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8:3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原生态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农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性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136.
水是万物之源,在原生态景观设计中必然不能够缺少水,水体的设计正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原生态景观设计在借助水体资源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溪流、河道与小池,只有这样的水体才能有多年自然冲刷过的河滩、水流自然冲出的河床和常年累积下的青苔,这才能在本质上被称为原生态。而如果使用人为的水体,就很难形成自然的水循环,相对来讲形成的生态体系相对薄弱,容易造成水体质量差,甚至是死水。在原生态的溪流、河道、池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加工。首先需要辅助河道周围的水生植物生长,大量的水生植物可以保证水体的清洁,大大减少水中的污染物,为水生动物或是两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其次,在河边、河中和池塘附近可以布局一些大石,从而形成河中“小岛”,不仅可以让人们来去自如,而且人们置身其中可以欣赏到全方位的美景。还可以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生态的情况下在水体周围用石子铺路,方便人们欣赏,也能够使河流流速降低,河中营养物质丰富沉淀,鱼类也能自由生长。
二、原生态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
原生态的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植被和水体,多元的生物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的引入不仅能够让原有的景观变得富有诗意,而且能够维持生态的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布局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在水体的生物生态设计中,为了保证鱼的生存空间,要分层次放养深水鱼和浅水鱼,水面可以放养鸭和鹅;在陆地生物体系中,可以放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松鼠和猫等;在空中生物体系中,可以养殖鸽子和鹦鹉,昆虫类的自然少不了饲养一些蜜蜂。这些生物的加入使原有的生态景观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也能够与动物亲密接触,更加热爱自然。
三、原生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
1.审美价值与意义
“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让人们从破坏自然转向了对自然任意的改造和修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衍生出一种畸形的“景观形式主义”思想。从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开始,有许多城市挖空心思,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而大兴景观工程,数十米盆景排列出来的图案和条幅美观、气派,人工灌木、人工草坪、争奇斗艳的异域花朵,无一不在述说一座城市绿化建设上的丰功伟绩。然而正是这些人为干预色彩极强的自然景观践踏了自然的灵性,这些充满蔑视和侵犯的审美行为,折射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充满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病态审美心理。罗尔斯顿曾说过,生命道德的意义建立在对自然荒野的欣赏与尊重之上,如果缺少了这个基础,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有真正了解道德的含义。可以说,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中的美,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人们会利用这种道德意识去维护自己所发现和珍惜的这份美,发展自己与自然美之间的情感。为此,原生态景观设计是通过对城市生态元素的巧妙布置,将山、水和森林放到最确切的位置,以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基于原生态设计的城市景观可以为生态的恢复和保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这里人们会改变以往扭曲的审美观,从蔑视到同情,从侵犯到保护,人们的审美由肤浅到深入,从而提升了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
2.生态价值及意义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注重视觉效果的设计理念的优越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生态价值上。其不仅可以依照原本的地形地貌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机构,还可以尽可能地保存自然资源和顺应自然,一些丛林与河谷、沼泽与草原都可以被保存下来,而人类在其中需要尽可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被保留下来的自然资源仍然会发挥其生态效应,原有的食物链、能量循环和水循环都会正常运作,其调节气候、保存水源、净化污染的功能都能够被保留下来,而这样的生态效益正是传统城市景观设计所欠缺的。原生态景观设计有助于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大面积被保留下的植被可以有效阻止太阳直射,以使城市温度不会像传统城市一样与郊区温差较大而产生城市环流,植被可以使城市温度趋于平缓。另外,原生态的环境可以大量吸收城市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与尘埃,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而当前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2012年年末,PM2.5首次被写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广泛推行原生态城市景观建设无疑是解决PM2.5的一帖“良药”。在保持城市水土方面,原生态景观建设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广阔的植被必然能够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尤其是华北黄河流域的城市如果进行原生态景观建设,将会大大减少河水对于土地的侵蚀,起到稳固水土的作用,降低水土流失速度,对城市的生态循环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3.社会价值及意义
21世纪,全球悄然步入工业时代,机器替代了大部分生产力。机器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越来越重要,已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这时,或许要感谢工业时代带给我们的与高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高科技的生活享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新技术、新机器给大自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破坏,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随之而延伸的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这些使现代人困惑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人类无法面对随着效率的提高不断扩大的生产所造成的。呼伦贝尔地处中国的东北部,属于温带和亚寒带气候,这里常年四季分明,寒冷期比较长,一般生长的树木、植被都是耐寒性比较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植物。呼伦贝尔地区是由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构成的草原和森林地貌。家具设计原材料取自于自然条件环境优越的呼伦贝尔草原自全天然的动植物。现有的材料包括羊毛毡子、牛皮、羊皮、鹿皮、貂皮、獭兔、草绳、桦树木、桦树皮,牧草和芦苇等天然无污染的原生态材料,下面介绍几种本土原生态材料的特性、加工方法、应用范围。
二、呼伦贝尔地区能够应用到家具设计当中的硬性材料
1.桦树木
特性:白桦为落叶乔木,白色柔韧的树皮可进行分层剥离。树干有纹理且比较直,有明显的年轮,材质比较细腻、柔软、光滑。纤维的拉伸力差且很容易断茬,美丽的花纹一般在根部和节结处。桦树木适合生长在阳光下,不能长久处于荫面,能够抵御严寒,较快的萌芽和生长,具有较短的寿命,对酸性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等树木混合生长或单独成林。加工方法:桦树木有很液,桦木富有弹性,成材后干燥容易变形开裂翘曲,不能久磨。桦木是中档木材,切面光滑且加工性能好,油漆和胶合性能好。应用范围:常用于雕花、门芯等装饰。可用作胶合板、家具(桌椅)、单板、车辆、运动器材、乐器、造纸原料等。
2.樟子松
特性:樟子松是松科常绿大乔木,树皮呈黑褐色且开裂,树干薄直挺且生长迅速快,年轮明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合在有阳光的酸性土壤上生长,防风固沙效果显著。加工方法:木质硬度、密度适中、变型系数较小,干燥、机械加工、防腐处理性能较好,油漆和胶接性能一般。应用范围: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材。树干可提取出松梨和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拷胶。具有耐寒性、抗旱抗风性、观赏性等特性,是防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3.水曲柳
特性:水曲柳为木樨科植物。属硬木,外皮黄白色、黄褐色,内皮淡黄色且味苦,年轮明显,材质较硬,密度高,有弹性、韧性好、耐磨、耐湿、不易变形,纹理直且有花纹。加工方法:水曲柳的加工性能良好,可用钉、螺丝和胶水固定好,可经染色及抛光而取得良好表面。适合干燥气候,且老化极轻微,性能变化小。应用范围:适合制作家具等表面材料。可用于各种家具、乐器、体育器具、车船、机械及特种建筑材料。
4.杨木
特性:杨木纤维结构疏松、材质细软、价格便宜,适应性广、年生长期长、生产速度、材质相对较差,伴有“骚味”,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加工方法: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弹性好、纤维长而含量高和易加工等优点,早期速生,容易无性繁殖。应用范围:杨木的用途广泛。常常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大漆家具的框架,实木复合地板芯板或底板,短周期工业原材料或道路、河道绿化树种。
5.榆木
特性:榆木为落叶乔木,树皮呈灰褐色,内皮呈浅黄色,树木高大,中材呈灰黄褐色,心材属硬木质且呈亮色,木质纹理粗且直,花纹非常美观,木质质地密实。加工方法:榆木木质坚韧,纹理直且清晰,结构粗,横切面光滑,材质硬度与强度适中,可进行透雕浮雕。榆木经烘干、整形、雕磨上漆、可制作精美的供家具、装修等用雕漆工艺品。应用范围:是主要家具用材之一。榆木家具一般为榫卯结构,应轻搬轻放。榆树木材用于建筑、车辆、胶合板、家具座椅类等产品制作。
三、呼伦贝尔地区能够应用到家具设计当中的软性材料
1.毛毡
特性:羊毛具有柔软、强韧、弹性佳,不易变形,可一体成型。凉爽抗热,保暖性佳、不易燃烧、不易褪色、有高度吸湿性、防水性,染色效果佳,耐磨性能好。加工方法:制作毡垫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需要众人的合作劳动。把羊毛放在温水里洗净晾干,分类,堆放在一张干羊皮上,拍打羊毛。然后轻轻地压一下,再喷洒热水,把它们卷在一起。应用范围:居住的羊毛毡帐篷(毡房),毡子装饰布置房间、制作衣物及厨房用具,常用来做地毯、厚靴子、衣服等。2.柳条特性:枝叶繁茂,生长迅速快,根系发达,保土固沙力强。抗逆性强,喜水湿,繁殖容易,抗风沙,耐旱、耐盐碱、耐严寒、耐酷热等。加工方法:一般来说,最好在春天、秋天之前割柳。柳条春天容易脱皮,秋天质量最好。首先用柳刀打杈,编做住所的柳条,割好的柳条晾晒几天后,用来编织变得柔韧顽强,不易折断,就可以开始使用了。应用范围:应用于席子、栈子、院墙、栅门、猪圈、鸡窝、羊圈草垛、围墙、砌井、筑坝、做粪框、编箩头等都离不开柳条。整个住所全是用柳条做的,还有的是住所的一部分建筑材料是用柳条做的,比如蒙古包的哈纳、乌尼。
3.牧草
特性:蒿类牧草和禾本科牧都具有耐碱性、再生力强、耐刈性和耐牧性也强,如无芒雀麦、高燕麦草、羊草、鸭茅、芒等优良草种。豆科牧草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均分布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河滩湖滨地带的典型草原等地。加工方法:干草进行脱水干燥。青贮草进行发酵处理。半干贮草进行晾晒、铡碎、紧压、密封处理。牧草叶蛋白进行绿色汁液压榨、乳酸发酵。应用范围:喂饲牛羊、草粉、草颗粒、草块、草饼、草捆、叶块、叶粒和浓缩叶蛋白。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原生态环境理念
原生态环境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在自然条件下稳定生存延续的生态环境群落。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完全原生态,没有人迹的第一自然;有稀少人迹的第二自然;并且还包括了蕴含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环境,即第三自然与第四自然,而第三自然与第四自然也是我们城市建设过程中牵涉最多的两种生态环境,并与今天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3 景观设计过程中对原生态处理的不足
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与重要性;在设计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倾注于景观的再造,造成高成本的投入与不必要的浪费;在设计中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导致生态的不平衡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致使我们的城市失去了本土特色。
4 景观设计过程中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原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中的背景与骨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的初步界定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包括原生态、次生态、衍生态。
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里的“生态”借鉴而来的,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原生态文化是指原汁原味地流传在民间的,最原始、最优秀的文化。它可能来自穷乡僻壤、山野沟壑,与主流商业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原生态文化被认为是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可选择形式。
原生态文化最为抢眼的产品,从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执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到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从北大星光国际传媒推出的中国第一部原生态影片《好大一对羊》到一台名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陕北民歌经典歌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成为文化市场中的一种热门与时尚,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二、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成功要素分析
运用现在流行的引爆点理论的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分析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将为我们设计和成功运作相关旅游产品提供借鉴。
1、成功的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附着力。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取材的高附着力。“原生态”撷取了生长于当地山水当中最精华的文化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土特色。特色越鲜明、越乡土,越是具备了差异化,越具备流行于国际的潜质,经得起欣赏者的反复品味,如《印象·刘三姐》是将广西桂林的民间传说、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山水渔火等自然和人文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又如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侗族大歌等。
二是保留精华基底内容的原汁原味,“保真”加强了附着力,让欣赏者体验到艺术旅游产品所营造的强烈的氛围。如《印象·刘三姐》作为景区表演项目,把自然山水作为大舞台,运用场景与灯光的舞台实景表现,启用本土村民为演员团队;又如《云南映象》颠覆了传统舞蹈的清规戒律,把最原汁原味的民间民族歌舞展示给观众,正是与传统舞蹈技艺差异巨大的表演方式所展现出来的民间文化特色,使观众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三是产品的表现形式符合现代人时尚的欣赏习惯,使产品具备了高附着力。《云南映象》突破了以往舞台艺术的均衡布局,进行立体展现,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使传统的广场活动与现代舞台艺术得到了完美结合。亦幻亦真的舞台灯光中穿梭于远古和现代,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局部灯光舞美和整体造型组合融入了古典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甚至立体主义的画面,加之音乐人三宝空灵而深沉、愉悦而厚重的音乐的注入,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温婉动人,心灵的回归、生命的激情、火的刚烈、水的柔美、灵魂的升腾被尽数诠释。
2、成功的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市场引爆由高端小众开始。
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相对高雅的艺术产品,价格相对来说较高,因此真正能够欣赏的受众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艺术品位,还要有比较高的支付能力和相应的空闲时间。
因此,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层次关系体现为:一级市场为文化水平,审美水平/消费(收入)水平较高的白领阶层和爱好高雅、新奇艺术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二级市场为对文化艺术满怀热情的研究人员、文艺工作者,中外游客,具有较大消费能力、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老年群体。可见,一级、二级市场目标人群的口碑传播促成整个产品流行引爆。
三、旅游业中的借鉴及运用
从旅游需求的角度看,游客需求与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有多项重叠,如审美、体验生态、获取新知、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等等。
从旅游产品打造要求看,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可以看作是旅游项目中的构成,为旅游项目提供吸引力内容。成功的原生态艺术旅游产品必备要素中,差异化追求、吸引力打造、艺术化时尚化的表现形式设计、市场化运作手法等等也是重要的。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科学。
今天,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到鲁迅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让我想到了“原生态”,感悟颇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经久不衰的名篇,其中的教育是私塾教育,与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同,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而正是这些进步的内容,构成了原生态教育的因素,也让万千读者感受到了“他”在百草园中的快乐。
教育首先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童年是欢乐的,让人羡慕的!那个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却是鲁迅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而今天的学生,有谁感受过石井栏的光滑,有谁真正聆听到蟋蟀的演奏,有谁亲自挖出何首乌,看看它们的根是否像人形……童年的快乐离他们越来越远,而原生态教育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要谈教育的“原生态”,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教育的对象、认知的群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独立的生命主体。那么,教育就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回归到学生具体的年龄、成长阶段和时代背景中去施以自然有效的引导,培育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人。
近日,看到了这样的介绍:一所小学,课间活动中,教师带领着小朋友在如茵的绿色草坪上游戏,几个孩子当着老师的面,高高兴兴地骑在精巧的十二生肖石雕上玩耍,在白白的雕塑上留下了污迹。在常人看来,学生如此放纵,校长应该有所表示。而校长却拍着嬉闹的孩子介绍说:“孩子们天性好动,童心不泯,就顺应儿童的本性吧!”朴素的话语,让人不禁钦佩他富有童心的爱的教育。是呀,校园就是孩子们生活的场所,那些不许在楼道大声喧哗,不许践踏草坪,不许折枝摘果实的规定……恰恰泯灭了孩子成长的好动天性。他们的活动范围渐渐缩小,小到一个校园,竟不知有什么雕塑,有什么花草,有什么文化,孩子们只能终日端坐在教室里,小手写字累得都有些变形,小小年纪都戴着厚厚的眼镜,他们的欢乐不在“鸣蝉的叫声里”,也不在“操场边的秋千上”,更不在“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里”。童年没有了乐趣和新奇,在该玩的年龄里,不能玩;在该玩的个性中,不会玩。虽然有高科技,多媒体,难道这样就是教育的进步吗?现象表明,高科技下的教育离原生态越来越远。
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说:“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少干涉儿童的教师。他只要在儿童身心发展受到障碍时帮助儿童解除这些障碍,或为他提供一个能促进身心发展的环境就行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可谓促进身心发展,三味书屋的老师可谓顺应学生本性的老师。学生在那里学习,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写鲁迅的老师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的老师我见得并不多,这让我非常怀念我小学的老师,我不记得那时老师讲了多少语法,也不知道课本里都有什么课文,只记得上课前的那份期盼,老师朗读的陶醉,现在,那些优质课也无非是使用多媒体,或者设计一个吸引评委的问题,出现一个亮点而已,真正投入地教一节课,营造一个原生态的学习课堂,太让人向往了。
我期待的原生态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足矣。
一、原生态民歌的价值
所谓“原生态民歌”,即在与特定的民族、地域、生产方式、历史、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原生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包含着特定族群历史变迁过程、生活经历,浓缩着他们情感的民间歌曲。虽然,关于“原生态”一词的定义,学界曾存在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原生态民歌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则具有一致的认识。“原生态民歌其实就是指民歌,之所以冠以‘原生态’,一是为了突出其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即源于民间,非专业人员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二是在民间音乐受到多方面冲击的背景下,强调‘原生态’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引起人们对它的尊重与保护。”①
随着学界对于中国原生态民歌认识的不断深入,原生态民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份认同的价值
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特定民族、地域文化的表征形式,与当地族群的生活休戚相关,他们具有同样的文化因子。从本质上说,原生态民歌正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着不同族群的生活、情感,其审美情趣、审美理念和审美作用也更能深入人心,因此,带有乡情乡亲乡音的原生态民歌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再次被人们所认同,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不是偶然现象。
(二)美学价值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审美产物,表达的内容是各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精神,其美学价值更能深入人心,唤起人们的审美想象和审美体验。以直接描写女性或通过女性自我表达的民歌为例,这些民歌大部分是情歌,它们通过细腻的讲述,将传统女性具有的情感世界集中展现出来,这是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情感表现方式,这种美感的获得是与众不同的。如下例:
你给他小(那)亲亲捎上一句话,你就说三天三夜、没吃没喝、不说不道、不言不语、面黄肌瘦,但想他呀,亲亲。②
此外,还有山东民歌《绣荷包》等,都可以看出在情歌中,女性对于爱的表达未因其社会地位的低微而畏首畏尾,尽管有些许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但是通过比喻的手法表现自己感情的歌唱,深刻展现了原生态民歌的魅力。
(三)音乐学价值
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乃至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原生态民歌音乐本体、音乐文化背景的研究,可以丰富当下音乐学研究的成果,并且通过对民歌的发生、形式的发展及其深层次原因的整理和分析,将使人们对原生态民歌的面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将会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二、高校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
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除了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的记录、宣传起到了一定作用外,高校作为重要的传承途径,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从民族器乐到京剧都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对于原生态民歌而言,进入高校的教育体系,利用大学生的独特优势达到尽最大可能传承、传播,将是必要的手段。
(一)高校的学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具有相对完善的价值观,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学习和了解之后,较容易建立对于民歌形态、文化内涵及其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且通过大学生群体的传播能够使民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得到进一步保护。学生在毕业以后会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力还将不断地发挥作用,进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带动全社会保护、尊重原生态民歌。
(二)高校具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虽然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口传心授”为主,但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民歌的生存土壤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因此,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要想在当代社会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原生态民歌,需要借助新的传承方式,而在大学里开设相应的课程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配套的、完善的课程机制,可以使大学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中,完成对特定的原生态民歌的了解、学习、熟知,最后达到学会演唱,这是广义的传承。
虽然民歌的传唱语境从民俗生活转移到了大学课堂,但是民歌的精神得到了继承。对于生命力依然旺盛和即将消失的民歌而言,这种继承本身便是一种民歌生命的延续。
(三)“互惠”的传学过程。原生态民歌进校园,对于民歌传承和传播而言意义重大。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并非具有单向的意义,而是具有双向的“互惠”意义,即高校学生自身也从原生态民歌的学习中得到了“实惠”,受益匪浅。民歌所蕴含的多元价值,使学生的眼界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丰富、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真正从心底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总之,高校作为原生态民歌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是民歌得到了传播和传承,一方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两者相得益彰。
(注:本文为《音乐传播视角下的原生态民歌》课题,项目编号:2008BWZ096)
注释:
①王晓淮.关于当代原生态民歌发展及意义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9(4):24.
作者:洪冬星
草原上旺盛的杂草和毒草也损害着优质草种,很多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加剧了草原退化,例如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使植物覆盖减少、土壤表层和缺失,使草根生物量减少,并因此降低了土壤储存碳和氮的能力。例如在中国北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长达15年以上的过度放牧使得土壤有机碳减少了25%。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加剧了生物资源的破坏速度,引起大批生物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分别于1980年、1985年、1991年分三批公布了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单。《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共列出了389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991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写的《第二批中国稀有濒危植物名录》共收入了627种、10个变种。这些稀有濒危种大都分布在草原地带。如果草原退化不断累积,超出了系统所能承受和恢复的阈值,最终将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完全丧失物质再生能力,草原将不复存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与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性由于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2009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000多美元,东部地区已经达5000多美元了,深圳超过了1.3万美元,上海、北京已经超过1万美元。整个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地区的45%左右,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67%左右。牧区居民生活贫困,贫困率远远高于6.3%这一全国平均水平②。社会积累能力较弱,个人支付能力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西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517.73元,是东部地区的53.3%、中部地区的79.0%、东北地区的69.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89%。从草原总面积占全国65%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大牧区来看,200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5.6%。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与种粮农民的收入差距在一些地方也在不断扩大,以典型农区河南省和典型牧区青海省为例,2004年至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较青海高出1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牧民贫困,在收入方面,主要表现为收入和其他物质手段缺乏;在非收入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基本的社会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和安全的水,缺乏人身安全及参与影响别人生活的政治进程和决策权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穷人通常非常依赖自然资源维持生计。
由于贫困的压力,穷人采用短期的生存战略,过度利用土地资源,而因此让环境保护处于低级地位,并且极易受到外部的冲击,目前也被视为其主要特点之一。最重要的是当环境退化或者他们获取以及利用自然资源受限的话,他们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并且没有应对能力。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风险因素又是造成居民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政府必须确保各种保护干预措施不伤害到弱势群体,有助于扶贫和减少受社会排挤;同时改善穷人的资产以扩大可持续的生计机会,减少穷人易受环境危害和与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冲突。草原生态建设投资和补偿不足,西部地区不堪重负,草原经营者陷入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草原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着诸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以及休闲娱乐等生态系统功能。然而,一直以来没有人为其所获收益付费。牧民与草原之间通常有着深层关系,草原不仅是他们的经济生活基础,而且也是他们的文化身份、社会组织和信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我国目前90%以上的草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牧民一方面要经受草原生态退化造成的草原生产力下降、生计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生态保护举措,其生态保护动力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灶吃饭”。中国西部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结构比较单一。同时,在中国自然资源无价和长期低价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给西部地区造成极大损害,造成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无力应付财政开支;中央政府又缺乏足够的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财政增收受到影响。同时,西部地区还要承担国家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之重,要承担各种限制性政策和项目的重大压力及其实施的后果,这一切无疑增加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从而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草原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具有强的正外部性,理应由享用生态公共产品的人支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一直以来是草原经营者和地方政府为人们享用草原生态系统支付巨大开支,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长期以来,国家也没有把草原放在与森林和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由于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草原保护建设滞后,草原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十分薄弱。2000年以前,我国对草原的投入总计约0.5元/亩。2000年以来国家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投入总计约100亿元,平均25元/公顷,而同期国家投入林业资金1100多亿元,平均630元/公顷,每公顷投入是草原的25倍,与保护草原的客观要求和广大牧民的期盼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的财政支持越有限,养育和保护草原的地区和单位就变得越贫困;草地经营者参与草原恢复和保护的动力越来越差,结果造成新一轮社会公正的失衡,瓦解了当地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不可避免地损害了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导致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退化,中国西部陷入生态恶化——贫困——生态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由政府提供直接的项目融资,补偿参与草原生态建设活动的利益受损的牧户。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推动中国草原生态系统成为无形的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公共品生产者的新愿景,推广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对于贫困的牧民来说是有经济收益的。从制度设计角度来讲,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积极遵守了成功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安排的绝大多数设计规则,这可以部分地解释“就参与者的利益和社会大众的支持来说”项目政策是相对成功的原因。当地的牧户积极地接受项目,主要是受到补贴的吸引鼓励他们参与生态建设项目,通过参与这些项目也提高了他们的草原管理实践能力。从互动的角度来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项目有助于推动和鼓励全国范围的生态补偿项目。即便我们认为项目的参与是自愿的,并因此假设补贴已经支付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但是中国农村政策条件在快速地发生变化,比如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对林业的补贴等,从而改变着现有草原生态建设补偿的经济激励效果。此外,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常常冲突,例如当食品安全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问题时,农业政策往往造成对环境的损害等。综合以上分析,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在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制度和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可持续战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制定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的可持续战略必须明确融入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整体框架,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必须与贫困的西部牧民的需求相呼应,做到既能够改善草原环境管理又能够改善牧民生计。
关键词:山区,高等级公路,原生态,景观设计
1公路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及构建意义
1.1公路原生态景观含义
“原生态”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未经人为破坏的生态。原生态景观,即指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工影响、干扰的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1]。公路原生态景观不能简单的引申为“在公路沿线,未被人为破坏的生态景观”。由于修建公路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破坏行为,其不可能再保持原生态景观,即使是之后对破坏的山体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也带有浓重的人为痕迹,所建立的景观不是真正意义的原生态景观。因此,本文所提的公路原生态景观的含义是指:采用人工植被恢复技术,利用沿线优良乡土护坡植物,包括草、灌、藤、乔等植物,尽可能恢复公路修建造成的裸地,使之达到与周边山体植物、颜色与景观一致效果。
1.2武神公路原生态景观构建意义
1.2.1武神公路简介
武神公路起于武当山下的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止于神农架林区木鱼坪镇,途经丹江口市、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的8个乡镇;建设总里程为225.1公里。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车速40(60)km/h,路基宽度8.5-15.5m。武神路是连接武当山至神农架的二级旅游公路,是鄂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圈的重点项目,也是十堰市2009年重大项目之一。武当山、神农架地处鄂西北大山深处,武神公路可谓穿越千山万壑。在武神公路建设中,由于沿线距离长,海拔起伏变化,地质结构复杂,建设中桥梁、隧道、高边坡、混合边坡等应有尽有,软地基、膨胀土、泥石流、大溶洞等时有出现,堪称普通干线公路建设中的 “百科全书”。
武神公路的修建,一方面,促进了沿线地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交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平台以及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实现了武当山和神农架两个国家级旅游区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交流连接,对构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网络,深度整合开发“两山一江”旅游资源,促进鄂西北地区在大开放、大融合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2原生态景观构建意义
武神公路的兴建,除了进行公路自身具备的功能、环保设计外,还应进行公路沿线的景观生态设计。所谓公路景观,是指我们所感受到的公路沿线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上认同的物质形态及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武神公路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兴建的意义,而突出其沿线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武神公路地处“鄂西北”生态旅游圈,沿线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旅游区,公路终点为著名的神农架自然生态旅游区。处于两个著名的旅游圣地间的对武神公路,其沿线景观生态恢复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将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进一步在世人面前呈现。对武神公路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以及环境保护,可以将公路交通出行这个必要的载体掩映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公路四周是原生态的大自然风景,从而进一步向世人展示鄂西北生态文化。对公路进行原生态的恢复与设计,使公路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利用当地本土植物,根据公路所处的位置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的进行公路沿线的原生态景观设计与恢复,使使用者深切感受到公路融合在武神沿线大自然中。本路为旅游特色公路,从旅游者“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心理出发,我们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以及环境保护也在着力满足不同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
其次,武神公路的兴建以及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拉动了公路沿线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大力发展。武神公路的兴建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大力发展,而且带来精神文明的大力发展,大力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武神公路的兴建以及生态恢复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一个媒介。对于宣传当地自然生态风貌以及当地人民的文化等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与周边城市的交流。
再次,武神公路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实中的公路为了达到出行方便,利于联系等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成为附着在大地上的一条超长的“黑色拉练”,导致岩石,水系紊乱,森林减少;农田占用;甚至有的村落被从中分开,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施工中的取土和弃土缺少完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乱挖乱堆;甚至有的地质景观和文物古迹被毁坏,破坏了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与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大相径庭。景观的设计极力将公路沿线的景观形象与周围的原生态形象进行融合,实现对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并极力使其恢复,呈现原生态的景观形象。将公路掩映在碧水蓝天中,周围为原生态的武当山、神农架自然风貌。不仅满足公路的满通纽带作用,而且将武神沿线生态自然风景呈现。让旅游者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进行原生态风景的欣赏,为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做好铺垫。
2武神公路景观的空间层次
武神公路全程景观空间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
2.1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是武神公路景观空间的主体,它主要由四个空间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道路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行车道、路肩、地沟、防护栏、指示牌、隧道出入口、高架桥、路基边坡和行使的车辆;第二空间层次为道路两侧的沿线绿化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乔木、灌木等当地树种及花草、藤本等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的山体护坡等,第三空间层次为武神公路出入口、公路沿线旅游区景观等。第四空间层次为武神公路两侧的视域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村庄、山体、森林、水体、农田和劳作的人们及各种动植物。第一空间层次包容在第二空间层次中,第二空间层又包容在第三空间层次中,第三空间又包含在第四空间层次中,共同营造武神公路的景观廊道,构筑新的景观环境。
2.2 景观节点
武神公路景观节点包括二种类型:第一种为旅游公路的进出口,是武神公路整体景观空间的起点和终点,是进入武神公路的出入口,其景观环境决定着人们感受武当山至神农架地区形象的第一印象,它的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防护栏、广告牌、车辆、沿线景观节点等;第二种为武神公路沿线按照公路适当的里程并结合两侧的地形地貌来设置的紧急停车带、景观绿化点以及周围景区等。
3武神公路的景观元素
3.1 山体
高速公路中的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分界面,对分隔公路空间以及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武神公路两侧沿线绝大多数为山体,由公路建设形成的边坡很多,边坡类型也较多,有土质边坡,岩石边坡,碎石边坡,碎石加土边坡等多种混合类型。依据不同的边坡类型进行不同的边坡绿化景观设计,以形成丰富的景观形态。结合周围山体自然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荫,给人们视觉上带来大自然的美感,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受,增加人们对神农架神秘的探索感受,增加好奇感。
3.2 水系
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武神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笔直,富有动感。武神公路沿线河流,形成的水系和高速公路的各个节点,把人的视线从公路景观与旁边水系景观相互切换。形成武神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水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将武神公路的交通联系以及促进鄂西北旅游文化圈旅游事业发挥到极致。
3.3 绿化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调,在武神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公路不同路段的绿化带、不同类型边坡的绿化和公路两旁的景观节点、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公路周围的农作物等三个层次。特别是公路两侧的边坡绿化和两侧的景观节点,通过结合不同路段的高程、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进行有规律的人工喷播、种植、养护当地树种,达到防噪、吸尘、调解微气候、美化环境等目的。在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中根据地质气候条件等进行植物选取、色彩搭配等结合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人工痕迹少,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自然的公路景观。
3.4边坡
武神公路在兴建过程中,由于武神段多山体,在兴建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路堑边坡和路基边坡。为了防止公路两侧的边坡和路基崩塌,需将边坡上的岩石和土壤、碎石进行加固。在武神公路的建设中,采用现代高科技,对不同类型边坡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测量,针对不同类型的边坡采用不同的景观处理手法,结合周围的自然原生态景观形象,极力使每个边坡形成天然的自然绿墙,在设计过程中,极力减少人为痕迹,使其接近自然,形成原生态的公路景观,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突出旅游公路的旅游特色――“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
3.5建筑
武神公路景观空间的建筑包括公路两侧沿线的的民居或其他建筑、进出站口建筑等。武神公路在设计中穿过很多村落,且将很多村落一分为二,破坏了原有的村落自然形态,对原生态自然景观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公路建设可以将公路两侧的当地民居的建筑形态、民居风情、人文历史、精神面貌等进行展示,同时公路的兴建可以带动带动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大力发展。武神公路可以作为一个村庄向外展示的一个窗口,代表了当地的地方形象。在武神公路建设中,对于沿线村庄进行必要的景观规划,使其与公路景观整体融合。
3.6防护及引导设施
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第一空间层次内,在武神公路中主要包含公路两侧的绿色波形钢护栏、柔性主动防护、柔性被动防护、振荡预警标线等高科技含量的设施、隔离墩、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按照公路适当的里程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3.7其他景观元素
包含武神公路沿线各景观节点以及出入口的标识、广告等,武神公路中各景观节点的设计凝聚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民族风情等,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提升了武神公路的品质,使其成为武神公路的一个文化长廊。
4武神公路景观设计分析
武神公路景观设计是在完成公路基本的道路要求外,通过上面分析的道路组成要素以及周围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海拔等自然要素,结合当地沿线的人文要素等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形态、色彩、质地、韵律、节奏等设计基本法则进行构图,在武神公路中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生态环境,给人带来一种身心愉悦和心旷神怡的感受。4.1武神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借景。武神公路在设计中,力求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恢复原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借用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其引入到旅游公路景观空间中来。如:野人洞风景区位于武神公路途中,在行驶中,公路边的广告标识以及富有创意的风景区入口标识将野人洞风景区展示出来,另外这里设有卫生间,临时休息以及紧急停车带等,这些服务型的设施,也在吸引着路人来此休息旅游等。同时借野人洞风景区也在展示着武神公路的突出旅游的目的。另外,野人湖隧道处,在进入野人湖隧道途中,碧波荡漾的湖水,结合周围郁郁葱葱的大山,在人们公路行驶中放眼望去周边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借用周围美景,突出武神公路的原生态设计与恢复的初衷。此外,武神公路段“十回首”处,司乘人员通过一个个的“回首“处,高程也在不断变化着,每转一道弯,在视觉上就形成不同的感受以及心理感受。可尽情享受登高远望的惬意,把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消除旅途的疲劳。借用“十回首”处的盘山公路以及周边景色,使司乘人员身临其境,用身心去感受原生态的大自然美景。
在武神公路行驶中还可以感受当地各个村落的民俗风情,了解当地人文情况,以及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等。在视觉上有过渡,相互交换,减少疲惫感,心情舒畅。武神公路使人们在进入神农架风景区前即可感受神农架的神秘,结合周围郁郁葱葱的高山森林,听着虫鸣鸟叫,潺潺流水,倍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豁然开朗,使人更加向往去神农架风景区一睹原生态森林公园的风采。
4.2 武神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4.2.1 沿路带状景观
武神公路在廊道空间上人们是在高速穿越中感受景观等事物,一切皆在一瞬间完成,我们在其景观设计中根据人的视觉特征,将景观设计中的树木、植被在相同的高程以及水文、地质、气候等条件下进行同样的设计、组合、栽种等,按照景观节点的位置进行相同设计的重复出现,对于边坡则根据相同高程等情况下依据边坡的类型进行同样的景观生态设计和恢复的方法。如:对于岩质边坡,在相近高程等条件内,种植相同的藤本植物。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出现,从而让人产生一定的印象,同时保持整体公路景观在不同高程范围内的大统一和小变化。大统一具体体现在整条旅游公路在整体上色调、设计手法、设计形式统一。小变化具体体现在不同高程等条件采用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方法。通过对武神公路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使其形成一定重复的带状景观,产生较强的导向性,同时又有一定的韵律美感。
4.2.2 节点景观斑块
节点是武神公路景观设计中分布最多,景观形态变化最多,公路景观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其景观形态为斑块。大多数节点由曲线围合而成,且在大的节点处,常设置有紧急停车标识,此处车速减缓,可以停下稍事休息等,相对整个公路景观廊道来说感受时间变长,其景观构图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花圃等元素为主,其图案有完全模纹式、模纹式和自然式的结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3 武神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武神公路的景观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尽量避免过多的人为痕迹,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调以绿色为主,如指示牌、防护栏等均为绿色,与大自然色彩统一协调。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在设计中还适当点缀其它色彩。
4.4 武神公路景观设计
武神公路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武神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主体工程,是公路景观生态环境再造、公路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主要方式。通过对武神公路景观的考察、测量调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以保持公路景观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同时再现神农架区域的神秘气氛,将大自然的美充分在公路两侧展现,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将武神段旅游公路将神农架的自然美展现于世人面前。公路两侧的景观绿化根据不同地点、高程、地质状况等进行不同的绿化配置,在整体上保持统一,一定区域内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进行组合,树种的选择根据水文土壤、气候特征、海拔等以及树种的功能作用、人文寓意进行选择。多选用常绿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防噪吸尘、抗寒(旱)性强的树种。另外还要考虑视线问题,保持视线通透。在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组合形式,以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
5结语
本文以武神公路为研究对象,对武神公路原生态景观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公路原生态景观概念,在系统分析武神公路不同高程景观空间层次和景观元素的基础上,对该公路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形态设计、景观色彩设计和绿化景观设计等进行了探讨,为同类型山区公路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闫森.原生态景观元素在旅游景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硕士论文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8.
[2]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沈金安.高速公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W•杜尔特.联邦德国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关键词】农村学校;物理校本课程;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正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经济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城市中学组织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然而,在师资短缺、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课改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新课改大多只能说说而已,无法真正落实。农村学校要推行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构建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突破口。
1.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表现为理论层面的探讨多,教育部门的倡导多,谈个人的见解多,但反映教学实践的少,能够反映农村学校特色的更是缺乏。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我们深感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具体的教育内容,而具体的教育内容又无法脱离农村学校所处的地域实际。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充分整合农村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物理校本课程,对于满足农村中学的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提升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概念界定
“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一种形态。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指有选择地整合这些社会资源而创设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的一种开放式学习环境。构建高中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多渠道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基于课程建设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实践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的物理校本课程。
3.“原生态”学习平台的特点
“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构建依托于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农村课程资源的独特性,使得“原生态”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平台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亲历性。农村的社会资源就是农村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物。在以农村课程资源搭建的学习平台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丰富的话题可谈,这种平台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讲弹力时,我们引入弹弓的例子,讲平抛时引入石子打水漂的例子,农村的孩子都有很多经验可谈。
二是实践性。“原生态”学习平台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调查、访问、感受、体味周围的世界。例如在讲“节电小常识”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村民的不必要的耗能现象,并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入节电节能的行列。
4.如何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我们开发物理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分三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一是确定利用农村本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这一部分研究我们首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师生的需求,本次问卷共投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3份。其次全课题组教师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多次研讨,最终制定出以下几个策略:(1)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2)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程资源;(3)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4)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人本资源”。
二是研究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途径和方法。经过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最终我们确定采用分层的方式构建我们的学习平台。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问卷的结果显示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够弥补他书本知识的不足,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让他学到一些有实际用途的技能,有的学生希望能在上物理校本课时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等等,本着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我们精心设计了“原生态”学习平台几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构建目标。
三是研究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模块设计。在明确了分层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方案后,学习平台应该涉及哪些内容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点。经过课题组半年的调查、研究论证,以及学生的需求,最终商定构建的学习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物理学史模块;(2)生活中的物理模块;(3)小发明模块;(4)科技与物理模块。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只是我们开发和利用农村社会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发展的第一步。我们坚信,虽然农村学校的课程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是农村学校只要立足本地,放开手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便可以将自身劣势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改进,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军,黄益辉.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究[J].商情,2009(10)
[2]郭文良,付翠玲.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校长阅刊,2006(9)
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平台;安卓系统终端;服务平台;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075-02
1 研究意义
原生态农产品行业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行业,且原生态农产品信息在其中的发展有一定的地位。我国的原生态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然而原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的发展却很缓慢、很落后,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成为整个流通体系的短板。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原生态农产品在经过采摘、到存储、再到运输、最后再加工等流通环节之后,其损失严重,单在物流环节的损耗巨大,与发达国家原生态农产品损失的损耗率相比差距是非常的大。 在中国原生态农产品的非常丰富,由于信息的不畅通,或者是由于物流信息的不畅通,就造成了农产品卖不出去,生产地农产品运不出去的现象,在需要农产品的地方就出现了农产品运不进来"买难"的现象。通过对国内外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研究,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经验模式,结合通讯时代的发展,安卓系统终端下原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服务平台,这有利于我国原生态农产品信息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 基于安卓系统终端下原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2.1功能性需求分析
本论文的目的是设计安卓系统终端下农产品信息平台,前面已经对实现该功能所需要的技术进行了分析,那么通过前面谈到的技术,该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是用户在手机平台上查询农产品信息,用户对自己需求的农产品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进行交易。本系统还提供了卖家的详细信息,用户可以直接和卖家进行电话交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2 性能性需求分析
对于安卓系统来说,系统资源天生的匮乏与性能的提升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且安卓系统的存储容量较为有限,尤为重要的是,存储空间越大,意味着系统文件的并行发送量越大,这将远远地超过系统总线的负载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建模简化来节约存储空间,从而实现信息在系统模块间的快速传输。
2.3 数据库需求分析
根据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来看,我们要实现数据库支持信息平台,提供功能齐全的数据表:农产品信息的数据表,用户数据表,物品表等考虑到方便生产者、销售商、消费者的应用,以及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实用性,平台应采取基于安卓系统终端下原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服务平台B/S模式,即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ver.简称B/S模式。B/S属于方便易懂客户端,又是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体系,易于平台建设,利于对后台数据库的调用、管理和维护,又起到简洁、实用、安全等功能。
3 安卓系统终端下原生态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设计
3.1 农产品市场模块
此模块主要的农产品来源、质量、价格、品种、类型、数量和供求双方所需的关键性信息,对市场动态做一个预测的分析,主要要能够对农产品市场起到一定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引导生产者调整生产农产品的起点结构、减少短期供给弹性损失、增加生产者收入和稳定农产品市场营销变动的多重作用。
3.2 农产品物流供求信息模块
在此模块主要对农产品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的交换,这里的信息来源范围广、相对分散、主体复杂、方式多,采用数据库集中方式,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数据库、日常管理日志和运行流程进程表等高效率功能,在统一管理上又要做到安全可靠,这是建立信息平台的重点也是难点。农产品的许多属性都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在系统后台数据库中要建立区分和规范信息供应的轨道,防止错乱、无序、无用的信息产生,建立信息的快捷服务、查询服务、统计服务等诸多服务机制,让农产品物流供应信息更加高效的运用,提高平台的运作速度,是在繁多信息对良好信息平台的考验和要求。
3.3 决策处理模块
通过对信息的运行管理,统计分析变动信息,充分利用国家扶持的惠农政策,合理分配资源,科学的决策,找到农产品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利益提到最高的科学技巧。要分析到农产品投资的最佳方式,便需要熟悉农产品流动运作的人才,人才就是农产品的新活点,从生产到销售都少不了人才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人才,所以建立一个专业人才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专业人才带领下才能更好分析出最佳的决策处理方式。
3.4 反馈评估模块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农产品物流信息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动的信息来源情况下,平台应该及时更新市场数据,对一些不易发现的薄弱环节,要阶段性的评估检查。平台是为用户服务的,要让广大用户积极参与进来,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平台不足、短板、无效之处在此评估反馈,从而为平台进程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实用、可行、可信的保障。
3.5 安全保障模块
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做好农产品网上的信息安全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做好信息安全的保障,可采用会员机制管理,对会员用户实行“数字身份登录验证、数字签名收发信息、数字加密传递信息”的理念,实行时采用“公开密钥”技术,对如金钱、帐号、密码等敏感信息更要加强安全的管理,在“公开密钥”技术上再加上不对称加密、数字信封和双重数字认证等安全措施。并加强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服务水平,能够保证交易信息、会员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完整,在信息处理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系统功能模块图表示如下:
4 安卓系统终端下原生态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展望
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中国,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农业产品在传统农产品交易模式下,又整合了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搭建了信息应用平台,逐步完善了足不出户,买到天下物的网络交易平台。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灵魂。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对改善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市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共同支持与努力,也将对我国的城镇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型经济建设的改。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26(2):126-129,144.
第一,精神价值特征显着。舞蹈之美具有感化心灵的作用。原生态舞蹈数百年来在自发自觉中形成,以人体来记述自然,记述美的理念。通过充满灵性的舞蹈语言,传递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民族歌舞的特质。通过这种舞蹈语言,呈现出一个族种对审美的追求,并最终为之陶醉、为之膜拜。原生态舞蹈起初伴随的是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非出于艺术与审美的动机。人们对舞蹈的审美创造、选择和认识更多地是出自于一种实用观念的需要,虽然其中也含有审美、娱乐的因素,但都是次要的,这种审美观念直接地体现为一种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人生的要求和愿望。原生态舞蹈告诉了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
第二,民族宗教特征明显。宗教与舞蹈同是一种精神的、感悟性的体验,他们在诞生之初都是为了获得某种神秘力量的体验。原生态舞蹈是在原始形态下形成的舞蹈,与原始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在探究原生态舞蹈伊始,把宗教对于舞蹈的影响,以及由舞蹈所带来的宗教性体验的探索放在首位。如图腾崇拜在于其隐藏在背后的宗教力量,以及由这种社会力量带来的神圣感、民族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原生态舞蹈就是通过集体对图腾崇拜的表现,或本身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的动作表现,作为舞蹈语言,使其成为与图腾相同的力量而获得群体认同的符号,满足和实现集体意识的归属心理。这种力量便是宗教的,这是在群体中所激起的情感意识,投射到他们意识的外部,就成了宗教化了的舞蹈①。
舞蹈艺术家们在诠释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时经常会放弃过去批判性的话语立场,明确表示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显示出了作为艺术家对于民间话语系统(比如血亲话语、情爱话语、信仰话语、仁义话语等)相当亲切的话语认同②。舞蹈家们关注原生态民间舞在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能够领悟到原生态民间舞的“精神”价值特征。
二、 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的原生态特征内涵
杨丽萍从小在云南长大,受到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在加入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后又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此期间里,通过跳“孔雀舞”扬名海内外;1992年,赴台湾表演获极大成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表演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家;1994年,杨丽萍所编创演绎的《雀之灵》,获得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2003年,杨丽萍担任自己作品《云南映象》的总编导,并且由自己主演;2009年,原生态舞蹈作品《云南的响声》再次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杨丽萍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其原生态内涵特征相当明显。
1、以朴实的生活场景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杨丽萍的舞台表演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她的舞蹈与我们心灵深处所想要的东西竟相吻合。杨丽萍的舞像是在舞动着灵魂,灵和魂都是人们熟悉的意象,她的舞蹈展现了人的内心境界和一系列的意识活动,这种超然自得的神态、淡泊的态度、强烈的情感表达,让世人望尘莫及。杨丽萍的舞蹈风格,表现为一种静态美,她大胆和成功的地方就是她把舞蹈本身的动态美成功地转换为静态美,表现得自然真实,因为这些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杨丽萍感悟生活,感悟自然,体会到的都是真真切切刻骨铭心的东西,她用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语言,朴实地构建人们梦境中的乌托邦,意境如诗如画,美丽动容。
2、艺术形态和表现形式极具民族文化特质
杨丽萍的舞蹈艺术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并被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我国大陆的一场少数民族文化风暴,它展示了云南民族原生态歌舞的文化本原的特质,提升了原生态歌舞的知名度,并使人们增强了对原生态民族歌舞艺术的重视,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舞台上的还原,让人们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征”和“人类进化的印记”。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统一观念和意象,比如各民族的人文文化、服装和服饰的审美观念等等,都在无形之中诠释着各个民族的灵魂和特点;一些服装的图案等实质上是人类和自然世界的心灵沟通,这种沟通显示着人们的良好品质:互相关怀和自我爱护,人性尊严的争取,自我价值的提升与实现,对命运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追求。不用刻意的雕刻和动作,也不用技巧或者夸张虚假,只是互相吸引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民族和自己所属地域的气息,这样逐渐地延续和发展,就形成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民族底蕴。
3、艺术表现主题不离自然和谐与生命生活
杨丽萍以孔雀舞闻名,并始终在倡导和实践原生态舞蹈艺术,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广大舞蹈爱好者和观众肃然起敬。杨丽萍对民族文化源头的追寻和坚持不懈,几乎受不到外界的影响和现代文化的入侵。她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始终围绕这样的主题:以图腾符号作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作为主体的仪式性,以民间生活作为主要基调的大众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示生命生活的本质性。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与其中一个或多个主题内容相关。这也正是杨丽萍的高雅之处,是她用尽一生的精力去揣测、摸索、创新和发扬的艺术创作源泉。
三、杨丽萍原生态舞蹈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舞蹈艺术的启发
杨丽萍被誉为“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浪高一潮,现在她的孔雀舞名扬国内外,是舞蹈界最流行的孔雀舞跳法。杨丽萍热爱原生态舞蹈,积极用心地实践,坚定不移地推广,是一名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各个经典舞蹈和舞剧中所体现的民族风格、艺术形态、音乐搭配、艺术加工、舞美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舞蹈本身的原生态特征,而且流露着杨丽萍原生态艺术深刻的内涵。她美轮美奂的舞姿,对舞蹈的热爱精神,对舞蹈的诠释,在我国当代舞蹈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她本人及其他的原生态舞蹈艺术作品带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发。
首先,杨丽萍跳的原生态舞蹈表现出的那种爆发力,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欲望、热爱,这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做下来的,体现着人类的本能。杨丽萍富有东方美的各种舞姿靓丽活跃,是赋予了灵性的,已经成为专门的特色符号。比如《云南映象》中所有的舞蹈元素都具有云南的典型特色,诠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杨丽萍的舞蹈灵性取之于天地交合阴阳协调,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她的舞蹈艺术独具一格。原生态的民间舞创作,需要淡化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角色身份,要用贴近老百姓的思维,否则就无法反映出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③。《藏谜》浸润着杨丽萍对舞台艺术更高的追求。看着杨丽萍不断地重复自己,虽然跳着同样的动作,但她的每一次舞蹈,都是一次重生,一次民族文化的重现。
其次,杨丽萍用行为告诉我们舞者要具有生命的活力,继承先祖的原生态的东西,同时要不断地创新展现出活灵活现状态的舞蹈艺术精品。杨丽萍原生态舞蹈之所以如此的成功,源于两大要素。第一是诗化的舞蹈语言,舞者跳舞是用肢体语言把舞者想表达的含义和内涵表现出来,这需要热爱舞蹈的激情、不怕困难的耐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其次是要寻求艺术的本真回归,我们看到的是杨丽萍的惊艳,但在其背后,是杨丽萍对舞蹈的酷爱和付出④。我们需要的是将舞蹈与民族的特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不屈的精神去开发、去探索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舞蹈者也是一个付出者,不怕付出和牺牲,追寻艺术的本真和本原。另外,任何一个舞蹈者都需要扩大自己的格局和视野,要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决心和定力,并踏实付出努力。
这也就是杨丽萍原生态舞蹈艺术的震撼力为什么如此的强大,让观众如此感慨的原因。她对舞蹈的热爱、熟知和造诣,更是需要一颗执着的心、一份对生活艺术的痴情与感悟。广大舞蹈者应该以杨丽萍为榜样,在原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百花齐放,使我国各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艺术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从而促成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①张怡. 试论原生态舞蹈特征 [J]. 青年文学家,2010(5):32
②古丽米娜·麦麦提.试论杨丽萍原生态歌舞剧的特色——以《藏谜》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