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01:2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队建设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任何设计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经过反复的探讨与改进才能够完成的。图式思维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种实际应用技术,其主要分为发掘、解析、研究与验证四个方面。
1.1发掘
所谓的建筑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发掘设计灵感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求,在利用艺术、技术来不断充实、完善、延伸最初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来构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建筑物。当设计师接到设计任务时,要利用敏锐的观察力来发掘设计任务中的各种细小环节,因为这些细小环节有可能就是整个建筑设计的主要条件及重要因素。换句话说,这些环节即可能是整个设计的基础,也可能是整个建筑物的某些功能需求[2]。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条件与因素,设计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构思出一个即区别与其他设计师又有创造力的设计方案。形成构思方案后,设计师还要将该方案绘制成草图,并将该草图作为该建筑设计的基础,随后再不断的改进、完善,以便为后面的团队设计提供设计纲领。
1.2剖析
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剖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剖析的建筑设计就是一个没有骨架的设计。所以设计建筑时,不仅要剖析设计任务要求,还要剖析建筑场地及建筑场地的周边环境,并将这些剖析结果进行对比总结,然后利用图解来辅助建筑工程队去执行建筑任务。执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非常容易受到一些表象事物的影响,而图式思维是一种能够摒弃无关内容的设计手段,所以其是加深设计师对建筑物核心内容关注程度的有效方式。再加上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有着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所以剖析建筑过程时,具有简洁、快速、清晰等性质的图式思维不仅能够清楚的展现出建筑设计中的问题,还能够及时、有效的将其解决。
1.3研究
所谓的研究的是继建筑设计分析、处理分析问题后,针对建筑设计方案的细小环节开展的更加深入仔细斟酌的过程。在这一环节,设计师不仅要对已成型的草图进行反复的研究、设计、完善,以便其能够展现出更多的、更大的建筑物功能与空间,还要利用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从不同的视觉感与体验效果上展现建筑空间与建筑效果。尤其要注意的是设计中的不确定图式与不确定的建设,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完善。
1.4验证
建设建筑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给人类更好的居住和使用条件,当建筑竣工后,使用者针对建筑物的实用性提出的观感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观感评价能够积极促进今后建筑设计的提高和改进,但是就该建筑物来说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3]。所以建筑设计师应该尝试着使用一种新的、提前验证的措施,比如利用草图将原来比较抽象的形象概念转化成比较综合全面的立体图像。通常在设计图上平立面拱顶结构的表达形式比较抽象,如果利用比较立体的透视图或者剖析透视图来表达其的实际使用效果,使用者们对其的认知将更为清晰一些;在设计图上使用者几乎对屋内空间没有体验,如果在设计图中加上家具的摆放,使用者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间的组合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施工时,只有施工严格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才能确保建筑效果符合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设计建筑方案时设计师间的相互交流
建筑设计和其它设计相同,自我交流与他人评价各占一半。由于个人能力思维的限制及建筑物的建设目的,所以不管是多么宏大、多么独特的建筑,最终还是要承受社会的评价。因此选用设计措施时,千万不能采取自命清高、独断专行的设计方式,设计师们要多做交流,以便及时剔除设计方案中不合适、有问题的设计,激发出新的、有创造力的设计灵感,实时有效的攻克设计难点。另外为了确保建筑设计与建筑建设符合建筑任务的要求,设计师、建筑师、结构师及施工队间还要做好交接交流工作[4]。基于设计师、建筑师、结构师及施工队间存在的认知差异,交流交接时可以利用图式思维方式进行交流,比如设计师给建筑师解释建设场地的布局规划、功能分区时,图式思维可以一目了然的将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呈现出来;比如和施工方研究结构工艺、材料使用时,图式思维可以清晰的对各种工艺与材料进行分析。
3结论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来到现在学校已经两年整,先后担任工商专业部主任、10财1班班主任及10级《基础会计》及《金融基础》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注重品行修养,凡事是责任为重,严谨地做好份内每一项工作,不论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及科研各方面,自觉符合“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优秀教师”申报条件,特此申报,请领导审定为谢。
此致
申报人 ******* 2008-6-23
附:申报材料:
【指导思想】
在教务处及学生处抓质量,促发展的宏观指导下,很抓教学常规及过程管理的同时,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资料的搜集与学习,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积极以探索课程综合化改革为基本形式,加强班级管理与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强化指导。
【工作重点】
l 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为目标,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强化常规与质量意识。
l 注重班级管理与建设宏观架构,注重学生行为规范与习惯养成教育。
l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搭建竞争与服务平台,加强学生服务、服从意识的培养。
l 加强课程综合化改革探索,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寓教于乐。
l 积极引导学生的专业意思,强化专业思想,加强专业辅导及职业指导工作。
【工作与成绩】
(一)班主任工作方面
上期,立足于起始年级的常规管理与班级宏观构架,注重以下方面的工作。
u 以“诚信、沟通、合作、自信”为起点,铺设班级建设的底蕴。
u 以“净、静、敬、谨、精、竞”为目标,描绘班级建设的蓝图。
u 注重干部培养,完善管理细则,推行自主化管理与建设的模式
u 以板报为载体,指导学生设定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
u 注重各项活动的要求与过程监控及考核,以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u 以多交流、多沟通为策略,强化爱心、责任心,规范学生言行。
u 注重书信、通讯等交流形式,以构建真诚和谐的家校互动平台。
u 围绕管理与建设之核心,建立班级博客,搭牵师生互动之脉络。
下期工作中,在继续加强班级常规管理、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的同时,围绕争创校级先进班集体这一奋斗目标,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u 理性分析现实中的成绩与问题,确立工作的重难点。
u 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民主制度,营造和谐氛围。
u 重温专业目标,搭建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意识。
u 强化学生的班集体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u 发挥搏客“家园”作用,强加学生专业与职业指导。
u 积极反思,走出“心”的阴影,勇敢面对心的困惑。
附:主要成绩:
1、 全校区唯一的“清洁卫生免检班级”称号
2、 在学校“专业技能技艺”活动月学生舞蹈、配乐诗朗诵中荣获年级第二名。
3、 在期评优推优活动中,我班陈雅娇同学荣获“区级三好生”称号,何一平、向彩梦等19位同学分别荣获校极“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4、 我10财1班“校级先进班级”荣誉称号
5、 我10财1班在各次“礼仪操”与集会评比中,得到校区领导与师生的首肯。
6、 在学生征文中,我班学生陈雅娇与何一平的职业生涯设计、容同学的“我身边的诚信” 征文被推选参评。
7、 校医务室多次抽调我班学生参加校内义务服务活动,得到好评。
8、 每次班级“墙报”也成了我班一道风景线,部分被学生处收藏。
(二)教学工作方面
u 加强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与更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u 明确课程教学目的、任务及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u 立足于课程整合的课改思路,大胆改革与创新,不断的否定自己,力争最好的教学效果。
u 积极探索教法与学法的改革新思路,教学效果明显:前后两期教学工作中,我所教的班级在年级总评中,名列前茅,其中最好成绩超第二名班平均达10左右,受到学校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附表:
本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如下:《基础会计》
班级
期末班平
高最分
最低分
85-99分段
70-84分段
60-69分段
50-59分段
40-49分数段
低于40分
1班
85
99
22
35
20
3
1
2班
73
93
11
7
27
23
3班
74.7
92
11
19
27
5
2
1
3
4班
65.3
98
9
9
12
15
2
9
10
《金融基础》
班级
期末班平
高最分
最低分
85-99分段
70-84分段
60-69分段
50-59分段
40-49分数段
低于40分
1班
73
90
37
4
41
12
1
1
2班
63
87
35
2
11
39
5
3
1
3班
64
90
21
1
21
1
4
1
2
4班
68
89
40
2
25
4
2
(三)科研方面
我在做好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科研的思考与探索。近年来,先后多篇或获奖
《中职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初探》——《现代教育》国家期刊发表。
《营造氛围激发潜能、注重教改提高效益》——省职教所年会交流
《关于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市级二等奖
《专业部目标管理及建设初探》——省二等奖
《调整职能、完善管理、加强建设——职业中学专业部建设探索》——成都市教学研讨会中交流)
目前论文《中职校和谐班级文化建设初探》、《真爱铸师魂——“真爱铸师魂,师德耀光辉”》师德演讲稿先后被推送成都市及金牛参评。
另外:
(1)前后两学期分别在校区及全校班主任工作总结中进行题为《班级建设与管理中的你我他》及《真诚沟通,搭建育人平台》交流发言.
(2)2008年6月27日代表学校参加“金牛区首届金牛教育博客论坛”作题为《明确定位,搭建育人平台》交流发言
》。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湖南科技职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84-02
引言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教育,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振兴区域经济服务。湖南高职院校作为湖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彰显其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以区域经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具体建设为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建设自身以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办学质量无不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所提供的剩余产品、自由劳动力及其劳动岗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硬软设施都要依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求。在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硬件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同样影响到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影响大众及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区域经济发展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持续的推动力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是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经济建设开发、储备大量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腾飞的不竭动力。我国在由为别人打工的制造大国向自我发展的工业大国转型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的进步带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选择。实现从劳动力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跨越,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一方面出现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行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另一方面传统农业、手工业也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以此扩大、提高生产力,这些变化都要求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二、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及基础
湖南拥有中意电器、湖南神塑、时代新材、金德管业、长丰集团等678家塑料加工规模企业。此外,2009年的《湖南省轻工业振兴实施规划》已经将“塑料加工”等五大轻工产业列为重点建设行业。并在2010年,中国第一个轻工业示范产业园——“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在湖南湘阴奠基,此工业园也已将“塑料加工”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从国内、省内的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可知,经济的发展及人才的缺乏为重点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平台和就业保障。湖南科技职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于1982年开始第一次招生,2009年本专业被评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学院目前是湖南省唯一的拥有塑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单位。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入调研,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以积极适应省内塑料加工产业结构及技术升级需要为基础,本专业通过对省内部分规模企业的调研,针对省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湖南省塑料产业经济,培养具备现代塑料注射、挤出加工技术,塑料配混、改性及塑料测试技术,使其掌握基本的塑料二次加工技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生产管理及品质控制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如下图所示。
2.深化“专业+公司”“三年九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塑料加工设备,将企业建在学校内,成立长沙科创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形成“校中厂”,创造真实职业环境,实现“专业+公司”培养模式。通过在校外实训车间建立“厂中校”,改革仅仅依托校企联盟,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三年九段”教学模式,完善“三年九段”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厂中校、校中厂,实现教师与企业内部领导地共同管理,实现技术开发与教学的双向互动。“三年九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3.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由于职业能力是一个由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在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与终身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将工作岗位所需各项能力归纳为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规划,建构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发展规律、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专业课程。知识、能力与素质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如下图。
三、结语
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主要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教师团队等方面为重点建设,既能满足社会岗位需要,又能实现劳动者价值的特色专业,使教育与经济更好地实现良性互动。而在发展高职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整体认识不足、相关部门缺乏投入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需大力加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问题亦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使我们所做的理论研究不至于沦为纸上谈兵,而真正为现实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的新模式[J].求是杂志,2006(5):
62-65.
[2]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4):34-37.
[3]秩尚,郭齐家,余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6):453.
1、开拓思路、勇于创新,采用垫资建设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我校建设经费不足问题。顺利地完成了东校区主校门、过街天桥、学生公寓、南校区留学生公寓、林业基地科研楼和小车库等六个主体的建设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一方面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另一方面为西校区的顺利搬迁奠定了基础。
2、积极想办法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化解各种矛盾,顺利完成了东校区图书馆的续建任务,保证了图书馆按时投入使用。
3、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了东校区篮排球场、东校区道路工程等24个配套项目施工任务,完善了校区使用功能,把一个完整新校区展现在各位评估专家面前本文。
4、及时完成了行政楼、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报告厅、音乐厅和图书馆等十个项目的装饰装修任务,保证了校部办公机构和国际交流学院的顺利搬迁,同时也为专家评估工作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5、积极与省、市等二十多个主管部门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最大程度地减免我校基本建设的前期投入,保证了我校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仅去年一年我校就减免前期费用180万元,并拿到了新校区消防验收、环保验收和防雷验收的全部手续。
6、严格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对于施工单位选择、材料设备的订购等项目全部履行了法定的招投标程序,通过这种方式为学校节省建设经费近500万元。
7、严控工程结算环节,力争降低工程费用。对于工程审核实施了项目主审制度,并成立了由审计部门参与的工程结算领导小组,随时解决结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项目审减率,确保学校的利益不受损害。
8、在教学评估期间,制定了评估应急预案,为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报告厅和音乐厅等重点场所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9、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起草并完成了《北华大学基建管理手册》的编制任务,其内容涵盖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分别从投资控制、设计招标、工程验收、竣工结算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方法,从而使我校的基本建设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一、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我区建设系统“质量月”活动的领导工作,我局成立“质量月”活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本系统开展“质量月”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质量月”活动日常工作,挂靠在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要求各有关单位成立相应的机构,围绕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和工作方案,精心安排,切实组织好“质量月”活动,把“质量月”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主题,开展多项活动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质量提升”,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努力营造政府主管部门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员工抓好质量的良好氛围,努力把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为加快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着力营造“质量月”的浓厚氛围。我局和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将通过手机群发“质量月”宣传公益手机短信;发动企业制作、发放“质量月”宣传画、宣传手册和旗帜等宣传材料,悬挂“质量月”标语横幅,营造“质量月”活动氛围,拉开“质量月”活动序幕。各单位要积极参与宣传,扩大宣传和影响范围,要深入工地对员工开展质量教育,切实加强全体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活动月期间,各工地项目要在显眼位置至少要张挂一条宣传条幅。
(三)突出主题,开展专项检查。在日常质量工作的基础上,以“质量月”活动为契机,结合《市区建设局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建筑施工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建〔〕69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第三季度大检查。一是各相关企业要组织自查,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要及时整改,并总结经验、自我提升;二是要加强建筑材料和工程实体监督检测,尤其是加气混凝土产品、构造柱等,通过加强监督检测管理力度严把材料关;三是要开展住宅工程质量专项检查,特别是住宅工程和国有投融资工程;四将结合市局《关于开展城市建设战役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标准化建设与整治工作考核督查的通知》(建工〔〕88号),落实“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部署的要求,进行文明施工活动专项整治;五对目前监理人员到位率低和不认真履责的情况,将进行监理专项检查。对于执行标准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混乱、质量安全隐患突出又不及时组织整改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查处,并进行质量安全不良行为记录和通报批评。同时,要求各单位要以检查为契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广大职工的质量责任意识。
(四)举办建筑工程质量专题培训班。我局与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将在9月中旬举办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技术规程等建筑工程质量专题培训班,组织全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理、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参加,邀请建筑工程行业专家进行授课,认真学习先进的工程组织实施、工程管理、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以及监管与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五)开展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考核,提高监督队伍素质。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要按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号)和建建〔〕38号文的要求,认真进行自查,做好机构及人员考核认定和迎接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考核、抽查的准备工作。
(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各相关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各种质量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竞赛等活动,努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积极参加市建设与管理局、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于“质量月”期间共同举办“市第十六届职工技术比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岗位技能竞赛”。此外我局还将举办现场观摩会,组织全区技术人员到采用施工新工艺的工程进行观摩。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心 资源整合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一、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意义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交叉融合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增长点。它不仅需要大型科研人员团队、大型科学仪器,更需要依靠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以及综合多学科的思维体系,学科板块间的区域日益活跃,不断出现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突破。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可以打破学科之间藩篱、突破原有学科框架、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填补各学科板块之间的空白。
高校是人才汇聚的中心,也是集群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概念由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中首次提出,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计划在高校中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促进高校之间,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区域发展之间建立联系,使高校通过和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充分释放彼此“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政府参与引导,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形成紧密的联系,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显著效益,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资源整合管理模块
我国拥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使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实现创新互惠知识的共享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资源的聚集方式来看,分散的资源投入并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基于这个前提,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也是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要充分盘活现有资源,通过协同合作使学校的资源、科研院所的资源、行业企业的资源、地方政府的资源及国际合作的资源形成具有交互关系的纽带,以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技术集成与转化为导向,要能够适应“需求―创新―新需求―再创新”的循环过程,能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领域适应性,发挥汇聚作用,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要以需求为导向、任务为牵引,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集群内部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具体到管理上,分为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三个模块。
协同创新中心强调实验试验场地、实验设施(实验试验家具、实验试验配套设施)、人文环境等的协调和统一。所以,基础设施管理强调建筑空间开放、区域合理划分,建立各种“工作岛”,可随时随地召开会议或进行研讨,有助于科研人员对于密切交流和合作研究形式的需求,增进跨学科团队无边界研究的交流沟通,加快信息的交换,带动科研的进度。
运营管理针对仪器设备、实验消耗材料(低值易耗品)采用经理人管理机制,配备服务团队进行实验操作和管理,大力提升高校科技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即由经理人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所有日常事务,并由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支持、行政管理支持,为不同的研究课题服务。
信息管理通过搭建不受地域限制的信息通道,让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有规划的信息世界里共享信息资源,使科研人员熟悉协同创新中心内外彼此的工作进度和研究内容,了解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自身的研究服务,使得信息流通便捷、传递速度加快,促进知识溢出与创新成果的产生。
三、合理规划布局,推进协同中心建设
如何利用协同创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体系,科学地整合学校的资源、科研院所的资源、行业企业的资源、地方政府的资源及国际合作的资源,形成具有交互关系的纽带,将学校现有的各类资源进行拆分和组合,更好地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仅能优化资源的配置,而且能大大节约使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
(一)场地的规划与建设
协同创新中心的场地在设计建造时应具有长远规划、灵活性、模块化,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避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反复改建而造成经济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建筑应为大空间、无隔断,可自由划分区域,将人员、实验设施、人文环境完整地整合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学科、不同实验试验项目、不同科研团队、不同行业企业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实验室人员的交流互动,突出结构空间的灵活重组和多样性。
为了增加场地的利用率,避免由于项目的终结造成场地闲置,实验试验场地采用租赁使用方式(按月、按年、按需)。在区域规划上,由固定实验试验区、活动实验试验区、自由实验试验区、会议区、讨论区、生活区、办公区、仓储区、监控及信息管理区、线路(水、电、气、暖、通风、网络、消防、安全等)区、基础设施维护区等构成。实验试验家具分为固定型、活动型,既可以起到划分空间、隔断的作用,又能够规划人流、物流,实现实验室“开放”和“封闭”之间的相对平衡。
实验试验配套设施中水、电、气、通风等应采用高空可移动桥架式,可灵活地为多区域提供服务,减少固定线路的布设;各类特种气瓶集中存储,线路单独规划。贵重仪器设备和普遍通用仪器设备安置在相对固定的位置,采用共享管理模式,预约计费使用;小型、微小型仪器设备则灵活搬运,采用出入库管理模式,免费使用。数据存储、运算类仪器设备尽可能使用高性能中心或运算中心的支撑和服务,减少台式计算机的配置,鼓励使用个人便携式电脑或掌上电脑。网络采用实名认证的可限域安全网络,形式提倡以无线网络为主。为突显交流的主导性,保障信息通畅、提高交流效率,信息资料尽可能实现加密数字化、免费浏览及分级下载。
(二)协同创新中心仪器设备的整合方式
协同创新中心的仪器设备整合要围绕需求展开,将当前和长远需求紧密结合,采取“需求―仪器设备―科研人员―项目”的循环流动方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为了避免重复购置带来的浪费,协同创新中心仪器设备的获取渠道可以采用以下五种。
(1)校内调拨。参与协同创新研究的团体或个人,可提出将所在单位的仪器设备调配到协同创新中心使用,减少或尽量避免简单重复购置带来的浪费。由协同创新中心向仪器设备原依托单位提供免费机时及相应补偿费用,具体参照《吉林大学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和《吉林大学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基金校内补偿办法》。
(2)向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生产厂商租赁。
(3)通过已有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进行自行研制开发。
(4)向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生产厂商购置。
(5)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赞助等。
为保证每台仪器设备都能够物尽其用,切实从源头上保证仪器设备整合与共享,协同创新中心仪器设备的获取应该优先选择校内调拨、租赁方式,并积极寻求捐赠和赞助,当以上获取渠道不能够满足需要时,才采取自行研制或购置的获取方式。
(三)服务体系建设
为保证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必须打造一支专业的服务团队。服务团队狭义上指对协同创新中心实验试验场地、人文环境、仪器设备、实验设施、实验材料、信息资料等资源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人员;广义上指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相关的所有单位和部门。
针对来自校内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合作的科研人员,服务团队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提前将实验试验场地进行合理的划分,进行仪器设备、实验设施(实验试验家具、实验试验配套设施)的配套和检修,做到科研人员进入即可开始进行科学研究。
(四)绩效考核
以往评价制度过多地偏重成果数量,缺乏对整体运行情况的评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资源整合机制体制、资源利用率、经费开支节约情况等方面对协同创新中心资源整合进行考核与评估。具体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试验场地利用率、仪器设备使用率、实验消耗材料的使用、人文环境预期效果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为衡量标准。
在实验试验场地和实验设施的考核与评估中,将场地占用面积、实验设施配套数量、管理情况、维护情况、科研人员数量、运行消耗经费等与其承担的科研任务量等指标联系起来,以协同创新中心该项指标平均值为标准,达到或超过即为合格。
在仪器设备的考核与评估中,引入物联和互联技术,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贵重仪器设备、普遍通用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自动计算其运行时间、服务项目、测试样品数量等,按季度形成报表,结合仪器设备完好率、维修率、运行消耗经费等指标,以协同创新中心该项指标平均值为标准,达到或超过即为合格。
实验消耗材料(低值易耗品)的考核与评估主要以节约、安全、环保为指标,以协同创新中心该项指标平均值为标准,达到或超过即为合格。
人文环境的考核与评估以创新中心能否给校内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合作的科研人员以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使命感、自由度、认可度等为指标(百分制),以科研人员的书面打分为考核与评估依据,超过80分即为合格。
四、结束语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作为一所高校,实现学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需要切实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技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如产学研战略联盟、项目研究小组等内部组织加强联系与协作,以科学规划适合自身特点的协同创新中心为前提,以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为基础,通过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并形成创新优势。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实质性深度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创新团队与知识创新资源,探索建立引领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高地。并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通过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强强联合,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创新平台,加快创新扩散,提高集群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Z].中国年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gao_ jiao_788/20120423/t20120423_768746.shtml),2012- 3-15/2012- 4- 23.
一、加大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
在科研开发领域,政府须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及优惠政策,以带动企业和社会的投入。同时,为地方和企业的提供科技决策咨询服务,逐步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长效机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其次是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使之成为新的科技创新力量,为晋江经济的发展所服务;最后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使新兴产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技研发的投入,可以让晋江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拥有自己的研发技术,逐步摆脱技术模仿,提高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晋江经济开发区的环境、人才优势和产业发展环境优势,努力将晋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晋江科技研发中心。
二、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高新技术区和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成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创新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功能。在涉及生物制药、光电能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五里综合工业园重点推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生物制药研究中心、光电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开展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还举办了光电论坛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和学术交流论坛,加强科技招商引资和学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为晋江经济发展所服务。
三、加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地处晋江的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安内园,要充分发挥对台的优势,整合优秀的装备制造业资源,推进与台湾装备制造业的对接,积极承接台湾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全力打造成为“福建省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在科技方面,建立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定时或不定时组织人员与台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安排人员赴台实地考察及学术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晋江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晋江科技创新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同时,引进台湾科技金融,借助台湾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经营运作经验,建立台资或台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改善晋江市的科技风险投资业。
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定向人才
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对所需人才的实际要求,与学校进行定向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模式,致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通过相关学校学科专业人员的创新实践,完成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和工艺技术,这样拓宽了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平台,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晋江市附近有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商会等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积极与其合作,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艺改造,将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晋江经济进一步向高新技术迈进,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晋江经济现已发展成“一区九园”的规模,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更新,创造更高科技、更精密、更好的产品,使得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提高晋江经济的竞争力,加快晋江的经济发展,让经济发展动力十足,永不止步。
本文作者:林飞龙工作单位:晋江市科学技术协会
近年来,中原油田领导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以打造“全国一流”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为目标,围绕“优化体制、精细管理、加强服务、提升素质、打造品牌”,全面推进人事档案工作向资源建设型、服务网络型、开发利用型转变,创立了人事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油田成立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油田在岗职工、退养职工、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失业人员、退休职工(集体工、家属工)人事档案工作。油田机关处(部)室、所属各单位人力资源、组织人事部门均配备了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本单位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审核、移交和利用工作。油田建立了兼职档案人员备案制度,兼职档案人员必须先配备后调整,先培训后上岗,先交接后离岗。全油田形成了以组织、人事部门为指导,以人事档案管理中心为纽带,以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为基础的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网络,进一步强化了全油田人事档案工作一体化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成立以后,对改制企业员工档案实行了有偿代管。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每年与七家改制企业签订委托保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确保了改制企业员工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2 创新收集方式
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成立以后,紧密结合油田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采取定期、不定期、重点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片包干、靠前服务、上门指导,定期开展工作讲评及业务交流,强化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全面加强东濮老区、普光新区、内蒙控区三大基地及油气生产、石油工程、社会化服务三大板块的人事档案资源建设。为方便外闯市场企业人事档案归档,开展了档案材料归档网上预审。凡预审通过的可随时归档,坚持对归档材料逐份审核,凡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坚决退回,限期整改。这些措施,提高了档案材料的归档效率,保证了归档材料的规范准确、齐全、及时完整。
3 创新安全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始终将确保档案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HSE”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禁令,修订完善“HSE”管理体系,严格推行“211”安全工作法,抓好周一安全活动。坚持“双人入库”制度,在库房设置了门禁指纹识别系统,严格出入库管理。抓好特殊时期的档案安全管理,完善安全防范预案,强化安全考核,确保了库藏档案安全。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4 创新服务方式
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坚持以“服务企业、服务职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找准档案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大胆地突破档案服务工作的框框,变被动为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种服务转变,创新方法大力开发档案信息的资源,拓宽档案服务渠道。组织开展库藏档案信息核查工作,建立了由档案编号、劳动合同号、职工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时间、工作时间、工作单位等关键字段组成的人事档案目录数据库;组织开发了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在油田局域网开通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门户网站和中原油田人事档案信息查询平台,全油田授权用户均可通过该平台查询人事档案基础信息,方便了人事档案的利用。在服务职工退休审档过程中,油田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改变原有的服务方式,坚持档案人员全过程参与,做到管理人员与档案不分离。当发现材料不全时,及时补充完善,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档案安全,受到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领导的表扬。
5 创新队伍建设
5.1 强化敬业意识。在油田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内部深入开展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创建“党员先锋岗”、“兰台巾帼示范岗”和“我为中心发展献计策”、“感动兰台”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奉献意识教育,创建交流平台,记录身边最感动的人和事,努力营造爱岗敬业、执著奉献的浓厚氛围。
5.2 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业务讲座,开展技术比武和业务竞赛,组织业务交流、实施网上培训,开设“员工大讲堂”等形式,强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在职教育,提升专兼职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培养了一批专业精、善管理的业务骨干。
【关键词】 海岛;电力系统;优质服务;“三室二库一品牌”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未来舟山将建设成为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基地、群岛型花园城市。处在大跨越、大发展时期的舟山,对海岛电力优质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提供与舟山群岛新区地位相匹配的电力服务,定海供电分局扩宽服务思路,延伸服务内容,创新性地开展了“三室二库一品牌”建设(“三室”即抢修值班室、基础资料室、客户档案室;“二库”即工器具仓库、备品备件库;“一品牌”即启明星服务品牌),深化了基层供电部门内质外形建设,切实提升了供电服务规范化、精益化、专业化管理水平,管理模式由旧变新,经营质量由劣变优,极大提升了基层供电部门的优质服务水平。
一、查找差距
与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战略目标相比,地方供电部门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长期形成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服务作风、人员素质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服务队伍特别是抢修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有待加强。
二是资料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够,更新不及时。部分服务人员中存在重解决问题,轻闭环管理的思想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未能做好基础资料、客户资料的整理工作。这对及时发现供电服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是十分有害的。
三是物资管理相对落后,精细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工器具、备品备件的科学管理和及时提供是优质服务工作的重要后勤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工器具摆放随意,物资领用手续不齐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服务效率。
四是优质服务的海岛特色不够鲜明,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仍有拓展空间。当前该局能够圆满完成各项供电服务工作,并取得了社会与客户的广泛认可。但在服务过程中,需从自身与市场的基本情况出发,挖掘有海岛特色的供电服务新内涵。
二、建设“三室二库一品牌”,打造海岛特色服务
1、强化基础建设、基础管理,完善“三室”建设
在基础建设和基础管理建设中,定海分局创新做法:以标准化创建活动为载体,统一标准、完善基础、引入智能化、实行准军事化值班抢修。
(1)统一各所抢修值班室、基础资料室、客户档案室,实行标准上墙、规范上墙,配备完善设施,在硬件上提升外在形象。
(2)开展信息化管理,完善基础资料管理。供电所的管理好坏主要看如何做好基础资料管理,以马岙所为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推广供电所基础资料管理台帐系统,实现以基础资料管理带动各项管理全面提升。
(3)健全客户档案,为客户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健全完善的客户资料,为实现制订客户个性化服务打下基础。电力客户档案是载明供用双方履职情况、明确供用双方权利义务的纸质文书,是处理供用电纠纷的主要依据。客户档案管理是分局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营销管理的重要基础。分局在管理过程中,克服客户档案数量大、涉及面广、工作细而繁琐等困难,将此项工作纳入营销重要工作之一,以“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工作标准,切实做好客户档案的规范管理工作。通过规范标准化管理、集中分级管理、动态实时管理、管理责任到人、管理技术先进等原则,明确各部门档案管理职责,提出建设目标与管理要求,全面推行客户档案的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做到客户档案“日日清、月月查”。
(4)实行值班准军事化管理,全面提高抢修速度和质量。定海供电分局以准军事化规范各基层部门抢修值班室建设,使之成为一个抢修服务人员休憩待命同服务工作紧密结合的“作战室”。分局所辖各供电营业所、配电工区,合理安排空间设立“值班室”,配置各类办公软硬件设备,各类生活、生产物品摆放向军队靠齐,体现整齐划一的抢修服务队伍精神风貌;强化准军事化意识学习,提高抢修人员思想觉悟与纪律性,为抢修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思想基础;定期分批组织抢修人员前往驻舟部队参加军事训练,提升身体素质与协同作战能力。
经过准军事化的洗礼,各支抢修队伍的精神面貌与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今年抗击“梅花”台风过程中,抢修人员发扬肯吃苦、能战斗的精神,奋战在防台抢修第一线,及时排除各类隐患,切实保障医院、泵站等抗台重要部门的用电,为整个定海抗台战斗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供电保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物资管理规范化
近年来,定海供电分局逐步完成了工器具仓库、备品备件库的信息化建设。从岑港所为第一个试点开始,定海分局引入了安全工器具管理系统(TMS),运用蓝牙和激光扫描技术控制了工器具的购置、验收、试验、使用、保管、报废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库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该系统的引入使工器具的借用与信息流保持同步,最大程度地控制工器具流失现象,整个借用流程环环相扣,完全实现闭环管理;也实现了库房环境规范化、自动化,动态触摸与滚动显示人性化,智能控制系统性运行稳定化,数据库信息管理和服务集中化等功能。
安全工器具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物资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一是根据年度材料订购计划,对检验合格的材料实施进货管理,与年度计划实施无缝管理,确保订购计划量质期完成。二是利用管理系统实现定位管理,根据不同的材料种类确定货架和摆放位置。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核定和盘点材料,确保了材料定置定量管理。三是实现材料种类和数量的透明管理。抢修服务人员可随时通过计算机了解到各种材料的到货情况,确保抢修服务的材料供应,真正实现材料管理全员监督。四是通过管理系统,实现材料员、班组、车间三级闭环审核流程。每张领料单必须经过三级审核后方可发货,严格控制材料使用数量。五是通过信息化管理,实时控制材料的去向和消耗情况,减少材料的浪费。
3、以“五心”服务打造海岛特色“启明星”服务品牌
定海供电分局的服务团队作为舟山电力“启明星”服务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海岛供电企业实际,提出“五心”服务理念,通过提供贴心、细心、爱心、诚心、虚心的优质服务,在群岛新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贴心”:提供亲情服务。定海供电分局针对辖区内岛屿多而散,口音各不相同的特点,要求驻岛供电营业组定期走访客户,特别是留守空巢老人,通过长期而密切的交流,充分掌握其语言特点,从而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与空巢老人交流过程中,摒弃以往直呼其名的做法,而代以“爷爷”、“奶奶”的称呼,令其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同时,为辖区内每个社区指定一名客户经理,根据渔农村的不同需求,提供鱼汛、农忙时期的亲情化服务。此外,定海分局密切同驻舟部队的联系,通过及时为其排忧解难,定期开展文体活动等各种形式交流来密切同军队间的联系,使人民子弟兵感受到浓浓亲情。
“细心”:提供重点服务。一是及时做好故障报修。细心按照新“三个十条”和优质服务承诺规定,城镇用户45分钟到达现场,乡村用户两个小时以内到达现场。通过在偏远岛屿派驻营业组的方式来满足抢修及时性的要求。二是开展重点检查。将用电客户按服务重点划分为“重要、一般”客户两类。对重要用户做到每月上门开展用电检查服务不少于1次,一般客户做到每季不少于1次的上门服务。三是给予特别关注。鉴于舟山作为佛教圣地的情况,将寺院等宗教场所列为重点服务对象,进行专人负责,提供安全用电指导、用电业务咨询、供电服务意见征集等。
“诚心”:提供延伸服务。工业园区作为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入驻,这其中有造船企业这样的大功率用户,也有科技企业这类对供电质量要求极高的用户。定海供电分局将电力服务站建在园区内,细化服务对象,提供延伸服务,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今年以来,辖区内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了资金困难,电力服务站全力当好“用电顾问”,优化供电方案,开辟用电报装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园区企业普遍存在用电设备疏于维护,不注重电力设施的优化配置,致使企业生产用电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电费成本支出的现状,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客户需求管理,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合理引导用户避峰用电,指导企业节约用电、科学用电、合理用电,减轻用户电费负担,帮助企业共度难关。
“爱心”:提供特殊服务。一是开辟“绿色通道”。在供电服务窗口开辟特殊客户服务专柜,对弱势群体、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等特殊客户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满足条件的服务对象提供定期开展上门和部分免费服务。二是向辖区内的特殊客户(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建立特殊服务客户档案,发放“爱心服务卡”,做到每月上门服务不少于1次,为客户提供室内用电线路检修、维护、更换,上门收费、物质帮助和力所能及家务劳动。三是安全用电进校园。印制安全用电画册和电力设施保护手册,每学期定期组织“启明星”服务队员到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安全用电宣传。
“虚心”:提供人本服务。各项优质服务措施的落实,各项优质服务的开展,最终都需要人来执行,为此需要服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定海供电分局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守则》、《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等开展供电服务人员的大学习、大讨论。各班组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突破口,引导班组成员在岗位上学习,在实践中成才。在班组中推行“每日五题、每周一查、每月一考”,每个班组利用下班前的半小时时间,组织集中学习,结合一天的工作实际和客户意见,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在反思中“找差错”,在反思中“找问题”,在班组成员中营造出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
“三室二库一品牌”建设的开展,提高了定海供电分局服务规范化程度,提升了服务人员素质,树立了供电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了供电企业服务在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浪潮中的又一跨越式发展。
据说,在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两扇门上分别写着“为了真理而来”,“为了祖国而去”。它清楚地阐释了学生们为什么而来,又为什么而去。
而1901年确立的山东大学《章程》中也有两句可以媲美哈佛大门上的话:一句是“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一句是,“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也成为了山大百多年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的使命。
山大在这样的高起点上,又该为未来制定怎样的发展蓝图?
在校长徐显明给出的时间表上,赫然写着“十年跨入世界百强大学”的字样。它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到山大120周年校庆时,山大将实现“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这一目标,山大人显然作了周密的测算:根据美国ESI的统计,中国高校现在进入世界前五百强的在大陆仅有8所,山东大学就是其中的一所,当然山大不是排在8所中的最后。在ESI排名中,山大从2008年的483位前移到了2009年的401位。
“按照这样的速度,我想十年左右山大进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按照ESI的排名,根据最新的统计,山大现在有8个学科进入到实际前一百强――数学、物理、化学、材料、临床医学、工程、动物植物、生化与生物。这个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在第八位。”徐显明说:“当我们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学科都进入到1%的时候,山大就可以自豪地讲,我们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那么,什么才是世界一流大学?
徐显明的解释是,一所大学有大德才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办受人尊重的大学,我们要办有德性、有思想性、有创新性、有特色性,而把这四性能够统一在一起的山东大学。”山大特别为此制定了可供执行的“攀越计划”。
山大将以建设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将青岛校区建设成为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交流基地,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与教育优势,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创新优势,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资源优势,为青岛市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这一构想,已经得到了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的支持。校长徐显明说:“随着青岛校区在今年校庆日的开工建设,一个全新的‘山东大学系统’将横空出世。山大将形成济南校区(含6个校区),威海校区和青岛校区。这必将根本改善山大的办学条件,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带动山东省高等教育质量大幅提高。”
同时,山大的“研究院系统”也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从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新闻会上透露的消息:目前,山大已经着手筹建位于珠三角的深圳研究院,位于长三角的苏州研究院和位于黄三角的东营研究院,都要争取今年挂牌。山大副书记李建军在会上充满激情地表示:“山东大学要把自己的臂膀张开,山东大学不能仅仅在山东办学,我们是国家队,就要走向全国,要创造条件争取在北京、上海都有我们的平台。”
山大的医学在山东乃至周边都有较强的影响力,历史上曾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的说法。山大决定利用好“齐鲁”这个品牌优势,筹建山东大学齐鲁医疗集团。现在山大已经有4个直属的医院了,还有若干个非隶属关系的医院和中心,力争使齐鲁成为一个辐射周边的区域医疗中心。
一、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基本现状
从课程设置来看,所有学科一律平等,无所谓大小。那何为学校的小学科呢?它是在现实中被学校群体默认使用的一种称谓,指的是语数英以外的其他学科。它们在课程中所占课时少、任课教师数少,而且学科地位被边缘化,是弱小的学科群体。具体表现在:
1.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
不少学校不设课程或虚设课程,以课程表为伪饰,兼科教师将课表的小学科课程上成主科课程;兼科教师对小学科课程缺乏深入研究、课堂质量不良,领导没有或较少关注小学科的质量情况。例如,广州市白云区4个乡镇共73所小学,人和镇从没有固定调研课的学校,江高镇学校领导对小学科从未调研课达64%(见表1)。
2.校本教研未有实质性开展
小学科任课教师不开展或少开展集体备课、观课研讨、研究反思等校本研究活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除语数英学科外,较少见到小学科校本教研的原始性材料,包括计划、总结、集备记录、听课记录、学业期末评价记录等,也较少见到有学科业务学习资料、学科电子资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材料。4个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档案资料调查情况(见表2)。
3.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之路艰辛
小学科专任、专业学科教师人员数量较少,开展校本教研少,对专业缺乏追求,学校对小学科关心激励少;也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但被学校转岗教主科,本学科成为其副业(见表3和图1)。学科专任率普遍较低,任主科兼教信息科占了主要比例,可见,小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之路较为艰辛。
4.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不均衡
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学科态度、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校园文化生态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除了语数英以外,其他学科素养的发展甚为薄弱,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被制造成公开的秘密:学习是语数英,评价也是语数英。
二、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问题分析
上述小学科教育的问题在各种层次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农村小学中问题尤为突出,越是偏远的学校、学校规模越小的学校,问题越严重。归结其原因有:
1.教育价值取向明显功利化
在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科没被纳入升学评价体系,因而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强大的功利驱动之下,应试的压力从一个学段往一个学段下移。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为了短期的升学利益,在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舆论面前,学校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小学科与主次学科、主流与非主流教师群体等俨然成型的文化生态,还有现时的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学成果利益分配的差异,更让小学科教师感觉被边缘化。
2.区域教育资源调配有先后
白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地区逐步转化为城乡二元化结构地区,致使区情愈加复杂。尽管近年来已加快了对小规模学校的合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校舍改造、实验室配置、图书采购等教育装备的建设,但是在改造进程中,区域资源调配有先后,显然,农村学校硬件资源调配的投入对学校带来的促进作用,及不上早期已发展、现已进入软件建设进程的学校。特别明显的就是钟落潭镇、江高镇等镇偏远农村小学。
3.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
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是农村小学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影响小学科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乡差异带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生源减少,教师政策性超编造成的“只出不进”影响学校改变队伍编制结构,还有就是课程改革中新增的课程设置如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岗。因此,农村小学长期缺编信息技术、音乐、艺术、等学科专业人才。
4.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缺力量
在新课程专项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这一块上做不下去。基本形式上是有的,例如学校公开课、科组活动、教师集中学习等,但是缺乏建设成效。例如学校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科组活动研什么?怎么研?这些问题,都是学校缺乏认识的。学校开展的专题讲座缺乏校本性、针对性、系列性、延续性、反馈性,而且是纯理论、较虚空的专题,缺乏一些实践性问题的诊断和专项研究。意识、方法、理论也相当缺乏,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缺乏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和管理人力。
三、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的策略思考与实践
教育的责任不允许等待与不作为,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种研究机构需要加大重视和研究解决力度的。针对目前状况,笔者提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政策、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培训等方面策略在教师研修建设上改善小学科教育问题。以下是策略及实践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多元教育文化导向
在行政管理上,调研员要深入调研区域小学科教师专业配置及岗位现状,要从区域整体科学配置人力的角度出发,系统筹划小学科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在专业发展机会上,要平等对待小学科教师,优秀的小学科特色学校及教师要扶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小学科优秀教师潜心发展。
在业务管理上,各级教科培研究机构要从自身做起,除却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专项研究外,还要均衡资源和力量分配,在部门建设上重视小学科教科培研究工作,别让小学科研究人员本身也生存在被边缘化的状态,积极性受到打击。只有由上至下的教科培机制建设及文化导向规范、持续,这才有可能对下产生导向、督促、引领、建设的作用。
2.优化教育政策,实施多样化师资交流方式
农村小学缺人用,缺人才用,都是长期存在的难题。要缓和它就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交流方式,形成一种有效的全区或全市的人才交流机制,谓之“活水工程”。例如:
(1)教研员蹲点基层:到边远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工作站、引领周边学片发展;蹲点学校扶持特色学校建设等。
(2)教师对岗交流: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开展学年性支教、农村教师到优质学校交流、骨干教师学片内对岗交流等。
(3)结构性转岗调整:超编教师区内流动,结构性超编教师转岗、跟岗培训交流等。
这些方式,虽然受惠面窄,似乎有点望梅止渴,但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缓和的策略。待小学科人才逐步引进,结构性缺编问题逐年缓和,小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师资交流方式就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强化研修引领,实施多层次研修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建立多层次的区域性教科培研修管理机制,以机制去制衡大小学科的落差过大,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小学科的运作。
建立“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三级研修管理机制,加强第二级教研业务领导力和指导力的建设,为三级教研的力量传播起促进作用。
从业务管理上操作:第一级研修管理为“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第二级研修管理为“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
从研修建设上操作:第一级研修建设为“教研员―学片中心组长”;第二级研修建设为“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研修指导及“学片中心组长―学校教师”研修指导。
每一级研修管理和建设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都不一样:在第一级更多的宏观策略调控指导,在第二级更多的是具体学科、具体业务操作引领和指导服务。在这样的研修管理机制下,由市、区落到校这一层,小学科活动被忽略、被打折扣的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
4.省略),不仅做好了信息、资源共建等常规工作,还有基于社区的教师教育博客耕耘等。在平台上,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展开专业对话,拓宽教师交流的途径,实现跨时空网络研修。
5.质量监测,发挥评价诊断反馈作用
建立小学质量评价体系监控新课程实施后小学学业质量,具体是以“主科+小学科”组团式实施抽测。抽测之后,学科教研员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对各镇学校情况进行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对比分析,例如优秀(A级)率、不合格(D级)率,学生样本差异程度分析等(如表5和图2所示)。
同时,也将结合区“小学教学水平综合评估”工作,将小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科抽测评价写入指标,这样利于促进各学科相对平衡的良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对小学科教育发展的一剂良药。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尽快恢复经济平稳增长。但在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全球性经济衰退对我区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低水平、高耗能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还面临着劳动就业、人口素质提升、公共卫生与群众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需求的压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抵御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并依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由于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区科技工作存在着支撑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两弱”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落实国务院《意见》为契机,将部区工作会商《议定书》支持我区科技工作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和科技资源技术产权交易场所等创新平台。加快银川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作。按照部区工作会商《议定书》内容,认真组织申报一批国家项目。加强国家项目的组织管理,确保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抵御金融危机,就要以完善我区科研机构布局为出发点,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自主创新“三大”工程实施。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各类研究院所,培育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我区科研机构布局。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类别齐全的科技创新团队。要以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宗旨,全力抓好即将出台的《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尽快启动实施以“5183”工程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计划,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化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农村民生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深化农业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农村科技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抵御金融危机,就要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目标,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取得新突破。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培训,组织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推动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在工业领域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核心,组织实施好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国家、自治区和市县科技资源的统筹,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增强我区跨越式发展的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抵御金融危机,要以利用国内外两种科技资源为手段,大力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稳定与工发组织、粮农合作组织、jica的合作,争取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规模。要以完善我区科技政策法规为保障,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出台支持我区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科技政策法规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