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验室统计工作计划

化验室统计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09 17:26:35

化验室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新时期高等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改革成就,高校不仅要编制一套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还要注重校内配套设施的调控应用,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辅助系统,才能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实验室是高校现代化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实验室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集合。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扩大实验室工作的教育服务职能。

 

1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多类专业人才,每年根据教育部门政策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扩大了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范围。从目前来看,高校实验室建设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类问题将限制实验室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高校实验室正处于深化市场机制的过程中,还未采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实验室主管,无法快速、全面、准确地掌控合同状况、试验进度、人员管理等实验室信息;人员和任务分配过程较复杂;检验任务书、试验报告、原始记录等信息需要重复录入,而且查询、生成不方便;实验仪器设备的查询、维修、校准、各种标准文本的发放、查询等管理手续繁琐;从检验任务书的传递、检验,以及检验报告等都由人工处理;虽然各部门都配备了电脑,但是大多数部门的计算机都是独立使用,没有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2智能管理软硬件系统设计

 

实验室是服务于高校专业教学的配套设施,也是教育科研人员工资的主要场所。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的缺陷,造成实验室管理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结合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信息时代改革发展趋势,高校实验室建设必须要朝着信息化方向转变,借助信息科技搭建智能化实验室管理平台,满足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2.1硬件系统

 

实验室构建数字化操控模式,需先配备专用硬件设施,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调度中心办事处理水平,从而实现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最佳状态。硬件系统构建中,主要是根据实验室工作要求设置计算机设备,从数量、配置、性能等方面选择,为管理操作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比如,选用高配置计算机为实验数据处理提供硬件功能。

 

1)服务器。实验室是用于高校科研教育的场所,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专业领域数据,硬件系统必须配备大内存服务器,以及时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实验室服务器应分为实时服务器、历史服务器等两类,前者用于现有数据的收录与处理,后者用于存储实验室早期产生的数据。

 

2)子站点。我国高校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式的教育体系,各所高校分为多个不同的校区,每个校区实验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互联网科技应用下,实验室智能管理需设计总站点、子站点等分布式模式,由中心校区实验室对分校区实验室进行调控管理。因此,子站点是实验室硬件系统的服务终端,也是硬件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软件系统

 

软件是决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速率的关键因素,数字化系统要考虑软件设施的升级改造,配备专用软件辅助实验室管理办公操作。现代计算机网络区域智能化改造,软件系统逐渐配备了多种实用型软件产品,并且根据用户操作要求执行动作指令。现有软件系统科采用超大容量数据库为支撑,及时处理高校实验室内产生的数据信息。

 

1)接收端。实时收录实验室操作相关的数据,对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具有价值意义,也是现代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有效成果。软件系统设计数据接收层,重点对端口数据完成收集、处理等工作,强调了数据结构的总体性。软件系统中的数据接收层,主要是实验室管理员、教师、师生之间的三方联用,如图1,扩大了智能数据传输的工作范围。

 

2)处理端。无论是实时数据或历史数据,在软件系统里都要经过详细地处理,按照程序编码完成指令操作,为智能实验室建设创造技术性条件。数据处理层采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实验室建设相关数据及时收取,让实验室数据库运行流程更加规范化。比如,实验室远程控制安装人机工程系统,代替管理员执行人工指令操作。

 

3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实验室智能管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共同组建的信息管理模式,在主要科学技术推动下实现了数字改造进程,为现代化实验室升级改造搭建了高科技平台。基于软硬件系统设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图2。

 

3.1处理功能

 

包括数据收集和输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和输出。高校建立数字化调度中心,对信息化管理所得数据实时自动化处理,维持了实验室监控区域内作业流程的规范化。调度中心主要结合计算机设备执行调控方案,重点解决实验室作业区的监控难点,创建更加宏观的工程信息化平台。比如,机算计远程网络科对教学期间实验室内部实施全程观测,24h监控可及时发现实验室内的异常情况,向调度管理人员输送可靠的数据信号。

 

3.2计划功能

 

根据高校提供的约束条件,合理地安排各职能部门的计划,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提供不同的管理层,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安全化”是在高校实验室信号传播条件下,利用数字式控制系统对智能管理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实验室运行流程的安全作业水平。软硬件系统是智能实验室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设计人员要根据专业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编制切实可靠的软硬件结构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实验室运行的工作效率。

 

3.3控制功能

 

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对差异情况分析其原因。长期以来实验室在推动高校发展方面的作用显著,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服务设施,实验室功能得到了最优化升级。根据现有实验室作业模式,实验器材与配套设施是实验室信息化改造的核心构成,这是监控平台建设的主要对象。可采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实验室内部运行状态进行全程监测,由无线网络载入视频监控信号,为调度中心作业提出可靠的指导。

 

3.4辅助功能

 

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所存储的大量数据,及时推倒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以期合理利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模拟方法,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外来的情况。

 

4高校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

 

在科学技术改革条件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变,全面实现了实验室工作模式的科技化改造,帮助管理人员解决了诸多信号处理方面的难题。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不仅设置了高端的软硬件系统构架,同时结合信息管理系统设定处理、计划、控制、辅助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如图3。结合实验室日常使用情况,智能管理系统主要应用包括:

 

4.1人机管理

 

高校管理科技改革区域智能化,这种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代替人工操控,减小了实验室管理员日常工作的难度。智能系统科根据实验室内部工作要求,设定不同的人机工程操作模块,主要包括:公告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字典等系统。人机管理是人与计算机的协调运行,借助智能平台提升了实验室相关事务的处理效率,方便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多项工作。

 

4.2教学管理

 

专业教学、科技研究等是实验室的主要应用功能,高校建设实验室多数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智能系统对实验室内教学管理业有很大的帮助。智能教学管理是指对老师教学过程的整体管理,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上传文档、学生数据报表、成绩的管理等,都可以利用实验室智能系统进行识别、存储。实验室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由智能实验室设计专项教学方案,提高了高校专业教育的工作水平。

 

4.3设备管理

 

实验器材是高校投资的采购对象,实验设备损坏则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智能实验室采用了数字化设备管理体系,对实验设备的加入、存储、使用、维修、损耗的管理。比如,实验设备器材采购管理中,智能系统可对建设规划步骤、设备采购流程等优化管理;设备分为三种:办公设备、科研设备、教学设备。如需申购,填写申购表格,然后根据审批流程进行审批,由采购部门统计生成采购清单。

 

4.4数据管理

 

对专业实验中产生的有价值数据,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收录、存储,在系统内配备专用数据库可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验室数据管理应用表现:一是实验室评估与评教,系统使用者对实验室的管理及教学的评价统计;二是数据与报表,系统根据录入的设备,低值品与耗材等的数据情况形成可查询的明细和统计,可形成报表。

 

5结论

 

实验室是用于高校专业实验或科学研究的重点场所,搞好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信息科技是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核心支撑,借助软硬件系统服务平台,实验室可设定处理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辅助功能等,为人机管理、教学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等创造广阔的平台,从多个方面保障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2篇

关键词:浅谈;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实验室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管理类学科,以管理学和科学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实验室的管理现象和规律,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管理实验室及其全部活动的实践,使实验室的职能以及实现职能所需要实施的各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充分发挥作用,以最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实验室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化。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对象是与实验室有关的人、事、物、信息等,因此一般情况下,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日常工作管理、人员比对和能力验证管理、认证/认可管理、建设与规划管理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2组织管理

对管理工作而言,组织管理的质量是管理成效的基础。出色的组织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首要基础条件。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依赖于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制度、执行力度,否则就无法完全实现管理的职能,管理水平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

组织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目标任务原则、分工合作原则、管理幅度原则、精干高效原则、权责对等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由于组织的可塑性很小,因此,对于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赘述。

3人员管理

人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是构成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人及实验室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因此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想法设法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因素,理顺各方面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员,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为实验室的高效、有序运行服务。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有领导、组织和协调三个方面。其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计划规划、选拔人员、任用人员、培养人员、考核人员、调度人员和教育人员等几个方面。

4日常工作管理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繁杂而重要,包括实验环境条件管理、物品与试剂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样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管理等。

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总体要求包括:

4.1要有严密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责权明晰,落实到人;

4.2保证实验 室环境条件整洁、有序,满足实验工作要求;

4.3工作人员 进入实验室必须更换专用衣、帽和鞋,严禁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实验室;

4.4相邻实验 室区域间的工作不能产生相互影响和干扰,杜绝交叉污染;

4.5 危险品等 必须按规定要求单独存放;

4.6办公区域 要与实验区域分开。

5人员比对和能力验证管理

人员比对和能力验证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有力补充。

通过比对和能力验证管理,可以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对于准确度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可从系统误差或过失误差方面查找原因,如测量前的仪器校准、恒定的环境误差、器皿洁净度、仪器异常等;对于精密度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可从随机误差方面查找原因,如测量过程中环境温度的波动、仪器稳定性等。

6认证/认可管理

认证/认可是实验室法制计量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对实验室来说,就是进入检测服务市场的强制性核准制度,即具备资质、取得计量认证法定地位的机构,才能为社会提供第三方公正检测服务。

国家实验室认可是与国外实验室认可制度一致的,是自愿申请的能力认可活动。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检测技术机构,证明其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校准和/或检测实验室能力的要求。

实验室认证/认可有着极为详细的评审准则,每个实验室的实际做法各有不同,但综合已有的经验来看,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6.1计划体系周到完备

通常实验室制定的计划包括人员培训考核计划、仪器设备检定校验计划、质量保证计划、内审计划、管理评审计划、预防措施计划、检测工作计划等,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时时对照计划,遵照执行,从而避免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

6.2质控体系覆盖全程

通常情况下,质控体系所覆盖的内容具体包括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仪器设备、检测环境、标准物质、实验用水、物品试剂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满足要求;信息记录要及时;样品管理要规范;方法选择要正确;数据至少三级审核等。另外还要做到对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试验室要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定期采用标准物质跟踪;进行方法比对;对保留样适当重复抽检;对样品的检测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检验等等。

6.3 过程记录齐全详细

过程记录贯穿于质量体系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随时都在进行,在现场评审以及内审时,都必须对各种记录进行检查,记录格式设计是否正确、记录的信息是否全面、记录的内容是否规范,是衡量体系适应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过程记录必须齐全详细。

6.4内审和管理评审持之以恒

内审是对质量体系符合性的检查,管理评审是对体系适用性和有效性的检查。内审和管理评审是针对人的特点来设计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长期从事一种相同的工作,很难发现自己存在的疏漏,偶尔也会出现松懈的可能。通过内审这种有组织的活动来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和解决。而管理评审则通过最高领导的参与,通过对各种管理资料的审查,来评定体系的适用性,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决策以保持体系的持续适用和有效。

7实验室建设与规划管理

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是实验室保持长远良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第3篇

检验科的标本是各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多数检验科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1)实验室的设计、布局不合理。许多医学实验室在建设时,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工作区划分不合理,存在着交叉污染隐患,而且改造困难;(2)规章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的规章制度、感染监测体系等仍需加强;(3)检验人员生物安全培训不到位,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很多医院检验科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大,容易忽视自我防护与生物安全防护,这对检验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2];(4)缺乏生物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设备。未配备经国家FDA(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符合国家标准的Ⅱ级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器等;(5)检验科直接出检验报告单无法保证绝对无污染,并产生大量资源消耗。

2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生物安全规划

2.1设计和布局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筹建过程中以建立“绿色医院”为目标,医学检验中心的设计布局经过了科学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其总建筑面积约2400m2,这为合理的设计布局奠定了基础。

2.1.1区域划分检验科的区域划分极为重要。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度污染区,可以有效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为保护工作人员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区域划分严格按照不交叉原则。清洁区主要是会议室、办公室等;轻度污染区主要是生化仪区、血液区、血片室(血片室紧邻血液分析流水线)等;高污染区主要是微生物室、真菌室、PCR室,并且汲取了香港的经验,把具有感染性的免疫项目(如乙肝、HIV等)设置在重度污染区内的感染免疫检测室和HIV室进行。

2.1.2三流分离人流、物流(样本、试剂等)、信息流做到完全分离。人流包括患者和医生,医生进入医学检验中心须先从东南的出入口进入清洁区,再通过更衣缓冲区进入轻度污染区的检验大厅,如果需要进入高污染区的微生物科(HIV室、微生物室等),则需要再通过一个缓冲区。针对样本流,在等候厅处专门设计了标本收样室,体液室设计在紧邻位置,并置有4台通风柜。患者及送标本人员不能随意进入检验大厅,只能通过北面的感应门进入等候厅。标本均通过标本传递系统进行传递,废弃标本被汇总到污染区。污染区内设有废弃物处理区,并配置卧式双扉灭菌锅、高压灭菌锅、烘箱等设备。试剂等耗材由北面专门的试剂耗材入口进入,送货人员不能进入检验大厅,由工作人员接收后送入紧邻的试剂室。信息流采用适合本院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及医院信息系统(HIS)。

2.1.3环境设计(1)水、气、光照、恒温系统等设计了专门的纯水机房,放置中央纯水系统,并预留供水管道及排水槽,所用到的各类管道、线路(电线、网线、电话线等)均在装修前埋入地板下、墙中或天花板中的专用通道内。采用透明的防火玻璃取代传统砖墙,保证良好的光照条件及开阔的视野。设置中央空调(清洁区)与独立空调(污染区)2个系统,确保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湿度保持在55%±5%。利用空气净化装置保证高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万级,轻度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十万级。使用负压对空气质量进行控制,在污染区是-10帕斯卡大气压,整个检验科是-5帕斯卡大气压。(2)墙角、地板、门、手部清洁设备及标识的设计。墙角都是圆滑角设计,采用更易清洁的无缝隙的橡胶地板。各区域之间设置感应自动门,各个检测室均设有门禁系统,设置了感应洗手池、烘手机及洗手液。各个区域出入口提示标识随时提醒工作人员及患者提高警惕,杜绝生物污染。

2.2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7的医学实验室-质量、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文件及ISO15190文件规定,完成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标准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记录表的制订与完善等工作。

2.3专业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

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其具备基本的卫生习惯。进入清洁区更衣换鞋换衣,实验操作中戴防护手套、口罩、防护镜等,不在工作区域内饮水、进食等。同时,对新进员工进行了入职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

2.4购置防护设备

购置足量的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洗眼装置、感应水龙头、烘手机、专用工作鞋等,这些安全装置可以有效保护操作者、实验室环境及标本不被污染。检验中心购置了足量的淋浴洗眼器、桌上洗眼器、紧急淋浴器、双门互锁不锈钢传递箱、生物安全柜、通风柜、感应水龙头、烘手机、洗手液及万向排烟槽等安全装置,并使其得到合理的使用。

2.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然后集中无害化处理。废物处理要做到专人负责、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实行密封化、标志化、无菌化管理,杜绝乱丢、混放等现象,确保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要进行高压灭菌,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而流出。

2.6检验报告

医学检验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检验结果。患者可通过报告单自助打印系统获取,也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在医生工作站或护士工作站以及门诊查询工作站查询,还可通过网络、电话查询。

3效果分析

通过规划与实践,现我院检验中心已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布局合理化,供给信息化。并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2011年度争创绿色医院建筑示范工程”先进单位。

3.1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完全分离。经过严格训练,工作人员均能认识到检验中心分流要求的重要性。如标本、试剂、耗材等不会被直接送入检验科内,医疗废物严格分类丢弃并保证消毒灭菌后从废物通道运出,不同工作区域的检验科人员能按照出入路线流动等。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作人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不在工作区域内随意接打电话、进食饮水,进入特定工作区域时穿戴好防护用具等。由于每位工作人员都参与了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的编写,因此能严格按照SOP文件执行操作。

3.2布局合理化

检验中心充足的面积为更合理的设计布局奠定了基础。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污染区,可以有效地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保护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合理的空调净化系统设置,使各操作区域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目前,整个检验中心的空调净化系统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的《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认证。同时,也成功将感染性免疫检测项目(乙肝、HIV等)归类于微生物科,此举乃国内首创。此外,按照规划,较好地处理了水、电、光照等问题,营造了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

3.3供给资料信息化

第4篇

关键词 医院建筑设计 物流传输系统

医院管理模式

医院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每日24小时、全年无休运转着,如何在其中兼顾患者、医务人员、探视人员的需求?如何在其中合理安排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其互不干扰又相辅相成?如何在满足医疗功能的前提下体现建筑的美感?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这都是医院建筑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医院建筑设计也随之变化,现代化的物流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成熟运用使就医者获得便利的同时,对医院建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智能化系统的运用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

随着物流系统、医生工作站及电子病历、一卡通等智能化系统的引入,医院建筑设计及管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就诊患者人流由集中转为分散,医务工作(检验、药剂)由分散转为集中,方便患者就医,减少等候时间,利于医院管理。

(一)物流传输系统

医院物流传输系统包括医用气动物流传输系统、高架单轨推车传输系统、AGV自动导引车传输系统、轨道式物流传输系统等。这几类物流系统中,气动物流系统应用较为广泛,气动物流系统以压缩空气为动力,通过网络管理和监控,借助机电及计算机技术,将住院部各层病区护士站、门诊各科室护士站、中心检验、配液中心、中心药站等若干工作点通过管道连接,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传输药品、病理、标本等小型物品。

患者就诊后,所进行的标本采集及递送,由原有的集中采血、自行递送标本,转变为由各科室护士站进行采血及标本接收,经物流系统传送至中心检验进行化验,患者无需由门诊科室去往中心检验进行标本采集及递送,减少患者行程,降低医院内部交通压力。

标本送检后,患者由在检验中心附近等待检验结果、排队领取检验报告,转变为继续在门诊科室候诊区等候,检验结果由中心检验传至门诊科室护士站。

就诊患者检验及治疗费的缴纳,由原有的集中划价缴费,转变为在各门诊科室划卡缴费,避免了划价交费处大量人流的聚集,缩短患者就医流程。

(二)信息化系统

医院的一卡通系统包括身份认证及电子钱包功能。持卡人在医院内活动,出入各种场所,使用各项设施,进行身份认证与信息管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管理功能、授权出入功能,主要用于员工通道、隔离病房以及重要医疗室、办公室、实验室、药房、材料间和仓库等;电子钱包功能则可以使缴费分散至各科室,只需设置充值点(或更进一步与银行联网),简化财务管理。

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系统则可以使医务人员共享信息,达成无纸化办公,及时处理病患要求。

就医者进入医院后,由集中于挂号大厅排队挂号、挂号后至各科诊室候诊,转变为患者进入门诊大厅经分诊台导引直接进入各科室候诊厅挂号候诊,使得就诊人流由集中于门诊转变为分散到各科室,避免长时间排队,减少就医的等候时间。

患者就医完毕后取药,划价工作由信息系统完成,只需到药房划卡缴费取药,进一步减少了等候时间,降低了医务的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效率。

二、医院管理模式的变化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

医院新的管理模式使得患者的就医模式、医生工作的流程有了变化,相应地医院建筑设计也出现了变化。在医院的建筑设计中,门诊大厅由过去的挂号收费集中模式转变为患者分流模式,因此需注意门诊大厅面积的设计;为使各门诊科室和医技科室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可设计医院街;一卡通的使用令缴费可以分散进行,同时也为医院的门禁系统设置创造了条件,使得医患分流的设计理念得以贯彻。

三、结束语

第5篇

1金属焊接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

金属焊接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掌握冶金理论和石油石化生产领域金属材料的焊接方法、焊接性能以及焊接工艺.按照卓越计划中工程教育对课程的要求,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条件将面临很大的挑战[2]:(1)由于高校实验教学设备的数量有限、设备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做实验的需要;(2)一些大型金属焊接实验设备投入和维修成本高;(3)实验设备更新较慢,在用的实验设备往往与新技术设备差距较大;(4)部分特殊实验无法实现,如大型球罐焊接、在役管线焊接修复、事故模拟等.实验设备条件的不足成为金属焊接实验教学发展的一大阻力.

2虚拟实验室的优势

1989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WilliamWolf教授提出虚拟实验室概念后[3],引起世界各国实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行虚拟实验室的研究及建设.目前,依托卓越计划,高校积极建设虚拟实验室[4G5],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补充,提高教学效果.虚拟实验室的优势主要有以下4方面.(1)投资少.虚拟实验的教学资源是数字化资源,方便扩充和共享.一方面,它节省了学校采购大型实验设备和更新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短缺、设备陈旧及更新缓慢等问题[6];另一方面,虚拟实验室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了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此外,虚拟实验室也节省了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时购买材料的费用.(2)安全性高.当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便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的损失;而带压管道的在役焊接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学生也无法亲自操作.借助虚拟实验室,不但可以对高危险性的实验进行仿真,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同时可以避免真实的高危险实验中的各种安全问题.(3)实现形象化教学,提高学生实验兴趣.采用虚拟技术构建的虚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图形、声音和图像创造逼真的实验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石油石化行业典型的大型压力容器焊接为例,采用虚拟实验,不但能以三维图形图像和声音将焊前准备、预热及焊接过程逼真地的表现出来,使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能通过模拟不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实验(如球罐环焊缝焊接中的平焊、立焊和仰焊)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4)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计划”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7].虚拟实验室使实验教学变得极富创造性,学生作为实验主体能够发挥自主创新性.虚拟实验室的开发和设计,是通过预设的实验步骤、语音、按键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实验方案和实验系统,根据实验目的,短时间内更换焊接材料、更改焊接方案、调整焊接工艺参数.虚拟实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实验现象、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而不需要消耗太多时间和实验资源;学生在尝试和总结中进行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扩展思维空间,有助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虚实结合的应用

3.1虚拟实验室的局限性

教学实践证明,虚拟实验室虽能在很大程度上辅助教学,但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实验室.这是因为:(1)虚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体现,容易偏离教学目标;(2)过多的虚拟实验将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少,计算机网络终端成为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障碍,削弱了直接交流的情感教育[8];(3)虚拟实验室是人为设计的,仿真实验环节、实验操作流程、文字说明及语音提示等皆受控于设计人员,导致实际焊接实验结果的细节化和多样化被掩盖,不利于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和更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4)更重要的是,虚拟实验允许学生在实验中的出错,对于培养学生认真、谨慎、负责的实验态度是非常不利的.可见,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而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离不开实际操作的训练,创新思想更需要实践的验证[9G10],“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做到优势互补.

3.2虚实结合的金属焊接实验教学

按照卓越计划对“卓越”的要求,金属焊接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我校自主研发的金属焊接课程虚拟实验室系统,包含一个虚拟展厅和弧焊电源、焊接设备、焊接工艺和焊接检验等4个实验室[11G12].在金属焊接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金属焊接中“插销焊接实验”为例,通过“虚拟实验—实际实验操作—强化虚拟实验”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1)实验准备.实验前先进行知识准备,通过虚拟实验室系统预习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目的.(2)虚拟实验.学生在网络终端进入虚拟实验室,根据文字及语音提示逐步完成实验,虚拟实验室系统可以对虚拟实验的操作错误给予提示和帮助.学生在完成插销的焊接以及加载荷的实验过程中,可进行多次操作练习.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指导,为实际操作做好准备.(3)实际操作实验.学生在虚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物实验操作,减少了实验过程中时间和材料的浪费.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插销焊接实验过程及评价氢致延迟裂纹敏感性的意义.(4)强化虚拟实验.通过实际实验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焊接方案及焊接工艺,再依靠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讨论、创新及改进.尤其是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通过“虚实结合”的实验模式能够举一反三,对金属焊接课程的理解也再次提升.

4结束语

第6篇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普通高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才的培养中,高校需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要,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特别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其社会需求量较大.本文结合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计规划与发展现状,对系统设计的特点、目标、原则等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 :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07;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29-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一方面,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等已经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也需要更多的高科技计算机人才,也需要为人才的培养创建更为有利的条件.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其培养需要严格的课程管理和良好的课程条件,也需要完整的网络实验室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发展建设中需结合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各方面的素养,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硬件设施,为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条件.

1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和意义

1.1 发展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教学途径是教师讲解,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理论知识或者是有条件地进行上机操作,很多操作仍然是根据教师的操作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加以复习和巩固.随着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学逐渐被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变.计算机网络教学与旧模式相比,具有直观性、操作便捷、知识共享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状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也被理解和承认,对相关技术的探究能力和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从目前来讲,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模式,并在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普通高校在网络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设计规划方面,还略显滞后,很多高校在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较少,同时,也存在规划不科学,不能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长期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1.2 设计规划的作用

1.完善高校教学资源和设备

网络实验室的构建,将各种电子工具和技术手段加以综合,为高校科研提供良好的集成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数据和信息资源,并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选择自身感兴趣或者专业要求的设备,加以了解和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环境进行模拟学习和实验,不受到教学空间和实践的限制.

2.是网络计算机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阶段,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在发展中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多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的影响,学生在动手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方面较为欠缺,且这种现象成为了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之学校资金投入较少,实验室的相关配套设备相对不足,导致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创新教学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

网络实验室的创建,能解决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

3.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试验环境中完成计算机技术的相关项目,并且具有高效快捷等优势,能提高实验完成的效率、及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等,也为学生的课后反思和自我检验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另外,该种教学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过来又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开拓作用,有利于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通过网络化教学,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 普通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规划原则和目标

2.1 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1.开放性、先进性

网络实验室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发挥教学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系统,并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在计算机设备端口的扩展、网络结构的延伸等,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需要,保证各端口能互相联系,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为建立更复杂和规模更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参考,保证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并且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先进技术发展和研究水平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建设保障.

2.保证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网络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其建设和设计的根本要求,在设计时要考虑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在具体操作中各个系统之间互不干扰,同时要保证登录等程序的安全性,这也是高校资源信息安全的重要体现.

3.重视后期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软件系统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设计系统,常会应用跨平台设计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实验室日常维护和修理的费用,也有利于各实验项目相关设备的更新,促进实验室建设的不断完善,但是,要保证其能发挥功能,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网络实验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研究课题众多,对网络需求各不相同,在其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重视做好系统性的管理工作,保证管理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有力保障.

2.2 设计目标分析

结合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和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实验室的构建需要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进行、高等人才的培养、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等相结合,保证各方面能和谐全面发展.其设计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目标

网络实验室建立的目的,是为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因此在设计中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理论学习平台和实际操作空间,对网络的不同结构和具体子系统及相应的操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探索.通过不同的实验模拟来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掌握能力,并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和加深记忆,从而为理论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试验项目的设计上也要实现多元化,设计不同类型和不同操作方法的试验项目,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多元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强化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专业化目标

高校教学发展中重视学生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专业化能力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涉及到社会前沿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及先进的网络设备,从而能为技术的整体研发和教学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更多的条件.在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外,还要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面向社会培养新型人才,保证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为社会建设服务的水平.此外,在建设中还要涉及到管理、信息处理等多种专业知识,保证学生能在某些领域对知识有完整全面的吸收和理解,为最终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指导.

3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结构和特点分析

3.1 结构分析

1.按照实验原理进行实验分室

该项结构是实验室构建和设计的基础,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也需要对基础原理等进行充分地把握,能在实践操作中将理论作为指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及其分室有高度的仿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难度较高的学术知识,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

2.管理系统的分室设计

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保证系统正常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并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在此环节中可借助先进仪器的帮助,进行软件仿真设计,完善实验室相应的设备,并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实验故障分析室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网络实验室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针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组建新的网络系统,对出现错误的系统故障进行改造和设计,这也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维修中常见的现象,在故障排查中可采取交换硬件设备的手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对及其故障检测的能力,做好定期的维修检查工作.

3.2 特点分析

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个空间性的虚拟实验室,不受物质等条件的限制,让师生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模式,是计算机教学不断优化发展的结果,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高校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其特点还包括其先进性和专业性,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先进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平台,符合新时期教学发展的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计和科学规划,在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浅谈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J].电子世界,2012,10(22):23-24.

〔2〕周璟.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08):153+155.

〔3〕董树宇.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19):188.

〔4〕杨颜玲.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科学管理[J].科技信息,2013,15(03):289.

第7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实验室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延伸、拓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加强人才的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是规划学科的重要基础,学校是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对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规范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概况

金陵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自建校以来就开设了与该学科相关的建筑学、城镇建设与规划、城市景观等专业。随着学校发展、社会需求,该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注重“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在学科团队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科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型层次的学科竞赛,获得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

目前,该校城乡规划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及校级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开展以城乡发展战略研究、城镇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任务,提高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该校城乡规划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城乡统筹与乡镇可持续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新型农村社区与乡镇规划设计、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3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要性

3.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的调研,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需求,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科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依托现有的仪器设备,更好地开展科研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

3.2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创建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导向培养模式。加强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创造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是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1]。该校城乡规划实验室已经具备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依托专业绘图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能够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

4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主要依托该校土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主要针对课内实验、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提供实验场所。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应依托省级和校级学科优势,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基地。

4.1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立实验管理体系

各级财政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实行规划管理是建设投资的主要手段,实验室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2]。受中央财政与省市财政支持,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应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特色,选择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保证课程设计、科研服务需求,将教学与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补充的重点,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培养。依托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强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开放使用,通过现场实训、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实行网上预约系统、实名注册登记、设备远程监控、实验远程指导等,提高实验管理人员长效管理。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实验项目,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材料、实验室准备,协助实验指导,随堂听课,填写实验日志。通过建立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4.2依托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及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3]。城乡规划作为省级和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为学科建设作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专业教师承担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结合实际规划设计类项目,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实际运用。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设计课程需要,进行各专业技能操作,比如制作规划模型过程中,对各类仪器有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能熟练运用各类仪器设备,熟练操作专业软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4.3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各项设备、仪器基本满足学生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竞赛需求,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该校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教师开展科研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不仅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为实验室的有效运转作支撑。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完成在校学生的培养,同时长远建设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4]。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资源,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如CAD高级制图员,通过率较高。学生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强化训练专业所需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将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培养是发展趋势,该专业学生将来可考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这些注册职业考试,将提升并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满足社会。

4.4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城乡规划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不仅仅考虑单纯的教学需要,还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对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如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聘请设计院或者同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同时对校内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让更多的实验教师参与规划设计类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如斯维尔BIM建模大赛、中国环境学年奖、中联杯、蓝星杯等,激发学生创新设计,体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5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场所。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计划,明确实验室规划目标,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围绕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深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 杨大伟,安蕾.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4):41~44.

[2] 冯敏侠,庄中华,劳静.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23~426.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大政府和外援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供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二、村卫生室建设要求

1、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上(外援:100平方米以上)。新建的村卫生室要做到设置科学、布局合理。房屋为砖混结构,要墙白、地平、光线充足,周围环境整洁,无污染,外设健康教育宣传栏等。有独立院落的卫生室要搞好绿化硬化,修建卫生厕所。

2、建设资金:建设资金5.7万元(外援:8.8万元),由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进度拨付,待工程验收决算审计后全额拨付。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3、产权责任:建成的村卫生室属国有资产,其产权属于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村卫生室建设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确定建设计划:实施镇建设项目计划数。

3、项目选址:村卫生室建设的地址要选择在农村居民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居住范围内,方便群众就近就诊。建设用地由各镇人民政府无偿划拨解决,并按规定完善相关手续。

4、图纸设计:采用省统一设计的第二套标准化图纸,其中外援采用市智力支边办公室提供的统一标准化图纸(深港中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

5、实施方式:由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各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

6、招投标:按相关规定办理。

7、施工阶段:9月—11月

8、验收阶段:11月底

土建项目完成后,由项目实施镇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按程序移交相关资产及资料。

四、项目管理

实行“四制”、“六统一”管理。“四制”,即法人责任制、邀标和竞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计划下达、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

五、相关要求

1、镇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协调及督促检查,每半个月提供1次工作进展图片资料,工程竣工后向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一套完整的工程资料。

2、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镇卫生院负责工程质量进度监督、管理及项目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制定对村卫生室的管理、考核办法,配齐村卫生室医生。

3、区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拨付、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4、区建设局负责村卫生室的建设指导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的进行监管。

5、区国土分局负责项目村卫生室的土地使用手续的办理。

第9篇

【关键词】整车开发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管理STARLIMS

试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针对具有研发性质的综合化试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少之又少,本文从实际应用中对此系统的应用情况和最终效果做出阐述。

一、汽车综合试验室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及STARLIMS技术背景分析

1.1汽车综合试验室信息化管理需求

为了保证研发产品的质量及取得正向开发的技术,都在投入绝大的资源建设现代化的试验室,但是由于汽车行业综合试验室涉及的面非常广,并且是各个学科交叉的方向,到目前为止行业内无一个应用成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了解决试验室在管理过程和试验数据应用中的困难,经过多年对现有业务的梳理和规范形成了如下的建设思路:依据先进的工作流技术,建立高效的日常工作环;以试验项目运行过程为主线,建立通畅的作业流;将各需要功能点挂接到主线节点上,以此进入工作环,如图1。

为了满足整车开发的需要同时跟上试验室的发展,结合最先进的LIMS技术,需要建立一个既能体现整车项目管理又能很好的对试验数据和试验过程进行管理的业务平台。此平台能够实现以汽车正向开发为起点,试验过程管理为主线,对各个业务功能点挂靠的原则进行设计,系统功能包含了整车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项目为主线,兼顾生产和其他试验的需求,做到设计、试验验证、产品质量监控、试验数据指导设计的闭环管理,使试验数据分散存储和管理逐渐走向集中,增加试验数据的可挖掘性和再利用性,并且兼顾计量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此系统平台能根据对业务范围和流程的梳理最终确立了以实验过程为主线,项目任务需求为起点,各项资源为保障生成可执行的业务管理层(见图2)。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知道我们队项目进度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计划的控制来完成的,而计划对于系统来说就是一个个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成本,如果计划在制定的时候合理那么成本也就不会超出计划之外,由于LIMS在管理计划的时候有对比功能,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使计划制定的越来越合理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状态。那么成本也就在掌控之中。

综上所述,通过对LIMS系统改造试验室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对整车开发过程中的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不仅能结合整车开发的需求很好的解决试验室资源的安排,而且能根据项目的进展合理的安排试验任务和提前准备项目所需的工作。

2.3试验数据的应用和分析功能

STARLIMS作为试验室信息管理工具,其发展已有多年,但是将其放在综合汽车试验室中对数据管理就显的力不从心,而且很多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很难通过STARLIMS来实现,而STARLIMS原有功能也不适合对数据的管理。这势必导致企业引入专业的数据管理系统来解决数据应用的需求,从而导致信息投入的增加,因此通过对STARLIMS原有的数据管理模式的扩展应用实现企业数据管理方面的需求,使其不仅能支撑整车开发过程中的业务管理过程同时能满足数据的应用和分析。

STARLIMS既有插件QBE和报表具有强大的搜索和分析功能,数据的应用对比通过QBE对试验数据进行归类筛选,实现了试验数据的应用,报表统计功能直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硬功更加便捷。

2.4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优势是对信息的管理和传递,而其劣势也是对信息的管理和传递,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容纳是不区分脏数据和有用的数据统统存储于系统中,其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登录相应的系统,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能实时登录系统从而导致传递失败或者不及时,大多数时候客户登录系统时看到的不是自己想要处理或者有用的数据,从而出现了其在此方面的劣势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做到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实时传递提醒,STARLIMS的强大的可扩展性使其能和即时通信系统实现对接,通过流程控制原理用即时通信系统提醒客户进入系统进行响应操作,使信息有筛选的进行传递和应用,提高了使用者的感受。

三、结束语

STARLIMS作为在石化、药监、环检行业应用最广的一款LIMS信息管理工具,其对汽车行业的拓展不仅为其强大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诠释,同时也为汽车研发提供了一个新的管理工具,其不仅仅局限于试验室的管理也有许多开发的空间,比如:仓储预警管理、数据集中处理等个性化管理需求。当然LIMS的未来发展方向不仅仅局限于对试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更应向设计开发提供更多的功能应用,通过对试验数据和流程的管理,为汽车开发提供标杆数据和分析,必定使其成为我国汽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原理,技术与实施指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8

[2]杨海英,潘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

[3]伍治平.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企业信息化[J].数据库和信息管理. 2008

[4]邱兆文.计算机与A V L排放测试设备的数据通信实现[J].交通与计算机. 2004

第10篇

二、主要工作目标及任务

1、学风、组织与制度建设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学院快速发展的根本,学风不正,各项工作难以实现。我院已确定20年为学院质量管理年,以“迎评”工作为契机,狠抓学风建设,成立电子电气工程系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部及学院的有关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学院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全员素质工程,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强化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诚实守信、学为人师、行为规范的优良学风。组织建设: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结合系部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特别是党团组织、学生管理组织、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度建设:以“建立iso9*1质量认证体系”为契机,以学院的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我系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修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各项工作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系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2、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是我系工作的重点之重,搞好电子类专业的开发尤为重要。对市场进一步作好调研论证,拟准备三个高职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通讯技术》和《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论证材料,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力争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我院的试点专业或示范性专业。搞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的“师德、师能、师表”抓起,不断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脱产、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继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聘用,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继续提升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快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完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奖优汰劣,让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和选拔学科(专业)带头人,院系骨干教师;制订新教师培养指导工作计划,专人指导定期督察;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作用,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开展课题研究;安排专业教师下厂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建设继续优化系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性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技能性教学,构建模块式、一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提高现有的plc智能平台、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路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积极探讨开发现有实验实训室的技术培训功能,争取学院支持,申请增设电力拖动实训室、创新制作实训室、智能电子实训室、电气控制实验室、完善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在原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华电淄博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日升环境设备有限公司等公司发展为我系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5、抓常规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系综合教学科的组织协调下,抓好常规教学工作,确保常规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系教学督导检查组,实行教学时段分工负责制,以教研室为基层管理单元,全方位检查教师的教、学、管、研;实施创新教学,倡导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和教学设计,积极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推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的改革,大力提倡因材施教,加强课余辅导和第二课堂的指导,严格教学督导和教学检查,规范常规教学。以教材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行教材改革,根据各专业及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编制一系列适用于一体化技能性教学的院本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加快从传统理论性教学向技能性教学模式的转变。拟编院编教材《综合实验实训指导书》、《电工电子学》《电工实训教材》、《制冷空调实训教材》、《单片机技术应用》、《计算机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支持和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申报教研课题,每人在省、市、院级刊物上1-2篇,系申报省市级项目课题3个。

6、学生管理工作在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学管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管理队伍。逐步实行双向选择的聘任制度,从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奖惩各个环节入手,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行信息反馈,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团总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围绕当代大、中专学生思想发展新动态,专业特色和个性发展,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强学生常规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加强纪律观念,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高度重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团会、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增强掌握职业技能的主动性;特别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特困生的帮扶工作。

7、产教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是本学期系工作的重点之一。要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机制,以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为突破口,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发挥教学专家顾问、课座教授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利用系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和职业培训工作,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编写教材,积极参加学院、市、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与企业密切联系合作,努力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

8、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行业准入的门槛,持证上岗是就业的前提,多一个证书就多一个就业机会。充分发挥省市电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的作用,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工作,做好电类的职业技能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搞好社会培训考证工作。

9、作好迎评材料准备工作及iso9*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根据学院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迎评材料,根据各个观测点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确保系以评促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配合学院有关处室搞好iso9*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

10、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就业市场,促招生发展加强与电子行业的联系,开辟实习就业市场。积极与市内外各企事业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以就业促招生,系全体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提前做好明年的招生宣传工作,争取明年招生有一个大的突破。

第1周(8.28-9.3)召开教师会议部署学期工作系负责人编排授课计划、教师培养计划、期初教学检查、制定校内实验实训计划、安排表各教研室主任z*3制冷班、z*3应用电子班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热能教研室、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大专新生报到、注册、入学教育、军训系学生科、各教研室

第2周(9.4-9.1*)制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计划各教研室主任校外实习情况检查、电工实训准备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

第3周(9.11-9.17)新上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材料准备自动化教研室、应用电子教研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热能教研室电工实训开始(3--18周)、培训工作宣传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大专新生开课教研室

第4周(9.18-9.24)期初教学检查各教研室主任各个专业精品课程准备各教研室修订实验室管理、实验规程、实验教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

第5周(9.25-1*.1)青年教师培训综合教学科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自动化教研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热能教研室修订实验室管理、实验规程、实验教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大讨论系主任

第6周(1*.2-1*.8)国庆节放假(1*月3日-7日)

第7周(1*.9-1*.15)省高校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结题潘学海、郝岷省十五规划课题结题曾照香、李贤温实验室帐物核查实验室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李高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院级)系全体教师

第8周(1*.16-1*.22)《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探讨潘学海《plc控制》一体化教学探讨郝岷校外实习情况检查实验室院级精品课程分工李高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

第9周(1*.23-1*.29)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讨论电气自动化教研室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讨论电子教研室校内实训教学情况检查实验室《机械与电气制图》系级公开课杨士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

第1*周(1*.3*-11.5)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潘学海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郝岷校内实训教学情况检查实验室召开学生代表会议,交流专业发展问题李高健专业申报教研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大讨论系主任

第11周(11.6-11.12)期中教学检查、教学总结潘学海、郝岷、李高建考察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室

第12周(11.13-11.19)《电工电子技术》系级公开课潘学海《数字电路》公开课(院级)郝岷编制、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李高建

第13周(11.20-11.26)专题讲座(外聘专家)系全体教师编制、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室《数学》系级公开课纪红

第14周(11.27-12.3)《电机与拖动》一体化教学探讨潘学海《数字电路》一体化教学探讨郝岷编制、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室《制冷压缩机和设备》精品课程建设中期检查李高健

第15周(12.4-12.1*)《交直流传动技术》一体化教学探讨潘学海《模拟电路》一体化教学探讨郝岷编制、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李高建、刘文玲

第16周(12.11-12.17)院级教研课题结题潘学海院级教研课题结题郝岷校外实习情况检查实验室《制冷空调技术》讲座(外聘专家)李高建

第17周(12.18-12.24)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革探索(院级)潘学海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革探索郝岷校外实习情况检查实验室教学经验交流李高健

第18周(12.25-12.31)教学经验交流潘学海教学经验交流郝岷校内实训教学情况检查实验室安排确定期末考试改革、试题李高健

第19周(1.1-1.7)考查课、技能课考核潘学海考查课、技能课考核郝岷实验室工作总结实验室考查课、技能课考核李高健系精品课程课件检查总结教研室

第20-21周(1.8-1.21)1月12-14日期末考试、期末工作总结综合教学科、教研室

第11篇

关键词:微电子学;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

1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美国工程技术界在评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第5项——电子技术时指出:“从真空管到半导体,集成电路已成为当代各行各业智能工作的基石”。微电子技术发展已进入系统集成(SOC—SystemOnChip)的时代。集成电路作为最能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典型产品之一,已可将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敏感器(执行信息获取功能)和执行器与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在一起,从而完成从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到执行的系统功能。这是一个更广义的系统集成芯片,可以认为这是微电子技术又一次革命性变革。因而势必大大地提高人们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地提高社会信息化的程度。集成电路产业的产值以年增长率≥15%的速度增长,集成度以年增长率46%的速率持续发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产业能以这样的速度持续地发展。2001年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无处不在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信息产业部门准备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和巨大市场的优势,精心规划,重点扶持,力争通过10年或略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的微电子强国。为此,未来十年是我国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2010年我国微电子行业要实现下列四个目标:

(1)微电子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和实现关键技术的跨越。形成2950亿元的产值,占GDP的1.6%、世界市场的4%,国内市场的自给率达到30%,并且能够拉动2万多亿元电子工业产值。从而形成了500~600亿元的纯利收入。

(2)国防和国家安全急需的关键集成电路芯片能自行设计和制造。

(3)建立起能够良性循环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4)微电子科学研究和产业的标志性成果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随着国内外资本在微电子产业的大量投入和社会对微电子产品需求的急骤增加,社会急切地需要大量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仅上海市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需要微电子专门人才25万人左右,而目前尚不足2万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中新开办的微电子学专业就有数十个。2002年8月教育部全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贵阳工作会议上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相当多的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都下设了微电子学方向。微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重点。

2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紧迫性

我国高校微电子学专业大部分由半导体器件或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转来,这些专业的设立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办学历史虽长,但由于多年来财力投入严重不足,而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大陆地区除极个别学校外,其实验教学条件很难满足要求。高校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普遍落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培养合格微电子专业人才的瓶颈。

四川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的发展同国内其它院校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1958年设立半导体物理方向(专门组),在其后的40年中,专业名称几经变迁,于1998年调整为微电子学。由于社会需求强劲,1999年微电子学专业扩大招生数达90多人,是以往招生人数的2倍。当时,我校微电子学专业的办学条件与微电子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强烈反差:实验室设施陈旧、容量小,教学大纲中必需的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和相应实验几乎是空白;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实施新课程和实验的时间紧迫,基本设施严重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师资缺乏。

在关系到微电子学专业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时期,学校组织专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及时在全校启动了“523实验室建设工程”。该工程计划在3~5年时间内,筹集2~3亿资金,集中力量创建5个适应多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综合实验基地;重点建设20个左右基础(含专业及技术基础)实验中心(室);调整组合、合理配置、重点改造建设30个左右具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室。“523实验室建设工程”的启动,是四川大学面向21世纪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跨越。学校将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列入了“523实验室建设工程”首批重点支持项目,2000年12月开始分期拨款275万元,开始了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怎样将有限的资金用好,建设一个既符合微电子学专业发展方向,又满足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成为我们学科建设的重点。

3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

3.1整体规划和目标的确立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教改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其行业发展规划一致,既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必须要有前瞻性。尤其要注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微电子的人才培养若不能实现国际化,就不能说我们的人才培养是成功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实验室建设整体规划和目标确定为:建立国内一流的由微电子器件平面工艺与器件参数测试综合实验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综合实验两个实验系列构成的微电子学专业实验体系,既满足微电子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又适应当今国际微电子技术及其教学发展需求的多功能的、开放性的微电子教学实验基地。我们的目标是:

(1)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微电子工艺与设计并举,强化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强化能力培养。

(2)保证宽口径的同时,培养专业技能。

(3)建立开放型实验室,适应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4)在全国微电子学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实现以上目标、完成实验室建设,必须以教学体系改革、教材建设为主线开展工作。

3.2重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现代工业意识

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验的设置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和与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相联系的主动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专业知识纵向和横向自主扩展和创新的余地。因此该实验体系将是开放式的、有层次的和与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密切配合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必修、选修和自拟项目。我们反复认真研究了教育部制定的本科微电子学专业培养大纲及国际上对微电子学教学提出的最新基本要求。根据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目前国内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产线(新建线十条左右)和已成立近百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对人才的强烈需求,为新的微电子专业教学制定出由以下两个实验系列构成的微电子学专业实验体系。

(1)微电子器件平面工艺与器件参数测试综合实验。

这是微电子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也是我校微电子学教学中具有特色的实验课程。这一实验系列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微电子器件的主要基本工艺,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和工艺质量控制的主要检测及分析方法,深刻地了解成品率在微电子产品生产中的重要性。同时,半导体材料特性参数的测试分析系列实验是配合“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材料”课程而设置的基本实验,通过整合,实时地与器件工艺实验配合,虽增加了实验教学难度,却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掌握了工艺对参数的影响、参数反馈对工艺的调整控制、了解半导体重要参数的测试方法并加深对其相关物理内涵的深刻理解。这样的综合实验,对于学生深刻树立产品成品率,可靠性和生产成本这一现代工业的重要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综合实验。

这是微电子学教学的重点基础之一。教学目的是掌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初步掌握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该系列的必修基础实验共80学时,与之配套的讲授课程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除此而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分析和系统开发实验不仅是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原理”和“电路系统”课程套配,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的特性;同时也是与前一系列实验配合使学生具备自拟项目和独立创新的理论及实验基础。

3.3优化设施配置,争取项目最佳成效

由于项目实施的时间紧迫、资金有限。我们非常谨慎地对待每一项实施步骤。力图实现设施的优化配置,使项目产生最佳效益。最终较好地完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体系和器件平面工艺实验体系的实施。具体内容包括:

(1)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体系。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建立——购买CADENCE系统软件(IC设计软件)、ZENILE集成电路设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由EDA课程及实验、FPGA课程及实验、PSPICE电路模拟及实验、VHDL课程及实验、ASIC课程及实验、IC设计课程及实验等组成。

(2)器件平面工艺实验体系和相关参数测试分析实验。结合原有设备新购并完善平面工艺实验系统,包括:硼扩、磷扩、氧化、清洗、光刻、金属化等;与平面工艺同步的平面工艺参数测试,包括:方块电阻、C-V测试(高频和准静态)、I-V测试、Hall测试、膜厚测试(ELLIPSOMETRY)及其它器件参数测试(实时监控了解器件参数,反馈控制工艺参数);器件、半导体材料物理测试设备,如载流子浓度、电阻率、少子寿命等。

(3)与实验室硬件建设配套的软件建设和环境建设。实验室环境建设、实验室岗位设置、实验课程的系统开设、向相关学院及专业提出已建实验室开放计划、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在实验室的阶段建设中,我们分步实施、边建边用、急用优先,在建设期内就使实验室发挥出了良好的使用效益。

3.4强化管理,实行教师负责制

新的实验室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新建实验室和实验课程的管理将根据专业教研室的特点,采取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统一协调下的教师责任制。在两大实验板块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的布局进一步分为4类(工艺及测试,物理测试,设计和集成电路参数测试,系统开发)进行管理。原则上,实验设施的管理及实验科目的开放由相应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负责,在项目的建立阶段,将按前述的分工实施责任制,其责任的内容包括:组织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使用规范细则的制定,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根据专业建设的规划,在微电子实验室建设告一段落后,主管责任教师将逐步由较年青的教师接任。主管责任教师的责任包括: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用规范和记录执行情况的监督,组织对必修和选修科目实验指导书的更新,组织实验室开放及辅导教师的安排,完善实验室开放的实施细则等。

实验课将是开放式的。结合基础实验室的开放经验和微电子专业实验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计划和熟悉了设备使用规范细则的条件下,对其全面开放。对非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开放,采取提前申请,统一完成必要的基础培训后再安排实验的方式。同时将针对一些专业的特点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材。

4取得初步成果

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通过近3年来的建设运行,实现或超过了预期建设目标,成效显著,于2002年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现将取得的初步成果介绍如下:

(1)在微电子实验室建设的促进下,为适应新条件下的实验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选用范围。微电子学专业主干课教材立足选用国外、国内的优秀教材,特别是国外能反映微电子学发展现状及方向的先进教材,我们已组织教师编撰了能反映国际上集成电路发展现状的《集成电路原理》,选用了最新出版教材《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并编撰、重写及使用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实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平面工艺实验》、《微电子器件原理》、《微电子器件工艺原理》等教材。

在重编实验教材时,改掉了"使用说明"式的教材编写模式。力图使实验教材能配合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诱发学生的原发性创新能力乃至创新冲动。

(2)对本科微电子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幅度调整,并充分考虑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坚持并发展了我校微电子专业在器件工艺实验上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对实验课及其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使实验更具综合性。如将过去的单一平面工艺实验与测试分析技术有机的结合,将原来相互脱节的芯片工艺、参数测试、物理测试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便充分模拟真实芯片工艺流程。使学生在独立制造出半导体器件的同时,能对工艺控制进行实时综合分析。

(3)引入了国际上最通用、最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教学软件(如CADENCE等),使学生迅速地掌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先进基本技术,激发其创造性。为了保证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我们对

专业的整体教学计划做了与之配合的调整。在第5学期加强了电子线路系统设计(如EDA、PSPICE等)的课程和实验内容。在教学的第4学年又预留了足够的学时,作为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工具的选修题目的综合训练。

(4)所有的实验根据专业基础课的进度分段对各年级学生随时开放。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书选择实验项目,提出实验路线。鼓励学生对可提供的实验设施作自拟的整合,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全身心的投入。

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上,不简单地看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同时注重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创造性,注重是否能对实验现象有较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处理能力。

(5)通过送出去的办法,把教师和实验人员送到器件公司、设计公司培训,并积极开展了校内、校际间的进修培训。推促教师在专业基础和实验两方面交叉教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6)将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生产实习基地,为此,我们参加了中芯国际等公司的多项目晶圆计划。

加入了国内外EDA公司的大学计划,以利于实验室建设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如华大公司支持微电子实验室建设,赠送人民币1100万元软件(RFIC,SOC等微电子前沿技术)已进入实验教学。

5结语

第12篇

1.设计和布局

1.1区域划分

检验科的区域划分极为重要。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度污染区,可以有效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为保护工作人员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区域划分严格按照不交叉原则。清洁区主要是会议室、办公室等;轻度污染区主要是生化仪区、血液区、血片室(血片室紧邻血液分析流水线)等;高污染区主要是微生物室、真菌室、PCR室,并且汲取了香港的经验,把具有感染性的免疫项目(如乙肝、HIV等)设置在重度污染区内的感染免疫检测室和HIV室进行。

1.2三流分离

人流包括患者和医生,医生进入医学检验中心须先从东南的出入口进入清洁区,再通过更衣缓冲区进入轻度污染区的检验大厅,如果需要进入高污染区的微生物科(HIV室、微生物室等),则需要再通过一个缓冲区。针对样本流,在等候厅处专门设计了标本收样室,体液室设计在紧邻位置,并置有4台通风柜。患者及送标本人员不能随意进入检验大厅,只能通过北面的感应门进入等候厅。标本均通过标本传递系统进行传递,废弃标本被汇总到污染区。污染区内设有废弃物处理区,并配置卧式双扉灭菌锅、高压灭菌锅、烘箱等设备。试剂等耗材由北面专门的试剂耗材入口进入,送货人员不能进入检验大厅,由工作人员接收后送入紧邻的试剂室。信息流采用适合本院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及医院信息系统(HIS)。

1.3环境设计

(1)水、气、光照、恒温系统等设计了专门的纯水机房,放置中央纯水系统,并预留供水管道及排水槽,所用到的各类管道、线路(电线、网线、电话线等)均在装修前埋入地板下、墙中或天花板中的专用通道内。采用透明的防火玻璃取代传统砖墙,保证良好的光照条件及开阔的视野。设置中央空调(清洁区)与独立空调(污染区)2个系统,确保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湿度保持在55%±5%。利用空气净化装置保证高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万级,轻度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十万级。使用负压对空气质量进行控制,在污染区是-10帕斯卡大气压,整个检验科是-5帕斯卡大气压。

(2)墙角、地板、门、手部清洁设备及标识的设计。墙角都是圆滑角设计,采用更易清洁的无缝隙的橡胶地板。各区域之间设置感应自动门,各个检测室均设有门禁系统,设置了感应洗手池、烘手机及洗手液。各个区域出入口提示标识随时提醒工作人员及患者提高警惕,杜绝生物污染。

2.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7的医学实验室-质量、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文件及ISO15190文件规定,完成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标准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记录表的制订与完善等工作。

3.专业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其具备基本的卫生习惯。进入清洁区更衣换鞋换衣,实验操作中戴防护手套、口罩、防护镜等,不在工作区域内饮水、进食等。同时,对新进员工进行了入职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

4.购置防护设备购置足量的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洗眼装置、感应水龙头、烘手机、专用工作鞋等,这些安全装置可以有效保护操作者、实验室环境及标本不被污染。检验中心购置了足量的淋浴洗眼器、桌上洗眼器、紧急淋浴器、双门互锁不锈钢传递箱、生物安全柜、通风柜、感应水龙头、烘手机、洗手液及万向排烟槽等安全装置,并使其得到合理的使用。

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然后集中无害化处理。废物处理要做到专人负责、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实行密封化、标志化、无菌化管理,杜绝乱丢、混放等现象,确保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要进行高压灭菌,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而流出。

6.检验报告医学检验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检验结果。患者可通过报告单自助打印系统获取,也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在医生工作站或护士工作站以及门诊查询工作站查询,还可通过网络、电话查询。

二、效果分析

通过规划与实践,现我院检验中心已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布局合理化,供给信息化。并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2011年度争创绿色医院建筑示范工程”先进单位。

1.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完全分离。经过严格训练,工作人员均能认识到检验中心分流要求的重要性。如标本、试剂、耗材等不会被直接送入检验科内,医疗废物严格分类丢弃并保证消毒灭菌后从废物通道运出,不同工作区域的检验科人员能按照出入路线流动等。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作人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不在工作区域内随意接打电话、进食饮水,进入特定工作区域时穿戴好防护用具等。由于每位工作人员都参与了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的编写,因此能严格按照SOP文件执行操作。

2.布局合理化

检验中心充足的面积为更合理的设计布局奠定了基础。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污染区,可以有效地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保护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合理的空调净化系统设置,使各操作区域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目前,整个检验中心的空调净化系统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的《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认证。同时,也成功将感染性免疫检测项目(乙肝、HIV等)归类于微生物科,此举乃国内首创。此外,按照规划,较好地处理了水、电、光照等问题,营造了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

3.供给资料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