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16:4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定资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提要摘要:本文阐述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及背景,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新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摘要:企业合理规避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新问题是完善我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往往导致固定资产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大下降,使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固定资产减值。假如对于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不加以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夸,粉饰企业经营业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其中,处置费用包括和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二、减值的迹象和测试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来判定摘要:
(一)外部信息来源
1、资产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二)内部信息来源
1、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2、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3、企业内部报告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该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减值后的总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和预计净残值的差,企业将该折旧额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按选用的折旧方法继续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预备就不得转回。
四、固定资产减值后涉及的纳税调整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答应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当期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这只表明该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下降,该部分减值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税法规定认为,该项固定资产并未实际发生损失,会计上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并不足以作为认定为实际损失的依据,只有在按照税法标准认定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会计上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企业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通常会涉及纳税调整。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当期的纳税调整。首先,企业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而计入损益的金额,调整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该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所得税率(假设不涉及其他纳税调整项目)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其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后,当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低于计税基础(假设会计和税收法规对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均一致),由此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企业应确认由此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冲减所得税费用。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以后各期的纳税调整
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以后各期,会计上确认的每期折旧额低于税法折旧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会计因计提减值预备而少提的折旧额。
其次,根据当期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的差,计算出当期末可抵减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和适用所得税税率之积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将本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和上期末已保留的余额进行比较,确定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
最后,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一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相等,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为零,将该固定资产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全部转回。
五、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预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假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折旧方法,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折旧额;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应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并按照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处理。
(二)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预计使用寿命,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化则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
(三)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发生变更则企业应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企业已计提减值预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不考虑减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追溯调整。
六、完善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建议
(一)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评。(1)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是实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应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2)要切断资产减值预备和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预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考核评价指标,应以营业利润为考核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
(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我国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具体而言摘要:(1)假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猜测制度,根据财务预算或猜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2)假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价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3)假如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原因。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定能力,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计提的熟悉。(1)就会计人员而言,无论企业选用哪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作出大量的职业判定。为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同时,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就企业而言,主要是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企业应利用自身财务人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力量,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及时、准确地提供固定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从而适当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
(四)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审计,也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功能,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摘要:
[1黄东平.《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新疆财经》2008年第2期.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
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风险,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实施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这既是为减轻企业负担,又是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的必然之举。
1实施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的必要性
1.1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相关概念
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通常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等。进项税就是购进货物时所发生的税金,可以和销项税抵。此应用范围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船舶、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或应税务劳务和为固定资产支付的运费等所含进项税金,准予用当年新增加的增值税额抵扣,没有新增或新增部分不够抵扣,可结转以后抵扣。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
1.2实施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的必要性
1.2.1增值税改革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1.2.2增值税改革是企业减轻企业负担的需要
1.2.3增值税转型的推行对宏观经济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3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的相关规定
1.3.1抵扣依据。根据财税[2008]170号文件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1.3.2抵扣范围:①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的固定资产;②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的固定资产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③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④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1.3.3不允许抵扣的规定:①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③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上述固定资产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固定资产的运输费用,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2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2.1对企业会计报表的有利影响
2.1.1资产负债表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均按照抵扣金额减少,固定资产净值不变。因此为企业减轻流动资金的压力,节约了货币资金的需求;当企业的经营业绩走好时,销售量越大销项税额越多,则得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越多,当期获得的政策优惠也就越理想。
2.1.2利润表在利润表中列示的与固定资产价值直接相关项目是包含折旧费用在内的管理费用。增值税政策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后,由于原构成固定资产成本的进项税的抵扣,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降低,折旧费用相应减少,营业利润增加,相应利润总额也增加。虽然同时也会造成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但是并不影响净利润的绝对上升趋势。
2.1.3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体现折旧额的减少(由于进项增值税抵扣带来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原值降低);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节省(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以包括增值税在内为税基);在增值税税率及所得税率一定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当年净利润绝对值的影响取决于当年允许抵扣固定资产税款以及折旧年限);当期及未来企业所得税的增加带来现金流减少(由于利润增厚)。
2.2对企业会计报表指标的有利影响
2.2.1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在资产运营指标中固定资产周转率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运营指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该比率越大,资产的运营效率越高。在营业收入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转型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减少,将使固定资产周转率出现上升趋势。
2.2.2提高净资产报酬率。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净资产报酬率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转型后资产额负债同时等额减少,导致净资产不变,同时净利润增加,所以净资产报酬率也出现增加的势头。
2.2.3增强了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在偿债能力指标中,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在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情况下,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使包含在流动负债内的应交税费减少,流动资产不变,流动比率增加;在进项税额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全部抵扣的进项税额使得包含在流动资产内的银行存款增加,流动负债不变,流动比率增加;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能使企业提高良性偿债能力。
2.3对企业外部的有利影响
2.3.1增值税转型是力度大、影响广的重大举措。增值税转型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它包括除采掘业、公用业(电、煤气、自来水)以外的所有行业,占国名生产总值50%以上,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基础。通过增值税转型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
2.3.2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长期利好的消息。经测算,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每年相当于减税1000亿以上。增值税转型可以减少税收上缴额度、提高利润水平和偿债能力。这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带来了不是临时性的长期优惠税收政策,有利于提高股民的信心。
2.3.3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期发展战略,只有消费型增值税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增值税的独特功能,有力支持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竞争力。
2.4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因素
目前增值税转型仅仅面向装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而且仅仅允许扣除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非设备性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款)和仅仅允许扣除新增的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存量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等。今后改革的方向将由局部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由以前的几大行业扩大到增值税覆盖的所有行业,企业也将新购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进行区分,将生产性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抵扣范围也从增量抵扣改为全额抵扣,即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后会刺激企业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进项抵扣增值税,对所购固定资产支付的税款可通过进项税额的抵扣得以补偿,相当于为企业注入一笔流动资金,因此企业会更加重视投资的长期效益,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郭瑛.《浅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2)第25页.
[2]罗贤义.《刍议增值税转型.商场现代化》.2008.4.第48页.
条形码上的信息是由固定资产购置时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在后续周转使用形成的信息未及时、完整地反映在固定资产系统中,靠读取条形码难以获得与资产实物状态一致的信息,给管理带来巨大不便。使用条形码管理的固定资产不利于跟踪固定资产周转。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更新记录固定资产在日常周转过程的状态信息,但条形码记录的数据是固定购置时的信息,未对随资产周转发生的信息进行更新,对资产流失的安全问题更难及时发现。
二、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一)RFID技术的概念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工作距离长,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可以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目前,市场上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支撑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磁卡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相比较而言,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不具有的防水、防磁、防污损、读取距离长、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量大、存储信息可以更改自如等优点,还具有多标签同时识别的功能。
(二)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
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应答器和射频天线组成。阅读器包括控制部分、存储器、输入/输出端口、与应答器通信有关的编码器以及射频天线。阅读器通过自己的射频天线和应答器进行通信,当应答器位于一定的局域内时,通过的耦合天线产生电流驱动内部的半导体芯片工作,阅读器可以通过天线向其电场范围内的应答器发送指令,当应答器正确接收到指令后,通过外部天线将应答送回阅读器②。应答器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含有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之间进行通信,可以做成卡片等形状,即电子标签。
三、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方便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日常的统计、查询,及时实时地掌握固定资产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和生产MIS、EAM系统、财务软件系统等进行链接和信息共享,达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的高效率,可运用RFID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其原理在于:在每项固定资产上粘附具有唯一标识的电子标签,当固定资产进入RFID终端识别器识别区域时,天线通过发送微波信号激活电子标签的电路,电子标签返回电波信号,二者进行数据的交换,读写器获得相关信息,将该信息实时上传到RFID系统服务器,进行格式转换、过滤等后续处理,作为其他系统实现固定资产数据统计、查询等功能的数据源,以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的变动信息的实时监控、记录和自动更新。
(一)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基于RFID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主要包括电子标签的识别、固定资产信息的传输层、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系统三个层面。该方案通过读写器接收到固定资产电子标签信号后,在中间层识别后的资产信息传递到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对固定资产日常变动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功能。
(二)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系统功能
RFID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如下模块:(1)用户信息管理。该模块用以设置、记录登陆系统的的各操作用户及其权限、密码管理,记录其操作过程的日志等。(2)资产日常管理。该模块包括资产的购置、日常调拨、维修、盘点管理业务,包括申请购置的计划、验收和使用管理、调拨计划与审批、调拨过程查询、维修申请与审批,维修进度查询等。(3)资产盘点管理:该模块包括盘点计划、盘点指令、盘点差异报告等。(4)资产定位和报警管理:资产存放位置管理、资产正常移动管理、非正正常移动管理,用于监测资产是否处在非正常的流动状态。(5)资产查询和报表管理:该模块可对资产管理按不同的条件进行多角度的查询,并输出相应的查询报表。(6)资产处置管理:包括资产报废申请和审批、资产变卖申请和审批、资产赠送申请和审批的管理过程。(7)系统维护管理:该模块包括定义部门、用户、资产类别、RFID标签制作、用户权限、数据备份和删除、数据恢复管理等。
(三)RFID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果
通过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运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如下效果:(1)能实时动态地跟踪固定资产状态,做到财务账和实物账的高效统一。解决了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符,资产设备不准确,闲置浪费等问题。(2)对贵重固定资产实现了精准的管理,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性。(3)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动管理”,便于实时掌控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4)运用系统的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了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国有企业现行固定资产界定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首先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按新准则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对有关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了明确划分,并且细化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内容。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国有企业会计制度作为国有企业资源配置、产权制度变革中的一种信息产生和传导机制,无疑应和整个社会变革中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协调,应与国企的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否则,会计信息失真、质量不高,不仅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危机”,将影响铁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也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实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国有执行新会计准则也是未来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国国有企业现行固定资产界定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模式。
1我国国有企业现行固定资产的界定
目前国有企业是按照《企业财务制度》的标准确认其固定资产的。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及以上(另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同时,现行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对固定资产的确认特殊规定如下:(1)下列资产不论价值大小,均作为固定资产:永久性房屋、建筑物等;陈旧可用的生产设备与设施等;按固定资产管理的互换配件、生产产品、办公用品、辅助材料等;清产核资时评估计价进账的土地。(2)下列财产不论价值大小,均不作为固定资产:临时性房屋建筑物,如临时搭盖的厕所、工具棚、岗亭、茶水锅炉房、简易人行道、围栏、宣传廊、光荣榜、庆祝用牌坊等;容易损坏、更换频繁的生产工具与产品等。
2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分析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规模,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极为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使国有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选择一种既符合我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又能起到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固定资产计价方法,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目前巫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1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计量
固定资产的计量主要解决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问题,是指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正确确定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处置等工作的基础。固定资产采用原始成本计量,这是国际通行的作法。我国也是如此。根据会计可比性原则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我国统一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相关规定已经比较详细,计量法比较合理,其原值也要真实、确切的多。因此,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方面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执行,做到标准规范、口径统一、相互可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该资产并使之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企业应开设“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增减变动,同时为了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开设“累计折旧”账户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己损耗的价值。同时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可分两块,一部分由单位内部产生,主要按一定比例从支出中提取,还有少量的固定资产报废变卖收入;另一部分是国家财政拨入。对于前一部分,实际上并没有或很少涉及现金的流入,而且期末会计报表反映的修购基金结余数往往是没有对等的现金保证的。因此,对按比例提取的购置资金,可通过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核算,根据不同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残值率,按单个资产提取折旧。期末,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被减项列示在资产方的固定资产项下,以反映资产随耗用而转移的时间价值。对国家财政专项拨款,仍保留在购置资金核算,收到银行存款时,作为购置资金增加,待固定资产购买入库时,将购置资金基金转入固定基金,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减少银行存款。这样,在财务报表上不仅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原值、列示了已提取折旧、净值,还能准确反映国家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
2.2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即发生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正确区分固定资产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对合理确定企业当期收益和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把资本性支出按照收益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多计费用少计资产价值,导致当期收益降低以及资产价值偏低,造成国家税收减少;相反,如果把收益性支出按照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少计费而多计资产价值,导致当期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两类支出的混淆还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下降,资产价值不实,资产管理混乱,容易出现国有或集体资产的流失。因而,在理论上要澄清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概念,实务中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
2.2.1属于资本性支出的账务处理
在对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企业应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在后续支出资本化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范围内,从“在建工程”科目转让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借款
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2.2.2属于收益性支出的账务处理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固定资产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企业将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发生固定资产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况,它并不导致固定资产性能的改变或固定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因此,应在发生时一次性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再通过预提或者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如对生产用机器设备进行修理发生后续支出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应付工资等
2.3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披露
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使用年限的延长与缩短,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必须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披露:一方面是由于固定资产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固定资产披露不仅需要关注其所反映的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要关注其所影响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披露的信息也应全面。企业外部投资者、社会中介机构及监督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有关信息。在我国国有企业当前会计报表中,与固定资产信息披露有关的报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表、固定资产无偿调拨明细表、更新改造支出表。但其对固定资产的信息披露极为简单,仅有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两项,而且在附注中基本没有相应的披露,这种披露机制与固定资产的重要程度不大相称。基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对企业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应当披露的有关固定资产的信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全面状况。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披露应包括所有有关固定资产的信息。和原来的国有企业行业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准则增加了披露固定资产减值的内容,而准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披露的内容,包括披露企业制订的固定资产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使用寿命等内容,以及固定资产调节项目的金额,对固定资产所有权的限制及其金额,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提足折旧而继续使用的和已经退废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2.4实行固定资产微机化核算管理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将会越来越多,在企业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因此,正确、及时地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充分挖掘潜力,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不仅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国有企业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利用计算机能大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管理质量,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避免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实现资产共享,合理调配、有效的使用固定资产,还可以为有关方面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利于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周银屏.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会计处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11:114.
[2]徐耀中.浅谈国有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J].铁道财会,2002,11:58-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一、固定资产取得的纳税筹划
1.外购固定资产时间及产地的选择
企业在外购固定资产时,应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抵免税收优惠政策。根据税法购买规定的国产设备,其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抵免应税所得额。但抵免的应税所得额只能是设备购置当年比上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企业当年新增额不足抵免,还可在以后年度新增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但最长不能超过5年。为此,在没有明显质量和价格差异情况下,企业应尽量选择购买国产设备,从而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应尽早抵扣投资抵免额,加快资金的循环周转。因此,企业就应恰当地选择购买年份和数量。当新增应纳税所得额相对较大时,可以考虑多购买设备;当新增应纳税所得额相对较少时,则应少购买设备。另外,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应尽量选择在自身的税收优惠期外购置,在正常的税率下多抵减应税所得额,从而降低企业自身的纳税成本。
2.自建固定资产筹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往往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而需要向外部筹资。外部筹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负债筹资是指以借款而支付利息的方式筹集资金;权益筹资是指以发行股票支付股息的方式筹集资金。根据税法规定,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始账面价值,其作部分均作期间费用,年末计缴所得税时准予扣除。由此可见,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支出无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最终均可在应税所得额中扣除,从而减轻企业税负。权益筹资方式则无此优势,税法规定,企业支付的股息、红利均不能计入成本,只能在企业税后利润中列支。
另外,企业还应了解税法对部分行业企业自建自用设备的特殊规定。如税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附设的工厂、车间生产的水泥预制构件,其他构件或建筑材料,用于本企业建筑工程的,应在移送使用时征收增值税,但对其在建筑现场制造的预制构件,凡直接用于本企业建筑工程的,征收营业税,不征增值税。这也为企业提供了纳税筹划空间。
3.租入固定资产租赁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租赁固定资产时,涉及到对租赁方式的选择。由于两种租赁方式在税收处理上不尽相同,选择不同的方式租入设备,就会为企业带来不同的税负。若双方是非关联企业,应以融资租赁的方式租入固定资产。通过融资租赁,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资产,重要的是企业支付的手续费以及安装交付使用后支付的利息等均可在支付时直接扣除,虽融资租赁发生的租赁费不得直接扣除,但租入固定资产可按规定提取折旧费用并在税前扣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所得税。
若双方是关联企业,则应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设备。根据《企业所得税扣除办法》规定纳税人以经营租赁方式从出租方取得固定资产,其符合独立纳税交易原则的租金可根据受益时间均匀扣除。此办法虽对关联方交易作了公允交易价格的规定,但企业集团仍有很大的节税空间。在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不同纳税主体之间开展经营租赁,使利润从盈利方转入亏损方,从而节约整个企业集团的纳税支出。尤其是在关联双方适用税率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展开经营租赁,使利润从税率相对较高一方转入税率相对较低的一方,集团整体节税效果更佳。例如:甲乙两企业是同属一个集团的关联企业,甲乙两企业的所得税率分别为33%和15%,甲企业每年盈利30万元,乙企业每年亏损10万元。乙企业现将一生产设备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借给甲企业使用,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若甲乙两企业签订的合同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则此15万元租金可以从甲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甲企业每年应交所得税为(30-15)×33%=4.95万元,乙企业每年应交所得税为(-10+15)×15%=0.75万元。然而,相对整个集团而言,共计节约税款为30×33%-(4.95+0.75)=4.2万元。二、固定资产使用的纳税筹划
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额时,折旧费是一项重要的可扣除费用。因此,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筹划应作为企业理财的一个要点。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主要涉及对折旧方法的选择。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是企业最常用的折旧方法,虽然采用任一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整个年限内计提的折旧总额相等,但每年计提的折旧额却不尽相同,进而使得每年应纳税所得可扣除额存在差异。从递延纳税方面来看,企业应选择加速折旧法,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投资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循回再利用,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当然,加速折旧法只能在符合国家规定范围内选择,否则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应进行纳税调整,不会达到节税的效果。
加速折旧法是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的节税手段。然而,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还应允分考虑自身特点及未来税率和物价走趋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或预测未来税率可能上升时,企业就应权衡延期纳税与税收负担的增长幅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大小,从而选择最优的折旧方法,以达到最佳节税效果。
三、固定资产处置的纳税筹划
1.出售旧固定资产价位的选择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部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29号)规定,企业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无论其是小规模纳税人或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若售价超过原值,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由此可见,受税收因素的影响,采用高价出售旧固定资产并不一定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当出售价格高于原值时,则应根据增值率与平衡点的大小关系,比较高、低售价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大小。
假设旧固定资产原值为M,已计提折旧为N,清理费用为Q,售价为P。增值税适用征收率为4%。增值率为A=(P-M)÷M×100%,平衡点为B。则当M-(M-N+Q)=P-P÷(1+4%)×4%×50%-(M-N+Q)时,得平衡点B=(P-M)÷M=2%。当旧货增值率A>2%时,企业放弃免税而计缴增值税,企业利润会更大;当旧货增值率A≤2%时,若售价仍高于原值,放弃高价出售,而享受免税,才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若售价低于原值,则不存在对纳税的选择。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使医疗成本得以降低,提升医院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改善当前的医疗现状,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一、新会计制度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颁布之后,很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了确认,即将一般设备的价格调整为一千元以上,专用设备的价格调整为一千五百元以上。通过这种调整,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缩小了,这就降低了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推动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能够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加以确定。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其使用年限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时,就能通过固定资产的最初购买价格及其使用年限,来确定每年转移到产品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由于其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总价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类别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例如,用“图书、档案”,代替之前的“图书”等等。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这首先表现在,这些医院尚未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因此,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往往由于未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义务,致使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而且,医疗器械采购办,以及设备科室之间,权利的界限不是非常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医院的监督制度、考核和评价制度等,自然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有待改进
只有有效地进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才能使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有实质性的提升。可是,从医院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结果不太令人满意。第一,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上,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般而言,管理人员在采购医疗设备时,应重点考虑其实用性。但部分管理人员对此疏忽大意,未能充分考虑设备的性价比,及医院对该设备的具体使用要求。结果,很多设备高价采购后,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另外,管理人员不是很注重医疗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这导致部分医疗设备的使用年限较短,增加了医院的成本支出。第二,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是很规范。固定资产不同于低值易耗品,其价值会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转移至医疗服务之中。因此,管理人员应定期的对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确保固定资产的核算较为准确。这是保证固定资产的价值,乃至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有效手段。但部分管理人员并未及时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三)会计账存在账实不符
从当前的会计核算现状来看,会计核算人员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来完成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这种集中核算的方法,能改善账务处理的效果,而且,客观上也能提高核算质量。不过,在实际的报账过程中,部分员工由于缺乏工作责任感,不会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登记工作。但是,医院固定资产的明细账簿和备查登记薄等,都是核对固定资产的重要账簿。由于这些账簿的登记缺失,致使会计账存在账实不相符合。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的特殊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一般都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因此,固定资产的销账时间以及医疗设备的报废处理时间,都不处于同一时间点,这种时间上的跨度,也很容易引起账实不相符合的情形。不仅如此,设备的采购、医院科室的搬迁和管理人员的更换等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计账存在账实不相符合的情形。
三、探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各种问题,首先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只有在明确的管理意识的指导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那么,这就需要使管理人员认识到改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重大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总结以往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因为医院之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需要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医院过去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肯定是存在问题的,那么,通过开总结会议,集思广益,就能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认识。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管理人员明白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促使大家积极找出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大家的管理意识能够得到加强。其次,分析这些问题给医院带来的危害。医院的利益与管理人员的利益,是有紧密联系的。通过分析,必能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管理意识。
(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医院可以通过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方法,来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第一,完善资产核算规范。根据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的特点,考虑其最初的购买价格和额定使用年限,再结合当前市场的变化,对资产的折旧费进行准确的评估。在能切实的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的基础上,医院就能够制定相对准确的财务预算。第二,严格按照医院要求进行物资设备的采购。管理人员在采购大型的或价值较大的医疗设备时,应与相关负责人进行详细沟通,防止出现盲目采购的现象。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在分配采购指标时,尽量做到合理、经济,要既能符合医院的利益,又能满足患者诊治的需求。第三,医院各科室应加强沟通。上文提到的会计账与账实不相符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通过加强沟通,使账务信息传递及时、有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账实不相符合情形出现的概率。
(三)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且,它是增强资产管理意识的一个具体化的措施。因此,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首先,应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内部各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尽量使每个人的工作范围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不同的分工。也就是说,员工之间在分工协作的条件下来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其次,规范各个管理环节的操作步骤。在没有标准步骤可供参考的前提下,部分员工由于责任心较差,就不会认真履行职责。但是,在规范管理环节之后,医疗设备的入库、保管、维护以及报废处置等,都能准确无误的进行,减少了账账不相符合的概率。再次,制定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制度,医院每年定期清查盘点全院的固定资产,摸清固定资产的数量及使用情况。最后,科室相关负责人员调动前,要办理好固定资产的交接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现场监交,以厘清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四)制定科学的财务指标
通过分析不同的财务指标,能够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同样的,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财务指标的方法,来达到科学管理固定资产的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院的财务管理状况。所以,医院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上制定财务指标的经验,对各种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将每年或每段时期的折旧费,换算成一定的财务指标。同时,在医院的日常资产管理中,可以对已经制定的财务指标进行更新,保证指标能切实的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另外,在制定指标时,尽量量化、细化各种指标,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对新会计制度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第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有待改进;第三,会计账和账实不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探讨了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首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其次,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再次,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最后,制定科学的财务指标。希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能从本文的分析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以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作者:刘海涛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任春华.浅析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财经界,2014,(12):209-209
[2]廖葵英.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经济视野,2014,(7):179-179
[3]吴云生.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5,(9):120-120
随着国家对科技条件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断增加。我国军工科研院所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形成的,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军工科研院所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军工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完善内控制度、防范科研生产经营风险、减少资产损失、真实反映科研院所的资产及财务状况、提升基础管理、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科研院所经营绩效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使用,对于加快科技研发速度,合理、有效使用科研经费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国防军工固定资产管理,保护固定资产完整无缺,挖掘固定资产潜力,不断改进固定资产利用情况,不仅可以提高固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军工科研院所增加产品产量,扩大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而且可以节约国家基本建设资金,以有限的建设资金扩大固定资产规模。
二、军工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军工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主要由负责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的规划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的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采购及台账管理的物资部门、负责设备维修保养的机动部门及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等构成。各部门各自承担其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职责,共同形成军工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多位一体”的管理格局。军工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方面。一是根据军工科研院所目前的产品品种和科研生产规模,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经论证确定科研生产的固定资产需用量。二是严格按照军工科研院所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来组织实施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三是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后,及时对设备进行调试和清点,验收合格后,贴上标识铭牌,并办理结算手续。四是进行固定资产的领用、日常使用及维护保养。使用部门设立设备管理员,对其所在部门设备使用和变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精密贵重以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仪器设备,归口管理部门还应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进行操作。固定资产进行归口管理、部门指定兼职管理人员、建立总分台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台账与实物核对。一方面核实固定资产价值,摸清家底,了解资产的现状及现在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核对,建立相互监督机制,防止私自处理固定资产等问题的发生。对拟处置的账销案存的固定资产,尽量利用,不能利用的按规定程序做好变现处置工作。
三、军工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划分不合理,缺乏统一管理
从科研院所目前资产管理的情况看,涉及资产管理的所属部门往往超过四个。财务部门只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台账管理,规划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各自负责不同渠道固定资产的计划,物资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及实物台账管理、机动部门则负责固定资产的安装维修保养、质量部门负责设备仪器计量等。由于各单位、各部门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不同,管理工作存在交叉重复,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过程混乱,表面上各部门都在管理,但实际上管理却不到位,造成部分原始数据丢失、固定资产建账不全和资产流失的后果。最后,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损坏处置职责不清,出现问题相互推诿。
(二)不重视实物管理,管理方式落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财轻物”、重投入轻效益、重使用轻管理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彻底转变,致使经费变成实物之后的管理力度迅速下降。比如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属于繁琐、复杂、强度较大的工作,但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却长期固定一个人在管理,且基本上是手工操作或简单的电子表格,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难以暴露出管理的漏洞。这就导致账面价值的统计不准确,固定资产的存量和流量管理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管理和财务价值管理脱节,家底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简单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亦不能及时、动态、完整反映资产的存放、使用、定置、转移、维修等情况。虽然所有固定资产均会落实到专人保管使用,但针对人员的调动或更换,没有相应的资产收回机制,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不知去向。整个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主要依靠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心,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只设有设备管理奖而无相应的惩处措施。
(三)重复购置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设备利用率偏低
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一般是通过项目团队开展的,每个项目进行预算时,都会安排仪器设备的购置资金。由于管理部门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轻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对同一个科研院所内部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各个项目,各自按照各自的预算安排仪器设备采购,因此就单位整体而言,同类资产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现象较为严重,而高端科研资产相反又缺乏资金的投入,存在有的设备闲置、有的设备不足的现象。另外,军工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由于针对性和精密度较高,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使得当前的固定资产与未来类似项目所需设备存在不兼容的问题,一旦当前项目完工,该项目的固定资产就被闲置,造成许多专用仪器设备或长期闲置,或设备利用率低。
(四)重视新增固定资产,忽视对已购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维护和更新改造管理
出于需要,军工科研院所愿意花费大量精力来申请购置科研仪器设备,而在申请预算大量经费采购的同时,却很少考虑设备的日常运行和后续维护使用。设备仪器等资产购置时,仅考虑采购价格,没有关注其生命周期的运行、维护及处置等情况。军工科研院所设备一般精密度较高,而其操作或管理人大多为兼职人员,由于专业、时间、精力等因素,对设备的维护较差,往往只能依靠设备的售后服务。许多高端科研设备的使用、维护费用都相当昂贵,且一些重要部件也有一定的寿命要求,如果没有长期和固定的经费支持,常常会造成设备仪器搁置。由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缺乏经济意识,许多闲置资产长期搁置直至报废,没有及时维修或改造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
科研院所应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调整归并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有效、责权利分明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和制度,明确资产从购置、使用、保管、清理到处置各个环节的审批程序,确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到位,保证固定资产管理运行顺畅。将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和使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的原则,防止多头采购、分散管理、随意使用的现象发生。
(二)强化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通过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推行全员、全过程管理,做到职责权限明确。可配备专业人员实行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完善“三账一卡”制度。总账和一级分类明细账由军工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负责,对资产总类实行总量控制;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细分二级分类明细账并做好归类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卡由管理具体资产的专职人员负责建立,详细准确记录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数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财务与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实地盘点及清查,保证账账、账实相符。同时,在军工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建设中,把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列入实施,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管理的优势,解决手工或简单电子表格信息量不足、反映不全面、台账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现有商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已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购置、增减变动情况,目前需要加强的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网络化进程,使单位各个层次固定资产管理实现数据联网共享、信息流与实物流同步,简化保管工作量,便于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错误和漏洞,提高固定资产保管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
(三)加强固定资产科学用量预测,做好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固定资产综合利用率
在单位领导理念的陈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弱化、缺乏全员参与管理的情况下,又加上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特殊性,导致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账实不符,资产流失严重。首先,由于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固定资产丢失被盗等现象的发生而产生账实不符。其次,由于某些固定资产性质的特殊性,如:书画作品、演出服装等均须防蛀防水防霉,而单位疏于特殊保护遭毁损而产生账实不符。再次,由于缺乏科学的核算管理体系。如:对于珍藏的图书、书画作品及易坏的各种灯光、乐器、健身器材等缺乏资产评估与重置,更缺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合理的减值准备,缺乏资产的清查与盘点等等。上述种种导致其固定资产账上有的,实体早已不存在;账上无的,实体面目全非。总之,账实不符。
二、规章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督不到位
上述的众多原因都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如:采购、保管、使用、报废、外借等相关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监管不到位,必然责权利不相统一,不能分级管理,责任到人。重要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岗位,不派专人管理更不进行轮岗制以及部门之间也不进行协调与沟通。这样更失去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原则。如:丢失毁损无人追究、资产外借、出租不履行手续;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税,减轻单位负担,但是财务人员可以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计提折旧,也无人追究责任。综上结果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规章制度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附属品。
三、针对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性
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固定资产具有种类多、账务处理复杂、维护保养技术性等特征。因此过去那种手工简单的机械管理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需求。全面推行电算化管理,引进科学有效的软件,结合固定资产卡片的建立,对相关财务人员、业务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同时做好软件的更新与防护工作。这样既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使数据一体化、完整化、及时准确化,便于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业务技能,并且还详细地反映了固定资产从无到有的真实运行轨迹,更为固定资产监控工作提供真实依据,这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
2.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在当今的体制改革下,国家从2012年起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了新的规定,并且对限额以上资产有明确规定,同时也详细地规定了对相关责任者及单位的处罚条例,其目的是有效地保证资产在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合规的运行轨迹,所以财务人员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固定资产细读新的规定,单位也应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按照新规定去执行。如按照企业模式管理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进行不同的折旧方法,定时进行财产清查与盘点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探寻对策。
3.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着重加强内控监督
(一)固定资产价值比重大,相关的成本费用多
我国30家大型矿业公司2013年12月末的财务数据显示,固定资产价值占总资产价值的平均比例为41.37%,与固定资产相关的成本费用(主要是折旧费、修理费、维护保养费、更新改造费等)接近总成本费用的20%。由此可见,矿山企业的固定资产是资产负债表重要项目之一,它直接决定了总资产的数量和质量,相关的成本费用也是决定企业利润高低的关键因素。
(二)固定资产多分布在井下,管理难度较大
矿山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构建筑物(工业厂房、主井、副井、风井及运输大巷等)、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办公设备及民用设备,大多数固定资产分布在井下。由于矿山企业多在山区,地型比较复杂,井下巷道纵横交错,使得固定资产分布范围广,地点分散,涉及部门多,交叉点多。由于采掘工作面经常变动,井下设备调动比较频繁,这些因素加大了固定资产维护管理的难度及运行成本。
(三)固定资产成新率较低
目前许多大型矿山企业都经过了较长的开采年限,面临着设备老化、超期服役、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前述30家矿业公司2013年12月固定资产成新率平均为46.59%。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投入的更新改造费用、大修理费用逐年增长。矿山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在矿井建设、设备维修、新型设备购买上进行再投资,而这些都是资金占用量大、投资回报期长的项目,不仅使企业短期收益难以增长,而且使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负担沉重。
二、矿山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管理理念存在
偏差固定资产的购入成本是分期费用化,管理者更重视公司的生产、安全、成本费用、利润等考核指标,在企业的各项考核指标中,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指标所占比例很小,且没有把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管理者个人的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起来。不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有些资产的购置缺乏细致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购入后因不适用而闲置或频繁更换,浪费人力财力,导致固定资产投入产出不配比。在日常管理中,将固定资产管理定位于实物完整的管理,忽视其管理效益。
(二)固定资产管理基础薄弱
矿山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起步较晚,管理制度和手段相对落后,部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责任心。随着固定资产管理的进步,目前许多企业规范了固定资产管理。但还有一些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而且这些资产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年限较长,现存的资料没有记录或无法证明,清查结果大多是以“历史原因”为借口维持原状。主要有以下情况:固定资产购入时规格型号填写不全或为空白,存放地点填写不具体,使用部门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兼并重组或机构变更等原因,资产随企业整合调拨处置频繁,资产移交没有建立档案,对转移的资产没有认真监管,导致来源不清,去向不明。没有严格执行资产保管制度,人员调离后所用资产没有交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固定资产的内部转移手续不完善,内部单位间账、卡、物不相符。固定资产存放地点发生变化、大修理及更新改造时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信息错误。固定资产购入后没有资本化,进入费用化核算,出现账外资产。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矿山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行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和职责制订管理制度,由于各部门的业务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各部门会优先考虑自己的业务,对于业务交叉点不够重视,出现制度缺失或制度衔接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因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对于购入后暂时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善。有的企业将资产露天存放,风吹雨淋导致部分机体锈蚀、零件受损,甚至丢失。内部调拨资产不按规定填写调拨单,不进行记录,不做财务变更。在建工程竣工结算时各部门责任不清,造成工作不衔接。工程完工以后,出现竣工结算所用时间过长,即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很长时间后,账面上还置于在建工程状态。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由于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不到位,出现设备已经验收入账,而安装工程结算还没有完成。缺乏对闲置和报废资产的管理。虽然有相关的制度,但是缺乏严格、完备、具体的操作手续,一些资产已经报废销账却仍然存放在企业中,造成企业账、物管理的混乱,出现隐形浪费。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执行不到位,没有定期检查和盘点或盘点走形式,造成监管不力。
(四)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及监督检查
当前,许多矿山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是产销量、成本费用、净利润、安全等指标,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考核。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是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缺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内部职能定位的原因,许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实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有待增强
目前,很多矿山企业在推行ERP综合管理软件,通过ERP软件中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但在系统中,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主要是侧重于固定资产价值核算,但是对固定资产调拨、移动、租赁、报废的变动性的信息却较少标记,查看不方便,更无法实时汇总,导致相关信息需要手工登记台账做补充。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观
首先要提高企业职工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管理理念灌输到每个人,让每一位领导在决策中,每一位职工在工作中都认识到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而且始终如一地坚持。转变观念,树立“管固定资产、管生产经营”齐头并进的工作方针,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保障资产安全完整”转向“保障资产安全完整与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并重”,突出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要管好、用好每一项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正常损耗,实现对固定资产相关成本的有效控制。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从矿山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出发,统筹考虑总体效益最大化或者总体成本最小化。在投资前应根据矿井的资源层赋存状态、地质条件及其他相关的自然条件做好调研和技术经济论证工作,如投资效益的预测与分析、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施工力量的选定等,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最优收益。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以人为本。企业要配备一批技术过硬、有责任心的管理人员充实到各个岗位。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人。核实“家底”。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实盘查工作,相关人员要深入一线,逐项盘查,保证财务核算与监督到位,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做好优化清理工作。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要做到“账、卡、物”相符,还要做好优化清理工作。首先要掌握其使用情况、管理情况、技术状况等,分清哪些是良性资产,哪些是低效、无效资产等,将有用的资产予以保留,对于那些利用率较低或常年闲置的资产要尽快通过内部调剂或变价出售等方式予以盘活,以达到所有资产都能有收益。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要管好固定资产,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业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重点要关注:各个业务环节尤其是重要环节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并形成制度上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对于重要领域、重要业务、重要项目、重要风险、重要控制点、重要措施进行重点考虑。如矿山企业工程立项采用实物申报和网上申报(在ERP中)同时进行的模式,工程项目由总公司统一进行WBS编号,这样便于总公司随时监控工程进度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使投资成本控制在预算内。
(四)规范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重点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保管制度,每一项固定资产必须明确相关的使用人和责任人,将贴有使用人和责任人的卡片粘贴在资产表面,以提示责任人时时关注资产的动态,同时要将信息录入电子文档。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必须办理资产调拨手续,及时进行资产转移变更登记。资产调拨单由调出单位、调入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确认签字盖章后生效。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转固定资产的竣工结算及价值确认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在收到施工单位提交的完工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组织验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终竣工决算工作。对于未结算已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应按暂估价值入账,待工程办理决算后再根据发票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杜绝资产流于账外。定期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活动。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采用无偿调拨在公司内调剂。加强对报废固定资产处置工作的监管,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根据市场情况使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避免出现隐形浪费。加强固定资产清查管理。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盘点。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保证资产的账面与实物相符。
(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考评监督体系
建立监管考评长设机构:由资产管理委员会、财务部门、实物归口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及企业管理部门组成。做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权力行使的监督,严格执行企业重大项目集体决策制度,约束管理者权力过度行使。加强对职能部门权利的约束与监督,例如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约束的制度。对关键岗位人员加强控制监督,例如定期稽查制度、岗位轮换制等,对无法胜任岗位职责的人员予以更换。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建立项目运行后收益评价的问责机制。对于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建设过程存在重大违规的项目,需要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对于存在重大建设浪费的项目,要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分层评价、综合考核的原则构建,指标从战略层、管理层、执行层进行逐层分解,从总体目标到管理目标,最后分解到每一执行层面的指标任务。
(六)加快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一、文体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管理比较混乱,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首先,由于很多文体事业单位下设多个独立机构,固定资产的分布比较分散,一些机构在获得固定资产后不能够及时入账,一些报废的固定资产也做不到及时销账,固定资产实际存有量与单位账目记录存在较大的偏差,再加上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统计,导致大量固定资产游离于单位账目之外。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产权界定不够清晰,对于下设的相关机构来说,有的固定资产来源于上级单位拨款建设,有的是下属机构自筹资金购置,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固定资产的产权所属很难辨别,加上一些机构在转让、变卖固定资产时没有按照规定向上级进行申报,交易活动大多是机构的自主行为,这更对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再次,当前我国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率普遍不高,在有些地方,这些设施甚至只是摆设,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巨大浪费。
二、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首先,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文体事业单位内部人文色彩过于浓厚,出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考虑,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并不愿意过多的监督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对于固定资产的监督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其次,很多文体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工作中人为主观性较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审计部门在监督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很多文体事业单位内并没有单独的审计部门,审计工作往往挂靠在财务部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审计工作执行力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的审计仅仅平留在表面阶段,无法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加强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文体事业内部治理结构建设首先,文体事业单位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分布情况,组建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安排特定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将下属各机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中,定期召开固定资产管理会议,增强各机构的全局意识,实现各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和相互协作。再次,文体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消除单位内部重视流动资金轻视固定资产的思想,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种方式,将固定资产管理与员工绩效与职务升迁挂钩,充分激发普通员工参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最后,文体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吸引外部优秀管理人才,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首先,文体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优化固定资产分配结构,单位要按照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严格审核下级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申报手续,规范固定资产审批流程,确保各部门的各项固定资产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统计,定期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做到固定资产与账目记录相符,同时明确固定资产的所有权,避免产权模糊引发的纠纷。再次,文体事业单位要对内部各部门及各下属单位固定资产的建设投入资金、建设进度、建设结果进行及时的记录,准确分析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情况,加大对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和修缮以及折旧变卖的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交易的规范性和透明度,避免国家财产被一些人员非法侵占。最后,文体事业单位要认真分析各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本着“能租就租、按需建设”的原则,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投入,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建设,同时各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适当对群众进行开放,以提高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首先,文体事业单位应该打破陈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指导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将相关规定完整准确地传达到单位各个部门及各下属单位,使监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参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固定资产监管方式,严格控制监管人的权力范围,尽量减少监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因素。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提高审计部门在单位中的地位,扩大审计工作的范围,此外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利用外部会计事务所,提高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充分发挥审计在固定资产监管中的作用。再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拓宽对固定资产的监督渠道,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新型媒体向外界公布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自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广泛监督。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主要负责该区的文化事业管理,该单位在内部设立了审计部门,并制订了完整了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同时该单位还利用互联网,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设了“秦淮文化”作为官方微博,及时向外界公布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认真回答广大群众的质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文体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有利于降低单位财务风险,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而且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事业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者:代慧 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关键词: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院所重要的资产项目,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已经成为了科研院所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科研院所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获取较高的利润空间,就必须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建设,确保科研院所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对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充分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
1.由于受到“重视购置、忽视管理”的影响,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人员缺少较强的管理观念,科研院所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各项相关制度较为完善,但是购置以后,由于单位内部缺少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约束力不强,而且科研院所在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权责关系比较混乱,固定资产的实物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进而不利于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后续工作的进行。2.现阶段,一些科研机构过于注重科研经费的使用,缺少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较强的管理意识,一些科研机构大都由科技、财务等职能部门构成,主要掌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但是由于科研项目容易受到多种方面的限制,大大超出了职能管理人员的专业范围,相关管理人员很难全面掌握预算管理的细微之处,进而与科研项目预算专业化、规范化目标的实现甚远。
(二)缺少较为科学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难以落实
1.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有着诸多繁琐小事,一定程度上很难全面兼顾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执行与决算等全过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人员缺少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正确态度,存在着认为预算编制是为了实现立项目标的心理误区,并没有对科研经费进行深入分析。2.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按照批复管理和控制预算进行,经常盲目、随意地进行预算的调整,资金用途经常被随意改变。而且相关科研人员缺少与财务部门保持密切的来往、协作,严重造成了预算结果与科研项目所需经费的差距,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固定资产使用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监管并不到位
在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报废、处置等环节管理较不规范,比如一些单位资产处置比较盲目,并没有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来进行,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地沟通。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完成以后,也没有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大大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与浪费。同时,在科研投资项目经费管理工作中,严重缺少对于平时经费的预算、支出的执行力度,进行项目验收时,科研项目的控制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经费预算较为形同虚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擅自挪用、行为,与国家科研经费立项目标严重背离。
二、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设置预算专职管理人员
1.要树立科研人员良好的资产效益观念,要提高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重视程度,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要保证全员高度的参与度,积极构建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网络,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确保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完整无损,对全单位资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所以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要做好固定资产台账工作,了解生产技术设备,要做到全面掌握资产使用情况,进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的正常进行。2.针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而言,需要相关技术部门与其他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保证高度的参与度。科研机构要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工作,要形成以职能管理为主、科研配合为辅的工作格局,制定分工明确的权责机制。选择专业的预算专职人员,做好技术研发工作的追踪与审查工作,推动科研机构预算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落实好预算执行
1.在科研经费申报过程中,科研单位必须要保证对项目的立项申报高度重视,细化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批准程序,对于项目金额较大的国家级、省级等重大投资项目来说,科研项目负责人要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预算方案,相关专家委员会要及时对申报项目预算进行论证。而且财务人员要与投资项目负责人保持密切的配合,不断细化各个项目投资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详细计算每一笔支出数据,做好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满足预算编制精细化的实际需求。2、同时,在科研经费核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单位财务系统特征,将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系统的会计科目充分结合在一起,为相关会计报表的直接取数提供相应的便利,还能够使财务人员掌握好预算各个支出科目的具体使用金额,保证后期项目验收与预算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预算专职人员要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扮演着相应的协助角色,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在预算执行中,预算专职人员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检查职能,掌握好预算支出的变动情况,确保批复预算、财务制度合理合规支出各项费用。
(三)加大科研项目全面的监管力度,完善职称考评制度
1.要想充分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效益目标,要建立起全面地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对经费全过程的管理,要对自身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每一笔经费都能从财务部门支出,财务部门必须要充分掌握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而有效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要根据科研项目预算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各项开支的报销,合理配置科研资产,避免超标开支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项目经费相互挪用与挤占现象。进一步强化项目成本核算,实施绩效考评机制,确保经费使用效率的稳步提升。2.职称考评制度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联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加强人才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科研人员要积极成立职称考评委员会,做到最客观公正的考评。对于科研管理人员而言,要将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管理制度建设、后期推广应用等指标纳入到系统考评中,为科研管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进而推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科研院所的财务人员和预算管理人员来说,应该深入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一线,熟悉业务,打破界限,掌握项目的管理程序,以便于预算指标批复和调整工作的正常进行。3.除此之外,要将预算管理与考核评估相结合。在科研院所项目投资预算管理中,还必须要配备相应的考核制度,使预算管理更具规范性、标准性。将预算管理完成与执行情况共同纳入到现代院所评价指标体系中,做到事前有要求、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考评。通过加强考核,将预算管理工作加以严格的落实,进而确保院所整体运行效率的稳步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有效提升科研院所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科研研所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科研人员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实施精细化预算模式,加大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快投资项目预算管理进程,并且要实施考核评估机制,增强相关人员在预算管理建设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研院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韩悦 单位:中国航天动力所
参考文献:
[1]澹台永静.试论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2016,(05):48-49+125.