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时间:2022-11-06 04:0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第1篇

虽然蒙氏教育是一项非常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方法,在世界上享誉多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项全新而陌生的挑战,因为我们毕竟是进行传统教学多年的教师。除了教学方法的不同及教育内容的变换外,最具挑战性的还是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变,一时之间大家方寸大乱,不知该从何下手,真的有找不到自己的感觉。那么解决这种症状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尝试甚至强迫自己去喜欢这项工作,因为只有真正从心坎里喜欢和热爱这份工作,你才能静下心来去研究和领悟,所以热爱蒙氏教育是做好蒙氏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敏锐地观察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

对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当孩子犹豫时,教师给予必要的鼓励。孩子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轻易介入,而是让他在反复操作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正符合了蒙台梭利所说“孩子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原则。另外幼儿在工作中,开始总会遇到困难,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给他们一点时间让她们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如果发现他们没有好的办法了,教师要立刻抓住时机,适当地协助她完成好一项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在教学上我们要有明显改变,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要以“自我”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更多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孩子的心情,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心生,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的关爱,给孩子最大限度的探究自由,努力创设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课程、区域。学会追随孩子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3.注意解决师幼之间、同伴之间交流互动的不足

新的教育理念,给蒙氏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拓展整体的、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蒙氏教育虽然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其设置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儿童发展的需要。为使师幼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还应当尝试增设区域性活动、主题活动的教育,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和,从一定程度上会弥补了蒙氏教育的不全面,拓展教学内容。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交往意识就会有明显的提高,相关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1.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

这一点,其实也正是蒙台梭利本人所担心的。在195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上,蒙台梭利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你们是否注意到,当你试着向狗指一些东西时,它会怎样呢?它并没有看到你手指所指的方向,只是看到你向外伸出的指头。因此,当我想到你们是如此注意我时,我不禁想到你们的行为也与此类似。”蒙台梭利希望人们能将给她的尊敬,转赠给她所指的“儿童”。

2.学会取舍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蒙氏教育也一样,如果我们把它拿过来照本宣科,那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最明智的选择应该仍然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主要指导,再合理、有效的吸纳蒙氏教育中好的教育方法,并将其合理内核融入到我园的教育中,形成符合本地本园实际并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新《纲要》《指南》精神的园本课程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多元培养和优良个性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借鉴好的教育方法,创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特色特色。

三、实践工作中的收获

1.环境的准备:环境对一个人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蒙氏教育也一样应当从环境的创设开始。蒙台梭利的环境创设要求是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包括:园所环境、教室环境、教师与儿童互动的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材料的准备: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材料的投放,学期初要把所有让孩子学习和选择的工作学具及相关的配套的材料、提示卡、投影卡、三段卡等全部配齐,最好还要有多套的延伸教具,供幼儿选择,才能保证幼儿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观察记录:(种类:日观察记录、周观察纪录、月观察记录、学期综合观察记录、个案观察记录等等)我们认为写观察记录的目的应该是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综合的总结,找出不足,分析原因,不断引导和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指导每一位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教学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对于最初搞蒙氏教育的教师却不提倡写观察记录,因为初搞蒙氏教学的教师需要熟悉教学,学习操作学具,还要制作相应的配套材料,所以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写观察记录,即使是写了也不会很客观和准确,也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四、对蒙氏教育的体会

最大程度挖掘教材的作用:蒙台梭利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是教材的物化,教材是可触摸的。蒙台梭利认为,当一个孩子对某种教具非常感兴趣时,他的行为几乎总是成熟的。在学前阶段,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学习的热情、信心和兴趣。在蒙氏教育中,每种教具的使用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以适应孩子们能力、程度的不同,能力较好的幼儿可以不断接受不同的教具及不同使用法的挑战,兴趣随之也会被激发出来。

五、主要的研究成果

思考与回顾三年多的蒙氏教育园本应用的实践研究,通过学习、运用、思考、实践以及大量的行动研究。充分证明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优秀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融入我园的课程之中,其精妙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实现《纲要》目标的有益补充。作为我们建构园本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教育园本应用研究是成功的,有效的。虽然她的教育思想中仍有一些时代的局限和片面之处。但仍不妨碍我们扬弃吸纳,创造和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地利用了蒙台梭利式的环境,积极开展幼儿的角色游戏。(区角游戏)当孩子在使用蒙台梭利教具作其它游戏或想象建构时,只要没有损害教具和妨碍他人,都被我们认为是允许的,并一直作为我们课程的一部分进行。也许这会被蒙台梭利本人及蒙台梭利的追随者反对,但只要是对儿童发展有意的,我们就会把它作为我们开创和研究课题的新目标。

参考资料(1)蒙台梭利专著《吸收性心智》

(2)《童年的秘密》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第2篇

肖洪寿

课题研究报告是反映一项研究结果并将其公诸于世的书面形式,撰写研究报告不但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更主要的是为了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各种途径,如刊登于专业报刊、打印散发、学术会议交流等,让更多的人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由他们通过对理解与验证,来评判、接受或应用这一研究成果。

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形式很多,有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的总结报告,在问题分析、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在个案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后撰写的个案研究报告、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及综合研究报告等。

论文和总结报告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而比较讲究文章生动、材料翔实、观点鲜明、论证严谨。从结构上讲,虽然有时也述及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等,但其基本骨架不外是观点、材料及对两者关系的论述。而反映个案研究以及观察、调查、实验结果的课题研究报告,则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的格式与规范。除了一些学科和课题的特殊需要外,一般来讲,研究报告依次包括标题、前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附录等项目。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可能会发现,研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详细的课题设计差不多,有些研究报告甚至可以说是对课题设计方案的数据填充。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如下:

一、标题、署名

标题是文章的“窗户”。一个好的标题常常可以起到极好的“点睛”作用。一些有经验的编辑和专家,往往只要一看标题,就可以大概地判断文章的好坏。所以,给研究报告取个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报告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人能对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研究报告的标题不但应反映该项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应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和注意。因此,要简短、明确,并注意采用读者感兴趣的措词。

标题下的署名是表示研究者对该项研究及报告的负责。署名大多是研究者的真实姓名,也可以用笔名。有时参加的人员很多,不便一一署名,可以署╳╳课题组、╳╳课题协作组等。

二、前言、引言

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或引言的形式,非常简要地阐述下列内容:

1. 课题提出的缘由;

2. 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

3. 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

4. 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这一部分所要述及的内容,有时也可直接以“目的、意义”作为该一小节的标题。这一部分虽然只是报告的引言,但它却可以显示该项研究的学术地位,使人们了解该项研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在有关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前言应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因此,前言要注意措词,使之既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又能恰到好处地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注意。

三、研究方法、手段

这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交代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整个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研究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让读者据此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操作与控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与实施的技术手段。此外,还应包括对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以及对研究所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以及一些特殊方法手段的介绍。如果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或附有设计的图纸、量表、调查问卷、测试题等,应以附录的形式附在后面。方法的介绍应注意条理清楚,交代明白,使别人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而具体实施的措施介绍则未必如课题设计方案那样周详细致了。研究方法的介绍常常可按研究过程的顺序逐一展开,在介绍过程中如果涉及一些专业性的概念或说法,则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四、结果、讨论

结果是研究报告的实质部分,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示给读者。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在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资料和观察资料、实验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分析的结果,如对定性资料的归纳、列条,对定量资料列出图表等;二是对资料初步整理分析后,采用一些逻辑或统计的技术手段,推断出研究的最后结果或结论。与其他学科研究报告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科学一些研究者往往更注重定性分析,更注重举例说明问题,即使数据,往往也停留在例举和罗列的水平上。有鉴于此,应该强调,在研究报告中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更要注重定量的分析,既可以有一两个典型事例或一些数据为佐证,更要有对客观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撰写这一部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可以一概全,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推出结论,而要重视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

2. 对于数据资料,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事例例举的水平上,而应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技术,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3. 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

4. 结果仅仅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在这一部分只可以例举客观材料,严谨地提出结论,切忌夸夸其谈,妄下结论,任意引申和发挥。

5. 研究结果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要简洁明了,结论要明晰准确。

讨论是对研究研究者根据研究得出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思考,对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因此,这一部分常常以“分析与讨论”、“讨论与建议”、“几点建议”、“几点思考”等作标题。结果与讨论合而为一,或先呈示结果,接着讨论,或夹叙夹议,交叉进行。然后,无论形式如何,我们应该明确地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而讨论则是主观的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桥梁。

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必须对研究结果有一个全面透彻的分析。这就要求报告的撰写者既亲身经历研究的全过程,有充分的感想和体会,又谙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于从理论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实践的角度,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中,可以沿用一些理论与说法,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和措施,可以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想法和思考,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设想,以留待进一步研究。

这一部分应根据实际内容的多少,将研究者的观点一一列出。所列出的观点应条理清楚,观点鲜明,切忌含糊其词,冗长拖沓。

五、附录、附注

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一些客观材料,所采用的一些工具、设备、资料等常常在表述研究结果,论证研究结论,或进行重复研究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读者了解研究过程,分析与评论研究结果与结论,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资料常常作为附录,列在研究报告的后面。附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3篇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也是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经过实践和反思,我们确立了“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以开展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指导思想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使这门“亮点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了常态。积极构建了三种课型,即:行动指导课、汇报交流课、体会反思课,使课程的实施逐步规范和有效。随着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的核心问题。

一、行动指导:“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可遵循“亲历实践、深度研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四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年龄段,为此,他们会想出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点子”,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常常会碰到想像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由此给学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指导作用:第一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选题方案的指导:第二是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是指导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第四是指导课题组协调进行各项工作。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第五是指导阶段内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变化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

二、汇报交流:“获得研究的量”与“提高研究的质”相结合。当研究接近尾声时,既是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的时候,也是体现学生阶段研究成果的时候,为了使各研究小组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写研究报告――制作手抄报――自由展示”的模式进行。

1.研究报告。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目标任务,如何让四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采取了四步法进行:(1)交流――让孩子将研究中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在组内交流;(2)提取――在小组成员说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发现与收获;(3)组稿――请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将发现与收获串联起来。组成研究报告初稿;(4)审阅――由教师对学生的初稿进行审阅,最后定稿,学生将研究报告写到表格上。

2.制作手抄报。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会有许多收获与感想,光凭一份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常常不能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与价值,而让学生将所有的资料都进行展示又常常抓不住重点,为此,我们选择了手抄报的形式。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小组各成员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3.自由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表达的方式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多种方式,例如:实物展示、图片资料展示、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文艺小品、辩论会,等等。在这些展示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实物等加以整理进行,也可以根据研究的成果进行设计、编排成有情节的剧目进行。多种方式有效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组织力、创造力、表演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快乐研究”的内涵。

三、体会反思:“成果共享”与“评价多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不但学会了理解和宽容、赞美与分享,而且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成果共享。评价的多元化,不但表现在评价的主体上,评价者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有关的社区、企业、校外辅导员或相关部门。还表现在评价的方式的多元,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最终还要统筹管理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三种常态课的实施,构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在不断的研究中,我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最应该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体验,更重要的是研究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生活,结合实际,面向本土,走进学生,注重实践,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4篇

2009年9月至10月,我将在陕西师大附中进行为期8周的计算机科学科目的教育实习,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的要求,特别制定如下计划:

一、教育实习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育实习,使我们(实习生)基本熟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技巧,初步具有中学相应的教学工作能力。

2、通过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

3、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全面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根据现状让我们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4、通过教育实习,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树立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是使命感,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对自己的要求:

1、必须尊重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指导、

2、必须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遵守纪律。

3、要接近、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热情帮助。

4、要按时作息、上课、听课、开会不迟到不早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习内容

(一)、教学工作实习

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说课、试讲、上课、评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

实习期间,必须坚持互相听课和参加教学评议。

(1)、听课

听课不少于10节,做好听课记录,实习结束要上交听课笔记,以备检查。

(3)、备课 要认真

钻研教材,参考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同学之间要共同研究,要根据班级情况确定教学方案。教案抄正后交指导教师审批。 (4)、上课

(二)、班主任工作见习

如果有幸能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我将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熟悉新生的工作,争取多到班级中走动,了解班级情况以及熟络学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组织和管理好班集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工作,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

3、努力常见班级文化,通过提高板报、墙报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即使疏导学生的问题。

(三)、调查研究

在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定好调研题目,搜集相关资料。注意了解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研究与工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研究报告。

要求: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报告须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调查研究报告一般不少于3000字。

(四)、实习时间

四、 总结

第5篇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 财经类院校 高峰体验课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apstone Course for Construct project

management: A Case of the Financial Colleges

HUANG Dongbing, WEI Fang, ZHU Panp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Abstract At present, Chinese universities offering construct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o do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finance colleges which offer construct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hould play their advantage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s. With the feature localization of construct project management in the financial colleges, seven capabilities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will be subdivided, combined wi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Maslow's "capstone experience" theory. Taking th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the exampl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re settled corresponding with seven capabilities, which for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the capstone course of construc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Key words construct project management; financial colleges; capstone courses0 前言

目前,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300余所,基本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工程技术类院校管理类院校、专门领域工程技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各类大学各具特点和优势。贵州财经大学确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情怀高远、求真务实的管理工程师”。工程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建设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1 高峰体验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应用的作用

1.1 工程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有利于整合学生职业技能

高峰体验课程本身是一种综合课程,本质特性在于整合。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研究报告中,有部分文字如此表述高峰体验课程:“这一课程应该是早期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顶点,对整个专业学习起拓展、深化和整合作用。”“对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这一课程应该提供许多职业必需的分析、团队组建、问题解决的经验”。

1.2 工程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这决定了其课程的实用性、经济性、灵活性等特点。高峰体验课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最终把课程目标落实在知识整合与实践能力培养上,使课程本身兼顾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内心成长与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特定职业范畴内培养职业情感。使学生将较强的社会责任,积极创新的精神内化为做人的品行操守,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好的知识结构,优良的实践能力,扎根于贵州及西部建设,传承“情怀高远,求真务实”的传统。

2 工程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实施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现代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施中就具有主导性的核心价值和地位。在工程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设计高峰体验课程,是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该课程从职业整体的角度塑造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观、从行业高度整合各岗位的职业技能、从职业社会定位的角度陶冶高职学生的职业情感的三重整合与提升作用,建立有效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实践主导型教学课程体系。

2.1 “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财经类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要求,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必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基本理论,能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中级管理人才。同时结合与工程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的有关内容和能力测试的分析,以及该行业对专业要求的广泛调研,结合特色专业培养的思路,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能力的架构细分为七个模块。

在此七个模块的基础上,对每个能力进一步分解,将能力要求具体化,使得能力培养具备可行性,从而为培养方案的设计及课程设置奠定基础。其次,根据能力架构体系,制定培养方案,设置支撑课程,实现能力的培养。

2.2 “两平台、八模块”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在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特色已经设计出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两平台、八模块”的框架组成。

“两平台”主要是指以理论教学和实验(践)教学为基础,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实验(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探索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并形成“认知与验证”、“综合与仿真”、“设计与创新”三个层次的构建。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八模块”中的专业课、认知实践课、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五个模块中。

2.3 工程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实施

工程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是在工程管理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教学期开设的,是对工程管理专业七个能力的综合运用和高峰体验。通过对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实践,充分利用前面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讲授、讲座、参观、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班级讨论与汇报、个人研究项目和口头汇报等形式,来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高峰体验。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

(1)项目团队组建。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并制定团队章程,确定团队组织形式,明确团队每个成员在所属团队中的角色和责任。指导教师通过对每个成员进行学科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团队的章程和团队的组织形式等综合考评项目团队组建的效果,给出相应的分数,同时对于不合理的结构给予指导调整。

(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并综合分析,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的设计方案比选。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案的比选,完成相应的设计方案比选报告。

(4)项目概预算编制。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概预算书的编制。

(5)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比选报告以及项目概预算等资料,进行相应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包括招投标机构的设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招标公告的、评标标准的制定、评标专家的选择等内容。

(6)项目的施工管理。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资料,进行相应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包括现场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内容。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施工项目成本预算、质量控制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等报告。

(7)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报告等资料,进行相应的竣工验收阶段工作,包括项目的决算书、项目的审计报告等。

对于每一阶段的完成情况,相应的指导教师会分别提供该项目的相对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概预算书、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项目决算书和项目审计报告,对比各项目组的实际完成情况评定相应分数,对其进行考核,并对各项目组的不足之处要求修改直至达到标准。

3 小结

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仅只由一种单纯的学生接受性学习来完成,还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通过实践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工程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整合有关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意识、升华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挥其管理学、经济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方面具有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汤丰林.高峰体验及其价值——马斯洛思想研究之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8.14(3):62-64.

[2] T.C.Wagenaar.The Capstone Course[J].Teaching Sociology,1993(3):209-214.

[3] R.J.Durel.The Capstone Course: 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223-225.

[4] K.H Nisson,J.R. Fulton Toma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in Agriculture Curriculum[EB/OL].[2006-01-08].http://agecon purdue edu/cab/research/article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Pdf 2004/05/19.

[5] 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6] Tomas K.H. Nilsson, Joan R. Fulton. 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in Agricultural Curriculum [EB/OL]. http://agecon.purdue.edu/.

第6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选题;计划;积累材料;提炼材料

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近年来,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面较广。然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却存在重申报轻研究、重立项轻过程的现象,这里除了课题选择脱离实际、研究计划不够严谨、研究时间精力分配不当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思想上对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课题研究的真正价值在研究过程,研究者通过材料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得到一手材料,经过思索探究、概括提炼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使教学科研相得益彰。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过程。

一、注重课题选择的务实与创新

课题的选择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源泉,尤其是面对新一轮教育改革,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模式的重建、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评价的革新等都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目前有些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为了职称晋升或者“装点门面”,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盲目跟从别人,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以致许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情况比比皆是。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我们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失败的教育教学教训中选题,将研究工作落实到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推动研究,研究提高教学,让研究拓宽教学视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注重研究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课题题目一旦确定,应该着手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进行查询,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应该经过小组讨论(有条件应请专家指导)。研究计划要做到课题名称规范、研究意义切实、理论依据恰当、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步骤详细(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等要交代清楚,而且要求科学、详细、完整,要交代清楚研究过程先进行哪项工作,后进行哪项工作,每项工作有何要求,每个阶段的工作运用什么方法,需要多长时间,课题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研究方法科学,还要写明重要参考文献。

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研究过程应按计划进行,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避免马虎随意。研究过程中需要调整或修改计划,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认真讨论、论证,不能随意补充或删减,这关系到课题研究的实效和成败,这也是锤炼和体现研究者科研品质的过程。

三、注重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提炼

课题研究需要许多具体材料,无论是阶段性研究还是最后的结题都离不开平时积累的材料。因此,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积累材料,材料主要包括记录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如,值得吸取经验教训的做法)、体现研究效果的材料(如,师生的作品)、研究过程中学习的理论等,这要求课题研究者做工作的有心人,把研究过程所走过的每个脚印记录下来。积累材料还要加进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资料在总结提炼时才有价值。

有了具体材料还要进行总结提炼,怎样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总结提炼呢?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1.撰写教育案例,总结提炼短期积累的资料

课题研究中应经常撰写教育案例,为总结提炼中长期资料奠定基础。

2.撰写教育论文,总结提炼中期积累的资料

资料积累了一个阶段后,可以整理成阶段性成果,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论文。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研究者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3.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提炼长期积累的资料

第7篇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8篇

1试验依据

1.1理论依据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探究和发现的内在兴趣。对于成人来说一般使用“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1]。

1.2选择依据选择“护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一方面这一节内容是高校《护理学基础》课程中非常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既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又对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后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护理学理论”一节的教学难度相对来说较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

2“护理学理论”的教学实践

2.1知识背景“护理学理论”是在学习完解剖知识、生理知识、药理学知识以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之后,在进入临床护理课程学习之前的基础内容,是护生从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桥梁。

2.2课前导入

2.2.1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课前要求每个学生预习“护理学理论”一节的内容,要求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和各种图书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并提出5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目前被确认的护理理论有哪些?②护理理论的发展方向有哪些?③目前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④当前护理界正在探讨的热门话题有哪些,你有什么见解?⑤护理教育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并且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点自主确定为该问题引入一些辅助相关知识,从多个角度阐述答案。

2.2.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课前带学生到病区观察护士们的日常工作。要求学生用自学的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来判断他们工作的合理性,验证所查阅资料的正确性,并就工作中的问题与护士们进行交流,记下他们的问题并再次进行资料查阅、学习。

2.2.3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参观后,自由结合,分小组学习,相互补充资料,完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2.3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期刊和各种学术书籍,丰富资源空间。期刊如《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等;网站如中国护士网、医学护理网、37℃医学网等。

2.4课堂教学过程

2.4.1课上综合信息,写出小组报告将全体学生重新分组,分组原则:每个问题在每个小组内至少有一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分组后,要求小组内所有成员将个人所搜集的资料,经小组讨论后,就某一问题,从某一角度写出本小组的研究报告2份或3份。

2.4.2课上各小组轮流发表研究报告,互相学习在形成小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2名或3名同学做典型发言,其他各小组要认真学习,记录其发言的要点,为下一步集体讨论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各小组报告中的错误内容及时加以纠正,对一些具有争议的学术性内容,建议学生在课后再补充资料进行课后讨论。

2.4.3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完成本节知识的建构将各小组的研究报告进行汇总、讨论、分析、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添加相关内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论文———“护理学理论综述”。该论文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①护理学理论定义及起源;②护理学理论在教学及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情况;③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发展状况;④我国护理教育发展方向;⑤如何当好一名新形势下的护士。到此完成“护理学理论”一节的课堂理论学习。

3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的填写,以检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本次共发放评价表26份,全部收回。“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的内容及评价结果见表1、表2。

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普遍能够完成研究报告,并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方面还不够熟练,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学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这种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新颖,有利于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激发了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同学说“老师坐在同学之间,倾听我们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很好地了解同学的所思所想以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为老师今后的教学打下铺垫。”“护理原来还有这么广阔的空间啊!”“我喜爱护士这个行业,我将来一定不会转行。”

第9篇

刘金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心理学博士。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心理学会副会长。

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其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说它漫长,是因为在我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没有感受到这种能力的锻炼,直到读了硕士、博士,走出国门看了外面的世界,走上了一个专业教育研究者的工作岗位后,这种能力才逐渐得到了锻炼,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才逐渐加深。有时我想,我是幸运的,从小学读到了博士,终于在求学的后半程接受了这种能力的教育,倘若大学抑或高中后就走入社会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岂不是缺失了?有了这番感受之后,才觉得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我受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了极大的忽视,到现在,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呼吁一下。

关于何谓问题解决能力,先从一个真实的经历说起。1995年,我应邀去美国参加全美教育学术年会,其间顺便去旧金山的圣何塞地区的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初二年级的心理辅导课。此节课的主题是“我的职业理想”。课的设计非常简单,主要活动形式是让学生展示汇报自己关于职业理想的研究报告。课前,学生们将自己的研究报告均用A4纸打印出来分别张贴在装洗衣机的大纸盒子上,由于学生提前做了充分的“研究”,有的学生的“研究报告”长达12页之多,教室不得不改在学校的食堂。我仔细地看了其中一个学生的研究报告,这个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做一个生物学家,经过查阅资料,他在报告中详细罗列了美国哪所大学的生物系最棒、哪个生物学家最著名、他们的工资多少、社会地位如何、若考入这样的大学需要学习哪些课程等非常详细的信息。看来学生们为了上好这样一节课一定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不仅搜集资料、打字、报告写作等技能得到了锻炼,而且,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也进行了一番认认真真的思考。这样的一节课,对于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激发长久学习动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前不久,我去南方某省参加一个工作会议,会议主办方在会议期间也安排了一堂同样内容的初三年级的心理辅导观摩课。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上课期间辅导教师富于激情的“引导”和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对于职业理想的畅想。整堂课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经过放学生平日里活动的视频和喜爱的歌曲的热身后,学生被分成5个小组,思考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做出选择的理由。接下来是教师依次点学生站起来汇报。学生有的汇报说想当政治家,有的说想当金融投资家,有的说想做婚纱摄影师,有的说想做历史学家……学生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理由,谁说的与众不同,谁说的职业越不平凡,谁博得的掌声就越多。教师一一做了点评,归结到一点就是:无论你将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今天必须用功学习,必须回到现实,先过高考这一关。课上完后,参加会议的领导均夸赞这堂课很成功,上得生动,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而我,由于有了比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学生通过这节课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做了认真严肃的思考了吗?这节课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再回到问题解决的能力上来。前一节课,通过较长时间的准备,查阅搜集资料,学生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最后形成了关于研究主题,即“我的职业理想”的达成路径的清晰判断。这种由发现问题开始,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称作科学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成为了一个人解决问题时自然的思维倾向和思维习惯,就可以看作这个人具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非常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他们注重给学生留一些需要去观察、查资料、调查、实验的实践性作业,而不是只留需要即时的课堂就要完成的作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开始注重这类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教师在求学经历中并没有受过这种能力的锻炼,对科学研究的过程虽然了解,却并不能应用于日常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指导,要么不重视,要么很机械地被动去做。具体体现为只在研究性学习课上才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仍然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致使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得不到系统和完整的培养。

问题解决的能力,说到底是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范式,它也是一种科学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能力应是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科学素养和基础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除了广大教师应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之外,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教育管理干部通过引导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参加各级各类的专家指导下的校本科研课题是迅速养成教师这种素养的有效途径。

对学生而言,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应尽早开始,小学高年级开始便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完成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作业,如可以让他们通过查资料的方法了解知识,通过调查、访谈的方法参与社会性的学习。当前,针对我们的现状,特别要注意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只留那些用于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也要适当留一定比例的、需要花费一段课外时间甚至需要与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开放的研究性作业。这样的作业需要教师在学期初就要精心设计,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太过浮躁。

只有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摒弃短视的应试教育观,树立服务学生一生成长的理念,讲求正确的培养方法,学生的问题解决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更好的锻炼,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创新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 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 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 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 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 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 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 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 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 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第11篇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第12篇

教育界正在掀起一股规范教学之风,它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它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如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问,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如:在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义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而教育资源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出乎我的意料,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这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听、学学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无一不流动着思维的灵感,无一不体现着自我独特阅读的真情实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所以,任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都应该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两个主题:“有趣的汉字”和“汉字,我爱你”。在活动时.我以专题方式来组织教学,围绕“有趣的汉字”开展了解汉字历史、猜字谜、找谐音字、谐音笑话等一系列活动,围绕“汉字,我爱你”,开展了解汉字起源和历史、搜集错别字、欣赏书法艺术、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活动。活动围绕两个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两个专题的探究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个性解读特色和学习中的合作意识。活动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表演能力、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纵观整个活动进程,学生扩大了课外阅读面,文学积累不断丰富,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方法进一步更新,学生得到共同进步。在整个活动中,围绕语文目标,紧扣探究的主题作了重点的研究,突出了活动的专题性。

总之,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崭新的教学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观点值得探讨。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向规范,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运用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