难度大并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缺少帮助。我们要做的是让传媒汉语教学在先进的媒体技术下,实现资源的流动,做到随时提取和交流共享的功能。让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链接起来形成系统,组建成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源库。传媒汉语教材在突破了传统纸制教材的基础上,也突破了多媒体教材中独立资源的状态。

2.在媒体技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形式更多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技术,进行更多样化的汉语教学。在组建的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源库不光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还有娱乐性。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能更有效的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会知识的运用。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以实用为目标的学科,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取的能力。将多媒体电脑游戏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更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形式。

教育是广义的,在教育的范畴里,游戏发挥了它独有的能量。游戏作为人们的一种人生体验,对事物产生认知并进行创造,游戏的能量不容小觑。教育在人们的努力中,逐步走向制度化实用化,教育是一种全民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社会活动,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其中,从中找到我们需要的。

3.开设对外汉语的网络课程

在信息开放的时代,人们对知识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教室这个特定的环境。在媒体数字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更全面的补充,让想学习汉语的学生们随时都能在网络上找到汉语学习资源,为对外汉语在语境上的缺乏进行了有效的解决。网络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丰富。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发扬。

四、结 语

在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媒技术为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形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外汉语教学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的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使学生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汉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使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参与下有效进行。传媒汉语教学也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更全面的探讨更高层次的追求,逐步走向成熟。通过传媒技术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传媒汉语教学的前景将是一片明亮,我们的要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扬光大,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彦琳.电视游戏节目“jeopardy!”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9).

[2] 张文洁.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传播现状研究――以武大国际教育学院相关调查为样本[J].青年记者,2006(22).

[3] 康健.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新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4] 张幼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探索――浅谈“分层、异步、共进”教学模式的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围绕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汉语教学方面,缺乏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因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并没有对其充分理解。因而在文化传播角度下进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融入更多的文化意涵,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学、历史、地理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就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

一、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汉语的兴趣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国外学生眼中通常有着神秘的色彩,学习汉语的国外学生中也有着相当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涵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课程,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关键,如果不能让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就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汉语枯燥乏味。而要激发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利用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就教会的途径。事实上,在任何一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都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玛琳斯诺所说:“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要学习好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应当对其文化有着较好的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如此。

2.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往往不只是掌握一种语言而已,而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去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形成了璀璨的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当融入更多的文化教学内容,这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们并不仅仅是学习基础汉语知识,而是感受中国文化,便如在文学经典介绍方面,就能够紧密结合中国古典文化开展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一些文化内容。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外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内容,也能够让更多的国外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国际上形成传播效应。

3.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一些国外学生虽然在汉语基础知识上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便如在交际用语中,经常会出现逻辑混乱的错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国外学生并没有对中国文化形成较好的了解,汉语系统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情境下同样的词汇内容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很多国外学生在学习中对此无法较好掌握运用。例如对于一些词汇含义的理解和使用等等,由于缺乏文化内容教学,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中困难重重,无法将汉语知识内容较好的与语言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继而增大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内容,就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汉语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内容,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能够在学习汉语知识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这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传播视野下对外汉语教学开展策略

1.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在文化传播视野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国外学生与我国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形式有着很大不同,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应当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创新,针对国外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还应当从文化传播角度方面进行考虑,汉语词汇量庞大,文字众多,在教学方法创新中可以选择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在这一角度下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也更易于取得效果。创新教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改变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利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对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继而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多运用汉语交际的机会,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是使用,特别是在交际中,如何较好的掌握用语技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等方式来增加学生使用汉语的机会。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的教材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式特点,所谓结构式特点也就是指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主要围绕基础汉语知识教学为中心,如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等。这种教材也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材,之后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多次改革,逐渐融入了功能和文化等教学内容,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依然有待改进。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讲,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便是要选择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汉语知识教学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内容,并且展开相关的拓展教学。便如在交际用语的教学部分,如果简单让学生记住在什么环境下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语法,学生是很难较好记忆的。较好的方式应当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交际用语产生自己的理解,这种记忆理解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运用汉语。

3.灵活融入各种文化意涵

将文化意涵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更加灵活,不能生硬,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融入方式,就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化内容与汉语知识学习并不直接关系,进而可能不重视文化内容学习。要做到灵活的将各种文化意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也要求教师有着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在灵活融入各种文化意涵中,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应当更加受到重视,国外学生普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选择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之融入到汉语教学内容中,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缺失了文化教学部分,这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不利因素,文化是语言是紧密相关的,缺少文化教学内容的体现很难在语言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无论是从促进我国文化传播还是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来说,在汉语教学中增加文化教学内容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文化传播角度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当有着一定的技巧,如创新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融入文化的方式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50-53.

第7篇

>> 预设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动态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用字的表义状况分析及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篇衔接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不”和“没(有)”的偏误类型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几则错误例句的语境及图式认知理论分析 论中医院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性质及实现机制 关于对外汉语中儿化音朗读的教学现象分析及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儿化音朗读教学效果分析及策略研究 留学生习得“半”字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v上”结构的语义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误区及纠正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及EXCEL(windows自带office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试卷分析

1.分数段分布

通过学生成绩分布直方图(图1)可以看出,这22名学生的成绩不是正态分布,分数从60到93分,平均分为81分,标准差为9.861,全距为36,不及格人数为0,分数集中于两个区域,分别是75-83分,以及于87-96分,峰值出现在75-83分。

2.难度分析

难度即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能力方面的测试中,它是衡量测试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期末考试的难度范围应该在0.3-0.8之间。

由于本试卷全部由主观题构成,因此使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2]P=■/W。

式中:P为试题难度;■为学生在该题得分的平均值;W为该题的满分值。

图1 学生成绩分布直方图

通过试卷各题难度表(见表2)可以看出,试卷整体难度为0.81,难易程度尚可,稍微偏易。

3.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或可信程度,它是反映测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指标,表明信度大小的统计量叫做信度系数,其最大值为1[3]。在SPSS软件中,一般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该系数愈高,即工具的信度愈高。一般来说,信度应该高于0.8。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考试的信度系数为:Alpha=0.603,信度略微偏低。

三、试卷评价

1.题目设置及难度梯度

本试卷包含比喻、夸张、比拟、对偶、设问、反问、借代、排比、仿词九种修辞方法。试题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试题分布

就试题分布而言,比喻和比拟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并且容易混淆,知识点复杂,因此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高。

就题型而言(具体分布见表1),第一部分为填空题,以基础理论为主,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造句题,考查学生对每一个修辞方法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是综合题,让学生使用多重修辞方法进行短文写作,考查学生在篇章中对修辞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试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符合难度梯度。

2.数据分析结论

(1)分数段分布直方图

本直方图不是正态分布,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①受试者来自于多个不同的国家,其专业、背景有很大差异,因此,认知输入的效应并不相同。

②受试者为大四毕业班学生,考虑到实际情况,会在分数上进行适当调整,尽量减少不及格人数。

(2)试卷难度

通过试卷各题难度分析可以看出,试卷整体难度为0.81,难易程度尚可,稍微偏易。前20题中,有12道难度为1的题,也就是说全部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是因为在前20题中,测试的内容为基础概念,活用部分少,因此正确率较高。鉴于期末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可以适当有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因此此试卷难度合适。

(3)试卷信度

本套试卷信度系数为0.603,略微偏低。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试卷的信度,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试题的题量,就会进一步降低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增加题量时的题型要和原来的题型一致,同时要注意控制难度,力求和原来的难度相当[3]。

参考文献:

[1]孙维桐.浅谈试卷分析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2,2(2):88-89.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8.

第8篇

1.文化与语言

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文化给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文化按内容来分,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除此之外,文化还有大文化(C文化)和小文化(c文化)的分法,大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小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等。

关于语言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关于语言的语言功能说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最重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音和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从生理学角度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一个生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语言看成是一个行为的刺激反应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过程……

总之,语言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个音和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这一特殊的音义符号系统,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套特殊的社会规约,社会中的成员都要遵守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社会规约。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属于行为文化范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规约属于文化的制度文化范畴;按照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分类方法,研究语言的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属于大文化范畴;语言作为社会规约以及语言的运用言语行为,又归属于文化的小文化范畴。

综上所述,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整体包含着部分。语言同时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记录着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也体现着这个社团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附、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文化发展带动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会为其相应的文化添加新内容,另一方面,语言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要求。总之,文化包含着语言,而且二者不可分割。

2.文化与语言教学

由文化同语言的关系可知,文化包含着语言。所以要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学习并掌握与这种文化相应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对承载这种文化的语言的学习,也就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种文化。避开语言去学习的文化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所以要掌握一种母语以外的其他文化就要先学习与之相应的语言,通过学习语言来学习文化,或者在习得语言之后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和研究该文化。

学习一种语言也应该学习与之相应的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能够促进对目的语的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化,必然会在语构、语用、语义等方面影响到该语言,所以想要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对与之相应的文化的学习是对其有利的,甚至是必须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文化适应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文化适应假说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成是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程的度决定了该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程度。

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文化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做到文化因素的教学要与语言的教学相结合,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服务于语言的教学。文化因素的教学要做到与所教授的语言知识相匹配,要与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而且,所选取的文化因素要普遍,要有代表性,最好是做到容易理解,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得是发展的,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3.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在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初期,我们没能足够重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教学也同样被忽视,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们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同行们的摸索探究,文化要素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随着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汉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一方面,文化因素的导入使汉语学习者更能提起兴趣来深入学习汉语,而且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文化因素的导入使得汉语教学的更加富有趣味性,吸引了更多对汉文化好奇和欣赏的人来学习汉语。

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汉语教学并不等同于汉文化教学,不能本末倒置,汉语教学的宗旨仍然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张占一先生从功能角度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显然,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角度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是应该作为重点进入教学任务的。对外汉语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需求,满足学习是为了掌握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并能运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要求。

汉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许多汉语学习者也对汉文化十分感兴趣,希望掌握更多的汉文化,但是汉语教学不是文化教学,汉语学习者并不一定要掌握那么多的汉文化,他们只需要掌握那些在语言交际中必要的,或者在目的语环境中所必须的那些文化即可。学习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汉语教学中,过多的对学习者进行文化输入,会降低学习者对其他语言要素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涉入要适量,满足汉语交际需求即可。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文化因素的教学,但是重视文化因素的教学并不等于只教文化,文化因素的教学是为汉语的语言教学服务的,是为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服务的。

二、文化视野下的汉语要素教学

1.文化视野下的汉语语音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学习者最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的学习,也是贯穿始终的。汉语中的声调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对于许多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的声调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学习者学习的初级阶段,要让学习者打好基础。

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说到“这种问题啊,只要开始两三个礼拜就应该把所有的困难都给战胜。因为要是两三个礼拜不给它弄清楚啦,以后你再学到文法,再增加词汇的时候啊你就把这些错的就老用了,所以不能不在最初的时候把这个习惯弄好。”这里赵元任先生强调了汉语学习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初级阶段学好语音的重要性。

有些人认为汉语教学一定要围绕着汉文化展开,处处都离不开汉文化,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在汉语教学的语音教学中,可以只让学生反复练习发音和声调,在汉语学习初期为以后更有效率的学习其他知识要打好语音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要让学生反复听辨,反复练习汉语发音。

在汉语学习者初期的语音教学中,应重点进行语音发音的教学,对学习者发音做到严格要求,尽量不涉及或者少涉及文化因素,减少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和内容,尽量做到让学习者学得精学得好。若课堂教学枯燥,可适当进行文化因素的导入,而且文化因素尽量与学习内容吻合,或者文化因素能缓解学习者疲劳,提起学习者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2.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词汇教学

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与核心,词汇量的大小以及词汇的掌握程度,对于汉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都有很大影响,在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层面上,对于学习者的词汇也是有要求的。

汉语词汇最大的特点是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够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汉语构词法十分灵活,词、短语、句子,构造基本一致。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大多数词汇都是由两个语素结合而成的,这来源于中国人以双为吉利的文化心理。构成词的单音节语素来源于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这种结构反映了我国古代形而上的哲学文化体系,单个语素由单个字来表示,单个的字,大多数是象形的造字法,表达方式是写意的,体现了汉族人意合的审美文化。

所以,在汉语学习者对汉语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向汉语学习者解释词汇的构词法以及其深层的文化渊源是必要的,在词汇教学中也可以将单音节的两个或几个语素拆开来解释其文化意蕴。这样做一方面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学习者在掌握了构词规则后对词汇学习的难度也会降低,更容易理解词汇的意义,能更牢固的掌握更多的词汇,甚至在遇到新词汇时,自己也能试着去了解词汇所表达的意义。

3.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语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照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来将词语排列,不用添加任何附加的成分,形式结构简单明确。

汉语以意合为主,重意而不重形,隐性语法关系十分丰富,表意也十分灵活。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词类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另外“把”字句和无标记的被动句主要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

针对汉语“意合”的特性,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的给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并向汉语学习者讲解中国文化中写意的艺术元素,中国人写意的艺术审美,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和说话习惯。在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向汉语学习者讲解这种写意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第9篇

关键词:模糊修辞 对外汉语 教学

谈到修辞,我们常能联系到的内容是准确、生动、得体,而准确永远居于首位。然而任何语言中都包涵着模糊的成分,即使逻辑最严密的演说家也无法避免,这是由语言的模糊性决定的。模糊言语作为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人们交流的各层面,更为修辞活动提供丰富的表达材料。一方面,模糊言语为书面与口语表达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言语模糊易于激发说者与听者间的思想共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不能避开修辞,那么作为重要修辞素材的模糊言语也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的深入研究。

一、模糊修辞

对模糊语言的研究源于上实际五十年代,此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而真正引起语言学界对模糊语言关注的是1965年扎德(L.A.Zadek)发表于《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的论文“模糊集合”。他指出:“模糊集合是其成员隶属度构成一个连续集的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类。” 他认为:“现实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这种被称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现象,表明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一种模糊的特性,它们的存在,对人们的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扎德的研究为语言模糊的客观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模糊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模糊修辞最重要的特点是以联想为心理基础。吴家珍认为:“现代汉语模糊修辞学现象往往是和双关联想、对比联想、范围联想、变异联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模糊言语力求简洁精辟,一些言此而意彼有意吊听读者的胃口,还有些依靠设置意境含蓄地传达感情,这些都需要听读者合理的联想,从而更接近说写者最初的意思。例如语言中的双关正是利用语义与语音、文化典故等之间的联系给语言添加趣味性。模糊言语之所以是语言重要的补充可以从心理角度作三方面的解释:其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中,人们倾向于有相似的习惯联想。在此条件下三言两语中包涵了丰富的语言信息,既免去哆嗦的对话又极易在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产生共鸣,拉近关系。其二,模糊言语包涵深层的意味,给人想象空间。在运用语言的道路上,人们总热衷于挖掘语言的深度并尽其所能创造意犹未尽的意境。其三,模糊言语更适应社会的礼貌原则。在一定情况下,相比于直抒胸臆的突兀和冒犯,模糊表达可以指向不同的联想与解释,老实人不会因为不谙交际之道有所冒犯,有心冒犯之人更能在模糊的字句间寻得安全地带,不至于落人口实。因此模糊修辞离不开联想,同时只有通过储存足够文化知识、团体中的习惯联想及社会礼貌原则并合理联想才能正确解读模糊言语,人们不会因复杂的产生步骤而疲于使用模糊言语,相反这编码与破译正体现着人类语言的魅力。

二、对外汉语视角的模糊修辞

对外汉语所涉及的模糊修辞属于语用学范畴,语用学对言语交际效果归纳为准确性、得体性和适切性。陈光磊提出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 :

一是要求话语合乎语言本体的结构规律,也就是所说和所写的话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是合格的、合法的——这讲究的是结构的规范性。

二是要求话语合乎语言交际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所说和所写的话语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表达方面是正确的、合适的——这讲究的是语用的得体性。

三是要求话语合乎语言使用的效果规则,也就是所说和所写的话语在对于题旨和情境的适应方面是恰当的、切合的——这讲究的是修辞的适切性。

可以看出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若已经达到规范性的要求,想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需熟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礼貌规则以在处理交际关系中分寸拿捏有度,也需掌握一些修辞技巧提高表达水平以符合不同的情境并且呈现多样灵活的汉语面貌,而这些都离不开汉语中固然存在的模糊修辞。

对外汉语视角的模糊修辞体现在主体的跨文化性和语境的汉民族性上。

就像所有二语学习者一般,汉语学习者大部分的汉语知识来自课堂,而与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说话习惯远远少于想要达到得体甚至适切地运用汉语需掌握的量。课堂上语音惟妙惟肖的模仿,词汇的背诵和语法结构的扎实掌握都无法替代来自生活的文化知识和说话习惯,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需面对的问题。除此之外,学习者也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阻碍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来自欧美的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自不用说,而中国周边国家的学习者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也将突出,许多学习者用母语的习惯来归纳汉语的规则,反而有使问题固化的倾向。

学习者在学习如何用汉语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在接触中国的语言、文化,更在试图理解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更深层的领域。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学习汉语修辞知识的目的是与中国人打交道,在逐渐熟悉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说话习惯的同时,学生运用汉语表词答意的能力也获得提高。

主体的跨文化性和语境的汉民族性都表明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性,然而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条件有限的汉语课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熟悉所学的这门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特点,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吸收并最终产出。模糊修辞不仅是重要的语言技巧,对学习者提出的文化、思维习惯等知识的要求也体现了语用的得体性原则,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模糊修辞。本文以母语是英语的教学对象为例,阐述模糊修辞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三、模糊修辞对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的汉语教学的启示

(1)注重培养学生汉语模糊修辞能力

第10篇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与中国吃文化相结合的观点。

关键词:吃 搭配 文化 对外汉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深蕴的内涵,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而言,其实质是对一种民族文化的学习。作为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词汇反映出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而在词汇中,又有一类特殊的文化词语,更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最为耀眼的体现。

汉语中的“吃”就是一种富含文化信息的文化词语。其实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中,“吃”都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而在中国“吃”不仅有其基本义,更因蕴含丰富的文化内

涵而具有了多种词义。同时汉语中的“吃”也有丰富的隐喻义,可以说隐喻用法几乎涵盖了与吃相关的各个方面,从动作到内容、从生活到思维,都体现出“吃”丰富的隐喻意义。对于一名外籍汉语学

生而言,真正掌握汉语的标志,就是能否娴熟的运用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因此这类文化词语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吃”作为汉语最典型的文化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难

点之一。本文站在文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高度,通过分析汉语“吃”的语义及搭配能力,总结出了词汇教学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观点。

一、“吃”的字典义

《新华字典》中“吃”有七个义项,①咀嚼眼瞎(包括喝,吸):吃饭、吃奶、吃药。②靠某种事业生活:靠老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③吸:吃墨纸。④感受:吃惊、吃紧、吃力。⑤承受,支持:

这个任务很吃重、吃不住太大的分量。⑥消灭:吃掉敌人一个团。⑦被(宋元小说戏剧里常用):吃那厮骗了。

二、“吃”的搭配能力

(一)“吃”带具体名词

1.吃 + 食物

这类词语已经不仅仅指表面咀嚼食物的意思,大多词义都发生了引申和变化。

例如:吃醋―――男女产生妒忌情绪。

吃饭―――泛指生活或生存。

吃水―――吸取水分;船身入水的深度。

吃鸭蛋―――比喻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也说吃鸡蛋、吃零蛋。

吃豆腐―――调侃妇女,占女人便宜。

吃软饭―――男人没有正当职业,靠女人为生。

吃皇粮―――从事国家公务员等公职的人。

2.吃 + 非食物

(1)吃 + 处所

点明事件发生的地点,指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实际上可以说成“在……吃”。

例如:吃食堂、吃馆子、吃麦当劳、吃肯德基。(2)吃 + 人或人的身体部位

(2)吃 + 工具

例如:吃白板―――做生意没开张。

吃钉子―――比喻做事遇到了障碍。

(3)吃 + 生活常见事物

例如:吃黄牌―――黄牌警告。

吃墨水―――学习知识。

吃红灯―――遇红灯受阻;考试不及格。

(二)吃 + 抽象名词或短语

1.表示“遭,受” 。

例如:吃批评―――受到批评。

吃冤枉―――受到冤屈。

吃苦头―――受苦受罪。

吃甜头―――受到好处。

吃力―――受累。

吃官司―――坐牢,犯罪判刑。

2.指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

例如:吃劳保―――依靠劳保取得收入。

吃老本―――比喻依赖原有的知识本领或功劳过日子。

三、“吃”类词汇所体现的文化特点

1.形象性

大量的“吃”带宾语都具有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的特点,例如:“吃鸭蛋”用来比喻考试得了零分,鸭蛋的形状和零分的形状类似,比起“吃零分”来说要更加形象生动。

2.地域性

武汉方言里,上当受骗被称作“吃弹子”;光吃饭不吃菜或光吃菜不吃饭叫“吃白口”。在贵阳,占了小便宜叫“吃欺头”。西宁方言中“吃早起”的意思是“吃早饭”;吃羊头”是骗人或受骗的意思

。大人见了可爱的孩子,都要喜欢的亲上一亲,这在银川叫“吃包包”,而“吃人贼”的意思是指利用各种手段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的家伙。四川人把占便宜叫“吃福息”。可见,“吃”在方言里是“

无所不能”的,也是包含了各地的酸、甜、苦、辣。平常无奇的一个“吃”字,细究起来竟也隐藏着丰富的知识。

3.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表现,而不同的文化表现又回深深影响到相应的语言。税务吃税,银行吃贷,城管吃费,交警吃罚,商贩吃假,公仆吃贿,歌厅吃陪,茶馆吃赌,发廊吃睡等,这些顺口溜都是

针对当前一些不良社会现状有感而发的,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语言本身的不断丰富,必定会有更多具时代特色的顺口溜和口头禅。

四、汉语教学要与中国吃文化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息息相关。语言不能脱离文化,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关于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中的重要性,刘先生( 2007) 说:“学习汉语总要知道一些中国的情况,就像我们学习英语,

要知道美国、英国,甚至澳大利亚一些国家的情况。学习汉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必须要掌握基本的文化。”可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必须注入文化因素。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因此,只有将语言与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行文化导入,尤其要注重汉语汉文化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才能帮助广大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克服由于文化冲撞带来的障碍,达到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民以食为天,以食为本的心里必然在汉语中得到反映。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吃”和许多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生活富足叫“吃香喝辣”;受欢迎叫“吃香”“吃得开”;被人拒绝叫“

吃闭门羹”;得到一方好处却为另一方尽力叫“吃里扒外”;靠以前的老本钱过生活叫“吃老本”;遭到拒绝或受到排斥叫“吃钉子”;靠女人来维持生计叫“吃软饭”;费了很大力气却得不到赞扬叫

“吃力不讨好”。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会形成一个民族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和习惯会折射到人们日常的语言运用上。文化对人们语言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就是在人们已经解决吃

饭问题的今天仍然喜欢用“吃”来表达自己心理和感情的原因。

“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两者是相通的。中国的吃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树立跨文化教学观念。中西方吃文化有各自特点,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是要注意两

种文化的不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对比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2011年

[2]周思源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卢福波编《对外汉语实用语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

[4]王德春编《词汇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5]董为光著《汉语“吃”类说法文化探源》[J],《语言研究》1995 年第 2 期

[6]谢晓明、左双菊著《饮食义动词“吃”带宾情况的历史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7 年第 4 期

[7]张占一、毕继万著《如何理解和揭示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

[8]池昌海著《“吃”语言与“吃”文化》[N],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第11篇

关键词:慢走;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一、向学生解释“慢走”

该如何跟留学生解释“慢走”?笔者在这里分三个层面去解释:第一,先跟学生说明“慢走”并不是简单的“walk slowly”,虽然词面的意思是走慢点,但是这里有个潜台词:“走快了容易摔跤,走慢可以确保安全。”第二,它的引申义是路上小心的意思,包含着主人对客人的关心。第三,它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人告别时常用的礼貌用语、客套话,和本意不大相干。在解释“慢走”的过程中蕴含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如果单纯从语言学知识方面跟外国人解释,则很难解释明白其中的涵义。而像“慢走”这类词在汉语中并不属于个别例子,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掺进文化教学,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要培养敏感的跨文化意识。

二、“慢走”难以理解背后的原因

1、中西方交际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慢走”是中国人告别时用的告别语,属于礼貌用语中的其中一种,它是约定俗成的言语行为,不需要说话人根据说话的内容做话语的延续或是即兴的发挥,它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是约定俗成的套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使用的告别语也是不同的。分离的时候中国人习惯“送客”,送客的时候常常会说些叮嘱类的话,除了“慢走”,还有“路上小心”、“走好”等,这是中国人“热情周到”的礼貌原则。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是千年的礼仪之邦,对客人总是以礼相待,热情周到并且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如“路上小心”、“慢走”等都是从客人的角度出发,很在意对方的感受。而西方人在告别的时候一般从“我”的角度来表达一种遗憾和无奈,一般与道歉同时发生。例如:“I am afraid I must be off,I have to relieve the babysitter(抱歉我不得不走了,保姆该下班了)”。①英语文化认为,和某人见面聊天代表着说话人的个人意愿,因此不能随性地结束谈话和会面,一定是因为有不可抗拒的外在情况发生了这个时候要表示道歉和遗憾以及表达出自己不愿离去的态度。这是中西方礼仪文化造成了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造成的障碍。

2、西方文化“消极面子”与汉文化“积极面子”的差异

另外,高正在《由“慢走”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一文中,从“面子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留学生难以理解“慢走”内涵的原因。面子可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重;消极面子是人们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②中国人在告别的时候说“慢走”,是提醒对方“注意安全”,表达了对听话人的关怀和责任,在中国人听来没有任何的指令或命令的口吻,而是受到他人的关心自我形象得到了他人的喜爱和尊重,是积极面子的体现,所以得到了广大的理解和认同。而西方的哲学思想恰恰相反,他们重视“自由”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个人价值,对干涉个人行为的言行,他们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英语国家的人偏重于“消极面子”所体现的对独立和自由的尊重。因此英美汉语学习者在理解“慢走”的过程中造成了文化的障碍。

三、跨文化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汉语学习中,除了“慢走”一词的使用在东西文化上存在差异,还有很多词语在中西文化上的理解也相差甚远。例如汉语中“老人家”一词在汉语里表示尊称,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但“old people”这种称呼在英语里却是对人极大的不恭。因为传统上他们是把“老”与“衰亡、无用”联系在一起的。类似的词语像“走后门”、“乌纱帽”等这类文化词汇,如果不从文化的角度跟学生解释,他们就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由此可见,汉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汉语言文化,就很容易陷进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偏误中。因此跨文化意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

四、教师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由上可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是汉语老师必备的素质。把跨文化知识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对外汉语老师应该做的的工作。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跨文化能力,像“慢走”这些告别语的礼貌用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类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们说一说他们本族语中是否存在同样含义的词语及词语用法,如果没有,也说一说他们的表达方法,这样比较起来,不同就显而易见了。这样一来,不但学生们明白了汉语的意思,教师也在课堂上学到了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其次,在汉语教学中,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就“慢走”一词的讲解来说,日、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了,因为在日语和韩语中有类似的说法;对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要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解决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所遇到的问题。

结语

简简单单的“慢走”背后隐藏的文化并不简单,而由于忽略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屡见不鲜,因此,作为语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将言语交际的跨文化意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接受文化知识,以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苏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英礼貌用语对比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高正.由“慢走”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外语交流,2011年2月刊

[3]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教育科学,2007年10月

[4]杜军.英汉礼貌原则对比与跨文化交际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注解:

第12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影响因素;生理因素;动机与态度因素;认知能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4—0061—01

步入21世纪,“汉语热”席卷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汉语。针对这一情况,国内的许多大学都设有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机构或院系,在很多大中型城市中,也出现了针对国外未成年人汉语学习者设立的私立学校和教育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但在进行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这些国外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汉语学习者。为此,我们应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龄施教”,针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理因素

未成年人在进行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其记忆和注意力周期短,能够直接接受语音,但语音区分能力差,他们更容易接受目标语本族人的发音和语调,而且时间越长,他们的会话流利程度及准确性越高;成年人在第二语言应用的熟练程度方面虽不具生理、心理上的优势,会话时也不能完全如年龄较小的习得者一般“无所顾忌”,但他们会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并运用语言的内在规律去分析语言,进而在分析的基础上提高会话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

因此,在对国外未成年人进行汉语的听说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较多地使用汉语,使他们尽可能直观地学习到汉语语音。但未成年人有一个学习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可多进行语音的强化训练,组织他们开展会话游戏,使未成年人在学习汉语的初期,尽可能牢固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国外成年人因受其母语发音特征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发音方式及习惯,因此我们不必要求其汉语发音一定要做到近乎标准,可以利用汉语及其母语的对比,让其借助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进行汉语语音的学习。在练习时,可为其设计具体的交际语境,让他们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话练习。

二、 动机与态度因素

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是不具体的,就内在动机而言,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如同他们认识新事物的兴趣一样,大都只是为了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儿童比成年人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能很快地克服羞怯心理,且模仿能力强,因而儿童拥有比较优越的汉语学习条件。而成年人学习汉语的态度明确且动机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国外成年人学习汉语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或是有具体的使用目的。为此,对于未成年人,对外汉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内容交叉的方式,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可以引入趣味小故事或者是简单的科普知识,让未成年人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汉语学习。在语音教学中,要鼓励未成年人多说多练,可让他们在多种趣味游戏中对学到的汉语进行自由的练习。对于成年人,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来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或者设计具体的语境,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这些内容的必要性,进而做到活学活用。

三、认知能力因素

认知能力的发展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也有一定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在习得语言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而这种“无意识”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先决条件,同时,儿童在11岁前后,其认知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且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保持同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而成年人的逻辑分析、概括能力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支配地位,利用这一优势,成年人能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的内在规律,并能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学习效率,但成年人由于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同步,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相分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受到“第一语言干扰”。为此,在汉字教学中,对于未成年人,我们可以多教一些象形字,尽量让他们把汉字和某种图形联系起来,以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而对于成年人,应使他们在理解偏旁或是部首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组字,利用他们的理解能力提高对汉字字形和汉字意义的认识,在语法教学中,则要让成年人在分析的基础上加深对句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