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叶调查报告

茶叶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05 21:24:17

茶叶调查报告

第1篇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茶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 茶业是永恒的产业

茶叶的发现与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那么他同时也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了茶树的起源地在南方。这个“南方”据专家研究很可能就是云南。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40种,分布在云南的最多。在澜沧江、怒江和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林。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一株大茶树,高达32米,树龄有1700余年。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大茶树年龄之长,可称世界之冠,说明云南的确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云南也是我国茶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有云南一些民族的军队参战,云南茶作为贡品献给了周武王。《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说明早在唐朝的时候,澜沧江流域广大山区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到了明清,云南已有名茶问世。徐霞客在日记中说,他到凤庆时,住在一位梅姓老人家里,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主人以太华名茶招待,“茶味甚佳”。普洱茶在清代是贡茶,正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普洱茶“每岁入贡,民间不易得也”。茶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它发展了5000多年后还有生命力吗?茶业是云南广大地区“衣食万户”的产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它还有生存和竞争能力吗?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回答的大问题。实际上,茶业是一个永恒的产业。正是在全世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的时代,茶的特有价值才真正显示出来,茶业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领域。

茶业的发展,依托于它对人类生存的重大价值。这种价值是人们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味出来的,是通过现代科技而深刻认识的。一片小小的茶叶,包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人们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无价之宝。正是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可以延伸出一串长长的产业之链。茶能解渴生津,是低脂肪、低热能的天然饮料。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认为,经常饮茶,胜于服药,曾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当时的日本人荣西来中国学习,参与茶事活动,回国后说:“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木。山若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历史上和现实中爱好茶饮之人,多是健康长寿者。茶饮从中国传出,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许多专家预测,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目前,茶饮品的开发方兴未艾,既有纯茶饮料,又有混合茶饮料。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瑞士雀巢公司都在开发茶饮料。从发展趋势看,茶饮料市场不断扩大,茶饮料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大产业。茶食品指含有茶叶的食品,既有主食,也有副食和零食。茶米饭、茶面包、茶点心、茶饼干等已经面市,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食用茶叶比喝茶更能全面地摄取茶叶的有效成分,更有利于人们养生延年。一旦茶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茶产业的根基就非常深厚了。

茶叶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中,有许多防病治病的药效成分。比如,茶多酚能阻断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对防癌抗癌有明显作用。氧自由基能引起细胞功能衰退,导致人体衰老,是“百病之首”,而茶多酚则具有极强的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功能。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茶叶中的药用成分提取出来,可生产出防治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等病症的系列药品。茶叶中的茶色素色彩艳丽,着色效果好,稳定性极佳,本身含有多种营养保健物质,是食品、饮料最理想的着色剂。利用茶叶成分,可以制造化妆品、芳香剂、防氧化剂、除臭剂,可以制造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有益人体健康的纺织品。茶叶还可以用作饲料,茶饲料可以增强抗病能力,喂猪可以提高瘦肉率,喂鸡可以提高产蛋率。

随着人们对茶叶功效认识的不断深化,茶叶发展正在经历一场革命。随着茶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茶产业必将成为前景光明的、永恒的产业。茶与农业现代化

云南是农业大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十五”期间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农业现代化从何入手?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只能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粮、油、畜、果以及烟、糖、茶、胶等传统产业,使之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从云南实际出发,特别需要振兴的是茶业。目前,云南茶业产值不算大,只有十几亿元,但茶业在云南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茶业是“衣食万户”的产业,全省大多数地方都种茶,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达1300万, 茶税构成许多地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凤庆县有34万人种茶,几乎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茶税占县财政收入的20%。勐海县农民收入和县财政收入的30%都来自茶叶。其次,云南贫困山区面积大,人口多,贫困群众吃盐穿衣,供孩子上学,主要靠茶叶收入。对他们来说,脱贫靠茶叶,致富也要靠茶叶。第三,茶业是成千上万的农户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直接走向市场经济的产业。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迎面涌来,千百年来生活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环境中的农户怎样适应这种形势呢?生产出无污染、高质量的茶叶供应国际市场,是一条现实的出路。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振兴云南茶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现实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振兴云南茶业的条件是相当优越的。

生态条件好。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地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而湿润,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通畅,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内含物积累高。早春回温快,春茶上市可以比闽、浙茶叶早一个月以上;采收期长达10个月,有利于均衡生产。云南茶叶生产以资源采集型为主,开垦山坡地种植,基本无污染,农药残留量低,茶叶品质高,甘醇回味,经久耐泡。云南这种生产高品质茶叶、建设世界一流茶区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还有利于发展特殊优质半发酵茶,如台湾的乌龙茶等。种质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37个种、3个变种茶组植物中,云南有33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25个种和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云南广袤的高原、山谷、丘陵上生长的不同类型的大茶树和古茶园,以及省茶科所建立的现代茶树资源圃,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树资源活体园。云南独有的大叶茶种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茶树品种,其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的小叶种。生产历史悠久。云南茶叶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宋以来得到较大发展,明清时期逐步形成的普洱茶成为茶中珍品。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制作加工经验,形成了名牌产品,形成了广大的市场,也创造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云南茶文化。

茶园面积大。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45万亩,采摘面积207万亩,均居全国首位。

科研力量较强。省茶科所设在勐海,有科研人员200多人,建立了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着800份种质资源,培育出“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思茅茶树良种场有科研人员18人,经营试验茶园1000亩,建场18年来共繁育良种苗木2000多万株,推广到全省100多个点,成为种苗科研、生产、加工的基地。云南农业大学设有茶叶专业,培养高等茶叶技术人员。一些地区的农校还设有茶叶专业,培训中等专业人才。经营机制较新。农业现代化要靠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80年代中期的“三结合一体化”到今天的农业产业化,云南省茶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思茅地区以“三结合一体化”形式建设的15万亩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型大茶园和加工厂,已初步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年创产值超亿元。龙生公司直接管理的茶园面积在3万亩以上,带动以种茶为主业的茶农就有4395户、16720人,其中光是从昭通地区转移来的特困群众就有11339人,茶户年均收入已达6000元。大渡岗茶叶实业公司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国家、集体、个人连接起来,合理配置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大渡岗”优质品牌打开了销路,站稳了市场。在国家投入和银行贷款未增加的条件下,茶场发展起1.8万亩茶园,使周边大渡岗、勐万两个乡11000茶农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不断创新、成长的茶叶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为茶叶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前景好。据专家预测,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世界茶叶市场前景较为乐观,有机茶增长较快,年均增幅25%以上。国内消费潜力更大。比如,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只有375克,低于世界人均年消费约500克的水平,也大大低于日本等国1200克的水平。近年来,全国各地到云南采购茶叶十分活跃,包括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广西横县年产5万吨茉莉花茶,其中80%的茶胚来自云南。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在出口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年自营出口1万吨,创汇约2000多万美元,发展外向型茶叶经济有较大的潜力。茶业振兴十策

云南茶园面积全国最大,茶叶产量全国第三,发展潜力不小,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重点发展烟草、矿产、生物、旅游产业的同时,对茶产业发展思路、指导思想、技改、投入等重视不够,科技含量低,单产低、品质差;加工工艺落后,名茶少,品牌杂;缺乏营销手段,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落后,销售环节多,税赋重,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效益不佳。以勐海茶厂为例,那是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的龙头企业,有时年出口订单远远超过当年的产量。但由于企业包袱和税赋重,缺乏资金收购原料,很难达到精制加工的生产规模,从而使一个市场看好的企业成了亏损户。从云南茶叶生产的整体水平看,由于没有统一标准,集约化程度低,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导致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困难和差距是潜力所在,挑战和风险是动力之源,云南茶产业正面临一个重大转机。当务之急,振兴云南茶产业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念更新,振兴茶业。观念更新要着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观念,茶业要着眼于全国和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是从只见茶叶不见文化的观念转变为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观念。云南茶产业因多年培植和所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只要以较少的投入就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形成种茶能脱贫、种茶能致富的积极思想。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符合全人类“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大趋势,符合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符合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要求,是观念更新的精神所在。

(二)减轻税赋,宽松环境。这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必然要求。发展是靠人去推动的,是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去实现的,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云南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茶业和其他事业发展的关键。为茶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首先要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减轻税赋。我国现行的茶叶税赋比世界上其他产茶国都高。调查表明,从购进每公斤6元的毛茶到加工成16元的成品茶销售,纳税额高达增值额的一半左右。有的地方茶叶的税收竟占产值的4成。如此高的税赋如果不作适当调减,将损伤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茶业发展将缺乏后劲。

(三)大力推广良种茶树。世界茶园平均亩产66.7公斤,肯尼亚达143.3公斤。我国平均亩产51公斤,福建最高为73公斤,而云南仅为36公斤。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在茶树栽培上实施一场革命,即扩大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并对茶园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实现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茶叶创造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发展有机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但是有机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所谓有机茶,是在无任何污染的地方,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由于有机茶安全保健,色、香、味俱佳,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比一般名茶要高出30%-50%。有机茶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茶要低,但由于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单位面积的成本也比普通茶要少,因此经济效益是好的。云南大部分茶园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区,空气湿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少,许多茶区保持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具有生产有机茶的优越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把有机茶作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五)依靠科技,建立标准。科技进步,是茶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充分重视提高茶农、茶工的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开展技术培训,重视培育企业文化。茶叶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茶叶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当前的茶叶生产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加工技术,很不适应茶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限制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要尽快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确立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措施,形成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生产为基础的茶叶生产标准,这对于创制名牌茶品,扩大滇茶市场,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益的茶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茶叶生产经营体制,是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按“三结合一体化”发展起来的牛洛河茶厂,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资的大渡岗茶厂,经过股份制改造的龙生茶叶公司,都在探索体制创新的路子,发展势头很好。现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为核心的“三结合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已在全省产茶地区推广开来,但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改制力度,对国有、集体茶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只要有利于国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当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茶叶大集团加快发展,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七)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为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对天然的保健饮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趋之若鹜。要适应这种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做强做大茶产业。同时,在茶业结构调整中,要与发挥云南花卉、天然药物的种植优势紧密结合,开发香花茶、草药茶、保健茶的产品和市场。近三年来,元江、思茅两地分别种植了5838亩和400亩茉莉花。因其花期早、花期长、产量高、香味浓、品质好,吸引了一些原来在广西加工花茶的客户前来投资。如投资元江的玉元茉莉花茶叶公司,年预计产鲜花700吨,加工花茶938吨,工农业产值1721万元,大大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

(八)创造名牌,开拓市场。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场。浙江以“龙井茶”这个独有品牌,2.73万吨的名优茶创产值14.8亿元,平均每公斤54.8元。云南名优茶仅有0.78万吨,产值1.47亿元,平均每公斤18.85元。普洱茶、滇红是云南的名优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尽快建立技术质量标准,创造和发展普洱茶、滇红系列的名牌产品,抢占市场,提高效益。

世界茶叶市场有一个新的动向,即茶叶交易中心从消费国转向生产国。我国也有这个趋势,目前全国主要茶区都建立了产地批发市场,仅浙江就有40多个。而云南作为产茶大省,市场建设相当滞后,专业市场刚刚起步,有场无市,无序竞争,严重制约着茶业的发展。因此,在普洱茶、滇红产地建设茶叶批发市场,培育和壮大昆明中心城市茶叶的绿色批发市场,建立茶叶销售网络的电子商务绿色市场,举办全国茶叶交易会、名优茶展销会,制定鼓励开拓茶叶市场的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是云南茶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发挥云南茶叶的优势,紧密结合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开拓茶叶的绿色国际通道,立足积极开拓内销市场,恢复东欧及穆斯林国家市场,大力拓展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全面进行营销创新。

(九)走出去,引进来,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建设开放型、外向型茶园,发展“定单茶”、“创汇茶”,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吸引非茶企业投资茶业,开展与国内外茶叶大企业的合作,促进茶叶深加工和形成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要争取国家批准在云南设立绿色食品认证的分支机构,努力引进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争取更多茶叶产品得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开拓云南有机茶的世界市场。

(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茶产业是云南最有希望的产业之一,只要引起重视,加大投入,资源优势就会变成经济优势。据专家测算,如果茶叶单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每亩可增产15公斤,现有207万亩的采摘面积就可增值3.1亿元;如果提高茶叶质量,每公斤农业产值增加10元,现有产量7.5万吨就可增值7.5亿元;深加工潜力就更大,如果每公斤通过加工增值20元,现有茶叶产量7.5万吨就可增值15亿元;如果在发展名优茶上狠下功夫,培育10%的高档茶、20%的中档茶,平均每亩产值达到大渡岗目前的中等水平2000元,则全省茶叶可增值40亿元。另外,如果使出口茶从现在的1万吨达到3万吨,可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加上现有产值,在今后若干年内形成100亿元的大产业是很有希望的。但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来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要综合运用税收返还、技术改造、退耕还林、扶贫、市场建设、科技推广等政策和措施,向茶产业和茶文化倾斜,实实在在地推动云南茶产业的振兴。

弘扬茶文化

茶香的隽永,茶文化的典雅,使中华文明更具韵味和魅力。片片清丽香醇的茶叶,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妙载体。要振兴茶产业,必须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经济起飞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茶道迅速崛起成为“国礼”;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大兴茶礼,国家级进茶仪式表演者多达54人;我国台湾、香港位列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四小龙”行列,中华茶艺在两地兴起,香港的“无我茶会”有5000人参加,显示出中华茶文化的巨大魅力。随着中国向新的世界经济强国迈进,中华茶文化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在社会、人文、哲学、宗教、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医药、保健、工艺、考古等广泛领域。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自古以来,爱茶者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凡夫俗子;既有汉族茶文化,也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融汇成丰富多彩的中华茶文化。

民众创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公元8世纪后期写下《茶经》的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唐代诗人卢仝写下了传唱千年的《茶歌》;陆游写茶诗三百篇,苏轼伴着紫砂茶壶吟诗挥毫;乾隆皇帝四次造访西湖茶区,加封“御茶”18株;著名作家老舍酷爱茶艺,留下名剧《茶馆》;毛泽东主席喜欢以茶会友,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诗句。

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但茶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相契合。诗人韦应物说: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卢仝的《茶歌》,更道尽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信息时代,风云变幻,节奏紧张,关系复杂,人们非常需要松弛神经,调适心灵,升华精神。茶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对人心有一种特别的陶冶作用。通过茶文化的熏陶,“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升华人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弘扬茶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新茶学。茶学是一项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事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既包括对茶叶品质及其种植、加工、贮运、销售的科学研究,也包括对茶叶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的理论探索,这是奠定现代茶文化基础的必需之举。

二是发展茶馆、茶艺。茶馆、茶艺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充分收集整理云南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加以创新利用,研究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茶馆、茶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茶对人心的陶冶作用,是通过人和茶、茶器、茶境的联系过程而实现的。泡茶、品茶是一种别致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敬、清、和、静的状态,并与壶、杯、茶、水、境发生物我两忘的沟通。在这里,泡茶者和品茶者都处在一种特殊的审美状态中,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远空灵的乐曲,人们的心灵从现实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进入理想的茶艺境界。另一方面,高雅、清静的茶馆也成为人们访亲会友、交流信息、会谈商务的理想之所。

三是茶园、茶厂、茶店、茶馆、茶叶公司,都要以茶文化为魂,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是发展茶旅游。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旅游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云南许多旅游胜地都有神秘的古茶林,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大渡岗等一些地方的万亩茶园是人力和天工共同创造的奇境,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伟大力量。要把古茶树林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把现代生态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保护、利用起来,通过重振“茶马古道”的茶文化品牌,发展茶旅游。茶旅游应当做到“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购”,这是扩展茶叶市场的重要方式。

五是培养茶文化人才。农业大学的茶叶专业,各种茶叶专科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茶叶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茶艺人才。

六是进一步加大滇茶文化的宣传,塑造滇茶新形象。支持创作茶歌舞、茶戏剧、茶影视、茶书画,扩大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知名度。

七是举办茶叶节和茶文化研讨会,扩大国际交流,开拓世界市场。

第2篇

“大家要理性看待茶叶农残问题,不要谈茶色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郑国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11日和24日,“绿色和平”先后在其官网了《2012茶叶农药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立顿”袋泡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经对北京、成都、海口等地的茶叶产品抽查检验发现,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和“立顿”的产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

对此,郑国建从三个方面回应了该组织所谓的“茶叶农残超标”。

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

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报告”中没有将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造成社会各界对检测结果误读,把“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概念混淆,引发茶叶消费者恐慌,对此,郑国建回应,“农药残留与农残超标完全是两个概念,茶叶检测出来有农药残留,并不等于茶叶就是不安全的,关键要看是否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郑国建表示,茶叶在生长、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水质污染等影响因素很多,不一定是人为使用造成的。”

据了解,2002年6月5日,我国农业部颁布第199号令,就已禁止19种农药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可限量使用的农药标准。我国对茶叶农药使用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规范,茶叶在生产过程中是有规可循的。

据统计,报告中一共涉及了29种农药残留检测项。郑国建认为,其中绝大部分的检测项只是查出含有农药残留,但这是标准允许范围内的,不属于“农残超标”问题。

欧盟不是茶叶生产国

欧盟标准缺少风险分析依据

当谈到报告里采用欧盟标准来评判中国茶叶时,郑国建表示,“欧盟本身不生产茶叶,他们制定的标准肯定是越严格越好,他们的‘棒子’是用来打别人的。”

郑国建认为,欧盟对茶叶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其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缺少风险分析依据。我国的标准不是“宽松”,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而制定出来的。

郑国建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业分会秘书长蔡军提出的“技术壁垒”观点表示认同。他说,“欧盟的标准与我国国标差异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技术壁垒问题”。

据资深行业专家分析,此次茶叶农残风波,可能与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量、金额再创历史新高等因素有关。“农残问题一直像个紧箍咒一样,成为外界施压的砝码。”

人均茶叶消耗量有限

多数农药溶解度小于0.001克/升

郑国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统计,我国年人均饮茶量是770克,除以365天,平均下来,人均每天饮茶量才有2克。只要符合国标的茶叶,2克茶所含农药残留量是微乎其微的。况且绝大多数农药都是不溶于水的,多数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小于0.001克/升的。据资料了解,溶解度小于0.01克/100克就属于难溶于水,几乎可以看成不溶。”

第3篇

然而,由于过去人们忽视档案管理与对品牌的珍爱,获奖金牌与证书都丢失了。政府、社团和民间人士都曾努力寻找,但都无功而返。人们只是从福安馆藏资料中找到有关福安商会选送的“坦洋工夫”红茶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记载。由于没有原始资料佐证,以至于一些人士或媒体甚至认为福安商会茶――“坦洋工夫”获金奖是个虚传。近年来,福安市启动茶业发展品牌带动战略,“坦洋工夫”金奖问题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2008年11月28日,一个久违的惊喜在福安茶界爆开了:“坦洋工夫”红茶获得的“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历史档案找到了!

这天,由福安市茶叶品牌与质量管理委员会、福安市茶业协会举办的“寻找‘坦洋工夫’获金奖档案汇报会”上,宁德市茶叶协会原会长、68岁的退休干部叶乃寿报告了自己与侄儿林桂斌寻找档案的经过。

2008年5月的一天,福安市一位领导遇见叶乃寿,对他说:“‘坦洋工夫’获金奖奖章、证书丢失了,有人还认为获奖是虚传,谁能找到原始材料证明,可算为福安人民立一大功啊!”

这句话引起了叶乃寿的不安。他在闽东从事茶叶工作40余年,1999年在主编《宁德茶业志》时,为寻找“坦洋工夫”获金奖史料,跑遍闽东各县档案馆、文化馆和省档案馆、省图书馆等,也走访了福安坦洋村群众和省、地茶叶系统的领导、专家,但都查无结果。2001年,他查阅《中国茶叶》刊物资料时,发现题为《1915年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奖茶叶》的文章,获金奖名单中有福安商会茶,把它编入《宁德茶业志》,但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的态度告诉自己,没见到最原始的资料,自己是于心有愧的!

于是,叶乃寿决定继续寻找“坦洋工夫”获奖档案。他想,南京曾是民国政府的首府。这里档案一定齐全。于是,2008年10月,他从福安启程,来到南京图书馆,查遍所有民国档案的索引目录,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线索。他又来到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中心,在浩瀚的历史文库中。一架又一架,一本又一本地寻找、翻阅,也没能找到。他还查阅了1915至1916年的《新华日报》《南京晚报》《文汇报》等报刊。仍没有结果。

叶乃寿并不灰心,他又辗转来到上海档案馆、图书馆寻找。几经周折,在上海图书馆文献中心同志的帮助下,查到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要览》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农业调查报告》。带着一线希望,他认真翻阅,但这两本书只有巴拿马赛会概况,并没有福安商会茶获奖记录。他请教了馆内专家,得知《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记实》才会有获奖记录,但馆内没有收存这本书。但毕竟是有了些收获,叶乃寿随后请教了上海图书馆文献资料提供中心负责人夏女士,夏女士指点他去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

叶乃寿马上给在北京茶业协会福安分会任秘书长的侄儿林桂斌传去相关资料,并要求他在北京协助查找。林桂斌几次来到国家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缩微资料库中,查到了共有303页的《中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记实》一书。书中第191页详细记载着福安商会茶等中国21种茶品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史实。经图书馆老专家确认是原本书籍后,并请图书馆缩微中心帮助复制该书。现在,该书缩微复制书被移交至福安市档案馆收藏。至此,福安商会茶――“坦洋工夫”红茶获“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有了原始证据。

然而,获金奖的考证还没有结束。福安人民期盼着获奖奖章与证书的下落。链接:

第4篇

关键词 茶树;吲哚乙酸;早发增产

中图分类号 S4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158-02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茶叶是松阳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该县近几年倾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形成了3个1/3格局,农业产值、农民人口、农民收入1/3来自茶产业。茶树提早发芽对茶农的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吲哚乙酸是新一代生物制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从自然界植物根部的附生菌代谢物中提炼,并经高科技手段研发成功的纯天然产品[1-2]。为验证吲哚乙酸对茶叶的催芽促生长、早发增产效果,2014年在浙江省松阳县进行了示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浙江省松阳县樟溪乡下马坑村茶园,茶园面积533.33 m2,茶蓬高度60 cm,覆盖度90%左右。试验地为砂质壤土,肥力中等,茶园管理与当地常规生产茶园一致。试验茶树品种为乌牛早,树龄12年。试验药剂:吲哚乙酸(0.11%吲哚乙酸水剂)由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和科教部联合科技中心生产,爱密挺(中国)农业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中茶早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农肥〔2011〕临字5765号)是由浙江康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当地常规药剂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清水对照(CK)。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50 m2,3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

所有药剂均按用水量750 kg/hm2进行稀释,然后均匀喷至茶树叶片正面,对照按750 kg/hm2喷施清水,使用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3-4]。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4年2月6日,第2次施药为2月13日;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施药于1月29日进行,施药时间均为8:00―9:00。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第1次采摘在3月18日(1芽1叶),第2次采摘在4月2日(1芽2叶),调查各个小区的0.3 m2芽数、芽长、0.3 m2芽重,以芽重计算小区茶叶产量。芽数调查:在每小区随机取3个点,每点面积0.1 m2,然后将3点的芽头数相加,2次调查合计计算药后0.3 m2内的平均芽头数。芽长调查:对调查0.3 m2采得的新梢随机抽取20芽进行测量,计算2次调查其新梢的平均长度。芽重调查:在每个小区用0.1 m2的框随机取3个点,采下所取点内的茶芽,即得到0.3 m2茶叶总芽重,2次调查总芽重合计平均计算其鲜叶产量[5]。百芽重调查:以平均芽重/平均芽数×100计算,不重新调查。观察各处理对茶园蜘蛛等天敌生物的影响和对茶树生产的其他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芽数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处理均可较大幅度地增加茶树的发芽数,以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芽数最高,比清水对照增加60.62%,比对照药剂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增加8.07%。

2.2 对芽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比清水对照增加4.48%,比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减少5.99%。

2.3 对鲜叶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3次调查总芽重平均与清水对照相比均增加明显,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比清水对照增加83.77%,比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增加5.99%。

2.4 对百芽重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2种处理较清水对照均可增加百芽重,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比清水对照增加14.41%,比对照药剂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增加1.50%。

2.5 对茶园整体环境的影响

经实地观察,各处理对茶园蜘蛛等天敌生物无影响,对茶树生长没有药害现象。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0.11%吲哚乙酸12 500倍液对茶叶具提早发芽和明显增产作用,增产主要表现在增加发芽密度和芽数,对百芽重也有一定提高,增产作用优于对照药剂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有推广前景。中茶早250倍+尿素100倍液可提早发芽和增产作用,对芽长有一定增加效果。吲哚乙酸的施用时间和施用浓度值得进一步试验示范[6]。

4 参考文献

[1] 俞海君.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在茶树短穗扦插上的应用效果[J].热带农业科技,2004,27(1):18-20.

[2] 钱利生,潘根生,沈生荣.内源吲哚乙酸和吲哚乙醛含量与茶树新梢生育的关系及外源α-萘乙酸对新梢生育和内源激素的影响[J].茶叶科学,1997(S1):13-16.

[3] 张冬敏,李亮,钟凤林.吲哚乙酸在蔬菜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04-205.

[4] 张海燕,王铭伦.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花生生长发育[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1):30-33.

第5篇

2007年3月19日,中国新闻社新闻《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几位记者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

此报道一经,各大网站开始纷纷转载,由此又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就在此事在全国惹得沸沸扬扬,医生群体又一次成为“千夫所指”之时,一场全国性的医务人员的专业行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自发展开。

仅仅用了50个小时,全国9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自愿、自费地完成了用茶水做尿常规化验的检测。茶叶是自己买的,挂号费是自己出的,检验费也是自己掏的,所有的检验化验申请单都用了“茶燕飞”的化名,然后汇总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医生们表示:只为回击那些不负责任的错误报道和恶意的中伤,用清澈的绿茶为自己正身。

茶水“发炎”了?

据《青年周末》对中新社两位报道此事件记者的采访,由此揭开策划“以茶代尿作尿检事件”的背后故事。

每年的“3•15”,各大媒体都开始策划“3•15”相关选题。

“从2月份,我们就开始策划该做些什么,民生话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把大方向定在医疗、房产、汽车行业。但是怎么做出新意,的确费脑筋。于是,我们向各个行业的专家请教,希望从他们提供的信息里获得新的角度。

“2月底的一个下午,我们四五个记者去拜访一位医学专家。这位专家比我想象的健谈,他跟我们聊了很多,包括医患关系、医疗价格黑幕什么的。这里面当然也就涉及了民营医院。大家都知道,浙江是一个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专家给我们提醒说,现在媒体关注的已有新闻都是一些表面的,甚至是事后的,放“马后炮”。他建议,你们应该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事实真相。这时他开了句笑话:‘就是拿一杯茶水也能验出问题来’。‘茶水怎么可能化验出问题来?’同去的几个人听到后,都觉得不相信。从专家那里出来,我们在路上还互相问相不相信。

“这句话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我们也怀疑。但如果是一般人说出来的,我们可能也就当作玩笑了,但是这是从业内权威人士嘴里说出来的,他掌握的信息肯定都是比较内幕的,尽管当时他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

之后,两位记者协同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新闻007》栏目以此展开了调查。“我们想到拿镜头来记录调查的全过程,展现事实,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就这样,我们和之前就有过合作的。”

3月1日,中新社记者与浙江台正式展开调查。

几天的调查发现,在暗访的10家医院中,有6家医院结果显示“有炎症”。其中一家医院检验显示查出红细胞和白细胞。

3月19日,中国新闻社新闻《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此报道一经,各大网站开始纷纷转载,由此又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

各方表态众说纷纭

对于此事,评论随之而来――有拍手称快大骂医院缺乏医德的;也有说记者给原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还有认为记者调查方式有问题,怀有恶意的。

网友“南山国老”评论道:正确的诊断建立在可靠的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准确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之上,准确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依赖于合格的标本、合适的仪器和合格的技术人员。不同的标本要求用不同的仪器来检测,并且不的超出它检测的上限和下限。你用一个假标本要求实验室做出一个正确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过去有人用鸡蛋清加尿造假病骗的住院、休息,最后发现后被单位开除。现在记者用假病史,假标本造假新闻,欺骗世人,挑起患者和医院的矛盾。这个记者不仅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也缺乏做为记者的基本道德品质――追求真实。

之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会上给予回应:卫生部已经请专家进行了专题研究,证实这件事医院没有任何错误。该报道误导广大公众,并且已经使很多患者对医院检查结果产生了怀疑。

毛群安说,卫生部对此报道十分重视,立即组织北京各大医院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进行专题研究。北京的医疗机构也用茶水作为检验样本让各大医院进行化验,许多医院的化验结果也报告出现了假阳性。但专家一致认为,医疗机构的检验仪器,是针对有特别指向的检验品。比如尿检仪器,它没有鉴定样本是否为尿液的程序,其任务对提供的样本等同于尿样,自动识别白细胞、红细胞、胆红素等指标的含量;如果放进去的是茶水,只要其中含有和尿液中可能检出的相同或类似物质,仪器就会自动辨别生成结果。

毛群安说,让医院的尿检程序去检验茶水,无异于人为打乱了有具体运行环境设定的电脑程序。大家相信该新闻策划的出发点也是希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但由于不了解医疗服务,结果事与愿违;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认为,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毛群安调侃道,推而广之,如果媒体今后都策划这样的新闻,明天可能是啤酒,后天是酱油,医院要应对这种情况,必须在检验前加一个程序,先鉴定这是不是尿液,再开始化验病情,那就复杂了。

对于一些公众担心的医疗仪器检验的准确性,卫生部认为,目前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部门已经掌握一种设计好的质控方法,来检测仪器工作的准确性。

医疗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服务,“我对媒体做这样的事情提出批评,并不意味着卫生行政部门不接受舆论监督;应该说在当前的情况下,舆论监督对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和参考。”

毛群安希望,媒体记者在发现和揭示医疗服务的问题时,前提应该是尊重科学,应该首先了解医疗服务,而不是像这样别出心裁、事与愿违。

用茶为自己正身

就在此事在全国惹得沸沸扬扬,医生群体又一次成为“千夫所指”之时,一场全国性的医务人员的专业行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自发展开。

仅仅用了50个小时,全国9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自愿、自费地完成了用茶水做尿常规化验的检测。

丁香园医学论坛的相关调查:

根据《记者用茶水冒充尿液送检 医院化验结论称发炎》的内容,我们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一、材料

1、一只100 毫升崭新的玻璃杯(超市卖的一次性纸杯子也可以),如果玻璃杯曾经使用过,请高压蒸汽灭菌后使用。

2、绿茶5-10 克(刚刚铺满/覆盖住纸杯子底部即可),由于“柴燕菲”等作者没有指明使用何种绿茶,考虑到杭州盛产西湖龙井,建议使用西湖龙井。如果您所在地点没有西湖龙井,请标注绿茶或者其他茶叶的种类和使用数量(暂不建议使用可乐、陈醋、止咳糖浆、酱油、啤酒、碘酒等其他类似颜色的替代物)。

3、检测设备:由于全国各地三甲医院使用的自动化检测仪品牌不同,无法完全统一,建议大家按照本院设备进行确定,并在结果中注明检测设备。

二、实验方法

1、进行检测的“患者”统一使用“茶燕飞”之姓名,以便后期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

2、使用刚刚煮沸的开水,倒入半杯即可。

3、静止放置,至温度达到室温即可。

4、取茶叶水上清10-20 毫升,置入试管或集尿杯中送检。

5、取茶叶水上清5 毫升进行尿常规的常规镜检。

三、结果回报方式:

将结果化验单扫描成清晰图片。

丁香园网站之后公布了统计结果:

1、 参加三甲医院数量:92 家

2、 回收有效检查报告单:136 份

其中:

未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数量:9 份,占总数 6.61%

已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数量:127 份,占总数 93.4%

在127份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中:

比重(SG)降低:68 份,占总数 53.5%

酮体(KET)检出:43 份,占总数 33.9%

尿胆原(UBG)检出:65 份,占总数 51.2%

胆红素(BIL)检出:57 份,占总数 44.9%

白细胞(LEU)检出:42 份,占总数 33.1%

红细胞(ERY)检出:28 份,占总数 22.0%

小科普

Q:在茶水尿常规检查中,为什么会出现“红细胞”或“潜血”阳性报告?

A:尿液潜血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的假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产生新生态的氧,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从显色的强度可以得知尿液中血的浓度。也就是说并不是测的完整的红细胞,而是亚铁血红素,所以如果红细胞已经分解,仍然可以测出阳性。

因此检验科经常会报出:RBC++,镜检阴性的结果。如果茶叶中含有假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同样可以分解试纸的过氧化物样本,产生新生态的氧,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

Q:在茶水尿常规检查中,为什么有的镜检也会报告发现红/白细胞?

A:镜检属于形态学检测,需要检验人员的经验判断。如果肉眼在显微镜下看见非常典型的红/白细胞才报告,虽然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但是降低了诊断的敏感性。

因为尿液中的细胞(如果确实有的话)形态千变万化,总有不典型的、不太像的,或者完整细胞形态已经被破坏,仅留下细胞的碎屑或残渣。所以作为一个检验人员应该兼顾敏感性与特异性,看到典型的细胞要报告、看到不典型的细胞要考虑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后再报告。

第6篇

这里的TCHA,TAY,TEE,其实都是中国的茶。中国茶初抵英国时是以其提神醒脑、消除百病的神奇疗效而吸引一批爱茶者的。18世纪大文学家约翰逊,就自称他的水壶少有歇息,因为他“以茶消磨黄昏,借茶抚慰夜晚,又用茶迎接清晨”。据称,这位大博士就因为长期饮用中国茶,而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英文辞典。

在英国,由于茶商凌厉的广告攻势,中国茶叶成了无病不治的灵丹妙药。一位叫汤姆斯·盖诺威的茶商在他的广告海报上夸口:“本店出售的茶汤或茶叶,是经出入东方的商人特别指导,精心炮制,可医治头疼、倦怠、坏血、结石、失眠、健忘、肠胃失调、多梦、沉重、水肿、发烧、痢疾……”此外,他特别叮嘱读者:“如果您属于丰满体型,茶可确保您的食欲;如果您饮食过量,它刚好是轻微适当的催呕剂。”

这份颇有特色的广告显然打动了消费者的心。英国海军大臣皮普在1667年的日记中写道:“某日回家,发现妻子根据医师的处方,正在泡茶治感冒。”皮普夫人喝茶治感冒的功效,能否像盖诺威先生的广告那样灵通,皮普没有在后面的日记中说明。不过按照当时的记录来看,英属东印度公司在1666年一共由东方进口23磅茶叶,由格灵顿公爵从阿姆斯特丹带回伦敦。仅在朋友间转手的中国茶叶,每磅售价3英镑以上。换句话说,皮普夫人这杯稀有昂贵的茶虽无医学疗效,但它的心理疗效应是无与伦比的。

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奢侈品——茶叶

物以稀为贵,人因贵而骄。专家认为,茶叶能够成为英国国饮首先应归功于l7世纪末对茶叶征收重税的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英国茶税由他开始不断上涨,最高时曾达119%,税越高茶越贵,消费者买茶的欲望就越炙热,经济学家韦伯将之称为“炫耀性消费”。茶叶因其高昂价格,成了奢侈品。

与茶一同进入欧洲人生活的还有同样来自中国的茶具。我们恐怕很难想象当年习惯使用白铁器的英国淑女们,看见中国瓷器的惊喜,瓷器就由那时起,成为“中国”的同义词。当时,达官显贵要想办法找到一套质坚貌美、又不烫手的整套高雅瓷器,以显示身份地位。更何况,当上流社会的贵妇淑女,优雅地用食指与中指托起这些精致、白皙半透明的中国无柄茶杯时,也同时展示了她们的纤纤玉手。茶稀瓷贵人娇媚,饮茶文化在英国宫廷贵族和富商巨贾间迅速流行。淑女贵妇将茶叶放在精心订制的“茶匣”里,茶匣用木雕、象牙、珠贝、马弋帽等各种材质所制,平时上锁,小小的钥匙系在女主人的腰际,以防佣人私自取用。由于茶叶茶具都是贵重物件,泡茶的神圣权力自然不可留给佣人,而由女主人亲自执壶,然后一一传递给每位来客。

穷人也喝茶

就像绅士阶层以贵族的饮茶习惯来显示身份一样,劳工阶层自然也想分享这种显然象征了富有的吉祥饮料。当劳工阶层也大模大样喝起茶来时,原来的“有茶阶级”并不痛快。有人愤愤指责这个国家变得如此荒唐,甚至连乞丐、修路工人都喝起茶来,真是成何体统!

而当时的社会改革家,则普遍攻击饮茶的“奢侈”本质。农业改革家亚瑟·杨格指出:社会上奢侈成风,大家浪费在茶和糖上的钱,足可供养四百万人所需的面包。那这些穷人为什么都能喝得起茶呢?

17世纪以来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兼有红茶与绿茶,前者以白毫、小种、武夷为主,后者则以珠茶、雨前茶最受欢迎。当时一磅茶叶的售价从16先令到50先令,相当于一名熟练工匠半个月至一个月的薪水。

18世纪以后,进口量大增,走私猖獗,但仍非穷人所能负担。那么让上流人士大为不悦的乞丐、修路工人喝的究竟是什么茶呢?我们从1776年通过的一条法令,或可找到端倪。这条法律规定,凡是“以甘草或用过的茶叶整染伪造出售”的不法茶商,一经发现,每磅罚款2镑或坐牢一年。据说当时最流行的整染方法,是把发霉的老茶,加上山植或白杨叶,煮成绿茶或红茶。

茶叶真正成为英国的国饮,要归功于1784年英国国会的减税法案,将茶税由119%降至12~5%。这个法案可以说是饮茶普及的里程碑。

减税的直接反应是茶价下跌与供应量大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茶商不再需要强调茶的功效,或巧用心理学,“供应贵族绅士”来做招牌。他们开始以各式赠品竞争,从买茶送糖,到送地图、日历、茶杯茶盘,无所不用其极。

第7篇

前几年,乳业行业爆发食品安全危机,品牌价值高达149.07亿元的“三鹿”瞬间破产死去,继而包括蒙牛、伊利等国内乳业企业纷纷“中弹”,持续几年的乳业丑闻不断发生,为了自身健康的消费者由此站在了洋品牌的一边,中国奶粉市场终于被外来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牛奶行业哭声一片,奶农杀掉奶牛,乳业公司倒掉牛奶,乳业人士从最初的为产品极力辩护,到如今的孤立无援,都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消费者的离去真的很可怕!

长期以来茶叶行业一直风平浪静,除了每年有被发达国家拒收或退回的不合格茶叶产品外,国内市场几乎没有谈论茶叶的食品安全问题。但今年,爆出的有民间组织通过调查发现,9个品牌的18份茶叶产品均含有农药残留成分,其中一个叫“日春”的品牌铁观音竟含有多达17种农药残留,这一消息的发布在行业内引发不小的震动。但对外,茶人、茶企、行业协会都能保持一致的立场,体现出捍卫茶叶行业利益的高度一致性,有人对这次检测的公信力产生质疑,也有人信誓旦旦地坚持:茶叶里有农药残留只要不吃茶叶渣渣就不会有毒!这无异于奶制品也指出,只要不吃三聚氰胺就很安全。

这些说辞虽能度过一次短暂的公共危机,但对于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无济于事,有多家媒体爆出今年茶叶农残事件后,茶叶市场交易出现下滑,还有浙江台州商人意欲去台湾买茶,中国茶安全问题仍不可痊愈,消费者关注自身健康的神经已经绷紧。虽自认为茶叶虽然有毒,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实,对于国家的标准是比较容易达到的,更何况国内茶叶市场几乎没有监管,开几十年茶叶店也难得遇上一次茶叶检测。加上源头失控,由于行业大而散的特点,检查部门无法面面俱到。这让很多不良茶商个无后顾之忧,大量污染茶叶横行于市场,即便不去传播,业内保持守口如瓶,并不能确保中国茶叶行业相安无事,茶叶大地震的爆发只是时间长短问题。也许可以预知类似乳制品那样行业危及也会在茶叶行业上重演。只要中国茶叶行业现状不变,那么危险就迟早来临。

可大多数企业在茶叶行业的“大地震”到来前,不会相信这个“预言”,因而很多人麻木于忽略茶叶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不少茶人拿着当今的茶叶国家标准当救命稻草,认为眼前能过关就是赢家,能让消费者无奈也就是胜利者,完全没有在乎消费者有选择远离中国茶叶的自由。好茶被重新定义。不再是价格昂贵、包装奢侈、有不少达官贵人喜欢,而是是否适合人类饮用。眼光较锐利的茶商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深知,茶叶的健康无害是一个卖点。现在市场有不少茶商推野生茶,但在市场监管不足的前提下,野茶仅仅是穿上“健康”的外衣,再次行骗江湖。

其实,中小茶企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像高建发茶业。它与中科院院士合作实行生物防治茶树病虫害,采取与专业植保公司合作管理茶山的做法,让产品百余年来安全畅销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商超。如今高建发尝试着按日本标准生产内销产品,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浙江商人为了能买到高建发的铁观音产品,需提前一年向高建发订购。

显而易见,企业的盈利须与健康挂钩。如今一旦有人关注茶叶的食品安全问题,把眼光盯在茶叶店了,食品安全问题也就随时随地可以爆发。而食品安全问题恰恰又极度敏感,据近日《厦门商报》报道,厦门一项调查表明近七成居民最关注食品安全,可见有近七成以上的市民最不放心食品,一旦食品危机爆发,消费者便会做出反应,群体的排斥不可避免。这时候茶企若不想无辜地备受“大地震”的牵连,完全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推广引进技术或农药产品,在源头上抓好茶叶食品安全,为消费者的健康着想就是为茶叶企业自己的未来着想。

第8篇

这一年,在全国“两会”上的对都匀毛尖“点赞”,让都匀毛尖更加声名远播;

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贵州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的“三绿一红”品牌战略里,都匀毛尖作为首席绿茶品牌,被赋予“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

这一年,《黔南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颁布实施,黔南成为继福建之后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

这一年,都匀毛尖公共品牌价值达13.78亿元,全国排名24位,成为贵州影响力最大的茶叶品牌;

这一年,都匀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由国家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从茶园基地面积到都匀毛尖品牌建设,从标准化体系完善到为产业发展创造法制环境,黔南刮起的这场绿色旋风,让茶产业亮点纷呈: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变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牢记总书记嘱托

打造金字招牌

2011年5月9日,同志莅临贵定县甘溪林场调研,他在充分肯定贵州这些年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时隔三年后的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我知道贵州的都匀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较清淡、像贵州这种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方,可以保持较为适宜的温度,能出好茶”,同时作出了“关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

为贯彻落实关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和“将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等省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贵州省茶叶品牌提升问题,刘远坤副省长专程带队深入黔南州就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到黔南州进行专题调研,为黔南州加快毛尖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毛尖茶品牌、打造世博名茶升级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自黔南州201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后,黔南州一系列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刚性措施纷纷出笼,将茶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大力支持农村茶叶种植业发展,在茶园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优良品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发展茶叶种植小额信贷方面给予了倾斜。全州仅关于茶产业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就有4个,为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2014年11月5日,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体系等15个地方标准经专家审查一致通过由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自2014年11月7日起执行。该系列标准不仅对都匀毛尖茶2009年制订的标准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且增加了都匀白茶、都匀红碎茶等产品标准,丰富了都匀毛尖茶产品种类,使都匀毛尖茶更能适应市场和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目前,黔南茶园面积达到104万亩,投产面积43万亩,产量1.38万吨,全州农业人均茶叶收入800元,茶农人均收入3160元。全州从事茶叶生产乡镇达到79个,从业人员25万余人,涉茶企业833家,茶叶销售窗口4000个。通过都匀现代高效茶叶产业示范园区、贵定云雾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瓮安富硒绿茶产业园区、平塘大塘茶叶示范园区等园区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都匀、贵定、惠水为“主体”,瓮安、平塘为“两翼”的茶产业发展格局。

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说,要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坚守加速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的重要抓手,以打造都匀毛尖茶品牌为平台,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促进“三农”工作。

伴随着茶叶基地面积的快速增长,百年品牌都匀毛尖出山蓄势待发。

实施走出去战略

增强核心竞争力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正是建成通车,千里广州一日还,贵州迈进高铁时代。

就在贵广高铁首发当日,“都匀毛尖号”专列正式开启了南下广州的高铁旅程。每天,在“都匀毛尖号”动车专列上,乘客一上车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都匀毛尖茶文化氛围。车门、LED显示屏、列车座椅头枕巾、小桌板、列车海报、行李架下方贴、广播、视频等,都出现了“都匀毛尖”LOGO、企业LOGO、欢迎词、宣传语、宣传片等。

搭乘高原动车,这是都匀毛尖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品牌宣传的一个缩影。

2014年,都匀毛尖在品牌宣传上打出了一组漂亮的组合拳。

细心的观众发现,自2014年开始,都匀毛尖形象宣传片频频走上央视屏幕。

随着斗茶大赛、茶艺大赛、都匀毛尖广告语征集活动、都匀毛尖茶包装设计大赛、茶叶摄影比赛,以及贵州茶行业十大系列评选活动等一系列茶事活动的开展,都匀毛尖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按照“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知名品牌”的目标,黔南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并先后组织企业参加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香港国际茶展、广州茶博会、信阳毛尖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政府搭建的平台,促进了茶叶生产企业与茶叶经销商的交流合作,目前,全州共引进规模茶叶企业44家,引资在建项目47个,项目总投资39.27亿元。

为了迎接明年都匀毛尖茶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00周年,延续和更好地展示都匀毛尖百年金奖的品质,黔南正在积极筹备获奖百年宣传活动。已启动实施茶博园和毛尖小镇的规划建设以及都匀螺丝壳、贵定云雾等观光茶园建设。

品牌影响力带来的是市场竞争力。在贵州省内,都匀毛尖茶产品已遍布各大茶庄、商场、超市。在省外,都匀毛尖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山东、南京、武汉、重庆、海南等地市场,并跨出国门,受到俄罗斯、日本、欧盟、东南亚及远东地区国家客商的青睐。

黔南州州长向红琼说,要用好用足“都匀毛尖”这一优势品牌,要举全州之力打造和保护“都匀毛尖”品牌,让黔南茶在品质、产量、销售等方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十大名茶”。(责任编辑/吴文仙)

链接

2014年黔南州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工作十大亮点

1.点赞“都匀毛尖茶”

201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关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一年来,全州4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全州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做好发展和生态两篇文章,不辜负总书记对都匀毛尖茶产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2.成为继福建省后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

2014年,黔南州人大颁布实施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这是加快全州茶产业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黔南成为继福建省后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第一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条例》的颁布是黔南茶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为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黔南州印发《创建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知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

黔南州委、州政府研究印发了《创建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知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努力将都匀毛尖品牌培育成为世博名茶知名品牌,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前十名。”明确提出全州统一打造都匀毛尖品牌,规划到2016年,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新建茶园一律按照有机茶标准建设。实现茶叶加工能力3万吨、综合产值80亿元以上。此外,州委调整充实了州茶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州委书记龙长春同志担任组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州长、州政协主席担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副州长任副组长。

4.都匀毛尖广告登陆央视黄金时段

10月1日起,“都匀毛尖、香满人间”宣传广告每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版块投放播出。都匀毛尖茶在央视黄金时间段广告,有效的提升了都匀毛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开启了中国高端绿茶央视广告新纪元,对整体推动都匀毛尖茶产业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都匀毛尖号”专列在贵广高铁冠名开通

12月26日,贵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在10余对动车组中,D3521/3次列车被冠名为“都匀毛尖号”专列,每日一组,往返于贵阳北到广州南。黔南州梅渊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唯一一家茶叶企业,取得了“都匀毛尖号”整列车组的相关广告位权,都匀毛尖品牌宣传驶入了高铁时代快车道。

6.黔南州茶产业发展推进大会高规格召开

12月11日,黔南州茶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在都匀召开,州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会上通报了2013年度黔南州茶产业发展工作情况,通过实地测量验收黔南州新增茶叶基地面积20.86万亩,为历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州政府表彰了2013年度茶产业考核完成情况较好的县市,同时对2014年度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7.第八届“贵州都匀毛尖茶文化节”隆重开幕

6月8日,第八届“贵州都匀毛尖茶”文化节开幕式在都匀市隆重举行。开幕式上,对黔南州首届斗茶大赛及“都匀毛尖杯”全国手工制茶大赛获得奖项的茶叶企业和代表进行了颁奖,活动期间还组织了万人品茗、百里毛尖长廊采茶祭茶神等系列毛尖茶文化主题活动。

8.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体系等15个地方标准公告实施

11月5日,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体系等15个地方标准经专家审查一致通过,由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自2014年11月7日起执行。该系列标准不仅对都匀毛尖茶2009年制订的标准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且增加了都匀白茶、都匀红碎茶等产品标准,丰富了都匀毛尖茶产品种类,使都匀毛尖茶更能适应市场和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9.黔南茶产业招商引资及融资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全州共引进规模茶叶企业44家,引资在建项目47个,项目总投资39.27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2.41亿元。此外,通过积极对接,农发行有意贷款15亿元以上资金支持我州茶产业发展,首期贷款3亿元已经通过省农发行的现场审查,近期即将放款给瓮安、贵定、惠水、平塘四个县。第二期贷款融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第9篇

专家细说茶叶农药

残留还能喝吗

文/新华社记者涂超华、刘德炳

“国标”茶叶是否安全?农药残留是怎么回事?围绕一系列焦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有关负责人。

“国标”茶叶安全吗?

4月11日,“绿色和平”报告称,该组织随机购买了吴裕泰、张一元、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天福茗茶、日春股份公司、峨眉山竹叶青、御茶园、海南农垦白沙绿茶等九家公司的18种茶叶。送检结果显示,茶叶样本全部含有农药残留,检出的农药多达29种,其中超半数样本被检测出违法农药。

这一报告引发市场反应。在北京等城市,部分茶叶品牌已经下架。

对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表声明表示,经过严格对照国家标准GB26130―2010《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标准后发现,此次“绿色和平”的报告中检测的茶叶样品,对照现有的指标规定,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解释说:“‘绿色和平’的报告最大的问题是概念的混淆。‘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是不同的概念,检测出农残不等于就有危害。这样轻易地,会对消费者和市场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对记者表示,这份报告确实不够科学严谨,其数据没有比对国家颁布的标准。“就像我们去医院体检,检测结果都会附上参照标准值,通过对照,我们才能知道一项身体指标是否正常。”

陈宗懋院士举例说,在这份报告中,张一元茉莉云峰茶被检测出含有吡虫啉农药残留0.07mg/kg,而国家行业标准为0.5mg/kg。“这份报告把0.07mg/kg列出,是想告诉消费者茶叶中有农药残留。但事实上,这个农药残留量甚至不到国家标准的七分之一。”

针对喝茶的安全问题,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翁昆表示,只要茶叶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安全饮用。

违禁农残是怎么回事?

茶叶被检出违禁农药残留是“绿色和平”质疑的又一问题。该环保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向记者表示,此次茶叶农残检测中,有12个样本含国家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如灭多威、硫丹等,而这些农药可能会导致人体伤害。

记者查阅相关文件发现,我国在2011年6月撤销硫丹、灭多威在茶树上的登记和使用。此前的2000年,限制在茶树上使用氰戊菊酯农药。

茶叶中为何出现违禁农药残留?陈宗懋院士说,从这份报告上显示的违禁农药残留量水平来看,一般都在亿分之几的水平。从技术上判断,这么低的残留量应该不是直接喷施所产生的水平。

“报告上提到的几种禁用农药,过去是在茶叶上通过登记允许使用的,有的禁用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左右,因此在土壤和环境中还会残留有这些农药。”陈宗懋院士说,“这些农药会通过挥发、飘移和沉降到茶园中,构成微量的残留。”

记者走访相关市场发现,天福茗茶公司已将可能涉及含违禁农药残留的产品全面下架。日春茶业也声明表示对所牵涉的产品先下架处理,并对公司全系产品进行重新检测。

“如果茶叶里含有违法违禁农药残留,企业就应该对产品进行自查和追溯,对消费者负责。”陈宗懋院士表示。

“绿色和平”的报告中采用了欧盟的标准来检测我国的茶叶问题。其相关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此次检测发现的29项农药中,国家只对其中5种制定了茶叶上最大农药残留限量的标准。

对此,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新表示,我国对茶叶农残的限量标准有27项,也是产茶国中限量标准较多的国家。

刘新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盟大幅度调整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的农药品种原先只有7种,截至目前已增至约400种。在标准问题上,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会有利益的博弈。

欧盟和日本作为农产品进口国,制定的许多农药最大残留标准都非常苛刻,总体上严于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其目的是设置壁垒。“欧盟的茶叶农残检测是全世界最严的,不少标准仅为百万分之几,是目前仪器设备的检测极限。”王庆说,“将欧盟标准直接套用中国内销产品,且把‘检出’等同于‘超标’,结论不科学。”

陈宗懋院士举例说,用水溶解度最高的灭多威来进行风险评估,残留水平即使按报告所指的0.07mg/kg的15倍,其他指标也按较高限度计算,一个体重63公斤的消费者通过饮茶可能摄入的最大量,只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每天允许摄入量的1/150。

探底问题胶囊

文/新华社记者张建

媒体爆出“问题胶囊”事件之后,不起眼的胶囊引发了各方关注和热议。究竟“问题胶囊”危害有多大?今后服用胶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胶囊”铬超标危害超三聚氰胺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提供的《关于明胶若干问题的报告及建议》称:明胶是一种非完全水解的蛋白质,分为药用明胶、食用明胶、工业明胶和照相明胶等。其中食用明胶常用于酸奶、皮冻中,用以防止乳清等物质析出,增加食物的稳定性。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教授说:“工业明胶中重金属铬的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其所涉及的违法生产企业更是多而广,危害更大。”

吉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周余来教授表示,如果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这些现象或许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使用工业明胶制作胶囊早已是业内熟知的。

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空心胶囊专业委员会就已针对使用蓝矾皮(鞣制过的各种皮革边角料)制取的“垃圾”明胶和非药用辅料生产的空心胶囊发出呼吁,并印刷了呼吁书,建议制药企业抵制使用劣质明胶空心胶囊。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明胶种类及用途的不同,其原料要求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种类明胶的原料进行了详细规定。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顾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用蓝矾皮生产明胶。部分空心胶囊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采用劣质明胶为原料,在条件极差的环境中生产空心胶囊。蓝矾皮中含有大量的铬,且无法清洗去除。

铬对人体骨骼系统毒性极大,尤其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蓝矾皮胶中的六价铬离子若被人体长期吸收,会引起黏膜发炎、溃疡、皮肤过敏、皮肤湿疹、鼻中隔溃疡、喘息性气管炎等,六价铬盐有致癌作用。

如何识别“问题胶囊”

对于工业明胶做的胶囊和药用明胶做的胶囊存在的差异,董金狮提出了以下识别方法:

首先,色艳:工业明胶做的杂质多,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而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

其次,质脆: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或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

再次,口松: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材料、工艺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馒头式胶囊药吃法不靠谱

一些患者和网友纷纷晒出只吃胶囊里的颗粒或者粉末的对策。专家提醒,切勿只吃胶囊内的颗粒或者粉末,这些做法可能影响药的疗效,甚至影响人体器官正常运转。

这些天茶余饭后,大家都在讨论毒胶囊事件。不少人为抵抗“毒胶囊”发明胶囊药吃法,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转载。网民“猴”在微博上晒出了“馒头式胶囊药吃法”:1.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软);2.捏成凹片;3.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能吞进去,最好分为两颗)。

第10篇

关键词:婺源;绿茶;品牌;宣传;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婺源企业重点以生产出口原料为主,对内销市场开发不够,导致现有品牌小而散。婺源县现有各类茶叶品牌五十多个,且各品牌各自分散经营,不仅未能使婺源茶叶赢得更大的市场品牌效应,反而由于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和统一品牌运作,导致不能有效集聚科技、资金、生产、销售等资源,使得茶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借2015年“婺源绿茶”品牌成为江西省茶叶品牌整合“四绿一红”重点扶持品牌的东风,为“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婺源绿茶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

1总体目标

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力争用5年时间把婺源绿茶品牌打造成为国内消费者喜爱的茶叶品牌,实现婺源绿茶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茶叶品牌第一方阵。到2020年,婺源绿茶品牌企业茶园基地达2.7万hm2;婺源绿茶品牌企业拥有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茶叶生产线50条以上;茶叶精制加工拼配出口供货量10万t,出口创汇2亿美元,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形成婺源绿茶品牌企业集群;参加国家级、省级有关部门协会举办的农展会、茶博会50次以上;获得国内外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个;国内实体店500家以上,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网络销售店100家,其中旗舰店20家。

2发展对策

2.1做好品牌管理

制定婺源绿茶品牌管理办法,明确三方责任、权利、义务。做到三个统一:统一商标使用,出台《“婺源绿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巩固婺源绿茶市场信誉,维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统一质量标准,按照婺源绿茶的传统标准和市场需求,由婺源县茶业协会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和企业,修改完善DB36-2006《婺源绿茶地方标准》,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申报国家标准;统一产品包装,婺源绿茶品牌整合参与企业产品包装必须主打婺源绿茶品牌名称,采用“茶叶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模式运行,对没有自己品牌的中小茶农,通过组织引导他们加入专业的合作社,统一使用婺源绿茶包装。

2.2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一要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科技型、规模型、带动型、创汇型的茶业龙头企业。县财政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实行重奖。金融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助,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二要完善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扎实推进茶叶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扶大、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三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现有企业稳步进行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资本,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做强、做大、做优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

2.3加强宣传推介

茶叶公共品牌是企业品牌发展壮大的基础,只有茶叶公共品牌影响力大于企业品牌,企业才愿意将“婺源绿茶”品牌与企业自身品牌做成“母子商标”模式。县财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婺源绿茶”品牌:在广告宣传上,一是由县财政出资在高端新闻媒体、婺源县高铁站、高速路口、热门景区投放婺源绿茶公益广告;二是支持茶企在中央电视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铁客运站、户外广告灯箱投放户外广告,出台明确的奖补措施,对于纳入“婺源绿茶”品牌整合的企业,要求其在省内高速公路沿线投放广告牌,否则取消申报项目资格。在展示展销上,除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茶博会等活动外,县里可组织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交易市场经纪人去外地进行婺源绿茶专场推介,宣传婺源茶文化,实现产地市场、生产企业与销区市场互动对接,拓展婺源绿茶批发市场,逐步提升婺源绿茶营销联络服务功能,做大做强婺源茶产业。在城市形象上,借基础公共设施和绿化带打造茶叶元素,如制作茶壶、茶人雕塑、茶叶字样绿化带等,营造浓厚茶叶氛围。

2.4发展茶旅结合

婺源县拥有5A级旅游景区一家、4A级旅游景区12家,还有一批精品景区。充分利用婺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各旅游景区加入茶叶旅游元素,比如开发采茶、制茶旅游项目,开办“婺源绿茶”茶吧,开设游客学习茶艺课程,在旅游宣传册、导游解说词中加上“婺源绿茶”介绍,在景区景点的宾馆、饭店、农家乐、茶叶店统一张贴婺源茶文化知识展示牌、茶文化图片等。在旅游空间上,以婺源县城紫阳镇为中心和重点突破口,在县城全方位开发“茶文化旅游”、“茶商贸旅游”和“茶休闲体验游”,把县城建设成茶文化内涵齐全的“茶文化商贸、科研、旅游城”,继而以紫阳———江湾、紫阳———清华、紫阳———赋春三线为脉络,以江湾镇、清华镇、赋春镇为枢纽、以茶自然山水为骨架、以茶文化风貌为底蕴、以绿色、休闲、体验为主题,东西呼应、南北拓展,次第推进、有序展开婺源县茶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3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

充分调动和发挥婺源县茶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协调品牌整合、生产、加工、流通中的问题。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定期调度和通报茶叶品牌整合工作进展情况,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促整合。县直单位要积极做好技术和品牌服务,推进科技创新,规范市场秩序等工作。林业、国土等部门要在建设项目和厂房用地、茶园占用林地审批方面给予支持。金融部门要负责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提供茶叶企业的银行信贷、担保、证券、保险等金融政策支持;商务部门要负责对茶叶企业市场营销网络构建进行扶持和引导。乡(镇、街道、园区)要依据婺源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区域的实施计划,广泛宣传振兴茶产业的重要意义、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动员组织茶企、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茶企业要抓好茶叶的生产、加工、管理、流通和销售等环节。

3.2加大财政扶持

高度重视婺源绿茶品牌发展,婺源县整合各类支农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其中县财政至少安排30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婺源绿茶品牌发展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婺源绿茶品牌发展中。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婺源绿茶品牌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扶持婺源绿茶品牌发展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3.3加强科技支撑作用

依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科技人员和企业技术力量,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实行“民办公助”方式,鼓励支持企业成立婺源绿茶研发中心,提高行业整体创新实力。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婺源建立婺源绿茶研究中心。依托婺源茶校和县茶科所人才优势,加强各类茶业科研开发,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和婺源绿茶品质形成机理等基础性研究。

3.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加大茶业支持和奖励力度,建立和完善茶产业发展、奖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到公开、透明,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建议对在茶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种茶大户等单位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及对外推介、广告宣传、新建茶叶加工厂的企业、茶农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称号和荣誉以及获得生产许可以及有机茶及ISO9000、ISO14000、HACCP等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依据农机补贴政策,认真落实茶叶机械优先补助。

3.5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程监控。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全程质量追溯平台。筹建婺源县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由婺源县茶业局牵头,在婺源茶叶科学研究所成立茶叶质量检测室,满足本地区茶企茶农的茶叶检测需求,同时,配合农业执法部门,对茶园投入品实行源头控制。加强婺源茶叶质量监测,杜绝以次充好,打击假冒产品,维护婺源有机茶的市场声誉。凡使用“婺源绿茶”标识的单位,必须严把质量关,接受婺源县茶业局和婺源县茶业协会的质检。

3.6品牌保护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 18%喹螨醚悬浮剂;茶红蜘蛛;安全性;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35-01

为了解18%喹螨醚悬浮剂对茶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以及该产品对茶叶的安全性,为该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特进行18%喹螨醚悬浮剂防治茶红蜘蛛药效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郎溪县凌笪乡张家湾进行,试验地茶红蜘蛛密度比较均匀,中等发生。试验地土壤为黄泥土,肥力中等,土地平整,农事操作与当地一致。

1.2 试验材料与防治对象

供试茶叶品种:乌牛早;防治对象:茶红蜘蛛;供试药剂:18%喹螨醚悬浮剂(高文国际商业有限公司生产)、110 g/L乙螨酯悬浮剂(淄博先隆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药剂及剂量的不同,共设5个处理,即18%喹螨醚悬浮剂262.5 mL/hm2(A)、375.0 mL/hm2(B)、525.0 mL/hm2(C),110 g/L乙螨酯悬浮剂12 g/hm2(D),以空白作对照(CK)。每个处理面积0.2 hm2。

1.4 试验方法

于8月1日施药,施药时使用卫士—16型手动喷雾器,药液对准茶叶整个植株叶正面及背面均匀喷雾,药液用量675 kg/hm2。施药时晴天、微风,施药后连续晴天[1]。除试验用药外,施药后未使用其他药剂。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于施药当天调查茶红蜘蛛虫口基数,药后1、7、14、21 d分别调查1次,共调查5次。采取平行跳跃法调查,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取5片茶叶。调查时手持10倍放大镜观察,记录活螨数[2-4]。试验数据采用Excel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试验期间进行观察,18%喹螨醚悬浮剂对茶树及茶园有益生物基本无不良影响,使用较安全。

2.2 对茶红蜘蛛虫口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区茶红蜘蛛种群数量在施药后均大幅下降,其中处理C茶红蜘蛛种群数量下降最快,药后1 d虫口减退率达到92.4%,药后7 d达到98.9%,均高于其他各处理。18%喹螨醚悬浮剂各处理虫口减退率在药后1 d均达到55%以上,说明18%喹螨醚悬浮剂对茶红蜘蛛具有速效性。药后7 d各处理虫口减退率均达到最大,药后21 d,18%喹螨醚悬浮剂各处理虫口减退率依然能够达到75%以上,说明18%喹螨醚悬浮剂对茶红蜘蛛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2.3 对茶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对茶红蜘蛛防效较好,其中处理C施药后各时期防效均高于其他处理,药后7 d防治效果达到最大,为98.9%,其他各处理防效在药后14 d达到最大。方差分析表明,药后21 d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8%喹螨醚悬浮剂对于防治茶红蜘蛛具有明显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中施用剂量525.0 mL/hm2防治效果最好,且对茶树及茶园有益生物基本无不良影响。

4 参考文献

[1] 邹华娇,王美珍.喹螨醚悬浮剂防治茶红蜘蛛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8): 49-51.

[2] 罗天相.茶红蜘蛛的发生及其防治[J].热带农业科技,2004,27(2):32-33.

第12篇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受天气因素影响,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重要红茶出口国的歉收影响了供应,红茶价格跳涨至两年半来高点。个别高端红茶,如一级碎白毫(BP1)的批发价格飙升了41%。

交易商预计,鉴于最近几个月最大红茶茶叶进口国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和中东国家增加了库存,红茶茶叶价格短暂休整一番后,到冬季将再次上涨。

而在茶叶故乡、世界第一产茶国中国,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等所有茶品,全都经历了每年超过20%以上的涨幅。即便剔除炒作因素,茶叶的平均价5年内也涨了一倍。

未来,我们要一直喝高价茶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茶叶产业链最底层的茶农、中小型茶商还能经受得起多少次价格震荡?

靠“天”喝茶

今年4月12日,在春茶采摘期到来前10天左右,一场强冰雹突袭乌龙茶之乡、全国第一重点产茶县福建安溪县的桃舟、感德、剑斗等乡镇,这些地区恰是铁观音茶叶的主产区,产茶量占全县总产量的20%以上。

据安溪县政府灾后统计,仅茶业一项,上述乡镇共有4.5万多亩茶园受灾,其中2.4万多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1.8亿元。

尽管当地农茶部门称,此次灾害只是产生了局部影响,对全县的产茶量及春茶价格影响不大。不过业界认为,感德镇盛产高档茶,占全县高档茶的1/3;桃舟乡又是一个新兴的产茶基地,因此整年度的茶叶质量都将受到较大影响。部分茶园绝收,亦将使春茶价格发生波动。

而从全局来看,春茶占全年产量的1/3(秋茶为2/3),其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屋漏偏逢连夜雨。春茶采摘期间,产茶区持续降雨,水分偏多,且温差明显,茶叶飞快生长,品质下降。

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今年高端铁观音春茶大约减产20%,但因为品质稍逊,价格相对平稳;中、低端茶虽然供应量有所增加,不过茶商不断压低价格,不少茶农见行情不好,干脆放弃采摘。

冰雹和雨水接踵来袭,不仅击碎了茶农收获的希望,还让部分人有家难归,生活陷入困顿。“很多茶农今年春茶没收成了,并且还将因灾返贫。”安溪县感德镇一位农业官员说。

此前,时代周报记者赴安溪采访时了解到,近10年来,当地已多次遭受灾害天气和病虫害的侵袭。对于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长的茶叶而言,任何一次“变天”,都伤不起。

事实上,上述安溪的遭遇,不过是近年来中国茶产业饱受自然灾害打击的一个缩影。中国另一大名茶普洱,在褪去了几年前资本炒作带来的虚假高价光环后,价格逐渐回落,今年却再度上涨。业内人士分析,近两年云南持续干旱、茶叶产量减少是本轮普洱涨价的主要原因。

从世界范围内观察,如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这些举全国之力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产茶大国,亦难逃极端天气之影响。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称,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主要产茶地和原料供应地都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印度阿萨姆、中国云南、斯里兰卡等茶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态环境链。

“未来几年,如果全球干旱持续,所有茶类价格都要上涨。”周重林说。

成本高企

对于本轮茶叶价格的上涨,广东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分析,2012年春,受大范围低温天气影响,全国主要产茶区的春茶上市时间普遍延迟。与此同时,受劳动力、农资、运输等系列生产成本上涨影响,今年春茶价格普遍上涨10%—20%。

以铁观音茶为例,安溪受访茶农和茶商给时代周报列举了成本上涨的情况:

采茶工(每日,下同)的工资由过去的50—60元,涨至现在的80元;普通制茶师傅的工资从150元升至200元,好的则要250元。这还不包括食宿费用以及交通补贴。产品包装、物流运输、门店租金及员工工资等都在增长。此外,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也在涨价,“每个茶季要多出一二千元”。上述各项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要算入茶叶中,导致后者价格上扬。

不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无论是茶农还是茶商,都并未从涨价中明显获益,部分茶农和茶商甚至因为不堪亏损而黯然退出。

日春股份公司市场高级经理韩峰维对时代周报说,鉴于成本增加,茶叶涨价已成必然,这是产业链的事情。但消费者对价格是非常敏感的,一动就能感觉到,如果涨幅不符合市场规律,企业就有可能遭到报复甚至被淘汰。

由于大企业自身实力强,品牌茶产品附加值高,往往能将上涨的部分消化掉,也就是少赚一点,而不是全部转嫁给消费者。但小公司或个体茶商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中低端茶市场,价格受成本影响比较大,但涨价又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客户。

“一涨就卖不动了,现在经济不景气,老百姓的购买力上不去。”福建泉州的茶商刘杨说,当地的茶叶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据刘杨介绍,近年来随着成本增加,当地相继有一些茶农因为入不敷出而放弃种茶或制茶,茶叶店因亏损而倒闭的更不在少数。此外,茶商更是呈现出两极化的现象,“茶质平平的,要么大量积压,要么亏得厉害;少部分品牌茶,由于有固定的客户群,销路顺畅。尤其是今年高端铁观音春茶因受灾减产,变得更加紧俏。”

“真正的利润都被中间商和流通领域拿走了。”一位福建茶商这样抱怨。

出口转内销

今年4月,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份2012年中国茶叶农药调查报告,将中国茶抛上风口浪尖。虽然报告提出的茶叶农残标准遭到业界质疑和反驳,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中国茶叶因为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屡受非议:农药使用现象混乱,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市场价格无序,海外口碑差,缺乏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