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故事

家庭教育故事

时间:2022-04-30 20:4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教育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教育故事

第1篇

《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读后感

这本书一共分六章,其中每一个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教育理念都是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引出来的。很庆幸我最近能读到这本好书,让自己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改变。

首先,在读这本书时,我再一次深深地认识到理解孩子的心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在第一章中就提到的。我们曾经都是孩子,都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小心思,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制造错误而犯的,很多时候是孩子的一种学习,一种对世界的探索,是孩子想得到肯定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却大多数时候在曲解孩子的用意,一味批评,这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我们小时候肯定也有过同样的心思,过一样的事,犯过一样的错误,也一样地期待过别人的理解,但是遭到的却是批评,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现在我们长大了,为什么却忘了当年的感觉,而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同样的情况呢?这实在没有理由可以说得过去!后来,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因为父母、长辈的教育方式,会深深地给后代烙上烙印。因此,我们在做父母以后,一定要去改变自己身上这些不好的烙印,不要让它出来“作乱”!而对于我这样一名教育者更应该把这些从长辈那继承来的烙印去掉,因为,我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

其次,教育孩子要有原则,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是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样我们教育才能有效果。对孩子的爱要有度,我们现在提倡不要给孩子浇凉水,但是也不能给孩子浇开水,两者都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只有温水,才是真正适合的温度,才能教养出真正的能自律好孩子。但是讲究原则不是苦口婆心、长篇大论的说教。一来,孩子不能理解,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二来,这样的说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是要讲究方法,要做到见招拆招的。教育别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除了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之外,还需要不断的思考、总结,总之教育是一项集体力运动和强大的脑力运动于一身的充满智慧的活动,我们永远不要指望用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把孩子教育好,存在这样思想的家长,往往要自食苦果。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道理也对我而言也同样适用。

再次,在书的结尾提到了学习动力的问题。是啊!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做任何事,都得有一个让自己“心甘情愿”的理由。少了这个心甘情愿,什么努力都要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摸清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孩子的情况我们要怎样给予指导才能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这是很难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孩子学习基本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其实,学习如果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的话,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连我们大人都难以坚持,更何况是孩子?因此,我们也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怎样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大人有张大脸,孩子也有张小脸。小孩的自尊心很多时候比我们大人还强,因此,不要随便指责孩子的不是,就算孩子有必要批评了,批评也只限于当时,而不应该在过后再提及。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损害孩子的自尊,不是吗?一旦孩子的自尊被损耗殆尽的时候,孩子对什么都油盐不进了,我们才真正难以教育他了!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理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产生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研究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家庭教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家庭教育活动的产生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类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人们依血缘关系聚族而居,一起捕猎野兽、采集野果、抓鱼。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积累了生活经验。为了使人们的生活得以延续下去,使年轻人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大家庭里的年长者需要把生产生活经验传授给年幼者。

在原始大家庭里,出于生存的需要,年长者在劳动过程中,将劳动技能、生活经验等向年幼者传授,如此代代传递并不断改进,原始大家庭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终身性,也正是这种教育活动使得人们得以生存并逐渐进步发展。

(二)家庭教育活动的发展

在前氏族社会,男女结成没有性别分工的原始群,成年男女都出去狩猎,老人与儿童则负责看管猎物及构建住所,由老年人指导儿童参加劳动的方法;在母系氏族社会,幼童都由母亲照管,大约到了8岁以后,男孩由男人指导其做男子应该做的事情,女孩则由女人指导练习女子应该做的事情;到了父系氏族时期,教育小孩的责任由大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实际上就是一种“公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身体锻炼、符号记事等,到原始社会末期则增加军事技能的教育。

父系氏族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的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原始形态的家庭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萌芽。“劳动即是学习,父母即是教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富有经验的长辈对晚辈进行生产方式、生活经验等内容的教育训导,受教育的儿童、青少年只能从长辈那里学习到生存技能,这几乎是纯粹的经验传授型的教育。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产生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萌芽

专偶制家庭“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男人积累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财产,专偶制家庭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开始,对子女的教育由父母亲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就此产生。

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战俘由原来被杀死的命运转为沦为奴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以及大量的奴隶,剥削与被剥削阶级形成。就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逐渐从活动转向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主要方式是长老训教,在春秋战国时期,家训还没有独立成文,多为后人追忆而成。商周时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产生以及方式、内容

在奴隶社会,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随着奴隶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奴隶主家庭中,专设师、傅、保来教育子女。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既是为生产服务的,更是奴隶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启打破禅让制是宗法政治的开端,宗族的成员聚族而居,宗族内部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宗族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宗子负责,教育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祭祀等方面,其中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大家庭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夏商周时代,注重“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只有贵族子弟能够接受完整的“六艺”教育,贫民和手工艺者阶层只能接受“小艺”教育。

(三)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

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互补

近年来,针对幼儿的教育一直备受争议,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幼儿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个重要方式,这两种教育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要互补,才能让幼儿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互补,家庭教育一直处在不太主动的地位,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可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一、家庭教育要为幼儿园教育做好提前准备

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游戏法进行教学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相比于家庭环境来,仍然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刚开始他们会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有的幼儿甚至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变得不愿意说话。这时候家长需要在幼儿入学之前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很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生活,也能很好地去学习知识。

首先,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学之前给幼儿多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一定的向往。家长还可以让幼儿与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这些小朋友讲述每天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上课的时候,需要集中一定的注意力。在这方面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培养,让幼儿画画,让幼儿听故事,这些环节都要有时间限制,这样幼儿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幼儿园一般都会让幼儿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这时家长可以对其进行培养,指导幼儿把一些物品放到指定的位置,比如学习用的书本、铅笔或者幼儿的水杯,让他们每次用完后放到指定的位置,久而久之幼儿就可以养成把物品放到固定位置的习惯,家长用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幼儿的自理习惯,这样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家庭教育要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扩展

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方面家长可以参考幼儿园的环境布置风格,尽量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大多喜欢可爱的、卡通的形象,因此家庭环境的布置不要太过古板、沉重,这样幼儿在家中就不会感觉到轻松、愉悦的气氛,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家中可以放置一些卡通玩具,或者是带有字母的卡通字母表,使幼儿感到一种轻松的氛围,可以随时去学习,家长在布置环境的时候,需要经常变换家中的环境布置,这样幼儿会时刻保持新鲜感。

第二,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因为幼儿园所制订的要求都是按照幼儿目前的发展所制定的,是针对幼儿目前需要养成的习惯来制订的相应规则,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要求幼儿不挑食,要和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帮助其他小朋友等,这些规则都很好地约束了幼儿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幼儿在这个阶段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的相关概念,因此,这些规则的制订可以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很多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任性、挑食等一些不好的习惯都会出现在家中,这是因为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和幼儿园的要求没有达到一致。比如家长带孩子逛商场的时候,可能看到好玩的东西就想要,这时候家长要做到一点,心中要有一个意识,就是不能孩子说要什么就买什么,家长应该告诉幼儿不能这样,并告诉他们一些正确的规则,时间一长,幼儿在幼儿园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在家中进行了巩固。

第三,幼儿完成一天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后,家长可以去询问幼儿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询问他们是否开心,这样幼儿所学到的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家长还可以给幼儿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或者让幼儿自己去叙述今天发生的事情,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而且还对知识进行了扩展,开拓了思维。

三、家庭教育要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补充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家庭教育具有很丰富的情感性,幼儿园教育却缺少情感性。因此,家庭教育要在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补充,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互补,发挥最大的优势。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接触频率最高的人,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无法比拟的。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也是孩子效仿的最主要对象。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关系很和谐,而且气氛宽松、愉悦,幼儿的生长环境良好,就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幼儿和家长一起坐公交车,在公交车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时家长看到一些老人或者孕妇会主动去让座,那么幼儿也会在心中形成这样的意识,他们认为他们也应该这样做,然后自然而然地学习父母的举动,这些影响在幼儿园中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其次,因为幼儿园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相关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比如对一些花朵的认识。如果家长经常和幼儿一起去公园里玩耍,然后让幼儿去观察各式各样的花朵,观察一些昆虫的活动,这样都会使幼儿对幼儿园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让幼儿感觉到知识更贴近生活,这些也是幼儿园做不到的,因为幼儿园中幼儿众多,如果教师集体组织去观察一些实物,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家长就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安全隐患问题也消除了。

最后,家长要经常和幼儿园教师沟通,告诉幼儿园教师幼儿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一些特点、兴趣爱好,因为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是不一样的,幼儿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了解,这就需要家长告诉教师幼儿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幼儿园教师才可以对幼儿进行优势教育,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需要这两种教育进行有效的互补。家长要积极地和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弥补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这样才可以让幼儿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0(3).

[2]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

[3]赵淑英.幼儿园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2(13).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互补

随着现代人教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幼儿园教育,不少人也慢慢意识到家庭教育应该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有积极的作用,使得教育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的来说,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家庭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家庭教育应该为进入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场所,初次到陌生的场所没有家人的陪伴,一般幼儿内心都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园经常有幼儿家长一走,幼儿就哭闹的原因。那家庭教育该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准备?

(一)给孩子讲关于幼儿园的故事

对于没去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幼儿园于孩子是一个陌生、遥远的地方。但如果家长可以适时讲关于幼儿园有趣、好玩的事情,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一个不错的地方,继而产生向往的情感。等到孩子到了去幼儿园的年龄,孩子进到幼儿园抗拒心理就能减弱。有条件的家长同样可以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旁听,相关的教育机构也应该提倡、支持这种做法。

(二)培养幼儿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

幼儿园相对家庭来说已经不是那么自由了,因为幼儿园有正式的上课环节,不少孩子很难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听课或者是做一件事情。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听很长时间的故事、安静地玩游戏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为幼儿园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家庭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因为教育场所、教育者的不同,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是两种关联不大的教育方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现今不少家长还是这么认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是相互隔开的教育,事实上家庭教育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是十分重要的。

(一)家庭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活动、生活习惯等方面应尽量与幼儿园一致

为什么家庭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活动、生活习惯等方面需要应尽量与幼儿园一致呢?这是幼儿还是未成熟的个体,身心等方面还有待发育,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比如有些幼儿在幼儿园勤劳能干、乖巧懂事,但在家却像变了一个人,蛮横任性、没有礼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饮食习惯很好,但在家却偏食挑食,喜欢边吃边玩,吃饭过慢等,这大多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因此,在家庭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活动、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十分重要。

(二)家庭幼儿的房间布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家庭幼儿的房间布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可以参考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不可太过成人化,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强调:

1.视觉方面

色彩上,墙面色彩应偏柔和鲜明、多样化。玩具上,多放置幼儿喜欢的卡通图案、玩具等。玩具的来源是多样的,不一定要昂贵,从商场买来的东西、废旧的塑料瓶、包装盒等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不错的玩具,而且这个过程可以与幼儿共同来完成,让孩子参与进来也是不错的亲子互动。

2.空间布置

在房间的角落为幼儿设置图书角和区域活咏抢捶胖糜锥的图书和玩具,并经常变换房间布置,与幼儿一起创设一个自由活动的“小天地”。

三、家庭教育应对幼儿园教育做补充

现实中,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都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孩子的教育很大部分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教育显得较学校教育不甚重要。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错误。幼儿园教育只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师不可能了解全部学生的所有方面,教师了解不到的部分需要由家长来监督并进行教育。只有家庭教育配合好幼儿园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孩子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这句话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也是有很大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该先做好孩子的榜样,比如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待人诚恳、有礼貌,言行一致等,并教导孩子也能如此。

其次,放学后的大多数课余时间孩子是与家长度过的。在课余时间,家庭教育应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感受生活的能力,将教育渗透到生活当中。幼儿园教育的缺陷在于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学生无法投入到真实情境中,但是家庭教育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比如,家长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花的颜色,仔细倾听鸟儿的鸣叫,还有花的不同香味以及青草的芬芳。在生活自理上,可以尝试让幼儿自己洗力所能及的东西,譬如袜子、手帕、帽子等。多带孩子到人多、陌生的地方,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接触、沟通的能力,可以尝试让幼儿向陌生人问路等等这些。

四、结语

幼儿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来承担,每一方都有各自的教育优势。只有三方相互配合、补充,我们的孩子才能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应承担起这个责任,不要随便埋怨某一方,也不应随便放弃每一个孩子。

参考文献:

[1]李芙蓉.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

第5篇

论文摘要:镜子在生活中是一个如此司空见惯的物品。但是,镜子的意义不仅只是观看自己容颜的工具,在古人看来,它还可以关照自己的灵魂。作为一个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镜子主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运用教育叙事的方法探究民间故事中的镜子主题,揭示其中蕴含的家庭教育意义。 

 

镜子在生活中是一个如此司空见惯的物品。人们很难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镜子,我们该怎样面对面地清晰地认识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如是说:镜者,鉴也。镜子的意义在于让你有所借鉴,以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镜子主题中的镜子运用到教育中去,就会发现对我们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极富有意义的启示。 

一、什么是镜子主题 

在古人看来,镜子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容颜,还可以观照自己的灵魂,正因为被赋予这样双重的内涵,镜子主题才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传承性的主题。而民间故事中镜子主题是分两个类型的,一个是“照妖镜”,一个即是“观业镜”。 

“照妖镜”就是凭借镜之光来照见藏匿在暗处的妖之原形,简言之,即是可照原形之镜。这里的妖是指非人类,这些妖在遇到照妖镜的时候就立即原形毕露,这就是照妖镜的威力。对“照妖镜”故事的典型叙事结构是遇妖——照妖——除妖。照妖环节所讲述的就是人如何拒绝妖的过程,也就是把妖归为非人类,这也就反映了人的他我观。在中国民间社会生活里同样存在照妖镜,悬挂照妖镜以镇宅,出行时携带照妖镜以护身,结婚时须陪嫁照妖镜来保佑新娘吉祥如意,治丧时必须随葬照妖镜以安魂,可见当时的人们很崇拜照妖镜,把这种情感注入到生活中去,也使得关于照妖镜的故事更贴近生活,情感异常鲜明。 

“观业镜”实际上是一种占卜之镜,“业”就是人三生的善恶。一般都是先行有个某种心愿或先行犯了错误,通过看镜子看到未来自己的结局,后来果真如此。对“观业镜”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作业——观业——受业。整个观业的环节是重点,而无非讲述的就是灵魂如何自我反省的过程,这就反映了人的自我观。 

二、镜子主题体现的家庭教育价值 

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镜子,会发现镜子对孩子们有着极其富有意义的启示。在幼儿时期,小孩子对镜子都非常感兴趣,“照妖镜”和“观业镜”告诉我们,前者认知的是他者,后者认知的是自我。家长可以摆弄镜子让孩子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让孩子们细心观察镜子中的人物,去了解每个人的形体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建立人类的“他者”和“自我”,让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原来镜中和我做着一样动作有一样表情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虽然在镜子主题中“照妖镜”和“观业镜”一个外照,一个内照,但都是为了认知自我。推而广之,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看看“镜子”,了解镜子里的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对自己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体现出来了。那怎样去了解自己,这就是家长所应引导孩子去做的,也就是学会去“照镜子”,学会怎样“照镜子”。 

1.平面镜的家庭教育价值 

法国拉伯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酸甜苦辣的故事,孩子要学会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面对不如意的状况时,苦着脸去照镜子,看到的是丑陋的自己,在这个时候何不微笑面对自己,或许换了种心境,即使结局无法改变,但至少镜子里的自己还在保持微笑,这正是镜子告诉我们的。家长要教会孩子积极面对生活,微笑上阵,克服困难,让自己开心快乐地生活。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这句话虽然说的有点偏颇,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一位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他们的世界观、仪表风度、品行和对生活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子女。所以,家长应该用镜子随时审视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作风、思想品德、精神风貌等,还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同时要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要真正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过程中,鼓励孩子通过反思不断认识自我,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由此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并担负起对自身与社会的责任。 

2.多棱镜的家庭教育价值 

镜子不仅只是有平面镜,还有多棱镜,孩子们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心理和兴趣爱好,家长不应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表面的学习成绩就给自己的孩子轻易下定义,每个孩子的长处和优势不同,要细心观察,像多棱镜一样,从各个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势,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要有整体的,深层的了解,而不只是单方面的。 

3.放大镜和缩小镜的家庭教育价值 

镜子还有放大镜和缩小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缺点,人无完人,更何况小小的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放大镜看优点,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表扬,鼓励他们提高对学习的信心,不断追求进步。但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要用放大镜看他们的缺点,严格要求他们,希望他们克服缺点,使自己好上加上,在学校里成为更加优秀的学生。 

4.望远镜的家庭教育价值 

家长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子女,因为镜子还可以是望远镜,望远的效果就是来拓展人视野的功能,每个家长都应该拥有一副望远镜,用望远镜看孩子未来的发展,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犯错是很正常的事,这也是通往成功之路就必须经受的,家长应报以宽容的胸襟,允许孩子并不是有意犯下的过错,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武断地给自己孩子下结论,这样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下就会自由的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中国民间故事中有很多主题的故事,镜子主题中的各种镜子很好地体现了家庭教育价值。家长通过教育叙事的方法将故事与教育子女很好地结合起来,赋予了镜子更多的内涵,让镜子拥有很多的用途。因镜子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每个儿童也会从开始对镜子的好奇慢慢学会用镜子反观自己,不只是外貌,更多的是心灵。 

 

第6篇

关键词:智慧 观念 家庭教育

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是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共识。但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相当重视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很多心思。为了孩子养成爱学习的习惯,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贵族幼儿园接受教育;为了改掉坏毛病,把孩子送到假期训练营去改造等。可是孩子照样逆反、自私、懒惰、任性。特别是当代80后的家长,他们认为自己教育观念超前,教育方法先进,可是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让他们也束手无策,甚至为之焦虑不安。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写上去什么他就呈现给你什么。同时孩子又是一个与成人一样有自尊心、有情感需要及有渴望的个体。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把握各种各样的先进教育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位妈妈,我认为家庭教育决定了教育的根本,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塑造出德才兼备的孩子。但家庭教育应如何操作又是无法可依的,作为家长贵在有一颗耐心,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一个充满童趣的智慧的头脑。

一、家长转变教育的观念,转变爱的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家长常常是以父辈教育我们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成年人的眼光、心态去规矩去衡量孩子。家长总是高高在上,以长者自居,孩子一定要听家长的话,一定要按家长的方式去做事等等。经常挂在中国家长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那么家长是否想过孩子是否明白为什么要听话呢?我的儿子两岁半,在我不允许他做某事的时候,他经常会问我一句话“为什么不行,怎么就不能吃呢?”说明孩子对家长的一言堂是有知情的需要的,有的时候甚至是逆反的。比如孩子要喝饮料的时候,我们出于对孩子的爱(饮料里的一些成分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利),会说不能喝。孩子幼小的内心就产生逆反的想法,抵触的情绪。此时家长一定要耐下心来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喝饮料,妈妈不让你喝是担心什么等等。孩子可能听不懂,还是哭闹,那我们家长就要在坚持的同时转变策略,用身边人或事告诉孩子喝饮料带来的坏处,要说得生动,并夸大,让孩子感到喝饮料的后果严重,同时给孩子一些奖励,孩子自然就会安静下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认为能做到这些还是要家长转变教育的观念,不要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以说教为主,冷静分析孩子的内心。

二、身教胜于言教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根起跑线就是家长的一言一行,就是家长的习惯素养。以此要想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先摒弃家长的不良习惯,提高自省意识。我教育孩子是经常有意识地刻意影响孩子。如,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看书的习惯,我经常在孩子面前认真地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孩子不知书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就凑到我身边与我一同看起来,孩子发现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书兴趣就培养出来了。可谓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有的家长不惜代价,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孩子不看,家长就气急败坏地埋怨孩子,殊不知,这些书家长自己也从没看过。家长要想让孩子有什么,自己一定要去以身示范。教育并不难,难的就是你的观念的更新。

三、陪着孩子玩耍就是最好的教育机会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老天赋予孩子的特权。孩子最爱与家长一同分享玩耍的快乐,这时孩子内心的活动家长是完全掌握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着这个时机教育孩子。记得我儿子问我,“妈妈,托马斯(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孩子最爱着迷的动画片)为什么没有高登强壮呀?”我借着这个机会,教育孩子吃饭的重要性。我说:“因为托马斯不爱吃饭,而高登特别爱吃饭。高登从来不用妈妈喂饭的,他是自己大口大口地吃的,所以他很强壮。”孩子听了若有所思地问:“那我呢?”我非常郑重地说:“我的宝贝现在自己吃饭吃得非常好,要是像高登那样连续地吃比高登还强壮。”我肯定孩子的同时也鼓励孩子改掉吃饭玩的毛病。孩子喜欢榜样,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就是他的榜样,他愿意效仿,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就在与孩子的玩耍中轻松实现了。

四、在故事中教育融入常规教育

第7篇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的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中产阶级家庭亲子教育的需求,提供了一揽子的教育阅读计划。

一、开发模式探究

(一)产品模式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是一种按年龄区分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家庭互动早教产品。主体产品的设计可以针对0~6岁儿童,每岁为一版,每版分12期,精准对应儿童成长的每一个月份,覆盖儿童早期成长的所有阶段,赋予孩子全领域的智能开发。

每一期的产品构成,以某一个或一组动画形象为主角,开发出相关的综合类读本、故事绘本、益智游戏书、DVD光盘、点读笔、益智玩具和教具等等,几乎全方位覆盖各种类型的幼儿教育产品。在设计之初可以根据预定的教育主旨和目标对产品的构成进行科学搭配。每一部分构成都是针对儿童智能某个领域的发展去设计的。这种产品充分体现了家庭早教领域应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全面、适时、亲子互动。

(二)商业模式

近年来,传统图书出版业不断遭遇新型媒体出版的冲击,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出版面临重大的发展瓶颈。然而,因为新媒体出版的商业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传统出版转型难以迅速落地。针对0~7岁的童书市场,情况又具有其特殊之处。由于购买者(家长)和读者(孩子)的分离,产品开发既要考虑读者需求,又要兼顾购买者需求。而绝大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长时间阅读电子产品,这就导致这个领域的传统纸质出版市场目前尚属稳定,也促使得更多的传统出版商进入该领域分一杯羹。目前该市场的劣势是:进入门槛较低、参与者众多、产品数量庞大、内容雷同、渠道竞争无序、利润率低下。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避开了目前厮杀惨烈的红海战场,开辟了一个有稳定消费群体的蓝海领域。其商业模式成型具体表现在:第一,将传统的、零散无序的各类型童书整合成科学的、系统的分龄式家庭教育资源包,没有脱离习惯的阅读领域,产品具有可推广性和可接受性。第二,在传统图书基础上增加了有游戏功能的DVD、教具、玩具,提高了传统图书的附加值,是传统图书合理而有效的产品创新和产品升级。第三,核心产品DVD光盘可以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电子产品,进入电子渠道的销售空间,拓宽了销售路径,让品牌因为新渠道的开发而获得增量。第四,这一教育产品可以创造全新的销售模式,实现专卖店连锁经营,运作网上电子商务。第五,DVD中的内容为今后图书内容的数字化及该内容融入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切实机会。第六,传统出版品牌性很弱,很难借助品牌的力量锁定消费者,而该产品以品牌形象整体推出,具有天然的优势去获得品牌效应。

二、市场情况解析

(一)市场容量概况

对于中国早教市场,0~6岁的城镇婴幼儿就超过3000万。按照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6岁以下的儿童教育市场消费额达300亿元。早教市场正在成为教育产业中一块最具有潜力的前景广阔的天地。

(二)市场产品解析

目前市面上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品牌产品市场成熟品牌主要有:1.引进类品牌——乐智小天地(主体IP形象:巧虎)

(1)品牌发展概况。“乐智小天地”是日本倍乐生公司(Benesse)旗下面向幼儿的分龄式家庭教育学习产品。品牌形象就是一只叫“巧虎”的小老虎。目前,会员人数已经突破百万。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地区没有类似成熟的品牌产品。“乐智小天地”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这一潜在的市场,也证实了该市场的发展潜力。

(2)品牌产品情况。主体产品——以主体形象巧虎带动的分龄、分版式家庭学习教材。每岁为一版。每版针对相关的年龄段有侧重的开发领域。每版按月份分成12期。每期有一个主题讲述,内容包含:综合读本、游戏益智书、故事绘本、智力玩具、专家讲座手册、DVD光盘。其中核心产品为DVD光盘。光盘中包含了当月的所有产品内容,形式有动画故事片、真人歌舞表演、巧虎玩偶表演、实地场景拍摄等等。

辅助产品——各类以“巧虎”为主体形象的针对0~6岁儿童的阅读产品群。如:“巧虎说说唱唱学语文”系列产品,“巧虎趣味大百科”系列产品,“巧虎数学欢乐城”系列产品等等。衍生产业——“巧虎”舞台剧、DVD产品的独立销售。“巧虎”目前在国内每年有春季、秋季两台舞台剧在全国10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演出场次达到100多场。儿童电子音像产品领域,目前巧虎的各种系列的DVD产品销量名列前茅。已有一些电子音像产品获取巧虎名称的授权,将一些其他电子产品贴牌销售。

(3)品牌产品销售情况。“乐智小天地”进入大陆市场后,倍乐生公司制定的销售战略是:“1对1”式的电话直销。制定在网上申请资料宣传活动中表示有兴趣的顾客名单,而且让他们通过观看使用体验版的DVD时小孩子的表情和反应,感受商品的效果。最后由电话业务部门的员工给家长打电话推销。家长成功订阅后,产品会以快递的形式送达家长手中。同时积极推行的是“亲友介绍”的方式来拉动销售。因而口碑相传是“巧虎”能成功的重要渠道之一。

2.原创类品牌——布奇乐乐园(主体IP形象:布奇)

(1)品牌发展概况:布奇乐乐园是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针对1~6岁中国宝宝成长特点,研发的一套家庭早期教育亲子套装。根据宝宝的年龄划分,从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五大领域对儿童进行全面培养。主体形象是一只叫布奇的小狮子。每月套装包括综合读本、成长故事书、益智游戏书(3岁以前为辅助教具)、欢乐DVD、家长指导手册,2岁以上的版本还新增英语小剧场。

(2)品牌产品情况:主体产品——以主体形象小狮子布奇带动的分龄、分版式家庭学习教材。每岁为一版,每版针对相关的年龄段有侧重的开发领域。每版按月份分成12期。内容包含:综合读本、益智游戏书、成长故事书、辅助教具、英语小剧场、家长使用手册、DVD光盘。同时开发有点读笔,英语小剧场和成长故事书均为可点读的有声书。衍生产品——以布奇为主体形象的各类游戏用品和生活用品。布奇玩具手偶、布奇小书包、收纳包、手帕、收纳盒等等。

(3)品牌销售情况:一个是网络销售,致力于官方网站的建设,积极发展会员。其次在线上开设官方商城,提供免费申请体验产品,加大网络销售力度。此外,采取在全国设置地区、经销商,重点城市大型商超设置直营专柜等等。

第8篇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是它们的基石,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怎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价值内涵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些,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适应现实社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例如,当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三纲五常”,其实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的。孔子关于人的德行方面讲仁、义,主张仁者爱人,具体到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这种观点和现在社会的各类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

2、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养成优秀的品德

我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教养的国家,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都能表现出这个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人形成个体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人,这种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孔子曾说过:“一个有学问修养的人,要修养身心,实现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大体上要分成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三个阶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孩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之前,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管是对自身的思想状态还是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不能为其带来负担。在孩子学习认字的时候充分的运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籍,选择孩子能够理解,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内容解释给他听,让小孩们在认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带有优秀传统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背诵一些简短的文字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他小时候学习到的这些知识随着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孩子们特有的文化气质。

3、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家长的处世为人会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一般来说,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当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家长要先亲力亲为做到这些,在子女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则公益广告:孩子学习妈妈的行为,为妈妈洗脚。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毫无疑问的影响着其子女,一句“妈妈洗脚”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着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在外来文化不断引进的现在,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内涵。只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全面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全面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4、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这两方面看起来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应该注重这两点的。有些经典的事例拿到现在的情况中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有些故事所承载的寓意受到质疑。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一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提出质疑,那么,我们不妨转变思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相应的,有些成语、谚语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解释,从原典出发,正确引导。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以德报怨”,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胸襟,对有负于我们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实,原文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如果要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来报德呢?其实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确对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负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我们的父母给我们教育和影响,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家庭和孩子,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和影响。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作者:杨雪松 单位:渤海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日前“新蕊计划——2010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第十二期专家讲座在北京石景山少儿图书馆隆重举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梁雅珠,应邀为到场的家长们做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梁雅珠老师,从事学前教育研究30多年,多次参与幼儿园教材编写工作,并主持北京市“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开展对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指导的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曾荣获北京市第3届教育教学成果奖;撰写出版《儿童成长档案》、《快乐亲子园实用教材》等多部专着。

    十五、分苹果的故事

    梁雅珠专家:

    在结束之前,我也想讲一个故事,就是分苹果的例子,美国一个社会学者他做了一个社会调研,他让监狱里的犯人,和社会最高层的人,让这两种人做一个童年追忆,社会学者用童年追忆来反射家庭教育给孩子成长的烙印,他是这样追问的,你小时候家里吃苹果吗?你父母怎样分苹果?监狱犯人回忆说,我的母亲是这样分苹果的,我们家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当母亲分苹果的时候,我们所有孩子都要大的,我们家小弟弟就想吃大的,当母亲鄙视的目光看他的时候,他就说母亲我想吃小苹果,我把大苹果给弟弟妹妹,当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的时候,母亲眼睛顿时发亮,还是约翰懂事,所以他说违心话的时候,他母亲给了他大苹果,他说当我拿到大苹果的时候,我有一丝阴暗的侥幸心里,就是可以通过撒谎得到大苹果。

    美国的白领阶层,他也回忆,我们家分苹果,我永远朦胧的记忆当中,母亲拿来一筐苹果,我们都会举起手来要吃最大的,母亲经常会说花园该收拾了,房间该打扫了,给我们孩子分配任务,按照年龄,做的最好的孩子,一定最后得到最大的苹果,他说我母亲的行为告诉我,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自己的果实,两种母亲都是希望自己好的,但是行为方式不同,一个是看中孩子的行为,一个是看中孩子的语言,所以我们不同的教育,养成不同的教育习惯,造成不同的人格,最后形成不同的命运。

第10篇

虎妈 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采用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狼爸 萧百佑宣称“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他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鹰爸 何胜烈让自己四岁多的儿子只穿内裤和旅游鞋,在美国纽约零下13度的暴风雪中奔跑,此刻正值北京时间年三十晚上,国人欢度除夕的喜悦时刻,男孩带着哭腔哀求“爸爸,抱抱我”,但其父亲却依然坚持让他趴在雪地上做完一个俯卧撑才罢休。

猫爸 常智韬认为教育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主张个性化教育,家长要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不替孩子做选择。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权,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最终他的女儿考入哈佛大学。

羊爸 彭成离婚时,女儿不到六岁。小学六年,他没有检查过女儿一次家庭作业、报过一个辅导班,被戏称为“全校最不负责任的父亲”。父女俩感情相当好,女儿有什么事情,总会主动跟爸爸商量,彭成也是用“商量”的态度对待女儿,很少动用父亲的权威。用女儿的话说:“我是最全校最自由的孩子,也是最听话的孩子。

凶猛PK温柔,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

随着“虎妈”“狼爸”“猫爸”“鹰爸”“羊爸”等各类“动物”爸妈的先后登场,家庭教育何去何从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更是让这场家庭教育的战场扑朔迷离,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呢?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在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虎妈”“狼爸”的横空出世,再次将“棍棒教育”摆在面前。用高压、严厉得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来促使孩子成才,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孩子靠近了名校,就一定是成功了? 棍棒教育在网上引来了诸多评论,其中持批评态度的占了多数。

教育专家表示,“狼爸”和“虎妈”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对孩子一种强悍的管制,如果按他们书中所写的方法来管孩子就能成功,那么教育就变得太简单了,天下父母都可以是“成功父母”了。“猫爸”和“羊爸”的例子也告诉我们不用棍棒教育孩子一样能上名校,但是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同样也受到很多家长的质疑:“孩子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就不做。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只要孩子需要就满足,以孩子为中心。”过度的自由和松散,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好吗?很多人心中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困惑中的家长们只是在寻找一条出路,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目的总是一致:让孩子出人头地。

“动物”式育儿,该如何解读?

面对种种“动物”式育儿方式,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到实际家庭教育当中呢?这是无数家长的心声。

理性看待各类“动物”爸妈

对于这些动物爸妈的教育故事,家长应该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耐心读一读“虎妈”“狼爸”的育儿经,仔细听一听“虎妈”和“猫爸”各自的家庭教育故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主张“给予更多自由”的“猫爸”,在“像猫一样温柔地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圆舞曲”的同时,也有非常严厉的一面;而坚信“教育就要严格”的“虎妈”,在“严厉得近乎偏执,要求得几近苛刻”的表象背后,也隐藏着一颗温柔和慈爱的心。因此,要学会辩证地思考和看问题,正如“虎妈”自己所说的那样:“美国的教育太宽松了,所以需要严厉;但中国的教育已经很严厉了,家长就需要放松对待,关键在于平衡。”

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不可复制

每个家长都应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了解、研究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上,千万别老去比较、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狼爸”萧百佑认为“打的教育”后面,隐藏着一个“规矩教育”:他不是无缘无故地打,也并非发泄情绪地打,他事先给孩子定了规矩,一旦违背,才会受到惩罚。而“羊爸”的家教经则可概括为:平等、快乐、感恩,并坚持与孩子做朋友。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家长们切记不可复制,虽然这些动物爸妈的教育方式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但是不见得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需谨慎。

第11篇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现状分析

过去,家庭父辈对晚辈通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授活态的、未经加工和修饰的原原本本、真真切切的传统文化;现在,受现代化的影响和挑战,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家庭结构的调整变化,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明显缩微

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颁布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个大家庭多为三代、四世同堂,大院里子孙们和长辈们朝夕相处,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聆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说书等;随着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发展,孩子多和父母(三口之家)在一起,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舅及其子女分开生活,相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孩子们很少能聆听长辈讲述精彩的民间传说、故事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一天多在学校,仅有一定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又常常被宠爱,想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不情愿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爷爷奶奶也就不再强求对其传授;一些中青年父母即使有点儿闲暇时间也感兴趣于现代时髦的休闲娱乐,对本民族史诗、歌谣等传统文化既缺乏主动从长辈中习得的意识,又缺乏积极给后代传授的意识,导致文化断链现象;计划生育带来家庭成员锐减,也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很难像以前大家庭成员相互间立体的、纵横向的相处家庭社会关系,更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些都减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

2.学校教育的集中作用,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大为削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子女在学校随着学习升级、知识增长、学习外语和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比重不断加大;家长又为子女升学、出国、工作等考虑,将其送进私立、贵族学校,让他们全封闭式地接受书本上的精英文化,学生很少有在家乡、在家里接受本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机会和时间。笔者2010年7月在兵团八师133团维吾尔族居多的9连、7连调研时了解到:这两个连队距团部3-5公里,多年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该团民族中学教育(设在9连,含小学)逐渐由盛到衰,2007年秋季开学,团教育中心将各年级总共仅有的40余名小学生最后并入团校。之后,7连、9连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要到团部去上,维吾尔族儿童、少年接受家庭教育的时空大为减少。

现在,民族地区(牧区)的民族教育随着寄宿制、内初班、内高班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发展,许多父母将子女送入寄宿制、内初高班或民汉合校甚至汉校上学,鉴于长期住校、寒暑假才能回家的现实,一些民族学生渐渐生疏母语。这样,子女与家长、家乡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因而,减少了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

3.现代生活的丰富多样,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受到影响

“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能够在代与代的传承中自然延续的客观条件。一旦这一客观条件改变了,文化传承就面临威胁,传承链在某些环节就会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从沿海到边疆、城市到乡村,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老艺人一般将独有的技艺传给自家后人,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家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发展;现在,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愈来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热衷于流行、通俗、牛仔、摇滚等现代派的生活方式,更多地关注网络媒体的现代化信息。而对传统生活方式认为简单老套,不赶时潮,对古老的讲故事、聆听歌谣等家庭、家族教育不再感兴趣,家族世代相传的雕刻、陶艺等技艺绝活也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子女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的若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既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给子女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下一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之有些家长一味“崇洋”或认为传统老土,使得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较为困难。一方水土要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在这方水土滋润下创造了适宜的本土文化,并要一代代传承和发展。所以,文化教育不能忽视养育我们的本原文化,而家庭教育正是体现本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上述分析了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此针对共性问题,认真思考、探讨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与保护的共同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

1.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技之长、多才多艺的家长都是非遗家庭教育传承与保护主体,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激励作用。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教子带徒传艺、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保护了传承人也就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统与现代结合,为非遗家庭教育营造传承环境氛围,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1)在国家、省、市、县分级保护体系下,持续地、一贯制地确定相应层级的传承人(家庭教育传承人),对他(她)们掌握和传承的独特的娴熟技艺给予认同和认可,赋予相应层级的传承人荣誉称号和权利。

(2)从物质、精神上有权享用国家、地方政府赋予传承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荣誉称号,享有发展自己所特有的非遗的权利。

(3)有权将自己所特有的技艺、技术传给后人,向子女、学人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若场所、基础设施等不足、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4)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非遗标志的旅游纪念品、学术研究等活动,贡献给社会,或取得相应的报酬,以带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业发展。

(5)国家、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扶持传承人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技高艺精、传承队伍规模和贡献大小等实行分级保护,动态管理,褒奖杰出传承人。建立以国家级、省、市、县级保护体系的传承人为传承主体的家庭教育传承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津贴的形式给予传承人资金资助,确保其生活无忧,使其安心从事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命名方式授予传承人一定的荣誉称号,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奖励。此外,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公务人员,还要及时掌握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暂时不能解决或本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应及时跟传承人耐心的解释与说明,和传承人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赢得传承人的信任,让传承人全神贯注地从事非遗的教育传承工作。

2.传承人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履行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传承人在享有政府给予特殊补贴、荣誉称号、传帮带等各项权利的同时,还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积极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1)传承人应有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增强自己进行文化传承的自觉行为,设法改变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守自发状态,走向开放自觉的传承之路,扩展传承的范围和途径,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传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非遗某类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特长。

(2)传承人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在尊重传统文化根本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本着既要守望精神家园,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神,敢于继承、创新和发展,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及其在现代社会延展的生命力量。

(3)传承人积极采取措施,完整地保存、保护好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艺及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

(4)传承人身体力行下应积极走出去,热心参加自己擅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传习展演等公益活动,开拓眼界,带徒传艺,培养新传承人。

(5)传承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己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传统技艺等记录,向所在文化行政部门提出该保护项目的保护建议,及时反映保护情况,有效开展整理、保护和发展本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 教育电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电影,一般是指电影故事的内容情节能够折射出现实中的各种教育现象、矛盾和问题,并在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给予观者重要启示和影响的电影和纪录片。这些电影或以写实的手法真实记录和反映了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冲突,或以抽象的手法深入刻画和揭示教育活动主体的内心世界,催人共鸣,引人深思,对观者产生很好的教育示范和启发效应。对教育电影进行深入挖掘,能够给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遇到种种问题和困惑的家长和教师提供许多新的解疑释惑的视角。

许多教育电影主题鲜明,反射出现实教育中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困惑所在。例如,《死亡诗社》能够引起关于“何为好的教育”的主题讨论;《心灵捕手》提供了优秀的心理教育范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凯瑟琳老师会引发许多学生的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好老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学生,等等;而《春风化雨》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真正力量所在;《凤凰琴》《美丽的大脚》等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国贫穷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激发观者内心对教育神圣和教师崇高的强烈认同,有助于激发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信仰。《心灵访客》通过讲述一个黑人男孩贾默和隐居知名作家威廉之间相遇相知的故事,涉及教育公平、教育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仔细品赏、认真反思这些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电影作品,结合自身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一、《小孩不笨2》电影内容

在众多教育电影中,有一部电影非常经典,能给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带来极大的震撼和触动,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诠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它就是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

《小孩不笨2》故事以新加坡竞争激烈的教育文化为背景,真实反映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面对的压力。电影主要描述了两个家庭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的教育问题,揭示了引发这些问题的各种社会根源以及正确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在其中的一个家庭中,汤姆(杨学谦)和杰瑞兄弟俩生活在看似优越的家庭中,爸爸是高级职员,妈妈是著名杂志的编辑,父母能够给兄弟俩提供丰富的物质需求。但是夫妻俩整日忙于工作,认为只有多赚钱才是对孩子们最好的照顾,却在忙碌中忽视了孩子们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和教育的方法,错失了很多教育的最佳时期,越来越远地偏离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直至兄弟俩都走向犯罪的边缘,父母才幡然醒悟,终于找到教育的正途。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成才(汤姆的好朋友)生于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没有文化,年轻时因打架还瘸了一条腿。他为了避免儿子重蹈覆辙,便采取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导致成才因为打架、偷窃等各种问题被学校开除,成为失学少年。最后,成才在爸爸的临终遗言后开始奋发努力,在学校的帮助下,成才成为散打冠军。

二、《小孩不笨2》反映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小孩不笨2》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小孩不笨2》影片中,我们看到家庭教育对于两个家庭孩子的深刻影响。

汤姆和杰瑞的主编妈妈对汤姆(杨学谦)获得网络博客冠军不以为然,认为那些就是乱七八糟的文章,否则为什么作文得不了高分?并用自己的经历来教训汤姆,使汤姆刚刚获得博客冠军的喜悦一下子被妈妈的指责粉碎殆尽,对妈妈的抵触心理油然而生。杰瑞被同学开玩笑,误认为自己使女同学晓晰有了孩子,这个严重困扰8岁小男孩的问题却怎么也没能从父母、老师、哥哥那里得到他想要的答案,最后他通过自己的经验带晓晰去了医院导致一场闹剧。父母没有安慰杰瑞,也没有反思自己没尽到的责任,反而责骂杰瑞品质变坏,令杰瑞很受伤害。

生长在单亲家庭的成才,虽然父亲很爱他,但却缺乏爱的方式,对成才采用的是粗暴的教育方式,经常拳脚相加。两家父母对于孩子都是更多的指责,对孩子们身上的优点视而不见,导致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化。

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全方面进行影响。在影片中,学校教育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有很多失误。

成才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的作业被符老师认为和没做一样,伤害了刚刚想努力学习的成才。符老师对其他学生也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没有鼓励,更多的是批评。“人人都笑你们是烂苹果,你们一个个可不可以争气一点?”这就是符老师眼中的学生。影片中有个细节,符老师在指责学生的过程中,一直用食指指着被数落的同学,这令学生极其不满。同时,学校的管理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用粗暴的手段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采用鞭刑,等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的失误形成了一个巨型的推手把孩子们推向了危险的边缘。事件的导火索是汤姆(杨学谦)带黄色光碟到学校导致与发现的符老师发生肢体冲突后,学谦被学校采用鞭刑;成才也因参与打架并有其他不良记录,导致被开除。学谦和成才在家长的指责和学校的放弃中,终于走向了不良团伙的怀抱。当成才和学谦接过代表加入帮会的香烟后,伴随着“我们成群结党,我们肆无忌惮,我们目无尊长,对什么事都不满——”坏小孩音乐,走在社会混混中的时候,每一个观看者心里都深深地被刺痛并发出惋惜的感叹。杰瑞也因偷钱被学校警告。孩子们最终走向犯罪的边缘。

黑暗过后是黎明。

在孩子们犯罪行为出现后,这让父母和学校大为震惊,学谦的妈妈、爸爸为此辞职全力帮助学谦和杰瑞,而成才父亲则是用生命来挽救儿子的错误。成才父亲的死令犯错的孩子们警醒。而学校也重新审视学校管理的规则。孩子们最终走向正途。

三、“赏识”是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键“密钥”

透过《小孩不笨2》的故事,使我们看到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学校教育不当都会对孩子们产生伤害。同时,通过影片,我们能够感受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缺乏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定会失去教育孩子珍贵的关键期。

例如杰瑞,他对于“婴孩是怎样来的?”产生了很大的困惑,但是奶奶和保姆的回答“垃圾桶捡来的”和妈妈的回答“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显然不能解决他的困惑。他为父亲节画的父亲的画像充满儿童的智慧和幽默,可是在父母的眼里这是“莫名其妙的事情”,非但没有得到父母的夸赞,反而被奚落。他的哥哥汤姆(学谦),省吃俭用用节约出的钱给父亲买了个剃须机,被妈妈说成是“浪费”,因为用了父母给的钱买了已经有的东西。而当学谦努力修好爸爸有故障的电脑并送到爸爸单位去的时候,爸爸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学谦弄坏的,这让学谦彻底失去了对爸爸的信任和期待。

在学校中,符老师不接受其他老师的建议,没有找到“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结果失去了很多教育学生、改变学生的关键期。

孩子所经历的这些时刻,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讲,都是重要时刻。如果家长和教师敏锐地抓住关键期,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影片中有一个人物——华彩,是成才父亲惟一的朋友。此朋友是女性,但是外形并不令人恭维,但就是这样一个外表丑陋的女性,却有着一颗善于理解孩子、乐于赏识别人之心,这是影片导演给我们的提示所在。影片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给孩子更多的赏识和称赞,让我们看到了赏识和称赞的力量。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影片开篇的几行字令人深省。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

“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

“很久了对吗?”

每一位观看者看到这几行字的时候,都会在内心默默地问自己:有多久没有称赞别人了?又有多久没被别人称赞了?真的是很久了吧!

影片的结局展示了赏识的力量。成才在校长和符老师的赏识和鼓励下,成为散打冠军;杰瑞在爸爸、妈妈的赏识下,成功地完成了他作为男主角的第一次表演;符老师在校长的赏识下,改善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赏识就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之门、通向成功之路的“钥匙”,对于孩子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的发现、重视和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影片中所说:“每一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一面拿出来,……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对于孩子而言,教师或者家长简单的、富有鼓励、赏识意味的几句话、几个字甚或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已经改变了整个事情,或许教师和家长全然不知,却已经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小孩不笨2》这部教育电影,强烈推荐给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困惑或者问题的父母。在影片中,父母不仅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够发现自己出现的问题,同时更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教师或者未来的教师,此影片也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王民.电影课——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2] 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6-38.

[3]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