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

时间:2022-12-26 20: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

第1篇

一、通过家访、调查,寻找寻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文科成绩的非智力因素

二、诱发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目标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它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应经常利用杰出人物尤其是身边的人成材的事例激励学生,要多描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未来的美好情景,引发学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想往之情。要帮助学生树立地远大的理想,并指导学生在每一阶段定出具体目标,然后鼓励学生脚踏实际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这样,学生胸怀大理想,努力达到小目标,内心便产生了巨大动力,学习效果自然提高。具体做法可以如下:(1)利用学生的好奇,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2)运用发现学习,培养积极探索精神;(3)以清晰具体的反馈和恰当公平的奖惩激发学习动机;(4)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调控目标期望,拉动学生的学习

目标的设置应明确具体,清楚地规定“做什么”“做多少”“何时做”等关键要求。研究发现,学习积极性高的人如果学习目标规定得不明确具体,学习成绩往往还赶不上学习积极性稍差但学习目标明确又具体的人。教师设置了学习目标之后,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让学生把学习的目标当成自己的需要,了解其价值和完成的可能性,对学习的目标产生期望。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目标期望,让学习目标拉动学生的学习。

四、训练成就动机,引导合理归因

(1)训练成就动机。美国、加拿大对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训练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意识化: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让学生更加注意和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②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感受,体会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体认行为策略对成功的重要性。③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成功”、“失败”、“目标”以及“成就动机”等有关的概念。④练习:不断地重复体验化和概念化两个阶段,不断地加深理解和体验。⑤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学会自选目标、自己评价,并独自体验成败。⑥内化:把取得成就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并能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行为策略。

(2)引导合理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改变不良的归因,学会合理归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判断其归因是否合理;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从中体验成败;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在归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强化;若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工作难度,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时,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归因指导是帮助学生学会有积极意义的归因,提高其士气,而不一定是找成败的真正原因。

五、消除无力感和增强效能感

第2篇

关键词:素质评价 发展 对策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如何呢?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加以解决?笔者将根据对我校及其他几所学校调研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1、家长、学校、教师的认识有待提高。

“唯分数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已根深蒂固。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关注明显不足。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它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太适应,甚至认为是额外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如果评价大环境不改变,即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质评价只出现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2、操作难度大,教师负担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学习,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在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重压下而不堪重负,导致不但对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而造成评价失真或不全面,而且会影响到教学工作。

3、评价效果难以保证。

综合素质评价既有对学生共性的记录与评价,又有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而反映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在个体之间难以比较,用于升学录取时的一种评价依据,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因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内容、标准的丰富性、项目权重分配、结果合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使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很难达到一个理想水平。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是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之一,与升学挂钩,就成了高利害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几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学生和家长会非常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但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他们追求的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评价成绩。“人情”现象、“走后门”现象势必不能完全杜绝。且不说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会失真,就是教师和同学的观察及评价也会存在很大水分。至于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评价、体育与文艺活动评价中家长、学生、教师弄虚作假则不可避免。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就更不能得到保证。

4、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定能全面的发展。

当前,教育教学围绕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转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不取决于学生而取决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是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为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向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学生不能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不能通过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有效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的功能。

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主要通过观察等手段搜集信息、描述学生成长,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学生自身前后差异评价,而很难进行学生之间的价值比较判断。其实这正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即它的对学生的价值发现和提升的功能。

2、构建新的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主体,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的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制度。尤其是对教师的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应加以调整,以通过评价教师来促进教师更好的评价学生,同时学生学籍管理与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应相结合。

其次,建立和完善学校评价组织,培养一支良好素质的评价队伍,一支专业的、有权威的、相对稳定的评价小组,并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从而保证学生的特长认定和升学尽量公平公正。

第三,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无论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是在具体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诚实守信教都应成为首要的指标与原则。第四,开展以对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强度和信度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制约制度和诚信制度。

3、提高教师评价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组织者、参与者、操作者,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根本保证。因此,一方面应对报告册本身进行修订,使之操作更为简捷方便;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使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再一方面,应给予教师该项工作量的核定,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过程中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4、在招生制度改革中合理、有效地使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

报告册在中考升学中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是人们衡量其重要性程度的的关键。在当前其信度和效度尚未达到一个理想水平的情况下,在招生考试中之用它可将它分出明确的招生录取的“直接依据”和“间接依据”,直接依据主要是对学生各科学习状况量化赋分和等级表现,其他方面评价可作为“间接依据”,作为同等条件下的参考依据。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性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强烈的意识到,有效的课堂是每位老师努力追求的,它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显得活跃,更能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知识。课程专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无时无刻地不在运动变化。我们可以深切体验、感受到知识、思维、情感的流动,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也就是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关注课堂生成,也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案例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小白兔采蘑菇”和“小白兔拔萝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故事,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并愉快的融入新知的学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石。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2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自主选择

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们。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15-9=?,然后借助小棒,算出得数。最后,全班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方法1:从15里面去掉9个,14、13、12、11……6,15-9=6;方法2:10减9等于1,1加5得6;方法3:15先减5得10,10减4得6;方法4:因为9+6=15,所以15-9=6;方法5:15-10=5,5+1=6。我们让选择同一种方法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一起计算15-7=?,15-8=?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计算过程。做完的小组马上举手。做完后老师问:为什么有的小组做的快,有的小组做的慢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指出这几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生1:第一种方法太笨了,如果减去的数太大的话,就太麻烦。生2:我比较喜欢第4种方法,但如果加法不熟的话,就没法用这种方法。生3:第5种方法算得快,但它对我来说太难了。

学生发表意见后,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改进方法,又重新选择了计算方法。小组经过讨论,分别给自己的方法起名。“破十法”、“连减法”“想加法算减法”等。对于这几种方法,教师不是评价算法的优劣,而是指出在今后的学习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心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如,在教学“8、7、6加几”的例题8+5时,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算法,比比哪组想的算法最多、最有新意等活动。给学生留有个性才能充分表现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因此学生呈现出多种计算方法:有用接着数的;有拆小数凑成十的、有拆大数凑成十的;还有用假设法把8看成10,10+5-2;也有用迁移法想9+5=14,所以8+5=13。显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定都是教师的“最佳答案”,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便,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后我没有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而是问:“你喜欢哪种算法?”并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计算方法的使用上,我们给学生留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们也采用了“你喜欢哪个题,请试一试”(点屏)、“用学具摆出你喜欢的图形等(点屏)”的形式。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3 科学评价,激发鼓励,焕发课堂生机

第4篇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顶岗实习;动态跟踪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53-04

一、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期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另一种是学校提供场地,让企业来校办厂,从而学校就近安排学生在校办厂顶岗实习。第二种形式顶岗实习对学校来说,场地提供困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校办厂难以一次性接受大量学生的实习,学生专业的选择面较窄。基于这些因素,许多院校的顶岗实习选择第一种形式。

根据资料分析及结合本院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得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缺乏实习全过程的原始信息积累,大多数学校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考核办法,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上交数份顶岗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时上交实结报告、参加顶岗实习答辩等。由于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实习后材料整理难度大等原因,难以科学客观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第二,实习过程中的监管、沟通手段、方法不是很多。由于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进行沟通时缺乏有效的渠道、工具,以至于学生中途单位变化、心理状态变化不能及时跟踪。学生具体岗位操作的熟练度、技术掌握度,实际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学生是否了解企业文化,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员工标准等很难收集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基本都是进行形式评价,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第三,实习过程中缺少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实习过程心理变化等信息反馈,校方无法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无法对学生心理变化、岗位变化等情况进行跟踪,以至于整个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演变为实习后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资料进行简单评价的系统,难以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价。第四,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广、岗位多、学生数量大,造成管理、沟通、评价难度大。一个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两三千人之多,涉及的岗位可能达到几十个,实习单位可能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难以将这么多信息及时、准确地集中起来。

能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发了类似的管理系统,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天津职业大学的顶岗实习互动系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与指导平台等等。从各个院校使用系统的反馈信息来看,除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等本身不完善外,最主要存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系统无法真实、及时获取实习现场、实习人员的第一手材料,不能动态跟踪实习学生学习、心理等变化情况,系统参与人员不全面性。其原因如下:第一,校方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的渠道,无法动态获取学生信息;第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捕捉学生实习过程中生产场景、产品、工艺图纸、位置等生产要素实时资料的途径;第三,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岗位等信息突然变化无法及时掌握;第四,实习资料的部分填报、补缺基本是由教务管理员等几人完成,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解决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工具是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品种多样性、普及率高、功能性强、便捷性好等特点。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分为四类――智能手机、笔记本、PAD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常见。2011年,Google与IpSosResearch联手进行了关于人们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中国普及十分迅猛,已成为全球五大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高达45%。尤其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为许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和可能。在大量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人群中,大学生使用率最高,几乎达到100%。现在人们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具备移动性、实时性、多任务、多媒体、通话、上网等功能,能独立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收集。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建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解决顶岗实习管理中问题较好的办法,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生产一线现场的学生、指导教师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动态收集信息,它能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及时,又能及时动态跟踪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时学习、心理、安全情况。它既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监管,又能为学校、政府、企业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网络系统框架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一个将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三个局域网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Internet简称“三网融合”的公共信息网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网络应用平台,同时也是应用云技术、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平台。这种模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立在云空间之上,通过智能网关转换平台将其转换成不同环境下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让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移动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工具轻松地将生产现场、过程、环境、设备、位置等资料传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空间。这样操作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的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全面性,它使目前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过去由教务管理员、班主任等某几个人完成任务转变成由实习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教务管理员、家长等全员参与完成任务的平台。它与目前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大不同的特点是移动性、实时性、真实性、全员性、沟通协调性。(见图1)

三、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分析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可按时间顺序流程来进行操作,其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实习前期:岗前测试、培训及岗位申请。

实习前期,为获得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信息,需对学生进行岗前能力的测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坎佩恩―布朗(J.C.Campione&A.L.Brown)对动态评价理解而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从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试题设计。学生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测试成绩作为后续培训、学生发展的参考基准。学生根据公布的单位、岗位信息及培训后增强的能力,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单位、岗位进行申请。

实习中期:原始资料动态收集、提交和互动、在线心理干预。

实习过程监管是顶岗实习管理系统重中之重。传统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很难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学生实习情况实时进行跟进、掌握。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GPRS等功能将系统平台平移到生产环境中,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工具将自己的实习位置信息、生产环境、生产会议、指导教师安排的生产任务、生产产品等与生产过程相关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在校指导教师每天随机抽查10%学生的采集信息、互动信息进行查看,及时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对生产实习过程中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学生利用移动平台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实习后期:总结和测评。

在实习后期,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材料检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实结、报告、自我评价等电子材料给校内管理教师随时检测、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的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填报完成数量、质量及评价中的参数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设计

根据实习管理流程分析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设计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29个功能模块。其中针对实习前期阶段设计了通知公告管理、实习单位信息、顶岗实习申请三个子系统;针对实习中期阶段设计了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针对实习后期阶段设计了评价管理、统计与分析子系统。针对系统管理与维护设计了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子系统。

(1)通知公告子系统:在实习前,设计了顶岗实习通知模块。学生可从此模块中获知实习时间安排,岗前测试、培训,填报申请单位、岗位的时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需动态获取就业的动向,如就业单位、岗位信息等,故设计就业信息公告模块;在实习后半阶段,设计了其他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可获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如学生毕业前补考时间、学生集体返校进行答辩与领取毕业证时间等等,学生可以登录到系统中查看这些信息,以掌握学校相关的要求和发展动向。

(2)实习单位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包括单位信息、岗位信息、实习指导教师信息3个功能模块。单位信息模块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实行电子档案精细化管理,如将单位的规模、资质、性质、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营业务等进行详细描述;岗位信息模块是对单位的岗位信息进行管理,如岗位类型、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流程等描述;实习指导教师信息模块是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信息化管理,如指导教师工作业绩、荣誉称号、从事岗位的时间等。这样分门别类为实习单位建立信息有利于学生对顶岗实习单位、岗位选择,为学院今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顶岗实习申请子系统:它包括岗前测试、自主实习申请、实习岗位志愿申请三个功能模块。针对目前许多院校派往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对岗位不适应、心理负担过重、自动脱岗等问题,需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测试,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直到学生再次测试合格为止。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岗位申请时,分别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学生本人自身联系好单位、岗位,其二是按照学校提供的单位、岗位信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相适应的单位、岗位。

(4)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它包括成长记录、学生分布情况、变更实习安排、分享与交流、在线心理辅导5个功能模块。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每天工作关键信息点如生产会议、生产任务书、工艺流程图纸、加工产品等以图片、视频、文字形式上传至自己成长轨迹记录空间;学生利用智能终端的GPRS定位功能将自己实习单位具置上传学生分布情况空间,这样校方可以查看校外实习生最新位置,显示他们的状态(正常、离线、警告),加强对实习生监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因为岗位不适应等原因,需调换单位、岗位,学生需填报变更实习安排申请报告,等待校方管理人员批准方能变换单位、岗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帖子、留言、视频等形式开展工作技能、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交流。在实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如与企业管理人员关系处理不好、工作单调等心理方面的问题,校方安排心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在线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5)评价管理子系统: 学生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后,需要将在实习单位所学到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以及工作体会等进行自我总结,并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到自我评价的空间。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成绩给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成长记录等信息材料完整性及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过程中的互动性等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系统还能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答辩记录和最后综合评定的成绩进行打印,以便学院存档。

(6)统计与分析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能够统计出顶岗实习单位地域的分布情况,实习单位对人才、专业综合技能不同需求的分布情况;统计出顶岗实习生对口专业的概率;统计出导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情况次数以及指导教师定期批阅学生成长记录的次数等。学生查询自己的实习成绩,查询自己还需补交哪些资料。学院管理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企业需求,决策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规划等。

(7)用户管理子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涉及不同对象,如学校指导教师、教务处管理员、学生、政府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等。不同对象对该系统的使用应赋予不同权限,让不同的对象能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故该子系统需设计用户权限、用户增加、用户删除、用户验证四个功能模块。

(8)系统管理子系统:为保证该系统安全性,设计了数据备份、系统升级、日志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最大限度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使学校、政府、企业、家长全员、实时地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监督、沟通工作,解决了顶岗实习监督不到位、联络不畅通、信息收集不真实、学生工作、心理动向无法实时掌握等问题,实现了对顶岗实习全过程、7×24小时全时段监督、管理、沟通、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斌,秦国刚.基于B/S 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8).

[2]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52-153.

[3]秦文胜,黄兰.3G技术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创新与应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4]于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第5篇

摘要:因每个人的需求、兴趣、学习能力不同,成人英语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在对成人自主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关键词: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陈欣(1982-),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54-02

伴随国际化大趋势,学习英语的热潮有增无减,成人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自主学习英语,由于需求、兴趣、学习能力的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也不同,在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遇到了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发挥自学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本文对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什么是自主学习?目前针对自主学习,学者专家做了很多研究,但始终没有给自主学习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因此,首先从明确自主学习概念入手,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成人英语自主学习十分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观念,即自主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如霍尔克(Holec,1981)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迪金森(Dickinson,1987、1992)认为自主学习即学习者知道该学什么,学习者在自主的状态下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完全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包括做出与自己学习相关的所有决定和实施决定。利特尔(Little)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批判性反思、做出决定、独立行动的能力。奥尔赖特(Allwright)认为自主学习是在自我独立发展和相互依靠之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对于自主学习,我国学者也有一定的研究。程晓堂(2000)指出自主学习包含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控制权和学习模式三层含义。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包括学习者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自主学习是一种控制权,其控制力体现在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控制;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机制要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韩清林(2000)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其核心均在于个体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陈水清(2000)将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主动建构的过程)界定为“自主学习”,具体包括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等。

二、成人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既适合成人在年龄、文化、职业等差异化的特点,也适合成人学校课堂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针对性、适应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所谓成人自主学习,简单的说就是成人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成人个体独立的分析、质疑、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侧重学习者把握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教学方法,强调个体把握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掌握并被提升。成人自主学习英语的意义在于四个方面。

1.符合成人教育的基本目标

成人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内化过程,目标在于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把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个人内在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作为决定个体未来发展的基础保障。成人英语自主学习更注重培养成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以及健全其人格得以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发展。

2.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是提高英语水平最为有效的手段

作为当今世界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在社会、经济、政治、贸易、科技等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媒介。随着国际化分工的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也越来越深,对外交流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还是与国外加强合作,英语都是最基本的工具,于是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成人英语自主学习更应该侧重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听、说、读、写、译五个环节,注重协调性,切实地提高对话交际能力。

3.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

成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且具有丰富经验,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倾向于自我导向和自我决定模式。另外,在英语自主学习中,成人英语学习不再受限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个人具体的时间计划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4.符合成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成人面对很多现实压力,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其学习过程必然不同于在校学生,必将受到许多因素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英语自主学习的难度和压力。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化和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成人必须自主学习。成人需要自主学习得以形成个体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并且可以更新观念,改善文化心理结构,实现成人的社会化。

三、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各方面原因,成人英语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在我国甚至被笑称为是“一锅煮不开的汤”,针对目前我国成人英语学习低效率的情况,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成人英语学习的必由之路。

1.普遍低起点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大部分成人自身英语基础差,底子薄,一般是那些以前没学过英语的,现在想学英语的成年人。因为没有英语基础,自主学习是比较难教的,而且专门的培训班数量也有限。进入工作岗位后学习英语、接触英语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英语基础都丢掉了,重新学习难度会很大,成人相对年龄偏大,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之下,英语学习的精力、劲头以及时间都大打折扣。

2.羞于动嘴,成为哑巴式英语

目前我国成人英语学习,甚至包括在校学生的英语学习都存在学习方法单一的问题。完全的应试教育,以死记硬背单词、语法为主,局限于课本知识,加之中国人普遍内向的性格羞于动嘴以及缺乏应用环境,所以就成了哑巴式英语。

3.缺少实践的机会,形成中国式口语

成人英语学习功利性心理较强,大多以就业、升迁为目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对学习一门语言文化有兴趣,意图通过学习一门外语来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英语是用来应试的,很少用于听和说,相互之间也不会用英语对话来实践,这样口语能力不够好,自然形成了中国式口语。

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在英语学习上,急功近利;口语练习欠佳;缺少自信心和勇气;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英语口语学习目的不明确,多数为了追求发音地道,而忽视了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所以重点不是说得有多像,而是说的是否流利,表达的是否清晰、准确;阅读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背了许多单词,但通常重视词义,缺乏引申与应用,所以导致背的许多词汇学而不用,造成浪费;听力学习缺乏与口语结合的意识,把听力与口语割裂开来,而没有意识到听力是口语的输入,只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正确听力习惯的养成与培养。从以上的现状和问题可以看出,解决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迫在眉睫。

四、提高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1.扩大词汇量,为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要想提高英语水平,并能通过相应的考试,必须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成人学习英语根本没有重视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没有对语言中最为敏感和活跃的词汇的有效扩充引起足够重视。在记忆单词、扩充词汇量的过程中,要勤读勤记、挖掘方法、注重策略从而有效地扩充词汇量,为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通过加大词汇量的积累,引导成人英语学习者利用词汇、语言形式去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进一步理解段落、句子等语言形式,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采用复述法、信息连接法等多种英语学习的策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必要条件,一种信息如果想要长期保持,就必须对这种信息进行重复,只有经过重复、复述的信息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才能够长久保持,复述是促进记忆的一种手段。复述方法利用及时复习、试图回忆、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信息连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对信息加工要求更为精细严格。信息连接法有首字联词法、位置记忆法、意义识记、谐音字法、记笔记等方法。英语学习中应该运用以上多种学习策略,这样才能培养成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采用多管齐下的学习方式

想要学好英语,好的学习方法很关键。大多时候我们没有能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多听,练习听力最好是听VOA、BBC,这样能使自己的语音标准化。多读,经常读一些原版的英文报纸、杂志,学会用英语思维,适应英语语感及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加深对英语使用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增加语言学习的乐趣与内容。同时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提高英语的听力,培养英语的感觉,提高英语学习的娱乐性,更为重要的是,电视剧电影所构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场景,有助于成人英语学习者直接明确习得语言的应用场景,也有利对日常用语、地道口语的积累。对于英语学习,学习者必须具备自觉实践的意识,捕获一切机缘多听多说,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积累。

4.重复知识点,温故知新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提出的遗忘曲线理论指出,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英语学习指导有重要意义。学英语尤其是在背单词的时候一定要阶段性的回顾、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先把已经学过的东西掌握了然后再去学习新的东西才能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进步。对于英语语法的学习,要通过反复强化、大量练习、相似知识点对比训练等方式进行不断重复,针对经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记录,随时翻看,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直到理解消化全部的知识点。新知识点的习得要注重结合实际,加强与原有知识点的对比学习,通过不断的补充练习,完成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全过程,不仅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更关注后期的保持和再认识,最终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成人自学英语更应该如此,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并掌握英语知识。

五、结论

英语学习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自主性。成人学习者根据工作应用、应试学习、出国生活等不同的学习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对策,但是成人英语自主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当下要以强化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重点在于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策略,提高其自学能力。提高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的水平,首先必须要先帮助成人学习者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自学方法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咏梅.成人高校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4):70-71.

[2]辜芝兰.成人自主学习的意义及策略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

(1):43-44.

[3]刘音.浅析成人英语自主学习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2):157.

[4]张典兵.自主学习:适合成人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J].继续教育研究,

2008,(3):145-147.

第6篇

本文所讲的语文阅读主要是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完全吻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实施个性化的语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学习主体的个性层次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方式来进行,就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标准过高,会给学习者造成精神压力;标准过低,将会压抑其对知识探索的激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阅读课文只能是个人行为。阅读中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阅读课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自己的直觉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知,运用读诵涵泳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活动及其发展过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完整性与程序性,有一定的目标性与针对性,有操作性与有效性。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是固定的一种。它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与选择。过去单篇课文教学的模式,多数是五步程式化,即作者背景简介范读分段及归纳段意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沿用苏联文学教学的程序,使教学处于僵化状态,教学效率不高。近几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模式,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教学模式,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还有张孝纯的“一主两翼”的“大语文教育”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地选用,不必固定一格,而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过程,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没有超越特定教学条件的唯一的万能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遵循认识规律,有一定的运动规则;作为艺术,它又充满灵性,生动活泼而富有变化。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目前的语文考试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语文基础、阅读、作文组合成的一张张试卷来考学生。统一的试卷、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不但被评价者处于被动状态,就连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也很难介入。如此众多的学生接受同一张试卷的测试,接受同一答案的评判,学生的个性如何体现,创新性从何而来?教学评价不能要求一刀切,要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对待,对学生的成绩的评估不能是静止的、绝对的,不能用一次考试来定好坏,要建立一种发展的、全面的、动态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语文评价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课程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并重视定性分析。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建立档案资料,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教学评价一般由教师来完成,但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评价的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评价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的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学生资助中心)

第7篇

高职教育 管理专业 实训体系 整体建构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宗旨,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的一套科学、有实际应用的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以系统、渐进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十分必要。从管理专业而言,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既是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又是教学中的一大软肋。专业实训体系构建,至今仍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和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问题,这要求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和谐统一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使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主线。现代管理之父彼德・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管理者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形成的必要机制,也应该成为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只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与实训教学功能的发挥,专业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高职管理类专业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从职业能力入手,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业组织中从事基础管理工作,并在一定职业锻炼基础上,实现职业发展路径。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们就能较清晰地理清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的架构与内容。

首先,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的中心目标是提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土壤”与“综合有机肥料”,将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所需要的观念、知识、技能等要素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吸收”,促进职业能力的有效形成与不断提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毕业时的“无缝”就业。

其次,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构建应坚持“校内实训”与“社会实践”两条腿走路,在校内实训系列化、仿真化、智能化的同时,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建立与培育“感知型”、“生产型”与“就业型”系列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训,亲身感知与获取企业文化、培养职业认同,培养学生面向工作对象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面向工作伙伴、工作任务与工作压力,解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构建应实现单项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点――线――面”立体架构,感性认知、模拟体验、岗位实践“三位一体”。使学生通过系统、扎实的实训,夯实技能基本功,掌握专业实用技能,培育改革创新精神,系统提升学生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管理能力与管理素养。并在实训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实现职业发展路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定位分析

高职教育的目标导向性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项目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一导向在高职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根据历年高职管理类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分析:“职员――业务骨干(岗位助理)――业务经理――企业高管”是大多数管理类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当然能够到达企业高管层次的是少数。因此,顺利就业应成为高职管理类学生的第一职业目标,并争取经过三至五年的职业锻炼逐步走上基层管理岗位。

实现“顺利就业”目标,并具有一定职业升迁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修养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企业用人调查发现:不管什么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对其实践经验的要求都非常高,对管理专业学生更是如此,高职管理类毕业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才能走上管理岗位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因为缺少工作经验而被挡在企业门外也是这个原因。

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定位分析从一个侧面已经说明了架构专业实训体系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高职实训体系构建可以通过“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实训和综合素养训练――理论支撑”的逆推模式来设计。以实训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优化组合实训(校内、校外)环节,增强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突出高职办学特色。

1.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的构成

(1)基于专业基本能力的职业素质训练与感性认知实践

以“职业素养形成”为目标,开设通识性课程(公共课),并围绕职业能力形成开展相关素质教育系列实践活动。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职业道德与社会服务专题、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专题、暑期社会实践专题、人际交往与演讲辩论专题等。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更为重要。首先,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素质。通过贯穿大学阶段的生活规划,可以有效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将基本管理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自我行动中体验管理的内涵;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认识未来职业、建立职业理念的第一步,通过职业调查、专业分析、未来职业发展路径与行动方案设计,促进学生将职业能力培养转化为内在的需求与长期的“自觉”行动。

以“建构职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为目标,开设职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并围绕专业(岗位)认知及专业理论应用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设计感性认知实践环节,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工作流程和管理实际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对岗位情境有一个基本认识,以增强学生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现场参观,与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交流,也可以邀请企业家到校举办讲座、座谈。另外,针对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等描述性、操作性内容,设计相应专业理论认知实践教学和认识性社会调查实践,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奠定基础。如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企业经营环境调查与评估、企业经营战略调查与评估、企业组织结构调查与评估等感知性认识实践。

(2)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及岗位实训

以“职业技能形成”为目标,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专业课),并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念与模式开展单项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和以单项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小综合”训练。管理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基于管理职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能力和基于企业主要管理活动的战略计划、生产运营、资源配置、人员激励、技术开发等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这两个基本线索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并进行专项操作技能训练。如战略管理实训、生产运营管理实训、市场营销管理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等。

以“职业技能合成”为目标,开设ERP(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课程,以分岗位、团队协作方式开展专业综合实训。目前,ERP管理技术已在国内外一流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此相应,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也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贴近市场的模拟训练中,担任各种角色的学生对企业业务发展会形成相同或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布局、经营战术、内部协作、资源统筹等思维模式。同时,依据市场信息调整企业定位和市场策略,将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生产能力扩展、融资时机把握、资金平衡决策体现在模拟企业整体运营与管理之中。经过沙盘模拟训练,使学生全面理解生产计划制订、成本核算、产能预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现金预算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相关技能的真实内涵,实现对所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和职业技能的合成,提升管理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职业知识与技能整合,服务就业”为目标,完善就业前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机制,强化学生管理岗位技能,实现“无缝”就业。毕业实习是目前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前实习的主要形式,通过就业前顶岗实习,有计划地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缩短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见习期,提高学生社会认可度,巩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但是,从各职业院校毕业实习现状来看,“放手”有余,管理不足,从而使就业前顶岗实习成为学生实际上的提前“毕业”,弱化了顶岗实习与实现教学(实训)目标的关系。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建立学生顶岗实习长效机制,保持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并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前顶岗实习有效结合,逐步建立一种使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者共同受益的模式,从而保证学生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使毕业设计立足于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

(3)基于专业拓展能力的专业技术适应与拓展实训、社会实践与开放性拓展实训

以“职业迁移与宽口径职业能力”为目标,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专业选修课),开展专业适应与拓展能力训练。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日后职业生涯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在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发展能力,以拓宽学生就业口径,适应职业发展与职业迁移的需要。从职业领域深层探究、相关职业技能开拓两个角度开展专业适应与拓展训练,如学术讲座、技能竞赛、企业经营管理主题策划、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竞赛等,从而增强学生就业、再就业能力。

以“整合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展社会实践与开放性拓展训练。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包含个体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个人能力、社会经验等方面的竞争,是学生管理职业能力最整体的体现。就业形势调查与岗位分析、创业计划设计和校园市场及网店经营是目前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利用的实训方式。其中创业计划设计可以成为管理类专业拓展实训的主要形式,创业计划的完整设计及创业项目的落实是学生进行管理知识与职业技能整合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

2.构建高职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保障

(1)领导重视,明确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理念与目标定位

构建专业实训体系首先要学校领导重视,充分认识到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实训教学的理念与目标定位,加大实训硬件、软件的投资力度,重视师资队伍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特点与特色的实训体系。

(2)校企合作,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有效利用

校企合作是目前实训教学最好形式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使高职院掌握最新社会人才需求,把握最新人才培养方向,取得适应企业最新发展要求的教学资源,获得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学生也能得到企业实习实训机会。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实训)体系,修订教学计划,设置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

(3)培养一批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用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武装自己。学校要组织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基层进行实习和锻炼,鼓励教师横向联合承担企事业单位研究课题。聘请一批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企事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性课程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相互协作交流。并根据管理类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组成跨系、跨专业教学团队,为实训教学服务。

(4)整合现有实训体系,促进实训体系向制度化、规范化和作用优化方向发展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全面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训教学方案、实训教材。克服目前实训项目相对割裂,整体作用较弱的弊端,建立实训体系作用评估机制,完善实训教学监管与考核制度,促进实训教学目标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邵雪伟.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职场化实训体系建设[J].职教论坛,2010,(30).

[2]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第8篇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识字与写字:

学习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能够积累运用。继续练习钢笔楷书,提高书写水平。

2、阅读:1、小说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的小说类文本;2、能复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

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

2散文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以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散文类文章;

2、能依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 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

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分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8、能根据不同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 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

10 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1能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 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词语或有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

3、写作:结合本册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成长、祖国、名人、文艺、探险、动物)分别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综合性学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课外自主阅读、写作训练指导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活动、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活、亲人和祖国的情感;学习名人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及综合性学习。此外,还有两个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图书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高效整合的方法;多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引导,组织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还要实施读写结合的策略;依据单元的主题加强写作训练指导,培养写作能力,尽力提高作文的档次。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1~2课 第二周:第2~4课 第三周:5课~写综

第四周:第6~8课 第五周:9~10课 第六周:写综

第七周:11~13课 第八周:14课~写综 第九周:16~17课

第十周:18~20课 第十一周:机动 第十二周:写综

第十三周:21~22课 第十四周?23~25课 第十五周:写综

第十六周:26~27课 第十七周:28~30课 第十八周:写综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二)课时分配:

阅读:54课时左右 写作:18课时左右 综合性学习:6课时

名著导读:2课时 写字:8课时左右 复习:5课时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教训,紧抓阅读和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2、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板块,这样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修养整合在一起。

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的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体会其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良好的语文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

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备课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标准,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二、学情分析

住宿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基础明显薄弱。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的学学习惯渐渐养成,但有部分后进生问题仍很严重。与本部学生相比,尖子生少,尾巴大。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注意精心备课,多听课,多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2、加强集体备课,尽量学进度、统一测试、统一作业。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用集体的力量。

3、精心编制学案的作业,力求紧扣教材,训练目标明确,并及时做好检查、批改等落实工作。

4、注意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读书习惯,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同时,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抓好读写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课内外要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指导和课下练笔相结合,自己找“米”和老师给“米”相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矗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

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

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④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2、存在的不足是: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⑤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第二单元:传记单元;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一至四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1课时。

第二单元:五至八课各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三单元:第十课1课时,第九、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四单元:第十三至第十五课各2课时,第十六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第十七至第十九课各2课时,第二十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9篇

关键词:激发教育;AHP;FCE;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20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52-03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成长特别需要激发,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主要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被置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缺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活力;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思维。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构建新的实践路径,更好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1,2]。

激发起学生学习内在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精神,激发应用意识[3,4]。以学生的主动积极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为切入口,通过教师“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启发探究—鼓励运用”和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大胆创新”的双边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兴趣是基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设置疑难、渲染情绪、制造惊奇、挑起矛盾等方法,实施“低起点,缓坡度,快反馈”的活动,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5,6]。

二、研究内容

我国的应试教育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受到很大的损伤,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学习以至不愿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综观目前整个教育的现状,毋庸质疑,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研究揭示出:由于学校教育过度“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是压抑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就是激励与开发。一是激励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成为充分体现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主体;二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活力,充分开发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激发教育就是以激发为主的教育。之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这种成功的心理素质,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育者在教学手段方式上出现了偏误:把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需要的学习者,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这显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不公平的心理竞争气氛,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其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习者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直至感受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人生的渺茫。国内外的教育学者都普遍认为,这种教育系统压抑了大部分学习者潜能的发展。社会已经长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受到社会竞争气氛的影响,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竞争的手段,来激励学习者学习。

国内外学者研究也发现:采取竞争的目标结构,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这是因为竞争的目标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而削弱了学生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因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远未开发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满足或没有激发出来;学生目标不清、动力不足、方法不对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成才,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迷茫甚至困惑,面对就业竞争虽然有压力但却不知所措;学生的内在潜能巨大,但是远没有开发出来。

本文以“激发教育”为议题,主要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建立科学的实施效果评价体制,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于教学改革,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创出新路:(1)探讨激发教育的意义、原则;(2)阐述激发教育的实施方式;(3)建立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本文以“激发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激发教育”的背景与意义,详细论述了“激发教育”的实施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本校的“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在原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同行评议和自我评议等指标,从而克服了“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了综合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它集成了实施后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国家产生的正面效应。纯选用一个或部分指标,不足以反映激发教育实施后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应根据激发教育的本质含义和主要思想,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指标可比的评价体系,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加工处理,做出了评价,得到比较全面的总结。激发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实用的解决多准则决策问题的方法。它将模糊或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将各因素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逐层比较相关因素,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它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为解决那些无结构的、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这就需要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对学校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首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然后是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通过建立“激发教育”的实施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再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因素的权重,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最后用隶属度合成的方法计算最终评价值,从而得到“激发教育”的实施效果评价,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

“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流程如下:

建立“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原则,制定实施效果评价方案,具体提出评价指标,计算出评价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可对本校“激发教育”做出了客观、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以提高、完善和改进“激发教育”实施水平。

三、总结

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激发教育的背景。最主要的是要体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能强迫,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不能灌输,只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之大不可忽视,需要激发,所以激发教育势在必行。建立“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模型不仅可以为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督促教师提高工作责感,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意义都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

[2]张立彬,杨会良.高校开展信息素养培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304(5):64-69.

[3]张德江.学习与成才——献给新世纪的大学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德广.用智慧点亮心灯——评教育激励论[J].教育研究,2009,(7).

[5]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7,188(2):15-16.

[6]钟嘉鸣,刘志辉,祝庚.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7-18.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长春工业大学第二批质量工程课题

第10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自我认同感;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18-09

伴随着社会对他们的质疑成长起来的90后大军也开始逐渐进入职场。他们热情,开放,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也个性张扬、难受约束。这代人在网络社会的影响下,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追求刺激和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他们当中有部分人拒绝按照惯常的方式去做事,不愿意受雇于他人,不愿意委屈自己在别人手下做事。他们有更加强烈的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有着强烈的愿望去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氛围也促使他们去创业。

现有研究基本上关注的是几个具体创业者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比如,成就动机、内在控制源、模糊容忍度等等。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对90后大学生的创业研究基本上没有。所以本文研究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特质如何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可以为高校开展培养90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活动提供依据,也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提供理论价值。

一、文献综述

(一)人格特质

1.人格特质的定义和研究

人格特质是个体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特征,它能够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国内外研究者研究均表明,人格特质与创业是存在一定的关系。人格特质是创业研究的经典研究之一。创新、冒险、内控性等其他创业者特质也有学者进行研究。[1]其中成就动机是研究最多的人格理论。[2]心理学领域的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使研究者能够将大量人格变量整合成一组简约而有意义的人格结构中,所以这有利于寻找人格特质和创业的一致关系(Zhao & Seibert, 2006)。[3]但是在研究创业者特质对创业倾向的影响时,学者们在研究创业者特质时,往往集中研究几个重要具体的特质。[4]根据陈巍在其硕士论文中的总结,创业者特质主要聚焦在以下6个维度,包括成就需求、控制源、独立性、积极性、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4]控制源最早是由Rotter提出,它是指一个人对事件控制能力的自我感知。早期实证研究的文献显示,具有模糊容忍度的创业者可能更愿意进入信息不透明的行业,以便更好地进行投机、配置资源(Huang,2008)。[5]

2.人格特质的界定

以上所列出的成就动机、风险承担、内在控制源、模糊容忍度、创新等是学者研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几个重要的特质维度。但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是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无论是使用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还是使用被学者研究最多的几个重要的创业特质都不太符合本文的研究思路。

杨薛雯在其硕士论文《“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中使用16PF人格特质问卷测试了“90后”大学生在敢为性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90后大学生做事更加冲动,冒险性比较强。[6]同时平娜娜在其硕士论文中调查指出大部分的“90后”希望自己的行动和思想能够影响他人,其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7]还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于理论均值,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8]

本文在研究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者对“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结果,提炼出创新性、冒险性和主动性作为“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以此为解释变量研究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前人研究和本文研究需要对三种人格特质做出定义:创新性是指90后大学生内在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所协调的统一构成的较为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总和,冒险性是指90后大学生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的态度和行为,主动性是指90后大学生采取主动行为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倾向。

(二)创业自我效能感

1.创业自我效能感定义

自从自我效能感提出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效能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大致的思想都是一致的,所以本文采用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自我效能感实质就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有多大程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9]

2.创业自我效能感界定和测量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 (entrepreneurial self- efficacy) 感是把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创业研究中,是指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用来预测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结果等。由于创业者面临的环境和任务的特殊性,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导致创业意向的重要前提(Boyd等,1994)。[10]后来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正面影响。创业意向研究在国内也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范巍和王重鸣 (2004)。[11]但是他们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特质变量进行研究。

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测量的计分方法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总计算总分,另外一种是主成分分析法。[12]在实证研究中,引用得比较多的是Chen(1998)[13]对140名本科生和MBA学生和175名小型企业的经理和创始人测量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研究中,提出了创业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营销、风险管理、创新、决策和财务控制。Barbosa(2007)基于特定创业任务而划分出的四个创业效能维度:关系效能(relationship self-efficacy)、新企业管理效能(managerial self-efficacy)、不确定性容忍效能(tolerance self-efficacy)和机会识别效能(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self-efficacy)。[14]

本文基于以上几种维度分类和考虑文章的研究需要,将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量表的题项进行设置:机会识别效能、风险容忍效能和关系效能。其中本文机会识别效能是90后大学生在识别创业市场机会能力上的自信,具体体现为是否能够准确感知到消费者没有被满足的需要,能够识别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风险容忍效能是指90后大学生在面对不确定性情况下对自我处理事务能力的自信。关系效能主要指90后大学生在自身关系建立,特别是与潜在投资者等有重要关系的人之间建立关系的信心。[15]

(三)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16](self-identity,又译自我同一性)作为Erikson自我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具有丰富多样的涵义,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认同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自我认同感是与他人交往时,个体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通过探索和承诺,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就会出现自我认同危机。[17]

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感显著相关。[18]所以本文认为具有良好自我认同感的大学生能够理智的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能坚定的信任自己能够克服所有困难。

本文对奥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编制的自我认同感量表[19]进行相应的修改得到含有13个题目项,包含自我角色认同、自我价值认同、自我认同改变和自我动机认同4个维度的自我认同感量表。反向题目经反向计分后,计算均值,均值高于平均水平,表明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均值低于平均水平,表明还没有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四)创业意向

Icek Ajzen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20],该理论认为通过行为意向可以预测行为。而外在因素通过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该模型确定了影响行为意向的三个态度变量:一是源之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个体对行为的喜好和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信念,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个体采取行动时的社会压力知觉,最后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即采取行动难易程度的知觉。Krueger等(2000)[21]对TPB进行修正,提出三个态度变量相应的前因变量分别为:价值期望(expected values)、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和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Krueger 等(2000)[21]、Gird和Bagraim (2008)[22]都发现TPB对创业意向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力。[23]Autio等(2001)得出三个态度变量都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 其中行为控制知觉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最大。[24]行为控制知觉的前因变量是自我效能感,所以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意向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力。

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意向是一个心理过程,个体和其他外部的变量通过创业意向可以影响创业行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创业意向指向特定的目标行为。创业意向被认为是创业行为最直接的前导因素,以及创业行为最简单直接的前兆。因此,以创业意向为基础研究潜在创业者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PhilipHPhan(2002)[25]指出学生创业意向是指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Krueger(1994)[26]认为只有具有相当创业意向的潜在创业者才真正有可能从事创业活动。

二、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以往学者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90后人格特质的三个变量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X3表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使用Z和Y表示,其中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机会识别、风险容忍和关系管理分别用Z1、Z2、Z3表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的中介变量;自我认同感为调节变量,用M表示。

图1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的人,其行为和思考模式往往不同,做事情的态度和自信心的差异也很大,所以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同。结合本文具体的研究思路,提出如下假设:

H1a:90后大学生的创新性对其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90后大学生的冒险性对其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H1c: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对其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把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创业意向的变量。在一系列行为影响因素中,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Boyd和Vozikis(1994)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创业意向和最终采取创业行动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变量。[10]范巍、王重鸣(2005)[11]采用创业意向量表及“大五”(big five)人格量表共调查210名大学生发现,个性特征中,具有高外向性,责任认真性,经验开放性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90后大学生的创新性和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

H2b:90后大学生的冒险性和创业意向有显著正相关

H2c: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业意向有显著正相关

H3:90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其创业意向

H3a:机会识别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风险容忍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H3c:关系管理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选择。本文认为即使有着相近或相似的人格特质时,拥有更高的自我认同感的90后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更加积极正确的认识,从而会增加他们创业的信心。所以拥有更高自我认同感的学生会提升其创业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创业意向的提高。90后大学生更加的自信张扬,具有相当程度的创新性和冒险精神。独生子女的现状,父母长辈的殷切希望和社会认识的误区使得他们不愿意屈就于别人,更加愿意证明自己,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因此有着更高自我认同感的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就越加的强烈。这就促使他们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现代社会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寻求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人格特质背景下,自我认同感强弱不同对机会识别效能感影响有差异,但差异的显著性不强

H4b:人格特质背景下,自我认同感强弱不同对风险容忍效能感影响有差异,但差异显著性较弱

H4c:人格特质背景下,自我认同感强弱不同对关系管理效能感影响有差异,但差异较弱

H4d:人格特质背景下,自我认同感强弱不同对创业意向影响有差异,但不显著。

三、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论文研究的需要修改完善制定的,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对象的基本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受教育程度和亲友是否有创业经历等;二是对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自我认同感、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变量的测量。

人格特质量表设计是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文对变量的界定。共有16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分数越低表示越不同意,分数越高表示越同意,其中包括两个反向计分题。自我认同感量表是改编奥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的量表,包括自我角色认同、自我价值认同,自我认同改变和自我动机认同这四个维度。原量表含有19个条目。本文根据研究需要改编成含有13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计分法,等级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其自我认同感越高。但是其中包含8个反向计分题。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问卷均采用Likert 7级评分方法进行测量。其中创业自我效能感参考张琦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分析”设计而成。从机会识别、不确定性容忍和关系三个方面测量,共8个问题。创业意向量表从拥有自己企业的愿望、毕业后五年内创建自己企业的可能性、创业准备三个方面来测量,共4个问题。

(二)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网络调查,将问卷放在专业的问卷调查平台上填写,共回收问卷55份,有效问卷37份;二是在安徽省合肥市几所高等院校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对象主要是90后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1份,有效问卷271份。综合以上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346份,有效回收率975%,有效问卷308份,有效问卷率868%。

样本基本结构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为,男性占597%,女性占403%;在受教育程度上,大专及以下占32%,本科占92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42%;在专业方面,理工类占601%,文史类占169%,经管类占221%,其他占1%;家人或亲友有创业经历和没有创业经历的比例基本持平,家人或亲友有创业经历的占506%,没有创业经历的占494%。

四、数据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为了确保模型拟合度和假设检验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对变量测量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信度检验上,我们采用目前最常用的Cronbach α系数对问卷各题项进行检验。其中自我认同感量表采用的是由奥克斯和普拉格(Ochse & Plug,1986)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编制简化而成的。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达到0783,因子分析和校标效度的检验都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指标。[19]对人格特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量表测量的所有变量的Cronbach α在07至0802之间,其中整个样本数据的信度达到0848,达到测量学的要求,表明量表的信度水平较高。本研究问卷所有变量题项均是在参考和借鉴相关文献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经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检查和预调查反复修改和完善得到的,因此量表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另外我们使用SPSS17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所有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且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都为0000。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水平。(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了解样本数据的总体水平和各变量之间的初步关系,对所得的数据先进行描述性分析。各变量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创新性、冒险性和主动性的均值都大于问卷中间值4,得分较高,说明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冒险性和主动性等人格特质都比较高,其中创新性的均值接近5,说明90后大学生变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比其他人要强。自我认同感、总体创业自我效能感以及机会识别效能、风险容忍效能、关系管理效能均超出了中等水平。样本总体创业自我效能感比较高。最后样本总体的创业意向均值达到了4533,远高于样本中等水平,表明9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创业意向比较大。

(三)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显著性以检验模型中对应的假设,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3。注:*表示在005(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由上表可以看出创新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冒险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假设H1a、H1b、H1c均得到验证。创新性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冒险性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假设H2a、H2b、H2c得到验证。

机会识别与创业意向正相关,但不显著,风险容忍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关系管理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假设H3、H3b、H3c得到验证,H3a没有得到验证。

由上表还可以看出冒险性和主动性与创业意向的正向关系要比创新性强,但是在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关系上创新性和主动性要比冒险性强。

(四)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创业自我效能感Z和创业意向Y的关系,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以创业意向为因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4所示。由上表统计可以看出,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且除机会识别外其他sig值均小于005。所以风险容忍效能、关系管理效能及创业自我效能感都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向。所以H3、H3b、H3c再次得到验证。

(五)独立样本T检验

对于自我认同感总分得分进行高低分组,来检验自我认同感高低组之间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的差异情况,分组标准是量表总分进行升降排序,以前27%和后27%的总分作为临界分数进行高低分组。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自我认同感高分组在机会识别、风险容忍、关系管理、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和创业意向上都比低分组的均值得分要大。而且与各变量的F值相伴概率是0064至0786,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以上说明,自我认同感高的90后大学生在机会识别、风险容忍、关系管理、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等都较高,但是差异的显著性不大。H4a、H4b、H4c、H4d得到验证。

(六)中介效应分析

运用层次回归的方法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具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中介变量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系数是显著的。第二步,因变量对中介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系数也要显著。第三步,采用层次回归,又包含两小步,首先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其次控制中介变量,再考察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结果,比较两步的回归结果的变化来判断中介作用。

由表6可以看出:第一步,创新性、冒险性和主动性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a、H1b、H1c进一步得到验证。第二步,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H3进一步验证。第三步中第一小步显示创新性、冒险性、主动性对创业意向的显著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是0184、0370、0330,H2a、H2b、H2c进一步得到验证;第二小步中,在控制创业自我效能感后,创新性和主动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变成不显著,可知发生完全中介作用,冒险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仍然显著,但是回归系数减小为0325,发生部分中介作用。七)调节效应分析

由于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连续变量,所以本文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来考察变量的预测效果和调节分析。第一步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处理(变量减去其均值后生成的数值);第二步做因变量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回归,得到测定系数;注:*表示在005(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第三步做因变量对自变量、调节变量和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交叉项的回归得新的测定系数。如果两个测定系数的差值R平方越大,表示调节作用越显著。本文设计四个模型,模型一以创业意向为因变量;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分别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作为因变量。

由上表可以得知,创新性、冒险性和主动性与创业意向的回归系数均是显著的,而且冒险性和主动性与创业意向的回归系数要稍大一点,表明冒险性和主动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要大于创新性。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和模型四的R平方均为正数,但是都非常小,说明自我认同感的加入使模型对于90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解释能力的增加非常有限。而且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自我认同感对人格特质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的调节有差异,但是不显著。所以H4a、H4b、H4c、H4d再次得到验证。

五、结论

本研究主要讨论了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的影响,并且讨论了自我认同感对人格特质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相对于创新性来说,冒险性和主动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稍大一点。可能是因为创业不仅需要创意和点子,敢于承担风险,不怕失败,拥有自己的主动权并且积极主动去做事情在现实中更加的需要。创新性和主动性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要大于冒险性,这主要是因为拥有一个好的创意和积极主动的做事风格是增加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整个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中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减小创业的风险性,比如找风投、找合伙等等。所以冒险性的影响要相对削弱一点。

其次,自我认同感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作用不显著。拥有较高自我认同感的90后大学生,其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要更高。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一个认识和思考,拥有较高自我认同感的90后大学生对自我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正确和积极,即更加的认可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对创业的自信心和决心。

最后,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90后大学生只有拥有强烈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创业做好,才会有那个创业意愿。

在现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中,拥有创业倾向的人格特质不是但时间内可以达到的。所以国家和学校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利用大学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和项目,在大学里就培养这些学生的创造型、冒险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提高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水平。针对创业方面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和创业课程,为学生树立坚强的创业信心,增强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研究样本地域局限,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地域仅局限在合肥市,且样本容量较小,限制了本研究结论的推广,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调查的地域范围,同时增加样本容量。其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所研究的变量及其维度的划分在学术上并没有达到共识,各个因素的测度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量表的设计不是每个题项都具有权威性,有些题项的设计只能根据当前90后大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测量。最后本文只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但是真正到创业行为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往下研究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Rauch, A, & Frese, M. Lets put the person back into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owners personality traits, business creation, and suc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7,16:353–385.

[2] 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403- 411.

[3] Zhao H., Seibert S. E.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 A meta-analy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91:259-271.

[4] 陈巍.创业者个体因素对创业倾向的影响—感知环境宽松性的中介作用[D]. 吉林:吉林大学,2010.

[5] Huang R.R. Evaluating the real effect of bank branching deregulation: Comparing contiguous counties across US state borde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87(3): 678-705.

[6] 杨薛雯.“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平娜娜.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与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 上海:大连海事大学,2011.

[8] 孙远刚,董成文.“90后”普师院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调查及教育对策[J]. 教育科学,2011,26(6):44-48.

[9] 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y Review,1977,84(3):191-215.

[10] Boyd,N.G. & Vozikis,G.S.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4:63-77.

[11] 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5):1087-1090.

[12] 张琦.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13] Chen,C.C.,Greene,P.C&Crick,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295-317.

[14] Barbosa, S., Gerhardt, M., & Kickul, J. The role of cognitive style and risk preference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7,13(4):86-104.

[15] 汤明.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9.

[16] 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异[J]. 心理科学,2007, 30(4) : 869- 872.

[17] 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63-67.

[18] 关惠婉,宋嫣,付桂芳.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6:16-18.

[19] 李义安,娄文婧.自我认同感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7(2):181-182.

[20] 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Upper Saddle River:Addison-Wesley pub(sd),1975:1-56.

[21] Krueger, N. F., Reilly, M. D., & Carsrud, A. 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15:411-432.

[22] Gird, A., & Bagraim, J. J.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s predictor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st final-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38:711-724.

[23] 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0, 18(1):162-169.

[24] Autio, E., Keeley, R. H., Klofsten, M., Parker, G. G. C.,& Hay, M.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Students in Scandinavia and in the USA[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2(2):145-160.

[25] Phan ,P.H.,Wong,P.K.&Wang,C. 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 Beliefs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2,10(2):151-174.

[26] Krueger N & Brazeal D V.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3):91-104.

[27] 刘正荣.“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实证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2):34-37.

[28] 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

[29] 吴娜.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第11篇

按教学活动设立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视觉意识、视觉文化,用多种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观念、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是: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方法,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美化环境与生活。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现状:

我县中学现有美术教师50人,男20人、女30人;本科生35人、专科生15人;其中兼职教师14人;年龄在50岁以上2人、40岁以上6人、30岁以上28人、在30岁以下14人;中学高级6人、中学一级24人、中学二级20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教龄30年以上2人、20年以上6人、15年以上14人、10年以上8人、5年以上11人、在5年以下9人。

课堂教学A类课12人,B类课28人,C类课10人,任课教师基本胜任教学工作。

学生能以线条和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美化生活,对作品可作简短评述,能运用地方材料学习造型方法,进行综合探索。

从2001年秋季,美术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4年以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课改实践。在市县课题研究带动下我们做了以下几项探讨:

1.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在接受式的基础上研究体验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如:二中顾兴眉的《可爱中华》;四中郭华振的《艺术与科学》、卢晓景的《保护动物》等。

2.进行美育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典型课例如:西屯中学李敬霞的夏都国际雕塑公园《人.生命.自然》;四中卢晓景的《民俗村艺术采风》;张山营中学李淑君《玉米皮造型》;大庄科中学的《根雕》艺术活动。

3.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竞赛(理论常识、工艺制作、色彩写生、平面设计、水墨创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全县试行期末笔试测验;部分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成长挡案袋》的过程性评价,改进只凭作业定成绩的做法,值得推广。改变美术学科在学校薄弱地位是我们长期努力的工作。

问题:

1.新教材的电脑美术、陶艺课,因学校条件所限,无法进行教学。部分学校缺少美术学具材料,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

2.多数学校只有一位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困难。少数教师忽视美术知识教学。

3.少数学校没有专任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过少。

4.个别学校初三不开美术课,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

1.各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改革实践,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推动艺术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教委督促各校初三开齐美术课。

2.教师要研究:教什么和如何学的根本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设计生动的审美体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加强过程评价,继续实行《学生艺术成长档案袋》工作。重视美术学科知识、能力.期末笔试考试评价。

4.各校业务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业务培训,以科研课题促进艺术师资素质提高,搞好十五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

5.各校要研究教学规律,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由准备——实施——效果来完成,分值权衡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课堂评价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状况和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学习取得进步,试验发展性评价。

6.各校要为师生定购教学必备的美术学具、材料,保证美术课的正常教学。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更是艺术教育的特色。

素质教育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实施的空间,我们学校、教师要为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而努力工作。

中学美术学科各年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方案

为提高我县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参照北京市教委《中小学美育大纲》精神。我们制定本方案。

当今艺术学科与社会人文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科际整合,形成新的人才素质观,而审美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较高素质。塑造美的心灵,振兴民族精神,以美育人,探索出一条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途径和方法。尽快改变农村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中,在美的启迪与陶冶下,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树立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大美育观。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优化课堂教学,优化管理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薄弱状况如得不到改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会落空。

学科作用:

《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是人类历史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图像是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而美术教育的普及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艺术遗产的认可与继承。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互融、互动和互补。使科学发展更富有人性的关怀,为新世纪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倾注新的活力。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最高境界,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通性。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美化生活,设计生活、创造生活的审美教育。我们又称为“生活美育课”。它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有益于社会及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将学科定位在:美术教育是人文精神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之一不可缺少,有形象思维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1、提高认识科学定位

“懂得和实践艺术是我们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

美育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和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的意识、情感与能力等审美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它以美的方式感受、审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在寓教于乐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育人。美育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来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完善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惟有从美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才能真正确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是审美的最集中、最典型形态,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最主要载体。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因形式、方法不同、各有侧重;课堂教学侧重审美知识传授,课外活动侧重审美能力培养,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侧重审美实践活动,校外艺术教育侧重特长生的培养。小学阶段侧重艺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初中阶段侧重美育基础知识,提高审美感受力,培训表现美、创造美的一定技能。高中阶段:侧重正确审美观的培养,使良好审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

美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能感受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力潜能,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升学、求职、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2、审美素质科学框架:

学生审美素质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目标要素评价要素

艺术美艺术素养感受美知识认知水平

科学美智力发展鉴赏美能力操作技能

社会美品德意志表现美情感行为表现

自然美心理结构评价美个流表达

生活美创新思维创造美价值综合探究

检测操作;从内容要素: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生活美分别进行。(例如)

生活美(精神面貌):语言美、形体美、衣着美、居室美、饮食美、人际美;

审美素质:就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的知识因素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过程中,习得的能力因素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稳定特征。

审美就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点两方面,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形象贮存;对艺术作品内容、形式、风格的识别鉴赏;对艺术语言的了解和实践;形成艺术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和高尚人格。

1.审美内容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五方面。中小学生要侧重于生活美育的培养与实践,从生存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理想愿望、信息交流中形成审美素质水平。

2.审美结构要素:艺术素养、智力发展、品德行为、心理结构、创造品质。

①艺术素养:对艺术语言的感知、体验与运用;②智力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水平。

③品德意志:认知、情感、意志、生活表现。④心理结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评价。

⑤创新思维:求知欲、好奇心,质疑品质等人文精神。

3.审美能力要素: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4.审美目标要素: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个性。

①知识方面: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形式与内容、;②能力方面:有感知、鉴赏、表现、创造力等;

③情感方面:兴趣爱好、行为态度、健康心理等;④价值观念:辨别真善美、价值取向、审美观念;

⑤个性发展:精神性格、特长潜能、生存质量;

5.审美评价要素: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行为表现、交流表达、综合探究。

6.审美素质体系框架:

审美基础是知识,审美保证是能力,审美导向是观念,审美动力是情感,审美核心是生活。

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构成人的审美素质立体框架。根据目标要素和评价要素进行调查问卷检测,获取学生审美水平的数据,做为艺术教育实验课题的素材,来论证其地位和作用,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

二、发展性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法: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审美对象的质量;关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是否充分;关注审美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根据课程总目标,从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检测学生的审美素质。

艺术语言:形象思维,了解线条、色彩搭配、构图想象、设计创新;

工具材料:尝试运用、各种媒体、大胆表现,体验学习艺术的兴趣;

③欣赏评述:收集作品、语言表述,写作评论、审美情趣、个性感受;

④行为习惯:用具准备、节约材料、安全操作、耐心细致、整洁卫生;

⑤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处理信息、整理记录夹;

⑥情感价值:热爱生活、相互信任、承担责任,发展自我,培养兴趣;

⑦学习态度:自评互评、客观公正,主动参与、勤于实践、坚持始终;

⑧综合评价:平时成绩、笔试检测,形成诊断、提出建议、促进发展。

在全县推行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工作,每学年一册,由学校保存备查。与会考和问卷调查共同组成学习方式的轨迹。每年县教委在初三年级进行艺术成长优秀学生评比表彰活动。

审美素质评价建议:

多级性: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艺术的兴趣。

发展性:评价要弱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诊断激励作用,以学生在实施美育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生活美育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性: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参与合作、交流表达、探究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阶段性:评价要分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循序渐进。随学校期末工作进行。县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应以调查问卷、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抽测检查。通过评价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审美素质检测方法(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称过程考查,依据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来评,

重活动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体现主体参与,促进个性发展合作学习;

终结性评价:由平时单元双基成绩60%、参与审美活动表现30%、自我评价10%;

与期末检测试卷100%综合评价,总成绩在120分以上为审美及格学生。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形式:

依据北京市课改教材13册至17册的教学内容,结合地方美育资源,进行试卷笔答。题型以填空判断、简答、应用实践等,考试属于量、性结合评价监控。

前两类以考查学生美术常识、作品欣赏为主,占60—70%;

应用实践以考查学生创意思维与美术技能为主,命题具有选择性,占30—40%;

每份试卷100分,60分钟完成。

(1)课程三维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

1.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生活与环境。

2.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3.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3、初中美术单元教学目标:

(一)欣赏评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艺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内容:

13册:中国美术馆概况、画家蒋兆和、民间美术吉祥图案、现代广告;

15册:故宫博物院概况、龙的图腾、古建常识、画家李可染;

17册:中国历史博物馆介绍(青铜器、绘画、雕塑);

14册:卢浮宫、文明古国、画家齐白石;

16册:大英博物馆、希腊雕塑、闻一多肖像;

18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家高更、毕加索、莫奈,现代建筑、现代艺术;

教学评价:(三维目标)

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查阅资料专题研究;

知道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对作品的形式、意义及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运用美术术语描述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欣赏祖国的国画、书法,了解剪纸、年画、吉祥图案等民间艺术;

对美术与生活、环境艺术的认识表述,

对园林、建筑形式美的评价;

欣赏生活中的雕塑作品;

现代广告欣赏及分析;

收藏艺术品或印刷资料,

(二)造型表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空间、明暗和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

13册:人物漫画(线条)、秋天的收获(色性)、小型雕塑(泥塑、泡塑);

15册:风景速写、国画山水意境;

17册:人物动态速写、色彩风景(装饰画);

14册:黑白装饰画、纸版画邮票艺术、国画花鸟小品;

16册:结构或调子素描、版画插图、京剧脸谱;

18册:结业创作、展览;

三、教学评价:(造型能力)

1、对美术课的兴趣态度;

2、运用以线造型方法,练习速写、漫画、卡通画;

3、体现物象的比例、透视关系;

4、在造型活动中运用构图知识;

5、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知识;

6、运用中国画方法进行表现;

7、浮雕、圆雕的制作(多种材料);

8、明暗造型练习;

9、版画制作学习;

10、认识美术语言在造型中的作用;

(三)设计应用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二、教学内容:

13册:资料册制作、中国结、服装展示、卡通画、乡土材料制作;

15册:艺术与科学关系、公共设施设计、乡土材料发现与创造;

17册:生活日用品设计(台灯、钟表、包装、交通工具、家居装饰);

14册:线材造型、编织、壁饰、藏书票设计;

16册:奥运设计(体育美术)、封面设计、字体装饰;

18册:标志设计、校园美化、设计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招贴画;

三、教学评价:(设计制作原理运用)

1、有序的工作方法与习惯;

2、多种材料、工具运用;

3、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

4、色彩对比、联想练习;

5、立体构成练习(线、面、块);

6、废旧材料、乡土材料加工利用;

7、运用形式原理,理解节奏、韵律之美;

8、各种设计练习(招贴、封面、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服装效果图);

(四)综合探索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记录、规划、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活动)

13册:同一蓝天下(生存环境)、节水活动、家乡风光摄影、电脑绘画;

15册:欧洲你好、家乡民俗摄影、电脑招贴设计;

17册:美洲你好、民族民间美术(唐装)、电脑网页设计;

14册:亚洲你好、绿色延庆、学校形象设计;

16册:非洲你好、主题手抄报设计、电脑图文编排;

18册:大洋州你好、雕塑公园欣赏、数码摄影、陶艺学习;

三、教学评价:(认识与实践)

1、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生活与环境,用美术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调查美术与生存的关系,用文字、图象记录其结果。

3、关注校园、社区环境美化(壁画、雕塑、喷泉),改进功能与设计。

4、春节书写对联,参观美术展览。

5、本地区工艺品调查与发明创造。

6、合作性学习、学习态度、学习特点的学生自评。

7、教师在课堂的观察记录(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表达交流)。

8、建立学生艺术学习资料册(档案袋),加强过程评价。

(2)学生美术基本素质检测问卷提纲

从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方面,侧重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7—9年级)

1.喜欢观赏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知道珍视家乡的古迹并发现其意义。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美,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有自己的心得。

欣赏中外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作品,对现代设计和环境艺术产生兴趣。

认识常见的符号和标志,知道尊重世界文化遗产。

主动接触优秀书法、摄影作品、并能从中感受美。

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并写出自己看法的评论文章。

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能运用美术语言(线、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借助各种媒材表达自己创意,丰富艺术体验。

能运用艺术方式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10.运用美术技能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活动中,连接与互动寻求联系。

策划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吉祥物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外出旅游活动(科技夏令营),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多姿多彩的提袋和背包,旅行团队的标志和旗帜,摄影展示出游活动。

布置理想的家居(纸模型或小天地的摄影),平面布置图、主体墙设计、整体设想,装饰布帘的色调、图案,柜架的设计、陈设的品味。

书的奥秘:书籍封面,装帧艺术、插图的收集、藏书票与书签设计,为自己的藏书分类。

奥运精神(体育题材雕塑、绘画、摄影、邮票收集)体育场馆模型设计,体育纪念品设计,招贴画、服装、大众健身的摄影、绘画等。

创建绿色社区环境:平面图、立体模型、照片资料。

①公共设施设计:汽车站、电话亭、路灯、公共座椅、垃圾桶。

②公益招贴画:节水、绿化、环保、人文。

③社会调查:运用对比图表显示,时间、空间、状况、人口、资源、沙化等。

备注:本提纲从感知与欣赏(60%)、创造与表现(30%)、评价与反思(10%)三个部分进行考核。每年从各学段中选择4—5个问题,进行问卷检测,可开卷,也可闭卷。检测成绩记入学年成绩册。(附学生美术素质检测表)

四、评价方法:

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阶段目标总体为块状。我们主要从学生的艺术兴趣、参与态度、审美知识、能力、形象思维、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过程考查。

在全县学校中推行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的举措。每年开学初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适用于所有学生,由学生自我记录、自我积累、小组评价。学年末交由学校存查、每年一册、三年总评(各校可选优秀者数名存档,表扬嘉奖特长生)

记录夹内容包括:

学生姓名、照片、爱好、简历

艺术课单元作业:设计方案、草图、研习记录、搜集的资料。

活动表现:(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要从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认知水平、交流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操作方法及毕业会考制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提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艺术学科为考查科目。评价要以学生的美术学习客观事实为基础,加强过程考查,重视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形成

①形成性评价、过程考查,每学期一次。内容包括:

1、平时学习:100分(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

。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提问练习法、作业排序法,单元作业占60%)

。情感态度:(态度表现、问卷法、参观展览、展演,学习态度占30%)

。行为习惯:(自评、互评、观察法、语言、仪表,自我评价占10%)

2、笔试测验:100分(期末考试)

第12篇

中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是国家确立的深化考试招生改革顶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是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配套的评价改革。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中考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什么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哪些学科?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我省在2004年全面建立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取消了毕业考试,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包括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简称为“社会”)和体育与健康等六科作为统一考试科目;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由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考试标准和要求,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哪些具体要求?

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的学业水平考试以省教育厅编制的《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依据。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体育与健康以及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考试要求。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素质教育和防止偏科的要求,自行确定考试科目的分值和考试时间,其中体育与健康考试分值不低于总分的5%,体育项目测试成绩应不低于体育与健康考试总成绩的70%。

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命题重点,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对在真实情景中问题解决能力考查,逐步增加真实情景中能力考查的试题比例;加强对学科思维能力考查,逐步改进开放性试题命题和评分方式;加强对实践能力考查,逐步开展外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和科学实验测试。学业考试可采取闭卷、开卷、开闭卷结合和机考等不同考试形式。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0至0.75之间。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

什么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开展评价?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包括:一是客观记录。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运用写实方法,客观记录学生每个学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品德表现、运动健康、审美艺术、创新实践等内容。二是民主评定。在过程记录与分项测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各按一定权重比例合成,确定等级,其中学生互评权重不低于50%。三是结果呈现。学生品德表现采用写实描述的方式呈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的评价结果分三个等第,用A、B、C表示,分别代表“优秀”“合格”“需努力”。各维度评价等第比例由设区市教育局确定,学校根据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四是公示审核。学生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处以显著方式公示,评定结果须告知学生并由学生确认。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五是形成档案。学校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可用。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何在招生中使用?

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各类招生的使用办法。到2020年,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毕业和各类招生的基本依据,注意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各个维度的独立意义。高中招生时可采取综合等第或折分方式计入总分,也可以采取品德表现加学生秀的其他1—2个维度综合等第或折分计入总分。

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有哪些变化?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普职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和实施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

实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大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分配比例从2018级学生开始不低于60%,有条件的地方应努力提高分配比例;其他普通高中分配比例由各地确定,招生名额应以初中毕业生人数为主要依据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招生名额要向农村初中倾斜。

单列自主招生计划。自主招生主要包括招收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特长招生和招收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特色招生。自主招生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学校招生总数的20%,其长招生原则上不超过学校招生总数的5%。

高中段学校主要有哪些招生方式?

主要有名额分配招生、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等招生录取方式。在招生中,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制定学校招生标准。

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招生是如何进行的?

名额分配招生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及学生志愿择优录取,原则上分配到农村初中学校的名额要确保足额落实。因所有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17级学生开始取消普通高中的保送生招生和中职学校的直升生招生。

自主招生具体如何实施?

自主招生可以采取特长招生和特色招生两种方式。普通高中学校应制定自主招生章程,详细列明特长招生和特色招生的类别、数量、标准以及条件和程序等内容,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特长招生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校面试或专门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或综合素质维度评价结果,按一定权重进行考核录取,其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30%。特色招生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选择一至两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作为录取的前置要求,再结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或综合素质维度评价结果择优录取。

普通高中学校中外合作项目招生,可先组织英语水平测试,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30%为基本要求,将学生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英语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以一定权重组成考核总分择优录取。

统一招生有什么变化?

改变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积极探索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结合的统一招生办法。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制定和逐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具体的使用办法,学校统一招生的录取方法应提前两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可选择部分县(市、区)或学校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中职招生如何进一步完善?

按属地管理原则,把各类中职学校统一纳入市县同一招生平台有序招生。严把生源关,“3+2”、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加快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职业院校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招生机制。继续积极稳步推进中职跨区域招生改革,设区市统筹安排中职学校跨县域招生计划。各类中职学校按照“应招尽招”的原则,积极面向初中毕业生、复转军人以及来浙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招生,尽力满足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愿望。

招生管理有哪些规定?

第一,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列入同一批次志愿同步录取。严格按照核定的招生计划开展招生工作,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在本地范围内招生,未经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不得跨区域招生。民办普通高中学校继续实行跨区统筹招生。严格执行取消“三限生”“借读生”规定,严禁挂靠学籍,做到“人籍一致”。

第二,严禁擅自提前招生。从2017级学生开始,招生录取工作一律在学业水平考试后进行,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招生秩序。特长招生的专门测试、中外合作项目招生的外语水平测试、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院校考核评价可在每年5月中旬之后进行。

第三,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落实“减项、降分”要求。取消体育、艺术、科技等奖励类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第四,加强对省外中职招生管理,未经各设区市教育局批准,省外中职学校不得在我省举办分校和教学点。中职学校跨省、跨市县区招生应告知生源地教育局,招生应纳入同一招生平台并实现有序招生。

高中段学校招生如何实施“阳光招生”?

实施高中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对违规招生如何处理?

加强对招生中违规违纪行为的检查和处罚。重大违规违纪事件,将查处情况及时向社会通报。如属特色示范学校所为,予以降级直至取消特色示范学校称号。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辖区内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和招生专业,坚决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及办学(班)点,及时公布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学校名单。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严禁以不正当手段争抢生源,坚决杜绝非法招生、有偿招生、重复招生、重复录取、抢拉生源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区域内发生较大规模违规违纪事件,取消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年教育发展业绩考核优秀等级评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