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产业论文

传统文化产业论文

时间:2022-04-27 19:4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产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产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5.12”特大地震前,绵竹年画带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年画节也硕果累累。地震给绵竹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绵竹年画产业遭受重创。在这一背景下,文章探讨了绵竹灾后年画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发展脉络

绵竹位于古蜀道川陕公路名镇孝泉以西。因盛产一种韧性极好的竹子,继而制作桃符,画为"神荼郁垒",使绵竹木版年画在清代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明清两个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是绵竹木版年画发展的辉煌时期。那时,当地年画作坊达300多家,年画艺人逾千名,从事年画生产的乡民约万人,年画大量销往云南、贵州和陕、甘等省,还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其题材丰富,内容广泛,主要包括风俗习惯、生活生产 、历史传说等,无一不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如《渔家乐》、《纺线女》、《赵公镇宅》等, 反映民俗风情的各个侧面和农民祈福消灾、神灵庇佑的美好心愿。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省级有关部门又专门采取抢救实施,绵竹年画获得新的艺术生命。2006 年,绵竹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绵竹年画发展状况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年画之乡"绵竹,在“5.12"前已有成型的画坊十来家,常年绘画人员300多人,民营年画经营实体十余家,年画产品多达20余类上千个品种,去年一年年画销售额就达到3000万元左右,并形成了孝德镇射箭台村与遵道镇棚花村两个各具特色的年画村。以绵竹年画为题材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得到空前发展,已达30余家。政府从2001年春节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年画节",并于2007年2月10日成功举行了《绵竹木版年画特种邮票》首发式。绵竹还以地方人大决议的形式将农历腊月二十三确定为绵竹年画节,使之成为绵竹第一个地方性节日。

绵竹年画民俗村位于绵竹市,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距成都市83公里,是川内从成都至"九寨黄龙"最捷近黄金通道德(阳)阿(坝)公路的必经之地。大地震前,年画村一期工程建设完工。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却被"5.12"大地震毁于一旦。沿山10个镇所有农家乐遭到破坏,遵道镇棚花村灾前是新农村建设代表,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专业村”之一,全村66户农民靠制作年画为生,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该村所有房屋被夷为平地。位于绵竹市大南街的年画博物馆是我国年画专题博物馆,其综合楼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

三、灾后年画产业发展的思路

1. 以文化产业链的形态引导发展

① 相关概念产业链是指一定地域内, 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与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 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文化产业链是指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生产、文化销售等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文化产业的有机链条。其基本形态表现为上游的原创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以及下游的销售发行。

② 构建年画文化产业链保护传统文化不能是为了保存而保存。绵竹年画,作为一种民俗,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文化,更要对这根植于民族文化、发源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产品进行保护、发掘和创新,才能促进绵竹年画不断发展壮大。

③ 原创、研发:注重产品创新、人才储备研发环节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上端。产业链打造过程中,如果占据了产业链的上端, 就意味着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加强年画产品的创新是推广年画艺术的最佳途径,也是延续年画生命力的最好方式。功能的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上不断拓展,开发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门票等系列年画产品。内容上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之间实现有效的对接,将古老的年画艺术与现代美术技法、理论相结合。牛仔裤、T恤、杯垫、挂历、书签、桌布、窗帘、丝巾、地板砖等现代生活物品上展现传统的年画,显得非常新潮。葫芦、水晶、陶瓷等新材料也可广泛应用。充分延长年画产品的价值链,体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优势,传统与创新融合,追求更大的附加值。在谋求创新的同时,要增强产权保护的意识,部分产品可以申请专利保护。

人才资源,是民间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为使绵竹年画后继有人,也使灾后受灾人民能尽快安居乐业,建议采取多种办法聚拢和培训民间艺术人才。年画老艺人重点保护,农民工成为绵竹年画产品的中坚力。常年开展培训班,采取基地办学、联合办学、依托办学、以产带培、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④ 生产、制造目前绵竹年画生产主要集中在孝德镇射箭台村与遵道镇棚花村,以农户作坊式生产。还有三彩画坊、古艺轩等数十家已形成规模的民间绵竹年画生产经营实。整个年画产业缺乏统一的规模经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创建集约化经营模式,可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统一生产管理,做大做强年画企业。同时注重塑造品牌,使价值随产业链打造而扩张和升值。

⑤ 销售、发行强大的产业链必定有完善发达的营销体系与之相支撑, 营销体系是产业链和市场与客户的纽带。要立足长远,建立稳定高效的年画营销网络,针对一级市场可采取直接营销渠道;二级市场可采取直接和间接渠道并举的办法,利用市场中间商和商进行销售;三级市场,采取间接渠道为主,直接渠道为辅的原则;四是促销策略。同时抓好年画节、各种文化展会营销。年画还可以旅游商品形式在酒店、各景区销售。

2. 与重建新家园结合

绵竹有孝德镇射箭台村与遵道镇棚花村两个各具特色的年画村。射箭台村800多户农户,灾前有300多户都在从事年画创作,每户月均收入可达到400元。村里还修建了绵竹年画广场。棚花村灾前年画上墙的人家已有300多户。2006年,棚花村成为全市第一个年画村。灾前村民们还开始学习刺绣年画、陶板年画、金丝年画等精品年画的制作。大灾前两村里每家墙上门上都画有年画。地震摧毁绵竹年画村,绵竹抓好全国对口支援的契机,把新家园建设成为文化主题村镇。将新家园的建设和年画生产基地联系起来,使灾民能自力更生。

3. 与旅游业结合

绵竹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距成都90KM,与三星堆为近邻,又位于大九寨环线上,具有十分优越的旅游地理优势。在社会消费结构日益向文化旅游流入的背景下,实现年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对接,发展年画旅游。将年画旅游定位为:具体闲度假功能、参与功能的综合文化旅游产品。在灾后重建规划上,充分考虑一无所有的灾民今后的自力更生能力。新建民居建筑建议打造成为景观房地产,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即青石板的街道、板门的铺面、悬廊的二层木楼、木墙花窗小青瓦的四合院、竹丛水塘边的茅舍。未来的年画村可以采用院落出租,可以成为养老度假,还可以提供影视拍摄背景,打造影视基地。年画与有趣的民俗“拉保保”和四川民间歌舞相结合,增强游客的体验,将绵竹年画村打造成了集民俗文化体验、田园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 龚勤林. 产业链延伸的价格提升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 (3) : 34~34.

第2篇

论文摘要:新疆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时代要求。从总体上看,新疆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和沿海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新形势下,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力发展新疆文化产业需要从转变观念等十个方面人手。

    新粗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新获文化产业,不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深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时代要求。

一、新扭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在高科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平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新疆的文化产业,以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紧迫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发展新疆经济,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条件,成为新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比过去大大增加,也大大增加了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求。

    第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形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单一的货币资本逐渐转化为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多元资本形式。而文化资本又表现为文化资源累积的厚度和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资本的加人,为经济资本相对较弱而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新疆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四,与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相比,文化产业的开发程度还很低,活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如果通过制定引导鼓励发展的政策,一方面调整新疆财政投人结构和投人方式,逐步增加财政对文化的投人,鼓励新疆地方财政安排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另一方面允许民间资本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新疆文化产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就当前情况看,虽然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第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滞后。由于长期将文化部门视为需政府养育的部门,人们还认识不到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依然存在着吃大锅饭和“等、靠、要”的思想。

    第二,缺乏一大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门类众多、业务范围广,文化产品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而不少文化产业部门的领导是从文艺团体中提拔上来的,其中一些又是来自特殊演艺专业。他们从小就训练、演出,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退出舞台后,又疏于学习专业理论和管理知识。由于他们综合素质低下,无法正确理解和处理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信息,以及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念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管理和经营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训,他们往往是依靠自己摸索的经验和个人权威处理问题,因而造成了文化产业许多领域管理水平普遍偏低。

    第三,文化资源的总体罗列宣传大于开发利用。新疆处于古代丝绸之路故道,有着人所共知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客观上我们的认知和开发都是很有限的,是总体罗列的、浅表的,是有限的、初级化的。比如,新疆喀什的香妃墓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而香妃墓外出售的香妃蝴蝶等工艺品,不是出自新疆地产,却是出自内地人之手。总的来说,新疆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还有较大距离,文化资源并未充分实现市场价值。

    第四,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本土风味特色上存在既丰富又粗糙的特点。新疆的民间文化、民俗艺术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新获的歌舞艺术、民间文学和宗教艺术等。虽然也开发了一些艺术品,如新疆维吾尔族小花帽,英吉莎小刀,但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世界品牌,缺乏精致包装和宣传,生产方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开发力度也需进一步增强。

    第五,新疆文化产业总量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直至1999年,新疆才初步形成包括艺术表演、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文艺科研、文物博物、电影、娱乐业等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起步晚且零星分散,不能形成社会化、产业化。如1987年以来,新疆杂技团创作的杂技节目“高空钢丝”、“魔术飞牌”、“手技”、“倒立造型”、“顶碗”、“高空达瓦孜”、“龟兹乐滚灯”、“晃圈”、“地圈”等先后分别参加历届全国杂技比赛或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等活动,分获“金狮奖”、“银狮奖”等。1997年6月22日,新疆杂技团“达瓦孜”演员阿迪力·吾守尔用13分4$. 79秒的时间走完了架在长江三峡瞿塘峡夔门长达640.75米的钢丝,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吉尼斯纪录证书。但这些颇具殊荣的文化品却未能实现社会化、产业化。

    第六,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很低,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一是许多文化产业单位仍旧缺乏活力,目前形成的不多的文化产业集团,都是受到行政保护的,以垄断性资源为投资资本,是区域化、部门化的集团,资金、人才的市场运作水平都比较低下。二是社会力量投人文化产业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他们投资的规模小,数量少,难以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组织形式。三是市场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未能得到充分应用。

    第七,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新疆目前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竞争能力较差,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就文化产业设备而言,整个新疆至今还没有一条dvd生产线,同时一些标志性建筑,如音乐厅、歌舞剧院、美术馆、群艺馆等尚未建立,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八,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有文化产品的“精品”为数不多且宣传不够,导致了新班文化产品在国内外传播的地域和影响力还过于狭小。

二、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获文化产业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内涵,确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论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思想;破除单纯依赖政府投人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发展文化产业多元化投人的思想。把发展新获文化产业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的位置。

    第二,坚持“两手抓”,促进新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抓新获文化事业的繁荣,主要是以公益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增加投人、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可以从微观做起,从抓精品、抓典型、抓示范做起,以点带面,带动全疆的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文化产业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以文化事业繁荣带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文化的社会目标和树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新疆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新疆文化产业的新品牌。新疆有世界瞩目的楼兰古城、尼雅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等50多座古城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可以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媲美的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还有举世瞩目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新疆有伊斯兰教、喇嘛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萨满教等多种宗教,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不竭动力。通过整合新特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力、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快文化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新疆文化产业竞争力。要加速发展新疆高科技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形成高新文化产业为先导、基础文化产业和主导文化产业为支撑、各类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新疆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变。

    第五,要正确处理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文化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一方面不能将文物保护、特定的史迹维护以及与社会文化艺术管理限制的文化资源产业化,杜绝掠夺性文化资源开发悲剧重演。另一方面,如果要开发人文、自然等依存于国家的有限资源,一定要考虑这些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考虑开发时对有限资源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要将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二者协调好。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优先保护资源,再考虑开发其营利性的价值,确保新获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第六,积极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要在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新疆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一是把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纳人新疆重点项目以优先扶持。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和单位支持力度,有效解决文化机构国有资产抵押间题,积极发展各种文化、产业相关保险服务。三是尽快制定《文化产品目录),明确国家及新疆鼓励、限制和禁止投人文化产业的项目,制定统一的市场准人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和行业产品。四是运用各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根据投资项目和领域情况,享受与国有文化产业机构的同等待遇。五是积极探索拓展利用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六是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新孤的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整合文化资源和资产,采取兼并和合作等多种办法,组建资产优良的文化股份制企业,形成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投资主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加速发展新疆的文化产业。

    第七,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土的文化实际,将新疆的文化资源纳人国际、国内整体格局范围,形成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国内与国外整体联动的工作网络和战略布局,打造中华文化优秀品牌,发挥国家营销的整体优势,开拓新领域,推动新疆文化产业全面进人国内外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全面汲取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善于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手段。在充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现代价值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孤特色、民族风格和气派的文化产业,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新获文化产品对国内外的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

    第/又,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建立健全新获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体系。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对新疆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一要积极引导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努力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文化市场需求。二要形成满足市场和各族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的工业化体系。三要培育新疆文化产业中介组织,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形成开放的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促进新疆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充分流通。

第3篇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9-02

一、创意和创新

创意源自于英文词汇“create”,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意”包含两层意思:(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2)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学术界对“创意”进行了多个视角的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创意指由于价值的非异化特性,引起生产及组织的有机的复归。总之,创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能引起并指导实践活动。创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颖性和原创性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缺少一个就不是创意。

创新与创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四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简言之,创新是实践活动,是通过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可见,创意强调的是思维和想法不是行动和结果,而创新强调的是执行和实践。所以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

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最初出现“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的定义成: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这四个特征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美国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一般只说“版权产业”。日本把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称之为“内容产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颁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集合。根据这个标准,把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尽管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同,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不变:第一,必须能够生产和销售,带来经济效益;第二,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品,追求异质性与个性。所以,文化产业是生产、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

2.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作为英国的一项国家产业政策理念而诞生的。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文化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这四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最早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出现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该规划明确“创意产业具体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随后,广州、深圳、重庆、西安等城市相继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国内一些学者如胡晓鹏在其《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的解读和思考》中认为,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意产业也是创新产业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业,创意产业的边界将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创新度的任何产业。厉无畏在其《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认为,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尹宏在其《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中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3.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台湾是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随后,中国香港地区沿用了这一概念,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进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国大陆最早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描述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结合创造产值的过程。

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虽然文化要素是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产业也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决不等同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更强调它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更重视文化的创意对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超越。有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以设计服务、咨询策划、软件研发等行业为代表的科技类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到整个创意产业销售收入的85%左右。创意产业主要是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而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同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内容往往是创意的结晶,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原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许多专家往往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作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来使用,但它与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同义词,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存在区别,体现在其中的“创意”上,它们有与传统文化产业联系的地方,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是对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创意是其核心启动力。一些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行业或产业,比如电影院、书店、画店、印刷厂、大剧院、电视台、互联网等行业或产业,由于涉及原创的因素较少,只能归属于文化产业。但是,电影制片、出版、作画、文化演出、电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互动游戏软件制作等等这些行业,具有原创性且能形成知识产权,故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3.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原创性质,能够形成知识产权,从而具有创意产业的一般属性。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意产业更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实现。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是以创意产业中以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为本质特征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感受,赋予一般产品以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从而获得超出物质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创意产业关注创意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利用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创意,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创造差异化的、其他产品不能提供的新体验,包括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由此可知,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非物质性。通过文化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与由科技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物质体验相比,前者所能创造的产品价值增值的空间远远大于后者,因为一件产品物质体验的价值,即使用价值是有限的,而精神体验价值是无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和奢侈品价格远离价值,产品承载的精神体验价值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齐国.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36.

[4] 曾磊,张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0,(5).

[5]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第4篇

在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简要的述评。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耦合;耦合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将产业耦合作为一种技术性问题来研究。产业耦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研究者开始重视产业耦合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的内涵

耦合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学家为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彼此影响的程度以及产业间最佳的结合方式,对耦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构建耦合模型的方法,将耦合应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现象。耦合的概念并不是很早就被应用于产业耦合发展的研究。最早的产业耦合的雏形是魏小安(1987)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的“文化旅游”的概念,他指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对实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并且指出中国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体现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民间文化。后来的鲍洪杰,王生鹏(2010)首先选择了用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来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才逐渐形成了计算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及评判标准,得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程度以及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1]。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耦合条件研究周叶(2014)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转型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阎友兵(2011)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就关联度极高,他们有着共同的市场需求,所以构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符合融合发展的原则,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3]。王兆峰(2012)认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条件是二者存在供需关系。文化产业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资源和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旅游的品质,而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承,所以说二者存在供需关系[4]。张琰飞,朱海英(2012)指出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的关联性使这两大产业具有了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5]。

(二)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就耦合模式来说,林玉香(2014)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关联性都极强,所以除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产业渗透型模式,文化产业产品和旅游产业产品相互延伸的产品延伸型模式外,还包括重组型融合模式[6]。鲁明月(2013)以湘西州为例,采取了理论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定性与定量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详细的分析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机和条件。然后通过耦合模型的构建得出耦合度,进而分析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耦合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7]。辛欣(2013)以开封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分为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产业延伸融合模式和产业渗透融合模式。因为各种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的差异,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六种途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业务融合路径,空间融合路径,市场融合路径。各种路径存在关联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8]。付瑞红(2012)认为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瓶颈,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是突破瓶颈的动力源泉。在市场化的今天,要想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必须满足的条件有:适合产业融合的空间,主体以及强有力的政府引导,三者缺一不可[9]。

(三)耦合障碍及策略研究林玉香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上下游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和延伸;偏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资源保护[5];陈显军以广西为例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有:在战略上,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整合二者资源;在机制上,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重点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加强主体市场的建设[10]。李雪琴以河南为例指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观念落后,缺乏创意;体制束缚;实力不足;执行力差等问题。作者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有:加强科学规划,建立示范区;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产业链;持续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使各产业协调发展等[11]。蒋国梁以武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例,通过SWOT分析,得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进而指出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有:培养精品旅游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旅游协作[12]。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述评

运用耦合理论的相关原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耦合理论及其模型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产业耦合是现代产业要想不断突破发展的血脉,关系其健康发展,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想耦合发展必须重点规划和建设各产业的体系,产业间耦合是各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包括经济与物质支持;而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智力支持,所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耦合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够为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奠良好的基础。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着供需关系,二者的耦合发展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管研究者采取哪种耦合模式,大都是从产业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以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作为主要耦合路径,并且各种耦合路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障碍主要总结为缺乏创意,各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应该从动力体系、保障体系、供求体系和科技体系这几个方面分析,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根据上述文献探讨和研究结论可知,现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耦合的条件,模式,路径和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是就我国对产业间耦合发展的研究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A].工业技术经济,2010,74-78.

[2]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A].江西社会科学,2014,41-45.

[3]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

[4]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

[5]林玉香.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9.

[6]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华东经济管理,2012,54-57.

[7]鲁明月.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1-10.

[8]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

[9]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16-17.

[10]陈显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11]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3,112-113.

第5篇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6篇

关键词:创新群众文化活动 繁荣地方文化事业 县级文化馆工作现状 群众文艺活动存在问题

一、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逐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上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使得文化整体产业得到了更高的提升,在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创建中,规模不断加大,文艺活动的种类也变得更加多样,且参与人数还在不断扩增中,相关的文艺活动运营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主要是指人民群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以自身活动为主体,自主参与为主要方式,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为目的而进行的极具地方特色与民族区域特点的文化种类大汇集。十分有利于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民间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然而结合当下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发展现状而言,还存在有组织方式单一、人才队伍组建结构不合理、工作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相关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已成为今后的工作主要任务,下面就具体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二、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存在问题

(一)群众文艺活动组织方式单一

在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存在问题中首先有群众的文艺活动组织方式太过单一,一般都仅靠部门单独组织,组织方式太过单一,未能集结政府、新闻机构等活动组织参加,使得活动宣传的范围有效,群体优势难以得到体现,且实际活动组织收效甚微。因此需要注意体现群众的力量优势,要善于发挥和表达群众文艺活动开展的各个独特点。

(二)人才队伍不强,结构不合理

在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存在的问题中还有人才队伍构建结构不合理,队伍建设不强。参与群众文艺活动的一多半都是年纪稍微大点的中年人或退休老干部,且国家统招的在校大学生很少,一般也都是第二学历,专业对口的人数也很少,普遍W历低的群众结构难以表现出队伍建设的优势。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队伍成员年龄较大,其参与工作的程度也有限,很难适应新的文化宣传任务等。

(三)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工作创新力度不够

在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存在问题中也有因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所带来的工作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当下新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汇聚在实际文艺活动展出中所呈现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两者难以做到融洽的沟通交流。有时候一味的全盘西化会使得文艺活动表现的让人难以接受,因此要进行创新,要能够将传统与时代潮流两者融入结合已呈现更加优质的观看体验。

三、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解决对策

(一)注重与政府、新闻机构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解决对策中首先有要注重与政府、新闻等机构的合作,要能发挥群体优势,只有将群体方面的优势体现出来,才能确保实际文化展出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保证文化活动的展开有着一定的方向性,其宣传范围也将更大,推广的有效性也将更高。比如说就某一具体文艺演出活动而言,可在政府、新闻机构等平台上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些大众平台了解并参与至实际文艺活动中。

(二)注重全民参与,讲究群体性

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解决对策中还有要能够注重全民参与,讲究群体性。文化活动展开的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精神,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要尽可能的推广有关文化内容的教育,要将这些教育带入至人民群众中各个领域类,以充分展示群众文化的集体优越性。

(三)积极创造条件,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解决对策还要注意积极创造条件,以注重专业队伍建设,要能够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提高人才的专业文化素质,通过积极创造人才队伍参与条件,以进一步完善有关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创建有着扎实文艺基础与文艺水平的队伍也是保证未来文艺活动能够逐步稳健开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比如说社区以及校园等多处公共活动场所中召开县级文化馆队伍应聘活动,以此来扩增队伍建设,有关政府部门可大力对其进行推广与宣传,让更多的专业人才能够投入至其中。

(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最后,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解决对策中还有要能够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能够结合时代潮流趋向表达与传统文化艺术,将两者巧妙结合至一起,使两者能够相互彰显各自的特色。比如说在县里文化馆中可定期举办新旧文化的交流活动,利用新旧文化思想的撞击进而延伸并创新出全新的内容,结合了传统特色的新型文化展示也能更加吸引眼球,凭借类似活动为平台,借此机会做到新旧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当下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开展所存在的问题中,主要解决对策有要注意集合更多的人民力量,要结合政府、新闻等多种机构的参与,从而拓展文化宣传的范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文化活动中,此外还要不断融入新生力量,扩大文化活动中的队伍创建,让更多新时代的元素融入其中,以增强其创新精神,利用新元素与传统文化艺术的撞击碰撞出更多独具风格特点的文化类型。完善各个艺术队伍结构建设,防止队伍缺少一定纪律性,虽然群众文艺活动主要本着自主参与的原则进行,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可确保其文艺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今后,我们还将更加深入探究有关群众文艺活动开展的有效措施,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文化团队组织方式,用以进一步优化县级文化馆群众文艺活动结构,完善群众文艺活动队伍建设,以推进文艺活动的高效开展,确保我国社会上文艺活动的健康稳定,提高未来社会中文化事业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若风.群众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草泽雄风[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第7篇

近十年来,挪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挪威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给出适合本国现状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利用传统文化政策制定模式带来的便利,挪威政策界分层级地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文化战略和适合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措施。在国家层级中,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四个部门从利益目标出发,将政策与社会目标相结合,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在区域层级中,各区域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区域发展为目标制定了合适的发展政策,以阿格德尔地区为例进行阐述。阿格德尔位于挪威的南部,文化氛围浓厚。该区域通过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经济与竞争力得到了提升,是挪威区域层级中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 :

挪威 文化创意产业 政策 阿格德尔地区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43-02

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四个北欧国家之一,国土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510多万,人口密度比较低。自19世纪开始,挪威就对文化领域进行补助。二战以后,挪威政府和地方管理部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文化领域的支持,努力将文化与艺术发展成为公民福利。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在挪威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挪威体验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挪威经济中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挪威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员工数量增加了50%,创造的价值增加了77%。2009年挪威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增加到2.7万家,拥有的员工数量增长到7.5万人,占到了挪威劳动力的4%。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产值约为25.7亿欧元,而在2014年增长到44.9亿欧元,年增长率超过了12%,这比挪威其他行业增长的都要快。

2挪威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2.1国际背景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艺与才能中获得发展动力,并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的产业。

继英国之后,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具有差异性,导致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

2.2挪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

在挪威,早期管理文化产业的政府机构是贸易与工业部等主管经济发展的部门,这些部门为了方便讨论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制定,将文化产业定性为文化商业,即进行与文化相关的商业活动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各国相继提出了不同版本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得各自国内政策和传统产业结构出现了相应调整,并引起国际观念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政治经济交流活动的进行,国际环境的变化刺激了挪威国内的政治经济,使得挪威政策界和经济领域对国际变化不断地进行解读,并跟随国际趋势,加深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并着手提出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第8篇

论文关键字:传统图形 视觉文化 表现 包装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包装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视觉文化对发展传统图形的影响,利用视觉文化传统图形的发展,深入揭示如何更好地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最下如何更好地使传统图形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国包装设计风格。

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图形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需求和审美方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前进步伐产生与变革,来源于生活和历史,又是人类社会性、个体性、群体性等方面的文化基础与发展动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际生活以及其他生活浓缩的产物。

在我国,可以被称为“传统图形”的符号和图形,数量是非常多的。一部视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设计也逐步从平面向三维四维延伸,设计中的空间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图形符号。

中华民族历经了13个朝代,具有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中国设计艺术曾一度引领世界风向标,而在传统图形艺术的发展上,中国设计艺术一向具有独特浓郁的东方风格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国际各国设计界都为其丰富性、多变性及如诗般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中国人则为其成就感到自豪。曾有学者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而图形则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它和生活的脉动息息相关,社会大环境影响艺术的生成,同时艺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并伴随着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填充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上,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这些图形在各个时代呈现不同的风貌,历史条件决定了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就艺术的精神层面而言却是一脉相承,它们有的精致秀美,有的粗狂雄浑,有的朴素,亦有潇洒,相互交错,相互攀生,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形记事,使晟早的传统图形得以产生。图形在设计中三种作用是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图形在设计中起着象征的作用,它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没在的关系,它是约定成俗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正式以图形的潜在象征意义展示在人们面前,它含义表达准确有效而且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图形由单纯的视觉图像作用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具有指示作用,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作用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图形意义不断升级的过程,由此可见,图形为了使设计中具有思想感情的信息更准确有效地传达,需要一个图形不断深化的过程。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传统图形,是不责任的行为,设计者只有认真了解传统图形与设计的关系,才能合理准确地把图形运用到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体现

设计文化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只有这样的包装设计才更具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这不仅是设计质量的好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世界局势稳定的条件下,各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硬件实力上升为软实力,文化科学的高度直接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尖端的科技、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众多的设计人才为其争得了设计界的绝对话语权,作为中国,一个曾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一个有着曾足以影响世界的国际地位的国家,我们的包装设计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自己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古老的东方文化,并融合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最终发展为既符合国际化视觉语言,同时又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是值得思考的。

随着当前“视觉文化”设计风潮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可见视觉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图片相对于文字具有更直观、更有效、更快速、传播途径更广阔的优势,这决定了视觉文化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设计主流。在这个时代,图像将压倒文字,图形语言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流传播方式。图像,已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进而形成我们今天的文化形式。“形象”符号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推翻旧有的实际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机遇。

对于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来说,突出视觉效果最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传统图形拥有丰富的符号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魅力,因为缺乏媒体的关注和传播的渠道而渐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将给传统图形带来新的机遇,将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图形的视觉魅力得以充分发挥,用通俗易懂和传播途径广泛的视觉语言,使传统图形更具亲和力和大众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产品的信息传播有效率。视觉语言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视觉表现可以让不了解传统图形的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统视觉符号的大众化让人们更容易读懂传统文化。

在现代多层次交叉的信息环境中,创造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将各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起到出奇制胜的传达效果,同时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视觉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在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这需要我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坚持作品中视觉文化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字和传统色彩,再融汇国际潮流设计理念,不断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针对处于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提出“在传统 文化精髓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中创新”“创新中求发展”的设计观点,就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的包装设计发展道路以及我们传统图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系统论述。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化、视觉文化的研究,来挖掘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利用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适应国际竞争大潮流,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相当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于意义,把设计过程做到一个去伪存真,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创意的过程。视觉文化时代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融合,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的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图形的表现意义

通过了解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加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传统文化表现、设计思想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形态、设计思想都有各自独特的源流和特点,两者互不冲突,相映生辉。西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民族风气,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在视觉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崇尚个性张扬,不受束缚的思想,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具有严谨紧密的科学系统理论依据。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的问题都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都是发散性思维与跳跃性思维的结合。

东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比较集中,更加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更加客观,追求事实依据,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具有含蓄低调典型的中国人作风,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宜,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四、总结

中国传统图形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图形才能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对于传统图形创新的意义是,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同时形成系统详细的理念指导,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地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视觉文化的传播要想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形成文化体制建设,使视觉文化体制更加健全,加强我国视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体制,提高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形成结构趋于合理、体系科学完整的视觉文化产业。另外要加快改革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与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市场中去,通过参与不断竞争,强化自身水平,不断进入,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杭 间,何 洁,靳埭强冲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2]罗 虹,葛 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

[5]李慧娟.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6]连维建,傅兴,设计改变生活[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

第9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韩国模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以韩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资源环境优势,找到了契合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了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一、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韩国自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以来,各届政府先后确立了《内容韩国蓝图21(Content Korea Vision 21)》(金大中政府)、《C韩国战略(C―Korea 2010)》(卢武铉政府)、《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计划》(李明博政府)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大力调整韩国产业发展布局,有力促进了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2007年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已达65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6.5%。游戏、电影、出版、服饰、动漫、音乐等主要产业部门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长率,构成了韩国的核心文化产业,产值已占整个文化产业的60%以上,“韩流”现象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文化产业竞争力来自于三个方面:文化产品在国际体系的影响力;文化企业在世界市场的营销能力;文化生产在国际分工中的资源整合能力。 韩国在实现文化产业兴国的过程中,采用了私人兴办为主,政府积极主导的模式,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杜绝微观上成为文化的主角,既让文化快速发展又防止偏离既定目标和方向,在文化产业的管理、生产、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大体由5个领域构成,即法律法规的制度完善、创作力度品质的提高、产业基础环境的营造、专门人才的培养、海外市场的开辟等。1998年韩国政府颁布的《新文化政策》提出通过文化力量创造经济性高附加值,凝聚国民力量;追求文化占据社会所有领域中核心价值地位的知识信息社会;通过文化主义建立成熟的文化公民社会与民族共同体基础;确立韩国文化追求体现普遍化世界主义等四项主要内容,强调文化是通过与社会各领域的直接互动而积极奉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因素。《内容韩国蓝图21》也提到培育文化内容产业是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具有国家性和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并制定了支持开发高品质文化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文化内容产业之问的协同效应、集中培养战略内容产业领域等三大推进战略和改编相关文化产业振兴法令、建立内容中心基础建设、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并扩大财源、内容专业专门人才培育、开辟海外市场等五大核心项目。《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计划》也制定了韩国2015年进入国际内容产业5大强国行列的具体计划,以及创建国家化的内容产业培育体系、提高国家创造力以实现青年就业、扩大国际市场、构建协同发展生态系、加强核心基础建设等5大核心促进战略和15大重点项目。

韩国文化产业创意支持模式主要包括创意支持政策与创意环境营造政策支持。创意支持政策主要围绕创意孕育阶段展开,既包括以教育与艺术教育等方式培养创意主体,也包括了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和信息资源提供等方式为创意主体提供创意素材。创意环境营造政策则主要涉及创意潜能实现与创意呈现两个阶段,法律制度和竞争政策保护激发创意主体的创意动机,使得创意潜能得以转化;而多元的环境与技术的支持保障创意主体的创意内容转化为实在的创意行为与形式,进而影响现实生活。这种支持模式,并不是个别单一的政策,既是众多政策的集合,也是政策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政策系统。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政府的重视与推动外,从业人员也特别重视市场的作用,能够自觉以高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发现机会、形成创意并进行表现,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为创意多元开花、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强调创意的扩散性,以及集群创意等。

二、文化产业发展一般路径探索

除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经验以外,其他文化产业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在发展本国文化产业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将本国的文化产品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与创意传播,依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方式打造本国文化软实力,并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之中。 关注文化的大众化倾向,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拓展文化产业的人才视野,拉长文化产业的人才链条;关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重金融体系、法律保障、高科技元素的运用等;相关业态切实融通,打通产业链条;打牢公共文化基础,培育大众文化消费群体;找准政府作用的着力点,体现政府作为的有效性等。这些基本上是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发展本国文化产业的共同经验。

基于上述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路径可以体现为:

1、培育本土文化创意环境,这是孕育和激励本土创意人才生成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需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空间支持、金融体系、法律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激励环境,一方面培养本土的文化企业与文化人才,一方面吸引外来的文化企业与文化人才,激活文化产业的创新机制;

2、培育本土文化消费环境,这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创意土壤,需要从社区营造、文化体验、展会活动、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等方面使文化产品与市民的生活需求接轨,让文化产品真正渗透与再现在市民生活中,孕育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体现出文化本质上的生活活力;

3、打造基于市场的文化产业链条,这是整合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根本保障和实现途径,需要从分析需求,整合资源,合理定位,提升服务,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衡量要素值等方面实现文化产业的有机健康发展,这里的产业链条可分为多级层次,既包括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链,也包括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链;

4、对外交流,国际视野,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和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内容之一,参与文化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提升该国或该地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文化产业份额,拓展本土文化市场的国际实力,提升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促进本土文化产品的有效传播。

三、结语

在借鉴以韩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一国或一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创意环境的培育、本土文化消费环境的培育、基于市场的文化产业链条的打造和参与国际竞争、交流和合作的需求,其中政府和市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各自明确的分工,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政府激励和支持下、民众参与和营造下大力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打造面向国际国内多层级的文化产业链条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激励本土的创意与创新活力,开发本土文化创意品牌,实现本土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丽娜.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J].山东纺织经济.2011(3)

[2]樊琦,张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8)

[3]韩虹新.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J].前沿.2011(20)

[4]向勇,权基永.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52(4)

[5]秦朝森.韩国文化产业创意支持模式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

第10篇

摘要本文依据制度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政策制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创意_产业园区设立等九大构想,以促进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特别提出以广告产业撬动文化动漫产业发展的构思。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体制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陕西省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遗存丰富、积淀深厚,这些都为陕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2007年陕西省人均GDP为12843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9.3%,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还相对低下,造成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本文试图对陕西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做好政策创新,制定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文化竞争能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2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总产值只是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产值则更低,而且还存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分散化状态,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制订积极优惠的文化项目引进政策。我们建议在省政府的权限内免除与文化创意项目有关的收费,完善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国家的法定税种我们不能动,但是地方性的各类收费地方政府有权力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尽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相关政策,对进入文化产业区域的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增强对相关文化项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业”,但是“文化产业更主要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业”,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结”,把文化做成产业是“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所致”。在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我们建议一定要制订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体制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使人才的流动无后顾之忧。

二、强化风险投资主体,组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各地成功的经验是,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后续发展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会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对进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着较高的门槛。例如,据调研,成功的动漫公司流动资金要求基本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续资金的支持。

我们建议,“由陕西政府财政厅、国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成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为保证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效率,建议部分高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目前,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项目和风险资本的结合还和薄弱,对于风险资本还不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看得见的手”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批准,以及设立风险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实现真正的结合。

三、建立西安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以西影集团为中心,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陕西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使其原创价值,逐步转变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文化遗产和推介陕西文化的社会功效。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材方面,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历史剧。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汉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汉唐文化系列影视剧,关中文化系列影视剧,红色文化系列影视剧等,形成具有鲜明“陕派”风味的电视作品。第二,在生产运营方面,建立影视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寻求规模效益。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市场发行方面,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开捃多种营销渠道,实现影视产品的风险分散化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陕西卫视、西部电影频道、陕西四套影视娱乐频道作为播出的第一层窗口,通过版权授予,将其他省市台作为第二层窗口,网络为第三层窗口,最后通过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实现发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优势媒体以及出版机构为龙头分别组建陕西各类传媒集团,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

新闻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灵活的传媒市场。如何突破资源发展瓶颈,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早在2001年,陕西省成功剥离原分属省、市、县三级的广电网络,组建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省传媒业纳入到了一个正规的发展渠道,展现出了强劲的发挥势头。在做大做强陕西省的传媒业,加快陕西传媒公司的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当将组建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西安广播电视等优势媒体为龙头分别组建混业经营的各类传媒集团,并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对文化传媒资源的倾斜政策,整合目前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广电资产和媒体业务。如果集团公司能联合上市,无疑可以在打破报业与广电行业的竞争壁垒,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提高传媒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从而带动我省整体文化产业迈入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再造短期优势。因此,传媒业应当将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体间组建上市公司的投资战略上,试图通过组建传媒上市公司来降低传媒产品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以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陕西传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体的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突出传媒重点,兼顾多元化的综合传媒已经成为媒体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样的战略调整可能使集团面临高转换成本的风险,以及来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风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对于今后企业融资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媒产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赡的地方。西安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四大世界古都”;咸阳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第一个国都;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韩城有“文史之乡”的美誉,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宝鸡以“炎帝故里”、“陈仓古道”闻名天下。关中平原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悠悠远古到近世当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产生时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秦皇陵,兵马俑,秦直道,明城墙,大小雁塔,乾陵,汉阳陵建筑和装潢的宏大壮观,尊贵威严。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来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使陕西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陕西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单一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如果不能被充分开发和发展,使之规模化、产业化,陕西的传统文化就会因为缺乏了市场动力,面临文化传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们建议,将陕西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相关的模式,以创新性表现方式,通过“品牌经营”、“特许经营”、“品牌扩展”等战略延伸产品链,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

六、突出陕西高校数量众多的优势,建立首家“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陕西各类高校百余所,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发达。建议陕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区建立“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这种人才资源,就近大学城,建立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个院校设立文化创意公司,为大学生创意、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周围省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5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在陕西,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00万人,这一强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也一定应该开发。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意和创业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这将是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具体工作有: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电影、音乐、广告各个方面的尝试原创工作。第二、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产业园的文化创意成果的执行与推介工作。第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展各种创意比赛。如DV摄影、剧本征集、flash设计、彩铃设计、广告设计等,同时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将这些创意成果进行拍卖。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创意博览会,展示大学生的创意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方,推动产业园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广告业撬动陕西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80年代流行一时的《聪明的一修》、《铁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动画片,都是由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完成的,也就是说萌发和激活动漫产业的杠杆产业之一就是广告业。

以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方式为鉴,我们建议,可以引导陕西的广告公司从制作动画和周边产品开发营销两个方面促进陕西的动漫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陕西的广告业三项指标“经营额”、“专业公司”和“从业人员”在国内均居15位以内,也就是说陕西的广告业态在国内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养广告设计人员的动画制作技术,促使部分广告公司向动画制作公司发展。其次,开发动画周边产品的设计营销。在制作成功动画的基础上,广告公司负责进行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活动。比如《铁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装、模型等等。广告公司在转型为动画制作公司之后,可以与玩具制造商合作,开发动画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八、做大做强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打造会展和演艺时尚之都

现代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展会展业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首先,陕西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陕西具备现代会展业要拥有优势产业,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开放度和国际知名度。第三,陕西具有完备的展览场馆,优良的配套设施。西安是我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办100多个有规模的展会,目前已经拥有了陕西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具备举行大型会展的场馆。这些产业优势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发展演艺产业方面。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来活跃、繁荣西安演艺市场。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请开办“迪斯尼乐园”等现代化的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的旗帜,将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元素融入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旅游资源,是专门为旅游者、休闲者所设计的文化娱乐、购物、休闲场所,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而国际性的主题公园在文化的兼容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上则有更高的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河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13-02

一、创意旅游产品概念

(一)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广义上是指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旅游劳动物品和无形的服务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大致可分为工艺美术品、文物及仿制品、风味土特产、旅游日用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游消费结构中购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通常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纪念品及旅游服务等,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对于旅游者购买的是主要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资产。

(二)创意旅游产品

本论文所研究的创意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服务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它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是旅游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含量高,创新性强,有纪念意义等特点。创意旅游产品不仅仅局限在看得见的商品,而是包含诸如有关旅游的创意概念、创意影视动画、创意文学作品、创意商品纪念品、创意体验等等。

二、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其中可供开发的旅游产品资源较多,门类广,四大怀药、洛阳牡丹、开封、信阳毛尖、杜康酒、道口烧鸡、洛阳唐三彩、禹州钧瓷、南阳玉器、汴绣等都可作为设计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符号来使用。

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种类包含文化典故、主题公园、舆论传说、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文学作品、旅游服务产品、旅游纪念品设计、旅游食品等。

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必须战略性的考虑事业发展的长久性与时效性。按照经济规律正确地引导市场和良性的培育市场,理解旅游者的消费心理,针对性地开发创意旅游产品,将创意旅游产品纳入为景区的一部分,真正成为河南旅游的形象代言物。发展创意旅游产品,一个有效地途径就是使旅游产品产业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结合起来,尽量利用地方资源,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材料资源、生产资源。将代表河南地域文化的设计符号,融入新开发的产品设计之中。

三、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方法

(一)以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基础

做好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开发首先要拓展创意产业视野。创意产业的发展同高度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生态化的时代条件密切关联。因此,不能把创意产业仅仅理解为广告、设计、动漫等一类的文化产业,也不能把它看成依附于制造业的边缘服务业。它是一种提供独创性智慧产品和服务并以此牵动各行各业的新型产业,是一种引领社会各个行业的功能性行业。其次要明确河南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高新技术成果与创意产业结合,提高创意产品生产和创意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创意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创意产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创意产品,使河南的创意产业在开发、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上具有发展优势。

加快支撑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数字广播影视、数字报刊、数字文化、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游戏娱乐以及数字音像资料等数字内容整合为核心,建设支撑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

创意产业的关键是人才。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创意产业人才既包括产业链上游的各类设计师、工艺美术家、画家以及为制造业服务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包括产业链下游的擅长把创意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为创意产业服务的法律、专利、金融人才。把这些人才吸引聚集并使用起来,才能保证河南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园(区)为依托营造创意产业发展小气候。发展创意产业需要较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基础,需要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人群结构。加强创意产业的园(区)建设,以此为依托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创意产业策源地英国的菲尔德音乐小区、曼彻斯特的创意小区都是成功的范例。北京、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也是采用创意园区的形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河南发展创意产业也应借鉴这样的发展形式,关键是选择好试点园(区),然后以点带面取得更多收效。

(二)挖掘地方文化典故、传统

对于大多数到河南旅游的游客来说,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河南地方的文化典故、传说、传统文化,是河南旅游的最大吸引力。所以是否能把这些文化典故、传说很好的挖掘出来,是否能把这种独特的中原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当中,对河南的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就尤为关键。

河南拥有悠久的历史,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诚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就挖掘传统文化来说,在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却有些相同的办法。比如我们演绎其中的现代与传统对城市人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的方式表现古代的人在城市之中的传统生活,也可以用现代的方式表现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传统生活等等,在现代城市之中我们保留传统,不断演变传统,形成具有传统的现代化,并形成我们独特文化的表现。例如体现一些中原文化的精神,让游客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真正意义。比如参与一些祭祖活动、民俗生活等等,配套相关的旅游产品,也一定能够唤起游客心中对中原文化喜爱的共鸣。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研发,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优势,要充分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提炼出属于自己当地特色的文化特征,发展属于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才能使创意旅游产品变得厚重有内涵,才能使创意旅游产品地域性丰富。

努力突出河南地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地位。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灵魂。一是因为它具有纪念价值,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具有旅游地特色。外国旅游者来中国不会购买其他国家风格的旅游产品,而是专门购买浓郁的中国特色的商品。所以,特色是旅游地的魅力所在。具有旅游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可以引发旅游者强烈的购买欲望。因此,旅游产品开发者要充分利用自己地域文化的特性和垄断性,注意突出自己产品的文化特征,使旅游产品具有自己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烙印。在了解市场竞争状况的前提下,注意产品品种和档次的更新,让自己的产品在自己市场上占据优势,让市场上自己的产品为自己地区做广告。这样,既突出了自己地区的文化特征和旅游产品的特点,又节省了旅游者的游览时间。

创意旅游产品体现的是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信息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的有关旅游景区信息的再构筑活动。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要针对旅游景区文化特征的设计,也就是将地域性的表象,以物质的、审美的夸张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它的地域风采。河南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整体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旅游结合起来。因此,开发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必须打好“文化特色牌”,未来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最大潜力,是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根据主题确定不同的设计手法,因事而异

创意旅游产品根据它的主题确定设计手法,创意旅游产品重在体现不同层次的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进而实现纪念和宣传的功能。突出创意旅游产品的创新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及轻便性等特点。

旅游产品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注重设计创作是最好的选择。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师是多元化的,包括造型设计、材料、制作工艺、加工手段及营销方式。创意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创意产品,同样追求新颖强烈的视觉效果。

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改良的基础是发现原有产品的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做以一定改造,节省设计成本。河南旅游市场有一些产品稍加改造就是很好的创意旅游产品改良还可以对材料和工艺流程做修正以降低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创意旅游产品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将旅游者作为生产加工的直接参与者,在互动体验中完成。好的改良设计可以改变原有产品的命运。

(四)改造传统的工艺水平

河南工艺性的旅游产品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包装化观念、包装粗劣、或无包装、规格不统一、缺乏介绍性文字等。比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造型古朴雅致,风格浑厚自然,不施雕凿,工艺精美。它们用胶泥捏制而成,多以奇禽怪兽为题材,种类繁多,极富神话色彩。但其材料特性决定了其易损伤的弱点,包装设计应该基于可靠性、安全性的原则,对具体产品进行合理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实现。例如,泥泥狗的包装应该提炼其造型特征或色彩特征作为包装图案参考;在包装盒上附有泥泥狗的来历以及对泥泥狗工艺品的保护措施;对泥泥狗进行整体包装化,而不是仅仅对高档旅游纪念品进行包装设计,但高、中、低档产品的包装在风格和材料上应有区分。内包装材料可以采用锦缎、蓝印花布、牛皮纸、稻草等。同样,河南浚县的泥咕咕也是彩绘的泥玩具,它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造型古朴稚拙,色彩对比强烈。如果对泥咕咕增加新的功能,借鉴日本的招财猫的开发途径,用传统造型将其制成小摆件、手机挂绳、小挂件等等。

在材料、工艺和形态上加以创新,设计出仍然具有传统功能的旅游产品。根据现代玩具,玩偶的特征,可以将新的材料工艺应用于泥泥狗、泥咕咕的制作上。用软陶或者橡胶,树脂,硅胶等化学合成材料替代胶泥。新材料较传统泥料具有轻便、不易损伤、便于清洗等特点,更适合陈列或把玩。它们的形象也可以借鉴现代玩具的形态,重新进行提炼、夸张和变形,使其符合现代玩偶的审美特征。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之上进行全新设计。借用能表现传统的形态、颜色或图案,进行形式和功能的创新,随之加工工艺和包装也会更新。例如,借用“方城石猴”形象,采用木料、塑料或布料,应用现代化的加工工艺,将其制成家居饰品、抱枕、香皂等日常用品。

第12篇

关键词: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传承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24-01

一、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点鲜明。庆阳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加之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致使庆阳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产品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庆阳的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庆阳香包刺绣、庆阳剪纸、环县道情皮影、陇东窑洞文化、红色文化等五大类,民俗文化产品也是种类繁多,既包括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刺绣,泥塑,根雕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的,也包括以庆阳皮影道情,陇剧,杂曲,民歌,荷花舞,唢呐艺术,徒手秧歌,社火等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的,同时,围绕婚丧嫁娶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民间文化风情也很具有独特性。由于开发程度的差异,庆阳的民俗文化以庆阳香包艺术文化最为典型。

(二)产业规模效益突显、文化产业化之路基本形成。根据庆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4月17日,庆阳文化产业名录库核查入库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法人单位共计423家,其中全市有民俗文化产业公司110多家,正式注册的56家,对外设立营销窗口43个。2012年第10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展出民俗文化产品200余万件,吸引参观人员达10万多人(次),累计销售113万件,销售额达1123万元。2012年庆阳市八县区文化产业投资完成7.9827亿元,从业人员70220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8254亿。

二、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品牌意识,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主导行业的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主导行业的发展则需要品牌产品的带动。庆阳市虽然提倡以香包为主导产品,但是特色不明显,生产厂商缺乏品牌意识,行业内生产厂商由于涉猎的产品种类繁多,行业内分工层次较低,因此主要产品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产品的品牌化,产业发展缺乏持续的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趋同现象明显 。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该产业发展受到重视的程度较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中没有形成以核心产品为牵引的经营机制,追求全面且简单地发展模式,生产厂商涉猎的产品种类多,但是该行业内不同厂商生产差异化程度很小,生产趋同现象明显。

(三)产业发展市场化水平不高,投融资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于继承传统文化的阶段,整个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的适应市场化的模式,突出的表现是文化企业的运营模式没有完全地市场化,没有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的补贴和干预行为尤为明显,文化企业发展缺乏市场竞争,活力不足;利用市场手段对于文化企业的调控不够,政府进入和干预的程度过大,导致文化资源配置适当和低效率;文化企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有待提高,主要是民营资本与国营资本待遇不对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性受挫,部分民俗文化资源存在国家垄断。

三、庆阳民俗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的模式选择

(一)进一步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建设步伐。民俗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的传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因此民俗文化产业化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市场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是要建立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二是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构筑完备的市场竞争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开放的程度,允许更大范围的民营资本进入。

(二)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产业保护的法制环境和行业准则。构筑完备的法制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前提。完备的法制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极大的保护民俗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当的经济利益,从而调动企业生产和研发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准则和规章制度,有效的规范文化企业的行为,从而提高文化企业的运行效率。

(三)创新营销模式,加快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庆阳民俗文化产品营销更多是政府搭建平台,主要以各种艺术节的形式来进行营销,营销的手段和形式单一,除此之外的营销手段都比较简单,利用现代化营销模式较少。因此,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营销,搭建快捷全面的营销平台,一方面可以降低营销的成本,提升营销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营销的范围,扩大其影响力。

(四)以项目带动为出发点,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产业的发展需要原始积累,在产业原始积累阶段,产业项目的带动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通过各种项目的带动,可以进一步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以项目带动为出发点对于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建成一处集公共文化服务、民俗文化产品研发交易、文化产业孵化培植及旅游于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的层次将会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石齐;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永生.张彦喜;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 2006(03)

[3]黄立群;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卢渝.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新华文摘.[5]强双龙;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9

[6]中国.庆阳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